CN101336530A - 网络系统 - Google Patents

网络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36530A
CN101336530A CNA2006800517933A CN200680051793A CN101336530A CN 101336530 A CN101336530 A CN 101336530A CN A2006800517933 A CNA2006800517933 A CN A2006800517933A CN 200680051793 A CN200680051793 A CN 200680051793A CN 101336530 A CN101336530 A CN 1013365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data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device
network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5179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36530B (zh
Inventor
水谷昌彦
岩村笃
芦贤浩
高瀬诚由
远藤英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365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365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365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3653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02Details
    • H04L12/16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to substations
    • H04L12/18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to substations for broadcast or conference, e.g. multicast
    • H04L12/1863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to substations for broadcast or conference, e.g. multicast comprising mechanisms for improved reliability, e.g. status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2Loop networks
    • H04L12/437Ring fault isolation or re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02Topology update or disco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16Multipoint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8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route fault reco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4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for recovering from a failure of a protocol instance or entity, e.g. service redundancy protocols, protocol state redundancy or protocol service re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无连接通信中的组播路径的管理方法。另外,提供一种路径中产生故障时的有效的路径保护功能。在由干线路径与分支路径构成的网络中,端对端地管理组播路径,在发生故障时,从组播树的顶点向各个端对端路径指示从现用路径向预备路径的切换。由此,当发生故障时,进行单独路径的保护,而不影响发布与该故障路径相同的组播流的树的其它部分或其它组播流的发布状态。

Description

网络系统
参照引入:本申请主张2006年1月2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6-015770号的优先权,通过参照其内容,引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播路径的保护方法。尤其涉及对从干线路径派生的支路径拷贝并送达数据的方式的网络中的路径管理方法和路径切换方法。
背景技术
在进行通信路径的保护的情况下,需要设定对现用系统的预备系统。此前由于路径设定和切换条件的简易性,仅研究点对点下的路径切换。在SDH、ATM等现有技术中,由于以基于操作者之手的静态网络设定为基本,所以使用固定准备的逻辑路径或物理路径的点对点下的通信是主体。但是,在当前及下一代网络中逐渐成为主流的以太网(以太网、Ethernet是富士施乐公司的注册商标)等无连接网络中,基于STP(Spanning Tree Protocol:生成树协议)的MAC地址学习或以太网中具备的线路自动识别功能、IP网络中的路由协议等自动化控制是大的特征,作为利用者固然方便,但从操作者的立场看,难以把握路径。并且,即便在数据包通信为基础的网络中作为新的概念,支持组播、广播等1对多的通信,也难以与上述自动设定功能的导入相匹配地管理路径。
由于在下一代网络(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构想中推进数据包通信为基础的网络系统构筑,以太网的高速化技术也在标准化,适用范围从LAN扩大到WAN、运营商网络,所以无连接通信中的品质确保成为重要的课题。以以太网为首的无连接通信中的作为特征的组播功能在今后的播放、通信服务的融合推进上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组播流的通信路径因用户的组播组参加状况等而随时变化。另外,例如即便在静态设定组播路径的情况下,也由于组播的路径在网络上相互地部分重合,难以把握作为管理对象的路径。
另一方面,作为以太网的适用对象,有城域(metro)网络。在城域区域中,收容分散到用户侧的网络、即运营商的接入网(地域网)、企业站点等个人设置网。环网络在提供单独的地域网络的相互连接性的同时,将用户网连接于提供更宽的连接性的核心侧(WAN侧)网络,实现更大范围的通信(可利用因特网)。
作为实例,若假设当前的电视播放等作为大众传媒的播放服务的实现方式,则可假设从用户设置在WAN侧的播放站的发布装置向用户发布数据流的方式。此时,在将上述地域网顺序收容在WAN侧广域网中的分层型网络构成中,变为经由连接地域网与WAN侧广域网的环网的发布。另外,作为其它实例,在多个地域网之间或个人站点之间相互共享信息的情况下,利用组播功能的情况增加。在这些是要求品质和隐匿性确保的通信的情况下,组播路径的管理成为必需的功能。
在这样经由环的网络的情况下,组播路径可分类为构成环的路径、和从环分支后面向用户的单独路径。在该单独路径中,若假设可避免上述重合问题的情况,则作为组播路径的保护模式之一,可获得环保护与线性保护的组合,可实现路径管理。
非专利文献1:IEEE P802.l ag/D5.2,“Virtual Bridged Local AreaNetworks Amendment 5:Connectivity Fault Management”
非专利文献2:ITU-T Recommendation G.808.2,“Generic ProtectionSwitching Ring”
非专利文献3:ITU-T Recommendation Y.1731,“OAM Functions andMechanisms for Ethernet based network”
非专利文献4:ITU-T Recommendation G.8031“Ethernet ProtectionSwitching”
非专利文献5:IEEE 802.17,“Resilient packet ring(RPR)access methodand physical layer specifications”
非专利文献6:ITU-T Recommendation G.984.1,“Gigabit-capable PassiveOptical Networks(GRON)General Characteristics”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如下。
为了在对应通信故障的同时,始终维持端对端(end-to-end)的路径,必需联合涉及环的主干的保护与涉及分支部分的保护。此前讨论了对2点间的点对点路径的线性保护(非专利文献1)、和环网络中的保护(非专利文献2),但为了实现端对端的路径管理,必需对跨跃多个(双方)路径的端对端的可否通信加以管理。因此,除现有的路径两端的通信状况管理功能外,还要求路径的连接点(此时,为构成连接环的主干与分支的点的、构成环的节点(也称为站))中的故障信息处理技术。
除来自上述服务的要求外,在由非专利文献3规定的以太网OAM(Operation,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功能的设计中,从与现有制品的互换性和OAM帧处理的效率化的观点看,提议使用组播地址的方式。组播地址除确定路径的目的以外,还用作识别OAM等‘功能’的ID。无论如何,在OSI模块的数据链路层中,组播地址在VALN(Virtual LAN:虚拟局域网)内广播,所以在路径管理中OAM和用户帧不流过不必要的路径的设计是不可或缺的。如上所述,在经环的组播路径管理中,必需节点(站)中的路径连接功能、和组播帧的过滤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议一种实现以前端对端路径管理困难的、无连接通信中的组播路径管理的方法。另外,在路径中发生故障的情况下,通过最小限度的处理,通过将对发布相同组播的树的其它部分的影响限制到最小限度,提供一种对组播路径的一部分或全部有效的路径保护功能。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一种保护功能,在由干线路径与分支路径构成的网络中,端对端管理组播路径,并在故障发生时,对各个端对端路径执行从现用路径到预备路径的切换。因此,在干线路径上存在的组播流的送出源节点中,管理到组播流的每个目的地的逻辑设定的路径的端对端通信状态。最主要的特征在于,通过在包含故障时的必要的时机下,从原来的点指示切换,从而不影响为了相同组播流的发布而共有部分路径的其它组播路径的通信状态地进行单独路径的保护。
发明效果
本发明对于环上的组播流发送源(下面记述为根站),通过管理组播路径的通信状态,可端对端地把握路径信息,可执行网络运用管理和服务管理中重要的品质管理。另外,可以最小的处理实现路径切换,由此缩短路径切换的处理时间,另外,降低控制管理用帧的处理,从而可提高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且,不需要干线与分支线的连接点的切换功能,不需要装置中的状态转变,不必考虑发送侧可否通信等切换处理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适用本发明的网络构成和使用该网络的组播发布方法的图。
图2是说明图1实施例的OAM帧控制方法的图。
图3是表示用于对与图2相同的路径的逆方向通信确认连接性的CC帧发送方法的图。
图4是适用本发明时的组播帧的构成图。
图5是说明图1的网络中产生故障时的故障信息通知方法的图,表示将分支线的故障通知给站S0之前的动作。
图6表示从检测到故障的边缘节点EN3向组播路径的送出侧端点(ME端点、即站S0)的故障信息通知方法。
图7表示图6中接收到故障信息后的组播路径的送出方法。
图8是表示分支线的ME设定方法的图。
图9是表示分层设定ME时的故障检测动作例的图。
图10是说明图8的情况下、图5-图7中说明的处理流程的序列图。
图11是说明图9的情况下、图5-图7中说明的处理流程的序列图。
图12是表示利用由图3所示的路径定期送出的CC帧、在从边缘节点指向站S3的方向(称为逆方向或上行方向)的通信中检测故障时的故障通知方法的图。
图13是说明在图12的说明中仅设定端对端ME时的故障检测动作的图。
图14是说明与图9一样分层设定ME的情况下、执行图12所示的故障检测的处理的图。
图15是说明在图12的故障检测情况下、如图13所示设定ME时的故障信息通知处理的序列图。
图16是表示如图14所示设定CC时的故障检测动作的序列。
图17表示在环干线路径中产生故障时的处理。
图18表示在图17的说明中采用第二切换方法时的切换后的组播流通信路径。
图19是说明在图17的说明中从环干线的起点(在实施例中为站S0)至环干线的终端点(同样为站S0)之间仅设定端对端ME1210ME时的故障检测动作的图。
图20是说明对环干线分层设定ME、并执行环干线的故障检测时的处理的图。
图21是说明图19的故障检测情况下的故障信息通知处理的序列图。
图22是表示根据图20的路径管理方法来检测环干线的故障的方法的序列图。
图23是表示构成环、并在其上构成组播路径的起点和终端点的站的构成例的功能框图。
图24是存储在图23的存储器中的组播路径控制表的构成例。
图25表示分支线的ME设定和向正方向的CC帧发送方法。
图26表示分支线的ME设定和向逆方向的CC帧发送方法。
图27表示分支线中设定单一分层ME时的故障信息处理方法。
图28是在分支线中设定各节点间的ME、ME分层存在时的故障信息处理方法。
图29是图27时的故障信息处理序列。
图30表示执行图28的设定时的序列。
图31表示设定单一分层ME时的分支线逆方向通信路径中的路径管理方法(ME设定方法)和故障信息处理方法。
图32表示分支线的逆方向通信路径中的路径管理方法(ME设定方法)和故障信息处理方法。
图33是图31时的故障信息处理序列。
图34表示执行图32设定时的序列。
图35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的网络一般形式的图。
图36是将本发明适用于接入线路时的网络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中,说明根据环上的组播流发送源(下面记述为根站)把握的路径信息,以最小的处理指示路径切换的方法。在该方法中,可将路径切换的处理时间缩短到最小,可降低网络资源的使用率。
图1是说明适用本发明的网络构成和使用该网络的组播发布方法的图。在本构成例中,为了连接WAN侧网络10000与用户侧网络NXW、NXP(X=1~4),具备环网络。环网络由节点S0~S5(下面记述为站S0~S5)构成。下面,将由这些站S0~S5与连接它们的环网络所构成的通信路径称为干线。另外,将由各个网络NXW、NXP(X=1~4)连接各站S1~S5与用户终端131~136的路径称为分支线。用户侧网络NXW、NXP(X=1~4)例如考虑企业站点的网络、或运营商的地域网络、或用户的家庭网络等。另外,作为其连接形式,还考虑从环进入单独站点网时经路由器或交换器相互连接的LAN形式、以及经一般家庭或集合住宅、企业大楼中正在普及的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无源光网)系统的连接等。
组播数据发布从组播服务器20000经WAN侧网络10000、环状干线、分支线,到达用户终端。这里,为了确保从站S0至用户终端131~136的路径,设数据的传输路径采用冗余构成。在通常状态下,如图中的实线所示,沿从站S0开始按S1、S2的顺序通过的路径(称为正方向路径)110传输数据,在环上传递一周的数据返回到站S0,被终止。在站S0中具备组播路径的起点1000与终端点2000。对于预备系统,构成起点2000与终端点1000的组合。起点1000与终端点2000也可在现用系统与预备系统每个中具备独立的功能块。
在各站S1~S4中,在其属下的网络NXW、NXP(X=1~4)中存在要求该组播(属于组播组)的用户时,拷贝环上接收到的组播数据,传输到分支线。在环上的正方向路径110中产生故障,中断正方向通信111的情况下,通过环将其干线路径的一部分或全部切换到预备系统,确保站间的通信。图1中,示出例如全部路径切换后的通信例。即,来自组播服务器20000的数据在站S0传输到预备系统路径120,从站S0按S5、S4、S3的顺序,在环上传递一周后,在站S0结束。将该方向下的数据流称为逆方向通信121,在图中以虚线表示。逆方向通信的情况也与正方向通信一样,各站S4~S1在自身属下的网络NXW、NXP(X=1~4)的目的地中存在该组播接收终端的情况下,在环上传输数据的同时,复制数据帧,将其传输到分支线。
在环网络中,通常事先确定环的通信方向。本发明是用于对组播路径实现包含分支线的端对端保护的方法,作为涉及环的干线部分的保护控制方法,例如也可使用非专利文献5所示的RPR,另外,也可是如下方法,即:在故障时不切换环整体的通信方向,为了避开故障点,通过在夹持故障点的站中分别反复连接正方向通信与逆方向通信,构筑避开故障点后绕环一周的路径。无论采用这些方法哪个,均可实现本发明的效果。下面,在实施例的说明中,设采用在产生故障的情况下切换环干线整体的通信方向的方法。
NXW与NXP(=1~4)分别是分支线中的现用系统与预备系统网络。这些分支线中的现用系统与预备系统网络设定用来对分别将构成环的站SX(X=0~4)与边缘节点ENX(X=1~4)设为端点的通信路径提供线性保护功能。若以N1W和N1P为例,则在通常状态下经作为现用系统的N1W传输帧。此时的数据流由连结站S1与边缘节点EN1的实线表示。当N1W的路径上产生故障时,例如站S0与节点101之间的路径不能通信时,选择通过N1P的路径作为从站S0至边缘节点EN1的路径,确保至用户终端131、132的组播路径。预备系统流由虚线表示。
这里,按现用系统路径N1W与预备系统路径N1P为相互独立的网络来图示,但在原来基于数据包的通信中,它们也可混合在一个网络内。即,还考虑如下情况,设定成若就某个流来看,用作现用系统的路径相对其它流构成预备系统。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明确说明,如图1所示,以分离的形式图示现用系统与预备系统的网络。当然,这是用于区别路径作用的概念性的(逻辑性的)记述。
另外,作为适用线性保护的网络形式,在非专利文献3、非专利文献4中规定1+1、1∶1、1∶N等方式。在本发明中,也不特别限定线性保护的实现方法。后面,首先对分支线假设1∶1保护进行说明。对于使用其它方法时的差异,在说明涉及1∶1保护的实施例后追述。
图1中,环干线与分支线的保护分别独立。站S1~S5具备相互连接干线与分支线的功能,该功能在图中由CPX(X=1~5)表示。另外,在作为组播路径的端点的边缘节点EN1~4中分别具备终止从现用系统路径或预备系统路径发送来的流的终止功能EP1~EP4。另外,在作为环上的组播起点的站S0中具备组播路径的端点功能CP0。
图1中,站S0构成组播的起点,但本发明更广泛意义上也可适用于2个以上的网间组播。即,在从用户终端131向用户终端135、136利用组播发送数据的情况下,组播路径的发送侧端点构成站S1。另外,另一端点分别是EN3、EN4。在本例中,环上的现用系统与预备系统的定义分别是从站S1直接指向S2的路径构成现用系统,而通过S0的路径构成预备系统。
图2是说明图1实施例的OAM帧控制方法的图。这里,作为管理网络连接状态的方法,根据非专利文献3,说明发送CC(Continuity Check:导通检查)帧的方法。
CC帧是用于确认每个方向的通信状态的帧。这里,对组播路径执行通信状态的确认,在作为组播路径的发送侧端点的站S0与各个用户侧终端之间,由于环干线中的现用系统与预备系统的差异、以及分支线中的现用系统与预备系统的差异,设定共计4个路线。因此,为了有效适用保护,必需始终把握这4个路径的通信状态。
CC帧为了跟踪数据路径(组播路径),使用与数据路径一样的组播路径。这里,对于各个终端点EN1~EN4,为了识别各自经由的路径,在CC帧的头部分中插入路径的识别符。插入头中的识别符表示在分支线的通信中使用现用系统还是使用预备系统。在站S0中,送出共计4个帧,即:送出到现用系统路径的CC帧中在各站分配给现用系统分支线的CC帧、和分配给预备系统分支线的CC帧,以及从站S0送出到预备系统路径的CC帧中分配给现用系统分支线的CC帧、和分配给预备系统的CC帧。
这里,以N2W、N2P为例,说明路径识别方法。其它用户网络NXW、NXP(X=1~4)也一样。图中,A是环干线、分支线共同通过现用系统的路径,B是通过现用环干线与预备分支线的路径,C是通过预备环干线与现用分支线的路径,D是环干线、分支线共同通过预备系统的路径。在CC帧201~204中分别包含路径识别符211~214。这些识别符也可定义新的协议字段,但这里说明使用现用的头字段的方法。即,在包含VLAN标志(tag)或MPLS标签(1abel)的、用于路径控制的协议字段中,对每个组播地址且每个接收边缘节点EN,各设定4种VLAN标志或MPLS标签,分别对应于A~D。由此,在站S1~S4中,通过对每个线路接口执行VLAN(逻辑端口)设定或准备MPLS转发表,可实现现用系统与预备系统的分配。在使用VLAN标志的情况下,A~D分别表示不同的VLAN ID。由于就是否需要各站S1~S4中的分支传输而言,因组播地址不同传输路径不同,所以也可合用设定基于IGMP/MLD snooping或手动设定的滤波器等的方法。
图3是表示用于对与图2相同的路径的逆方向通信确认连接性的CC帧发送方法的图。示出从各边缘节点EN1~EN4向站S0发送CC帧的情况。
从各边缘节点EN1~EN4向现用系统分支路径、预备系统分支路径分别送出CC帧。例如,在N1W中向节点101、在N1P中向节点102分别送出CC帧。此时的逻辑路径识别方法例如既可以是VLAN也可以是MPLS。也可根据OAM及线性保护方式的推荐。以上均可适用本发明。
各站S1~S4若从边缘节点EN1~EN4接收CC帧,则使之搭载于环干线的现用系统或预备系统,发送至站S0。此时,只要利用环干线中可利用的一个路径即可。站S0终止CC帧,根据包含CC帧中所包含的信息和CC帧的接收间隔的OAN管理参数,确认从边缘节点EN至站S0的路径状态。
这里,用于CC帧的目的地地址为单播地址。即,使用站S0持有的识别符。其理由在于例如从EN1发送的CC帧在其它站展开至分支路径,过度消耗链路的频带及中继节点的CPU资源。
在站S0之前的环干线上的CC帧传输中,还考虑将使用的环设为预备系统的方法。在线性保护中,通常逆方向跟踪同一路径地发送CC帧,但在组播的分支数量少等情况下,通过对环干线使用预备系统,可期待环干线中的资源节约与路径管理的效率化。
图2、3所示的CC帧送出步骤如下。首先,从站S0送出以组播地址为目的地的CC帧。该帧中包含站S0持有的地址作为发送源地址,接收侧的边缘节点通过该CC帧接收知道沿上行方向送出的CC帧目的地。将根据该下行CC帧得到的站S0的地址作为目的地,另外,将边缘节点自身的地址作为发送源地址,送出上行CC帧。
图4是适用本发明时的组播帧的构成图。
这里,将以太网格式作为基础说明帧构成。在帧的目的地地址301中插入表示发布的组播组地址的地址。另外,在发送源地址302中,插入作为广播域内组播帧的发送源的节点的输出接口的地址。在以太类型字段303中,插入规定为用于识别其是OAM帧还是用户数据帧或上位协议的类型值。隔着一个或多个VLAN标志,由其它头信息305、有效载荷306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举例说明在组播路径的识别中使用VLAN标志的情况。VLAN标志由COS值310、CFI320、VLAN ID330构成。其中,将VLAN ID的一部分用作用于识别组播路径的识别符。这里,设将VLAN ID分割成流识别符331与路径识别符332,由332-1至332-n的n个比特来构成路径识别符。
设定为路径识别符的各比特在0时使用现用系统,在1时使用预备系统。使332-x(X=1~n)的X的位置、即比特的位置分别对应于构成环的节点(站)识别符。
因此,关于由组播流识别符331确定的各个流,分别对构成环的站数确保其2倍的VLAN ID。通过对应于分支线的故障状况,改写路径识别符的各比特后送出组播流,可从站S0控制组播路径。
上述路径控制用VLAN标志空间也可与其它服务同等确定,也可单独确定本发明的环以下边缘节点前的路径中使用的标志,在站S0中、即将组播流插入本发明的路径管理区间中的时刻提供(堆叠)这些标志,在边缘节点删除这些标志。
图5~图7是说明图1的网络中产生故障时的故障信息通知方法的图。
图5表示将分支线的故障通知给站S0之前的动作。这里,举例说明用户侧网络N3W中的故障发生时的处理。示出环干线、分支线均使用现用系统时的故障检测例。在站S3、中继节点105、106、边缘节点EN3之间分别设定管理节点间连接的ME(Maintenance Entity:维护实体),另外,在站S0与边缘节点EN3之间设定端对端路径管理用的ME。图2、图3中说明的CC帧是用于ME管理中的OAM帧。
如图2所示,在站S0中插入的CC帧通过现用环干线,通过站S1、S2、S3、S4时分别在CP1~CP4连接于现用分支线,到达位于EN1~EN4的路径的终端点EP1~EP4。这里,在N3W中,中继节点105、106之间发生故障,CC帧无法到达EN3时,中继节点106检测CC帧的通信异常,发行AIS(Alarm Indication Signal:警告指示信号)。还沿ME从中继节点106将AIS通知给边缘节点EN3,边缘节点识别通信系统路径上的故障。
图6表示从检测到故障的边缘节点EN3向组播路径的送出侧端点(ME端点、即站S0)的故障信息通知方法。
在从边缘节点EN3至站S3的通信中,使用预备系统路径。这里,通知从EN3发行的RDI(Remote Defect Indication:远程故障指示)消息。发送RDI消息,作为将站S0的识别地址设为目的地地址的单播帧。在站S3中,参照RDI消息的目的地地址,经CP3将消息传输到环干线,RDI消息到达站S0。由此,可以在组播路径的送出端点识别发布系统路径上的故障。
向环干线传输RDI消息时的路径如上所述,取决于环干线的控制方法。这里,假设环干线利用变为Active的路径,但也可使用预备系统路径通知给站S0。该路径选择的自由度不影响本发明的要点。
图7中,表示图6中接收到故障信息后的组播路径的送出方法。在站S0中,如图4的帧格式所示,改写VLAN标志或MPLS标签(这里假设使用VLAN标志来说明)中、站S3中参照的比特。该比特是为了在帧传输时参照分支线的现用系统与预备系统而使用的比特,在通常状态下,设定成表示N3W的比特变更成表示N3P的比特。这里改写的是用于站S3参照的比特,在各站中,由于单独准备为了识别传输目的地分支线的现用、预备系统而参照的比特位置,所以对站S3的指示不影响来自其它站的分支线。
在站S0中,通过变更帧头信息的一部分,可容易实现路径变更。在作为中继点的站S1~S4中,除准备了记录不同VLAN标志的传输目的地路径的表外,不必特别的功能或设定的追加,所以由于故障发生时的切换快,组播路径管理可以低成本实现,所以是实用的方法。
图8是表示分支线的ME设定方法的图。这里,以N3W、N3P为例,说明ME设定方法。
在图8中,对站S0设定的510ME的终端点510a和对边缘节点EN3设定的终端点510b是称为MEP(Maintenance Entity End Point:维护实体端点)的点。ME设定在这些MEP之间。510ME是用于管理现用系统的通信路径的ME。另外,由于同时管理预备系统,所以在站S0与边缘节点EN3之间设定570ME。570ME的端点分别是MEP570a、570b。预备系统路径是通过中继节点107的路径,为与现用系统不同的路径,所以分别单独图示。
沿这些ME,分别沿下行方向和上行方向传输CC帧,执行路径管理。在图8中,示出由现用系统ME检测到故障时的OAM消息的通知方法。即,在来自站S0的SS帧560由于中继节点105与106之间产生的故障而不能通信的情况下,理应接收CC帧的边缘节点EN3由于通知异常,所以向站S0发送RDI消息。沿现用系统的510ME沿逆方向通知RDI帧。
由于线路切断等物理故障,有时不能使用将RDI从边缘节点EN3送达到站S0的现用系统路径。在这种情况下,可利用线性保护中使用的APS消息。APS消息从管理区间的端点,经预备系统路径发送到管理区间的对方终端点。这里,在站S0中,利用APS,作为变更VLAN ID并切换组播发送路径用的触发。
图9是表示与图8不同、分层设定ME时的故障检测动作例的图。具体而言,与图8的不同之处在于对RDI送出的触发。
如图9所示,在分层设定ME的情况下,越是上位级别的ME,管理越宽范围。在设定的各ME分层中,分别发送用于管理设定的区间的CC帧。就下位级别的CC帧而言,在检测到故障的情况下,该故障信息在检测到的节点内被传递到上位ME,在上位ME级别下通知给ME上的其它节点。
这里,假设发生物理故障的情况。CC帧590由于中继节点105与106之间的通信故障,不能到达中继节点106。中继节点106在532ME检测故障,将其在节点内作为AIS信号,通知给作为上位ME的520ME。故障信息沿520ME通知给边缘节点EN3,在作为最终端的EN3,还向作为上位ME的510ME级别通知故障信息,利用该故障信息,将RDI消息送到边缘节点EN3~站S0。APS帧的发送也基于同样的触发。APS发送路径与图8的情况一样。
图10是说明图8的情况下、图5~图7中说明的处理流程的序列图。站S0对分支线的现用、预备系统分别定期送出CC帧(601)。这里,由于不考虑环干线的保护,所以仅着眼于分支线的路径识别,图示2个系统的流程。在连接干线与分支线的站S3中,参照帧头的路径比特,确定应传输到分支线路径的现用、预备系统的哪个(602)。在边缘节点中,若检测出故障(603),则使用现用系统路径向站S0通知故障,所以发送RDI消息(604)。另外,根据线性保护的切换步骤,使用可利用的路径(此时为预备系统),向相对的ME端点(即作为组播发送侧端点的站S0)发送要求路径切换的APS消息(605)。在站S0中,若参照接收信息检测到组播路径的路径异常,则将对应站以下的分支线路径切换成预备系统,所以变更赋予给组播帧的VID的路径识别比特(606)。
图11是说明图9的情况下、图5~图7中说明的处理流程的序列图。站S0向分支线的现用、预备系统分别定期送出CC帧(651)。这里,由于不考虑环干线的保护,所以仅着眼于分支线的路径识别,图示2个系统的流程。在构成分支线的节点106中,若检测出故障(652),则根据图9的路径管理方法,将自身装置内检测到的CC帧接收异常,向CC帧本来应被发送的ME的终端点送出。此时,使用AIS消息(653)。在边缘节点EN3中,若接收该AIS消息(654),则使用现用系统路径向站S0通知故障,所以发送RDI消息(604)。另外,根据线性保护的切换步骤,使用可利用的路径(此时为预备系统),向相对的ME端点(即作为组播发送侧端点的站S0)发送要求路径切换的APS消息(605)。在站S0中,若参照接收信息检测出组播路径的路径异常,则将对应站以下的分支线路径切换成预备系统,所以变更赋予给组播帧的VID的路径识别比特(606)。
下面,说明组播路径的分支线中发生故障时的处理。图12是表示利用由图3所示的路径定期送出的CC帧、在从边缘节点指向站S3的方向(称为逆方向或上行方向)的通信中检测出故障时的故障通知方法的图。
从边缘节点EN3定期送出CC帧。该CC帧是指向站S0的单播帧。构成从边缘节点EN3至站S0的路径的节点,在其为支持OAM功能的节点的情况下,分别接收CC帧,并沿该帧是否包含该路径中的正确管理信息、或是否以正确的时间间隔发送等OAM帧控制的流程,处理CC帧,传输到目的地地址。
下面列举二例来说明中途路径(这里为分支线)中发生故障时的处理。
首先,在路径上与图8一样,在仅设定端对端的ME的情况下,由于站S0预期的CC帧未到达等,所以可直接知道路径故障。
接着,在如图9所示分层设定ME的情况下,由于路径上的节点预期的CC帧未到达,所以检测出路径故障,发出AIS信号。该AIS信号作为AIS消息,还从检测到故障的装置发送到ME的终端点侧(ME的下游侧),在ME终端点、即站S0中检测到路径故障。
在各个情况下检测到故障的情况下,若仅是单向故障,则对传输组播流的正方向路径继续使用现用系统即可。但是,在线路故障的情况下双向通信不能同时进行的情况也多。因此,在图5~图7、图12所示的故障的某个被检测到的时刻,存在产生切换该路径的必要的可能性。此时,在接收到AIS消息的站S0,变更赋予给组播帧的VLAN标志的内容,以将产生故障的分支线切换为预备系统。从现用系统网络N3W切换到预备系统N3P之后的组播发布路径与图7相同。
图13是说明在图12的说明中仅设定端对端ME时的故障检测动作的图。在站S0中,在不能接收持有预期的OAM参数的CC帧、或不能以预期的周期接收CC帧的情况下,检测到路径上的异常,作为故障。
图14是说明与图9一样分层设定ME的情况下、执行图12所示的故障检测时的处理的图。
就各个ME标签而言,定期发送CC帧801、802、803。这里,在中继节点106与105之间发生线路故障的情况下,发送给MEP532b的CC帧803不能到达对向MEP532a,MEP532a检测到故障。于是,MEP532a向上位ME级别通知AIS信号811,沿520ME向MEP531a通知故障信息。同样,MEP531a向上位ME级别通知AIS信号,利用上位ME级别向站S0通知AIS信息。如本实施例所示,在环上仅设定单一ME的构成中,向站S0通知AIS信息的装置是站S3。
图15是说明在图12的故障检测情况下、如图13所示设定ME时的故障信息通知处理的序列图。边缘节点EN3向分支线的现用、预备系统分别定期送出CC帧(901)。这里,如图13所示设定CC。即,不考虑环干线的保护,设定跨跃环干线与分支线的端对端的路径。在站S0为未预期CC帧中包含的OAM参数的站的情况下,另外,CC帧接收间隔不取设定值的情况下,检测到故障,将路径变更为朝向该边缘节点EN3的可利用的其它路径(改写VLAN ID)(903)。
图16是表示如图14所示设定CC时的故障检测动作的序列。这里,说明相当于最下位的ME532ME中的故障信息到达站S0之前的动作。由于设定成上位ME覆盖比下位ME宽的范围,所以下位ME中的异常原样地影响上位ME。因此,在检测到故障的最下位ME中必需执行保护处理。
中继节点105沿管理区间532ME定期送出CC帧(901)。在构成分支线的节点106中,若检测到故障,则根据图14的路径管理方法,将本装置内检测到的CC帧接收异常送出到本来应被发送CC帧的ME的终端点S3。此时,使用AIS消息。将AIS帧传输到S0,在站S0中,若接收该AIS消息,则执行路径切换。具体而言,若参照接收AIS信息,检测到组播路径的路径异常,则将对应的站以下的分支线路径切换成预备系统,所以变更赋予给组播帧的VID的路径识别比特。
图17中,表示在环干线路径中产生故障时的处理。在本发明中,假设环干线部分准备保护功能。环保护中也可适用非专利文献5的RPR或非专利文献4的线性保护方式。这些干线部分的保护功能在本发明中使用哪个都可,但在本实施例中,举例说明用于确保端对端路径的二种方法。
一个方法是在站S0中,利用RPR的控制管理协议,发出指示,以将环整体的路径切换为预备系统的方法。有在RPR中管理邻接站间的链路、并管理环整体的拓扑信息的控制管理协议。在节点间的链路中产生故障的情况下,该故障信息在邻接节点间依次通知,将环路径变更为预备系统。在站S0中,对激活的预备系统送出CC帧和组播帧。此时,将赋予帧的VLANID切换为表示使用环预备系统的组播路径的VLAN ID。另外,如RPR那样在邻接节点间的连接中,在适用自主管理的情况下,不必如图17的路径1002那样,向站S0通知故障信息,在S3中,直接检测到链路异常,在邻接节点间开始路径切换。
另一方法是除组播路径的送出侧端点与接收侧端点外,还对环干线的送出侧端点与终端侧端点设定ME的方法。此时,站S0中接收故障信息的方法中与图12所示的一样,考虑两种方法。即,站S0执行自身送出的CC帧的到达确认、由此管理路径状态的情况,和沿环干线分层构筑CC,在中继站中发行AIS消息,从而向站S0通知路径的异常的方法。前者的情况下除CC消息以外,不发生消息的交换。图17中示出后者时的消息处理。在后者的情况下,若由图17的路径1002接收故障信息AIS,则立即变更赋予给该组播流的送出VLAN ID,以通过环干线的预备系统。
图18表示在图17的干线切换说明中采用第二切换方法时的切换后的组播流通信路径。
图19、图20、图21、图22是说明采用图17说明的第二切换方法时的、从故障信息通知至路径切换的处理的序列。尤其就设定端对端ME1210ME而言,在本实施例中重要的是站S0把握组播路径的状态,但此外的部分、即图20、图22说明的分层化的ME设定中,就检测路径故障、并检测环干线中的故障的方法而言,置换为非专利文献1或非专利文献4的协议也无妨。
图19是说明在图17的说明中从环干线的起点(在实施例中为站S0)至环干线的终端点(同样为站S0)之间仅设定端对端ME1210ME时的故障检测动作的图。在站S0中,在不能接收持有自身从环起点沿组播路径送出的预期OAM参数的CC帧、或不能以预期的周期接收CC帧的情况下,检测到路径上的异常,作为故障。
图20是说明对环干线分层设定ME、并执行环干线的故障检测时的处理的图。
就各个ME级别而言,定期发送CC帧1201、1202。这里,在站S2与S3之间发生线路故障的情况下,从MEP1223b发送的CC帧1202不能到达对方MEP1223a,MEP1223a检测到故障。于是,MEP1223a向上位ME级别通知AIS信号1211,将故障信息沿1210ME通知给MEP1210a。
图21是说明图19的故障检测情况下的故障信息通知处理的序列图。站S0对分支线的现用、预备系统分别定期送出CC帧1201(1301)。在构成环的站中,将CC帧1201传输至环终端点,站S0接收自身沿组播路径送出的CC帧,确认其中包含的OAM参数,由此可把握环的通信状态。在不能正确接收CC帧的情况下,站S0检测出环的故障(1302),变更组播帧送出路径(1303)。
在图22中,根据图20的路径管理方法来检测环干线的故障。沿各站间设定的ME,定期送出CC帧。这里,在站S2与站S3之间的ME1223ME中,送出CC帧1202(1311)。在ME的相对MEP中,在未正确接收预定的CC帧的情况下,检测出故障(1312),将通知自身装置内检测到的CC帧接收异常的AIS帧1212,向本来应被送出CC帧的ME的终端点送出(1313)。在站S0中,若接收该AIS消息(1314),则执行路径切换(1303)。具体而言,若参照接收AIS信息检测到组播路径的路径异常,则将对应的站以下的分支线路径切换成预备系统,所以变更赋予给组播帧的VID的路径识别比特。
下面,说明本实施例中必需的节点构成。组播路径的接收侧节点ENX(X=1~4)可使用支持OAM功能的现用节点。另外,构成环的站必需连接环干线与分支线的相互连接点CPX(X=1~5),但在本第1实施例中,作为CP功能,参照从站S0发送的用户帧和OAM帧的头信息(VLAN标志或MPLS标签),分配路径,为了识别传输目的地,只要设定实现现有节点中使用的L2、L3等帧、数据包传输的OSI层的路径表、或头变换表即可。就构成组播起点的节点而言,为了组播路径的状态管理与组播流的发送路径控制,必需部分新的功能。
图23是表示构成环、并在其上构成组播路径的起点和终端点的站的构成例的功能框图。
站S0由装置控制部1400、交换器部1420、输入输出控制部1410-x(X=I~N,下面汇总描述时使用1410)构成。装置控制部1400包含处理器1401、存储器1402、输入输出控制部1403。处理器1401用于执行存储在存储器1402中的程序。在该处理中,包含开始时等的装置设定执行、路径表的制作及更新、从存储器送出帧时的帧生成、或必需固件处理的帧的解析及基于帧信息的装置设定和控制。在存储器1402中,包含装置控制用程序、管理帧传输目的地(网络的拓扑)的路径表1431、在本实施例中执行组播路径的控制和管理的组播路径控制表1430、保持站S0的各接口中的OAM参数设定状况的OAM信息数据库1440、学习并保持从OAM帧学习的网络上的OAM拓扑的CCDB(CC数据库)1441、生成故障发生时向节点内及网络上的其它节点通知故障信息用的OAM帧的帧生成部1442。
输入输出控制部1403处理装置控制部1400与交换器部1420之间的装置控制信息,该信息包含处理器1401与存储器1402的访问控制、处理器1401与交换器1420的控制信息通信、从存储器向交换器的帧送出处理、从交换器1420存储到存储器的帧信息向CPU的通知。
输入输出处理部1410包含:终止通信线路的物理接口PHY511;接收控制部1412,集约接收帧,执行头解析和头变换,必要时参照存储在存储器1415内的CCDB1450,传输给交换器部1413或存储器1415;交换器部1413,根据头信息,向存储器1415或上位交换器1420传输接收帧;执行输入输出处理部1410内的各种控制程序的执行、交换器部1413的控制的处理器1414;和发送控制部1416,对从交换器1416接收到的帧,执行基于排队等的送出控制、内部头处理和头信息记入删除等头处理。
图24是存储在图23的存储器中的组播路径控制表的构成例。在确定图4所示的组播帧的VLAN标志时,参照本表。表中包含表示传输对象流的组播地址1501、表示环状的各站的识别符1502、表示各站中是否应向下游侧传输该组播流的传输有效标记1503、表示从各站传输到下游时使用的路径是现用系统还是预备系统的传输路径标记1504、其它路径识别信息1505。传输路径标记例如为0时使用现用系统,为1时使用预备系统。传输路径标记1504存储在图4的帧标志(标签)字段中,用于各站的路径控制。所谓其它路径识别信息1505例如在即便是执行对同一组播路径的帧送出的情况下,也在用户帧与OAM帧中使用不同路径的情况等、更详细地说是指定通信路径的情况下使用。因此,作为存储在本字段中的信息,例如包含EtherTYPE、OAM种类、帧处理的优先级等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可由组播流发送源执行组播路径管理,可把握从站S0至用户的网络中的端对端的通信状况。由于站S0自身是ME起点和终点,所以无论故障源是环干线还是分支线,只要具备通常的OAM管理功能,就可立即对应于故障,所以是节点设定最容易实现的简易方法。
实施例2
下面,说明第2实施例。在第1实施例中,在站S0与各边缘节点ENX(X=1~4)之间设定ME,所以在环干线中以CC帧为首,向现用、预备两个路径发送OAM帧,所以在站多的情况下,有可能压迫频带。另一方面,在站S0执行组播路径的管理在端对端的路径管理中是必需的。因此,在第2实施例中,示出如下方法,即:将ME仅设定给分支线,共有OAM信息,由此以站S0执行路径管理。
面向用户的组播帧的传输路径与图1一样。
图25和图26分别表示分支线的ME设定和CC帧发送方法。ME仅设定给分支线,为了现用系统与预备系统的管理,从各站向边缘节点定期送出CC帧(图25)。反方向也就现用、预备分别使用CC帧,以便路径管理(图26)。关于该分支线的OAM也可基于非专利文献3和4。
分支线中的故障发生时的处理为与图5~图7、图12中说明的一样的动作。下面,说明用于实现该处理的ME设定方法和动作序列。
图27表示分支线中设定单一分层ME时的故障信息处理方法。CC帧在设定的ME区间中沿边缘节点EN3方向传输。与非专利文献4和第1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检测到故障的情况下,故障信息不止在ME区间,还将故障信息通知至作为ME外的路径管理装置的站S0。具体而言,OAM帧1761、1762的传输区间超过ME是本实施例的要点。
本来OAM帧在ME区间终止。如本实施例所示,为了传输至外部,必需自身作为异常现象,不构成OAM的故障对象。为了传输OAM不作用的区间,可利用帧的封装化(ォプセリング)等。具体而言,设定仅在环内有效的VLAN标志,通过在向站S0通知OAM帧中使用该标志,可实现本实施例。
另外,必需在装置内正确处理通知给站S0的OAM信息。因此,在S0的OAM信息数据库中,就对分支线设定的ME而言,必需保持该OAM参数和运用状况。
图28是在分支线中设定各节点间的ME、ME分层存在时的故障信息处理方法。就故障信息检测而言,与图5b一样。另外,就检测到的故障信息的传输而言,与图27一样。
图29是图27时的故障信息处理序列。CC帧的生成与送出源为构成分支线起点的站S3(1801)。就故障信息接收后的系统内处理序列而言,与图10的不同点在于,加入从站S3向站S0通知故障信息时通过环干线用的封装化处理1802、1803。
图30表示执行图28的设定时的序列。除加入从站S3向站S0通知故障信息时通过环干线用的封装化处理1802、1803外,与图11一样。
图31、图32表示如图7所示、分支线逆方向通信路径中的路径管理方法(ME设定方法)和故障信息处理方法。
图31表示设定单一分层ME时的处理方法。在作为ME终端点的站S3中,根据CC帧的到达状况检测有无故障(2001)。在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在通常的线性保护中,在ME端点处执行路径切换,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站S0具备切换功能,使用AIS消息1901,向ME外部的站S0通知切换触发。
图32中,与图14的不同之处在于不需要端对端ME510ME。由此,分支线内检测到的故障信息在站S3被暂时终止。之后,与图31一样,向ME外部的站S0发送AIS帧1914,作为切换触发。
图33是图31情况下的故障信息处理序列。CC帧的生成和送出源为边缘节点EN3。就故障信息接收后的系统内处理序列而言,与图15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站S3中加入故障检测2001,加入向站S0通知故障信息时通过环干线用的AIS帧生成和封装化处理2002。
图34表示执行图32设定时的序列。除加入站S3中的故障检测2004、向站S0通知故障信息时通过环干线、所以传输来自中继节点105的AIS帧而加入封装化处理2005外,与图16的流程一样。
在实施例2中,站S0中把握路径状态这一点与实施例1一样,但在实施例1中,站数量多,所以有可能环上CC帧流出到太阳。因此,具有如下优点,即:通过将利用CC帧的区间限定为分支线,可提高环干线的用户帧用的频带利用效率,以及就环干线区间的保护而言,合用其它协议时的协作容易执行等优点。
在本发明的说明中,以作为环上的组播发送点的站S0为组播路径的起点(端点),考虑对从S0至用户侧路径终端点ENX(X=1~4)的路径的保护,但组播发送侧的路径端点也可位于站S0的外侧。即,将网络10000内的数据中继节点或组播发布服务器作为端点,设定组播路径,也可实现对该组播路径的端对端的保护功能。此时,所述中继节点或组播服务器20000中具备站S0中的OAM信息管理功能和保护控制功能。
另外,在用户网间执行组播的情况下,组播路径发送侧的端点构成EN1或站S1。另外,其它端点分别是EN3、EN4。在本例中,环上的现用系统与预备系统的定义分别是从站S1指向S2的一侧为现用系统,而指向S0的一侧为预备系统。
这里,由于假设监视单独的通信路径存在时的涉及其流的通信状态,所以CC帧中包含与数据流相同的组播地址。另一方面,还有始终监视特定区域的方法,此时可对包含环干线与分支线的系统整体,送出持有全部EN接收的组播地址的CC帧,以跟踪从环上的路径起点至用户侧的路径终端点的全部路径,由此可利用同样的处理。
若考虑用户网间的组播等,则担心应管理的组播路径变得庞大。因此,必需对应于组播路径的设定状态和环的构成规模,将使用与用户数据相同的组播地址的情况、和使用上述固定分配的组播地址的情况区别使用。在播放等一定程度固定发送路径的情况下,期望前者,而在向用户单独发送的组播多的情况下则期望后者。
组播帧的路径控制也可使用IP信息来实现。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假设数据链路层中的处理,所以组播帧在VLAN内广播。因此,为了不向多余路径展开组播数据包,必需使用IGMP/MLD snooping或新的组播帧传输路径控制机构。在节点可处理IP数据包的情况下,通过使用由操作者静态、或由协议的动作动态设定的组播路径控制表,可确定数据流和OAM帧的路径。
实施例3
在1+1保护的情况下,向分支线的现用系统、预备系统双方同时发送数据,接收侧边缘节点选择采用来自哪个系统的数据。因此,就分支线中的故障信息由下行CC帧检测的情况而言,当从边缘节点送出AIS帧时,变更边缘节点内的选择器设定。就上行方向而言,从边缘节点向现用、预备系统双方送出CC帧。就此时的通信故障而言,除实施例1的情况下站S0中的与边缘节点之间设定的ME外,变更选择器设定。另外,在实施例2中,由于在各站暂时终止ME,所以通过变更站中具备的选择器的设定来应对。
图35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的网络一般形式的图。将组播路径分割成干线与分支线,在干线部分中设定现用、预备系统,在分支线中设定现用、预备系统。将相互连接点CP设定在一节点上,使它们的连接可从干线系统的现用系统、预备系统双方分别向分支线的现用、预备系统通信。就逻辑路径而言,现用、预备系统也可分别独立存在。重要的是集约逻辑路径,并使其识别符相互对应的功能具备于中继节点或站中。
本系统也可适用于将接入线路用于组播路径的分支线的情况。所谓接入系统,例如非专利文献6中记载的G-PON(Gigabit-capable Passive OpticalNetwork)系统是代表例。如非专利文献6所示,G-PON系统由设置在利用者侧的ONU(Optical Network Unit:光学网络单元)、与终止加入者线路的OLT(Optical Line Terminal:光学线路终端)和连接它们的光纤缆线构成。作为用于避免该加入者线路中的故障的冗余构成例,可列举(1)OLT与分离器使用单一的连接接口,仅二重化其间的光缆的方法,(2)准备多个OLT的PON接口、分离器的连接口,分别由光纤连接的方法,(3)ONU侧也准备多个接口,分别由多个光纤连接OLT-分离器之间、分离器-ONU之间,由此确保冗余路径的方法,(4)除(3)外,准备多级段分离器,分离器之间也由多个路径连接的瓶颈消除方法(非专利文献6)。
图36是表示将本发明适用于接入线路时的网络构成图。这里,说明上述(3)的情况下的网络构成。即便在其它情况下,只要能设定合计二个系统的路径作为现用系统与预备系统,则可执行同样的控制。因冗余构成而不同的是其故障耐受性。
改变N1W~N4W、N1P~N1W,分别从站S1~S4的连接点CP1~CP4设定现用系统W1~W4、预备系统P1~P4。各PON区间由利用分离器3601~3604连接的光纤构成,二重化光纤路径从OLT经分离器至ONU的区间。由此,对于从连接点CP1~CP4至边缘(终端)点EP1~EP4的各个路径,与图35之前的实施例一样,使用OAM,由此可执行上位装置的路径控制。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作为其最主要的适用对象,可列举经由连接于环网络和环上的节点发送数据时的、数据传输路径(可与路径/流读取替换)的管理和切换。
另外,除组播流以外,也可作为对单播流进行通信的路径保护功能适用。(环方式的情况下,尤其对于环与分支之间的连接点而言,即便考虑单播的数据路径,也必需选择Working/Protection的组合,这与以前的P2P保护不同。)
上述记载对实施例做出,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精神与附加的权利要求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和修正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

Claims (11)

1、一种网络系统,具有:传输组播数据的第一和第二网络;连接于该第一网络上的第一数据传输装置;连接于该第一和第二网络双方上的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和连接于该第二网络上的第三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组播数据从上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经上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传输到上述第三数据传输装置,
在上述第一网络中的上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与上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间的通信路径、和上述第二网络中的上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与上述第三数据传输装置之间的通信路径中,分别设定现用系统、预备系统的通信路径,
上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经上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向上述第三数据传输装置发送连结上述第一网络的现用系统和第二网络的现用系统的通信路径用、连结上述第一网络的现用系统和第二网络的预备系统的通信路径用、连结上述第一网络的预备系统和第二网络的现用系统的通信路径用、以及连结上述第一网络的预备系统和第二网络的预备系统的通信路径用的各自的维护管理数据。
2、一种网络系统,具有:传输组播数据的第一和第二网络;连接于该第一网络上的第一数据传输装置;连接于该第一和第二网络双方上的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和连接于该第二网络上的第三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组播数据从上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经上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传输到上述第三数据传输装置,
在上述第一和第二网络中分别设定现用系统、预备系统的通信路径,
上述第三数据传输装置经上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向上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连结上述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的现用系统的通信路径用、以及连结上述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的预备系统的通信路径用的各自的维护管理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的维护管理数据的目的地地址是组播地址,发送源地址是该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的地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数据传输装置若接收上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的维护管理数据,则根据该维护管理数据的发送源地址,经上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向上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连结上述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的现用系统的通信路径用、及连结上述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的预备系统的通信路径用的各自的维护管理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维护管理数据内包含识别符,该识别符识别是否是与上述第一和第二网络中的上述现用系统和预备系统中的某个的通信路径相关的维护管理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在向上述第三数据传输装置发送上述维护管理数据时,根据上述识别符,确定发送路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维护管理数据内包含VLAN标志,上述识别符包含于该VLAN标志内。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维护管理数据内包含MPLS标签,上述识别符包含于该MPLS标签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具有存储部,该存储部保存与上述第一和第二网络中的上述现用系统和预备系统的通信路径的每个相关的维护管理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二网络系统的现用系统的通信路径中产生故障的情况下,
若该故障涉及上行通信路径,则上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向上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故障通知用数据,若该故障涉及下行通信路径,则上述第三数据传输装置经上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向上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故障通知用数据,
上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在接收到上述故障通知用数据的情况下,发送上述通信路径的切换指示用数据。
11、一种网络系统,具有:传输组播数据的第一和第二网络;连接于该第一网络上的第一数据传输装置;连接于该第一和第二网络双方上的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和连接于该第二网络上的第三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组播数据从上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经上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传输到上述第三数据传输装置,
在上述第二网络系统的现用系统的通信路径中产生故障的情况下,
若该故障涉及上行通信路径,则上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向上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故障通知用数据,若该故障涉及下行通信路径,则上述第三数据传输装置经上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向上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故障通知用数据,
上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在接收到上述故障通知用数据的情况下,发送与发生上述故障的第二网络系统相关的通信路径的切换指示用数据。
CN2006800517933A 2006-01-25 2006-08-04 网络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365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15770/2006 2006-01-25
JP2006015770 2006-01-25
PCT/JP2006/315494 WO2007086157A1 (ja) 2006-01-25 2006-08-04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36530A true CN101336530A (zh) 2008-12-31
CN101336530B CN101336530B (zh) 2011-05-11

Family

ID=38308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5179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36530B (zh) 2006-01-25 2006-08-04 网络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089865B2 (zh)
EP (1) EP1981215B1 (zh)
JP (1) JP4610621B2 (zh)
CN (1) CN101336530B (zh)
WO (1) WO2007086157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04534B (zh) * 2009-12-17 2014-07-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组播业务保护方法及系统
CN105376130A (zh) * 2014-08-13 2016-03-02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85676B2 (en) * 2006-06-29 2011-12-27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looping back traffic in QIQ ethernet rings and 1:1 protected PBT trunks
CN101378388B (zh) * 2007-08-28 2012-10-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源光网络数据传输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US8305884B2 (en) * 2007-09-14 2012-11-06 Ciena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 self-healing carrier ethernet topology
CN102405633B (zh) * 2007-10-12 2015-04-01 北方电讯网络有限公司 操作骨干网络中的多个边缘节点中的第一边缘节点的方法
CN101453385A (zh) * 2007-11-30 2009-06-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故障通告的方法及设备
US8675506B2 (en) * 2007-12-25 2014-03-18 Hitachi, Ltd. Network system, edge node, and access device
WO2009089645A1 (en) * 2008-01-14 2009-07-23 Alcatel Shanghai Bell Co., Lt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ontinuity check of ethernet multicast
EP2245798A4 (en) * 2008-01-14 2013-02-27 Alcatel Lucent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TELLIGENT PROTECTION OF VIRTUAL PRIVATE ROOT MULTIPOINT ETHERNET SERVICE
JP2009212875A (ja) * 2008-03-05 2009-09-17 Nec Corp 通信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る運用管理方法
JP5039639B2 (ja) 2008-06-09 2012-10-0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パスプロテクション機能を有する通信装置及びその通信装置を使用する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US8218433B2 (en) * 2009-01-07 2012-07-10 Alcatel Lucent Monitoring connectivity in ring networks
JP5245896B2 (ja) * 2009-02-18 2013-07-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制御方法
JP4724763B2 (ja) * 2009-03-31 2011-07-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パケット処理装置およびインタフェースユニット
WO2011011853A1 (en) * 2009-07-31 2011-02-03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Linear route protection
JP5394283B2 (ja) * 2010-02-25 2014-01-22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制御用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JP2011193189A (ja) * 2010-03-15 2011-09-29 Hitachi Ltd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エッジノード及び中継ノード
US8774010B2 (en) * 2010-11-02 2014-07-08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proactive fault monitoring in a network environment
US8559341B2 (en) 2010-11-08 2013-10-15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a loop free topology in a network environment
US8982733B2 (en) 2011-03-04 2015-03-17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topology changes in a network environment
US8670326B1 (en) 2011-03-31 2014-03-11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bing multiple paths in a network environment
US8880956B2 (en) 2011-06-01 2014-11-0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Facilitating processing in a communications environment using stop signaling
US8787155B2 (en) 2011-06-01 2014-07-2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ideband error signaling
US8724517B1 (en) 2011-06-02 2014-05-13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network traffic disruption
US8830875B1 (en) 2011-06-15 2014-09-09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a loop free topology in a network environment
CN103843293B (zh) * 2011-09-27 2017-03-08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传输装置、通信装置、故障通知方法以及存储程序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介质
US9716652B2 (en) * 2012-03-05 2017-07-25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Handling of data transfers in a network with a ring topology
US9450846B1 (en) 2012-10-17 2016-09-20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cking packets in a network environment
CN104125083A (zh) * 2013-04-24 2014-10-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设备的主备倒换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WO2016099528A1 (en) 2014-12-19 2016-06-23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Multicast advertisement message for a network switch in a storage area network
JP6601232B2 (ja) * 2016-01-21 2019-11-06 富士通株式会社 分析方法、分析装置、及び分析プログラム
JP7099088B2 (ja) * 2018-06-29 2022-07-12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分散補償システム、および、分散補償方法
US11824762B2 (en) * 2019-06-17 2023-11-21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path design apparatus, transmission network topology design method, and transmission path design program for designing a communication path topology optimized in view of reducing amount of equipment needed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53593B1 (en) * 1999-06-03 2002-03-05 Fujitsu Network Communications, Inc. Protection architecture for virtual channel connections (VCCS)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JP2001285323A (ja) * 2000-04-03 2001-10-12 Hitachi Ltd 光ネットワーク
JP2001320392A (ja) 2000-05-09 2001-11-16 Nec Miyagi Ltd Vcパス警報転送方式
US7039005B2 (en) * 2001-10-02 2006-05-02 Fujitsu Limited Protection switching 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employing label switching
US7164652B2 (en) * 2001-12-17 2007-01-16 Alcatel Canada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failures and re-routing connections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3937855B2 (ja) 2002-02-06 2007-06-2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マルチリング制御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るノード並びに制御プログラム
US7152179B1 (en) * 2002-09-19 2006-12-19 Cisco Technology, Inc. IP redundancy with improved failover notification
JP2006015770A (ja) 2004-06-30 2006-01-19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04534B (zh) * 2009-12-17 2014-07-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组播业务保护方法及系统
CN105376130A (zh) * 2014-08-13 2016-03-02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
CN105376130B (zh) * 2014-08-13 2019-08-27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981215A1 (en) 2008-10-15
US20100226244A1 (en) 2010-09-09
WO2007086157A1 (ja) 2007-08-02
JPWO2007086157A1 (ja) 2009-06-18
JP4610621B2 (ja) 2011-01-12
EP1981215B1 (en) 2013-01-09
EP1981215A4 (en) 2011-11-23
CN101336530B (zh) 2011-05-11
US8089865B2 (en) 2012-0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36530B (zh) 网络系统
CN101836399B (zh) 转发循环预防设备及方法
EP2787684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tecting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pon)
CN101356778B (zh) 网络系统及数据传送装置
CN100442779C (zh) 一种以太网中的控制系统和数据报文传输方法
EP2695340B1 (en) Utility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CN100459531C (zh) 一种基于双向转发检测协议通告伪线故障的方法
US8189625B2 (en) Method for clock link automatic protection in packet transport networks
US20040114922A1 (en) Signaling protocol and architecture for protection rings
US20130070586A1 (en) Scaling OAM for Point-to-Point Trunking
US20040160895A1 (en) Failure notif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in an ethernet domain
CN102273138A (zh) 网络间运营级以太网服务保护
CN101534198B (zh) 通信系统
CN101189838A (zh) 环形网络系统、故障恢复方法、故障检测方法、节点和用于节点的程序
CN102204129A (zh)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的保护切换的方法和系统
CN101095316A (zh) 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
EP2501084B1 (en) Transmission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network system and link protection method
JP2008160227A (ja) ネットワーク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CN100531223C (zh) 一种双向标记交换路径的实现方法
CN101617511A (zh) 保护方案
CN100525244C (zh) 实现等价转发类双向转发检测的方法
CN100446476C (zh) 一种网络故障检测结果互通的方法和装置
CN101022388A (zh) 用普通以太网技术构成自愈环的方法
RU2730390C1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ого определения топологии межузловой связи в совместно используемом резервном кольце трансокеанской мультиплексной секции
US20120224488A1 (en) Method of connectivity monitoring by subscriber line terminating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ITACHI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LTD.

Effective date: 2010032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00322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Hitachi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511

Termination date: 20150804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