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91630B - 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91630B
CN105391630B CN201510474754.5A CN201510474754A CN105391630B CN 105391630 B CN105391630 B CN 105391630B CN 201510474754 A CN201510474754 A CN 201510474754A CN 105391630 B CN105391630 B CN 1053916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frame
relay
monitoring point
exchange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7475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91630A (zh
Inventor
苅谷和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teri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Metal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Metal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Metal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916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916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916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9163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6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 H04L41/0654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using network fault reco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8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route fault reco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02Details
    • H04B3/36Repeater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2Loop networks
    • H04L12/437Ring fault isolation or re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6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 H04L41/0631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using root cause analysis; using analysis of correlation between notifications, alarms or events based on decision criteria, e.g. hierarchy, tree or time analysi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4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for recovering from a failure of a protocol instance or entity, e.g. service redundancy protocols, protocol state redundancy or protocol service re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在使用了环协议的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中,实现与中继装置的内部故障对应的适当的路径切换。中继装置具有:第一端口以及第二端口,其与环网络连接;中继路径(20),其用于在第一端口(Pr[1])与第二端口(Pr[2])之间对帧进行中继;以及第一监视点以及第二监视点,其设置于该中继路径的第二端口侧。第一监视点(MEPd1)使用基于以太网OAM的CCM帧来监视经由自装置的中继路径的与其他装置的第二监视点(MEPe2)间的通畅性。第二监视点(MEPd2)使用CCM帧来监视经由其他装置的中继路径的与其他装置的第一监视点(MEPc1)间的通畅性。

Description

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例如涉及使用了由ITU-T(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 Union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G.8032规定的环协议的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如下技术:将通过隔着闭锁区间而设定为闭锁状态的两个RPL(Ring Protection Link,环路保护链路)端口的一个在预定期间从闭锁状态切换为开放状态。在CCM(Continuity Check Message,连续性检测消息)帧中依靠比特位(bit)的故障检测可能变得困难,而通过使包括校验的帧在预定期间从RPL端口的一个朝向另一个流动,能够检测该故障。
并且,在专利文献2中示出了如下技术:提高同时应用了多机箱链路聚合与ERP(Ethernet Ring Protection)时的故障耐受性。构成ERP的各L2交换机在与邻接的L2交换机之间收发基于以太网(注册商标)OAM(Operations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操作、管理和维护))的CC(Continuity Check连通性检查)功能的ERP邻接监视帧,由此,对与邻接的L2交换机之间的链路故障进行监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9203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239909号公报
例如,作为环协议中的一个,已知有由ITU-T G.8032规定的环协议。该环协议有时也被称为ERP。在该环协议中,如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所示,通过在环网络(ringnetwork)上邻接的交换机间收发基于以太网OAM的CC功能的CCM帧,来对邻接的交换机间的链路中有无故障进行判定。在该判定结果为有故障时,进行基于环协议的路径切换。
但是,故障未必在邻接的交换机间的链路中产生,在交换机内部也能够产生。该情况下,有时与该有故障的交换机邻接的各交换机不能识别出故障的存在。即,对于该有故障的交换机,尽管产生了导致环网络的切断的故障,但是仍可能引起以太网OAM的CC功能正常工作这样的事态。于是,有可能不进行基于环协议的路径切换而导致帧的损失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内容而完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在使用了例如由ITU-TG.8032规定的环协议的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中,实现与中继装置的内部故障对应的适当的路径切换。
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和新特征根据本说明书的记述和附图能够更加明确。
在本申请所公开的发明中,对代表性的实施方式的概要进行简单说明,其内容如下。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中继系统具有构成环网络的多个中继装置。多个中继装置分别具有:第一端口以及第二端口,该第一端口以及第二端口与环网络连接;中继路径,其用于在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之间对帧进行中继;第一监视点以及第二监视点,该第一监视点以及第二监视点设置于该中继路径的第二端口侧;以及环控制部,其控制环网络。第一监视点使用基于以太网OAM的CCM帧来监视经由自装置的中继路径的与其他装置的第二监视点间的通畅性,第二监视点使用CCM帧来监视经由其他装置的中继路径的与其他装置的第一监视点间的通畅性。
发明效果
对本申请所公开的发明中的、通过代表性的实施方式获得的效果简单来说,在使用了例如由ITU-T G.8032规定的环协议的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中,能够实现与中继装置的内部故障对应的适当的路径切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成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中继系统的前提的结构例的概要图。
图2是表示在图1的中继系统中,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故障监视方法的一例的概要图。
图3是表示图2的中继系统的一部分的结构例一以及动作例的概要图。
图4是表示在图2以及图3的中继系统中,在产生了图3所示的装置内部的故障时的概要性的动作时序的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通过图4的动作进行了环网络的路径切换后的帧转发路径的图。
图6是表示在图2以及图3的中继系统中,图3所示的装置内部的故障恢复时的概要性的动作时序的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图2以及图3的中继系统的交换机装置(中继装置)的结构例的概要图。
图8是表示图7的中继装置的各线卡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9是表示在图7以及图8的中继装置中,中继用户帧时的概要性的动作例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在图7以及图8的中继装置中,围绕OAM处理部以及ERP控制部的概要性的动作例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中继系统中,使用了图2的结构例的与图3不同的动作例的概要图。
图12是表示在图2以及图11的中继系统中,产生了图11所示的装置内部的故障时的概要性的动作时序的一例的图。
图13是表示通过图12的动作进行了环网络的路径切换后的帧转发路径的图。
图14是表示图11的中继系统的围绕中继装置具有的OAM处理部以及ERP控制部的与图10不同的概要性的动作例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在图1的中继系统中,成为本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故障监视方法的一例的概要图。
图16是表示图1以及图15的中继系统中的问题点的一例的概要图。
符号说明
10 环网络
11a~11e 用户网
12、25、45 通信路径
15ab、15bc、15cd、15de、15ae、21ab、21bc、21cd、21de、21ae CCM监视区间
20 中继路径
26 光纤通道架构路径部
27 通信线路
28 管理用的通信线路
30 外部接口部
31 帧处理部
32 内部接口部
33 存储部
34 FDB处理部
35 VID过滤器
36 OAM处理部
37 R-APS处理部
38 ERP控制部
BK 阻塞状态
CPU 处理器部
FDB 地址表
FP 光纤通道架构用端子
LC、LC[1]~LC[n] 线卡
MC 管理卡
MEP1、MEP2、MEPa1~MEPe1、MEPa2~MEPe2、MEPa1’~MEPe1’、MEPa2’~MEPe2’ 监视点
MP 管理卡用端子
P 外部端口
Pr[1]、Pr[2] 环端口
Pu[1]~Pu[m] 用户端口
SW、SWa~SWe 交换机装置(中继装置)
UF 用户帧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起见,在需要的时候分成多个部分或者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外,它们并非彼此无关联,而是一方是另一方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变形例、详细内容、补充说明等的关系。另外,在下面的实施方式中,在涉及要素的数等(包含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时,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和从原理上明确限定为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之外,并非限定于特定的数,可以是特定的数以上也可以是特定的数以下。
并且,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关于其构成要素(包含要素步骤等),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确认为必须这样的情况等之外,当然未必是必须这样。同样地,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在涉及构成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确认为不是这样的情况等之外,实质上包含与其形状等近似或者类似的情况等。这对于上述数值和范围也是一样的。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所有附图中,作为原则对同一部件标记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中继系统(前提)的概要结构以及概要动作》
图1是表示成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中继系统的前提的结构例的概要图。图1所示的中继系统具有:构成环网络10的多个(这里是5个)交换机装置(中继装置)SWa~SWe。交换机装置SWa~SWe各自具有两个环端口(第一端口以及第二端口)Pr[1]、Pr[2]、m个(m是1以上的整数)用户端口Pu[1]~Pu[m]。在该示例中,构成环网络10的交换机装置的数量为5个,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两个以上即可。
例如,根据由ITU-T G.8032规定的环协议来控制环网络10。换言之,交换机装置SWa~SWe各自具有基于该环协议的各种控制功能。交换机装置SWa~SWe各自除了是进行OSI参照模型的层2(L2)的中继处理的L2交换机之外,还是进行层3(L3)的中继处理的L3交换机等。其中,由于根据L2来进行环网络10上的中继处理,因此这里以交换机装置SWa~SWe各自是L2交换机的情况为例。
两个环端口Pr[1]、Pr[2]分别与环网络10连接。换言之,各交换机装置SWa~SWe经由环端口Pr[1]、Pr[2]呈环状连接,由此形成环网络10。在图1的示例中,中继装置SWa、SWb、SWc、SWd、SWe的环端口(第一端口)Pr[1]分别经由通信线路与邻接的交换机装置SWb、SWc、SWd、SWe、SWa的环端口(第二端口)Pr[2]连接。
用户端口Pu[1]~Pu[m]与预定的用户网连接。在图1的示例中,交换机装置SWa~SWe的用户端口Pu[1]~Pu[m]分别与用户网11a~11e连接。在用户网11a~11e中分别适当配置交换机装置和各种信息处理装置(服务器装置和终端装置等)等。
这里,根据ITU-T G.8032,将交换机装置SWa设定为所有者节点(owner node),将交换机装置SWb设定为邻居节点(neighbor node)。所有者节点与邻居节点之间的链路称为RPL(Ring Protection Link,环保护链路)。当在环网络10上没有故障时,交换机装置SWa将位于RPL的一端的环端口Pr[1]控制成阻塞状态BK(block)、交换机装置SWb将位于RPL的另一端的环端口Pr[2]控制成阻塞状态BK。控制成阻塞状态BK的端口禁止帧的通过。
当在环网络10上没有故障时,通过该RPL来防止环网络10上的通信路径的循环(loop)。即,如图1所示,在交换机装置SWa与交换机装置SWb之间形成经由交换机装置SWe、SWd、SWc的通信路径12。在该通信路径12上进行用户网11a~11e间的帧转发。
《中继系统(前提)的问题点》
图15是表示图1的中继系统中,成为本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故障监视方法的一例的概要图。如图15所示,交换机装置SWa~SWe分别与环端口(第一端口)Pr[1]对应地具有监视点MEPa1’~MEPe1’,与环端口(第二端口)Pr[2]对应地具有监视点MEPa2’~MEPe2’。
这里,在ITU-T G.8032中,为了对交换机装置间的链路有无故障进行监视,而规定使用以太网OAM的CC(Continuity Check,连续性检测)功能。作为用于监视装置间的通畅性的标准,在“ITU-T Y.1731”和“IEEE802.1ag”等中对以太网OAM进行了标准化。如图15所示,在CC功能中通过称为MEP(Maintenance End Point,维护终端节点)的监视点设定监视区间。各监视区间两端的MEP通过彼此定期收发作为通畅性监视帧的CCM(Continuity CheckMessage,连续性检查消息)帧来监视各监视区间的通畅性。
在图15的示例中,交换机装置SWa的监视点MEPa’1在与其他装置(SWb)的监视点MEPb2’之间设定CCM监视区间15ab,由此,对自装置的第一端口Pr[1]、和与其连接的其他装置(SWb)的第二端口Pr[2]之间的通畅性进行监视。与此相反地,交换机装置SWb的监视点MEPb2’在与其他装置(SWa)的监视点MEPa1’之间设定CCM监视区间15ab,由此,对自装置的第二端口Pr[2]、和与其连接的其他装置(SWa)的第一端口Pr[1]之间的通畅性进行监视。
与此同样地,在环网络10上依次设定CCM监视区间。即,在交换机装置SWb的第一端口Pr[1](MEPb1’)与交换机装置SWc的第二端口Pr[2](MEPc2’)之间设定CCM监视区间15bc。在交换机装置SWc的第一端口Pr[1](MEPc1’)与交换机装置SWd的第二端口Pr[2](MEPd2’)之间设定CCM监视区间15cd。在交换机装置SWd的第一端口Pr[1](MEPd1’)与交换机装置SWe的第二端口Pr[2](MEPe2’)之间设定CCM监视区间15de。并且,在交换机装置SWe的第一端口Pr[1](MEPe1’)与交换机装置SWa的第二端口Pr[2](MEPa2’)之间设定CCM监视区间15ae。
在各CCM监视区间(例如15ab)中,当一端的监视点(MEPa1’)在预定的期间内没有接收到来自另一端的监视点(MEPb2’)的CCM帧时,将针对另一端的监视点(MEPb2’)的通畅性识别为LOC(Loss Of Continuity,连续性丢失)状态。该预定的期间例如是CCM帧的发送间隔(代表性地是3.3ms)的3.5倍的期间。该情况下,当一端的监视点(MEPa1’)向另一端的监视点(MEPb2’)发送CCM帧时,以在该CCM帧所包含的RDI(Remote Defect Indication,远端失效指示)比特位树立了标记的状态进行发送。
另一端的监视点(MEPb2’)从一端的监视点(MEPa1’)接收在RDI比特位树立了标记的CCM帧,由此,将针对一端的监视点(MEPa1’)的通畅性识别为RDI状态。即,针对预定的监视点,所谓LOC状态表示来自该预定的监视点的接收路径没有通畅性,针对预定的监视点,所谓RDI状态表示朝向该预定的监视点的发送路径没有通畅性。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在RDI比特位树立了标记的CCM帧称为RDI帧,将在RDI比特位没有树立标记的CCM帧称为CC帧,将RDI帧与CC帧统称为CCM帧。
交换机装置SWa~SWe各自根据自装置的监视点(MEP)中的LOC状态或RDI状态的识别有无,对与自装置的环端口Pr[1]、Pr[2]连接的链路有无故障进行判定。例如,交换机装置SWe在识别出监视点MEPe2’为LOC状态时,判定为与环端口Pr[2]连接的链路有故障,交换机装置SWd在识别出监视点MEPd1’为RDI状态时,判定为与环端口Pr[1]连接的链路有故障。其中,有时链路的故障有无的判定基准不包括RDI状态,该情况下,只有交换机装置SWe判定为链路有故障。
图16是表示图1以及图15的中继系统中的问题点的一例的概要图。在图16的示例中,在交换机装置SWd中,在环端口Pr[1]、Pr[2]间的装置内部的中继路径产生故障。但是,所述的故障有时不会对图2所示的交换机装置SWd的监视点MEPd1’、MEPd2’造成影响。该情况下,该监视点MEPd1’、MEPd2’继续CC帧的发送。
于是,余下的各交换机装置SWa、SWb、SWc、SWe不能识别出该交换机装置SWd的故障,从而不进行基于ITU-T G.8032的路径切换。其结果为,在与图1的情况同样的通信路径12上进行各用户网11a、11b、11c、11e间的帧转发。于是,从用户网11e朝向用户网11c的帧被交换机装置SWd阻断而损失。
《中继系统(本实施方式)的概要》
图2是表示在图1的中继系统中,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故障监视方法的一例的概要图。图3是表示图2的中继系统的一部分的结构例以及动作例的概要图。在图2的中继系统中,多个交换机装置(中继装置)SWa~SWe分别具有与图15同样的监视点(第二监视点)MEPa2~MEPe2、与图15不同的监视点(第一监视点)MEPa1~MEPe1。监视点(第二监视点)MEPa2~MEPe2被称为DownMEP等,监视点(第一监视点)MEPa1~MEPe1被称为UpMEP等。
在图3中提取出图2中的交换机装置SWc、SWd、SWe的部分进行示出。交换机装置SWc、SWd、SWe分别具有在环端口(第一端口)Pr[1]与环端口(第二端口)Pr[2]之间对帧进行中继的中继路径20。交换机装置SWc的第一监视点MEPc1以及第二监视点MEPc2设置于自装置的中继路径20的环端口(第二端口)Pr[2]侧。同样地,交换机装置SWd的各监视点MEPd1、MEPd2设置于自装置的中继路径20的第二端口Pr[2]侧,交换机装置SWe的各监视点MEPe1、MEPe2设置于自装置的中继路径20的第二端口Pr[2]侧。
这里,例如交换机装置SWd的第一监视点MEPd1使用CCM帧来对经由自装置的中继路径20的与其他装置(SWe)的第二监视点MEPe2之间的通畅性进行监视。交换机装置SWd的第二监视点MEPd2使用CCM帧来对经由其他装置(SWc)的中继路径20的与该其他装置的第一监视点MEPc1之间的通畅性进行监视。
同样地,交换机装置SWc的第一监视点MEPc1使用CCM帧来对经由自装置的中继路径20的与其他装置(SWd)的第二监视点MEPd2之间的通畅性进行监视。交换机装置SWc的第二监视点MEPc2参照图2使用CCM帧来对经由其他装置(SWb)的中继路径20的与该其他装置的第一监视点MEPb1之间的通畅性进行监视。关于另外其他的交换机装置SWa、SWb、SWe也是同样的。
其结果为,如图2以及图3所示,设定了与图15的情况不同的CCM监视区间。即,在交换机装置SWa的第二端口Pr[2](第一监视点MEPa1)与交换机装置SWb的第二端口Pr[2](第二监视点MEPb2)之间设定CCM监视区间21ab。在交换机装置SWb的第二端口Pr[2](MEPb1)与交换机装置SWc的第二端口Pr[2](MEPc2)之间设定CCM监视区间21bc。
同样地,在交换机装置SWc的第二端口Pr[2](第一监视点MEPc1)与交换机装置SWd的第二端口Pr[2](第二监视点MEPd2)之间设定CCM监视区间21cd。在交换机装置SWd的第二端口Pr[2](MEPd1)与交换机装置SWe的第二端口Pr[2](MEPe2)之间设定CCM监视区间21de。并且,在交换机装置SWe的第二端口Pr[2](MEPe1)与交换机装置SWa的第二端口Pr[2](MEPa2)之间设定CCM监视区间21ae。
这里,在图3的示例中,在交换机装置SWd的中继路径20产生了故障。该情况下,交换机装置SWd的第一监视点MEPd1以及交换机装置SWe的第二监视点MEPe2的至少一方(例如MEPd1)在预定期间内没有接收到来自另一方(MEPe2)的CCM帧,将针对另一方监视点的通畅性识别为LOC状态。该情况下,另一方监视点(MEPe2)根据来自所述的一方监视点(MEPd1)的RDI帧,将针对一方监视点的通畅性识别为RDI状态。另外,根据中继路径20的故障状况的不同,也有时双方监视点(MEPd1、MEPe2)都识别为LOC状态。
交换机装置SWd(其中未图示的环控制部)在第一监视点MEPd1的监视结果为没有通畅性(即LOC状态或者RDI状态)时,检测出链路的故障(SF)。该情况下,交换机装置SWd(环控制部)将第一端口Pr[1]控制成禁止帧的通过的阻塞状态BK,从第二端口Pr[2]发送R-APS(SF)帧。这里,R-APS(SF)帧作为故障通知帧发挥功能。SF表示信号故障(Signal Fail)。R-APS帧是基于以太网OAM的控制帧的一种,通过帧内的OpCode(操作码)区域的信息等而被识别。
同样地,交换机装置SWe(其中未图示的环控制部)在第二监视点MEPe2的监视结果为没有通畅性(即LOC状态或者RDI状态)时,检测出链路的故障(SF)。该情况下,交换机装置SWe(环控制部)将第二端口Pr[2]控制成阻塞状态BK,从第一端口Pr[1]发送R-APS(SF)帧。
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是实际上,交换机装置SWd还从控制成阻塞状态BK的第一端口Pr[1]发送R-APS(SF)帧。但是,该R-APS(SF)帧通过交换机装置SWe的阻塞状态BK的第二端口Pr[2]被阻塞。同样地,交换机装置SWe还从控制成阻塞状态BK的第二端口Pr[2]发送R-APS(SF)帧。但是,该R-APS(SF)帧通过交换机装置SWd的阻塞状态BK的第一端口Pr[1]被阻塞。
<<中继系统(本实施方式)的有故障时的动作>>
图4是表示在图2以及图3的中继系统中,在产生了图3所示的装置内部的故障时的概要性的动作时序的一例的图。在图4中,首先,将作为所有者节点的交换机装置SWa的环端口Pr[1]、以及作为邻居节点的交换机装置SWb的环端口Pr[2]都控制成阻塞状态BK。在该状态下,如图3所示,交换机装置SWd从作为UpMEP的第一监视点MEPd1获得没有通畅性的监视结果(步骤S101)。
通过步骤S101,交换机装置SWd将基于第一监视点MEPd1的监视结果的装置内部的故障疑似性地检测为与环端口Pr[1]连接的链路的故障(SF)。与此对应地,交换机装置SWd将该环端口Pr[1]控制成阻塞状态BK,快闪(消除,flash)地址表(FDB(ForwardingDataBase转发数据库))(步骤S102)。同样地,交换机装置SWe也将交换机装置SWd的内部故障疑似性地检测为与环端口Pr[2]连接的链路的故障(SF)。与此对应地,交换机装置SWe将该环端口Pr[2]控制成阻塞状态BK,快闪(消除)地址表(FDB)(步骤S102)。
接下来,检测出故障(SF)的交换机装置SWd将包含控制成阻塞状态BK的环端口的信息的R-APS(SF)帧发送到环网络10上(步骤S103)。控制成阻塞状态BK的环端口的信息包含:交换机装置SWd的识别符{SWd}、环端口Pr[1]的识别符{Pr[1]}。这样,在本说明书中,例如{AA}表示“AA”的识别符。同样地,交换机装置SWe也将包含控制成阻塞状态BK的环端口的信息({SWe}/{Pr[2]})的R-APS(SF)帧发送到环网络10上(步骤S103)。
由交换机装置SWd、SWe发送的R-APS(SF)帧被各交换机装置中继直到到达阻塞状态BK的环端口。这里,交换机装置SWc在接收到R-APS(SF)帧时,快闪(消除)地址表(FDB)(步骤S104)。并且,在作为所有者节点的交换机装置SWa在接收到R-APS(SF)帧时,解除环端口Pr[1]的阻塞状态BK(即变更为开放状态)、快闪(消除)地址表(FDB)(步骤S105)。
同样地,在作为邻居节点的交换机装置SWb也在接收到R-APS(SF)帧时,解除环端口Pr[2]的阻塞状态BK(即变更为开放状态)、快闪(消除)地址表(FDB)(步骤S105)。之后,通过交换机装置SWd、SWe定期地发送R-APS(SF)帧,从而达到稳定状态(步骤S106)。
图5是表示通过图4的动作进行了环网络的路径切换后的帧转发路径的图。在执行图4的动作而达到稳定状态(步骤S106)时,如图5所示,在交换机装置SWe与交换机装置SWd之间形成经由交换机装置SWa、SWb、SWc的通信路径25。在该通信路径25上进行用户网11a~11e间的帧转发。其结果为,例如,与图16的情况不同,从用户网11e朝向用户网11c的帧经过通信路径25无损失地到达用户网11c。
《中继系统(本实施方式)的故障恢复时的动作》
图6是表示在图2以及图3的中继系统中,图3所示的装置内部的故障恢复时的概要性的动作时序的一例的图。在图6中,如图4以及图5所示,首先,交换机装置SWd的环端口Pr[1]、以及交换机装置SWe的环端口Pr[2]都被被控制成阻塞状态BK。在该状态下,交换机装置SWd从作为UpMEP的第一监视点MEPd1获得有通畅性的监视结果(步骤S201)。
通过步骤S201,交换机装置SWd将基于第一监视点MEPd1的监视结果的装置内部的故障恢复疑似性地检测为与环端口Pr[1]连接的链路的故障恢复(步骤S202)。同样地,交换机装置SWe也将基于第二监视点MEPe2的监视结果的交换机装置SWd的装置内部的故障恢复疑似性地检测为与环端口Pr[2]连接的链路的故障恢复(步骤S202)。
交换机装置SWd在检测出故障恢复时,从两个环端口Pr[1]、Pr[2]发送包含控制成阻塞状态BK的环端口的信息({SWd}/{Pr[1]})的R-APS(NR)帧(步骤S203)。这里,R-APS(NR)帧作为故障恢复通知帧发挥功能。NR表示无请求(No Request)。同样地,交换机装置SWe在检测出故障恢复时,从两个环端口Pr[1]、Pr[2]发送包含控制成阻塞状态BK的环端口的信息({SWe}/{Pr[2]})的R-APS(NR)帧(步骤S203)。
由交换机装置SWd、SWe发送的R-APS(NR)帧被各交换机装置中继直到到达阻塞状态BK的环端口。这里,作为所有者节点的交换机装置SWa在接收到R-APS(NR)帧时,起动WTR(Wait to Restore,等待恢复)定时器。交换机装置SWa当在WTR定时器的期间内没有接收到新的请求时,将环端口Pr[1]控制成阻塞状态BK,快闪(消除)地址表(FDB)(步骤S204)。
然后,交换机装置SWa将包含控制成阻塞状态BK的环端口的信息({SWa}/{Pr[1]})的R-APS(NR、RB)帧发送到环网络10上(步骤S205)。这里,R-APS(NR、RB)帧作为故障返回帧发挥功能。RB表示RPL的闭塞(RPL Blocked)。由交换机装置SWa发送的R-APS(NR、RB)帧被各交换机装置中继直到到达阻塞状态BK的环端口。
这里,作为邻居节点的交换机装置SWb在接收到R-APS(NR、RB)帧时,将环端口Pr[2]控制成阻塞状态BK,快闪(消除)地址表(FDB)(步骤S206)。并且,交换机装置SWc在接收到R-APS(NR、RB)帧时,快闪(消除)地址表(FDB)(步骤S207)。
并且,交换机装置SWd在接收到R-APS(NR、RB)帧时,解除环端口Pr[1]的阻塞状态BK、快闪(消除)地址表(FDB)(步骤S208)。同样地,交换机装置SWe在接收到R-APS(NR、RB)帧时,解除环端口Pr[2]的阻塞状态BK、快闪(消除)地址表(FDB)(步骤S208)。
之后,通过交换机装置SWa定期地发送R-APS(NR、RB)帧,从而达到稳定状态(步骤S209)。其结果为,返回到图1所示的状态。另外,R-APS帧在被重新发送时,例如每3.3ms发送一次,在发送三次后每隔5ms进行发送。
如上所述,通过使用图2以及图3等的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交换机装置),对应于中继装置的内部故障,能够适当地切换环网络内的通信路径。其结果为,能够防止帧的损失等。该效果特别是对使用了由ITU-T G.8032规定的环协议的情况是有益的。另外,在图3以及图4中,以在交换机装置SWd产生了内部故障的情况为例,但是当在图2的另外其他的交换机装置SWa、SWb、SWc、SWe产生了内部故障时也同样地,借助于对应的第一监视点以及第二监视点来检测该内部故障,切换环网络内的通信路径。
《中继装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
图7是表示图2以及图3的中继系统的交换机装置(中继装置)的结构例的概要图。图7所示的交换机装置(中继装置)SW在这里为在一个框体内搭载了多个卡的箱式交换机装置。该交换机装置SW例如与图3的交换机装置SWd相当,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图2的另外其他的交换机装置SWa、SWb、SWc、SWe。
图7的交换机装置(中继装置)SW具有:多个(这里是n个)线卡LC[1]~LC[n]、管理卡MC、以及光纤通道架构路径部26。线卡LC[1]~LC[n]分别在与装置外部之间进行帧的通信(发送以及接收)。光纤通道架构路径部26在多个线卡LC[1]~LC[n]间对帧进行中继。并且,光纤通道架构路径部26在这里还在多个线卡LC[1]~LC[n]、与管理卡MC之间对帧进行中继。
管理卡MC例如对n个线卡LC[1]~LC[n]等进行管理。在这里,管理卡MC只示出了一个,但是实际上,为了提升可用性而设置了多个。线卡LC[1]~LC[n]分别具有单个或者多个外部端口P、光纤通道架构用端子FP、以及管理卡用端子MP。外部端口P分别与图1的环端口Pr[1]、Pr[2]、用户端口Pu[1]~Pu[n]中的某一个相当,例如,与以太网线路等的通信线路27连接。管理卡用端子MP经由管理用的通信线路28与管理卡MC连接。
光纤通道架构用端子FP与光纤通道架构路径部26连接,经由光纤通道架构路径部26与其他的线卡(以及管理卡)的光纤通道架构用端子FP连接。这里光纤通道架构路径部26例如有时由具有开关功能的光纤通道架构卡构成,或者由实际安装了用于装卸各卡的卡槽的配线基板(底板,back平plane)构成。
在由光纤通道架构卡构成时,光纤通道架构用端子FP与光纤通道架构卡连接,经由基于光纤通道架构卡的开关与其他线卡的光纤通道架构用端子FP连接。在由底板构成时,光纤通道架构用端子FP由多个端子构成,该多个端子分别经由设置于底板上的全网式的通信线路与其他线卡(以及管理卡)的对应的端子连接。
图8是表示图7的中继装置的各线卡的结构例的框图。在图8中,为了便于说明,以在一个线卡LC上作为外部端口P搭载k个用户端口Pu[1]~Pu[k]、一个环端口Pr[1]的情况为例。但是,实际上,将环端口Pr[1]、Pr[2]、以及用户端口Pu[1]~Pu[n]各自搭载于各线卡LC[1]~LC[n]中的哪一个可自由决定。
在图8中,外部接口部30在通过用户端口Pu[1]~Pu[k]以及环端口Pr[1]中的某一个接收到帧时,附加表示接收的线卡以及外部端口的端口识别符(称为接收端口识别符),并将其发送给帧处理部31或处理器部CPU。并且,外部接口部30根据后述的发送目的地端口识别符将来自帧处理部31或处理器部CPU的帧发送给用户端口Pu[1]~Pu[k]以及环端口Pr[1]中的某一个。
内部接口部32对帧处理部31或处理器部CPU、与光纤通道架构用端子FP之间的帧的通信进行控制。地址表FDB对端口识别符、由该端口识别符表示的存在于线卡以及外部端口末端的终端等的MAC(Media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地址、与该MAC地址对应的VLAN(Virtual LAN,虚拟局域网)识别符(VID)的对应关系进行保持。帧处理部31具有:FDB处理部34、VID过滤器35、以及OAM处理部36。
FDB处理部34在通过用户端口Pu[1]~Pu[k]以及环端口Pr[1]中的某一个接收到帧(例如用户帧)时,进行地址表FDB的学习、和基于地址表FDB的该帧的发送目的地检索。具体来说,FDB处理部34在经由外部接口部30接收到用户帧时,将该用户帧所包含的发送源MAC地址与接收端口识别符以及VLAN识别符对应起来学习到地址表FDB中。
并且,FDB处理部34以经由外部接口部30接收到的用户帧所包含的发送目的地MAC地址、和与其对应的VLAN识别符作为检索关键字,对地址表FDB进行检索。FDB处理部34将通过该检索结果而获得的端口识别符(称为发送目的地端口识别符)与所述的接收端口识别符一起附加到用户帧。发送目的地端口识别符由发送目的地线卡的识别符、发送目的地的外部端口的识别符构成。
VID过滤器(filter)35针对帧决定能否进行对应于VLAN识别符的中继等。例如,通过该VID过滤器35来实现图1等所示的阻塞状态BK。OAM处理部36具有图2以及图3所示的第一监视点以及第二监视点(例如MEPd1、MEPd2),进行基于以太网OAM的通畅性的监视以及通畅性有无的判定。并且,OAM处理部36具有R-APS处理部37。R-APS处理部37进行基于ITU-TG.8032的R-APS帧的处理(具体来说,发送、接收以及中继)。
处理器部CPU根据保存于存储部33的软件(固件)与帧处理部31协作地进行复杂处理所需的各种通信协议处理,或进行自线卡的管理等。处理器部CPU具有通过执行固件而构成的ERP控制部(环控制部)38。ERP控制部(环控制部)38根据由ITU-T G.8032规定的环协议来控制环网络。并且,处理器部CPU经由管理卡用端子MP与管理卡MC进行通信。
《中继装置(本实施方式)的用户帧中继动作》
图9是表示在图7以及图8的中继装置中,中继用户帧时的概要性的动作例的说明图。这里,线卡LC[1]具有环端口(第一端口)Pr[1],线卡LC[2]具有环端口(第二端口)Pr[2]。并且,假设如下情况:将由线卡LC[1]的环端口Pr[1]接收到的用户帧中继到线卡LC[2]的环端口Pr[2]。
首先,线卡LC[1]的外部接口部30针对由环端口Pr[1]接收到的用户帧UF附加接收端口识别符{LC[1]}/{Pr[1]}后发送给帧处理部31。帧处理部31内的FDB处理部34将用户帧UF所包含的发送源MAC地址、由标签VLAN和端口VLAN等决定的VLAN识别符、接收端口识别符{LC[1]}/{Pr[1]}的对应关系学习到地址表FDB中。
并且,FDB处理部34以用户帧UF所包含的发送目的地MAC地址、VLAN识别符为检索关键字来检索地址表FDB,取得发送目的地端口识别符。这里,伴随着过去的通信所伴随的地址表FDB的学习,作为检索结果获得发送目的地端口识别符{LC[2]}/{Pr[2]}。FDB处理部34将接收端口识别符以及发送目的地端口识别符附加到用户帧UF,并经由内部接口部32将其发送给光纤通道架构用端子FP。
另外,此时,假设,当在VID过滤器35中该用户帧UF的VLAN识别符被设定为不可中继时,帧处理部31不将该用户帧UF发送给光纤通道架构用端子FP而废弃。并且,假设,在作为发送目的地端口识别符而获得了自线卡具有的用户端口的识别符时,FDB处理部34将用户帧UF中继到该用户端口。具体的中继方法除了例如在帧处理部31折返的方法之外,还可以是在内部接口部32、或光纤通道架构路径部26折返的方法。
返回到图9的动作,光纤通道架构路径部26将来自线卡LC[1]的光纤通道架构用端子FP的用户帧UF中继到线卡LC[2]的光纤通道架构用端子FP。例如,在光纤通道架构路径部26由光纤通道架构卡构成时,光纤通道架构卡根据发送目的地端口识别符{LC[2]}/{Pr[2]}将用户帧UF中继到线卡LC[2]。另一方面,在光纤通道架构路径部26由底板构成时,线卡LC[1]的内部接口部32根据发送目的地端口识别符{LC[2]}/{Pr[2]}将用户帧UF从构成光纤通道架构用端子FP的各端子中发送给与线卡LC[2]对应的端子。
线卡LC[2]经由内部接口部32将光纤通道架构用端子FP接收到的用户帧UF发送给帧处理部31。该帧处理部31内的FDB处理部34将用户帧UF所包含的发送源MAC地址、用户帧UF所包含的(或者附加的)VLAN识别符、与附加到用户帧UF的接收端口识别符的对应关系学习到地址表FDB中。
另外,这里示出了各线卡根据用户帧进行地址表FDB的学习的动作例,但是也能够构成为另行使用学习用帧来进行学习。该情况下,线卡LC[1]的帧处理部31生成包含用户帧UF的发送源MAC地址、VLAN识别符以及接收端口识别符的学习用帧,并发送给其他线卡LC[2](以及LC[3]~LC[n])。其他线卡LC[2](以及LC[3]~LC[n])的帧处理部31将该学习用帧所包含的发送源MAC地址、VLAN识别符、与接收端口识别符的对应关系学习到地址表FDB中。
《中继装置(本实施方式)的环协议动作》
图10是表示在图7以及图8的中继装置中,围绕OAM处理部以及ERP控制部的概要性的动作例的说明图。在图10中,与图9的情况同样地,线卡LC[1]具有环端口(第一端口)Pr[1],线卡LC[2]具有环端口(第二端口)Pr[2]。线卡LC[2]的OAM处理部36具有第一监视点MEP1和第二监视点MEP2、以及R-APS处理部(第二R-APS处理部)37。另一方面,线卡LC[1]的OAM处理部36具有R-APS处理部(第一R-APS处理部)37。
在线卡LC[2]中,第一监视点MEP1定期生成CCM帧,并经由光纤通道架构路径部26将该CCM帧从线卡LC[1]的第一端口Pr[1]进行发送。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例如,在线卡LC[2]的地址表FDB中学有第一端口Pr[1]的识别符{LC[1]}/{Pr[1]}、与同第一端口连接的其他装置的监视点的MAC地址的对应关系。第一监视点MEP1根据该地址表FDB的检索结果朝向第一端口Pr[1]发送CCM帧。
并且,第一监视点MEP1经由光纤通道架构路径部26来接收由第一端口Pr[1]接收到的、来自其他装置的监视点的CCM帧。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例如,在线卡LC[1]的地址表FDB中学有线卡LC[2]的识别符({LC[2]})、与第一监视点MEP1的MAC地址的对应关系。线卡LC[1]的OAM处理部36在通过第一端口Pr[1]接收到帧时,通过该帧内的各种识别符等判别为是CCM帧,根据地址表FDB的检索结果来对该CCM帧进行中继。其结果为,该CCM帧被第一监视点MEP1接收。
这样,第一监视点MEP1涉及的CCM帧的通信路径与图9所示的用户帧UF的通信路径重复,与图3所示的交换机装置SWd中的第一端口Pr[1]与第二端口Pr[2]之间的帧的中继路径20重复。这里,在图10中例如示出了在光纤通道架构路径部26产生故障时的动作例。
该情况下,在线卡LC[2]中,第一监视点MEP1将没有通畅性的监视结果通知给ERP控制部(环控制部)38。与此对应地,ERP控制部38检测出链路的故障(SF)。ERP控制部38生成存储于R-APS(SF)帧的预定的控制信息,并对R-APS处理部37指示R-APS(SF)帧的发送。与此对应地,R-APS处理部37经由第二监视点MEP2从第二端口Pr[2]发送R-APS(SF)帧。
并且,与此并行地,线卡LC[2]的ERP控制部(环控制部)38对线卡LC[1]的ERP控制部(环控制部)38进行在第一监视点MEP1检测出故障(SF)的意思的故障通知。例如使用管理用的通信线路28经由未图示的管理卡来进行该通知。在线卡LC[1]中,ERP控制部38根据来自线卡LC[2]的ERP控制部38的故障通知,将第一端口Pr[1]控制成阻塞状态BK。具体来说,ERP控制部38针对VID过滤器35设定禁止帧通过的条件(例如,第一端口Pr[1]或VLAN识别符等)。
并且,在线卡LC[1]中,ERP控制部38根据来自线卡LC[2]的ERP控制部38的故障通知,生成存储于R-APS(SF)帧的预定的控制信息,并对R-APS处理部37指示R-APS(SF)帧的发送。与此对应地,R-APS处理部37从第一端口Pr[1]发送R-APS(SF)帧。
这样,在图10的示例中,与第一端口Pr[1]对应的R-APS处理部37被搭载于具有第一端口Pr[1]的线卡LC[1],与第一端口Pr[1]对应的第一监视点MEP1被搭载于具有第二端口Pr[2]的线卡LC[2]。这里,例如还考虑将与第一端口Pr[1]对应的R-APS处理部37搭载于与第一监视点MEP1相同的线卡LC[2]。但是,该情况下,伴随着图10那样的光纤通道架构路径部26等的故障,有时该R-APS处理部37无法适当地进行基于ITU-T G.8032的R-APS帧的发送以及接收等。因此,优选的是,使用图10那样的结构例。
另外,这里对伴随着第一监视点MEP1的检测结果而检测出故障(SF)的环协议动作进行了说明,但是OAM处理部36以及ERP控制部38还进行与环网络的状态对应的其他各种环协议动作。概略来说,R-APS处理部37在接收到R-APS帧时,通知给ERP控制部38,ERP控制部38识别R-APS帧所包含的各种控制信息,并且进行与各种控制信息对应的动作。并且,R-APS处理部37根据ERP控制部38的指示来发送R-APS帧。此时,ERP控制部38生成存储于R-APS帧的各种控制信息。
这里,所谓各种控制信息如图4以及图6所示,是以SF、NR、RB等为代表的由ITU-TG.8032规定的各种信息。所谓与各种控制信息对应的动作,如图4以及图6所示,是以针对环端口的阻塞状态的控制(VID过滤器35的控制)、针对地址表FDB的快闪命令的发出,R-APS帧的中继控制等为代表的由ITU-T G.8032规定的各种动作。
以上,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1的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能够代表性地实现与中继装置的内部故障对应的适当的路径切换。该效果特别是对使用了由ITU-T G.8032规定的环协议的情况是有益的。另外,这里,以使用了机箱式交换机(中继装置)的情况为例,但是也可以使用盒式交换机装置。盒式交换机装置例如具有从图8所示的结构中删除了内部接口部32等的整个结构。
但是,在使用了盒式交换机装置时,图3所示的环端口间的中继路径20的具体的故障部位的候补例如为图8的帧处理部31。该情况下,其结果为,各监视点的发送动作处于停止的状态,通过图3的交换机装置SWc、SWe来进行故障检测的可能性高。另一方面,在使用了箱式交换机装置时,由于环端口间的中继路径20的具体的故障部位的候补存在得多,因此发生监视点正常动作而与该故障无关的事态的可能性高。因此,基于这样的观点,通过使用箱式交换机装置的情况可获得有益的效果。
(实施方式2)
《中继系统(变形例)的结构》
图11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中继系统中,使用了图2的结构例的与图3不同的动作例的概要图。在图11中,与图3的情况同样地,提取出图2的交换机装置SWc、SWd、SWe的部分进行示出,在交换机装置SWd的中继路径20产生了故障。该情况下,交换机装置SWe进行与图3的情况同样的动作。即,交换机装置SWe经由第二监视点MEPe2来检测故障(SF),将第二端口Pr[2]控制成阻塞状态BK,并且,从第一端口Pr[1](以及第二端口Pr[2])发送R-APS(SF)帧。
另一方面,交换机装置SWd(其中未图示的环控制部)与图3的情况同样地,经由第一监视点MEPd1检测故障(SF),但是与此对应地,进行与图3的情况不同的动作。即,该环控制部在经由第一监视点MEPd1检测到故障(SF)时(换言之,在第一监视点MEPd1的监视结果为没有通畅性时),如图11所示,对第二监视点MEPd2指示RDI帧的发送,或者,指示CCM帧的发送停止。例如,如上所述,当在环网络的故障判定基准不包括RDI状态时,环控制部指示CCM帧的发送停止。
第二监视点MEPd2根据来自环控制部的指示,发送RDI帧,或者停止CCM帧的发送。其结果为,交换机装置SWc的第一监视点MEPc1接收RDI帧而识别出RDI状态,或者在预定的期间内没有接收到CCM帧,而识别出LOC状态。其结果为,交换机装置SWc(其中未图示的环控制部)经由第一监视点MEPc1检测出故障(SF),将第一端口Pr[1]控制成阻塞状态BK,并且从第二端口Pr[2](以及第一端口Pr[1])发送R-APS(SF)帧。
《中继系统(变形例)的有故障时的动作》
图12是表示在图2以及图11的中继系统中,产生了图11所示的装置内部的故障时的概要性的动作时序的一例的图。在图12中,首先,作为所有者节点的交换机装置SWa的环端口Pr[1]、以及作为邻居节点的交换机装置SWb的环端口Pr[2]都被控制成阻塞状态BK。该状态下,如图11所示,交换机装置SWd在第一监视点MEPd1的监视结果为没有通畅性时,对第二监视点MEPd2指示RDI帧的发送,或者指示CCM帧的发送停止(步骤S301)。
通过步骤S301,交换机装置SWc将交换机装置SWd的内部故障疑似性地检测为与环端口Pr[1]连接的链路的故障(SF)。与此对应地,交换机装置SWc将该环端口Pr[1]控制成阻塞状态BK,快闪(消除)地址表FDB(步骤S302)。同样地,交换机装置SWe也将交换机装置SWd的内部故障疑似性地检测为与环端口Pr[2]连接的链路的故障(SF)。与此对应地,交换机装置SWe将该环端口Pr[2]控制成阻塞状态BK,快闪(消除)地址表(FDB)(步骤S302)。
接下来,检测出故障(SF)的交换机装置SWc将包含控制成阻塞状态BK的环端口的信息{SWc}/{Pr[1]}的R-APS(SF)帧发送到环网络10上(步骤S303)。同样地,交换机装置SWe也将包含控制成阻塞状态BK的环端口的信息({SWe}/{Pr[2]})的R-APS(SF)帧发送到环网络10上(步骤S303)。
由交换机装置SWc、SWe发送的R-APS(SF)帧被各交换机装置中继直到到达阻塞状态BK的环端口。这里,作为所有者节点的交换机装置SWa在接收到R-APS(SF)帧时,解除环端口Pr[1]的阻塞状态BK(即变更为开放状态)、快闪(消除)地址表FDB(步骤S304)。
同样地,作为邻居节点的交换机装置SWb在接收到R-APS(SF)帧时,解除环端口Pr[2]的阻塞状态BK(即变更为开放状态)、快闪(消除)地址表FDB(步骤S304)。之后,通过交换机装置SWc、SWe定期地发送R-APS(SF)帧,并达到稳定状态(步骤S305)。
图13是表示通过图12的动作进行了环网络的路径切换后的帧转发路径的图。在执行图12的动作而达到稳定状态(步骤S305)时,如图13所示,在交换机装置SWe与交换机装置SWc之间形成经由交换机装置SWa、SWb的通信路径45。在该通信路径45上进行用户网11e、11a、11b、11c间的帧转发。其结果为,例如,与图16的情况不同,从用户网11e朝向用户网11c的帧经过通信路径45无损失地到达用户网11c。
《中继装置(变形例)的内部故障时的动作》
图14是表示图11的中继系统的围绕中继装置具有的OAM处理部以及ERP控制部的与图10不同的概要性的动作例的说明图。例如,图11中的交换机装置(中继装置)SWd是图7以及图8所示的机箱式交换机装置,根据装置的内部故障进行图14所示的动作。
在图14中与图10的情况同样地,在线卡LC[2]中,第一监视点MEP1对ERP控制部(环控制部)38通知没有通畅性的监视结果,与此对应地,ERP控制部38检测出故障(SF)。此时,与图10的情况不同,ERP控制部38对第二监视点MEP2指示RDI帧的发送、或者指示CCM帧的发送停止。第二监视点MEP2根据该指示,从第二端口Pr[2]发送RDI帧,或者停止来自第二端口Pr[2]的CCM帧的发送。
以上,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2的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除了获得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同样的效果之外,还获得如下效果。例如,如图14所示,假设如下情况:对应于线卡LC[2]的内部接口部32的故障,第一监视点MEP1的监视结果为没有通畅性。该情况下,例如,线卡LC[2]具有的环端口(第二端口)Pr[2]、与其他线卡具有的用户端口Pu[1]~Pu[m]之间的帧的中继可能变得困难。于是,在图5所示的通信路径25中,例如从用户网11c朝向用户网11d的帧可能损失。因此,有时使用本实施方式2的方式而形成图13所示的通信路径45是有益的。
另外,这里表示了故障(SF)时的动作例,但是在图11中,在故障恢复时,第二监视点MEPd2开始CCM帧(CCM监视区间12bc没有故障时CC帧)的发送即可。即,例如,在图10的线卡LC[2]中,第一监视点MEP1的监视结从果没有通畅性变更为有通畅性时,ERP控制部38检测出故障恢复,针对第二监视点MEP2指示CCM帧(CC帧)的发送开始。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者完成的发明具体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所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发明容易理解而详细进行的说明,本发明并不一定限定于具有上文所说明的全部结构。另外,可以将某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成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也可以在某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增加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此外,对于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可以进行其他结构的追加、删除和置换。
例如,这里以在环网络内设定了所有者节点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即使在不设定邻居节点而只设定了所有者节点的情况下,也能够同样地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且,ERP控制部38未必需要由处理器部CPU构成,根据情况,也可以由专用的硬件构成。并且,还能够构成为管理卡MC具有ERP控制部38。

Claims (12)

1.一种中继系统,其具有构成环网络的多个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中继装置分别具有:
第一端口以及第二端口,该第一端口以及第二端口与所述环网络连接;
中继路径,其用于在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之间对帧进行中继;
第一监视点以及第二监视点,该第一监视点以及第二监视点设置于所述中继路径的所述第二端口侧;以及
环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环网络,
所述第一监视点使用基于以太网OAM的CCM帧来监视经由自身中继装置的所述中继路径的与其他中继装置的所述第二监视点间的通畅性,
所述第二监视点使用所述CCM帧来监视经由其他中继装置的所述中继路径的其他中继装置的与所述第一监视点间的通畅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监视点的监视结果为没有通畅性时,所述环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一端口以使成为所述第一端口禁止帧的通过的阻塞状态,并从所述第二端口发送故障通知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中继装置中的至少一个中继装置具有:
多个线卡,其在与装置外部之间进行帧的发送以及接收;以及
光纤通道架构路径部,其在所述多个线卡间对帧进行中继,
所述第一端口设置于第一线卡,
所述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监视点以及所述第二监视点设置于第二线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继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线卡还具有:第一R-APS处理部,其通过所述第一端口进行基于ITU-T G.8032的R-APS帧的发送以及接收,
所述第二线卡还具有:第二R-APS处理部,其通过所述第二端口进行所述R-APS帧的发送以及接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控制部在所述第一监视点的监视结果为没有通畅性时,对所述第二监视点指示发送基于以太网OAM的RDI帧,或者指示停止发送所述CCM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控制部根据由ITU-T G.8032规定的环协议来控制所述环网络。
7.一种中继装置,其构成环网络,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装置具有:
第一端口以及第二端口,该第一端口以及第二端口与所述环网络连接;
中继路径,其用于在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之间对帧进行中继;
第一监视点以及第二监视点,该第一监视点以及第二监视点设置于所述中继路径的所述第二端口侧;以及
环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环网络,
所述第一监视点使用基于以太网OAM的CCM帧来监视经由自身中继装置的所述中继路径的与其他中继装置的所述第二监视点间的通畅性,
所述第二监视点使用所述CCM帧来监视经由其他中继装置的所述中继路径的与其他中继装置的所述第一监视点间的通畅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监视点的监视结果为没有通畅性时,所述环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一端口以使成为所述第一端口禁止帧的通过的阻塞状态,并从所述第二端口发送故障通知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装置具有:
多个线卡,其在与装置外部之间进行帧的发送以及接收;以及
光纤通道架构路径部,其在所述多个线卡间对帧进行中继,
所述第一端口设置于第一线卡,
所述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监视点以及所述第二监视点设置于第二线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线卡还具有:第一R-APS处理部,其通过所述第一端口进行基于ITU-T G.8032的R-APS帧的发送以及接收,
所述第二线卡还具有:第二R-APS处理部,其通过所述第二端口进行所述R-APS帧的发送以及接收。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控制部在所述第一监视点的监视结果为没有通畅性时,对所述第二监视点指示发送基于以太网OAM的RDI帧,或者指示停止发送所述CCM帧。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控制部根据由ITU-T G.8032规定的环协议来控制所述环网络。
CN201510474754.5A 2014-08-22 2015-08-05 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3916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69854A JP6263105B2 (ja) 2014-08-22 2014-08-22 中継システムおよび中継装置
JP2014-169854 2014-08-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91630A CN105391630A (zh) 2016-03-09
CN105391630B true CN105391630B (zh) 2019-07-05

Family

ID=55349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74754.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391630B (zh) 2014-08-22 2015-08-05 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692636B2 (zh)
JP (1) JP6263105B2 (zh)
CN (1) CN1053916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41610B (zh) * 2017-01-09 2021-11-12 马维尔亚洲私人有限公司 具有本地交换的端口扩展器
CN107809782B (zh) * 2017-09-08 2021-07-30 深圳市盛路物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物联网数据传输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07580056B (zh) * 2017-09-12 2020-07-24 深圳市盛路物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物联网通信方法及物联网网关
EP4084421A4 (en) * 2020-03-13 2023-02-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LAY DEVICE, RELAY SYSTEM, RELAY METHOD AND RELAY PROGRAM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22236A (zh) * 2011-01-25 2013-07-24 阿拉克斯拉网络株式会社 网络中继系统和网络中继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57952B1 (en) * 1997-11-28 2003-12-02 Nec Corporation Ring network for sharing protection resource by working communication paths
CA2274292C (en) * 1998-06-10 2006-04-1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ommunication network system and loopback control method
JP3494168B2 (ja) * 2001-06-25 2004-02-0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パケットパス監視方式及び装置
JP4759222B2 (ja) * 2001-08-01 2011-08-31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装置
US7242860B2 (en) * 2002-10-18 2007-07-10 Hitachi America, Ltd Optical protection switching using 2 by 2 switching functions
JP2010157783A (ja) * 2008-12-26 2010-07-15 Nec Corp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通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データ構造
JP4977190B2 (ja) * 2009-11-12 2012-07-18 富士通テレコムネットワークス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インターフェースカードおよび障害対処方法
US20130121164A1 (en) * 2011-11-11 2013-05-16 Nokia Siemens Networks Ethernet Solutions, Ltd. One to Many OAM/Protection Inter-Working Function
JP5756043B2 (ja) 2012-03-14 2015-07-29 富士通テレコムネットワークス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5812934B2 (ja) 2012-05-15 2015-11-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JP6244670B2 (ja) * 2013-06-03 2017-12-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光伝送装置、光伝送システム、及び警報機能の試験方法
US9344323B2 (en) * 2014-01-23 2016-05-17 Ciena Corporation G.8032 ethernet multiple fault recovery mechanism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22236A (zh) * 2011-01-25 2013-07-24 阿拉克斯拉网络株式会社 网络中继系统和网络中继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63105B2 (ja) 2018-01-17
CN105391630A (zh) 2016-03-09
JP2016046684A (ja) 2016-04-04
US9692636B2 (en) 2017-06-27
US20160056995A1 (en) 2016-0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80372B (zh) 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
CN104980349B (zh) 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
US9521055B2 (en) Network connectivity management
US20060198315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105049348B (zh) 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
US8724519B2 (en) Technique for dual homing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CN105391630B (zh) 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
US20090016214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network recovery from multiple link failures
US879233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n uplink over an access ring
US892920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mismatch detection
CN105099905B (zh) 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
JP2016122896A (ja) 中継システムおよびスイッチ装置
TW201536003A (zh) 中繼裝置以及通訊網路
CN102710492B (zh) 一种环网保护的方法及装置
EP2858302A1 (en) Connectivity check method of service stream link, related apparatus and system
CN102710482B (zh) 一种环网保护的方法及装置
CN105376130B (zh) 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
CN103684719B (zh) 一种与平台无关的网络双冗余热切换方法
JP2011223172A (ja) リング型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通信装置および障害検出方法
CN107026691A (zh) 一种自动隔离配电光纤环网故障的方法及系统
ES2382875T3 (es) Procedimiento para la redundancia múltiple frente a fallos en redes con topologías de anillo
JP6839115B2 (ja) 通信事業者ネットワーク装置、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6027353A (zh) 信息处理装置以及网络系统
JP2013157682A (ja) リング接続ノード、マルチリングネットワークおよび経路切替方法
JP2015136079A (ja) 通信ノード装置及び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705

Termination date: 20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