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99905B - 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99905B
CN105099905B CN201510219280.XA CN201510219280A CN105099905B CN 105099905 B CN105099905 B CN 105099905B CN 201510219280 A CN201510219280 A CN 201510219280A CN 105099905 B CN105099905 B CN 1050999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exchange apparatus
mclag
frame
port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1928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99905A (zh
Inventor
安多慎
坪田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teri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Metal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Metal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Metal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0999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999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999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9990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55Prevention,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of errors
    • H04L49/552Prevention,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of errors by ensuring the integrity of packets received through redundant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04LAN interconnection over a backbone network, e.g. Internet, Frame Relay
    • H04L12/462LAN interconnection over a bridge based backbone
    • H04L12/4625Single bridge functionality, e.g. connection of two networks over a single brid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05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 H04L43/0817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by checking functio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2Alternate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4Multi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15Interconnection of switching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25Routing or path finding in a switch fabr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6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 H04L41/0654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using network fault recovery
    • H04L41/0668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using network fault recovery by dynamic selection of recovery network elements, e.g. replacement by the most appropriate element after fail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实现网络管理的简单化,使用装置冗余方式的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具备:第1冗余装置(MSW1)以及与第1冗余装置连接的第2冗余装置(20)。第3交换机装置(SW1)在与第1交换机装置(SWm1)的第1端口群(P[1])之间具有第1链路(19a),与第2交换机装置(SWm2)之间不具有链路。第4交换机装置(SW2)在与第2交换机装置的第1端口群之间具有第2链路(19b),与第1交换机装置之间不具有链路。在此,第1冗余装置与第2冗余装置之间的通信在第1链路中无故障时,经由第1链路进行,当在第1链路中有故障且在第2链路中无故障时,经由第2链路进行。

Description

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例如涉及使用了两台交换机装置的装置冗余方式的中继系统。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表示了在一台网络装置与两台网络装置之间的各链路中设定了跨装置的链路聚合的网络系统。当在将两台网络装置之间连接的专用线路中发生了故障时,使用该链路聚合的路径来构筑代替路径。此外,两台网络装置对于该装置之间的路径信息的同步这样的控制平台以运用系统/待机系统进行动作,关于数据平台双方共同在运用状态下使用。
在专利文献2中表示了在用户网内的客户端边缘与MPLS网内的两台提供商边缘(provider edge)之间的各链路设定了跨装置的链路聚合的结构。当两台提供商边缘从其他提供商边缘都接收到数据包时,根据相互之间预先决定的规定,仅由一方的提供商边缘向客户端边缘中继数据包。
在专利文献3中表示了在用户侧L2SW与运用系统L2SW以及预备系统L2SW之间分别设定了链路的访问系统。通常,预备系统L2SW将成为与用户侧L2SW之间的链路的连接源的端口控制成链路故障。用户侧L2SW通过向运用系统L2SW以及预备系统L2SW发送ARP等广播帧,自动地确立对预备系统L2SW中的被控制成链路故障的端口进行回避的路径。
例如,作为使用了进行第2层(以下简称为L2)的处理的L2交换机装置的装置冗余方式,已知的有以ESRP(Extreme Standby Router Protocol,Extreme备份路由协议)或VSRP(Virtual Router Redundancy Protocol,虚拟路由冗余协议)等为代表的激活/待机型方式。在该方式中,运用两台L2交换机装置(在本说明书中称为冗余装置)的一方作为激活,运用另一方面作为待机。相对侧的L2交换机装置在与激活侧的L2交换机装置之间的链路中发生了故障时,将路径切换成与待机侧的L2交换机装置之间的链路。由于该路径切换,相对侧的L2交换机装置通常进行FDB(Forwarding DataBase转发数据库)的刷新。这样,伴随泛洪产生通信拥堵等。
因此,例如如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所示,考虑使用跨装置的链路聚合组(以下,简称为LAG)的方式。此时,相对侧的L2交换机装置通常在FDB上,虚拟地将成为针对冗余装置的连接源的跨装置的LAG端口作为1个端口进行管理,因此在故障时,无需进行FDB的刷新。
另一方面,特别是在通信载波等中,有时想要包括帧的传送路径等进行详细的网络管理。然而,在将上述的应用了跨装置的LAG的冗余装置配置在这样的载波网等上时,存在网络管理复杂化的问题。例如,从相对侧的L2交换机装置向冗余装置的帧被分散在伴随LAG构成冗余装置的两台L2交换机装置中,因此难以充分掌握传送路径。如载波网等那样,收容的交换机装置的台数越增加,这样的问题越深刻。
并且,尤其在载波网等中,需要高可靠性,因此有时设置多个上述那样的冗余装置。在此,在将两台L2交换机装置与冗余装置连接时,例如使用以下的方式:通过跨装置的LAG连接该两台L2交换机装置中的一方与冗余装置之间,并通过跨装置的LAG连接该两台L2交换机装置中的另一方与冗余装置之间。但是,有时想把该两台L2交换机装置自身作为冗余装置来使用。因此,希望使所述网络管理变得简单,实现冗余装置与冗余装置的连接的方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5018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20998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2-2312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网络管理的简单化,使用装置冗余方式的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
根据本申请说明书的记述以及附图所示,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的目的和新的特征更加明确。
在本申请公开的发明中,如果简单地对代表性的实施方式的概要进行说明,则如下所示。
本实施方式的中继系统具备:第1冗余装置,其由第1交换机装置以及第2交换机装置构成;以及第2冗余装置,其由第3交换机装置以及第4交换机装置构成,且与第1冗余装置连接。第1交换机装置以及第2交换机装置分别具有:由单个或多个第1端口构成的第1端口群、第2端口以及桥接用端口,经由桥接用端口相互通过通信线路连接。第3交换机装置在与第1交换机装置的第1端口群之间具有第1链路,与第2交换机装置之间不具有链路。第4交换机装置在与第2交换机装置的第1端口群之间具有第2链路,与第1交换机装置之间不具有链路。在此,第1冗余装置与第2冗余装置之间的通信,在第1链路中没有故障时,经由第1链路进行,在第1链路中有故障且在第2链路中没有故障时,经由第2链路进行。
在本申请所公开的发明中,如果简单地对代表性的实施方式得到的效果进行说明,则在使用装置冗余方式的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中,可实现网络管理的简单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中继系统的结构例的概要图,其中,ACT为激活,SBY为待机,FW为收发许可状态,BK为收发禁止状态。
图2是表示在图1的中继系统中,没有故障时的概要动作例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在图1的中继系统中,在MCLAG用端口群中发生了故障时的概要动作例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在图1的中继系统中,MCLAG用端口群的故障恢复时的概要动作例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中继系统的结构例的概要图,其中,ACT为激活,SBY为待机,FW为收发许可状态,BK为收发禁止状态。
图6是表示在图5的中继系统中,没有故障时的概要动作例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在图5的中继系统中,在MCLAG用端口群中发生了故障时的概要动作例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在图5的中继系统中,MCLAG用端口群的故障恢复时的概要动作例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在图5的中继系统中,作为其前提讨论的问题点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交换机系统中,构成MCLAG装置的各交换机装置的主要部件的结构例的框图。
在图11中,(a)是表示图10中的地址表的结构例的概要图,(b)是表示图10中的故障监视表的结构例的概要图,(c)是表示图10中的端口控制表的结构例的概要图。
图12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交换机装置中,构成冗余装置的通用交换机装置的简要结构例的框图。
符号说明
10、11 通信线路
12 MCLAG表
13 中继处理部
14 端口控制部
15 故障帧发送部
16 OAM发送部
17 故障监视部
18 发送停止指示部
19a、19b 链路
20 冗余装置
21 模式保持部
25 接口部
26 帧识别部
27 故障帧处理部
28、43 OAM处理部
29 中继执行部
30 ACT/SBY保持部
31 故障检测部
32 故障监视表
33 端口控制表
34、42 分散处理部
35 故障帧接收部
36 OAM接收部
40 帧处理部
41 LAG表
44 装置冗余控制部
ACT 激活
BK 收发禁止状态
FDB 地址表
FLP1~FLP4 通信路径
FW 收发许可状态
MSW1、MSW2MCLAG 装置(冗余装置)
P[1]MCLAG 用端口群
P[1a]、P[1b]MCLAG 用端口
P[2]、P[m]、P1a、P1b 端口
P1 端口群
Pb、Pb[1]~Pb[p] 桥接用端口
SBY 待机
SWm1~SWm4、SW1、SW2L2 交换机装置
TRf 故障通知帧
TRr 故障恢复帧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起见,在必要时分割成多个部分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外,它们并不是相互毫无关系的,而是一方是另一方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变形例、细节、补充说明等关系。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要素的数量等(包括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时,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确限定了特定的数量等的情况外,并不局限于该特定的数量,也可以是特定的数量以上或以下。
并且,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其构成要素(还包括要素步骤等),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被认为明确必须等的情况外,并不一定是必需的。同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提及构成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被认为明确不是那样等的情况外,包括实质上与其形状近似或类似等的情况。这对于上述数值以及范围也是相同的。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另外,在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所有附图中,作为原则对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中继系统的概要结构》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中继系统的结构例的概要图。图1所示的中继系统具备:应用跨装置的LAG的MCLAG装置(第1冗余装置)MSW1、应用跨装置的LAG且与MCLAG装置MSW1连接的冗余装置(第2冗余装置)20。MCLAG装置MSW1由两台L2交换机装置(第1以及第2交换机装置)SWm1、SWm2构成,冗余装置20也由两台L2交换机装置(第3以及第4交换机装置)SW1、SW2构成。
构成MCLAG装置MSW1的L2交换机装置SWm1、SWm2分别具有MCLAG用端口群(第1端口群)P[1]、端口(第2端口)P[2]以及桥接用端口Pb。MCLAG用端口群P[1]由一个或多个(在此为2个)MCLAG用端口(第1端口)P[1a]、P[1b]构成。L2交换机装置(第1交换机装置)SWm1与L2交换机装置(第2交换机装置)SWm2之间经由桥接用端口Pb通过通信线路11相互连接。
没有进行特别的限定,但在此,相互的桥接用端口Pb之间通过2条通信线路11连接。L2交换机装置SWm1、SWm2分别对成为该2条通信线路11的连接源的桥接用端口Pb(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实际上存在2个Pb)设定LAG。例如,通信线路11由专用线路或根据情况由一般的通信线路(例如,以太网(注册商标)线路)构成。
L2交换机装置SWm1、SWm2的端口P[2]没有特别的限定,为环形网络用端口或MCLAG用端口群或通常用端口等。当端口P[2]为环形网络用端口时,L2交换机装置SWm1、SWm2成为环形网络的构成要素。当端口P[2]为MCLAG用端口群时,L2交换机装置SWm1、SWm2的端口P[2]分别由单个或多个MCLAG端口构成,共同与其他L2交换机装置或其他冗余装置连接。当端口P[2]为通常的端口时,L2交换机装置SWm1、SWm2的端口P[2]分别单独与其他L2交换机装置或终端等连接。
构成冗余装置20的L2交换机装置SWm1、SWm2分别具有:端口群P1、端口P2以及桥接用端口Pb。端口群P1由单个或多个(在此为2个)端口P1a、P1b构成。L2交换机装置(第3交换机装置)SW1与L2交换机装置(第4交换机装置)SW2之间经由桥接用端口Pb相互通过通信线路11连接。L2交换机装置SW1、SW2的端口P2没有特别的限定,分别单独与其他L2交换机装置或终端等连接。
在此,L2交换机装置(第3交换机装置)SW1与L2交换机装置(第1交换机装置)SWm1的MCLAG用端口群P[1]之间具有链路(第1链路)19a,与L2交换机装置(第2交换机装置)SWm2之间不具有链路。链路表示装置之间的直接的通信路径(即,不经由其他装置的通信路径),实际上由通信线路和成为其连接源的两端的端口形成。在图1的例子中,链路19a由L2交换机装置SW1的端口群P1(端口P1a、P1b)、L2交换机装置SWm1的MCLAG用端口群P[1](MCLAG用端口P[1a]、P[1b])以及分别在这些各端口之间连接的2条通信线路10形成。
另一方面,L2交换机装置(第4交换机装置)SW2与L2交换机装置(第2交换机装置)SWm2的MCLAG用端口群P[1]之间具有链路(第2链路)19b,与L2交换机装置(第1交换机装置)SWm1之间不具有链路。在图1的例子中,链路19b由L2交换机装置SW2的端口群P1(端口P1a、P1b)、L2交换机装置SWm2的MCLAG用端口群P[1](MCLAG用端口群P[1a]、P[1b])以及分别在这些各端口之间连接的2条通信线路10形成。通信线路10例如由以太网线路等构成。
MCLAG装置MSW1对各L2交换机装置SWm1、SWm2的MCLAG用端口群P[1]设定跨装置的LAG。同样地,冗余装置20也对各L2交换机装置SW1、SW2的端口群P1设定跨装置的LAG。通常,大多情况下不跨装置而是在1台装置的范围内设定LAG,但在此,跨装置地进行设定。因此,在本说明书中,与一般的LAG进行区别,将这样的跨装置的LAG称为多机箱链路聚合组(multi-chassis link aggregation group,MCLAG)。
MCLAG装置MSW1对各L2交换机装置SWm1、SWm2的MCLAG用端口群P[1](MCLAG用端口P[1a]、P[1b])设定MCLAG1。同样地,冗余装置20也对各L2交换机装置SW1、SW2的端口群P1(端口P1a、P1b)设定MCLAG1。此外,虽然MCLAG装置(第1冗余装置)MSW1和冗余装置(第2冗余装置)20都是由两台L2交换机装置构成的冗余装置,但在本实施方式1中,冗余装置20与MCLAG装置MSW1不同,可以由一般已知的结构来实现。
具体地说,冗余装置20具备以下的功能:在各L2交换机装置SW1、SW2具有的4个端口(SW1的P1a、P1b以及SW2的P1a、P1b)中的某个发生了故障时,使通过发生了该故障的端口进行的通信后退至没有发生故障的剩余的端口。作为其一例,图1的冗余装置20具备对该4个端口设定跨装置的LAG(MCLAG)的功能。并且,在后面进行详细的叙述,冗余装置20另外具备以太网OAM(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操作管理和维护)的功能。
如上所述,在冗余装置20中,尤其通过使用具备用于设定跨装置的LAG(MCLAG)功能的冗余装置,在如上所述那样发生故障时,不需要进行FDB(Forwarding DataBase,转发数据库)的刷新等,因此有益。即,这样的冗余装置20通常虚拟地将设定了跨装置的LAG(MCLAG)的端口作为1个端口在FDB上进行管理,因此假设在MCLAG的成员端口的一部分中发生了故障时,也不需要变更FDB内的目的地端口的信息。
构成MCLAG装置MSW1的各个L2交换机装置(第1以及第2交换机装置)SWm1、SWm2具有:MCLAG表12、中继处理部13、地址表FDB、端口控制部14、故障帧发送部15、OAM发送部16以及故障监视部17。OAM发送部16具有发送停止指示部18。
MCLAG表12将自身的多个MCLAG用端口(实际上,该各端口识别符)与MCLAG识别符对应地进行保存。在图1的例子中,MCLAG表12将多个MCLAG用端口(第1端口)P[1a]、P[1b](该端口识别符{P[1a]}、{P[1b]})与MCLAG识别符(第1识别符){MCLAG1}对应地进行保存。在本说明书中,例如使{AA}表示“AA”“的识别符(ID)。
例如,在MCLAG装置MSW1中,预先决定共同使用MCLAG识别符{MCLAG1}。构成MCLAG装置MSW1的各L2交换机装置SWm1、SWm2在自身的MCLAG表12中决定向MCLAG识别符{MCLAG1}分配的自身的MCLAG用端口的端口识别符{P[1a]}、{P[1b]}。
故障监视部17监视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有无故障。具体而言,故障监视部17例如通过接收信号的信号强度的检测电路、FLP(Fast Link Pulse,快速链路脉冲)等脉冲信号的检测电路这样的硬件来监视有无故障。此外,除了上述硬件以外或者取代这些硬件,故障监视部17使用后述的以太网OAM的功能来监视有无故障。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理解,故障监视部17在构成MCLAG用端口群P[1]的2个MCLAG用端口P[1a]、P[1b]双方没有故障时判别为MCLAG用端口群P[1]无故障,将除此以外的情况判别为MCLAG用端口群P[1]有故障。但是,MCLAG用端口群有无故障的判别基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当2个MCLAG用端口双方有故障时,判别为MCLAG用端口群有故障,将除此以外的情况判别为无故障等,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变更。
故障帧发送部15在故障监视部17的监视结果从无故障变更为有故障时,经由桥接用端口Pb发送故障通知帧。此外,故障帧发送部15在故障监视部17的监视结果从有故障变更为无故障时,经由桥接用端口Pb发送故障恢复帧。
大体上,端口控制部14对应于将MCLAG用端口群(第1端口群)P[1]设定为激活ACT还是设定为待机SBY,将MCLAG用端口群P[1]控制成收发许可状态(第1状态)FW或收发禁止状态(第2状态)BK中的某一方的状态。收发许可状态FW是帧的发送以及接收都许可的状态,收发禁止状态BK是帧的发送以及接收都禁止的状态。更详细而言,端口控制部14进行如下的(1)以及(2)的处理。
(1)在将MCLAG用端口群(第1端口群)P[1]设定成激活ACT(第1情况),且基于故障监视部17的监视结果为无故障时,端口控制部14将MCLAG用端口群P[1]控制成收发许可状态FW。另一方面,当为该第1情况且基于故障监视部17的监视结果为有故障时,端口控制部14将MCLAG用端口群P[1]控制成收发禁止状态BK。
(2)在将MCLAG用端口群(第1端口群)P[1]设定成待机SBY(第2情况),且没有经由桥接用端口Pb接收到故障通知帧时,端口控制部14将MCLAG用端口群P[1]控制成收发禁止状态BK。另一方面,当为该第2情况时且经由桥接用端口Pb接收到故障通知帧时,而且故障监视部17的监视结果为无故障的情况下,端口控制部14将MCLAG用端口群P[1]控制成收发许可状态FW。
收发许可状态FW以及收发禁止状态BK将成为通常的帧的用户帧设成对象,以上述的故障通知帧以及故障恢复帧或基于以太网OAM的帧等为代表的用于进行装置的管理和控制等的控制帧则为对象以外。
在此,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先以装置为单位将构成MCLAG装置MSW1的两台L2交换机装置SWm1、SWm2的一方(在此为SWm1)设成激活ACT,并且预先以装置为单位将另一方(在此为SWm2)设成待机SBY。被设定成激活ACT的L2交换机装置SWm1将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设定成激活ACT,被设定成待机SBY的L2交换机装置SWm2将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设定成待机SBY。
在图1中,以无故障的情况为前提,L2交换机装置SWm1的端口控制部14因为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被设定成激活ACT,所以将该MCLAG用端口群P[1]控制成收发许可状态FW。另一方面,L2交换机装置SWm2的端口控制部14因为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被设定成待机SBY,所以将该MCLAG用端口群P[1]控制成收发禁止状态BK。
激活ACT/待机SBY的设定方法并不局限于装置单位,也可以以MCLAG用端口群为单位。例如,当L2交换机装置SWm1、SWm2的端口P[2]也是MCLAG用端口群时,各MCLAG用端口群P[1]将一方设定成激活ACT,将另一方设定成待机SBY,各MCLAG用端口群P[2]也将一方设定成激活ACT,将另一方设定成待机SBY。
中继处理部13在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第1端口群)P[1]被控制成收发许可状态FW时,将以该MCLAG识别符(第1识别符){MCLAG1}作为目的地端口的帧中继给MCLAG用端口群P[1]。另一方面,中继处理部13在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第1端口群)P[1]被控制成收发禁止状态BK时,将以该MCLAG识别符(第1识别符){MCLAG1}作为目的地端口的帧中继给桥接用端口Pb。
在此,根据地址表FDB的检索结果来决定帧的目的地端口。众所周知,地址表FDB保存端口与存在于该端口的目的地的MAC(Media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地址的对应关系。中继处理部13对该地址表FDB例如进行如下的处理。
首先,中继处理部13在接收到帧的端口为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即,MCLAG用端口P[1a]、P[1b])时,将该MCLAG用端口群的MCLAG识别符{MCLAG1}决定为接收端口识别符。中继处理部13使该帧包含的发送源MAC地址与接收端口识别符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此外,中继处理部13从地址表FDB中检索与该帧包含的目的地MAC地址对应的目的地端口。
中继处理部13在根据地址表FDB的检索结果等,将由MCLAG用端口群接收到的帧中继给桥接用端口Pb时,将附加了接收端口识别符的帧中继给桥接用端口Pb。中继给桥接用端口Pb的情况相当于作为目的地端口得到了桥接用端口Pb的情况或作为目的地端口得到MCLAG识别符,且将与该MCLAG识别符对应的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控制成收发禁止状态BK的情况。中继处理部13在由桥接用端口Pb接收到附加了接收端口识别符的帧时,使该帧包含的发送源MAC地址与该帧被附加的接收端口识别符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
OAM发送部16发送基于以太网OAM的控制帧。以太网OAM作为维护管理功能,通过“ITU-T Y.1731”、“IEEE802.1ag”等进行了标准化。在以太网OAM中,作为其功能之一,规定了称为CC(Continuity Check,连续性检查)的功能。这是通过在称为MEP(Maintenance EndPoint,维护边界点)的监视点之间收发被称为CCM(Continuity Check Message,连续性检查报文)的控制帧(以下称为CCM控制帧),来对监视点之间的可通信性进行监视的功能。
例如,L2交换机装置SWm1和L2交换机装置SW1都将L2交换机装置SWm1的MCLAG用端口P[1a]和L2交换机装置SW1的端口P1a设定成MEP(设为MEP1a),在该MEP1a之间定期地发送以及接收CCM控制帧。同样地,L2交换机装置SWm1和L2交换机装置SW1都将MCLAG用端口P[1b]和端口P1b设定成MEP1b,在MEP1b之间定期地发送以及接收CCM控制帧。
在此,例如,L2交换机装置SWm1(其故障监视部17)当在预定的期间内无法通过MCLAG用端口P[1a]接收到来自L2交换机装置SW1的端口P1a的CCM控制帧时,将针对端口P1a的可通信性判定为LOC(Loss Of Continuity,失去连续性)状态。此时,L2交换机装置SWm1在从MCLAG用端口P[1a]向L2交换机装置SW1的端口P1a发送CCM控制帧时,在该CCM控制帧包含的RDI(Remote Defect Indication远端失效指示)比特中建立了标志的状态下进行发送。
在本说明书中,将在RDI比特中没有建立标志的CCM控制帧简单地称为CCM帧(省略为CCM),将在RDI比特中建立了标志的CCM控制帧称为RDI帧(省略为RDI)。L2交换机装置SW1通过端口P1a接收RDI,来识别在从端口P1a开始的发送路径中有故障,直到解除RDI为止(即,直到能够接收CCM为止),停止从端口P1a发送帧(用户帧)。
利用这样的以太网OAM的机制,OAM发送部16除了进行以太网OAM标准的动作以外,还使用发送停止指示部18进行与以太网OAM标准不同的动作,由此对冗余装置20指示停止发送用户帧。具体地说,OAM发送部16(发送停止指示部18)即使在通过构成被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BK的MCLAG用端口群(第1端口群)P[1]的单个或多个MCLAG用端口(第1端口)P[1a]、P[1b]接收到CCM控制帧的情况下,也分别从该各个端口发送RDI。
《中继系统的概要动作(无故障时)》
图2是表示在图1的中继系统中,没有故障时的概要动作例的说明图。在L2交换机装置SWm1中,将MCLAG用端口群P[1]设定成激活ACT,故障监视部17针对该端口群的监视结果为无故障。因此,L2交换机装置SWm1的端口控制部14将MCLAG用端口群P[1]控制成收发许可状态FW。另一方面,在L2交换机装置SW2中,将MCLAG用端口群P[1]设定成待机SBY,故障监视部17针对该端口群的监视结果为无故障,桥接用端口Pb没有接收到故障通知帧。因此,L2交换机装置SWm2的端口控制部14将MCLAG用端口群P[1]控制成收发禁止状态BK。
L2交换机装置SWm1的OAM发送部16从被控制成收发许可状态FW的MCLAG用端口群P[1]按照以太网OAM的标准发送CCM控制帧。即,该OAM发送部16因为分别通过MCLAG用端口P[1a]、P[1b]定期地接收到CCM,所以分别从MCLAG用端口P[1a]、P[1b]定期地发送CCM。同样地,L2交换机装置SW1也因为分别通过端口P1a、P1b定期地接收到CCM,所以分别从端口P1a、P1b定期地发送CCM。
另一方面,L2交换机装置SWm2的OAM发送部16(具体而言,发送停止指示部18)与以太网OAM的标准不同,从被控制成收发禁止状态BK的MCLAG用端口群P[1]发送RDI。即,与分别通过MCLAG用端口P[1a]、P[1b]接收到CCM无关,该OAM发送部16(发送停止指示部18)分别从MCLAG用端口P[1a]、P[1b]定期地发送RDI。L2交换机装置SWm2因为分别通过端口P1a、P1b接收到RDI,所以分别从端口P1a、P1b发送CCM。
冗余装置20在向MCLAG1发送帧时,将MCLAG1的成员端口(SW1的P1a、P1b以及SW2的P1a、P1b)设为发送端口的候补,从其中选择1个端口。此时,冗余装置20将接收到RDI的端口(SW2的P1a、P1b)从发送端口的候补中去除。
结果,在MCLAG装置MSW1与冗余装置20的之间,形成图2所示的帧(用户帧)的通信路径FLP1。
首先,假设MCLAG装置MSW1向冗余装置20发送帧的情况。作为其一例,假定L2交换机装置SWm1通过端口P[2]接收到帧的情况。L2交换机装置SWm1使帧的发送源MAC地址与成为接收端口识别符的端口识别符{P[2]}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此外,L2交换机装置SWm1从地址表FDB中检索与帧的目的地MAC地址对应的目的地端口。作为该目的地端口的检索结果,L2交换机装置SWm1得到MCLAG识别符{MCLAG1}。
L2交换机装置SWm1因为与MCLAG识别符{MCLAG1}对应的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被控制成收发许可状态FW,所以将帧中继给MCLAG用端口群P[1]。具体而言,L2交换机装置SWm1根据预定的分散规则,从MCLAG用端口P[1a]、P[1b]中选择1个MCLAG用端口,向该选择出的MCLAG用端口(例如P[1a])中继帧。冗余装置20将通过预定的端口(例如SW1的P1a)接收到的帧中继给从自身的地址表的检索结果中得到的端口。
此外,作为另一个例子,假定L2交换机装置SWm2通过端口P[2]接收到帧的情况。L2交换机装置SWm2使帧的发送源MAC地址与成为接收端口识别符的端口识别符{P[2]}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此外,L2交换机装置SWm2从地址表FDB中检索与帧的目的地MAC地址对应的目的地端口。作为该目的地端口的检索结果,L2交换机装置SWm2得到MCLAG识别符{MCLAG1}。
L2交换机装置SWm2因为与MCLAG识别符{MCLAG1}对应的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被控制成收发禁止状态BK,所以将帧中继给桥接用端口Pb。L2交换机装置SWm1通过桥接用端口Pb接收帧,使该帧的发送源MAC地址与成为接收端口识别符的端口识别符{Pb}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此外,L2交换机装置SWm1从地址表FDB中检索与帧的目的地MAC地址对应的目的地端口。作为该目的地端口的检索结果,L2交换机装置SWm1得到MCLAG识别符{MCLAG1}。
L2交换机装置SWm1因为与MCLAG识别符{MCLAG1}对应的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被控制成收发许可状态FW,所以根据预定的分散规则选择选择1个MCLAG用端口,向该选择出的MCLAG用端口(例如P[1b])中继帧。冗余装置20将通过预定的端口(例如SW1的P1b)接收到的帧中继给从自身的地址表的检索结果中得到的端口。
接着,假定冗余装置20向MCLAG装置MSW1发送帧的情况。如上所述,冗余装置20从发送端口的候补中去除L2交换机装置SWm2的端口P1a、P1b。因此,冗余装置20根据预定的分散规则,从L2交换机装置SWm1的端口P1a、P1b中选择1个端口,向该选择出的端口(例如P1a)中继帧。
L2交换机装置SWm1通过预定的MCLAG用端口(例如P[1a])接收帧,使该帧的发送源MAC地址与成为接收端口识别符的MCLAG识别符{MCLAG1}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此外,L2交换机装置SWm1从地址表FDB中检索与帧的目的地MAC地址对应的目的地端口。在此,当与该目的地MAC地址对应的终端等存在于L2交换机装置SWm1的端口P[2]的目的地时,作为目的地端口得到端口识别符{P[2]},当存在于L2交换机装置SWm2的端口P[2]的目的地时,作为目的地端口得到端口识别符{Pb}。
L2交换机装置SWm1在作为目的地端口得到了端口识别符{P[2]}时,将帧中继给P[2]。另一方面,L2交换机装置SWm1在作为目的地端口得到了端口识别符{Pb}时,在对帧附加了接收端口识别符{MCLAG1}后,将该帧中继给桥接用端口Pb。L2交换机装置SWm2通过桥接用端口Pb接收附加了接收端口识别符{MCLAG1}的帧,使其发送源MAC地址与该接收端口识别符{MCLAG1}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此外,L2交换机装置SWm2从地址表FDB中检索与帧的目的地MAC地址对应的目的地端口,将帧中继给从该检索结果中得到的端口P[2]。
《中继系统的概要动作(MCLAG用端口群发生故障时)》
图3是表示在图1的中继系统中,在MCLAG用端口群中发生了故障时的概要动作例的说明图。在此,以从图2所示的没有故障时的状态开始,在与L2交换机装置SWm1的MCLAG用端口P[1a]连接的通信线路10中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为例子。
L2交换机装置SWm1的故障监视部17检测出MCLAG用端口P[1a]发生故障,与此相伴,将MCLAG用端口群P[1]判别为有故障(步骤S11)。具体而言,故障监视部17根据图1所述的各种硬件的检测结果或CCM控制帧的接收状态,检测出MCLAG用端口群P[1]发生了故障。当为后者时,故障监视部17例如在预定的期间内无法通过MCLAG用端口P[1a]接收到CCM控制帧时,或通过MCLAG用端口P[1a]接收到RDI时,检测出MCLAG用端口群P[1]发生了故障。
L2交换机装置SWm1的故障帧发送部15因为故障监视部17的监视结果从无故障变更为有故障,所以经由桥接用端口Pb发送故障通知帧TRf(步骤S12)。在故障通知帧TRf中包含该故障发生位置(例如MCLAG识别符{MCLAG1})的信息。此外,L2交换机装置SWm1的端口控制部14因为故障监视部17的MCLAG用端口群P[1]的监视结果成为有故障,所以将MCLAG用端口群P[1]控制成收发禁止状态BK来代替收发许可状态FW(步骤S13)。
L2交换机装置SWm2在故障监视部17的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的监视结果为无故障的状态下,接收故障通知帧TRf。因此,L2交换机装置SWm2的端口控制部14将与故障通知帧TRf的故障发生位置对应的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控制成收发许可状态FW来代替收发禁止状态BK(步骤S13)。
因为MCLAG用端口群P[1]被控制成收发许可状态FW,因此L2交换机装置SWm2的OAM发送部16分别从MCLAG用端口P[1a]、P[1b]定期地发送CCM来代替RDI(步骤S14)。L2交换机装置SWm2通过端口P1a、P1b定期地接收到CCM,因此分别从端口P1a、P1b定期地发送CCM。
另一方面,因为MCLAG用端口群P[1]被控制成收发禁止状态BK,因此L2交换机装置SWm1的OAM发送部16(具体而言发送停止指示部18)分别从构成MCLAG用端口群P[1]的MCLAG用端口P[1a]、P[1b]定期地发送RDI。即,该发送停止指示部18除了从检测出发生故障的MCLAG用端口P[1a]以外,还从没有检测出发生故障的MCLAG用端口P[1b]发送RDI来代替CCM(步骤S14)。
例如,L2交换机装置SW1在伴随故障没有通过端口P1a接收到CCM控制帧时,从端口P1a发送RDI。此外,L2交换机装置SW1通过端口P1b接收到RDI,因此从端口P1b发送CCM。结果,冗余装置20从图2的状态,在MCLAG1的发送端口的候补中增加L2交换机装置SW2的端口P1a、P1b,从发送端口的候补中去除L2交换机装置SW1的端口P1a、P1b。
结果,在MCLAG装置MSW1与冗余装置20之间,形成3所示的帧(用户帧)的通信路径FLP2。关于地址表FDB的学习处理以及检索处理等的详细情况,因为与图2的情况同样地进行,因此在以下简略地进行说明。
首先,假定MCLAG装置MSW1向冗余装置20发送帧的情况。作为其一例,假定L2交换机装置SWm1通过端口P[2]接收到帧的情况。L2交换机装置SWm1使帧的发送源MAC地址与端口识别符{P[2]}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此外,从地址表FDB中检索与目的地MAC地址对应的目的地端口。作为该目的地端口的检索结果,L2交换机装置SWm1得到MCLAG识别符{MCLAG1}。L2交换机装置SWm1因为与MCLAG识别符{MCLAG1}对应的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被控制成收发禁止状态BK,因此将帧中继给桥接用端口Pb。
L2交换机装置SWm2使通过桥接用端口Pb接收到的帧的发送源MAC地址与端口识别符{Pb}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此外,从地址表FDB中检索与目的地MAC地址对应的目的地端口。作为该目的地端口的检索结果,L2交换机装置SWm2得到MCLAG识别符{MCLAG1}。L2交换机装置SWm2因为与MCLAG识别符{MCLAG1}对应的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被控制成收发许可状态FW,因此向从MCLAG用端口中根据预定的分散规则选择出的1个MCLAG用端口(例如P[1a])中继帧。冗余装置20将通过预定的端口(例如SW2的P1a)接收到的帧中继给从自身的地址表的检索结果中得到的端口。
此外,作为其他例子,假定L2交换机装置SWm2通过端口P[2]接收到帧的情况。L2交换机装置SWm2使帧的发送源MAC地址与端口识别符{P[2]}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此外,从地址表FDB中检索与目的地MAC地址对应的目的地端口。作为该目的地端口的检索结果,L2交换机装置SWm2得到MCLAG识别符{MCLAG1}。
L2交换机装置SWm2因为与MCLAG识别符{MCLAG1}对应的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被控制成收发许可状态FW,因此向从MCLAG用端口中根据预定的分散规则选择出的1个MCLAG用端口(例如P[1b])中继帧。冗余装置20将通过预定的端口(例如SW2的P1b)接收到的帧中继给从自身的地址表的检索结果中得到的端口。
接着,假定冗余装置20向MCLAG装置MSW1发送帧的情况。如上所述,冗余装置20将L2交换机装置SW1的端口P1a、P1b从发送端口的候补中去除。因此,冗余装置20从L2交换机装置SW2的端口P1a、P1b中根据预定的分散规则选择1个端口,向该选择的端口(例如P1a)中继帧。
L2交换机装置SWm2使通过预定的MCLAG用端口(例如P[1a])接收到的帧的发送源MAC地址与MCLAG识别符{MCLAG1}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此外,从地址表FDB中检索与目的地MAC地址对应的目的地端口。结果,L2交换机装置SWm2得到端口识别符{P[2]}或端口识别符{Pb},作为目的地端口。
L2交换机装置SWm2在作为目的地端口得到了端口识别符{P[2]}时,将帧中继给端口P[2]。另一方面,L2交换机装置SWm2在作为目的地端口得到了端口识别符{Pb}时,在向帧附加接收端口识别符{MCLAG1}后,中继给桥接用端口Pb。L2交换机装置SWm1使通过桥接用端口Pb接收到的帧的发送源MAC地址与该帧附加的接收端口识别符{MCLAG1}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并且,L2交换机装置SWm1从地址表FDB中检索与帧的目的地MAC地址对应的目的地端口,将帧中继到从该检索结果中得到的端口P[2]。
《中继系统的概要动作(MCLAG用端口群恢复故障时)》
图4是表示在图1的中继系统中,MCLAG用端口群的故障已恢复时的概要动作例的说明图。在此,以图3所示的故障已恢复的情况为例子。L2交换机装置SWm1的故障监视部17检测出MCLAG用端口P[1a]的故障恢复,与此相伴,将MCLAG用端口群P[1]判别成无故障(步骤S21)。具体而言,故障监视部17通过图1所述的各种硬件的检测结果或可通过MCLAG用端口P[1a]接收CCM,来检测出故障恢复。
L2交换机装置SWm1的故障帧发送部15因为故障监视部17的监视结果从有故障变更为无故障,因此经由桥接用端口Pb发送故障恢复帧TRr(步骤S22)。故障恢复帧TRr包含该故障恢复位置(例如MCLAG识别符{MCLAG1})的信息。此外,L2交换机装置SWm1的端口控制部14因为故障监视部17的MCLAG用端口群P[1]监视结果成为无故障,因此将MCLAG用端口群P[1]控制成收发许可状态FW来代替收发禁止状态BK(步骤S23)。
L2交换机装置SWm2接收故障恢复帧TRr。因此,L2交换机装置SWm2的端口控制部14将与故障恢复帧TRr的故障恢复位置对应的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控制成收发禁止状态BK来代替收发许可状态FW(步骤S23)。
L2交换机装置SWm1的OAM发送部16因为MCLAG用端口群P[1]被控制成收发许可状态FW,因此分别从MCLAG用端口P[1a]、P[1b]定期地发送CCM来代替RDI(步骤S24)。L2交换机装置SW1分别通过端口P1a、P1b定期地接收到CCM,因此分别从端口P1a、P1b定期地发送CCM。
另一方面,L2交换机装置SWm2的OAM发送部16(具体而言,发送停止指示部18)因为MCLAG用端口群P[1]被控制成收发禁止状态BK,所以分别从构成该MCLAG用端口群P[1]的MCLAG用端口P[1a]、P[1b]定期地发送RDI(步骤S24)。L2交换机装置SW2分别通过端口P1a、P1b定期地接收到RDI,因此分别从端口P1a、P1b定期地发送CCM。
结果,冗余装置20从图3的状态,对MCLAG1的发送端口的候补增加L2交换机装置SW1的端口P1a、P1b,从发送端口的候补中去除L2交换机装置SW2的端口P1a、P1b。由此,各端口群的控制状态成为与图2的情况相同,如图4所示,在MCLAG装置MSW1与冗余装置20之间,与图2的情况同样地,形成帧(用户帧)的通信路径FLP1。
另外,在此,表示了根据故障恢复自动地返回图2的状态的动作例,但例如也可以选择是否返回到图2的状态。具体而言,例如,MCLAG装置MSW1具有可预先通过管理员等选择的自动恢复模式和手动恢复模式。当为自动恢复模式时,如图4所示,MCLAG装置MSW1根据故障恢复自动地对各MCLAG用端口群的控制状态进行变更,但为手动恢复模式时,接受来自管理员等的命令输入来对各MCLAG用端口群的控制状态进行变更。即,MCLAG装置MSW1即使在故障已恢复时,在接受命令输入之前维持图3所示的各MCLAG用端口群的控制状态。例如,当图3所示的故障为不稳定的故障时,可能产生图3的状态与图4的状态相互重复的事态,但通过手动恢复模式可以防止这样的事态。
《中继系统的主要的效果等》
(1)如图2以及图3所示,当MCLAG装置(第1冗余装置)MSW1与冗余装置(第2冗余装置)20之间的通信在链路(第1链路)19a中没有故障时,经由该链路19a进行,当在链路19a中有故障且在链路(第2链路)19b中没有故障时,经由链路19b进行。即,冗余装置之间的通信经由构成各冗余装置的两台L2交换机装置中的一方进行。结果,能够容易地掌握帧的通信路径,使网络管理变得简单等。
具体而言,例如在通过端口镜像(port mirroring)监视冗余装置之间的通信时,主要将激活ACT侧的链路19a(具体而言,SWm1的P[1]以及SW1的P1)设成监视对象即可,可以从监视对象中去除待机SBY侧的链路19b(具体而言,SWm2的P[1]以及SW2的P1)。这样的监视对象的删除,尤其如载波网那样,在收纳的冗余装置的台数较多时更加有益。
(2)通过设置利用了以太网OAM的发送停止指示部18,与冗余装置20是否是激活/待机型冗余装置无关,可以模拟地使冗余装置20以激活/待机型冗余装置的方式进行动作。即,具备以太网OAM功能的冗余装置20一般停止从接收到RDI的端口的发送动作。将其利用,MCLAG装置MSW1根据自身的MCLAG端口群的控制状态使用发送停止指示部18发送RDI,由此可以进行控制从而使冗余装置20的端口群与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的控制状态联动。
在此,作为模拟地使冗余装置20以激活/待机型进行动作的其他方式,例如可以列举在MCLAG装置MSW1与冗余装置20之间,通信用于使激活/待机状态同步的专用帧的方式。但是,在该方式中,与广泛使用的利用了以太网OAM的方式相比,需要在冗余装置20中设置专用的功能,因此难以确保冗余装置20的通用性。并且,作为其他方式,可以列举MCLAG装置MSW1使收发禁止状态BK的端口群链路中断,使冗余装置20检测该链路中断的方式。但是,该方式存在如下的问题,在切换故障时的路径时,将链路中断(例如,停止输出光信号等)的端口群链路连接需要花费时间。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希望利用以太网OAM的方式。
另外,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3中没有对本实施方式那样的冗余装置之间的连接进行特别的假定。此外,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关于数据平台双方都在运用状态下使用,并非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存在针对MCLAG用端口群的激活/待机的区别。专利文献2的技术是以MPLS网作为前提,通过决定针对发送源地址以及目的地地址的组合的动作来控制路径的技术,与本实施方式的方法有本质上的区别。并且,专利文献3的技术是不使用LAG的技术,此时,如上所述存在在故障时需要FDB的刷新的问题。
(实施方式2)
《中继系统(变形例)的概要结构》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中继系统的结构例的概要图。图5所示的中继系统与图1所示的中继系统相比,不同点在于,在图1的冗余装置20中应用具有与MCLAG装置MSW1同样的结构的MCLAG装置MSW2。MCLAG装置MSW2由两台L2交换机装置(第3以及第4交换机装置)SWm3、SWm4构成。
构成MCLAG装置MSW2的L2交换机装置SWm3、SWm4与L2交换机装置SWm1、SWm2同样地,分别具有MCLAG用端口群P[1]、端口P[2]以及桥接用端口Pb。MCLAG用端口群P[1]由单个或多个(在此为2个)MCLAG用端口P[1a]、P[1b]构成。L2交换机装置(第3交换机装置)SWm3与L2交换机装置(第4交换机装置)SWm4之间,经由桥接用端口Pb通过通信线路11相互连接。
L2交换机装置(第3交换机装置)SWm3在与L2交换机装置(第1交换机装置)SWm1的MCLAG用端口群P[1]之间具有链路(第1链路)19a,在与L2交换机装置(第2交换机装置)SWm2之间不具有链路。在图5的例子中,链路19a由L2交换机装置SWm1、SWm3的各MCLAG用端口群P[1](MCLAG用端口P[1a]、P[1b])和分别连接各MCLAG用端口群之间(该各MCLAG用端口之间)的2条通信线路10形成。
另一方面,L2交换机装置(第4交换机装置)SWm4在与L2交换机装置(第2交换机装置)SWm2的MCLAG用端口群P[1]之间具有链路(第2链路)19b,在与L2交换机装置(第1交换机装置)SWm1之间不具有链路。在图5的例子中,链路19b由L2交换机装置SWm2、SWm4的各MCLAG用端口群P[1](MCLAG用端口P[1a]、P[1b])和分别连接各MCLAG用端口群之间(该各MCLAG用端口之间)的2条通信线路10形成。
MCLAG装置MSW1对L2交换机装置SWm1、SWm2的MCLAG用端口群P[1]设定MCLAG1,MCLAG装置MSW2也对L2交换机装置SWm3、SWm4的MCLAG用端口群P[1]设定MCLAG1。此外,将MCLAG装置MSW2的L2交换机装置SWm3设定成与之相对的MCLAG装置MSW1的L2交换机装置SWm1相同的激活ACT。将MCLAG装置MSW2的L2交换机装置SWm4也设定成与之相对的MCLAG装置MSW1的L2交换机装置SWm2相同的待机SBY。
在此,L2交换机装置SWm1~SWm4各个除了图1所示的MCLAG表12、中继处理部13、地址表FDB、端口控制部14、故障帧发送部15、OAM发送部16以及故障监视部17外,还具备模式保持部21。模式保持部21保持将发送停止指示部18设成有效来使OAM发送部16进行动作的有效模式(第1模式)或将发送停止指示部18设成无效来使OAM发送部16动作的无效模式(第2模式)。
当保持有效模式(第1模式)时,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OAM发送部16分别从构成被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第2状态)BK的MCLAG用端口群(第1端口群)P[1]的单个或多个MCLAG用端口(第1端口)P[1a]、P[1b]发送RDI。另一方面,当保持无效模式(第2模式)时,与实施方式1不同,OAM发送部16分别从构成被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BK的MCLAG用端口群P[1]的单个或多个MCLAG用端口P[1a]、P[1b]发送以太网OAM标准的CCM控制帧。
《成为中继系统(变形例)的前提的问题点》
图9是表示在图5的中继系统中,作为其前提讨论的问题点的一例的说明图。如实施方式1所示,MCLAG装置MSW1、MSW2从被控制成收发禁止状态BK的MCLAG用端口群发送RDI。因此,如图9所示,例如存在如下的问题,即待机SBY侧的L2交换机装置SWm2、SWm4在分别接收到来自激活ACT侧的L2交换机装置SWm1、SWm3的故障通知帧TRf时,即使将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变更为收发许可状态FW,也无法判别是否有问题。
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例如假定在从L2交换机装置SWm2的MCLAG用端口P[1a]开始的发送路径中存在故障。此时,从L2交换机装置SWm4的MCLAG用端口P[1a]发送的RDI是基于该发送路径的故障的真RDI。另一方面,从L2交换机装置SWm4的MCLAG用端口P[1b]发送的RDI是基于发送停止指示部18的动作的伪RDI。L2交换机装置SWm2在假设接收到真RDI时,不会将MCLAG用端口群P[1]变更为收发许可状态FW。然而,L2交换机装置SWm2根本无法判别是真RDI还是伪RDI。
因此,本实施方式2的中继系统如图5所示,具有模式保持部21。并且,在相对的2个冗余装置都由本实施方式的MCLAG装置MSW1、MSW2构成时,对于MCLAG装置MSW1、MSW2的某一方或双方,预先使模式保持部21保持无效模式(第2模式)。例如,当分别使构成MCLAG装置MSW2的L2交换机装置SWm3、SWm4保持无效模式(第2模式)时,MCLAG装置MSW2发送与实施方式1的冗余装置20同样的CCM控制帧。即,从MCLAG装置MSW2发送的RDI始终为真RDI,因此不会发生图9所述的问题。
此外,以通用的冗余装置为对象,为了对其指示发送动作的停止而设置发送停止指示部18。但是,如图5所示,使用2个MCLAG装置MSW1、MSW2,且在相对的L2交换机装置之间将激活/待机的设定设成相同时,根据该激活/待机的设定各L2交换机装置的发送动作停止。因此,即使对MCLAG装置MSW1、MSW2双方保持无效模式(第2模式)时(即,完全不使用发送停止指示部18时),不会特别地产生问题。以下,以MCLAG装置MSW1、MSW2双方保持无效模式(第2模式)的情况为例子,对各种动作进行说明。
《中继系统(变形例)的概要动作(无故障时)》
图6是表示在图5的中继系统中,无故障时的概要动作例的说明图。在图6中,与所述的图2的情况相比不同点在于,L2交换机装置SWm2根据无效模式(第2模式),分别从构成被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BK的MCLAG用端口群P[1]的MCLAG用端口P[1a]、P[1b]定期地发送CCM。此外,L2交换机装置SWm4也根据无效模式(第2模式),分别从构成被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BK的MCLAG用端口群P[1]的MCLAG用端口P[1a]、P[1b]定期地发送CCM。
L2交换机装置SWm2、SWm4都通过MCLAG用端口P[1a]、P[1b]接收CCM,但由于MCLAG用端口群P[1]被控制成收发禁止状态BK,因此不从该端口群发送帧(用户帧)。结果,在MCLAG装置MSW1与MCLAG装置MSW2之间,形成如图6所示的帧(用户帧)的通信路径FLP3。
通信路径FLP3对图2所示的通信路径FLP1进一步追加了MCLAG装置MSW2内的通信路径。在MCLAG装置MSW2内,与MCLAG装置MSW1内同样地决定通信路径。例如,与图2的情况同样地,假定在从MCLAG装置MSW1向MCLAG装置MSW2发送帧的情况下,MCLAG装置MSW2通过L2交换机装置SWm3的MCLAG用端口群P[1]接收该帧的情况。
L2交换机装置SWm3使通过MCLAG用端口群P[1]接收到的帧的发送源MAC地址与MCLAG识别符{MCLAG1}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并且,从地址表FDB中检索与目的地MAC地址对应的目的地端口。结果,L2交换机装置SWm3得到端口识别符{P[2]}或端口识别符{Pb}来作为目的地端口。
L2交换机装置SWm3在作为目的地端口得到了端口识别符{P[2]}时,将帧中继给端口P[2]。另一方面,L2交换机装置SWm3在作为目的地端口得到了端口识别符{Pb}时,在向帧附加接收端口识别符{MCLAG1}后,中继给桥接用端口Pb。L2交换机装置SWm4使通过桥接用端口Pb接收到的帧的发送源MAC地址与向该帧附加的接收端口识别符{MCLAG1}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并且,L2交换机装置SWm4从地址表FDB中检索与帧的目的地MAC地址对应的目的地端口,向从该检索结果中得到的端口P[2]中继帧。
接着,与图2的情况同样地,假定MCLAG装置MSW2向MCLAG装置MSW1发送帧的情况。作为其一例,假定L2交换机装置SWm3通过端口P[2]接收到帧的情况。L2交换机装置SWm3使帧的发送源MAC地址与端口识别符{P[2]}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并且,从地址表FDB中检索与目的地MAC地址对应的目的地端口。作为该目的地端口的检索结果,L2交换机装置SWm3得到MCLAG识别符{MCLAG1}。
L2交换机装置SWm3因为与MCLAG识别符{MCLAG1}对应的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被控制成收发许可状态FW,因此将帧中继给从MCLAG用端口中根据预定的分散规则选择出的1个MCLAG用端口。之后,与图2的情况同样地对该帧进行中继。
此外,作为其他例子,假定L2交换机装置SWm4通过端口P[2]接收到帧的情况。L2交换机装置SWm4使帧的发送源MAC地址与端口识别符{P[2]}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并且,从地址表FDB中检索与目的地MAC地址对应的目的地端口。作为该目的地端口的检索结果,L2交换机装置SWm4得到MCLAG识别符{MCLAG1}。L2交换机装置SWm4因为与MCLAG识别符{MCLAG1}对应的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被控制成收发禁止状态BK,因此将帧中继给桥接用端口Pb。
L2交换机装置SWm3使通过桥接用端口Pb接收到的帧的发送源MAC地址与端口识别符{Pb}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并且,从地址表FDB中检索与目的地MAC地址对应的目的地端口。作为该目的地端口的检索结果,L2交换机装置SWm3得到MCLAG识别符{MCLAG1}。L2交换机装置SWm3因为与MCLAG识别符{MCLAG1}对应的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被控制成收发许可状态FW,因此将帧中继给从MCLAG用端口中根据预定的分散规则选择出的1个MCLAG用端口。之后,与图2的情况同样地对该帧进行中继。
《中继系统(变形例)的概要动作(MCLAG用端口群发生故障时)》
图7是表示在图5的中继系统中,在MCLAG用端口群中发生了故障时的概要动作例的说明图。在此,以从图6所示的没有故障时的状态开始,在与L2交换机装置SWm1的MCLAG用端口P[1a]连接的通信线路10中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为例子。
此时,首先,与图3的情况同样地,在MCLAG装置MSW1中进行故障发生的检测(步骤S31)以及故障通知帧TRf的发送(步骤S32)。据此,与图3的情况同样地,L2交换机装置SWm1将MCLAG用端口群P[1]控制成收发禁止状态BK来代替收发许可状态FW(步骤S33)。另一方面,L2交换机装置SWm2接收故障通知帧TRf,并且通过MCLAG用端口群P[1]接收CCM(即,判断出MCLAG用端口群P[1]无故障),因此将MCLAG用端口群P[1]控制成收发许可状态FW来代替收发禁止状态BK(步骤S33)。
在MCLAG装置MSW2中,也与MCLAG装置MSW1的情况同样地,进行故障发生的检测(步骤S31)以及故障通知帧TRf的发送(步骤S32)。据此,将L2交换机装置SWm3控制成收发禁止状态BK来代替收发许可状态FW(步骤S33)。另一方面,L2交换机装置SWm4接收故障通知帧TRf,并且通过MCLAG用端口群P[1]接收CCM(即,判断出MCLAG用端口群P[1]无故障),因此将MCLAG用端口群P[1]控制成收发许可状态FW来代替收发禁止状态BK(步骤S33)。
在此,L2交换机装置SWm1、SWm3分别与图3不同,根据无效模式(第2模式),从检测出发生故障的MCLAG用端口P[1a]发送RDI来代替CCM,但从没有检测出发生故障的MCLAG用端口P[1b]发送CCM(步骤S34)。如上所述,即使在进行了CCM的发送以及接收的情况下,L2交换机装置SWm1、SWm3分别伴随收发禁止状态BK,不从MCLAG用端口群P[1]发送用户帧。
此外,L2交换机装置SWm2、SWm4也分别与图3情况不同地,在接收故障通知帧TRf前,根据无效模式(第2模式),已经从MCLAG用端口群P[1]正在发送CCM。因此,L2交换机装置SWm2、SWm4分别继续维持该CCM的发送(步骤S34)。
结果,在MCLAG装置MSW1与MCLAG装置MSW2之间,形成图7所示的帧(用户帧)的通信路径FLP4。通信路径FLP4相对于图3所示的通信路径FLP2进一步追加了MCLAG装置MSW2内的通信路径。在MCLAG装置MSW2内,与MCLAG装置MSW1内同样地决定通信路径。
《中继系统(变形例)的概要动作(MCLAG用端口群故障恢复时)》
图8是表示在图5的中继系统中,MCLAG用端口群已恢复故障时的概要动作例的说明图。在此,以图7所示的故障已恢复的情况为例子。
此时,首先,与图4的情况同样地,在MCLAG装置MSW1中进行故障恢复的检测(步骤S41)以及故障恢复帧TRr的发送(步骤S42)。据此,与图4的情况同样地,L2交换机装置SWm1将MCLAG用端口群P[1]控制成收发许可状态FW来代替收发禁止状态BK,L2交换机装置SWm2将MCLAG用端口群P[1]控制成收发禁止状态BK来代替收发许可状态FW(步骤S43)。
在MCLAG装置MSW2中也与MCLAG装置MSW1的情况同样地,进行故障恢复的检测(步骤S41)以及故障恢复帧TRr的发送(步骤S42)。据此,L2交换机装置SWm3将MCLAG用端口群P[1]控制成收发许可状态FW来代替收发禁止状态BK,L2交换机装置SWm4将MCLAG用端口群P[1]控制成收发禁止状态BK来代替收发许可状态FW(步骤S43)。
在此,L2交换机装置SWm1、SWm3分别与图4的情况相同地,从检测出故障恢复的MCLAG用端口P[1a]发送CCM来代替RDI(步骤S44)。并且,L2交换机装置SWm1、SWm3分别与图4的情况不同地,因为从MCLAG用端口P[1b]根据无效模式(第2模式)已经正在发送CCM,因此继续维持该CCM的发送(步骤S44)。另一方面,L2交换机装置SWm2、SWm4分别与图4情况不同地,根据无效模式(第2模式),继续维持从MCLAG用端口群P[1]正在发送的CCM(步骤S44)。
结果,在MCLAG装置MSW1与MCLAG装置MSW2之间,如图8所示地,形成与图6的情况同样的的帧(用户帧)的通信路径FLP3。
如上所述,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2的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即使在将本实施方式的MCLAG装置作为冗余装置进行了与冗余装置之间的连接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在实施方式1中所述的各种效果。
(实施方式3)
在本实施方式3中,对在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中所述的各L2交换机装置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交换机装置(MCLAG装置)的结构》
图10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交换机装置中,构成MCLAG装置的各交换机装置的主要部件的结构例的框图。在此,以在图5的中继系统中,以构成MCLAG装置的各L2交换机装置SWm1~SWm4为例子。图11(a)是表示图10中的地址表的结构例的概要图,图11(b)是表示图10中的故障监视表的结构例的概要图,图11(c)是表示图10中的端口控制表的结构例的概要图。
图10所示的L2交换机装置(第1或第2交换机装置)SWm具备:MCLAG用端口群(第1端口群)P[1]、多个端口P[2]~P[m]、桥接用端口Pb、各种处理部以及各种表。MCLAG用端口群P[1]由多个(在此为2个)MCLAG用端口P[1a]、P[1b]构成。在该例子中,桥接用端口Pb由多个桥接用端口Pb[1]~Pb[p]构成。多个桥接用端口Pb[1]~Pb[p]通过设定LAG虚拟地作为1个端口发挥功能。以下,对各种处理部以及各种表进行说明。
接口部25具备接收缓冲器以及发送缓冲器,在各端口(MCLAG用端口P[1a]、P[1b]、多个端口P[2]~P[m]以及桥接用端口Pb)之间进行帧的发送或接收。接口部25在通过端口接收到帧时,将表示进行了该接收的端口的端口识别符(即,接收端口识别符)附加给该帧。此外,接口部25具备故障检测部31。故障检测部31承担在图1等中所述的故障监视部17的一部分功能。故障检测部31通过接收信号的信号强度的检测电路或称为FLP等脉冲信号的检测电路的硬件,来检测各端口(P[1a]、P[1b]、P[2]~P[m]、Pb[1]~Pb[p])的故障发生。将该检测出的故障信息反映在端口控制部14具备的故障监视表32中。
帧识别部26对于通过各端口(P[1a]、P[1b]、P[2]~P[m]、Pb[1]~Pb[p])接收,并经由接口部25的接收缓冲器传送的帧,进行该帧是用户帧、故障帧还是CCM控制帧的识别。用户帧例如表示通过图2所示的通信路径FLP1转发的通常的帧。故障帧例如表示图3所示的故障通知帧TRf或图4所示的故障恢复帧TRr等。如上所述,CCM控制帧表示基于以太网OAM的CCM或RDI等。
帧识别部26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根据帧中包含的帧类型或目的地MAC地址(例如,是否发送给MCLAG装置)等,来识别用户帧、故障帧、CCM控制帧。帧识别部26在成为对象的帧为用户帧时,将其发送给中继处理部13,在为故障帧时,将其发送给故障帧处理部27,在为CCM控制帧时,将其发送给OAM处理部28。
故障帧处理部27具备故障帧接收部35以及故障帧发送部15。故障帧接收部35根据来自与桥接用端口Pb连接,并且与自身一起构成MCLAG装置的其他L2交换机装置(在本说明书中称为对等装置)的故障帧,检测对等装置的MCLAG用端口群中的故障发生以及故障恢复。将该检测出的故障信息反映在端口控制部14具备的故障监视表32中。
OAM处理部28具备OAM接收部36以及OAM发送部16,进行基于以太网OAM的各种处理。作为其处理之一,OAM处理部28如上所述,通过在预先设定的各MEP之间定期地发送以及接收CCM控制帧,来对各MEP之间的可通信性进行监视。OAM接收部36根据来自与MCLAG用端口P[1a]、P[1b]或多个端口P[2]~P[m]适当连接的L2交换机装置的CCM控制帧的接收状况,来检测这些各个端口的故障发生以及故障恢复。
具体而言,OAM接收部36通过在预定的期间内没有通过某个端口接收到CCM控制帧,检测出该端口发生故障。此外,OAM接收部36在通过某个端口接收到RDI时,检测出该端口发生故障。将该检测出的故障信息反映在端口控制部14具备的故障监视表32中。OAM接收部36与所述的故障检测部31一起承担在图1等中所述的故障监视部17的其他一部分功能。
ACT/SBY保持部30保持通过管理员等预先决定的装置单位(或MCLAG用端口群单位)的激活ACT或待机SBY的设定信息。如图1所示,MCLAG表12将自身的各MCLAG用端口P[1a]、P[1b]与MCLAG识别符{MCLAG1}对应来保存。
端口控制部14根据MCLAG表12的信息、故障帧接收部35的信息、OAM接收部36的信息、故障检测部31的信息以及ACT/SBY保持部30的信息,如实施方式1等所述那样,对各MCLAG用端口群的状态进行控制。具体而言,端口控制部14具备故障监视表32以及端口控制表33。
如图11(b)所示,在故障监视表32中保存自身(例如SWm2)的各端口(例如MCLAG用端口P[1a])的故障状况(例如有无故障)、对等装置(SWm1)的MCLAG用端口群的故障状况。例如,使用MCLAG识别符{MCLAG1}来识别对等装置(SWm1)的MCLAG用端口群。根据相当于图1的故障监视部17的故障检测部31以及OAM接收部36的各检测结果来判别自身的各端口的故障状况。通过故障帧接收部35来判别对等装置的MCLAG用端口群的故障状况。
端口控制部14根据故障监视表32的信息和ACT/SBY保持部30的信息,来控制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的状态,通过端口控制表33对该控制状态进行管理。在图11(c)的端口控制表33(以及图11(b)的故障监视表32)中,以图3的L2交换机装置SWm2为例子,将与MCLAG识别符{MCLAG1}对应的MCLAG用端口群P[1]控制成收发许可状态FW。
故障帧处理部27的故障帧发送部15在根据故障监视表32将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的故障状况从无故障变更为有故障时,生成包含该故障发生位置的信息的故障通知帧TRf。此外,故障帧发送部15在根据故障监视表32将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的故障状况从有故障变更为无故障时,生成包含该故障回复位置的信息的故障恢复帧TRr。故障帧发送部15例如对该生成的故障帧附加表示目的地端口的目的地端口识别符{Pb}后发送给中继执行部29。
OAM处理部28的OAM发送部16具有发送停止指示部18。模式保持部21决定发送停止指示部18的动作的有效/无效。当发送停止指示部18为无效(无效模式(第2模式))时,OAM发送部16不论MCLAG用端口群P[1]的控制状态,按照以太网OAM的标准发送CCM控制帧。另一方面,当发送停止指示部18为有效(有效模式(第1模式))时,OAM发送部16根据基于端口控制表33的MCLAG用端口群P[1]的控制状态,发送CCM控制帧。此时,在图10的例子中,OAM发送部16对生成的每个CCM控制帧附加对应的MCLAG用端口的端口识别符即目的地端口识别符后,将其发送给中继执行部29。
当发送停止指示部18为有效时,OAM发送部16具体进行如下的处理。首先,在将MCLAG用端口群P[1]控制成收发许可状态FW时,OAM发送部16从构成该MCLAG用端口群P[1]的单个或多个MCLAG用端口按照以太网OAM的标准发送CCM控制帧。另一方面,在将MCLAG用端口群P[1]控制成收发禁止状态BK时,OAM发送部16分别从构成MCLAG用端口群P[1]的单个或多个MCLAG用端口定期地发送RDI。
另外,OAM处理部28并不局限于MCLAG用端口,还可以对于通常的端口(例如P[2])或桥接用端口Pb,根据CCM控制帧来进行可通信性的监视。此时,OAM处理部28按照以太网OAM的标准来进行处理。
中继处理部13具备分散处理部34。中继处理部13以来自帧识别部26的用户帧为对象,如实施方式1等所示,进行地址表FDB的学习以及检索,并且反映端口控制部14(例如端口控制表33)的信息来决定目的地端口。
具体而言,在地址表FDB的学习时,中继处理部13使用户帧的发送源MAC地址与通过接口部25附加的接收端口识别符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学习。此时,中继处理部13根据MCLAG表12,在接收端子识别符为MCLAG用端口的端口识别符时,将该端口识别符置换成MCLAG识别符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
此外,中继处理部13在通过桥接用端口Pb接收到附加了接收端口识别符(MCLAG识别符)的用户帧时,使该发送源MAC地址与该接收端口识别符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结果,如图11(a)所示,地址表FDB保存端口与存在于该端口的目的地的MAC地址的对应关系。在图11(a)中,将端口保存为端口识别符(例如P[2])或MCLAG识别符(例如{MCLAG1})。实际上,地址表FDB除了MAC地址外,还保存VLAN识别符。
另一方面,在检索地址表FDB时,中继处理部13以用户帧的目的地MAC地址(以及VLAN识别符)作为检索关键词来检索地址表FDB,取得目的地端口。中继处理部13在根据端口控制表33判别该目的地端口的控制状态后,决定最终的目的地端口。例如,中继处理部13在基于检索结果的目的地端口为MCLAG识别符,且根据端口控制表33与该MCLAG识别符对应的MCLAG用端口群的控制状态为收发许可状态FW时,将自身的MCLAG用端口决定成最终的目的地端口。
具体而言,通过分散处理部34来决定最终的目的地端口。分散处理部34没有特别的限定,但进行使用了帧的发送源MAC地址以及目的地MAC地址的散列运算。分散处理部34根据该散列运算结果,从与成为目的地端口的MCLAG识别符对应的MCLAG用端口群中将某一个MCLAG用端口决定成最终的目的地端口。中继处理部13向帧附加该MCLAG用端口的端口识别符来作为目的地端口识别符,然后将其发送给中继执行部29。
另一方面,中继处理部13在基于检索结果的目的地端口为MCLAG识别符,且根据端口控制表33与该MCLAG识别符对应的MCLAG用端口群的控制状态为收发禁止状态BK时,将桥接用端口Pb决定成最终的目的地端口。中继处理部13向帧附加桥接用端口Pb的端口识别符{Pb}作为目的地端口识别符,然后将其发送给中继执行部29。
中继执行部29将来自中继处理部13的用户帧,或来自故障帧处理部27的故障帧,或来自OAM处理部28的CCM控制帧发送给接口部25内的预定的发送缓冲器。该预定的发送缓冲器是与向该帧附加的目的地端口识别符对应的缓冲器。接口部25内的发送缓冲器接收来自中继执行部29的帧,向对应的端口发送帧。
《交换机装置(冗余装置)的简要结构》
图12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交换机装置中,构成冗余装置的通用的交换机装置的简要的结构例的框图。在此,以在图1的中继系统中,构成冗余装置20的L2交换机装置SW1、SW2为例子。
图12所示的L2交换机装置(第3或第4交换机装置)SW1具备:端口群P1、端口P2、桥接用端口Pb、帧处理部40、地址表FDB、LAG表41以及装置冗余控制部44。如图1所示,端口群P1由多个端口(在此称为LAG用端口)P1a、P1b构成,设定MCLAG1。此外,桥接用端口Pb由设定了LAG的多个桥接用端口Pb1、Pb2构成。
地址表FDB与图11(a)的情况同样地,保存端口(实际上为端口识别符或LAG识别符)与存在于该端口的目的地的MAC地址以及VLAN识别符的对应关系。LAG表41与图1的MCLAG表12的情况同样地,保存LAG识别符与该LAG识别符的成员端口的端口识别符的对应关系。例如,LAG表41保存与MCLAG1对应的LAG识别符{LAG1}和其成员端口的端口识别符{P1a}、{P1b}的对应关系。
帧处理部40在通过预定的端口接收到帧时,在适当参照LAG表41的同时进行地址表FDB的学习和检索,向基于该检索结果的目的地端口中继该帧。此外,帧处理部40具备分散处理部42以及OAM处理部43。OAM处理部43如在实施方式1中所述那样,根据以太网OAM的通常的标准,在预先设定的MEP之间进行CCM控制帧(CCM、RDI)的发送以及接收,由此来监视各LAG用端口有无故障。
分散处理部42在向LAG识别符{LAG1}中继帧时,根据预定的分散规则,从其成员端口中选择某一个LAG用端口。该成员端口成为通过OAM处理部43判定为无故障的(即,接收到CCM的)LAG用端口。装置冗余控制部44为了同与桥接用端口Pb连接的L2交换机装置一起实现装置冗余进行需要的各种控制和处理。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人做出的发明进行了具体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上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而进行的详细说明,并不局限于一定具备说明的所有结构。此外,可以将某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成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此外,也可以在某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加入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此外,也可以对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结构进行其他结构的追加、删除、置换。

Claims (9)

1.一种中继系统,其具备:
第1冗余装置,其由第1交换机装置以及第2交换机装置构成;以及
第2冗余装置,其由第3交换机装置以及第4交换机装置构成,且与所述第1冗余装置连接,
所述中继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1交换机装置以及所述第2交换机装置分别具有:由单个或多个第1端口构成的第1端口群、第2端口以及桥接用端口,并且,所述第1交换机装置以及所述第2交换机装置经由所述桥接用端口通过通信线路相互连接,
所述第3交换机装置在与所述第1交换机装置的所述第1端口群之间具有第1链路,与所述第2交换机装置之间不具有链路,
所述第4交换机装置在与所述第2交换机装置的所述第1端口群之间具有第2链路,与所述第1交换机装置之间不具有链路,
所述第1冗余装置与所述第2冗余装置之间的通信,在所述第1链路中没有故障时,经由所述第1链路进行,在所述第1链路中有故障且在所述第2链路中没有故障时,经由所述第2链路进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交换机装置以及所述第2交换机装置分别具有端口控制部,其根据将所述第1端口群设定成激活还是待机,将所述第1端口群控制为发送以及接收都许可的第1状态或发送以及接收都禁止的第2状态中的某一方的状态,
将所述第1交换机装置的所述第1端口群设定成所述激活,将所述第2交换机装置的所述第1端口群设定成所述待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继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交换机装置以及所述第2交换机装置分别还具有OAM发送部,其分别从构成被控制为所述第2状态的所述第1端口群的所述单个或多个第1端口发送成为基于以太网OAM的CCM控制帧之一的RDI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继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交换机装置以及所述第2交换机装置分别还具备保持第1模式或第2模式的模式保持部,
当保持所述第1模式时,所述OAM发送部分别从构成被控制为所述第2状态的所述第1端口群的所述单个或多个第1端口发送所述RDI帧,当保持所述第2模式时,所述OAM发送部分别从构成被控制为所述第2状态的所述第1端口群的所述单个或多个第1端口发送以太网OAM的标准的CCM控制帧。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中继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交换机装置以及所述第2交换机装置分别还具有:
故障监视部,其监视所述第1端口群有无故障;以及
故障帧发送部,其在所述故障监视部的监视结果从无故障变更为有故障时,经由所述桥接用端口发送故障通知帧,
所述端口控制部,
在将所述第1端口群设定成所述激活的第1情况下,且所述故障监视部的监视结果为无故障时,将所述第1端口群控制成所述第1状态,当在所述第1情况下,且所述故障监视部的监视结果为有故障时,将所述第1端口群控制成所述第2状态,
在将所述第1端口群设定成所述待机的第2情况下,且没有经由所述桥接用端口接收到所述故障通知帧时,将所述第1端口群控制成所述第2状态,当在所述第2情况下,且经由所述桥接用端口接收到所述故障通知帧,并且所述故障监视部的监视结果为无故障时,将所述第1端口群控制成所述第1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2~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中继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交换机装置以及所述第2交换机装置分别还具有:
MCLAG表,其将所述单个或多个第1端口与第1识别符对应地进行保存;以及
中继处理部,其在将所述第1端口群控制成所述第1状态时,将以所述第1识别符作为目的地端口的帧中继给所述第1端口群,在将所述第1端口群控制成所述第2状态时,将以所述第1识别符作为目的地端口的帧中继给所述桥接用端口。
7.一种交换机装置,其具有:由单个或多个第1端口构成的第1端口群、第2端口以及桥接用端口,其与其他的交换机装置之间经由所述桥接用端口连接,其特征在于,具有:
端口控制部,其根据将所述第1端口群设定成激活还是待机,将所述第1端口群控制为发送以及接收都许可的第1状态或发送以及接收都禁止的第2状态中的某一方的状态;
模式保持部,其保持第1模式或第2模式;以及
OAM发送部,其在保持所述第1模式时,分别从构成被控制为所述第2状态的所述第1端口群的所述单个或多个第1端口发送成为基于以太网OAM的CCM控制帧之一的RDI帧,当保持所述第2模式时,分别从构成被控制为所述第2状态的所述第1端口群的所述单个或多个第1端口发送以太网OAM的标准的CCM控制帧,
在所述其他的交换机装置的第1端口群被设定成所述激活时,将所述交换机装置的所述第1端口群设定成所述待机,在所述其他的交换机装置的第1端口群被设定成所述待机时,将所述交换机装置的所述第1端口群设定成所述激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换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故障监视部,其监视所述第1端口群有无故障;以及
故障帧发送部,其在所述故障监视部的监视结果从无故障变更为有故障时,经由所述桥接用端口发送故障通知帧,
所述端口控制部,
在将所述第1端口群设定成激活的第1情况下,且所述故障监视部的监视结果为无故障时,将所述第1端口群控制成所述第1状态,当在所述第1情况下,且所述故障监视部的监视结果为有故障时,将所述第1端口群控制成所述第2状态,
在将所述第1端口群设定成待机的第2情况下,且没有经由所述桥接用端口接收到所述故障通知帧时,将所述第1端口群控制成所述第2状态,当在所述第2情况下,且经由所述桥接用端口接收到所述故障通知帧,并且所述故障监视部的监视结果为无故障时,将所述第1端口群控制成所述第1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换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MCLAG表,其将所述单个或多个第1端口与第1识别符对应地进行保存;以及
中继处理部,其在将所述第1端口群控制成所述第1状态时,将以所述第1识别符作为目的地端口的帧中继给所述第1端口群,在将所述第1端口群控制成所述第2状态时,将以所述第1识别符作为目的地端口的帧中继给所述桥接用端口。
CN201510219280.XA 2014-05-14 2015-05-04 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0999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00920 2014-05-14
JP2014100920A JP6333056B2 (ja) 2014-05-14 2014-05-14 中継システムおよびスイッ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99905A CN105099905A (zh) 2015-11-25
CN105099905B true CN105099905B (zh) 2019-06-04

Family

ID=545394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19280.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099905B (zh) 2014-05-14 2015-05-04 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590815B2 (zh)
JP (1) JP6333056B2 (zh)
CN (1) CN1050999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323179A1 (en) * 2015-04-29 2016-11-0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Bng subscribers inter-chassis redundancy using mc-lag
JP6750380B2 (ja) * 2016-08-05 2020-09-02 富士通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ストレージ装置、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6375073B (zh) * 2016-08-31 2019-06-25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 轨道列车多通道以太网中继器及其冗余设计方法
EP3593605A4 (en) * 2017-03-07 2020-11-18 Liqid Inc. FRAME-MOUNTED SWITCH DEVICES FOR EXPRESS 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ION SYSTEMS (PCIE)
US10986015B2 (en) * 2018-05-24 2021-04-20 Quanta Computer Inc. Micro server built-in switch uplink port backup mechanism
CN110708275B (zh) * 2018-12-18 2020-11-06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协议报文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JP7131370B2 (ja) * 2018-12-21 2022-09-06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65233A (ja) * 2011-02-08 2012-08-30 Nippon Telegraph & Telephone East Corp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制御方法及び通信装置
CN102714627A (zh) * 2010-01-05 2012-10-03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网络系统和网络冗余方法
CN103650434A (zh) * 2011-05-10 2014-03-19 卡斯蒂安芬兰有限公司 物理网络内的虚拟网络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67674B2 (ja) * 2007-01-17 2012-07-0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メディアサービスシステム、メディアサービス装置及びそれらに用いるlan冗長化方法
JP5135383B2 (ja) 2010-05-27 2013-02-06 アラクサラネットワークス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及びネットワーク装置
JP5560908B2 (ja) * 2010-05-31 2014-07-30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データ送信方法、およびノード装置
US9059940B2 (en) * 2010-08-04 2015-06-16 Alcatel Lucent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 in a multi-chassis domain
JP2012231223A (ja) 2011-04-25 2012-11-22 Fujitsu Telecom Networks Ltd アクセスシステムおよび冗長切替方法
JP5703201B2 (ja) * 2011-12-02 2015-04-15 アラクサラネットワークス株式会社 冗長制御装置および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JP5364187B2 (ja) 2012-08-02 2013-12-11 アラクサラネットワークス株式会社 エッジ装置
CN104781792B (zh) * 2012-11-07 2016-06-29 Abb技术有限公司 判断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故障的冗余设备单元和方法,工业控制系统和包括冗余设备单元的工业系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14627A (zh) * 2010-01-05 2012-10-03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网络系统和网络冗余方法
JP2012165233A (ja) * 2011-02-08 2012-08-30 Nippon Telegraph & Telephone East Corp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制御方法及び通信装置
CN103650434A (zh) * 2011-05-10 2014-03-19 卡斯蒂安芬兰有限公司 物理网络内的虚拟网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333954A1 (en) 2015-11-19
CN105099905A (zh) 2015-11-25
JP6333056B2 (ja) 2018-05-30
US9590815B2 (en) 2017-03-07
JP2015220509A (ja) 2015-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99905B (zh) 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
CN104980372B (zh) 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
CN104980349B (zh) 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
CN105049348B (zh) 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
EP2277290B1 (en) Redundant ethernet automatic protection switching access to virtual private LAN services
CN102333028B (zh) 一种分层式二层虚拟专用网发送报文的方法及通信设备
CN101340380B (zh) 一种实现主备倒换中双向转发检测包无中断转发的方法和装置
CN101652963B (zh) 重配通信网络的方法
CN106130767A (zh) 一种业务路径故障监控及故障解决的系统和方法
JP2009105690A (ja) レイヤ2冗長プロトコル相互接続装置
CN101304346B (zh) 一种链路监测方法及装置
US9467332B2 (en) Node failure detection for distributed linear protection
CN105656715B (zh) 用于监测云计算环境下网络设备的状态的方法和装置
CN106899430A (zh) 一种流量转发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2857379B (zh) 保护以太环网节点间连通性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第一节点
CN104283790B (zh) Sdn中弹性分组环rpr的拓扑发现方法和设备
CN103581025B (zh) 路由信息处理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3095569A (zh) 一种高冗余低成本的热容灾广域网架构及其实现方法
CN101686167A (zh) 一种以太环网故障恢复的控制方法
CN105871674A (zh) 环保护链路故障保护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7979499A (zh) 基于有状态数据平面的网络多点故障恢复方法
CN105391630B (zh) 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
JP2011223172A (ja) リング型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通信装置および障害検出方法
CN104184661B (zh) 控制业务回切的方法及装置
CN113037622B (zh) 一种防止bfd震荡的系统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604

Termination date: 20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