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39250A - 具备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具备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39250A
CN105339250A CN201480037040.1A CN201480037040A CN105339250A CN 105339250 A CN105339250 A CN 105339250A CN 201480037040 A CN201480037040 A CN 201480037040A CN 105339250 A CN105339250 A CN 1053392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body shell
vehicle
axis
stee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704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39250B (zh
Inventor
平山洋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392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392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392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392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1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with means for inwardly inclining the vehicle body on be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1/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out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or where such assistance or drive is irrelevant
    • B60T11/1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out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or where such assistance or drive is irrelevant transmitting by fluid means, e.g. hydraulic
    • B60T11/16Master control, e.g. master cylin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7/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ower brake system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60T8/00, B60T13/00 or B60T15/00, or presenting other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 B60T17/04Arrangements of piping, valves in the piping, e.g. cut-off valves, couplings or air hoses
    • B60T17/046Devices for pipe guiding and fix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7/00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 B60T7/02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 B60T7/08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hand actuated
    • B60T7/10Disposition of hand control
    • B60T7/102Disposition of hand control by means of a tilting lev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 B62K19/38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for attaching brak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1/00Steering devices
    • B62K21/12Handlebars; Handlebar 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27Motorcycles with three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5Tricycles characterised by a single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8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with steering devices acting on two or more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2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 B62L3/023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acting on fluid pressure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8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aking more than one whe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Valves And Accessory Devices For Brak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对制动操作传递部件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80)被设置在上横向部(51)、右侧向部(54)和左侧向部(53)中的至少一个的上部。提供一种车辆(1),制动操作传递部件具有位于制动操作装置(10)和限制部(80)之间且与车身框架(21)的倾斜相应地变形的倾斜变形部(S)以及至少一部分位于倾斜变形部(S)和制动装置(41、42)之间与右前轮(32)以及左前轮(31)的转向相应地变形的车轮转向变形部(T)。

Description

具备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作为具备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例如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备两个前轮和一个后轮的车辆。
通常,具备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是在车身框架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状态下能够转弯的车辆。更具体地,在右转弯时车身框架向车辆的右方倾斜,在左转弯时车身框架向车辆的左方倾斜。在这样的具备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中,为了确保车身框架的倾斜量,以比一般的四轮车辆窄的方式形成在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并列设置的两个车轮的间隔。具备两个前轮和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的车辆是在左右方向上紧凑的车辆。
在先技術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外观设计专利547,242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Catalogopartidiricambio,MP3300ieLTMod.ZAPM64102,Piaggio公司。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具备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中,制动器的主缸被设置于车把,制动钳被设置在悬架装置的下部,主缸和制动钳以制动软管连接。制动软管包括:伴随着车身框架的倾斜而变形的倾斜变形部;以及伴随着两个前轮的转向而变形的车轮转向变形部。
在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具备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中,倾斜变形部和车轮转向变形部这两者被设置在连杆机构的上方。通过在连杆机构的上方聚集制动软管的变形部来避免制动软管与连杆机构相干扰。由此,避免在动作时上下大幅运动的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与制动软管之间的干扰。
然而,在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具备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中,由于制动软管的变形部集中在连杆机构的上表面的上方,因此为了在与连杆机构的上表面比靠上方处使制动软管挠曲而需要大的空间。因此,考虑在连杆机构的上表面的上方和罩的上表面之间确保大的空间。于是,连杆机构和罩之间的空间变大,罩大型化的结果是车辆的前部大型化。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两个前轮和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的车辆,其通过在制动软管等制动操作传递部件的布局上下工夫来抑制车辆前部的大型化。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1)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能得到的一种形式是车辆,具有:
车身框架,所述车身框架在右转弯时能够向所述车辆的右方倾斜,在左转弯时能够向所述车辆的左方倾斜;
右前轮和左前轮,所述右前轮和左前轮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被并列地配置;
右悬架装置,所述右悬架装置在下部对所述右前轮进行支承,并且对所述右前轮相对于上部的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移进行缓冲;
左悬架装置,所述左悬架装置在下部对所述左前轮进行支承,并且对所述左前轮相对于上部的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移进行缓冲;
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包括:
右侧向部,所述右侧向部将所述右悬架装置的上部以能够绕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右转向轴线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
左侧向部,所述左侧向部将所述左悬架装置的上部以能够绕与所述右转向轴线平行的左转向轴线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
上横向部,所述上横向部在右端部将所述右侧向部的上部以能够绕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右上轴线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在左端部将所述左侧向部的上部以能够绕与所述右上轴线平行的左上轴线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中间部以能够绕与所述右上轴线和所述左上轴线平行的中间上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车身框架;以及
下横向部,所述下横向部在右端部将所述右侧向部的下部以能够绕与所述右上轴线平行的右下轴线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在左端部将所述左侧向部的下部以能够绕与所述左上轴线平行的左下轴线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中间部以能够绕与所述中间上轴线平行的中间下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车身框架;
车身罩,所述车身罩覆盖所述连杆机构的至少一部分;
转向轴,所述转向轴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所述右悬架装置与所述左悬架装置之间被所述车身框架支承,且能够绕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间转向轴线旋转;
车把,所述车把被设置在所述转向轴的上端部;
车轮转向传递机构,所述车轮转向传递机构伴随着与所述车把的操作相应的所述转向轴的旋转,使所述右悬架装置绕所述右转向轴线旋转,使所述左悬架装置绕所述左转向轴线旋转,
制动装置,所述制动装置被设置在与所述连杆机构相比靠下方处,并使制动力作用到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的至少一个上;
制动操作装置,所述制动操作装置被设置在与所述连杆机构相比靠上方处,并对所述制动装置进行操作;以及
制动操作传递部件,所述制动操作传递部件连接所述制动操作装置和所述制动装置,并将被输入到所述制动操作装置的制动操作向所述制动装置传递,
对所述制动操作传递部件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被设置在所述上横向部、所述右侧向部和所述左侧向部中的至少一个的上部,
所述制动操作传递部件具有倾斜变形部以及车轮转向变形部,所述倾斜变形部位于所述制动操作装置和所述限制部之间并与所述车身框架的倾斜相应地变形,所述车轮转向变形部其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倾斜变形部和所述制动装置之间并与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的转向相应地变形。
在车辆的前部的下部设置有右前轮和左前轮。在相对于车身框架进行旋转的右部件(右前轮、右缓冲装置和右制动装置)与车身框架及被固定于车身框架的车身部件之间以避免在右前轮转向时彼此干扰的方式设置有空间。在相对于车身框架进行旋转的左部件(左前轮、左缓冲装置和左制动装置)与车身框架及车身部件之间以避免在左前轮转向时彼此干扰的方式设置有空间。
在将追加的部件配置到这些为了避免右部件和车身框架之间的以及右部件和车身部件之间的干扰而确保的空间、以及为了避免左部件和车身框架之间的以及左部件和车身部件之间的干扰而确保的空间中的情况下,需要以不与其它部件干扰的方式慎重地设计,该空间是不希望配置追加的部件的空间。因此,一般希望避免将制动软管等制动操作传递部件的变形部配置到这些空间中。
因此,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的车辆中,将制动软管的变形部集中设置在上横向部的上方。因此,制动软管被紧凑地布置。
然而,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的车辆中,虽然制动软管本身被紧凑地布置,但是车辆的前部大型化了。
因此,本申请发明人为了找到避免制动软管等制动操作传递部件和连杆机构的干扰的其它方法,对制动操作传递部件的运动和连杆机构的动作详细地进行了研究。
制动操作传递部件中的、被固定在与连杆机构的动作相伴较大地进行相对位移的两点(例如车身框架的一点和右侧向部的一点)上的部位之间为倾斜变形部。在将在该两点的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较大地变化时变形的制动操作传递部件的部位定义为倾斜变形部时,连杆机构绕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轴线变化,因此倾斜变形部虽然必然在上下方向上较大地变形,但是能够使相对于上下以外的方向(例如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的变形小。例如,在两点的上下方向的间隔靠近时,当使制动操作传递部件沿着与前后方向垂直的面或与左右方向垂直的面变形时,能够使倾斜变形部的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的变化小。
制动操作传递部件中的、被固定在与右前轮和左前轮的转向相伴而较大地进行相对位移的两点(例如上横向部的一点和右前轮的一点)上的部位之间为车轮转向变形部。右前轮绕右转向轴线转向、左前轮绕左转向轴线转向,因此当将在该两点的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的相对位置较大地变化时变形的制动操作传递部件的部位定义为车轮转向变形部时,车轮转向变形部虽然必然在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上较大地变化,但是能够使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变化小。例如,在两点的左右方向的间隔或前后方向的间隔靠近时,当使制动操作传递部件沿着与上下方向垂直的面变形时,能够使车轮转向变形部的上下方向的变化小。
也就是说,本申请发明人注意到通过分离倾斜变形部和车轮转向变形部,倾斜变形部能够使上下方向以外的方向的变形量小,车轮转向变形部能够使上下方向的变形量小。
另外,本申请发明人考虑了伴随着连杆机构的动作的、位于与连杆机构相比靠上方处的主缸等制动操作装置和连杆机构的上部(上横向部的上部、右侧向部的上部、左侧向部的上部)的相对位移。
连杆机构包括右侧向部、左侧向部、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
右侧向部将右悬架装置的上部以能够绕在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右转向轴线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
左侧向部将左悬架装置的上部以能够绕与右转向轴线平行的左转向轴线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
上横向部在右端部将右侧向部的上部以能够绕在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右上轴线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在左端部将左侧向部的上部以能够绕与右上轴线平行的左上轴线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其中间部以能够绕与右上轴线和左上轴线平行的中间上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车身框架。
下横向部在右端部将右侧向部的下部以能够绕与右上轴线平行的右下轴线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在左端部将左侧向部的下部以能够绕与左上轴线平行的左下轴线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其中间部以能够绕与中间上轴线平行的中间下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车身框架。
上横向部相对于车身框架和车身部件绕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中间上轴线旋转运动。因此,当连杆机构动作时,制动操作装置和连杆机构的上部虽然在上下方向上较大地进行相对位移,但是在前后方向上不会较大地进行相对位移。
另外,在连杆机构动作时连杆机构的上部和右端部及左端部经过的圆弧状的轨迹在上下方向的尺寸比在左右方向的尺寸大。因此,当连杆机构动作时,制动操作装置和连杆机构的上部虽然在上下方向上较大地进行相对位移,但是在左右方向上不会较大地进行相对位移。
右部件(右前轮、右缓冲装置和右制动装置)绕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右转向轴线旋转。因此,右部件相对于连杆机构虽然在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上较大地进行相对移动,但是相对于连杆机构在上下方向上不会较大地进行相对移动。
左部件(左前轮、左缓冲装置和左制动装置)绕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左转向轴线旋转。因此,左部件虽然相对于连杆机构在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上较大地进行相对移动,但是相对于连杆机构在上下方向上不会较大地进行相对移动。
因此,本申请发明人想到将对制动操作传递部件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设置到连杆机构的上横向部、右侧向部和左侧向部中的至少一个的上部,在制动操作装置和限制部之间设置倾斜变形部,在限制部和制动装置之间设置车轮转向变形部的至少一部分。
如上所述,在车身框架倾斜时,倾斜变形部和连杆机构都在上下方向上较大地进行位移。也就是说,由于彼此的变化的倾向一致,因此即使将彼此接近地配置,也容易抑制倾斜变形部和连杆机构的干扰。另外,由于倾斜变形部和连杆机构都在上下方向上较大地进行位移,因此能够利用为了允许连杆机构的动作而设置的空间来设置倾斜变形部。换言之,即使设置倾斜变形部,也能够抑制允许连杆机构动作的空间变大的情况。
如上所述,在前轮转向时,车轮转向变形部和右部件或左部件相对于连杆机构在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较大地进行位移且不在上下方向上较大地进行位移。也就是说,由于彼此的变化的倾向一致,因此即使将彼此接近地配置,也容易抑制车轮转向变形部与右部件或左部件之间的干扰。此外,变化的倾向一致是说变化大的方向和变化小的方向都是相似的方向,而且变化的时刻一致的情形。另外,能够利用为了允许右部件或左部件位移而设置的空间来设置车轮转向变形部。换言之,即使设置车轮转向变形部,也能够抑制允许右部件或左部件的位移的空间变大。
因此,能够利用允许连杆机构位移的空间和允许右部件或左部件位移的空间来分别设置倾斜变形部和车轮转向变形部,能够确保容纳制动操作传递部件的空间并使车辆小。由此,能够确保悬架装置和前轮的设计的自由度,并抑制车辆前部的大型化,提供具备两个前轮和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的车辆。
在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为以下的构成。
(2)所述制动装置具有右制动装置和左制动装置,所述右制动装置使制动力作用到所述右前轮上,所述左制动装置使制动力作用到所述左前轮上,
所述限制部具有右限制部和左限制部,所述右限制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被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右部,所述左限制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被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左部,
所述车轮转向变形部具有右车轮转向变形部和左车轮转向变形部,所述右车轮转向变形部其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右限制部和所述右制动装置之间并与所述右前轮的绕所述右转向轴线的转向相应地变形,所述左车轮转向变形部其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左限制部和所述左制动装置之间并与所述左前轮的绕所述左转向轴线的转向相应地变形。
右前轮被绕右转向轴线转向,左前轮被绕左转向轴线转向。也就是说,右前轮和左前轮被分别绕不同的轴线转向。因此,通过分别在左右分离了的空间中分开形成右车轮转向变形部和左车轮转向变形部,容易分别使右车轮转向变形部和左车轮转向变形部更小地形成。
在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为以下的构成。
(3)所述右车轮转向变形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延伸并绕所述右转向轴线变形,
所述左车轮转向变形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延伸并绕所述左转向轴线变形。
由于包括右车轮的右部件绕右转向轴线变化、且右车轮转向变形部绕右转向轴线变形,因此彼此的变化的倾向一致,即使彼此接近地配置也难以发生干扰。因此,能够利用位了允许右部件的位移而设置的空间来设置右车轮转向变形部,更加抑制允许右部件的位移的空间变大。
由于包括左车轮的左部件绕左转向轴线变化、且左车轮转向变形部绕左转向轴线变形,因此彼此的变化的倾向一致,即使彼此接近地配置也难以发生干扰。因此,能够利用为了允许左部件的位移而设置的空间来设置左车轮转向变形部,更加抑制允许左部件的位移的空间变大。
因此,通过以绕各自的转向轴线变形的方式形成右车轮转向变形部和左车轮转向变形部,容易分别使右车轮转向变形部和左车轮转向变形部更小地形成。
在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为以下的构成。
(4)所述车轮转向变形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与所述下横向部相比靠下方处。
当使右前轮和左前轮转向时,虽然上横向部、下横向部、右侧向部、左侧向部相对于车身框架不进行位移,但是位于比下横向部靠下方处的右前轮和左前轮相对于车身框架进行位移。
因此,当使车轮转向变形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与下横向部相比靠下方处时,在使右前轮和左前轮转向时,车轮转向变形部难以与上横向部、下横向部、右侧向部、左侧向部发生干扰。因此,能够利用为了允许右前轮和左前轮的位移而设置的空间设置车轮转向变形部,更加抑制允许右前轮和左前轮的位移的空间变大。
在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为以下的构成。
(5)所述倾斜变形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上横向部、所述下横向部、所述右侧向部以及所述左侧向部中的任一个的前方或后方与所述车身罩之间。
当连杆机构动作时,上横向部、下横向部、右侧向部、左侧向部分别绕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轴线进行旋转。因此,即使连杆机构动作,上横向部、下横向部、右侧向部、左侧向部也在前后方向上不会较大地进行位移。因此,当将与连杆机构的动作一起变形的倾斜变形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上横向部、下横向部、右侧向部及左侧向部中的任一个的前方或后方与车身罩之间时,难以发生干扰。因此,能够利用为了允许连杆机构的动作而设置的空间来设置倾斜变形部,更加抑制允许连杆机构的动作的空间变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图1的车辆的前部的主视图;
图3是图1的车辆的前部的俯视图;
图4是使图1的车辆转向后的状态的车辆前部的俯视图;
图5是使图1的车辆倾斜后的状态的车辆前部的主视图;
图6是使图1的车辆转向且倾斜后的状态的车辆前部的主视图;
图7是与制动软管一起示出的直立状态的车辆的主视图;
图8是图7所示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9是图7所示的车辆的俯视图;
图10是车辆被倾斜了且前轮被转向了的状态的图7所示的车辆的主视图;
图11是车辆被倾斜了的状态的图7所示的车辆的主视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13是前轮被转向了的状态的图7所示的车辆的主视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车辆的俯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车辆的一例,例示具有两个前轮和一个后轮的车辆。
<整体构成>
图1示出从车辆1的左方看车辆1的整体的整体侧视图。以下,图中的箭头F表示车辆1的前方向,箭头B表示车辆1的后方向。箭头U表示车辆1的上方向,箭头D表示车辆1的下方向。当在说明中表示前后左右的方向时,意味着从驾驶车辆1的驾驶员观察到的前后左右的方向。上下方向不只意味着铅垂方向,还包括从铅垂方向倾斜的大致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不只意味着水平方向,还包括从水平方向倾斜的大致左右方向。车宽方向中央意味着车辆1的车宽方向的中心位置。车宽方向的右方意味着从车宽方向中央朝向右方的方向。车宽方向左方意味着从车宽方向中央朝向左方的方向。另外,车辆1的无负荷状态意味着驾驶员不乘坐且车辆1中不搭载燃料的状态下的前轮不转向也不倾斜的直立状态。
如图1所示,车辆1包括车辆主体部2、左右一对前轮3(参照图2)、后轮4、转向机构7和连杆机构5。车辆主体部2包括车身框架21、车身罩22、座椅24和动力单元25。
车身框架21具有头管211、下降框架212、底框架214和后框架213。在图1中,车身框架21之中被车身罩22遮挡的部分以虚线表示。车身框架21对动力单元25和座椅24等进行支承。动力单元25具有发动机或电动机等驱动源和传动装置等。
头管211被配置在车辆1的前部。从车辆1的侧面看,头管211被配置成相对于垂直方向稍微倾斜,使其上部位于与下部相比靠后方侧的位置。在头管211的周围配置有转向机构7和连杆机构5。转向机构7的转向轴60能够旋转地被插入到头管211中。头管211对连杆机构5进行支承。
头管211是车身框架21的一部分,在车辆1右转弯时能够向车辆1的右方倾斜,在车辆1的左转弯时能够向车辆1的左方倾斜。
下降框架212与头管211连接。下降框架212从头管211起被配置在后方,且沿上下方向延伸。在下降框架212的下部连接底框架214。底框架214从下降框架212的下部朝向后方延伸。在底框架214的后方,后框架213朝向后方且上方延伸。后框架213对座椅24、动力单元25和尾灯等进行支承。
车身框架21由车身罩22覆盖。车身罩22具有前罩221、左右一对前挡泥板223、腿部挡板225、中心罩226和后挡泥板224。
前罩221位于座椅24的前方。前罩221覆盖转向机构7和连杆机构5的至少一部分。前罩221具有配置在与连杆机构5相比靠前方的前部221a。在车辆1的无负荷状态下从车辆的侧面来看,前罩221的前部221a被设置在与前轮3相比靠上方。在车辆1的无负荷状态下从车辆的侧面来看,前罩221的前部221a被配置在与前轮3的前端相比靠后方。腿部挡板225被配置在前罩221的下方且位于座椅24的前方。中心罩226被配置成覆盖后框架213的周围。
左右一对前挡泥板223(参照图2)被分别配置在前罩221的下方且位于左右一对前轮3的上方。后挡泥板224被配置在后轮4的后部上方。
左右一对前轮3在无负荷状态下被配置在头管211的下方且位于前罩221的下方。后轮4被配置在中心罩226和后挡泥板224的下侧。
<转向机构>
图2是从正面看图1的车辆1的前部的主视图。图3是从上方看图1的车辆1的前部的俯视图。在图2和图3中,以透过车身罩22的状态进行图示。
如图2和图3所示,转向机构7具有车轮转向传递机构6、左缓冲器33、右缓冲器34和左右一对前轮3。
左右一对前轮3包括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被并列配置。在左前轮31的上方配置有左右一对前挡泥板223之中的第一前挡泥板227。在右前轮32的上方配置有左右一对前挡泥板223之中的第二前挡泥板228。左前轮31被左缓冲器33支承。右前轮32被右缓冲器34支承。
左缓冲器33(左悬架装置的一例)是所谓的伸缩式的缓冲器,使来自路面的振动衰减。左缓冲器33在下部对左前轮31进行支承,并对左前轮31相对于上部的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移进行缓冲。左缓冲器33具有第一下侧部33a和第一上侧部33b。左前轮31被第一下侧部33a支承。第一下侧部33a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在其下端侧支承着左车轮轴314。左车轮轴314对左前轮31进行支承。第一上侧部33b在其一部分被插入到第一下侧部33a的状态下,被配置在第一下侧部33a的上侧。第一上侧部33b在第一下侧部33a延伸的方向上能够相对于第一下侧部33a进行相对移动。第一上侧部33b的上部被固定在第一托架317上。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是指从车辆1的正面看与头管211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另外,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是指从车辆1的正面看在头管211的轴向上延伸的方向。例如,从车辆1的正面看,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与头管211的轴向一致。如图2所示,在车辆1直立的状态下,从车辆1的正面看,车身框架21的右方RF和水平方向的右方R一致。因此,在图2中只显示水平方向的右方R。如图5所示,在车辆1相对于路面倾斜了的状态下,从车辆1的正面看,车身框架21的右方RF和水平方向的右方R不一致,另外,车身框架21的上方UF和铅垂方向的上方U不一致。
第一下侧部33a和第一上侧部33b构成前后并列连结的两个伸缩构件。由此,抑制第一上侧部33b相对于第一下侧部33a进行相对旋转。
右缓冲器34(右悬架装置的一例)是所谓的伸缩式的缓冲器,使来自路面的振动衰减。右缓冲器34在下部对右前轮32进行支承,并对右前轮32相对于上部的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移进行缓冲。右缓冲器34具有第二下侧部34a和第二上侧部34b。右前轮32被第二下侧部34a支承。第二下侧部34a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在其下端侧支承着右车轮轴324。右车轮轴324对右前轮32进行支承。第二上侧部34b在其一部分被插入到第二下侧部34a的状态下,被配置在第二下侧部34a的上侧。第二上侧部34b在第二下侧部34a延伸的方向上能够相对于第二下侧部34a进行相对移动。第二上侧部34b的上部被固定在第二托架327上。
第二下侧部34a和第二上侧部34b构成前后并列连结的两个伸缩构件。由此,抑制第二上侧部34b相对于第二下侧部34a进行相对旋转。
车轮转向传递机构6被配置在与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相比靠上方处。车轮转向传递机构6作为输入驾驶员的转向力的部件而包括转向部件28。转向部件28具有转向轴60和被设置在转向轴60的上端部的车把杆23。
转向轴60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在左缓冲器33和右缓冲器34之间被头管211支承。另外,转向轴60能够绕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间转向轴线Y3旋转。转向轴60以其一部分被插入到头管211中而在大致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进行配置,且能够相对于头管211旋转。转向轴60伴随着驾驶员对车把杆23的操作而旋转。
车轮转向传递机构6伴随着与车把杆23的操作相应的转向轴60的旋转,使左缓冲器33绕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左转向轴线Y1回旋转,使右缓冲器34绕与左转向轴线Y1平行的右转向轴线Y2旋转。
车轮转向传递机构6除了转向部件28之外,还具有第一传递板61、第二传递板62、第三传递板63、第一接头64、第二接头65、第三接头66、横拉杆67、第一托架317和第二托架327。车轮转向传递机构6将驾驶员操作车把杆23的转向力经由这些部件向第一托架317和第二托架327传递。
第一传递板61被配置在车宽方向中央,相对于转向轴60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第一传递板61伴随着转向轴60的旋转而旋转。
第二传递板62相对于后述的连杆机构5的左侧向部5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结。第二传递板62被固定在第一托架317上。第二传递板62位于第一托架317的下方。第二传递板62被配置在第一传递板61的左方。
第三传递板63相对于后述的连杆机构5的右侧向部5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结。第三传递板63以第一传递板61为中心而与第二传递板62左右对称地配置。第三传递板63被固定在第二托架327上。第三传递板63位于第二托架327的下方。
在第一传递板61的前部配置有第一接头64。第一接头64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以能够相对于第一传递板61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第二传递板62的前部配置有第二接头65。第二接头65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以能够相对于第二传递板62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第三传递板63的前部配置有第三接头66。第三接头66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以能够相对于第三传递板63旋转的方式被支承。第一接头64、第二接头65、第三接头66在各自的前部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轴部。
横拉杆67被沿着车宽方向配置。横拉杆67以在第一接头64的前部、第二接头65的前部、第三接头66的前部能够分别相对于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轴部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承。该横拉杆67是车轮转向传递机构6的一部分,在车身框架21倾斜了时,以保持与后述的下横向部52平行的关系的方式进行移动。
被如此构成的车轮转向传递机构6将从转向部件28传递来的转向力经由第一传递板61和第一接头64向横拉杆67传递。由此,横拉杆67向左右方向的任一方位移。传递给了横拉杆67的转向力从横拉杆67经由第二传递板62和第二接头65向第一托架317传递,并从横拉杆67经由第三传递板63和第三接头66向第二托架327传递。由此,第一托架317和第二托架327向横拉杆67位移的方向旋转。
<连杆机构>
在本例中,采用平行四节连杆(也称为平行四边形连杆)方式的连杆机构5。
连杆机构5被配置在与车把杆23相比靠下方处。连杆机构5与车身框架21的头管211连结。连杆机构5作为用于进行车辆1的倾斜动作的构成,包括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另外,连杆机构5作为与左侧向部53的下部连接从而与左侧向部53一起倾斜的构成,包括第一托架317和左缓冲器33。并且,连杆机构5作为与右侧向部54的下部连接从而与右侧向部54一起倾斜的构成,包括第二托架327和右缓冲器34。
右侧向部54将右缓冲器34的上部以能够绕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右转向轴线Y2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左侧向部53将左缓冲器33的上部以能够绕与右转向轴线Y2平行的左转向轴线Y1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
上横向部51在右端部将右侧向部54的上部以能够绕在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右上轴线E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在左端部将左侧向部53的上部以能够绕与右上轴线E平行的左上轴线D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中间部以能够绕与右上轴线E和左上轴线D平行的中间上轴线C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车身框架21。
下横向部52将右侧向部54的下部以能够绕与右上轴线E平行的右下轴线H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右端部,将左侧向部53的下部以能够绕与左上轴线D平行的左下轴线G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左端部,中间部被以能够绕与中间上轴线C平行的中间下轴线F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车身框架21。
上横向部51包括被配置在头管211的前侧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板状的部件512。板状的部件512通过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的支承部而支承于头管211,并能够绕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中间上轴线C相对于头管211进行旋转。
上横向部51包括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板状的部件512。板状的部件512被配置在头管211的前侧。上横向部51的左端通过连结部而与左侧向部53连结。上横向部51能够绕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上轴线D相对于左侧向部53进行旋转。上横向部51的右端通过连结部而与右侧向部54连结。上横向部51能够绕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右上轴线E相对于右侧向部54进行旋转。
下横向部52通过支承部而支承于头管211,能够绕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中间下轴线F旋转。下横向部52被配置在与上横向部51相比靠下方处。下横向部52具有与上横向部51大致相同的车宽方向的长度,且与上横向部51平行地配置。
下横向部52包括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一对板状的部件522、522。一对板状的部件522、522在前后方向上以夹持头管211的方式进行配置。一对板状的部件522、522彼此由中间部523连结成一体。中间部523与一对板状的部件522、522可以是一体的,也可以是分体的。下横向部52的左端通过连结部而与左侧向部53连结。下横向部52能够绕在大致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下轴线G相对于左侧向部53进行旋转。下横向部52的右端通过连结部与右侧向部54连结。下横向部52能够绕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右下轴线H相对于右侧向部54进行旋转。
左侧向部53被配置在头管211的左方,且与头管211延伸的方向平行地延伸。左侧向部53被配置在左前轮31的上方且位于与左缓冲器33相比靠上方处。左侧向部53以下部与第一托架317连结且能够以左转向轴线Y1为中心相对于第一托架317进行旋转的方式被安装。该左侧向部53将左缓冲器33的上部以能够绕左转向轴线Y1进行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
右侧向部54被配置在头管211的右方,且与头管211延伸的方向平行地延伸。右侧向部54被配置在右前轮32的上方且位于与右缓冲器34相比靠上方处。右侧向部54以下部与第二托架327连结且能够以右转向轴线Y2为中心相对于第二托架327进行旋转的方式被安装。该右侧向部54将右缓冲器34的上部以能够绕右转向轴线Y2进行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
这样,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以如下方式被连结在一起:上横向部51和下横向部52保持彼此平行的姿势、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保持彼此平行的姿势。
<转向动作>
图4是用于说明车辆1的转向动作的图,是使车辆1转向后的状态的车辆1的前部的俯视图。
如图4所示,当将车把杆23在左右方向上旋转时,转向机构7的车轮转向传递机构6动作,从而进行转向动作。当因车把杆23被旋转而转向轴60旋转时,伴随着转向轴60的旋转而第一传递板61旋转。也就是说,前轮3通过与转向轴60的旋转相应而移动的车轮转向传递机构6进行转向。
例如,当转向轴60向图4的箭头T的方向旋转时,伴随着第一传递板61的旋转而横拉杆67向左后方移动。此时,第一传递板61通过第一接头64的近似上下方向的旋转轴而相对于第一接头64进行旋转,横拉杆67一边维持姿势一边向左后方移动。伴随着横拉杆67的向左后方的移动,第二传递板62和第三传递板63分别绕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向箭头T的方向旋转。此时,第二传递板62绕第二接头65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相对于第二接头65进行旋转,第三传递板63绕第三接头66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相对于第三接头66进行旋转。
当第二传递板62和第三传递板63向箭头T的方向旋转时,第一托架317和第二托架327向箭头T的方向旋转。当第一托架317和第二托架327向箭头T的方向旋转时,左前轮31经由左缓冲器33绕左转向轴线Y1(参照图2)进行旋转,右前轮32经由右缓冲器34绕右转向轴线Y2(参照图2)进行旋转。
<倾斜动作>
图5是用于说明车辆1的倾斜动作的图,是使车辆1倾斜后的状态的车辆1的前部的主视图。
如图5所示,伴随着连杆机构5的工作而车辆1向车辆1的左右方向倾斜。连杆机构5的工作意味着连杆机构5中的用于进行倾斜动作的各部件(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以各自的连结点为轴进行相对旋转、从而连杆机构5的形状发生变化。
在本例的连杆机构5中,例如,在直立状态下从正面观察时呈近似长方形形状配置的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在车辆1倾斜了的状态下变形为近似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5与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的相对的旋转动作连动地进行倾斜动作,由此使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分别倾斜。
例如,当驾驶员使车辆1向车辆1的左方倾斜时,头管211相对于垂直方向向车辆1的左方倾斜。当头管211倾斜时,上横向部51绕中间上轴线C相对于头管211进行旋转,下横向部52绕中间下轴线F相对于头管211进行旋转。于是,上横向部51与下横向部52相比向左方移动,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在保持与头管211平行的状态下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在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倾斜时,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相对于上横向部51和下横向部52进行旋转。从而,当使车辆1倾斜时,伴随着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的倾斜,支承于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的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在保持与头管211平行的状态下分别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
另外,在倾斜动作时,横拉杆67相对于第一接头64、第二接头65、第三接头66的前后方向的轴部分别进行旋转。由此,即使车辆1倾斜,横拉杆67也相对于上横向部51和下横向部52保持平行的姿态。
<转向动作和倾斜动作>
图6是使车辆1转向且倾斜后的状态的车辆1的前部的主视图。
在图6中,示出了向左方转向且向车辆1的左方倾斜了的状态。在图6所示的动作时,通过转向动作来变更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的朝向,通过倾斜动作而使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与车身框架21一起倾斜。在该状态下,连杆机构5的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变形为近似平行四边形,横拉杆67向左右任一转向了的方向(在图6中为左方)且后方移动。
<制动软管的变形>
接着,使用图7至图14对设置于上述的车辆1的制动软管进行说明。
首先,使用图7至图9对直立状态下的制动软管进行说明。直立状态是车辆1未被倾斜、前轮也未被转向的状态。图7是与制动软管一起示出的直立状态的车辆1的主视图。图8是图7所示的车辆1的侧视图。图9是图7所示的车辆1的俯视图。
(制动钳)
如图7至图9所示,在左缓冲器33(左悬架装置的一例)的下部固定有作为制动装置的左制动钳41。左制动钳41被设置在后侧的伸缩构件的下部的后侧(参照图8)。左制动钳41被设置在比连杆机构5靠下方处。
左制动钳41包括未图示的制动块。左制动钳41通过以制动块夹持与左前轮31一起旋转的制动盘来使制动力作用到左前轮31上。
另外,在右缓冲器34(右悬架装置的一例)的下部固定有作为制动装置的右制动钳42。右制动钳42被固定在前后并列的两个伸缩构件之中的后侧的伸缩构件的下部的后侧。右制动钳42被设置在比连杆机构5靠下方处。
右制动钳42包括未图示的制动块。右制动钳42通过以制动块夹持与右前轮32一起旋转的制动盘来使制动力作用到右前轮32上。
(制动操作装置)
在与连杆机构5相比位于上方的车把杆23的右部的上部安装有制动操作装置10。制动操作装置10包括制动手柄11和主缸12。通过操作制动手柄11,主缸12内部的制动液的压力提高。
(制动软管)
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动软管(制动操作传递部件的一例)具有左制动软管75和右制动软管76。左制动软管75连接主缸12和左制动钳41。右制动软管76连接主缸12和右制动钳42。左制动软管75和右制动软管76是由可挠性的橡胶构成的管。
当左制动软管75内部的高压的制动液作用到左制动钳41上时,左制动钳41使制动力作用到左前轮31上。这样,左制动软管75将被输入到了制动操作装置10的制动操作向左制动钳41传递。
同样地,当右制动软管76内部的高压制动液作用到右制动钳42上时,右制动钳42使制动力作用到右前轮32上。这样,右制动软管76将被输入到了制动操作装置10的制动操作向右制动钳42传递。
(限制部和引导部)
对制动软管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80被设置在上横向部51、右侧向部54和左侧向部53中的至少一个的上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横向部51的上表面上在左右方向上固定有两个限制部80。该限制部80些许允许制动软管的长度方向的移动,并限制制动软管的径向的移动。作为限制部例如能够采用金属紧固件或橡胶衬套、套管等。
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在车辆1的右部设置有右方的限制部80(右限制部),在车辆1的左部设置有左方的限制部80(左限制部)。此外,从正面看车辆1,将在将车辆1两分时的右半份称为车辆的右部,将在将车辆1两分时的左半份称为车辆的左部。
在左缓冲器33的在前后方向上并列的两条伸缩构件的后方侧的伸缩构件的上部的后方侧固定有引导部90。同样地,在右缓冲器34的后方侧的伸缩构件的上部的后方侧固定有引导部90。这些引导部90是在内部插通了制动软管的环状的部件。引导部90允许制动软管的长度方向的移动,并限制制动软管的径向的移动。引导部90对右制动软管76和左制动软管75靠近前轮3侧的运动进行限制。
如图7所示,左制动软管75沿着车把杆23向右方延伸而沿着转向轴60向下方折曲,并且沿着上横向部51的上表面向左方延伸而被限制部80约束。
另外,如图8所示,左制动软管75从限制部80在连杆机构5的后方侧向下方延伸,经过引导部90,在引导部90的下方朝向后方弯曲,与左制动钳41连接。
如图7所示,右制动软管76沿着车把杆23向右方延伸而沿着转向轴60向下方折曲,并且沿着上横向部51的上表面向右方延伸而被限制部80约束。
另外,如图8所示,右制动软管76从限制部80在连杆机构5的后方侧向下方延伸,经过引导部90,在引导部90的下方朝向后方弯曲,与右制动钳42连接。
<制动软管的变形>
图10是示出车辆1被倾斜了且前轮3被转向了的状态的车辆1的主视图。
当从图7的直立状态如图10所示使车辆1倾斜时,主缸12和左制动钳41的相对位置、以及主缸12和右制动钳42的相对位置变化。为了能够追随它们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制动软管包括与车身框架21的倾斜相应地变形的倾斜变形部S(参照图11)。倾斜变形部S在使车辆1倾斜时挠曲、弯曲或扭曲。
另外,当从图7的直立状态如图10所示地前轮3被转向时,主缸12和左制动钳41的相对位置以及主缸12和右制动钳42的相对位置变化。因此,为了能够追随它们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制动软管包括与右前轮32和左前轮31的转向相应地变形的车轮转向变形部T(参照图13)。车轮转向变形部T也在前轮3被转向了时挠曲、弯曲或扭曲。
当这样使车辆1倾斜或使前轮3转向时,连杆机构5、横拉杆67、左缓冲器33、右缓冲器34、前轮3等相对于转向轴60进行相对位移。制动软管避免与这些部件的干扰,并配合这些部件的相对位移而变形。
(倾斜变形部)
虽然在图10中示出了车辆1被倾斜了且前轮3被转向了的状态,但是为了使理解容易,分别说明车辆1被倾斜了的状态和前轮3被转向了的状态。
首先,使用图11和图12对倾斜变形部S进行说明。图11是示出车辆1被倾斜了的状态的车辆1的主视图。图12是图11所示的车辆1的侧视图。
倾斜变形部S位于制动操作装置10和限制部80之间。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中,左制动软管75和右制动软管76的主缸12至限制部80之间的区间相当于倾斜变形部S。当从图7所示的直立状态如图11所示使车辆1向车辆1的左方倾斜时,主缸12远离左方的限制部80,并靠近右方的限制部80。倾斜变形部S配合这样的主缸12和限制部80的相对位置的变化而发生变形。
更具体地,当使车辆1向车辆1的左方倾斜时,左方的倾斜变形部S以如下的方式变形,沿着转向轴60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部位和在上横向部51的上表面上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部位所成的角度变小。另外,右方的倾斜变形部S以如下的方式变形,沿着转向轴60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部位和在上横向部51的上表面上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部位所成的角度变大。倾斜变形部S被设置在连杆机构5的上方,因此伴随着车辆1的倾斜而进行动作的连杆机构5和倾斜变形部S难以缓冲。另外,在伴随着车辆1的倾斜而进行动作的连杆机构5的上横向部51上固定有限制部80,因此容易使倾斜变形部S伴随着车辆1的倾斜而变形。
(车轮转向变形部)
接着,使用图13和图14对车轮转向变形部T进行说明。图13是示出前轮3被转向了的状态的车辆1的主视图。图14是图13所示的车辆1的俯视图。
车轮转向变形部T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倾斜变形部S和左右的制动钳41、42之间。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中,左制动软管75的限制部80和左制动钳41之间以及右制动软管76的限制部80和右制动钳42之间相当于车轮转向变形部T。当从图7的直立状态如图13所示以行进方向朝向左方的方式使前轮3转向时,如图13和图14所示引导部90至制动钳41、42之间的制动软管的部位变形。
车轮转向变形部T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右限制部80和右制动装置42之间,与右前轮32的绕右转向轴线Y2的转向相应地变形。另外,车轮转向变形部T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左限制部80和左制动装置41之间,与左前轮31的绕左转向轴线Y1的转向相应地变形。
更具体地,如图13和图14所示,通过被安装到与左前轮31一起旋转的左缓冲器33上的左方的引导部90,左方的车轮转向变形部T从上面看绕逆时针扭转。与此相伴,在从引导部90至左制动钳41之间的向后方弯曲了的部位向左方移动。由于左前轮31的后部也同样向左方移动,因此左方的车轮转向变形部T难以与左前轮31干扰。
另外,通过被安装到与右前轮32一起旋转的右缓冲器34上的右方的引导部90,右方的车轮转向变形部T也从上面看绕逆时针扭转。由于右方的车轮转向变形部T的向后方侧弯曲了的部位也与右前轮32的后部一起向左方移动,因此右方的车轮转向变形部T也难以与右前轮32干扰。
(缓冲器变形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轮转向变形部T作为与左缓冲器33和右缓冲器34的动作相应地发生变形的缓冲器变形部发挥功能。
当左缓冲器33动作、左前轮31的车轴和引导部90的相对距离变长时,引导部90和左制动钳41之间的左制动软管75以成直线状的方式变形。另外,当左前轮31的车轴和引导部90的相对距离变短时,引导部90和左制动钳41之间的左制动软管75以曲率半径变小的方式朝向后方侧弯曲。
另外,当右缓冲器34动作而右前轮32的车轴和引导部90的相对距离变长时,引导部90和右制动钳42之间的右制动软管76以成直线状的方式变形。另外,当右前轮32的车轴和引导部90的相对距离变短时,引导部90和右制动钳42之间的右制动软管76以曲率半径变小的方式朝向后方侧弯曲。
这样,能够防止制动软管与右缓冲器34和左缓冲器33发生干扰。
(效果)
在车辆1的前部的下部设置有右前轮32和左前轮31。在相对于车身框架21进行旋转的右部件(右前轮32、右缓冲器34和右制动装置42)与车身框架21及被固定在车身框架21上的车身部件之间设置有空间,以避免在右前轮32转向时彼此干扰。在相对于车身框架21进行旋转的左部件(左前轮31、左缓冲器33和左制动装置41)与车身框架21及车身部件之间设置有空间,以避免在左前轮31转向时彼此干扰。
这些以不使右部件与车身框架21及车身部件发生干扰的方式确保的空间、以及以不使左部件与车身框架21及车身部件发生干扰的方式确保的空间是不想配置追加的部件的空间。因此,难以考虑将制动软管的变形部配置到这些空间中。
因此,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的车辆1中,将制动软管的变形部集中设置在上横向部的上方。因此,制动软管被紧凑地布置。
然而,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的车辆中,虽然制动软管本身被紧凑地布置,但是悬架装置和前轮的设计受到了制约、或车辆1的前部大型化。
因此,本申请发明人为了找到避免制动软管等制动操作传递部件和连杆机构5的干扰的其它方法,对制动操作传递部件的运动和连杆机构5的动作详细地进行了研究。
(制动操作传递部件的变形)
当将制动操作传递部件之中被固定于与连杆机构5的动作相伴而较大地进行相对位移的两点(例如车身框架21的一点和右侧向部54的一点)的部位之间定义为倾斜变形部S时,倾斜变形部S在该两点的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较大地发生变化时发生变形。连杆机构5绕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轴线变化,因此倾斜变形部S虽然必然在上下方向上较大地变形,但是能够使相对于上下以外的方向(例如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的变形小。例如,在两点的上下方向的间隔靠近时,当使制动操作传递部件沿着与前后方向垂直的面或与左右方向垂直的面变形时,能够使倾斜变形部S的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的变化小。
将制动操作传递部件之中被固定于与右前轮32和左前轮31的转向相伴较大地进行相对位移的两点(例如上横向部51的一点和右制动钳42的一点)的部位之间定义为车轮转向变形部T。由于右前轮32绕右转向轴线Y2转向,左前轮31绕左转向轴线Y1转向,因此在该两点的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的相对位置较大地发生变化时发生变形的制动操作传递部件的部位是车轮转向变形部T。因此,车轮转向变形部T虽然必然在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上较大地变化,但是能够使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变化小。例如,在两点的左右方向的间隔或前后方向的间隔靠近时,当使制动操作传递部件沿着与上下方向垂直的面变形时,能够使车轮转向变形部T的上下方向的变化小。
也就是说,本申请发明人注意到:通过分离倾斜变形部S和车轮转向变形部T,倾斜变形部S能够使上下方向以外的方向的变形量小,车轮转向变形部T能够使上下方向的变形量小。
(连杆机构5的动作)
另外,本申请发明人考虑了与连杆机构5的动作相伴的、位于与连杆机构5相比靠上方的主缸12等制动操作装置10与连杆机构5的上部(上横向部51的上部、右侧向部54的上部、左侧向部53的上部)的相对位移。
连杆机构5包括右侧向部54、左侧向部53、上横向部51和下横向部52。
右侧向部54将右缓冲器34的上部以能够绕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右转向轴线Y2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
左侧向部53将左缓冲器33的上部以能够绕与右转向轴线Y2平行的左转向轴线Y1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
上横向部51将右侧向部54的上部以能够绕在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右上轴线E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右端部,将左侧向部53的上部以能够绕与右上轴线E平行的左上轴线D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左端部,其中间部被以能够绕与右上轴线E和左上轴线D平行的中间上轴线C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车身框架21。
下横向部52将右侧向部54的下部以能够绕与右上轴线E平行的右下轴线H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右端部,将左侧向部53的下部以能够绕与左上轴线D平行的左下轴线G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左端部,其中间部被以能够绕与中间上轴线C平行的中间下轴线F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车身框架21。
(倾斜时的连杆机构5的变化)
上横向部51相对于车身框架21和车身部件绕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中间上轴线C进行旋转运动。因此,当连杆机构5动作时,制动操作装置10和连杆机构5的上部虽然在上下方向上较大地进行相对位移,但是在前后方向上不会较大地进行相对位移。
另外,在连杆机构5动作时连杆机构5的上部的右端部和左端部经过的圆弧状的轨迹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比左右方向的尺寸大。因此,当连杆机构5动作时,制动操作装置10和连杆机构5的上部虽然在上下方向上较大地进行相对位移,但是在左右方向上不会较大地进行相对位移。
(转向时的连杆机构5的变化)
右部件(右前轮32、右缓冲器34和右制动装置42)绕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右转向轴线Y2旋转。因此,右部件虽然相对于连杆机构5在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较大地进行相对移动,但是相对于连杆机构5在上下方向上不会较大地进行相对移动。
左部件(左前轮31、左缓冲器33和左制动装置41)绕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左转向轴线Y1旋转。因此,左部件虽然相对于连杆机构5在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上较大地进行相对移动,但是相对于连杆机构5在上下方向上不会较大地进行相对移动。
因此,本申请发明人想到将对制动操作传递部件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80设置到连杆机构5的上横向部51、右侧向部54和左侧向部53中的至少一个的上部,在制动操作装置10和限制部80之间设置倾斜变形部S,在限制部80和制动装置41、42之间设置车轮转向变形部T的至少一部分。
如上所述,在车身框架21倾斜时,倾斜变形部S和连杆机构5都在上下方向上较大地进行位移。也就是说,由于彼此变化的倾向一致,因此即使将彼此接近地配置,也容易抑制倾斜变形部S和连杆机构5的干扰。另外,倾斜变形部S和连杆机构5都在上下方向上较大地进行位移,因此能够利用为了允许连杆机构5的动作而设置的空间来设置倾斜变形部S。换言之,即使设置倾斜变形部S,也能够抑制允许连杆机构5动作的空间变大的情况。
如上所述,在前轮3转向时,车轮转向变形部T与右部件或左部件都相对于连杆机构5在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上较大地进行位移,并且在上下方向上不会较大地进行位移。也就是说,由于彼此变化的倾向一致,因此即使将彼此接近地配置,也容易抑制车轮转向变形部T与右部件或左部件之间的干扰。此外,变化的倾向一致是说变化大的方向和变化小的方向是相似的方向、并且变化的时刻一致的情形。另外,能够利用为了允许右部件或左部件位移而设置的空间来设置车轮转向变形部T。换言之,即使设置车轮转向变形部T,也能够抑制允许右部件或左部件位移的空间变大的情况。
因此,能够利用允许连杆机构5的位移的空间、以及允许右部件或左部件的位移的空间来分别设置倾斜变形部S和车轮转向变形部T,能够确保容纳制动操作传递部件的空间,并使车辆1小。由此,能够提供以下具备两个前轮和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21的车辆1:确保悬架装置和前轮3的设计的自由度,并抑制车辆1的前部的大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1中,
制动装置41、42具有使制动力作用于右前轮32的右制动装置42和使制动力作用于左前轮31的左制动装置41,
限制部80具有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被设置在车辆1的右部的右限制部80和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被设置在车辆1的左部的左限制部80,
车轮转向变形部T具有至少一部分位于右限制部80和右制动装置42之间并与右前轮32的绕右转向轴线Y2的转向相应地变形的右车轮转向变形部T、以及至少一部分位于左限制部80和左制动装置41之间并与左前轮31的绕左转向轴线Y1的转向相应地变形的左车轮转向变形部T。
右前轮32被绕右转向轴线Y2转向,左前轮31被绕左转向轴线Y1转向。也就是说,右前轮32和左前轮31被分别绕不同的轴线转向。因此,通过在左右分离了的空间中分别分开形成右车轮转向变形部T和左车轮转向变形部T,容易分别使右车轮转向变形部T和左车轮转向变形部T更小地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1中,
右车轮转向变形部T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延伸并绕右转向轴线Y2变形,
左车轮转向变形部T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延伸并绕左转向轴线Y1变形。
由于包括右前轮32的右部件绕右转向轴线Y2变化、右车轮转向变形部T绕右转向轴线Y2变形,因此彼此的变化的倾向一致,即使彼此接近配置也难以发生干扰。因此,能够利用为了允许右部件的位移而设置的空间来设置右车轮转向变形部T,进一步抑制允许右部件的位移的空间变大的情况。
由于包括左前轮31的左部件绕左转向轴线Y1变化、左车轮转向变形部T绕左转向轴线Y1变形,因此彼此的变化的倾向一致,即使彼此接近地配置也难以发生干扰。因此,能够利用为了允许左部件的位移而设置的空间来设置左车轮转向变形部T,进一步抑制允许左部件的位移的空间变大的情况。
因此,将右车轮转向变形部T和左车轮转向变形部T以绕各自的转向轴线变形的方式形成,由此容易分别使右车轮转向变形部T和左车轮转向变形部T更小地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1中,
车轮转向变形部T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与下横向部52相比靠下方处。
当使右前轮32和左前轮31转向时,虽然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右侧向部54、左侧向部53相对于车身框架21不进行位移,但是位于与下横向部52相比靠下方的右前轮32和左前轮31相对于车身框架21进行位移。
因此,当使车轮转向变形部T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与下横向部52相比靠下方处时,在使右前轮32和左前轮31转向时,车轮转向变形部T与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右侧向部54、左侧向部53难以发生干扰。因此,能够利用为了允许右前轮32和左前轮31位移而设置的空间来设置车轮转向变形部T,更加抑制允许右前轮32和左前轮31的位移的空间变大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1中,
倾斜变形部S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位于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右侧向部54及左侧向部53的任一个的前方或后方与车身罩22之间。
当连杆机构5动作时,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右侧向部54、左侧向部53分别绕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轴线进行旋转。因此,即使连杆机构5动作,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右侧向部54、左侧向部53在前后方向上也不会较大地进行位移。因此,当使与连杆机构5的动作一起发生变形的倾斜变形部S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右侧向部54及左侧向部53的任一个的前方或后方与车身罩22之间时,难以发生干扰。因此,能够利用为了允许连杆机构5的动作而设置的空间来设置倾斜变形部S,也更加抑制允许连杆机构5的动作的空间变大的情况。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右制动软管76和左制动软管75经过连杆机构5的后方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于此。例如如图15所示,也可以使右制动软管76和左制动软管75经过连杆机构5的前方。在该情况下,引导部90设置在左缓冲器33的前伸缩构件的前方和右缓冲器34的前伸缩构件的前方。
即使使车辆倾斜或使前轮3转向,前罩221和连杆机构5之间的空间变化也少。因此,即使将车轮转向变形部T设置在连杆机构5的前方,也难以与其它部件发生干扰,另外,能够以使该空间小的方式设计前罩221,从而抑制车辆的前部大型化。
以上,虽然使用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明白能够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施加多样的变更或改良。
上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的,而不是限定本发明的。本发明包括不脱离其主旨而进行变更、改良而得到的,并且在本发明中当然包括其等同物。
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和表达是用于说明的,而不是用于限定地解释的。应当认识到是也不排除本说明书所示且所述的特征事项的任何等同物的,并且是也允许本发明的所要求的范围内的各种变形的。
[制动操作传递部件]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制动操作传递部件的一例举出了将制动液从主缸12向制动钳传递的制动软管,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制动操作传递部件也可以是电线,所述电线能够将控制信号从制动操作装置10向制动装置传递,所述控制信号使能够向前轮3赋予制动力的制动装置工作。或者,制动操作传递部件可以是在其内部填充了制动液的金属管、或连接主缸12和制动钳的金属电缆。另外,作为制动操作传递部件,也可以组合制动软管和电线、金属管、金属电缆等一个以上来构成主缸12至制动钳之间。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虽然对以制动操作传递部件的一部分经过连杆机构5的后方或前方的方式布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以制动操作传递部件的一部分经过连杆机构5的右方和/或连杆机构5的左方的方式布置。
[限制部]
作为限制部80,为了对制动软管的移动进行限制而能够使用固定于车身框架21等的金属紧固件、条带、或者使制动软管插通到其内部的套管或橡胶衬套等。此外,限制部80不限于这些,只要是能够对制动软管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部件即可。
[制动操作装置]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由被设置在车把杆23的右部的主缸12控制左制动钳41和右制动钳42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以如下的方式构成,由设置于车把杆23的右部的、位于与连杆机构相比靠上方处的主缸12控制左制动钳41和右制动钳42中的任一个,由例如不位于与连杆机构相比靠上方处的脚制动器控制左制动钳41和右制动钳42中的另一个。
[锐角]
此外,本发明和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锐角为包括0°且比90°小的角度。本来锐角不包括0°,但是在本发明和上述实施方式中,锐角是包括0°的角度。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与横向构件的上轴线和下轴线垂直相交的假想平面是向后方且上方延伸的平面。然而,不限于此,与横向构件的上轴线和下轴线垂直相交的假想平面也可以是向前方且上方延伸的平面。
[平行、延伸、沿着]
在本说明书中,“平行”也包括在±40°的范围内倾斜且作为部件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在本发明中,对于“方向”和“部件”等“沿着”也包括在±40°的范围内倾斜的情况。在本发明中,对于“方向”,“延伸”也包括在±40°的范围内倾斜的情况。
[车轮、动力单元、车身罩]
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1是具备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1。后轮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以上。另外,可以包括覆盖车身框架的车身罩。也可以不包括覆盖车身框架的车身罩。动力单元包括动力源。动力源不限于发动机也可以是电动机。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后轮4的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与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的间隔的中央一致。虽然这样的构成是优选的,但是后轮4的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也可以与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的间隔的中央不一致。
[头管和侧向部的位置关系]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从车身框架21的侧面看,右侧向部54、左侧向部53和头管211(连杆支承部)被设置在重叠的位置。然而,从车身框架21的侧面看,头管211相对于右侧向部54和左侧向部53也可以被设置在前后方向的不同的位置。另外,右侧向部54和左侧向部53相对于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的倾斜角度可以与头管211的倾斜角度不同。
[头管]
此外,连杆支承部(头管)可以以一个部件构成,也可以以多个部件构成。在以多个部件构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焊接、粘接等结合,也可以以螺栓、铆钉等紧固部件结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将转向轴6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的车身框架21的一部位而对头管211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能够采用将转向轴60以能够绕中间转向轴线Y3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的部件来代替头管。例如,能够采用包括轴承的部件,所述轴承将转向轴60以能够绕中间转向轴线Y3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
[车身框架的构成:一体、分体、一体的情况的前缘的上端、上下框架部的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车身框架具有连杆支承部、连结部件(上前后框架部)、下降框架(上下框架部)和底框架(下前后框架部),它们通过焊接而被连接。然而,本发明的车身框架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车身框架具有连杆支承部、上前后框架部、上下框架部和下前后框架部即可。例如,车身框架也可以通过锻造等一体地形成全部或一部分。另外,在车身框架中,上前后框架部和上下框架部可以以一个部件构成,也可以以分开部件构成。
[锐角的大小:转向轴和缓冲器]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左缓冲器33和右缓冲器34分别包括一对伸缩机构。然而,根据车辆1的规格,左缓冲器33和右缓冲器34分别包括的伸缩机构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向轴的旋转轴线和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所成的锐角与右缓冲器及左缓冲器的伸缩方向和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所成的锐角一致。然而,在本发明中,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转向轴的旋转轴线和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所成锐角与右缓冲器及左缓冲器的伸缩方向和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所成的锐角相比可以小也可以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向轴的旋转轴线和右缓冲器及左缓冲器的伸缩方向一致。然而,在本发明中,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从车辆1处于直立的状态的侧面看,转向轴的旋转轴线与右缓冲器及左缓冲器的伸缩方向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分离。另外,例如可以交差。
在本实施方式中,右前轮和左前轮以其上端与车身框架的下降框架的上端相比能够移动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上方的方式被支承。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中,右前轮和左前轮也可以是在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其上端能够移动到与车身框架的下降框架的上端高度相同或者与之相比靠下方处。
[横向部、侧向部]
此外,上横向部可以包括以一个部件构成的前上横向部、以一片部件构成的后上横向部、以及被设置在它们之间且以多个部件构成的连结部件。在以多个部件构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焊接、粘接等结合,也可以以螺栓、铆钉等紧固部件结合。
此外,下横向部可以包括以一片部件构成的前下横向部、以一片部件构成的后下横向部、以及被设置在它们之间且以多个部件构成的连结部件。在以多个部件构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焊接、粘接等结合,也可以以螺栓、铆钉等紧固部件结合。
此外,右侧向部和左侧向部可以以一片的部件构成,也可以以多个部件构成。在以多个部件构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焊接、粘接等结合,也可以以螺栓、铆钉等紧固部件结合。另外,可以包括与上横向部或下横向部相比被配置在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前方的部位和被配置在后方的部位。在被配置在右侧向部和左侧向部的前方的部位和被配置在后方的部位之间也可以配置上横向部或下横向部。
此外,在本发明中,连杆机构除了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之外还可以包括横向部。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不过以相对的上下关系命名。上横向部不表示连杆机构中的最上位的横向部。上横向部意味着位于与其相比靠下方的其它横向部上方的横向部。下横向部不表示连杆机构中的最下位的横向部。下横向部意味着位于与其相比靠上方的其它横向部下方的横向部。另外,横向部可以包括右横向部和左横向部两个部件。这样,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可以在具有连杆功能的范围内以多个横向部构成。并且,还可以在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之间设置其它横向部。连杆机构只要包括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即可。
本发明是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具体化而得到的发明。其公开应看作是提供本发明的原理的实施方式的公开。在了解并不是将本发明限定于在这里记载和/或图示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多种图示的实施方式被记载于此。
在此记载了本发明的图示实施方式的几个。本发明并不是限定为在此记载的各种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也包括基于该公开而包含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能识别的等同的要素、修正、删除、组合(例如,跨各种实施方式的特征的组合)、改良和/或变更的所有实施方式。权利要求的限定事项应基于该权利要求所使用的用语而作宽泛性的解释,不应限定为本说明书或本申请的执行中记载的实施方式。这样的实施方式应解释为不是排他性的。例如,在本公开中,“优选”或“可以”这样的用语不是排他性的,是表示“虽然优选,但不限于此”或“虽然可以,但不限于此”的意思。
作为构成本申请的记载的一部分的内容,援引2013年7月1日提出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3-138483的内容。即,以下例举的构成也构成本申请的记载的一部分。
(1)一种车辆,具有:
车身框架;
被配置在右侧的右前轮;被配置在左侧的左前轮;
在下部对所述右前轮进行支承的右悬架装置;
在下部对所述左前轮进行支承的左悬架装置;
连杆机构,以能够绕前后方向的轴旋转的方式被安装于所述车身框架;
罩,所述罩覆盖所述连杆机构的至少一部分;
转向轴,所述转向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车身框架;
车轮转向传递机构,所述车轮转向传递机构将所述右悬架装置及所述左悬架装置与所述转向轴连结;
制动装置,所述制动装置被设置在与所述连杆机构相比靠下方处,使制动力作用于所述左前轮和所述右前轮;
制动操作装置,所述制动操作装置被设置在与所述连杆机构相比靠上方处,并对所述制动装置进行操作;以及
制动操作传递部件,所述制动操作传递部件连接所述制动操作装置和所述制动装置,并将被输入到所述制动操作装置的制动操作向所述制动装置传递,
所述连杆机构具有:
右侧向部件,所述右侧向部件将所述右悬架装置的上部以能够绕上下方向的轴旋转的方式支承;
左侧向部件,所述左侧向部件将所述左悬架装置的上部以能够绕上下方向的轴旋转的方式支承;
上部连杆部件,所述上部连杆部件中央部以能够绕前后方向的轴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车身框架,在右端部将所述右侧部件的上部能够绕所述前后方向的轴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左端部将所述左侧部件的上部以能够绕前后方向的轴旋转的方式支承;以及
下部连杆部件,所述下部连杆部件中央部以能够绕前后方向的轴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车身框架,在右端部将所述右侧部件的下部能够绕所述前后方向的轴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在左端部将所述左侧部件的下部以能够绕前后方向的轴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
与车身的倾斜相应地所述连杆机构使所述左前轮和所述右前轮相对于路面倾斜,
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通过与所述转向轴的旋转相应地移动的车轮转向传递机构被转向,
所述制动操作传递部件具有与所述车身的倾斜相应地发生变形的倾斜变形部;以及与所述右前轮及所述左前轮的转向相应地发生变形的车轮转向变形部,
所述倾斜变形部位于与所述上部连杆部件相比靠上方处,所述车轮转向变形部位于与所述倾斜变形部相比靠下方处。
(2)如(1)所述的车辆,所述车轮转向变形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与所述下部连杆部件相比靠下方处。
(3)如(1)或(2)所述的车辆,所述制动操作传递部件经过所述上部连杆部件及所述下部连杆部件的前方或后方与所述罩之间的空间,并将所述制动操作装置和所述制动装置连接。
(4)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在所述上部连杆部件和所述下部连杆部件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对所述制动操作传递部件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
(5)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所述车轮转向变形部与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的转向相应地绕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轴扭曲。

Claims (5)

1.一种车辆,具有:
车身框架,所述车身框架在右转弯时能够向所述车辆的右方倾斜,在左转弯时能够向所述车辆的左方倾斜;
右前轮和左前轮,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被并列地配置;
右悬架装置,所述右悬架装置在下部对所述右前轮进行支承,并且对所述右前轮相对于上部的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移进行缓冲;
左悬架装置,所述左悬架装置在下部对所述左前轮进行支承,并且对所述左前轮相对于上部的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移进行缓冲;
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包括:
右侧向部,所述右侧向部将所述右悬架装置的上部以能够绕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右转向轴线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
左侧向部,所述左侧向部将所述左悬架装置的上部以能够绕与所述右转向轴线平行的左转向轴线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
上横向部,所述上横向部在右端部将所述右侧向部的上部以能够绕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右上轴线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在左端部将所述左侧向部的上部以能够绕与所述右上轴线平行的左上轴线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中间部以能够绕与所述右上轴线和所述左上轴线平行的中间上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车身框架;以及
下横向部,所述下横向部在右端部将所述右侧向部的下部以能够绕与所述右上轴线平行的右下轴线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在左端部将所述左侧向部的下部以能够绕与所述左上轴线平行的左下轴线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中间部以能够绕与所述中间上轴线平行的中间下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车身框架;
车身罩,所述车身罩覆盖所述连杆机构的至少一部分;
转向轴,所述转向轴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所述右悬架装置与所述左悬架装置之间被所述车身框架支承,且能够绕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间转向轴线旋转;
车把,所述车把被设置在所述转向轴的上端部;
车轮转向传递机构,所述车轮转向传递机构伴随着与所述车把的操作相应的所述转向轴的旋转,使所述右悬架装置绕所述右转向轴线旋转,使所述左悬架装置绕所述左转向轴线旋转,
制动装置,所述制动装置被设置在与所述连杆机构相比靠下方处,并使制动力作用到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的至少一个上;
制动操作装置,所述制动操作装置被设置在与所述连杆机构相比靠上方处,并对所述制动装置进行操作;以及
制动操作传递部件,所述制动操作传递部件连接所述制动操作装置和所述制动装置,并将被输入到所述制动操作装置的制动操作向所述制动装置传递,
对所述制动操作传递部件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被设置在所述上横向部、所述右侧向部和所述左侧向部中的至少一个的上部,
所述制动操作传递部件具有倾斜变形部以及车轮转向变形部,所述倾斜变形部位于所述制动操作装置和所述限制部之间并与所述车身框架的倾斜相应地变形,所述车轮转向变形部其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倾斜变形部和所述制动装置之间并与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的转向相应地变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制动装置具有右制动装置和左制动装置,所述右制动装置使制动力作用到所述右前轮上,所述左制动装置使制动力作用到所述左前轮上,
所述限制部具有右限制部和左限制部,所述右限制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被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右部,所述左限制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被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左部,
所述车轮转向变形部具有右车轮转向变形部和左车轮转向变形部,所述右车轮转向变形部其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右限制部和所述右制动装置之间并与所述右前轮的绕所述右转向轴线的转向相应地变形,所述左车轮转向变形部其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左限制部和所述左制动装置之间并与所述左前轮的绕所述左转向轴线的转向相应地变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右车轮转向变形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延伸并绕所述右转向轴线变形,
所述左车轮转向变形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延伸并绕所述左转向轴线变形。
4.如权利要求1至3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车轮转向变形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与所述下横向部相比靠下方处。
5.如权利要求1至4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倾斜变形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上横向部、所述下横向部、所述右侧向部以及所述左侧向部中的任一个的前方或后方与所述车身罩之间。
CN201480037040.1A 2013-07-01 2014-06-30 具备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 Active CN1053392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38482 2013-07-01
JP2013-138482 2013-07-01
PCT/JP2014/067479 WO2015002166A1 (ja) 2013-07-01 2014-06-30 傾斜可能な車体フレームと2つの前輪を備えた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39250A true CN105339250A (zh) 2016-02-17
CN105339250B CN105339250B (zh) 2018-04-13

Family

ID=521437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7040.1A Active CN105339250B (zh) 2013-07-01 2014-06-30 具备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9688339B2 (zh)
EP (1) EP3002198B1 (zh)
JP (1) JPWO2015002166A1 (zh)
CN (1) CN105339250B (zh)
AP (2) AP2015008951A0 (zh)
BR (1) BR112015032716A2 (zh)
ES (1) ES2708656T3 (zh)
MX (1) MX2015017818A (zh)
TW (1) TWI557016B (zh)
WO (1) WO2015002166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91653A (zh) * 2018-06-20 2018-11-13 营口市飞龙碳纤维电动车有限公司 骑乘式双前轮机动车可倾斜悬挂固定锁紧系统
CN108860431A (zh) * 2018-06-20 2018-11-23 营口市飞龙碳纤维电动车有限公司 骑乘式双前轮机动车可倾斜前悬挂系统
CN109436157A (zh) * 2018-11-22 2019-03-08 五羊—本田摩托(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双前轮车辆的转向系统
CN109562808A (zh) * 2016-08-21 2019-04-02 D.S.瑞德有限公司 具有基于在车辆的底盘上施加侧向水平力的前和/或后转向机构的车辆
CN109693746A (zh) * 2019-01-14 2019-04-30 叶奇正 多轮车的防侧翻车身机构
CN111032502A (zh) * 2017-09-07 2020-04-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28056B2 (en) * 2013-07-01 2017-11-28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provided with leaning-capable vehicle-body frame and two front wheels
WO2016152557A1 (ja) * 2015-03-20 2016-09-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センサユニット取付構造
CN104743021B (zh) * 2015-04-11 2017-03-08 重庆汉雪科技有限公司 侧倾倒三轮机动车
MA43333A (fr) * 2015-07-29 2018-06-06 Piaggio & C Spa Suspension avant de véhicule à moteur
MA43334A (fr) * 2015-07-29 2018-06-06 Piaggio & C Spa Suspension avant pour véhicule à moteur
ITUB20152766A1 (it) * 2015-08-03 2017-02-03 Piaggio & C Spa Avantreno di motoveicolo tiltante e relativo motoveicolo
JP2017065527A (ja) * 2015-09-30 2017-04-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US10286970B2 (en) 2015-09-30 2019-05-14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JP2017065668A (ja) * 2015-09-30 2017-04-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JP2017065532A (ja) * 2015-09-30 2017-04-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ITUB20159478A1 (it) * 2015-12-28 2017-06-28 Piaggio & C Spa Avantreno di motoveicolo tiltante e relativo motoveicolo tiltante
JP6581722B2 (ja) * 2016-05-30 2019-09-2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WO2017208992A1 (ja) 2016-05-30 2017-12-0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IT201600071697A1 (it) * 2016-07-08 2018-01-08 Piaggio & C Spa Avantreno di motoveicolo tiltante e relativo motoveicolo
JP2018144697A (ja) * 2017-03-07 2018-09-2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JP2018144698A (ja) * 2017-03-07 2018-09-2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JP2018144699A (ja) * 2017-03-07 2018-09-2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CN110758625A (zh) * 2019-10-31 2020-02-07 吕榕志 外挂接驳的双叉臂式独立悬架机构
CN110816730A (zh) * 2019-11-29 2020-02-21 吕榕志 外挂接驳的加强型叉式摆杆独立悬架机构
JP7373989B2 (ja) * 2019-12-26 2023-11-06 カワサキモータース株式会社 リーン型車両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61612A1 (en) * 2004-02-04 2005-08-10 PIAGGIO &amp; C. S.p.A. Anti-rolling device for vehicles
JP2006069437A (ja) * 2004-09-03 2006-03-16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り型不整地走行車両のブレーキホース支持構造
US20090152940A1 (en) * 2003-08-22 2009-06-18 Bombardier Recreational Products Inc. Three-wheel vehicle electronic stability system
CN201626515U (zh) * 2010-03-11 2010-11-10 王福来 车辆转向装置
JP2011195099A (ja) * 2010-03-23 2011-10-06 Honda Motor Co Ltd フロント2輪式鞍乗型車両
WO2012007819A8 (en) * 2010-07-16 2012-03-22 Piaggio & C. S.P.A. Tiltable motorcycle with two front steering wheels
US20120119462A1 (en) * 2005-07-06 2012-05-17 Bombardier Recreational Products Inc. Leaning vehicle with tilting front wheels and suspension therefor
CN202414056U (zh) * 2012-01-14 2012-09-05 于金君 一种能够倾斜车体的倒三轮摩托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899Y2 (zh) * 1985-11-26 1992-02-05
JPH07102796B2 (ja) * 1985-12-24 1995-11-0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荒地走行用鞍乗型車両の前輪用油圧式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JP4003899B2 (ja) * 1997-11-10 2007-11-07 コバレント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回転式気相薄膜成長装置
US6953203B2 (en) * 2003-11-03 2005-10-11 Bw Designs, Llc Human powered vehicle
US7451857B2 (en) 2004-09-03 2008-11-18 Honda Motor Co., Ltd. Seat mount structure for saddle ride type vehicle
FR2881395B1 (fr) 2005-02-02 2008-10-31 Alex Antoine Kleber Dalle Triporteur a balancier
JP2006281853A (ja) 2005-03-31 2006-10-19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制動装置
USD547242S1 (en) * 2006-03-02 2007-07-24 Piaggio & C. S.P.A. Motorcycle
US8141890B2 (en) * 2006-04-26 2012-03-27 Vectrix International Limited Vehicle with lockable tilt system
FR2926776A1 (fr) 2008-01-28 2009-07-31 Olivier Fery Systeme permettant a un vehicule de type quadricycle, de prendre de l'angle dans les virages
USD598328S1 (en) 2008-05-12 2009-08-18 Piaggio & C. S.P.A. Motorcycle
KR100889463B1 (ko) 2008-09-11 2009-03-17 박성운 한쌍의 전륜이 구비된 자전거
US7708291B1 (en) * 2009-02-03 2010-05-04 Laddie Gene Henderson Vehicle with improved steering system
TWM364652U (en) * 2009-03-10 2009-09-11 Wen-Chih Tseng Safety brake
JP5222249B2 (ja) 2009-08-20 2013-06-26 ブリヂストンサイクル株式会社 三輪車
JP5300142B2 (ja) * 2009-08-31 2013-09-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TWI399310B (zh) * 2010-07-06 2013-06-21 Kwang Yang Motor Co A steering device for two front wheel vehicles
BR112014022906B1 (pt) * 2012-03-21 2020-11-24 Honda Motor Co., Ltd. veículo com selim
US8894081B2 (en) * 2012-09-07 2014-11-25 eMetrus, Inc. Side-by-side bicycle adapter
WO2014046282A1 (ja) * 2012-09-24 2014-03-2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US9227684B2 (en) * 2012-10-04 2016-01-05 The Knee Walker Company, Inc. Knee walker having enhanced steering and stability
US9845111B2 (en) * 2012-10-25 2017-12-19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US9296420B2 (en) * 2012-12-18 2016-03-29 Yamaha Hu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MX2015007706A (es) * 2012-12-19 2015-09-23 Yamaha Motor Co Ltd Vehiculo.
AP2015008939A0 (en) * 2013-07-01 2015-12-31 Yamaha Motor Co Ltd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52940A1 (en) * 2003-08-22 2009-06-18 Bombardier Recreational Products Inc. Three-wheel vehicle electronic stability system
EP1561612A1 (en) * 2004-02-04 2005-08-10 PIAGGIO &amp; C. S.p.A. Anti-rolling device for vehicles
JP2006069437A (ja) * 2004-09-03 2006-03-16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り型不整地走行車両のブレーキホース支持構造
US20120119462A1 (en) * 2005-07-06 2012-05-17 Bombardier Recreational Products Inc. Leaning vehicle with tilting front wheels and suspension therefor
CN201626515U (zh) * 2010-03-11 2010-11-10 王福来 车辆转向装置
JP2011195099A (ja) * 2010-03-23 2011-10-06 Honda Motor Co Ltd フロント2輪式鞍乗型車両
WO2012007819A8 (en) * 2010-07-16 2012-03-22 Piaggio & C. S.P.A. Tiltable motorcycle with two front steering wheels
CN202414056U (zh) * 2012-01-14 2012-09-05 于金君 一种能够倾斜车体的倒三轮摩托车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62808A (zh) * 2016-08-21 2019-04-02 D.S.瑞德有限公司 具有基于在车辆的底盘上施加侧向水平力的前和/或后转向机构的车辆
CN111032502A (zh) * 2017-09-07 2020-04-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CN111032502B (zh) * 2017-09-07 2021-06-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CN108791653A (zh) * 2018-06-20 2018-11-13 营口市飞龙碳纤维电动车有限公司 骑乘式双前轮机动车可倾斜悬挂固定锁紧系统
CN108860431A (zh) * 2018-06-20 2018-11-23 营口市飞龙碳纤维电动车有限公司 骑乘式双前轮机动车可倾斜前悬挂系统
CN109436157A (zh) * 2018-11-22 2019-03-08 五羊—本田摩托(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双前轮车辆的转向系统
CN109436157B (zh) * 2018-11-22 2023-09-29 五羊—本田摩托(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双前轮车辆的转向系统
CN109693746A (zh) * 2019-01-14 2019-04-30 叶奇正 多轮车的防侧翻车身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708656T3 (es) 2019-04-10
AP2014008950A0 (en) 2015-12-31
AP2015008951A0 (en) 2015-12-31
TWI557016B (zh) 2016-11-11
BR112015032716A2 (pt) 2017-07-25
WO2015002166A1 (ja) 2015-01-08
US20160137253A1 (en) 2016-05-19
EP3002198A4 (en) 2016-07-13
TW201512013A (zh) 2015-04-01
EP3002198B1 (en) 2018-10-31
US9688339B2 (en) 2017-06-27
CN105339250B (zh) 2018-04-13
EP3002198A1 (en) 2016-04-06
MX2015017818A (es) 2016-04-15
JPWO2015002166A1 (ja) 2017-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39250A (zh) 具备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
CN105339253A (zh) 具备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
CN105339251A (zh) 车辆
US10994796B2 (en) Leaning vehicle
JP5395832B2 (ja) 自動車のリアアクスル
US9586613B2 (en) Vehicle
WO2014046287A1 (ja) 車両
CN104029748A (zh) 可横向倾斜的多轮辙车辆
US9840300B2 (en) Vehicle
CN105339249A (zh) 车辆
US11230340B2 (en) Leaning vehicle
JP2015523264A (ja) ホイールサスペンション
CN103895785A (zh) 车辆的转向装置
WO2015054760A1 (en) Anti-vibration link for dual steer axle steering linkage
JP2016011044A (ja) 車両用操舵装置
CN105392693A (zh) 车辆
OA17608A (en) Vehicle provided with leaning-capable vehicle-body frame and two front wheels.
JP2009143517A (ja)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OA17610A (en) Vehicle provided with leaning-capable vehicle-body frame and two front wheels.
OA17654A (en)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