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36157A - 一种双前轮车辆的转向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前轮车辆的转向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36157A
CN109436157A CN201811397811.4A CN201811397811A CN109436157A CN 109436157 A CN109436157 A CN 109436157A CN 201811397811 A CN201811397811 A CN 201811397811A CN 109436157 A CN109436157 A CN 1094361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ring
arm
standpipe
right turn
colum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9781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36157B (zh
Inventor
陈杰
严伟强
施继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YANG-HONDA MOTORCYCLE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YANG-HONDA MOTORCYCLE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YANG-HONDA MOTORCYCLE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YANG-HONDA MOTORCYCLE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39781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436157B/zh
Publication of CN1094361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361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361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361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8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with steering devices acting on two or more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5Tricycles characterised by a single rear whe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前轮车辆的转向系统,包括有车架、转向手把、转向传递机构、左转动机构、右转动机构、摇摆机构;其中,转向传递机构中的转向推杆能同时绕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旋转,可在整车处于左右侧倾的状态下仍能提供较大的转向角度;将转向推杆设置在减震装置的上方,并设置在摇摆机构的下方,可避免减震装置对转向系统的影响,防止出现车辆被强制转向的不良现象;系统中各构成部件均采用轴承传递运动,有效减小摩擦力,提高车辆转向时的灵活性。

Description

一种双前轮车辆的转向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转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前轮车辆的转向系统。
背景技术
所谓的双前轮车,通常是指前转向轮由左右两个车轮组成并且具有至少一个驱动后轮的一种特殊车型。这种车型的双前轮在共同协作的同时又能保持相对独立,利用独特的可侧倾结构以实现三个车轮同时着地。这种多轮侧倾结构可以有效地避免两轮机车的急刹侧滑、刹车距离长、过弯稳定性差等在结构方面难以解决的安全性问题。和普通的两轮机车相比,这种双前轮车具有三个车轮,在车辆和地面之间形成三个支点,因此无论是平路行驶还是转弯,以及通过恶劣路面时的稳定性、安全性都更具优势。
在现有的技术中,双前轮车通常采用“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以实现整车的左右侧倾,同时为了在整车侧倾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转向的功能,其转向装置一般包括连接在车架的转向立管以及转向柱,转向柱通过推杆带动安装万向接头的转向臂对前轮方向进行控制,由于推杆和转向臂之间通过万向接头连接的,而万向接头之间配合需要的旋转间隙较大,造成操作间隙大,响应速度慢;另外,万向接头的转动角度较小,使得整车的侧倾角度和转向角度均受到限制,进而影响车辆的转向半径,造成转向时车辆的操控性和灵活性变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双前轮车辆的转向系统,能够减小前轮轮距以实现车体前部小型化、减小各构成部件相对运动的摩擦力以提高车辆转向的灵活性、消除减震装置对转向系统的影响以避免整车侧倾时导致车辆强制转向的不良现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按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双前轮车辆的转向系统,包括用于控制左轮的左轮转向机构、用于控制右轮的右轮转向机构、以及设置在所述左轮转向机构与所述右轮转向机构之间的中间转向机构;所述左轮转向机构包括左转向立管、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左转向立管内的左转向柱;所述右轮转向机构包括右转向立管、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右转向立管内的右转向柱;所述中间转向机构包括中间转向立管、可转动设置在所述中间转向立管内的中间转向柱;所述左转向柱、右转向柱、中间转向柱的同一侧设置有转向推杆组件,所述转向推杆组件包括转向推杆,所述转向推杆上对应所述左转向柱、中间转向柱、右转向柱设置有左安装孔、中间安装孔、右安装孔;所述左安装孔、中间安装孔、右安装孔上分别设置有可沿所在孔位轴线转动的左转向支架、中间转向支架、右转向支架;所述左转向支架、中间转向支架、右转向支架上分别设置有可在水平面上摆动的左转向臂、中间转向臂、右转向臂;所述左转向臂、中间转向臂、右转向臂的摆动端均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左转向柱、中间转向柱、右转向柱。
作为优选,所述左转向立管、中间转向立管、右转向立管的同一侧设置有车头立板,所述中间转向立管固定连接所述车头立板,所述车头立板上设置有用于调整所述左轮转向机构、右轮转向机构相对倾斜幅度的导向槽,所述左转向立管、右转向立管滑动连接设置在所述导向槽内。
作为优选,所述导向槽为对称设置在所述车头立板两端的同心弧形槽,包括左弧形槽、右弧形槽;所述左转向立管、右转向立管上分别设置有左转向支管、右转向支管;所述左转向支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左转向立管,所述左转向支管的另一端设置有左滚动部件,所述左滚动部件滑动设置在所述左弧形槽内;所述右转向支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右转向立管,所述右转向支管的另一端设置有右滚动部件,所述右滚动部件滑动设置在所述右弧形槽内。
作为优选,所述转向推杆组件与所述车头立板之间设置有摇臂组件,所述摇臂组件包括前摇臂、后摇臂、以及用于连接所述前摇臂和后摇臂的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分别连接在所述前摇臂、后摇臂的两端,所述左转向立管、中间转向立管、右转向立管设置在由所述前摇臂、后摇臂、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所形成的空腔内;所述前摇臂或所述后摇臂可相对转动连接所述车头立板。
作为优选,所述左转向立管、中间转向立管、右转向立管上分别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前摇臂和/或后摇臂的左连接管、中间连接管、右连接管,所述左连接管、中间连接管、右连接管分别与所述左转向立管、中间转向立管、右转向立管连接的一端为固定连接,所述左连接管、中间连接管、右连接管分别与所述前摇臂和/或后摇臂连接的一端为可转动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转向推杆与所述左转向支架、中间转向支架、右转向支架的连接处均设置有轴承件,所述左转向支架、中间转向支架、右转向支架与所述左转向臂、中间转向臂、右转向臂的连接处均设置有轴承件。
作为优选,所述轴承件的安装处均设置有环形挡板,所述环形挡板上均设置有便于所述轴承件拆装的缺口结构。
作为优选,处于直行状态下时,所述左转向柱的轴线处、右转向柱的轴线处、左转向臂与左转向支架的连接处、右转向臂与右转向支架的连接处所围成的图形在竖直方向上呈等腰梯形;所述左转向柱的轴线处与所述右转向柱的轴线处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左转向臂与左转向支架的连接处与所述右转向臂与右转向支架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
作为优选,对应所述左轮转向机构、右轮转向机构、中间转向机构分别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左轮转向机构、右轮转向机构、中间转向机构转动幅度的左限位装置、中间限位装置、右限位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左转向柱的底端通过连接左减震装置连接所述左轮,所述右转向柱的底端通过连接右减震装置连接所述右轮;所述转向推杆组件设置在所述左减震装置、右减震装置的上方,并且设置在所述摇臂组件的下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方案中巧妙设置有转向推杆组件,并且转向推杆组件中的转向推杆与车头转向机构之间依次通过转向支架及转向臂进行传动连接;转向支架与转向推杆之间为可在水平轴线方向上进行转动的连接方式,转向臂与转向支架之间为可在竖直轴线上进行转动的连接方式,使的转向推杆能同时绕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旋转,从而在整车在处于左、右侧倾的状态下仍能够提供较大的转向角度。
2、将转向推杆组件设置在减震装置的上方,并设置在摇臂组件的下方,可有效避免减震装置对转向系统的影响,防止当减震装置处于压缩或伸长状态下使整车左、右侧倾时出现车辆被强制转向的不良现象,提高整车行驶的安全性。
3、本方案系统中,所有构成部件均采用轴承传递运动,有效减小部件传动中的摩擦力,提高了车辆行驶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种设置有本发明转向系统的双前轮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转向系统的俯瞰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转向系统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转向系统的侧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转向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车头立板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转向系统直行转弯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转向系统倾斜转弯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转向推杆组件的爆炸图。
其中:
1-中间转向机构,11-中间转向立管,101-中间限位装置,111-中间连接管,12-中间转向柱,121-转向手把,13-车头立板,131-左弧形槽,132-右弧形槽;
2-左轮转向机构,21-左转向立管,201-左限位装置,211-左连接管,22-左转向柱,221-左联板,222-左减震装置,223-左转向支管,2231-左滚动部件;
3-右轮转向机构,31-右转向立管,301-右限位装置,311-右连接管,32-右转向柱,321-右联板,322-右减震装置,323-右转向支管,3231-右滚动部件;
4-转向推杆组件,41-转向推杆,411-中间安装孔,412-左安装孔,413-右安装孔,421-中间转向支架,422-左转向支架,423-右转向支架,431-中间转向臂,432-左转向臂,433-右转向臂;
5-摇臂组件,51-前摇臂,52-后摇臂,501-第一连接件,502-第二连接件,503-第三连接件,504-第四连接件;
6-轴承件,61-环形挡板,611-缺口结构,7-左轮,8-右轮,9-制动装置,10-车架,1011-后轮,1012-动力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附图1为具备本方案中转向系统的双前轮车辆的较佳实施方案之一,图示为具有两个前轮和一个后轮1011的车辆,本方案中所涉及的双前轮车辆也可以是具有两个前轮和多于一个后轮的车辆。车辆搭载的动力装置1012可以是发动机或电机等驱动装置和传动装置。
以下说明中在表示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时,均指从驾驶车辆的驾驶员所观察到的方向,其中上、下方向包括垂直方向以及与垂直方向有所倾斜的大致的上、下方向;前、后、左、右方向包括水平方向以及与水平方向有所倾斜的大致的前、后、左、右方向。
参照附图1至9,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新型的双前轮车辆的转向系统,包括有中间转向机构1、左轮转向机构2、右轮转向机构3、转向推杆组件4以及摇臂组件5。
所述中间转向机构1设置在所述左轮转向机构2与所述右轮转向机构3之间,所述中间转向机构1包括中间转向立管11、可转动设置在所述中间转向立管11内的中间转向柱12,中间转向立管11固定设置在车架10的前部,转向手把121固定设置在所述中间转向柱12的顶端,所述中间转向柱12与所述中间转向立管11之间设置有轴承件6。
所述左轮转向机构2用于控制左轮7的运动状态,所述左轮转向机构2包括左转向立管21、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左转向立管21内的左转向柱22;所述左转向柱22与所述左转向立管21之间设置有轴承件6。
所述右轮转向机构3用于控制右轮8的运动状态,所述右轮转向机构3包括右转向立管31、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右转向立管31内的右转向柱32;所述右转向柱32与所述右转向立管31之间设置有轴承件6。
所述左轮转向机构2和右轮转向机构3对称设置在所述中间转向机构1的左右两侧;以上的这种连接方式可以确保各转动部件之间有足够的运动空间,同时能够有效减小前轮轮距以实现车体前部小型化。
所述左转向柱22、右转向柱32、中间转向柱12呈一直线排布,所述左转向柱22、右转向柱32、中间转向柱12朝向车辆行驶前方的一侧设置有所述转向推杆组件4。所述转向推杆组件4包括转向推杆41,所述转向推杆41上对应所述左转向柱22、中间转向柱12、右转向柱32设置有左安装孔412、中间安装孔411、右安装孔413;所述左安装孔412、中间安装孔411、右安装孔413上分别设置有可沿所在孔位轴线转动的左转向支架422、中间转向支架421、右转向支架423;所述左转向支架422、中间转向支架421、右转向支架423上分别设置有可在水平面上摆动的左转向臂432、中间转向臂431、右转向臂433;所述左转向臂432、中间转向臂431、右转向臂433的摆动端均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左转向柱22、中间转向柱12、右转向柱32。
在所述左轮转向机构2中,所述左转向柱22安装在所述左转向立管21内并通过设置在所述左转向立管21内上下两端的轴承件6实现绕所述左转向柱22的轴线旋转,所述左转向柱22的下端通过设置左联板221固定连接所述左转向臂432;在左转向臂432的下方,左转向柱22通过左联板221与左减震装置222的上端连接,左减震装置222的下端与左轮7连接;左减震装置222可以设置在左轮7的两侧、或者左轮7的内侧、或者左轮7的外侧;此外,左轮7设置有制动装置9以实现刹车功能。
在所述右轮转向机构3中,所述右转向柱32安装在所述右转向立管31内并通过设置在所述右转向立管31内上下两端的轴承件6实现绕所述右转向柱32的轴线旋转,所述右转向柱32的下端通过设置右联板321固定连接所述右转向臂433;在右转向臂433的下方,右转向柱32通过右联板321与右减震装置322的上端连接,右减震装置322的下端与右轮8连接;右减震装置322可以设置在右轮8的两侧、或者右轮8的内侧、或者右轮8的外侧;此外,右轮8设置有制动装置9以实现刹车功能。
所述左转向立管21、中间转向立管11、右转向立管31朝向车架10的一侧设置有车头立板13,所述中间转向立管11固定连接所述车头立板13,使得所述车头立板13能随着所述中间转向立管11的倾斜而倾斜,所述车头立板13上设置有用于调整所述左轮转向机构2、右轮转向机构3相对倾斜幅度的导向槽,所述左转向立管21、右转向立管31滑动连接设置在所述导向槽内。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导向槽为对称设置在所述车头立板13两端的同心弧形槽,包括左弧形槽131、右弧形槽132;所述左转向立管21、右转向立管31上分别设置有左转向支管223、右转向支管323;所述左转向支管223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左转向立管21,所述左转向支管223的另一端设置有左滚动部件2231,所述左滚动部件2231滑动设置在所述左弧形槽131内;所述右转向支管323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右转向立管31,所述右转向支管323的另一端设置有右滚动部件3231,所述右滚动部件3231滑动设置在所述右弧形槽132内。
所述摇臂组件5设置在所述转向推杆组件4与所述车头立板13之间,所述摇臂组件5包括前摇臂51、后摇臂52、以及用于连接所述前摇臂51和后摇臂52的第一连接件501、第二连接件502,所述第一连接件501、第二连接件502分别连接在所述前摇臂51、后摇臂52的两端,所述左转向立管21、中间转向立管11、右转向立管31设置在由所述前摇臂51、后摇臂52、第一连接件501、第二连接件502所形成的空腔内;所述前摇臂51可相对转动地连接所述车头立板13,或者所述后摇臂52可相对转动地连接所述车头立板13。
所述前摇臂51和后摇臂52从左至右通过第一连接件501、第三连接件503、第四连接件504和第二连接件502进行紧固,其中第一连接件501和第三连接件503设置在所述左转向立管21的左右两侧,第二连接件502、第四连接件504设置在所述右转向立管31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三连接件503、第四连接件504设置在所述中间转向立管11的左右两侧。
所述转向推杆组件4即设置在所述左减震装置222、右减震装置322的上方,并且设置在所述摇臂组件5的下方。使得各转向机构与摇臂组件5之间始终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从而避免各减震装置对转向系统的影响,当减震装置处于压缩或伸长状态下使整车左右侧倾时,也不会有车辆被强制转向的不良现象出现;另外,所述转向推杆41可为一体成型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加工精度、减小装配误差,提高车辆转向的可靠性。
所述左转向立管21、中间转向立管11、右转向立管31上分别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前摇臂51和/或后摇臂52的左连接管211、中间连接管111、右连接管311,所述左连接管211、中间连接管111、右连接管311分别与所述左转向立管21、中间转向立管11、右转向立管31连接的一端为固定连接,所述左连接管211、中间连接管111、右连接管311分别与所述前摇臂51和/或后摇臂52连接的一端为可转动连接。
此外,所述转向推杆41与所述左转向支架422、中间转向支架421、右转向支架423的连接处均设置有轴承件6,所述左转向支架422、中间转向支架421、右转向支架423与所述左转向臂432、中间转向臂431、右转向臂433的连接处均设置有轴承件6。所述轴承件6的安装处均设置有环形挡板61,所述环形挡板61上均设置有便于所述轴承件6拆装的缺口结构611。利用轴承件6使得各运动部件接触面的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有效减小摩擦力,使转向系统各组成部件之间的运动更加顺畅,提高车辆行驶的灵活性。此外,所述转向推杆41和各转向臂在轴承件6的安装端面部位设有十字槽形的缺口结构611,可以利用工具将轴承件6顶出,便于更换轴承件6,从而提高转向系统的维修性。
处于直行状态下时,所述左转向柱22的轴线处、右转向柱32的轴线处、左转向臂432与左转向支架422的连接处、右转向臂433与右转向支架423的连接处所围成的图形在竖直方向上呈等腰梯形;所述左转向柱22的轴线处与所述右转向柱32的轴线处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左转向臂432与左转向支架422的连接处与所述右转向臂433与右转向支架423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这种设置方式在车辆转向时能更容易实现阿克曼几何学的结构,从而提高在转弯时车辆行驶的平顺性和驾驶员的乘坐舒适性。
进一步地,对应所述左轮转向机构2、右轮转向机构3、中间转向机构1分别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左轮转向机构2、右轮转向机构3、中间转向机构1转动幅度的左限位装置201、中间限位装置101、右限位装置301。各限位装置可以防止各转动机构过度地左、右旋转,避免车辆在左、右侧倾的状态下因转向角度过大而失去平衡,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如图7所示,当车辆处于直立状态下进行转向时,驾驶员操纵转向手把进行转动,中间转向柱12绕轴线旋转,在中间转向臂431和中间转向支架421的带动下,转向推杆41将绕中间转向臂431与中间转向支架421的连接处转动,再经左转向支架422和左转向臂432推动左转向柱22在左转向立管21内绕左转向柱22的轴线旋转,并经右转向支架423和右转向臂433推动右转向柱32在右转向立管31内绕右转向柱32的轴线旋转,进而使左轮7通过左减震装置222以左转向柱22的轴线作中心转动,并使右轮8通过右减震装置322以右转向柱32的轴线作中心转动。
如图8所示,当车辆处于倾斜状态下进行转向时,例如驾驶员驾驶车辆向左方倾斜的情况下,中间转向柱12将相对于垂直方向而向左发生倾斜,前摇臂51和后摇臂52的中部同时绕中间连接管111的轴线旋转,前、后摇臂的左端将带动左轮转向机构2绕左连接管211的轴线旋转,由于左轮转向机构2中的左转向立管21后侧上端设置的左滚动部件2231与车头立板13的左弧形槽131配合作用,使左轮转向机构2整体相对向上运动。前、后摇臂的右端将带动右轮转向机构3绕右连接管311的轴线旋转,由于右轮转向机构3中的右转向立管31后侧上端设置的右滚动部件3231与车头立板13的右弧形槽132配合作用,使右轮转向机构3整体相对向下运动;与此同时,转向推杆41的中部经中间转向支架421而绕中间安装孔411的轴线转动,转向推杆41的左端在左轮转向机构2的左转向臂432和左转向支架422的带动下相对向上运动并绕左安装孔412的轴线转动,转向推杆41的右端在右轮转向机构3的右转向臂433和右转向支架423的带动下相对向下运动并绕右安装孔413的轴线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转向推杆41能够分别绕各转向支架与各转向臂的连接处转动、以及绕各安装孔的轴线转动,实现车辆在转向时可以确保左右两个前轮始终能够同时着地以提高整车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双前轮车辆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控制左轮的左轮转向机构、用于控制右轮的右轮转向机构、以及设置在所述左轮转向机构与所述右轮转向机构之间的中间转向机构;所述左轮转向机构包括左转向立管、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左转向立管内的左转向柱;所述右轮转向机构包括右转向立管、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右转向立管内的右转向柱;所述中间转向机构包括中间转向立管、可转动设置在所述中间转向立管内的中间转向柱;
所述左转向柱、右转向柱、中间转向柱的同一侧设置有转向推杆组件,所述转向推杆组件包括转向推杆,所述转向推杆上对应所述左转向柱、中间转向柱、右转向柱设置有左安装孔、中间安装孔、右安装孔;所述左安装孔、中间安装孔、右安装孔上分别设置有可沿所在孔位轴线转动的左转向支架、中间转向支架、右转向支架;所述左转向支架、中间转向支架、右转向支架上分别设置有可在水平面上摆动的左转向臂、中间转向臂、右转向臂;所述左转向臂、中间转向臂、右转向臂的摆动端均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左转向柱、中间转向柱、右转向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前轮车辆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转向立管、中间转向立管、右转向立管的同一侧设置有车头立板,所述中间转向立管固定连接所述车头立板,所述车头立板上设置有用于调整所述左轮转向机构、右轮转向机构相对倾斜幅度的导向槽,所述左转向立管、右转向立管滑动连接设置在所述导向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前轮车辆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为对称设置在所述车头立板两端的同心弧形槽,包括左弧形槽、右弧形槽;所述左转向立管、右转向立管上分别设置有左转向支管、右转向支管;所述左转向支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左转向立管,所述左转向支管的另一端设置有左滚动部件,所述左滚动部件滑动设置在所述左弧形槽内;所述右转向支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右转向立管,所述右转向支管的另一端设置有右滚动部件,所述右滚动部件滑动设置在所述右弧形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前轮车辆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推杆组件与所述车头立板之间设置有摇臂组件,所述摇臂组件包括前摇臂、后摇臂、以及用于连接所述前摇臂和后摇臂的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分别连接在所述前摇臂、后摇臂的两端,所述左转向立管、中间转向立管、右转向立管设置在由所述前摇臂、后摇臂、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所形成的空腔内;所述前摇臂或所述后摇臂可相对转动连接所述车头立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前轮车辆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转向立管、中间转向立管、右转向立管上分别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前摇臂和/或后摇臂的左连接管、中间连接管、右连接管,所述左连接管、中间连接管、右连接管分别与所述左转向立管、中间转向立管、右转向立管连接的一端为固定连接,所述左连接管、中间连接管、右连接管分别与所述前摇臂和/或后摇臂连接的一端为可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双前轮车辆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推杆与所述左转向支架、中间转向支架、右转向支架的连接处均设置有轴承件,所述左转向支架、中间转向支架、右转向支架与所述左转向臂、中间转向臂、右转向臂的连接处均设置有轴承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前轮车辆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件的安装处均设置有环形挡板,所述环形挡板上均设置有便于所述轴承件拆装的缺口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前轮车辆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处于直行状态下时,所述左转向柱的轴线处、右转向柱的轴线处、左转向臂与左转向支架的连接处、右转向臂与右转向支架的连接处所围成的图形在竖直方向上呈等腰梯形;所述左转向柱的轴线处与所述右转向柱的轴线处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左转向臂与左转向支架的连接处与所述右转向臂与右转向支架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前轮车辆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对应所述左轮转向机构、右轮转向机构、中间转向机构分别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左轮转向机构、右轮转向机构、中间转向机构转动幅度的左限位装置、中间限位装置、右限位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前轮车辆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转向柱的底端通过连接左减震装置连接所述左轮,所述右转向柱的底端通过连接右减震装置连接所述右轮;所述转向推杆组件设置在所述左减震装置、右减震装置的上方,并且设置在所述摇臂组件的下方。
CN201811397811.4A 2018-11-22 2018-11-22 一种双前轮车辆的转向系统 Active CN1094361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97811.4A CN109436157B (zh) 2018-11-22 2018-11-22 一种双前轮车辆的转向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97811.4A CN109436157B (zh) 2018-11-22 2018-11-22 一种双前轮车辆的转向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36157A true CN109436157A (zh) 2019-03-08
CN109436157B CN109436157B (zh) 2023-09-29

Family

ID=65553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97811.4A Active CN109436157B (zh) 2018-11-22 2018-11-22 一种双前轮车辆的转向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436157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78616A (zh) * 2019-04-04 2019-06-14 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天津摩托车技术中心) 双前轮摩托车的支撑转向机构
TWI775617B (zh) * 2021-09-24 2022-08-21 張卉錚 車輛避震平衡機構
WO2023202601A1 (zh) * 2022-04-22 2023-10-26 台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的同步减震悬架
US11993336B1 (en) * 2023-11-08 2024-05-28 Ray R. Shrock Suspension and steering for a motorized cycle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670311U (zh) * 2010-05-07 2010-12-15 于金君 一种倒三轮摩托车
CN204310001U (zh) * 2014-12-05 2015-05-06 立马车业集团有限公司 电摩车前轮机构
CN105339250A (zh) * 2013-07-01 2016-02-1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具备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
US20170144719A1 (en) * 2015-11-24 2017-05-25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CN107031769A (zh) * 2017-03-22 2017-08-11 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天津摩托车技术中心)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及前轮摇摆倾斜结构
CN207208310U (zh) * 2017-09-23 2018-04-10 郑菊连 一种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独立悬挂系统
CN108502077A (zh) * 2018-05-17 2018-09-07 五羊—本田摩托(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双前轮车辆的摇摆悬挂系统
CN209258305U (zh) * 2018-11-22 2019-08-16 五羊—本田摩托(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双前轮车辆的转向系统
CN113272217A (zh) * 2018-11-29 2021-08-1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倾斜式车辆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670311U (zh) * 2010-05-07 2010-12-15 于金君 一种倒三轮摩托车
CN105339250A (zh) * 2013-07-01 2016-02-1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具备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
CN204310001U (zh) * 2014-12-05 2015-05-06 立马车业集团有限公司 电摩车前轮机构
US20170144719A1 (en) * 2015-11-24 2017-05-25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CN107031769A (zh) * 2017-03-22 2017-08-11 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天津摩托车技术中心)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及前轮摇摆倾斜结构
CN207208310U (zh) * 2017-09-23 2018-04-10 郑菊连 一种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独立悬挂系统
CN108502077A (zh) * 2018-05-17 2018-09-07 五羊—本田摩托(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双前轮车辆的摇摆悬挂系统
CN209258305U (zh) * 2018-11-22 2019-08-16 五羊—本田摩托(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双前轮车辆的转向系统
CN113272217A (zh) * 2018-11-29 2021-08-1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倾斜式车辆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78616A (zh) * 2019-04-04 2019-06-14 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天津摩托车技术中心) 双前轮摩托车的支撑转向机构
TWI775617B (zh) * 2021-09-24 2022-08-21 張卉錚 車輛避震平衡機構
WO2023202601A1 (zh) * 2022-04-22 2023-10-26 台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的同步减震悬架
US11993336B1 (en) * 2023-11-08 2024-05-28 Ray R. Shrock Suspension and steering for a motorized cy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36157B (zh) 2023-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31210B2 (en) Vehicle with a tiltable chassis
RU2570184C2 (ru)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с переменной колеей
CN109436157A (zh) 一种双前轮车辆的转向系统
CN102470909B (zh) 用于倾斜车辆的控制系统
US9296274B2 (en) Integrated system of independently-variable multi-wheel steering and road contact geometry
US6540243B2 (en) Front wheel steering system for automotive three- and four-wheeled vehicles
CN107600258A (zh) 倒三轮转向侧倾机构
AU2011257444A1 (en) Omni-directional wheel assembly and omni-directional vehicle
CN108502077A (zh) 一种双前轮车辆的摇摆悬挂系统
CN209258305U (zh) 一种双前轮车辆的转向系统
EP1362779B1 (en) Motorcycle-type vehicles
CN110234522A (zh) 车辆悬架系统
EP0929436A1 (en) Angle setting device for vehicle wheels
CN104743021A (zh) 侧倾倒三轮机动车
CN109895912B (zh) 一种双前轮车辆的前轮悬挂倾斜机构
CN110936783A (zh) 车身侧倾联动机构及应用该机构的主动侧倾车辆
US5088570A (en) Steerable rear dual axle system for large trucks
CN110936784A (zh) 车身侧倾控制机构及应用该机构的主动侧倾车辆
EP3170725A2 (en) Two-wheeled vehicle with improved turning stability
CN208216912U (zh) 一种双前轮车辆的摇摆悬挂系统
US9446645B2 (en) Control arm base
CN207360480U (zh) 倒三轮转向侧倾机构
JPH078645B2 (ja) 軌動案内可能な両方向関節車両
JPS63501357A (ja) 自己安定化傾斜式車両
US6102419A (en) Suspension system for electric ca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