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19910B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19910B
CN105319910B CN201510280767.9A CN201510280767A CN105319910B CN 105319910 B CN105319910 B CN 105319910B CN 201510280767 A CN201510280767 A CN 201510280767A CN 105319910 B CN105319910 B CN 1053199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door
transfer
transfer unit
position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8076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19910A (zh
Inventor
越田耕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3199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199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199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199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using doors or cov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transfer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装置,包括:可动地保持转印单元的门;用于传送记录材料的、由门可动地保持的第一辊和设在主体上的第二辊;设在主体上以与门的旋转联动的转印定位部件,所述转印定位部件将转印单元相对于主体定位成使转印部件与图像承载部件相接触;以及设在主体上以与门的旋转联动的辊定位部件,所述辊定位部件将第一辊相对于主体定位成使第一辊与第二辊相接触。

Description

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常规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以顺序叠加方式将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并且随后将中间转印带上承载的调色剂图像通过转印辊一次性全部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成像装置是公知的。这样的成像装置通常配置成使得在卡塞恢复期间转印辊能够从中间转印带分离以便于由用户进行卡塞恢复。具体地,相对于成像装置的主体提供可旋转的门,并且转印辊在与门的打开和闭合操作联动的同时从中间转印带分离。
考虑到图像的记录精度,必须设定转印辊与中间转印带的高接触压力。在此情况下,当压力被设定为例如3kgf到8kgf(29.1N到78.4N)时,门的打开和闭合操作变重以便生成该接触压力。
为了减轻门的打开和闭合操作,现有一种结构,其中锁定机构和可旋转地附连到成像装置主体的转印单元以与门的旋转联动的方式起作用(日本专利特开第2009-251135号)。在日本专利特开第2009-251135号中,当二次转印辊与中间转印带相接触时,二次转印辊相对于主体的位置被确定成用以减小用户操作力。
在这样的常规成像装置中,当打开和闭合门时用户操作力得以减小。然而,记录材料的整个传送路径不能打开,原因是转印单元设在成像装置的主体处从而能够旋转。所以,当用户已打开门以便清除卡塞时,取决于进入转印部分之前的用于记录材料的传送路径的位置,转印单元可能阻挡从用户的视角来看布置在转印单元上游的传送路径,这可能会降低用户的可见性。
此外,用于传送记录材料的对齐辊的夹持部可能不释放,由此对传送路径的可见性可能降低。此外,尽管当发生卡塞时门可以打开,但是记录材料在施加有2kgf到4kgf(19.6N到39.2N)的力的对齐辊处仍保持被夹持。所以,当用户处理记录材料时,用户必须比对齐辊的夹持力更强力地拉出记录材料,因此恢复卡塞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当使用对齐辊的夹持部根据门的打开和闭合而接触或分离的结构时,存在打开和闭合操作由于2kgf到4kgf(19.6N到39.2N)的接触压力而变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其中用于打开和闭合门的操作力可以减小并且当打开门时易于移除记录材料。
本发明的典型配置为:
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图像承载部件,所述图像承载部件设在所述成像装置的主体中,所述图像承载部件承载调色剂图像;
转印单元,所述转印单元包括用于将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承载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材料的转印部件;
门,所述门可动地设在所述主体上,所述门以能运动的方式可动地保持所述转印单元;
辊对,所述辊对包括由所述门可动地保持的第一辊和设在所述主体上的第二辊,所述辊对传送记录材料,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承载的调色剂图像由所述转印部件转印至记录材料;
转印定位部件,所述转印定位部件设在所述主体上以使所述转印定位部件与所述门的旋转联动,所述转印定位部件将所述转印单元相对于所述主体定位成使所述转印部件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相接触;以及
辊定位部件,所述辊定位部件设在所述主体上以使所述辊定位部件与所述门的旋转联动,所述辊定位部件将所述第一辊相对于所述主体定位成使所述第一辊与所述第二辊相接触。
本发明的更多特征将根据以下参照附图对示范性实施例的说明而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整个成像装置的横截面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门的周边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门的周边的仰视透视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门的周边的俯视透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门的打开状态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门的闭合操作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门的闭合操作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门的闭合操作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门的闭合操作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门的闭合操作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门的闭合操作时从门接收的操作力的曲线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门的打开操作的侧视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门的打开操作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门的打开操作的侧视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门的打开操作的侧视图。
图16是示出在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门的打开操作时从门接收的操作力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成像装置)
将解释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整体配置。图1是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整个成像装置的截面图。成像装置1分别包括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Bk的成像单元。除了其中容纳的调色剂的颜色以外,成像单元的每种配置均与其它单元相同。所以,在以下描述中,下标Y、M、C和Bk将被省略。
感光鼓11的表面由充电辊12均匀地充电。此后,由基于指示传输图像数据的信号而被驱动的激光扫描仪13在感光鼓11上形成静电潜像。静电潜像由显影器件14可视化为调色剂图像。感光鼓11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由初次转印辊17提供预定的压力和静电负荷偏压而顺序地转印(初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61(图像承载部件)。在转印之后,略微剩余在感光鼓11上的残余调色剂由鼓清洁器15移除和收集以便再次准备好进行下一次成像。
另一方面,记录材料P从片材盒20逐一地进给并且传送到对齐辊对23。环路形成于记录材料P的末端处,同时末端与对齐辊对23的夹持部相接触,由此校正歪斜。随后,与中间转印带61上承载的调色剂图像同步地,对齐辊对23在驱动作为转印装置的中间转印带61的转印驱动辊62和二次转印外辊35(二次转印部件)之间传送记录材料P。另外,二次转印外辊35与随后将描述的二次转印单元30(参见图2)成一体地组装。在门90的打开和闭合时二次转印外辊35从转印驱动辊62分离。
在转印驱动辊62和布置成与转印驱动辊62相对的二次转印外辊35之间的夹持部处,将预定的压力和静电负荷偏压施加至调色剂图像。因此,中间转印带61上的彩色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在转印之后,略微剩余在中间转印带61上的残余调色剂由带清洁器70移除和收集以便再次准备好进行下一次成像。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由定影器件40(定影单元)加热和加压而被定影,随后,记录材料P由排出辊对41排出到排出托盘50上。
中间转印带61和拉伸中间转印带61的、包括转印驱动辊62的多个拉伸辊被整合为中间转印单元60。随后将描述中间转印单元60的配置。
而且,门90形成于图1中的成像装置1的右侧。门90可以相对于装置的主体打开和闭合。本实施例的门90具有在其下部分处的旋转中心90a并且能够围绕旋转中心90a旋转。此外,接合部分90b形成于门90的上部分处。接合部分90b与形成于成像装置1的主体中的接合部分相接合,由此门90相对于成像装置1的主体保持闭合。
(门的配置)
将参考图2至4解释门和门的周边的关系。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门的周边的侧视图。图3是第一实施例的门的周边的仰视透视图。图4是第一实施例的门的周边的俯视透视图。图5是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门的打开状态的侧视图。
如图2所示,门90能够围绕旋转中心90a旋转。门90是成像装置1的主体的外部部件的一部分。
如图2至4所示,单元保持件91成一体地布置在门90的内侧。单元保持件91将具有二次转印外辊35的二次转印单元30保持在两个纵向端部处。接合部分形成于单元保持件91上以便保持二次转印单元30。具体地,圆柱形地形成于二次转印单元30上的上部限制部分30a与形成于单元保持件91的上部分处的上部限制引导孔91a接合。另一方面,圆柱形地形成于二次转印单元30上的下部限制部分30b与形成于单元保持件91的下部分处的下部限制引导孔91b接合。
此外,如图3所示,门90具有在朝着中间转印单元60的方向上偏压二次转印单元30的浮动弹簧92(弹性部件)。通过这样的配置,二次转印单元30被保持从而相对于形成在门90上的单元保持件91一体地可动,同时接收由浮动弹簧92产生的在朝着中间转印单元60侧的方向上的推压力。
上述的对齐辊对23包括直接被驱动的对齐驱动辊(第一辊)23a以及与对齐驱动辊23a相对的对齐从动辊(第二辊)23b。对齐辊对23的对齐驱动辊23a的纵向端部由单元保持件91保持。具体地,如图5所示,辊限制引导孔91c形成于单元保持件91的下端的附近。辊限制引导孔91c保持对齐驱动辊轴承23c布置在对齐驱动辊23a的纵向端部处。
(围绕转印单元的配置)
接下来,参考图2至5,将描述围绕二次转印单元30的配置。如图5所示,具有圆柱形状的定位部分30c在装置的内侧(中间转印单元60侧)布置在二次转印单元30的上部分上。然后,为了相对于成像装置1定位和固定定位部分30c,转印锁定臂104(转印定位部件)设在成像装置1的主体中。
转印锁定臂104能围绕旋转中心104a旋转。锁定部分104b形成于转印锁定臂104上以便通过接合定位部分30c而固定二次转印单元30,如图4所示。在转印锁定臂104上,形成突起形状的锁定角限制部分104c。通过相对于单元保持件91定位,锁定角限制部分104c限制锁定角。
当打开和闭合门90时,锁定角限制部分104c在形成于单元保持件91的上端处的锁定部分引导件91d的内侧被引导。由于锁定角限制部分104c由锁定部分引导件91d引导,因此锁定角限制部分104c与单元保持件91的运动联动。为此,转印锁定臂104与门90的打开和闭合联动。
由于转印锁定臂104的锁定角限制部分104c由锁定部分引导件91d引导,因此转印锁定臂104施加恒定的定位精度。如图5所示,限制部件107布置在成像装置1中。当门处于打开状态时,限制部件107限制转印锁定臂104的运动以使转印锁定臂104不会降到一定的位置之下。
此外,在二次转印单元30中,用于与成像装置1接合的装配突起30d布置在二次转印外辊35之下并且比下部限制部分30b更靠近中间转印单元60。为了与装配突起30d接合,U形孔106形成于成像装置1中,如图5所示。二次转印单元30的装配突起30d(旋转中心部分)装配到装配孔106中。二次转印单元30配置成使得当打开和闭合门90时二次转印单元30能围绕装配突起30d相对于主体旋转。
通过该配置,二次转印单元30相对于成像装置1定位。也就是说,在二次转印单元30的上部分处,定位部分30c由转印锁定臂104定位。在下部分处,装配突起30d由装配孔106定位。
在闭合状态下,二次转印单元30也相对于中间转印单元60定位。如图5所示,装配凹槽30e形成为使得在朝着二次转印单元30的中间转印单元60侧的方向上提供开口。所以,如图2所示,当闭合门90时,形成于中间转印单元60上的定位突起60a装配到二次转印单元30的装配凹槽30e中。由此,二次转印单元30相对于中间转印单元60定位。
如上所述,二次转印单元30组装成与单元保持件91整合并且相对于单元保持件91在一定范围内可动。也就是说,二次转印单元30的上部限制部分30a在单元保持件91的上部限制引导孔91a内可动。二次转印单元30的下部限制部分30b在单元保持件91的下部限制引导孔91b内可动。因此,二次转印单元30根据门90的打开和闭合操作与门90一体地运动。
如图2和4所示,二次转印外辊35的两个端部由支撑保持件35a支撑。支撑保持件35a由二次转印单元30可动地保持。用于朝着中间转印带61偏压二次转印外辊35的转印弹簧35b设在支撑保持件35a和二次转印单元30之间。中间转印带61和二次转印外辊35之间的转印夹持压力由转印弹簧35b生成。当门90闭合时,转印锁定臂104接收生成转印夹持压力的转印弹簧35b的力。
(围绕对齐驱动辊的配置)
接下来,将描述围绕对齐驱动辊23a的配置。如图2至5所示,对齐锁定臂105作为辊定位部件布置在成像装置1的主体处。
对齐锁定臂105能围绕旋转中心105a旋转。锁定部分105b设在对齐锁定臂105上。锁定部分105b通过接合对齐驱动辊23a的对齐驱动辊轴承23c而固定对齐辊对23,如图4所示。突起形状的锁定角限制部分105c形成于对齐锁定臂105上。锁定角限制部分105c通过相对于单元保持件91定位而限制锁定角。当门90打开和闭合时,锁定角限制部分105c在形成于单元保持件91的下端处的对齐引导件91e的内侧被引导。
以这种方式,由于锁定角限制部分105c被对齐引导件91e引导,因此对齐锁定臂105与单元保持件91的运动联动。为此,对齐锁定臂105与门90的打开和闭合操作联动。而且,通过对齐锁定臂105的锁定角限制部分105c被对齐引导件91e引导,对齐锁定臂105施加一定水平的定位精度。
如图5所示,限制部件108布置在成像装置1中。限制部件108限制对齐锁定臂105的运动以使得当门打开时对齐锁定臂105不会降到一定的位置之下。装配孔101(定位部分)布置在成像装置1中以便将对齐驱动辊23a的对齐驱动辊轴承23c相对于成像装置1定位。
对齐驱动辊23a组装成与单元保持件91整合并且相对于单元保持件91在一定范围内可动。也就是说,对齐驱动辊23a的对齐驱动辊轴承23c在形成于单元保持件91的下部分处的辊限制引导孔91c内可动。所以,对齐驱动辊23a根据门90的打开和闭合而与门90一体地运动。
对齐辊对23包括对齐驱动辊23a和对齐从动辊23b。在对齐从动辊23b和主体之间设有用于在朝着对齐驱动辊23a的方向上偏压对齐从动辊23b的偏压弹簧23d(辊偏压弹簧)。对齐从动辊23b和对齐驱动辊23a之间的夹持压力由偏压弹簧23d生成。当门90闭合时,对齐锁定臂105接收生成对齐辊对23的辊夹持压力的偏压弹簧23d的力。
(门的闭合操作)
接下来,将解释由用户进行的门的闭合操作。首先,作为执行闭合操作之前的步骤,在门90打开的状态下,如图5所示,二次转印单元30成一体地组装到门90的单元保持件91,同时被偏压成朝着装置内部的方向。对齐驱动辊23a也在二次转印单元30的下部分处组装到单元保持件91。
在此状态下,二次转印单元30和对齐驱动辊23a从中间转印单元60分离。它们也从设在成像装置1中的转印锁定臂104、对齐锁定臂105和装配孔106分离。
然后,将利用图6至10中示出第一实施例的门的闭合操作的侧视图解释门90的闭合操作。按照从图6到图10的顺序逐渐地闭合门90。在以下描述中,将详细地描述围绕二次转印单元30的接合运动和围绕对齐驱动辊23a的接合运动。
如图6所示,门90围绕旋转中心90a闭合。然后,二次转印单元30的装配突起30d开始与布置在成像装置1中的装配孔106的入口相接触。
另一方面,设在成像装置1中的对齐锁定臂105的锁定角限制部分105c与形成于单元保持件91的下端处的对齐引导件91e的入口相接触。在此情况下,形成于成像装置1中的限制部件108支撑对齐锁定臂105的下端。所以,锁定角限制部分105c被可靠地引导到对齐引导件91e的入口中。
如图7所示,当门90进一步闭合时,二次转印单元30的装配突起30d进入装配孔106。在此情况下,由于装配突起30d接收来自装配孔106的拖曳,因此二次转印单元30的水平位置被保持,同时二次转印单元30抵抗浮动弹簧92的偏压力。结果,二次转印单元30的下部限制部分30b从单元保持件91的下部限制引导孔91b脱离。
另一方面,根据锁定角限制部分105c沿着对齐引导件91e的斜坡的运动,对齐锁定臂105围绕旋转中心105a逆时针旋转。因此,对齐驱动辊23a的对齐驱动辊轴承23c被引导到设在成像装置1中的装配孔101中。
如图8所示,当门90进一步闭合时,与二次转印单元30成一体地组装的二次转印外辊35与中间转印单元60的中间转印带61相接触。而且,中间转印单元60的定位突起60a进入形成于二次转印单元30上的装配凹槽30e。
另一方面,根据锁定角限制部分105c沿着对齐引导件91e的斜坡的运动,对齐锁定臂105进一步围绕旋转中心105a旋转。结果,由于锁定部分105b挤压对齐驱动辊轴承23c,因此对齐驱动辊轴承23c逐渐被引导到装配孔101中。
如图9所示,当门90进一步闭合时,布置在成像装置1的上部分处的转印锁定臂104的锁定角限制部分104c进入并且接触形成于单元保持件91的上端处的锁定部分引导件91d的入口。随后,转印锁定臂104的具有楔形的锁定部分104b开始与布置在二次转印单元30的上端处的定位部分30c接合。在此情况下,门90从转印锁定臂104接收的力变为峰值并且转印锁定臂104对门90的操作力的作用最大化(参见图11中的P1)。
另一方面,根据锁定角限制部分105c沿着对齐引导件91e的斜坡的运动,对齐锁定臂105进一步围绕旋转中心105a旋转。然后,通过锁定部分105b在对齐驱动辊轴承23c上的作用,对齐驱动辊轴承23c从布置在单元保持件91的下端处的辊限制引导孔91c脱离。另外,对齐驱动辊轴承23c装配到装配孔101。在此情况下,对齐驱动辊23a与主体的对齐从动辊23b相接触。
如图10所示,当门90进一步闭合时,锁定角限制部分104c沿着作为第一引导件的锁定部分引导件91d运动,由此转印锁定臂104围绕旋转中心104a旋转。当门90移动到闭合位置时,二次转印单元30的定位部分30c与转印锁定臂104的锁定部分104b完全接合。因此,二次转印单元30的上部分由转印锁定臂104锁定。
此时,中间转印单元60的定位突起60a在水平方向上进入二次转印单元30的装配凹槽30e并且装配到装配凹槽30e。由此,定位突起60a的竖直运动被限制并且中间转印单元60被定位到正常位置。
另一方面,根据锁定角限制部分105c沿着对齐引导件91e的斜坡的运动,对齐锁定臂105进一步围绕旋转中心105a旋转。然后,楔形的锁定部分105b与对齐驱动辊轴承23c接合。在此情况下,从对齐锁定臂105接收的操作门90所需的力变为峰值并且对齐锁定臂105对门90的操作力的作用变为最大(参见图11中的P2)。
如图2所示,当门90最终闭合时,转印锁定臂104的锁定角限制部分104c运动到限制位置,在该限制位置处单元保持件91的锁定部分引导件91d的斜坡的倾斜度改变。然后,定位部分30c由锁定部分104b锁定。因此,二次转印单元30的上部分被固定。
另一方面,对齐锁定臂105的锁定角限制部分105c运动到限制位置,在该限制位置处作为第二引导件的对齐引导件91e的斜坡的倾斜度改变。然后,对齐驱动辊轴承23c由锁定部分105b锁定。结果,对齐驱动辊23a的位置被确定。
如上所述,在该实施例中独立地提供用于固定二次转印单元30的转印锁定臂104和用于固定对齐驱动辊23a的对齐锁定臂105。此外,对齐锁定臂105在记录材料传送方向上相对于二次转印部分布置在上游侧,在所述二次转印部分处转印驱动辊62与二次转印外辊35相接触。此外,转印锁定臂104在记录材料传送方向上相对于二次转印部分布置在下游侧。因此,当打开门90并且分离二次转印单元30时,存在对齐辊对23的部分和包括二次转印部分的记录材料传送路径被暴露。
所以,在记录材料的卡塞已发生时,在打开门90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记录材料传送路径的良好可见性。而且,由于对齐驱动辊23a从对齐从动辊23b分离,因此当记录材料被保持在对齐辊对23处时,如果门90被打开,则记录材料的保持即被释放,由此能够获得良好的可操作性。
此外,二次转印单元30的定位部分30c由转印锁定臂104锁定并且对齐驱动辊23a的对齐驱动辊轴承23c由对齐锁定臂105锁定。因此,二次转印单元30相对于二次转印部分固定在上游侧和下游侧的两个位置处,由此二次转印部分的接触压力被分散。结果,用于闭合门90的操作力可以减小,这将随后进行详细解释。
图11是示出了在第一实施例的门的闭合操作期间从门接收的操作力的曲线图。如上所述,本实施例配置成使施加到转印锁定臂104和对齐锁定臂105的峰值压力(P1、P2)的定时错开。所以,当闭合门90时用户的操作力可以减小。
接下来,将解释用动量来闭合门90的情况。二次转印单元30由浮动弹簧92朝着装置内部的方向偏压。所以,即使用动量闭合门90,门90也要在二次转印单元30的上部限制部分30a和下部限制部分30b分别在下部限制部分30b和上部限制部分30a被偏压的位置处被保持在上部限制引导孔91a和下部限制引导孔91b中的时候才闭合。
然而,对齐驱动辊23a在重力的方向上由单元保持件91的辊限制引导孔91c经由对齐驱动辊轴承23c支撑。所以,如果当门90用动量闭合时施加冲击,则对齐驱动辊23a被束缚。然后,对齐锁定臂105很可能锁定对齐驱动辊轴承23c,同时对齐驱动辊轴承23c未被引导至装配孔101。在此情况下,可能发生门90的不正确的闭合。
所以,在本实施例中,与对齐驱动辊23a相对的二次转印单元30的壳体的一部分位于对齐驱动辊23a的附近(参见图5)。由于该部分是保护结构,其中当门90闭合时,对齐驱动辊23a的沿着门90的方向的运动量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因此该部分被称作保护单元30f。
通过该配置,即使在门90的闭合操作时对齐驱动辊23a被束缚,对齐驱动辊23a在辊限制引导孔91c中的运动也由受到浮动弹簧92挤压的二次转印单元30的保护单元30f限制。因此,在对齐驱动辊轴承23c开始由对齐锁定臂105锁定之前,对齐驱动辊23c即被引导到装配孔101中。
(门的打开操作)
接下来,将解释为进行维护(如卡塞恢复)而由用户执行的打开门90的操作。图12是用于解释第一实施例的门的打开操作的侧视图。
当逐渐打开门90时,锁定部分引导件91d的斜坡(装置内侧的斜坡S1)变为与转印锁定臂104的锁定角限制部分104c接触。通过来自斜坡S1的拖曳,转印锁定臂104围绕旋转中心104a旋转。结果,通过转印锁定臂104对定位部分30c的锁定被释放。
另一方面,对齐引导件91e的斜坡(装置内侧的斜坡S2)与对齐锁定臂105的锁定角限制部分105c相接触。然后,通过来自斜坡S2的拖曳,对齐锁定臂105围绕旋转中心105a旋转。结果,通过对齐锁定臂105对对齐驱动辊轴承23c的锁定被释放。
当最终打开门90时,转印锁定臂104的下端与限制部件107相接触,如图5所示。而且,对齐锁定臂105的下端与限制部件108相接触。结果,转印锁定臂104和对齐锁定臂105的姿态被保持。
以这种方式,在该实施例中独立地提供转印锁定臂104和对齐锁定臂105。结果,对齐辊和二次转印部分处的记录材料传送路径被暴露,由此可以获得良好的可见性,并且当发生记录材料的卡塞时不必从对齐辊的夹持部拉出记录材料。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配置。然后,将利用图13至15中示出第二实施例的门的打开操作的侧视图解释门90的打开操作。按照图13到图15的顺序逐渐打开门90。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配置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省略它们的解释。而且,将省略门90的闭合操作的解释,原因是该实施例的门90的闭合操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门的打开操作)
接下来,将解释为了进行维护(如卡塞恢复)而由用户执行的打开门90的操作。如图13所示,当逐渐打开门90时,锁定部分引导件91d的斜坡(装置内侧的斜坡S1)变为与转印锁定臂104的锁定角限制部分104c相接触。通过来自斜坡S1的拖曳,转印锁定臂104围绕旋转中心104a在释放锁定的方向上旋转。
另一方面,此时,对齐锁定臂105的锁定角限制部分105c不与对齐引导件91e的斜坡(装置内侧的斜坡S2)相接触。为此,从对齐锁定臂105到门90的操作力尚未被传递。
其后,当圆柱形定位部分30c在锁定部分引导件91d中滑动时,定位部分30c与转印锁定臂104的锁定部分104b的接合被释放。在此情况下,门90从转印锁定臂104接收的力变为峰值并且转印锁定臂104对门90的操作力的作用最大化(参见图16中的P3)。
如图14所示,当逐渐打开门90时,在转印锁定臂104的锁定部分104b的末端附近的斜坡变为与圆柱形的定位部分30c相接触。然后,通过转印部分的夹持压力的作用帮助解锁,由此减小用于打开门90的力。
另一方面,对齐引导件91e的斜坡(装置内侧的斜坡S2)与对齐锁定臂105的锁定角限制部分105c相接触。然后,对齐锁定臂105围绕旋转中心105a旋转。结果,通过对齐锁定臂105对对齐驱动辊轴承23c的锁定被释放。
而且,位于对齐锁定臂105的锁定部分105b的末端附近的斜坡与对齐驱动辊轴承23c在滑动的同时变为逐渐分离。在此情况下,门90从对齐锁定臂105接收的力变为峰值并且对齐锁定臂105对门90的操作力的作用最大化(参见图16中的P4)。
如图15所示,当逐渐打开门90时,转印锁定臂104对二次转印单元30的定位部分30c的锁定被释放。然后,转印锁定臂104的下端与限制部件107相接触。
另一方面,当位于对齐锁定臂105的锁定部分105b的末端附近的斜坡与对齐驱动辊轴承23c相接触时,通过对齐辊的夹持压力的作用帮助解锁,由此减小用于打开门90的力。
当最终打开门90时,转印锁定臂104的下端与限制部件107相接触,如图15所示。而且,对齐锁定臂105的下端与限制部件108相接触。结果,转印锁定臂104和对齐锁定臂105的姿态被保持。
以这种方式,在该实施例中独立地提供转印锁定臂104和对齐锁定臂105。结果,对齐辊和二次转印部分处的记录材料传送路径被暴露,由此可以获得良好的可见性,并且当发生记录材料的卡塞时不必从对齐辊的夹持部拉出记录材料。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当打开门90时可以利用从对齐辊和二次转印部分的夹持压力中接收的力。所以,用于打开门90的操作力可以减小。
图16是示出了在第二实施例的门的打开操作期间从门接收的操作力的曲线图。如上所述,本实施例配置成使施加到转印锁定臂104和对齐锁定臂105的峰值压力(P3、P4)的定时错开。所以,当打开门90时,用户的操作力可以减小。
如上所述,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其中用于打开和闭合门的操作力得以减小并且可以获得良好的可见性,并且当发生记录材料的卡塞时不必从对齐辊的夹持部拉出记录材料。
尽管已经参考示范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当与最广义的解释一致,以便涵盖所有这样的变型以及等价的结构和功能。
本申请要求于2014年5月30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4-112409的日本专利申请的权益,上述申请通过全文引用而并入本文。

Claims (8)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图像承载部件,所述图像承载部件设在所述成像装置的主体中,所述图像承载部件承载调色剂图像;
转印单元,所述转印单元包括用于将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承载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材料的转印部件;
门,所述门可动地设在所述主体上,所述门可动地保持所述转印单元;
辊对,所述辊对包括由所述门可动地保持的第一辊和设在所述主体上的第二辊,所述辊对传送记录材料,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承载的调色剂图像由所述转印部件转印至记录材料;
转印定位部件,所述转印定位部件可动地设在所述主体上,所述转印定位部件将所述转印单元相对于所述主体定位成使所述转印部件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相接触;以及
辊定位部件,所述辊定位部件可动地设在所述主体上,所述辊定位部件将所述第一辊相对于所述主体定位成使所述第一辊与所述第二辊相接触;
设置在门上的第一引导件,所述第一引导件被构造成根据所述门的闭合操作引导所述转印定位部件,从而使所述转印定位部件运动到用于定位所述转印单元的位置;以及
设置在门上的第二引导件,所述第二引导件被构造成根据所述门的闭合操作引导所述辊定位部件,从而使所述辊定位部件运动到用于定位所述第一辊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能够与设在所述主体上的凹槽接合的旋转中心部分设在所述转印单元上,并且
其中,通过所述旋转中心部分与所述凹槽的接合,所述转印单元能够围绕所述旋转中心部分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当闭合所述门时,由所述转印定位部件确定的峰值压力的定时与由所述辊定位部件确定的峰值压力的定时是不同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挤压所述转印单元的弹性部件设在所述转印单元和所述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转印单元包括保护单元,当闭合所述门时,所述保护单元限制所述第一辊沿着所述门的方向的运动量;并且
其中,当闭合所述门时,在所述第一辊由所述辊定位部件定位之前,所述第一辊被引导到形成于所述主体上的装配孔以便定位所述第一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当打开所述门时,由所述转印定位部件确定的峰值压力的定时与由所述辊定位部件确定的峰值压力的定时是不同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
还包括设在所述转印单元中的转印弹簧,所述转印弹簧通过将所述转印部件偏压到所述图像承载部件而在所述转印部件和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之间生成转印夹持压力,
其中,当闭合所述门时,所述转印定位部件经由所述转印单元接收来自所述转印弹簧的力。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
还包括生成所述辊对的夹持压力的辊偏压弹簧,
其中,当闭合所述门时,所述辊定位部件接收来自所述辊偏压弹簧的力。
CN201510280767.9A 2014-05-30 2015-05-28 成像装置 Active CN1053199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12409 2014-05-30
JP2014112409A JP6292982B2 (ja) 2014-05-30 2014-05-30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19910A CN105319910A (zh) 2016-02-10
CN105319910B true CN105319910B (zh) 2018-06-22

Family

ID=54701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80767.9A Active CN105319910B (zh) 2014-05-30 2015-05-28 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500999B2 (zh)
JP (1) JP6292982B2 (zh)
CN (1) CN1053199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46931B2 (en) * 2016-06-10 2018-08-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US11119439B2 (en) * 2019-07-30 2021-09-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n opening/closing unit with a first closed position for forming a conveyance pat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4272A (zh) * 2006-03-08 2007-09-12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53539A (zh) * 2009-11-10 2011-05-1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装置外部单元
CN102540826A (zh) * 2010-12-13 2012-07-0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03324053A (zh) * 2012-03-23 2013-09-2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395522B1 (ko) * 2000-08-25 2003-08-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레이저 프린터
JP4613538B2 (ja) * 2004-07-16 2011-01-19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82381A (ja) 2005-04-05 2006-10-19 Murata Mach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8116663B2 (en) * 2007-11-16 2012-02-1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secondary-transfer-roller releasing mechanism
JP5134347B2 (ja) 2007-12-04 2013-01-3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84588B2 (ja) * 2008-04-03 2012-11-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71433B2 (ja) * 2009-05-01 2012-11-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150655B2 (ja) * 2010-01-29 2013-02-2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87038B2 (ja) * 2010-05-31 2014-09-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625686B2 (ja) * 2010-09-28 2014-11-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15899B2 (ja) 2012-04-09 2016-10-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用紙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164470B2 (en) * 2012-09-18 2015-10-20 Ricoh Company, Limited Transfer device and attachment of the transfer device to a cover of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176912B2 (ja) * 2012-10-10 2017-08-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16202B2 (ja) * 2012-11-21 2017-04-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4272A (zh) * 2006-03-08 2007-09-12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53539A (zh) * 2009-11-10 2011-05-1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装置外部单元
CN102540826A (zh) * 2010-12-13 2012-07-0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03324053A (zh) * 2012-03-23 2013-09-2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92982B2 (ja) 2018-03-14
CN105319910A (zh) 2016-02-10
US9500999B2 (en) 2016-11-22
JP2015227907A (ja) 2015-12-17
US20150346646A1 (en) 2015-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9503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n opening and closing unit
US873786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0872609B1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US8112014B2 (en) Color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88335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777504B (zh) 成像设备
JP4916557B2 (ja)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0241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31020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80286003A1 (e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1848397B1 (ko) 화상형성장치
CN101178555B (zh) 成像装置
CN105319910B (zh) 成像装置
US934204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fixing unit detachably mountable to a main assembly of the apparatus
JP615340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01668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ユニット
JP467827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53477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86829A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31196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423209B2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0194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9067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36242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