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70966A - 电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70966A
CN105270966A CN201510415218.8A CN201510415218A CN105270966A CN 105270966 A CN105270966 A CN 105270966A CN 201510415218 A CN201510415218 A CN 201510415218A CN 105270966 A CN105270966 A CN 1052709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ft car
adjustable length
guiding device
lift
c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1521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吾妻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2709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709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在不使构造变得复杂且不增大电梯轿厢整体的质量的前提下能够抑制向电梯轿厢施加的偏心负载,并且能够抑制在引导装置以及导轨上产生偏磨损。该电梯装置具备对电梯轿厢的升降进行引导的引导装置,电梯轿厢在上部的大致中心位置与主吊索连结,另一方面,在底部的大致中心位置以外的位置与尾缆连结,引导装置以与预先设置在升降通道内的导轨卡合的方式设置在电梯轿厢的上部以及下部,该电梯装置具备长度可变的台,该长度可变的台伴随着电梯轿厢的升降,使设置在电梯轿厢的上部以及下部的引导装置的设置间隔发生变化。

Description

电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装置,尤其适宜应用于通过与电梯轿厢的底部连结的尾缆的自重而向电梯轿厢施加偏心负载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电梯装置具备引导装置,当电梯轿厢在升降通道内进行升降时,该引导装置沿着预先设置在升降通道内的导轨对电梯轿厢进行引导。该引导装置具备一边按压导轨一边进行旋转的滚子,通常在电梯轿厢的上部以及下部的两侧合计设置四个。
另外,电梯装置具备尾缆,当电梯轿厢在升降通道内进行升降时,该尾缆用于保持电梯轿厢侧与平衡重侧的重量平衡。尾缆与电梯轿厢的底部连结,伴随着电梯轿厢的升降,与悬吊电梯轿厢的主吊索的自重相反地,尾缆的自重发生变化,从而保持电梯轿厢侧与平衡重侧的重量平衡。
在此,通常,尾缆不会设置在主吊索的铅垂线上的位置。具体来说,主吊索与电梯轿厢上表面的中心的位置连结,另一方面,尾缆与电梯轿厢底部的中心位置以外的位置连结。在这种情况下,电梯轿厢越上升,尾缆的自重越增大,从而向电梯轿厢施加意欲使电梯轿厢倾斜的偏心负载。
伴随着向电梯轿厢施加偏心负载,按压导轨的按压力增大的引导装置的滚子与其他引导装置的滚子相比磨损加剧。其结果是,作为引导装置整体而产生偏磨损。另外,导轨也产生一部分较大磨损的偏磨损。
因在引导装置以及导轨上产生偏磨损,电梯轿厢升降时的振动增大,产生该振动向电梯轿厢传递而使乘坐舒适性变差这样的问题。
为此,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电梯装置,其具备:平衡重块,其设置在电梯轿厢的底部;重块移送装置,其用于移送平衡重块;检测装置,其用于检测电梯轿厢的高度;平衡重块驱动系统,其与电梯轿厢的高度信息相对应地接收抵消电梯轿厢的偏心负载的重块移动控制数据,通过重块移送装置来移送平衡重块并抵消电梯轿厢的偏心负载,从而取得电梯轿厢的平衡。
根据该专利文献1,通过平衡重块等来抑制向电梯轿厢施加的偏心负载,由此抑制在引导装置以及导轨中产生偏磨损,能够消除振动增大的情况以及因振动而导致乘坐舒适性变差的情况。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04672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梯装置构成为,为了抑制向电梯轿厢施加的偏心负载,在电梯轿厢的底部具备平衡重块、重块移送装置以及平衡重块驱动系统等。因此,存在电梯轿厢底部的构造复杂、电梯轿厢整体的质量增大这样的问题。
若构造变得复杂,则难以进行安装作业,并且伴随着部件件数的增加而产生故障频率增加等新问题。另外,若电梯轿厢整体的质量增加,则产生使主吊索的根数增加、支承电梯轿厢的轿厢框体大型化的必要,产生消耗电力的增加等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以上方面而完成的,提出一种电梯装置,其不会使构造复杂化,并且不会增大电梯轿厢整体的质量,能够抑制向电梯轿厢施加的偏心负载,并且抑制在引导装置以及导轨上产生偏磨损。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在本发明中,电梯装置具备对电梯轿厢的升降进行引导的引导装置,电梯轿厢在上部的大致中心位置处与主吊索连结,另一方面,在底部的大致中心位置以外的位置处与尾缆连结,引导装置以与预先设置在升降通道内的导轨卡合的方式设置在电梯轿厢的上部以及下部,该电梯装置具备长度可变的台,该长度可变的台伴随着电梯轿厢的升降而使设置在电梯轿厢的上部以及下部的引导装置的设置间隔发生变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不使构造变得复杂并且不增大电梯轿厢整体的质量的前提下抑制向电梯轿厢施加的偏心负载,从而抑制在引导装置以及导轨上产生偏磨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梯装置的侧视结构图。
图2是支承装置的侧视结构图。
图3是支承装置的俯视结构图。
图4是可动装置的侧视结构图。
图5是可动装置的俯视结构图。
图6是可动装置的主视结构图。
图7是驱动装置的侧视结构图。
图8是驱动装置的俯视结构图。
图9是固定装置的侧视结构图。
图10是固定装置的俯视结构图。
图11是长度可变的台的侧视结构图。
图12是长度可变的台的上剖面结构图。
图13是长度可变的台的右剖面结构图。
图14是长度可变的台的侧视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梯装置
10电梯轿厢
20主吊索
30尾缆
40轿厢框体
50长度可变的台
51支承装置
52可动装置
53驱动装置
54固定装置
60引导装置
61滚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1)电梯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梯装置1整体的侧面结构。电梯装置1构成为具备电梯轿厢10、主吊索20、尾缆30、轿厢框体40、长度可变的台50以及引导装置60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此,对于右侧面的结构进行了图示,对于左侧面也为相同的结构。
电梯轿厢10悬垂于主吊索20,在正面具备能够开闭的门11,并且在门11附近的底部连结有尾缆30。轿厢框体40设置为沿电梯轿厢10的两侧面延伸。
长度可变的台50设置为通过螺栓而固定在轿厢框体40的上下的端部的支承台41上。需要说明的是,在此,长度可变的台50在上下的端部的支承台41上设置,但是也可以在上下的端部中的任一方的端部的支承台41上设置。
如图1所示,在右侧面的上下的端部的支承台41上设置两个台50的情况下,对于左侧面的轿厢框体40也同样设置。在这种情况下,在电梯装置1上设置合计四个长度可变的台50。
长度可变的台50的详细内容见后述(图2~图14),在此简单说明时,长度可变的台50是与电梯轿厢10的到达层(高度)相应地长度变化的台。
例如长度可变的台50在电梯轿厢10到达升降通道端部附近(最高楼层或者最低楼层附近)时,以在可变的范围内成为最短的方式变化,在电梯轿厢10位于升降通道端部附近以外(中间楼层等)的位置的情况下,以在可变的范围内成为最长的方式变化。
引导装置60构成为设置在长度可变的台50上且具备多个滚子61。此处的引导装置60具备三个滚子61,三个滚子61从三个方向按压导轨(省略图示)并且旋转,在升降方向上引导电梯轿厢10。
需要说明的是,导轨在此处省略图示。实际上设置在纸面近前侧,设置为在升降通道内沿升降方向延伸。另外,导轨配置为相对于升降方向垂直的剖面为凸形状,凸部与轿厢框体40、台50以及引导装置60等对置。而且,凸部的三个面分别被三个滚子61按压。
以下,针对电梯轿厢10的动作以及作用于电梯轿厢10的力的关系进行说明。作为前提,主吊索20的一端连结于电梯轿厢10的上部,另一端经由滑轮而连结于平衡重(省略图示)的上部。另外,尾缆30的一端连结于电梯轿厢10的门11附近的底部,另一端连结于平衡重的底部。
当电梯轿厢10上升或者下降时,电梯轿厢10侧的主吊索20的自重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当电梯轿厢10上升时,自重减小,当下降时自重增大。
另一方面,平衡重侧的主吊索20的自重与电梯轿厢10侧相反的变化。具体来说,当电梯轿厢10上升时,平衡重下降,因此平衡重侧的主吊索20的自重增大。相反,当电梯轿厢10下降时,平衡重上升,因此自重变小。
在仅通过主吊索20来连结电梯轿厢10与平衡重的情况下,如上所述,无法保持电梯轿厢10侧与平衡重侧的重量平衡。因此,利用尾缆30来连结电梯轿厢10与平衡重。
例如,当电梯轿厢10上升时,电梯轿厢10侧的主吊索20的自重变小,但是尾缆30的自重增大。另一方面,平衡重侧的主吊索20的自重增大,但是尾缆30的自重变小。因此,能够保持电梯轿厢10侧与平衡重侧的重量平衡。
在此,通常尾缆30不设置在主吊索20的铅垂线上的位置,如图1所示,连结于门11附近的底部。当将从尾缆30到主吊索20的铅垂线上的距离设为L1、将尾缆30的自重设为W1时,力的力矩M通过下述式(1)来表示。
M=L1×W1……(1)
该力的力矩M即是意欲使电梯轿厢10发生倾斜的偏心负载,并且作为滚子61按压导轨的按压力P1以及P2而作用于滚子61。若该按压力P1以及P2较大,则产生滚子61的磨损不断加剧、并且导轨的磨损也不断加剧这样的问题。
为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轿厢框体40与引导装置60之间设置长度可变的台50,通过将该长度可变的台50在能够变化的范围内设为最长,从而增大滚子61的上下的设置间隔L2。通过增大该设置间隔L2,根据杠杆原理,能够利用较小的按压力P1以及P2来实现电梯轿厢10的良好平衡。
而且,能够抑制滚子61以及导轨的磨损不断加剧,消除乘坐舒适性变差的问题。另外,设置间隔L2越长,越能够减小按压力P1以及P2,但是过长时,在电梯轿厢10到达最高楼层或者最低楼层附近的情况下,存在引导装置60与升降通道的端部发生干涉这样的问题。
为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电梯轿厢10到达最高楼层或者最低楼层附近的情况下将长度可变的台50的长度在能够变化的范围内设为最短,可以避免引导装置60与升降通道的端部发生干涉。以下,参照图2~图14对长度可变的台5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2)长度可变的台的结构
长度可变的台50由支承装置51、可动装置52、驱动装置53以及固定装置54构成。以下,对支承装置51、可动装置52、驱动装置53以及固定装置54的各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
(2-1)支承装置的结构
图2以及图3表示支承装置51的结构。图2是支承装置51的侧视结构图,图3是从A-A方向观察图2所示的支承装置51时的支承装置51的俯视结构图。支承装置51由支承台511以及可动装置引导件512构成。
支承台511是平钢板,构成为在四角形成螺栓接合用孔5111,在内部形成多个螺栓接合用丝锥孔5112以及5113。支承台511通过向螺栓接合用孔5111插入螺栓而连结并固定在轿厢框体40的支承台41上。
螺栓接合用丝锥孔5112是用于将驱动装置53(图7、图8)固定在支承台511上的丝锥孔,螺栓接合用丝锥孔5113是用于将固定装置54(图9、图10)固定在支承台511上的丝锥孔。
可动装置引导件512是槽形钢,通过焊接而固定在支承台511上。图3中的斜线部表示焊接部分。可动装置引导件512的高度H1大于可动装置52(图4~图6)的最大可动范围。另外,可动装置引导件512的端部出于供可动装置52滑动的目的而被加工为光滑。
(2-2)可动装置的结构
图4~图6表示可动装置52的结构。图4是可动装置52的侧视结构图,图5是从B-B方向观察图4所示的可动装置52时的可动装置52的俯视结构图。另外,图6是从C-C方向观察图5所示的可动装置52时的可动装置52的主视结构图。可动装置52由靴521、上板522、制动靴夹持部523以及板状齿轮524构成。
靴521为槽形钢,构成为形成沿可动方向延伸的槽5211。槽5211的高度H2与可动装置引导件512的高度H1(图2)大致相同,与高度H1同样地大于可动装置52的最大可动范围。另外,槽5211出于与可动装置引导件512的端部(图3)滑动的目的而被加工为光滑。
上板522是平钢板,构成为在四角形成螺栓接合用孔5221。上板522的下表面通过焊接与靴521的上部进行固定。图5中的斜线部表示焊接部分。另外,上板522的上表面通过向螺栓接合用孔5221插入螺栓而连结并固定在引导装置60上。
制动靴夹持部523是角钢,通过焊接而固定在靴521的正面部分上。图6中的斜线部表示焊接部分。制动靴夹持部523的高度是与槽5211的高度H2相同的高度,大于可动装置52的最大可动范围。
板状齿轮524在表面上形成有凹凸部,通过焊接而固定在靴521的正面部分上。图6中的斜线部表示焊接部分。板状齿轮524的高度是与槽5211的高度H2相同的高度,大于可动装置52的最大可动范围。
(2-3)驱动装置的结构
图7以及图8表示驱动装置53的结构。图7是驱动装置53的侧视结构图,图8是从D-D方向观察图7所示的驱动装置53时的驱动装置53的俯视结构图。驱动装置53由马达531、托架532以及小齿轮533构成。
马达531在轴上具备小齿轮533,通过托架532来固定。托架532形成有螺栓接合用孔5321,插入到该螺栓接合用孔5321的螺栓与支承台511的螺栓接合用丝锥孔5112(图3)嵌合,从而将驱动装置53固定在支承台511上。
(2-4)固定装置的结构
图9以及图10表示固定装置54的结构。图9是固定装置54的侧视结构图,图10是从E-E方向观察图9所示的固定装置54时的固定装置54的俯视结构图。固定装置54由制动器541以及托架542构成。
制动器541具备制动靴5411,该制动靴5411通过把持可动装置52的制动靴夹持部523(图4~图6)而将可动装置52固定在支承装置51上。
托架542形成有螺栓接合用孔5421,插入到该螺栓接合用孔5421的螺栓与支承台511的螺栓接合用丝锥孔5113(图3)嵌合,从而将固定装置54固定在支承台511上。
(2-5)各装置组合时的长度可变的台的结构
图11~图14表示对上述说明的支承装置51、可动装置52、驱动装置53以及固定装置54进行组合而制作出的长度可变的台50的结构。
图11是长度可变的台50的侧视结构图,图12是从F-F方向观察图11所示的长度可变的台50时的上剖面结构图。另外,图13是从G-G方向观察图12所示的长度可变的台50时的右剖面结构图。图14与图11同样为长度可变的台50的侧视结构图,但是在长度变短这一点上与图11不同。
以下,对各装置51~54的组合状态进行说明。在支承装置51的支承台511上通过焊接而固定有可动装置引导件512。另外,在支承台511上通过螺栓5322而连结并固定驱动装置53的托架532,通过螺栓5422而连结并固定有固定装置54的托架542。
另一方面,可动装置52的靴521与上板522通过焊接进行固定。将形成于靴521的槽5211从上方插入可动装置引导件512的端部并使其嵌合,由此将支承装置51与可动装置52连接为能够滑动。可动装置52的上板522通过螺栓而连结并固定在引导装置60上。
若将槽5211与可动装置引导件512连接为能够滑动,则可动装置52处于能够沿上下方向(电梯轿厢的升降方向)移动的状态,并且成为在平面方向(支承台511上表面方向)受到限制的状态。
另外,在驱动装置53的托架532上固定有马达531以及小齿轮533,成为小齿轮533与板状齿轮524卡合的状态。马达531在接收来自控制基板(省略图示)的驱动信号时使小齿轮533旋转。当小齿轮533进行旋转动作时,能够使可动装置52朝上方或者下方移动。
另外,在固定装置54的托架542上固定有制动器541以及制动靴5411,在制动靴5411间的空隙配置有制动靴夹持部523。制动器541在接收来自控制基板(省略图示)的控制信号时使制动靴5411动作。
通过使制动靴5411把持制动靴夹持部523,能够在规定的高度下固定可动装置52。另外,通过解除把持,可以设为可动装置52能够朝上方或者下方移动的状态。
(3)长度可变的台的动作
以下,对与电梯轿厢10的升降相伴的长度可变的台50的动作进行说明。作为前提,电梯轿厢10当前位于升降通道端部附近以外(中间楼层)的位置,然后上升至最高楼层,之后下降至最低楼层。
在电梯轿厢10位于中间楼层的情况下,设置在电梯轿厢10的上部的长度可变的台50增大设置间隔L2(图1)而减小按压力P1,因此在能够变化的范围内维持最大的长度。
具体来说,长度可变的台50通过驱动马达531而使上板522在能够变化的范围内朝上方移动,然后使制动器541动作而维持使制动靴5411把持制动靴夹持部523的状态(图11、图13)。
需要说明的是,马达531以及制动器541通过接收来自控制基板(省略图示)的控制信号来动作。另外,控制基板通过接收来自传感器(省略图示)的位置信息来把握电梯轿厢10的当前位置,控制马达531以及制动器541的动作。
另外,在电梯轿厢10位于中间楼层的情况下,对于设置在电梯轿厢10的下部的长度可变的台50而言,也同样地为了增大设置间隔L2(图1)而减小按压力P2,在能够变化的范围内维持最大的长度。
接下来,在电梯轿厢10从中间楼层上升并通过了预先设定的可动装置开始点(最高楼层附近)的情况下,设置在电梯轿厢10的上部的长度可变的台50为了避免设置在更靠上部的引导装置60与升降通道端部发生干涉而从最大长度在能够变化的范围内变化为最小的长度,并维持最小的长度。
具体来说,长度可变的台50使制动器541动作而解除制动靴5411所进行的制动靴夹持部523的把持,驱动马达531而使上板522在能够变化的范围内朝下方移动。并且,之后,使制动器541再次动作而维持使制动靴5411把持制动靴夹持部523的状态(图14)。
电梯轿厢10在长度可变的台50达到最小长度的时刻到达最高楼层。需要说明的是,即使电梯轿厢10到达最高楼层,设置在电梯轿厢10的下部的引导装置60也不会与升降通道端部发生干涉。因此,设置在电梯轿厢10的下部的长度可变的台50在电梯轿厢10到达最高楼层的情况下也可以维持最大的长度。
接下来,在电梯轿厢10从最高楼层下降、并通过了预先设定的可动装置开始点的情况,设置在电梯轿厢10的上部的长度可变的台50不需要相对于升降通道端部避免干涉。因此,长度可变的台50为了增大设置间隔L2而减小按压力P1而从最小的长度在能够变化的范围内变化为最大的长度,并维持最大的长度。
具体来说,长度可变的台50使制动器541动作而解除制动靴5411所进行的制动靴夹持部523的把持,驱动马达531而使上板522在能够变化的范围内朝上方移动。并且,之后,使制动器541再次动作而维持使制动靴5411把持制动靴夹持部523的状态(图11、图13)。
在电梯轿厢10从最高楼层附近下降至最低楼层附近时,设置在电梯轿厢10的上部以及下部的长度可变的台50在能够变化的范围内维持最大的长度。
在电梯轿厢10进一步持续下降、并通过了预先设定的可动装置开始点(最低楼层附近)的情况下,设置在电梯轿厢10的下部的长度可变的台50为了避免设置在更靠下部的引导装置60与升降通道端部发生干涉,从最大长度在能够变化的范围内变化为最小的长度,并维持最小的长度。
具体来说,长度可变的台50使制动器541动作而解除制动靴5411所进行的制动靴夹持部523的把持,驱动马达531而使上板522在能够变化的范围内朝上方移动。并且,之后,使制动器541再次动作而维持使制动靴5411把持制动靴夹持部523的状态(图14)。
电梯轿厢10在长度可变的台50达到最小长度的时刻到达最低楼层。需要说明的是,即使电梯轿厢10到达最低楼层,设置在电梯轿厢10的上部的引导装置60也不会与升降通道端部发生干涉。因此,设置在电梯轿厢10的上部的长度可变的台50即使在电梯轿厢10到达最低楼层的情况下也维持最大的长度。
(4)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轿厢框体40与引导装置60之间设置长度可变的台50,通过长度可变的台50的可变动作而使夹着电梯轿厢10上下设置的引导装置60的设置间隔L2发生变化,在电梯轿厢10的行驶时长度可变的台50的长度在能够变化的范围内成为最大的长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大引导装置60的设置间隔L2,因此根据杠杆原理,引导装置60的滚子61能够通过比设置间隔L2最短的情况小的按压力P1以及P2来按压导轨,从而引导电梯轿厢。
另外,在电梯轿厢10沿升降通道内升降而到达最高楼层或者最低楼层附近的情况下,长度可变的台50的长度在能够变化的范围内成为最小的长度,因此能够避免引导装置60与升降通道端部发生干涉。
因此,能够避免引导装置60与升降通道的干涉,并且通过较小的按压力P1以及P2来抑制向电梯轿厢10作用的偏心负载,因此能够抑制在引导装置60以及导轨上产生偏磨损。
另外,长度可变的台50仅设置在轿厢框体40与引导装置60之间即可,新的组装作业较为容易,并且对于已经设立的电梯装置而言,附加作业也较为容易。
另外,对于部件件数而言,仅追加长度可变的台50即可,因此能够避免故障频率显著地增加。另外,由于不会增加电梯轿厢10的质量以及使轿厢框体40大型化,因此能够避免消耗电力增加。即,能够不使构造变得复杂而通过简易的结构来抑制在引导装置60以及导轨上产生偏磨损。
因此,通过抑制在引导装置60以及导轨上产生偏磨损,能够向使用者提供一种乘坐舒适性优良的电梯装置。

Claims (8)

1.一种电梯装置,其具备对电梯轿厢的升降进行引导的引导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梯轿厢在上部的大致中心位置处与主吊索连结,另一方面,在底部的大致中心位置以外的位置处与尾缆连结,
所述引导装置以与预先设置在升降通道内的导轨卡合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电梯轿厢的上部以及下部,
所述电梯装置具备长度可变的台,该长度可变的台伴随着所述电梯轿厢的升降而使在所述电梯轿厢的上部以及下部设置的所述引导装置的设置间隔发生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梯轿厢到达升降通道端部附近时,所述长度可变的台使所述引导装置的设置间隔在能够变化的范围内变为最小的长度,
在所述电梯轿厢位于升降通道端部附近以外的位置的情况下,所述长度可变的台使所述引导装置的设置间隔在能够变化的范围内变为最大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长度可变的台设置在所述电梯轿厢的轿厢框体与所述引导装置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长度可变的台设置在所述电梯轿厢的上部或者下部中的任一方或者设置在所述电梯轿厢的上部和下部双方。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长度可变的台设置在所述电梯轿厢的左右双方。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长度可变的台设置于所述电梯轿厢的上部的情况下,
在所述电梯轿厢到达升降通道端部附近中的、最高楼层附近时,所述长度可变的台使所述引导装置的设置间隔在能够变化的范围内变为最小的长度,
在所述电梯轿厢位于所述最高楼层附近以外的位置的情况下,所述长度可变的台使所述引导装置的设置间隔在能够变化的范围内变为最大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长度可变的台设置于所述电梯轿厢的下部的情况下,
在所述电梯轿厢到达升降通道端部附近中的、最低楼层附近时,所述长度可变的台使所述引导装置的设置间隔在能够变化的范围内变为最小的长度,
在所述电梯轿厢位于所述最低楼层附近以外的位置的情况下,所述长度可变的台使所述引导装置的设置间隔在能够变化的范围内变为最大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长度可变的台包括支承装置、可动装置、驱动装置以及固定装置,
所述支承装置对所述驱动装置以及所述固定装置进行支承,
所述可动装置能够滑动地与所述支承装置连接,
所述驱动装置使所述可动装置在所述电梯轿厢的升降方向上移动,
所述固定装置对所述可动装置的移动进行固定。
CN201510415218.8A 2014-07-17 2015-07-15 电梯装置 Pending CN10527096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46730 2014-07-17
JP2014146730A JP2016023020A (ja) 2014-07-17 2014-07-17 エレベー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70966A true CN105270966A (zh) 2016-01-27

Family

ID=551409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15218.8A Pending CN105270966A (zh) 2014-07-17 2015-07-15 电梯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6023020A (zh)
CN (1) CN105270966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4579A (ja) * 1994-07-26 1996-02-06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乗りかご
JPH09249369A (ja) * 1996-03-14 1997-09-22 Hitachi Building Syst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運転方式
EP0982260A1 (de) * 1998-08-17 2000-03-01 Inventio Ag Einrichtung zur Verminderung von Windgeräuschen an schnelllaufenden Aufzugskabinen
JP2000313578A (ja) * 1999-04-30 2000-11-14 Sanoyas Hishino Meisho Corp 工事用エレベータ
CN1276336A (zh) * 1999-06-07 2000-12-13 株式会社东芝 双层电梯车厢
CN1693172A (zh) * 2004-05-06 2005-11-09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装置
WO2012048748A1 (en) * 2010-10-14 2012-04-19 Kone Corporation Extending roller guides
CN202729531U (zh) * 2012-08-14 2013-02-13 浙江富控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收缩型轿厢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4579A (ja) * 1994-07-26 1996-02-06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乗りかご
JPH09249369A (ja) * 1996-03-14 1997-09-22 Hitachi Building Syst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運転方式
EP0982260A1 (de) * 1998-08-17 2000-03-01 Inventio Ag Einrichtung zur Verminderung von Windgeräuschen an schnelllaufenden Aufzugskabinen
JP2000313578A (ja) * 1999-04-30 2000-11-14 Sanoyas Hishino Meisho Corp 工事用エレベータ
CN1276336A (zh) * 1999-06-07 2000-12-13 株式会社东芝 双层电梯车厢
CN1693172A (zh) * 2004-05-06 2005-11-09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装置
WO2012048748A1 (en) * 2010-10-14 2012-04-19 Kone Corporation Extending roller guides
CN202729531U (zh) * 2012-08-14 2013-02-13 浙江富控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收缩型轿厢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23020A (ja) 2016-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77275B2 (ja) 床高さ調節機構付きエレベーター
US9139403B2 (en) Bridge crane
CN105438924A (zh) 升降系统
EP2748094B1 (en) Elevator roller guide
CN102838009A (zh) 一种电梯轿厢重心动态自动平衡装置
MX2013004550A (es) Instalacion de elevador.
EP2646356B1 (en) Elevator
JP5693723B2 (ja)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
CN203781580U (zh) 一种无机房乘客电梯的布置结构
CN201713181U (zh) 一种直角开门背包架电梯
JP2017512735A (ja) つり合いロープ張設装置を備える昇降機
CN105270966A (zh) 电梯装置
JP5129859B2 (ja) トラクション部材と整列するガイド軸を有する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6449179B2 (ja) エレベーター
CN105314497B (zh) 电梯
JP2010275042A (ja)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ー
JP5940713B1 (ja) エレベータのコンペンシーブ支持構造体
CN203392683U (zh) 可旋转的绳轮架结构
CN101955109A (zh) 一种直角开门背包架电梯
CN202936060U (zh) 中间导向及牵引电梯
CN105584920A (zh) 一种直角开门背包架电梯
EP3514097A1 (en) H frame for a double deck elevator
JP2010184778A (ja) 釣合錘装置
CN205855727U (zh) 一种无机房电梯
CN110294392A (zh) 轿厢门机的安装结构、安装方法及主连接支架、辅连接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