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70954A - 电梯的救援装置和电梯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救援装置和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70954A
CN105270954A CN201510333507.3A CN201510333507A CN105270954A CN 105270954 A CN105270954 A CN 105270954A CN 201510333507 A CN201510333507 A CN 201510333507A CN 105270954 A CN105270954 A CN 1052709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mentioned
rescue
elevator
rescue mou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3350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饭田真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2709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709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电梯的救援装置和电梯,能够防止停止号机和救援号机的位置调整需要时间,缩短救援时间。电梯的救援装置(20)悬架在救援口(10a、10b)上,救援口分别设置在第1轿厢(2a)与第2轿厢(2b)彼此对置的轿厢(2)的侧壁上,第1轿厢与第2轿厢在电梯的井道(1)内相邻地设置,其中,该救援装置具备:一对固定套筒部(22a、22b),这一对固定套筒部中的一方能够固定在第1轿厢的救援口的固定件(12a)上,另一方能够固定在第2轿厢的救援口的固定件(12b)上;以及通道套筒部(21),该通道套筒部设置在固定套筒部之间,并且在救援口和救援口之间形成人能够移动的通道,通道套筒部由具有柔性的纤维材质形成。

Description

电梯的救援装置和电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相邻的其它轿厢救援在紧急情况下停止的轿厢内的乘客的电梯的救援装置和电梯。
背景技术
在相互独立地在相同井道内行驶的多个轿厢中,在任意一个轿厢在紧急情况下停止的情况下,通常知道从与需要救援的轿厢(停止号机)相邻地在井道内升降的其他轿厢(救援号机)来救援被关在停止号机的轿厢内的乘客。在此,作为救援乘客的方法,一直以来,已知这样的技术:使救援号机在停止号机的旁边停止,通过将搭板设置在分别设于两轿厢的侧面壁上的救援口之间并渡过搭板,从而使停止号机的乘客移动至救援号机。
可是,在停止号机在设置于井道内的中间梁的侧面停止的情况下,在停止号机与救援号机之间存在的中间梁成为障碍,存在难以设置搭板这样的问题。此时,为了在停止号机与救援号机之间设置搭板,需要松开停止号机的制动器,使停止号机移动至不会牵连到中间梁的能够救援的位置。其结果是,存在乘客的救援需要花费时间这样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提出有下述这样的救援装置:在停止号机的轿厢中,除了设置于与救援号机对置的轿厢侧面上的侧部救援口外,还设置有设置于轿厢地面上的地面救援口(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救援装置中,根据停止号机的停止位置选择侧部救援口和地面救援口中的任意一方从救援号机设置搭板,进行乘客的救援。
具体而言,在停止号机与救援号机之间不存在中间梁的情况下,通过使救援号机停止在停止号机的侧面,来从侧部救援口进行救援。另一方面,在停止号机与救援号机之间存在中间梁的情况下,通过使救援号机停止在比停止号机靠下方的位置,来从地面救援口进行救援。
在此,搭板被安装成,能够沿着固定于救援号机的下表面上的引导构件,从救援号机朝向停止号机移动。另外,在搭板的救援号机侧的端部安装有舷梯。并且,在井道的铅直方向上的舷梯的上部设有能够固定于停止号机的与救援号机对置的轿厢侧面或轿厢地面上的固定构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82061号公报
可是,以往的技术存在如下问题。
在专利文献1示出的救援装置中,选择了救援口之后,当与停止号机的停止位置相对应地使救援号机停止时,需要与舷梯的固定构件的位置相对应地使救援号机停止。由此,无需用于避开中间梁而进行的停止号机的位置调整的时间。可是,存在使救援号机的停止位置对准停止号机的作业花费时间,至救援为止需要花费时间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防止停止号机和救援号机的位置调整需要时间、能够缩短救援时间的电梯的救援装置和电梯。
本发明的电梯的救援装置是这样的救援装置:当在电梯的井道内相邻地设置并能够在井道内相互独立地升降的第1轿厢和第2轿厢中的任意一方在紧急情况下停止时,该电梯的救援装置能够将分别设置在第1轿厢和第2轿厢彼此对置的轿厢的侧壁上的救援口连接起来,其中,上述电梯的救援装置具备:一对固定套筒部,这一对固定套筒部中的一方能够固定于在第1轿厢的救援口处设置的固定件上,另一方能够固定于在第2轿厢的救援口处设置的固定件上;以及通道套筒部,该通道套筒部设置在一对固定套筒部之间,通过经由一对固定套筒部将第1轿厢的救援口和第2轿厢的救援口之间连接起来,从而在第1轿厢和第2轿厢之间形成人能够移动的通道,通道套筒部由具有柔性的纤维材质形成。
本发明的电梯具备:第1轿厢和第2轿厢,该第1轿厢和第2轿厢在电梯的井道内相邻地设置,并能够在井道内相互独立地升降;救援口,该救援口分别设置在第1轿厢和第2轿厢彼此对置的轿厢侧壁上;以及电梯的救援装置,该电梯的救援装置具有通道套筒部,该通道套筒部由具有柔性的纤维材质形成,当第1轿厢和第2轿厢中的任意一方在紧急情况下停止时,该电梯的救援装置通过将第1轿厢的救援口和第2轿厢的救援口之间连接起来,从而在第1轿厢和第2轿厢之间形成人能够移动的通道。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的救援装置和电梯,作为具有柔性的通道的通道套筒部悬架在第1轿厢的救援口和第2轿厢的救援口之间。其结果是,即使在紧急情况下停止的第1轿厢和第2轿厢中的任意一方停止在中间梁的旁边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开中间梁,将通道套筒部悬架在设置于第1轿厢和第2轿厢彼此对置的表面上的第1轿厢的救援口和第2轿厢的救援口之间。因此,能够防止进行第1轿厢和第2轿厢的位置调整需要时间,能够缩短救援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井道的上方沿着下方观察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架在相邻的2个轿厢上的救援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设置了救援装置的状态的第2轿厢的救援口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在第1轿厢的救援口下部位于中间梁的侧面的状态下第1轿厢停止的情况下,安装了救援装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在第1轿厢的救援口上部位于中间梁的侧面的状态下第1轿厢停止的情况下,安装了救援装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使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救援装置移动至第2轿厢的救援口下部进行安装的例子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使图5的救援装置移动至第2轿厢的救援口上部进行安装的例子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井道;2:轿厢;2a:第1轿厢;2b:第2轿厢;10a:救援口;10b:救援口;12a:固定件;12b:固定件;20:救援装置;21:通道套筒部;22a:固定套筒部;22b:固定套筒部;30:乘降用辅助件。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从井道的上方沿着下方观察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架在相邻的2个轿厢上的救援装置的俯视图。如图1所示,在相同的井道1内,沿井道1的宽度方向(图1的箭头A方向)彼此相邻地设置有在井道1内独立升降的多个(在本例中是2个)轿厢2。下面,将2个轿厢2中的一方称作第1轿厢2a,将另一方称作第2轿厢2b。
井道1分成:第1井道1a,其供第1轿厢2a升降;以及第2井道1b,其供第2轿厢2b升降。为了弥补由于不存在井道壁而导致的建筑物的强度不足,在第1井道1a与第2井道1b之间沿井道的进深方向(图1的箭头B方向)以悬架在井道1的壁上的状态固定有多个中间梁3。并且,多个中间梁3在井道1的高度方向上互相隔开间隔地设置。
第1轿厢2a和第2轿厢2b分别沿着设置在井道1内的轿厢导轨4在井道1内上下移动。在本例中,第1轿厢2a借助未图示的曳引机的驱动力,沿着设置在第1井道1a内的一对轿厢导轨4a、4b在第1井道1a内上下移动。另外,在第1井道1a内设有对重6a,该对重6a沿与第1轿厢2a相反的方向在第1井道1a内上下移动。
对重6a在井道1的进深方向上设置在比第1轿厢2a更远离轿厢出入口5的位置的第1井道1a内。对重6a沿着设置在第1井道1a内的对重用导轨7a上下移动。
另外,第2轿厢2b借助未图示的曳引机的驱动力,沿着设置在第2井道1b内的一对轿厢导轨4c、4d在第2井道1b内上下移动。另外,在第2井道1b内设有对重6b,该对重6b沿与第2轿厢2b相反的方向在第2井道1b内上下移动。但是,使第1轿厢2a动作的曳引机与使第2轿厢2b动作的曳引机不同。
对重6b在井道1的进深方向上设置在比第2轿厢2b更远离轿厢出入口5的位置的第2井道1b内。对重6b沿着设置在第2井道1b内的对重用导轨7b上下移动。
轿厢导轨4a和轿厢导轨4d在井道1的宽度方向上互相对置地设置在井道1的侧壁上。轿厢导轨4a、4d从井道1内的最下层铺设至最上层,并在井道1的高度方向上通过隔开间隔地配置的紧固件紧固于井道1的侧壁。
另外,轿厢导轨4b在井道1的宽度方向上与轿厢导轨4a对置设置。轿厢导轨4b从井道1内的最下层铺设至最上层,并通过紧固件紧固于面对第1井道1a的各中间梁3。
与轿厢导轨4b相同地,轿厢导轨4c在井道1的宽度方向上与轿厢导轨4d对置设置。轿厢导轨4c从井道1内的最下层铺设至最上层,并通过固定件紧固于面对第2井道1b的各中间梁3。
在此,当相邻的2个轿厢2中的一个轿厢2(停止号机)在紧急情况下(例如故障、地震)停止时,存在利用另一个轿厢2(救助号机)来进行停止号机内的乘客的救援作业的情况。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将第1轿厢2a作为停止号机,并将第2轿厢2b作为救援号机,进行以下的说明。
如图1所示,在第1轿厢2a与第2轿厢2b彼此对置的表面分别设有救援口10a、10b。救援口10a设置在第1轿厢2a的与第2轿厢2b对置的侧壁下方。救援口10a成为乘客能够出入第1轿厢2a的开口部(孔)。救援口10a在平时被朝向第1轿厢2a内部打开的开闭自如的开关门11a堵塞。
救援口10b是与救援口10a相同的结构,设置于第2轿厢2b的与第1轿厢2a对置的侧壁下方,成为乘客能够出入第2轿厢2b的开口部(孔)。救援口10b在平时被朝向第2轿厢2b内部打开的开闭自如的开关门11b堵塞。在救援第1轿厢2a内的乘客时,救助人员在第1轿厢2a的救援口10a与第2轿厢2b的救援口10b之间设置成为能够供乘客从停止号机2a移动至救援号机2b的搭接部件的救援装置20。
图2是示出设置了救援装置20的状态的第2轿厢2b的救援口10b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在第2轿厢2b的救援口10b的周围设有固定救援装置20的固定件12b。固定件12b只要是能够将救援装置20可靠地固定在救援口10b上的部件,结构和形状并不特别指定。关于固定件12b,例如可以例举出从第2轿厢2b的井道1侧的侧壁向井道1内突出的多个杆状的销或铆钉。
设置于第2轿厢2b上的固定件12b从第2轿厢2b朝向第1轿厢2a突出。在本例中,在救援口10b的宽度方向(为图2的箭头C方向,相当于图1的箭头B方向)两端部,沿井道1的高度方向相互隔开距离地各设有3个固定件12b。
另外,各固定件12b从第2轿厢2b的井道1侧的侧壁朝向井道1沿水平方向突出、或以随着往井道1的高度方向上方去,与第2轿厢2b的壁面之间的距离变远的方式突出。并且,虽然未图示,但在第1轿厢2a的救援口10a的周围,也从第1轿厢2a朝向第2轿厢2b突出地设置有与第2轿厢2b的固定件12b相同结构的固定件12a。
救援装置20具有:通道套筒部21,其成为内部能够通过的通道;以及一对固定套筒部22,其设置于通道套筒部21的两端部,并分别被固定件12a、12b固定。在本例中,将被固定件12a固定的一侧的固定套筒部22称作固定套筒部22a,并将被固定件12b固定的一侧的固定套筒部22称作固定套筒部22b。
通道套筒部21成为由具有柔性的纤维材质形成的筒状的通道(例如,救生滑槽)。另外,关于通道套筒部21,从由纤维材质形成的筒状的通道内部无法看到外部。由此,通道套筒部21能够以使得供乘客通过的通道避开作为障碍物的中间梁的方式容易地弯曲,从而将救援口10a、10b之间连接起来。另外,通道套筒部21能够在不使用的情况下,以折叠的状态进行收纳。此外,由于从通道套筒部21的内部无法看到外部,因此,能够抑制乘客的恐惧心理。
如图2所示,在固定套筒部22b的与多个固定件12b分别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固定孔220b。在本实施方式1中,固定孔220b的个数为与固定件12b相同的个数。并且,虽然未图示,固定套筒部22a也是与固定套筒部22b相同的结构,在与固定件12a分别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固定孔220a。
救助人员通过使固定孔220b穿过固定件12b而将固定套筒部22b安装于救援口10b。另一方面,救助人员通过使用未图示的架设工具(架け具)使固定孔220a穿过固定件12a而将固定套筒部22a安装于救援口10a。即,安装于救援号机2b侧的固定套筒部22b被救助人员直接安装于救援口10b,安装于停止号机2a侧的固定套筒部22a由救助人员使用架设工具安装于救援口10a。
固定套筒部22a、22b由与通道套筒部21相同的具有柔性的纤维材质形成。并且,固定套筒部22a、22b并不限定于由纤维材质形成,也可以是板状的部件。
在此,所谓架设工具,只要是能够将固定套筒部22a安装于第1轿厢2a侧的固定件12上的部件,并不特别指定。关于架设工具,例如可以考虑比通道套筒部21的通道的长度更长且一端部附有钩的杆状的工具。由此,救助人员能够在将固定套筒部22a卡挂在钩上的状态下使固定套筒部22a接近固定件12a,并且,能够使固定孔220a穿过固定件12a。
救援装置20在未使用时,即,在平常运转时,由于通道套筒部21由具有柔性的纤维材质形成,因此能够在折叠的状态下进行收纳。救援装置20和架设工具的收纳地点只要是设有井道1的建筑物内,并不特别限定。关于收纳地点,例如可以例举出将收纳空间设置于各轿厢2的底面或轿厢2的侧面的例子。此时,收纳空间设置于救助人员能够从救援口10a、10b取出救援装置20和架设工具的位置。
接下来,对第1轿厢2a在紧急情况下停止时的救援装置20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首先,救助人员打开第2轿厢2b的开关门11b,从救援口10b将救援装置20的固定套筒部22b安装于第2轿厢2b的固定件12b上。然后,使用架设工具将固定套筒部22a安装于第1轿厢2a的固定件12a上。此时,折叠着的通道套筒部21在第1轿厢2a和第2轿厢2b之间展开,连接第1轿厢2a和第2轿厢2b的通道完成。
下面,使用图3和图4,对使用本发明的救援装置20根据紧急停止的第1轿厢2a的停止位置变更第2轿厢2b的停止位置而进行的救援方法进行说明。图3是示出在第1轿厢2a的救援口10a下部位于中间梁3的侧面的状态下第1轿厢2a停止的情况下,安装了救援装置20的状态的侧视图。另外,图4是示出在第1轿厢2a的救援口10a上部位于中间梁3的侧面的状态下第1轿厢2a停止的情况下,安装了救援装置20的状态的侧视图。
首先,如图3所示,对在第1轿厢2a的救援口10a下部位于中间梁3的侧面的状态下第1轿厢2a停止的情况进行说明。在第1轿厢2a的下部位于中间梁3的侧面的状态下第1轿厢2a停止的情况下,当以将第2轿厢2b的救援口10b摆在第1轿厢2a的救援口10a的正侧面的方式使第2轿厢2b停止时,无法将救援装置20设置于第1轿厢2a和第2轿厢2b之间。因此,救助人员使第2轿厢2b停止在比第1轿厢2a靠上方的位置。此时,使第2轿厢2b停止的位置只要是通道套筒部21能够从第2轿厢2b的救援口10b到达第1轿厢2a的救援口10a的位置即可。
接着,救助人员打开第2轿厢2b的开关门11b,从收纳空间中取出救援装置20和架设工具。不过,在从第2轿厢2b的外部带入救援装置20和架设工具的情况下,则不需要该作业。救助人员将取出的救援装置20的固定套筒部22b从救援口10b安装于第2轿厢2b的固定件12b上。
然后,使用架设工具将固定套筒部22a安装于位于下方的第1轿厢2a的固定件12a上。此时,折叠着的通道套筒部21在第1轿厢2a和第2轿厢2b之间展开,连接第1轿厢2a和第2轿厢2b的通道完成。
救助人员从救援口10b通过通道套筒部21内去到第1轿厢2a,打开第1轿厢2a的开关门11a,从救援口10a移动至第1轿厢2a。当救助人员到达第1轿厢2a时,第1轿厢2a内的乘客从救援口10a经由通道套筒部21内以及救援口10b移动至第2轿厢2b。救助人员在第1轿厢2a的乘客移动至第2轿厢2b之后,通过通道套筒部21内返回第2轿厢2b。
已返回第2轿厢2b的救助人员再次使用架设工具将固定套筒部22a从第1轿厢2a的固定件12a卸下并拉回至第2轿厢2b的救援口10b。然后,将固定套筒部22b从固定件12b卸下,并将救援装置20收纳于收纳空间中。此时,为了缩短收纳救援装置20的时间,也可以将救援装置20从第2轿厢2b的救援口10b放入第2轿厢2b内。然后,使第2轿厢2b移动至最近的层,卸下乘客。通过以上步骤,救援作业完成。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对在第1轿厢2a的救援口10a上部位于中间梁3的侧面的状态下第1轿厢2a停止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当以将第2轿厢2b的救援口10b摆在第1轿厢2a的救援口10a的正侧面的方式使第2轿厢2b停止时,也无法将救援装置20设置于第1轿厢2a和第2轿厢2b之间。因此,救助人员使第2轿厢2b停止在比第1轿厢2a靠下方的位置。此时,使第2轿厢2b停止的位置只要是通道套筒部21能够从第2轿厢2b到达第1轿厢2a的位置即可。
接着,救助人员打开第2轿厢2b的开关门11b,从收纳空间中取出救援装置20。不过,在从第2轿厢2b的外部带入救援装置20的情况下,则不需要该作业。救助人员将取出的救援装置20的固定套筒部22b从救援口10b安装于第2轿厢2b的固定件12b上。
在将固定套筒部22b安装于第2轿厢2b的固定件12上之后,使用架设工具将固定套筒部22a安装于位于上方的第1轿厢2a的固定件上。此后的动作与图3所示的在第1轿厢2a的救援口10a下部位于中间梁3的侧面的状态下第1轿厢2a停止的情况相同。
并且,在第1轿厢2a的救援口10a的中间部位于中间梁3的侧面的状态下第1轿厢2a停止的情况下,使第2轿厢2b停止的位置由救援人员适当确定。另外,在整个救援口10a没有牵连到中间梁3的状态下第1轿厢2a停止的情况下,使第2轿厢2b停止在第1轿厢2a的正侧面。
这样,实施方式1中的救援装置使用了如下的救援装置:作为连接第1轿厢的救援口和第2轿厢的救援口的搭接部件,具有筒状的通道套筒部,该筒状的通道套筒部由具有柔性的纤维材质形成。通过具备这样的结构,即使在作为停止号机的第1轿厢停止在第1轿厢的救援口位于中间梁的侧面的位置的情况下,也无需变更第1轿厢的停止位置,通过使作为救援号机的第2轿厢停止在期望的位置,就能够将救援装置悬架在第1轿厢的救援口和第2轿厢的救援口之间。
并且,能够将使第2轿厢停止的期望的位置在通道套筒部的长度范围内确定在除第1轿厢的正侧面外的、中间梁不会成为障碍的适当的位置。其结果是,与第1轿厢的停止位置无关,不需要第1轿厢和第2轿厢的位置调整的时间,就能够进行救助作业。因此,能够缩短救援时间。
此外,由于通道套筒部成为筒状,从通道套筒部的内部无法看到外部,因此,能够抑制乘客的恐惧心理。
实施方式2
在前面的实施方式1中,对通过设置于第1轿厢2a的救援口10a和第2轿厢2b的救援口10b的周围的固定件12a、12b将救援装置20的安装位置定位在一处固定位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对此,在本实施方式2中,对救援装置20的安装位置能够沿井道1的高度方向在第1轿厢2a的救援口10a和第2轿厢2b的救援口10b的范围内移动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5是示出使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救援装置20移动至第2轿厢2b的救援口10b下部进行安装的例子的立体图。另外,图6是示出使图5的救援装置20移动至第2轿厢2b的救援口10b上部进行安装的例子的立体图。
如图5和图6所示,救援口10b具有比前面的实施方式1的救援口10b在井道1的高度方向上开口更长的开口部。另外,固定部22b在救援口10b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沿井道1的高度方向互相隔开距离地设有多个。
另外,固定部22b在井道1的高度方向上设置在救援口10b的整个长度范围内。此外,固定部22b被设置成个数比固定套筒部22b的固定孔22b的个数多,救援装置20的安装位置能够移动。虽然未图示,但救援口10a也是与救援口10b相同的结构。其它结构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相同。
接下来,对第1轿厢2a在紧急情况下停止时的救援装置20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首先,救助人员打开第2轿厢2b的开关门11b,将救援装置20的固定套筒部22b安装于第2轿厢2b的固定件12b上。此时,救助人员能够根据第1轿厢2a和第2轿厢2b的相对的停止位置来选择用于安装固定套筒部22b的固定件12b在高度方向上的期望的位置。
然后,使用架设工具将固定套筒部22a安装于第1轿厢2a的固定件12a上。此时,救助人员也能够选择用于安装固定套筒部22a的固定件12a在高度方向上的期望的位置。此时,折叠着的通道套筒部21在第1轿厢2a和第2轿厢2b之间展开,连接第1轿厢2a和第2轿厢2b的通道完成。
另外,关于根据在紧急情况下停止的第1轿厢2a的停止位置变更第2轿厢2b的停止位置而进行的救援方法,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相同。
在此,期望的位置是指,能够避开中间梁3来安装救援装置20的位置,并且,考虑供通过通道套筒部21内的乘客容易通过的位置,由救助人员来确定。例如,在使第2轿厢2b停止在比第1轿厢2a靠下方的位置的情况下,或者,在使第2轿厢2b停止在第1轿厢2a的正侧面的情况下,将固定套筒部22安装于第1轿厢2a的救援口10a的上部和第2轿厢2b的救援口10b的下部。由此,通道套筒部21的倾斜是向下的,乘客通过在通道套筒部21内滑下,而能够从第1轿厢2a移动至第2轿厢2b。
另外,在使第2轿厢2b停止在比第1轿厢2a靠上方的位置的情况下,将固定套筒部22安装于第1轿厢2a的救援口10a的上部和第2轿厢2b的救援口10b的下部。因此,安装于第1轿厢2a的救援口10a上的通道套筒部21的位置位于中间梁3的上部。由此,通道套筒部21的倾斜变缓,从而能够使乘客攀登的倾斜角度接近水平。
并且,如图6所示,在将固定套筒部22安装于第2轿厢2b的救援口10b的上部的情况下,设置有用于辅助乘客从第2轿厢2b的地面出入救援口10b的乘降用辅助件30(例如梯子或梯凳)。另外,乘降用辅助件30被设置成,堵塞通过将固定套筒部22固定于救援口10b的上部而在救援口10b的下部形成的开口部。
乘降用辅助件30的收纳地点与救援装置20和架设工具的收纳地点相同,只要是设有井道1的建筑物内,并不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例举出与救援装置20相同地收纳于各轿厢2的底面或轿厢2的侧面的收纳空间中的例子。
这样,在实施方式2的救援装置中,用于固定救援装置的固定件沿井道的高度方向在救援口的整个长度范围内互相隔开距离地设有多个。由此,能够使救援装置的安装位置移动至期望的位置进行安装。其结果是,能够避开中间梁来安装救援装置,并且,能够容易地将通道套筒部的倾斜调整至期望的角度。因此,能够减轻乘客的移动负担。
另外,由于设有用于辅助乘客从轿厢的地面出入救援口的乘降用辅助件,因此,即使在通道套筒部位于比轿厢的地面高的位置时,乘客也能够容易地从轿厢的地面出入救援口。此外,由于乘降用辅助件以堵塞在救援口的下部形成的开口部的方式从轿厢的地面设置于救援口,因此,能够防止乘客错误地从救援口掉下。

Claims (8)

1.一种电梯的救援装置,当在电梯的井道内相邻地设置并能够在上述井道内相互独立地升降的第1轿厢和第2轿厢中的任意一方在紧急情况下停止时,上述电梯的救援装置能够将分别设置在上述第1轿厢和上述第2轿厢彼此对置的轿厢侧壁上的救援口连接起来,其中,
上述电梯的救援装置具备:
一对固定套筒部,这一对固定套筒部中的一方能够固定于在上述第1轿厢的救援口处设置的固定件上,另一方能够固定于在上述第2轿厢的救援口处设置的固定件上;以及
通道套筒部,该通道套筒部设置在上述一对固定套筒部之间,通过经由上述一对固定套筒部将上述第1轿厢的救援口和上述第2轿厢的救援口之间连接起来,从而在上述第1轿厢和上述第2轿厢之间形成人能够移动的通道,
上述通道套筒部由具有柔性的纤维材质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救援装置,其中,
上述通道套筒部由从上述通道的内部无法看到外部的纤维材质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救援装置,其中,
上述固定件以在上述第1轿厢和上述第2轿厢的救援口各自的上述井道的高度方向上能够变更上述固定套筒部的固定位置的方式设置在多个高度位置上,
上述固定套筒部相对于上述第1轿厢的救援口和上述第2轿厢的救援口的固定位置能够被固定于设置在上述多个高度位置上的固定件中的期望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的救援装置,其中,
上述固定件以在上述第1轿厢和上述第2轿厢的救援口各自的上述井道的高度方向上能够变更上述固定套筒部的固定位置的方式设置在多个高度位置上,
上述固定套筒部相对于上述第1轿厢的救援口和上述第2轿厢的救援口的固定位置能够被固定于设置在上述多个高度位置上的固定件中的期望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的救援装置,其中,
上述固定套筒部的安装位置被确定为:当在紧急情况下停止的轿厢内的乘客穿过上述通道套筒部时,上述通道套筒部的倾斜是向下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的救援装置,其中,
上述固定套筒部的安装位置被确定为:当在紧急情况下停止的轿厢内的乘客穿过上述通道套筒部时,上述通道套筒部的倾斜是向下的。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救援装置,其中,
在上述第1轿厢的救援口和上述第2轿厢的救援口设有乘降用辅助件,当上述固定套筒部的安装位置在上述井道的高度方向上被设定在上述第1轿厢的救援口和上述第2轿厢的救援口的上部时,该乘降用辅助件辅助从上述第1轿厢的地面和上述第2轿厢的地面向上述通道套筒部内的出入。
8.一种电梯,该电梯具备:
第1轿厢和第2轿厢,该第1轿厢和第2轿厢在电梯的井道内相邻地设置,并能够在上述井道内相互独立地升降;
救援口,该救援口分别设置在上述第1轿厢和上述第2轿厢彼此对置的轿厢侧壁上;以及
电梯的救援装置,该电梯的救援装置具有通道套筒部,该通道套筒部由具有柔性的纤维材质形成,当上述第1轿厢和上述第2轿厢中的任意一方在紧急情况下停止时,该电梯的救援装置通过将上述第1轿厢的救援口和上述第2轿厢的救援口之间连接起来,从而在上述第1轿厢和上述第2轿厢之间形成人能够移动的通道。
CN201510333507.3A 2014-06-20 2015-06-16 电梯的救援装置和电梯 Pending CN10527095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27470A JP2016008091A (ja) 2014-06-20 2014-06-20 エレベータの救出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
JP2014-127470 2014-06-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70954A true CN105270954A (zh) 2016-01-27

Family

ID=550880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33507.3A Pending CN105270954A (zh) 2014-06-20 2015-06-16 电梯的救援装置和电梯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6008091A (zh)
KR (1) KR20150145702A (zh)
CN (1) CN10527095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2103638A1 (de) 2022-02-16 2023-08-17 Tk Elevator Innovation And Operations Gmbh Rettung von Personen aus Aufzugkabin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25395B2 (en) 2016-04-07 2022-01-18 Inventio Ag Arrangement for evacuating persons from an elevator car
WO2019026291A1 (ja) * 2017-08-04 2019-02-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救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13551A (ja) * 1992-02-05 1993-08-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救出装置
JPH07106847B2 (ja) * 1989-05-08 1995-11-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202226496U (zh) * 2011-09-28 2012-05-23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电梯轿厢救援装置
CN203593489U (zh) * 2013-09-14 2014-05-14 陈欢欢 一种电梯安全与同步自救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33542B2 (ja) 2010-10-14 2014-06-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救出装置とエレベー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06847B2 (ja) * 1989-05-08 1995-11-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H05213551A (ja) * 1992-02-05 1993-08-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救出装置
CN202226496U (zh) * 2011-09-28 2012-05-23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电梯轿厢救援装置
CN203593489U (zh) * 2013-09-14 2014-05-14 陈欢欢 一种电梯安全与同步自救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2103638A1 (de) 2022-02-16 2023-08-17 Tk Elevator Innovation And Operations Gmbh Rettung von Personen aus Aufzugkab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50145702A (ko) 2015-12-30
JP2016008091A (ja) 2016-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02901A (zh) 方法和电梯配置
CN109476462B (zh) 电梯装置
CN109476460B (zh) 用于安全维护工作的电梯装置
CN105270954A (zh) 电梯的救援装置和电梯
CN106144843A (zh) 用于电梯部件的并行运送和安装的装置和方法
US10233054B2 (en) Elevator car upper handrail apparatus
CN108883904B (zh) 电梯轿厢、电梯系统和维护电梯系统的方法
KR20170096150A (ko) 이동가능한 기계실을 가진 엘리베이터
US20170240380A1 (en) Evacuation concept for elevator systems
KR100567365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카 상부 난간장치
JP2017100845A (ja) エレベータのピットへの出入り方法
KR102569287B1 (ko) 승객 컨베이어의 리뉴얼 방법
CN105270949A (zh) 电梯
CN109476457B (zh) 电梯装置
CN109843773B (zh) 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CN115315403B (zh) 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
CN103145023A (zh) 出入口装置
JP4251921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106660746B (zh) 无机房电梯
CN110650912B (zh) 电梯用底坑梯子
JP4351110B2 (ja) 免震建物用エレベータの可動乗場装置
JP7412643B2 (ja) エレベータの作業補助装置
JP4917829B2 (ja) エレベータの据付工法および据付装置
CN105293249B (zh) 电梯装置
JP6300715B2 (ja) エレベータ用足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