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43773B - 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43773B
CN109843773B CN201680089858.7A CN201680089858A CN109843773B CN 109843773 B CN109843773 B CN 109843773B CN 201680089858 A CN201680089858 A CN 201680089858A CN 109843773 B CN109843773 B CN 1098437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rest
car
movable
handrail
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8985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43773A (zh
Inventor
石黑敬英
久惠一宏
丸山直之
新道和也
镰田紘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8437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437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437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437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43Devices enhancing safety during maintenance
    • B66B5/005Safety of maintenance personn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43Devices enhancing safety during maintenance
    • B66B5/005Safety of maintenance personnel
    • B66B5/0056Safety of maintenance personnel by preventing crush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在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中,设置在轿厢上部的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在轿厢的进深方向上相互分离。在第一扶手中,第一可动扶手部件能够在第一低扶手位置与比第一低扶手位置高的第一高扶手位置之间移位。在第二扶手中,第二可动扶手部件能够在第二低扶手位置与比第二低扶手位置高的第二高扶手位置之间移位。第一可动扶手部件和第二可动扶手部件经由索状体相互连接。第一可动扶手部件一边经由索状体牵引第二可动扶手部件,一边从第一低扶手位置向第一高扶手位置移位,由此第二可动扶手部件从第二低扶手位置向接近第二高扶手位置的方向移位。

Description

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于轿厢的上部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在轿厢的上部设置有多个折叠式的轿厢上安全栅栏的电梯。在这样的以往的电梯中,为了避免轿厢上安全栅栏与轿厢框架相互干涉,轿厢上安全栅栏分别配置在比轿厢框架的位置靠前侧和后侧的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108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以往的电梯中,在作业者在轿厢上进行作业时,必须分别组装多个轿厢上安全栅栏,轿厢上安全栅栏的组装作业的负担变大。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减轻组装作业的负担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具备设置于轿厢的上部且在轿厢的进深方向上相互分离的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第一扶手具有第一可动扶手部件,该第一可动扶手部件能够在第一低扶手位置与比第一低扶手位置高的第一高扶手位置之间相对于轿厢移位,第二扶手具有第二可动扶手部件,该第二可动扶手部件能够在第二低扶手位置与比第二低扶手位置高的第二高扶手位置之间相对于轿厢移位,第一可动扶手部件与第二可动扶手部件经由索状体相互连接,第一可动扶手部件一边经由索状体牵引第二可动扶手部件,一边从第一低扶手位置向第一高扶手位置移位,由此第二可动扶手部件从第二低扶手位置向接近第二高扶手位置的方向移位。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能够使第二可动扶手部件与第一可动扶手部件联动。由此,当使第一可动扶手部件从第一低扶手位置向第一高扶手位置移位时,第二可动扶手部件也能够自动从第二低扶手位置向接近第二高扶手位置的方向移位。由此,不需要分别组装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从而能够减轻组装轿厢上扶手装置的作业的负担。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轿厢的上部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图1的第一~第三可动扶手部件分别位于第一~第三高扶手位置时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图3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主视图。
图5是示出图2的第一可动扶手部件从第一低扶手位置移位到第一高扶手位置时的第二可动扶手部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的轿厢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沿图6的箭头VII观察时的轿厢的上部的主视图。
图8是示出沿图6的箭头VIII观察时的轿厢的上部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图6的轿厢上扶手装置处于组装状态时的轿厢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沿图9的箭头X观察时的轿厢的上部的主视图。
图11是示出沿图9的箭头XI观察时的轿厢的上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俯视图。而且,图2是示出图1的轿厢的上部的主视图。在图中,在井道1内设置有一对导轨2。轿厢3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在一对导轨2之间。轿厢3通过设置在井道1内的未图示的作为驱动装置的曳引机的驱动力,被一对导轨2引导着在井道1内向上下方向移动。
轿厢3具有:轿厢主体4,其具有底面、上表面4a、正面4b、背面4c以及一对侧面4d;以及轿厢框架5,其支承轿厢主体4。
轿厢主体4的正面4b和背面4c在轿厢3的进深方向上相互对置。轿厢主体4的一对侧面4d在轿厢3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置。在轿厢主体4的正面4b设置有通过轿厢门进行开闭的轿厢出入口6。
轿厢框架5具有从下方支承轿厢主体4的下梁、位于轿厢主体4的上方的上梁、以及在轿厢主体4的宽度方向两侧连结下梁与上梁之间的一对纵柱。并且,如图1所示,轿厢框架5以使一对纵柱分别与一对导轨2对置的状态配置在一对导轨2之间。轿厢框架5在轿厢3的进深方向上配置于轿厢主体4的中间位置。
在建筑物的各层,分别设置有将各层的层站7与井道1内连通的层站出入口8。各层站出入口8通过层站门进行开闭。在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轿厢出入口6和层站出入口8相互对置。在轿厢3停靠于楼层的状态下,通过将设置于轿厢3的停靠楼层的层站出入口8和轿厢出入口6同时打开,能够在层站7与轿厢3内之间进行乘客的乘降。
电梯的运行由设置于井道1内的未图示的控制装置控制。并且,电梯的运行能够在进行通常的服务运行的通常运行模式与使轿厢3以比通常运行模式时低的速度移动的维护运行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在电梯中,有时作业者会在乘在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的状态下进行井道1内的设备的维护检查作业。在轿厢3的上部设置有未图示的维护时轿厢上操作部。乘在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的作业者为了使轿厢3低速移动而在维护运行模式时操作维护时轿厢上操作部。
作业者在使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的高度位置与层站7的地板的高度位置对齐而使轿厢3停止的状态下,能够从层站7通过层站出入口8进入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因此,在存在于轿厢3的上方的空间中,与层站出入口8对置的空间部分成为作业者在进入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时所通过的顶棚进入口。即,顶棚进入口是存在于轿厢3的上方的空间中的、存在于轿厢出入口6的上方的一定范围内的空间部分。
在轿厢3的上部设置有轿厢上扶手装置10,该轿厢上扶手装置10确保乘坐在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上的作业者的安全。轿厢上扶手装置10设置于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
轿厢上扶手装置10具有作为第一扶手的前扶手11、作为第二扶手的后扶手12以及作为第三扶手的长扶手13。前扶手11、后扶手12以及长扶手13分别沿着轿厢3的进深方向配置。
前扶手11及后扶手12配置在比轿厢主体4的宽度方向中心位置靠近一个侧面4d的位置,长扶手13配置在比轿厢主体4的宽度方向中心位置靠近另一个侧面4d的位置。并且,前扶手11在轿厢3的进深方向上配置在比轿厢框架5的位置靠前侧、即靠近正面4b的位置,后扶手12在轿厢主体4的进深方向上配置在比轿厢框架5的位置靠后侧、即靠近背面4c的位置。由此,前扶手11和后扶手12在轿厢3的进深方向上相互分离。轿厢框架5的上梁配置在前扶手11与后扶手12之间。
在该例中,后扶手12被配置在从相对于前扶手11沿轿厢3的进深方向排列的位置向轿厢3的宽度方向偏移的位置。另外,在该例中,后扶手12配置在比前扶手11靠近轿厢主体4的宽度方向中心位置的位置。
曳引机和控制装置中的至少一方作为井道内上部设备设置在井道1内的上部。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井道内上部设备的一部分与轿厢主体4的区域的一部分重叠。并且,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井道内上部设备的一部分在轿厢3的宽度方向上存在于比后扶手12靠外侧的位置。由此,避免井道内上部设备与轿厢上扶手装置10在上下方向上的干涉,实现井道1的缩小化。
长扶手13在轿厢3的进深方向上从轿厢主体4的前端部到后端部连续配置。由此,当从上方观察轿厢3时,长扶手13与轿厢框架5相交。在顶棚进入口的宽度方向两侧配置有前扶手11和长扶手13。
前扶手11具有:第一固定扶手部件21,其以从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向上方突出的状态固定于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以及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其以能够移位的方式设置于第一固定扶手部件21的上端部。
在第一固定扶手部件21的上端部固定有对多个第一安装轴23分别进行支承的多个第一轴安装件24。第一安装轴23沿着轿厢3的进深方向配置。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经由第一安装轴23安装在第一固定扶手部件21的上端部。并且,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能够以第一安装轴23为中心转动。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通过以第一安装轴23为中心转动而在第一低扶手位置与第一高扶手位置之间相对于轿厢3移位,该第一低扶手位置是从第一固定扶手部件21向轿厢3的内侧倾倒的位置,该第一高扶手位置是在第一固定扶手部件21上立起的位置。与第一低扶手位置相比,在第一高扶手位置处,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的位置相对于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处于更高的位置。
后扶手12具有:第二固定扶手部件31,其以从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向上方突出的状态固定于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以及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其以能够移位的方式设置于第二固定扶手部件31的上端部。
在第二固定扶手部件31的上端部固定有对多个第二安装轴33分别进行支承的多个第二轴安装件34。第二安装轴33沿着轿厢3的进深方向配置。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经由第二安装轴33安装在第二固定扶手部件31的上端部。并且,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能够以第二安装轴33为中心转动。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通过以第二安装轴33为中心转动而在第二低扶手位置与第二高扶手位置之间相对于轿厢3移位,该第二低扶手位置是从第二固定扶手部件31向轿厢3的内侧倾倒的位置,该第二高扶手位置是在第二固定扶手部件31上立起的位置。与第二低扶手位置相比,在第二高扶手位置处,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的位置相对于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处于更高的位置。第二安装轴33配置在比第一安装轴23的位置靠近轿厢主体4的宽度方向中心位置的位置。
长扶手13具有:第三固定扶手部件41,其以从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向上方突出的状态固定于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以及第三可动扶手部件42,其以能够移位的方式设置于第三固定扶手部件41的上端部。
在第三固定扶手部件41的上端部固定有对多个第三安装轴43分别进行支承的多个第三轴安装件44。第三安装轴43沿着轿厢3的进深方向配置。
第三可动扶手部件42经由第三安装轴43安装在第三固定扶手部件41的上端部。并且,第三可动扶手部件42能够以第三安装轴43为中心转动。第三可动扶手部件42通过以第三安装轴43为中心转动而在第三低扶手位置与第三高扶手位置之间相对于轿厢3移位,该第三低扶手位置是从第三固定扶手部件41向轿厢3的内侧倾倒的位置,该第三高扶手位置是在第三固定扶手部件41上立起的位置。与第三低扶手位置相比,在第三高扶手位置处,第三可动扶手部件42的位置相对于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处于更高的位置。另外,在图1及图2中,示出了第一~第三可动扶手部件22、32、42位于第一~第三低扶手位置时的状态。
在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位于第一低扶手位置时,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的一部分相对于第一固定扶手部件21的位置向轿厢3的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的其余一部分相对于第一固定扶手部件21的位置向轿厢3的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在第三可动扶手部件42位于第三低扶手位置时,第三可动扶手部件42的一部分相对于第三固定扶手部件41的位置向轿厢3的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第三可动扶手部件42的其余一部分相对于第三固定扶手部件41的位置向轿厢3的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由此,在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和第三可动扶手部件42位于第一低扶手位置和第三低扶手位置时,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和第三可动扶手部件42分别在顶棚进入口的高度方向中间部水平地横穿顶棚进入口。
第一~第三固定扶手部件21、31、41和第一~第三可动扶手部件22、32、42分别由在轿厢3的进深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纵材和沿轿厢3的进深方向配置并固定于多个纵材的横材构成。
图3是示出图1的第一~第三可动扶手部件22、32、42分别位于第一~第三高扶手位置时的轿厢上扶手装置10的俯视图。并且,图4是示出图3的轿厢上扶手装置10的主视图。在第一~第三轴安装件24、34、44上设置有未图示的锁定机构。第一~第三可动扶手部件22、32、42在到达第一~第三高扶手位置时,通过锁定机构自动地保持在第一~第三高扶手位置。而且,第一~第三可动扶手部件22、32、42被保持在第一~第三高扶手位置的状态通过对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操作而被解除。
轿厢上扶手装置10在第一~第三可动扶手部件22、32、42位于第一~第三低扶手位置时成为折叠状态,在第一~第三可动扶手部件22、32、42位于第一~第三高扶手位置时成为组装状态。
在轿厢上扶手装置10处于折叠状态时,如图2所示,前扶手11、后扶手12和长扶手13各自的高度尺寸为彼此相同的尺寸H1。并且,在轿厢上扶手装置10处于组装状态时,如图4所示,前扶手11、后扶手12以及长扶手13各自的高度尺寸为彼此相同的尺寸H2(H2>H1)。
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和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经由容易弯曲的索状体14相互连接。在该例中,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和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各自的上端部彼此经由索状体14连接。作为索状体14,例如使用绳索、线、链条、带等。
索状体14的长度根据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与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之间的距离来设定。在该例中,在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和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位于第一低扶手位置和第二低扶手位置时、以及在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和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位于第一高扶手位置和第二高扶手位置时,索状体14成为松弛状态。
在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从第一低扶手位置向第一高扶手位置移位时,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一边通过索状体14牵引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一边移位,从而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从第二低扶手位置向接近第二高扶手位置的方向移位。在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一边通过索状体14牵引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一边移位时,通过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的重量,索状体14在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与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之间成为绷紧的状态。
接着,对电梯的维护检查作业的顺序进行说明。电梯的服务运行以通常运行模式进行。在电梯以通常运行模式运行时,轿厢上扶手装置10的状态成为折叠状态。这时,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第三可动扶手部件22、32、42被保持在第一~第三低扶手位置。
在作业者乘在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进行维护检查作业时,例如在最上层的层站7处对操作盘进行操作,将电梯的运行模式从通常运行模式切换为维护运行模式之后,在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与层站7的地板的高度一致的状态下使轿厢3停止,打开最上层的层站出入口8。
然后,作业者从最上层的层站7将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和第三可动扶手部件42抬起,使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和第三可动扶手部件42各自的位置从第一低扶手位置和第三低扶手位置向第一高扶手位置和第三高扶手位置移位。这时,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一边经由索状体14被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提起,一边从第二低扶手位置向接近第二高扶手位置的方向移位。在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经由索状体14被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提起时,索状体14在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与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之间成为绷紧的状态。
之后,当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到达第一高扶手位置时,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的位置被锁定机构保持在第一高扶手位置,当第三可动扶手部件42到达第三高扶手位置时,第三可动扶手部件42的位置被锁定机构保持在第三高扶手位置。
图5是示出图2的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从第一低扶手位置移位到第一高扶手位置时的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的状态的主视图。当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从第一低扶手位置到达第一高扶手位置时,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从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被索状体14悬吊而成为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状态。这时,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在索状体14绷紧的状态下保持在45°以上。
然后,作业者从层站7通过层站出入口8以及顶棚进入口而搭乘到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使倾斜的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向第二高扶手位置移位。由此,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被锁定机构保持在第二高扶手位置,轿厢上扶手装置10的状态成为组装状态。
然后,作业者在关闭了打开的层站出入口8后,操作维护时轿厢上操作部,使轿厢3低速移动。由此,能够对井道1内的设备进行维护检查作业。
乘在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的作业者在对井道1内的设备的维护检查作业结束后,一边操作维护时轿厢上操作部一边使轿厢3以低速向下方移动,在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例如与最上层的层站7的地板的高度一致的状态下使轿厢3停止。
然后,作业者按照与组装轿厢上扶手装置10时相反的顺序折叠轿厢上扶手装置10。即,作业者操作后扶手12的锁定机构而解除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的保持,使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向第二低扶手位置移位,直到索状体14成为绷紧的状态,从而使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成为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状态。然后,作业者打开最上层的层站出入口8,从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转移到层站7。然后,作业者从层站7操作前扶手11及长扶手13的锁定机构而解除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和第三可动扶手部件42的保持,使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和第三可动扶手部件42移位到第一低扶手位置和第三低扶手位置。由此,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移位到第二低扶手位置,轿厢上扶手装置10的状态成为折叠状态。然后,通过关闭层站出入口8,电梯的维护检查作业结束。
在这样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10中,由于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和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经由索状体14相互连接,因此能够使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与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联动。由此,当使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从第一低扶手位置向第一高扶手位置移位时,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也能够自动从第二低扶手位置向接近第二高扶手位置的方向移位。由此,不需要分别组装前扶手11和后扶手12,从而能够减轻组装轿厢上扶手装置10的作业的负担。而且,由于索状体14容易弯曲,即使后扶手12的位置相对于前扶手11的位置不在直线上,也能够容易且更可靠地使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与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联动。由此,能够增大前扶手11和后扶手12的位置关系的自由度。进而,在作业者进入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之前,能够使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移位到接近第二高扶手位置的位置,从而能够实现作业者安全性的提高。
而且,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以第一安装轴23为中心转动,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以第二安装轴33为中心转动,因此,能够使前扶手11及后扶手12的折叠式构造变得简单,而且也能够使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和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彼此的通过索状体14的连结变得容易。
而且,在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位于第一低扶手位置时,由于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的一部分相对于第一固定扶手部件21的位置向轿厢3的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的其余一部分相对于第一固定扶手部件21的位置向轿厢3的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因此在轿厢上扶手装置10处于折叠状态时,不仅能够防止作业者通过比第一固定扶手部件21靠轿厢3的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而乘入,也能够防止作业者通过比第一固定扶手部件21靠轿厢3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而乘入。而且,在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到达第一高扶手位置时,能够使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的从第一安装轴23的位置向下方延伸的部分的长度变长,从而能够使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的由第一固定扶手部件21的侧面承受的部分的长度变长。由此,在组装前扶手11时,能够减小施加在第一安装轴23上的载荷,从而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
另外,在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位于第一高扶手位置、且索状体14绷紧而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状态下,由于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为45°以上,因此在使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移位到第一高扶手位置之后,能够容易地使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移位到第二高扶手位置,从而能够进一步减轻轿厢上扶手装置10的组装作业的负担。
而且,由于后扶手12被配置在从相对于前扶手11沿轿厢3的进深方向排列的位置向轿厢3的宽度方向偏移的位置,因此在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能够在设置于井道1内的上部的井道内上部设备的区域外配置后扶手12。由此,能够防止井道内上部设备与后扶手12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干涉,与井道内上部设备和后扶手12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干涉的情况相比,能够将设置井道内上部设备的高度位置设为较低的位置。由此,能够实现井道1的高度尺寸的缩小化。
另外,在所述例子中,通过第一~第三可动扶手部件22、32、42相对于第一~第三固定扶手部件21、31、41转动,而使第一~第三可动扶手部件22、32、42在第一~第三低扶手位置与第一~第三高扶手位置之间移位,但也可以通过使第一~第三可动扶手部件22、32、42相对于第一~第三固定扶手部件21、31、41滑动,而使第一~第三可动扶手部件22、32、42在第一~第三低扶手位置与第一~第三高扶手位置之间移位。
而且,在所述例子中,第一~第三可动扶手部件22、32、42安装于第一~第三固定扶手部件21、31、41,但也可以去掉第一~第三固定扶手部件21、31、41,并将第一~第三可动扶手部件22、32、42经由第一~第三安装轴23、33、43安装于轿厢主体4。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第一~第三可动扶手部件22、32、42以第一~第三安装轴23、33、43为中心相对于轿厢主体4转动,而使第一~第三可动扶手部件22、32、42在第一~第三低扶手位置与第一~第三高扶手位置之间移位。
实施方式2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的轿厢的俯视图。而且,图7是示出沿图6的箭头VII观察时的轿厢的上部的主视图,图8是示出沿图6的箭头VIII观察时的轿厢的上部的侧视图。进而,图9是示出图6的轿厢上扶手装置处于组装状态时的轿厢的俯视图。而且,图10是示出沿图9的箭头X观察时的轿厢的上部的主视图,图11是示出沿图9的箭头XI观察时的轿厢的上部的侧视图。
轿厢上扶手装置10具有作为第一扶手的一对前扶手11、作为第二扶手的一对后扶手12以及能够连结于一对后扶手12之间的背面扶手51。一对前扶手11和一对后扶手12分别沿着轿厢3的进深方向配置。
一对前扶手11在轿厢3的进深方向上配置在比轿厢框架5的位置靠前侧、即靠近正面4b的位置,后扶手12在轿厢主体4的进深方向上配置在比轿厢框架5的位置靠后侧、即靠近背面4c的位置。由此,一对前扶手11及一对后扶手12在避开轿厢框架5的上梁的状态下在轿厢3的进深方向上相互分离。轿厢框架5的上梁配置在一对前扶手11与一对后扶手12之间。
一个前扶手11和一个后扶手12配置在比轿厢主体4的宽度方向中心位置靠近一个侧面4d的位置,另一个前扶手11和另一个后扶手12配置在比轿厢主体4的宽度方向中心位置靠近另一个侧面4d的位置。在该例中,一个后扶手12被配置在相对于一个前扶手11沿轿厢3的进深方向排成一列的位置,另一个后扶手12被配置在相对于另一个前扶手11沿轿厢3的进深方向排成一列的位置。
各前扶手11具有设置于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的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而且,各后扶手12具有设置于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的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因此,在该例中,在各前扶手11和各后扶手12中未包括第一固定扶手部件21和第二固定扶手部件31。
在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固定有对多个第一安装轴23分别进行支承的多个第一轴安装件24、以及对多个第二安装轴33分别进行支承的多个第二轴安装件34。各第一安装轴23和各第二安装轴33沿着轿厢3的进深方向配置。
各前扶手11各自的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经由第一安装轴23安装在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各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能够以第一安装轴23为中心相对于轿厢主体4转动。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通过以第一安装轴23为中心转动而在第一低扶手位置与第一高扶手位置之间相对于轿厢3移位,该第一低扶手位置是向轿厢3的内侧倾倒的位置,该第一高扶手位置是在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上立起的位置。与第一低扶手位置相比,在第一高扶手位置处,各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的位置相对于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处于更高的位置。
各后扶手12各自的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经由第二安装轴33安装在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各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能够以第二安装轴33为中心相对于轿厢主体4转动。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通过以第二安装轴33为中心转动而在第二低扶手位置与第二高扶手位置之间相对于轿厢3移位,该第二低扶手位置是向轿厢3的内侧倾倒的位置,该第二高扶手位置是在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上立起的位置。与第二低扶手位置相比,在第二高扶手位置处,各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的位置相对于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处于更高的位置。
在一对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分别位于第二高扶手位置时,背面扶手51能够连结于一对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之间。在该例中,背面扶手51具有一对连结杆,一对连结杆分别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在一对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当一对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分别位于第二高扶手位置时,相对于一对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分别转动的一对连结杆相互连结。由此,一对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经由背面扶手51相互连结。
轿厢上扶手装置10在各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和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位于第一低扶手位置和第二低扶手位置时成为折叠状态,在各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和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位于第一高扶手位置和第二高扶手位置、并且背面扶手51连结在一对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之间时成为组装状态。
一个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和一个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经由索状体14相互连接,另一个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和另一个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也经由索状体14相互连接。在该例中,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和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各自的上端部彼此经由索状体14连接。
索状体14的长度根据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与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之间的距离来设定。在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和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位于第一低扶手位置和第二低扶手位置时,如图6~图8所示,索状体14从上方搭在轿厢框架5的上梁上,索状体14在轿厢框架5的上梁处成为弯曲的状态。由此,在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和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位于第一低扶手位置和第二低扶手位置时,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和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整体配置在比轿厢框架5的上梁的上表面低的位置。而且,在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和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位于第一高扶手位置和第二高扶手位置时,如图11所示,索状体14成为松弛状态。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10中,前扶手11和后扶手12配置在相互分离的位置,轿厢框架5的上梁配置在前扶手11与后扶手12之间,在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和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位于第一低扶手位置和第二低扶手位置时,通过索状体14弯曲,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和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整体配置在比轿厢框架5的上梁的上表面低的位置,因此在轿厢上扶手装置10处于折叠状态时,能够实现作为轿厢3和轿厢上扶手装置10整体的高度方向的尺寸的缩小化。由此,能够实现井道1的高度方向的尺寸的缩小化。
即,例如,在跨越轿厢框架5的上梁而配置的长扶手被设置在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的情况下,即使长扶手的可动扶手部件向轿厢3的内侧倾倒,其也载置于轿厢框架5的上梁的上表面,长扶手的可动扶手部件的一部分的位置成为比轿厢框架5的上梁的上表面高的位置。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和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到达第一低扶手位置和第二低扶手位置时,连接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与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之间的索状体14搭在轿厢框架5的上梁上而弯曲,由此能够使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和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整体配置在比轿厢框架5的上梁的上表面低的位置。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得成为折叠状态时的轿厢上扶手装置10的高度比将长扶手设置于轿厢主体4的上表面4a的情况更小。
而且,在所述例子中,一个后扶手12被配置在相对于一个前扶手11沿轿厢3的进深方向排成一列的位置,另一个后扶手12被配置在相对于另一个前扶手11沿轿厢3的进深方向排成一列的位置,但也可以将一个后扶手12和另一个后扶手12中的至少任意一方配置在从相对于前扶手11沿轿厢3的进深方向排列的位置向轿厢3的宽度方向偏移的位置。
另外,在各个所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位于第一高扶手位置、并且索状体14绷紧而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相对于水平面倾斜时,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为45°以上,但也可以调整索状体14的长度,使得这时的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小于45°。
而且,在各个所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和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各自的上端部彼此经由索状体14连接,但索状体14的连接部位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和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各自的中间部彼此通过索状体14连接,还可以将第一可动扶手部件22的上端部与第二可动扶手部件32的中间部通过索状体14相互连接。

Claims (6)

1.一种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其具备设置于轿厢的上部且在所述轿厢的进深方向上相互分离的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
所述第一扶手具有第一可动扶手部件,该第一可动扶手部件能够在第一低扶手位置与比所述第一低扶手位置高的第一高扶手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轿厢移位,
所述第二扶手具有第二可动扶手部件,该第二可动扶手部件能够在第二低扶手位置与比所述第二低扶手位置高的第二高扶手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轿厢移位,
所述第一可动扶手部件与所述第二可动扶手部件经由索状体相互连接,
所述第一可动扶手部件一边经由所述索状体牵引所述第二可动扶手部件,一边从所述第一低扶手位置向所述第一高扶手位置移位,由此所述第二可动扶手部件从所述第二低扶手位置向接近所述第二高扶手位置的方向移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可动扶手部件通过以第一转动轴为中心转动而在所述第一低扶手位置与所述第一高扶手位置之间移位,
所述第二可动扶手部件通过以第二转动轴为中心转动而在所述第二低扶手位置与所述第二高扶手位置之间移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扶手还具有第一固定扶手部件,
所述第二扶手还具有第二固定扶手部件,
所述第一固定扶手部件和所述第二固定扶手部件以从所述轿厢的上部向上方突出的状态固定于所述轿厢的上部,
所述第一可动扶手部件经由所述第一转动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扶手部件的上端部,
所述第二可动扶手部件经由所述第二转动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二固定扶手部件的上端部,
在所述第一可动扶手部件位于所述第一低扶手位置时,所述第一可动扶手部件的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扶手部件的位置向所述轿厢的宽度方向外侧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可动扶手部件位于所述第一高扶手位置,且所述索状体绷紧而所述第二可动扶手部件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可动扶手部件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为45°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扶手被配置在从相对于所述第一扶手沿所述轿厢的进深方向排列的位置向所述轿厢的宽度方向偏移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扶手被配置在从相对于所述第一扶手沿所述轿厢的进深方向排列的位置向所述轿厢的宽度方向偏移的位置。
CN201680089858.7A 2016-10-18 2016-10-18 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Active CN1098437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80857 WO2018073896A1 (ja) 2016-10-18 2016-10-18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上手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43773A CN109843773A (zh) 2019-06-04
CN109843773B true CN109843773B (zh) 2020-08-07

Family

ID=620183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9858.7A Active CN109843773B (zh) 2016-10-18 2016-10-18 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570764B2 (zh)
CN (1) CN109843773B (zh)
DE (1) DE112016007352T5 (zh)
WO (1) WO20180738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73609B2 (ja) * 2018-01-10 2020-03-25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かご上手摺
WO2021121904A1 (en) 2019-12-20 2021-06-24 Inventio Ag Elevator car pivotable balustrade and maintenance method for an elevator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6437A (zh) * 1998-09-03 2000-03-08 株式会社东芝 一种带有可调节的顶边围栏构件的电梯
CN101119920A (zh) * 2005-02-18 2008-02-06 奥蒂斯电梯公司 可用一同时致动所有侧边的手柄折叠的电梯轿厢顶部扶栏
JP2008174337A (ja) * 2007-01-17 2008-07-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かご上手摺装置
CN202754651U (zh) * 2012-02-14 2013-02-27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轿厢用栏杆
CN103420239A (zh) * 2012-05-23 2013-12-0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双层电梯的检查装置
CN103523647A (zh) * 2012-07-04 2014-01-22 株式会社日立建筑系统 移动扶手劣化诊断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2085773A1 (fr) * 2001-04-17 2002-10-31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Cage d'ascenseur et ascenseur
JP2008110863A (ja) 2006-10-31 2008-05-15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上安全柵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6437A (zh) * 1998-09-03 2000-03-08 株式会社东芝 一种带有可调节的顶边围栏构件的电梯
CN101119920A (zh) * 2005-02-18 2008-02-06 奥蒂斯电梯公司 可用一同时致动所有侧边的手柄折叠的电梯轿厢顶部扶栏
JP2008174337A (ja) * 2007-01-17 2008-07-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かご上手摺装置
CN202754651U (zh) * 2012-02-14 2013-02-27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轿厢用栏杆
CN103420239A (zh) * 2012-05-23 2013-12-0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双层电梯的检查装置
CN103523647A (zh) * 2012-07-04 2014-01-22 株式会社日立建筑系统 移动扶手劣化诊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70764B2 (ja) 2019-09-04
DE112016007352T5 (de) 2019-06-27
JPWO2018073896A1 (ja) 2019-01-10
CN109843773A (zh) 2019-06-04
WO2018073896A1 (ja) 2018-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19896B1 (en) Handrail for an elevator car including a locking mechanism
CN107074502B (zh) 电梯的轿厢门装置
KR101111163B1 (ko) 엘리베이터 출입구 폭 이내 구간에 설치되는 카도어 자동개폐장치
CN109476460B (zh) 用于安全维护工作的电梯装置
EP1533265A1 (en) Elevator
CN101203450B (zh) 电梯装置
CN109843773B (zh) 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CN100595124C (zh) 垂直升降机
EP1566357B1 (en) Elevator equipment
CN114829288A (zh) 电梯装置和方法
EP1914188A1 (en) Elevator device
CN109476457B (zh) 电梯装置
CN115315403B (zh) 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
WO2018078762A1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上手摺装置
CN113544076B (zh) 电梯的轿厢门装置
EP1329411B1 (en) Elevator device
JP2016145092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9562917B (zh) 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JP6300715B2 (ja) エレベータ用足場装置
JP6223234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KR200472877Y1 (ko) 엘리베이터의 하부구동형 도어개폐장치
JP4454766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昇降路装置
JP2004142853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6440862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TW202342358A (zh) 電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