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70949A - 电梯 - Google Patents

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70949A
CN105270949A CN201510406052.3A CN201510406052A CN105270949A CN 105270949 A CN105270949 A CN 105270949A CN 201510406052 A CN201510406052 A CN 201510406052A CN 105270949 A CN105270949 A CN 1052709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door
shutter
elevator
component
lift c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0605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70949B (zh
Inventor
渡边美香子
福山荣男
石塚真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2709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709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709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7094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 Indicating And Signalling Devices For Elevators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进行检测电梯轿厢的位置的位置检测部与遮挡构件的对位的电梯。电梯(1)具备遮挡构件(40)。遮挡构件(40)具备遮挡板(42)、固定托架(41)以及调整机构。遮挡板(42)具有向位置检测部(80)插入的遮挡片(48)。固定托架(41)保持遮挡板(42),并安装于建筑物侧门套(180)或者建筑物侧门槛(181)。调整机构调整遮挡板(42)相对于位置检测部(80)的位置。

Description

电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设于建筑物的升降通道内进行升降而运送人、货物的电梯。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电梯具备电梯轿厢、平衡重、连结电梯轿厢与平衡重的吊索、以及供该吊索卷绕的卷扬机。另外,为了检测电梯轿厢所停靠的楼层,电梯具有在电梯轿厢上设置的位置检测部和在升降通道中的电梯轿厢停靠的各楼层处设置的遮挡构件。
位置检测部具有发光部和接收来自发光部的光的受光部。而且,通过将遮挡构件插入到发光部与受光部之间,利用遮挡构件来遮挡从发光部发出的光,由此检测出电梯轿厢所停靠的位置(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18842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为了将遮挡构件的遮挡片可靠地插入位置检测部,需要使遮挡构件的遮挡片与位置检测部的高度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倾斜相配合。因此,在现有的电梯中,遮挡构件的安装作业变得繁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考虑到上述的问题点,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进行检测电梯轿厢的位置的位置检测部与遮挡构件的对位的电梯。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电梯是一种能够检测在设于建筑物的升降通道内进行升降动作的电梯轿厢的停靠位置的电梯,具备位置检测部与遮挡构件。位置检测部设置在电梯轿厢的轿厢侧门套或者轿厢门槛上。遮挡构件安装在设于升降通道内的建筑物侧门套或者建筑物侧门槛上,且被位置检测部检测。另外,遮挡构件具备遮挡板、固定托架以及调整机构。遮挡板具有朝向升降通道突出而插入到位置检测部的遮挡片。固定托架保持遮挡板,且安装在建筑物侧门套或者建筑物侧门槛上。调整机构对遮挡板相对于位置检测部的位置进行调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能够容易进行位置检测部与遮挡构件的对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的简要结构图。
图2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的俯视图。
图3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的电梯中的位置检测部与遮挡构件,图3A是表示普通楼层的图,图3B是表示最高楼层的图,图3C是表示最低楼层的图,图3D是表示从最高楼层或者最低楼层中的规定的停靠位置朝向上方或者下方移动的位置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的普通楼层中的遮挡构件的安装状态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的普通楼层用的遮挡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的普通楼层用的遮挡构件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的普通楼层用的遮挡构件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的普通楼层用的遮挡构件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的最高楼层中的遮挡构件的安装状态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的最高楼层用的遮挡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的最高楼层用的遮挡构件,图11A是主视图,图11B是侧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的最高楼层用的遮挡构件的俯视图。
图13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的最高楼层用的遮挡构件,图13A是图11A的T-T线剖视图,图13B是图11A的S-S线剖视图。
图14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的最低楼层用的遮挡构件,图14A是主视图,图14B是侧视图。
图15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的最低楼层用的遮挡构件,图15A是图14A的C-C线剖视图,图15B是图14B的D-D线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梯,4…控制部,20、40、60…遮挡构件,21、41、61…固定托架,22A、22B、42、62…遮挡板,27、47…贯通孔(调整机构),28、48、68…遮挡片,28a…切口,31、71…连接托架,32…伸缩板,33…保持托架,34…滑动面部,35、51…固定孔,80…位置检测部,81…第一检测部,82…第二检测部,83…第三检测部,84…发光部,85…受光部,91…固定螺栓,91a…螺纹部,91b…头部,92…固定螺母,110…升降通道,120…电梯轿厢,121…轿厢侧门套,130…吊索,180…建筑物侧门套,181…建筑物侧门槛,201…建筑物,201…门厅,202…出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5对本发明的电梯的实施方式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各附图中,对于共用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按照以下的顺序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方式。
<实施方式例>
首先,参照图1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以下,称为“本例”。)所涉及的电梯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例的电梯的结构例的简要结构图。
如图1所示,本例的电梯1在形成于建筑物200内的升降通道110内进行升降动作。电梯1具备装载人和/或货物的电梯轿厢120、吊索130、平衡重140以及卷扬机100。升降通道110形成在建筑物内,在其顶部设有机械室160。
卷扬机100配置在机械室160内,通过卷绕吊索130而使电梯轿厢120升降。另外,在卷扬机100的附近设有供吊索130架设的偏导轮150。
平衡重140被设定为与电梯轿厢120中的无装载时的质量大致相同的质量。因此,在电梯轿厢120内没有装载物体、人的无装载时,电梯轿厢120侧与平衡重140侧的吊索130的张力比为1。由此,能够将无装载时的卷扬机100的输出抑制得较低。
电梯轿厢120形成为中空的大致长方体状。电梯轿厢120经由吊索130而与平衡重140连结,并在升降通道110内进行升降。
另外,在建筑物200中的各层处的朝向电梯轿厢120的门厅201处设有供人、物品相对于电梯轿厢120出入的出入口202。在该出入口202处配置有构成电梯1的建筑物侧门套180。在该建筑物侧门套180处安装可开闭的门。
在最高楼层的建筑物侧门套180的上部安装有最高楼层用的遮挡构件20。在最高楼层与最低楼层之间的楼层、即普通楼层的建筑物侧门套180的上部安装有普通楼层用的遮挡构件40。另外,在最低楼层的建筑物侧门套180处安装有最低楼层用的遮挡构件60。
图2是示意性表示本例的电梯的俯视图。
如图2所示,电梯1具有引导电梯轿厢120的导轨2、引导平衡重140的平衡重用导轨3、控制电梯1的动作的控制部4、以及在电梯轿厢120的轿厢侧门套121上设置的位置检测部8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例中,说明了将位置检测部80设置于轿厢侧门套121的例子,但是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电梯轿厢120的升降方向上的上部、在升降方向上与轿厢侧门套121对置的轿厢门槛的下部设置位置检测部80。
位置检测部80配置在轿厢侧门套121的水平方向上的一侧。位置检测部80具有第一检测部81、第二检测部82以及第三检测部83。
图3A~图3D是放大表示位置检测部80的附近的图。图3A表示普通楼层,图3B表示最高楼层,图3C表示最低楼层。另外,图3D表示从最高楼层或者最低楼层中的规定的停靠位置朝向上方或者下方移动的位置。
如图3A所示,第一检测部81配置在位置检测部80的水平方向上的一侧,第三检测部83配置在位置检测部80的水平方向上的另一侧。而且,第二检测部82配置在第一检测部81与第三检测部83之间。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检测部81、第二检测部82以及第三检测部83分别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在此,对于第一检测部81进行说明。
第一检测部81是由发光的发光部84以及接收发光部84的光的受光部85构成的光传感器。发光部84与受光部85通过连结部86来连结。而且,发光部84与受光部85以在其间夹有连结部86的方式在水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对置。而且,第一检测部81以使在发光部84与受光部85之间形成的开口朝向设于升降通道110的建筑物侧门套180的方式安装于轿厢侧门套121。
当后述的遮挡片28、48、68插入到发光部84与受光部85之间时,第一检测部81向控制部4输出检测信号。然后,控制部4根据位置检测部80中的第一检测部81、第二检测部82以及第三检测部83中的哪一个检测部的光受到遮挡来检测电梯轿厢120停靠在哪一个楼层。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例中,说明了将位置检测部80的检测部的数量设为三个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检测部至少为两个以上即可,并且也可以将检测部设为四个以上。
在此,对于本例的位置检测部80中的电梯轿厢120的停靠楼层的识别方法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3A所示,在电梯轿厢120停靠在普通楼层的情况下,在第一检测部81和第三检测部83的发光部84与受光部85之间插入后述的普通楼层用的遮挡构件40的遮挡片48。由此,控制部4(参照图2)识别出电梯轿厢120停靠在普通楼层。
如图3B所示,在电梯轿厢120停靠在最高楼层的情况下,在第二检测部82和第三检测部83的发光部84与受光部85之间插入后述的最高楼层用的遮挡构件20的遮挡片28。由此,控制部4(参照图2)识别出电梯轿厢120停靠在最高楼层。
另外,如图3C所示,在电梯轿厢120停靠在最低楼层的情况下,在第一检测部81和第二检测部82的发光部84与受光部85之间插入后述的最低楼层用的遮挡构件60的遮挡片68。由此,控制部4(参照图2)识别出电梯轿厢120停靠在最低楼层。
在此,对电梯而言,在电梯轿厢从最高楼层或者最低楼层经过的情况下需要使电梯轿厢安全地停靠。因此,在现有的电梯中,除位置检测部之外,设置有检测电梯轿厢从最高楼层或者最低楼层经过的情况下的由凸轮与按压开关构成的机械式的限位开关。然而,在现有的电梯中,不仅因使用限位开关而增加部件件数,在升降通道内还需要配置限位开关的空间。
与之相对地,本例的电梯1通过位置检测部80来检测电梯轿厢120的经过。具体来说,如图3D所示,在电梯轿厢120从最高楼层或者最低楼层经过的情况下,在所有的检测部81、82、83的发光部84与受光部85之间插入最高楼层用的遮挡构件20或者最低楼层用的遮挡构件60的遮挡片28、68。由此,控制部4(参照图2)检测出电梯轿厢120从最高楼层或者最低楼层的规定的停靠位置经过的情况,从而使电梯轿厢120停靠。
如此,本例的电梯1通过位置检测部80的检测模式,不仅能够识别电梯轿厢120停靠的位置,还能够识别电梯轿厢120从规定的停靠位置经过的情况。由此,不需要在位置检测部80、遮挡构件20、40、60之外设置限位开关,能够减少电梯1的部件件数。另外,通过消除限位开关而在升降通道110内产生空间,能够配置其它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例的电梯1中,作为位置检测部80中的电梯轿厢120的停靠楼层以及经过状态的识别方法,说明了图3A~图3D所示的模式,但是不局限于此,能够根据检测部的数量与遮挡片的数量、检测模式而进行各种设定。例如,也可以在电梯轿厢120停靠于普通楼层、最高楼层或者最低楼层时,仅向三个检测部中的一个检测部插入遮挡片。另外,也可以在电梯轿厢120从规定的停靠位置经过时,向三个检测部中的任意两个检测部插入遮挡片。
接下来,参照图4~图8,针对设置在普通楼层的普通楼层用的遮挡构件40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从升降通道侧观察普通楼层中的出入口202的状态的主视图。图5~图8表示普通楼层用的遮挡构件40,图5是分解立体图,图6是主视图,图7是侧视图,图8是俯视图。
如图4所示,在出入口202的上部设有建筑物侧门套180。普通楼层用的遮挡构件40经由固定螺栓91而固定在建筑物侧门套180的上部。而且,普通楼层用的遮挡构件40从建筑物侧门套180的上端部沿着升降方向朝向上方竖直设置。
如图5所示,普通楼层用的遮挡构件40具有固定托架41、安装于固定托架41的遮挡板42、固定螺栓91以及固定螺母92。
固定托架41具有主面板44、载置板45以及两个固定板46。主面板44形成为长方形。载置板45以与主面板44的长边方向上的一端大致垂直的方式弯曲并与主面板44的长边方向上的一端连续,固定板46分别以与主面板44的短边方向上的两端大致垂直的方式弯曲并与主面板44的短边方向上的两端连续。载置板45与两个固定板46从主面板44的端部分别向相同的方向弯曲。而且,两个固定板46以将主面板44夹在中间的方式对置。
在载置板45以及两个固定板46上设有供固定螺栓91的螺纹部91a贯穿的贯通孔47。贯通孔47的开口直径被设定为比固定螺栓91的螺纹部91a的直径大,并且被设定为比固定螺栓91的头部91b的外径小。
如图6以及图7所示,载置板45载置在建筑物侧门套180的上端部,经由固定螺栓91以及固定螺母92而固定在建筑物侧门套180的上端部。由此,固定托架41从建筑物侧门套180的上端部朝向电梯轿厢120的升降方向上的上方竖直设置。此时,如图7所示,两个固定板46中的与连结于主面板44的连结位置相反一侧的端部朝向升降通道110。
返回图5并且如图5所示,遮挡板42形成为在水平方向上剖面形状为U字状。遮挡板42具有两个遮挡片48、以及连结两个遮挡片48的长方形的连结片49。两个遮挡片48从连结片49的短边方向上的两端大致垂直地朝向相同的方向弯曲。如图3A所示,一般用的遮挡构件40的两个遮挡片48的间隔被设定为,与位置检测部80中的从第一检测部81的发光部84与受光部85之间的间隙到第三检测部83的发光部84与受光部85之间的间隙为止的间隔相等。
在两个遮挡片48上分别设有供固定螺栓91的螺纹部91a插入的固定孔51。固定孔51的直径被设定为比在固定托架41上设置的贯通孔47的直径小。
另外,连结片49的短边方向上的长度被设定为与固定托架41的两个固定板46的间隔的长度相同、或者比其略短。而且,如图7以及图8所示,连结片49被插入到固定托架41中的两个固定板46之间。另外,两个遮挡片48被配置为分别与两个固定板46中的对置的对置面接触。而且,借助固定螺栓91以及固定螺母92而将遮挡板42固定在固定托架41上。由此,固定托架41保持遮挡板42。
遮挡板42中的两个遮挡片48延伸的方向被配置为从固定托架41起与电梯轿厢120的升降方向平行。两个遮挡片48从固定托架41朝向升降通道110突出。而且,如图7以及图3A所示,在电梯轿厢120移动至普通楼层时,遮挡片48插入到位置检测部80中的第一检测部81以及第三检测部83的发光部84与受光部85之间。
如上所述,为了将固定托架41固定于建筑物侧门套180而设置的载置板45的贯通孔47开口为比固定螺栓91的螺纹部91a的直径大。因此,如图7以及图8所示,能够使固定托架41在建筑物侧门套180的上端部在水平方向上稍微移动,从而调整固定托架41的安装位置。
如上所述,供遮挡板42固定的固定托架41的贯通孔47的直径被设定为比固定螺栓91的螺纹部91a的直径大。因此,在将遮挡板42固定于固定托架41时,如图7所示,能够调整遮挡板42的升降方向、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以及相对于升降通道110的倾斜。即,固定托架41的贯通孔47与固定螺栓91构成本例的电梯1的调整机构。
另外,通过在建筑物侧门套180上固定遮挡构件40,建筑物侧门套180成为升降通道中的高度方向上的基准,因此能够进行遮挡构件40的大致高度方向上的对位。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固定托架41以及遮挡板42的高度方向上的调整。
另外,如图2所示,为了防止物体、人掉下,建筑物侧门套180与轿厢侧门套121的间隙被设定得较窄。在本例中,在不与升降通道110内的其他的空间发生干涉的前提下,使遮挡构件40的遮挡片48向建筑物侧门套180与轿厢侧门套121的间隙突出,并且配置有位置检测部80。因此,能够扩大升降通道110内的建筑物侧门套180与轿厢侧门套121的间隙以外的空间,能够在配置其它设备时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另外,在电梯轿厢120进行升降动作时,能够防止遮挡构件40、位置检测部80与配置在升降通道110、电梯轿厢120的周围的吊索130等长条状物体、平衡重140等发生干涉。
接下来,参照图9~图13B,对设置于最高楼层的最高楼层用的遮挡构件20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针对与普通楼层用的遮挡构件40共用的结构,省略其说明。
图9是从升降通道侧观察最高楼层中的出入口202的上部附近的状态的主视图。图10~图13B表示最高楼层用的遮挡构件20,图10是分解立体图,图11A是主视图,图11B是侧视图,图12是俯视图,图13A是图11A的T-T线剖视图,图13B是图11B的S-S线剖视图。
如图9所示,最高楼层用的遮挡构件20与普通楼层用的遮挡构件40同样地固定在建筑物侧门套180的上端部。另外,最高楼层用的遮挡构件20从建筑物侧门套180沿着升降方向朝向上方竖立设置,且配置在建筑物侧门套180与升降通道110的顶部110A之间。
如图10所示,最高楼层用的遮挡构件20具有固定托架21、两个遮挡板22A和22B、连接托架31、两个伸缩板32、保持托架33以及固定螺栓91。需要说明的是,固定托架21具有与普通楼层用的遮挡构件20的固定托架41相同的结构,因此,在此省略其说明。在固定托架41上设有供固定螺栓91的螺纹部91a贯穿的贯通孔27。而且,在固定托架41上借助固定螺栓91而固定连接托架31。
连接托架31由在水平方向上剖面形状为U字状的构件形成。连接托架31具有两个固定片31a、以及连结两个固定片31a的长方形的连接片31b。在两个固定片31a以及连接片31b上分别设有固定孔35。
如图11B以及图13B所示,两个固定片31a中的与连接于连接片31b的一侧的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插入到固定托架21的两个固定板26之间。此时,连接托架31的连接片31b与固定托架21中的主面板24隔开间隔地对置。而且,连接托架31借助固定螺钉93以能够调整安装位置、倾斜的方式被保持在固定托架21上。
返回图10并且如图10所示,两个遮挡板22A、22B形成为在水平方向上剖面形状为U字状的构件。两个遮挡板22A、22B分别具有两个遮挡片28、以及连结两个遮挡片28的长方形的连结片29。在连结片29的长边方向上的一侧设有第一固定孔29a,在连结片29的长边方向上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固定孔29b。
遮挡板22A、22B中的连结片29的短边方向上的长度被设定为普通楼层用的遮挡板42的连结片49的短边方向上的长度的大致一半。即,遮挡板22A、22B中的连结片29的短边方向上的长度是固定托架21的主面板24的短边方向上的长度的大致一半。
如图13B所示,遮挡板22A、22B的连结片29与连接托架31的连接片31b接触。而且,如图10以及图11A所示,遮挡板22A、22B在第一固定孔29a中螺合固定螺钉93,从而固定在连接托架31上。
遮挡板22A配置在连接托架31的连接片31b中的短边方向上的一侧,遮挡板22B配置在连接托架31的连接片31b中的短边方向上的另一侧。遮挡板22A、22B配置为遮挡片28的长边方向与升降方向大致平行。而且,遮挡片28朝向升降通道110突出。此时,如图12、图13A以及图13B所示,两个遮挡板22A、22B中的两个遮挡片28中的、相邻的遮挡片28重叠为一体,能够视为一个遮挡片。而且,如图3B、图3D所示,在水平方向上重叠并接触的遮挡片28插入到位置检测部80的第二检测部82。
在遮挡板22B的遮挡片28中的配置在连接托架31的短边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遮挡片28上形成有切口28a。切口28a从遮挡片28的长边方向上的一端、即升降方向上的下端部沿着升降方向以规定的长度形成。
因此,如图11A以及图13A所示,向遮挡板22A、22B的长边方向上的另一侧、即升降方向上的上侧中的升降通道110内突出的遮挡片28的数量为三个。而且,如图11A以及图13B所示,向遮挡板22A、22B的长边方向上的一侧、即升降方向上的下侧中的升降通道110内突出的遮挡片28的数量为两个。需要说明的是,在水平方向上的中央处重叠并接触的两个遮挡片28、28被视为一个遮挡片。
由此,通过设置切口28a,如图3B以及图3D所示,使遮挡板22A与遮挡板22B在水平方向上重叠,能够使由位置检测部80的检测部81、82、83检测出的遮挡片28的数量发生变化。其结果是,能够使一个遮挡构件20具有检测电梯轿厢120的位置、以及作为检测经过的限位开关的功能。
另外,如图11A以及图13A所示,在两个遮挡板22A、22B的第二固定孔29b处借助固定螺钉93而固定有两个伸缩板32、和保持托架33。
两个伸缩板32分别由沿水平方向截面的形状为U字状的构件形成。伸缩板32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插入到遮挡板22A、22B中的两个遮挡片28之间。另外,在伸缩板32中的与遮挡板22A、22B的连结片29接触的滑动面部34上设置有沿着长边方向以规定的长度延伸的安装孔34a。在该安装孔34a中插入固定螺钉93。
通常,根据从建筑物侧门套180到升降通道110的顶部110A的高度,需要调整遮挡板的长度。而且,以往在遮挡板较长的情况下需要在作业现场进行切断。另外,在遮挡板较短的情况下需要重新制作或者准备与长度相应的遮挡板。
然而,本例的电梯1能够通过使两个伸缩板32沿着遮挡板22A、22B在升降方向上滑动而使遮挡构件20中的升降方向上的长度容易变化。其结果是,在安装遮挡构件20时,能够省去切断遮挡板、或者重新制作的麻烦。
另外,两个遮挡板22A、22B的长边方向上的另一侧以及两个伸缩板32借助固定螺钉93而保持在保持托架33上。保持托架33由在水平方向上剖面形状为U字状的构件形成。通过由保持托架33保持两个遮挡板22A、22B以及两个伸缩板32,能够防止两个遮挡板22A、22B以及两个伸缩板32摇晃、弯曲。
由于其它的结构与普通楼层用的遮挡构件40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利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最高楼层用的遮挡构件20,也与上述的普通楼层用的遮挡构件40同样地,能够调整固定托架21、连接托架31以及遮挡板22A、22B的安装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例中,对设有两个遮挡板22A、22B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两个遮挡板22A、22B构成为一体。另外,也可以与普通楼层用的遮挡构件20相同地、不经由连接托架31而将遮挡板22A、22B直接固定在固定托架21上。
另外,设置切口28a的遮挡片28并不限定于上述的遮挡片28,根据位置检测部80的检测模式,对形成切口28a的遮挡片28以及设置切口28a的位置进行各种设定。
接下来,参照图14~图15B对设置在最低楼层的最低楼层用的遮挡构件60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普通楼层用的遮挡构件40以及最高楼层用的遮挡构件60共用的结构,省略其说明。
图14A是表示从升降通道侧观察最低楼层中的出入口202的一部分的状态的主视图,图14B是侧视图。图15A是图14A的C-C线剖视图,图15B是图14A的D-D线剖视图。
如图14A以及图14B所示,遮挡构件60安装在建筑物侧门套180以及在升降方向上与建筑物侧门套180对置的建筑物侧门槛181上。遮挡构件60具有固定托架61、两个遮挡板62、连接托架71以及固定螺栓91。固定托架61以及连接托架71具有与最高楼层用的遮挡构件20的固定托架21以及连接托架31相同的结构,因此,在此省略其说明。
两个遮挡板62沿着升降方向从建筑物侧门套180朝向建筑物侧门槛181延伸。而且,两个遮挡板62中的升降方向上的上侧借助固定螺钉93而固定在连接托架71上,升降方向上的下侧借助固定螺钉93而固定在建筑物侧门槛181。
另外,两个遮挡板62分别具有两个遮挡片68。遮挡片68沿着升降方向延伸,并朝向升降通道110突出。在两个遮挡板62的遮挡片68中的、位于水平方向上的一侧的遮挡片68上形成有切口68a。切口68a从遮挡片68中的升降方向上的上端沿着升降方向以规定的长度来形成。
因此,如图15A所示,向遮挡板62的长边方向上的另一侧、即升降方向上的上侧中的升降通道110内突出的遮挡片68的数量为两片。而且,如图15B所示,向遮挡板62的长边方向上的一侧、即升降方向上的下侧中的升降通道110内突出的遮挡片68的数量为三片。需要说明的是,在水平方向上的中央处重叠接触的两个遮挡片68、68被视为一个遮挡片。
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最低楼层用的遮挡构件60中,遮挡板62的升降方向上的上部被固定在建筑物侧门套180上,升降方向上的下部被固定在建筑物侧门槛181上,因此无法进行倾斜的调整。然而,在最低楼层用的遮挡构件60中能够进行水平方向上的对位。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且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实施。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例中,说明了将位置检测部80安装于轿厢侧门套121、将最高楼层用的遮挡构件20以及普通楼层用的遮挡构件40安装于建筑物侧门套180的例子,但是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位置检测部80固定于电梯轿厢120中的与轿厢侧门套121在升降方向上对置的轿厢侧门槛,将最高楼层用的遮挡构件20以及普通楼层用的遮挡构件40固定于建筑物侧门槛181。
另外,作为调整机构而说明了使贯通孔大于固定螺栓的螺纹部的直径的例子,但是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贯通孔形成为在升降方向或者水平方向上延伸的长孔。

Claims (5)

1.一种电梯,其能够检测在设于建筑物的升降通道内进行升降动作的电梯轿厢的停靠位置,其中,
所述电梯具备:
位置检测部,其设置在所述电梯轿厢的轿厢侧门套或者轿厢门槛上;以及
遮挡构件,其安装在设于所述升降通道的建筑物侧门套或者建筑物侧门槛上,且被所述位置检测部检测,
所述遮挡构件具备:
遮挡板,其具有朝向所述升降通道突出而插入到所述位置检测部的遮挡片;
固定托架,其用于保持所述遮挡板,且安装在所述建筑物侧门套或者所述建筑物侧门槛上;以及
调整机构,其对所述遮挡板相对于所述位置检测部的位置进行调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中,
所述调整机构包括:
固定螺栓,其将所述遮挡板固定在所述固定托架上;以及
贯通孔,其形成在所述固定托架上,且供所述固定螺栓的螺纹部贯穿,
所述贯通孔的直径被设定为比固定螺栓的螺纹部的直径大且比所述固定螺栓的头部的外径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中,
所述固定托架借助所述调整机构而安装在所述建筑物侧门套或者所述建筑物侧门槛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中,
所述遮挡构件具有伸缩板,该伸缩板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遮挡板上,且沿着所述电梯轿厢的升降方向进行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中,
在所述遮挡板的所述遮挡片上设有沿着所述电梯轿厢的升降方向延伸的切口。
CN201510406052.3A 2014-07-17 2015-07-10 电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2709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46727A JP2016023019A (ja) 2014-07-17 2014-07-17 エレベータ
JP2014-146727 2014-07-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70949A true CN105270949A (zh) 2016-01-27
CN105270949B CN105270949B (zh) 2018-06-12

Family

ID=551409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06052.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270949B (zh) 2014-07-17 2015-07-10 电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6023019A (zh)
CN (1) CN10527094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83918B2 (ja) * 2018-12-07 2022-06-1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7111670B2 (ja) * 2019-09-05 2022-08-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14394511B (zh) * 2022-01-19 2023-08-15 日立楼宇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维保开门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5406A (zh) * 1996-11-04 1998-06-24 奥蒂斯电梯公司 具有改进精度的用于监控电梯平层特性的方法
JP2000034070A (ja) * 1998-07-21 2000-02-02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ーの位置検出装置
CN101500922A (zh) * 2006-10-17 2009-08-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位置检测装置
CN101570295A (zh) * 2008-04-28 2009-11-0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的位置检测装置
CN102020150A (zh) * 2009-09-18 2011-04-20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用位置检测装置
KR20110086426A (ko) * 2010-01-22 2011-07-28 오티스 엘리베이터 컴파니 엘리베이터의 위치 제어 장치
CN102530666A (zh) * 2010-12-27 2012-07-0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设备
CN102745563A (zh) * 2011-04-18 2012-10-2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的位置检测装置以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5406A (zh) * 1996-11-04 1998-06-24 奥蒂斯电梯公司 具有改进精度的用于监控电梯平层特性的方法
JP2000034070A (ja) * 1998-07-21 2000-02-02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ーの位置検出装置
CN101500922A (zh) * 2006-10-17 2009-08-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位置检测装置
CN101570295A (zh) * 2008-04-28 2009-11-0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的位置检测装置
CN102020150A (zh) * 2009-09-18 2011-04-20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用位置检测装置
KR20110086426A (ko) * 2010-01-22 2011-07-28 오티스 엘리베이터 컴파니 엘리베이터의 위치 제어 장치
CN102530666A (zh) * 2010-12-27 2012-07-0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设备
CN102745563A (zh) * 2011-04-18 2012-10-2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的位置检测装置以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70949B (zh) 2018-06-12
JP2016023019A (ja) 2016-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54297B (zh) 电梯轿厢、电梯系统以及检查、维护和/或修理电梯系统的方法
CN109476462B (zh) 电梯装置
US7762376B2 (en) Elevator with two elevator cars which are disposed one above the other in a shaft
CN104828684B (zh) 电梯设备
CN105270949A (zh) 电梯
US20190100410A1 (en) Elevator car, elevator system and method of maintaining an elevator system
CN109476458B (zh) 用以打开电梯轿厢的轿厢顶的电梯装置
KR20080029896A (ko) 엘리베이터 도어에 안전 장치가 있는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US10059567B2 (en) Traveling cable sway prevention
US9834410B2 (en) Elevator installation
CN102020150A (zh) 电梯用位置检测装置
US11845638B2 (en) Method for installing an elevator system
CN105460720A (zh) 电梯
US11453574B2 (en) Elevator cars with camera mount
CN105270954A (zh) 电梯的救援装置和电梯
CN104291173A (zh) 电梯设备
KR101784701B1 (ko) 엘리베이터 도어의 이탈방지 장치
CN103189295A (zh) 电梯
US11225395B2 (en) Arrangement for evacuating persons from an elevator car
EP2330066B1 (en) Elevator device
JP2016141517A (ja) かご床調整機構、乗りかご及びエレベータ
KR101853774B1 (ko) 엘리베이터 도어 탈락 방지 장치 및 엘리베이터 도어 장치
JP4351110B2 (ja) 免震建物用エレベータの可動乗場装置
JP2016044004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109562917B (zh) 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61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