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63879B - 光纤裸线覆盖装置以及光纤裸线覆盖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纤裸线覆盖装置以及光纤裸线覆盖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63879B
CN105263879B CN201480031619.7A CN201480031619A CN105263879B CN 105263879 B CN105263879 B CN 105263879B CN 201480031619 A CN201480031619 A CN 201480031619A CN 105263879 B CN105263879 B CN 1052638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optical fiber
circular chamber
bare wire
fiber ba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161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63879A (zh
Inventor
冈田健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ura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23897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467210B/zh
Publication of CN1052638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638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638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638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C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LASSES, GLAZES OR VITREOUS ENAMELS; 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SURFACE TREATMENT OF FIBRES OR FILAMENTS MADE FROM GLASS, MINERALS OR SLAGS; JOINING GLASS TO GLASS OR OTHER MATERIALS
    • C03C25/00Surface treatment of fibres or filaments made from glass, minerals or slags
    • C03C25/10Co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APPARATU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3/00Apparatus in which the work is brought into contact with a bulk quantity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 B05C3/02Apparatus in which the work is brought into contact with a bulk quantity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he work being immersed in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 B05C3/12Apparatus in which the work is brought into contact with a bulk quantity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he work being immersed in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for treating work of indefinite length
    • B05C3/125Apparatus in which the work is brought into contact with a bulk quantity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he work being immersed in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for treating work of indefinite length the work being a web, band, strip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5/00Processe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to obtain special surface effects, finishes or structures
    • B05D5/06Processe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to obtain special surface effects, finishes or structures to obtain multicolour or other optical effec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C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LASSES, GLAZES OR VITREOUS ENAMELS; 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SURFACE TREATMENT OF FIBRES OR FILAMENTS MADE FROM GLASS, MINERALS OR SLAGS; JOINING GLASS TO GLASS OR OTHER MATERIALS
    • C03C25/00Surface treatment of fibres or filaments made from glass, minerals or slags
    • C03C25/10Coating
    • C03C25/104Coating to obtain optical fibres
    • C03C25/1065Multiple coat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C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LASSES, GLAZES OR VITREOUS ENAMELS; 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SURFACE TREATMENT OF FIBRES OR FILAMENTS MADE FROM GLASS, MINERALS OR SLAGS; JOINING GLASS TO GLASS OR OTHER MATERIALS
    • C03C25/00Surface treatment of fibres or filaments made from glass, minerals or slags
    • C03C25/10Coating
    • C03C25/12General methods of coating; Devices therefo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2Optical fibres with cladding with or without a coating
    • G02B6/02395Glass optical fibre with a protective coating, e.g. two layer polymer coating deposited directly on a silica cladding surface during fibre manufa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15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incorporating preformed parts or layers, e.g. extrusion moulding around inserts
    • B29C48/154Coating solid articles, i.e. non-hollow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16Article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omponents, e.g. co-extruded layers
    • B29C48/18Article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omponents, e.g. co-extruded layers the components being layer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Fibres Or Filaments (AREA)
  • Optical Fibers, Optical Fiber Cores, And Optical Fiber Bund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光纤裸线覆盖装置具备:套管,其具有供光纤裸线从上方铅垂地插入的套管孔;中间模具,其具有供通过了上述套管孔的上述光纤裸线插入的中间模具孔,并被配设在上述套管的铅垂下方;第1覆盖模具,其具有供通过了上述中间模具孔的上述光纤裸线插入的第1覆盖模具孔,并被设置在上述中间模具的铅垂下方;第1树脂循环室,其由上述套管和上述中间模具构成,是包围通过了上述套管孔的上述光纤裸线的环状且被形成在上述套管孔与上述中间模具孔之间,并能够供液状的树脂循环;第2树脂循环室,其由上述中间模具和上述第1覆盖模具构成,是包围通过了上述中间模具孔的上述光纤裸线的环状且被形成在上述中间模具孔以及上述第1覆盖模具孔之间,并能够供上述液状的树脂循环;第1树脂供给路,其对上述第1树脂循环室供给上述液状的树脂;以及第2树脂供给路,其对上述第2树脂循环室供给上述液状的树脂,上述第1树脂供给路和上述第2树脂供给路被分离独立地设置,从上述第1树脂供给路经由上述第1树脂循环室到中间模具孔的第1树脂路径、和从上述第2树脂供给路经由上述第2树脂循环室到上述第1覆盖模具孔的第2树脂路径被独立地构成。

Description

光纤裸线覆盖装置以及光纤裸线覆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对光纤裸线覆盖树脂作为保护覆盖层来制造光纤素线的覆盖装置、以及使用该覆盖装置来制造光纤素线的方法,特别是涉及适于以高线速(例如2000m/min以上)对光纤裸线覆盖树脂的覆盖装置、以及使用该覆盖装置的光纤裸线覆盖方法。
本申请主张于2013年6月7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3-121051号的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如公知那样,在光纤素线的制造中,在从光纤母材拉丝而成的光纤裸线的表面覆盖(涂敷)树脂作为保护覆盖层。该情况下,存在在光纤裸线的表面上只涂敷1层树脂的情况、和涂敷双层的树脂的情况,最近大多采用双层涂敷。在双层涂敷中通常在光纤裸线的表面上设置使用了杨氏模量较低的材料的第1层(主层),在其外侧设置使用了杨氏模量较高的材料的第2层(辅助层)。
作为实施双层涂敷的方式,有涂覆主层的树脂并使其固化后,再涂覆辅助层的树脂并使其固化的单独涂敷方式、和一并涂覆主层的树脂和辅助层的树脂后,再使其固化的一并涂敷方式。因此,此处首先对单独涂敷方式进行说明。
作为用于通过单独涂敷方式进行双层涂敷来制造光纤素线的装置,广泛使用图23所示的装置。光纤素线制造装置10构成为具备纺丝用加热炉14、冷却装置18、第1树脂覆盖装置(主覆盖装置)20A、第1固化装置22A、第2树脂覆盖装置(辅助覆盖装置)20B、第2固化装置22B、抽取装置26、以及卷绕装置27。纺丝用加热炉14使由石英系玻璃等构成的预成型体(光纤母材)12加热熔融。冷却装置18对从纺丝用加热炉14朝向下方呈线状抽出的(拉丝)光纤裸线16进行冷却。第1树脂覆盖装置20A利用第1保护覆盖(主覆盖)用树脂覆盖被冷却的光纤裸线16。第1固化装置22A为了使利用第1树脂覆盖装置20A涂敷的主覆盖树脂固化而根据需要被设置。第2树脂覆盖装置20B通过第2保护覆盖(辅助覆盖)用树脂进行覆盖。第2固化装置22B为了使利用第2树脂覆盖装置20B覆盖的辅助覆盖树脂固化而根据需要被设置。抽取装置26对辅助覆盖树脂被固化后的光纤素线24进行抽取。卷绕装置27对覆盖完成的光纤素线进行卷绕。
在利用这种光纤素线制造装置制造光纤素线的情况下,将成为光纤裸线16的基础的光纤母材(预成型体)12插入纺丝用加热炉14,并在纺丝用加热炉14中加热至2000℃以上的高温来使光纤母材12软化熔融。之后,在高温状态下一边从纺丝用加热炉14的下部使光纤母材伸长一边向下方抽出光纤裸线16(拉丝),并利用冷却装置18将光纤裸线16冷却到能够利用树脂涂敷的温度。光纤裸线16成为例如125μm的线径。而且对冷却到所需的温度的光纤裸线16利用第1树脂覆盖装置20A在光纤裸线涂敷主覆盖用树脂,并利用第1固化装置22A使主层固化。接下来,利用第2树脂覆盖装置20B将辅助覆盖用树脂涂敷至主层的外侧,并利用第2固化装置使辅助层固化。而且,经由抽取装置26将实施了双层涂层的光纤素线24卷绕至卷绕装置27。此外,作为主覆盖用树脂、辅助覆盖用树脂,使用聚氨酯丙烯酸酯系的紫外线固化树脂、有机硅系的热塑性树脂等,液体状态的各树脂的粘度在涂敷时的温度下为0.1Pa·s~5Pa·s左右。
另一方面,作为用于通过一并涂敷方式进行双层涂敷来制造光纤素线的装置,广泛使用图24所示的装置。
该情况下,为了树脂覆盖,而设置一个能够利用第1保护覆盖(主覆盖)用的树脂以及第2保护覆盖(辅助覆盖)用树脂同时覆盖的树脂覆盖装置20C。并且,为了使利用树脂覆盖装置20涂敷的主覆盖树脂以及辅助覆盖树脂固化,而根据需要设置一个固化装置22C。此外这些以外的构成与图23所示的装置相同,与图23所示的要素相同的要素附加同一符号。
在通过图24所示的光纤素线制造装置制造光纤素线的情况下,与图23的说明同样地,在纺丝用加热炉14中加热至2000℃以上的高温来使光纤母材(预成型体)12软化熔融。之后,利用冷却装置18对从纺丝用加热炉14的下部抽出的光纤裸线16进行冷却。而且对冷却到所需的温度的光纤裸线16利用树脂覆盖装置20C在光纤裸线上涂敷主覆盖用树脂以及辅助覆盖用树脂,并利用固化装置22C使主层以及辅助层同时固化。而且,经由抽取装置26将实施了双层涂层的光纤素线24卷绕至卷绕装置27。
然而近年来,在光纤素线的制造工序中,以生产率的提高为目的,与以往相比格外增加制造光纤素线时的线速。伴随着线速的加速化,在通过树脂覆盖光纤裸线而成为光纤素线时,容易产生保护覆盖层变得厚度不均(光纤素线的剖面中的周方向的覆盖厚度变得不均匀)、在其厚度不均的光纤素线的长度方向上的偏差、进而覆盖后的光纤素线的外径变得不均匀(光纤素线的长度方向上的覆盖厚度变得不均匀)等、覆盖品质的问题。因此,对于树脂覆盖工序,从以往尝试各种改进(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3等)。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为了充分确保覆盖树脂的膜厚,并使其膜厚均匀,而进行涂敷装置的改进。即,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即使在喷嘴(模具)多少有偏心或若干的倾斜的状态下进行高速线速的树脂覆盖,也能够提高光纤的覆盖品质,所以在涂敷装置内使用多个(例如2个)喷嘴(模具),它们具有相同的轴、且使这些喷嘴中的任意一个(2个的情况下为一方)的喷嘴成为锥形。而且,公开了关于这些喷嘴的孔径,导出最适的关系。而且在具有锥部的模具极力减小覆盖的覆盖厚度,并使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保持为同轴,由此因锥部的偏心等异常所引起的外部干扰变少,整体以均匀的膜厚涂覆覆盖树脂。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即使覆盖模具内朝向光纤的树脂的流动多少有些不均匀,也可防止厚度不均的产生,并能够覆盖树脂的光纤用覆盖装置。即,在专利文献2中,在套管与其次的覆盖模具之间设置光纤调芯模具,在套管与光纤调芯模具之间形成调芯模具用树脂供给流路,从该调芯模具用树脂供给流路经由光纤调芯模具的模具孔向下一个覆盖模具的模具孔内供给树脂。通过这样构成,在覆盖模具的模具孔内,从其正上方的光纤调芯模具的模具孔向覆盖模具的模具孔的中央供给树脂。因此,公开了光纤调芯模具的模具孔内光纤的周方向的树脂的流动几乎被均匀化。而且根据这样的构造,能够利用光纤调芯模具使光纤与树脂的合流部(弯液面)中的树脂的流动、和覆盖模具的模具孔中的锥部内的树脂的循环流分离,并能够防止上下的树脂的流动的相互干扰。因此,公开了即使在覆盖模具的模具孔内树脂的流动多少有些不均匀也被消除,也能够防止厚度不均的产生,并且覆盖树脂。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为了能够高速、均匀地覆盖树脂,而改进针对光纤的树脂覆盖方法以及光纤用树脂覆盖装置。即,在专利文献3中,至少设置具有由锥形孔部和连接盘部构成的模具孔的末端侧覆盖模具、和具有套管孔的套管、以及设置在覆盖模具与套管之间并具有仅由连接盘部构成的模具孔的中间侧覆盖模具。末端侧覆盖模具、中间侧覆盖模具、和套管在同轴上被重叠地设置。中间侧覆盖模具的连接盘部的孔径被设定为比锥形孔部的入口孔径小。并且,在它们的组合体内与套管孔同心状地设置环状的树脂储存室。在所述的状态下,使末端侧的覆盖模具的锥形孔部的入口侧的树脂的一部分经过设置在中间侧的覆盖模具与末端侧的覆盖模具之间的树脂路径返回到树脂储存室,并对光纤覆盖树脂。
这样,公开了在高线速下的覆盖时,能够抑制覆盖模具内的循环流的紊乱,并且能够使形成于套管孔出口的弯液面稳定,结果即使高速也能够均匀地覆盖树脂。
以上那样的以往提出的技术共同之处在以下几点。
在套管与覆盖模具之间设置中间模具。
使覆盖模具和中间模具的孔形状、孔径最优化。
改进套管与中间模具之间的树脂路径(以下,称为“第1树脂路径”)、和中间模具与覆盖模具之间的树脂路径(以下,称为“第2树脂路径”)中的树脂的流动,实现各位置的树脂的流动,特别是循环流的稳定。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平9-1324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平9-25537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国专利第3238105号公报
如前述,即使在实现高线速化的情况下也不产生树脂覆盖层的厚度不均等问题,所以即使是专利文献1~3所示的以往技术,也可实现树脂覆盖装置(涂敷装置)的改进。然而,实际上在这些以往技术中,高线速的情况下可靠且稳定地防止厚度不均等问题的产生较困难。
即,在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实际上大多较难在第1树脂路径以及第2树脂路径中控制树脂的流动。另外,在专利文献3的技术中,在第2树脂路径中必须使树脂返回到树脂储存室,但根据压力差等的关系,无法均匀地返回到树脂储存室的可能性较大。另外,在第1树脂路径、第2树脂路径中的树脂的流动、与中间模具孔、覆盖模具孔内所产生的循环流的合流部中,周方向的树脂的流动的差(流速、流量的差)有可能使模具孔内的循环流紊乱。而且因这些影响,特别是在高线速时,树脂覆盖时最重要的覆盖模具孔内的树脂的循环流紊乱,树脂的流动不稳定化,并且不均匀化,树脂覆盖厚变得不均匀,结果容易产生厚度不均、光纤素线的长度方向上的厚度不均的变动,或者覆盖直径不均匀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以以上的情况为背景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光纤裸线以高速插入覆盖装置的情况下,即以高线速覆盖光纤裸线的情况下,也不产生覆盖层的厚度不均、光纤素线长度方向上的厚度不均的变动(偏差),或者素线径的变动的树脂覆盖装置以及覆盖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1方式所涉及的光纤裸线覆盖装置具备:套管,其具有供光纤裸线从上方铅垂地插入的套管孔;中间模具,其具有供通过了上述套管孔的上述光纤裸线插入的中间模具孔,并被配设在上述套管的铅垂下方;第1覆盖模具,其具有供通过了上述中间模具孔的上述光纤裸线插入的第1覆盖模具孔,并被设置在上述中间模具的铅垂下方;第1树脂循环室,其由上述套管和上述中间模具构成,是包围通过了上述套管孔的上述光纤裸线的环状且被形成在上述套管孔与上述中间模具孔之间,并能够供液状的树脂循环;第2树脂循环室,其由上述中间模具和上述第1覆盖模具构成,是包围通过了上述中间模具孔的上述光纤裸线的环状且被形成在上述中间模具孔以及上述第1覆盖模具孔之间,并能够供上述液状的树脂循环;第1树脂供给路,其对上述第1树脂循环室供给上述液状的树脂;以及第2树脂供给路,其对上述第2树脂循环室供给上述液状的树脂,上述第1树脂供给路和上述第2树脂供给路被分离独立地设置,从上述第1树脂供给路经由上述第1树脂循环室到中间模具孔的第1树脂路径、和从上述第2树脂供给路经由上述第2树脂循环室到上述第1覆盖模具孔的第2树脂路径被独立地构成。
上述光纤裸线覆盖装置可以还具备:第2覆盖模具,其具有供通过了上述第1覆盖模具孔的上述光纤裸线插入的第2覆盖模具孔,并被设置在上述第1覆盖模具的铅垂下方;第3树脂循环室,其由上述第1覆盖模具和上述第2覆盖模具构成,是包围通过了上述第1覆盖模具孔的上述光纤裸线的环状且被形成在上述第1覆盖模具孔与上述第2覆盖模具孔之间,并能够供上述液状的树脂循环;以及第3树脂供给路,其对上述第3树脂循环室供给上述液状的树脂,上述第1树脂供给路、上述第2树脂供给路、和上述第3树脂供给路被分离独立地设置,从上述第1树脂路径、上述第2树脂路径、和上述第3树脂供给路经由上述第3树脂循环室到上述第2覆盖模具孔的第3树脂路径被独立地构成。
上述光纤裸线覆盖装置可以还具备环状的第1树脂储存室,其被设置在上述第1树脂供给路的入口侧,并以上述光纤裸线的前进位置为中心;以及环状的第2树脂储存室,其被设置在上述第2树脂供给路的入口侧,并以上述光纤裸线的前进位置为中心,在上述第1树脂储存室以及上述第2树脂储存室分别形成从外部导入上述液状的树脂的树脂导入口,上述第1树脂供给路以及上述第2树脂供给路以分别呈以上述光纤裸线的前进位置为中心的环状而连续的方式被形成。
上述光纤裸线覆盖装置可以还具备:环状的第1树脂储存室,其被设置在上述第1树脂供给路的入口侧,并以上述光纤裸线的前进位置为中心;环状的第2树脂储存室,其被设置在上述第2树脂供给路的入口侧,并以上述光纤裸线的前进位置为中心;以及环状的第3树脂储存室,其被设置在上述第3树脂供给路的入口侧,并以上述光纤裸线的前进位置为中心,在上述第1树脂储存室、上述第2树脂储存室、和上述第3树脂储存室分别形成从外部导入上述液状的树脂的树脂导入口,上述第1树脂供给路、上述第2树脂供给路、和上述第3树脂供给路以分别呈以上述光纤裸线的前进位置为中心的环状而连续的方式被形成。
上述第2树脂循环室的沿着上述光纤裸线的前进方向的长度可以比上述第1树脂循环室的沿着上述光纤裸线的前进方向的长度长。
上述第1树脂循环室的沿着上述光纤裸线的前进方向的长度为1.5mm以上10mm以下,上述第2树脂循环室的沿着上述光纤裸线的前进方向的长度为20mm以上40mm以下也可以。
上述第3树脂循环室的沿着上述光纤裸线的前进方向的长度也可以为1.0mm以上2.0mm以下。
在与上述光纤裸线的前进方向正交的面内,上述第1树脂循环室的内径为φ5mm±2mm,上述第2树脂循环室的内径为φ3mm±1mm也可以。
在与光纤裸线前进方向正交的面内,上述第3树脂循环室的内径可以是φ15mm±5mm。
在将上述套管孔中的出口的孔径设为φdn、将上述中间模具孔中的出口的孔径设为φdm、将上述第1覆盖模具孔中的出口的孔径设为φdc的情况下,这些孔径可以满足
φdn>φdc>φdm
的条件。
在将上述套管孔中的出口的孔径设为φdn、将上述中间模具孔中的出口的孔径设为φdm、将上述第1覆盖模具孔中的出口的孔径设为φdp、将上述第2覆盖模具孔中的出口的孔径设为φds的情况下,这些孔径可以满足,
φdn>φdc>φdm
φds>φdp>φdm
的条件。
上述第1树脂供给路、和上述第2树脂供给路的各个中的沿着上述光纤裸线的前进方向的方向的内部尺寸可以为0.5mm±0.2mm。
上述第1树脂供给路、上述第2树脂供给路、上述第3树脂供给路的各个中的沿着上述光纤裸线的前进方向的方向的内部尺寸可以为0.5mm±0.2mm。。
上述各树脂供给路中的向上述各树脂循环室的树脂出口可以分别位于各树脂循环室的上部。
被供给给上述第1树脂循环室的上述液状的树脂的压力可以为被供给给上述第2树脂循环室的上述液状的树脂的压力以上。
在将被供给给上述第1树脂循环室的上述液状的树脂的压力设为P1、将被供给给上述第2树脂循环室的上述液状的树脂的压力设为P2时,这些树脂压力差〔P1-P2〕可以为0.01MPa±0.01MPa的范围内。
一边使上述光纤裸线前进一边在上述光纤裸线的外面形成第1树脂覆盖层,并在上述第1树脂覆盖层上形成第2树脂覆盖层来进行双层涂敷时,上述光纤裸线覆盖装置作为形成上述第1树脂覆盖层的覆盖装置被使用,上述中间模具孔中的出口的孔径为0.17mm以上0.23mm以下的范围内也可以。
在一边使上述光纤裸线前进一边在上述光纤裸线的外面形成第1树脂覆盖层,并在上述第1树脂覆盖层上形成第2树脂覆盖层来进行双层涂敷时,上述光纤裸线覆盖装置作为形成上述第2树脂覆盖层的覆盖装置被使用,上述中间模具孔中的出口的孔径为0.25mm以上0.27mm以下的范围内也可以。
是用于在一边使上述光纤裸线前进一边在上述光纤裸线的外面形成第1树脂覆盖层,并在上述第1树脂覆盖层上形成第2树脂覆盖层来一并进行双层涂敷时的、形成上述第1以及第2树脂覆盖层的覆盖装置,上述中间模具孔中的出口的孔径为0.17mm以上0.23mm以下的范围内也可以。
本发明的第2方式所涉及的光纤裸线覆盖方法使用上述光纤裸线覆盖装置对光纤裸线实施树脂覆盖。并且,通过使上述光纤裸线从上述套管的上方以上述套管孔、上述第1树脂循环室、上述中间模具孔、上述第2树脂循环室、以及上述第1覆盖模具孔的顺序通过、且从上述第1树脂供给路对上述第1树脂循环室供给上述液状的树脂,来使第1树脂循环室内的上述液状的树脂流入上述中间模具孔内,并且从上述第2树脂供给路对上述第2树脂循环室供给上述液状的树脂,来使第2树脂循环室内的上述液状的树脂流入上述第1覆盖模具孔内,从而对上述光纤裸线实施树脂覆盖,在实施上述的树脂覆盖时,使上述第1树脂循环室以及上述第2树脂循环室分别产生上述液状的树脂的循环流。
可以使上述第1树脂循环室以及上述第2树脂循环室分别仅产生单一的循环流。
本发明的第3方式所涉及的光纤裸线覆盖方法使用上述光纤裸线覆盖装置对光纤裸线实施树脂覆盖。并且,通过使上述光纤裸线从上述套管的上方以上述套管孔、上述第1树脂循环室、上述中间模具孔、上述第2树脂循环室、上述第1覆盖模具孔、上述第3树脂循环室、以及上述第2覆盖模具孔的顺序通过、且从上述第1树脂供给路对上述第1树脂循环室供给上述液状的树脂,来使第1树脂循环室内的上述液状的树脂流入上述中间模具孔内,并且从上述第2树脂供给路对上述第2树脂循环室供给上述液状的树脂,来使第2树脂循环室内的树脂流入上述第1覆盖模具孔内,从上述第3树脂供给路对上述第3树脂循环室供给上述液状的树脂,来使第3树脂循环室内的树脂流入上述第2覆盖模具孔内,从而对光纤裸线实施树脂覆盖,在实施上述的树脂覆盖时,使上述第1树脂循环室、上述第2树脂循环室、和上述第3树脂循环室的各个产生树脂的循环流。
可以使上述第1树脂循环室、上述第2树脂循环室、和上述第3树脂循环室的各个仅产生单一的循环流。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式,即使在光纤裸线以高速被插入覆盖装置的情况下,即以高线速覆盖光纤裸线的情况,也能够将覆盖层的厚度不均、光纤素线的长度方向的厚度的变动(偏差),或者素线径的变动抑制为最小限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覆盖装置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2是用于表示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覆盖装置的各部的尺寸的纵剖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使用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覆盖装置来覆盖光纤裸线的状态下的覆盖装置内的树脂的流动的纵剖视图。
图4是放大表示图3中的部分IV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5是放大表示图3中的部分V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偏心量的光纤素线的放大横剖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实验结果中第1树脂循环室的长度L1与偏心量的关系的图表。
图8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实验结果中第2树脂循环室的长度L2与偏心量的关系的图表。
图9是表示实施例2中的实验结果中第1树脂循环室的内径D1与偏心量的关系的图表。
图10是表示实施例2中的实验结果中第2树脂循环室的内径D2与偏心量的关系的图表。
图11是作为实施例3中的实验结果,表示{(第1树脂循环室的压力)-(第2树脂循环室的压力)}的值与偏心量的关系的图表。
图12是作为实施例4中的实验结果,表示第1、第2树脂供给路的缝隙S1、S2与偏心量的关系的图表。
图13是作为实施例6中的实验结果,表示套管孔径与偏心量的关系的图表。
图14是作为实施例6中的实验结果,表示主中间模具孔径与偏心量的关系的图表。
图15是作为实施例6中的实验结果,表示辅助中间模具孔径与偏心量的关系的图表。
图16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覆盖装置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17是用于表示图16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覆盖装置的各部的尺寸的纵剖视图。
图18是示意性地表示使用图16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覆盖装置来覆盖光纤裸线的状态下的覆盖装置内的树脂的流动的纵剖视图。
图19是放大表示图16中的部分IXX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20是作为实施例8中的实验结果,表示第3树脂循环室的长度L3与偏心量的关系的图表。
图21是作为实施例10中的实验结果,表示第3树脂循环室的内径D3与偏心量的关系的图表。
图22是表示实施例12中的实验结果中第3树脂供给路的缝隙S3与偏心量的关系的图表。
图23是表示组装有覆盖装置的光纤素线制造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概略图。
图24是表示组装有覆盖装置的光纤素线制造装置的其它例子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其构成进行说明。
此外,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附图有时为了容易明白特征,为了方便而放大表示成为特征的部分,各构成要素的尺寸比率等不一定与实际相同,能够不变更其要旨的范围内适当地变更来实施。
图1~图5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覆盖装置。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覆盖装置是用于在光纤裸线的外周上只涂敷一层树脂的覆盖装置。图1~5示出通过单独涂敷方式实施双层涂敷的情况下的第1树脂覆盖装置(主覆盖装置)20A。然而,也可以作为制造一层涂敷的光纤素线的覆盖装置使用。另外,也可以作为在制造双层涂敷的光纤素线的情况下的通过单独涂敷方式实施的情况下(图23的情况下)的第2树脂覆盖装置(辅助覆盖装置)20B应用。此外在制造双层涂敷的光纤素线的情况下,优选第2树脂覆盖装置(辅助覆盖装置)20B和第1树脂覆盖装置(主覆盖装置)20A为实际上相同的构成。
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覆盖装置20A的整体构成。图2表示该覆盖装置20A的各部的尺寸。图3表示该覆盖装置20A的内部的树脂的整体的流动。而且,图4、图5放大详细表示该覆盖装置20A内的主要部分的树脂的流动。
在图1、图2中,第1实施方式的覆盖装置20A被设置为从上方开始,整体例如呈水平的圆盘状的套管31、同样整体例如呈水平的圆盘状的中间模具33、以及同样整体例如呈水平的圆盘状的第1覆盖模具35按顺序上下相接。此外,这些套管31、中间模具33、第1覆盖模具35通过整体未图示的保持框等支承单元,以上下相接的方式被组装。
在套管31的中央部分形成从上面朝向下方凹成锥状的光纤裸线度导入部31A。在光纤裸线度导入部31A的中央的下部以贯通铅垂方向(光纤裸线前进方向)的方式形成有用于供光纤裸线16从上方插入的套管孔31B。另外在中间模具33的中央部分以比套管孔31B的孔径φdn大的直径形成有向下方凹成圆形状的凹部33A。此外,通过凹部33A来划分形成后述的第1树脂循环室39A。而且在中间模具33中的凹部33A的中央的下部以贯通铅垂方向的方式形成有供光纤裸线16插入的中间模具孔33B。另外在第1覆盖模具35的中央部分从其上面以比中间模具孔33B的孔径φdm大的直径形成有凹成圆形状的凹部35A,通过该凹部35A来划分形成后述的第2树脂循环室39B。而且在第1覆盖模具35中的凹部35A的中央的下部以贯通铅垂方向的方式形成有供光纤裸线16插入的第1覆盖模具孔35B。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只要未特别说明,“上”意味铅垂上方,“下”意味铅垂下方。
此处,如果将套管孔31B的出口的孔径,即最小内径设为套管孔径φdn,将中间模具孔33B的出口的孔径,即最小内径设为中间模具孔径φdm,将第1覆盖模具孔35B的出口的孔径,即最小内径设为第1覆盖模具孔径φdc,则这些孔径φdn、φdm、φdc优选满足
φdn>φdc>φdm
的关系。
进而具体而言,满足上述的关系的基础上,在一层涂敷的情况下的中间模具孔径φdm优选为0.17mm以上0.23mm以下的范围内。另外,以单独涂敷方式应用于双层涂敷的情况下的第1层覆盖(主涂层)用的覆盖装置的中间模具孔径φdm1优选为0.17mm以上0.23mm以下的范围内。第2层覆盖(辅助涂层)用的覆盖装置的中间模具孔径φdm2优选为0.25mm以上0.27mm以下的范围内。
另外,套管孔径φdn相对于一般的φ125μm的光纤裸线直径,0.3~0.5mm左右最合适。
而且,第1覆盖模具孔径φdc通常为0.2mm以上0.25mm以下即可。
这些各孔径的优选范围的设定理由后面在进行说明。
在上述中间模具33中的凹部33A的外侧沿周方向呈环状连续地形成有从上面凹下的凹槽部33C,通过该凹槽部33C来划分形成后述的第1树脂储存室41A。而且在凹部33A的外周侧的壁部(由于也相当于槽部33C的内周侧的壁部,所以以下称为中间壁部)33D的上表面与套管31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33E。此外,间隙33E构成后述的第1树脂供给路43A。而且在凹槽部33C中的外周侧的适当的位置上形成有用于将树脂导入到凹槽部33C(第1树脂储存室41A)内的1个或者2个以上的第1树脂导入口37A。第1树脂导入口37A在图1、图2中只在一处示出,但实际上,为了在周方向上尽量均衡地将树脂导入到第1树脂储存室41A,优选在周方向上等间隔设置于多处。
在上述第1覆盖模具35中的凹部35A的外侧也形成有在周方向上呈环状连续并从上面凹下的凹槽部35C,通过凹槽部35C来划分形成后述的第2树脂储存室41B。而且在凹部35A的外周侧的壁部(由于也相当于槽部35C的内周侧的壁部,所以以下称为中间壁部)35D的上表面与中间模具33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35E。此外,间隙35E构成后述的第2树脂供给路43B。而且在凹槽部35C中的外周侧的适当的位置上形成有用于将树脂导入到凹槽部35C(第2树脂储存室41B)内的1个或者2个以上的第2树脂导入口37B。第2树脂导入口37B也在图1、图2中只在一处示出。然而,实际上,为了在周方向上尽量均衡地将树脂导入到第2树脂储存室41B,优选在周方向上等间隔设置于多处。此外,也可以代替第2树脂导入口37B,如图1、图2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在中间模具33中的凹槽部33C的底壁部分形成从凹槽部33C内的第1树脂储存室41A连通到第1覆盖模具35的凹槽部35C内的第2树脂储存室41B内的第3树脂导入口37C。该情况下,第1树脂储存室41A内的树脂经由第3树脂导入口37C被供给给第2树脂储存室41B。
此处,如图2所示,优选使第2树脂循环室39B中的沿着光纤裸线前进(铅垂方向)的长度L2比第1树脂循环室39A中的沿着光纤裸线前进方向(铅垂方向)的长度L1长。更具体而言,优选将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长度L2设为20mm以上40mm以下,将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长度L1设为1.5mm以上10mm以下。此处,L1相当于套管31的下表面与中间模具33的凹部33A的底面之间的距离,L2相当于从中间模具33的下表面至第1覆盖模具35的凹部35A的底部为止的距离。
另外,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内径(以光纤裸线16的前进位置为中心的水平面内的内径)D1优选为5mm±2mm。另外,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内径(以光纤裸线16的前进位置为中心的水平面内的内径)D2优选为3mm±1mm。
对于这些第1树脂循环室39A、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长度L1、L2以及内径D1、D2,设定优选的范围的理由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并且,第1树脂供给路43A的缝隙S1以及第2树脂供给路43B的缝隙S2优选为0.3mm~0.7mm(即0.5mm±0.2mm)的范围内。此处,第1树脂供给路43A的缝隙S1相当于套管31的下表面与中间模具33的中间壁部33D之间的间隙33E的尺寸(沿着光纤裸线的前进的方向上的缝隙尺寸)。另外,第2树脂供给路43B的缝隙S2相当于中间模具33的下表面与第1覆盖模具35的中间壁部35D之间的间隙35E的尺寸(沿着光纤裸线的前进的方向上的缝隙尺寸)。
对于这些缝隙S1、S2,设定优选的范围的理由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使用以上的第1实施方式的覆盖装置20A,在光纤素线制造工序中对光纤裸线16实施树脂涂敷的情况下,将光纤裸线16从套管31的上方插入套管孔31B,并经由第1树脂循环室39A使其插入中间模具孔33B。而且,使光纤裸线16从中间模具孔33B经由第2树脂循环室39B插入第1覆盖模具孔35B,从该第1覆盖模具孔35B的下端向下方抽出。
另一方面,覆盖树脂在液体状态下,从第1树脂导入口37A以及第2树脂导入口37B被导入到覆盖装置20A内。
此处,从第1树脂导入口37A导入的树脂、和从第2树脂导入口37B导入的树脂通常为同一种类。另外,从第1树脂导入口37A导入的树脂的供给源(未图示)、和从第2树脂导入口37B导入的树脂的供给源(未图示)可以是不同的。但是,通常使用同一供给源,在覆盖装置的外部的树脂供给线上使之分流(分支),引导至第1树脂导入口37A以及第2树脂导入口37B较简便。此外,在代替第2树脂导入口37B而形成第3树脂导入口37C的情况下,在第1树脂储存室41A内将供给给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树脂分流。
从第1树脂导入口37A导入到覆盖装置20内的树脂被供给给由套管31的下表面和中间模具33的凹部33A所划分形成的第1树脂储存室41A内。而且,第1树脂储存室41A内的树脂通过由套管31的下表面与中间模具33的中间壁部33D之间的间隙33E所形成的第1树脂供给路43A并被引导至第1树脂循环室39A内。此外,由间隙33E构成的第1树脂供给路43A沿着周方向连续。
在第1树脂循环室39A内,树脂流入到中间模具孔33B内。这样,此处将从第1树脂导入口37A经由第1树脂储存室41A、第1树脂供给路43A、第1树脂循环室39A至中间模具孔33B内的树脂的路径称为第1树脂路径。此外,在第1树脂循环室39A中,树脂伴随着向光纤裸线16的下方(铅垂方向)的前进而被拉向下方,通过中间模具孔33B的内面与光纤裸线16的外周面之间的缝隙到达第2树脂循环室39B内。
另一方面,从第2树脂导入口37B被导入到覆盖装置20内的树脂被供给给由中间模具33的下表面和第1覆盖模具35的凹部35A划分形成的第2树脂储存室41B内。此外,在代替第2树脂导入口37B而形成第3树脂导入口37C的情况下,第1树脂储存室41A内的树脂的一部分经由第3树脂导入口37C被供给给第2树脂储存室41B。
而且,第2树脂储存室41B内的树脂通过由中间模具33的下表面与第1覆盖模具35的中间壁部35D之间的间隙35E形成的第2树脂供给路43B被引导至第2树脂循环室39B内。此外,由间隙35E构成的第2树脂供给路43B也在周方向上连续。
在第2树脂循环室39B内,树脂流入到第1覆盖模具孔35B内。这样,此处将从第2树脂导入口37B(或者从第3树脂导入口37C)经由第2树脂储存室41B、第2树脂供给路43B、第2树脂循环室39B至第1覆盖模具孔35B内的树脂的路径称为第2树脂路径。此外,在第2树脂循环室39B中,树脂伴随着向光纤裸线16的下方的前进而被拉向下方(铅垂方向),通过第1覆盖模具孔35B的内面与光纤裸线16的外周面之间的缝隙,被导出到覆盖装置20的下方外部。即,光纤裸线16在被树脂涂敷的状态下,被导出到覆盖装置20的下方外部。
因此,上述的第1树脂路径和第2树脂路径相互独立。
参照图3~图5,对以上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覆盖装置20A内的各部中的树脂的流动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第1树脂循环室39A内,树脂因与光纤裸线16的表面之间的粘性阻力,伴随着光纤裸线16向下方前进而被拉向下方。结果相当于套管孔31B的内侧的树脂液面成为向下方凹下的状态。即,在套管孔31B的下方开口部分形成液面以光纤裸线16为中心向下方凹下的所谓弯液面45。同时在第1树脂循环室39A内形成树脂的循环流FA1。而且在中间模具孔33B内,如图4详细所示,被拉向下降的光纤裸线16的表面,形成从第1树脂循环室39A朝向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流动FA2。另外形成FA2的同时,被拉向中间模具孔33B内的树脂的一部分从中间模具孔33B内返回到第1树脂循环室39A内(返回的流动FA3)。这些流动也能够说是一种循环流(中间模具孔33B内的循环流)。以下对于这些流动FA2、FA3,有时也称为循环流FA2、FA3。
另一方面,在第2树脂循环室39B内,伴随着光纤裸线16的下降,树脂因与光纤裸线16的表面之间的粘性阻力而对流,形成树脂的循环流FB1。而且在覆盖模具孔35B内,如图5详细所示,被拉向下降的光纤裸线16的表面,形成从第2树脂循环室39B朝向第1覆盖模具孔35B的下方开口端的流动FB2。另外与形成FB2的同时,被拉向第1覆盖模具孔35B内的树脂的一部分从第1覆盖模具孔35B内返回到第2树脂循环室39B内(流动FB3)。这些流动FB2、FB3也能够说是一种循环流(第1覆盖模具孔35B内的循环流)。以下对于这些流动FB2、FB3,也有时称为循环流FB2、FB3。
此处,中间模具孔33B内的树脂的循环流FA2、FA3和第1覆盖模具孔35B内的树脂的循环流FB2、FB3对覆盖厚度的变动、厚度不均的产生带来较大的影响。即,如果中间模具孔33B内的循环流FA2、FA3和第1覆盖模具孔35B内的循环流FB2、FB3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稳定、且在周方向上均匀,则能够抑制覆盖厚度的变动、厚度不均的产生。
反之,如果在中间模具孔33B内和覆盖模具孔35B内,树脂的循环流紊乱(随着时间变动),且还变得不均匀,则产生覆盖厚度的变动、厚度不均的危险性变大。即,在中间模具孔内以及第1覆盖模具孔内,树脂被拉向下降的光纤裸线表面,产生从第1覆盖模具孔的上部向下部的流动,但被导入到该第1覆盖模具孔内的树脂的一部分返回到上游,并循环(生成循环流)。此时,来自树脂供给路的树脂流(树脂供给流)与从第1覆盖模具孔上部向下部的流动以及一部分返回到上游的循环流合流。此时,如果在该合流位置上树脂供给流的流动的方向、流动的紊乱(周方向的流速、压力不均匀)对上述的循环流带来影响,则循环流随着时间变动(循环流紊乱),并且不均匀,产生光纤长度方向上的覆盖直径的变动、厚度不均的变动。
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相互独立新设置二个循环室(第1树脂循环室39A以及第2树脂循环室39B),使循环流(FA1、FB1)产生。由此能够避免来自树脂供给路(第1树脂供给路43A以及第2树脂供给路43B)的树脂供给流直接作用于中间模具孔33B所产生的循环流FA2、FA3以及第1覆盖模具孔35B所产生的循环流FB2、FB3。这样,〔来自各树脂供给路的树脂供给流的流动〕→〔各树脂循环室内的新的循环流〕→〔第1覆盖模具孔内的循环流〕这样的流动的相互作用。由此,树脂供给流对最重要的中间模具孔33B内以及第1覆盖模具孔35B内的循环流带来的影响变小,使中间模具孔33B内以及第1覆盖模具孔35B内的循环流稳定化。即,通过新产生循环流,即使在来自树脂供给路的树脂供给流的流动中其方向、流速、压力多少有变动、不均匀,也能够通过各树脂循环室内的新的循环流进行修正。因此,避免中间模具孔33B内以及第1覆盖模具孔35B内的循环流紊乱。并且,若为了使新的循环流产生而事先设置树脂循环室(第1树脂循环室39A、第2树脂循环室39B),在循环流的边界条件根据其树脂循环室的尺寸、形状来决定。因此,通过适当地决定树脂循环室的尺寸、形状,能够使各树脂循环室内的循环流FA1、,FB1稳定化。而且,通过适当地决定树脂循环室的尺寸、形状,使中间模具孔33B内的循环流FA2、FA3和第1覆盖模具孔35B内的循环流FB2、FB3稳定化、均匀化变得容易。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中间模具孔33B的入口以及第1覆盖模具孔35B的入口靠近上游侧分别设置树脂循环室(第1树脂循环室39A、第2树脂循环室39B)。而且分别在比中间模具孔入口以及第1覆盖模具孔入口靠近上游侧使与中间模具孔33B所产生的循环流FA2、FA3和第1覆盖模具孔35B所产生的循环流FB2、FB3不同的其它循环流FA1、FB1产生。由此,能够使中间模具孔33B内的循环流FA2、FA3以及第1覆盖模具孔内的循环流FB2、FB3稳定化、均匀化,并将覆盖直径的变动、厚度不均以及其变动抑制在最小限度。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第1树脂供给路43A向第1树脂循环室39A内的树脂的合流位置,即第1树脂供给路43A的树脂出口作为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上部。因此,从第1树脂供给路43A向第1树脂循环室39A流入的树脂的流动的方向沿着第1树脂循环室39A内的循环流FA1。其结果,向第1树脂循环室39A流入的树脂的流动使第1树脂循环室39A内的循环流FA1紊乱变少,而能够使第1树脂循环室39A内的循环流FA1稳定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从第2树脂供给路43B向第2树脂循环室39B内的树脂的合流位置,即第2树脂供给路43B的树脂出口,也作为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上部。因此,从第2树脂供给路43B向第2树脂循环室39B流入的树脂的流动的方向沿着第2树脂循环室39B内的循环流FB1。其结果,得到向第2树脂循环室39B流入的树脂的流动使第2树脂循环室39B内的循环流FB1紊乱变少,并使第2树脂循环室39B内的循环流FB1稳定化的效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覆盖装置20A中,在来自中间模具孔33B内的循环流FA2、FA3与第1树脂循环室39A内的循环流FA1合流的位置上,向中间模具孔33B内的循环流FA2以及来自中间模具孔33B内的循环流FA3的方向变为沿着第1树脂循环室39A内的循环流FA1的流动的状态。因此,有效地避免在上述的合流位置上各循环流FA2、FA3紊乱。另外向第1覆盖模具孔35B内的循环流FB2以及来自第1覆盖模具孔35B内的循环流FB3的方向变为沿着第2树脂循环室39B内的循环流FB1的流动的状态。因此,有效地避免在上述的合流位置上各循环流FB2、FB3紊乱。
另外,如果将朝向各模具孔33B、35B的树脂的流动的方向作为下游侧,则在本实施方式的覆盖装置20A中,在比朝向各树脂循环室39A、39B以及作为朝向各树脂循环室39A、39B的节流部的各树脂供给路43A、43B靠近上游侧分别设置环状的树脂储存室41A、41B。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对各树脂供给路43A、43B供给树脂前,暂时在周方向上在均匀的形状(环状)的各树脂储存室41A、41B内储存树脂。
通过事先设置树脂储存室41A、41B,能够将从树脂导入口37A、37B沿着周方向以不均匀的状态供给的树脂(例如分别从4个方向90°等间隔配置的筒状的树脂导入口流入树脂的情况下等)暂时储存于树脂储存室41A、41B。由此,暂时在树脂储存室41A、41B内扰乱将具有不均匀的树脂流速分布、压力分布的流动,能够在周方向上使压力均衡地分散。而且,能够在设置在树脂储存室41A、41B的后段的树脂供给路43A、43B内再现性良好地使周方向的流动均匀化。
此外,优选在从第1树脂导入口37A经由第1树脂储存室41A以及第1树脂供给路43A向第1树脂循环室39A内供给树脂的同时,从第2树脂导入口37B经由第2树脂储存室41B以及第2树脂供给路43B向第2树脂循环室39B内供给树脂时,使施加给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压力为施加给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压力以上。即,优选〔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压力〕≥〔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压力〕。更优选,使压力差={(第1树脂循环室的压力)-(第2树脂循环室的压力)}在0~0.02MPa(即0.01MPa±0.01MPa)的范围内。
为了这样对第1树脂循环室39A、第2树脂循环室39B赋予压力差,在分别从其它的树脂供给源供给树脂的情况下,使树脂供给源的树脂送出压力具有差即可。另外从同一树脂供给源供给树脂的情况下,在来自该一个树脂供给源的供给线中的分支处以后,且在向树脂供给路的树脂供给前的树脂流入路径设置压力调整单元即可。或者,也可以同样在分支处以后,且在向树脂供给路的树脂供给前的树脂流入路径(主要至树脂储存室为止),使流路剖面积、流路长不同。此外,对于优选赋予上述的压力差的理由,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接下来,对第1实施方式的覆盖装置20A中的各部的尺寸、形状,压力的优选条件和其理由进行说明。
对于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长度L1和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长度L2,优选使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长度L2比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长度L1长。更具体而言,优选将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长度L2设为20mm以上40mm以下,将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长度L1设为1.5mm以上10mm以下。其理由如下。
第1树脂循环室39A内所产生的循环流FA1在套管孔31B与外部环境气(气体)、光纤裸线表面之间生成凹成凹形状的界面(弯液面45)。如果弯液面45变得不稳定,则有可能产生光纤素线的长度方向上的覆盖涂敷径的变动、厚度不均变动。由于弯液面越长越不稳定,越短越稳定化,所以优选尽量短。特别是如果变为高线速,则在光纤裸线表面上树脂表面被较强地拉动,所以弯液面变长。此处,如果套管孔31B的下侧出口与中间模具孔33B的上侧入口之间的距离(因此第1树脂循环室的长度L1)越短,树脂流通过中间模具孔33B内时的树脂压力越高。因此,产生缩短弯液面的作用。因此特别是高线速的情况下,从缩短弯液面的观点来看,优选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长度L1尽量小。但是,如果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长度L1过短,则有可能无法在第1树脂循环室39A内形成循环流FA1。该情况下,如后述的实施例1所示,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长度L1为1.5mm~10mm最合适。L1小于1.5mm就不产生循环流FA1,而如果大于10mm则弯液面变得不稳定。
另一方面,从中间模具孔33B的下侧出口至覆盖模具孔35B的上侧入口之间的第2树脂循环室39B与弯液面生成没有关系。为了第2树脂循环室39B内的循环流FB1的稳定化,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长度L2较长的一方的树脂的流动充分发达,第2树脂循环室39B内的循环流FB1变得稳定。该情况下,如后述的实施例2所示,L2为20mm以上,第2树脂循环室39B内的循环流FB1被稳定化。反之,如果L2比40mm长,则对于组装中间模具33和第1覆盖模具35时的各模具孔33B、35B等,产生它们的同轴度的偏差、倾斜的情况下的负面影响变大。因此,在需要高精度的模具制成精度这一点上不优选。
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内径D1优选为5mm±2mm,另外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内径D2优选为3mm±1mm。其理由如下。
为了使第1树脂循环室39A内的循环流FA1,第2树脂循环室39B内的循环流FB1稳定化,希望在各自的室内只产生一个循环流。在一个树脂循环室内产生二个以上的循环流的情况下,其循环流在不稳定的状态下产生。因此,因光纤裸线直径的变动等外部干扰等,循环流的形、分布发生变化,对各模具孔33B、35B内的循环流带来负面影响。具体而言,覆盖直径突然变化,或厚度量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各树脂循环室39A、39B的内径D1、D2较大的情况下,在各室内,二个以上的循环流容易在不稳定的状态下产生。该情况下,如后述的实施例2所示,为了在第1树脂循环室39A内只产生一个循环流,优选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内径D1为5mm±2mm。另外为了在第2树脂循环室39B内只产生一个循环流,优选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内径D2为3mm±1mm。
并且,对于套管孔径φdn、中间模具孔径φdm、以及第1覆盖模具孔径φdc的最合适范围,优选满足
φdn>φdc>φdm
的关系。此处,特别是通过使中间模具孔径φdm比第1覆盖模具孔径φdc小,能够强制地缩短弯液面。此外,第1覆盖模具孔径φdc根据产品的覆盖涂层直径来决定。另一方面,为了避免与光纤裸线的接触的可能性,套管孔径φdn需要某种程度较大的直径。该情况下,通常套管孔径φdn大于第1覆盖模具孔径φdc。
而且,作为这些孔径的具体的最合适范围,满足上述的关系后,一层涂敷的情况下的中间模具孔径φdm优选为0.17mm以上0.23mm以下的范围内。另外以单独涂敷方式应用双层涂敷的情况下的第1层覆盖(主涂层)用的覆盖装置的中间模具孔径φdm1优选为0.17mm以上0.23mm以下的范围内,第2层覆盖(辅助涂层)用的覆盖装置的中间模具孔径φdm2为0.25mm以上0.27mm以下的范围内。通过使各中间模具孔径φdm1、φdm2分别成为上述的范围内,如后述的实施例6所示,能够将包含偏差的偏心量抑制为小于5μm,并得到良好的涂敷状态。
另外,套管孔径φdn根据光纤裸线直径适当地决定即可。即,如果套管孔径φdn过小,则有可能与光纤裸线接触,对于一般的φ125μm的光纤裸线直径,如实施例6所示,0.3~0.5mm左右最合适。
此外,第1覆盖模具孔径φdc根据使用的树脂的特性(粘度)、光纤裸线直径、光纤裸线温度、以及拉丝速度适当地选择即可,通常为0.20mm以上0.25mm以下即可。
第1树脂供给路43A的缝隙S1以及第2树脂供给路43B的缝隙S2优选为0.3mm~0.7mm(即0.5mm±0.2mm)的范围内。其理由如下。
树脂供给路43A、43B发挥在分别对树脂循环室39A、39B供给树脂时,将树脂的流动收束为均匀,使树脂流入到树脂循环室39A、39B时的周方向的树脂的流动均匀的节流部的功能。而且优选在树脂从树脂供给路43A、43B流入各树脂循环室39A、39B时,为了尽量不扰乱各树脂循环室39A、39B内的循环流FA1、FB1,而在各树脂供给路43A、43B内不产生循环流。另外,根据相同的理由,如已经叙述那样,优选各树脂供给路43A、43B的树脂循环室侧开口位置(向树脂循环室39A、39B的树脂流入位置)作为各树脂循环室39A、39B的上部。
此处,如果各树脂供给路43A、43B的缝隙S1、S2过窄,则不光通过的树脂的压力损失较大,周方向的树脂的压力分布、流速分布也变得不均匀。另外,如果缝隙S1、S2过宽,则使周方向的树脂的压力、流动均匀的作用减少,有可能保持原样反映上游侧所产生的周方向的树脂的流动的不均匀性。而且在缝隙S1、S2过宽的情况下,树脂供给路43A、43B内产生循环流。结果,该循环流和树脂循环室39A、39B内的循环流FA1、FB1相互作用,在树脂循环室39A、39B内,树脂的流动容易在周方向上紊乱。作为具体的缝隙,0.5mm±0.2mm最合适。该情况下,如后述的实施例4所示,如各树脂供给路43A、43B的缝隙S1、S2为0.3mm~0.7mm(即0.5mm±0.2mm)的范围内,则不会招致上述的负面影响,而能够使各树脂循环室39A、39B内的循环流FA1、FB1稳定化。
而且,对于各树脂循环室39A、39B中的树脂压力,优选使施加给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压力为施加给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压力以上。即,优选〔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压力〕≥〔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压力〕。更优选,如后述的实施例4所示,使压力差={(第1树脂循环室的压力)-(第2树脂循环室的压力)}为0~0.02MPa(即0.01MPa±0.01MPa)的范围内。
这样设定树脂循环室39A、39B的压力差,使产生弯液面的一侧即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压力比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压力高若干,能够缩短弯液面。另外,能够防止产生从第2树脂循环室39B内经由中间模具孔33B内逆流(返回)到第1树脂循环室39的树脂流。
以下,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覆盖装置20A中的各部的尺寸、压力,对成为达到设定前述的优选的条件范围的基础的实施例1~6进行说明。
〔实施例1〕
该实施例1是用于研究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长度L1以及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长度L2带来的影响的实施例。
使用图23所示的光纤素线制造装置来制造光纤素线24时,使用图1所示的装置作为覆盖装置(涂敷装置)20A、20B。此外,树脂覆盖如图23所示,作为双层涂敷,应用组装2台树脂覆盖装置20A、20B以及2台UV固化装置22A、22B,在两处进行涂敷以及固化的单独涂敷方式。即,利用加热炉对光纤母材12进行加热熔融来抽出φ125μm的光纤裸线16,接下来,利用冷却装置18将光纤裸线冷却到适当的温度。之后,利用第1层覆盖装置20A对光纤裸线涂敷紫外线固化树脂来实施第1层覆盖(主涂层),并利用第1固化装置22A使主层固化。再接下来利用第2层覆盖装置20B对光纤裸线涂敷紫外线固化树脂来实施第2层覆盖(辅助涂层),并利用第2固化装置22B使辅助层固化,从而成为光纤素线24。
表1表示本实施例1~实施例6共用的覆盖装置20A、20B的参数。此外,在表1中,对于中间模具孔径以及覆盖模具孔径以外的条件,在主涂层用的第1层覆盖装置20A和辅助涂层用的第2层覆盖装置20B选为相同的构成。另外,拉丝线速为2500m/min,涂敷径为主层/辅助层,设为
[表1]
注:中间模具孔径φdm1表示主树脂覆盖装置的中间模具孔径,
φdm2表示辅助树脂覆盖装置的中间模具孔径。
而且,在本实施例1中,判定使第1树脂循环室39A、第2循环室39B的长度L1、L2变化时的与涂敷有关的状态的优劣。作为与涂敷有关的状态的评价方法,如图6所示,将在光纤裸线16形成覆盖层50而成的光纤素线24的剖面中的覆盖层50的最大厚度Lmax与最小厚度Lmin之差设为偏心量Ec[μm],通过其偏心量Ec的偏差进行评价。此处对于偏心量Ec而言,其值越小,表示在越接近与光纤裸线越完全同心的状态下被涂敷。此处,由于本发明中特别是以光纤素线的长边方向的偏心量的稳定性提高为目的,所以包括本实施例1,在以下的各实施例中,按照每1m测定了100m制造后的光纤素线的偏心量的值(因此合计测定100次)。而且,求出该100次的测定中的偏心量的值的标准偏差,并根据该标准偏差来评价偏心量的偏差。测定使用了photon kinetics公司制的PK2401。
在本实施例1中,分别独立变更第1树脂循环室39A以及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长度L1、L2,确认出其最合适范围。即将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长度L2固定为30mm,而使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长度L1在0.5mm~20mm的范围内变化,另一方面将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长度L1固定为2mm,而使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长度L2在0.5mm~50mm的范围内变化。
图7表示将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长度L2固定而使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长度L1变化时的偏心量Ec的测定结果。另外图8表示将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长度L1固定而使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长度L2变化时的偏心量Ec的测定结果。此外,作为这些结果,仅对主层进行记载,但辅助层也得到同样的结果。
图7、图8中的粗实线表示偏心量为5μm的位置。如果包含偏差,偏心量为5μm以上,则与光纤裸线主层的同心度差。因此,产生对光纤素线的侧压特性(从光纤侧面施加应力的情况下的对损失的影响等)变差等影响。因此作为评价基准,将考虑了偏差的偏心量小于5μm的状态判断为良好的涂敷状态。
如图7所示,判明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长度L1在1.5mm~10mm的范围内,包含偏差的偏心量小于5μm,可进行良好的涂敷。另一方面,判明在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长度L1小于1.5mm的范围、以及大于10mm的范围,包含偏差的偏心量为5μm以上,为涂敷状态变差。此处,在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长度L1为0.5mm的情况下,其长度L1与第1树脂供给路43A的缝隙S1相同,所以实际上是不存在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状态,相当于以往例子。在线速为2500m/min这样的高线速下,实际不存在循环室的情况下,如果周方向的树脂的流动稍微有差,则对偏心量带来的影响变大,包含偏差的偏心量变差。此外,偏心量的偏差较大表示光纤素线的长边方向上偏心量发生变动。换句话说,意味无法进行时间上(光纤素线长边方向)稳定的涂敷。
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判明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长度L2在20mm~40mm的范围内,包含偏差的偏心量小于5μm,可进行良好的涂敷。与此相对,判明在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长度L2小于20mm的情况下、以及大于40mm的情况下,包含偏差的偏心量为5μm以上,涂敷状态变差。此处,可以认为在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长度L2小于20mm的情况下,由于循环室过短所以因高线速的影响,循环流不稳定,包含偏差的偏心量变差。另外,可以认为在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长度L2大于40mm的情况下,由于循环室的距离过长,所以受到模具的制成精度的影响,涂敷状态变差。另外,此处,对于第2树脂循环室39B,在其长度L2为0.5mm的情况下,同与第2树脂供给路43B的缝隙相同。因此,该情况下可以说是实际上不存在循环室的状态(相当于以往例子)。该情况下,在线速为2500m/min这样的高线速下,实际上不存在循环室的情况下,如果周方向的树脂的流动稍微有差,则对偏心量带来的影响变大,包含偏差的偏心量变差。
根据以上的实施例1,判明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长度L1的最合适范围为1.5mm~10mm的范围内,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长度L2的最合适范围为20mm~40mm的范围内。
〔实施例2〕
该实施例2是用于研究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内径D1以及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内径D2带来的影响的实施例。
根据前述的实施例1,对于各循环室的长度L1、L2,得到最合适范围。因此,在本实施例2中,分别独立变更第1树脂循环室39A以及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内径D1、D2来确认出其最合适范围。即将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内径D2固定为φ3mm,而使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内径D1在2mm~10mm的范围内变化。另外将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内径D1固定为φ5mm,而使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内径D2在1mm~10mm的范围内变化。对于其它纺丝条件、评价项目,与实施例1同样。
图9表示将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内径D2固定而使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内径D1变化时的偏心量Ec的测定结果。另外图10表示将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内径D1固定而使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内径D2变化时的偏心量Ec的测定结果。此外,作为这些结果,仅对主层进行记载,但辅助层也得到同样的结果。
如图9所示,判明如果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内径D1为3mm~7mm(即φ5mm±2mm)的范围内,则包含偏差的偏心量小于5μm,可获得良好的涂敷状态。另一方面,判明在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内径D1小于3mm的情况下、以及大于7mm的情况下,包含偏差的偏心量为5μm以上,涂敷状态变差。可以认为在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内径D1小于3mm的情况下,由于循环流的大小较小,所以产生用于循环的阻力变大,而循环变得不稳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认为在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内径D1大于7mm的情况下,由于循环室过大,所以循环流变为不稳定的状态,根据情况,也可以认为第1树脂循环室39A内产生两个循环流。
另一方面,从图10可知,判明如果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内径D2为2mm~4mm(即φ3mm±1mm)的范围内,则包含偏差的偏心量小于5μm,能够获得良好的涂敷状态。与此相对,判明在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内径D2小于φ2mm的情况下、以及超过φ4mm的情况下,包含偏差的偏心量为5μm以上,涂敷状态变差。此处,可以认为在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内径D2小于2mm的情况下,由于循环流的大小较小,所以影响到用于循环的阻力变大,而循环变得不稳定。另外可以认为在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内径D2大于4mm的情况下,由于循环室过大,所以循环流变为不稳定的状态。另外,根据情况,也可以认为第2树脂循环室39B内产生两个循环流。
通过以上的实施例2,判明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内径D1的最合适范围为3mm~7mm(即φ5mm±2mm)的范围内,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内径D2的最合适范围为2mm~4mm(即φ3mm±1mm)的范围内。
〔实施例3〕
该实施例3是用于研究第1树脂循环室39A以及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内压带来的影响的实施例。
即,在根据前述的实施例1、2所决定的各循环室的最合适幅度中,调查了使施加给第1循环室的树脂压力与施加给第2循环室的树脂压力之差变化时的偏心量和其偏差。
此处,使用了从同一树脂供给源向树脂覆盖装置内的第1树脂循环室39A以及第2树脂循环室39B供给树脂,在树脂覆盖装置内部分支而向各树脂循环室39A、39B供给树脂的系统。向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树脂供给压力以及向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树脂供给压力通过在向树脂供给路的树脂供给前的树脂流入路径(主要至树脂储存室为止)上调整流路剖面积、流路长而有意图地赋予压力损失来进行调整。表1表示共用的涂敷参数。对于其它纺丝条件、评价项目,与实施例1同样。对于树脂压力的变更范围,压力差P1,即P1={(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压力)-(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压力)}的值设定为-0.1MPa~0.1MPa的范围内。图11表示其结果。
从图11可知,如果压力差P1的值为0~0.02MPa(即0.01MPa±0.01MPa)的范围内,则包含偏差的偏心量小于5μm,获得良好的涂敷状态。
一方面,在上述的压力差P1为负的情况下,与向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树脂供给相比向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树脂供给变多,通过中间模具孔33B的树脂流量减少,结果缩短弯液面的效果减弱。因此,可以认为包含偏差的偏心量变差。另一方面,对于在上述的压力差P1为正的一侧中超过0.02MPa的区域,向第1树脂循环室39A侧的压力较高,向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树脂供给量也变多。因此,可以认为充分发挥缩短弯液面的效果,但与通过中间模具33后的向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树脂供给量的平衡变差,包含偏差的偏心量变大。
根据以上的实施例3,判明压力差P1={(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压力)-(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压力)}的最合适范围为0~0.02MPa(即0.01MPa±0.01MPa)的范围内。
〔实施例4〕
该实施例4是用于研究第1树脂供给路43A的缝隙S1以及第2树脂供给路43B的缝隙S2带来的影响的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4中,在根据前述的实施例1、2所决定的各循环室的最合适幅度中,调查使第1树脂供给路43A的缝隙S1以及第2树脂供给路43B的缝隙S2变化时的偏心量和其偏差。此处,第1树脂供给路43A的缝隙S1以及第2树脂供给路43B的缝隙S2相互独立。因此,两者都设为相同的尺寸的缝隙,将变更范围设为0.1~2mm的范围内。表1表示共同的参数。对于其它纺丝条件、评价项目,与实施例1同样。图12表示结果。
从图12可知,判明如果第1、第2树脂供给路43A、43B的缝隙S1、S2为0.3mm~0.7mm(即0.5mm±0.2mm)的范围内,则包含偏差的偏心量小于5μm,成为良好的涂敷状态。另一方面,在第1、第2树脂供给路43A、43B的缝隙S1、S2小于0.3mm的情况下、以及超过0.7mm的情况下,包含偏差的偏心量变大。在第1、第2树脂供给路43A、43B的缝隙S1、S2小于0.3mm,通过缝隙时的压力损失较大,所以可以认为周方向的压力分布变得不均匀是包含偏差的偏心量变大的原因。另一方面,如果第1、第2树脂供给路43A、43B的缝隙S1、S2超过0.7mm,则树脂向各循环室流入时的压力损失过小。因此,可以认为在各树脂供给路中使周方向的树脂的流动均匀的效果变小,且周方向的流速分布变得不均匀是包含偏差的偏心量变大的原因。
通过以上的实施例4,判明第1、第2树脂供给路43A、43B的缝隙S1、S2的最合适范围为0.3mm~0.7mm(即0.5mm±0.2mm)的范围内。
〔实施例5〕
该实施例5是用于研究第1树脂储存室41A以及第2树脂储存室41B的有无带来的影响的实施例。
即,在设置第1树脂储存室41A以及第2树脂储存室41B的情况下、以及不设置第1树脂储存室41A以及第2树脂储存室41B的情况下,调查偏心量和其偏差。表1表示共同的涂敷参数。对于其它纺丝条件、评价项目,与实施例1相同。
结果在具有各树脂储存室41A、41B的情况下,与上述各实施例同样地,是包括标准偏差0.5μm左右的偏差的1μm左右的偏心量。与此相对,在没有树脂储存室41A、41B的情况下是包括标准偏差2μm左右的偏差的3μm左右的偏心量。各树脂储存室41A、41B有使树脂储存室前的不均匀的树脂压力分散的效果。因此通过事先形成各树脂储存室41A、41B,进一步实现各树脂供给路43A、43B中的压力的均匀化。
〔实施例6〕
该实施例6是用于研究套管孔径φdn以及中间模具孔径φdm带来的影响的实施例。
分别独立变更套管孔径φdn、中间模具孔径φdm1、φdm2(注:将主中间模具孔径设为φdm1、将辅助中间模具孔径设为φdm2),来确认出其最合适范围。此外,覆盖模具孔径φdc取决于使用的树脂的特性(粘度)、光纤裸线直径、光纤裸线温度、以及拉丝速度。因此,被作为目标的产品直径被限制,无法任意选择。因此在本实施例6中,作为光纤直径/主径/辅助径,以φ125/200/250μm为加工完成目标,将各个覆盖模具孔径φdc设为0.25/0.35mm来加工完成目标加工完成外径。
表1表示共同的涂敷参数。对于其它纺丝条件、评价项目,与实施例1相同。
具体而言,首先将主中间模具孔径φdm1固定为φ0.2mm并且将辅助中间模具孔径φdm2固定为φ0.25mm,而在φ0.15mm~0.6mm的范围变更套管孔径φdn。图13表示其结果。
从图13可知,判明如果套管孔径φdn为φ0.3mm~φ0.5mm的范围内,则包含偏差的偏心量小于5μm,获得良好的涂敷状态。一方面,套管孔径φdn小于φ0.3mm时,因伴随着高速拉丝所产生的光纤裸线的抖动,光纤裸线与套管孔31B的内壁接触,光纤裸线在拉丝中出现断线的现象,从制造性的观点判明不优选。另一方面,如果套管孔径φdn超过φ0.5mm,则弯液面的上表面变宽,弯液面的稳定性恶化,其结果成为包含偏差的偏心量为5μm以上这种较差的结果。
接下来,将套管孔径φdn固定为φ0.4mm,并且将辅助中间模具孔径φdm2固定为φ0.26mm,而在φ0.15~0.3mm的范围内变更主中间模具孔径φdm1。图14表示其结果。
从图14可知,判明如果主中间模具孔径φdm1为φ0.17~0.23mm(即φ0.2±0.03mm)的范围内,在包含偏差的偏心量小于5μm,得到良好的涂敷状态。另一方面,在主中间模具孔径φdm1小于φ0.17mm的情况下、以及超过φ0.23mm的情况下,成为包含偏差的偏心量为5μm以上这种较差的结果。
并且,将套管孔径φdn固定为φ0.4mm,并且将主中间模具孔径φdm1固定为φ0.2mm,而在φ0.21~0.3mm的范围内变更辅助中间模具孔径φdm2。图15表示其结果。
从图15可知,判明如果辅助中间模具孔径φdm2为φ0.25~0.27mm(即φ0.26±0.01mm)的范围内,则包含偏差的偏心量小于5μm,得到良好的涂敷状态。另一方面,在辅助中间模具孔径φdm2小于φ0.25mm的情况下、以及超过φ0.27mm的情况下,成为包含偏差的偏心量为5μm以上这种较差的结果。
通过以上的实施例6,判明套管孔径φdn的最合适范围为φ0.3mm~φ0.5mm的范围内,主中间模具孔径φdm1的最合适范围为φ0.17~0.23mm(即φ0.2±0.03mm)的范围内,辅助中间模具孔径φdm2的最合适范围为φ0.25~0.27mm(即φ0.26±0.01mm)的范围内。
接下来,图16~图19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覆盖装置。该第2实施方式的覆盖装置如图24所示,是用于通过一并涂敷方式进行双层涂敷来制造光纤素线的树脂覆盖装置20C。即第2实施方式的树脂覆盖装置20C是用于利用一个树脂覆盖装置一并覆盖第1保护覆盖(主覆盖)用的树脂以及第2保护覆盖(辅助覆盖)用的树脂的装置。
此处,图16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树脂覆盖装置20C的整体构成。图17表示该树脂覆盖装置20C的各部的尺寸。图18表示该树脂覆盖装置20C的内部中的树脂的整体的流动。而且,图19放大详细表示该树脂覆盖装置20C内的第2覆盖模具附近的树脂的流动。此外,在以下的第2实施方式中,对于与图1~图5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附加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
在图16、图17中,第2实施方式的树脂覆盖装置20C被设置为从上方开始,整体例如呈水平的圆盘状的套管31、同样整体例如呈水平的圆盘状的中间模具33、同样整体例如呈水平的圆盘状的第1覆盖模具35、以及同样整体例如呈水平的圆盘状的第2覆盖模具36按顺序上下相接。此外,这些套管31、中间模具33、第1覆盖模具35、以及第2覆盖模具36通过整体未图示的保持框等支承单元,以上下相接的方式被组装。
套管31、中间模具33、以及第1覆盖模具35实际上与已经说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即,在套管31的中央部分形成有从上面朝向下方凹成锥状的光纤裸线度导入部31A,在其光纤裸线度导入部31A的中央的下部以贯通铅垂方向的方式形成有供光纤裸线16从上方插入的套管孔31B。
另外,在中间模具33的中央部分以比套管孔31B的孔径φdn大的直径形成有向下方凹成圆形状的凹部33A,通过凹部33A来划分形成后述的第1树脂循环室39A。而且在中间模具33中的凹部33A的中央的下部以贯通铅垂方向的方式形成有供光纤裸线16插入的中间模具孔33B。
另外,在第1覆盖模具35的中央部分从其上面以比中间模具孔33B的孔径φdm大的直径形成有凹成圆形状的凹部35A,通过凹部35A来划分形成后述的第2树脂循环室39B。而且在第1覆盖模具35中的凹部35A的中央的下部以贯通铅垂方向的方式形成有供光纤裸线16插入的第1覆盖模具孔35B。
而且,在第2覆盖模具36的中央部分从其上面以比第1覆盖模具孔35B的孔径φdp大的直径形成有凹成圆形状的凹部36A,通过凹部36A来划分形成后述的第3树脂循环室39C。
在而且第2覆盖模具36中的凹部36A的中央的下部以贯通铅垂方向的方式形成有供光纤裸线16插入的第2覆盖模具孔36B。
此处,将套管孔31B的出口的孔径,即套管孔31B的最小内径设为套管孔径φdn。另外将中间模具孔33B的出口的孔径,即中间模具孔33B的最小内径设为中间模具孔径φdm。此外将第1覆盖模具孔35B的出口的孔径,即第1覆盖模具孔35B的最小内径设为第1覆盖模具孔径φdp。而且将第2覆盖模具孔36B的出口的孔径,即第2覆盖模具孔36B的最小内径设为第2覆盖模具孔径φds。该情况下,这些孔径φdn、φdm、φdp、φds优选满足
φdn>φdp>φdm
φds>φdp>φdm
的关系。
更具体而言,满足上述的关系后,中间模具孔径φdm优选为0.17mm以上0.23mm以下的范围内。
另外,套管孔径φdn相对于一般的φ125μm的光纤裸线直径,0.3~0.5mm左右最合适。
而且第1覆盖模具孔径φdp通常优选为0.2mm以上0.25mm以下。
另外,第2覆盖模具孔径φds通常优选为0.26mm以上0.45mm以下。
对于这些各孔径的优选的范围的设定理由,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在上述中间模具33中的凹部33A的外侧沿周方向呈环状连续地形成从上面凹下的凹槽部33C。通过凹槽部33C来划分形成第1树脂储存室41A。而且在凹部33A的外周侧的壁部(由于也相当于凹槽部33C的内圆周侧的壁部,以下称为中间壁部)33D的上表面与套管31的下表面之间形成间隙33E。此外,间隙33E构成后述的第1树脂供给路43A。而且,在凹槽部33C中的外周侧的适当的位置形成有用于将树脂导入到凹槽部33C(第1树脂储存室41A)内的1个或者2个以上的第1树脂导入口37A。第1树脂导入口37A在图16、图17中只在一处示出。然而,实际上,为了在周方向上尽量均衡地使树脂导入到第1树脂储存室41A,优选在周方向上等间隔设置于多处。
在上述第1覆盖模具35中的凹部35A的外侧也沿周方向呈环状连续地形成从上面凹下的凹槽部35C,通过凹槽部35C来划分形成后述的第2树脂储存室41B。而且在凹部35A的外周侧的壁部(由于也相当于凹槽部35C的内圆周侧的壁部,所以以下称为中间壁部)35D的上表面与中间模具33的下表面之间形成间隙35E。间隙35E构成第2树脂供给路43B。而且在凹槽部35C中的外周侧的适当的位置形成有用于将树脂导入到凹槽部35C(第2树脂储存室41B)内的1个或者2个以上的第2树脂导入口37B。对于第2树脂导入口37B,在图16、图17中只在一处示出。然而,实际上,为了在周方向上尽量均衡地使树脂导入到第2树脂储存室41B,优选在周方向上等间隔设置于多处。此外,也可以代替第2树脂导入口37B,如图16、图17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在中间模具33中的凹槽部33C的底壁部分形成从凹槽部33C内的第1树脂储存室41A连通到覆盖模具35的凹槽部35C内的第2树脂储存室41B内的第4树脂导入口37D。该情况下,第1树脂储存室41A内的树脂经由第4树脂导入口37D被供给给第2树脂储存室41B。
在第2覆盖模具36中的凹部36A的外侧也沿周方向呈环状连续地形成从上面凹下的凹槽部36C,通过凹槽部36C来划分形成后述的第3树脂储存室41B。而且在凹部36A的外周侧的壁部(由于也相当于槽部36C的内圆周侧的壁部,所以以下称为中间壁部称)36D的上表面与第1覆盖模具35的下表面之间形成间隙36E。间隙36E构成后述的第3树脂供给路43C。而且,在凹槽部36C中的外周侧的适当的位置形成有用于将树脂导入到凹槽部36C(第3树脂储存室41C)内的1个或者2个以上的第4树脂导入口37D。对于第4树脂导入口37D,在图16、图17中仅在一处示出。然而,实际上,为了在周方向上尽量均衡地使树脂导入到第3树脂储存室41C,而优选在周方向上等间隔设置于多处。
此处,如图2所示,优选使第2树脂循环室39B中的沿着光纤裸线前进(铅垂方向)的长度L2比第1树脂循环室39A中的沿着光纤裸线前进(铅垂方向)的长度L1长。更具体而言,优选将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长度L2设为20mm以上40mm以下,将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长度L1设为1.5mm以上10mm以下。此处,L1相当于套管31的下表面与中间模具33的凹部33A的底面之间的距离,L2相当于从中间模具33的下表面至第1覆盖模具35的凹部35A的底部为止的距离。
并且,如图17所示,第1覆盖模具35的下表面与第2覆盖模具36的凹部36A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即第3树脂循环室39C中的沿着光纤裸线前进(铅垂方向)的长度L3优选尽量短。更具体而言,优选将第3树脂循环室39C的长度L3设为1.0mm以上2.0mm以下。
对于这些第1树脂循环室39A、第2树脂循环室39B、第3树脂循环室39C的长度L1、L2、L3以及内径D1、D2、D3,设定优选的范围的理由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并且,第1树脂供给路43A的缝隙S1、第2树脂供给路43B的缝隙S2、以及第3树脂供给路43C的缝隙S3分别优选为0.3mm~0.7mm(即0.5mm±0.2mm)的范围内。此处,第1树脂供给路43A的缝隙S1相当于套管31的下表面与中间模具33的中间壁部33D之间的间隙33E的尺寸(沿着光纤裸线的前进的方向的缝隙尺寸)。另外,第2树脂供给路43B的缝隙S2相当于中间模具33的下表面与第1覆盖模具35的中间壁部35D之间的间隙35E的尺寸(沿着光纤裸线的前进的方向的缝隙尺寸)。另外,第3树脂供给路43C的缝隙S3相当于第1覆盖模具35的下表面与第2覆盖模具36的中间壁部36D之间的间隙36E的尺寸(沿着光纤裸线的前进的方向的缝隙尺寸)。
对于设定这些缝隙S1、S2、S3,设定优选的范围的理由也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在使用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树脂覆盖装置20C在光纤素线制造工序中对光纤裸线16实施树脂涂敷的情况下,将光纤裸线16从套管31的上方插入套管孔31B,并经由第1树脂循环室39A使其插入中间模具孔33B。而且,使光纤裸线16从中间模具孔33B经由第2树脂循环室39B插入第1覆盖模具孔35B。进而使光纤裸线16从第1覆盖模具孔35B经由第3树脂循环室39C插入第2覆盖模具孔36B,并从该第2覆盖模具孔36B的下端向下方抽出。
另一方面,覆盖树脂中的主覆盖用的树脂以液体状态从第1树脂导入口37A以及第2树脂导入口37B被导入到树脂覆盖装置20C内,另外辅助覆盖用的树脂以液体状态从第4树脂导入口37D被导入到覆盖装置20内。
此处,从第1树脂导入口37A导入的主覆盖用树脂、和从第2树脂导入口37B导入的主覆盖用树脂通常为同一种类。另外,从第1树脂导入口37A导入的树脂的供给源(未图示)、和从第2树脂导入口37B导入的树脂的供给源(未图示)也可以是其它的。但是,通常使用同一供给源,在覆盖装置的外部的树脂供给线使其分流(分支),而引导至第1树脂导入口37A以及第2树脂导入口37B较简便。此外,在代替第2树脂导入口37B而形成第3树脂导入口37C的情况下,在第1树脂储存室41A内对供给给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树脂进行分流。
另一方面,优选从第4树脂导入口37D导入的辅助覆盖用树脂、从第1树脂导入口37A导入的树脂以及从第2树脂导入口37B导入的主覆盖用树脂通常使用不同的种类,在两层一并涂敷两种树脂(主覆盖用树脂以及辅助覆盖用树脂)。
从第1树脂导入口37A向覆盖装置20内导入的主覆盖用树脂被供给给由套管31的下表面和中间模具33的凹槽部33A划分形成的第1树脂储存室41A内。而且,第1树脂储存室41A内的树脂通过由套管31的下表面和中间模具33的中间壁部33D之间的间隙33E形成的第1树脂供给路43A被引导至第1树脂循环室39A内。此外,由间隙33E构成的第1树脂供给路43A在周方向上连续。
在第1树脂循环室39A内,主覆盖用树脂流入到中间模具孔33B内。这样,将从第1树脂导入口37A经由第1树脂储存室41A、第1树脂供给路43A、第1树脂循环室39A至中间模具孔33B内的主覆盖用树脂的路径称为第1树脂路径。此外,在第1树脂循环室39A中,主覆盖用树脂伴随着向光纤裸线16的下方的前进而被拉向下方,通过中间模具孔33B的内面与光纤裸线16的外周面之间的缝隙,到达第2树脂循环室39B内。
另一方面,从第2树脂导入口37B导入到覆盖装置20内的主覆盖用树脂被供给给由中间模具33的下表面和第1覆盖模具35的凹部35A划分形成的第2树脂储存室41B内。此外,在代替第2树脂导入口37B而形成第3树脂导入口37C的情况下,第1树脂储存室41A内的主覆盖用树脂的一部分经由第3树脂导入口37C被供给给第2树脂储存室41B。
而且,第2树脂储存室41B内的主覆盖用树脂通过由中间模具33的下表面和第1覆盖模具35的中间壁部35D之间的间隙35E形成的第2树脂供给路43B被引导至第2树脂循环室39B内。此外,由间隙35E构成的第2树脂供给路43B也在周方向上连续。
在第2树脂循环室39B内,主覆盖用树脂流入到第1覆盖模具孔35B内。这样,将从第2树脂导入口37B(或者从第3树脂导入口37C)经由第2树脂储存室41B、第2树脂供给路43B、第2树脂循环室39B至覆盖模具孔35B内的主覆盖用树脂的路径称为第2树脂路径。此外,在第2树脂循环室39B中,主覆盖用树脂伴随着向光纤裸线16的下方的前进而被拉向下方(铅垂方向),通过第1覆盖模具孔35B的内面与光纤裸线16的外周面之间的缝隙,被导出到树脂覆盖装置20C内的下部的辅助树脂覆盖区域中的第3树脂循环室39C内。换言之,光纤裸线16在被主树脂涂敷的状态下,被导出到树脂覆盖装置20C内的下部的辅助树脂覆盖区域。
此处,上述的第1树脂路径和第2树脂路径相互独立。
从第4树脂导入口37D导入到树脂覆盖装置20C内的辅助覆盖用树脂被供给给由第1覆盖模具35的下表面和第2覆盖模具36的凹部36A划分形成的第3树脂储存室41C内。
而且,第3树脂储存室41C内的辅助覆盖用树脂通过由第1覆盖模具35的下表面与第2覆盖模具36的中间壁部36D之间的间隙36E形成的第3树脂供给路43C被引导至第3树脂循环室39C内。此外,由间隙36E构成的第3树脂供给路43C也在周方向上连续。
在第3树脂循环室39C内,辅助覆盖用树脂流入到第2覆盖模具孔36B内。这样,此处将从第4树脂导入口37D经由第3树脂储存室41C、第3树脂供给路43C、第3树脂循环室39C至覆盖模具孔36B内的辅助覆盖用树脂的路径称为第3树脂路径。此外,在第3树脂循环室39C中,辅助覆盖用树脂伴随着向光纤裸线16的下方的前进而被拉向下方,通过第2覆盖模具孔36B的内面与光纤裸线16的外周面之间的缝隙,被导出到树脂覆盖装置20C的下方外部。即光纤裸线16在被主树脂以及辅助树脂涂敷的状态下,被导出到树脂覆盖装置20C的下方外部。
此处,上述的第1树脂路径、第2树脂路径、以及第3树脂路径相互独立。
对于以上的第2实施方式的树脂覆盖装置20C内的各部中的树脂的流动,参照图18、图19,更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覆盖装置20A内的各部的树脂的流动相同的流动(主覆盖用树脂的流动),附加与已经说明的图3~图5相同的符号。
如图18所示,在第1树脂循环室39A内,主覆盖用树脂因与光纤裸线16的表面之间的粘性阻力,伴随着光纤裸线16向下方前进而被拉向下方。结果相当于套管孔31B的内侧的主覆盖用树脂的液面成为向下方凹下的状态。即,在套管孔31B的下方开口部分形成液面以光纤裸线16为中心向下方凹下的所谓弯液面45。同时在第1树脂循环室39A内形成主覆盖用树脂的循环流FA1。而且在中间模具孔33B内,如已经说明的图4详细所示,被拉向下降的光纤裸线16的表面,形成从第1树脂循环室39A朝向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流动FA2。另外与此同时,被拉入到中间模具孔33B内的主覆盖用树脂的一部分从中间模具孔33B内返回到第1树脂循环室39A内(返回的流动FA3)。这些流动也能够说是一种循环流(中间模具孔33B内的循环流)。对于这些流动FA2、FA3,有时称为循环流FA2、FA3。
另一方面,在第2树脂循环室39B内,伴随着光纤裸线16的下降,主覆盖用树脂因与光纤裸线16的表面之间的粘性阻力而对流,形成树脂的循环流FB1。而且在覆盖模具孔35B内,如已经说明的图5详细所示,被拉向下降的光纤裸线16的表面,形成从第2树脂循环室39B朝向第1覆盖模具孔35B的下方开口端的流动FB2。另外与此同时,被拉入到第1覆盖模具孔35B内的主覆盖用树脂的一部分从该第1覆盖模具孔35B内返回到第2树脂循环室39B内(流动FB3)。这些流动FB2、FB3也能够说是一种循环流(第1覆盖模具孔35B内的循环流)。以下,对于这些流动FB2、FB3,有时称为循环流FB2、FB3。
另外,在第3树脂循环室39C内,伴随着光纤裸线16的下降,辅助覆盖用树脂因与光纤裸线16的表面的主树脂层之间的粘性阻力而对流,形成辅助覆盖用树脂的循环流FC1。而且在第2覆盖模具孔36B内,如图19详细所示,被拉向下降的光纤裸线16的表面,形成从第3树脂循环室39C朝向第2覆盖模具孔36B的下方开口端的流动FC2。另外与此同时,被拉入到第2覆盖模具孔36B内的辅助覆盖用树脂的一部分从该第2覆盖模具孔36B内返回到第3树脂循环室39C内(流动FC3)。流动FC2、FC3也能够说是一种循环流(第2覆盖模具孔36B内的循环流)。
此处,中间模具孔33B内的树脂的循环流FA2、FA3、第1覆盖模具孔35B内的主覆盖用树脂的循环流FB2、FB3、以及第2覆盖模具孔36B内的辅助覆盖用树脂的循环流FC2、FC3对覆盖厚度的变动、厚度不均的产生带来较大的影响。即,如果中间模具孔33B内的循环流FA2、FA3、第1覆盖模具孔35B内的循环流FB2、FB3、以及第2覆盖模具孔36B内的循环流FC2、FC3分别随着时间推移而稳定、且周方向上也均匀,则能够抑制覆盖厚度的变动、厚度不均的产生。
反言之,如果中间模具孔33B内、第1覆盖模具孔35B内、以及第2覆盖模具孔36B内,树脂的循环流紊乱(随时间变动),或变得不均匀,则产生覆盖厚度的变动、厚度不均的危险性变大。即,在中间模具孔33B内、第1覆盖模具孔35B内、以及第2覆盖模具孔36B内,树脂被拉向下降的光纤裸线表面,分别产生从模具孔的上部向下部的流动,但导入到各模具孔内的树脂的一部分返回到上游,并循环(生成循环流)。此时,来自各树脂供给路的树脂流(树脂供给流)与从各模具孔的上部向下部的流动以及一部分返回到上游的循环流合流。此时,如果在该合流位置上树脂供给流的流动的方向、流动的紊乱(周方向的流速、压力不均匀)对上述的循环流带来影响,则循环流随时间变动(循环流紊乱)、且变得不均匀,产生光纤长度方向上的覆盖直径的变动、厚度不均变动。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相互独立新设置三个循环室(第1树脂循环室39A、第2树脂循环室39B、以及第3树脂循环室39C),使循环流(FA1、FB1、FC1)产生。由此能够避免来自各个树脂供给路(第1树脂供给路43A、第2树脂供给路43B、以及第3树脂供给路43C)的树脂供给流直接作用于中间模具孔33B所产生的循环流FA2、FA3、第1覆盖模具孔35B所产生的循环流FB2、FB3、以及第2覆盖模具孔36B内所产生的循环流FC2、FC3。这样,成为〔来自各树脂供给路的树脂供给流的流动〕→〔各树脂循环室内的新的循环流〕→〔覆盖模具孔内的循环流〕这样的流动的相互作用。由此,树脂供给流对最重要的中间模具孔33B内、第1覆盖模具孔35B内、以及第2覆盖模具孔36B内的循环流带来的影响变小,中间模具孔33B内、第1覆盖模具孔35B内、以及第2覆盖模具孔36B内的循环流分别被稳定化。即,通过新产生各循环流,即使来自各树脂供给路的树脂供给流的流动、其方向、流速、压力多少有变动、不均匀,也能够通过室内的新的循环流进行修正。因此,避免中间模具孔33B内、第1覆盖模具孔35B内、以及第2覆盖模具孔36B内的各循环流紊乱。并且,若为了使新的循环流产生而设置树脂循环室(第1树脂循环室39A、第2树脂循环室39B、第3树脂循环室39C),则循环流的边界条件根据各树脂循环室的尺寸、形状来决定。因此通过适当地决定各树脂循环室的尺寸、形状,能够使各树脂循环室内的循环流FA1、FB1、FC1稳定化。而且通过适当地决定各树脂循环室的尺寸、形状,使中间模具孔33B内的循环流FA2、FA3、第1覆盖模具孔35B内的循环流FB2、FB3、以及第2覆盖模具孔36B内所产生的循环流FC2、FC3稳定化、均匀化变得容易。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中间模具孔33B的入口、第1覆盖模具孔35B的入口、以及第2覆盖模具孔36B的各个的入口靠近上游侧设置各树脂循环室(第1树脂循环室39A、第2树脂循环室39B、第3树脂循环室39C)。而且分别在比中间模具孔入口、第1主覆盖模具孔入口、以及第2覆盖模具孔入口靠近上游侧,使与中间模具孔33B所产生的循环流FA2、FA3、第1覆盖模具孔35B所产生的循环流FB2、FB3、以及第2覆盖模具孔36B所产生的循环流FC2、FC3不同的其它的循环流FA1、FB1、FC1产生。据此,能够使中间模具孔33B内的循环流FA2、FA3、第1覆盖模具孔内的循环流FB2、FB3、以及第2覆盖模具孔内的循环流FC2、FC3稳定化、均匀化,并将覆盖直径的变动、厚度不均以及其变动抑制为最小限度。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第1树脂供给路43A向第1树脂循环室39A内的主覆盖用树脂的合流位置,即第1树脂供给路43A的树脂出口作为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上部。因此,从第1树脂供给路43A流入到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主覆盖用树脂的流动的方向沿着第1树脂循环室39A内的循环流FA1。结果,向第1树脂循环室39A流入的主覆盖用树脂的流动扰乱第1树脂循环室39A内的循环流FA1变少,而能够使第1树脂循环室39A内的循环流FA1稳定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从第2树脂供给路43B向第2树脂循环室39B内的主覆盖用树脂的合流位置,即第2树脂供给路43B的树脂出口,也作为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上部。因此,从第2树脂供给路43B向第2树脂循环室39B流入的主覆盖用树脂的流动的方向沿着第2树脂循环室39B内的循环流FB1。结果获得向第2树脂循环室39B流入的主覆盖用树脂的流动扰乱第2树脂循环室39B内的循环流FB1变少,而能够使第2树脂循环室39B内的循环流FB1稳定化的效果。
并且,对于从第3树脂供给路43C向第3树脂循环室39C内的辅助覆盖用树脂的合流位置,即第3树脂供给路43C的树脂出口,也作为第3树脂循环室39C的上部。因此,从第3树脂供给路43C向第3树脂循环室39C流入的辅助覆盖用树脂的流动的方向沿着第3树脂循环室39C内的循环流FC1。结果向第3树脂循环室39C流入的辅助覆盖用树脂的流动扰乱第3树脂循环室39C内的循环流FC1变少,而能够使第3树脂循环室39C内的循环流FC1稳定化。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覆盖装置中,在来自中间模具孔33B内的循环流FA2、FA3与第1树脂循环室39A内的循环流FA1合流的位置上,向中间模具孔33B内的循环流FA2以及来自中间模具孔33B内的循环流FA3的方向成为沿着第1树脂循环室39A内的循环流FA1的流动的状态。因此,有效地避免在上述的合流位置上各循环流FA2、FA3紊乱。另外,向覆盖模具孔35B内的循环流FB2以及来自覆盖模具孔35B内的循环流FB3的方向成为沿着第2树脂循环室39B内的循环流FB1的流动的状态。因此,有效地避免在上述的合流位置上各循环流FB2、FB3紊乱。另外,成为向覆盖模具孔35B内的循环流FC2以及来自覆盖模具孔35B内的循环流FC3的方向成为沿着第3树脂循环室39C内的循环流FC1的流动的状态。因此,有效地避免在上述的合流位置上各循环流FC2、FC3紊乱。
另外,如果将朝向各模具孔33B、35B、36B的各树脂的流动的方向设为下游侧,则在本实施方式的覆盖装置中,在比朝向各树脂循环室39A、39B、39C以及各树脂循环室39A、39B、39C的作为节流部的各树脂供给路43A、43B、43C靠近上游侧分别设置有环状的树脂储存室41A、41B、41C。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对各树脂供给路43A、43B、43C供给树脂前,暂时将树脂储存在周方向上均匀的形状(环状)的各树脂储存室41A、41B、41C内。
通过事先设置树脂储存室41A、41B、41C,能够将从树脂导入口37A、37B、37D沿周方向以不均匀的状态供给的树脂(例如树脂从4个方向90°等间隔配置的筒状的树脂导入口的各个流入的情况下等)暂时储存在树脂储存室41A、41B、41C。由此,能够暂时在脂储存室41A、41B、41C内扰乱具有不均匀的树脂流速分布、压力分布的流动,在周方向上使压力均衡地分散。而且,能够在设置在树脂储存室41A、41B、41C的后段的树脂供给路43A、43B、43C内使周方向的流动再现性良好地均匀化。
此外,在从第1树脂导入口37A经由第1树脂储存室41A以及第1树脂供给路43A向第1树脂循环室39A内供给树脂的同时,从第2树脂导入口37B经由第2树脂储存室41B以及第2树脂供给路43B向第2树脂循环室39B内供给主覆盖用树脂时,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优选使施加给树脂循环室39A的压力为施加给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压力以上。即,优选〔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压力〕≥〔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压力〕。更优选,使压力差={(第1树脂循环室的压力)-(第2树脂循环室的压力)}为0~0.02MPa(即0.01MPa±0.01MPa)的范围内。
这样,为了对第1树脂循环室39A、第2树脂循环室39B赋予压力差,在分别从其它树脂供给源供给主覆盖用树脂的情况下,使各主覆盖用树脂供给源的树脂送出压力具有差即可。另外,在从同一主覆盖用树脂供给源供给树脂的情况下,在来自其一个树脂供给源的供给线的分支位置以后,且向树脂供给路的树脂供给前的树脂流入路径上设置压力调整单元即可。或者,也可以同样在分支位置以后,且在向树脂供给路的树脂供给前的树脂流入路径(主要至树脂储存室为止)使流路剖面积、流路长不同。此外,对于优选赋予上述的压力差的理由,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接下来,对于第2实施方式的覆盖装置中的各部的尺寸、形状,对压力的优选条件和其理由进行说明。
对于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长度L1、和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长度L2,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同样地优选使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长度L2比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长度L1长。更具体而言,优选将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长度L2设为20mm以上40mm以下,将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长度L1设为1.5mm以上10mm以下。其理由如已经对第1实施方式说明的那样。
另外,对于第3树脂循环室39C的长度L3,优选尽量短。更具体而言,优选将第3树脂循环室39C的长度L3设为1.0mm以上2.0mm以下。其理由如下。
从第1覆盖模具孔35B的下侧出口至第2覆盖模具孔36B的上侧入口之间的第3树脂循环室39C与弯液面生成没有系。然而,第3树脂循环室39C内是第2树脂覆盖区域中固化前的液体状态的主树脂覆盖层通过的区域。因此,即使树脂的流动稍微紊乱,也对覆盖完毕的主树脂覆盖层带来影响。为了减小对其主树脂覆盖层的影响,优选第3树脂循环室39C的长度L3较短。该情况下,如后述的实施例8所示,如果L3为2.0mm以下,则相对于第3树脂循环室39C内的循环流FC1的流动,对主树脂覆盖层的影响较小。相反,如果L3比1.0mm短,则辅助树脂覆盖区域中的液体主树脂覆盖层与液体辅助树脂的接触长度过短。因此,较难进行稳定的涂敷,不优选。
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内径D1优选为5mm±2mm。另外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内径D2优选为3mm±1mm。而且,第3树脂循环室39C的内径D3优选为15mm±5mm。其理由如下。
为了使第1树脂循环室39A内的循环流FA1、第2树脂循环室39B内的循环流FB1、第3树脂循环室39C内的循环流FC1稳定化,希望在各个室内只产生一个循环流。在一个树脂循环室内产生二个以上的循环流的情况下,其循环流在不稳定的状态下产生。因此,因光纤裸线直径的变动等外部干扰等,循环流的形状、分布发生变化,对各模具孔33B、35B、36B内的循环流带来负面影响。具体而言,覆盖直径突然变化,或厚度不均量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各树脂循环室39A、39B、39C的内径D1、D2、D3较大的情况下,各室内,二个以上的循环流容易在不稳定的状态下产生。该情况下,如后述的实施例9以及实施例10所示,为了使第1树脂循环室39A内只产生一个循环流,优选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内径D1为5mm±2mm。另外,为了使第2树脂循环室39B内只产生一个循环流,优选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内径D2为3mm±1mm。而且,为了使第3树脂循环室39C内只产生一个循环流,优选第3树脂循环室39C的内径D3为15mm±5mm。
并且,对于套管孔径φdn、中间模具孔径φdm、第1覆盖模具孔径φdp、以及第2覆盖模具孔径φds的最合适范围,优选满足
φdn>φdp>φdm
φds>φdp>φdm
的关系。此处,特别是通过使中间模具孔径φdm比第1覆盖模具孔径φdp小,能够强制地缩短弯液面。此外,第1覆盖模具孔径φdp根据与产品的覆盖涂层直径对应的主涂层径来决定。另一方面,套管孔径φdn为了避免与光纤裸线的接触的可能性而需要某种程度较大的直径。该情况下,通常套管孔径φdn大于第1覆盖模具孔径φdp。另外,第2覆盖模具孔径φds根据产品的覆盖涂层直径来决定,但通常辅助涂层径比主涂层直径粗,φds>φdp。
而且,作为这些孔径的具体的最合适范围,优选满足上述的关系后,中间模具孔径φdm为0.17mm以上0.23mm以下的范围内。通过使中间模具孔径φdm为上述的范围内,如后述的实施例15所示,能够将包含偏差的偏心量抑制为小于5μm,获得良好的涂敷状态。
另外,套管孔径φdn根据光纤裸线直径适当地决定即可。即,如果套管孔径φdn过小,则有可能与光纤裸线接触。对于一般的φ125μm的光纤裸线直径,如实施例15所示,0.3~0.5mm左右最合适。
此外,第1覆盖模具孔径φdp根据使用的各树脂的特性(主要为粘度)、光纤裸线直径、光纤裸线温度、以及拉丝速度适当地选择即可,通常为0.20mm以上0.25mm以下即可。同样地,第2覆盖模具孔径φds也还根据使用的各树脂的特性(主要为粘度)、光纤裸线直径、光纤裸线温度、以及拉丝速度适当选择即可,通常为0.26mm以上0.45mm以下即可。
第1树脂供给路43A的缝隙S1、第2树脂供给路43B的缝隙S2、以及第3树脂供给路43C的缝隙S3分别优选为0.3mm~0.7mm(即0.5mm±0.2mm)的范围内。其理由如下。
树脂供给路43A、43B、43C发挥在分别对树脂循环室39A、39B、39C供给树脂时,将树脂的流动收束为均匀,使树脂向树脂循环室39A、39B、39C流入时的周方向的树脂的流动均匀的节流部的功能。而且在树脂从树脂供给路43A、43B、43C向各树脂循环室39A、39B、39C流入时,为了尽量不扰乱各树脂循环室39A、39B、39C内的循环流FA1、FB1、FC1,优选在各树脂供给路43A、43B、43C内不产生循环流。另外根据相同的理由,如已经叙述那样,优选各树脂供给路43A、43B、43C的树脂循环室侧开口位置(树脂循环室39A、39B、39C的树脂流入位置)作为各树脂循环室39A、39B、39C的上部。
此处,如果各树脂供给路43A、43B、43C的缝隙S1、S2、S3过窄,则不光通过的树脂的压力损失较大,周方向的树脂的压力分布、流速分布也变得不均匀。另外,如果缝隙S1、S2、S3过宽,则使周方向的树脂的压力、流动均匀的作用减少,有可能保持原样反映上游侧所产生的周方向的树脂的流动的不均匀性。而且在缝隙S1、S2、S3过宽的情况下,各树脂供给路43A、43B、43C内产生循环流。结果该循环流与树脂循环室39A、39B、39C内的循环流FA1、FB1、FC1相互作用,在树脂循环室39A、39B、39C内,树脂的流动容易在周方向紊乱。作为具体的缝隙,分别为0.5mm±0.2mm最合适。该情况下,如后述的实施例12所示,如果各树脂供给路43A、43B、43C的缝隙S1、S2、S3分别为0.3mm~0.7mm(即0.5mm±0.2mm)的范围内,则不会招致上述的负面影响,能够使各树脂循环室39A、39B、39C内的循环流FA1、FB1、FC1稳定化。
而且,对于各树脂循环室39A、39B中的树脂压力,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同样地,优选使施加给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压力为施加给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压力以上。即,优选〔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压力〕≥〔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压力〕。更优选,如后述的实施例11所示,使压力差={(第1树脂循环室的压力)-(第2树脂循环室的压力)}为0~0.02MPa(即0.01MPa±0.01MPa)的范围内。
通过这样设定树脂循环室39A、39B的压力差,使产生弯液面的一侧即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压力比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压力高若干,能够缩短弯液面。另外,能够防止产生从第2树脂循环室39B内经由中间模具孔33B内而逆流(返回)到第1树脂循环室39的树脂流。
接下来,对于前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覆盖装置中的各部的尺寸、压力,对成为达到设定优选的条件范围的基础的实施例7~15进行说明。
〔实施例7〕
该实施例7是用于研究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长度L1以及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长度L2带来的影响的实施例。
在使用图24所示的光纤素线制造装置来制造光纤素线24时,使用图24所示的装置作为覆盖装置(涂敷装置)20C。即,如图24所示,应用组装1台树脂覆盖装置20C以及1台UV固化装置22C,在一处进行涂敷以及固化的双层一并涂敷方式。即,利用加热炉对光纤母材加热熔融来抽出φ125μm的光纤裸线,接下来利用冷却装置将光纤裸线冷却到适当的温度。之后,利用覆盖装置对光纤裸线涂敷紫外线固化树脂来一并实施第1层覆盖(主涂层)以及第2层覆盖(辅助涂层),并利用UV固化装置使主树脂涂层以及辅助树脂涂层一并固化,从而成为光纤素线。
表2、表3表示实施例7~实施例15共用的覆盖装置的涂敷参数。此外,拉丝线速为2500m/min,涂敷径为主树脂层/辅助树脂层,φ200μm/φ250μm。
[表2]
[表3]
注:对于覆盖模具孔径而言P表示第1覆盖模具孔径φdp,S表示第2覆盖模具孔径φds
在本实施例7中,评价使第1树脂循环室39A、第2循环室39B的长度L1、L2变化时的与主树脂覆盖的涂敷有关的状态的优劣。
作为与主树脂覆盖的涂敷有关的状态的评价方法,将在光纤裸线形成双层涂敷的覆盖层而成的光纤素线的剖面中的主树脂覆盖层50的最大厚度与最小厚度之差设为偏心量[μm],根据该偏心量的偏差进行评价。
具体的实验方法与单独涂敷方式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实施例1相同,按每1m测定100m制造后的光纤素线中的主树脂覆盖层的偏心量的值(因此合计测定100次)。而且求出该100次的测定中的偏心量的值的标准偏差,并根据该标准偏差来评价偏心量的偏差。测定使用photon kinetics公司制的PK2401。
在本实施例7中,与实施例1同样地,分别独立变更第1树脂循环室39A以及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长度L1、L2,确认出其最合适范围。即将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长度L2固定为30mm,而使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长度L1在0.5mm~20mm的范围内变化,另一方面将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长度L1固定为2mm,而使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长度L2在0.5mm~50mm的范围内变化。
确认出将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长度L2固定而使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长度L1变化时的主树脂覆盖层的偏心量的测定结果实际上与图7所示的实施例1的结果相同。另外,将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长度L1固定而使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长度L2变化时的偏心量的测定结果实际上与图8所示的实施例1的结果相同。
因此根据该实施例7,判明与对单独涂敷方式的第1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的评价同样地,对双层一并涂敷方式的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长度L1的最合适范围为1.5mm~10mm的范围内,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长度L2的最合适范围为20mm~40mm的范围内。
〔实施例8〕
该实施例8是用于研究第3树脂循环室39A的长度L3带来的影响的实施例。
根据前述的实施例7,得到各循环室的长度L1、L2最合适范围。因此,在本实施例8中,仅单独变更第3树脂循环室39A的长度L3来确认其最合适范围。即将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长度L1固定为2mm,将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长度L2固定为30mm,而使第3树脂循环室39A的长度L3在0.3mm~5.0mm的范围内变化,调查辅助树脂覆盖层的偏心量以及其偏差。图20表示其结果。此处,对于辅助树脂覆盖层的偏心量,按照图6所示的偏心量Ec,将在光纤裸线形成双层一并涂敷覆盖层而成的光纤素线24的剖面中的辅助树脂覆盖层的最大厚度与最小厚度之差设为偏心量。
此外,共同的涂敷参数如表2、表3所示。对于其它纺丝条件、评价项目,与实施例7相同。
如图20所示,判明第3树脂循环室39C的长度L3为1.0mm~2.0mm的范围内,包含偏差的辅助树脂覆盖层的偏心量小于5μm,可进行良好的涂敷。与此相对,判明在第3树脂循环室39C的长度L3为0.5mm的情况下、以及大于2.0mm的情况下,包含偏差的辅助树脂覆盖层的偏心量为5μm以上,涂敷状态变差。此处,在第3树脂循环室39C的长度L3小于1.0mm的情况下,由于循环室过短,所以因高线速的影响,第3树脂循环室39C内的液体状态的主树脂覆盖层与辅助树脂的接触长度过短。因此,可以认为树脂循环室39C内的循环流不稳定,辅助树脂覆盖层的偏心量的偏差较大、且偏心量本身变大。另外,在第3树脂循环室39C的长度L3大于2.0mm的情况下,由于循环室的距离过长,所以液体状态的主树脂覆盖层与辅助树脂的接触长度过长。可以认为结果对主树脂覆盖层带来负面影响,涂敷状态变差。另外此处,对于第3树脂循环室39C,可以认为在其长度L3为0.5mm的情况下,与第3树脂供给路43C的缝隙变为同等,成为实际上没有循环室的状态(相当于以往例子)。该情况下,线速为2500m/min这样的高线速下,如果周方向的树脂的流动稍微有差,则对偏心量带来的影响变大,包含偏差而偏心量变大。
因此根据以上的实施例8的结果判明第3树脂循环室39C的长度L3的最合适范围为1.0mm~2.0mm的范围内。
〔实施例9〕
该实施例9是用于研究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内径D1以及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内径D2带来的影响的实施例。
该实施例9,与前述的实施例7同样地,如图24所示,应用组装1台树脂覆盖装置20C以及1台UV固化装置22C,在一处进行涂敷以及固化的双层一并涂敷方式。
此处,根据前述的实施例7,得到各循环室的长度L1、L2最合适范围。因此,在本实施例9中,与实施例2同样地分别独立变更第1树脂循环室39A以及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内径D1、D2,来确认其最合适范围。即将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内径D2固定为φ3mm,而使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内径D1在2mm~10mm的范围内变化。另外,将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内径D1固定为φ5mm,而使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内径D2在1mm~10mm的范围内变化。表2、表3表示共同的涂敷参数。对于其它纺丝条件、评价项目,与实施例7相同。
确认出将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内径D2固定而使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内径D1变化时的主树脂覆盖层的偏心量的测定结果实际上与图9所示的实施例2的结果相同。另外,将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内径D1固定而使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内径D2变化时的主树脂覆盖层的偏心量的测定结果实际上与图10所示的实施例2的结果相同。
因此根据该实施例9,判明与对单独涂敷方式的第1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的评价同样地,对双层一并涂敷方式的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内径D1的最合适范围为3mm~7mm(即φ5mm±2mm)的范围内,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内径D2的最合适范围为2mm~4mm(即φ3mm±1mm)的范围内。
〔实施例10〕
该实施例10是用于研究第3树脂循环室39C的内径D3带来的影响的实施例。
根据前述的实施例9,得到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内径D1以及第2树脂循环室39C的内径D2最合适范围。因此,在本实施例10中,仅独立变更第3树脂循环室39C的内径D3,确认其最合适范围。即将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内径D1固定为φ5mm,并且将第2树脂循环室39C的内径D2固定为φ3mm,而使第3树脂循环室39C的内径D3在5mm~25mm的范围内变化,调查辅助树脂覆盖层的偏心量以及其偏差。图21表示其结果。表2、表3表示共同的涂敷参数。对于其它纺丝条件、评价项目,与实施例7相同。
如图21所示,判明如果第3树脂循环室39C的内径D3为10mm~20mm(即φ15mm±5mm)的范围内,则对于辅助树脂覆盖层,包含偏差的偏心量小于5μm,能够获得良好的涂敷状态。另一方面,判明在第3树脂循环室39C的内径D3小于10mm的情况下、以及大于20mm的情况下,对于辅助树脂覆盖层,包含偏差的偏心量为5μm以上,涂敷状态变差。第3树脂循环室39C的长度L3是比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长度L1以及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长度L2短的范围。因此,可以认为在第3树脂循环室39C的内径D3小于10mm的情况下,产生第3树脂循环室39C内的循环流的大小较小,对辅助树脂的循环的阻力变大,循环变得不稳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认为在第3树脂循环室39C的内径D3大于20mm的情况下,由于循环室过大,所以第3树脂循环室39C内的循环流变成不稳定的状态。根据情况,也可以认为第3树脂循环室39C内产生两个循环流。
根据以上的实施例10,判明第3树脂循环室39C的内径D3的最合适范围为10mm~20mm(即φ15mm±5mm)的范围内。
〔实施例11〕
该实施例11是用于研究第1树脂循环室39A以及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内压带来的影响的实施例。
即,在根据前述的实施例7~11所决定的各循环室的最合适幅度下,调查使施加给第1循环室的树脂压力与施加给第2循环室的树脂压力之差变化时的偏心量和其偏差。
在该实施例11中,与前述的实施例7同样地如图24所示,应用组装1台树脂覆盖装置20C以及1台UV固化装置22C,在一处进行涂敷以及固化的双层一并涂敷方式。
此处,在供给主覆盖用树脂时,与前述的实施例3的情况下同样地,使用了从同一主树脂供给源朝向树脂覆盖装置内的第1树脂循环室39A以及第2树脂循环室39B供给液体状态的主树脂,在树脂覆盖装置内部分支而向各树脂循环室39A、39B供给树脂的系统。向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树脂供给压力以及向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树脂供给压力通过在向树脂供给路的树脂供给前的树脂流入路径(主要至树脂储存室为止)上调整流路剖面积、流路长而有意图地赋予压力损失来调整。表2、表3表示共同的涂敷参数。对于其它纺丝条件、评价项目,与实施例7相同。对于主树脂压力的变更范围,压力差P1,使即P1={(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压力)-(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压力)}的值为-0.1MPa~0.1MPa的范围内。结果确认出实际与图11所示的实施例3的结果相同。
因此,根据该实施例11,确认出与对单独涂敷方式的第1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的评价同样地,对双层一并涂敷方式的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果压力差P1的值为0~0.02MPa(即0.01MPa±0.01MPa)的范围内,则包含偏差的偏心量小于5μm,获得良好的涂敷状态。
而且根据以上的实施例11,判明压力差P1={(第1树脂循环室39A的压力)-(第2树脂循环室39B的压力)}的最合适范围为0~0.02MPa(即0.01MPa±0.01MPa)的范围内。
〔实施例12〕
该实施例12是用于研究第1树脂供给路43A的缝隙S1、第2树脂供给路43B的缝隙S2、以及第3树脂供给路43C的缝隙S3带来的影响的实施例。
在该实施例12中,也与前述的实施例7同样地,如图24所示,应用组装1台树脂覆盖装置20C以及1台UV固化装置22C,在一处进行涂敷以及固化的双层一并涂敷方式。
在本实施例12中,在根据前述的实施例7~10所决定的各循环室的最合适幅度下,调查使第1树脂供给路43A的缝隙S1、第2树脂供给路43B的缝隙S2、以及第3树脂供给路43C的缝隙S3变化时的偏心量和其偏差。此处,第1树脂供给路43A的缝隙S1、第2树脂供给路43B的缝隙S2、以及第3树脂供给路43C的缝隙S3相互独立。因此,全部设为相同的尺寸的缝隙,将变更范围设为0.1~2mm的范围内。表2、表3表示共同的参数。对于其它纺丝条件、评价项目,与实施例7相同。
结果确认出第1树脂供给路43A的缝隙S1、和第2树脂供给路43B的缝隙S2对主树脂覆盖层的偏心量的影响实际上与图12所示的实施例4的结果相同。另外,第3树脂供给路43C的缝隙S3对辅助树脂覆盖层的偏心量带来的影响如图22所示。
根据图12以及图22所示的结果判明,如果第1、第2、第3树脂供给路43A、43B、43C的缝隙S1、S2、S3分别为0.3mm~0.7mm(即0.5mm±0.2mm)的范围内,则包含偏差的偏心量小于5μm,成为良好的涂敷状态。一方面,明白在第1、第2、第3树脂供给路43A、43B、43C的缝隙S1、S2、S3小于0.3mm的情况下、以及超过0.7mm的情况下,包含偏差的偏心量变大。第1、第2、第3树脂供给路43A、43B、43C的缝隙S1、S2、S3小于0.3mm,通过缝隙时的压力损失较大,所以认为周方向的压力分布变得不均匀是包含偏差的偏心量变大的原因。另一方面,如果第1、第2、第3树脂供给路43A、43B、43C的缝隙S1、S2、S3超过0.7mm,则树脂向各循环室流入时的压力损失过小。因此,认为在各树脂供给路中使周方向的树脂的流动均匀的效果变小,周方向的流速分布变得不均匀是包含偏差的偏心量变大的原因。
根据以上的实施例12,判明第1、第2、第3树脂供给路43A、43B、43C的缝隙S1、S2、S3的最合适范围分别为0.3mm~0.7mm(即0.5mm±0.2mm)的范围内。
〔实施例13〕
该实施例13是用于研究第1树脂储存室41A以及第2树脂储存室41B的有无带来的影响的实施例。
在该实施例13中,与前述的实施例7同样地,如图24所示,应用了组装1台树脂覆盖装置20C以及1台UV固化装置22C,在一处进行涂敷以及固化的双层一并涂敷方式。
在该实施例13中,对于在设置第1树脂储存室41A以及第2树脂储存室41B的情况下、和不设置第1树脂储存室41A以及第2树脂储存室41B的情况下,调查主树脂覆盖层的偏心量和其偏差。表2、表3表示共同的涂敷参数。对于其它纺丝条件、评价项目,与实施例7相同。
结果确认出实际上与单独涂敷方式的情况下的实施例5相同。即,在有第1、第2树脂储存室41A、41B的情况下,与上述各实施例同样地,主树脂覆盖层是包括标准偏差0.5μm左右的偏差的1μm左右的偏心量。与此相对,在没有第1、第2树脂储存室41A、41B的情况下,主树脂覆盖层是包含标准偏差2μm左右的偏差的3μm左右的偏心量。第1、第2树脂储存室41A、41B有使树脂储存室前的不均匀的树脂压力分散的效果。因此,通过事先形成第1、第2树脂储存室41A、41B,第1、第2树脂供给路43A、43B中的压力的均匀化进一步变得充分。
〔实施例14〕
该实施例14是用于研究第3树脂储存室41C的有无带来的影响的实施例。
即,对于设置第3树脂储存室41C的情况下、和不设置第3树脂储存室41C的情况下,调查辅助树脂覆盖层的偏心量和其偏差。表2、表3表示共同的涂敷参数。对于其它纺丝条件、评价项目,与实施例7相同。
结果在有第3树脂储存室41C的情况下,与上述各实施例同样地,辅助树脂覆盖层的偏心量是包含标准偏差0.5μm左右的偏差的1μm左右的偏心量,与此相对,在没有第3树脂储存室41C的情况下,是包含标准偏差2μm左右的偏差的3μm左右的偏心量。第3树脂储存室41C有使辅助树脂流入树脂储存室前的不均匀的树脂压力分散的效果,因此,明白通过事先形成第3树脂储存室41C,进一步实现第3树脂供给路43C的压力的均匀化。
〔实施例15〕
该实施例15是用于研究套管孔径φdn以及中间模具孔径φdm带来的影响的实施例。在该实施例9中,与前述的实施例7同样地,如图24所示,应用了组装1台树脂覆盖装置20C以及1台UV固化装置22C,在一处进行涂敷以及固化的双层一并涂敷方式。
在实施例15中,分别独立变更套管孔径φdn、和中间模具孔径φdm,确认其最合适范围。此外,第1覆盖模具孔径φdp以及第2覆盖模具孔径φds取决于使用的树脂的特性(粘度)、光纤裸线直径、光纤裸线温度、以及拉丝速度。因此,被作为目标的产品直径被限制,无法任意选择。因此,在本实施例15中,作为光纤直径/主覆盖直径/辅助覆盖直径,以φ125/200/250μm为加工完成目标,将第1覆盖模具孔径φdp设为0.25mm、将第2覆盖模具孔径φds设为0.35mm来完成目标加工完成外径。
表2、表3表示共同的涂敷参数。对于其它纺丝条件、评价项目,与实施例7相同。
具体而言,首先将中间模具孔径φdm固定为φ0.2mm,在φ0.15mm~0.6mm的范围变更套管孔径φdn,调查主树脂覆盖层的偏心量以及其偏差。结果确认出实际上与图13所示的实施例6的结果相同。
即,判明如果套管孔径φdn为φ0.3mm~φ0.5mm的范围内,则包含偏差的偏心量小于5μm,获得良好的涂敷状态。一方面,判明在套管孔径φdn小于φ0.3mm时,因伴随着高速拉丝所产生的光纤裸线的抖动,光纤裸线与管孔31B的内壁接触,出现光纤裸线在拉丝中断线的现象,从制造性的观点来看不优选。另一方面,如果套管孔径φdn超过φ0.5mm,则弯液面的上表面变宽,弯液面的稳定性恶化,结果成为包含偏差的偏心量为5μm以上这样的较差的结果。
接下来,将套管孔径φdn固定为φ0.4mm,在φ0.15~0.3mm的范围内变更中间模具孔径φdm。结果确认出实际上与图14所示的实施例6的结果相同。
因此,判明如果中间模具孔径φdm为φ0.17~0.23mm(即φ0.2±0.03mm)的范围内,则包含偏差的偏心量小于5μm,获得良好的涂敷状态。另一方面,在中间模具孔径φdm小于φ0.17mm的情况下、以及超过φ0.23mm的情况下,成为包含偏差的偏心量为5μm以上这样的较差的结果。
根据实施例15,确认出对双层一并涂敷方式的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与对单独涂敷方式的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同样地,套管孔径φdn的最合适范围为φ0.3mm~φ0.5mm的范围内,中间模具孔径φdm的最合适范围为φ0.17~0.23mm(即φ0.2±0.03mm)的范围内。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进行了说明,本发明当然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构成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它变更。
附图符号说明
16:光纤裸线;20:覆盖装置;24:光纤素线;31:套管;31B:套管孔;33:中间模具;33B:中间模具孔;35:第1覆盖模具;35B:第1覆盖模具孔;36:第2覆盖模具;36B:第2覆盖模具孔;39A:第1树脂循环室;39B:第2树脂循环室;39C:第3树脂循环室;41A:第1树脂储存室;41B:第2树脂储存室;41C:第3树脂储存室;43A:第1树脂供给路;43B:第2树脂供给路;43C:第3树脂供给路;L1:第1树脂循环室的长度;L2:第2树脂循环室的长度;L3:第3树脂循环室的长度;D1:第1树脂循环室的内径;D2:第2树脂循环室的内径;D3:第3树脂循环室的内径;S1:第1树脂供给路的缝隙;S2:第2树脂供给路的缝隙;S3:第3树脂供给路的缝隙;φdn:套管孔径;φdm:中间模具孔径;φdc: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覆盖模具孔径;φdp:第2实施方式中的第1覆盖模具孔径;φds:第2覆盖模具孔径。

Claims (23)

1.一种光纤裸线覆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套管,其具有供光纤裸线从上方铅垂地插入的套管孔;
中间模具,其具有供通过了所述套管孔的所述光纤裸线插入的中间模具孔,并被配设在所述套管的铅垂下方;
第1覆盖模具,其具有供通过了所述中间模具孔的所述光纤裸线插入的第1覆盖模具孔,并被设置在所述中间模具的铅垂下方;
第1树脂循环室,其由所述套管和所述中间模具构成,是包围通过了所述套管孔的所述光纤裸线的环状且被形成在所述套管孔与所述中间模具孔之间,并能够供液状的树脂循环;
第2树脂循环室,其由所述中间模具和所述第1覆盖模具构成,是包围通过了所述中间模具孔的所述光纤裸线的环状且被形成在所述中间模具孔以及所述第1覆盖模具孔之间,并能够供所述液状的树脂循环;
第1树脂供给路,其向所述第1树脂循环室供给所述液状的树脂;以及
第2树脂供给路,其向所述第2树脂循环室供给所述液状的树脂,
所述第1树脂供给路和所述第2树脂供给路被分离独立地设置,从所述第1树脂供给路经由所述第1树脂循环室到中间模具孔的第1树脂路径、和从所述第2树脂供给路经由所述第2树脂循环室到所述第1覆盖模具孔的第2树脂路径被独立地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裸线覆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2覆盖模具,其具有供通过了所述第1覆盖模具孔的所述光纤裸线插入的第2覆盖模具孔,并被设置在所述第1覆盖模具的铅垂下方;
第3树脂循环室,其由所述第1覆盖模具和所述第2覆盖模具构成,是包围通过了所述第1覆盖模具孔的所述光纤裸线的环状且被形成在所述第1覆盖模具孔与所述第2覆盖模具孔之间,并能够供所述液状的树脂循环;以及
第3树脂供给路,其向所述第3树脂循环室供给所述液状的树脂,
所述第1树脂供给路、所述第2树脂供给路、和所述第3树脂供给路被分离独立地设置,从所述第1树脂路径、所述第2树脂路径、和所述第3树脂供给路经由所述第3树脂循环室到所述第2覆盖模具孔的第3树脂路径被独立地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裸线覆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环状的第1树脂储存室,其被设置在所述第1树脂供给路的入口侧,并以所述光纤裸线的前进位置为中心;以及
环状的第2树脂储存室,其被设置在所述第2树脂供给路的入口侧,并以所述光纤裸线的前进位置为中心,
在所述第1树脂储存室以及所述第2树脂储存室分别形成从外部导入所述液状的树脂的树脂导入口,所述第1树脂供给路以及所述第2树脂供给路以分别呈以所述光纤裸线的前进位置为中心的环状而连续的方式被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纤裸线覆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环状的第1树脂储存室,其被设置在所述第1树脂供给路的入口侧,并以所述光纤裸线的前进位置为中心;
环状的第2树脂储存室,其被设置在所述第2树脂供给路的入口侧,并以所述光纤裸线的前进位置为中心;以及
环状的第3树脂储存室,其被设置在所述第3树脂供给路的入口侧,并以所述光纤裸线的前进位置为中心,
在所述第1树脂储存室、所述第2树脂储存室、和所述第3树脂储存室分别形成从外部导入所述液状的树脂的树脂导入口,所述第1树脂供给路、所述第2树脂供给路、和所述第3树脂供给路以分别呈以所述光纤裸线的前进位置为中心的环状而连续的方式被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裸线覆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树脂循环室的沿着所述光纤裸线的前进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第1树脂循环室的沿着所述光纤裸线的前进方向的长度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纤裸线覆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树脂循环室的沿着所述光纤裸线的前进方向的长度为1.5mm以上10mm以下,所述第2树脂循环室的沿着所述光纤裸线的前进方向的长度为20mm以上40mm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纤裸线覆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树脂循环室的沿着所述光纤裸线的前进方向的长度为1.5mm以上10mm以下,所述第2树脂循环室的沿着所述光纤裸线的前进方向的长度为20mm以上40mm以下,所述第3树脂循环室的沿着所述光纤裸线的前进方向的长度为1.0mm以上2.0mm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裸线覆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光纤裸线的前进方向正交的面内,所述第1树脂循环室的内径为φ5mm±2mm,所述第2树脂循环室的内径为φ3mm±1mm。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纤裸线覆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光纤裸线的前进方向正交的面内,所述第1树脂循环室的内径为φ5mm±2mm,所述第2树脂循环室的内径为φ3mm±1mm,所述第3树脂循环室的内径为φ15mm±5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裸线覆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套管孔中的出口的孔径设为φdn、将所述中间模具孔中的出口的孔径设为φdm、将所述第1覆盖模具孔中的出口的孔径设为φdc的情况下,这些孔径满足
φdn>φdc>φdm
的条件。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纤裸线覆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套管孔中的出口的孔径设为φdn、将所述中间模具孔中的出口的孔径设为φdm、将所述第1覆盖模具孔中的出口的孔径设为φdp、将所述第2覆盖模具孔中的出口的孔径设为φds的情况下,这些孔径满足
φdn>φdp>φdm
φds>φdp>φdm
的条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裸线覆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树脂供给路、和所述第2树脂供给路的各个中的沿着所述光纤裸线的前进方向的方向的内部尺寸为0.5mm±0.2mm。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纤裸线覆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树脂供给路、所述第2树脂供给路、所述第3树脂供给路的各个中的沿着所述光纤裸线的前进方向的方向的内部尺寸为0.5mm±0.2mm。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纤裸线覆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树脂供给路中的向所述各树脂循环室的树脂出口分别位于各树脂循环室的上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纤裸线覆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被供给给所述第1树脂循环室的所述液状的树脂的压力为被供给给所述第2树脂循环室的所述液状的树脂的压力以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纤裸线覆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被供给给所述第1树脂循环室的所述液状的树脂的压力设为P1、将被供给给所述第2树脂循环室的所述液状的树脂的压力设为P2时,这些树脂压力差〔P1-P2〕为0.01MPa±0.01MPa的范围内。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裸线覆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一边使所述光纤裸线前进一边在所述光纤裸线的外面形成第1树脂覆盖层,并在所述第1树脂覆盖层上形成第2树脂覆盖层来进行双层涂敷时,所述光纤裸线覆盖装置作为形成所述第1树脂覆盖层的覆盖装置被使用,
所述中间模具孔中的出口的孔径为0.17mm以上0.23mm以下的范围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裸线覆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一边使所述光纤裸线前进一边在所述光纤裸线的外面形成第1树脂覆盖层,并在所述第1树脂覆盖层上形成第2树脂覆盖层来进行双层涂敷时,所述光纤裸线覆盖装置作为形成所述第2树脂覆盖层的覆盖装置被使用,
所述中间模具孔中的出口的孔径为0.25mm以上0.27mm以下的范围内。
1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纤裸线覆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光纤裸线覆盖装置是用于在一边使所述光纤裸线前进一边在所述光纤裸线的外面形成第1树脂覆盖层,并在所述第1树脂覆盖层上形成第2树脂覆盖层来一并进行双层涂敷时的、形成所述第1以及第2树脂覆盖层的覆盖装置,
所述中间模具孔中的出口的孔径为0.17mm以上0.23mm以下的范围内。
20.一种光纤裸线覆盖方法,是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裸线覆盖装置对光纤裸线实施树脂覆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使所述光纤裸线从所述套管的上方以所述套管孔、所述第1树脂循环室、所述中间模具孔、所述第2树脂循环室、以及所述第1覆盖模具孔的顺序通过、且从所述第1树脂供给路对所述第1树脂循环室供给所述液状的树脂,来使第1树脂循环室内的所述液状的树脂流入所述中间模具孔内,并且从所述第2树脂供给路对所述第2树脂循环室供给所述液状的树脂,来使第2树脂循环室内的所述液状的树脂流入所述第1覆盖模具孔内,从而对所述光纤裸线实施树脂覆盖,
在实施上述的树脂覆盖时,使所述第1树脂循环室以及所述第2树脂循环室分别产生所述液状的树脂的循环流。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纤裸线覆盖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第1树脂循环室以及所述第2树脂循环室分别仅产生单一的循环流。
22.一种光纤裸线覆盖方法,是使用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纤裸线覆盖装置对光纤裸线实施树脂覆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使所述光纤裸线从所述套管的上方以所述套管孔、所述第1树脂循环室、所述中间模具孔、所述第2树脂循环室、所述第1覆盖模具孔、所述第3树脂循环室、以及所述第2覆盖模具孔的顺序通过、且从所述第1树脂供给路对所述第1树脂循环室供给所述液状的树脂,来使第1树脂循环室内的所述液状的树脂流入所述中间模具孔内,并且从所述第2树脂供给路对所述第2树脂循环室供给所述液状的树脂,来使第2树脂循环室内的树脂流入所述第1覆盖模具孔内,从所述第3树脂供给路对所述第3树脂循环室供给所述液状的树脂,来使第3树脂循环室内的树脂流入所述第2覆盖模具孔内,从而对光纤裸线实施树脂覆盖,
在实施上述的树脂覆盖时,使所述第1树脂循环室、所述第2树脂循环室、和所述第3树脂循环室的各个产生树脂的循环流。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光纤裸线覆盖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第1树脂循环室、所述第2树脂循环室、和所述第3树脂循环室的各个仅产生单一的循环流。
CN201480031619.7A 2013-06-07 2014-06-05 光纤裸线覆盖装置以及光纤裸线覆盖方法 Active CN1052638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38975.6A CN108467210B (zh) 2013-06-07 2014-06-05 光纤裸线覆盖装置以及光纤裸线覆盖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21051 2013-06-07
JP2013-121051 2013-06-07
PCT/JP2014/065008 WO2014196612A1 (ja) 2013-06-07 2014-06-05 光ファイバ裸線被覆装置および光ファイバ裸線被覆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38975.6A Division CN108467210B (zh) 2013-06-07 2014-06-05 光纤裸线覆盖装置以及光纤裸线覆盖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63879A CN105263879A (zh) 2016-01-20
CN105263879B true CN105263879B (zh) 2018-04-27

Family

ID=5200824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38975.6A Active CN108467210B (zh) 2013-06-07 2014-06-05 光纤裸线覆盖装置以及光纤裸线覆盖方法
CN201480031619.7A Active CN105263879B (zh) 2013-06-07 2014-06-05 光纤裸线覆盖装置以及光纤裸线覆盖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38975.6A Active CN108467210B (zh) 2013-06-07 2014-06-05 光纤裸线覆盖装置以及光纤裸线覆盖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562814B2 (zh)
JP (1) JP5951129B2 (zh)
CN (2) CN108467210B (zh)
WO (1) WO201419661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67210A (zh) * 2013-06-07 2018-08-31 株式会社藤仓 光纤裸线覆盖装置以及光纤裸线覆盖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82782B2 (en) 2017-01-24 2021-01-05 Corning Incorporated Optical fiber coating die with reduced wetted length
NL2019098B1 (en) * 2017-04-24 2018-11-05 Corning Inc Method of applying coating liquid to an optical fiber
EP3395775B1 (en) 2017-04-24 2019-06-12 Corning Incorporated Method of applying coating liquid to an optical fiber
JP7013819B2 (ja) * 2017-11-29 2022-02-01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用樹脂塗布装置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の製造方法
WO2019182060A1 (ja) * 2018-03-22 2019-09-26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CN109482421A (zh) * 2018-11-30 2019-03-19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光纤金属涂层涂覆装置与光纤金属涂层涂覆方法
JP6612964B1 (ja) * 2018-12-27 2019-11-27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の製造方法及び光ファイバの製造装置
WO2021187465A1 (ja) * 2020-03-18 2021-09-23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被覆光ファイ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被覆光ファイバ製造装置
KR20230058656A (ko) * 2020-08-28 2023-05-03 코닝 인코포레이티드 유리 물품의 생산 중 제어된 환경을 제공하기 위한 인클로저
JP2023035025A (ja) * 2021-08-31 2023-03-13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
CN115636600B (zh) * 2022-10-11 2023-12-01 武汉智深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大芯径光纤低速低张力拉丝的涂敷模具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9032415A1 (fr) * 1997-12-22 1999-07-01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ocede et appareil pour l'application d'un revetement sur une fibre optiqu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10884A (en) * 1983-04-18 1985-04-16 Itt Corporation Device for providing a dual coating on an optical fiber
JPS6191045A (ja) * 1984-10-09 1986-05-09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光ファイバの被覆方法
SE467461B (sv) * 1990-06-21 1992-07-20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Dubbelbelaeggningskopp
JPH06279065A (ja) * 1993-03-25 1994-10-04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樹脂押出被覆装置
JPH0986971A (ja) * 1995-09-26 1997-03-31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光ファイバ用被覆装置
CN1173856A (zh) * 1995-10-06 1998-02-18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光导纤维被覆方法及其装置
JPH09132437A (ja) 1995-11-07 1997-05-20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光ファイバ被覆装置
JPH09241042A (ja) * 1996-03-06 1997-09-16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光ファイバ用被覆装置および光ファイバ製造方法
JPH09255372A (ja) * 1996-03-27 1997-09-30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光ファイバ用樹脂被覆装置
JP3173406B2 (ja) * 1997-02-14 2001-06-04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の樹脂塗布装置
JP3238105B2 (ja) * 1997-08-08 2001-12-10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への樹脂被覆方法及び光ファイバ用樹脂被覆装置
JP2000191342A (ja) * 1998-12-28 2000-07-11 Yazaki Corp 光ファイバ2層同時被覆方法及び装置
JP2002274894A (ja) 2001-03-14 2002-09-25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光ファイバ用樹脂被覆装置
JP4652616B2 (ja) * 2001-06-18 2011-03-16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用樹脂被覆装置
CN108467210B (zh) * 2013-06-07 2020-09-29 株式会社藤仓 光纤裸线覆盖装置以及光纤裸线覆盖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9032415A1 (fr) * 1997-12-22 1999-07-01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ocede et appareil pour l'application d'un revetement sur une fibre optiqu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67210A (zh) * 2013-06-07 2018-08-31 株式会社藤仓 光纤裸线覆盖装置以及光纤裸线覆盖方法
CN108467210B (zh) * 2013-06-07 2020-09-29 株式会社藤仓 光纤裸线覆盖装置以及光纤裸线覆盖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4196612A1 (ja) 2017-02-23
US10562814B2 (en) 2020-02-18
WO2014196612A1 (ja) 2014-12-11
CN108467210B (zh) 2020-09-29
CN108467210A (zh) 2018-08-31
US20160083293A1 (en) 2016-03-24
CN105263879A (zh) 2016-01-20
JP5951129B2 (ja) 2016-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63879B (zh) 光纤裸线覆盖装置以及光纤裸线覆盖方法
CN104936909B (zh) 光纤线的制造装置以及制造方法
US9604868B2 (en) Preform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1734853B (zh) 光纤素线制造方法和光纤素线制造装置
CN105765430A (zh) 用于施涂光纤涂层的设备和方法
CN109071313A (zh) 异形截面玻璃纤维制造用喷嘴、异形截面玻璃纤维制造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5731784B (zh) 光纤线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CN101589296B (zh) 造纸机送浆系统及浆料的定量黏度规划方法
US6284046B1 (en) Optical fiber resin coating apparatus
JP6297426B2 (ja) ストランド製造装置、ペレット製造装置、ストランド製造方法、およびペレット製造方法
CN106242264B (zh) 光纤线材的制造方法、控制装置以及制造装置
CN103553365A (zh) 一种光纤涂覆模具
JP2023078343A (ja) デュアルチャネルノズルを有するポリマ共押し出しヘッド
CN103434117A (zh) 塑料中空成型机模头中的储料芯
JP2017078233A (ja) 並列型複合メルトブローン紡糸方法及び並列型複合メルトブローン紡糸装置
CN207874724U (zh) 一种可快速调整注塑透镜中心厚度的模具
JP5712060B2 (ja) 光ファイバ素線の製造方法
JPH09255372A (ja) 光ファイバ用樹脂被覆装置
US6428622B1 (en) Apparatus for coating a fiber
CN102212980B (zh) 用于纤维幅材机的流料箱的结构元件
CN107399068A (zh) 一种自承式空中配线引入光纤带光缆成型模具
JP2005164938A (ja) 光ファイバとその製造方法、光ファイバの製造装置及び光コネクタ
CN105150561B (zh) 用于制造长纤维增强热塑树脂模塑材料的浸渍模
CN109836054A (zh) 光纤用树脂涂敷装置及光纤的制造方法
CN202683652U (zh) 一种具有导流孔的双金属挤压成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