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63765A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63765A
CN105263765A CN201480031818.8A CN201480031818A CN105263765A CN 105263765 A CN105263765 A CN 105263765A CN 201480031818 A CN201480031818 A CN 201480031818A CN 105263765 A CN105263765 A CN 1052637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ow panel
secondary window
wiper blade
peristome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181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63765B (zh
Inventor
松浦周健
冈部浩司
细部智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181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5844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1821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4906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2637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637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637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637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56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leaning other parts or devices than front windows or windscreens
    • B60S1/58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leaning other parts or devices than front windows or windscreens for rear windows
    • B60S1/583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leaning other parts or devices than front windows or windscreens for rear windows including wip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008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of special shape, e.g. beveled edges, holes for attachment, bent windows, peculiar curvatures such as when being integrally formed with roof, door, et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18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10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60J5/101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 B60J5/102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comprising door or part of door being pivotable downwards about horizontal axis to open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10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60J5/101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 B60J5/105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comprising door or part of door being pivotable about vertical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10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60J5/101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 B60J5/107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about door frame, panels, materials used, reinforc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04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 B60S1/0452Position of the wipers relative to the vehicle
    • B60S1/0466Arrangement of wipers on openable windows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10)具有:彼此相邻地形成在车身(11)上的窗开口部(64)以及副窗开口部(44);覆盖窗开口部(64)的窗面板(65);覆盖副窗开口部(44)的副窗面板(45);和对窗面板(65)和副窗面板(45)的双方进行擦拭的雨刷装置(90)。雨刷装置(90)具有雨刷片(93),该雨刷片越过窗面板(65)和副窗面板(45)之间的边界(Bo),能够从窗面板(65)到副窗面板(45)连续进行擦拭。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雨刷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有雨刷装置的以往车辆。
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车辆的尾门上安装有对后窗面板进行擦拭的雨刷装置。雨刷装置由安装在尾门上的枢轴、和安装在该枢轴上且对后窗面板的表面进行擦拭的雨刷片构成。
在专利文献2所示的车辆中,在车身的后部安装有尾门。在该尾门上安装有左右对开的车门。尾门沿上下方向摆动,左右对开的车门沿左右方向摆动。
在专利文献2所示的车辆的车门上安装有窗面板,为了擦拭该窗面板而考虑到采用专利文献1所示的雨刷装置。此时,若为了擦拭各个窗面板而在各个车门上安装雨刷装置,则部件成本变高。另一方面,在将雨刷装置仅设有1个的情况下,仅能够擦拭一侧窗面板,在得到良好视野这方面还具有改良余地。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590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25146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部件数量少也能够得到良好视野的技术。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其具有:彼此相邻地形成在车身上的窗开口部以及副窗开口部;覆盖上述窗开口部的窗面板;覆盖上述副窗开口部的副窗面板;和对上述窗面板和上述副窗面板的双方进行擦拭的雨刷装置,上述雨刷装置具有雨刷片,该雨刷片越过上述窗面板与上述副窗面板之间的边界,能够从上述窗面板到上述副窗面板连续进行擦拭。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优选为,将从上述窗开口部向着上述副窗开口部延伸的方向作为相邻方向,上述窗开口部的相邻方向上的长度比上述副窗开口部的相邻方向上的长度长,上述雨刷装置还具有上述雨刷片的枢轴,上述枢轴与上述边界相比位于上述窗开口部侧。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优选为,上述窗开口部以及上述副窗开口部在上述车身的后表面沿车宽方向相邻地形成,上述边界与车宽方向中央相比向车宽方向一端侧偏倚。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优选为,上述枢轴设在与上述边界相比离车宽方向中央更近的部位。
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优选为,将上述副窗面板中的能够从车外视觉确认车内的部位作为可视觉确认部,上述雨刷片设定为将上述副窗面板的可视觉确认部跨过的长度。
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优选为,上述窗面板设置为能够相对于上述副窗面板移动,当上述雨刷装置停止时上述雨刷片与上述边界相比位于上述窗面板侧。
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中,优选为,上述窗面板通过铰链以向着车外侧打开的方式被支承,上述铰链沿着上述边界设置。
在技术方案8的发明中,优选为,上述雨刷片在第1反转位置以及第2反转位置的2个反转位置进行反转,并且在这些反转位置之间往复,上述第1反转位置的一部分与上述边界重叠。
在技术方案9的发明中,优选为,上述雨刷片在第1反转位置以及第2反转位置的2个反转位置进行反转,并且在这些反转位置之间往复,上述第1反转位置的上述枢轴侧的端部与上述边界重叠。
在技术方案10的发明中,优选为,上述窗面板的缘由与该窗面板的厚度中央相比位于上述窗面板的表面侧且最接近于上述副窗面板的窗面板前端部、从该窗面板前端部延伸直到上述窗面板的表面的第1倒角部、和从上述窗面板前端部延伸直到窗面板的背面的第2倒角部构成,以沿着上述窗面板的表面的方向为基准,上述第2倒角部的长度比上述第1倒角部的长度长。
在技术方案11的发明中,优选为,上述副窗面板的缘具有与上述窗面板的厚度方向中央相比位于上述副窗面板的表面侧且与上述窗面板最邻近的副窗面板前端部、从该副窗面板前端部延伸直到上述副窗面板的表面的第3倒角部、和从上述副窗面板前端部延伸直到上述副窗面板的背面的第4倒角部,以沿着上述副窗面板的表面的方向为基准,上述第4倒角部的长度比上述第3倒角部的长度长。
在技术方案12的发明中,优选为,上述副窗面板的缘具有与上述窗面板的厚度方向中央相比位于上述副窗面板的背面侧且与上述窗面板最邻近的副窗面板前端部、从该副窗面板前端部延伸直到上述副窗面板的表面的第3倒角部、和从上述副窗面板前端部延伸直到上述副窗面板的背面的第4倒角部,以沿着上述副窗面板的表面的方向为基准,上述第4倒角部的长度比上述第3倒角部的长度短。
在技术方案13的发明中,优选为,从上述副窗面板的背面到上述窗面板的背面的范围内设有密封部件,上述密封部件由安装在上述副窗面板的背面上的安装基部、和从该安装基部一体地向上述窗面板侧延伸的密封唇构成,上述密封唇的前端与安装在上述窗面板的背面侧的被安装部件的端部相比配置在副窗面板侧。
在技术方案14的发明中,优选为,上述窗面板以能够沿上述副窗面板的厚度方向相对位移的方式设在上述车身上。
在技术方案15的发明中,优选为,在上述车身上形成有第1车门开口,并且安装有对该第1车门开口进行开闭的第1车门,在上述第1车门上形成有第2车门开口,并且安装有对该第2车门开口进行开闭的第2车门,上述窗面板安装在上述第2车门上,上述副窗开口部形成在上述第1车门上。
发明效果
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雨刷装置具有越过窗面板和副窗面板之间的边界并能够从窗面板到副窗面板连续进行擦拭的雨刷片。雨刷片以越过窗面板与副窗面板之间的边界的方式动作。由于以越过边界的方式动作,所以能够通过1个雨刷装置来擦拭窗面板以及副窗面板的各表面。通过将雨刷装置设为1个,能够抑制部件成本。而且,能够通过较少的部件数量得到良好视野。
副窗面板以将与窗开口部相邻的副窗开口部覆盖的方式构成。能够通过1个雨刷片来擦拭窗面板以及副窗面板的各表面。与对窗面板以及副窗面板分别使用雨刷片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部件数量,并能够降低部件成本。
在此基础上,能够不使用镶条或填充部件等而使窗面板和副窗面板接近。由此,提高外观,并确保广阔视野。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枢轴与边界相比位于窗开口部侧,窗开口部的相邻方向上的长度比副窗开口部的相邻方向上的长度长。假设,在与相邻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是固定的。在该情况下,窗开口部的面积变得比副窗开口部的面积大。另外,在窗开口部比副窗开口部大的情况下,窗面板变得比副窗面板大。枢轴位于面积大的窗开口部侧。由此,能够将窗面板的擦拭面积扩大得比副窗面板的擦拭面积宽阔。能够确保与各个窗面板的尺寸配合的擦拭面积。即,能够使擦拭面积最大化。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边界与车辆后表面的车宽方向中央相比向车宽方向一端侧偏倚。在通常的车辆上,在车室前部的车宽中央安装有内后视镜。内后视镜的中央是对于乘员来说易于视觉确认的部位,对视觉确认性的影响大。通过使边界偏倚,而能够防止边界映入至内后视镜的中央。由此,能够使经由内后视镜得到的视野为良好。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枢轴设在与边界相比离车宽方向中央近的部位。即,枢轴设在边界与车宽方向中央线之间。像这样,通过将枢轴设在离车宽方向中央近的部位上,能够确保雨刷片的宽阔的擦拭面积。
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雨刷片设定为将副窗面板的可视觉确认部跨过的长度。对于擦拭面积比窗面板的表面小的副窗面板的表面,能够确保充分的擦拭面积。
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窗面板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副窗面板相对移动。在此基础上,当雨刷装置停止时,雨刷片与边界相比位于窗面板侧。即,当雨刷装置停止时,枢轴以及雨刷片均配置于窗面板侧。假设,在枢轴位于窗面板侧且雨刷片位于副窗面板侧的情况下,当使窗面板移动时,雨刷片有时会妨碍窗面板的移动。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将枢轴以及雨刷片均配置于相同部件即窗面板侧。由此,能够确保窗面板的顺畅移动。
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中,窗面板以向着车外侧打开的方式由沿着边界设置的铰链支承。沿着边界设有铰链,由此在使窗面板摆动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副窗面板发生干扰。在此基础上,雨刷片没有跨过边界,由此即使在窗面板接近于副窗面板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雨刷片干扰窗面板的摆动。
在技术方案8的发明中,雨刷片反转的第1反转位置的一部分与边界重叠。通常在雨刷片的前端上安装有雨刷片胶条。在第1反转位置与边界重叠的位置上,雨刷片胶条的前端处于不与窗面板以及副窗面板的各表面接触的状态。在雨刷片的移动方向反转的第1反转位置上,也需要使雨刷片胶条的前端反转。通过将雨刷片胶条的前端设为不与窗面板以及副窗面板的各表面接触的状态,而能够容易地使雨刷片胶条的前端反转。
在技术方案9的发明中,雨刷片反转的第1反转位置的枢轴侧的端部与边界重叠。通常在雨刷片的前端安装有雨刷片胶条。在雨刷片与边界交叉的情况下,雨刷片胶条的磨损有可能比其他部位快。但是,通过使摆动动作时的移动量最少的枢轴侧的端部与边界重叠,来抑制雨刷片胶条的磨损。由此,能够抑制擦拭性因磨损而降低所导致的视觉确认性的降低。
在技术方案10的发明中,窗面板前端部与面板的厚度中央相比位于窗面板的表面侧。在此基础上,从窗面板前端部延伸到窗面板的背面的第2倒角部的长度比从窗面板前端部延伸到窗面板的表面的第1倒角部的长度长。在从表面部到背面部的范围内由2个倒角部形成,由此能够抑制雨刷片胶条的磨损。而且,窗面板前端部与面板的厚度中央相比位于窗面板的表面侧,并且第1倒角部的长度比第2倒角部的长度短,由此雨刷片胶条与窗面板的缘接触的长度短。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雨刷片胶条的磨损。即,在雨刷片移动至窗面板的外部的雨刷装置中,能够实现雨刷片胶条的长寿命化。
在技术方案11的发明中,副窗面板前端部与面板的厚度中央相比位于副窗面板的表面侧。在此基础上,从副窗面板前端部延伸到副窗面板的背面的第4倒角部的长度比从副窗面板前端部延伸到副窗面板的表面的第3倒角部的长度长。从表面部到背面部的范围内由2个倒角部形成,由此能够抑制雨刷片胶条的磨损。而且,副窗面板前端部与面板的厚度中央相比位于副窗面板的表面侧,并且第3倒角部的长度比第4倒角部的长度短,由此雨刷片胶条与副窗面板的缘接触的长度短。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雨刷片胶条的磨损。
在技术方案12的发明中,副窗面板前端部与面板的厚度中央相比位于副窗面板的背面侧。在此基础上,从副窗面板前端部延伸到副窗面板的背面的第4倒角部的长度比从副窗面板前端部延伸到副窗面板的表面的第3倒角部的长度短。从表面部至背面部的范围内由2个倒角部形成,由此能够抑制雨刷片胶条的磨损。而且,能够在与窗面板正交的方向上,使窗面板前端部与副窗面板前端部重叠。由此,能够设为迷路构造,能够抑制水从车外浸入。
在技术方案13的发明中,在从副窗面板的背面至窗面板的背面的范围内设有密封部件。由此,能够封闭窗面板与副窗面板之间的间隙。能够进一步可靠地抑制水从车外浸入。
在此基础上,使密封唇向着距离长的第2倒角部侧延伸。由此,例如,外面板与密封唇并列配置,能够边缩小窗面板的厚度边将密封唇的长度确保得长。
在技术方案14的发明中,窗面板以能够沿副窗面板的厚度方向相对位移的方式设在车身上。窗面板前端部位于窗面板的表面侧,副窗面板前端部位于副窗面板的背面侧。当通过使窗面板向车外位移,来使窗面板位移时,副窗面板前端部不会干扰。由此,当使窗面板位移时,不需要使副窗面板位移。使窗面板的位移操作变得容易。
在技术方案15的发明中,窗面板安装在第2车门上,副窗开口部形成在第1车门上。当打开第1车门时,能够确保大的开口,能够容易进行大件行李的搬入搬出。在此基础上,当打开第2车门时,副窗面板前端部不会干扰,由此容易进行车门的开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的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的后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车辆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2的4-4线剖视图。
图5是图2的5-5线剖视图。
图6是图5的部分6的放大图。
图7是表示图2所示的雨刷装置的作用的图。
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雨刷装置的概略图。
图9是表示图8所示的雨刷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0是说明图6所示的窗面板的作用的图。
图11是说明安装在图9所示的雨刷片上的雨刷片胶条的反转时的作用的图。
图12是表示在将图1所示的尾门打开的状态下的车辆的图。
图13是在将图1所示的车门打开的情况下的作用说明图。
图14是图1所示的车辆的行驶时的内后视镜的作用说明图。
图15是图1所示的车辆的停车时的作用说明图。
图16是具体说明图1所示的车门的图。
图17是搭载在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车辆上的窗面板以及副窗面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说明中,左右是指以车辆的乘员为基准的左右,前后是指以车辆的行进方向为基准的前后。另外,图中Fr表示前、Rr表示后、L表示从乘员观察的左、R表示从乘员观察的右、Up表示上、Dn表示下。
实施例1
图1所示的车辆10例举了右舵的厢式车。在车辆10的车室25内沿车身11的前后方向设有3列座席。另外,在车室25的前方的发动机室Er内搭载有发动机Eg。
在车室25内作为第1列座席而设有驾驶席12和副驾驶席13。驾驶席12和副驾驶席13以夹着在车宽方向中央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1的方式配置。即,驾驶席12以及副驾驶席13相对于中心线C1偏移地配置。在右舵车中,驾驶席12设在中心线C1的右侧,副驾驶席13设在中心线C1的左侧。
在第2列以及第3列上,分别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并能够供3人落座的第2列座椅14以及第3列座椅15。在第3列座椅15的后部形成有用于载置行李的行李空间16。用于向该行李空间16装卸行李的尾门40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行李空间16构成车室25的一部分。
在前挡风玻璃17的车宽中央设有用于供乘员Mn确认后方的内后视镜18。另外,在车身11前部的左右端部安装有用于供乘员确认侧方以及后方的外后视镜19、19。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车辆10的后表面上,在车宽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整体范围内形成有后部开口30(第1车门开口30)。能够对该后部开口30进行开闭地安装有尾门40(第1车门40)。尾门40在关闭状态下构成车辆的后表面。在该尾门40的高度方向上的整体范围内形成有乘降用开口50(第2车门开口50)。乘降用开口50是用于乘员上下车而形成的开口,其形成在尾门40的车宽方向的一部分上。在该乘降用开口50上能够开闭地安装有乘降用车门60(第2车门60)。
形成在车辆10的后表面上的后部开口30呈大致矩形,其由在宽度方向范围内形成在车身11的车顶27附近的上缘30a、从该上缘30a的两端沿车身的车宽方向端部下降的左右的侧缘30b、30c(b是表示右侧的侧缘的下标。c是表示左侧的侧缘的下标)、和将这些左右的侧缘30b、30c的下端彼此连结的下缘30d形成。
在形成在尾门40上的乘降用开口50的附近,在上下方向范围内形成有支柱43。支柱43与尾门40一体形成。通过在尾门40上形成支柱43,而能够相对于从车辆10的后方受到的外力来提高刚性。
在尾门40的上部形成有用于从车室确认车外的开口、即副窗开口部44。副窗开口部44由玻璃制的副窗面板45(相邻面板45)覆盖。副窗面板45覆盖副窗开口部44,并且覆盖支柱43的车外侧。
乘降用开口50呈大致矩形,其由沿着后部开口30的上缘30a形成的上缘50a、从该上缘50a的一端下降且沿着支柱43延伸的侧缘50b、从上缘50a的另一端下降且沿着后部开口30的侧缘30c延伸的侧缘50c、和将这些侧缘50b、50c的下端彼此连结的下缘50d形成。
在车宽中央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2由乘降用开口50的侧缘50b、50c夹持。即,乘降用开口50的左右的侧缘50b、50c偏置于避开车宽中央的部位。在尾门40上开口的乘降用开口50的车宽方向上的宽度当然比后部开口30的宽度小。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2与作为尾门40的旋转轴的第1开闭轴28正交。
在副窗面板45的表面45s的端部以大致U字状形成有陶瓷层46。陶瓷层46是使黑色的陶瓷涂料烧结而形成的层。通过陶瓷层46来覆盖用于将副窗面板45与车身11粘结的粘结剂。即,陶瓷层46发挥遮挡的作用。
副窗面板45的表面45s中比陶瓷层46靠内侧的部位是能够从车外视觉确认车内的可视觉确认部A1。假设,在没有形成陶瓷层46的副窗面板45中,以前后方向为基准,副窗面板45中与副窗开口部44的内缘重叠的部位成为可视觉确认部。
乘降用车门60经由2个铰链80、80支承在支柱43上,成为所谓的侧开结构。将从2个铰链80、80的中心通过并沿垂直方向延伸的轴称为第2开闭轴47,乘降用车门60以该第2开闭轴47为中心地摆动。
在乘降用车门60的上部,与副窗开口部44连续地形成有用于从车室确认车外的开口、即窗开口部64。窗开口部64由玻璃制的窗面板65覆盖。窗面板65与副窗面板45相邻地设置。
尤其如图2所示,第2开闭轴47沿着窗面板65与副窗面板45之间的边界Bo。乘降用车门60沿车身11的前后方向且水平方向摆动。即,窗面板65以能够相对于副窗面板45的厚度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设置。
在乘降用车门60上,设有用于对窗面板65以及副窗面板45的各表面65s、45s进行擦拭的雨刷装置90。雨刷装置90由安装在乘降用车门60上的枢轴91、从该枢轴91沿着窗面板65的表面65s延伸的雨刷臂92、和安装在该雨刷臂92的前端的雨刷片93构成。
枢轴91安装在乘降用车门60上,与边界Bo相比位于窗开口部64侧。随后具体说明雨刷装置90。
副窗开口部44和窗开口部64具有相同高度(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相同),并且位于高度方向上的相同位置。由此,副窗开口部44和窗开口部64沿车宽方向一体地连续。
尤其如图3所示,以车宽方向为基准,窗开口部64的车宽方向上的长度L1比副窗开口部44的车宽方向上的长度L2长。即,在将从窗开口部64向着副窗开口部44延伸的方向作为相邻方向的情况下,可以说,窗开口部64的相邻方向上的长度L1比副窗开口部44的相邻方向上的长度L2长。
返回至图2,窗开口部64与副窗开口部44之间的边界Bo相对于在车宽中央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2而偏置于驾驶席侧。边界Bo与支柱43重叠。
将副窗开口部44和窗开口部64适当地总称为“窗部70”。窗部70形成在车宽方向的整体范围内。由于形成在整体范围内,所以当然窗部70至少形成在车宽中央位置。支柱43在位于副窗开口部44附近的乘降用开口50的侧缘50b与副窗开口部44之间,在上下范围内连续地形成。
乘降用开口50在尾门40的一半以上的范围内开口。通过将乘降用开口50的宽度确保为后部开口30的一半以上,而能够确保对于行李装卸或人员上下车来说充分的空间。另外,通过抑制乘降用车门60的突出量,而能够抑制车辆10周围的设置物与乘降用车门60干扰。
参照图3,在将通过在尾门40的车宽中央沿上下延伸的中心线C2、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面作为中央面CP的情况下,窗部70形成在与中央面CP重叠的位置上。
参照图1以及图2,沿着车宽方向的端部延伸的乘降用开口50的侧缘50c相对于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1以及沿着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车宽中心C2,位于与驾驶席12相反的一侧。另一方面,车宽中央侧的乘降用开口50的侧缘50b相对于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1以及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车宽中心C2,位于驾驶席12一侧。
在从后方观察车身11的情况下,支柱43、第2开闭轴47以及边界Bo安装在与驾驶席12重叠的位置上。另外,第2开闭轴47沿乘降用开口50的侧缘50c的侧部延伸。该乘降用开口50的侧缘50c能够称为驾驶席12侧的侧缘。
如图2所示,在窗面板65的表面65s的端部形成有大致U字状的陶瓷层66。陶瓷层66与形成在副窗面板45上的陶瓷层46相同,省略具体说明。
窗面板65的表面65s中比陶瓷层66靠内侧的部位是能够从车外视觉确认车内的可视觉确认部A2。假设,在没有形成陶瓷层66的窗面板65中,以前后方向为基准,窗面板65中与窗开口部64的内缘重叠的部位成为可视觉确认部。
陶瓷层46、66均形成为大致U字状,U字状的开口彼此相对配合地配置,整体呈大致矩形状。
此外,对于副窗面板45以及窗面板65,除了玻璃之外还能够采用树脂制面板等,只要为透明的面板即可,能够采用任意的材料。
在图4中具体说明乘降用车门60的安装构造。
如图4所示,乘降用车门60经由铰链80由封闭截面状的支柱43支承。在支柱43上安装有将乘降用车门60和车室内密封的密封部件85以及铰链80。
铰链80呈大致L字状,由安装在支柱43上的底部81、从该底部81向着车身后方延伸的臂部82、安装在该臂部82的前端且将乘降用车门60能够摆动地支承的销83、和架设在底部81以及臂部82之间且对这些部件进行加强的加强部84构成。在乘降用车门60上紧固有被安装部件67,在该被安装部件67上穿插有销83。
乘降用车门60通过铰链80而安装在尾门40上。乘降用车门60能够沿车身前后方向摆动。由于通过铰链80而能够摆动地支承乘降用车门60,所以能够使乘降用车门60的支承构造简略化。
在图5以及图6中具体说明副窗面板45和窗面板65。
如图5以及图6所示,沿着窗面板65的表面65s设有副窗面板45。各窗面板45、65的1个缘101、111彼此直接相对。各窗面板45、65的缘101、111彼此直接相对,由此当从后方观察车辆时,能够使各窗面板45、65看起来为一体,提高车辆的外观性。
而且,副窗面板45的表面45s和窗面板65的表面65s整体连续地配置。即,副窗面板45的表面45s和窗面板65的表面65s配置为一个面。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的外观性。
窗面板65的缘111由最接近于副窗面板45的窗面板前端部112、从该窗面板前端部112延伸到窗面板65的表面65s的呈倒角形状的第1倒角部113、和从窗面板前端部112延伸到窗面板65的背面65r的呈倒角形状的第2倒角部114构成。
尤其如图5所示,窗面板前端部112与窗面板65的厚度中央C4相比位于窗面板65的表面65s侧。以沿着窗面板65的表面65s的方向为基准,第2倒角部114的长度L4比第1倒角部113的长度L3长。随后说明这样构成的理由。
副窗面板45的缘101的形状也是同样的。即,副窗面板45的缘101由最接近于窗面板65的副窗面板前端部102、从该副窗面板前端部102延伸到副窗面板45的表面45s的呈倒角形状的第3倒角部103、和从副窗面板前端部102延伸到副窗面板45的背面45r的呈倒角形状的第4倒角部104构成。副窗面板前端部102与窗面板65的厚度中央C4相比位于副窗面板45的表面45s侧。
以沿着副窗面板45的表面45s的方向为基准,第4倒角部104的长度L6比第3倒角部103的长度L5长。
在图7中具体说明雨刷装置90。
如图7所示,雨刷装置90为能够对窗面板65以及副窗面板45的各表面65s、45s进行擦拭的结构。
枢轴91位于边界Bo、和在车宽中央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2之间。即,枢轴91设在比边界Bo离车宽方向中央更近的部位上。
雨刷片93越过窗面板65与副窗面板45之间的边界Bo,能够从窗面板65到副窗面板45连续进行擦拭。
当使雨刷装置90动作时,雨刷片93在窗面板65的表面65s上以及副窗面板45的表面45s上进行擦拭直至由虚拟线所示的位置。由虚拟线所示的雨刷片93摆动至由实线所示的雨刷片93的位置。
即,雨刷片93在由实线所示的雨刷片93以及由虚拟线所示的雨刷片93的各个位置进行反转。将由虚拟线所示的雨刷片93的位置称为第1反转位置R1。将由实线所示的雨刷片93的位置称为第2反转位置R2。雨刷片93在第1反转位置R1与第2反转位置R2之间往复。
第1反转位置R1的枢轴91侧的端部R1a与边界Bo重叠。第2反转位置R2位于窗面板65的表面65s。当使雨刷装置90停止时,雨刷片93停止在第2反转位置R2。即,雨刷片93在雨刷装置90的停止时与边界Bo相比位于窗面板65侧。
在第1反转位置R1上,雨刷片93的前端到达至副窗面板45侧的陶瓷层46。即,雨刷片93设定为跨过副窗面板45的可视觉确认部A1的长度。
雨刷装置90具有越过窗面板65与副窗面板45之间的边界Bo并能够从窗面板65到副窗面板45连续进行擦拭的雨刷片93。雨刷片93以越过窗面板65与副窗面板45之间的边界Bo的方式动作。由于越过边界Bo地动作,所以能够通过1个雨刷装置90来擦拭窗面板65以及副窗面板45的各表面65s、45s。通过将雨刷装置90设为1个,而能够抑制部件成本。而且,即使部件数量少也能够得到良好的视野。
在此基础上,能够不使用镶条或填充部件等而使窗面板65和副窗面板45接近。由此,能够提高外观,并能够确保广阔视野。
枢轴91设在与边界Bo相比离车宽方向中央线C2更近的部位上。即,枢轴91设在边界Bo与车宽方向中央线C2之间。通过将枢轴91设在离车宽方向中央线C2更近的部位上,而能够更宽阔地确保基于雨刷片93实现的擦拭面积。
雨刷片93设定为跨过副窗面板45的可视觉确认部A1的长度。即使对于擦拭面积比窗面板65的表面65s小的副窗面板45的表面45s,也能够确保充分的擦拭面积。
若同时参照图3,则枢轴91与边界Bo相比位于窗开口部64侧,窗开口部64的车宽方向的长度L1比副窗开口部44的车宽方向的长度L2长。即,枢轴91位于面积大的窗开口部64侧。由此,能够使窗面板65的擦拭面积比副窗面板45的擦拭面积宽阔。能够确保与各窗面板65、45的尺寸配合的擦拭面积。即,能够使擦拭面积最大化。
如图8所示,在方向盘121的附近,能够摆动地安装有用于操作雨刷装置90的雨刷开关122。该雨刷开关122与控制部123连接。控制部123基于雨刷开关122的操作来控制电机124。另外,在控制部123上连接有检测雨刷片93是否位于窗面板65的表面65s上的位置传感器125。
当驾驶员使雨刷开关122摆动时,该信息传递至控制部123。控制部123控制电机124的动作或者停止,并且当使电机124动作时,还控制电机124的转速。当电机124的转速上升时,雨刷片93的摆动速度也变快。当将雨刷开关122关闭时,雨刷片93停止在窗面板65的表面65s。此时,雨刷片93没有位于副窗面板45的表面45s。
更具体地,雨刷片93停止在窗面板65的表面65s上的第2反转位置R2(图7)。即,第2反转位置也能够称为使雨刷装置90停止时的雨刷片93的停止位置。
若同时参照图9,则在步骤(以下称为“ST”)1中,控制部123判定雨刷开关122是否为关闭。在雨刷开关122为开启的情况(否的情况)下,前进至ST2。控制部123遵照雨刷开关122的操作来控制雨刷装置90(电机124)。
在雨刷开关122为关闭的情况(是的情况)下,前进至ST3。该情况下,位置传感器125检测雨刷片93是否位于窗面板65的表面65s。
具体地,位置传感器125位于边界Bo的上方并朝向边界Bo。在雨刷片93没有到达边界Bo的情况下,检测不到雨刷片93。该情况下,雨刷片93位于窗面板65的表面65s。在雨刷片93没有到达边界Bo的情况(是的情况)下,结束。
如由图8的虚拟线所示,在雨刷片93到达至边界Bo的情况下,位置传感器125检测到雨刷片93。该情况下,雨刷片93的至少一部分到达至副窗面板45。在雨刷片93的至少一部分到达至副窗面板45的情况下,不认为雨刷片93位于窗面板65的表面65s。该情况(否的情况)下前进至ST4。控制部123使雨刷片93移动至窗面板65的表面65s。
如上所述,当雨刷装置90停止时,雨刷片93与边界Bo相比位于窗面板65侧。即,当雨刷装置90停止时,枢轴91以及雨刷片93均配置在窗面板65侧。假设,在枢轴91位于窗面板65侧且雨刷片93位于副窗面板45侧的情况下,当使窗面板65移动(摆动)时,雨刷片93有时会妨碍窗面板65的移动。为了防止该情况,将枢轴91以及雨刷片93均配置在相同部件即窗面板65侧。由此,能够确保窗面板65的顺畅移动。
若同时参照图4,窗面板65以向着车外侧打开的方式由沿着边界Bo设置的铰链80来支承。通过沿着边界Bo设置有铰链80,使得在使窗面板65摆动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副窗面板45干扰。在此基础上,通过不使雨刷片93跨过边界Bo,即使在窗面板65接近于副窗面板45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雨刷片93干扰窗面板65的摆动。
如图10的(a)的比较例所示,当安装在雨刷片的前端的雨刷片胶条293a向着窗面板265移动时,雨刷片胶条293a的前端与倒角部213接触。
如图10的(b)所示,在倒角部213的长度α中,雨刷片胶条293a的前端仅接触长度β。在该接触长度长的情况下,雨刷片胶条293a的磨损量会变大。
如图10的(c)、图10的(d)的实施例以及图6所示,窗面板前端部112与面板的厚度中央C4相比位于窗面板65的表面65s侧。在此基础上,从窗面板前端部112延伸到窗面板65的背面65r的第2倒角部114的长度L4比从窗面板前端部112延伸到窗面板65的表面65s的第1倒角部113的长度L3长。从表面部65s至背面部65r的范围由2个倒角部113、114形成,由此能够抑制雨刷片胶条93a的磨损。
而且,窗面板前端部112与面板的厚度中央C4相比位于窗面板65的表面65s侧,并且第1倒角部113的长度L3比第2倒角部114的长度L4短,由此雨刷片胶条93a与窗面板的缘111接触的长度L3短。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雨刷片胶条93a的磨损。即,在雨刷片93移动至窗面板65的外部的雨刷装置90中,能够实现雨刷片胶条93a的长寿命化。副窗面板前端部112也呈与窗面板前端部112相同的形状,能够实现同样的作用效果。
如图11的(a)所示,雨刷片胶条93a边擦拭窗面板65的表面65s边向着副窗面板45移动。如图11的(b)所示,在边界Bo上,雨刷片胶条93a的挠曲消除,或者挠曲变小。而且,如图11的(c)所示,雨刷片胶条93a在第1反转位置R1进行反转,边擦拭窗面板65的表面边向与图11的(a)相反的朝向移动。
在雨刷片胶条93a(雨刷片)的移动方向反转的第1反转位置R1上,也需要使雨刷片胶条93a的前端反转。通过将雨刷片胶条93a的前端设为不与窗面板65以及副窗面板45的各表面65s、45s接触的状态,而能够容易地使雨刷片胶条93a的前端反转。
若同时参照图6,在雨刷片93与边界Bo交叉的情况下,雨刷片胶条93a的磨损有可能比其他部位快。但是,通过使摆动动作时的移动量最少的枢轴91侧的端部与边界Bo重叠,而能够抑制雨刷片胶条93a的磨损。由此,能够抑制因磨损导致擦拭性降低所造成的视觉确认性的降低。
在图12以及图13中说明车辆10的作用。
如图12所示,当将大件行李BC装进车辆10的情况下,使尾门40向上方摆动。后部开口30在车辆10的后表面整体上开口,因此能够容易地装入大件行李。
如图13所示,后部开口30在车辆10的后表面的高度方向的大致整体范围内开口,乘降用开口50在尾门40的高度方向的大致整体范围内开口。通过使用乘降用开口50,而能够供人从车辆10的后部上下车。
在此基础上,在将小件行李SC装进车辆10的情况下,使乘降用车门60沿水平方向摆动。乘降用车门60从乘降用开口50的车宽方向的端部侧的侧缘50c开始打开。乘降用车门60为尾门40的一部分,由此比尾门40轻。因为比尾门40轻,所以开闭操作容易,操作性优异。
在图14中说明车辆10的行驶中的作用。
如图14的(a)的比较例所示,在支柱143在车宽中央延伸的情况下,支柱143与在后方行驶的其他车辆OC的大部分重叠。由于与大部分重叠,所以乘员难以经由内后视镜118来视觉确认其他车辆OC。
如图14的(b)的实施例所示,配置于车身的右侧(驾驶席侧)的支柱43将内后视镜18的视野的一部分遮挡。但是,支柱43靠向右侧,由此能够通过内后视镜18来确认在车辆后方行驶的其他车辆OC。对于与该支柱43重叠的边界Bo也是同样的。
也参照图1,边界Bo与车辆后表面的车宽方向中央相比向车宽方向一端侧偏倚。内后视镜18的中央是对于乘员Mn来说易于视觉确认的部位,对视觉确认性的影响大。通过使边界Bo偏倚,而能够防止边界Bo映入至内后视镜18的中央。由此,能够使经由内后视镜18的视野良好。
在图15中说明在使车辆后退的情况下的车辆的作用。
如图15的(a)所示,有使车辆10向店铺的停车场P后退来停车的情况,或者如图15的(b)所示,有如高速公路的服务区那样地,在其他车辆OC会从驾驶席相反一侧行驶来的地方使车辆10后退的情况。
也参照图15的(c),即使在使车辆10后退的情况下,通过将支柱43配置在与驾驶席重叠的部位,也能使驾驶员获得广阔视野。
除以上说明的图14及图15之外,参照图2也能够如下地说明。
乘降用开口50的侧缘50b、50c位于避开了车身11的车宽中央C2的部位,并且在尾门40的车宽中央位置C2上设有窗部70。通过至少在中央位置C2上设有窗部70,能够确保最低限度的视野。另外,通过使乘降用开口50的侧缘50b、50c位于避开了窗部70的部位,而防止乘降用开口50的侧缘50b、50c妨碍视野。即,本发明的车辆10即使安装有乘降用车门60,也能称为能够确保高辨认性的车辆。
在此基础上,窗开口部64在乘降用车门60的车宽方向两端的范围内形成,副窗开口部44在尾门40的车宽方向中的未形成有窗开口部64的部位的范围内形成。即,窗部70在车宽方向范围内形成。通过防止乘降用开口50的侧缘50b、50c妨碍视野,并同时在大范围内形成窗部70,而能够确保更高的辨认性。
而且,副窗开口部44及窗开口部64相对于尾门40位于大致相同的高度。即,副窗开口部44及窗开口部64连续地形成。在高度方向上能够获得连续的视野。
进一步参照图1,能够如下地说明。
在车身11上,配置有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心C1、C2偏置的驾驶席12,在从后方观察车身11的情况下支柱43(第二开闭轴47)安装在与驾驶席12重叠的位置上。即,支柱43(第二开闭轴47)设置在与驾驶席12重叠的位置上。在车辆10的前后方向上与驾驶席12重叠的部位是对于驾驶员Mn来说难以目视的部位。即,避开容易进入至驾驶员Mn的视野内的部位来设置支柱43(第二开闭轴47)。通过避开容易进入至驾驶员Mn的视野内的部位,而能够良好地确保驾驶员Mn的视野。
在此基础上,乘降用开口50的车宽中央侧的侧缘50c相对于中心线C1、C2位于驾驶席12侧。通过使乘降用开口50的车宽中央侧的侧缘50c位于驾驶席12侧,窗开口部64与副窗开口部44的边界也位于驾驶席12侧。通过使窗开口部64与副窗开口部44的边界位于驾驶员Mn难以辨认的驾驶席12后方的部位,能够更好地确保驾驶员Mn的视野。
在图16中,说明乘降用车门60的作用。
如图16的(a)的比较例所示,仅具有尾门240的车辆200在进行行李的装卸时总是需要打开尾门240。若打开尾门240,则尾门240仅以尾门240的高度量向车辆的后方突出。
另一方面,如图16的(b)所示,实施例中的车辆10具有安装在尾门的一部分上的乘降用车门60。乘降用车门60安装在尾门40的一部分上。在乘降用车门60的宽度比尾门的高度小的情况下,与打开尾门40的情况相比,能够以突出差δ来抑制乘降用车门60向车辆10后部的突出量。通过抑制向车辆10后部的突出量,能够抑制车辆10周围的设置物对乘降用车门60开闭的干扰。即,在进行行李的装卸作业时,只要有狭小空间就足够了。
实施例2
接着,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在图17中,示出实施例2的搭载在车辆中的窗面板以及副窗面板的截面结构,与图6所示的实施例1对应地表示。
如图17所示,副窗面板130的缘131由与窗面板65最相邻的副窗面板前端部132、从该副窗面板前端部132延伸到副窗面板130的表面130s的第3倒角部133、和从副窗面板前端部132延伸到副窗面板130的背面130r的第4倒角部134构成。副窗面板前端部132与窗面板65的厚度方向中央C4相比位于副窗面板130的背面130r侧。以沿着副窗面板130的表面130s的方向为基准,第4倒角部134的长度比第3倒角部133的长度短。
从副窗面板130的背面130r到窗面板65的背面65r的范围内设有密封部件140。密封部件140由安装在副窗面板130的背面130r上的安装基部141、和从该安装基部141一体地向窗面板65侧延伸的密封唇142构成。密封唇142的前端与安装在窗面板65的背面65r侧的乘降用车门60的端部相比配置在副窗面板130侧。
在与窗面板65正交的方向上,能够使窗面板前端部112与副窗面板前端部13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叠。由此,能够成为迷路构造,能够抑制水从车外浸入。
而且,从副窗面板130的背面130r到窗面板65的背面65r的范围内设有密封部件140。由此,能够将窗面板65与副窗面板130之间的间隙Bo封闭。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水从车外浸入。
在此基础上,使密封唇142向着距离长的第2倒角部114侧延伸。由此,例如,使乘降用车门60的外面板与密封唇142并排配置,能够使窗面板65的厚度变薄,同时将密封唇142的长度确保得长。
而且,窗面板前端部112位于窗面板65的表面65s侧,副窗面板前端部132位于副窗面板130的背面130r侧。当乘降用车门60开闭时使窗面板65向车外位移,由此副窗面板前端部132不会干扰。由此,当使窗面板65位移时,不需要使副窗面板130位移。窗面板65的位移操作变得容易。
此外,本发明的车辆以右舵车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适用于左舵车。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乘降用开口及车门设在车辆后部的大致右半部分,而能够以使车门从与驾驶席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打开的方式构成等进行适当的改变。并不限于这些形式的变更。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车辆适合于厢式类型的车辆。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辆,11…车身,30…第1车门开口,40…第1车门,44…副窗开口部,45、130…副窗面板(相邻面板),45s、130s…(副窗面板的)表面,45r、130r…(副窗面板的)背面,50…第2车门开口,60…第2车门,64…窗开口部,65…窗面板,65s…(窗面板的)表面,65r…(窗面板的)背面,80…铰链,90…雨刷装置,93…雨刷片,101…(副窗面板的)缘,102、132…副窗面板前端部,103、133…第3倒角部,104、134…第4倒角部,111…(窗面板的)缘,112…窗面板前端部,113…第1倒角部,114…第2倒角部,140…密封部件,141…安装基部,142…密封唇,Bo…边界,C4…(窗面板的)厚度中央,L1…窗开口部的车宽方向(相邻方向)的长度,L2…副窗开口部的车宽方向(相邻方向)的长度,L3…第1倒角部的长度,L4…第2倒角部的长度,L5…第3倒角部的长度,L6…第4倒角部的长度,R1…第1反转位置,R2…第2反转位置。

Claims (15)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
彼此相邻地形成在车身上的窗开口部以及副窗开口部;
覆盖所述窗开口部的窗面板;
覆盖所述副窗开口部的副窗面板;和
对所述窗面板和所述副窗面板的双方进行擦拭的雨刷装置,
所述雨刷装置具有雨刷片,该雨刷片越过所述窗面板与所述副窗面板之间的边界,能够从所述窗面板到所述副窗面板连续进行擦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将从所述窗开口部向着所述副窗开口部延伸的方向作为相邻方向,所述窗开口部的相邻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副窗开口部的相邻方向上的长度长,
所述雨刷装置还具有所述雨刷片的枢轴,所述枢轴与所述边界相比位于所述窗开口部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窗开口部以及所述副窗开口部在所述车身的后表面沿车宽方向相邻地形成,所述边界与车宽方向中央相比向车宽方向一端侧偏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枢轴设在与所述边界相比离车宽方向中央更近的部位。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副窗面板中的能够从车外视觉确认车内的部位作为可视觉确认部,所述雨刷片设定为将所述副窗面板的可视觉确认部跨过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窗面板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副窗面板移动,当所述雨刷装置停止时所述雨刷片与所述边界相比位于所述窗面板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窗面板通过铰链以向着车外侧打开的方式被支承,所述铰链沿着所述边界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雨刷片在第1反转位置以及第2反转位置的2个反转位置进行反转,并且在这些反转位置之间往复,所述第1反转位置的一部分与所述边界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雨刷片在第1反转位置以及第2反转位置的2个反转位置进行反转,并且在这些反转位置之间往复,所述第1反转位置的所述枢轴侧的端部与所述边界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窗面板的缘由与该窗面板的厚度中央相比位于所述窗面板的表面侧且最接近于所述副窗面板的窗面板前端部、从该窗面板前端部延伸到所述窗面板的表面的第1倒角部、和从所述窗面板前端部延伸直到窗面板的背面的第2倒角部构成,
以沿着所述窗面板的表面的方向为基准,所述第2倒角部的长度比所述第1倒角部的长度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窗面板的缘具有与所述窗面板的厚度方向中央相比位于所述副窗面板的表面侧且与所述窗面板最邻近的副窗面板前端部、从该副窗面板前端部延伸到所述副窗面板的表面的第3倒角部、和从所述副窗面板前端部延伸到所述副窗面板的背面的第4倒角部,
以沿着所述副窗面板的表面的方向为基准,所述第4倒角部的长度比所述第3倒角部的长度长。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窗面板的缘具有与所述窗面板的厚度方向中央相比位于所述副窗面板的背面侧且与所述窗面板最邻近的副窗面板前端部、从该副窗面板前端部延伸到所述副窗面板的表面的第3倒角部、和从所述副窗面板前端部延伸直到所述副窗面板的背面的第4倒角部,
以沿着所述副窗面板的表面的方向为基准,所述第4倒角部的长度比所述第3倒角部的长度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副窗面板的背面到所述窗面板的背面的范围内设有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由安装在所述副窗面板的背面上的安装基部、和从该安装基部一体地向所述窗面板侧延伸的密封唇构成,所述密封唇的前端与安装在所述窗面板的背面侧的被安装部件的端部相比配置在副窗面板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窗面板以能够沿所述副窗面板的厚度方向相对位移的方式设在所述车身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0~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身上形成有第1车门开口,并且安装有对该第1车门开口进行开闭的第1车门,在所述第1车门上形成有第2车门开口,并且安装有对该第2车门开口进行开闭的第2车门,所述窗面板安装在所述第2车门上,所述副窗开口部形成在所述第1车门上。
CN201480031818.8A 2013-06-04 2014-04-01 车辆 Active CN1052637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18212 2013-06-04
JP2013118173A JP5758441B2 (ja) 2013-06-04 2013-06-04 車両
JP2013118212A JP5849067B2 (ja) 2013-06-04 2013-06-04 車両
JP2013-118173 2013-06-04
PCT/JP2014/059617 WO2014196257A1 (ja) 2013-06-04 2014-04-01 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63765A true CN105263765A (zh) 2016-01-20
CN105263765B CN105263765B (zh) 2018-01-16

Family

ID=52007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1818.8A Active CN105263765B (zh) 2013-06-04 2014-04-01 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809203B2 (zh)
EP (1) EP3025915B1 (zh)
CN (1) CN105263765B (zh)
WO (1) WO20141962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998143B1 (en) * 2013-04-23 2019-03-13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JP6342008B2 (ja) * 2014-10-24 2018-06-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ドア付き車体構造
CO2017012697A1 (es) * 2017-09-29 2018-02-28 Agp America Sa Laminado con oscuración impresa que posee resistencia y calidad óptica superior
IT202200008000A1 (it) * 2022-04-22 2023-10-22 Olmedo Special Vehicles S P A Metodo per ampliare lo spazio volumetrico di carico della cabina di un veicolo e relativo veicolo.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46745A (ja) * 1984-01-09 1985-08-02 Nissan Motor Co Ltd サツシレスドア車のウインドウパネル構造
JPS6252555U (zh) * 1985-09-24 1987-04-01
JPS62113614A (ja) * 1985-11-14 1987-05-25 Asahi Glass Co Ltd 自動車用窓硝子の加工方法
JPH0663661U (ja) * 1993-02-22 1994-09-09 共和産業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運転室の前面窓
FR2720991A1 (fr) * 1994-06-09 1995-12-15 Peugeot Dispositif d'essuyage de vitres des deux portes battantes arrière d'un véhicule automobile.
CN1182391A (zh) * 1995-04-28 1998-05-20 联合工艺摩托系统公司 采用间歇运动机构的多功能装置
CN1511093A (zh) * 2001-05-23 2004-07-07 ���ܿ���ϵͳ���޹�˾ 机动车辆设备模块
DE102009030572A1 (de) * 2009-06-26 2010-12-3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Hecktü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02839886A (zh) * 2011-06-23 2012-12-26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车辆中整体式动力尾板和擦拭器促动
CN202827499U (zh) * 2012-10-08 2013-03-27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越野车后雨刮装置及越野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52555A (ja) 1985-08-31 1987-03-07 Canon Inc 光受容部材
US4678255A (en) 1986-04-03 1987-07-07 Wells Electronics, Inc. Chip connector
JP2514650Y2 (ja) 1988-04-01 1996-10-23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後部ドアに副ドアを併設した車両
JP2717186B2 (ja) 1988-07-13 1998-02-18 フジオーゼックス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バルブリフ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223215U (zh) * 1988-07-30 1990-02-15
JP3055970B2 (ja) 1991-06-20 2000-06-26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オブジェクト指向言語間インタフェース実現方法および装置
US6751825B2 (en) * 2002-02-04 2004-06-22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Wiper for multiple and independent surfaces
JP2006015902A (ja) 2004-07-02 2006-01-19 Honda Motor Co Ltd ワイパー構造
DE102005044569B4 (de) * 2005-09-17 2013-01-0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Hecköffnungssystem
DE102005056975A1 (de) * 2005-11-30 2007-05-3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Kraftfahrzeug mit einer Hecktür
EP2386435A1 (en) 2010-05-10 2011-11-16 Tofas Turk Otomobil Fabrikasi Anonim Sirketi A commercial vehicle with a door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46745A (ja) * 1984-01-09 1985-08-02 Nissan Motor Co Ltd サツシレスドア車のウインドウパネル構造
JPS6252555U (zh) * 1985-09-24 1987-04-01
JPS62113614A (ja) * 1985-11-14 1987-05-25 Asahi Glass Co Ltd 自動車用窓硝子の加工方法
JPH0663661U (ja) * 1993-02-22 1994-09-09 共和産業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運転室の前面窓
FR2720991A1 (fr) * 1994-06-09 1995-12-15 Peugeot Dispositif d'essuyage de vitres des deux portes battantes arrière d'un véhicule automobile.
CN1182391A (zh) * 1995-04-28 1998-05-20 联合工艺摩托系统公司 采用间歇运动机构的多功能装置
CN1511093A (zh) * 2001-05-23 2004-07-07 ���ܿ���ϵͳ���޹�˾ 机动车辆设备模块
DE102009030572A1 (de) * 2009-06-26 2010-12-3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Hecktü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02839886A (zh) * 2011-06-23 2012-12-26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车辆中整体式动力尾板和擦拭器促动
CN202827499U (zh) * 2012-10-08 2013-03-27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越野车后雨刮装置及越野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101764A1 (en) 2016-04-14
US9809203B2 (en) 2017-11-07
EP3025915A4 (en) 2016-12-28
CN105263765B (zh) 2018-01-16
WO2014196257A1 (ja) 2014-12-11
EP3025915A1 (en) 2016-06-01
EP3025915B1 (en) 2018-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871084B1 (en) Vehicle with tail gate
CN108463366B (zh) 用于面齐平的窗玻璃设计的具有在框架侧的引导元件处的导入区域的车门组件和装配方法
CN105263765A (zh) 车辆
US7172240B1 (en) One-piece wind deflector for spanning multiple-paned vehicle window
JP5647186B2 (ja) テールゲート付き車両
CN101495336B (zh) 敞篷车体
CN1990308B (zh) 用于车辆的封闭件以及包括该封闭件的间隙封闭结构
JP2022508456A (ja) 車両ドアシステム、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それを備える自動車
JP2003237372A (ja) 車両用ルーフ装置
US8215700B2 (en) Vehicle window/garnish assembly and seal design therefor
CN101445033B (zh) 车身结构
US6257650B1 (en) Automobile provided with movable roof
JP5758441B2 (ja) 車両
CN105142947A (zh) 车辆
JP5849067B2 (ja) 車両
JP4281628B2 (ja) サンルーフ装置
JP4706549B2 (ja) スライドドア車両のオープニングトリム構造
US20240157913A1 (en) Fascia door and washer fluid reservoir
JP5997838B2 (ja) 車両用ドア構造
CN210000076U (zh) 乘用车的外摆门结构及设有其的乘用车
CN104428149B (zh) 带尾门的车辆
JP3664982B2 (ja) バックドアのモール取付け構造
WO2015040707A1 (ja) ドア構造
EP1544010A1 (en) Vehicle having a rotatable windshield panel
JP4111177B2 (ja) 車両用スライドドアの防水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