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29815A - 有机el元件和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有机el元件和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29815A
CN105229815A CN201480028259.5A CN201480028259A CN105229815A CN 105229815 A CN105229815 A CN 105229815A CN 201480028259 A CN201480028259 A CN 201480028259A CN 105229815 A CN105229815 A CN 1052298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zone
luminescent layer
emitting
organ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2825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29815B (zh
Inventor
野田基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2298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298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298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2981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2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K3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30/865Intermediate layers comprising a mixture of materials of the adjoining active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221Static displays, e.g. displaying permanent logo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10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 H10K71/12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 H10K71/13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using printing techniques, e.g. ink-jet printing or screen printing
    • H10K71/135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using printing techniques, e.g. ink-jet printing or screen printing using ink-jet printing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51Thickne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40Thermal treatment, e.g. annealing in the presence of a solvent vapou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有机EL元件1为具备一整块的第1电极20、一整块的第2电极70、配置于第1电极20和第2电极70之间的发光层50的有机EL元件,发光层50具有两个发光区域51、52,两个发光区域51、52在发光色和发光亮度中的至少一个方面不同。

Description

有机EL元件和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EL元件和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表示文字、画等的器件,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以规定发光图案进行发光的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元件。该有机EL元件包含阳极20、阴极40和配置于这些阳极20和阴极40之间的有机发光膜30,阳极20形成为包含发光图案的宽且不平的图案,阴极40形成为与发光图案对应的图案,有机发光膜30形成为发光图案和两电极的各图案均被包含在其中的非图案化连续面状。并且,在该有机EL元件中,能够得到与电极(具体地说,为阴极40)的图案对应的发光图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56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专利文献1所述,作为形成与发光图案对应的图案的电极的方法,可以考虑光刻法、蚀刻法、蒸镀法等。然而,在这些方法中,需要制作与电极图案(即发光图案)对应的掩模,因此每次变更发光图案时均需要制作掩模,制造成本较高。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制造方法简易化且低价格化的有机EL元件和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有机EL元件为具备一整块的第1电极、一整块的第2电极、配置于第1电极和第2电极之间的发光层的有机EL元件,其中,发光层具有多个发光区域,多个发光区域中的至少两个发光区域在发光色和发光亮度中的至少一个方面不同。
另外,本发明的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具有形成一整块的第1电极的工序;形成发光层的工序,所述发光层为具有多个发光区域的发光层,多个发光区域中的至少两个发光区域在发光色和发光亮度中的至少一个方面不同;形成一整块的第2电极的工序。此处,所谓“一整块的电极”是指形成为一体的一块板状电极,是指在形成为一体的电极内未产生物理性断开(即,电学上的断路)。
根据该有机EL元件和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使发光层中的每一个多个发光区域在发光色和发光亮度中的至少一个方面不同,从而形成文字、画等规定的发光图案,因此只要两电极一起整体地形成即可,无需使电极形成为发光图案。其结果,无需根据发光图案制作电极形成用的掩模。因此,形成多种发光图案时,无需对每一个发光图案制作电极形成用的掩模,从而能够使制造方法简易化和低价格化。
对于上述多个发光区域中的至少两个发光区域而言,各个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所含的发光材料可以不同。
另外,在形成上述发光层的工序中,对于多个发光区域中的至少两个发光区域,可以将包含各不相同的发光材料的涂布液分别以图案形式涂布至各发光区域从而以图案形式形成出涂布膜,对该涂布膜进行固化,从而形成各发光区域的发光层。
由此,使发光层中的每一个多个发光区域中的发光色不同,从而能够形成文字、画等规定的发光图案。
另外,上述多个发光区域中,相邻发光区域之间的交界区域中的发光层可以包含:相邻发光区域中的一个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所含的发光材料;和相邻发光区域中的另一个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所含的发光材料。
另外,在形成上述发光层的工序中,可以在多个发光区域中的相邻发光区域之间的交界区域处,涂布包含相邻发光区域中的一个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的发光材料的涂布液,并且涂布包含所述相邻发光区域中的另一个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的发光材料的涂布液。
例如,使用涂布法形成发光层的情况下,由于涂布液(例如包含发光材料的墨)的润湿扩展,导致相邻发光区域的交界有时会出现模糊。对于该方面,本申请发明人发现,将涂布液涂布至各个相邻发光区域时,在这些发光区域的交界处,若以各个发光区域的涂布液重叠的方式进行涂布,则能够抑制这些发光区域的交界处的模糊,且能够改善可视性。据认为这是因为:相邻发光区域的交界处的发光层变厚,由此形成发光亮度下降的轮廓;或者,利用相邻发光区域的交界处的发光色合成,形成发光色为暗色的轮廓,由此这些交界显得清晰。
由此,通过使用上述涂布法,由此相邻发光区域之间的交界区域包含相邻发光区域双方的发光材料,因此能够抑制这些发光区域的交界处的模糊,且能够改善可视性。
另外,与相邻发光区域中的一个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和相邻发光区域中的另一个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之中厚度较薄的发光层相比,上述多个发光区域中的相邻发光区域之间的交界区域中的发光层的厚度可以更薄。
另外,在形成上述发光层的工序中,在多个发光区域中的相邻发光区域之间的交界区域处可以不涂布包含发光材料的涂布液。
由此,相邻发光区域的交界处的发光层变薄,由此形成发光亮度高的轮廓,或者利用相邻发光区域的交界处的发光色合成,形成发光色亮的轮廓。
本申请发明人发现通过有意偏移规定位置的发光图案,能够得到三维的可视效果。例如存在第1发光区域和围绕其的第2发光区域的情况下,若使第1发光区域在规定的位移方向上偏移,则第1发光区域和第2发光区域在位移方向的一侧能够重叠,另一方面,第1发光区域和第2发光区域之间在位移方向的另一侧产生间隙。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
(i)如上所述,在位移方向的一侧,相邻发光区域的交界处的发光层变厚,由此形成发光亮度下降的轮廓,或者利用相邻发光区域的交界处的发光色合成,形成发光色为暗色的轮廓;以及,
(ii)与此相反,在位移方向的另一侧,相邻发光区域的交界处的发光层变薄,由此形成发光亮度高的轮廓,或者利用相邻发光区域的交界处的发光色合成,形成发光色为亮色的轮廓,
从而能够得到三维的可视效果。
由此,通过使用上述涂布法,在与位移方向的一侧相邻的发光区域之间的交界区域处,形成发光亮度下降的轮廓,或者形成发光色为暗色的轮廓,另一方面,在与位移方向的另一侧,在相邻的发光区域之间的交界区域处形成发光亮度高的轮廓,或者形成发光色为亮色的轮廓,由此能够得到三维的可视效果。
另外,对于上述多个发光区域中的至少两个发光区域而言,各个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厚度可以不同。
另外,在形成上述发光层的工序中,对于多个发光区域中的至少两个发光区域,可以改变包含发光材料的涂布液的涂布量来涂布该涂布液,使得各个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厚度不同。
发光层厚度越厚,电阻越大,因此电流难以流动,导致发光亮度下降。所以,由此使发光层中的每一个多个发光区域中的发光亮度不同,从而能够形成文字、画等规定的发光图案。
另外,上述有机EL元件进一步具备功能层,所述功能层配置于第1电极和第2电极之间且与发光层不同。对于多个发光区域中的至少两个发光区域而言,与各个发光区域对应的功能层厚度可以不同。
另外,在上述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中,进一步具有在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之间形成与发光层不同的功能层的工序。
在形成功能层的工序中,对于多个发光区域中的至少两个发光区域,可以按照使得与各个发光区域对应的功能层的厚度不同的方式改变包含构成功能层的材料的涂布液的涂布量来涂布该涂布液,从而形成涂布膜,对该涂布膜进行固化,形成所述功能层。
发光层以外的功能层厚度越厚,电阻也越大,因此电流难以流动,导致发光亮度下降。由此使发光层中的每一个多个发光区域中的发光亮度不同,从而能够形成文字、画等规定的发光图案。
另外,上述发光层进一步具有非发光区域,非发光区域可以通过涂布2种涂布液而形成,2种涂布液之一与多个发光区域中与非发光区域相邻的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所用的涂布液相同,2种涂布液的另一者包含发光材料、或者包含非发光材料,该发光材料与与非发光区域相邻的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所用的涂布液的发光材料相同,所述2种涂布液的另一者具有与与非发光区域相邻的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所用的涂布液相比更高的粘度。
另外,在形成上述发光层的工序中,包括在发光层中形成非发光区域的子工序,在形成非发光区域的子工序中,可以涂布如下涂布液之后,涂布与非发光区域相邻的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所用的涂布液相同的涂布液:
所述涂布液包含发光材料、或者包含非发光材料,该发光材料与多个发光区域中与非发光区域相邻的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所用的涂布液的发光材料相同,所述涂布液具有与与非发光区域相邻的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所用的涂布液相比更高的粘度。
以往,作为2种涂布液的另一者,与与非发光区域相邻的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的涂布液粘度相同,且包含发光材料,该发光材料与与非发光区域相邻的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的涂布液的发光材料不同。在该以往形态中,在2种涂布液的另一者的边缘部,与非发光区域相邻的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的涂布液厚度变薄,其结果,有时非发光区域的周围以2种涂布液的另一者所含的发光材料的颜色进行发光。
由此,非发光区域中的2种涂布液的另一者与与非发光区域相邻的发光区域中的涂布液同色,或者为非发光材料。首先,即使边缘部发光也为黑色,且具有与与非发光区域相邻的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的涂布液相比更高的粘度,因此能够减少由于墨的流动导致的模糊,使其具有清晰的非发光区域。
另外,在多个发光区域中的相邻发光区域之间的交界区域中,相邻发光区域中的一个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和相邻发光区域中的另一个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可以抵接。
另外,在形成发光层的工序中,对于多个发光区域中的相邻发光区域之间的交界区域,可以涂布涂布液,使得相邻发光区域中的一个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和相邻发光区域中的另一个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抵接。
由此,在相邻发光区域的交界处没有形成势垒(bank)等,即,能够在不采用使用掩模的方法(光刻法、蚀刻法、蒸镀法等)的情况下形成发光层,因此能够使制造方法进一步简易化且进一步低价格化。
另外,在形成发光层的工序中,可以涂布包含发光材料的涂布液,作为固化前的膜厚,形成1μm以上且6μm以下的涂布膜,通过对该涂布膜进行固化,从而形成发光层。同样地,在形成功能层的工序中,可以涂布包含构成功能层的材料的涂布液,作为固化前的膜厚,形成1μm以上且6μm以下的涂布膜,通过对该涂布膜进行固化,从而形成功能层。
对于涂布涂布液并进行固化的薄膜形成方法而言,固化后的薄膜的周边部(端部)膜厚相对于中央部膜厚,有时会发生膜厚变动(厚膜化/薄膜化)(咖啡污渍(コ一ヒ一ステイン)现象)。更详细地说,认为由于润湿扩展的涂布膜周边部的涂布液返回干燥期间的中央部,导致最外围的部分产生薄膜化,而其内侧的部分产生厚膜化。薄膜化部分成为亮线,厚膜化部分成为暗线,因此可观察到两个发光区域的交界形成由于亮线·暗线导致的模糊的描边(縁取り)。
然而,由此使涂布液涂布时(涂布膜固化前)的涂布膜膜厚薄至1μm以上且6μm以下,从而能够抑制干燥时,涂布液从周边部向中央部收缩,进而能够抑制从涂布位置的端部后退。所以,能够抑制固化后的薄膜的周边部(端部)膜厚相对于中央部膜厚发生膜厚变动(厚膜化/薄膜化)。其结果,能够抑制两个发光区域的交界处产生描边,且能够改善可视性。
另外,在形成发光层的工序中,可以涂布包含发光材料的粘度为7cp以上且20cp以下的涂布液,形成涂布膜,对该涂布膜进行固化,从而形成发光层。同样地,在形成功能层的工序中,可以涂布包含构成功能层的材料的粘度为7cp以上且20cp以下的涂布液,形成涂布膜,对该涂布膜进行固化,从而形成功能层。
由此,使涂布液的粘度高至7cp以上且20cp以下,从而能够抑制在干燥时涂布液从周边部向中央部的流动,进而能够抑制从涂布位置的端部后退,同时进一步能够抑制周边部产生隆起(厚膜化)。所以,能够抑制固化后的薄膜的周边部(端部)膜厚相对于中央部膜厚发生膜厚变动(厚膜化/薄膜化)。其结果,能够抑制两个发光区域的交界处产生描边,且能够改善可视性。
另外,涂布上述涂布液的方法可以为喷墨印刷法。
使用喷墨印刷法的情况下,能够简易且极为精确地将墨涂布至所期望的位置上,因此能够简易且极为精确地以图案形式形成出发光层等。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制造方法简易化且低价格化。
附图说明
图1为从发光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的图。
图2为沿着图1所示的有机EL元件的II-II线的放大截面图。
图3为从发光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的图。
图4为沿着图3所示的有机EL元件的IV-IV线的放大截面图。
图5为从发光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的图。
图6为沿着图5所示的有机EL元件的VI-VI线的放大截面图。
图7为从发光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的图。
图8为沿着图7所示的有机EL元件的VIII-VIII线的放大截面图。
图9为从发光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的图。
图10为沿着图9所示的有机EL元件的X-X射线的放大截面图。
图11为从发光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的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非发光区域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13的(a)~(c)分别示出使(a)实施例1、(b)实施例2、(c)实施例3发光时的发光面的拍摄结果。
图14的(a)~(d)为分别示出(a)在涂布涂布液后发生润湿扩展的涂布膜的周边部、(b)伴随有在涂布膜的干燥期和固化后的膜厚变动的薄膜的周边部、(c)伴随有膜厚变动的两个发光区域的交界、以及(d)抑制了膜厚变动的两个发光区域的交界的图。
图15示出使实施例11和参考例11、12发光时的发光面的拍摄结果。
图16示出使实施例21、22和参考例21发光时的发光面的拍摄结果。
图17示出使实施例31、32发光时的发光面的拍摄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各附图中,对于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记相同的符号。
[第1实施方式]
图1为从发光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的图,图2为沿着图1所示的有机EL元件的II-II线的放大截面图。
图1和图2所示的有机EL元件1具备阳极(第1电极)20、阴极(第2电极)70、设置于这些电极20、70之间的发光层50。需要说明的是,在电极20、70之间,可以设置发光层50以外的规定的功能层。作为功能层,可以举出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等。以下示例出作为功能层,具备空穴注入层30、空穴传输层40、电子注入层60的方式。
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具备基板10、形成于基板10上的阳极20、形成于阳极20上的空穴注入层30、形成于空穴注入层30上的空穴传输层40、形成于空穴传输层40上的发光层50、形成于发光层50上的电子注入层60、形成于电子注入层60上的阴极70。对于该有机EL元件1而言,基板10侧为发光面。
阳极20和阴极70分别形成成一整块。换言之,阳极20和阴极70分别一体地形成,成为一块板状电极。
发光层50具有两个发光区域51、52,对于两个发光区域51、52而言,各个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的发光材料不同。由此,对于两个发光区域51、52而言,发光色不同。例如发光区域51包含红色发光材料,发光区域52包含蓝色发光材料。另外,可以为例如发光区域51包含红色发光材料和绿色发光材料,发光区域52包含绿色发光材料和蓝色发光材料的方式。各种颜色发光材料的细节在下文中描述。
另外,在相邻发光区域51、52的交界中,发光区域51中的发光层和发光区域52抵接。
接着,对于构成有机EL元件的各层的材料和形成方法进行说明。
基板10可以使用挠性基板或刚性基板,可以使用例如玻璃基板、塑料基板等。
阳极20可以使用由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和金属等构成的薄膜,具体地说,可以使用由氧化铟、氧化锌、氧化锡、ITO、铟锌氧化物(IndiumZincOxide:简称IZO)、金、铂、银和铜等构成的薄膜。有机EL元件的构成为从发光层放射的光通过阳极出射至元件外的情况下,阳极20使用示出透光性的电极。
空穴注入层30可以使用公知的空穴注入材料。作为空穴注入材料,可以举出例如氧化钒、氧化钼、氧化钌和氧化铝等氧化物、苯基胺系、星爆型胺系、酞菁系、无定形碳、聚苯胺和聚噻吩衍生物等。
空穴传输层40可以使用公知的空穴传输材料。作为空穴传输材料,可以举出聚乙烯咔唑或其衍生物、聚硅烷或其衍生物、侧链或主链具有芳香族胺的聚硅氧烷衍生物、吡唑啉衍生物、芳基胺衍生物、茋衍生物、三苯基二胺衍生物、聚苯胺或其衍生物、聚噻吩或其衍生物、聚芳基胺或其衍生物、聚吡咯或其衍生物、聚(对亚苯基亚乙烯基)或其衍生物或者聚(2,5-噻吩乙烯)或其衍生物等。
发光层50通常主要由发出荧光和/或磷光的有机物形成或由该有机物和辅助其的掺杂剂形成。掺杂剂是为了例如提高发光效率、使发光波长变化而添加的。需要说明的是,发光层所含的有机物可以为低分子化合物也可以为高分子化合物。作为构成发光层的发光材料,可以举出例如公知的色素系材料、金属络合物系材料、高分子系材料、掺杂材料。
作为色素系材料,可以举出例如环喷他明(cyclopendamine)衍生物、四苯基丁二烯衍生物化合物、三苯胺衍生物、噁二唑衍生物、吡唑并喹啉衍生物、二苯乙烯基苯衍生物、二苯乙烯基亚芳基衍生物、吡咯衍生物、噻吩环化合物、吡啶环化合物、紫环酮衍生物、苝衍生物、寡聚噻吩衍生物、噁二唑二聚体、吡唑啉二聚体、喹吖啶酮衍生物、香豆素衍生物等。
作为金属络合物系材料,可以举出例如在中心金属中具有Tb、Eu、Dy等稀土类金属或Al、Zn、Be、Ir、Pt等、在配体中具有噁二唑、噻二唑、苯基吡啶、苯基苯并咪唑、喹啉结构等的金属络合物。
作为高分子系材料,可以举出聚对苯乙炔衍生物、聚噻吩衍生物、聚对苯衍生物、聚硅烷衍生物、聚乙炔衍生物、聚芴衍生物、聚乙烯咔唑衍生物、将上述色素系材料、金属络合物系发光材料高分子化而得的物质等。
上述发光性材料中,作为发出蓝色光的材料,可以举出二苯乙烯基亚芳基衍生物、噁二唑衍生物和它们的聚合物、聚乙烯咔唑衍生物、聚对苯衍生物、聚芴衍生物等。
另外,作为发出绿色光的材料,可以举出喹吖啶酮衍生物、香豆素衍生物和它们的聚合物、聚对苯乙炔衍生物、聚芴衍生物等。
另外,作为发出红色光的材料,可以举出香豆素衍生物、噻吩环化合物和它们的聚合物、聚对苯乙炔衍生物、聚噻吩衍生物、聚芴衍生物等。
另外,作为白色,可以混合上述的蓝色、绿色、红色进行制作。
作为掺杂材料,可以举出例如苝衍生物、香豆素衍生物、红荧烯衍生物、喹吖啶酮衍生物、方酸内鎓盐衍生物、卟啉衍生物、苯乙烯基系色素、并四苯衍生物、吡唑啉酮衍生物、十环烯、吩恶嗪酮等。
电子传输层可以使用公知的电子传输材料。作为电子传输材料,可以举出噁二唑衍生物、蒽醌二甲烷或其衍生物、苯醌或其衍生物、萘醌或其衍生物、蒽醌或其衍生物、四氰基蒽醌二甲烷或其衍生物、芴酮衍生物、二苯基二氰基乙烯或其衍生物、二苯醌衍生物或8-羟基喹啉或其衍生物的金属络合物、聚喹啉或其衍生物、聚喹喔啉或其衍生物、聚芴或其衍生物等。
电子注入层60可以使用公知的电子注入材料。作为电子注入材料,可以举出碱金属、碱土金属、包含选自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中的1种以上的合金、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氧化物、卤化物、碳氧化物或这些物质的混合物等。
作为阴极70的材料,优选功函数小、对发光层的电子注入容易且电导率高的材料。另外,对于构成为从阳极侧取出光的有机EL元件而言,利用阴极将从发光层放射的光反射至阳极侧,因此作为阴极70的材料,优选可见光反射率高的材料。阴极70可以使用例如碱金属、碱土金属、过渡金属和周期表中13族金属等。另外,作为阴极70,可以使用由导电性金属氧化物和导电性有机物等构成的透明导电性电极。
上述的各层和电极可以利用蒸镀法、涂布法形成。作为涂布法,可以举出旋涂法、浇铸法、微凹板涂布法、凹版涂布法、棒涂法、辊涂法、线棒涂布法、浸涂法、狭缝涂布法、毛细管涂布法、喷涂法和喷嘴涂布法等的涂布法以及凹版印刷法、丝网印刷法、柔性版印刷法、胶版印刷法、反转印刷法、喷墨印刷法等涂布法。需要以图案形式涂布的情况下,利用可以图案形式涂布的涂布法形成,特别优选利用喷墨印刷法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涂布法所用的墨(涂布液)的溶剂,只要为使各材料溶解的物质,则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举出氯仿、二氯甲烷、二氯乙烷等氯系溶剂;四氢呋喃等醚系溶剂;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系溶剂;丙酮、甲乙酮等酮系溶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基溶纤剂乙酸酯等酯系溶剂和水。
根据该第1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使发光层50中的每一个发光区域51、52中的发光色不同,从而形成文字、画等规定的发光图案,因此只要电极20、70均形成为一整块即可,无需将电极20、70形成为发光图案。其结果,无需根据发光图案制作电极形成用的掩模。因此,形成两种以上的发光图案时,无需对每一个发光图案均制作电极形成用的掩模,从而能够使制造方法的简易化和低价格化。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作为发光层形成方法,并非排除使用掩模的方法。然而,若发光层50也以不使用掩模的方法形成,换言之,若在相邻发光区域51、52的交界处,不采用使用掩模形成势垒(bank)等的方法,即,若在相邻发光区域51、52的交界处,以发光区域51中的发光层和发光区域52中的发光层抵接的方式形成发光层50,则制造性的进一步的简易化和低价格化成为可能。
[第2实施方式]
图3为从发光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的图,图4为沿着图3所示的有机EL元件的IV-IV线的放大截面图。
图3和图4所示的有机EL元件1A与第1实施方式在如下方面不同:在有机EL元件1中具备发光层50A代替发光层50。
发光层50A具有两个发光区域51A、52A,对于两个发光区域51A、52A而言,各个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的发光材料不同。由此,对于两个发光区域51A、52A而言,发光色不同。例如发光区域51A与发光区域51同样地包含红色发光材料,发光区域52A与发光区域52同样地包含蓝色发光材料。
作为两个发光区域51A、52A的成膜方法,例如将包含红色发光材料的墨涂布至发光区域51A,接着将包含蓝色发光材料的墨涂布至发光区域52A。此时,对于发光区域51A和发光区域52A的交界而言,按设计值以规定的宽度重叠的方式进行设计并涂布各个发光区域的墨。该规定的宽度为例如0.05mm~15mm,优选为0.1mm~2.0mm,进一步优选为0.2mm~0.5mm。
由此,发光层50A在相邻发光区域51A、52A之间具有交界区域53A,该交界区域53A中包含发光区域51A中的发光层的发光材料和发光区域52A中的发光层的发光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交界区域53A而言,可以依照墨的粘度等来混合发光区域51A的发光材料和发光区域52A的发光材料,且可以将发光区域51A的发光材料和发光区域52A的发光材料以两层的方式层叠。另外,交界区域53A的发光层厚度可以比发光区域51A的发光层厚度和发光区域52A的发光层厚度厚。
即便是该第2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A,也可以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相同的优点。
可是,例如使用涂布法形成发光层的情况下,由于墨(涂布液)的润湿扩展,导致相邻发光区域的交界处有时会出现模糊。对于这一方面,本申请发明人发现,将墨涂布至各个相邻发光区域时,若在这些发光区域的交界处以各个发光区域的墨重叠的方式进行涂布,则能够抑制这些发光区域的交界处的模糊,且能够改善可视性。认为这是因为:相邻发光区域的交界处的发光层变厚,由此形成发光亮度下降的轮廓;或者,利用相邻发光区域的交界处的发光色合成,形成发光色为暗色的轮廓,由此这些交界显得清晰。
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A,通过使用上述涂布法,相邻发光区域51A、52A之间的交界区域53A中包含发光区域51A、52A双方的发光材料,因此能够抑制这些发光区域51A、52A的交界处的模糊,且能够改善可视性。
[第3实施方式]
图5为从发光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的图,图6为沿着图5所示的有机EL元件的VI-VI线的放大截面图。
图5和图6所示的有机EL元件1B在如下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有机EL元件1中具备发光层50B代替发光层50。
发光层50B具有两个发光区域51B、52B,对于两个发光区域51B、52B而言,各个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的发光材料不同。由此,对于两个发光区域51B、52B而言,发光色不同。例如发光区域51B与发光区域51同样地包含红色发光材料,发光区域52B与发光区域52同样地包含蓝色发光材料。
作为两个发光区域51B、52B的成膜方法,例如将包含红色发光材料的墨涂布至发光区域51B,接着将包含蓝色发光材料的墨涂布至发光区域52B。此时,以使发光区域51B在沿着发光面的方向上相对于发光区域52B发生偏移的方式涂布墨。
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发光区域51B、52B之中,之一的发光区域51B以围绕另一发光区域52B的方式进行配置。该情况下,若以在沿着发光面的方向上偏移的方式涂布与之一的发光区域51B对应的墨,例如第1发光区域,则在位移方向的一侧,之一的发光区域51B和另一发光区域52B能够重合,另一方面,在位移方向的另一侧,之一的发光区域51B和另一发光区域52B之间产生间隙。
由此,在为发光区域51B和发光区域52B的交界且为使发光区域51B相对于发光区域52B发生偏移的方向上的交界处,以各个发光区域的墨重叠的方式进行涂布。另一方面,在为发光区域51B和发光区域52B的交界且为使发光区域51B相对于发光区域52B发生偏移的方向的反方向上的交界处,在设计上不涂布各个发光区域的墨,但由于墨的流动,有可能形成较薄的膜。
由此,发光层50B在相邻发光区域51B、52B之间具有交界区域53B,该交界区域53B中包含发光区域51B中的发光层的发光材料和发光区域52B中的发光层的发光材料。另外,发光层50B在相邻发光区域51B、52B之间具有交界区域54B,与发光区域51B的发光层和发光区域52B的发光层之中的较薄的厚度相比,该交界区域54B的发光层厚度更薄。该交界区域54B的发光层厚度优选为发光区域51B的发光层厚度和发光区域52B的发光层厚度的平均值的0.7倍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5倍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交界区域53B而言,可以依据墨的粘度等来混合发光区域51B的发光材料和发光区域52B的发光材料,且可以层叠两层发光区域51B的发光材料和发光区域52B的发光材料。另外,交界区域53B的发光层厚度可以比发光区域51B的发光层厚度和发光区域52B的发光层厚度厚。
另一方面,对于交界区域54B而言,依照墨的粘度等,可以不存在发光区域51B的发光材料和发光区域52B的发光材料而存在电子注入层、阴极,也可以存在较薄的发光区域51B的发光材料和发光区域52B的发光材料。
即便是该第3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B,也可以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相同的优点。
本申请发明人发现使规定的发光图案相对于周围的发光图案发生偏移,从而能够得到三维的可视效果。认为这是由于:
(i)如上所述,在位移方向的一侧,相邻发光区域的交界处的发光层变厚,由此形成发光亮度下降的轮廓,或者利用相邻发光区域的交界处的发光色合成,形成发光色为暗色的轮廓;以及,
(ii)与此相反,在位移方向的另一侧,相邻发光区域的交界处的发光层变薄,由此形成发光亮度高的轮廓,或者利用相邻发光区域的交界处的发光色合成,形成发光色为亮色的轮廓,从而能够得到三维的可视效果。
位移量为例如0.05mm~15mm,优选为0.1mm~2.0mm,进一步优选为0.2mm~0.5mm。
根据第3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B,通过使用上述涂布法,相邻发光区域51B、52B之间的交界区域53B中包含发光区域51B、52B的双方的发光材料,且相邻发光区域51B、52B之间的交界区域54B与发光区域51B、52B双方的发光层厚度相比更薄,因此能够得到三维效果。
[第4实施方式]
图7为从发光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的图,图8为沿着图7所示的有机EL元件的VIII-VIII线的放大截面图。
图7和图8所示的有机EL元件1C在如下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在有机EL元件1中具备发光层50C代替发光层50。
发光层50C具有两个发光区域51C、52C,对于两个发光区域51C、52C而言,各个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厚度不同。由此,对于两个发光区域51C、52C而言,发光亮度不同。例如发光区域52C比发光区域51C厚。发光层厚度越厚,电阻越大,电流难以流动,因此对于发光区域52C而言,与发光区域51C相比,发光亮度下降。
根据该第4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C,使发光层50中的每一个发光区域51C、52C的发光亮度不同,从而形成文字、画等规定的发光图案,因此只要电极20、70均一整块地形成即可,无需将电极20、70形成为发光图案。其结果,无需根据发光图案,制作电极形成用的掩模。因此,形成两种以上的发光图案时,无需对每一个发光图案均制作电极形成用的掩模,从而可能使制造方法简易化和低价格化。
[第5实施方式]
图9为从发光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的图,图10为沿着图9所示的有机EL元件的X-X射线的放大截面图。
图9和图10所示的有机EL元件1D在如下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在有机EL元件1中具备空穴传输层40D代替空穴传输层40。
空穴传输层40D之中,与两个发光区域51D、52D对应的空穴传输层厚度不同。由此,对于两个发光区域51D、52D而言,发光亮度不同。例如发光区域52D与发光区域51D相比更厚。发光层以外的功能层厚度越厚,电阻也越大,电流难以流动,因此对于发光区域52C而言,与发光区域51C相比,发光亮度下降。
即便是该第5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D,也具有与第4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C相同的优点。
[第6实施方式]
图11为从发光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的图,图12为沿着图11所示的非发光区域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11和图12所示的有机EL元件1E在如下方面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在有机EL元件1A中具备发光层50E代替发光层50A。
除了两个发光区域51A、52A和它们之间的交界区域53A,发光层50E进一步具有非发光区域55。非发光区域55通过重叠并涂布2种墨55a、55b来形成。墨55b与涂布至与非发光区域相邻的发光区域52A的墨相同。另一方面,墨55a包含与墨55b相同的发光材料(即,同色)或者包含非发光材料,墨55a具有与墨55b相比更高的粘度。该墨55b的粘度为1cp~20cp,优选为2cp~10cp,进一步优选为2cp~5cp。由此,与与非发光区域相邻的发光区域52A中的发光层厚度相比,非发光区域55中的发光层厚度更厚,其结果,非发光区域55的发光亮度非常低。该非发光区域55优选用于黑色文字等。
此处,以往作为墨55a,与墨55b粘度相同,且包含与墨55b的发光材料不同的发光材料(即,不同颜色。例如与涂布至发光区域51的墨同色)。在该以往方式中,在墨55a的边缘部A处,墨55b的厚度变薄,其结果,非发光区域55的周围以墨55a所含的发光材料的颜色进行发光,且产生由于墨的流动导致的模糊,有时不具有清晰的非发光区域。
根据该第6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E,非发光区域55中的墨55a与与非发光区域相邻的发光区域52A中的墨55b同色,或者为非发光材料。首先,边缘部即使发光,也为黑色,且具有与墨55b相比更高的粘度,因此能够减少由于墨的流动导致的模糊,使其具有清晰的非发光区域。
[第7实施方式]
如第1实施方式中的说明,例如利用涂布法形成发光层50和功能层30、40、60的情况下,涂布涂布液形成涂布膜,对该涂布膜进行干燥固化,从而形成各层,在对涂布膜进行干燥·固化的过程中,周边部(端部)膜厚有时会相对于中央部膜厚产生膜厚变动(厚膜化/薄膜化)(咖啡污渍现象)。
更详细地说,认为如图14的(a)所示,涂布后,润湿扩展的涂布膜的周边部100的涂布液在涂布液的干燥期间返回如图14的(b)所示的中央部200,由此周边部100的最外围部分101产生薄膜化,其内侧的部分102产生厚膜化。认为例如涂布液的膜厚越厚,在干燥时涂布液从周边部100向中央部200收缩的幅度越大,越从涂布位置的端部103大幅后退。
在发光层50的形成中,若产生这样的膜厚变动,则薄膜化部分101为亮线,厚膜化部分102为暗线。另外,如第1实施方式,在相邻两个发光区域51、52的交界中发光区域51中的发光层和发光区域52中的发光层抵接的情况下,即,各个发光区域的涂布膜(涂布液)抵接的情况下,若由于上述膜厚变动而导致如图14的(c)所示那样在两个发光区域51、52的交界处产生薄膜化部分101的亮线、厚膜化部分102的暗线,则观察到交界描边且模糊。
因此,在第7实施方式中,在形成发光层时,通过涂布包含发光材料的涂布液,形成膜厚1μm以上且6μm以下的涂布膜,对该涂布膜进行固化,从而形成发光层。
如此,使涂布液涂布时(涂布膜固化前)的涂布膜膜厚薄至1μm以上且6μm以下,从而能够抑制图14的(d)所示那样的在干燥时涂布液从周边部向中央部收缩,进而能够抑制从涂布位置的端部后退。因此,在固化后的薄膜中,能够抑制周边部(端部)膜厚相对于中央部膜厚发生膜厚变动(厚膜化/薄膜化)。其结果,能够抑制两个发光区域51、52的交界处产生倒边,且能够改善可视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思想也可应用至功能层。例如在第5实施方式中,形成空穴传输层(功能层)40D时,即使涂布包含构成空穴传输层40D的材料的涂布液,形成膜厚1μm以上且6μm以下的涂布膜,对该涂布膜进行固化,形成空穴传输层40D,也能够如上所述抑制涂布膜在进行干燥·固化的过程中发生周边部(端部)膜厚相对于中央部膜厚的膜厚变动(厚膜化/薄膜化),其结果,能够抑制两个发光区域51D、52D的交界处产生描边,且能够改善可视性。
[第8实施方式]
上述第7实施方式着眼于涂布膜的膜厚,第8实施方式着眼于涂布液的粘度。如上所述,认为在涂布后,润湿扩展的涂布膜的周边部100的涂布液在涂布液的干燥期间返回中央部200,由此周边部100的最外围的部分101发生薄膜化,其内侧的部分102发生厚膜化。认为例如涂布液的粘度越低,干燥时涂布液从周边部100向中央部200收缩的幅度越大,越从涂布位置的端部103大幅后退。另外,认为周边部100中的隆起(厚膜化)也越大。
因此,在第8实施方式中,在形成发光层时,涂布包含发光材料的粘度为7cp以上且20cp以下的涂布液,形成涂布膜,对该涂布膜进行固化,从而形成发光层。
如此,使涂布液的粘度高至7cp以上且20cp以下,从而能够抑制干燥时涂布液从周边部向中央部的流动,能够抑制从涂布位置的端部后退,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周边部的隆起(厚膜化)。因此,在固化后的薄膜中,能够抑制周边部(端部)膜厚相对于中央部膜厚发生膜厚变动(厚膜化/薄膜化)。其结果,能够抑制两个发光区域51、52的交界处产生描边,且能够改善可视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思想也可应用至功能层。例如在第5实施方式中,形成空穴传输层(功能层)40D时,即使涂布包含构成空穴传输层40D的材料的粘度为7cp以上且20cp以下的涂布液,形成涂布膜,对该涂布膜进行固化,从而形成空穴传输层40D,如上所述,也能够在固化后的薄膜中抑制周边部(端部)膜厚相对于中央部膜厚发生膜厚变动(厚膜化/薄膜化),其结果,能够抑制两个发光区域51D、52D的交界处产生描边,且能够改善可视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本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对于本实施方式而言,示例出发光层具有两个不同的发光区域的方式,但发光层可以具有三个以上的不同的发光区域。另外,对于发光层而言,发光色不同的发光区域和发光亮度不同的发光区域可以共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例出除了一对电极20、70和发光层之外还具备空穴注入层30、空穴传输层40、电子注入层60作为功能层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特征可应用至如下所示的各种构成的有机EL元件。
a)阳极/发光层/阴极
b)阳极/空穴注入层/发光层/阴极
c)阳极/空穴注入层/发光层/电子注入层/阴极
d)阳极/空穴注入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阴极
e)阳极/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阴极
f)阳极/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注入层/阴极
g)阳极/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阴极
h)阳极/发光层/电子注入层/阴极
i)阳极/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阴极
此处,符号“/”表示夹着符号“/”的各层以邻接的方式层叠。
[实施例]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3,如下制作图3和图4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A、图5和图6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B、图7和图8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C。
[实施例1]
(底层工序)
首先,准备在玻璃基板10上形成有阳极20的底层基板。具体地说,在玻璃基板10上形成由ITO构成的透明导电膜(膜厚150nm)后,在透明导电膜上形成由APC膜(膜厚600nm)构成的格子状辅助电极(线宽50μm、间距300μm)。在格子状辅助电极上形成由聚酰亚胺(Toray制Photoneece)构成的保护绝缘膜。
接着,利用旋涂机,在带有保护绝缘膜的底层基板上,涂布空穴注入层用组合物(墨)并干燥,形成空穴注入层30(膜厚65nm)。
接着,利用旋涂机涂布空穴传输层用组合物(墨),利用真空干燥机在10Pa、190℃进行60分钟的干燥·烧制,形成空穴传输层40(膜厚20nm)。空穴传输层用组合物(墨)是以固形物浓度为0.5%的方式,将空穴传输层用高分子溶解于4-甲氧基甲苯和环己基苯的混合溶剂(混合比2∶8)中得到的物质。
(发光层工序)
接着,在上述底层上形成发光层50A。具体地说,对于上述底层,在发光区域51A(井字部)中使用作为红色墨的发光用高分子,利用喷墨印刷以成为薄膜状的方式进行涂布,真空干燥至10Pa后,在130℃进行10分钟的烧制。发光用组合物(红色墨)是以固形物浓度为2.0%的方式,将发光用高分子溶解于4-甲氧基甲苯和环己基苯的混合溶剂(混合比2∶8)中得到的物质。
之后,使用白色的发光用高分子作为发光区域52A(背景部),利用喷墨印刷以成为薄膜状的方式进行涂布,真空干燥至10Pa后,在130℃进行10分钟的烧制。发光用组合物(白色墨)是以固形物浓度为0.7%的方式,将发光用高分子溶解于4-甲氧基甲苯和环己基苯的混合溶剂(混合比2∶8)中得到的物质。
此时,对于发光区域51A和发光区域52A的交界而言,各个发光区域墨按以设计值计重叠约0.3mm的方式进行涂布。
(后续工序)
接着,在发光层50上形成电子注入层60和阴极70。具体地说,在发光层50上按照2nm/2nm/200nm/100nm蒸镀NaF/Mg/Al/Ag。之后,与对置基板贴合并分割。
[实施例2]
(底层工序)
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
(发光层工序)
接着,在上述底层上形成发光层50B。具体地说,对于上述底层,使用作为红色墨的发光用高分子,利用喷墨印刷以成为薄膜状的方式对发光区域51B(井字部)进行涂布,真空干燥至10Pa后,在130℃进行10分钟的烧制。发光用组合物(红色墨)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
之后,使用作为发光区域52B(背景部)的白色的发光用高分子,利用喷墨印刷以成为薄膜状的方式进行涂布,真空干燥至10Pa后,在130℃进行10分钟的烧制。发光用组合物(白色墨)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
此时,按照发光区域51B在沿着发光面的方向上相对于发光区域52B偏移2mm的方式涂布了墨。
(后续工序)
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底层工序)
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
(发光层工序)
接着,在上述底层上形成发光层50C。具体地说,对于所述底层,利用喷墨印刷装置,真空干燥至10Pa后,利用喷墨印刷进行涂布,使得发光区域51C(I部分)成为40nm的薄膜区、发光区域52C(背景部分)成为60nm的薄膜区,进而在130℃实施10分钟的烧制。发光用组合物(墨)是以固形物浓度为1.4%的方式,将发光用高分子溶解于4-甲氧基甲苯和环己基苯的混合溶剂(混合比2∶8)中得到的物质。
(后续工序)
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
[评价]
图13的(a)~(c)中示出分别使实施例1~3发光时的发光面的拍摄结果。根据图13的(a)和(b)可知,如实施例1和2,使发光层中的每一个发光区域51A、51B(井字部)和52A、52B(背景部)的发光色不同,从而能够形成文字、画等规定的发光图案。另外,根据图13的(c)可知,如实施例3那样,通过使发光层中的每一个发光区域51C、52C的发光亮度不同,从而能够形成文字、画等规定的发光图案。
另外,根据图13的(a)可知,实施例1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发光区域51A(井字部)与发光区域52A(背景部)的交界处的模糊。另外,根据图13的(b)可知,实施例2的情况下能够得到三维的可视效果。
接着,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1,如下制作相当于应用第7实施方式的发光层形成方法的在图1和图2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即,如下制作相当于下述的有机EL元件1,所述有机EL元件1中,发光层所用的涂布液在涂布时(涂布膜固化前)的涂布膜膜厚薄至1μn以上且6μm以下,在相邻两个发光区域51、52的交界中,发光区域51中的发光层和发光区域52中的发光层抵接,并且如下制作参考例11、12。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对于发光层50的构成材料,示出红色发光材料、蓝色发光材料,但在以下的方案中,对于发光层的构成材料,有时使用与图2不同的材料。另外,以下的底层工序和后续工序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实施例11]
(发光层工序)
在上述底层上形成发光层50。具体地说,对于上述底层,利用喷墨印刷装置,真空干燥至10Pa后,对发光区域51(圆形部)使用发光用高分子黄色墨,对发光区域52(背景部)使用发光用高分子蓝色墨,以成为薄膜状的方式进行涂布,在130℃进行10分钟的烧制。
作为发光用组合物(黄色墨),使用以固形物浓度为0.7%的方式,将发光用高分子溶解于4-甲氧基甲苯和环己基苯的混合溶剂(混合比2∶8)中得到的物质,将其粘度设为5cp。另外,将刚涂布后的膜厚设为4.5μm。需要说明的是,涂布之后的涂布膜膜厚是用固形物浓度对利用触针计测定干燥后的膜厚得到的数值进行倒算出的值(下同)。
另外,作为发光用组合物(蓝色墨),使用以固形物浓度为1.0%的方式将发光用高分子溶解于4-甲氧基甲苯和环己基苯的混合溶剂(混合比2∶8)中得到的物质,将其粘度设为8cp。另外,将刚涂布后的膜厚设为2.4μm。
[参考例11]
将黄色墨刚涂布后的膜厚设为6.8μm,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1相同。
[参考例12]
将黄色墨刚涂布后的膜厚设为9.1μm,且将蓝色墨刚涂布后的膜厚设为4.8μm,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1相同。
[评价]
图15示出使实施例11和参考例11、12发光时的发光面的拍摄结果。可知对于参考例12而言,发光区域51(圆形部)的黄色墨在涂布时(涂布膜固化前)的涂布膜膜厚厚达9.1μm时,在两个发光区域51、52的交界处产生亮线、暗线,可观察到明显的描边,与此相对,对于参考例11而言,将发光区域51(圆形部)的黄色墨在涂布时(涂布膜固化前)的涂布膜膜厚设为较薄的6.8μm时,能够相对地抑制两个发光区域51、52的交界处产生亮线、暗线,且能够抑制描边的可视性。并且可知,对于实施例11而言,使发光区域51(圆形部)的黄色墨在涂布时(涂布膜固化前)的涂布膜膜厚薄至4.5μm,从而能够抑制两个发光区域51、52的交界处产生亮线、暗线,能够进一步抑制描边的可视性。
接着,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1、22,如下制作相当于应用第7实施方式的发光层形成方法的在图1和图2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即,如下制作相当于下述的有机EL元件1,该有机EL元件1中,发光层所用的涂布液在涂布时(涂布膜固化前)的涂布膜膜厚薄至1μm以上且6μm以下,在相邻两个发光区域51、52的交界中,发光区域51中的发光层和发光区域52中的发光层抵接,并且如下制作参考例21。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底层工序和后续工序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实施例21]
(发光层工序)
在上述底层上形成发光层50。具体地说,对于上述底层,利用喷墨印刷装置,真空干燥至10Pa后,对发光区域51(螺旋部)使用发光用高分子紫色墨,对发光区域52(背景部)使用发光用高分子红色墨,以成为薄膜状的方式进行涂布,在130℃进行10分钟的烧制。
作为发光用组合物(紫色墨),使用以固形物浓度为0.7%的方式将发光用高分子溶解于4-甲氧基甲苯和环己基苯的混合溶剂(混合比2∶8)中得到的物质,将其粘度设为5cp。另外,将刚涂布后的膜厚设为2.8μm。
另外,作为发光用组合物(红色墨),使用以固形物浓度为0.7%的方式,将发光用高分子溶解于4-甲氧基甲苯和环己基苯的混合溶剂(混合比2∶8)中得到的物质,将其粘度设为5cp。另外,将刚涂布后的膜厚设为3.8μm。
[实施例22]
将红色墨刚涂布后的膜厚设为5.1μm,除此之外,与实施例21相同。
[参考例21]
将红色墨刚涂布后的膜厚设为6.4μm,除此之外,与实施例21相同。
[评价]
图16示出使实施例21、22和参考例21发光时的发光面的拍摄结果。可知,对于参考例21而言,发光区域52(背景部)的红色墨在涂布时(涂布膜固化前)的涂布膜膜厚厚至6.4μm时,在两个发光区域51、52的交界处产生亮线、暗线,可观察到描边。与此相对,可知对于实施例22、21而言,通过使发光区域52(背景部)的红色墨在涂布时(涂布膜固化前)的涂布膜膜厚分别薄至5.1μm、3.8μm,能够抑制在两个发光区域51、52的交界处产生亮线、暗线,能够抑制描边的可视性。
接着,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1、32,如下制作相当于应用第7实施方式的发光层形成方法的在图1和图2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即如下制作相当于下述的有机EL元件1,该有机EL元件1中,发光层所用的涂布液在涂布时(涂布膜固化前)的涂布膜膜厚薄至1μm以上且6μm以下,在相邻两个发光区域51、52的交界中,发光区域51中的发光层和发光区域52中的发光层抵接。另外,对于实施例32而言,也应用第8实施方式的发光层形成方法。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底层工序和后续工序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实施例31]
(发光层工序)
在上述底层上形成发光层50。具体地说,对于上述底层,利用喷墨印刷装置,真空干燥至10Pa后,对发光区域51(雪花形部)使用发光用高分子白色墨,对发光区域52(背景部)使用发光用高分子蓝色墨,以成为薄膜状的方式进行涂布,在130℃进行10分钟的烧制。
作为发光用组合物(白色墨),使用以固形物浓度为0.7%的方式将发光用高分子溶解于4-甲氧基甲苯和环己基苯的混合溶剂(混合比2∶8)中得到的物质,将其粘度设为5cp。另外,将刚涂布后的膜厚设为4.9μm。
另外,作为发光用组合物(蓝色墨),使用以固形物浓度为0.8%的方式将发光用高分子溶解于4-甲氧基甲苯和环己基苯的混合溶剂(混合比2∶8)中得到的物质,将其粘度设为5cp。另外,将刚涂布后的膜厚设为3.4μm。
[实施例32]
将白色墨浓度设为1.4%、将粘度设为11cp、将刚涂布后的膜厚设为1.8μm,除此之外,与实施例31相同。
[评价]
图17示出使实施例31、32发光时的发光面的拍摄结果。可知对于实施例31、32而言,使发光区域52(背景部)的蓝色墨在涂布时(涂布膜固化前)的涂布膜膜厚薄至3.4μm、使发光区域51(雪花形部)的白色墨在涂布时(涂布膜固化前)的涂布膜膜厚分别薄至4.9μm、1.8μm,从而能够抑制两个发光区域51、52的交界处产生亮线、暗线,能够抑制描边的可视性。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实施例31而言,两个发光区域51、52的交界处,可观察到有些暗线,即可观察到有些描边。与此相对,对于实施例32而言,使发光区域51(雪花形部)的白色墨的粘度增高至11cp,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两个发光区域51、52的交界处产生暗线,能够进一步抑制描边的可视性。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使制造方法简易化且可低价格化的有机EL元件和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的用途中。
符号说明
1,1A,1B,1C,1D,1E...有机EL元件、10...基板、20...阳极(第1电极)、30...空穴注入层、40,40D...空穴传输层、50,50A,50B,50C,50E...发光层、51,52,51A,52A,51B,52B,51C,52C,51D,52D...发光区域、55...非发光区域、60...电子注入层、70...阴极(第2电极)、100...涂布膜的周边部、101...涂布膜的周边部的最外围的部分、102...涂布膜的周边部的最外围的内侧部分、103...涂布膜的端部、200...涂布膜的中央部。

Claims (21)

1.一种有机EL元件,其为具备一整块的第1电极、一整块的第2电极、配置于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之间的发光层的有机EL元件,
所述发光层具有多个发光区域,
所述多个发光区域中的至少两个发光区域在发光色和发光亮度中的至少一个方面不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EL元件,其中,对于所述多个发光区域中的至少两个发光区域而言,各个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所含的发光材料不同。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机EL元件,其中,所述多个发光区域中,相邻发光区域之间的交界区域中的发光层包含:所述相邻发光区域中的一个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所含的发光材料;和所述相邻发光区域中的另一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所含的发光材料。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机EL元件,其中,与在所述相邻发光区域中的一个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和所述相邻发光区域中的另一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之中厚度较薄的发光层相比,所述多个发光区域中的相邻发光区域之间的交界区域中的发光层的厚度更薄。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机EL元件,其中,对于所述多个发光区域中的至少两个发光区域而言,各个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厚度不同。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机EL元件,其进一步具备功能层,所述功能层配置于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之间且与所述发光层不同,
对于所述多个发光区域中的至少两个发光区域而言,与各个发光区域对应的功能层厚度不同。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机EL元件,其中,
所述发光层进一步具有非发光区域,
所述非发光区域通过涂布2种涂布液而形成,
所述2种涂布液之一与所述多个发光区域中与所述非发光区域相邻的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所用的涂布液相同,
所述2种涂布液的另一者包含发光材料、或者包含非发光材料,
所述2种涂布液的另一者具有与所述与所述非发光区域相邻的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所用的涂布液相比更高的粘度,所述发光材料与所述与所述非发光区域相邻的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所用的涂布液的发光材料相同。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机EL元件,其中,
在所述多个发光区域中的相邻发光区域之间的交界区域中,所述相邻发光区域中的一个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和所述相邻发光区域中的另一个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抵接。
9.一种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具有:
形成一整块的第1电极的工序;
形成所述发光层的工序,所述发光层为具有多个发光区域的发光层,所述多个发光区域中的至少两个发光区域在发光色和发光亮度中的至少一个方面不同;
形成一整块的第2电极的工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形成所述发光层的工序中,对于所述多个发光区域中的至少两个发光区域,将包含各不相同的发光材料的涂布液分别以图案形式涂布至各发光区域从而以图案形式形成出涂布膜,对该涂布膜进行固化,从而形成各发光区域的发光层。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形成所述发光层的工序中,在所述多个发光区域中的相邻发光区域之间的交界区域处,涂布包含所述相邻发光区域中的一个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的发光材料的涂布液,并且涂布包含所述相邻发光区域中的另一个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的发光材料的涂布液。
12.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形成所述发光层的工序中,在所述多个发光区域中的相邻发光区域之间的交界区域处不涂布包含发光材料的涂布液。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形成所述发光层的工序中,对于所述多个发光区域中的至少两个发光区域,改变包含发光材料的涂布液的涂布量来涂布该涂布液,使得各个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厚度不同。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其进一步具有在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之间形成与所述发光层不同的功能层的工序,
在形成所述功能层的工序中,对于所述多个发光区域中的至少两个发光区域,按照使得与各个发光区域对应的功能层的厚度不同的方式改变包含构成所述功能层的材料的涂布液的涂布量来涂布该涂布液,从而形成涂布膜,对该涂布膜进行固化,形成所述功能层。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形成所述发光层的工序中,包括在所述发光层中形成非发光区域的子工序,
在形成所述非发光区域的子工序中,
涂布如下涂布液:
所述涂布液包含发光材料、或者包含非发光材料,所述发光材料与所述多个发光区域中与所述非发光区域相邻的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所用的涂布液的发光材料相同,所述涂布液具有与所述与所述非发光区域相邻的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所用的涂布液相比更高的粘度,
然后,涂布与所述与所述非发光区域相邻的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所用的涂布液相同的涂布液。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形成所述发光层的工序中,对于所述多个发光区域中的相邻发光区域之间的交界区域,涂布涂布液,使得所述相邻发光区域中的一个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和所述相邻发光区域中的另一个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层抵接。
17.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形成所述发光层的工序中,涂布包含发光材料的涂布液,形成膜厚1μm以上且6μm以下的涂布膜,通过对该涂布膜进行固化,从而形成所述发光层。
18.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形成所述发光层的工序中,涂布包含发光材料的、粘度为7cp以上且20cp以下的涂布液,形成涂布膜,对该涂布膜进行固化,从而形成所述发光层。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形成所述功能层的工序中,涂布包含构成所述功能层的材料的涂布液,形成膜厚1μm以上且6μm以下的涂布膜,对该涂布膜进行固化,从而形成所述功能层。
2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形成所述功能层的工序中,涂布包含构成所述功能层的材料的、粘度为7cp以上且20cp以下的涂布液,形成涂布膜,对该涂布膜进行固化,从而形成所述功能层。
21.如权利要求9~20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涂布所述涂布液的方法为喷墨印刷法。
CN201480028259.5A 2013-05-17 2014-05-16 有机el元件和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2298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05524 2013-05-17
JP2013-105524 2013-05-17
PCT/JP2014/063086 WO2014185529A1 (ja) 2013-05-17 2014-05-16 有機el素子、及び、有機el素子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29815A true CN105229815A (zh) 2016-01-06
CN105229815B CN105229815B (zh) 2017-05-10

Family

ID=518985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28259.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229815B (zh) 2013-05-17 2014-05-16 有机el元件和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929366B2 (zh)
EP (1) EP2999020B1 (zh)
JP (1) JP6122491B2 (zh)
CN (1) CN105229815B (zh)
TW (1) TWI661590B (zh)
WO (1) WO20141855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18419B1 (ko) 2015-02-24 2021-10-2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KR102545675B1 (ko) * 2016-05-11 2023-06-2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WO2018055767A1 (ja) * 2016-09-26 2018-03-29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EP3367455B1 (en) * 2017-02-24 2023-12-13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CNRS) Method for producing a multicolour opto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multiple photoactive materials
JP7463833B2 (ja) 2020-05-13 2024-04-0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
KR20220099147A (ko) * 2021-01-04 2022-07-1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발광 소자,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그 발광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22496A1 (en) * 2000-02-25 2001-09-20 Hidekazu Kobayashi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white light sour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7287586A (ja) * 2006-04-19 2007-11-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の製造方法、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および露光装置
CN101507355A (zh) * 2006-08-14 2009-08-12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可变色点的电致发光器件
WO2009144912A1 (ja) * 2008-05-29 2009-12-0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20399B2 (ja) 1995-07-28 2003-06-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
DE69941200D1 (de) * 1998-01-09 2009-09-17 Sony Corp Elektrolumineszente Vorrichtung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US6252253B1 (en) * 1998-06-10 2001-06-26 Agere Systems Optoelectronics Guardian Corp. Patterned light emitting diode devices
JP2001035669A (ja) 1999-07-27 2001-02-09 Minolta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30184218A1 (en) 2002-03-28 2003-10-02 Randolph C. Brost Displaying selected images using a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JP4378186B2 (ja) * 2004-02-06 2009-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アレイ
JP2008530810A (ja) * 2005-02-17 2008-08-07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パターニングされた発光層厚を持つoled装置
JP2006332036A (ja) * 2005-04-25 2006-12-07 Showa Denko Kk 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7200626A (ja) * 2006-01-24 2007-08-09 Harison Toshiba Lighting Corp 有機el素子
US20070241665A1 (en) 2006-04-12 2007-10-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s well as display device and exposure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TW201203651A (en) * 2010-04-27 2012-01-16 Orthogonal Inc Method for forming a multicolor OLED device
JP2013093426A (ja) * 2011-10-25 2013-05-16 Panasonic Corp 表示パネル及び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22496A1 (en) * 2000-02-25 2001-09-20 Hidekazu Kobayashi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white light sour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7287586A (ja) * 2006-04-19 2007-11-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の製造方法、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および露光装置
CN101507355A (zh) * 2006-08-14 2009-08-12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可变色点的电致发光器件
WO2009144912A1 (ja) * 2008-05-29 2009-12-0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61590B (zh) 2019-06-01
CN105229815B (zh) 2017-05-10
JPWO2014185529A1 (ja) 2017-02-23
EP2999020A1 (en) 2016-03-23
WO2014185529A1 (ja) 2014-11-20
TW201501382A (zh) 2015-01-01
EP2999020A4 (en) 2016-12-28
US20160141541A1 (en) 2016-05-19
JP6122491B2 (ja) 2017-04-26
US9929366B2 (en) 2018-03-27
EP2999020B1 (en) 2020-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29815A (zh) 有机el元件和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
CN101911333B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JP5264085B2 (ja) 単一発光素子内においてエリア定義形の多色発光を行うoled
KR20080095244A (ko)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CN101982012A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JP6658043B2 (ja) 有機el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982016A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照明装置
WO2010029882A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製造用のインキ、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02770980B (zh) 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KR20130046435A (ko) 유기 일렉트로루미네센스 소자
CN102113412A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发光装置及显示装置
CN106356461A (zh) 有机el元件
CN102342182A (zh)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7210381A (zh) 有机el元件
CN101821840A (zh) 薄膜有源元件、有机发光装置、显示装置、电子器件以及薄膜有源元件的制造方法
WO2009122870A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10073579A (ja) 有機el素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塗布装置
CN101978783A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显示装置
CN102845131B (zh) 发光装置
JP5672789B2 (ja) 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781606B2 (ja) 有機el素子の製造方法
CN105474754A (zh) 透明电极的制造方法、透明电极及具备该透明电极的有机场致发光元件
CN102668705A (zh) 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JP2009266805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10

Termination date: 2020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