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10135A -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10135A
CN105210135A CN201480027214.6A CN201480027214A CN105210135A CN 105210135 A CN105210135 A CN 105210135A CN 201480027214 A CN201480027214 A CN 201480027214A CN 105210135 A CN105210135 A CN 1052101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display
thin slice
liquid crystal
sticking part
crystal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2721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10135B (zh
Inventor
土冈达也
陈廷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2101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101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101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1013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8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 H01L21/6838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with gripping and holding devices using a vacuum; Bernoulli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a sequence of laminating steps, e.g. by adding new layers at consecutive laminating st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10Removing layers, or parts of layers, mechanically or chem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18Handling of layers or the laminate
    • B32B38/1858Handling of layers or the laminate using vacuu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9/00Layout of apparatus or plants, e.g. modular laminating syste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092Apparatus for mechanical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8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positioning, orientation or alignment
    • H01L21/681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positioning, orientation or alignment using optical controll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2Polarizing, birefringent, filte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15/00Other materials containing non-metallic inorganic compound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32B2311/00 - B32B2313/04
    • B32B2315/08Gla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20Displays, e.g.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plasma displays
    • B32B2457/202LCD, i.e.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using adhesi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16Drying; Softening; Cleaning
    • B32B38/162Clean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包括:供给部,其包括供给线,该供给线将与光学显示部件的显示区域对应的宽度的带状的光学构件片从坯料卷中与隔离片一起卷出,并以残留隔离片的方式将光学构件片切割为与显示区域对应的长度而成为光学构件,从而供给光学构件;多个贴合部,它们将由一条供给线依次供给的多个光学构件交替地粘贴于各自的保持面进行保持,并且将保持在各自的保持面上的光学构件分别贴合于各个光学显示部件;以及移动装置,其使多个贴合部在供给部与光学显示部件之间移动。

Description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
本申请基于在2013年5月17日向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3-105585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有在液晶面板等光学显示部件上贴合偏振板等光学构件而生产光学显示设备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所述的液晶面板的连续搬运系统:将偏振板依次粘贴于液晶面板的两面而形成液晶显示器的贴合部配置在搬运液晶面板的一系列的搬运线上。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723045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当在液晶面板上贴合偏振板时,由于针对偏振板的一条供给线而设有一个贴合部,因此在偏振板的贴合处理需要长时间的情况下,供给线上的偏振板的供给会发生停滞。其结果是,液晶显示器的生产效率降低。
另一方面,为了抑制生产效率的降低,考虑同时设置偏振板的供给线以及贴合部。然而,同时设置偏振板的供给线以及贴合部需要宽敞的设置场所,并且需要花费庞大的设备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能够抑制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效率的降低。
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方案。
(1)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是在光学显示部件上贴合光学构件而成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包括:供给部,其包括供给线,该供给线将与所述光学显示部件的显示区域对应的宽度的带状的光学构件片从坯料卷中与隔离片一起卷出,并以残留所述隔离片的方式将所述光学构件片切割为与所述显示区域对应的长度而形成所述光学构件,从而供给所述光学构件;多个贴合部,它们将由一条所述供给线依次供给的多个所述光学构件交替地粘贴于各自的保持面进行保持,并且将保持在各自的所述保持面上的所述光学构件分别贴合于各个所述光学显示部件;以及移动装置,其使所述多个贴合部在所述供给部与所述光学显示部件之间移动。
(2)在上述(1)所记载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中,也可以是,所述供给部包括将所述光学构件从所述隔离片剥离的剥离部,所述多个贴合部包括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当所述第一贴合部正在将保持在所述第一贴合部的所述保持面上的所述光学构件贴合于所述光学显示部件时,所述移动装置使所述第二贴合部向所述剥离部移动,并且,当所述第二贴合部正在将保持在所述第二贴合部的所述保持面上的所述光学构件贴合于所述光学显示部件时,所述移动装置使所述第一贴合部向所述剥离部移动。
(3)在上述(2)所记载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中,也可以是,所述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包括:第一吸附工作台,其具有对供保持在所述第一贴合部的所述保持面上的所述光学构件贴合的所述光学显示部件进行吸附并保持的吸附面;以及第二吸附工作台,其具有对供保持在所述第二贴合部的所述保持面上的所述光学构件贴合的所述光学显示部件进行吸附并保持的吸附面,所述移动装置使所述第一贴合部在所述剥离部与所述第一吸附工作台所保持的所述光学显示部件之间移动,并且,使所述第二贴合部在所述剥离部与所述第二吸附工作台所保持的所述光学显示部件之间移动。
(4)在上述(3)所记载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中,也可以是,所述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还包括回收工作台,该回收工作台配置在不与所述第一吸附工作台以及所述第二吸附工作台干涉的位置处,且对含有缺点的不合格光学构件进行回收,所述移动装置使保持有所述不合格光学构件的所述贴合部向所述回收工作台移动。
(5)在上述(4)所记载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中,也可以是,所述回收工作台配置在所述供给线的延长线上,所述第一吸附工作台和所述第二吸附工作台配置在隔着所述回收工作台而相互对置的位置处。
(6)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是在光学显示部件上贴合光学构件而成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包括:供给部,其包括供给线,该供给线将宽度比所述光学显示部件的显示区域的长边与短边中的任一边的长度宽的带状的光学构件片从坯料卷中与隔离片一起卷出,并以残留所述隔离片的方式将所述光学构件片切割为比所述显示区域的长边与短边中的另一边的长度长的长度而形成薄片,从而供给所述薄片;多个贴合部,它们将由一条所述供给线依次供给的多个薄片交替地粘贴于各自的保持面进行保持,并且将保持在各自的所述保持面上的所述薄片分别贴合于各个所述光学显示部件;移动装置,其使所述多个贴合部在所述供给部与所述光学显示部件之间移动;以及切断装置,其从贴合于所述光学显示部件的所述薄片切掉在与贴合面对应的部分的外侧配置的多余部分,形成与所述贴合面对应的大小的所述光学构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结构中的“贴合面”是指,光学显示部件的与薄片对置的面,“贴合面的外周缘”具体是指,在光学显示部件中贴合有薄片的一侧的基板的外周缘。
另外,薄片的“与贴合面对应的部分”是指,在薄片中,与薄片对置的光学显示部件的显示区域的大小以上且光学显示部件的外形形状(俯视下的轮廓形状)的大小以下的区域,并且是光学显示部件中的避开电气部件安装部等功能部分的区域。同样,“与贴合面对应的大小”是指,光学显示部件的显示区域的大小以上且光学显示部件的外形形状(俯视下的轮廓形状)的大小以下的大小。
(7)在上述(6)所记载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中,也可以是,所述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还包括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对贴合有所述薄片的所述光学显示部件与所述薄片之间的贴合面的外周缘进行检测,所述切断装置沿着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所述光学显示部件与所述薄片之间的所述贴合面的外周缘而切断所述薄片。
(8)在上述(6)或(7)所记载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中,也可以是,所述供给部包括将所述薄片从所述隔离片剥离的剥离部,所述多个贴合部包括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当所述第一贴合部正在将保持在所述第一贴合部的所述保持面上的所述薄片贴合于所述光学显示部件时,所述移动装置使所述第二贴合部向所述剥离部移动,并且,当所述第二贴合部正在将保持在所述第二贴合部的所述保持面上的所述薄片贴合于所述光学显示部件时,所述移动装置使所述第一贴合部向所述剥离部移动。
(9)在上述(8)所记载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中,也可以是,所述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包括:第一吸附工作台,其具有对供保持在所述第一贴合部的所述保持面上的所述薄片贴合的所述光学显示部件进行吸附并保持的吸附面;以及第二吸附工作台,其具有对供保持在所述第二贴合部的所述保持面上的所述薄片贴合的所述光学显示部件进行吸附并保持的吸附面,所述移动装置使所述第一贴合部在所述剥离部与所述第一吸附工作台所保持的所述光学显示部件之间移动,并且,使所述第二贴合部在所述剥离部与所述第二吸附工作台所保持的所述光学显示部件之间移动。
(10)在上述(9)所记载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中,也可以是,所述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还包括回收工作台,该回收工作台配置在不与所述第一吸附工作台以及所述第二吸附工作台干涉的位置处,且对含有缺点的不合格薄片进行回收,所述移动装置使保持有所述不合格薄片的所述贴合部向所述回收工作台移动。
(11)在上述(10)所记载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中,也可以是,所述回收工作台配置在所述供给线的延长线上,所述第一吸附工作台和所述第二吸附工作台配置在隔着所述回收工作台而相互对置的位置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抑制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效率的降低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膜贴合系统的简要结构图。
图2是液晶面板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构件片的剖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膜贴合系统的俯视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贴合装置的简要侧视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贴合装置的简要立体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贴合装置的简要俯视图。
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贴合装置的简要主视图。
图10是液晶面板的供给时的第一贴合装置的简要侧视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膜贴合系统的简要结构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膜贴合系统的俯视图。
图13A是表示薄片相对于液晶面板的贴合位置的确定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13B是表示薄片相对于液晶面板的贴合位置的确定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14A是应用于膜贴合系统的贴合装置的示意图。
图14B是应用于膜贴合系统的贴合装置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贴合面的边缘的检测工序的俯视图。
图16是检测装置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检测装置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对构成其一部分的膜贴合系统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膜贴合系统1的简要结构图。膜贴合系统1在例如液晶面板、有机EL面板这样的面板状的光学显示部件上贴合偏振膜、相位差膜、增亮膜这样的膜状的光学构件,且构成为生产包括所述光学显示部件以及光学构件在内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的一部分。在膜贴合系统1中,作为所述光学显示部件而使用液晶面板P。在图1中,为了便于图示,将膜贴合系统1分为上下二段而进行记载。
图2是将液晶面板P从其液晶层P3的厚度方向观察的俯视图。液晶面板P具备:俯视呈长方形的第一基板P1;与第一基板P1对置配置且呈比较小形的长方形的第二基板P2;以及被封入第一基板P1与第二基板P2之间的液晶层P3。液晶面板P在俯视下呈沿着第一基板P1的外形的长方形,将在俯视下收纳于液晶层P3的外周的内侧的区域作为显示区域P4。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在液晶面板P的表面背面上,适当地贴合有从长条带状的第一光学构件片F1、第二光学构件片F2以及第三光学构件片F3(参照图1,以下有时通称为光学构件片FX。)切出的第一光学构件F11、第二光学构件F12以及第三光学构件F13(以下有时通称为光学构件F1X。)。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液晶面板P的背光灯侧以及显示面侧的两面上分别贴合有作为偏振膜的第一光学构件F11以及第三光学构件F13,在液晶面板P的背光灯侧的面上与第一光学构件F11重叠地还贴合有作为增亮膜的第二光学构件F12。
图4是光学构件片FX的局部剖视图。光学构件片FX具有:膜状的光学构件主体F1a;在光学构件主体F1a的一方的面(在图4中为上表面)上设置的粘结层F2a;经由粘结层F2a而可分离地层叠在光学构件主体F1a的一方的面上的隔离片F3a;以及层叠在光学构件主体F1a的另一方的面(在图4中为下表面)上的表面保护膜F4a。光学构件主体F1a作为偏振板而发挥功能,被贴合在液晶面板P的显示区域P4的整个区域及其周边区域的范围内。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图示,省略图4的各层的剖面线。
光学构件主体F1a在其一方的面上残留粘结层F2a且使隔离片F3a分离的状态下,经由粘结层F2a而贴合于液晶面板P。以下,将从光学构件片FX去除隔离片F3a后的部分称作贴合片F5。
隔离片F3a在从粘结层F2a分离之前保护粘结层F2a以及光学构件主体F1a。表面保护膜F4a与光学构件主体F1a一起贴合于液晶面板P。表面保护膜F4a配置在相对于光学构件主体F1a而与液晶面板P相反的一侧以保护光学构件主体F1a。表面保护膜F4a在规定的时机与光学构件主体F1a分离。需要说明的是,光学构件片FX可以是不包括表面保护膜F4a的结构,也可以是表面保护膜F4a不与光学构件主体F1a分离的结构。
光学构件主体F1a具有:片状的偏振片F6;在偏振片F6的一方的面上利用粘合剂等接合的第一膜F7;以及在偏振片F6的另一方的面上利用粘合剂等接合的第二膜F8。第一膜F7以及第二膜F8例如是保护偏振片F6的保护膜。
需要说明的是,光学构件主体F1a是由一层光学层构成的单层构造,也可以是将多个光学层相互层叠的层叠构造。所述光学层除了偏振片F6以外,可以是相位差膜、增亮膜等。也可以对第一膜F7与第二膜F8的至少一方实施保护液晶显示元件的最外表面的硬涂层处理、包括遮光处理在内的获得防眩等效果的表面处理。光学构件主体F1a也可以不包括第一膜F7与第二膜F8的至少一方。例如在省略了第一膜F7的情况下,也可以将隔离片F3a经由粘结层F2a而贴合于光学构件主体F1a的一方的面。
图5是膜贴合系统1的俯视图(上表面图),参照图1、5而对膜贴合系统1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箭头F表示液晶面板P的搬运方向。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液晶面板P的搬运方向上游侧称作面板搬运上游侧,将液晶面板P的搬运方向下游侧称作面板搬运下游侧。
膜贴合系统1将主输送机5的规定位置设为贴合工序的起点5a以及终点5b。膜贴合系统1具备:自起点5a从主输送机5沿直角方向延伸第一副输送机6及第二副输送机7;从起点5a向第一副输送机6的第一起始位置6a搬运液晶面板P的第一搬运装置8;在第一副输送机6上设置的清洗装置9;在第一副输送机6的面板搬运下游侧设置的第一旋转式分度盘11;从第一副输送机6的第一终止位置6b向第一旋转式分度盘11的第一旋转起始位置11a搬运液晶面板P的第二搬运装置12;在第一旋转式分度盘11的周围设置的第一贴合装置13及第二贴合装置15以及膜剥离装置14。
另外,膜贴合系统1具备:在第一旋转式分度盘11的面板搬运下游侧设置的第二旋转式分度盘16;从第一旋转式分度盘11的第一旋转终止位置11b向第二旋转式分度盘16的第二旋转起始位置16a搬运液晶面板P的第三搬运装置17;在第二旋转式分度盘16的周围设置的第三贴合装置18以及检查装置19;在第二旋转式分度盘16的面板搬运下游侧设置的第二副输送机7;从第二旋转式分度盘16的第二旋转终止位置16b向第二副输送机7的第二起始位置7a搬运液晶面板P的第四搬运装置21;从第二副输送机7的第二终止位置7b向主输送机5的终点5b搬运液晶面板P的第五搬运装置22。
膜贴合系统1使用由驱动式的主输送机5、各副输送机6、7以及各旋转式分度盘11、16形成的生产线来搬运液晶面板P,并且对液晶面板P依次实施规定的处理。液晶面板P在使其表面背面水平的状态下在生产线上被搬运。
液晶面板P例如以如下方式被搬运:在主输送机5中,以使显示区域P4的短边沿着搬运方向的朝向被搬运,在与主输送机5正交的各副输送机6、7中,以使显示区域P4的长边沿着搬运方向的朝向被搬运,在各旋转式分度盘11、16中,以使显示区域P4的长边沿着各旋转式分度盘11、16的径向的朝向被搬运。图中附图标记5c表示与液晶面板P对应而在主输送机5上流动的架子。
相对于该液晶面板P的表面背面而贴合从带状的光学构件片FX中切出为规定长度的贴合片F5的薄片(相当于光学构件F1X)。膜贴合系统1的各部分由作为电子控制装置的控制装置25统一控制。
第一搬运装置8保持液晶面板P而在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上自如地搬运。
第一搬运装置8将例如通过吸附而保持的液晶面板P保持水平状态不变地向第一副输送机6的第一起始位置6a(图5的左端部)搬运,并在该位置解除所述吸附而将液晶面板P交接于第一副输送机6。
清洗装置9例如是水洗式清洗装置,在进行液晶面板P的表面背面的刷拂以及水洗之后,进行液晶面板P的表面背面的干燥。需要说明的是,清洗装置9也可以是进行液晶面板P的表面背面的静电去除以及集尘的干式清洗装置。
第二搬运装置12保持液晶面板P而在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上自如地搬运。第二搬运装置12例如将通过吸附而保持的液晶面板P保持水平状态不变地向第一旋转式分度盘11的第一旋转起始位置11a搬运,并在该位置解除所述吸附而将液晶面板P交接于第一旋转式分度盘11。
第一旋转式分度盘11是具有沿着铅垂方向的旋转轴的圆盘状的旋转平台,将图5的俯视下的左端部作为第一旋转起始位置11a而向右进行旋转驱动。第一旋转式分度盘11将从第一旋转起始位置11a向右旋转90°后的位置(图5的上端部)作为第一贴合搬出搬入位置11c。
在该第一贴合搬出搬入位置11c中,液晶面板P被未图示的搬运机器人搬入到第一贴合装置13。液晶面板P利用第一贴合装置13而进行背光灯侧的第一光学构件F11的贴合。贴合有第一光学构件F11的液晶面板P被未图示的搬运机器人从第一贴合装置13搬入到第一旋转式分度盘11的第一贴合搬出搬入位置11c。
第一旋转式分度盘11将从第一贴合搬出搬入位置11c向右旋转45°后的位置(图5的右上端部)作为膜剥离位置11e。在该膜剥离位置11e,由膜剥离装置14进行对第一光学构件F11的表面保护膜F4a的剥离。
第一旋转式分度盘11将从膜剥离位置11e向右旋转45°后的位置(图5的右端位置)作为第二贴合搬出搬入位置11d。
在该第二贴合搬出搬入位置11d中,液晶面板P被未图示的搬运机器人搬入到第二贴合装置15。液晶面板P利用第二贴合装置15而进行背光灯侧的第二光学构件F12的贴合。贴合有第二光学构件F12的液晶面板P被未图示的搬运机器人从第二贴合装置15搬入到第一旋转式分度盘11的第二贴合搬出搬入位置11d。
第一旋转式分度盘11将从第二贴合搬出搬入位置11d向右旋转90°后的位置(图5的下端部)作为第一旋转终止位置11b。在该第一旋转终止位置11b,由第三搬运装置17进行搬出。
第三搬运装置17保持液晶面板P而在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上自如地搬运。第三搬运装置17例如将通过吸附而保持的液晶面板P向第二旋转式分度盘16的第二旋转起始位置16a搬运,并且在该搬运时翻转液晶面板P的表背,在第二旋转起始位置16a解除所述吸附而将液晶面板P交接于第二旋转式分度盘16。
第二旋转式分度盘16是具有沿着铅垂方向的旋转轴的圆盘状的旋转平台,将图5的俯视下的上端部作为第二旋转起始位置16a而向右进行旋转驱动。第二旋转式分度盘16将从第二旋转起始位置16a向右旋转90°后的位置(图5的右端部)作为第三贴合搬出搬入位置16c。
在该第三贴合搬出搬入位置16c中,液晶面板P被未图示的搬运机器人搬入到第三贴合装置18。液晶面板P利用第三贴合装置18而进行显示面侧的第三光学构件F13的贴合。贴合有第三光学构件F13的液晶面板P被未图示的搬运机器人从第三贴合装置18搬入到第二旋转式分度盘16的第三贴合搬出搬入位置16c。
第二旋转式分度盘16将从第三贴合搬出搬入位置16c向右旋转90°后的位置(图5的下端部)作为贴合检查位置16d。在该贴合检查位置16d,由检查装置19对完成膜贴合的工件(液晶面板P)进行检查(光学构件F1X的位置是否合适(位置偏移是否处在公差范围内)等检查)。
被判断为光学构件F1X相对于液晶面板P的位置不合适的工件借助未图示的排出机构而向系统外排出。
第二旋转式分度盘16将从贴合检查位置16d向右旋转90°后的位置(图5的左端部)作为第二旋转终止位置16b。在该第二旋转终止位置16b,由第四搬运装置21进行搬出。
第四搬运装置21保持液晶面板P而在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上自如地搬运。第四搬运装置21例如将通过吸附而保持的液晶面板P向第二副输送机7的第二起始位置7a搬运,并在第二起始位置7a解除所述吸附而将液晶面板P交接于第二副输送机7。
第五搬运装置22保持液晶面板P而在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上自如地搬运。第五搬运装置22例如将通过吸附而保持的液晶面板P向主输送机5的终点5b搬运,并在终点5b解除所述吸附而将液晶面板P交接于主输送机5。以上,基于膜贴合系统1的贴合工序结束。
以下,参照图6~图10对第一贴合装置13详细进行说明。图6是第一贴合装置13的简要侧视图。图7是第一贴合装置13的简要立体图。图8是第一贴合装置13的简要俯视图。图9是第一贴合装置13的简要主视图。图10是液晶面板的供给时的第一贴合装置13的简要侧视图。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贴合装置15以及第三贴合装置18也具有相同的结构,故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第一贴合装置13相对于液晶面板P的上表面而进行第一光学构件片F1中的切割为规定尺寸的贴合片F5的薄片(第一光学构件F11)的贴合。
如图6以及图7所示,第一贴合装置13具备:片材搬运装置31(供给部);缺陷检测装置60;标记装置63;标记检测装置64;第一吸附工作台41;第二吸附工作台42;回收工作台43;多个贴合头32(贴合部);移动装置70;第一旋转装置81;以及第二旋转装置82。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个贴合头32具备第一贴合头32A和第二贴合头32B。以下,有时将第一贴合头32A和第二贴合头32B通称为贴合头32。
片材搬运装置31包括供给线31L,该供给线31L将第一光学构件片F1从坯料卷R1中与隔离片F3a一起卷出,并以残留隔离片F3的方式切割第一光学构件片F1而形成贴合片F5,从而供给贴合片F5。
片材搬运装置31是将隔离片F3a作为载体而搬运贴合片F5的装置,具有:卷出部31a,其保持卷绕有带状的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坯料卷R1,并且将第一光学构件片F1沿着其长边方向送出;切断装置31b,其对从坯料卷R1卷出的第一光学构件片F1实施半切割;刀刃31c(剥离部),其将实施了半切割的第一光学构件片F1卷成锐角而使贴合片F5从隔离片F3a分离;卷绕部31d,其对卷绕经由刀刃31c而成为单体的隔离片F3a的隔离卷R2进行保持;多个辊(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辊311、312、313、314、315、316),它们在卷出部31a与卷绕部31d之间形成第一隔离片F3a的搬运路径;以及测长器33,其设置在多个辊的至少一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辊311)上。
第一光学构件片F1在与其搬运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片材宽度方向)上,具有与液晶面板P的显示区域P4的宽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当于显示区域P4的短边长度)同等的宽度。
位于片材搬运装置31的起点的卷出部31a和位于片材搬运装置31的终点的卷绕部31d例如相互同步地驱动。由此,卷出部31a将第一光学构件片F1向其搬运方向送出,并且卷绕部31d卷绕经过刀刃31c后的隔离片F3a。以下,将片材搬运装置31中的第一光学构件片F1(隔离片F3a)的搬运方向上游侧称作片材搬运上游侧,将搬运方向下游侧称作片材搬运下游侧。
多个辊架设第一光学构件片F1中的至少隔离片F3a,由此形成搬运路径。多个辊由从使搬运中的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行进方向发生变化的辊、能够调整搬运中的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张力的辊等中选择的辊构成。
测长器33基于安装有测长器33的辊311的旋转角以及外周的长度来测定搬运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距离(搬运距离)。测长器33的测定结果向控制装置25输出。控制装置25基于测长器33的测定结果而生成片材位置信息,该片材位置信息示出:在搬运第一光学构件片F1期间的任意时刻,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长边方向的各点存在于搬运路径上的哪一位置。
缺陷检测装置60对存在于搬运中的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缺点进行检测。缺点检测装置50通过对搬运中的第一光学构件片F11执行反射检查、透射检查、斜透射检查、正交尼科耳(crossnicol)透射检查等检查处理,由此对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缺点进行检测。
缺陷检测装置60具备:能够向第一光学构件片F1照射光的照明部61;以及能够检测从照明部61照射而经过第一光学构件片F1(反射和透射的一方或者双方)后的光的、基于光学构件片F1中的缺点的有无的变化的光检测器62。光学构件片F1的缺点是,例如,在光学构件片F1的内部存在由固体、液体、气体的至少一个构成的异物的部分;在光学构件片F1的表面存在凹凸、划痕的部分;以及因光学构件片F1的变形、材质的不均等而成为亮点的部分等。
照明部61根据由缺陷检测装置60进行的检查的种类而照射光强度、波长、偏振光状态等被调整后的光。光检测器62由CCD等摄像元件构成,且对由照明部61照射有光的部分的第一光学构件片F1进行拍摄。光检测器62的检测结果(摄像结果)向控制装置25输出。
控制装置25解析由光检测器62拍摄到的图像并判断缺点的有无。控制装置25在判断为第一光学构件片F1存在缺点时,参照测长器33的测定结果而生成表示缺点在第一光学构件片F1上的位置的缺点位置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缺陷检测装置60的结构能够适当地变更,以便能够检测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缺点。例如,缺陷检测装置60也可以具备基于光检测器62的检测结果而判断缺点的有无的判断部,并能够将判断部的判断结果向控制装置25输出。缺陷检测装置60也可以不将判断部的判断结果向控制装置25输出,且控制装置25不判断缺点的有无。
标记装置63基于判断部的判断结果而对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缺点的部分添加记号。通过添加记号,第一光学构件片F1中的缺点部分得以识别。例如,标记装置63在第一光学构件片F1中发现的缺点位置处从其表面保护膜F4a侧通过喷墨式打印机等来进行标记。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代替由标记装置63进行的标记而由操作者用万能笔(magic)等来进行标记。
标记装置63对缺点位置的标记在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搬运中进行。需要说明的是,对缺点位置的标记也可以在使第一光学构件片F1停止时进行。
记号检测装置64对在搬运中的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缺点位置处标记的记号进行检测。记号检测装置64通过对搬运中的第一光学构件片F11执行透射检查等检查处理,从而对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记号进行检测。
记号检测装置64具备:能够向第一光学构件片F1照射光的照明部65;以及能够拍摄在第一光学构件片F1上形成的记号的摄像装置66。
例如,照明部65具备荧光灯和对从荧光灯射出的光进行扩散的扩散板。摄像装置66由CCD等摄像元件构成,且对由照明部65照射有光的部分的第一光学构件片F1进行拍摄。摄像装置66的检测结果(摄像结果)向控制装置25输出。
控制装置25解析由摄像装置66拍摄到的图像并判断记号的有无。控制装置25在判断为第一光学构件片F1存在记号时,参照测长器33的测定结果而生成表示记号在第一光学构件片F1上的位置的记号位置信息。
切断装置31b在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片材宽度方向的整个宽度的范围内,切断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厚度方向上的一部分(实施半切割)。
切断装置31b调整切断刀具的进退位置,以避免因在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搬运中作用的张力导致第一光学构件片F1(隔离片F3a)发生破断(隔离片F3a残留规定的厚度),并实施半切割直至粘结层F2a与隔离片F3a之间的界面的附近。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用代替切断刀具的激光装置。
在半切割后的第一光学构件片F1上,通过在其厚度方向上切断光学构件主体F1a以及表面保护膜F4a,由此在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片材宽度方向的整个宽度的范围内形成切入线。第一光学构件片F1被切入线分为在长边方向上具有与显示区域P4的长边长度相当的长度的区段。该区段分别成为贴合片F5中的一个薄片。需要说明的是,切断装置31b的结构能够适当地变更,以便能够控制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厚度方向的切入线的尺寸(深度)以及片材搬运方向的切入线的位置。
控制装置25参照记号位置信息,在从由切断装置31b形成的第一切入线起与第一光学构件F11的长边方向的单位长度相当的区间(以下,称作下一薄片的区间)内判断是否存在第一光学构件F11的缺点。控制装置25根据下一薄片的区间是否存在缺点而确定接下来形成的切入线的位置,从而生成表示切入线在第一光学构件片F1上的形成位置的切入线位置信息。
切断装置31b基于判断部的判断结果,以残留隔离片F3a的方式切割第一光学构件片F1,形成不含有缺点的合格薄片(相当于合格光学构件(第一光学构件F11))或者含有缺点的不合格薄片(相当于不合格光学构件)。
刀刃31c位于从图6的左侧向右侧被大致水平地搬运的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下方,在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片材宽度方向上至少在其整个宽度的范围内延伸。刀刃31c以与半切割后的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隔离片F3a侧滑动接触的方式卷绕第一光学构件片F1。
刀刃31c在其锐角状的前端部将第一光学构件片F1卷绕为锐角。第一光学构件片F1在刀刃31c的前端部折回为锐角时,从贴合片F5剥离隔离片F3a。此时,贴合片F5的粘结层F2a(与液晶面板P贴合的贴合面)朝下。刀刃31c的前端部的正下方成为隔离件剥离位置31e,第一贴合头32A以及第二贴合头32B的各自的保持面32a从上方与该刀刃31c的前端部相接,由此贴合片F5的薄片的表面保护膜F4a(与贴合面相反的一侧的面)粘贴于第一贴合头32A以及第二贴合头32B的各自的保持面32a。
第一吸附工作台41具有吸附面41a,该吸附面41a吸附供第一贴合头32A的保持面32a所保持的贴合片F5的薄片贴合的液晶面板P并进行保持。
第二吸附工作台42具有吸附面42a,该吸附面42a吸附并保持供第二贴合头32B的保持面32a所保持的贴合片F5的薄片贴合的液晶面板P。
如图10所示,第一吸附工作台41以及第二吸附工作台42分别能够沿着与片材搬运方向平行的第二方向V2移动。例如,第一吸附工作台41以及第二吸附工作台42分别在液晶面板P的供给时沿着第二方向V2移动。
如图7所示,回收工作台43配置在不与第一吸附工作台41以及第二吸附工作台42干涉的位置。回收工作台43回收不合格薄片。回收工作台43具有支承不合格薄片的支承面43a。
在回收工作台43的支承面43a上借助贴合头32而贴合从隔离片F3a剥离的不合格薄片。例如,在支承面43a上配置有废弃片等,不合格薄片在废弃片上重叠贴合有多张。在不合格薄片层叠了一定程度之后,不合格薄片被集中废弃。在该情况下,不合格薄片可以从废弃片剥离而废弃,也可以与废弃片一起废弃。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吸附工作台41的吸附面41a、第二吸附工作台42的吸附面42a以及回收工作台43的支承面43a分别存在于同一平面内。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回收工作台43配置在供给线31L的延长线31La上。第一吸附工作台41和第二吸附工作台42配置在隔着回收工作台43而相互对置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吸附工作台41、第二吸附工作台42以及回收工作台43的配置位置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吸附工作台41、第二吸附工作台42以及回收工作台43的配置位置只要是配置在第一吸附工作台41、第二吸附工作台42以及回收工作台43不相互干涉的位置,则能够根据需要适当地变更。
多个贴合头32将由一条供给线31L依次供给的多个贴合片F5的薄片交替地粘贴保持于各自的保持面32a,并且将各自的保持面32a所保持的贴合片F5的薄片分别贴合于各个液晶面板P。
贴合头32保持从隔离片F3a剥离的合格薄片并将其贴合于液晶面板P,并且保持从隔离片F3a剥离的不合格薄片并将其贴合于回收工作台43。
贴合头32具有与片材宽度方向平行且呈向下方凸出的圆弧状的保持面32a。保持面32a例如具有比贴合片F5的贴合面(粘结层F2c)弱的粘贴力,且能够反复粘贴、剥离贴合片F5的表面保护膜F4c。
贴合头32以在刀刃31的上方将沿着片材宽度方向的轴作为中心的方式,且以与片材宽度方向平行并沿着保持面32a的弯曲的方式进行倾动。贴合头32的倾动在粘贴保持贴合片F5时以及在将粘贴保持的贴合片F5贴合于液晶面板P时适当地进行。
贴合头32在以使保持面32a朝下并使保持面32a的弯曲一端侧(图6的右侧)成为下侧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将保持面32a的弯曲一端侧从上方按压于刀刃31的前端部,并使位于隔离件剥离位置31e的贴合片F5的前端部粘贴于保持面32a。然后,通过送出贴合片F5并使贴合头32倾动(以使保持面32a的弯曲另一端侧(图6的左侧)成为下侧的方式倾斜),由此在保持面32a上粘贴贴合片F5的薄片的整体。
贴合头32在隔离件剥离位置31e以及第一贴合位置11c(参照图5)的上方能够升降规定量,并且能够在隔离件剥离位置31e与第一贴合位置11c之间适当地移动。贴合头32与能够实现升降时、移动时以及倾动时的驱动的作为驱动装置的臂部71b(参照图7)连结。
贴合头32在使贴合片F5粘贴于保持面32a时,例如在使第一光学构件F11的前端部粘贴于保持面32a之后断开与臂部71b之间的卡合而倾动自如,从该状态伴随着第一光学构件F11的送出而被动地倾动。贴合头32在使第一光学构件F11整体粘贴于保持面32a之前倾动的话,以该倾斜姿势通过与例如臂部71b卡合等来锁定倾动,并以该状态向第一贴合位置11c的上方移动。
贴合头32在将粘贴保持的贴合片F5贴合于液晶面板P时,例如利用臂部71b的工作而主动地倾动,沿着保持面32a的弯曲而向液晶面板P的上表面按压贴合片F5并可靠地进行贴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贴合头32以及吸附工作台这两者相对于一条供给线31L而分别各设有两个,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是贴合头32以及吸附工作台这两者与片材搬运装置31对应地设有三个以上,也可以是仅吸附工作台与片材搬运装置31对应而仅设有一个。即,至少贴合头32相对于一条供给线31L设有多个即可。但是,从简化装置结构的观点出发,贴合头32以及吸附工作台这两者优选相对于一条供给线31L而分别各设有两个。
移动装置70使多个贴合头32在刀刃31c与液晶面板P之间、或者刀刃31c与回收工作台43之间移动。具体而言,移动装置70在第一贴合头32A正在将第一贴合头32A的保持面32a所保持的贴合片F5的薄片贴合于第一吸附工作台41中的液晶面板P时,使第二贴合头32B向刀刃31c移动,并且,在第二贴合头32B正在将第二贴合头32B的保持面32a所保持的贴合片F5的薄片贴合于第二吸附工作台42中的液晶面板P时,使第一贴合头32A向刀刃31c移动。
如图7~图9所示,移动装置70具备配置在相互相邻的位置的第一移动装置70A和第二移动装置70B。
第一移动装置70A使第一贴合头32A在刀刃31c与第一吸附工作台41所保持的液晶面板P之间、或者刀刃31c与回收工作台43之间移动。第二移动装置70B使第二贴合头32B在刀刃31c与第二吸附工作台42所保持的液晶面板P之间、或者刀刃31c与回收工作台43之间移动。以下,有时将第一移动装置70A和第二移动装置70B通称为移动装置70。
移动装置70具备一个第一移动部71、两个第二移动部72以及一个第三移动部73。
第一移动部71使贴合头32沿着与吸附面41a的法线方向平行的第一方向V1移动。第一移动部71具有:致动器等动力部71a;利用动力部71a而能够沿着第一方向V1移动的臂部71b;以及支承臂部71b的支承部71c。
第一贴合头32A安装在第一移动装置70A中的臂部71b的前端。第二贴合头32B安装在第二移动装置70B中的臂部71b的前端。
第二移动部72使贴合头32在刀刃31与液晶面板P之间沿着与片材搬运方向平行的第二方向V2移动。第二移动部72具有沿着第二方向V2延伸配置的导轨72a和能够沿着导轨72a移动的滑块72b。
第三移动部73使贴合头32在刀刃31c与液晶面板P之间、或者在刀刃31c与回收工作台43之间沿着平行于与片材搬运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第三方向V3移动。第三移动部73具有沿着第三方向V3延伸配置的导轨73a和能够沿着导轨73a移动的滑块73b。
导轨73a安装在滑块72b的与导轨72a侧相反的一侧。支承部71c安装在滑块73b的与导轨73a侧相反的一侧。
在第一移动装置70A中,动力部71a和滑块73b相互偏心地配置,以使得从第一方向V1观察,第一贴合头32A偏向延长线31La侧配置。具体而言,动力部71a安装在支承部71c的一端侧(延长线31La侧),滑块73b安装在支承部71c的另一端侧(与延长线31La相反的一侧)。
在第二移动装置70B中,动力部71a和滑块73b相互偏心地配置,以使得从第一方向V1观察,第二贴合头32B偏向延长线31La侧配置。具体而言,动力部71a安装在支承部71c的一端侧(延长线31La侧),滑块73b安装在支承部71c的另一端侧(与延长线31La相反的一侧)。
根据上述那样的结构,即便第一移动装置70A和第二移动装置70B隔着延长线31La而分离配置,第一贴合头32A以及第二贴合头32B也能够分别向刀刃31c以及回收工作台43移动。
第一旋转装置81基于第二检测相机35的摄像结果而使第一吸附工作台41在水平面内旋转,并调整第一吸附工作台41所保持的液晶面板P与第一贴合头32A所保持的贴合片F5之间的相对贴合位置。例如,第一旋转装置81具有:马达,其具有与第一吸附工作台41的吸附面41a的法线方向平行的旋转轴;以及传递机构,其将马达的旋转力传递至第一吸附工作台41。第一吸附工作台41安装在传递机构上。
第二旋转装置82基于第二检测相机35的摄像结果而使第二吸附工作台42在水平面内旋转,并调整第二吸附工作台42所保持的液晶面板P与第二贴合头32B所保持的贴合片F5之间的相对贴合位置。例如,第二旋转装置82具有:马达,其具有与第二吸附工作台42的吸附面42a的法线方向平行的旋转轴;以及传递机构,其将马达的旋转力传递至第二吸附工作台42。第二吸附工作台42安装在传递机构上。
第二移动部72使贴合头32向隔离片F3a的剥离位置即刀刃31的前端部移动。第一移动部71使贴合头32从隔离件剥离位置31e的上方下降,由此将保持面32a从上方按压于刀刃31的前端部,从而使位于隔离件剥离位置31e的贴合片F5的前端部粘贴于保持面32a。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刀刃31c的前端部的下方,设有对该部位中的贴合片F5的薄片的片材搬运下游侧的前端进行检测的第一检测相机34。第一检测相机34的检测数据被送至控制装置25。控制装置25例如在第一检测相机34检测到贴合片F5的下游侧端的时刻使片材搬运装置31暂时停止,然后使贴合头32下降并使贴合片F5的前端部粘贴于贴合头32的保持面32a。
控制装置25在由第一检测相机34检测到贴合片F5的下游侧端而使片材搬运装置31暂时停止时,实施切断装置31b对贴合片F5的切割。即,沿着第一检测相机34的检测位置(第一检测相机34的光轴延长位置)与切断装置31b的切割位置(切断装置31b的切断刀具进退位置)之间的片材搬运路径的距离相当于贴合片F5的薄片的长度。
切断装置31b能够沿着片材搬运路径移动,通过该移动,沿着第一检测相机34的检测位置与切断装置31b的切割位置之间的片材搬运路径的距离发生变化。切断装置31b的移动由控制装置25控制,例如在切断装置31b对贴合片F5的切断后送出一片贴合片F5的薄片的量时,在其切断端从规定的基准位置偏移的情况下,通过切断装置31b的移动来修正该偏移。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切断装置31b的移动来应对长度不同的贴合片F5的切割。另外,能够通过切断装置31b的移动来应对长度不同的不合格片材的切割。
当贴合片F5从隔离件剥离位置31e向第一贴合位置11c移动时,粘贴保持于保持面32a的贴合片F5的例如相对于前端部的基端部的两角部分别被一对第二检测相机35拍摄。各第二检测相机35的检测数据被送至控制装置25。控制装置25例如基于各第二检测相机35的摄像数据来确认贴合片F5相对于贴合头32的水平方向(贴合头32的移动方向及其正交方向以及垂直轴中心的旋转方向)的位置。在贴合头32以及贴合片F5的相对位置存在偏移的情况下,贴合头32为了使贴合片F5(第一光学构件F11)的位置成为规定的基准位置而进行对准。
关于由该第一贴合装置13进行的液晶面板P以及贴合片F5(第一光学构件F11)的对准,作为第一对准装置的控制装置25基于第一~第四检测相机34~38的检测数据来确定第一光学构件F11相对于液晶面板P的相对贴合位置,以使得液晶面板P的像素列的排列方向与第一光学构件(偏振膜)F11的偏振光方向相互一致。
具体而言,在第一旋转式分度盘11的第一贴合位置11c设有用于进行第一贴合位置11c上的液晶面板P的水平方向的对准的一对第三检测相机36。在第二旋转式分度盘16的第二贴合位置16c同样设有用于进行液晶面板P的第二贴合位置16c上的水平方向的对准的一对第四检测相机37。各第三检测相机36例如分别拍摄液晶面板P的玻璃基板(第一基板P1)中的图5中左侧的两角部,各第四检测相机37例如分别拍摄液晶面板P的玻璃基板中的图5中左侧的两角部。
在第二旋转式分度盘16的第二贴合位置16c设有用于进行液晶面板P的第二贴合位置16c上的水平方向的对准的一对第五检测相机38。各第五检测相机38例如分别拍摄液晶面板P的玻璃基板中的图5中左侧的两角部。各检测相机34~38的检测数据被送至控制装置25。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用代替各检测相机34~38的传感器。
在各旋转式分度盘11、16上设有载置液晶面板P且能够实现其水平方向的对准的对准平台。对准平台由控制装置25基于各检测相机34~38的检测数据而驱动控制。由此,进行液晶面板P相对于各旋转式分度盘11、16(各贴合位置11c、16c)的对准。
通过向该液晶面板P贴合进行了基于贴合头32的对准的贴合片F5,光学构件F1X的贴合偏差得以抑制,光学构件F1X相对于液晶面板P的光轴方向的精度提高,光学显示设备的色彩度以及对比度提高。另外,能够将光学构件F1X高精度地设置至显示区域P4的边缘,能够缩窄显示区域P4外侧的边框部G(参照图3)而实现显示区域的放大以及设备的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贴合装置13在作为贴合位置的第一吸附工作台41以及第二吸附工作台42的各自的上方设有用于进行液晶面板P的水平方向的对准的一对第三检测相机36(参照图5、6)。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中,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作为贴合位置的第一吸附工作台41以及第二吸附工作台42这两个吸附工作台中的一个吸附工作台。
在第二贴合装置15中,同样在作为贴合位置的第一吸附工作台41以及第二吸附工作台42的各自的上方设有用于进行液晶面板P的水平方向的对准的一对第四检测相机37(参照图5)。各第三检测相机36例如分别拍摄液晶面板P的玻璃基板(第一基板P1)中的图5中左侧的两角部,各第四检测相机37例如分别拍摄液晶面板P的玻璃基板中的图5中左侧的两角部。
在第三贴合装置18中,同样在作为贴合位置的第一吸附工作台41以及第二吸附工作台42的各自的上方设有用于进行液晶面板P的水平方向的对准的一对第五检测相机38(参照图5)。各第五检测相机38例如分别拍摄液晶面板P的玻璃基板中的图5中左侧的两角部。各检测相机34~38的检测信息被送至控制装置25。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用代替各检测相机34~38的传感器。
各贴合装置13、15、18中的第一吸附工作台41以及第二吸附工作台42分别由控制装置25基于各检测相机34~38的检测信息而驱动控制。由此,进行各贴合位置处的液晶面板P相对于贴合头32的对准。
通过从完成对准的贴合头32将贴合片F5贴合于该液晶面板P,光学构件F1X的贴合偏差得以抑制,光学构件F1X相对于液晶面板P的光轴方向的精度提高,光学显示设备的色彩度以及对比度提高。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5包括计算机系统而构成。该计算机系统具备CPU等运算处理部和存储器、硬盘等存储部。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5包括能够执行与计算机系统的外部的装置之间的通信的接口。在控制装置25上也可以连接有能够将输入信号输入的输入装置。上述的输入装置包括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或者能够将来自计算机系统的外部的装置的数据输入的通信装置等。控制装置25可以包括表示膜贴合系统1的各部分的动作状况的液晶显示器等显示装置,也可以与显示装置连接。
在控制装置25的存储部安装有控制计算机系统的操作系统(OS)。在控制装置25的存储部记录有程序,该程序通过使运算处理部控制膜贴合系统1的各部分,由此使膜贴合系统1的各部分执行第一贴合头32A对贴合片F5的贴合与第二贴合头32B对贴合片F5的贴合之间的切换处理。包含记录于存储部的程序在内的各种信息能够由控制装置25的运算处理部读取。控制装置25也可以包括执行膜贴合系统1的各部分的控制所需要的各种处理的ASIC等逻辑电路。
如以上说明那样,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膜贴合系统1包括:供给部31,其包括供给线31L,该供给线31L将与液晶面板P的显示区域P4对应的宽度的带状的光学构件片FX从坯料卷R1中与隔离片F3a一起卷出,并以残留隔离片F3a的方式将光学构件片FX切割为与显示区域P4对应的长度而形成光学构件F1X,从而供给光学构件F1X;多个贴合头32,它们将由一条供给线31L依次供给的多个光学构件F1X交替地粘贴于各自的保持面32a进行保持,并且将各自的保持面32a所保持的光学构件F1X分别贴合于各个液晶面板P;以及移动装置70,其使多个贴合头32在供给部31与液晶面板P之间移动。此外,供给部31包括将光学构件F1X从隔离片F3a剥离的刀刃31c,多个贴合头32包括第一贴合头32A和第二贴合头32B,移动装置70在第一贴合头32A正在将第一贴合头32A的保持面32a所保持的光学构件F1X贴合于液晶面板P时,使第二贴合头32B向刀刃31c移动,并且,在第二贴合头32B正在将第二贴合头32B的保持面32a所保持的光学构件F1X贴合于液晶面板P时,使第一贴合头32A向刀刃31c移动。另外包括:第一吸附工作台41,其具有吸附面41a,该吸附面41a吸附并保持供第一贴合头32A的保持面32a所保持的光学构件F1X贴合的液晶面板P;以及第二吸附工作台42,其具有吸附面42a,该吸附面42a吸附并保持供第二贴合头32B的保持面32a所保持的光学构件F1X贴合的液晶面板P,移动装置70使第一贴合头32A在刀刃31c与第一吸附工作台41所保持的液晶面板P之间移动,并且使第二贴合头32B在刀刃31c与第二吸附工作台42所保持的液晶面板P之间移动。另外,还包括回收工作台43,该回收工作台43配置在不与第一吸附工作台41以及第二吸附工作台42干涉的位置,且对含有缺点的不合格薄片进行回收,移动装置70使保持有不合格薄片的第一贴合头32A以及第二贴合头32B向回收工作台43移动。另外,回收工作台43配置在供给线31L的延长线31La上,第一吸附工作台41和第二吸附工作台42配置在隔着回收工作台43而相互对置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将光学构件F1X的供给线31L设为一条,并且设有多个贴合头32,因此即便在光学构件F1X的贴合处理需要长时间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供给线31L中的光学构件F1X的供给发生停滞。因此,能够抑制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效率的降低。另外,由于供给线31L仅一条即可,因此与设置多条供给线的情况相比,无需宽敞的设置场所,并且能够抑制设备成本。
另外,通过移动装置70,在第一贴合头32A正在将第一贴合头32A的保持面32a所保持的光学构件F1X贴合于液晶面板P时,使第二贴合头32B向刀刃31c移动,并且,在第二贴合头32B正在将第二贴合头32B的保持面32a所保持的光学构件F1X贴合于液晶面板P时,使第一贴合头32A向刀刃31c移动,因此能够利用第一贴合头32A的移动时间和第二贴合头32B的移动时间高效地分担光学构件F1X的贴合处理时间。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光学构件F1X的贴合处理。
另外,通过移动装置70,使第一贴合头32A在刀刃31c与第一吸附工作台41所保持的液晶面板P之间移动,并且,使第二贴合头32B在刀刃31c与第二吸附工作台42所保持的液晶面板P之间移动,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光学构件F1X的贴合处理。
另外,通过移动装置70,使保持有不合格薄片的第一贴合头32A以及第二贴合头32B向回收二工作台43移动,因此能够将不合格薄片弃贴于回收工作台43。因此,即便不使用与隔离片不同的去除用膜等,也能够去除不合格薄片。
另外,与将不同于隔离片的排除用膜和不合格薄片一起回收的结构相比,能够省去排除用膜,能够节省排除用膜所需要的成本。另外,由于能够利用回收工作台43而回收不合格薄片,因此无需额外设置回收排除用膜的装置,从而能够简化装置结构。另外,能够去除不合格薄片,并且将合格薄片贴合于液晶面板P。因此,能够有效地回收不合格薄片。
此外,由于回收工作台43配置在不与第一吸附工作台41以及第二吸附工作台42干涉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异物等附着在液晶面板P的表面。
另外,由于回收工作台43配置在供给线31L的延长线31La上,因此能够使基于移动装置70的贴合头32的移动呈直线状。因此,与回收工作台43配置在从供给线31L的延长线31La上偏移的位置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基于移动装置70的贴合头32的移动轴,从而能够顺畅地回收不合格薄片。
此外,由于第一吸附工作台41和第二吸附工作台42配置在隔着回收工作台43而相互对置的位置,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在第一吸附工作台41与回收工作台43之间以及第二吸附工作台42与回收工作台43之间各自之中的贴合头32的移动。
另外,在膜贴合系统1中,将与显示区域P4对应的宽度的带状的光学构件片FX切割为规定长度而成为光学构件F1X,将该光学构件F1X保持于贴合头32的保持面32a,并且将光学构件F1X贴合于液晶面板P,由此能够抑制光学构件F1X的尺寸偏差、贴合偏差,从而能够缩窄显示区域P4周边的边框部G而实现显示区域的放大以及设备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采用在将光学构件F1X转印于贴合头32之后粘贴于液晶面板P的结构,因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贴合头32与液晶面板P的定位。
因此,能够提高光学构件F1X与液晶面板P的贴合精度。
另外,在膜贴合系统1中,光学构件F1X的连续贴合变得容易,能够提高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效率。另外,作为贴合头32而使用具有圆弧状的保持面32a的贴合头,因此能够借助圆弧状的保持面32a的倾动来顺畅地保持光学构件F1X,并且同样能够借助圆弧状的保持面32a的倾动来将光学构件F1X可靠地贴合于液晶面板P。
另外,在膜贴合系统1中,刀刃31c使光学构件F1X与液晶面板P的贴合面朝下而将光学构件F1X从隔离片F3a剥离,贴合头32将与贴合面相反的一侧的上表面粘贴于保持面32a进行保持,并以使贴合面朝下的状态在剥离位置与贴合位置之间移动。因此,光学构件片FX以粘结层F2a侧的贴合面朝向下方的方式被搬运,能够抑制光学构件片FX的贴合面的伤痕、异物的附着等而抑制贴合不合格的发生。
另外,膜贴合系统1具备使液晶面板P向搬入位置(各旋转起始位置11a、16a)、贴合位置(各吸附工作台41)以及搬出位置(各旋转终止位置11b、16b)移动的旋转式分度盘11、16,由此能够高效地切换液晶面板P的搬运方向,并且使旋转式分度盘11、16也作为生产线的一部分而抑制生产线长度,从而能够提高系统的设置自由度。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膜贴合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膜贴合系统2的简要结构图。在图11中,为了便于图示,将膜贴合系统2分为上下二段而进行记载。以下,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举出由贴合头32贴合的光学构件F1X的宽度以及长度与液晶面板P的显示区域P4中的宽度以及长度同等的情况为例。与此相对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在将比显示区域P4大(宽度以及长度大)的薄片贴合于液晶面板P之后切掉薄片的多余部分的切断装置,在该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存在较大不同。
例如,作为宽度以及长度比显示区域P4大的薄片,使用如下所述的薄片:薄片的宽度与显示区域P4的宽度相比而单侧大2mm~5mm(两侧4mm~10mm),并且薄片的长度与显示区域P4的长度相比而单侧大2mm~5mm(两侧4mm~10mm)。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膜贴合系统2向液晶面板P的表面背面贴合从长条带状的第一光学构件片F1、第二光学构件片F2以及第三光学构件片F3(光学构件片FX)切出的第一光学构件F11、第二光学构件F12以及第三光学构件F13(参照图3,光学构件F1X)。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光学构件F11、第二光学构件F12以及第三光学构件F13通过从后述的第一薄片F1m、第二薄片F2m以及第三薄片F3m(以下,也有时通称为薄片FXm)切掉贴合有薄片FXm的液晶面板P与薄片FXm之间的贴合面的外侧的多余部分而形成。
图12是膜贴合系统2的俯视图(平面图),以下,参照图11、12对膜贴合系统2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箭头F表示液晶面板P的搬运方向。另外,在图12中,为了便于说明,仅图示作为贴合位置的第一吸附工作台41以及第二吸附工作台42这两个吸附工作台中的一个吸附工作台。在以下的说明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将液晶面板P的搬运方向上游侧称作面板搬运上游侧,并将液晶面板P的搬运方向下游侧称作面板搬运下游侧。
膜贴合系统2将主输送机5的规定位置设为贴合工序的起点5a以及终点5b。膜贴合系统2具备:第一副输送机6及第二副输送机7;第一搬运装置8;清洗装置9;第一旋转式分度盘11;第二搬运装置12;第一贴合装置13及第二贴合装置15;膜剥离装置14;以及第一切断装置51。
此外,膜贴合系统2具备:在第一旋转式分度盘11的面板搬运下游侧设置的第二旋转式分度盘16;第三搬运装置17;第三贴合装置18;第二切断装置52;第二副输送机7;第四搬运装置21;以及第五搬运装置22。
膜贴合系统2使用由驱动式的主输送机5、各副输送机6和7以及各旋转式分度盘11、16形成的生产线来搬运液晶面板P,并且对液晶面板P依次实施规定的处理。液晶面板P例如以如下方式被搬运:在主输送机5中,以使显示区域P4的短边沿着搬运方向的朝向被搬运,在与主输送机5正交的各副输送机6、7中,以使显示区域P4的长边沿着搬运方向的朝向被搬运,在各旋转式分度盘11、16中,以使显示区域P4的长边沿着各旋转式分度盘11、16的径向的朝向被搬运。
膜贴合系统2向液晶面板P的表面背面贴合从带状的光学构件片FX切为规定长度的贴合片F5的薄片(相当于光学构件F1X)。
第一旋转式分度盘11将从第二搬运装置12搬入的搬入位置(图12的俯视的左端部)作为第一旋转起始位置11a而向右旋转驱动。第一旋转式分度盘11将从第一旋转起始位置11a向右旋转90°后的位置(图12的上端部)作为第一贴合搬出搬入位置11c。
在该第一贴合搬出搬入位置11c中,液晶面板P被未图示的搬运机器人搬入到第一贴合装置13。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第一贴合装置13进行液晶面板P中的背光灯侧的第一薄片F1m的贴合。第一薄片F1m是尺寸比液晶面板P的显示区域P4大的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薄片。
利用第一贴合装置13而在液晶面板P的表背一方的面贴合第一薄片F1m,由此形成第一光学构件贴合体PA1。第一光学构件贴合体PA1被未图示的搬运机器人从第一贴合装置13搬入到第一旋转式分度盘11的第一贴合搬出搬入位置11c。
第一旋转式分度盘11将从第一贴合搬出搬入位置11c向右旋转45°后的位置(图12的右上端部)作为膜剥离位置11e。在该膜剥离位置11e,进行膜剥离装置14对第一光学构件F1m的表面保护膜F4a的剥离。
第一旋转式分度盘11将从膜剥离位置11e向右旋转45°后的位置(图12的右端位置)作为第二贴合搬出搬入位置11d。
在该第二贴合搬出搬入位置11d中,液晶面板P被未图示的搬运机器人搬入到第二贴合装置15。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第二贴合装置15进行液晶面板P中的背光灯侧的第二薄片F2m的贴合。第二薄片F2m是尺寸比液晶面板P的显示区域大的第二光学构件片F2的薄片。
利用第二贴合装置15而向第一光学构件贴合体PA1的第一薄片F1m侧的面贴合第二薄片F2m,由此形成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被未图示的搬运机器人从第二贴合装置15搬入到第一旋转式分度盘11的第二贴合搬出搬入位置11d。
第一旋转式分度盘11将从第二贴合位置11d向右旋转90°后的位置(图12的下端部)作为第一旋转终止位置1(第一切断位置)1b。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旋转终止位置11b是第一切断装置51对第一薄片F1m以及第二薄片F2m进行切断的第一切断位置。
另外,膜贴合系统2具备第一检测装置91(参照图16)。第一检测装置91设置在比第二贴合位置11d靠面板搬运下游侧的位置。第一检测装置91对液晶面板P与第一薄片F1m的贴合面(以下,有时称作第一贴合面。)的边缘进行检测。
参照图15、图16以及图17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5、图16以及图17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第二薄片F2m的图示。
如图15所示,第一检测装置91例如在设置于上游侧输送机6的搬运路径上的4处位置的检查区域CA中对第一贴合面SA1的边缘ED(贴合面的外周缘)进行检测。各检查区域CA配置在与具有矩形形状的第一贴合面SA1的4个角部对应的位置。边缘ED按照在生产线上搬运的各个液晶面板P而被检测。由第一检测装置91检测出的边缘ED的数据存储于存储装置24(参照图11)。
需要说明的是,检查区域CA的配置位置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各检查区域CA也可以配置在与第一贴合面SA1的各边的一部分(例如各边的中央部)对应的位置。
图16是第一检测装置91的示意图。
如图16所示,第一检测装置91具备:对边缘ED进行照明的照明光源94;以及以相对于第一贴合面SA1的法线方向而比边缘ED更向第一贴合面SA1的内侧倾斜的姿势配置,且从第一光学构件贴合体PA1的贴合有第一薄片F1m的一侧拍摄边缘ED的图像的摄像装置93。
照明光源94和摄像装置93分别配置在图15所示的4处位置的检查区域CA(与第一贴合面SA1的4个角部对应的位置)。
第一贴合面SA1的法线与摄像装置93的摄像面93a的法线所成的角度θ(以下,称作摄像装置93的倾斜角度θ)优选设定为,避免面板分断时的偏移、毛边等进入摄像装置93的摄像视野内。例如,在第二基板P2的端面比第一基板P1的端面向外侧偏移的情况下,摄像装置93的倾斜角度θ设定为,避免第二基板P2的边缘进入摄像装置93的摄像视野内。
摄像装置93的倾斜角度θ优选设定为,适于第一贴合面SA1与摄像装置93的摄像面93a的中心之间的距离H(以下,称作摄像装置93的高度H)。例如,在摄像装置93的高度H为50mm以上且100mm以下的情况下,摄像装置93的倾斜角度θ优选设定为5°以上且20°以下的范围的角度。但是,在根据经验而知晓偏移量的情况下,能够基于该偏移量而求出摄像装置93的高度H以及摄像装置93的倾斜角度θ。在本实施方式中,摄像装置93的高度H设定为78mm,摄像装置93的倾斜角度θ设定为10°。
照明光源94和摄像装置93固定地配置在各检查区域CA内。
需要说明的是,照明光源94和摄像装置93也可以配置为能够沿着第一贴合面SA1的边缘ED移动。在该情况下,照明光源94与摄像装置93各设置一个即可。另外,由此,能够使照明光源94和摄像装置93移动至容易拍摄第一贴合面SA1的边缘ED的位置。
照明光源94配置在第一光学构件贴合体PA1的与贴合有第一薄片F1m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照明光源94以相对于第一贴合面SA1的法线方向而比边缘ED更向第一贴合面SA1的外侧倾斜的姿势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照明光源94的光轴与摄像装置93的摄像面93a的法线平行。
需要说明的是,照明光源也可以配置在第一光学构件贴合体PA1的贴合有第一薄片F1m的一侧。
另外,照明光源94的光轴与摄像装置93的摄像面93a的法线也可以稍微倾斜地交叉。
另外,如图17所示,摄像装置93以及照明光源94也可以分别配置在沿着第一贴合面SA1的法线方向而与边缘ED重叠的位置。第一贴合面SA1与摄像装置93的摄像面93a的中心之间的距离H1(以下,称作摄像装置93的高度H1)优选设定为容易检测第一贴合面SA1的边缘ED的位置。例如,摄像装置93的高度H1优选设定在50mm以上且150mm以下的范围内。
第一薄片F1m的切割位置基于第一贴合面SA1的边缘ED的检测结果而被调整。控制装置25(参照图11)获取存储装置24(参照图11)所存储的第一贴合面SA1的边缘ED的数据,并将第一薄片F1m的切割位置确定为,使第一光学构件F11成为不向液晶面板P的外侧(第一贴合面SA1的外侧)伸出的大小。第一切断装置51在由控制装置25确定的切割位置处切断第一薄片F1m。
返回图11以及图12,第一切断装置51设置在比第一检测装置91靠面板搬运下游侧的位置。第一切断装置51分别从贴合于液晶面板P的第一薄片F1m以及第二薄片F2m集中切掉在与第一贴合面SA1对应的部分的外侧配置的多余部分,将由第一光学构件片F1构成的第一光学构件F11以及由第二光学构件片F2构成的第二光学构件F12形成为与第一贴合面SA1对应的大小的光学构件。
在此,“与第一贴合面SA1对应的大小”是指,液晶面板P的显示区域P4的大小以上且液晶面板P的外形形状(俯视下的轮廓形状)的大小以下的大小。
通过在将第一薄片F1m和第二薄片F2m贴合于液晶面板P之后进行集中切割,由此消除第一光学构件F11和第二光学构件F12的位置偏移,从而获得与第一贴合面SA1的外周缘的形状吻合的第一光学构件F11以及第二光学构件F12。另外,第一薄片F1m和第二薄片F2m的切断工序也得以简化。
利用第一切断装置51从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切掉第一薄片F1m以及第二薄片F2m的多余部分,从而形成在液晶面板P的表背一方的面上贴合第一光学构件F11以及第二光学构件F12而成的第三光学构件贴合体PA3。此时,第三光学构件贴合体PA3和切去与第一贴合面SA1对应的部分(各光学构件F11、F12)且残留成框状的各薄片F1m、F2m的多余部分分离。
在此,“与第一贴合面SA1对应的部分”是指,显示区域P4的大小以上且液晶面板P的外形形状的大小以下的区域,并且是避开电气部件安装部等功能部分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呈矩形的液晶面板P中的除去所述功能部分的三边,沿着液晶面板P的外周缘而对多余部分进行激光切割,在相当于所述功能部分的一边,在从液晶面板P的外周缘适当地进入显示区域P4侧的位置处对多余部分进行激光切割。例如,在与第一贴合面SA1对应的部分为TFT基板的贴合面的情况下,在相当于所述功能部分的一边,以除去所述功能部分的方式在从液晶面板P的外周缘向显示区域P4侧偏移规定量的位置处被切割。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局限于在液晶面板P中的包括所述功能部分的区域(例如液晶面板P整体)贴合薄片。例如,也可以预先在液晶面板P中的避开所述功能部分的区域贴合薄片,然后在俯视呈矩形的液晶面板P中的除去所述功能部分的三边沿着液晶面板P的外周缘而对多余部分进行激光切割。
从第一薄片FX1以及第二薄片F2m中切掉的多余部分被省略图示的剥离装置从液晶面板P剥离并回收。第三光学构件贴合体PA3在第一旋转终止位置11b处被第三搬运装置17搬出。
第三搬运装置17保持液晶面板P(第三光学构件贴合体PA3)并能够在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上自如地搬运。第三搬运装置17例如将通过吸附而保持的液晶面板P向第二旋转式分度盘16的第二旋转起始位置16a搬运,并且在该搬运时反转液晶面板P的表背,并在第二旋转起始位置16a解除所述吸附而将液晶面板P交接于第二旋转式分度盘16。
第二旋转式分度盘16将从第三搬运装置17搬入的搬入位置(图12的俯视的上端部)作为第二旋转起始位置16a而向右旋转驱动。第二旋转式分度盘16将从第二旋转起始位置16a向右旋转90°后的位置(图12的右端部)作为第三贴合搬出搬入位置16c。
在该第三贴合搬出搬入位置16c中,液晶面板P被未图示的搬运机器人搬入到第三贴合装置18。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第三贴合装置18进行显示面侧的第三薄片F3m的贴合。第三薄片F3m是尺寸比液晶面板P的显示区域大的第三光学构件片F3的薄片。
利用第三贴合装置18而向液晶面板P的表背另一方的面(第三光学构件贴合体PA3的与贴合有第一光学构件F11以及第二光学构件F12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贴合第三薄片F3m,由此形成第四光学构件贴合体PA4。第四光学构件贴合体PA4被未图示的搬运机器人从第三贴合装置18搬入到第二旋转式分度盘16的第三贴合搬出搬入位置16c。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旋转式分度盘16将从第三贴合位置16c向右旋转90°后的位置(图12的下端部)作为第二切断位置16d。在该第二切断位置16d,进行第二切断装置52对第三薄片F3m的切断。
另外,膜贴合系统2具备第二检测装置92(参照图16)。第二检测装置92设置在比第三贴合位置16c靠面板搬运下游侧的位置。第二检测装置92对液晶面板P与第三薄片F3m的贴合面(以下,有时称作第二贴合面。)的边缘进行检测。由第二检测装置92检测出的边缘的数据被存储于存储装置24(参照图11)中。
第三薄片F3m的切割位置基于第二贴合面的边缘的检测结果而被调整。控制装置25(参照图11)获取存储装置24(参照图11)所存储的第二贴合面的边缘的数据,并将第三薄片F3m的切割位置确定为,使第三光学构件F13成为不向液晶面板P的外侧(第二贴合面的外侧)伸出的大小。第二切断装置52在由控制装置25确定的切割位置处切断第三薄片F3m。
第二切断装置52设置在比第二检测装置92靠面板搬运下游侧的位置。第二切断装置52从贴合于液晶面板P的第三薄片F3m中切掉在与第二贴合面对应的部分的外侧配置的多余部分,从而形成与第二贴合面对应的大小的光学构件(第三光学构件F13)。
在此,“与第二贴合面对应的大小”是指,液晶面板P的显示区域P4的大小以上且液晶面板P的外形形状(俯视下的轮廓形状)的大小以下的大小。
利用第二切断装置52从第四光学构件贴合体PA4切掉第三薄片F3m的多余部分,由此形成在液晶面板P的表背另一方的面贴合第三光学构件F13且在液晶面板P的表背一方的面贴合第一光学构件F11以及第二光学构件F12而成的第五光学构件贴合体PA5。此时,第五光学构件贴合体PA5和切去与第二贴合面对应的部分(第三光学构件F13)而残留成框状的第三薄片F3m的多余部分分离。从第三薄片F3m切掉的多余部分被省略图示的剥离装置从液晶面板P剥离并回收。
在此,“与第二贴合面对应的部分”是指,显示区域P4的大小以上且液晶面板P的外形形状的大小以下的区域,并且是避开电气部件安装部等功能部分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呈矩形的液晶面板P中的四边,沿着液晶面板P的外周缘而对多余部分进行激光切割。例如,在与第二贴合面对应的部分为CF基板的贴合面的情况下,由于没有相当于所述功能部分的部分,因此在液晶面板P的四边沿着液晶面板P的外周缘切割。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切断装置51沿着第一检测装置91检测出的液晶面板P与第一薄片F1m之间的贴合面(第一贴合面SA1)的外周缘而分别切断第一薄片F1m以及第二薄片F2m。第二切断装置52沿着第二检测装置92检测出的液晶面板P与第三薄片F3m之间的贴合面(第二贴合面)的外周缘而切断第三薄片F3m。
在此,第一切断装置51以及第二切断装置52例如是CO2激光切削刀具。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切断装置51以及第二切断装置52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切断刀具等其他切断机构。
第一切断装置51以及第二切断装置52沿着检测装置91、92检测出的液晶面板P与薄片FXm之间的贴合面的外周缘而将薄片FXm切断为环状。
第一切断装置51和第二切断装置52与同一激光输出装置53连接。由第一切断装置51、第二切断装置52以及激光输出装置53构成切断机构,该切断机构从薄片FXm切掉在与贴合面对应的部分的外侧配置的多余部分,并形成与显示区域P4对应的大小的光学构件片FX。由于各薄片F1m、F2m、F3m的切断所需要的激光输出不怎么大,因此也可以将从激光输出装置53输出的高输出的激光分为两支而向第一切断装置51和第二切断装置52供给。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旋转式分度盘16将从第二切断位置16d向右旋转90°后的位置(图12的左端部)作为第二旋转终止位置16b。在该第二旋转终止位置16b,进行第四搬运装置21对第五光学构件贴合体PA5的搬出。
第四搬运装置21保持液晶面板P(第五光学构件贴合体PA5)并在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上自如地搬运。第四搬运装置21例如将通过吸附而保持的液晶面板P向第二副输送机7的第二起始位置7a搬运,在第二起始位置7a解除所述吸附而将液晶面板P交接于第二副输送机7。
第五搬运装置22保持液晶面板P(第五光学构件贴合体PA5)并在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上自如地搬运。第五搬运装置22例如将通过吸附而保持的液晶面板P向主输送机5的终点5b搬运,在终点5b解除所述吸附而将液晶面板P交接于主输送机5。
在第二旋转终止位置16b之后的液晶面板P(第五光学构件贴合体PA5)的搬运路径上设置有省略图示的贴合检查位置,在该贴合检查位置,由省略图示的检查装置对完成膜贴合的工件(液晶面板P)进行检查(光学构件F1X的位置是否适当(位置偏移是否处在公差范围内)等检查)。被判断为光学构件F1X相对于液晶面板P的位置不适当的工件被未图示的排出机构向系统外排出。
据此,基于膜贴合系统2的贴合工序结束。
以下,举出第一贴合装置13所进行的贴合片F5向液晶面板P贴合的贴合工序为例而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省略关于具有与第一贴合装置13相同的结构的第二贴合装置15以及第三贴合装置18所进行的贴合工序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贴合装置13从第一光学构件片F1切出比液晶面板P的显示区域P4大的贴合片F5的薄片(第一薄片F1m),将该贴合片F5的薄片(第一薄片F1m)保持于贴合头32的保持面32a,并且通过按压而将贴合片F5的薄片(第一薄片F1m)贴合于液晶面板P。
第一吸附工作台41以及第二吸附工作台42分别由控制装置25基于各检测相机34~38的检测信息而驱动控制。由此,进行在各贴合位置处的液晶面板P相对于贴合头32的对准。
通过从完成对准的贴合头32将贴合片F5(薄片FXm)贴合于该液晶面板P,光学构件F1X的贴合偏差得以抑制,光学构件F1X相对于液晶面板P的光轴方向的精度提高,光学显示设备的色彩度以及对比度提高。
在此,构成光学构件片FX的偏振膜例如通过将由二色性色素染色后的PVA膜单轴延伸而形成,但缘于在延伸时的PVA膜的厚度的不均、二色性色素的染色不均等,有时在光学构件片FX的面内产生光轴方向的偏差。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预先存储在存储装置24(参照图11)中的光学构件片FX的各部分中的光轴的面内分布的检查数据,控制装置25确定液晶面板P相对于光学构件片FX的贴合位置(相对贴合位置)。而且,各贴合装置13、15、18与该贴合位置吻合地进行液晶面板P相对于从光学构件片FX切出的薄片FXm的对准,并在薄片FXm上贴合液晶面板P。
薄片FXm相对于液晶面板P的贴合位置(相对贴合位置)的确定方法例如如下所述。
首先,如图13A所示,在光学构件片FX的宽度方向上设定多个检查点CP,在各检查点CP处检测光学构件片FX的光轴的方向。检测光轴的时机可以是坯料卷R1的制造时,也可以在从坯料卷R1卷出光学构件片FX到进行半切割的期间。光学构件片FX的光轴方向的数据与光学构件片FX的位置(光学构件片FX的长边方向的位置以及宽度方向的位置)建立关联而存储于存储装置24(参照图11)。
控制装置25从存储装置24(参照图11)获取各检查点CP的光轴的数据(光轴的面内分布的检查数据),并对薄片FXm被切出的部分的光学构件片FX(由切入线CL划分的区域)的平均光轴的方向进行检测。
例如,如图13B所示,按照各检查点CP来检测光轴的方向与光学构件片FX的边缘线EL所成的角度(偏移角),在将所述偏移角中的最大的角度(最大偏移角)设为θmax并将最小的角度(最小偏移角)设为θmin时,将最大偏移角θmax与最小偏移角θmin的平均值θmid(=(θmax+θmin)/2)作为平均偏移角来检测。而且,将相对于光学构件片FX的边缘线EL而呈平均偏移角θmid的方向作为光学构件片FX的平均光轴的方向来检测。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偏移角例如将相对于光学构件片FX的边缘线EL左旋的方向作为正并将右旋的方向作为负而计算。
然后,确定薄片FXm相对于液晶面板P的贴合位置(相对贴合位置),以使得由上述的方法检测出的光学构件片FX的平均光轴的方向相对于液晶面板P的显示区域P4的长边或者短边呈所希望的角度。例如,在根据设计式样而将光学构件F1X的光轴的方向设定为相对于显示区域P4的长边或者短边呈90°的方向的情况下,以使光学构件片FX的平均光轴的方向相对于显示区域P4的长边或者短边呈90°的方式将薄片FXm贴合于液晶面板P。
所述切断装置51、52沿着检测装置91、92检测出的液晶面板P与薄片FXm之间的贴合面的外周缘而切断薄片FXm。在显示区域P4的外侧设有用于配置将液晶面板P的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接合起来的密封剂等的规定宽度的边框部G(参照图3),在该边框部G的宽度内进行切断装置51、52对薄片FXm的切断。
需要说明的是,光学构件片FX的面内的平均光轴的方向的检测方法并不局限于上述方法。例如,从在光学构件片FX的宽度方向上设定的多个检查点CP(参照图13A)之中选择一个或者多个检查点CP,按照所选择的各检查点CP对光轴的方向与光学构件片FX的边缘线EL所成的角度(偏移角)进行检测。而且,也可以将所选择的一个或者多个检查点CP的光轴方向的偏移角的平均值作为平均偏移角来检测,将相对于光学构件片FX的边缘线EL而呈所述平均偏移角的方向作为光学构件片FX的平均光轴的方向来检测。
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中的膜贴合系统2包括:供给部31,其包括供给线31L,该供给线31L将宽度比液晶面板P的显示区域P4的长边与短边中的任一边的长度宽的带状的光学构件片FX从坯料卷R1中与隔离片F3a一起卷出,并以残留隔离片F3a的方式将光学构件片FX切割为比显示区域P4的长边与短边中的另一边的长度长的长度而形成薄片FXm,从而供给薄片FXm;多个贴合头32,它们将由一条供给线31L依次供给的多个薄片FXm交替地粘贴于各自的保持面32a进行保持,并且将各自的保持面32a所保持的薄片FXm分别粘贴于各个液晶面板P;移动装置70,其使多个贴合头32在供给部31与液晶面板P之间移动;切断装置51、52,它们从贴合于液晶面板P的薄片FXm切掉在与贴合面对应的部分的外侧配置的多余部分,从而形成与贴合面对应的大小的光学构件F1X。此外,包括对贴合有薄片FXm的液晶面板P与薄片FXm之间的贴合面的外周缘进行检测的检测装置91、92,切断装置51、52沿着检测装置91、92检测出的液晶面板P与薄片FXm之间的贴合面的外周缘而切断薄片FXm。另外,供给部31包括将薄片FXm从隔离片F3a剥离的刀刃31c,多个贴合头32包括第一贴合头32A和第二贴合头32B,移动装置70在第一贴合头32A正在将第一贴合头32A的保持面32a所保持的薄片FXm贴合于液晶面板P时,使第二贴合头32B向刀刃31c移动,并且,在第二贴合头32B正在将第二贴合头32B的保持面32a所保持的薄片FXm贴合于液晶面板P时,使第一贴合头32A向刀刃31c移动。另外,包括:第一吸附工作台41,其具有吸附面41a,该吸附面41a吸附并保持供第一贴合头32A的保持面32a所保持的薄片FXm贴合的液晶面板P;第二吸附工作台42,其具有吸附面42a,该吸附面42a吸附并保持供第二贴合头32B的保持面32a所保持的薄片FXm贴合的液晶面板P,移动装置70使第一贴合头32A在刀刃31c与第一吸附工作台41所保持的液晶面板P之间移动,并且使第二贴合头32B在刀刃31c与第二吸附工作台42所保持的液晶面板P之间移动。另外,还包括回收工作台43,该回收工作台43配置在不与第一吸附工作台41以及第二吸附工作台42干涉的位置,且对含有缺点的不合格薄片进行回收,移动装置70使保持有不合格薄片的第一贴合头32A以及第二贴合头32B向回收工作台43移动。另外,回收工作台43配置在供给线31L的延长线31La上,第一吸附工作台41和第二吸附工作台42配置在隔着回收工作台43而相互对置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将薄片FXm的供给线31L设为一条,并且设有多个贴合头32,因此即便在薄片FXm的贴合处理需要长时间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供给线31L中的薄片FXm的供给发生停滞。因此,能够抑制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效率的降低。另外,由于供给线31L仅一条即可,与设置多条供给线的情况相比,无需宽敞的设置场所,并且能够抑制设备成本。
另外,通过移动装置70,在第一贴合头32A正在将第一贴合头32A的保持面32a所保持的薄片FXm贴合于液晶面板P时,使第二贴合头32B向刀刃31c移动,并且,在第二贴合头32B正在将第二贴合头32B的保持面32a所保持的薄片FXm贴合于液晶面板P时,使第一贴合头32A向刀刃31c移动,因此能够利用第一贴合头32A的移动时间和第二贴合头32B的移动时间高效地分担薄片FXm的贴合处理时间。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薄片FXm的贴合处理。
另外,利用移动装置70,使第一贴合头32A在刀刃31c与第一吸附工作台41所保持的液晶面板P之间移动,并且,使第二贴合头32B在刀刃31c与第二吸附工作台42所保持的液晶面板P之间移动,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薄片FXm的贴合处理。
另外,利用移动装置70,使保持有不合格薄片的第一贴合头32A以及第二贴合头32B向回收工作台43移动,因此能够将不合格薄片弃贴于回收工作台43。因此,即便不使用与隔离片不同的去除用膜等,也能够去除不合格薄片。
另外,与将不同于隔离片的排除用膜和不合格薄片一起回收的结构相比,能够省去排除用膜,能够节省排除用膜所需要的成本。另外,由于能够利用回收工作台43而回收不合格薄片,因此无需额外设置回收排除用膜的装置,从而能够简化装置结构。另外,能够去除不合格薄片,并且将合格薄片贴合于液晶面板P。因此,能够有效地回收不合格薄片。此外,由于回收工作台43配置在不与第一吸附工作台41以及第二吸附工作台42干涉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异物等附着在液晶面板P的表面。
另外,由于回收工作台43配置在供给线31L的延长线31La上,因此能够使基于移动装置70的贴合头32的移动呈直线状。因此,与回收工作台43配置在从供给线31L的延长线31La上偏移的位置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基于移动装置70的贴合头32的移动轴,从而能够顺畅地回收不合格薄片。
此外,由于第一吸附工作台41和第二吸附工作台42配置在隔着回收工作台43而相互对置的位置,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在第一吸附工作台41与回收工作台43之间以及第二吸附工作台42与回收工作台43之间各自之中的贴合头32的移动。
另外,在膜贴合系统2中,能够将光学构件F1X高精度地设置至显示区域P4的边缘,缩窄显示区域P4外侧的边框部G(参照图3)而实现显示区域的放大以及设备的小型化。
另外,在膜贴合系统2中,第一切断装置51以及第二切断装置52也可以是激光切削刀具,第一切断装置51以及第二切断装置52与同一激光输出装置53连接,从激光输出装置53输出的激光被分支后供给至第一切断装置51以及第二切断装置52。在该情况下,与在第一切断装置51和第二切断装置52分别连接有各个激光输出装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的小型化。
需要说明的是,薄片FXm的多余部分的大小(向液晶面板P的外侧伸出的部分的大小)根据液晶面板P的尺寸而被适当地设定。例如,在将薄片FXm应用于5英寸~10英寸的中小型尺寸的液晶面板P的情况下,在薄片FXm的各边,将薄片FXm的一边与液晶面板P的一边之间的间隔设定为2mm~5mm的范围的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膜贴合系统2中,也可以使用检测装置而按照多个液晶面板P来检测贴合面的外周缘,基于所检测的外周缘,来设定按照各个液晶面板P而贴合的薄片的切断位置。由此,能够与液晶面板P、薄片的大小的个体差异无关地切出所希望的大小的光学构件,因此能够消除因液晶面板P、薄片的大小的个体差异而导致的品质偏差,从而缩窄显示区域周边的边框部而实现显示区域的放大以及设备的小型化。
(第三实施方式)
图14A以及图14B是应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膜贴合系统1、2的贴合装置的示意图。
图14A是示出将薄片FXm保持于贴合头60的状态的图,图14B是示出将薄片FXm贴合于液晶面板P的状态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使用具有圆弧状的保持面32a的贴合头32,与此相对地,本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使用具有平面状的保持面60a的贴合头60。因而,在此以贴合头60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具有:贴合头60;贴合辊62;支承贴合头60以及贴合辊62的导杆61;以及使导杆61以相对于液晶面板P倾动的状态水平移动的驱动装置63。虽未图示,但在本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上设有与图6所示的结构相同的卷出部、切断装置以及刀刃(剥离部)。
贴合头60具有保持从隔离片剥离的薄片FXm的平面状的保持面60a。保持面60a通过导杆61倾动而相对于液晶面板P倾斜。薄片FXm的一端部以向保持面60a的外侧伸出的方式被定位,并吸附于保持面60a。薄片FXm的吸附力弱,薄片FXm在保持于保持面60a的状态下以在保持面60a上滑动的方式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
贴合辊62配置在贴合头60的侧方,将从贴合头60的保持面60a伸出的薄片FXm按压并粘贴于液晶面板P。在该状态下,当利用驱动装置63使导杆61沿水平方向移动时,在薄片FXm的所述一端部粘贴于液晶面板P的状态下,贴合头60以及贴合辊62从薄片FXm的所述一端部侧朝向另一端部侧水平移动。由此,薄片FXm通过贴合辊62而从一端部侧逐渐贴合于液晶面板P。
贴合头60将保持面60a所保持的薄片FXm在水平方向中的头移动方向及其正交方向以及旋转方向上进行对准。薄片FXm与液晶面板P的贴合位置(相对贴合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由控制装置25(参照图1)基于光学构件片FX的光轴方向的检查数据而确定。贴合头60基于控制装置25确定出的相对贴合位置,将保持面60a所保持的薄片FXm贴合于液晶面板P。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能够提供可缩小显示区域周边的边框部而实现显示区域的放大以及设备的小型化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包括部件结构、构造、形状、大小、数量以及配置等,在不脱离该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加以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的说明:
1、2…膜贴合系统(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31…片材搬运装置(供给部),31c…刀刃(剥离部),31L…供给线,31La…延长线,32…贴合头(贴合部),32a…保持面,32A…第一贴合头(第一贴合部),32B…第二贴合头(第二贴合部),41…第一吸附工作台,42…第二吸附工作台,43…回收工作台,51…第一切断装置(切断装置),52…第二切断装置(切断装置),70…移动装置,91…第一检测装置(检测装置),92…第二检测装置(检测装置),P…液晶面板(光学显示部件),P4…显示区域,F1…第一光学构件片(光学构件片),F2…第二光学构件片(光学构件片),F3…第三光学构件片(光学构件片),FX…光学构件片,FXm…薄片,F3a…隔离片,F11…第一光学构件(光学构件),F12…第二光学构件(光学构件),F13…第三光学构件(光学构件),F1X…光学构件,R1…坯料卷,R3…坯料卷,SA1…第一贴合面(贴合面),ED…第一贴合面的边缘(贴合面的外周缘)。

Claims (11)

1.一种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该光学显示设备在光学显示部件上贴合光学构件而成,其中,
所述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包括:
供给部,其包括供给线,该供给线将与所述光学显示部件的显示区域对应的宽度的带状的光学构件片从坯料卷中与隔离片一起卷出,并以残留所述隔离片的方式将所述光学构件片切割为与所述显示区域对应的长度而形成所述光学构件,从而供给所述光学构件;
多个贴合部,它们将由一条所述供给线依次供给的多个所述光学构件交替地粘贴于各自的保持面进行保持,并且将保持在各自的所述保持面上的所述光学构件分别贴合于各个所述光学显示部件;以及
移动装置,其使所述多个贴合部在所述供给部与所述光学显示部件之间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其中,
所述供给部包括将所述光学构件从所述隔离片剥离的剥离部,
所述多个贴合部包括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
当所述第一贴合部正在将保持在所述第一贴合部的所述保持面上的所述光学构件贴合于所述光学显示部件时,所述移动装置使所述第二贴合部向所述剥离部移动,并且,当所述第二贴合部正在将保持在所述第二贴合部的所述保持面上的所述光学构件贴合于所述光学显示部件时,所述移动装置使所述第一贴合部向所述剥离部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包括:
第一吸附工作台,其具有对供保持在所述第一贴合部的所述保持面上的所述光学构件贴合的所述光学显示部件进行吸附并保持的吸附面;以及
第二吸附工作台,其具有对供保持在所述第二贴合部的所述保持面上的所述光学构件贴合的所述光学显示部件进行吸附并保持的吸附面,
所述移动装置使所述第一贴合部在所述剥离部与所述第一吸附工作台所保持的所述光学显示部件之间移动,并且,使所述第二贴合部在所述剥离部与所述第二吸附工作台所保持的所述光学显示部件之间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还包括回收工作台,该回收工作台配置在不与所述第一吸附工作台以及所述第二吸附工作台干涉的位置处,且对含有缺点的不合格光学构件进行回收,
所述移动装置使保持有所述不合格光学构件的所述贴合部向所述回收工作台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其中,
所述回收工作台配置在所述供给线的延长线上,
所述第一吸附工作台和所述第二吸附工作台配置在隔着所述回收工作台而相互对置的位置处。
6.一种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该光学显示设备在光学显示部件上贴合光学构件而成,其中,
所述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包括:
供给部,其包括供给线,该供给线将宽度比所述光学显示部件的显示区域的长边与短边中的任一边的长度宽的带状的光学构件片从坯料卷中与隔离片一起卷出,并以残留所述隔离片的方式将所述光学构件片切割为比所述显示区域的长边与短边中的另一边的长度长的长度而形成薄片,从而供给所述薄片;
多个贴合部,它们将由一条所述供给线依次供给的多个薄片交替地粘贴于各自的保持面进行保持,并且将保持在各自的所述保持面上的所述薄片分别贴合于各个所述光学显示部件;
移动装置,其使所述多个贴合部在所述供给部与所述光学显示部件之间移动;以及
切断装置,其从贴合于所述光学显示部件的所述薄片切掉在与贴合面对应的部分的外侧配置的多余部分,形成与所述贴合面对应的大小的所述光学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还包括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对贴合有所述薄片的所述光学显示部件与所述薄片之间的贴合面的外周缘进行检测,
所述切断装置沿着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所述光学显示部件与所述薄片之间的所述贴合面的外周缘而切断所述薄片。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其中,
所述供给部包括将所述薄片从所述隔离片剥离的剥离部,
所述多个贴合部包括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
当所述第一贴合部正在将保持在所述第一贴合部的所述保持面上的所述薄片贴合于所述光学显示部件时,所述移动装置使所述第二贴合部向所述剥离部移动,并且,当所述第二贴合部正在将保持在所述第二贴合部的所述保持面上的所述薄片贴合于所述光学显示部件时,所述移动装置使所述第一贴合部向所述剥离部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包括:
第一吸附工作台,其具有对供保持在所述第一贴合部的所述保持面上的所述薄片贴合的所述光学显示部件进行吸附并保持的吸附面;以及
第二吸附工作台,其具有对供保持在所述第二贴合部的所述保持面上的所述薄片贴合的所述光学显示部件进行吸附并保持的吸附面,
所述移动装置使所述第一贴合部在所述剥离部与所述第一吸附工作台所保持的所述光学显示部件之间移动,并且,使所述第二贴合部在所述剥离部与所述第二吸附工作台所保持的所述光学显示部件之间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还包括回收工作台,该回收工作台配置在不与所述第一吸附工作台以及所述第二吸附工作台干涉的位置处,且对含有缺点的不合格薄片进行回收,
所述移动装置使保持有所述不合格薄片的所述贴合部向所述回收工作台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其中,
所述回收工作台配置在所述供给线的延长线上,
所述第一吸附工作台和所述第二吸附工作台配置在隔着所述回收工作台而相互对置的位置处。
CN201480027214.6A 2013-05-17 2014-01-30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2101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05585 2013-05-17
JP2013-105585 2013-05-17
PCT/JP2014/052086 WO2014185100A1 (ja) 2013-05-17 2014-01-30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10135A true CN105210135A (zh) 2015-12-30
CN105210135B CN105210135B (zh) 2017-12-19

Family

ID=51898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27214.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210135B (zh) 2013-05-17 2014-01-30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724152B1 (zh)
KR (1) KR102098431B1 (zh)
CN (1) CN105210135B (zh)
TW (1) TWI661928B (zh)
WO (1) WO201418510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77926A (zh) * 2022-03-11 2022-06-28 武汉精立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微显示器的贴合系统及贴合方法
CN115246262A (zh) * 2021-04-26 2022-10-28 系统科枝公司 层压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98102B1 (ko) * 2014-01-27 2014-05-28 한동희 패널 부착장치
NL2020361B1 (en) 2018-01-31 2019-08-07 Airborne Int B V Tape section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sectioning tape
NL2020364B1 (en) 2018-01-31 2019-08-07 Airborne Int B V Device and method for handling sheets of fiber reinforced material
NL2020362B1 (en) 2018-01-31 2019-08-07 Airborne Int B V Manufacturing layered products
JP2020167256A (ja) * 2019-03-29 2020-10-08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パネル搬送装置およびパネル搬送システム
CN116917110A (zh) * 2021-03-12 2023-10-20 株式会社富士 判定装置
CN114483740A (zh) * 2022-01-27 2022-05-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框贴的全自动贴合装置、贴合方法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87007A (ja) * 1994-09-19 1996-04-02 Ookubo Seisakusho:Kk 偏光板の貼り付け装置
CN1470890A (zh) * 2002-06-28 2004-01-28 ��ʿ��Ƭ��ʽ���� 偏振片粘合方法及装置
JP2004271785A (ja) * 2003-03-07 2004-09-30 Takatori Corp 液晶パネルへの偏光板貼り付け装置および偏光板貼り付け方法
JP2008191438A (ja) * 2007-02-06 2008-08-21 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 光学フィルム貼付け方法、光学フィルム貼付け装置、及び表示用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CN101910924A (zh) * 2008-04-15 2010-12-08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连续带状形态且具有切割线的光学膜层积体及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
CN102043278A (zh) * 2009-10-13 2011-05-04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连续制造液晶显示元件的方法和装置
CN102298232A (zh) * 2010-06-24 2011-12-28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面板的连续制造系统以及连续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723045Y1 (zh) 1968-07-23 1972-07-25
KR101420308B1 (ko) * 2008-06-04 2014-07-17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패널의 제조방법 및 그 제조방법이 구현된 시스템
JP2011257463A (ja) * 2010-06-07 2011-12-22 Yodogawa Medec Co Ltd 偏光板貼付け装置及び該装置を用いた偏光板貼付け方法
KR101267243B1 (ko) * 2011-09-01 2013-05-23 주식회사 성진하이메크 피씨비 본딩 장치 및 피씨비 본딩 방법
KR101318179B1 (ko) 2012-03-30 2013-10-16 주식회사 에스에프에이 릴투패널 편광필름 부착 장치 및 그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87007A (ja) * 1994-09-19 1996-04-02 Ookubo Seisakusho:Kk 偏光板の貼り付け装置
CN1470890A (zh) * 2002-06-28 2004-01-28 ��ʿ��Ƭ��ʽ���� 偏振片粘合方法及装置
JP2004271785A (ja) * 2003-03-07 2004-09-30 Takatori Corp 液晶パネルへの偏光板貼り付け装置および偏光板貼り付け方法
JP2008191438A (ja) * 2007-02-06 2008-08-21 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 光学フィルム貼付け方法、光学フィルム貼付け装置、及び表示用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CN101910924A (zh) * 2008-04-15 2010-12-08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连续带状形态且具有切割线的光学膜层积体及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
CN102043278A (zh) * 2009-10-13 2011-05-04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连续制造液晶显示元件的方法和装置
CN102298232A (zh) * 2010-06-24 2011-12-28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面板的连续制造系统以及连续制造方法
CN102749756A (zh) * 2010-06-24 2012-10-24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面板的连续制造系统以及连续制造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46262A (zh) * 2021-04-26 2022-10-28 系统科枝公司 层压系统
CN114677926A (zh) * 2022-03-11 2022-06-28 武汉精立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微显示器的贴合系统及贴合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4185100A1 (ja) 2017-02-23
KR20160009561A (ko) 2016-01-26
WO2014185100A1 (ja) 2014-11-20
CN105210135B (zh) 2017-12-19
KR102098431B1 (ko) 2020-04-07
TWI661928B (zh) 2019-06-11
JP5724152B1 (ja) 2015-05-27
TW201444670A (zh) 2014-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10135A (zh)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
CN104204918A (zh)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
CN100476538C (zh) 偏振光膜载体
JP2014209266A (ja)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
CN105210134B (zh)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以及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方法
CN105992968A (zh) 光学构件贴合体的制造装置
CN104969281B (zh)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以及生产方法
CN105190734A (zh) 剥离装置以及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
CN106463078B (zh) 贴合装置、贴合方法、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以及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方法
KR102207122B1 (ko) 광학 부재 접합체의 제조 장치 및 제조 방법
CN105229718A (zh)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
CN105008989A (zh)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
CN104903948A (zh)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以及生产方法
JP5618283B2 (ja)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及び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方法
JP2014157344A (ja)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
CN106471560B (zh) 贴合装置、贴合方法、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以及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方法
WO2015022850A1 (ja) 光学部材貼合体の製造装置
CN104204923A (zh)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
KR20180025000A (ko) 광학패널 제조장치 및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