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09273A - 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09273A
CN105209273A CN201480025269.3A CN201480025269A CN105209273A CN 105209273 A CN105209273 A CN 105209273A CN 201480025269 A CN201480025269 A CN 201480025269A CN 105209273 A CN105209273 A CN 1052092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wall
raised piece
fixed part
wall
ventila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2526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09273B (zh
Inventor
生田胜久
矢野登
加纳義宏
胜见龙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2092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092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092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0927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60H1/3421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using only pivoting shutt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在帘式密封气囊展开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防止车顶通风装置自固定于车顶的安装口的固定用夹子脱离的车顶通风装置的安装构造。在第1夹子(27)和第2夹子(28)的第1固定部(30)形成有朝第1安装壁(21)(第2安装壁(24))的外侧面(21A(24A))和内侧面(21B(24B))切起而成的一对第1切起片(33、33),在第2固定部(31)形成有朝第1安装壁(21)(第2安装壁(24))的外侧面(21A(24A))和内侧面(21B(24B))切起而成的一对第2切起片(34),在作用有第1安装壁(21)自第1固定部(30)和第2固定部(31)脱离的方向的力时,第1切起片(33)和第2切起片(34)嵌入第1安装壁(21)(第2安装壁(24))的外侧面(21A(24A))和内侧面(21B(24B))而发挥楔形效应。

Description

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置于汽车等车辆的车顶的车顶通风装置的安装构造,特别是涉及一种借助固定用夹子将车顶通风装置安装于车顶的安装口的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单厢式的大型汽车等车辆中存在如下结构:构成为在车辆的车顶配置通风装置,并向乘员吹出被调节了温度的空气。
例如,在日本特开2012-188003号公报中,记载有空气吹出装置(通风装置),其构成为配置于车辆的车顶侧并且向乘员吹出来自车辆的通风管道的被调节了温度的空气。
通常以如下方式进行向车辆的车顶安装该车顶通风装置:将与车顶通风装置的框体一体地形成的树脂性的卡定片弹性卡定于形成在车辆的车顶的安装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880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近年,出于对来自车辆的侧面的碰撞也要确保乘员的安全性的需求,搭载帘式密封气囊(CurtainSealedAirbag)的情况变多。该帘式气囊是如下气囊:主要是沿着侧窗上部的车顶线条搭载,在侧面碰撞时,以覆盖从前座到后座的范围内的侧窗的方式进行展开来保护乘员。
在此,在所述的以往的车顶通风装置的安装构造中,由于仅以将与车顶通风装置的框体一体地形成的树脂性的卡定片弹性卡定于形成在车辆的车顶的安装口的方式进行安装,因此在帘式密封气囊展开了时有可能导致车顶通风装置自安装口脱离。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所述以往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帘式密封气囊展开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防止车顶通风装置自固定于车顶的安装口的固定用夹子脱离的车顶通风装置的安装构造。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技术方案1的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包括:车顶通风装置,该车顶通风装置具备:叶片单元,其将多个叶片保持为能够在一方向上转动;以及通风装置外壳,其将所述叶片单元保持为能够在与所述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转动;以及固定用夹子,其配置于所述通风装置外壳,在将通风装置安装于形成在车辆室内的车顶的安装口时使用该固定用夹子,其特征在于,该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包括设于所述通风装置外壳的安装壁,所述固定用夹子是将第1固定部、第2固定部以及连结部形成为一体而成,该第1固定部弯折形成为:在所述安装壁的一侧与安装壁的外侧面相对且与安装壁的内侧面相对,并覆盖安装壁的上端;该第2固定部弯折形成为:在安装壁的另一侧与安装壁的外侧面相对且与安装壁的内侧面相对,并覆盖安装壁的上端;该连结部将第1固定部与第2固定部连结起来,在所述第1固定部形成有朝安装壁的外侧面和内侧面切起而成的一对第1切起片,并且,在所述第2固定部形成有朝安装壁的外侧面和内侧面切起而成的一对第2切起片,在作用了在安装壁自第1固定部和第2固定部脱离的方向上的力时,所述第1切起片和第2切起片嵌入安装壁的外侧面和内侧面而发挥楔形效应。
技术方案2的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是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切起片和第2切起片的顶端形成为越往前端侧越窄的形状。
技术方案3的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是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该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包括一对收纳部,该一对收纳部各自包括:第1壁,其自所述安装壁朝向与该安装壁垂直的方向延伸设置;以及第2壁,其自第1壁朝安装壁的内侧与该安装壁平行地延伸设置,所述一收纳部在安装壁的一侧收纳第1固定部的与安装壁的外侧面相对的一部分,并且,另一收纳部在安装壁的另一侧收纳第2固定部的与安装壁的外侧面相对的一部分,在所述连结部的两侧形成有朝所述各收纳部的第2壁的内侧面切起而成的一对第3切起片,在作用了在安装壁自第1固定部和第2固定部脱离的方向上的力时,所述第3切起片嵌入所述第2壁的内侧面而发挥楔形效应。
技术方案4的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是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切起片的顶端形成为越往前端侧越窄的形状。
技术方案5的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是根据技术方案3或4所述的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切起片与第3切起片配置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2切起片和第3切起片配置于另一条同一直线上。
技术方案6的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是根据技术方案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结部形成有卡定于形成在车辆室内的车顶的安装口的卡定部,在与卡定部所在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与安装壁的外侧面相对且朝外侧面切起而成的第4切起片,在作用了在安装壁自第1固定部和第2固定部脱离的方向上的力时,所述第4切起片嵌入安装壁的外侧面而发挥楔形效应。
技术方案7的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是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4切起片的切起基部形成有切口。
发明的效果
在技术方案1的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中,该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包括固定用夹子,其配置于通风装置外壳,在将通风装置安装于形成在车辆室内的车顶的安装口时使用该固定用夹子,该固定用夹子是将第1固定部、第2固定部以及连结部形成为一体而成,该第1固定部弯折形成为:在安装壁的一侧,与安装壁的外侧面相对且与安装壁的内侧面相对,并覆盖安装壁的上端;该第2固定部弯折形成为:在安装壁的另一侧,与安装壁的外侧面相对且与安装壁的内侧面相对,并覆盖安装壁的上端;该连结部将第1固定部与第2固定部连结起来,在第1固定部形成有朝安装壁的外侧面和内侧面切起而成的一对第1切起片,并且,在第2固定部形成有朝安装壁的外侧面和内侧面切起而成的一对第2切起片,在作用了在安装壁自第1固定部和第2固定部脱离的方向上的力时,第1切起片和第2切起片嵌入安装壁的外侧面和内侧面而发挥楔形效应,因此即使在帘式密封气囊被展开而作用了在车顶通风装置自固定用夹子脱离的方向上的力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防止车顶通风装置自固定于车顶的安装口的固定用夹子脱离。由此能够确保乘员的安全。
另外,固定用夹子的第1固定部弯折形成为:在安装壁的一侧,与安装壁的外侧面相对且与安装壁的内侧面相对,并覆盖安装壁的上端,另外,第2固定部弯折形成为:在安装壁的另一侧,与安装壁的外侧面相对且与安装壁的内侧面相对,并覆盖安装壁的上端,因此固定用夹子通过在第1固定部和第2固定部处从两侧夹住安装壁而被安装于安装壁,能够在安装壁的两侧发挥由第1固定部的各第1切起片和第2固定部的各第2切起片所带来的楔形效应,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车顶通风装置自固定于车顶的安装口的固定用夹子脱离。
在技术方案2的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中,第1切起片和第2切起片的顶端形成为越往前端侧越窄的形状,因此,在作用了在安装壁自第1固定部和第2固定部脱离的方向上的力时,第1切起片和第2切起片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嵌入安装壁的外侧面和内侧面而发挥较好的楔形效应。
在技术方案3的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中,该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包括一对收纳部,该一对收纳部各自包括:第1壁,其自安装壁朝向与该安装壁垂直的方向延伸设置;以及第2壁,其自第1壁朝安装壁的内侧与该安装壁平行地延伸设置,一收纳部在安装壁的一侧收纳第1固定部的与安装壁的外侧面相对的一部分,并且,另一收纳部在安装壁的另一侧收纳第2固定部的与安装壁的外侧面相对的一部分,在连结部的两侧形成有朝各收纳部的第2壁的内侧面切起而成的一对第3切起片,在作用了在安装壁自第1固定部和第2固定部脱离的方向上的力时,第3切起片嵌入第2壁的内侧面而发挥楔形效应,因此与由第1切起片和第2切起片发挥出的楔形效应相辅相成,即使在帘式密封气囊被展开而作用了在车顶通风装置自固定用夹子脱离的方向上的力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车顶通风装置自固定于车顶的安装口的固定用夹子脱离。
在技术方案4的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中,第3切起片的顶端形成为越往前端侧越窄的形状,因此在作用了在安装壁自第1固定部和第2固定部脱离的方向上的力时,第3切起片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嵌入第2壁的内侧面而发挥楔形效应。
在技术方案5的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中,第1切起片与第3切起片配置于同一直线上,第2切起片和第3切起片配置于另一条同一直线上,因此在作用了在安装壁自第1固定部和第2固定部脱离的方向上的力时,由各第1切起片所带来的楔形效应和由第3切起片所带来的楔形效应在同一直线上发挥,另外,由各第2切起片所带来的楔形效应和由第3切起片所带来的楔形效应在另一条同一直线上发挥。由此,能够使由各第1切起片、各第2切起片以及各第3切起片所发挥出的楔形效应在安装壁上不分散而有效地进行发挥。
在技术方案6的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中,在连结部形成有卡定于形成在车辆室内的车顶的安装口的卡定部,在与卡定部所在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与安装壁的外侧面相对且朝外侧面切起而成的第4切起片,在作用了在安装壁自第1固定部和第2固定部脱离的方向上的力时,第4切起片嵌入安装壁的外侧面而发挥楔形效应,因此与由第1切起片和第2切起片所发挥出的楔形效应相辅相成,即使在帘式密封气囊被展开而作用了在车顶通风装置自固定用夹子脱离的方向上的力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车顶通风装置自固定于车顶的安装口的固定用夹子脱离。
在技术方案7的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中,在第4切起片的切起基部形成有缺口,因此在将固定用夹子安装于车顶通风装置的安装壁时,能够减小由于第4切起片所引起的弹性力,减小固定用夹子的安装载荷。
附图说明
图1是车顶通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车顶通风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车顶通风装置的后视立体图。
图4是车顶通风装置的后视立体图。
图5是第1夹子的主视立体图。
图6是第1夹子的后视立体图。
图7是第1夹子的主视图。
图8是第1夹子的后视图。
图9是第1夹子的俯视图。
图10是第2夹子的主视立体图。
图11是第2夹子的后视立体图。
图12是第2夹子的主视图。
图13是第2夹子的后视图。
图14是第2夹子的俯视图。
图15是第1夹子的放大示意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将第1夹子安装于安装壁的状态的放大示意剖视图。
图17是说明第1夹子的楔形效应的放大示意剖视图。
图18是第2夹子的放大示意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将第2夹子安装于安装壁的状态的放大示意剖视图。
图20是说明第2夹子的楔形效应的放大示意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顶通风装置的安装构造。
首先,基于图1~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顶通风装置的概略结构。车顶通风装置1基本上包括:筒3,其以多个(在图1~图4中为八个)叶片2能够一体地转动的方式支承该多个叶片2;以及通风装置框体4,其以筒3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筒3。
筒3具有形成为具有前面开口5和后面开口6的纵长筒状的筒主体7,在筒主体7的前面开口5侧配置有被以能够上下转动的方式轴支承的多个叶片2。在各叶片2一体地形成有支承轴9,各支承轴9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连杆构件10的支承孔。在各叶片2中的从图1中的左边起第四个叶片2一体地形成有操作旋钮11,通过沿左右方向操作该操作旋钮11,各叶片2在连杆构件10的连杆作用的作用下一体地进行转动。由此,自筒主体7的前面开口5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发生变化。
在筒主体7的后面开口6侧配置有空气吸入构件12,该空气吸入构件12将自配置于车辆的车顶内部的管道(未图示)送来的空气吸入车顶通风装置1内部。在该空气吸入构件12一体地形成有三个弯曲构件13,该三个弯曲构件13用于遮蔽自管道送来的空气的流动,并且将空气吸入通风装置内部。
在筒主体7的两侧面形成有支承轴14,该各支承轴14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形成在通风装置框体4的筒状部15的两侧壁16的内侧面的支承孔17。在筒主体7的一侧部(在图1中为右侧部)设有操作部18。该操作部18在沿上下方向转动筒3时进行操作。
通风装置框体4由面板20和筒状部15形成,该面板20具有开口19,该筒状部15以与面板20相连续的方式与面板20一体地形成。如图1所示,在所述筒主体7的支承轴14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通风装置框体4的筒状部15的支承孔17的状态下,在通风装置框体4的开口19配置有各叶片2。
另外,所述车顶通风装置1的结构是公知的,此处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在通风装置框体4的面板20的背面侧,图2中的右侧处的侧壁16的一部分构成供第1夹子27安装的第1安装壁21。第1安装壁21具有外侧面21A和内侧面21B,在外侧面21A的一侧(图2中的上侧)设有俯视时呈日文片假名コ字状的第1收纳部22,另外,在外侧面21A的另一侧(图2中的下侧)设有俯视时呈日文片假名コ字状的第2收纳部23。第1收纳部22包括:第1壁22A,其自第1安装壁21朝外侧与第1安装壁21垂直地延伸设置;以及第2壁22B,其自第1壁22A朝第1安装壁21的内侧与第1安装壁21平行地延伸设置。第2收纳部23包括:第1壁23A,其自第1安装壁21朝外侧与第1安装壁21垂直地延伸设置;以及第2壁23B,其自第1壁23A朝第1安装壁21的内侧与第1安装壁21平行地延伸设置。
同样地,在通风装置框体4的面板20的背面侧,图2中的左侧处的侧壁16的整体构成第2安装壁24。第2安装壁24具有外侧面24A和内侧面24B,在外侧面24A的一侧(图2中的下侧)设有俯视时呈日文片假名コ字状的第3收纳部25,另外,在外侧面24A的另一侧(图2中的上侧)设有俯视时呈日文片假名コ字状的第4收纳部26。第3收纳部25包括:第1壁25A,其自第2安装壁24朝外侧与第2安装壁24垂直地延伸设置;以及第2壁25B,其自第1壁25A朝第2安装壁24的内侧与第2安装壁24平行地延伸设置(参照图4)。第4收纳部26包括:第1壁26A,其自第2安装壁24朝外侧与第2安装壁24垂直地延伸设置;以及第2壁26B,其自第1壁26A朝第2安装壁24的内侧与第2安装壁24平行地延伸设置(参照图4)。
在所述第1安装壁21安装后述的第1夹子27,另外,在第2安装壁24安装后述的第2夹子28。第1夹子27和第2夹子28稳固地安装于被安装于形成在车辆的车顶的安装口的托架。
接着,基于图3、图5~图9说明所述的安装于第1安装壁21的第1夹子27。第1夹子27由铁等金属形成,如图3所示,安装于第1安装壁21。第1夹子27是将第1固定部30(图5中的右侧)、第2固定部31以及连结部32形成为一体而成,该第1固定部30用于安装于第1安装壁21的一侧(图3中的上侧),该第2固定部31用于安装于第1安装壁21的另一侧(图3中的下侧),该连结部32将第1固定部30和第2固定部31连结起来。
第1固定部30弯折形成为:在第1安装壁21的一侧,与第1安装壁21的外侧面21A相对且与第1安装壁21的内侧面21B相对,并覆盖第1安装壁21的上端。第2固定部31弯折形成为:在第1安装壁21的另一侧,与第1安装壁21的外侧面21A相对且与第1安装壁21的内侧面21B相对,并覆盖第1安装壁21的上端。连结部32形成为将第1固定部30与第2固定部31连结起来的板状。
如图5所示,在第1固定部30的外侧缘部(右侧缘部)形成有一对第1切起片33,该一对第1切起片33中的一者朝第1安装壁21的外侧面21A并且朝上方切起而成,另一者朝第1安装壁21的内侧面21B并且朝上方切起而成。各第1切起片33的顶端形成为越往前端侧越窄的形状。
同样地如图5所示,在第2固定部31的外侧缘部(左侧缘部)形成有一对第2切起片34,该一对第2切起片34中的一者朝第1安装壁21的外侧面21A并且朝上方切起而成,另一者朝第1安装壁21的内侧面21并且朝上方切起而成。各第2切起片34的顶端形成为越往前端侧越窄的形状。
如图3所示,第1固定部30中的与第1安装壁21的外侧面相对的前部30A(图5中的近前侧)与构成第1收纳部22的第2壁22B的内侧面相对并收纳于第1收纳部22。如图3所示,第2固定部31中的与第1安装壁21的外侧面相对的前部31A与构成第2收纳部23的第2壁23B的内侧面相对并收纳于第2收纳部23。
在连结部32的下部的一侧(图5中的右侧)形成有朝上方切起而成的第3切起片35。在第1固定部30的前部30A收纳于第1收纳部22时,该第3切起片35与第1收纳部22的第2壁22B的内侧面相对。
另外,在连结部32的下部的另一侧(图5中的左侧)形成有朝上方切起而成的第3切起片35。在第2固定部31的前部31A收纳于第2收纳部23时,该第3切起片35与第2收纳部23的第2壁23B的内侧面相对。各第3切起片35的顶端形成为越往前端侧越窄的形状。
在此,如图7和图8所示,在第1夹子27的一侧(图7中的右侧),第1切起片33和第3切起片35配置于同一直线L1上,另外,在第1夹子27的另一侧(图7中的左侧),第2切起片34和第3切起片35配置于另一条同一直线L2上。
在连结部32的中央部一体地形成有形成为朝前面侧弯曲的卡定部36。该卡定部36与配置于形成在车辆室内的车顶的车顶通风装置1的安装口的托架弹性卡合,将车顶通风装置1固定于车顶。
另外,如图6所示,在连结部32的中央部的背面侧且是与卡定部36所在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第4切起片37,该第4切起片37在第1夹子27的第1固定部30和第2固定部31安装于第1安装壁21时与第1安装壁21的外侧面21A相对,并且朝外侧面21A切起而成。并且,在第4切起片37的切起基部38形成有缺口39。
接着,基于图4、图10~图14说明所述的安装于安装壁24的第2夹子28。在此,第2夹子28具有基本上与所述第1夹子27同样的结构,在以下方面存在不同:与安装于形成在车辆室内的车顶的安装口的托架的形状相对应地,除了第1夹子27的卡定部36之外,还设有另一卡定部40。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所述第1夹子27相同的构件等基本上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
第2夹子28由铁等金属形成,如图4所示,安装于第2安装壁24。第2夹子28是将第1固定部30(图10中的右侧)、第2固定部31(图10中的左侧)以及连结部32形成为一体而成,该第1固定部30安装于第2安装壁24的一侧(图4中的下侧),该第2固定部31安装于第2安装壁24的另一侧(图4中的上侧),该连结部32将第1固定部30和第2固定部31连结起来。
第1固定部30弯折形成为:在第2安装壁24的一侧与第2安装壁24的外侧面24A相对且与第2安装壁24的内侧面24B相对,并覆盖第2安装壁24的上端。第2固定部31弯折形成为:在第2安装壁24的另一侧与第2安装壁24的外侧面24A相对且与第2安装壁24的内侧面24B相对,并覆盖第2安装壁24的上端。连结部32形成为将第1固定部30与第2固定部31连结起来的板状。
如图10所示,在第1固定部30的外侧缘部(右侧缘部)形成有一对第1切起片33,该一对第1切起片33中的一者朝第2安装壁24的外侧面24A并且朝上方切起而成,另一者朝第2安装壁24的内侧面24B并且朝上方切起而成。各第1切起片33的顶端形成为越往前端侧越窄的形状。
同样地如图10所示,在第2固定部31的外侧缘部(左侧缘部)形成有一对第2切起片34,该一对第2切起片34中的一者朝第2安装壁24的外侧面24A并且朝上方切起而成,另一者朝第2安装壁24的内侧面24B并且朝上方切起而成。各第2切起片34的顶端形成为越往前端侧越窄的形状。
如图4所示,第1固定部30中的与第2安装壁24的外侧面相对的前部30A(图10中的近前侧)与构成第3收纳部25的第2壁25B的内侧面相对并收纳于第3收纳部25。如图4所示,第2固定部31中的与第2安装壁24的外侧面24A相对的前部31A与构成第4收纳部26的第2壁26B的内侧面相对并收纳于第4收纳部26。
在连结部32的下部的一侧(图10中的右侧)形成有朝上方切起而成的第3切起片35。在第1固定部30的前部30A收纳于第3收纳部25时,该第3切起片35与第3收纳部25的第2壁25B的内侧面相对。
另外,在连结部32的下部的另一侧(图10中的左侧)形成有朝上方切起而成的第3切起片35。在第2固定部31的前部31A收纳于第4收纳部26时,该第3切起片35与第4收纳部26的第2壁26B的内侧面相对。各第3切起片35的顶端形成为越往前端侧越窄的形状。
在此,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第2夹子28的一侧(图12中的右侧),第1切起片33和第3切起片35配置于同一直线L1上,另外,在第2夹子28的另一侧(图12中的左侧),第2切起片34和第3切起片35配置于另一条同一直线L2上。
在连结部32的左侧一体地形成有形成为朝前面侧弯曲的卡定部36。该卡定部36与配置于形成在车辆室内的车顶的车顶通风装置1的安装口的托架弹性卡合,而将车顶通风装置1固定于车顶。
另外,在连结部32的右侧以成为一体的方式形成有与卡定部36平行且形成为朝前面侧弯曲的卡定部40。与卡定部36同样地,该卡定部40与配置于在车辆室内的车顶形成的车顶通风装置1的安装口的托架弹性卡合,而将车顶通风装置1固定于车顶。
另外,如图11所示,在连结部32的中央部的背面侧且是与卡定部36、40所在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第4切起片37,该第4切起片37在第2夹子28的第1固定部30和第2固定部31安装于第2安装壁24时与第2安装壁24的外侧面24A相对,并且朝外侧面24A切起而成。并且,在第4切起片37的切起基部38形成有缺口39。
此处,基于图15~图20说明如下关系:在如所述那样构成的车顶通风装置1的安装构造中,基于帘式密封气囊展开的情况,在作用了在车顶通风装置1自与车顶的安装口处的托架弹性卡定了的第1夹子27和第2夹子28脱离的方向上的力的情况下,第1夹子27与第1安装壁21之间的关系以及第2夹子28与第2安装壁24之间的关系。
首先,如图15所示,在将第1夹子27安装于第1安装壁21之前,第1夹子27的各第1切起片33在第1固定部30处处于相互朝向内侧的状态,各第2切起片34在第2固定部31处处于相互朝向内侧的状态,第3切起片35处于朝向外侧的状态,另外,第4切起片37处于朝向内侧的状态。
同样地,如图18所示,在将第2夹子28安装于第2安装壁24之前,第2夹子28的各第1切起片33在第1固定部30处处于相互朝向内侧的状态,各第2切起片34在第2固定部31处处于相互朝向内侧的状态,第3切起片35处于朝向外侧的状态,另外,第4切起片37处于朝向内侧的状态。
而且,在将第1夹子27安装于第1安装壁21并且将第2夹子28安装于第2安装壁24之后,如图16和图19所示,第1夹子27的各第1切起片33、各第2切起片34分别抵接于第1安装壁21的外侧面21A和内侧面21B,各第3切起片35抵接于第1收纳部22的第2壁22B、第2收纳部23的第2壁23B的内侧面,另外,第4切起片37抵接于第1安装壁21的外侧面21A。另外,同样地,第2夹子28的各第1切起片33、各第2切起片34分别抵接于第2安装壁24的外侧面24A和内侧面24B,各第3切起片35抵接于第3收纳部25的第2壁25B、第4收纳部26的第2壁26B的内侧面,另外,第4切起片37抵接于第2安装壁24的外侧面24A。
之后,如图17和图20所示,在帘式密封气囊被展开而作用了箭头A方向上的力的情况下,即,在作用了在安装壁21自第1夹子27的第1固定部30、第2固定部31脱离并且安装壁24自第2夹子28的第1固定部30、第2固定部31脱离的方向上的力的情况下,各第1切起片33、33在第1安装壁21、第2安装壁24的两侧嵌入外侧面21A、24A和内侧面21B、24B而发挥楔形效应,另外,各第2切起片34、34在第1安装壁21、第2安装壁24的两侧嵌入外侧面21A、24A和内侧面21B、24B而发挥楔形效应。
另外,第1夹子27的各第3切起片35、35分别嵌入第1收纳部22的第2壁22B的内侧面和第2收纳部23的第2壁23B的内侧面而发挥楔形效应。同样地,第2夹子28的各第3切起片35、35分别嵌入第3收纳部25的第2壁25B的内侧面和第4收纳部26的第2壁26B的内侧面而发挥楔形效应。
并且,形成在第1夹子27的连结部32的第4切起片37嵌入第1安装壁21的外侧面21A而发挥楔形效应,另外,形成在第2夹子28的连结部32的第4切起片37嵌入第2安装壁24的外侧面24A而发挥楔形效应。
因而,即使在帘式密封气囊被展开而作用了在车顶通风装置1自第1夹子27和第2夹子28脱离的方向上的力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防止车顶通风装置1自固定于车顶的安装口的第1夹子27和第2夹子28脱离。由此能够确保乘员的安全。
另外,第1夹子27、第2夹子28的第1固定部30分别弯折形成为:在第1安装壁21、第2安装壁24的一侧,与第1安装壁21的外侧面21A、第2安装壁24的外侧面24A相对且与第1安装壁21的内侧面21B、第2安装壁24的内侧面24B相对,并覆盖第1安装壁21、第2安装壁24的上端,另外,第2固定部31弯折形成为:在第1安装壁21、第2安装壁24的另一侧,与第1安装壁21的外侧面21A、第2安装壁24的外侧面24A相对且与第1安装壁21的内侧面21B、第2安装壁24的内侧面24B相对,并覆盖第1安装壁21、第2安装壁24的上端,因此第1夹子27和第2夹子28通过在第1固定部30和第2固定部31处从两侧夹住第1安装壁21、第2安装壁24而安装于第1安装壁21、第2安装壁24,能够在第1安装壁21、第2安装壁24的两侧发挥由第1固定部30的各第1切起片33、33和第2固定部31的各第2切起片34、34所带来的楔形效应,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车顶通风装置1自固定于车顶的安装口的第1夹子27、第2夹子28脱离。
各第1切起片33、33和第2切起片34、34的顶端形成为越往前端侧越窄的形状,因此在作用了在第1安装壁21、第2安装壁24自第1固定部30和第2固定部31脱离的方向上的力时,第1切起片33、33和第2切起片34、34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嵌入第1安装壁21的外侧面21A和内侧面21B、第2安装壁24的外侧面24A和内侧面24B而发挥较好的楔形效应。
另外,在第1安装壁21的一侧设有第1收纳部22,该第1收纳部22包括:第1壁22A,其自第1安装壁21朝向与第1安装壁21垂直的方向延伸设置;以及第2壁22B,其自第1壁22A朝第1安装壁21的内侧与第1安装壁21平行地延伸设置,并且,在第1安装壁21的另一侧同样地设有包括第1壁23A和第2壁23B的第2收纳部23,第1收纳部22收纳第1固定部30的与第1安装壁21的外侧面21A相对的一部分,并且,第2收纳部23收纳第2固定部31的与第1安装壁21的外侧面21A相对的一部分,在连结部32的两侧形成有朝收纳部22的第2壁22B、收纳部23的第2壁23B的内侧面切起而成的一对第3切起片35,在作用有第1安装壁21自第1固定部30和第2固定部31脱离的方向的力时,第3切起片35嵌入第2壁22B、23B的内侧面而发挥楔形效应,因此与由第1切起片33和第2切起片34所发挥出的楔形效应相辅相成,即使在帘式密封气囊被展开而作用了在车顶通风装置1自各第1夹子27脱离的方向上的力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车顶通风装置1自固定于车顶的安装口的第1夹子27脱离。
并且,与所述的情况同样地,在第2安装壁24的一侧设有第3收纳部25,该第3收纳部25包括:第1壁25A,其自第2安装壁24朝向与第2安装壁24垂直的方向延伸设置;以及第2壁25B,其自第1壁25A朝第2安装壁24的内侧与第2安装壁24平行地延伸设置,并且,在第2安装壁24的另一侧同样地设有包括第1壁26A和第2壁26B的第4收纳部26,第3收纳部25收纳第1固定部30的与第2安装壁24的外侧面24A相对的一部分,并且,第4收纳部26收纳第2固定部31的与第2安装壁24的外侧面24A相对的一部分,在连结部32的两侧形成有朝收纳部25的第2壁25B、收纳部26的第2壁26B的内侧面切起而成的一对第3切起片35,在作用了在第2安装壁24自第1固定部30和第2固定部31脱离的方向上的力时,第3切起片35嵌入第2壁25B、26B的内侧面而发挥楔形效应,因此与由第1切起片33和第2切起片34所发挥出的楔形效应相辅相成,即使在帘式密封气囊被展开而作用了在车顶通风装置1自各第2夹子28脱离的方向上的力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车顶通风装置1自固定于车顶的安装口的第2夹子28脱离。
在此,各第3切起片35的顶端形成为越往前端侧越窄的形状,因此在作用了在第1安装壁21、第2安装壁24自第1固定部30和第2固定部31脱离的方向上的力时,各第3切起片35的顶端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嵌入第2壁22B、23B和25B、26B的内侧面而发挥楔形效应。
另外,如图7、图8以及图12、图13所示,在第1夹子27和第2夹子28处,第1切起片33与第3切起片35配置于同一直线L1上,第2切起片34与第3切起片35配置于另一条同一直线L2上,因此在作用了在第1安装壁21、第2安装壁24分别自第1固定部30和第2固定部31脱离的方向上的力时,由各第1切起片33所带来的楔形效应以及由第3切起片35所带来的楔形效应在同一直线L1上发挥,另外,由各第2切起片34所带来的楔形效应以及由第3切起片35所带来的楔形效应在另一条同一直线L2上发挥。由此,能够使由各第1切起片33、各第2切起片34以及各第3切起片35所发挥出的楔形效应在第1安装壁21、第2安装壁24上不分散而有效地进行发挥。
并且,在第1夹子27、第2夹子28处,在连结部32形成有卡定于形成在车辆室内的车顶的安装口的卡定部36(在第2夹子28还设有卡定部40),在与卡定部36所在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与第1安装壁21、第2安装壁24的外侧面相对且朝外表面侧切起而成的第4切起片37,在作用了在第1安装壁21、第2安装壁24自第1固定部30和第2固定部31脱离的方向上的力时,第4切起片37嵌入第1安装壁21、第2安装壁24的外侧面而发挥楔形效应,因此与由第1切起片33和第2切起片34所发挥出的楔形效应相辅相成,即使在帘式密封气囊被展开而作用了在车顶通风装置自第1夹子27、第2夹子28脱离的方向上的力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车顶通风装置1自固定于车顶的安装口的第1夹子27、第2夹子28脱离。
另外,在第4切起片37的切起基部38形成有缺口39,因此在将第1夹子27、第2夹子28安装于车顶通风装置1的第1安装壁21、第2安装壁24时,能够减小由于第4切起片37所引起的弹性力,减小第1夹子27、第2夹子28的安装载荷。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进、变形。
附图标记说明
1:车顶通风装置
2:叶片
3:筒
4:通风装置框体
21:第1安装壁
22:第1收纳部
22A:第1壁
22B:第2壁
23:第2收纳部
23A:第1壁
23B:第2壁
24:第2安装壁
25:第3收纳部
25A:第1壁
25B:第2壁
26:第4收纳部
26A:第1壁
26B:第2壁
27:第1夹子
28:第2夹子
30:第1固定部
31:第2固定部
32:连结部
33:第1切起片
34:第2切起片
35:第3切起片
37:第4切起片
L1:直线
L2:直线

Claims (7)

1.一种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其包括:车顶通风装置,该车顶通风装置具备:叶片单元,其将多个叶片保持为能够在一方向上转动;以及通风装置外壳,其将所述叶片单元保持为能够在与所述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转动;以及
固定用夹子,其配置于所述通风装置外壳,在将通风装置安装于形成在车辆室内的车顶的安装口时使用该固定用夹子,其特征在于,
该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包括设于所述通风装置外壳的安装壁,
所述固定用夹子是将第1固定部、第2固定部以及连结部形成为一体而成,该第1固定部弯折形成为:在所述安装壁的一侧,与安装壁的外侧面相对且与安装壁的内侧面相对,并覆盖安装壁的上端;该第2固定部弯折形成为:在安装壁的另一侧,与安装壁的外侧面相对且与安装壁的内侧面相对,并覆盖安装壁的上端;该连结部将第1固定部与第2固定部连结起来,
在所述第1固定部形成有朝安装壁的外侧面和内侧面切起而成的一对第1切起片,并且,在所述第2固定部形成有朝安装壁的外侧面和内侧面切起而成的一对第2切起片,
在作用了在安装壁自第1固定部和第2固定部脱离的方向上的力时,所述第1切起片和第2切起片嵌入安装壁的外侧面和内侧面而发挥楔形效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切起片和第2切起片的顶端形成为越往前端侧越窄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包括一对收纳部,该一对收纳部各自包括:第1壁,其自所述安装壁朝向与该安装壁垂直的方向延伸设置;以及第2壁,其自第1壁朝安装壁的内侧与该安装壁平行地延伸设置,
所述一收纳部在安装壁的一侧收纳第1固定部的与安装壁的外侧面相对的一部分,并且,另一收纳部在安装壁的另一侧收纳第2固定部的与安装壁的外侧面相对的一部分,
在所述连结部的两侧形成有朝所述各收纳部的第2壁的内侧面切起而成的一对第3切起片,
在作用了在安装壁自第1固定部和第2固定部脱离的方向上的力时,所述第3切起片嵌入所述第2壁的内侧面而发挥楔形效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切起片的顶端形成为越往前端侧越窄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切起片与第3切起片配置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2切起片和第3切起片配置于另一条同一直线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结部形成有卡定于形成在车辆室内的车顶的安装口的卡定部,在与卡定部所在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与安装壁的外侧面相对且朝外侧面切起而成的第4切起片,
在作用了在安装壁自第1固定部和第2固定部脱离的方向上的力时,所述第4切起片嵌入安装壁的外侧面而发挥楔形效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4切起片的切起基部形成有缺口。
CN201480025269.3A 2013-05-29 2014-01-07 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2092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12705 2013-05-29
JP2013112705A JP5638661B1 (ja) 2013-05-29 2013-05-29 ルーフレジスタ取付構造
PCT/JP2014/050051 WO2014192317A1 (ja) 2013-05-29 2014-01-07 ルーフレジスタ取付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09273A true CN105209273A (zh) 2015-12-30
CN105209273B CN105209273B (zh) 2017-05-24

Family

ID=519883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2526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209273B (zh) 2013-05-29 2014-01-07 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638661B1 (zh)
CN (1) CN105209273B (zh)
WO (1) WO201419231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30386B2 (en) 2019-09-27 2021-09-28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Rigid endcap for a duct system in a headliner
JP7408452B2 (ja) 2020-03-23 2024-01-05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ルーフレジスタ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56019A (ja) * 2003-02-26 2004-09-16 Nippon Plast Co Ltd 風向調整装置
JP2006056385A (ja) * 2004-08-20 2006-03-02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車両の天井アセンブリ
CN201249646Y (zh) * 2008-05-20 2009-06-03 陈福三郎 节能型车用遮阳通风结构
JP2010095183A (ja) * 2008-10-17 2010-04-30 Calsonic Kansei Corp 空調グリル部品取付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60972B2 (ja) * 2001-03-13 2010-10-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空調装置およびその組付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56019A (ja) * 2003-02-26 2004-09-16 Nippon Plast Co Ltd 風向調整装置
JP2006056385A (ja) * 2004-08-20 2006-03-02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車両の天井アセンブリ
CN201249646Y (zh) * 2008-05-20 2009-06-03 陈福三郎 节能型车用遮阳通风结构
JP2010095183A (ja) * 2008-10-17 2010-04-30 Calsonic Kansei Corp 空調グリル部品取付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09273B (zh) 2017-05-24
WO2014192317A1 (ja) 2014-12-04
JP5638661B1 (ja) 2014-12-10
JP2014231289A (ja) 2014-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59293B2 (en) Air filter for a ventilation device of a motor vehicle
JP2006051944A (ja) 助手席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
CN105209273A (zh) 车顶通风装置安装构造
JP4665229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ES2263716T3 (es) Sistema de sellado de filtro para instalaciones de calefaccion y aire acondicionado.
JP2015178321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7126022A (ja) 車両用エアガイド
JP6658397B2 (ja) 車両用コンソール
JP458067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接続構造
JP2016112961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7196731A (ja) 車両室内のグローブボックス周辺構造
JP2015058723A (ja) 車両用デフロスタ装置
JP2005104464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129038B2 (ja) 車両用空気吹出部構造
JP2013154852A (ja)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構造
JP2012206649A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3909874A (zh) 车辆内饰结构
JP4985607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3226822B (zh) 流量调节部的隔热结构
JP6229889B2 (ja)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の支持構造
JP5564822B2 (ja) 車両用コンソール構造
JP2010137831A (ja) 空調グリル構造
JP6828347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JP5048640B2 (ja) 内気排出ケース
JP2010221867A (ja) カウルトップガーニッシュのシール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24

Termination date: 2019010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