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09247B - 重合复合内饰零件 - Google Patents

重合复合内饰零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09247B
CN105209247B CN201380076586.3A CN201380076586A CN105209247B CN 105209247 B CN105209247 B CN 105209247B CN 201380076586 A CN201380076586 A CN 201380076586A CN 105209247 B CN105209247 B CN 1052092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jection
coincidence
microspike
inner decoration
composite in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658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09247A (zh
Inventor
宫下长武
吉田研
吉田研一
广濑正盛
酒井秀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2092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092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092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092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2Internal Trim mouldings ; Internal Ledges; Wall liners for passenger compartments; Roof lin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 B32B3/0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form at particular places, e.g. in edge regions
    • B32B3/04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form at particular places, e.g. in edge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layer folded at the edge, e.g. over another layer ;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layer enveloping or enclosing a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 B32B3/2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shape of the outline of the cross-section of a continuous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with cavities or internal voids ; characterised by an apertured layer
    • B32B3/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shape of the outline of the cross-section of a continuous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with cavities or internal voids ; characterised by an apertured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formed with recesses or projections, e.g. hollows, grooves, protuberances,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2Mechanical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5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51Elast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605/00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多个微小突起(20)以点状形成于板状部(18),各微小突起(20),中立面(S)相对于法线方向(O)按倾斜角度α倾斜,使得接触中心(Q)在表面(22)的面方向上不与基端部重叠,所以在被施加了按压载荷(F)的情况下作用于微小突起(20)的转矩变大,各微小突起(20)容易分别向其倾斜方向挠曲变形。由此,微小突起(20)在轴向上单纯压缩变形的情况受到抑制,提升柔软感(缓冲性),并且起因于微小突起(20)与表面(22)之间的摩擦等的粘滑运动受到抑制,能够得到平滑且稳定的柔软感。

Description

重合复合内饰零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重合复合内饰零件,尤其涉及进一步提升通过多个突起的弹性变形而被付与缓冲性的重合复合内饰零件的触感的技术。
背景技术
一种重合复合内饰零件,其具有:(a)具有预定的重合面的第1部件;和(b)第2部件,其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树脂制成,并具有与上述重合面大致平行的板状部,并且在该板状部一体地设有朝该重合面突出以使得在其与该重合面之间形成空间的多个突起,该第2部件配置成以该突起与该重合面接触的状态重合于上述第1部件,(c)上述突起的顶端被按压于上述重合面而弹性变形,从而该重合复合内饰零件被付与缓冲性。专利文献1(尤其是参照图13)所记载的零件是其一例,是与车辆用的内饰零件(肘靠等)有关的零件,并记载了在作为第2部件的表皮件的里面设有多个销子状的突起,通过该突起的弹性变形来提升表皮件的触感(柔软感)。专利文献1还记载了取代销子状突起而设置长尺寸板状的肋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036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这样的以往的重合复合内饰零件中,单纯的圆柱形状的突起设置为被大致垂直地按压于重合面,所以存在在因按压载荷而弹性变形时的变形方式(挠曲方向等)不稳定,触感容易不均匀这一问题。另外,仅靠突起因按压载荷而向轴向压缩变形,可能得不到足够的缓冲性(柔软感)。在取代多个突起而设置肋的情况下,刚度变高难以得到足够的柔软感。
本发明是以上述情况为背景而完成的,所以其目的在于在通过多个突起的弹性变形而被付与缓冲性的重合复合内饰零件中进一步提升其触感。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该目的,第1发明,一种重合复合内饰零件,具有:(a)具有预定重合面的第1部件;和(b)第2部件,其为能够弹性变形的树脂材料制,具有与所述重合面大致平行的板状部,并且在该板状部一体地设有朝向该重合面突出的多个突起使得在与该重合面之间形成有空间,该第2部件配置成以该突起与该重合面接触的状态与所述第1部件重合,(c)所述突起的顶端被按压于所述重合面而使所述突起弹性变形,由此所述重合复合内饰零件被付与缓冲性,所述重合复合内饰零件的特征在于,(d)所述多个突起是同一形状,该突起的基端部与该突起和所述重合面的接触中心在该重合面的面方向上分离而相互不重叠,该多个突起绕根据该突起的基端部与该接触中心的位置关系而确定的轴向一定方向挠曲变形,并且,与突出高度相应隔开预定间隔地以点状分布方式形成于所述板状部使得在该挠曲变形时相互不干涉,并且,(e)该多个突起,以使得多个相同形状且相同大小的多边形的各边分别与相邻的多边形的边重叠的网格图案形成的方式,设置于构成该多边形的各边的位置。
上述接触中心意味着初始状态下突起与重合面的接触范围的中心。
第2发明,其特征在于,在第1发明的重合复合内饰零件中,
所述突起,其中心线至少在与所述重合面接触的顶端部分相对于该突起的基端部处的所述板状部的法线方向倾斜。
上述突起的中心线是将与设有突起的板状部平行的横截面的中心点(重心)沿突起的轴向(突出方向)相连而得的线。
第3发明,其特征在于,在第2发明的重合复合内饰零件中,
(a)所述突起形成为与所述板状部平行的横截面为长条状的板形状,(b)该板形状的板厚方向的中立面遍及从该突起的基端部到顶端部为止的全长相对于所述法线方向倾斜。
上述板厚方向的中立面是将在与板状部平行的横截面上将突起的板厚两等分的中立线沿突起的轴向相连而得的面,包括第2发明的突起的中心线。
第4发明,其特征在于,在第1发明~第3发明的任一重合复合内饰零件中,(a)所述网格图案是四边形或六边形的同一(相同形状且相同大小)多边形连续重复的图案,(b)所述突起以使得挠曲方向朝向所述多边形的内侧或外侧的方式在该多边形的各边各配置一个,并且以挠曲方向绕该多边形的中心线交替反向的姿势设置。
第5发明,其特征在于,在第1发明~第4发明的任一重合复合内饰零件中,所述网格图案是作为所述多边形一定大小的正六边形连续重复的蜂窝图案。
第6发明,其特征在于,在第1发明~第5发明的任一重合复合内饰零件中,(a)所述重合复合内饰零件是板状的面板零件,(b)所述第2部件是表层部件,(c)所述第1部件是由比所述第2部件硬质的树脂材料构成的板状的基材,(d)该基材的表面作为所述重合面发挥作用,所述表层部件重合地配置于该表面而一体安装于该基材。
第7发明,其特征在于,在第6发明的重合复合内饰零件中,在所述表层部件上,在所述板状部的设有所述突起一侧的相反侧的表面一体地固定附着有表皮件,加上所述板状的基材整体上形成为3层构造。
第8发明,其特征在于,在第1发明~第5发明的任一重合复合内饰零件中,(a)所述重合复合内饰零件是板状的面板零件,(b)所述第1部件是能够弹性变形的树脂材料制的板状的表层部件,(c)所述第2部件一体地固定于该基材,使得所述板状部的设有所述突起一侧的相反侧的里面紧贴板状的基材。
技术效果
在这样的重合复合内饰零件中,多个突起点状形成于板状部,并且该突起的基端部与该突起和重合面的接触中心分在该重合面的面方向上分离而相互不重叠。通过该偏置,在被施加按压载荷的情况下作用于突起的转矩变大,变得容易绕根据基端部与接触中心的位置关系而确定的轴向一定方向挠曲变形。由此,突起在轴向上单纯压缩变形的情况受到抑制从而提升柔软感(缓冲性),并且起因于突起与重合面之间的摩擦等的粘滑运动受到抑制,使得能够得到平滑且稳定的柔软感。另外,能够控制各突起的挠曲(倒下)方向,并且突起弹性变形时的变形方式(挠曲方向等)稳定,所以用手指和/或手进行按压时的触感不均受到抑制。
在本发明中,另外,以点状分布方式形成于板状部的多个突起,与突起高度相应隔开预定间隔设置使得在挠曲变形时相互不干涉,所以能够确实得到通过突起的变形所得到的柔软感。进一步,以使得多个多边形连续相邻的网格图案的方式,在构成该多边形的各边的位置设置有突起,所以多个突起按一定的配置图案设置,使得用手指和/或手按压时的触感不均受到抑制。另外,如果使突起的姿势与网格图案的各边相对应而变化,则相伴于此各突起的挠曲方向会变化,所以通过相互支撑能够得到适度的刚度感(不过分柔软的感觉),能够与通过该突起的弹性变形所实现的柔软感相辅相成地设定更为优异的触感。
在第2发明中,与重合面接触的突起的顶端部分,相对于该突起的基端部处的板状部的法线方向倾斜,所以使得突起的顶端部以倾斜姿势与该板状部大致平行的重合面抵接。由此,突起更为确实地变得容易向根据该倾斜方向而确定的一定方向挠曲变形,能够得到更为平滑且稳定的柔软感,并且用手指和/或手进行按压时的触感不均受到抑制。尤其是,在设置有板形状的突起并且使其向该板形状的板厚方向倾斜的第3发明中,突起弹性变形时的变形方式更为稳定,能够更为准确地得到上述效果。
第4发明,在多个突起为同一形状且绕轴向一定方向挠曲变形的情况下,在四边形或六边形的同一多边形连续重复的网格图案中,突起以使得挠曲方向变为朝向多边形的内侧或外侧的方式在该多边形的各边各配置一个,并且以绕该多边形的中心线挠曲方向交替反向的姿势设置,所以无论向一定方向的挠曲变形如何,以多边形为单位的突起变形方式在整个区域变得大致相同,能够得到均质的触感。
第5发明,在由多个突起构成的网格图案为作为多边形的一定大小的正六边形连续重复的蜂窝图案的情况下,如果使突起的姿势例如与正六边形的各边相对应而各改变60°或120°,则使得针对按压载荷的弹性变形的各向异性受到抑制,即使针对来自倾斜方向的按压载荷也能够得到均质的触感。
第6发明,在重合复合内饰零件为板状面板零件的情况下,第2部件为表层部件,第1部件为比第2部件硬质的板状的基材,表层部件以重合的方式配置于该基材的表面从而一体地安装于该基材。在这样的面板零件中,通过设置在表层部件的突起的弹性变形,能够准确地得到在用手指和/或手按压该表层部件的板状部的情况下能够得到优异触感等、第1发明~第5发明的效果。另外,另外,如果设为仅第1部件以及第2部件的双层构造,则构造简单且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第7发明,在上述第6发明的面板零件中,在表皮件一体地固定附着于表层部件的情况下,板状部的与突起相反侧的面被表皮件被覆,所以即使由于突起而在板状部产生收缩和/或光泽不均等,也不会在外部露出,并且防止表层部件受伤。因此,该表层部件的树脂材料的选择范围变宽,并且与触感相关的突起形状等的设计自由度变高,能够更为容易且准确地进行触感的调整。
第8发明,在重合复合内饰零件为板状的面板零件的情况下,第1部件是能够弹性变形的软质树脂材料制的板状的表层部件,关于第2部件,板状部的设置有突起一侧的相反侧的里面以紧贴的方式一体固定于板状的基材。在这样的面板零件中,在用手指和/或手按表层部件(第1部件)的情况下,该表层部件的里面(重合面)被按压于在第2部件所设置的突起的顶端,从而能够准确地得到通过该突起的弹性变形能够得到优异触感等、第1发明~第6发明的效果。另外,设置有突起的第2部件被表层部件(第1部件)被覆,并且第2部件的板状部固定于基材,所以即使在该板状部的与突起相反一侧的面产生了收缩和/或光泽不均等也不会在外部露出,第2部件的树脂材料的选择范围变宽,与触感相关的突起形状等的设计自由度变高,能够更为容易且准确地进行触感的调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即装饰品的车辆用车门装饰件的上端部的图,是设计面侧(车室内侧)观察到的示意图。
图2是单独表示图1的车辆用车门装饰件的装饰品的图,是从设计面侧透视地示出在表层部件的里面所设的多个微小突起的图。
图3是取下了图2的装饰品的表层部件而表示基材的图。
图4是图1中的IV-IV向视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图1中的V-V向视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说明在表层部件的里面所设的多个微小突起的图,(a)是以接近实际大小的状态所示的俯视图,(b)是放大地表示(a)中的VIb部的俯视图。
图7是图6(b)中的VII-VII向视部分的放大纵剖图。
图8是图7中的VIII-VIII向视部分的纵剖图。
图9是图6所示的微小突起的立体图,是用空心箭头表示挠曲方向的图。
图10是说明表层部件受按压载荷F按压时微小突起的变形方式的图,是与图7相对应的纵剖图。
图11是说明研究微小突起的反力与行程的关系时的试验方法的图。
图12是表示按照图11的试验方法研究3种微小突起的反力-行程特性的结果的图。
图13是表示在图12中作为比较品进行了试验的垂直微小突起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3中的XIV-XIV向视部分的纵剖图。
图15是图13中的XV-XV向视部分的纵剖图。
图16是表示在图12中作为比较品进行了试验的具有大斜面的垂直微小突起的俯视图。
图17是图16中的XVII-XVII向视部分的纵剖图。
图18是图16中的XVIII-XVIII向视部分的纵剖图。
图19是说明在表层部件固定附着有表皮件的实施例的图,是与图4相对应的剖视图。
图20是说明第1部件为表层部件且第2部件固定于基材的实施例的图,是与图4相对应的剖视图。
图21是说明微小突起的配置姿势各异的其他实施例的图,是多个微小突起的俯视图。
图22是以与图6的实施例进行比较的方式示出在图21的实施例中各微小突起弹性变形时的区域(斜线部)的图。
图23是表示针对突起高度不同的2种垂直微小突起、以及倾斜角度不同的3种倾斜微小突起、按照图11的试验方法研究反力-行程特性后的结果的图。
图24是以与图6的实施例进行比较的方式说明改变了纵横比的例子的图。
图25是说明将微小突起的板宽方向设为非对称形状的本发明的另外其他的实施例的图,是多个微小突起的俯视图。
图26是图25的微小突起的与图8相当的板宽方向的纵剖图。
图27是表示在图25的实施例中各微小突起弹性变形时的区域(斜线部)的图。
图28是说明本发明的另外其他的实施例的图,是与图7相当的纵剖图。
图29是进一步放大表示图28的微小突起的纵剖图。
图30是图28的微小突起的立体图,是用空心箭头表示挠曲方向的图。
图31是图28的实施例的多个微小突起的俯视图。
图32是说明本发明的另外其他的实施例图,是与图28相当的纵剖图。
图33是说明多个微小突起配置成构成正方形的网格图案的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4是说明多个微小突起配置成构成正三角形的网格图案的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5是说明图16~图18所示的具有大斜面的垂直微小突起被按压载荷F按压于基材时的变形方式的图,是与图17相对应的纵剖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适用于车门装饰件和/或行李箱侧壁装饰件(luggage side trim)、仪表板等车辆用内饰零件和/或、在其内饰零件上安装的装饰品等,但是也可以应用于车辆用以外的面板零件。另外,不仅板状的面板零件,也可以适用于在具有三维弯曲的立体形状的第1部件或基材的表面重合第2部件而成的立体零件。在作为基材使用第1部件的情况下,适合使用硬质聚氯乙烯和/或聚丙烯、聚乙烯、ABS等比较硬质的合成树脂材料,但是也可以是金属等其他材料制。在作为表层部件使用第1部件的情况下,作为第2部件的树脂材料适用柔软的聚氯乙烯和/或苯乙烯系、聚烯烃系、聚酯系等的各种热塑性树脂。作为表皮件,不仅是柔软的聚氯乙烯和/或苯乙烯系、聚烯烃系、聚酯系等的各种热塑性树脂,还可以采用纺布和/或无纺布、编织布、氯乙烯、柔软的膜等各种表皮材料。
突起的基端部和该突起与重合面的接触中心分离在重合面的面方向上相互不重叠,如果换言之则意味着在使突起的基端部垂直投影于重合面的情况下,接触中心从该基端部的投影范围脱离。在突起由于按压载荷而弹性变形前的初始状态下,至少使至少接触中心不与基端部重叠即可,突起的顶端部与重合面的接触区域也可以局部与基端部重叠。突起的顶端部,优选设为局部球面状、或局部圆筒形状等平滑的凸曲面形状,使得其能够相对于重合面准确地滑动。
突起的与板状部平行的横截面可以是圆形和/或椭圆形、半圆形、三角形和/或四边形等多边形、梯形等各种方式,例如按从基端部到顶端为止中心线相对于板状部的法线方向以一定的倾斜角度α倾斜的姿势设置,但是倾斜角度α也可以连续或阶段性地变化。另外,也可以具备例如基端部侧平行于法线方向且仅顶端部侧倾斜即可等局部平行于法线方向的垂直部。突起的倾斜角度α,适于在10°≤α≤30°的范围内,优选在15°~25°的范围内。如果该倾斜角度α变大则由于下挖(under cut)导致起模性变差,另一方面如果倾斜角度α小则难以得到使突起圆滑且稳定地挠曲变形这一本发明的效果。
上述突起,优选设为越往顶端侧截面积越小的细尖形状。突起的高度尺寸H,适于在例如2mm≤H≤4mm左右的范围内。另外,在为横截面为长条状的板形状的突起的情况下,该板宽尺寸(长条状横截面的长边尺寸)L,适于在例如1.5mm≤L≤2.5mm左右的范围内,板厚尺寸d适于在例如1mm≤d≤2mm左右的范围内。板形状的突起的长条状横截面,适于是例如4个角带圆角的长方形和/或长边方向的两端为圆弧的长圆形状,但是也可以是弯曲形状等其他的长条形状。
配置有上述突起的网格图案,设定为例如作为多边形连续重复同一(同一形状且同一大小)的正三角形和/或正方形、或正六边形,但是也可以是长方形和/或菱形、平行四边形、不等边三角形、不等边六边形等连续重复的图案。在第1发明~第3发明的实施之际,无需进行设置以形成网格图案,既可以随机设置多个突起,又可以使形状不同的突起混编设置。
突起,优选在网格图案的多边形的各边各配置一个,但是也可以在各边各配置2个以上。在为多边形的各边长度不同的长方形和/或平行四边形的情况下,在长边和短边方面突起的数量不同也可以。横截面为长条形状的突起,例如以断面的长边方向相对于多边形的边平行的姿势设置,但是也可以以长边方向相对于边正交的姿势设置,还可以以按预定角度倾斜的倾斜姿势设置。根据网格图案中的突起的配置场所,突起的长条状横截面的长边方向既可以相对于边平行也可以相对于边正交。
第5发明的网格图案为正六边形连续重复的蜂窝图案,但是正六边形的相互平行的2边之间的间距(设置于这2边的突起的中心距离)P,适于在3.5mm≤P≤7.5mm的范围内,优选在4mm≤P≤7mm的范围内。在P<3.5mm的情况下,突起变小成形性恶化。在P>7.5mm的情况下,有无突起所导致的反力差(设有突起的位置与中间位置的反力差)变大,虽然也会因材质和/或板状部的板厚也不同,但是触感方面不会产生别扭感。
在第8发明中,第1部件是表层部件,第2部件一体地固定于板状的基材,包含基材在内由至少3层构造构成,但是也可以在表层部件设置表皮件而设为4层构造。
为了提升柔软感,优选,点状形成于板状部的多个突起,与突起高度相应地隔开预定间隔而设置使得在挠曲变形时互不干涉,但是多个突起设置也可以例如按预定的变形阶段设置使得其互不干涉。
实施例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地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应用了本发明的装饰品10的车辆用车门装饰件12的上端的肩部分(窗的下端部分)的示意图,是从车辆右侧的车门的设计面侧即室内侧所见的主视图。图2是单独表示图1的装饰品10的图,从设计面侧透视地表示在表层部件16的里面所设的多个微小突起20(参照图6等)的图,图3是取下装饰品10的表层部件16而表示基材14的图。另外,图4是与图1中的IV-IV向视部分相当的装饰品10的剖视图,图5是与图1中的V-V向视部分相当的装饰品10的剖视图。
上述装饰品10是由板状的基材14和配置成沿该基材14的表面22大致平行地重合的表层部件16构成的重合复合内饰零件,与板状面板相当,基材14的表面22与重合面相当。另外,表层部件16是第2部件,由软质聚氯乙烯等比较柔软的能够弹性变形的合成树脂材料一体成型,具有与上述表面22大致平行的板状部18,并且在该板状部18的里面一体地设有向基材14的表面22突出的多个微小突起20。而且,通过这些微小突起20在板状部18与表面22之间形成有空间24,并且以微小突起20的顶端紧贴表面22的状态板状部18的外周终端部26卷绕在基材14的外周边缘部,从而表层部件16一体地安装于基材14。微小突起20与突起相当。
基材14与第1部件相当,由比上述表层部件16硬质的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材料一体成型,使得上述终端部26挂于在里面的外周边缘部所设的多个钩挂突起28。在基材14的里面还一体地设置有多个安装接合部30,经由该安装接合部30一体地安装于车辆用车门装饰件12。在这样装饰品10经由安装接合部30一体地安装于车辆用车门装饰件12的状态下,通过在车辆用车门装饰件12所设的多个按压部32将上述终端部26按压到基材14的外周边缘部,并保持卷绕于该外周边缘部的状态。此外,也可以将终端部26通过粘接剂等其他固定手段固定于基材14的周边缘部。
图6是说明在上述表层部件16的里面所设的多个微小突起20的图,(a)是以接近实际大小的状态(直径φ=50mm)示出的俯视图,(b)是放大表示(a)中的中心部分VIb部的俯视图。这些俯视图都是从相对于上述板状部18垂直的方向所见的状态。另外,图7是图6(b)中的VII-VII向视部分的放大纵剖图,也就是微小突起20的板厚方向的剖视图,图8是图7中的VIII-VIII向视部分的放大纵剖图,也就是用微小突起20的倾斜的中立面S剖切的板宽方向的剖视图,图9是从斜上方观察多个微小突起20所见的立体图。根据这些图可以明确,多个微小突起20是同一形状,其平行于板状部18的横截面为长条形状,设置为在构成该多边形的各边的位置以该边与横截面的长边方向大致平行的姿势,使得多个多边形的各边与分别相邻的多边形的边重叠的网格图案34。在本实施例中,微小突起20的横截面形状为4角带圆角的长方形,以其长边方向与多边形的各边一致的姿势配置。另外,如图6(b)中双点划线所示,网格图案34是作为多边形的一定大小的正六边形连续重复的蜂窝图案,在该正六边形的各边的中央部分各配置一个微小突起20。
微小突起20,形成为横截面大致为长方形的板形状,并且呈随着朝向顶端侧截面积变小的平缓的细尖形状。另外,根据图7可以明确,板形状的板厚方向的中立面S,遍及从微小突起20的基端部到顶端部为止的全长,相对于该微小突起20的基端部处的板状部18的法线方向O按倾斜角度α倾斜。中立面S是将在与板状部18平行的横截面上将板厚二等分的中立线与微小突起20的轴向相连而成的面,包括将与板状部18平行的横截面的中心点(重心)沿微小突起20的轴向相连而成的中心线C。另外,板状部18与基材14的表面22大致平行,所以在各个微小突起20附近的比较狭窄的区域板状部18的法线方向O与表面22的法线方向大致一致,微小突起20的顶端部分以按与倾斜角度α大致相同的角度倾斜的姿势抵接于表面22。该倾斜角度α在15°≤α≤25°的范围内,例如设定为20°左右,通过该倾斜,微小突起20与表面22的接触中心Q在表面22的面方向上与微小突起20的基端部分离不重叠。如果换言之,则在将微小突起20的基端部垂直地投影于表面22的情况下,接触中心Q脱离该基端部的投影范围。如图4、图5所示,在表层部件16相对于基材14一体安装的初始状态下,在微小突起20与表面22的接触范围的中心位置,接触中心Q根据上述倾斜角度α和/或微小突起20的高度尺寸H、微小突起20的顶端形状等来确定。板形状的微小突起20的顶端部,形成为平滑地弯曲使得在图7所示的板厚方向的纵截面上呈圆弧形状的部分圆筒形状,并且在图8所示的板宽方向的纵剖图中两端部平滑变圆,相对于表面22圆滑地滑动。
若关于上述微小突起20更为具体地进行说明,则网格图案34的正六边形的相互平行的2边的间隔即间距P、也就是设置在这2边的微小突起20的中心距离在4mm≤P≤7mm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约为5mm。另外,微小突起20的高度尺寸H在2mm≤H≤4.0mm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约为3.5mm。截面长方形的板形状的微小突起20的板厚尺寸d在1mm≤d≤2mm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约为1.2mm。微小突起20的板宽尺寸(长方形横截面的长边尺寸)L在1.5mm≤L≤2.5mm的范围内且比板厚尺寸d大,在本实施例中约为1.8mm。微小突起20的板宽方向(长方形横截面的长边方向)的两侧侧面相对于突出方向的倾斜角度β在5°≤β≤15°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为7°~8°左右,相对于中心线C成为对称形状。板状部18的壁厚t在1mm≤t≤2mm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约为1.5mm。这些尺寸和/或角度,可以考虑表层部件16的材质等适宜地确定以得到预定的触感(柔软感和/或刚度感等)和/或强度等。
而且,在这样的装饰品10中,若表层部件16的板状部18被手指和/或手按压,则微小突起20的顶端被按压于基材14的表面22弹性变形而倒下,通过该弹性变形被付与缓冲性并得到预定的触感。该情况下,本实施例的微小突起20,微小突起20的中立面S相对于法线方向O按倾斜角度α倾斜使得接触中心Q在表面22的面方向上不与基端部重叠,所以在被施加了按压载荷的情况下,通过该接触中心Q相对于基端部的偏置,作用于微小突起20的转矩变大该顶端部沿表面22圆滑地滑动并挠曲变形。也就是,如果从大致垂直方向对板状部18施加按压载荷F,则如图10的(a)→(b)→(c)所示,向根据基端部与接触中心Q的位置关系确定的绕轴的一定方向具体为倾斜方向圆滑地挠曲变形。由此,柔软感(缓冲性)提升,并且起因于微小突起20与表面22之间的摩擦等的粘滑运动受到抑制,能够得到平滑且稳定的柔软感。图9的空心箭头表示微小突起20的挠曲变形方向、也就是倾斜方向。
相对于此,在例如如图16~图18所示,相对于板状部18大致垂直地竖立设置的垂直微小突起42的情况下,有时仅通过垂直微小突起42如图35(a)→(b)所示向轴向压缩变形,得不到恰当的柔软感。图16是垂直微小突起42的俯视图,图17以及图18分别是图16中的XVII-XVII向视部分、XVIII-XVIII向视部分的纵剖图,垂直微小突起42与上述微小突起20同样形成为横截面大致长方形的板形状,并且设置有倾斜角度大的大斜面44,容易向该大斜面44的相反侧挠曲(倒下)变形。但是,在图35(a)的初始状态下,在表面22的面方向上接触中心Q不与基端部重叠,所以垂直微小突起42的挠曲变形因垂直微小突起42与表面22之间的细微摩擦而受阻碍,变为单纯的压缩变形。另外,即使在垂直微小突起42如(a)→(c)所示向大斜面44的相反侧挠曲变形的情况下,在垂直微小突起42与表面22之间的摩擦比较大时和/或表层部件16的弹性模量比较小时,也有可能发生滑动与卡止反复的粘滑运动,使触感产生不适感。
另一方面,上述多个微小突起20以绕构成网格图案34的多边形即正六边形的中心线挠曲方向交替反向的姿势设置。具体而言,设置于各边以形成正六边形的6个微小突起20中的在周向上位置隔开一个的3个微小突起20,以向正六边形的内侧倾斜的姿势配置,位于其间的其余3个微小突起20以向正六边形的外侧倾斜的姿势配置。也就是,在正六边形的各边设置的6个微小突起20,以横截面的长边方向与各边平行且交替反向的姿势配置,结果,变为相邻的微小突起20各旋转120°后的姿势,其挠曲方向各相差120°。这样的微小突起20的配置姿势,在网格图案34的整个区域中是共通的,形成正六边形的6个微小突起20以同一变形方式挠曲变形。
这样,本实施例中多个微小突起20以点状形成于板状部18,并且各微小突起20,微小突起20的中立面S相对于法线方向O按倾斜角度α倾斜使得各微小突起20的接触中心Q在表面22的面方向上不与基端部重叠,所以在被施加按压载荷F的情况下作用于微小突起20的转矩变大,各微小突起20容易向各自的倾斜方向挠曲变形。由此,微小突起20如图35(b)所示在轴向上单纯压缩变形的情况受到抑制,柔软感(缓冲性)提升,并且起因于微小突起20与表面22之间的摩擦等的粘滑运动(参照图35(c))受到抑制,能够得到平滑且稳定的柔软感。
另外,能够通过各微小突起20的倾斜方向控制挠曲(倒下)方向,并且微小突起20弹性变形时的变形方式(挠曲方向等)稳定,所以用手指和/或手按压时的触感不均受到抑制。
另外,上述微小突起20形成为板形状,并且该板厚方向的中立面S遍及从基端部到顶端部为止的全长相对于法线方向O按预定的倾斜角度α倾斜,所以微小突起20更为可靠地容易向该倾斜方向挠曲变形,能够得到更为平滑且稳定的柔软感,并且用手指和/或手按压时的触感不均受到抑制。
另外,上述倾斜角度α在15°~25°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为α≈20°,所以能够抑制由于下挖所致的起模性的恶化,同时通过倾斜实现圆滑且稳定的挠曲变形。
另外,多个微小突起20能够分别通过倾斜方向来控制挠曲方向,所以配置微小突起20使得其在挠曲变形时互不干涉,能够尽可能密地设置微小突起20以抑制由于微小突起20的有无所致的触感不均,同时能够确实地得到由该微小突起20的弹性变形所产生的预定的柔软感。
另外,在构成该多边形的各边的位置设置微小突起20使得多个多边形连续相邻的网格图案34形成,所以多个微小突起20按一定的配置图案设置,用手指和/或手按压时的触感不均受到抑制。
另外,多个微小突起20为同一形状,向绕轴的一定方向挠曲变形,并且微小突起20的姿势与网格图案34的各边相对应而按所定角度(实施例中为120°)逐个变化,相伴于此,各微小突起20的挠曲方向变化,所以通过相互支撑能够得到适度的刚度感(不过分柔软的感觉),能够与通过该微小突起20的弹性变形所得到的柔软感相辅相成地设定更为优异的触感。
另外,上述网格图案34是同样大小的正六边形作为多边形连续重复的蜂窝图案,横截面为长条形状(长方形)的微小突起20的姿势各变化120°,所以使得对于按压载荷F的弹性变形的各向异性受到抑制,对于从倾斜方向施加的按压载荷F也能够得到比较均质的触感。
另外,多个微小突起20在构成网格图案34的正六边形的各边各配置一个,并且以绕该正六边形的中心线挠曲方向交替反向的姿势设置,所以不限于向一定方向的挠曲变形,以正六边形为单位的微小突起20的变形方式在整个区域大致相同,能够得到均质的触感。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为仅使表层部件16重合于基材14而一体安装的两层构造,所以装饰品10的构造简单且能够廉价地制造。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微小突起20的横截面为单纯的长方形,所以成形具有该微小突起20的表层部件16的成形模具的构造变得单纯,等等,制造成本减低能够廉价地构成。
这里,说明研究上述多个微小突起20的反力-行程特性所得的结果。图11是表示将具有多个微小突起20的平坦的表层部件16作为试验片使用并研究反力与行程的关系时的试验方法的图。表层部件16为60mm×60mm的大小,由TPO(聚烯烃系热塑性弹性体)构成,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地,微小突起20设置有多个以形成蜂窝状的网格图案34。而且,将该表层部件16以微小突起20朝下的姿势载置在丙烯酸制的基材上,以5mm/秒的速度按压顶端的球面半径为15mm的铝制压头,使用连接于压头的测力传感器计测了反力与行程的关系。
图12的实线是表示通过上述按压试验所得到的反力-行程特性的图。图12的单点划线为取代上述微小突起20而设置有上述图16~图18所示的垂直微小突起42的比较品的反力-行程特性,虚线是设置有图13~图15所示的垂直微小突起40的比较品的反力-行程特性。图13是垂直微小突起40的俯视图,图14以及图15分别是图13中的XIV-XIV向视部分、XV-XV向视部分的纵剖图,在该垂直微小突起40与垂直微小突起42相比较没有上述大斜面44的情况下,图14以及图15的纵截面均形成为对称形状。而且,根据图12所示的各特性可知,具有大斜面44的垂直微小突起42,与不具备大斜面44的对称形状的垂直微小突起40相比较,反力相对于行程的上升平缓且柔软感提升,但是通过中立面S以倾斜角度α(=20°)倾斜的本实施例的微小突起20,反力的上升比该垂直微小突起42更为平缓并得到更为优异的柔软感。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此外,在以下的实施例中对于与上述实施例实质上共通的部分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19的装饰品50与上述装饰品10相比较,在表层部件16的表面、也就是板状部18的与设置有微小突起20的一侧相反侧的面,一体地固定附着有表皮件52,与板状的基材14一起整体上形成为3层构造。表皮件52用例如纺布和/或无纺布、编织布、氯乙烯、柔软的膜等制成,通过与表层部件16一体成形,在该表层部件16成形的同时成形,并且固定附着在该表层部件16的表面。另外,表皮件52的外周终端部54被卷绕于基材14的外周边缘部而挂在上述钩挂突起28上,并且以装饰品50一体安装于车门装饰件12的状态,终端部54被上述按压部32按压于基材14的外周边缘部,由此表层部件16与表皮件52一并一体地安装于基材14。
在这样的装饰品50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装饰品10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表层部件16由表皮件52覆盖,所以即使在该表层部件16的与板状部18的微小突起20相反侧的面上产生了收缩和/或光泽不均等也不会在外部露出,并且防止表层部件16受伤。因此,该表层部件16的树脂材料的选择范围变宽,并且与触感相关的微小突起20的形状等的设计自由度变高,能够更为容易且准确地进行触感的调整。
图20的装饰品60在板状的基材62的表面设有具有多个微小突起64的缓冲部件66,安装有表层部件68使得其重合于该缓冲部件66的微小突起64侧。基材62与上述基材14同样地由比较硬质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且在里面侧一体地设置有上述钩挂突起28和/或安装接合部30。缓冲部件66与第2部件相当,与上述表层部件16同样地由能够弹性变形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且具有在基材62的表面紧贴地一体固定的板状部70,在该板状部70一体地设有多个微小突起64。微小突起64与例如上述微小突起20同样地构成,从板状部70向表层部件68侧突出地突设使得在表层部件68的里面72与板状部70之间形成空间74,顶端紧贴里面72。里面72与重合面相当。另外,表层部件68与第1部件相当,在本实施例中与上述表层部件16同样地由比较柔软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而且,表层部件68的外周终端部76卷绕于基材62的外周边缘部,挂到未图示的钩挂突起28上,并且在装饰品60一体地安装于车辆用车门装饰件12的状态下,由上述按压部32将终端部76按压到基材62的外周边缘部。此外,也可以在该表层部件68还设置上述表皮件52。
在这样的装饰品60中,在用手指和/或手按压表层部件68的情况下,通过该表层部件68的里面72被按压于在缓冲部件66所设的微小突起64的顶端,从而能够得到通过该微小突起64的弹性变形得到优异的触感等、与上述装饰品10同样的效果。另外,设有微小突起64的缓冲部件66由表层部件68覆盖并且缓冲部件66的板状部70固定于基材62,所以即使在该板状部70的与微小突起64相反侧的面上产生了收缩和/或光泽不均等也不会在外部露出,因此,缓冲部件66的树脂材料的选择范围变宽,并且与触感相关的微小突起64的形状等的设计自由度变高,能够更为容易且准确地进行触感的调整。
与上述表层部件16相比较,图21的表层部件80中设置于板状部18的微小突起20的配置姿势不同。也就是,在本实施例中相对于网格图案34的正六边形的边按预定角度倾斜(在例如10°~30°左右的范围内、在实施例中约为20°)。如上述图6那样与正六边形的边平行地配置微小突起20的情况下,如果微小突起20由于按压载荷F挠曲变形,则如图22(a)中细斜线所示朝向正六边形的中心倒下,所以为了避免干涉其高度尺寸H要受到限制。相对于此,如果使其如图21所示那样倾斜,则如图22(b)中细斜线所示微小突起20的倒下方向彼此偏离,所以难以相互干涉,能够按该量增大高度尺寸H以提升柔软感。
图23是关于针对上述垂直微小突起42的高度尺寸H为2.5mm的情况和为3.5mm的情况按照上述图11所示的试验方法研究反力-行程特性所得的结果的图。从该图23可知,在高度尺寸H为3.5mm的情况下,与为2.5mm相比较反力变小,能够得到优异的柔软感。即使对于按预定的倾斜角度α倾斜的微小突起20,也认为其高度尺寸H越高柔软感越高。
图23中还一并示出了对于高度尺寸H为3.5mm的微小突起20使其倾斜角度α变化而研究反力-行程特性所得的结果。可知:按倾斜角度α=10°、15°、20°这3种,即使高度尺寸H相同,也是倾斜角度α越大反力越小、柔软感越高。此外,即使高度尺寸H相同,也是倾斜角度α越大微小突起20的突出长度越长,所以根据这一点也可以认为被施加按压载荷F时的挠曲方向的转矩变大而柔软感增大。
图24是改变纵横比使柔软感提升的情况下的例子,(a)是上述微小突起20的立体图,(b)的微小突起90是原样维持板宽尺寸L相同而将板厚尺寸设为一半d/2所得的。该情况下,板厚尺寸为一半,所以变得更为容易向该板厚方向挠曲变形,柔软感提升。
与上述表层部件16相比较,图25的表层部件100的微小突起102的形状不同。也就是,本实施例的微小突起102,其与上述图7相当的板厚方向的纵截面与微小突起20相同,但是与上述图8相当的板宽方向的纵截面如图26所示成为非对称形状。具体而言,板宽方向的两侧的侧面的倾斜角度β1、β2相互不同,在本实施例中β1≈1°、β2≈15°。根据这样的微小突起102,由于按压载荷F而挠曲变形时的倒下方向,如图27中细斜线所示偏离,所以难以相互干涉,能够按该量增大高度尺寸H提升柔软感。也就是,能够得到与以长方形横截面的长边方向变得与正六边形的边平行的姿势配置各微小突起102并且如上述图21所示使微小突起20的姿势相对于正六边形的边倾斜的表层部件80相同的作用效果。
与上述表层部件16相比较,图28的表层部件110的微小突起112的形状不同。图28是与上述图7相当的图,是微小突起112的板厚方向的纵剖图,该微小突起112其板厚方向的一个侧面也就是与倾斜方向相反侧的侧面的倾斜角度是不一定的,在中间点p的顶端侧设置有倾斜角度比基端侧大的大斜面114。相伴于此,中立面S的倾斜角度α也在中间点p附近变化,与基端侧相比顶端侧的倾斜角度α变大。也就是,与中间点p的基端侧的倾斜角度α与上述微小突起20相同,但是中间点p的顶端侧的倾斜角度α与微小突起20的情况相比变大,根据图29的放大图可知,与基材14的表面22的接触中心Q按尺寸x移位。由此,在被施加按压载荷F时产生的转矩进一步变大,微小突起112变得容易挠曲变形能够进一步提升柔软感。该情况下,倾斜侧的侧面的倾斜角度到顶端部为止都与微小突起20相同,所以能够无损由下挖实现的起模性地增大转矩而提升柔软感。图30是多个微小突起112的立体图,是与上述图9相对应的图,标注有细斜线的部分为大斜面114。另外,图31是设置有多个微小突起112的板状部18的俯视图。
图32是与上述图28相对应的剖视图,该表层部件120的微小突起122,其板厚方向的两侧的侧面的倾斜角度均不一定,在中间点p1、p2的顶端侧设置有倾斜角度比基端侧大的大斜面124、126。相伴于此,中立面S的倾斜角度α也在中间点p1、p2附近变化,与基端侧相比顶端侧的倾斜角度α变大。该情况下,与图28的微小突起112相比较,在两侧的侧面设置有大斜面124、126,所以顶端侧的倾斜角度α变得更大,接触中心Q的移位尺寸x变得更大。由此,在被施加按压载荷F时产生的转矩变得更大,微小突起122变得容易挠曲变形能够进一步提升柔软感。
图33是与上述图6相比较微小突起20的配置图案不同的情况,是配置多个微小突起20使得其构成由多个同一正方形构成的网格图案200的情况。微小突起20,以长方形横截面的长边方向与各边平行的姿势在构成网格图案200的正方形的各边各配置一个,并且以绕该正方形的中心线倾斜方向交替反向的姿势设置。由此,无论向一定方向的挠曲变形如何,以正方形为单位的微小突起20的变形方式在整个区域大致相同,能够得到得到均质触感等与图6的实施例相同的效果。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对正方形的网格图案200进行了说明,也可以配置微小突起20使得其成为菱形和/或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网格图案。
图34是与上述图6相比较微小突起20的配置不同的情况,是配置多个微小突起20使得其构成由多个同一正三角形构成的网格图案210的情况。微小突起20以长方形横截面的长边方向与各边平行的姿势在构成网格图案210的正三角形的各边各配置一个。该情况下,设置为构成网格图案210的多个微小突起20,其姿势以预定角度逐一变化,通过相互支撑能够得到适度的刚度感,能够得到能够与通过该微小突起20的弹性变形所实现的柔软感相辅相成地设定优异的触感等与上述图6的实施例相同的作用效果。
上述图34的网格图案210可以改写成正六边形212连续重复的网格图案。该情况下,以长方形横断面的长边方向相对于正六边形212的各边垂直的姿势配置微小突起20。关于上述图6(b)的网格图案34,也可以改写成正三角形连续重复的网格图案。另外,关于上述图33的网格图案200,通过使正方形的网格的间距分别错开半个间距,可以改写成以长方形横截面的长边方向垂直于各边的姿势在正方形的各边配置微小突起20的正方形的网格图案。
图34的网格图案220是组合四边形(图中为正方形)222、六边形(图中为正六边形)224以及八边形226这三种多边形而成的图案,这样的方式也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该网格图案220中3种多边形按同一图案有规律地重复,但是也可以设置微小突起20使得构成多种多边形不规则组合的网格图案。
此外,在图21~图35的实施例中,作为图6所示的表层部件16的微小突起20的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关于图20的缓冲部件66的微小突起64同样的变形方式也是可以的。
以上,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是这些只不过是一个实施方式,本发明可以按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追加了各种变更、改良后的方式来实施。
附图标记说明
10、50、60:装饰品(重合复合内饰零件、板状面板) 14:基材(第1部件) 16、80、100、110、120:表层部件(第2部件) 18、70:板状部 20、64、90、102、112、122:微小突起(突起) 22:表面(重合面) 24、74:空间 34、200、210:网格图案 52:表皮件 66:缓冲部件(第2部件) 68:表层部件(第1部件) 72:里面(重合面) 212:正六边形(多边形) α:倾斜角度 S:中立面 C:中心线 Q:接触中心 O:法线方向

Claims (15)

1.一种重合复合内饰零件(10;50;60),具有:
具有预定重合面(22;72)的第1部件(14;68);和
第2部件(16;66;80;100;110;120),其为能够弹性变形的树脂材料制,具有与所述重合面(22;72)大致平行的板状部(18;70),并且在该板状部(18;70)一体地设有朝向该重合面(22;72)突出的多个突起(20;42;64;90;102;112;122)使得在与该重合面(22;72)之间形成有空间(24;74),该第2部件(16;66;80;100;110;120)配置成以该突起(20;42;64;90;102;112;122)与该重合面(22;72)接触的状态与所述第1部件(14;68)重合,
所述突起(20;42;64;90;102;112;122)的顶端被按压于所述重合面(22;72)而使所述突起弹性变形,由此所述重合复合内饰零件被付与缓冲性而获得预定的触感,
所述重合复合内饰零件(10;50;60)的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突起(20;42;64;90;102;112;122)为同一形状,该突起(20;42;64;90;102;112;122)的基端部与该突起(20;42;64;90;102;112;122)和所述重合面(22;72)的接触中心(Q),在该重合面(22;72)的面方向上分离而相互不重叠,该多个突起(20;42;64;90;102;112;122)绕根据该突起(20;42;64;90;102;112;122)的基端部与该接触中心的位置关系而确定的轴向一定方向挠曲变形,并且,与突出高度相应隔开预定间隔地以点状分布方式形成于所述板状部(18;70)使得在该挠曲变形时相互不干涉,
该多个突起(20;42;64;90;102;112;122),以使得多个相同形状且相同大小的多边形(212;222;224;226)的各边分别与相邻的多边形(212;222;224;226)的边重叠的网格图案(34;200;210;220)形成的方式,设置于构成该多边形(212;222;224;226)的各边的位置,
所述突起(20;42;64;90;102;112;122)以使得挠曲方向朝向所述多边形的内侧或外侧的方式在该多边形的各边配置,并且以挠曲方向绕该多边形的中心线交替反向的姿势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合复合内饰零件(10;50;60),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20;42;64;90;102;112;122),其中心线(C)至少在与所述重合面(22;72)接触的顶端部分相对于该突起(20;42;64;90;102;112;122)的基端部处的所述板状部(18;70)的法线方向(O)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合复合内饰零件(10;50;60),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20;42;64;90;102;112;122)形成为与所述板状部(18;70)平行的横截面为长条状的板形状,
该板形状的板厚方向的中立面(S)遍及从该突起(20;42;64;90;102;112;122)的基端部到顶端部为止的全长相对于所述法线方向(O)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合复合内饰零件(10;50;60),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格图案(34;200;210)是四边形或六边形的同一多边形(212)连续重复的图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合复合内饰零件(10;50;60),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格图案(34;200;210)是四边形或六边形的同一多边形(212)连续重复的图案。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重合复合内饰零件(10;50;60),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格图案(34;200;210)是四边形或六边形的同一多边形(212)连续重复的图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合复合内饰零件(10;50;60),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格图案(34;200)是作为所述多边形(212)一定大小的正六边形(212)连续重复的蜂窝图案(34;200)。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合复合内饰零件(10;50;60),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格图案(34;200)是作为所述多边形(212)一定大小的正六边形(212)连续重复的蜂窝图案(34;200)。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重合复合内饰零件(10;50;60),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格图案(34;200)是作为所述多边形(212)一定大小的正六边形(212)连续重复的蜂窝图案(34;200)。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重合复合内饰零件(10;50;60),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格图案(34;200)是作为所述多边形(212)一定大小的正六边形(212)连续重复的蜂窝图案(34;200)。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重合复合内饰零件(10;50;60),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格图案(34;200)是作为所述多边形(212)一定大小的正六边形(212)连续重复的蜂窝图案(34;200)。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重合复合内饰零件(10;50;60),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格图案(34;200)是作为所述多边形(212)一定大小的正六边形(212)连续重复的蜂窝图案(34;200)。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重合复合内饰零件(10;50),其特征在于,
所述重合复合内饰零件(10;50)是板状的面板零件,
所述第2部件(16;80;100;110;120)是表层部件(16;80;100;110;120),
所述第1部件(14)是由比所述第2部件(16;80;100;110;120)硬质的树脂材料构成的板状的基材(14),
该基材(14)的表面(22)作为所述重合面(22)发挥作用,所述表层部件(16;80;100;110;120)重合地配置于该表面(22)而一体安装于该基材(14)。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重合复合内饰零件(5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表层部件(16;80;100;110;120)上,在所述板状部(18)的设有所述突起(20;42;64;90;102;112;122)一侧的相反侧的表面一体地固定附着有表皮件(52),加上所述板状的基材(14)整体上形成为3层构造。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重合复合内饰零件(60),其特征在于,
所述重合复合内饰零件(60)是板状的面板零件,
所述第1部件(68)是能够弹性变形的树脂材料制的板状的表层部件(68),
所述第2部件(66;80;100;110;120)一体地固定于板状的基材(62),使得所述板状部(70)的设有所述突起(20;42;64;90;102;112;122)一侧的相反侧的里面紧贴该基材(62)。
CN201380076586.3A 2013-05-15 2013-05-15 重合复合内饰零件 Active CN1052092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63571 WO2014184903A1 (ja) 2013-05-15 2013-05-15 重ね合わせ複合内装部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09247A CN105209247A (zh) 2015-12-30
CN105209247B true CN105209247B (zh) 2018-03-30

Family

ID=518979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6586.3A Active CN105209247B (zh) 2013-05-15 2013-05-15 重合复合内饰零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815418B2 (zh)
EP (1) EP2998109B1 (zh)
JP (1) JP5893218B2 (zh)
CN (1) CN105209247B (zh)
WO (1) WO20141849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826619B1 (en) 2012-03-07 2017-10-11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Superimposed composite component
CN105531109B (zh) * 2013-09-13 2018-02-09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重合复合内饰零件
JP6131233B2 (ja) 2014-10-24 2017-05-17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重ね合わせ複合内装部品
WO2016098827A1 (ja) * 2014-12-19 2016-06-23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重ね合わせ複合内装部品
JP6177840B2 (ja) * 2014-12-19 2017-08-09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重ね合わせ複合内装部品
JP6617094B2 (ja) * 2016-10-20 2019-12-04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車両用内装部品及び車両用内装部品の製造治具
JP7111456B2 (ja) * 2017-10-06 2022-08-02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重ね合わせ複合部品
JP6845185B2 (ja) * 2018-06-04 2021-03-17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重ね合わせ複合部品および重ね合わせ複合部品の製造方法
CN113631361B (zh) * 2019-03-29 2023-08-29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重叠内装部件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70275A (zh) * 2009-04-21 2010-10-27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物品表面结构
CN102686379A (zh) * 2009-12-29 2012-09-19 京洛株式会社 树脂层叠板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0656A (en) 1890-02-04 Geokge hayes
US3137602A (en) 1959-08-21 1964-06-16 Continental Can Co Ceramic honeycomb
US3231454A (en) 1961-04-14 1966-01-25 Cadillac Products Cushioning material
GB1104490A (en) 1964-08-10 1968-02-28 Desmond Harold Bleasdale Former for use in the manufacture of fibreglass articles
US3834487A (en) 1973-03-08 1974-09-10 J Hale Sandwich core panel with structural decoupling between the outer face sheets thereof
DE2530499C3 (de) 1975-07-09 1978-05-24 Akzo Gmbh, 5600 Wuppertal Mattenbahn und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US4177312A (en) 1978-05-08 1979-12-04 Akzona Inc. Matting article
JPS56151549A (en) 1980-04-28 1981-11-24 Teruo Honami Hollow structure
US4741941A (en) 1985-11-04 1988-05-03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Nonwoven web with projections
JPS62129335U (zh) * 1986-02-10 1987-08-15
JPH0293272U (zh) 1989-01-05 1990-07-24
JPH085136B2 (ja) 1989-04-11 1996-01-24 デズグロウ・ピーティーワイ・リミテッド グラスファイバー製品製造用の型板
US4995408A (en) 1989-05-15 1991-02-26 Lip-Prints, Inc. Cosmetic sample applicator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US5030501A (en) * 1989-05-31 1991-07-09 Raven Marketing, Inc. Cushioning structure
JPH0639972Y2 (ja) 1989-09-29 1994-10-19 宇部興産株式会社 導電性緩衝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部品包装用袋
JPH04197624A (ja) 1990-11-28 1992-07-17 Japan Vilene Co Ltd 積層構造材
JPH04225035A (ja) 1990-12-27 1992-08-14 Nippon Petrochem Co Ltd 難燃性のプラスチック構造板
JPH05293906A (ja) 1992-04-16 1993-11-09 Goyo Paper Working Co Ltd 部分接着ラミ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JPH07106345B2 (ja) 1992-08-27 1995-11-15 日本ダイヤバルブ株式会社 ロータリ式機械部品自動洗浄装置
US5489462A (en) 1993-02-04 1996-02-06 Sieber; Werner Distance plate building component with a protective, ventilating, heat-insulating and drainage function
JP3061507B2 (ja) 1993-03-24 2000-07-10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体液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製造装置
JPH0671235U (ja) * 1993-03-25 1994-10-04 河西工業株式会社 ドアトリムの衝撃吸収構造
JP3430581B2 (ja) 1993-10-22 2003-07-2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トリム構造
JP2601381Y2 (ja) 1993-11-04 1999-11-15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スピー 緩衝材
JPH07228142A (ja) * 1994-02-16 1995-08-29 Toyota Motor Corp 内装材のエネルギー吸収構造
US5618633A (en) 1994-07-12 1997-04-08 Precision Castparts Corporation Honeycomb casting
JPH10140808A (ja) 1996-11-06 1998-05-26 Sekisui Chem Co Ltd 床下地材
JP2971826B2 (ja) 1996-11-14 1999-11-08 恵和株式会社 ウレタンフォーム製造用工程紙
JP2000177468A (ja) * 1998-12-15 2000-06-27 T S Tec Kk 車両用内装部品の緩衝構造
JP3379454B2 (ja) 1998-12-17 2003-02-24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ミラー
JP3069476U (ja) 1999-12-07 2000-06-23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スピー 断熱材
JP2001315268A (ja) 2000-05-09 2001-11-13 Uni Charm Corp 通気不透液性複合シート
JP2003108676A (ja) 2001-09-27 2003-04-11 Cna:Kk 診療情報検索用コンピュータシステム
JP2003103676A (ja) 2001-09-28 2003-04-09 Inoac Corp 樹脂成形部材
JP3838555B2 (ja) 2002-05-23 2006-10-25 河西工業株式会社 内装部品におけるアームレスト構造
US20060059606A1 (en) * 2004-09-22 2006-03-23 Xenith Athletics, Inc. Multilayer air-cushion shell with energy-absorbing layer for us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tective headgear
US20070243408A1 (en) 2005-11-22 2007-10-18 Straza George C P Formed core sandwich structure and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king same
JP5004371B2 (ja) 2008-04-30 2012-08-22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サンドイッチパネル用芯材およびサンドイッチパネル用芯材の成形方法、ならびにサンドイ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サンドイッチパネルの成形方法
US9283895B2 (en) 2008-10-31 2016-03-15 Kyoraku Co., Ltd. Sandwich panel, method of forming core material for sandwich panel,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ndwich panel
CN201613676U (zh) 2010-02-05 2010-10-27 陈鼎诚 高弹性金属复合结构
IT1401394B1 (it) * 2010-07-29 2013-07-18 Selle Italia Srl Dispositivo di sicurezza multistrato
US8734932B2 (en) 2011-01-17 2014-05-27 Keene Building Products Co., Inc. Drainage mat
EP2826619B1 (en) 2012-03-07 2017-10-11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Superimposed composite component
JP5767200B2 (ja) 2012-11-27 2015-08-19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重ね合わせ複合部品
JP5851387B2 (ja) 2012-12-06 2016-02-03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重ね合わせ複合部品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70275A (zh) * 2009-04-21 2010-10-27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物品表面结构
CN102686379A (zh) * 2009-12-29 2012-09-19 京洛株式会社 树脂层叠板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4184903A1 (ja) 2017-02-23
US9815418B2 (en) 2017-11-14
EP2998109A1 (en) 2016-03-23
CN105209247A (zh) 2015-12-30
US20160101743A1 (en) 2016-04-14
EP2998109B1 (en) 2018-12-05
JP5893218B2 (ja) 2016-03-30
WO2014184903A1 (ja) 2014-11-20
EP2998109A4 (en) 2017-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09247B (zh) 重合复合内饰零件
CN104379338B (zh) 重合复合内饰零件
CN105531109B (zh) 重合复合内饰零件
CN107000655B (zh) 重叠复合内装部件
CN104853909B (zh) 重合复合部件
US4328993A (en) Body supporting and spacing structure
CN107073871B (zh) 重叠复合内饰部件
CN104812565B (zh) 重合复合部件
JP2010120399A (ja) 車両用内装部品
JP5950814B2 (ja) 重ね合わせ複合部品
CN106414177B (zh) 重叠复合内饰部件
WO2016098827A1 (ja) 重ね合わせ複合内装部品
JP5502297B2 (ja) シートパッド
JP5369541B2 (ja) シートパッド、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金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