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89036A - 定位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89036A
CN105189036A CN201480019212.2A CN201480019212A CN105189036A CN 105189036 A CN105189036 A CN 105189036A CN 201480019212 A CN201480019212 A CN 201480019212A CN 105189036 A CN105189036 A CN 1051890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pair
component
shaft component
insertion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1921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上孝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scal Engineeri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ascal Engineer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scal Engineering Corp filed Critical Pascal Engineering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1890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890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1/00Members which are comprised in the general build-up of a form of machine, particularly relatively large fixed members
    • B23Q1/0063Connecting non-slidable parts of machine tools to each other
    • B23Q1/0081Connecting non-slidable parts of machine tools to each other using an expanding clamping member insertable in a receiving hole
    • B23Q1/009Connecting non-slidable parts of machine tools to each other using an expanding clamping member insertable in a receiving hole the receiving hole being cylindrical or conic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Jigs For Machine Tools (AREA)
  • Auxiliary Devices For Machine Tools (AREA)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将密接于工件的圆筒孔的卡合构件的扩径量加大的定位装置、及在朝下方的力不会作用于工件的情况下进行定位的定位装置。【解决手段】本发明的定位装置(5)可将工件(W)的圆筒孔(Ha)朝向与插入轴构件(57)的垂直轴心(B)正交的第1方向定位,且可允许朝向与轴心及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移动,具备:插入轴构件(57);可将插入轴构件(57)进行升降驱动的油压缸(61);一对卡合构件(58);锥形卡合机构(59),利用油压缸(61)使插入轴构件(57)朝下方移动,藉此使一对卡合构件(58)朝径扩大侧移动;及可动保持机构(60),将一对卡合构件(58)以无法下降的方式支持,且以在第1方向无法移动但在第2方向可移动的方式保持。

Description

定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将设置于基准侧的基底构件的插入轴构件和一对卡合构件嵌合于工件的圆筒孔以定位工件时,在不会造成一对卡合构件下降的情况下以无法朝向与插入轴构件的轴心正交的第1方向移动但可朝向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移动的方式进行定位的定位装置,且是关于以无法朝第1方向、第2方向的全方位移动的方式进行定位的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实用上有提出一种定位固定装置,其是在综合加工机等装置中,将用于工作件(以下,称为工件)的固定和搬送和定位用的工件拖板,定位于综合加工机的工作台等,以进行固定的各种形态的定位固定装置。关于此种定位装置,可使用:将工件定位于水平面内的X方向与Y方向的全方位定位装置;和可将工件仅朝水平的第1方向定位并允许其朝向其他方向移动的单向定位装置。
由于工件的一对圆筒孔与圆筒孔间距离,在穿孔加工时会产生节距间的误差,故将工件精密地定位于水平面内时,一圆筒孔藉由全方位定位装置定位,用于吸收节距间的误差的另一圆筒孔则藉由单向定位装置定位。
专利文献1记载的定位装置具有:本体构件;插塞部,于该本体构件的顶部朝上方形成突出状;锥形定位部(锥形部),形成于夹着插塞部的外周部的轴心的两侧部且愈朝上方愈小径化;锥形套筒,是外嵌于插塞构件的锥形部;驱动杆,是插通于插塞部与锥形套筒的驱动杆,且上端部与锥形套筒的上端部一体地连结;以及油压缸,可将驱动杆进行升降驱动。
构成为将插塞部与锥形套筒插入工件的孔后,利用油压缸将驱动杆朝下方驱动,使锥形套筒扩径而密接于孔的内周面,藉此将工件以无法朝向与连接两个定位装置的一对轴心的水平方向正交的第1方向移动但可朝向连结前述一对轴心的第2方向水平移动的方式进行定位。
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定位装置(参照其图3、图4)与前述定位装置的构成类似,但设置与本体构件分开形成的插塞构件,于该插塞部的外周部形成朝上方愈小径化的锥形部,将插塞构件的下端部的滑动凸缘部以可移动的方式装设于本体构件所形成的长孔,将驱动杆构成相对于油压缸的输出构件(活塞构件)可微量朝水平方向移动,将插塞构件和驱动杆和锥形套筒构成无法朝第1方向移动但可朝向与此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水平移动。
先前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733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47994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2的定位装置中,是构成藉由锥形套筒的弹性变形密接于圆筒孔的内周面,必须将此锥形套筒的弹性变形量限定在弹性范围内,但是,于此情况下,可将锥形套筒的外径扩径的扩径量会明显地受到限制。例如,当圆筒孔为10mm时,缩径状态的锥形套筒的外径必须设定在9.9mm左右。因此,无法将插塞部和锥形套筒滑顺且迅速地插入圆筒孔。尤其,当圆筒孔的公差较大时,会发生无法插入于圆筒孔的情况、或无法密接于圆筒孔的内周面的情况等。
而且,藉由使锥形套筒下降而使其扩径以密接于孔的内周面时,锥形套筒也仅些微向下方移动,因为向下的力会作用于工件,所以工件会移动或变形而造成加工对象物的机械加工的精度降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加大密接于圆筒孔的卡合构件的扩径量的定位装置,并提供一种在不会使向下的力作用于工件的情况下进行定位的定位装置等。
用以解决课题的手段
权利要求1的定位装置,其藉由使设置于基准侧的基底构件的插入轴构件通过卡合构件以密接状卡合于工件的圆筒孔,可将工件朝向与插入轴构件的垂直轴心正交的第1方向定位,并允许其朝向与前述轴心以及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移动,该定位装置的特征为具备:本体构件,固定于前述基底构件;插入轴构件,装设于前述本体构件且上端侧部分从本体构件的上端朝上方突出;流体压缸,使前述插入轴构件进行升降驱动;一对卡合构件,配设于前述插入轴构件的前述第1方向的两侧;锥形卡合机构,利用前述流体压缸使前述插入轴构件相对于前述一对卡合构件朝下方移动,藉此使前述一对卡合构件朝径扩大侧移动;以及可动保持机构,将前述一对卡合构件以无法下降的方式支持,并且以在前述第1方向无法移动但在前述第2方向可移动的方式保持;将前述插入轴构件的上端侧部分和一对卡合构件的上部,藉由前述可动保持机构插入前述工件的圆筒孔后,利用前述流体压缸将前述插入轴构件朝下方驱动,藉此,构成藉由前述锥形卡合机构使前述一对卡合构件的外径扩大以密接于前述圆筒孔,并且构成在前述圆筒孔的内径的公差范围内,使前述一对卡合构件可朝外径扩大侧弹性变形直到前述一对卡合构件密接于前述圆筒孔的内周面为止。
权利要求2的定位装置是在权利要求1的发明中,前述锥形卡合机构具备:一对锥形滑动面,与前述第2方向平行地形成于前述插入轴构件的前述第1方向的两侧部;及一对锥形卡合面,以与所述锥形滑动面面接触的方式形成于前述一对卡合构件。
权利要求3的定位装置是在权利要求2的发明中,前述卡合构件具有:形成于其一侧部的前述锥形卡合面;形成于此锥形卡合面相反侧的另一侧面且可与前述圆筒孔卡合的部分圆筒状的平滑的定位卡合面;以及形成于下端部的凸缘部。
权利要求4的定位装置是在权利要求3的发明中,前述可动保持机构具备:俯视呈长圆形的基准收容孔,以供前述插入轴构件贯通的方式形成于前述本体构件且以前述第2方向作为长度方向;基准收容孔的底面,将前述一对凸缘部的下端面以无法下降的方式支持;一对基准滑动面,以与前述第2方向平行的方式形成于前述基准收容孔的一对垂直的侧壁面上;以及一对可动滑动面,以与前述一对基准滑动面可滑动地面接触的方式形成于前述一对凸缘部。
权利要求5的定位装置是在权利要求3的发明中,前述可动保持机构具备:俯视呈长圆形的基准收容孔,以供前述插入轴构件贯通的方式形成于前述本体构件且以前述第2方向作为长度方向;一对基准滑动面,在前述基准收容孔的一对侧壁面,形成与第2方向平行且愈朝上方分离距离愈大的倾斜状;可动基准构件,以可朝前述第2方向移动的方式装设于前述基准收容孔且供前述插入轴构件贯通;以及前述基准收容孔的底面,将此可动基准构件的下端面以无法下降的方式支持;其中,前述可动基准构件具有:底壁,其具有供前述插入轴构件以可朝前述第2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贯通的开口孔且下端面被前述底面所支持;一对可动滑动面,与前述一对基准滑动面可滑动地面接触的方式形成;及圆形凹部,其在前述一对锥形卡合面卡合于前述插入轴构件的前述一对锥形滑动面的状态,供前述一对凸缘部卡合且将前述一对凸缘部的下端面以无法下降的方式支持。
权利要求6的定位装置是在权利要求3的发明中,于前述本体构件,形成有上端与前述基准收容孔的下端连接且比前述基准收容孔小径的内部圆筒孔,于前述插入轴构件的下部,形成有可升降地装设于前述内部圆筒孔的环状凸缘。
权利要求7的定位装置是在权利要求6的发明中,设有定位不良检测装置,具备:阀孔,形成于前述内部圆筒孔的底壁部且连接于加压气体供给路;以及阀面部,当前述插入轴构件到达下限位置时以闭塞前述阀孔的方式形成于前述环状凸缘;其中,藉由前述加压气体供给路的加压气体的气压,检测前述插入轴构件到达下限位置的定位不良状态。
权利要求8的定位装置是在权利要求3的发明中,设有固定环,其以松嵌状外嵌于前述插入轴构件和一对卡合构件以固定于前述本体构件的顶部的装设孔,且从上方抵接于前述一对凸缘部。
权利要求9的定位装置是在权利要求3的发明中,设置弹性材料制刮板,其外嵌于前述插入轴构件和一对卡合构件而装设于前述装设孔且由前述固定环所保持;构成当前述插入轴构件位于上限位置的非定位状态时,藉由前述刮板一边使前述一对卡合构件缩径一边定心。
权利要求10的定位装置是在权利要求9的发明中,于前述本体构件设置加压气体供给通路、以及与该加压气体供给通路连接且可将加压气体导入前述刮板的下面侧的气体导入通路;构成藉由使从前述加压气体供给通路供给至气体导入通路的加压气体从插入轴构件及卡合构件与刮板间的间隙喷出,来防止异物侵入。
权利要求11的定位装置,藉由使设置于基准侧的基底构件的插入轴构件通过卡合构件以密接状卡合于工件的圆筒孔,将工件朝向与插入轴构件的垂直轴心正交的全方位定位,其特征在于,具备:本体构件,固定于前述基底构件;插入轴构件,装设于前述本体构件且上端侧部分从本体构件的上端朝上方突出;流体压缸,使前述插入轴构件进行升降驱动;多个卡合构件,配设于前述插入轴构件的外周侧;锥形卡合机构,利用前述流体压缸使前述插入轴构件相对于前述多个卡合构件朝下方移动,藉此使前述多个卡合构件朝径扩大侧移动;及不动保持机构,将前述多个卡合构件以无法下降的方式支持,并且以无法朝前述全方位移动的方式保持;其中,将前述插入轴构件的上端侧部分和多个卡合构件的上部插入前述工件的圆筒孔后,利用前述流体压缸将前述插入轴构件朝下方驱动,藉此,构成藉由前述锥形卡合机构使前述多个卡合构件的外径扩大以密接于前述圆筒孔,并且构成在前述圆筒孔的内径的公差范围内,使前述多个卡合构件可朝外径扩大侧弹性变形直到前述多个卡合构件密接于前述圆筒孔的内周面为止。
发明功效
根据权利要求1的发明,可一边允许工件的圆筒孔朝第2方向移动,一边朝第1方向定位。因为可在利用可动保持机构将一对卡合构件以无法下降的方式支持的状态下定位工件的圆筒孔,所以在定位时不会有向下的力作用于工件的情形,因此不会有工件移动或变形的情况。
而且,因为是藉由锥形卡合机构使一对卡合构件扩径的构成,所以可加大一对卡合构件的扩径量,而且因为可在圆筒孔的内径的公差范围内使一对卡合构件朝外径扩大侧弹性变形,所以可将缩径状态的一对卡合构件的外径和圆筒孔的内径的差设定得较大,因此,可容易且迅速地将插入轴构件和一对卡合构件插入工件的圆筒孔。而且,圆筒孔的内径的公差也可加大。
根据权利要求2的发明,锥形卡合机构是具备一对锥形滑动面和一对锥形卡合面的简单构成。
根据权利要求3的发明,卡合构件是具有锥形卡合面、部分圆筒状的平滑定位卡合面、以及凸缘部的简单构成。
根据权利要求4的发明,由于可动保持机构具有:形成于本体构件且以第2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俯视呈长圆形的基准收容孔、和其底面、和一对基准滑动面;及形成于一对卡合构件的凸缘部的一对可动滑动面,所以藉由使一对可动滑动面相对于一对基准滑动面滑动,可使一对卡合构件朝向第2方向可动地保持。
根据权利要求5的发明,可动保持机构具有:形成于本体构件且以第2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俯视呈长圆形的基准收容孔、和其底面、和一对基准滑动面;及可动地收容于基准收容孔的可动基准构件,由于可动基准构件具有被前述底面所支持的底壁、和可滑动地与一对基准滑动面面接触的一对可动滑动面、及可收容一对卡合构件的凸缘部且以无法下降的方式支持的圆形凹部,所以可将一对卡合构件连同可动基准构件一起朝向第2方向以可动的方式保持。
又,由于一对基准滑动面是形成愈朝上方分离距离愈大的倾斜状,所以可将一对基准滑动面和一对可动滑动面恒常维持在密接状态,因此可使定位精度稳定。
根据权利要求6的发明,由于将插入轴构件的下部的环状凸缘以可升降的方式装设于与基准收容孔的下端相连的内部圆筒孔,所以可将插入轴构件的下部朝上下方向引导。
根据权利要求7的发明,由于设有用以检测插入轴构件到达下限位置的定位不良状态的定位不良检测装置,故可检测定位不良状态。
根据权利要求8的发明,由于使固定于本体构件的装设孔的固定环从上方抵接于一对卡合构件的凸缘构件,所以藉由固定环可限制凸缘部朝上方的移动。
根据权利要求9的发明,由于将外嵌于前述插入轴构件和一对卡合构件的弹性材料制刮板藉由固定环保持,故可利用前述刮板防止异物侵入。而且,在非定位状态时可藉由前述刮板一边使一对卡合构件缩径一边定心。
根据权利要求10的发明,藉由使加压气体从插入轴构件的外周面与刮板间的间隙喷出,可确实地防止异物侵入。
根据权利要求11的发明,可将工件的圆筒孔朝向与插入轴构件的垂直轴心正交的全方位定位。由于在藉由可动保持机构将多个卡合构件以无法下降的方式支持的状态下定位工件的圆筒孔,所以定位时不会有向下的力作用于工件的情况,也不会有工件移动或变形的情况。
再者,因为是藉由锥形卡合机构使多个卡合构件扩径的构成,所以可加大多个卡合构件的扩径量,而且因为可在圆筒孔的内径的公差范围内使多个卡合构件朝外径扩大侧弹性变形,所以可将缩径状态的多个卡合构件的外径和圆筒孔的内径的差设定得较大,因此可容易且迅速地将插入轴构件和多个卡合构件插入工件的圆筒孔。而且,圆筒孔的公差也可加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定位系统的俯视图;
图2为第一定位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III-III线剖面图;
图4为图2的IV-IV线剖面图;
图5为图3的V-V线剖面图;
图6为定位状态下与图4相当的图;
图7为插入轴构件位于下限位置时与图4相当的图;
图8为第二定位装置的俯视图;
图9为图8的IX-IX线剖面图;
图10为图8的X-X线剖面图;
图11为图9的XI-XI线剖面图;
图12为定位状态下与图10相当的图;
图13为插入轴构件位于下限位置时与图10相当的图;
图14为实施例2的第二定位装置的俯视图;
图15为图14的XV-XV线剖面图;
图16为图15的XVI-XVI线剖面图;
图17为图14的XVII-XVII线剖面图;
图18为定位状态下与图17相当的图;以及
图19为插入轴构件位于下限位置时与图17相当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依据实施例,说明用以实施本发明的形态。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式,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定位系统1是用以将作为可动构件的工件拖板(其相当于工件W)相对于作为综合加工机(数值控制式工作机械)的工作台的基底构件2正确地定位于水平方向的装置。
图1为基底构件2、与设置于该基底构件2的多个定位装置3、4、5的俯视图。如图1所示,于基底构件2设置有:第一定位装置3,将设置于其上方附近的工件W(参照图3、图4)定位在水平面内的X、Y方向(全方位);三组高度方向定位装置4,将工件W定位在Z方向(垂直方向);以及第二定位装置5,将工件W朝向以第一定位装置3为中心的水平转动方向(θ方向)定位。
第一定位装置3配设在基底构件1的一端(左端)附近部,第二定位装置5配设在基底构件1的另一端(右端)附近部。本实施例中,连结第一、第二定位装置3、5的轴心的线与X方向平行。此外,第一、第二定位装置3、5的配置形态并不局限于上述方式。
藉由第一定位装置3与第二定位装置5,可将工件W定位于水平方向的全方位。此外,省略关于前述高度方向定位装置4的说明,以下,就第一、第二定位装置3、5进行说明。
首先,依据图2~图7,说明第一定位装置3。
此外,图3、图4表示将油压缸11的活塞构件20和插入轴构件7设在上限位置的非定位状态,图7表示油压缸11的活塞构件20和插入轴构件7进行全冲程而到达下限位置的状态。图6表示正常定位的状态,在此状态下油压缸11的活塞构件20与插入轴构件7位于上限位置和下限位置间的中途位置。
如图2~图5所示,此第一定位装置3具备有:固定于基准侧的基底构件2的本体构件6、插入轴构件7、三个卡合构件8、锥形卡合机构9、不动保持机构10、油压缸11、固定环12、刮板13、定位不良检测装置14、和气体喷吹机构15等。
第一定位装置3是将插入轴构件7的上端侧部与三个卡合构件8的上部(上半部)由下方插入工件W底部的圆筒孔H后,使三个卡合构件8扩径而密接于圆筒孔H,藉此将工件W的圆筒孔H朝向与插入轴构件7的轴心A正交的全方位定位的装置。
本体构件6具有固定用凸缘部6a和筒状部6b,凸缘部6a的下面形成于水平基准面。在筒状部6b以其轴心为垂直姿势的方式装设在形成于基底构件2的圆筒孔2a,且使凸缘部6a的下面抵接于基底构件2的上面的状态下,藉由分别插通于三个螺栓孔6c的固定螺栓6d,使本体构件6高精度地定位于基底构件2而固定。
插入轴构件7是以其轴心A为垂直姿势的方式配置。插入轴构件7具有:连结轴7a,与油压缸11的活塞构件20的杆部20b螺合连结;环状凸缘7b,由该连结轴7a的上端朝上方连接;圆柱部7c,由该环状凸缘7b的上端朝上方连接;锥形轴部7d,由该圆柱部7c的上端朝上方连接;以及锥形引导部7e,由该锥形轴部7d的上端朝上方连接。此外,连结轴7a和环状凸缘7b和圆柱部7c形成于插入轴构件7的下部。
插入轴构件7以其上端侧部分(锥形轴部7d的上半部与锥形引导部7e)从本体构件6的上端朝上方突出的状态装设于本体构件6。
在插入轴构件7的外周部形成有:形成于圆周3等分位置的平滑的三个锥形滑动面7f、和位于邻接的锥形滑动面7f间的部分圆筒面7g。锥形滑动面7f以愈朝上方愈远离插入轴构件7的轴心A的方式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
三个卡合构件8以分别与三个锥形滑动面7f呈对向状的方式配设于插入轴构件7的外周侧。卡合构件8的上半部从本体构件6的上端朝上方突出。
卡合构件8具有:形成与锥形滑动面7f面接触的锥形卡合面8b;下端部的凸缘部8c;可与工件W的圆筒孔H密接的部分圆筒状的平滑的定位卡合面8a;和连接于该定位卡合面8a的下端的部分圆筒面8d。凸缘部8c具有形成于其外周侧的部分圆筒基准面8e。凸缘部8c的下端面抵接于基准收容孔17的水平底面17a而以无法下降的方式被支持。此外,三个部分圆筒面7g的外径被设定成稍微小于非定位状态的三个定位卡合面8a的外径。
锥形卡合机构9藉由利用油压缸11使插入轴构件7相对于三个卡合构件8朝下方移动,而使三个卡合构件8朝径扩大侧移动。此锥形卡合机构9具有三个锥形滑动面7f、和三个锥形卡合面8b。
顶部的俯视呈圆形的装设孔16、比该装设孔16小径的基准收容孔17(俯视呈圆形)、和比该基准收容孔17小径的内部圆筒孔18以从上方依序连通的方式形成于本体构件6。装设孔16的下端连接于基准收容孔17的上端,内部圆筒孔18的上端连接于基准收容孔17的下端。
不动保持机构10将三个卡合构件8以无法下降的方式支持且以在水平方向的全方位无法移动的方式保持。此不动保持机构10具备:以供插入轴构件7贯通的方式形成于本体构件6的基准收容孔17;将三个凸缘部8c的下端面以无法下降的方式支持的基准收容孔17的底面17a;基准收容孔17的圆筒状内周面;和凸缘部8c外周的部分圆筒基准面8e。
插入轴构件7的圆柱部7c贯通基准收容孔17,卡合构件8的凸缘部8c是在卡合状态下收容于基准收容孔17,在图3、图4的状态下(在插入轴构件7位于上限位置的非定位状态),凸缘部8c外周的部分圆筒基准面8e以微小间隙接近基准收容孔17的内周面。在图6的状态下(插入轴构件7些微下降的定位状态),凸缘部8c外周的部分圆筒基准面8e密接于基准收容孔17的内周面而使三个卡合构件8位于基准位置。
剖面L形的固定环12藉压入固定于装设孔16,此固定环12以抵接于凸缘部8c的上面以使凸缘部8c不会朝上方移动的方式进行限制。弹性材料制刮板13以大致密接状外嵌于插入轴构件7与三个卡合构件8,此刮板13装设于固定环12内且由固定环12所保持。构成当插入轴构件7设在上限位置的非定位状态时,藉由刮板13一边使三个卡合构件8缩径一边定心。
油压缸11用以使插入轴构件7进行升降驱动。油压缸11具有形成于本体构件6的筒状部6b的纵向缸孔19、和包含以可升降的方式装设于此缸孔19的活塞部20a的活塞构件20,在缸孔19中的活塞部20a的上侧,形成有用以对插入轴构件7进行下降驱动的第一油室21a,且在活塞部20a的下侧,形成有用以对插入轴构件7进行上升驱动的第二油室21b。
如图4所示,第一油室21a藉由本体构件6内的油压通路22a、基底构件2内的油压通路22b和外部油压通路22c连接于油压供给源23。第二油室21b藉由基底构件2内的油压通路22d和外部油压通路(省略图示)连接于油压供给源23。此外,设置有用以将第一、第二油室21a、21b的油压密封的密封构件25~27以及其他密封构件28~30。此外,油压供给源23与控制单元24电连接。此外,本实施例中,“油压”意味被加压的油。
在此第一定位装置3中,在插入轴构件7设于上限位置的状态下,将插入轴构件7的上端侧部分和三个卡合构件8的上半部插入工件W的圆筒孔H后,利用油压缸11使插入轴构件7朝下方驱动,藉此,构成藉由锥形卡合机构9使三个卡合构件8朝径扩大侧移动以使定位卡合面8a密接于圆筒孔H,并且在圆筒孔H内径的公差的范围内,使三个卡合构件8可朝外径扩大侧弹性变形直到三个卡合构件8的定位卡合面8a密接于圆筒孔H的内周面。
如图4所示,定位不良检测装置14具有:阀孔32,形成于内部圆筒孔18的底壁部且连接于加压气体供给路31;以及阀面33,当插入轴构件7到达下限位置时以闭塞阀孔32的方式形成于环状凸缘7b的下面。加压气体供给路31藉由基底构件2内的气体通路34a和外部气体通路34b连接于加压气体供给源35。于外部气体通路34b连接有压力开关36(或压力传感器),加压气体供给源35和压力开关36与控制单元24电连接。
当插入轴构件7处于上限位置的非定位状态时、以及当插入轴构件7处于上限位置与下限位置间的中途位置的正常定位状态时,由于阀面33不会闭塞阀孔32,故压力开关36检测出气压“低”。然而,在插入轴构件7到达下限位置的定位不良的情况,由于阀面33会闭塞阀孔32,故压力开关36检测出气压“高”。
气体喷吹机构15藉由使加压气体从插入轴构件7及三个卡合构件8与刮板13间的间隙13a喷出,以防止异物侵入。此气体喷吹机构15具有:形成于本体构件6的加压气体供给通路37、基底构件2内的气体通路38、与加压气体供给源35连接的外部气体通路39、以及与加压气体供给通路37连接且可将加压气体导入刮板13的下面侧的气体导入通路40。
气体喷吹机构15以使从加压气体供给通路37供给至气体导入通路40的加压气体,从插入轴构件7及三个卡合构件8的外周面与刮板13间的间隙13a喷出的方式构成。此外,气体导入通路40包含:本体构件6与插入轴构件7间的间隙、本体构件6与卡合构件8间的间隙、插入轴构件7与卡合构件8间的间隙、插入轴构件7与固定环12间的间隙等。
其次,说明关于第一定位装置3的作用、功效。
在活塞构件20与插入轴构件7设在上限位置的非定位状态下,藉由锥形卡合机构9使三个卡合构件8成为可缩径的状态,刮板13一边使三个卡合构件8缩径一边定心。于此状态下,使工件W和其圆筒孔H从上方下降,一边利用插入轴构件7的锥形引导部7e引导,一边将插入轴构件7的上端侧部分和三个卡合构件8的上部插入圆筒孔H。
接着,当将油压缸11的活塞构件20朝下方驱动,将插入轴构件7朝下方驱动时,由于三个卡合构件8被底面17a所支持,所以不会下降,而藉由锥形卡合机构9的三个锥形滑动面7f会使三个锥形卡合面8b朝扩径侧被推动,三个凸缘部8c的部分圆筒基准面8e成为密接于基准收容孔17的内周面的状态,三个卡合构件8在圆筒孔H内径的公差的范围内朝外径扩大侧弹性变形直到其等的定位卡合面8a密接于圆筒孔H的内周面为止,以将圆筒孔H高精度地定位。
此时,如图6所示,藉由锥形卡合机构9,插入轴构件7在上限位置与下限位置间的中途位置成为锁定状态,由于阀面33不会闭塞阀孔32,故压力开关36会检测出气压“低”。因此,可检测出正常地定位。另一方面,由于圆筒孔H的制作误差较大而达内径的公差的范围以上,故当圆筒孔H的内径过大时,如图7所示,插入轴构件7会下降到下限位置为止,阀面33会闭塞阀孔32,所以压力开关36会检测出气压“高”。因此,可检测出定位不良。
此外,由于设置有与所期望的工件W不同种类的工件,所以即使当圆筒孔H的内径过大时,也与上述情况同样,由于插入轴构件7会下降到下限位置为止,故压力开关36检测出气压“高”,因此,可检测出定位不良。
因为是在藉由不动保持机构10将三个卡合构件8以无法下降的方式支持的状态下定位工件W的圆筒孔H,所以在定位时不会有向下的力作用在工件W的情况,因此不会有工件W移动或变形的情况。故可防止将工件W或固定于工件W的加工对象物进行机械加工时的精度降低。
因为是藉由锥形卡合机构9使三个卡合构件8扩径的构成,所以可加大三个卡合构件8的扩径量,而且因为在圆筒孔H的内径的公差范围内使三个卡合构件8朝外径扩大侧弹性变形,所以可将缩径状态的三个卡合构件8的外径、和圆筒孔H的内径的差设定得较大(例如,0.3~0.5mm左右),因此,可容易且迅速地将插入轴构件7和三个卡合构件8插入工件W的圆筒孔H,而且圆筒孔H的内径的公差也可加大。
因为是利用气体喷吹机构15,使加压气体从插入轴构件7及三个卡合构件8的外周面与刮板13间的间隙13a喷出以进行气体喷吹,所以不会有切削粉等的异物侵入内部的情况。
接着,依据图1、图8~图13,说明第二定位装置5。
此外,图9、图10表示将油压缸61的活塞构件80和插入轴构件57设在上限位置的非定位状态,图13表示油压缸61的活塞构件80和插入轴构件57进行全冲程而到达下限位置的状态。图12表示正常定位的状态,在此状态下油压缸61的活塞构件80与插入轴构件57位于上限位置和下限位置间的中途位置。
如图8~图13所示,此第二定位装置5具备有:固定于基准侧的基底构件2的本体构件56、插入轴构件57、一对卡合构件58、锥形卡合机构59、可动保持机构60、油压缸61、固定环62、刮板63、定位不良检测装置64、和气体喷吹机构65等。
此第二定位装置5为将插入轴构件57的上端侧部分和一对卡合构件58的上部(上半部)从下方插入工件W底部的圆筒孔Ha后,藉由使一对卡合构件58扩径以密接于圆筒孔Ha,一边允许工件W的圆筒孔Ha朝向与插入轴构件57的轴心正交的X方向移动,一边朝向与X方向正交的Y方向定位的装置。此外,Y方向相当于“第1方向”,X方向相当于“第2方向”。
本体构件56具有固定用凸缘部56a和筒状部56b,凸缘部56a的下面形成于水平基准面。将筒状部56b以其轴心为垂直姿势的方式装设在形成于基底构件2的圆筒孔52a,且在使凸缘部56a的下面抵接于基底构件2的上面的状态下,藉由分别插通于三个螺栓孔56c的固定螺栓56d,使本体构件56高精度地定位于基底构件2而固定。此外,在本体构件56的上面,形成有表示定位方向(本实施例中为Y方向)的一对标志56m(其由浅凹部所构成)。
插入轴构件57以其轴心B设为垂直姿势的方式配置。插入轴构件57具有:连结轴57a,与油压缸61的活塞构件80的杆部80b螺合连结;环状凸缘57b,由该连结轴57a的上端朝上方连接;圆柱部57c,由该环状凸缘57b的上端朝上方连接;锥形轴部57d,由该圆柱部57c的上端朝上方连接;及锥形引导部57e,由该锥形轴部57d的上端朝上方连接。此外,连结轴57a和环状凸缘57b和圆柱部57c形成于插入轴构件57的下部。
插入轴构件57以其上端侧部分(锥形轴部57d的上半部和锥形引导部57e)从本体构件56的上端朝上方突出的状态装设于本体构件56。于插入轴构件57的锥形轴部57d的Y方向的两侧部,形成有与X方向平行且平滑的一对锥形滑动面57f,且于插入轴构件57的锥形轴部57d的X方向的两侧部,形成有位于一对锥形滑动面57f间的部分圆筒面57g。锥形滑动面57f以愈朝上方愈远离插入轴构件57的轴心B的方式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
一对卡合构件58以分别与一对锥形滑动面57f呈对向状的方式配设于插入轴构件57的Y方向的两侧部。卡合构件58的上部从本体构件56的上端朝上方突出。卡合构件58具有:形成与锥形滑动面57f面接触的锥形卡合面58b;下端部的凸缘部58c;可与工件W的圆筒孔Ha密接的部分圆筒状的平滑的定位卡合面58a;和连接于定位卡合面58a的下端的部分圆筒面58d。此外,两个部分圆筒面57g的外径被设定成稍为小于非定位状态时的两个定位卡合面58a的外径。
如图11所示,于本体构件56形成有以X方向为长度方向的俯视呈长圆形的基准收容孔67,且在基准收容孔67的一对垂直的侧壁面形成有与X方向平行的一对基准滑动面67b。一对卡合构件58的一对凸缘部58c形成接近俯视呈D形的形状且以可在X方向移动的方式收容于基准收容孔67,在一对凸缘部58c的Y方向的两侧面,形成有以可滑动的方式与一对基准滑动面67b面接触的一对可动滑动面58e。一对凸缘部58c的下端面抵接于基准收容孔67的水平底面67a而以无法下降的方式被支持。
锥形卡合机构59藉由以油压缸61使插入轴构件57相对于一对卡合构件58朝下方移动,而使一对卡合构件58朝径扩大侧移动。此锥形卡合机构59具有前述的一对锥形滑动面57f、和一对锥形卡合面58b。
顶部的俯视呈圆形的装设孔66、比该装设孔66小径的前述基准收容孔67、和比该基准收容孔67小径的内部圆筒孔68以从上方依序连通的方式形成于本体构件56。装设孔66的下端连接于基准收容孔67的上端,内部圆筒孔68的上端连接于基准收容孔67的下端。
可动保持机构60将一对卡合构件58以无法下降的方式支持且以在Y方向无法移动但在X方向可移动的方式保持。此可动保持机构60具备:以供插入轴构件57贯通的方式形成于本体构件56的基准收容孔67;将一对凸缘部58c的下端面以无法下降的方式支持的基准收容孔67的底面67a;基准收容孔67的一对基准滑动面67b;和分别形成于一对凸缘部58c的一对可动滑动面58e且是分别藉由滑动间隙而与一对基准滑动面67b面接触的一对可动滑动面58e。
插入轴构件57的圆柱部57c贯通基准收容孔67,一对卡合构件58的一对凸缘部58c以可朝X方向移动且无法朝Y方向移动的方式收容于基准收容孔67,在图9、图10的状态下(插入轴构件57位于上限位置的非定位状态),于一对凸缘部58c的X方向的两侧,在与基准收容孔67的壁部间形成有间隙m。
剖面L形的固定环62藉压入固定于装设孔66,此固定环62以抵接于凸缘部58c的上面而使凸缘部58c不会朝上方移动的方式进行限制。弹性材料制刮板63外嵌于插入轴构件57与一对卡合构件58,此刮板63装设于固定环62内而以固定环62保持。构成当插入轴构件57设在上限位置的非定位状态时,刮板63一边将一对卡合构件58朝缩径侧弹性推压一边定心。
油压缸61用以将插入轴构件57进行升降驱动。油压缸61具有形成于本体构件56的筒状部56b的纵向缸孔69、和包含以可升降的方式装设于此缸孔69的活塞部80a的活塞构件80,在缸孔69中的活塞部80a的上侧,形成有用以使插入轴构件57下降驱动的第一油室71a,且在活塞部80a的下侧,形成有用以使插入轴构件57上升驱动的第二油室71b。
如图10所示,第一油室71a藉由本体构件56内的油压通路72a、基底构件2内的油压通路72b和外部油压通路72c连接于油压供给源23。第二油室71b藉由基底构件2内的油压通路72d和外部油压通路(省略图示)连接于油压供给源23。此外,设置有用以将第一、第二油室71a、71b的油压密封的密封构件75~77及其他密封构件78、79。此外,油压供给源23与控制单元24电连接。
在此第二定位装置5中,在插入轴构件57设在上限位置的状态下,将插入轴构件57的上端侧部分和一对卡合构件58的上部插入工件W的圆筒孔Ha后,利用油压缸61使插入轴构件57朝下方驱动,藉此,构成藉由锥形卡合机构59使一对卡合构件58的外径扩大以使定位卡合面58a密接于圆筒孔Ha,并且构成在圆筒孔Ha的内径的公差的范围内,使一对卡合构件58朝外径扩大侧弹性变形直到一对定位卡合面58a密接于圆筒孔Ha。
如图10所示,定位不良检测装置64具有:阀孔82,形成于内部圆筒孔68的底壁部且连接于加压气体供给路81;以及阀面部83,当插入轴构件57到达下限位置时以闭塞阀孔82的方式形成于环状凸缘57b的下面。加压气体供给路81藉由基底构件2内的气体通路84a和外部气体通路84b连接于加压气体供给源35。于外部气体通路84b连接有压力开关86(或压力传感器),加压气体供给源35和压力开关86与控制单元24电连接。
当插入轴构件57处于上限位置的非定位状态时、以及当插入轴构件57处于上限位置与下限位置间的中途位置的正常定位状态时,由于阀面83不会闭塞阀孔82,故压力开关86检测出气压“低”。然而,在插入轴构件57到达下限位置的定位不良的情况,由于阀面83会闭塞阀孔82,故压力开关86检测出气压“高”。
气体喷吹机构65藉由使加压气体从插入轴构件57及一对卡合构件58与刮板63间的间隙63a喷出以防止异物侵入。如图9所示,气体喷吹机构65具有:形成于本体构件56的加压气体供给通路87、基底构件2内的气体通路88、连接于加压气体供给源35的外部气体通路89、以及与加压气体供给通路87相连接且可将加压气体导入固定环62的下面侧的气体导入通路90。
气体喷吹机构65构成使从加压气体供给通路87供给至气体导入通路90的加压气体,从插入轴构件57及一对卡合构件58的外周面与刮板63间的间隙喷出。此外,气体导入通路90包含:本体构件56与插入轴构件57间的间隙、本体构件56与卡合构件58间的间隙、插入轴构件57与卡合构件58间的间隙、凸缘部58c与凸缘部58c间的间隙、插入轴构件57与固定环62间的间隙等。
其次,说明关于第二定位装置5的作用、功效。
在油压缸61的活塞构件80与插入轴构件57设在上限位置的非定位状态下,一对卡合构件58藉由锥形卡合机构59而成为可缩径的状态,刮板63一边使一对卡合构件58缩径一边定心。于此状态下,使工件W和其圆筒孔Ha从上方下降,一边利用插入轴构件57的锥形引导部57e引导,一边将插入轴构件57和一对卡合构件58插入圆筒孔Ha。此时,在与第一、第二定位装置3、5分别对应的圆筒孔H、Ha间的距离有节距间的误差的情况,藉由可动保持机构60使一对卡合构件58相对于插入轴构件57朝X方向滑动移动以吸收节距间的误差。
接着,当油压缸61的活塞构件80朝下方驱动时,一对卡合构件58不会下降,藉由锥形卡合机构59的一对锥形滑动面57f会使一对锥形卡合面58b朝扩径侧被推动,一对凸缘部58c的一对可动滑动面58e成为密接于基准收容孔67的一对基准滑动面67b的状态,一对卡合构件58在圆筒孔Ha的内径的公差的范围内朝外径扩大侧弹性变形直到其等的定位卡合面58a密接于圆筒孔Ha的内周面为止,以将圆筒孔Ha高精度地定位。
此时,藉由锥形卡合机构59,插入轴构件57在上限位置与下限位置间的中途位置成为锁定状态,由于阀面83不会闭塞阀孔82,故压力开关86会检测出气压“低”。因此,可检测出正常的定位状态。
另一方面,由于圆筒孔Ha的内径的制作误差较大而达公差的范围以上,故当圆筒孔Ha的内径过大时,插入轴构件57会下降到下限位置,阀面83会闭塞阀孔82,所以压力开关86会检测出气压“高”。因此,可检测出定位不良。
此外,由于设置有与所期望的工件W不同种类的工件,所以即使当圆筒孔Ha的内径过大时,也与上述情况同样,由于插入轴构件57下降到下限位置,故压力开关86检测出气压“高”,因此可检测出定位不良。
因为是在藉由可动保持机构60将一对卡合构件58以无法下降的方式支持的状态下,定位工件W的圆筒孔Ha,所以在定位时不会有向下的力作用在工件W的情况,因此不会有工件W移动或变形的情况。故可防止将工件或固定于工件的加工对象物进行机械加工时的精度降低。
因为是藉由锥形卡合机构59使一对卡合构件58扩径的构成,所以可加大一对卡合构件58的扩径量,而且于圆筒孔Ha的内径的公差范围内,一对卡合构件58朝外径扩大侧弹性变形,所以可将缩径状态的一对卡合构件58的外径和圆筒孔Ha的内径的差设定得较大(例如,0.3~0.5mm左右),因此可容易且迅速地将插入轴构件57和一对卡合构件58插入工件W的圆筒孔Ha,而且圆筒孔Ha的内径的公差也可设定得较大。
因为是利用气体喷吹机构65,使加压气体从插入轴构件57及一对卡合构件58的外周面与刮板63间的间隙63a喷出以进行气体喷吹,所以不会有切削粉等的异物侵入内部的情况。
实施例2
接着,依据图14~图19,说明实施例2的第二定位装置5A。其中,与前述第二定位装置5同样的构成要素附注相同的符号来图标,并省略关于此的说明,仅说明与第二定位装置5不同的构成。
此外,图15、图17表示将油压缸61的活塞构件80和插入轴构件57设在上限位置的非定位状态,图19表示活塞构件80和插入轴构件57进行全冲程而到达下限位置的状态。图18表示正常定位的状态,在此状态下活塞构件80与插入轴构件57位于上限位置和下限位置间的中途位置。
此第二定位装置5A与前述第二定位装置5的相异点在于:包含基准收容孔100的可动保持机构60A、和一对卡合构件58A的一对凸缘部58f的构成。一对卡合构件58A的凸缘部58f俯视看起来形成D字形,且在凸缘部58f的Y方向外侧的外面形成有部分圆筒面58h。
基准收容孔100为以下所述的长圆形的收容孔:以供插入轴构件57的圆柱部57c贯通的方式将形成于本体构件56A的固定用凸缘部56aA的X方向设为长度方向的俯视呈长圆形的收容孔。此基准收容孔100的上端与装设孔66的下端连接。基准收容孔100具备底面100a,基准收容孔100的Y方向两侧的一对侧壁面具备与X方向平行的一对基准滑动面100b,一对基准滑动面100b形成愈朝上方分离距离愈大的倾斜状。
可动保持机构60A具有:基准收容孔100、一对基准滑动面100b、可动基准构件101、和基准收容孔100的底面100a。可动基准构件101以可朝X方向移动方式装设于基准收容孔100。
可动基准构件101具有:底壁101a、一对可动滑动面101b、和圆形凹部101c。底壁101a具有可供插入轴构件57的圆柱部57c以可朝X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贯通的圆形开口孔101d。一对可动滑动面101b以分别藉由滑动间隙可与一对基准滑动面100b朝X方向滑动地面接触的方式形成。
如图15、图17所示,当活塞构件80a和插入轴构件57处于上限位置的非定位状态时,可动基准构件101的底壁101a的下端面与基准收容孔100的底面100a间具有些微的间隙(例如,0.2~0.4mm)。当处于如图18所示的定位状态时,可动基准构件101的下端面与底面100a密接,可动基准构件101以无法下降的方式被支持,且一对可动滑动面101b分别与一对基准滑动面100b密接。
圆形凹部101c朝上方敞开。在使一对锥形卡合面58b卡合于插入轴构件57的一对锥形滑动面57f的状态,一对凸缘部58f卡合于圆形凹部101c,一对凸缘部58f的下端面由圆形凹部101c的底面以无法下降的方式支持。在定位状态时,由于一对卡合构件58A扩径,故成为一对凸缘部58f的部分圆筒面58h密接于圆形凹部101c的内周面的状态。
说明关于此第二定位装置5A的作用、功效。
此第二定位装置5A具有与实施例1的第二定位装置5基本上大致相同的作用、功效,而就若干不同的作用、功效进行补充说明。
将插入轴构件57的上端侧部分和一对卡合构件58A的上部插入工件W的圆筒孔Ha时,在与第一、第二定位装置3、5A对应的圆筒孔H、Ha间的距离有节距间的误差的情况下,利用可动保持机构60A,使一对卡合构件58和可动基准构件101相对于插入轴构件57朝X方向移动,藉此吸收节距间的误差。
一对基准滑动面100b及一对可动滑动面101b形成于愈朝上方分离距离愈大的倾斜面,在定位状态时,可动基准构件101的下端面密接于基准收容孔100的底面100a,成为一对可动滑动面101b密接于一对基准滑动面100b的状态,所以可解除因滑动间隙引起的晃动,可将工件W的圆筒孔Ha高精度地定位在Y方向。在定位时,一对卡合构件58A在圆筒孔Ha的内径的公差范围内进行弹性变形的作用,与前述第二定位装置5同样。
就部分变更前述实施例的例子进行说明。
(1)在第一定位装置3中,亦可在插入轴构件7形成两个或四个以上的数量的锥形滑动面7f,且设置与所述锥形滑动面7f对应的数量的卡合构件8。
(2)在第一、第二定位装置3、5、5A中,亦可设置与形成于本体构件6、56、56A的壁部的加压气体供给通路连通的阀孔,其是在内部圆筒孔18、68的内周面开口的阀孔,且亦可设置定位解除检测装置,其在插入轴构件7、57位于上限位置时以环状凸缘部7b、57b的外周面的阀面闭塞阀孔,藉此可检测出插入轴构件7、57位于上限位置。
(3)在第一、第二定位装置3、5、5A中,虽采用油压缸11、61,但亦可采用油压缸或气缸等的流体压缸。
(4)前述实施例中,虽举定位对象物为工件拖板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定位对象物不限定于工件拖板,亦有将加工对象物、使用于成形加工的模具、工具类进行定位的情况。
(5)其他,只要是同业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旨趣的范围内,可以对前述实施例附加各种变更的形态来实施本发明。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以将供机械加工的加工对象物固定的工件拖板、加工对象物、使用于成形加工的模具、工具类等的各种工件在平面内高精度地定位的定位装置。
元件符号说明
W工件
H、Ha圆筒孔
1定位系统
2基底构件
3第一定位装置
5、5A第二定位装置
6、56、56A本体构件
7、57插入轴构件
7b、57b环状凸缘
7f、57f锥形滑动面
8、58、58A卡合构件
8b、58b锥形卡合面
8c、58c、58f凸缘部
9、59锥形卡合机构
10不动保持机构
11、61油压缸
12、62固定环
13、63刮板
16、66装设孔
17基准收容孔
18、68内部圆筒孔
35加压气体供给源
36压力开关
37加压气体供给通路
58e可动滑动面
60、60A可动保持机构
64定位不良检测装置
65气体喷吹机构
67基准收容孔
67a底面
67b基准滑动面
81加压气体供给通路
82阀孔
83阀面
90气体导入路
100基准收容孔
100a底面
100b基准滑动面
101可动基准构件
101a底壁
101b可动滑动面
101c圆形凹部
101d开口孔

Claims (11)

1.一种定位装置,其藉由使设置于基准侧的基底构件的插入轴构件通过卡合构件以密接状卡合于工件的圆筒孔,将工件朝向与插入轴构件的垂直轴心正交的第1方向定位,并允许其朝向与前述轴心以及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移动,其特征在于,具备:
本体构件,固定于前述基底构件;
插入轴构件,装设于前述本体构件且上端侧部分从前述本体构件的上端朝上方突出;
流体压缸,使前述插入轴构件进行升降驱动;
一对卡合构件,配设于前述插入轴构件的前述第1方向的两侧;
锥形卡合机构,利用前述流体压缸使前述插入轴构件相对于前述一对卡合构件朝下方移动,藉此使前述一对卡合构件朝径扩大侧移动;以及
可动保持机构,将前述一对卡合构件以无法下降的方式支持,并且以在前述第1方向无法移动但在前述第2方向可移动的方式保持;
将前述插入轴构件的上端侧部分和一对卡合构件的上部,藉由前述可动保持机构插入前述工件的圆筒孔后,利用前述流体压缸将前述插入轴构件朝下方驱动,藉此,构成藉由前述锥形卡合机构使前述一对卡合构件的外径扩大以密接于前述圆筒孔,并且构成在前述圆筒孔的内径的公差范围内,使前述一对卡合构件可朝外径扩大侧弹性变形直到前述一对卡合构件密接于前述圆筒孔的内周面为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锥形卡合机构具备:一对锥形滑动面,与前述第2方向平行地形成于前述插入轴构件的前述第1方向的两侧部;以及一对锥形卡合面,以与所述锥形滑动面面接触的方式形成于前述一对卡合构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卡合构件具有:形成于其一侧部的前述锥形卡合面;形成于所述锥形卡合面相反侧的另一侧面且可与前述圆筒孔卡合的部分圆筒状的平滑的定位卡合面;以及形成于下端部的凸缘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可动保持机构具备:俯视呈长圆形的基准收容孔,以供前述插入轴构件贯通的方式形成于前述本体构件且以前述第2方向作为长度方向;基准收容孔的底面,将前述一对凸缘部的下端面以无法下降的方式支持;一对基准滑动面,以与前述第2方向平行的方式形成于前述基准收容孔的一对垂直的侧壁面上;以及一对可动滑动面,以与前述一对基准滑动面可滑动地面接触的方式形成于前述一对凸缘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可动保持机构具备:俯视呈长圆形的基准收容孔,以供前述插入轴构件贯通的方式形成于前述本体构件且以前述第2方向作为长度方向;一对基准滑动面,在前述基准收容孔的一对侧壁面,形成与第2方向平行且愈朝上方分离距离愈大的倾斜状;可动基准构件,以可朝前述第2方向移动的方式装设于前述基准收容孔且供前述插入轴构件贯通;以及前述基准收容孔的底面,将此可动基准构件的下端面以无法下降的方式支持;
其中,前述可动基准构件具有:底壁,其具有供前述插入轴构件以可朝前述第2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贯通的长孔且下端面被前述底面所支持;一对可动滑动面,与前述一对基准滑动面可滑动地面接触的方式形成;以及圆形凹部,其在前述一对锥形卡合面卡合于前述插入轴构件的前述一对锥形滑动面的状态,供前述一对凸缘部卡合且将前述一对凸缘部的下端面以无法下降的方式支持。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于前述本体构件,形成有上端与前述基准收容孔的下端连接且比前述基准收容孔小径的内部圆筒孔,于前述插入轴构件的下部,形成有可升降地装设于前述内部圆筒孔的环状凸缘。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定位不良检测装置,具备:阀孔,形成于前述内部圆筒孔的底壁部且连接于加压气体供给路;以及阀面部,当前述插入轴构件到达下限位置时以闭塞前述阀孔的方式形成于前述环状凸缘;其中,藉由前述加压气体供给路的加压气体的气压,检测前述插入轴构件到达下限位置的定位不良状态。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固定环,其以松嵌状外嵌于前述插入轴构件和一对卡合构件以固定于前述本体构件的顶部的装设孔,且从上方抵接于前述一对凸缘部。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弹性材料制刮板,其外嵌于前述插入轴构件和一对卡合构件而装设于前述装设孔且由前述固定环所保持;构成当前述插入轴构件位于上限位置的非定位状态时,藉由前述刮板一边使前述一对卡合构件缩径一边定心。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
于前述本体构件设置加压气体供给通路、以及与该加压气体供给通路连接且可将加压气体导入前述刮板的下面侧的气体导入通路;
构成藉由使从前述加压气体供给通路供给至气体导入通路的加压气体从插入轴构件及卡合构件与刮板间的间隙喷出,以防止异物侵入。
11.一种定位装置,其藉由使设置于基准侧的基底构件的插入轴构件通过卡合构件以密接状卡合于工件的圆筒孔,将工件朝向与插入轴构件的垂直轴心正交的全方位定位,其特征在于,具备:
本体构件,固定于前述基底构件;
插入轴构件,装设于前述本体构件且上端侧部分从前述本体构件的上端朝上方突出;
流体压缸,使前述插入轴构件进行升降驱动;
多个卡合构件,配设于前述插入轴构件的外周侧;
锥形卡合机构,利用前述流体压缸使前述插入轴构件相对于前述多个卡合构件朝下方移动,藉此使前述多个卡合构件朝径扩大侧移动;及
不动保持机构,将前述多个卡合构件以无法下降的方式支持,并且以无法朝前述全方位移动的方式保持;
其中,将前述插入轴构件的上端侧部分和多个卡合构件的上部插入前述工件的圆筒孔后,利用前述流体压缸将前述插入轴构件朝下方驱动,藉此,构成藉由前述锥形卡合机构使前述多个卡合构件的外径扩大以密接于前述圆筒孔,并且构成在前述圆筒孔的内径的公差范围内,使前述多个卡合构件可朝外径扩大侧弹性变形直到前述多个卡合构件密接于前述圆筒孔的内周面为止。
CN201480019212.2A 2013-04-15 2014-02-14 定位装置 Pending CN10518903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84577 2013-04-15
JP2013084577A JP6222688B2 (ja) 2013-04-15 2013-04-15 位置決め装置
PCT/JP2014/053535 WO2014171173A1 (ja) 2013-04-15 2014-02-14 位置決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89036A true CN105189036A (zh) 2015-12-23

Family

ID=517311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19212.2A Pending CN105189036A (zh) 2013-04-15 2014-02-14 定位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035227B2 (zh)
EP (1) EP2987587B1 (zh)
JP (1) JP6222688B2 (zh)
KR (1) KR102125013B1 (zh)
CN (1) CN105189036A (zh)
TW (1) TWI601594B (zh)
WO (1) WO201417117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42290A (zh) * 2018-07-05 2018-12-07 苏州广型模具有限公司 内张式空心筒体夹具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68159B2 (ja) * 2017-07-14 2020-10-14 株式会社Fuji ロボットチャックのワーク姿勢判別機構
DE102019124418A1 (de) * 2019-09-11 2021-03-11 Franz Haimer Maschinenbau Kg Wuchtadapter für eine Wuchtvorrichtung
CN112809432A (zh) * 2021-02-09 2021-05-18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一种铣床夹具
CN115781235B (zh) * 2022-11-10 2023-09-15 杰纬特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半导体精密零件的定位装配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88551A (ja) * 1997-12-24 1999-07-13 Kosmek Ltd クランプ装置
CN1558809A (zh) * 2001-10-19 2004-12-29 巴斯卡尔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工件支架
CN1717296A (zh) * 2002-11-29 2006-01-04 克斯美库股份有限公司 定位装置
US20060289709A1 (en) * 2003-10-01 2006-12-28 Keitaro Yonezawa Positioning device and clamping system having the same
CN101626866A (zh) * 2007-06-19 2010-01-1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工件的定位方法及定位装置
CN101927433A (zh) * 2009-06-18 2010-12-29 盐城市超越组合机床有限公司 槽帮铣削数控专用夹具
CN102105263A (zh) * 2008-08-06 2011-06-22 帕斯卡工程株式会社 夹紧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9787A (ja) 1991-08-02 1993-02-19 Hitachi Ltd 冷凍装置
JPH0539787U (ja) * 1991-10-22 1993-05-28 大和工業株式会社 位置決めピン
JP2004223702A (ja) 2002-11-29 2004-08-12 Kosmek Ltd 位置決め装置
JP2004195583A (ja) * 2002-12-18 2004-07-15 Pascal Engineering Corp 位置決め機能付きクランプ装置
JP4737740B2 (ja) 2004-06-22 2011-08-03 パスカル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位置決め装置
JP4840897B2 (ja) * 2004-10-20 2011-12-21 日立ビアメカニクス株式会社 工具位置決め装置及び加工部材
JP4710450B2 (ja) * 2005-07-12 2011-06-2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位置決め装置
JP4878478B2 (ja) 2006-01-23 2012-02-15 株式会社ユニバーサルエンターテインメント 遊技機
JP4302174B1 (ja) * 2008-02-15 2009-07-22 パスカル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クランプ装置
JP5674191B2 (ja) 2010-03-01 2015-02-25 パスカル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クランプ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88551A (ja) * 1997-12-24 1999-07-13 Kosmek Ltd クランプ装置
CN1558809A (zh) * 2001-10-19 2004-12-29 巴斯卡尔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工件支架
CN1717296A (zh) * 2002-11-29 2006-01-04 克斯美库股份有限公司 定位装置
US20060289709A1 (en) * 2003-10-01 2006-12-28 Keitaro Yonezawa Positioning device and clamping system having the same
CN101626866A (zh) * 2007-06-19 2010-01-1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工件的定位方法及定位装置
CN102105263A (zh) * 2008-08-06 2011-06-22 帕斯卡工程株式会社 夹紧装置
CN101927433A (zh) * 2009-06-18 2010-12-29 盐城市超越组合机床有限公司 槽帮铣削数控专用夹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42290A (zh) * 2018-07-05 2018-12-07 苏州广型模具有限公司 内张式空心筒体夹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6404A (zh) 2014-12-16
TWI601594B (zh) 2017-10-11
KR20150141998A (ko) 2015-12-21
US10035227B2 (en) 2018-07-31
JP6222688B2 (ja) 2017-11-01
JP2014205219A (ja) 2014-10-30
US20160052096A1 (en) 2016-02-25
EP2987587A1 (en) 2016-02-24
WO2014171173A1 (ja) 2014-10-23
KR102125013B1 (ko) 2020-06-19
EP2987587B1 (en) 2019-10-02
EP2987587A4 (en) 2017-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89036A (zh) 定位装置
CN104071570B (zh) 匹配电测机设备的自动送料机
CN105583749A (zh) 吸附机构
CN204397298U (zh) 汽车发动机前盖油封自动压装机
KR100827795B1 (ko) 밀링 머신의 공작물척
CN101518831B (zh) 浮动卡盘装置及浮动卡盘单元
CN104552143A (zh) 定位销装置
CN204638850U (zh) 一种冲孔器
CN206510148U (zh) 一种双作用气缸浮动式夹头
CN106002057B (zh) Egr阀的阀芯悬置焊接定位装置
CN208699889U (zh) 一种随行工装板的自动定位装置
CN202845606U (zh) 模架导向组件的安装定位装置
CN207894658U (zh) 一种用于检测工程表面的精确导向混凝土取芯机
JP2722692B2 (ja) ロケートピンによるワーク位置決め方法
CN203292286U (zh) 减震器筒冲孔机
CN206298052U (zh) 钢片中转装置
CN102069389A (zh) 双三角导轨平床身
CN205380447U (zh) 一种双交换工作台卧式加工中心机
CN109051599A (zh) 一种随行工装板的自动定位装置
JP2005297106A (ja) 位置決め誤差吸収装置
JP5869014B2 (ja) 液体注入装置
CN201970096U (zh) 双三角导轨平床身
CN102001067A (zh) 孔、面定位机构
CN105290855A (zh) 一种用于刀具的定位装置
CN207188975U (zh) 一种副车架控制臂前安装点的定位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22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