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74071A - 用于编织管状编织物的方法和机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编织管状编织物的方法和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74071A
CN105074071A CN201480019914.0A CN201480019914A CN105074071A CN 105074071 A CN105074071 A CN 105074071A CN 201480019914 A CN201480019914 A CN 201480019914A CN 105074071 A CN105074071 A CN 1050740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ck
suture
pickup hook
pickup
semicircular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1991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74071B (zh
Inventor
G·孔蒂
M·文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toni Shanghai Knitting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50740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740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740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740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9/0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9/4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with provision for transfer of knitted goods from one machine to another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 D04B1/108Gussets, e.g. pouches or heel or toe por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02Loop-transfer point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88Take-up or draw-off devices for knitting products
    • D04B15/92Take-up or draw-off devices for knitting products pneumatic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9/0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9/42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duc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9/44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duc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elongated tubular articles of small diameter, e.g. coverings for cab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Braiding, Manufacturing Of Bobbin-Net Or Lace, And Manufacturing Of Nets By Knotting (AREA)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一种方法,其在已完成编织时将用于管状编织物(M)的拾取构件布置为与针筒共轴。拾取构件(23)设置有按圆环布置的多个拾取钩(25A,25B),该圆环被分成能够翻转到彼此上的两个圆形半圆环。在编织物的最后一横列缝线仍由编织机的针(5)保持时,拾取钩与管状物品接合,所述两个圆形半圆环中的一个与所述开口脚趾的边缘的第一边缘部分接合。然后,从针移开最后一横列缝线,并利用拾取构件(23)从针筒(3)移开管状物品。将拾取钩的两个半圆环中的一个翻转到另一个上,将管状物品的脚趾的两个相对边缘中的一个放置到另一个上。然后,缝合或缝连两个边缘。

Description

用于编织管状编织物的方法和机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生产诸如短袜和长袜的管状编织物的方法和机器。
背景技术
圆形编织机被用于生产管状物品,尤其是短袜;这些机器从弹性边沿或边缘开始编织物品,直到限定边缘部分的相反端,这些边缘部分一旦被缝合在一起就形成短袜的脚趾。在传统机器中,一旦编织完物品,就卸下脚趾开口的物品,并且来自一个或多个圆形编织机的物品被传送到缝合或缝连机器或装置。操作员拾起单个物品,拿着它们的脚趾端,并将它们引入缝合机或缝连机,以闭合脚趾端部。此传统方法消耗很多人力并因此需要高生产成本。
已经研究了从圆形编织机的针筒自动拾取管状物品并将物品自动地传送到编织机的缝合机或缝连机的装置和圆形编织机。WO2004/035894公开了用于自动地传送和缝合圆形编织机生产的管状物品的脚趾的装置。
WO2010/086708描述了用于将管状物品从编织机传送到缝合机的不同的更简单高效的系统。
在这些已知系统中,拾取构件被设置用于管状物品,包括被布置为可翻转到彼此上的被分成两个圆形的半圆环的多个拾取钩。拾取构件与编织机的针筒同轴地布置,拾取钩被布置为使得它们可接纳管状物品。在WO2004/035894中,拾取构件是这样的,即,与针筒的相应针接合的最后一横列的每个单个缝线被传送到相应的拾取钩上。因此,可在圆形编织机外缝连管状编织物。所得物品因此具有高品质,但缝连过程复杂耗时;此外,用于拾取管状物品的装置尤其复杂和昂贵。
WO2010/086708中描述的机器包括具有多个固定的拾取钩的拾取构件。通过降低拾取构件,拾取钩刺穿编织织物,而所述管状物品的最后几个横列的缝线仍与圆形编织机的针接合。通过朝向环形成平面与针筒的轴线平行地移动拾取构件,提供拾取钩的拾取移动,从而使得拾取钩刺穿管状编织物的织物。在随后的步骤中,从针移开最后一横列缝线,并且管状编织物仍接合到拾取构件的拾取钩。拾取构件被抬起,从针筒移开物品并且将它传送到编织机外部的缝合机。
意大利专利申请PI2007A000091公开了一种具有拾取构件的圆形编织机,该拾取构件设置有被布置成直径小于机器针筒所形成的圆形针床的直径的圆形的多个固定的拾取钩。管状物品从针筒被传送到拾取钩的圆环,从针移开最后一横列,从而使得,由于已形成最后一横列的纱线的弹性,它收缩并与拾取钩接合。
WO-A-2006/048138公开一种系统,其包括用于生产袜类编织物的圆形编织机和结合在其上的自动缝合装置。传送机构被设置用于从编织机的圆形针床拾取编织物并朝向缝合机传送物品。传送机构包括多个圆形布置的叶片对。叶片对被布置为通过径向平移移动穿过编织机的相邻针之间并收紧编织织物的相对大的部分。然后,从编织机移开编织物。叶片对被布置成两个半圆形,其可被转动以靠着彼此。一旦两个半圆形叶片布置被转动成靠着彼此,并且叶片保持编织物的开口脚趾,编织物的相对边缘就被抽吸在吸力管中,并且一对半圆形加压件在距脚趾边缘一定距离处接合编织物。因而在叶片与半圆形加压件之间形成织边。叶片继而释放脚趾边缘并且半圆形加压件使编织物朝向缝纫机运动。缝纫机缝合脚趾并且切割超出缝线的织边。借助该已知机器获得了非常粗糙且低质量的制品,该机器还产生大量废料。由于废料提高了总的制造成本并且产生必须扔掉的垃圾,因此不希望有废料。
所有这些系统都因用于处理管状编织物的装置的复杂性或因可靠性低而具有不便之处。
发明内容
本文公开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其用于在圆形编织机上制造管状编织物,从编织机的圆形针床拾取所述管状编织物,并将管状编织物传送到通过联接管状编织物的相对边缘部分闭合脚趾的闭合机器或装置,例如,缝合机,或优选地,缝连机。
根据另一方面,本文公开一种包括圆形编织机的改进系统,其具有用于将管状编织物从针筒传送到缝合机的新的更有效的装置。
根据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编织方法,其中,在编织结束时,最后一横列缝线保持在圆形针床的针上。在此情况下,拾取钩被插在相邻针之间,以接合位于连续针之间的中间位置的管状物品的环。一旦拾取钩已经达到正确位置,就可从针移开最后一横列缝线并且物品保持与拾取钩接合。可在最后一横列或倒数第二横列处或大体在最后一横列之前的几个横列处执行拾取。拾取钩有利地插在圆形编织机的针筒的圆形针床的相邻针之间,并与被布置在仍与针接合的最后一横列缝线之间的环接合。在拾取钩已接合管状物品之后,针有利地卸下,即,释放,最后一横列或行的缝线,并且管状编织物可从圆形机器被传送到闭合装置,例如,缝合或缝连机。
优选地,至少一个钩被插在每对连续针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拾取钩可被插在每对针之间,沉降件位于这两个拾取钩之间。
但是,在简化的实施例中,拾取构件的数量可少于针的数量,并且因此拾取钩仅插在多对连续针中的一些之间,例如,每两对针一个钩。
根据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在圆形编织机上生产管状编织物的方法,该圆形编织机包括具有用于编织管状物品的圆形针床的针筒,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编织所述管状物品,开始于弹性边缘,并且结束于开口脚趾;
将用于拾取所述管状物品的拾取构件布置成与所述针筒同轴,所述拾取构件设置有按圆环布置的多个拾取钩,该圆环被分成能够翻转到彼此上的两个圆形半圆环;
在编织物的最后一横列缝线仍由所述针保持时,利用所述多个拾取钩接合所述管状物品,所述两个圆形半圆环中的一个与所述开口脚趾的边缘的第一边缘部分接合,并且所述两个圆形半圆环中的另一个与所述开口脚趾的所述边缘的第二边缘部分接合;
一旦所述管状物品已与所述拾取钩接合,就从所述针卸下所述最后一横列的缝线;
利用所述拾取构件从所述针筒移开所述管状物品;
将拾取钩的所述两个半圆环中的一个翻转到拾取钩的所述两个半圆环中的另一个上,将所述第一边缘部分和第二边缘部分中的一个放置到所述第一边缘部分和第二边缘部分中的另一个上;
当所述管状物品与所述拾取构件接合时,将所述第一边缘部分和第二边缘部分联接在一起,由此形成闭合的脚趾;
在通过将第一边缘部分和第二边缘部分联接在一起闭合脚趾之后,从所述拾取构件卸下所述管状物品。
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方法将拾取钩插在针筒的多对连续针之间。拾取钩的主动端因此与针床的多对连续针之间的编织物的环接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布置所述拾取钩使其拾取主动端位于圆形编织机的周围外侧;并且通过朝向用于接合管状物品的圆形编织机的圆形针床径向向内移动所述主动端来接合管状物品。
根据另一方面,公开一种用于在圆形编织机上生产管状编织物的方法,该圆形编织机包括具有用于编织管状物品的圆形针床的针筒,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拾取构件,用于拾取所述管状物品,所述拾取构件包括按圆环布置的多个拾取钩,每个拾取钩设置有各自的主动端,拾取钩枢转连接到两个半圆形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围绕一轴线铰接到彼此,因此形成拾取钩的第一半圆环和第二半圆环;
在所述圆形针床上编织管状物品,开始于弹性边缘,并且结束于开口脚趾;
将所述拾取构件布置成与所述针筒同轴,并且所述拾取钩的所述主动端被布置在所述针筒的所述针的周围外侧;
在编织物的最后一横列缝线仍由所述针支承时,通过朝向圆形编织机的圆形针床枢转拾取钩的主动端,将管状物品与多个拾取钩接合,由此两个圆形半圆环中的一个与所述开口脚趾的边缘的第一边缘部分接合,并且两个圆形半圆环中的另一个与所述开口脚趾的所述边缘的第二边缘部分接合;
一旦所述管状物品已与所述拾取钩接合,就从所述针卸下所述最后一横列的缝线;
利用所述拾取构件从所述针筒移开所述管状物品;
将拾取钩的两个半圆环中的一个翻转到拾取钩的两个半圆环中的另一个上,将所述第一边缘部分和第二边缘部分中的一个放置到所述第一边缘部分和第二边缘部分中的另一个上;
当所述管状物品与所述拾取构件接合时,将所述第一边缘部分和第二边缘部分联接在一起,由此形成闭合的脚趾;
在通过将所述第一边缘部分和第二边缘部分联接在一起闭合脚趾之后,从所述拾取构件卸下所述管状物品。
由于拾取钩不需要直接从针床的针接收各个缝线,反而与相邻连续针之间的编织物的环接合,因此需要不那么严格的公差。针和/或拾取钩的可能的有限变形不会影响装置的正常功能。
可通过缝合联接脚趾的相对的第一和第二边缘部分。但是,优选通过缝连联接管状编织物的开口脚趾的第一和第二边缘部分。缝连与缝合的差异在于,在缝连时,闭合缝线形成在两个边缘部分的每对相对的缝线处,以联接它们。相反,在缝合时,联接的相对的第一和第二边缘部分的缝线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并且因此缝连缝线获得更简单的过程,但得到不那么完善的管状物品。
在一些有利的实施例中,拾取钩被放置为,使得它们的主动端围绕圆形编织机的针并位于它们外侧,并且通过朝向圆形编织机的圆形针床移动主动端,从外侧朝向针筒的轴线向中心移动,使拾取钩接合管状物品。
在一些实施例中,拾取钩的主动端设置有被配置为用于接合管状编织物的环或缝线的尖端或尖刺。尖刺大体朝向拾取构件的轴线径向地定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拾取钩被布置和配置为,利用所述拾取钩接合和保持最后形成的多个横列中一个横列的缝线的环。可通过将第一边缘部分的最后形成的多个横列中一个横列的缝线的针环联接到拾取钩之间的第二边缘部分的相应针环,执行脚趾边缘部分的缝连。在其他实施例中,可通过将第一边缘部分的最后形成的多个横列中一个横列的缝线的沉降环联接到第二边缘部分的相应沉降环,执行脚趾边缘部分的缝连。
联接第一和第二边缘部分的步骤还可包括步骤:
旋转拾取构件;
在旋转拾取构件时,利用缝连缝线联接第一和第二边缘部分;
在形成缝连缝线时,从两个半圆环中的一个的拾取钩按顺序释放编织物,同时保持编织物在所述两个半圆环中的另一个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已经将拾取构件布置为与针筒同轴之后,致动拾取钩,从而将它们从管状物品附近的非主动位置带到主动位置,在该位置,它们利用与拾取构件相关联的钩执行器抓住管状物品。所述移动可以是围绕相应的钩轴线的枢转移动,该轴线可大体被布置为与拾取构件的轴线成90°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一个步骤,其用于在从针移开最后一横列缝线之前利用机械构件,例如,呈闭合闩的形式,挡住与拾取钩接合的缝线。在其他实施例中,可省略闭合闩,并且通过用弹性纱线形成最后多个横列中的至少一些的缝线使缝线以可靠方式接合到拾取钩。
当设置闭合闩时,它们可从打开位置平移到闭合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闭合闩的闭合移动可大体平行于拾取构件的轴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拾取钩和相应的闭合闩可共面。此布置可致使钩闩布置的剖面尺寸小,从而使得拾取构件可用于高细度的编织机,即,设置有彼此相对近地布置的大量编织针。在其他实施例中,每对拾取钩和相应的闭合闩可并列布置。这形成更笨重但制造更简单的布置。
为了使拾取钩沿圆形针床更容易地拾取物品,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可提供从环形成平面升高或抬起管状物品的步骤。例如,可通过作用于圆形编织机的沉降件来升高或抬起所述物品。替代性地,可利用与针筒大体同轴的内管抬起管状物品。当已经完成管状物品的编织时,升高所述管。可适当地从针筒取出针,即,升高,从而使得缝线沿针茎滑动,直到它们移动超过针闩。以此方式,可在随后的操作步骤中通过朝向设置在针筒中的轨道内移回针来卸下缝线。
在其他实施例中,通过升高针,从环形成平面升高物品。在此升高步骤中,针闩提供足以阻止管状物品保持在下部位置的障碍。即,由于最后一横列缝线和针茎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缝线和针闩之间的相互作用,管状物品向上移动。以此方式,不需要用于升高或抬起最后的编织缝线的辅助机构。
根据用于升高编织物的方法,编织机可包括与圆形床的针相关联的沉降件和用于控制所述沉降件的构件,移动它们从而从环形成平面升高缝线。在其他实施例中,编织机可包括与针筒同轴并被布置在其中的管状构件,其可平行于针筒轴线升高或降低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管状构件包括展开的上部边缘,其设置有升高管状构件期间被针筒的沉降件通过的凹槽。
管状物品在一个或多个横列的相应位置处,例如倒数第二横列和/或其他之前编织的横列的相应位置处,例如倒数第二和/或倒数第三甚至倒数第四横列的相应位置处,与拾取钩接合。在一些实施例中,拾取钩可被设计为与针筒的针形成的倒数第二横列缝线的每对相邻缝线的相对位置的纱线接合。更具体地,拾取钩可与形成在最后的缝线横列的缝线中或倒数第二或倒数第三横列缝线中的沉降环接合。利用这种配置,可通过拾取钩传送编织物,将拾取钩的一个半圆环翻转到拾取钩的另一个半圆环上,并缝连两个相对的边缘部分。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升高与最后一横列缝线接合的针;
在已利用所述拾取钩接合管状物品之后,降低针并卸下最后形成的一横列缝线。
可在管状物品已与拾取钩接合之前、期间或之后,升高针。
根据有利的实施例,本发明的方法用于在开始从圆形针床移开管状物品之前产生至少一个防脱丝横列。这使得拾取钩与物品的最后横列之前的一个或多个横列的接合更容易更安全。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本文公开的新颖方法,因此不需要单独的拾取元件,每个拾取元件与针筒的相应针共同作用,以从针移开最后一横列的单独缝线。因此,可用更简单更可靠的方式处理完成的管状物品,并且可具有更耐用的机器,更少发生故障或损坏,不具有已知装置通常具有的脆弱的关键的拾取构件。
在已从针筒移开管状物品之后,有利的是在将拾取构件的两个半圆环中的一个翻转到另一个上之前将管状物品的内侧翻到外侧。
根据不同的方面,本发明涉及圆形编织机,其包括具有用于生产管状编织物的圆形针床的针筒,并且包括用于从针床拾取和移开管状编织物并将管状编织物传送到缝合或缝连装置的拾取构件。拾取构件包括被分成可翻转到彼此上的两个半圆环的拾取钩的圆环。编织机被有利地控制,从而使得,当已完成编织时,在所述管状物品的最后一横列缝线仍接合到针筒的针时拾取构件利用拾取钩接合管状物品。
根据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系统,其包括:
圆形编织机,其包括具有形成圆形针床的多个针的针筒;
拾取构件,其用于接合管状编织物并从所述圆形针床移开管状编织物,所述拾取构件包括拾取钩的圆环,其被分成能够翻转移动的两个半圆环,以便将两个半圆环中的一个翻转到另一个上;
闭合装置,其被配置和布置为与所述拾取构件共同作用,以便在编织物保持在所述拾取构件上时闭合所述编织物的脚趾;
其中,所述编织机和所述拾取构件被配置和控制成使得当管状物品的所述最后一横列的缝线仍与所述针筒的所述针接合时,所述拾取构件利用所述拾取钩与所述编织机编织的管状物品的开口脚趾周围的最后边缘接合,所述拾取钩被配置为插在所述针筒的相邻针之间;并且其中,所述闭合装置和所述拾取构件被配置和控制成使得在半圆环中的一个被翻转到另一个上的情况下,所述闭合装置联接由所述拾取钩的半圆环保持的所述编织物的所述最后边缘的相对的边缘部分。
根据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系统,其包括:
圆形编织机,其包括具有形成圆形针床的多个针的针筒;
拾取构件,其用于接合管状编织物并从所述圆形针床移开管状编织物,所述拾取构件包括拾取钩的圆环,其被分成第一半圆环和第二半圆环,所述第一半圆环和第二半圆环中的一个的每个拾取钩被枢转到第一半圆形支撑件,并且所述第一半圆环和第二半圆环中的另一个的每个拾取钩被枢转到第二半圆形支撑件,所述第一半圆形支撑件和第二半圆形支撑件铰接到彼此,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半圆环和第二半圆环能够共面地布置并且能够翻转到彼此上;
闭合装置,其被配置和布置为与所述拾取构件共同作用,以便在编织物保持在所述拾取构件上时闭合所述编织物的脚趾;
其中,所述编织机和所述拾取构件被配置和控制成使得当管状物品的所述最后一横列的缝线仍与所述圆形针床的所述针接合时,所述拾取构件利用所述拾取钩与所述编织机编织的管状物品的开口脚趾周围的最后边缘接合;其中,所述拾取钩被配置为插在所述针床的相邻针之间;并且其中,所述闭合装置和所述拾取构件被配置和控制成使得在第一半圆环和第二半圆环中的一个被翻转到另一个上的情况下,所述闭合装置联接由所述拾取钩保持的所述编织物的所述最后边缘的相对的边缘部分。
在形成本说明书整体的一部分的所附权利要求中进一步叙述下文公开的特征和实施例。以上简要描述叙述了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的特征,以便可以更好地理解下面的详细描述并且更好地明白对现有技术的贡献。当然,在下文中将描述并且在所附权利要求中将叙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对此,在详细解释本发明的若干实施例之前,应该理解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的应用不受限于以下描述中叙述或附图中图示的结构细节和部件的布置方式。本发明可具有其他实施例,并且可用各种方式实践和执行。此外,应该理解,本文采用的短语或词语是为了描述并且不应该被认为是限制。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发明所基于的构思可容易地被用作设计用于实现本发明的若干目的的其他结构、方法和/或系统的基础。因此,重要的是,权利要求被认为包括这类等价构造,只要它们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描述和示出本发明的可行实施例的附图,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更具体地,在附图中:
图1示出正在编织管状编织物的圆形编织机的竖直部段;
图2示出图1的编织机的圆形针床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3示出图2的一部分的放大图,示出了针、沉降件和环形成平面;
图4至11示出在将管状物品传送到机器外期间处于不同步骤的圆形编织机的竖直剖面;
图6A和7A示出在与图6和7相对应的步骤中与编织构件(针和沉降件)协作的拾取钩的放大部分;
图7B示出在与图7相对应的工作步骤中针筒的一部分的平面图的放大部分;
图8、8A、8B示出在接合物品和从针筒移开缝线时针筒的竖直剖面和与编织构件(针和沉降件)协作的拾取钩的各个放大部分;
图9示出已经降低针并且已经卸下最后一横列缝线之后与图8类似的视图;
图9A示出在图9的步骤中钩和针的放大部分;
图10和11示出从圆形编织机的针筒移开管状编织物的随后步骤;
图12和13示出处于两个不同位置的用于管状编织物的圆形编织机和拾取构件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4示出从针筒移开时的圆形编织机和拾取构件的竖直剖面;
图15至17示出在将物品的内侧翻到外面并翻转拾取钩的半圆环时根据拾取构件的竖直平面的剖面。
图18示出与图17的步骤相对应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9示出在脚趾闭合过程开始时拾取构件的竖直剖面;
图20示出与图19的步骤相对应的平面图;
图21和22示出在缝合或缝连脚趾的最后步骤中拾取构件的竖直剖面;
图23和24示出在已经闭合脚趾之后将管状物品的外侧翻入内侧时拾取构件的竖直剖面;
图25、26和27示出当在经修改的实施例中管状编织物开始被传送到拾取构件时圆形编织机的竖直剖面;
图28示出在经修改的实施例中圆形编织机和拾取构件的竖直剖面;
图29示出与拾取构件接合的图28的机器的吸力管的侧视图;
图30示出拾取构件的拾取钩的经修改的实施例的细节;
图31至33与图25至27类似地示出从针筒移开管状编织物时的连续事件;
图34示出根据图31的线XXXIV-XXXIV的放大平面图;
图34A示出图34的细节的放大部分;
图35示意性地示出在两个半圆环中的一个旋转180°至另一个上之前与所述两个半圆环接合的最后几个横列缝线的布置;
图36示出与图35类似的视图,在拾取钩25A、25B的半圆环中的一个已被翻转180°至另一个上之后;
图36A示出图36的一部分的放大部分,对应于拾取钩的两个半圆环的翻转轴线;
图36B示出图36的不同部分的另一放大部分,在沿拾取钩25A、25B的半圆环布置的中间位置;
图37和38示出在不同实施例中与图26、27类似的视图;
图37A示出处于图37位置的针的放大部分;
图38示出在缝合或缝连操作期间沿包含拾取钩25A、25B的圆形布置或冠状部分的轴线的平面的剖面;
图39示出闭合脚趾之后缝连缝线的示意性放大图;
图40示出拾取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沿包含其轴线的平面的剖视图;
图41示出根据图40的线XLI-XLI的示意性剖面;
图42示出在本文公开主题的另一实施例中与图36B类似的视图;
图43示出根据图42的实施例的沿包含拾取构件的轴线的平面拾取构件的部分剖面;
图44示出根据图45的线XLIV-XLIV的图43的拾取构件的拾取钩的部分剖视侧视图;
图45示出根据图44的线XLV-XLV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下详细描述参考附图。在不同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此外,附图不必按比例绘制。并且,以下详细描述不限制本发明。反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
贯穿说明书涉及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表示联系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所公开主题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出现在说明书各处的短语“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实施例中”或“在一些实施例中”不必涉及相同的实施例。此外,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下面将首先描述图1至24所示的实施例。
整体由附图标记1表示的圆形编织机具有针筒3,针筒3具有用于形成圆形针床的针5的多个轨道。用于针的控制凸轮由附图标记7表示,插座(jack)由附图标记9表示,执行器由附图标记11表示。所有这些编织构件都是众所周知的并且将不会更详细地描述。针筒3的旋转轴线由A-A表示。在所示实施例中,当编织管状编织物M时,针5的圆形床与针盘13协作,针盘13位于针筒上方并与针筒同轴,并且设置有由相应的凸轮(未示出)控制的拾取钩13U。附图标记15表示沉降件,其与针筒3相关联,与针5协作并被插在其间。
编织管状编织物M开始于形成松紧带边缘B,结束于形成最后一横列缝线。在图1中,由图3中的MR表示的最后一横列缝线接合到针5。最后一横列,如果可能的话,刚好在最后一横列之前形成的那些横列,例如,倒数第二、倒数第三和倒数第四横列,形成管状编织物M的最后边缘,所述最后边缘形成管状编织物的开口脚趾。开口的脚趾应该被缝合或缝连,以形成管状编织物M的闭合的脚趾。在一些实施例中,可用例如的弹性线编织一个或多个最终横列,例如,最后3-10横列。
利用圆形编织机1外部的缝合机或缝连机闭合管状编织物M的脚趾,管状物品M以下述方式被传送到该缝合机或缝连机。
图2示出根据图1的线II-II从针筒3内侧看并且被平展在平面上的针5的圆形床的一部分的平面图。图3示出被平展在平面上并且从针筒3的外侧观看的针5的床的一部分的放大剖面。在图3的放大图中,示出了三个针5处于上升位置,与P表示的环形成平面上方的管状物品M的最后一横列MR接合。此外,图3示出了相应的沉降件15。
设置整体由附图标记23(图4及之后的图)表示的拾取构件,以将管状编织物M从圆形编织机1传送到位于圆形编织机1外部并由图17-24中的附图标记21表示的闭合装置,例如,缝合机或缝连机。拾取构件23包括拾取钩25A、25B的圆环。拾取钩25A、25B可以枢转连接到围绕基本水平的轴线B-B铰接的两个半圆形支撑件27A、27B上。以此方式,形成拾取钩25A、25B的两个半圆环,它们共面地布置以形成拾取钩25A、25B的圆环,并且它们可翻转在彼此上,从而使拾取钩25B面向拾取钩25A。
拾取钩25A、25B的两个半圆环被配置为与管状编织物的最终边缘的第一和第二边缘部分接合,从而使得当两个半圆环中的一个翻转到另一个上、成面对面关系时,管状编织物的最终边缘的两个相反的第一和第二边缘部分相互靠近面向彼此,以缝合或缝连它们,如下面更详细地描述的。每个钩25A、25B具有主动端,其在最后一横列缝线附近或相应位置接合管状编织物M。在所示例子中,每个拾取钩的主动端(具体见图6A、7A)设置有尖端或尖刺25X,被布置用于钩住编织织物。尖端或尖刺25X朝向拾取构件23的轴线X-X大体径向地定向。
每个拾取钩25A、25B的一部分,例如,与主动端相反的端部,被设计为与用于控制拾取钩的枢转或旋转移动的控制构件协作,以接合管状编织物M并在已缝合或缝连脚趾之后释放所述管状编织物M,如在以下详细描述中更好地解释的。
在本实施例中,闭合闩29A、29B与每个拾取钩25A、25B相关联。可以下述方式控制每个闭合闩,以将各个钩接合到待被传送到缝合或缝连机21的管状编织物M的相应缝线或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闭合闩,从而使其沿大体平行于拾取构件23的轴线X-X的平移方向移动。
根据一些实施例,每个拾取钩25A、25B与相应的闭合闩29A、29B共面地布置,这在例如图7A中最清楚。因此,一对拾取钩25A、25B和相应的闭合闩29A、29B的总厚度等于所述部件中较厚一个的厚度。拾取钩和相关闭合闩的共面布置对于高细度编织机尤其有利。
参照以下结合图1至24描述的连续事件将更好地理解上述编织机和拾取构件的操作。
在图1中,管状编织物M已经完成并且最后一横列缝线MR接合到针筒3的圆形针床5。然后,针盘13和导纱器(其中一个由图4中的13A示意性地表示)从针5的圆形床上升,以为拾取构件23提供空间。在图4中,针盘已经上升并被移离针5的圆形床,并且拾取构件可朝向针筒3移动,首先位于针筒3上方位置并且其同轴(即,拾取构件23的轴线X-X与针筒3的轴线A-A重合),然后向下移动,接近针筒3。针5处于上升位置,保持最后一横列缝线MR。在图5中,拾取构件23位于针5的针筒3上方的同轴位置,位于因针盘13已经上升而可用的空间中。在此步骤中,针5可已下降,但不会下降至足以松开缝线的程度。
在图6中,拾取构件23已下降并且拾取钩25A、25B被布置在针5的圆形床外部。在此步骤中,闭合闩29A、29B打开并且拾取钩25A、25B处于伸展位置,即,其端部远离针5的针筒3的轴线A-A。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与圆形编织机1上形成的倒数第二横列缝线接合,拾取钩25A、25B被旋转,即,围绕各自的水平枢转轴线C-C枢转,从而使得它们的设置有尖刺25X的主动端执行朝向针5的针筒3的轴线A-A的径向向内移动。通过比较图6A和7A可明白这种移动。在图6A中,拾取钩25A、25B仍与针5所接合的管状编织物M的最后一横列缝线MR间隔开,但在图7A中,相对于针5的针筒3的轴线A-A,拾取钩几乎位于与针5的茎相同的距离处,在环形成平面和管状编织物M的最后一横列MR下面。例如,利用环形凸轮26控制拾取钩25A、25B的枢转移动,环形凸轮26具有前部型面并且由执行器28控制,两者都由拾取构件23承托。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每个针5设置一对拾取钩25A、25B,如图7B的细节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可设置不同数量的拾取钩25A、25B,例如,每个针5仅设置一个钩。
根据一些实施例,枢转轴线C-C被布置在针5上方,从而通过朝向使每个钩25A、25B的钩端朝向针筒3的轴线A-A突起到针之间的位置径向向内地枢转位于针床外侧附近的每个单独的钩25A、25B,来执行管状编织物M的接合。
也可设置更少数量的拾取钩,从而使得在针床的圆形伸展范围的至少一些点处,连续的成对针之间未插有拾取钩。但是,在圆形床中,优选为每对连续的(即,相邻的)针5设置至少一个钩。
一般地,与为每个针设置的拾取钩的数量无关地,根据一些有利实施例,拾取钩被插在相邻针之间,以在连续针之间的中间位置处接合最后形成的一横列附近或相应位置的织物。
在图8和8A中,利用由拾取构件23的执行器34控制的另一环形通道凸轮32关闭闭合闩29A、29B,以支承与拾取钩25A、25B接合的缝线。在一些实施例中,闭合闩的关闭移动是平移移动。该平移移动可大体平行于拾取构件23的轴线X-X,即,大体平行于针筒3的轴线A-A,其在此过程阶段中与拾取构件23同轴。然后,从针5卸下最后的缝线(见图8B、9、9A)。为此,升高针5(图8B),直到它们各自的针闩5L位于缝线上方。然后,针5下降(图9A)到环形成平面P下方,由此移开最后一横列缝线。以此方式,物品M保持接合到拾取钩25A、25B的圆环上并在从针5移开的最后缝线之间的中间位置被处于闭合布置的闭合闩29A、29B支承。
现在,管状编织物M沿最后一横列缝线MR的相应位置或附近的最终边缘被拾取钩25A、25B接合并且从针筒3的针5被释放。拾取钩25A接合管状编织物的最终边缘的第一部分,而拾取钩25B接合所述最终边缘的第二部分,所述两部分是大体半圆形的。因此,可升高并从针5的针筒3移开拾取构件23。图10示出了升高拾取构件23以移开与拾取钩25A、25B接合的管状物品M的步骤,将物品M从针5的针筒3内移开,以将其传送到缝合或缝连机。
为了保护管状编织物M并防止它卡在编织构件中,尤其是针5和沉降件15中,管状构件41可被设置在针5的针筒3内并与其同轴;在此步骤中,可升高此管状构件41,从而使得其上缘41A向上移动超过沉降件15的圆环。
在图11中,拾取构件23沿横向方向移动(fA),以移开管状编织物M并将它传送到缝合或缝连机。在图14中,已从圆形编织机1完全移开管状物品M。图12和13是用于从圆形编织机1移开管状编织物M的移动的顶视图。在本实施例中,这是围绕竖直轴线AV的旋转运动(箭头fA),但拾取构件23也可能例如按照平移移动来移动。一旦已从针5的针筒3内移开了管状编织物M,圆形编织机1就可开始编织新的管状物品M,并且因此针盘13和导纱器13A已再次位于工作位置(见图14)。
在结束编织管状物品并将它传送到拾取钩之前,可根据已知技术编织一个或多个防脱丝横列,即能够防止散开的横列,在下文中更详细地描述。以此方式,系统更加可靠,即使物品在所形成的缝线的最后一横列下方位置处(即,倒数第二横列和/或最后横列之前的几个横列的缝线的相应位置)与拾取构件接合,由插在针5之间的拾取钩钩住,也可防止横列脱丝。
在图15所示的步骤中,利用吸力管43将管状编织物M的内侧翻到外面,同时保持接合到拾取构件23的拾取钩25A、25B。
为了缝合或缝连脚趾,现在通过围绕轴线B-B相对于支撑件27A旋转支撑件27B,使拾取钩25B的半圆环翻转180°,从而使其面向拾取钩25A的半圆环,如图16所示。在此布置中,拾取钩25A和拾取钩25B面向彼此,并且由管状编织物M的脚趾的最后一横列缝线形成的边缘的两个半圆形边缘部分接合到彼此相反的拾取钩25A、25B的两个半圆环上。
在图17中,拾取构件23已经接近缝合或缝连机21。图18图示了处于图17的相互位置的缝连机或装置和拾取构件23的顶视平面图。在图19中,缝合或缝连机已经朝向拾取钩的两个半圆环移动,其各个闭合闩位于可执行缝合或缝连的位置。21B表示缝合或缝连机21的指针。另见图20,示出了此步骤的示意性平面图,其中,缝合或缝连机21朝向拾取构件23移动。
在图19中,通过利用固定的凸轮42围绕轴线C-C枢转拾取钩25B,逐渐打开拾取钩25B,同时拾取构件23围绕其自身轴线旋转,以容许沿由拾取钩的半圆环和闭合闩限定的弧进行缝合或缝连。另见图20的平面图。在图21中,也已经通过升高环形凸轮32打开闭合闩29A,以完成缝合或缝连。
在图22中,已完成缝合或缝连,并且割断了剩余的线。
应该理解,在旋转拾取钩的两个半圆环和闭合闩期间,优选按顺序执行缝合或缝连过程的各个步骤;因此,沿拾取钩的半圆环的半环形延伸范围和闭合闩按顺序执行形成缝合或缝连缝线的步骤以及按顺序打开闭合闩29B的步骤。
稍后将更详细地描述实际的缝合或缝连过程。
在图23中,拾取钩25A、25B的两个半圆环和闭合闩29A、29B再次处于共面位置,管状物品M已被从拾取钩移开并且仍被吸力管43向上支承。可利用由执行器30致动的凸轮30A打开拾取钩25A,执行器30由在其上安装拾取构件23的支撑件承托。
在此步骤中,已经设置与管43同轴的另一个吸力管44,在其内,管状编织物M被抽吸并因此翻面(图24),从而在同一管状编织物M的内侧缝合或缝连。
图25、26和27示出了本发明的经修改的实施例,具体涉及将管状编织物M的最后一横列缝线MR从针筒3的针5传送到拾取构件23的拾取钩25A、25B的步骤。在本实施例中,利用同轴地布置在针5的针筒3内的管状构件41,从环形成平面P升高接合到针5的最后一横列缝线。在图25中,拾取构件23与针5的针筒3同轴。针5升高并支承由编织机1形成的管状编织物的最后一横列缝线。在图26中,已经向上移开了管状构件41,因此从环形成平面P升高管状编织物M。拾取构件23仍位于针5的针筒3上方。
在此情形中,有利地,每对针5的两个连续针之间仅能插入一个钩。在拾取钩和物品M的编织织物协作的步骤中,连续的针5之间没有沉降件15。拾取钩可以更厚和/或以较大的相互间隔来布置。
在图27中,拾取构件23已经降低并且拾取钩25A、25B已被插在针5之间。由于已经从环形成平面升高了整个管状编织物M,因此可同时关闭所有拾取钩25A、25B,使得它们围绕轴线C-C摆动到支撑件27A、27B,然后关闭闭合闩29A、29B。一旦已经关闭闭合闩29A、29B,循环继续,如参照之前的图描述的。
拾取钩25A、25B和闭合闩29A、29B围绕拾取构件23的轴线A1-A1的旋转移动可由电动机(未示出)提供,其移动由控制针筒3的旋转的电动机电子地调整和定时。
图28和29示出了圆形编织机1和拾取构件23的经修改的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上述那些相同或等价的零件。在本实施例中,拾取构件23由支撑轴101承托。在拾取构件23内,管状构件109与同一拾取构件23同轴地设置并且扭转地耦接到其上。此内部管状构件109可扭转地耦接到位于针筒3内的吸力管110。此耦接可由与吸力管110一体形成的耳片111和与管状构件109一体形成的凹口113提供。在未示出的一个实施例中,类似的耦接可被设置在管状构件109和拾取构件23之间。另一个关键可以是例如提供与拾取构件23的连接。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机械耦接可被设置在针盘13和拾取构件23之间,以便移动后者。
吸力管110扭转地耦接到一个第一下部带齿轮115,带齿轮115与被安装在第二空转齿轮119的共用轴上的第一空转齿轮117接合。该对同轴的空转齿轮117、119利用扭转地耦接到针筒3(其由未示出的电动机旋转)的第二带齿轮121接收旋转运动。以此方式,当拾取构件23与针筒3沿轴向对齐时,针筒3的旋转运动被传递到拾取构件23。
在前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拾取构件23,其设置有两个半圆环的拾取钩25A、25B,其中,每个拾取钩25A、25B继而设置有各自的闭合闩29A、29B,以支承最后一个或多个横列的缝线。
根据其他实施例,如果一个或多个最后横列由弹性线制成,则可仅使用拾取钩,而不使用闭合闩。拾取钩优选具有改进的形状,以便以更可靠的方式拾起缝线,如图30的放大图所示,其示出了单个钩25及其端部的放大图,其接合最后一横列缝线MR。钩25的主动端有利地具有比前述图中所示的拾取钩更深的凹口,以更好地支承各个缝线(仅利用线的弹性)。
图31、32和33示出将管状编织物的最后边缘的缝线传送到拾取钩25A、25B的顺序的经修改的实施例。根据本实施例,通过下述过程将最后一横列缝线从针筒传送到拾取构件,即,通过利用布置在针5的针筒3内并与其同轴的管状构件41升高管状编织物,其被升高,从而使得其自身的上缘41A向上移动到沉降件15的圆环的上方,类似于图25至27所示。但是,在本实施例中,管状构件41的上缘41A的直径大于图25至27所示的直径并且大于沉降件15的圆形对齐所限定的直径。换言之,沉降件15和管状构件41的上缘41A彼此交叉。此布置是可行的,这归功于管状构件31的上缘41A具有与沉降件15相对应的多个径向凹口41B的事实,从而使得这些沉降件可在管状构件41升高时被插入径向凹口中。
由于这种布置和此管状构件41的尺寸,边缘41A明显更靠近针5的茎,并因此在图31至33的连续事件中所示的管状编织物的升高移动期间以更精确的方式导引管状编织物M。
在以上描述中,已经涉及了通过缝合或缝连来联接脚趾的两个相对边缘部分的系统。缝合或缝连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因此将不更详细地描述。但是,下面将在一定程度上详细描述缝合或缝连构件在边缘部分的缝线或环上的动作,以便更全面地理解本文公开的方法的新颖特征。
图34、35和36示出从针5的针筒拾取管状编织物M以缝连脚趾边缘部分的连续事件。图34示出了编织管状编织物M的最后步骤的平面图。图35是与拾取构件的圆环的拾取构件23轴线正交的示意图,在此情形中,每个拾取构件接合最后的缝线,该最后的缝线形成于在拾取步骤中形成与针5接合的最后横列之前。图34A是图34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在图34A中,示出针5的剖面。附图标记NL表示在针筒的最后运转中由针5形成的所谓的针环。针环NL通过纱线的相应部分(被标注为SL并且通常被称作沉降环)联接到彼此。因此,最后一横列的缝线仍与形成它们的针5接合。如从图34A可最佳地理解的,在此阶段,拾取钩25A、25B在沉降环SL处,即,相邻针环NL之间,接合边缘的相应的两个边缘部分,该边缘围绕管状编织物M的开口脚趾。
在图36中,拾取钩的两个半圆环中的一个已被翻转到另一个上。在本实施例中,在拾取钩的半圆环翻转到另一个上时的直径区域中,与旋转轴线B-B相对应地设置辅助拾取钩25S,支承与翻转线相对应的缝线。实际上,在此区域中,两个拾取钩,分别是25B和25S,被插在两个连续针5之间。在已经翻转半圆环之后,钩25B被布置为面向相应的相邻钩25A,而辅助钩25S保持处于初始位置并支承待缝连的半个横列的最后末端缝线。
图36A示出重叠的半横列缝线的端部之一和拾取钩25A、25B的重叠的半圆环的放大图。附图标记21A表示开始缝合两个重叠的半横列的缝合或缝连机的针。
图36B示出图36所示的拾取钩25A、25B的重叠的半圆环的中间部分的放大图。该图还示意性地示出了两个重叠的边缘部分和缝连机21的针21A的示意图。不同的线用于代表两个重叠的边缘部分的环或缝线。附图标记NLA和NLB表示被布置在同一对拾取钩25A、25B之间的重叠针环,即,属于由相对地布置的拾取钩25A、25B的半圆环接合的编织织物的两个重叠边缘部分的重叠针环。附图标记SLA和SLB表示被布置在相邻对拾取钩25A、25B之间并属于织物的两个相对的边缘部分的重叠的沉降环。最后一横列针环NL被示出为突起超过沉降环SL。但是,应该理解,实际上形成最后一横列针环的纱线将向拾取钩25A、25B收缩。
可根据容许防脱丝缝合或缝连的任何已知技术执行缝合或缝连。
为了更好地理解闭合脚趾所用的缝连或缝合操作,可参考图36B、38和39。缝连或缝合机21的针21A在每对相邻的重叠拾取钩25A、25B之间刺穿,如图38的剖视图所示。一个边缘部分的最后一个针环NLA位于相应多对相邻的拾取钩25A、25A之间。另一个边缘部分的最后一个针环NLB位于相应多对相邻的拾取钩25B、25B之间。
缝连或缝合机21的针21A理论上刺穿最后的针环NLA、NLB,如图36B所示。但实际上,由于编织纱线相对于拾取钩25A、25B收缩,而非保持图36B的示意图中所示的伸展位置,因此缝连或缝合针21A可刺穿倒数第二或倒数第三,甚至倒数第四个针环NL,如图36B的21Ax、21Ay、21Az处所示。针21A实际上钩住了哪个针环NL实际上可以是未确定的。但是,在任何情形中,针21A产生的缝连或缝连缝线都形成在两个边缘部分的最后几个横列中的一个中。此外,它们形成在于相邻的拾取钩25A、25B之间延伸的针环竖行或纵列W中。
图39示意性地图示在最终缝连两个相邻的互相缝连的边缘部分之后脚趾的一部分。附图标记GY和NY表示形成缝连或缝合机21所产生的缝连缝线LS的钩编纱线和针纱线。两个边缘部分由EP1和EP2标注。例如,图39示出了一些缝连缝线与最后的针环NL1结合,但在一些缝线纵列W中,缝连纱线与倒数第二针环NL2或倒数第三针环NL3结合。附图标记S1、S2、S3、S4表示形成管状编织物M的脚趾的编织织物的最后一个、倒数第二、倒数第三和倒数第四横列的缝线(以及相应的针环NL)。
因此,当联接包围管状编织物的脚趾的第一和第二边缘部分时,执行以下步骤:
利用拾取钩保持最后几个横列缝线(例如,最后一个、倒数第二、倒数第三和倒数第四横列)中的一个的沉降环;以及
将第一边缘的最后形成的几个横列缝线中的一个的针环联接到拾取钩之间的第二边缘部分的相应针环。
在优选实施例中,联接第一和第二边缘部分由旋转拾取构件来执行,在拾取构件旋转时,利用缝连缝线联接第一和第二边缘部分。在形成缝连缝线时,从两个半圆环之一的拾取钩按顺序释放沉降环。拾取钩的两个半圆环中的另一个可仍保持相应的沉降环,直到已闭合整个脚趾。
如上所述,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文公开的方法用于使管状编织物M的至少最后一横列缝线防脱丝。以此方式,由于环,即,被插在支承最后一横列并从针床移开最后一横列的针之间的缝线,与拾取钩25A、25B接合,由此防止物品脱丝。可用于产生防脱丝的最后一横列缝线的方法、装置和技术的例子是已知的并且可用于本发明的方法。在它们中,有US3046768、US5426957、US5115650、US2379649、US3430462、US3751942、US3470715、US4005589中以非限制性例子的方式描述的方法和技术。US5992182公开了可用于本发明的方法的特别有效的方法。上述申请的内容体现在本发明的描述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在将拾取钩的一个半圆环翻转到另一个上之前更好地稳定最后几个横列的缝线,可以在拾取钩的半圆环处于共面布置时使拾取构件旋转一圈或多圈,利用机器21和针21A形成一行或多行或一横列或多横列缝合或缝连缝线。缝合或缝连线将管状编织物的最后几个缝线联接在一起,因此使它们更稳定。然后,将拾取钩的两个半圆环翻转到彼此上,并且如上所述地缝合或缝连两个半横列的环或缝线。
在以上描述中,已经说明了不同的方法,以在形成最后一横列MR之后就升高物品M,同时它仍由形成它的针5支承,以容许拾取钩25A、25B拾取最后一横列之前的几个横列的缝线,所述缝线位于相邻针之间,即,在沉降环SL处。
在图37、37A和38中,示出了用于升高最后一横列缝线MR的不同方法。在本实施例中,仅通过升高圆形针床的针5提供升高。最后一横列缝线MR保持附着到针茎和/或针闩(图37A)并且由于从轨道移开它们时的摩擦而被针向上移动。因此,物品M升高,以达到适于被拾取钩25A、25B接合的合适位置(图38)。
图40和41示意性地示出了拾取钩25A、25B和闭合闩29A、29B的另一个实施例,其可被设置在拾取构件23上。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前述实施例中相同或相应的零件、元件或部件。在本实施例中,每对拾取钩25A、25B和相关的闭合闩29A、29B都不共面,而是并列布置,如可从图41的剖视图最佳地理解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每对拾取钩和相关的闭合闩可被容纳在形成在拾取构件23上的相应狭缝36中,围绕拾取构件23的轴线X-X设置呈圆形布置的狭缝36。
拾取钩25A、25B可在其主动端处设置有各自的尖刺或尖端25X,并且在相反端处设置有邻接部分25Y。邻接部分25Y与执行装置共同作用,执行装置被配置和控制,以便围绕拾取钩各自的轴线C-C枢转每个拾取钩25A、25B。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闭合闩29A、29B可在各自的狭缝36滑动移动。闭合闩29A、29B可根据箭头f29沿大体平行于拾取构件23的对称轴X-X的方向平移移动。闭合闩29的移动可由包括一个或多个凸轮的控制装置控制,如上文联系图1-39的实施例描述的。每个闭合闩29A、29B可设置有与控制凸轮工作作用的各自的柄29X,以便在各自的狭缝36中滑动移动闭合闩29A、29B。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闭合闩29A、29B和各自的拾取钩25A、25B可通过销40连接到拾取构件23,销40的轴线形成拾取钩25A、25B的枢转轴线C-C。每个闭合闩29A、29B可设置有狭槽29Y,销40延伸通过该狭槽,狭槽29Y的纵向尺寸是这样的,其容许闭合闩29A、29B按照箭头f29滑动。
在图40中,拾取钩25A和相关闭合闩29A被示出位于打开位置,即,所述构件在与待从针筒3移开的物品的编织织物之前占据的位置。在图40的右手侧,拾取钩25B和相关闭合闩29B被示出位于闭合位置,即,当编织织物(未示出)接合在其间时所占据的位置。
图42至45图示了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相应的、相同的或等价的零件或部件由与联系之前公开的实施例使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标注。图42示意性地图示了与完成的管状物品M的两个边缘部分接合的拾取钩25A、25B。图43图示沿包含拾取构件43的轴线X-X的平面的剖视图。
图44和45图示了拾取构件43的拾取钩25A、25B的放大图。
之前公开的实施例和图42至45的实施例之间的主要差异涉及拾取钩25A、25B的形状。另一个差异涉及两个边缘部分联接在一起的方式。
本实施例的每个拾取钩25A、25B在其与各自的尖刺25X相反的侧面上设置有狭槽或通道26。如图43最佳示出的,当拾取钩25A、25B的两个半圆环位于彼此之上,以便缝连脚趾边缘的两部分时,缝连针21A可进入每对相反的拾取钩25A、25B的两个邻接的通道或狭槽26中。图42图示缝连期间缝连针21A相对于拾取钩25A、25B的位置。因此,缝连缝线形成在沉降环SL处,而非管状编织物M的脚趾边缘的针环NL处。缝连缝线可高度精确地位于最后形成的几个沉降环SL处,即,连接脚趾边缘部分的多对相邻的最后形成的缝线的环处。因而获得了干净而整洁的缝连。
本文公开的所有实施例都提供拾取钩,其进入圆形编织机中圆形针床的相邻针之间。它们被配置和控制为,使得每个拾取钩25A、25B大体接合编织织物的靠近最后一横列缝线的一个环,而最后一横列缝线仍由针保持。然后,拾取钩的相反的半圆环被翻转到另一个上,并且通过缝连或缝合而形成的联接可直接在拾取钩上执行,例如,利用缝连针21A与拾取钩的共同作用。
因此,与现有技术不同,不需要每个拾取钩与相应的针精确地共同作用。可能的小变形,例如,拾取钩和/或针的弯曲变形,不会影响拾取构件的正确操作,而在现有装置中,即使拾取钩和针之间的最小的不对齐也将损害拾取构件的正确操作或使其完全不能正确操作。
本文公开的实施例基于意外的认识到从编织机的针直接拾取最后形成的缝线不是从编织机正确地移开管状编织物所必须的。本文公开的实施例还基于认识到,可直接在拾取钩上执行环的缝连,即使拾取钩拾取钩接合最后形成的几个沉降环中的最后一个或其中一个,而非最后形成的针缝线或针环。
提供枢转地安装在两个相反的半圆形支撑件27A、27B上的拾取钩并且使拾取钩径向向内定向地移动以刺穿相邻的针之间并接合管状织物,这使得拾取构件比复杂的现有拾取构件更简单、成本更低、更便宜并且更可靠,现有拾取构件需要直接从针头移开最后形成的缝线。
尽管已经在附图中示出并且联系若干示例性实施例具体且详细地全面描述了本文描述的主题的公开的实施例,但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然的是,在不实质上脱离本文陈述的新颖教导、原理和构思以及所附权利要求中叙述的主题的优点的情况下可进行许多修改、改变和省略。因而,所公开的新发明的合适范围仅由所附权利要求的最广义解释决定,从而包括所有这类修改、改变和省略。各个实施例的不同的特征、结构和工具可以不同方式结合。

Claims (28)

1.一种用于在圆形编织机上生产管状编织物的方法,该圆形编织机包括具有用于编织管状物品的圆形针床的针筒,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拾取构件,用于拾取所述管状物品,所述拾取构件包括按圆环布置的多个拾取钩,每个拾取钩设置有各自的主动端,每个拾取钩在各自的枢转轴线处枢转连接到两个半圆形支撑件中的相应一个,所述支撑件围绕一轴线铰接到彼此并形成拾取钩的第一半圆环和第二半圆环;
在所述圆形针床上编织管状物品,开始于弹性边缘,并且结束于开口脚趾;
将所述拾取构件布置成与所述针筒同轴,并且所述拾取钩的所述主动端被布置在所述针筒的所述针的周围外侧;
在编织物的最后一横列缝线仍由所述针支承时,通过使拾取钩围绕它们各自的枢转轴线朝向所述圆形针床并在所述针筒的多对连续的针之间枢转,将管状物品的环与所述多个拾取钩接合,由此所述第一半圆环和第二半圆环中的一个与所述开口脚趾的边缘的第一边缘部分接合,并且所述第一半圆环和第二半圆环中的另一个与所述开口脚趾的所述边缘的第二边缘部分接合;
一旦所述管状物品已与所述拾取钩接合,就从所述针卸下所述最后一横列的缝线并利用所述拾取构件从所述针筒移开所述管状物品;
将所述第一半圆环和第二半圆环中的一个翻转到所述第一半圆环和第二半圆环中的另一个上,将所述第一边缘部分和第二边缘部分放置到彼此上;
当所述管状物品与所述拾取构件接合时,将所述第一边缘部分和第二边缘部分联接在一起,由此形成闭合的脚趾;
在闭合脚趾之后,从所述拾取构件卸下所述管状物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至少一个拾取钩被插在所述针筒的每对连续的针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通过缝连联接所述第一边缘部分和第二边缘部分。
4.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联接所述第一边缘部分和第二边缘部分的步骤还包括步骤:
利用所述拾取钩保持最后形成多个缝线横列中的一个的沉降环;以及
在所述拾取钩之间将所述第一边缘部分的最后形成多个缝线横列中的一个的针环联接到所述第二边缘部分的相应针环;或者
将所述第一边缘部分的最后形成多个缝线横列中的一个的所述沉降环联接到所述第二边缘部分的相应沉降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针环或沉降环由缝连缝线联接在一起,所述缝连缝线接合属于所述管状编织物的最后五个缝线横列中的一个或多个的针环或沉降环,优选是最后四个缝线横列中的一个或多个的针环或沉降环。
6.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接合所述第一边缘部分和第二边缘部分的步骤还包括步骤:
旋转所述拾取构件;
在旋转所述拾取构件时,利用缝连缝线联接所述第一边缘部分和第二边缘部分;
在形成所述缝连缝线时,按顺序从所述第一半圆环和第二半圆环中的一个的所述拾取钩释放编织物,同时使所述编织物保持位于所述第一半圆环和第二半圆环中的另一个上。
7.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控制所述拾取钩,以从外侧朝向所述圆形编织机的所述针筒的轴线径向向内移动。
8.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包括步骤:在从所述针移开所述最后一横列的缝线之前,利用闭合闩保持与所述拾取钩接合的缝线。
9.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包括步骤:利用形成所述缝线的纱线的弹性保持与所述拾取钩接合的缝线。
10.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包括步骤:从环形成平面升高所述管状物品,以便于所述拾取钩接合所述管状物品。
11.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管状物品的倒数第二或倒数第三横列中至少一个的相应缝线与所述拾取钩接合。
12.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包括步骤:
在利用所述拾取钩接合所述管状物品之前或之后,升高与所述最后一横列的缝线接合的所述针;
在利用所述拾取钩已接合所述管状物品之后,降低针并卸下最后形成的一横列缝线。
13.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已从所述针筒移开所述管状物品之后,在将所述第一半圆环和第二半圆环中的一个翻转到另一个上之前,将所述管状物品的内侧翻到外侧。
14.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已经形成所述管状物品之后,并且在从所述编织机的所述针移开所述管状物品之前,生产至少一个防脱丝横列。
15.一种系统,包括:
圆形编织机,其包括具有形成圆形针床的多个针的针筒;
拾取构件,其用于接合管状编织物并从所述圆形针床移开管状编织物,所述拾取构件包括拾取钩的圆环,其被分成第一半圆环和第二半圆环,所述第一半圆环和第二半圆环中的一个的每个拾取钩被枢转到第一半圆形支撑件,并且所述第一半圆环和第二半圆环中的另一个的每个拾取钩被枢转到第二半圆形支撑件,所述第一半圆形支撑件和第二半圆形支撑件铰接到彼此,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半圆环和第二半圆环能够共面地布置并且能够翻转到彼此上;
闭合装置,其被配置和布置为与所述拾取构件共同作用,以便在编织物保持在所述拾取构件上时闭合所述编织物的脚趾;
其中,所述编织机和所述拾取构件被配置和控制成使得当管状物品的所述最后一横列的缝线仍与所述圆形针床的所述针接合时,所述拾取构件利用所述拾取钩与所述编织机编织的管状物品的开口脚趾周围的最后边缘接合;其中,所述拾取钩被配置为插在所述针床的相邻针之间;并且其中,所述闭合装置和所述拾取构件被配置和控制成使得在第一半圆环和第二半圆环中的一个被翻转到另一个上的情况下,所述闭合装置联接由所述拾取钩保持的所述编织物的所述最后边缘的相对的边缘部分。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拾取钩被控制,从而与所述编织物的最后一横列缝线附近的环接合。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系统,其中,每个拾取钩围绕各自的枢转轴线铰接到各自的半圆形支撑件,并且其中,所述拾取钩被配置和控制,从而使得当所述拾取构件被布置为与所述编织机的所述针筒同轴时,所述拾取钩各自的主动拾取端被布置在所述针筒的针的周围外侧,并且通过围绕各自的枢转轴线枢转使各自的主动端朝向所述圆形针床移动而与所述管状物品接合。
18.如权利要求15至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系统,包括用于从所述针筒的环形成平面升高所述最后一横列的缝线的装置。
19.如权利要求15至18中一个或多个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拾取构件与至少一个执行器相关联,以控制所述拾取钩的致动。
20.如权利要求15至19中一个或多个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拾取钩与闭合闩相关联,以将所述缝线接合到所述拾取钩。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闭合闩具有基本平行于所述拾取构件的轴线的闭合平移移动。
22.如权利要求15至2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拾取钩被布置成将至少一个拾取钩引入所述圆形针床的每对连续针之间。
23.如权利要求15至2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针和所述拾取构件被控制成:所述拾取钩接合所述管状物品的最后形成的一横列缝线的相应位置或附近;从所述针移开所述最后一横列的缝线,利用所述拾取钩支承所述管状物品。
24.如权利要求15至23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系统,包括用于将与所述拾取构件接合的所述管状物品的内侧翻到外侧的管状元件。
25.一种利用圆形编织机生产管状编织物的方法,该圆形编织机包括具有用于编织管状物品的圆形针床的针筒,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编织所述管状物品,开始于边缘,并且结束于开口脚趾;
将用于拾取所述管状物品的拾取构件布置成与所述针筒同轴,所述拾取构件设置有按圆环布置的多个拾取钩,该圆环被分成能够翻转到彼此上的两个圆形半圆环;
在编织物的最后一横列缝线仍由所述针保持时,利用所述多个拾取钩接合所述管状物品,所述两个圆形半圆环中的一个与所述开口脚趾的边缘的第一边缘部分接合,并且所述两个圆形半圆环中的另一个与所述开口脚趾的所述边缘的第二边缘部分接合;
从所述针卸下所述最后一横列的缝线;
利用所述拾取构件从所述针筒移开所述管状物品;
将拾取钩的所述两个半圆环中的一个翻转到拾取钩的所述两个半圆环中的另一个上,将所述第一边缘部分和第二边缘部分中的一个放置到所述第一边缘部分和第二边缘部分中的另一个上;
将所述第一边缘部分和第二边缘部分联接在一起,以形成闭合的脚趾;
在闭合脚趾之后,从所述拾取构件卸下所述管状物品。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权利要求2至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特征。
27.一种系统,包括:
圆形编织机,其包括具有形成圆形针床的多个针的针筒;
拾取构件,其用于接合管状编织物并从所述圆形针床移开管状编织物,所述拾取构件包括拾取钩的圆环,其被分成能够翻转移动的两个半圆环,以便将两个半圆环中的一个翻转到另一个上;
闭合装置,其被配置和布置为与所述拾取构件共同作用,以便在编织物保持在所述拾取构件上时闭合所述编织物的脚趾;
其中,所述编织机和所述拾取构件被配置和控制成使得当管状物品的所述最后一横列的缝线仍与所述针筒的所述针接合时,所述拾取构件利用所述拾取钩与所述编织机编织的管状物品的开口脚趾周围的最后边缘接合,所述拾取钩被配置为插在所述针筒的相邻针之间;并且其中,所述闭合装置和所述拾取构件被配置和控制成使得在半圆环中的一个被翻转到另一个上的情况下,所述闭合装置联接由所述拾取钩的半圆环保持的所述编织物的所述最后边缘的相对的边缘部分。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系统,还包括权利要求16至2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特征。
CN201480019914.0A 2013-04-12 2014-04-10 用于编织管状编织物的方法和机器 Active CN1050740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ITFI2013A000081 2013-04-12
IT000081A ITFI20130081A1 (it) 2013-04-12 2013-04-12 "metodo e macchina per la tessitura di manufatti tubolari a maglia"
PCT/EP2014/057248 WO2014167047A1 (en) 2013-04-12 2014-04-10 Method and machine for knitting tubular knitted article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74071A true CN105074071A (zh) 2015-11-18
CN105074071B CN105074071B (zh) 2018-07-03

Family

ID=487036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19914.0A Active CN105074071B (zh) 2013-04-12 2014-04-10 用于编织管状编织物的方法和机器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9562307B2 (zh)
EP (1) EP2984220B1 (zh)
KR (1) KR102181383B1 (zh)
CN (1) CN105074071B (zh)
BR (1) BR112015020048B8 (zh)
IT (1) ITFI20130081A1 (zh)
MX (1) MX353174B (zh)
PT (1) PT2984220T (zh)
SI (1) SI2984220T1 (zh)
WO (1) WO2014167047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95668A (zh) * 2014-08-29 2017-05-31 永田精机株式会社 圆编机的针织物缝合方法以及圆编机系统
CN109477261A (zh) * 2016-07-13 2019-03-15 罗纳地股份公司 用于从用于袜类或类似物的圆形针织机拾取针织管状制品以及将其传送到适于对制品执行附加操作的单元的拾取设备
CN110359184A (zh) * 2018-04-11 2019-10-22 圣东尼股份公司 用于管状织物的翻转装置和翻转方法
CN110846873A (zh) * 2018-08-20 2020-02-28 大康织机股份有限公司 管状织物的翻面机构及其方法
CN113737384A (zh) * 2021-08-10 2021-12-03 浙江罗速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非对针式袜子袜头缝制装置及方法
CN113825868A (zh) * 2019-04-11 2021-12-21 詹尼·康蒂 用于生产具有闭合的趾部的管状针织制品的方法和设备
CN114466952A (zh) * 2019-12-10 2022-05-10 罗纳地股份公司 从用于袜类或类似物的圆形针织机移除针织管状制品的移除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MI20130050A1 (it) * 2013-01-16 2014-07-17 Lonati Spa Procedimento per attuare la chiusura automatizzata di un'estremita' assiale di un manufatto tubolare e il suo scarico in assetto a rovescio ed apparecchiatura per la sua esecuzione.
TWI589747B (zh) * 2015-03-04 2017-07-01 Coil folding device
CN104818575A (zh) * 2015-04-24 2015-08-05 绍兴市越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成形袜机袜子转移装置
CN104846541A (zh) * 2015-05-29 2015-08-19 浙江叶晓针织机械有限公司 用于圆袜机的转移装置
EP3365483B1 (en) * 2015-10-21 2019-12-04 Stäubli Italia S.p.A. Device and method for picking up tubular knitted articles from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ITUB20155413A1 (it) * 2015-11-10 2017-05-10 Lonati Spa Dispositivo rovesciatore di manufatti tubolari a maglia, particolarmente per il rovesciamento di manufatti tubolari con sacche sporgenti dalla loro superficie laterale.
ITUA20162241A1 (it) 2016-04-01 2017-10-01 Staeubli Italia S P A Dispositivo di rimagliatura e macchina comprendente detto dispositivo
PT3715511T (pt) 2019-03-26 2022-12-07 Staeubli Italia S P A Método e dispositivo para inverter um artigo tubular tricotado numa máquina de tricotar circular
IT201900023577A1 (it) * 2019-12-11 2021-06-11 Lonati Spa Dispositivo prelevatore per operare il prelievo di un manufatto tubolare a maglia da una macchina circolare per maglieria, calzetteria o simile.
CN113943999B (zh) * 2021-10-15 2023-03-14 浙江嘉志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缝合管状织物的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3673A (zh) * 1998-02-20 1999-11-03 纺织品有限公司 缝合针织品的边的方法和装置
WO2001034890A1 (en) * 1999-11-10 2001-05-17 Cesare Colosio S.R.L.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ferring a tubular item, particularly a sock, from the machine that produces it to a sewing machine
US20030233852A1 (en) * 2002-06-24 2003-12-25 Lonati S.P.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with knitted item removal/transferring device
EP1452635A1 (en) * 2003-02-27 2004-09-01 Sangiacomo S.p.A. Method and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ubular knitted articles with one closed end
WO2006048138A1 (en) * 2004-11-02 2006-05-11 Cesare Colosio S.P.A. Automatic sewing device for hosiery knitting machin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79649A (en) 1936-09-14 1945-07-03 Nebel Max Knit fabric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3046768A (en) 1958-07-25 1962-07-31 Sdruzeni Podniku Textilniho St Two by two rib knit fabric
US3430462A (en) 1964-02-27 1969-03-04 Hanes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knitting run-resistant fabric
CH463681A (de) 1965-08-30 1968-10-15 Texpatent Gmbh Rundstrickmaschine zum Herstellen laufmaschenfester Strümpfe mit Doppelrand
CS161214B1 (zh) 1969-09-03 1975-06-10
CS164150B1 (zh) 1973-11-28 1975-11-07
US5115650A (en) 1990-06-11 1992-05-26 Sheer Lady International, Inc. Non-run pantyhose
IT1259688B (it) * 1992-10-09 1996-03-25 Conti Florentia Srl Metodo e dispositivo per eseguire l'unione di due lembi di un manufatto tubolare tessuto a maglia al termine della sua formazione
JP3192288B2 (ja) 1993-07-15 2001-07-23 株式会社福原精機製作所 シングルニット編地の製造方法
IT1265881B1 (it) * 1993-07-12 1996-12-12 Fabric & Mfg Principles Metodo e dispositivo per eseguire l'unione di due lembi di un manufatto tubolare tessuto a maglia al termine della sua formazione
US5551260A (en) * 1993-07-29 1996-09-03 Fabritex, S.R.L. Method for joining two edges of a knitted tubular article upon completion thereof
IT1286282B1 (it) 1996-10-23 1998-07-08 Matec Srl Procedimento per rendere indemagliabile l'ultimo rango di manufatto lavorato a maglia
IT1291787B1 (it) * 1997-02-26 1999-01-21 Golden Lady Spa Metodo e macchina mononocilindro da calze e simili, per la chiusura automatica della estremita' finale di un tessuto tubolare a maglia
IT1316678B1 (it) * 2000-02-28 2003-04-24 Matec Spa Procedimento ed apparecchiatura per la produzione di manufattitubolari,in particolare calze,chiusi in corrispondenza di
JP4025512B2 (ja) * 2000-05-12 2007-12-19 丸善産業株式会社 靴下のつま先縫製方法と装置
ITFI20010143A1 (it) * 2001-07-24 2003-01-24 Fabritex Srl Metodo e dispositivo per manipolare o movimentare le maglie di un manufatto tessile
ITFI20020199A1 (it) * 2002-10-21 2004-04-22 Fabritex Srl Metodo e apparato per unire i lembi di un manufatto tubolare tessuto a maglia
WO2007135697A1 (en) * 2006-05-22 2007-11-29 Orion Srl Integrated system and relative device for closing the stocking on circular machin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semi-finished tubular knitting
ITPI20070091A1 (it) 2007-08-03 2009-02-04 Conti P Sistema per la chiusura della calza su macchine circolari per produzione di calzini tubolari in maglia alla fine del calzino con un equipaggiamento mobile circolare
IT1392646B1 (it) * 2009-01-30 2012-03-16 N T A S R L Dispositivo di prelievo di una calza da un macchinario cilindrico per la produzione di manufatti tubolari con estremita cucita
US8443633B1 (en) * 2012-09-05 2013-05-21 Da Kong Enterprise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loops from the knitting machine needle
TWI509121B (zh) * 2013-11-15 2015-11-21 Da Kong Entpr Co Ltd Socks sew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3673A (zh) * 1998-02-20 1999-11-03 纺织品有限公司 缝合针织品的边的方法和装置
WO2001034890A1 (en) * 1999-11-10 2001-05-17 Cesare Colosio S.R.L.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ferring a tubular item, particularly a sock, from the machine that produces it to a sewing machine
US20030233852A1 (en) * 2002-06-24 2003-12-25 Lonati S.P.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with knitted item removal/transferring device
EP1452635A1 (en) * 2003-02-27 2004-09-01 Sangiacomo S.p.A. Method and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ubular knitted articles with one closed end
WO2006048138A1 (en) * 2004-11-02 2006-05-11 Cesare Colosio S.P.A. Automatic sewing device for hosiery knitting machines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95668A (zh) * 2014-08-29 2017-05-31 永田精机株式会社 圆编机的针织物缝合方法以及圆编机系统
CN106795668B (zh) * 2014-08-29 2018-04-17 永田精机株式会社 圆编机的针织物缝合方法以及圆编机系统
CN109477261A (zh) * 2016-07-13 2019-03-15 罗纳地股份公司 用于从用于袜类或类似物的圆形针织机拾取针织管状制品以及将其传送到适于对制品执行附加操作的单元的拾取设备
US10895027B2 (en) 2016-07-13 2021-01-19 Lonati S.P.A. Pickup device for picking up a knitted tubular manufacture from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for hosiery or the like and for transferring it to a unit adapted to perform additional operations on the manufacture
CN110359184A (zh) * 2018-04-11 2019-10-22 圣东尼股份公司 用于管状织物的翻转装置和翻转方法
CN110359184B (zh) * 2018-04-11 2021-08-06 圣东尼股份公司 用于管状织物的翻转装置和翻转方法
CN110846873A (zh) * 2018-08-20 2020-02-28 大康织机股份有限公司 管状织物的翻面机构及其方法
CN113825868A (zh) * 2019-04-11 2021-12-21 詹尼·康蒂 用于生产具有闭合的趾部的管状针织制品的方法和设备
CN114466952A (zh) * 2019-12-10 2022-05-10 罗纳地股份公司 从用于袜类或类似物的圆形针织机移除针织管状制品的移除装置
CN113737384A (zh) * 2021-08-10 2021-12-03 浙江罗速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非对针式袜子袜头缝制装置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024695A1 (en) 2016-01-28
ITFI20130081A1 (it) 2014-10-13
BR112015020048A2 (pt) 2017-07-18
PT2984220T (pt) 2017-05-15
WO2014167047A1 (en) 2014-10-16
KR102181383B1 (ko) 2020-11-23
EP2984220A1 (en) 2016-02-17
SI2984220T1 (sl) 2017-05-31
BR112015020048B8 (pt) 2022-10-11
US9562307B2 (en) 2017-02-07
BR112015020048B1 (pt) 2021-11-16
MX2015010974A (es) 2016-05-31
MX353174B (es) 2018-01-05
KR20150143410A (ko) 2015-12-23
CN105074071B (zh) 2018-07-03
EP2984220B1 (en) 2017-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74071A (zh) 用于编织管状编织物的方法和机器
CN107109727B (zh) 用于编织管状针织制品的方法和机器
CN103015028B (zh) 袜子袜头针织时由开口变为闭合的织袜方法及装置
CN203307573U (zh) 袜子袜头针织时由开口变为闭合的织袜装置
CN108291340A (zh) 用于从圆形针织机拾取管状针织物品的装置和方法
US20230056303A1 (en) Process to close an end of a tubular manufactured article directly on hosiery and knitwear circular machines and respective circular machine
US638199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tubular items, particularly hosiery items, closed at an axial end
US6282925B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losed end tubular items, in particular hosiery, on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JP2791938B2 (ja) ニットした管状物品の完成後、該物品の二端を結合する方法
US7530242B2 (en)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portions of knitting produced by a group of needles to another group of needles of a bed, in circular hosiery knitting machines with two beds or the like
TWI683045B (zh) 用於編織管狀編織物件的方法及機器
TW202332817A (zh) 用於襪類及針織衣的改進式圓形針織機以及直接在圓形針織機上縫合管狀製成品的末端的方法
EA044148B1 (ru) Способ закрытия конца трубчатого изделия, изготовленного непосредственно на чулочно-носочных и трикотажных кругловязальных машинах, и соответствующая кругловязальная машина
EP1834016A2 (en) Method for joining portions of knitting produced by at least two mutually spaced groups of needles of a bed, in circular hosiery knitting machines with two beds or the like
EP1828459A1 (en) Method for joining portions of knitting produced by at least two mutually spaced groups of needles of a bed, in circular hosiery knitting machines with two beds or the lik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925

Address after: 111 Shanfu East Road, Shanyang Town, Jinshan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ANTONI (SHANGHAI) KNITTING MACHINERY CO.,LTD.

Address before: Italy, Milan

Patentee before: STAUBLI ITALIA S.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