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3045B - 用於編織管狀編織物件的方法及機器 - Google Patents

用於編織管狀編織物件的方法及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83045B
TWI683045B TW103134151A TW103134151A TWI683045B TW I683045 B TWI683045 B TW I683045B TW 103134151 A TW103134151 A TW 103134151A TW 103134151 A TW103134151 A TW 103134151A TW I683045 B TWI683045 B TW I68304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ick
stitch
needle
hook
loo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41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14118A (en
Inventor
吉安尼 寇堤
馬席莫 凡尼
Original Assignee
義大利商史陶伯利義大利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義大利商史陶伯利義大利公司 filed Critical 義大利商史陶伯利義大利公司
Priority to TW1031341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83045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141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41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30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3045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此方法提供用於在編織已完成時將一用於管狀編織物件(M)之拾取構件與針筒同軸配置。拾取構件(23)具備複數個拾取鉤(25A、25B),該等拾取鉤係根據圓環來配置,該圓環細分成可翻轉至彼此之上的兩個圓形半環。在編織物件之最後一個緯圈的針跡仍然由編織機之針(5)所固持的同時,拾取鉤嚙合管狀物件。隨後藉助於拾取構件(23)自針移除最後一個緯圈的針跡且自針筒(3)移除管狀物件。將拾取鉤之兩個半環翻轉為一者在另一者之上,從而將管狀物件之趾部的兩個相對邊緣之一者放至另一者之上。隨後縫合或對目縫合該等兩個邊緣。

Description

用於編織管狀編織物件的方法及機器
本發明係關於用於生產諸如短襪及長襪之管狀編織物件的方法及機器。
為了生產尤其是短襪的管狀物件,使用圓編機;此等機器從彈性邊界或邊緣開始編織物件直至相對端,從而界定邊緣部分,該等邊緣部分一旦縫合在一起則形成短襪之趾部。在傳統機器中,一旦已編織物件,則卸下具有開口式趾部(open toe)的物件,並且將來自一或多個圓編機之物件轉移至縫合機或轉移至對目縫合機。操作員以在趾部端抓住物件的方式拾取單個物件,並且將其引入至縫合機或對目縫合機中來將趾部之末端封口。此傳統方法耗費人力並且因此涉及高生產成本。
已研究裝置及圓編機來自動自圓編機之針筒拾取管狀物件並且自動將物件轉移至在編織機外部的縫合機或對目縫合機。WO2004/035894揭示一種用於自動轉移並且縫合用圓編機生產的管狀物件之趾部之裝置。
WO2010/086708揭示一種用於將管狀物件自編織機轉移至縫合機之不同的、更簡單且更高效的系統。
在此等已知系統中,針對管狀物件提供拾取構件,其包含複數個拾取鉤,該等拾取鉤係根據圓環來配置,該圓環細分成可翻轉至彼此之上的兩個圓形半環。拾取構件與編織機之針筒同軸配置,從而配置拾取鉤以使得其可接納管狀物件。在WO2004/035894中,拾取構件係使得由針筒之相應的針所嚙合之最後一個緯圈的每一單個針跡被轉移至相應的拾取鉤上。因此有可能在圓編機外部對目縫合管狀編織物件。因此而獲得的物件具有高品質,但是對目縫合過程複雜且持續時間長;此外,用於拾取管狀物件之裝置特別複雜且昂貴。
WO2010/086708中描述的機器具有帶有複數個固定式拾取鉤之拾取構件。在該管狀物件之最後一個針跡緯圈仍然由圓編機之針所嚙合的同時,藉由降低拾取構件,拾取鉤刺入編織物。拾取鉤之拾取移動係藉由使拾取構件朝向紗圈形成平面移動來提供,該移動係平行於針筒之軸線的移動,因此拾取鉤刺入管狀針織物件之織物。在後續步驟中,自針移除最後一個緯圈的針跡並且管狀編織物件保持嚙合至拾取構件之拾取鉤。拾取構件被提升,自針筒移除物件並且將其轉移至在編織機外部的縫合機。
意大利專利申請案PI2007A000091揭示一種圓編機,其具有具備複數個固定式拾取鉤之拾取構件,該等拾取鉤係根據圓形來配置,該圓形之直徑小於由機器圓筒之針形成的圓針床之直徑。將管狀物件自針筒轉移至拾取鉤之環,從而自針移除最後一個緯圈,因此,由於形成最後一個緯圈的紗線之彈性,管狀物件與拾取鉤接觸且嚙合。
WO-A-2006/048138揭示一種系統,其包含用於生產襪類編織物件之圓編機及與該圓編機相結合的縫合裝置。轉移機構經提供用於自 編織機之圓針床拾取編織物件並且朝向縫合機轉移物件。轉移機構包含複數個圓形配置之刀片對。刀片對經配置用於藉助於徑向平移移動來刺入編織機之相鄰針之間並且夾住編織物的相對大部分。隨後自編織機移除編織物件。刀片對係根據兩個半圓形配置來配置,該等半圓形配置可翻轉為一者抵靠另一者。一旦在編織物件之開口式趾部由刀片所保留的情況下將兩個半圓形刀片配置翻轉,則將編織物件之相對邊緣吸入吸管中並且一對半圓形壓片與趾部邊緣相隔一定距離來嚙合編織物件。因此在刀片與半圓形壓片之間形成織邊。刀片隨後鬆開趾部邊緣並且半圓形壓片使編織物件朝向縫合機移動。縫合機縫合趾部並且切割超出縫合線的織邊。藉由此已知裝置,獲得非常粗糙且低品質的製造物件,此裝置另外還產生大量廢料。廢料係不合需要的,因為其增加總體製造成本並且產生必須處理掉的廢棄物。
由於用於處置管狀編織物件之裝置之複雜性或由於低可靠性,所有此等系統均具有不便之處。
本文中揭示一種用於在圓編機上製造管狀製造物件、自編織機之圓針床拾取該等管狀編織物件並且將管狀編織物件轉移至一機器或封口裝置之新的且更高效的方法,該機器或封口裝置藉由接合趾部之相對邊緣部分來將趾部封口,例如為縫合機,或較佳地為對目縫合機。在本描述中,術語「縫合機」一般指代能夠進行複數個封口針跡的任何機器。術語「縫合機」因此包含縫合機及對目縫合機,以及能夠根據封口針跡之密度及數目、取決於針的數目且因此取決於管狀物件之針跡的數目來無區別地 進行縫合及對目縫合之機器。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提供用於對目縫合相對邊緣部分來獲得具有更高品質之最終製造物件。
根據另一觀點,本文中揭示一種改良的系統,其包括一圓編機,該圓編機具有用於將管狀編織物件自針筒轉移至縫合機之新的且更高效的裝置。
根據一個觀點,提供一種編織方法,其中在編織結束時,最後一個緯圈的針跡保留在圓針床之針上。在此狀況下,將拾取鉤插入相鄰針之間,以在介於連續針之間的中間位置中嚙合管狀物件之紗圈。一旦拾取鉤已達成正確位置,則自針移除最後一個緯圈的針跡並且物件保持由拾取鉤所嚙合。拾取可在最後一個緯圈或倒數第二個緯圈中進行,或一般在最後一個緯圈之前的緯圈處進行。拾取鉤有利地被插入圓編機之圓筒之圓針床的相鄰針之間並且嚙合配置於仍然由針嚙合之最後一個緯圈的針跡之間的紗圈。在拾取鉤已嚙合管狀物件之後,針有利地卸下(亦即,鬆開)最後一個編織緯圈或橫排的針跡,並且可將編織管狀物件自圓機轉移至例如縫合機或對目縫合機的封口裝置。
至少一個鉤較佳地被插入每一對連續針之間。在其他實施例中,兩個拾取鉤被插入每一對針之間,沈片位於此等兩個拾取鉤之間。
然而在簡化實施例中,拾取鉤數目可低於針的數目,並且拾取鉤因此僅被插入各對連續針中的一些之間,例如,每兩對針一個鉤。
根據一個觀點,揭示一種用於在圓編機上生產管狀編織物件的方法,該圓編機包含一針筒,該針筒具有一用於編織管狀物件之圓針床,該方法包含以下步驟: - 編織管狀編織物件,從彈性邊緣開始並且以開口式趾部結束;- 將一用於拾取管狀物件之拾取構件與該針筒同軸配置,該拾取構件具備複數個拾取鉤,該等拾取鉤係根據圓環來配置,該圓環細分成可翻轉至彼此之上的兩個圓形半環;- 在編織物件之最後一個緯圈的針跡仍然由該等針所固持的同時,藉助於該複數個拾取鉤來嚙合管狀物件,該等兩個圓形半環中之一者嚙合開口式趾部之一邊緣的第一邊緣部分並且該等兩個圓形半環中之另一者嚙合開口式趾部之該邊緣的第二邊緣部分;- 一旦管狀物件已由拾取鉤嚙合,則自針卸下最後一個緯圈的針跡;- 藉助於拾取構件自針筒移除管狀物件;- 將拾取鉤之該等兩個圓形半環中之一者翻轉至拾取鉤之該等兩個圓形半環中之另一者上,從而將該第一邊緣部分及該第二邊緣部分中之一者置放於該第一邊緣部分及該第二邊緣部分中之另一者上;- 在管狀物件仍然由拾取構件嚙合的同時,將該第一邊緣部分及該第二邊緣部分接合在一起,因此形成封口式趾部;- 在藉由將該第一邊緣部分及該第二邊緣部分接合在一起來將趾部封口之後,自拾取構件卸下管狀物件。
在較佳實施例中,該方法提供用於將拾取鉤插入針筒之各對連續針之間。拾取鉤之作用端可因此嚙合編織物件之介於針筒之各對連續針之間的紗圈。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方法進一步包含以下步驟:將該等拾取鉤配置成其拾取作用端圍繞圓編機之針並且在該等針外部;以及藉由使該 等作用端朝向圓編機之圓針床徑向向內移動以便用該等作用端嚙合管狀物件來嚙合管狀物件。
根據另一觀點,揭示一種用於在圓編機上生產管狀編織物件的方法,該圓編機包含一針筒,該針筒具有一用於編織管狀物件之圓針床,該方法包含以下步驟:- 提供一用於拾取管狀物件之拾取構件,該拾取構件包含複數個拾取鉤,該等拾取鉤係根據圓環來配置,每一拾取鉤具備一相應的作用端,該等拾取鉤可樞轉地連接至圍繞軸線彼此鉸接的兩個半圓形支撐件,因此形成拾取鉤之第一半環及第二半環;- 在圓針床上編織管狀物件,從彈性邊緣開始且以開口式趾部結束;- 將拾取構件與針筒同軸配置,其中拾取鉤之作用端係圍繞針筒之針並且在該等針外部來配置;- 在編織物件之最後一個緯圈的針跡仍然由該等針所固持的同時,藉由使拾取鉤之作用端朝向圓編機之圓針床樞轉來用複數個拾取鉤嚙合管狀物件,藉此,兩個圓形半環中之一者嚙合開口式趾部之一邊緣的第一邊緣部分並且該等兩個圓形半環中之另一者嚙合開口式趾部之該邊緣的第二邊緣部分;- 一旦管狀物件已由拾取鉤嚙合,則自針卸下最後一個緯圈的針跡;- 藉助於拾取構件自針筒移除管狀物件;- 將拾取鉤之該等兩個半環中之一者翻轉至拾取鉤之該等兩個半環中之另一者上,從而將該第一邊緣部分及該第二邊緣部分中之一者置放於該第一邊緣部分及該第二邊緣部分中之另一者上; - 在管狀物件由拾取構件嚙合的同時,將該第一邊緣部分及該第二邊緣部分接合在一起,因此形成封口式趾部;- 在藉由將該第一邊緣部分及該第二邊緣部分接合在一起來將趾部封口之後,自拾取構件卸下管狀物件。
因為拾取鉤不需要直接自針床的針接收相應的針跡,而是嚙合編織物件之介於相鄰且連續的針之間的紗圈,所以需要不太嚴格的容限。針及/或拾取鉤之可能有限的變形不會損害裝置之正確功能性。
可藉由縫合來接合趾部之相對的第一邊緣部分及第二邊緣部分。然而,較佳地,可藉由對目縫合來接合管狀編織物件之開口式趾部之第一邊緣部分及第二邊緣部分。對目縫合與縫合不同之處在於,在對目縫合中,在兩個邊緣部分之每一對相對針跡處形成封口針跡,用來接合該等邊緣部分。相反,在縫合中,在要接合之相對的第一邊緣部分及第二邊緣部分之針跡與縫合針跡之間沒有對應性,因此獲得更簡單的過程,然而該過程導致管狀物件不太精緻。
在一些有利的實施例中,拾取鉤經定位以使得其作用端圍繞圓編機之針並且在該等針外部,並且藉由使作用端朝向圓編機之圓針床移動而使拾取鉤與管狀物件形成嚙合,該移動係自外部朝向針筒之軸線的向心移動。
在一些實施例中,拾取鉤之作用端具備尖端或尖釘,該等尖端或尖釘經構形用於嚙合管狀編織物件之紗圈或針跡。尖釘大體上徑向朝向拾取構件之軸線來定向。
在一些實施例中,拾取鉤經配置且構形以便藉助於該等拾取 鉤來嚙合並且保留最後形成的針跡緯圈中之一者的沈片紗圈。趾部邊緣部分之對目縫合可藉由在拾取鉤之間將第一邊緣部分之最後形成的針跡緯圈中之一者的織針紗圈接合至第二邊緣部分之相應的織針紗圈來進行。在其他實施例中,趾部邊緣部分之對目縫合可藉由將第一邊緣部分之最後形成的針跡緯圈中之一者的沈片紗圈接合至第二邊緣部分之相應的沈片紗圈來進行。
接合第一邊緣部分及第二邊緣部分的步驟可進一步包含以下步驟:使拾取構件旋轉;在使拾取構件旋轉的同時,用對目縫合針跡接合第一邊緣部分及第二邊緣部分;在形成對目縫合針跡的同時,自兩個半環中之一者的拾取鉤依序鬆開編織物件,同時將編織物件保留在該等兩個半環中之另一者上。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已將拾取構件與針筒同軸配置之後,藉助於與拾取構件相關聯的鉤致動器來致動拾取鉤,以便使該等拾取鉤自其靠近管狀物件的非作用位置到達其抓取管狀物件的作用位置。移動可為圍繞相應的鉤軸線之樞轉移動,該鉤軸線可配置成大體上與拾取構件之軸線成90°。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步驟,用於在自針移除最後一個緯圈的針跡之前藉助於機械構件阻擋由拾取鉤嚙合的針跡,該等機械構件例如呈封閉舌部的形式。在其他實施例中,藉由至少在最後的緯圈中之一些中用彈性紗線形成針跡,可省略封閉舌部並且針跡可與拾取鉤以可靠方式 嚙合。
當提供封閉舌部時,此等封閉舌部可具備自打開位置至封閉位置的平移移動。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封閉舌部之封閉移動可大體上平行於拾取構件之軸線。
在一些實施例中,每一拾取鉤及相應的封閉舌部可為共面的。此配置導致鉤-舌部配置之小橫截面尺寸,因此拾取構件可在具有高細度(亦即,具備彼此相對接近地配置之大量編織針)之編織機上使用。在其他實施例中,每一對拾取鉤及相應的封閉舌部可並排配置。此導致更笨重但更容易製造的配置。
為使拾取鉤更容易沿圓針床拾取物件,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方法可提供自紗圈形成平面升高或提升管狀物件的步驟。升高或提升物件可例如藉由作用於圓編機之沈片。或者,可使用與針筒大致上同軸的內部管來提升管狀物件。當管狀物件之編織已完成時,升高該管。可自針筒適當地取出(亦即,升高)針,因此針跡沿針的桿部滑動,直至其移動超出針舌。以此方式,在後續操作步驟中有可能藉由使針朝向提供於針筒中的軌道內部移動回去而卸下針跡。
在其他實施例中,藉由升高針而自紗圈形成平面升高物件。針之舌部提供足以防止管狀物件在此升高步驟中保持在低位置中的障礙物。亦即,由於最後一個緯圈的針跡與針桿之間的相互作用,且尤其是針跡與針的舌部之間的相互作用,使管狀物件向上移動。以此方式,不需要用於升高或提升最後的編織針跡之輔助機構。
取決於用於升高編織物件的方法,可提供一種編織機,其包 含與圓床之針相關聯的沈片以及用於控制該等沈片、使該等沈片移動以便自紗圈形成平面升高針跡之構件。在其他實施例中,該編織機可包含一與針筒同軸且配置於針筒內部的管狀構件,其具備平行於針筒之軸線的升高及降低移動。在一些實施例中,管狀構件包含具備溝槽之喇叭狀上邊緣,以便針筒之沈片在管狀構件升高期間通過。
拾取鉤與一或多個緯圈對應地,例如與倒數第二個緯圈及/或其他先前編織的緯圈對應地,例如與倒數第二個緯圈及/或倒數第三個緯圈或甚至倒數第四個緯圈對應地嚙合管狀物件。在一些實施例中,拾取鉤可經設計來與由圓筒之針形成之倒數第二個針跡緯圈之每一對相鄰針跡對應地嚙合紗線。更具體而言,拾取鉤可嚙合在最後的針跡緯圈中或在倒數第二個或倒數第三個針跡緯圈中形成的沈片紗圈。藉由此組態,有可能藉助於拾取鉤來轉移編織物件,且有可能將拾取鉤之一個半環翻轉至拾取鉤之另一半環上並且對目縫合兩個相對邊緣部分。
在其他實施例中,該方法包含以下步驟:- 升高嚙合最後一個緯圈的針跡之針;- 在已藉助於該等拾取鉤嚙合管狀物件之後,降低該等針並且卸下最後形成的緯圈之針跡。
可在管狀物件已由拾取鉤嚙合之前,在嚙合的同時,或在嚙合之後升高該等針。
根據有利實施例,本揭露內容的方法提供用於在開始自圓針床移除管狀物件之前產生至少一個防脫散緯圈,亦即可抵抗散開之緯圈。此使得在最後一個緯圈之前的一或多個緯圈處藉助於拾取鉤嚙合物件更容 易且更安全。
在一些實施例中,由於本文中揭示的新穎方法,不需要單個拾取元件,該等拾取元件中之每一者與圓筒之對應的針共同作用以自該等針移除最後一個緯圈的單個針跡。因此有可能以更簡單且更可靠的方式處置製成的管狀物件,並且有可能具有經受更少故障或損壞之更穩健的機器,而沒有已知裝置所特有的易碎且關鍵的拾取構件。
在已自針筒移除管狀物件之後,有利地在將拾取構件之兩個半環翻轉為一者在另一者之上之前將管狀物件裡面朝外翻。
根據一不同觀點,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圓編機,該圓編機包含一針筒,該針筒包含一用於生產編織管狀物件之圓針床,且該圓編機進一步包含一拾取構件,該拾取構件用於拾取編織管狀物件且自針床移除編織管狀物件並且將管狀物件轉移至縫合裝置或對目縫合裝置。該拾取構件包括拾取鉤之一圓環,該圓環細分成可翻轉至彼此之上的兩個半環。編織機有利地受控制,以使得當編織已完成時,在管狀物件之最後一個緯圈的針跡仍然嚙合至針筒之針時,拾取構件藉助於拾取鉤嚙合該管狀物件。
根據另一觀點,提供一種系統,其包含:一圓編機,其包含一具有複數個針的針筒,該等針形成一圓針床;一拾取構件,其用於嚙合編織管狀物件且自圓針床移除編織管狀物件,該拾取構件包含拾取鉤之一圓環,該圓環細分成兩個半環,該等半環具備翻轉移動以便將兩個半環翻轉為一者在另一者之上;一封口裝置,其經構形且經配置用於與該拾取構件共同作用以便在編織物件保留在拾取構件上的同時將編織物件之趾部封口; 其中該編織機及該拾取構件經構形且受控制,以使得在由該編織機編織之管狀物件之最後一個緯圈的針跡仍然由針筒之針所嚙合時,該拾取構件藉助於該等拾取鉤嚙合圍繞該管狀物件之開口式趾部的最終邊緣,該等拾取鉤經構形用於插入針筒之相鄰針之間;且其中該封口裝置及該拾取構件經構形且受控制,以使得該封口裝置接合由拾取鉤之半環保留的編織物件之最終邊緣之對置的邊緣部分,該等半環被翻轉為一者在另一者之上。
根據另一觀點,提供一種系統,其包含:一圓編機,其包含一具有複數個針的針筒,該等針形成一圓針床;一拾取構件,其用於嚙合編織管狀物件且自針床移除編織管狀物件,該拾取構件包含拾取鉤之一圓環,該圓環細分成第一半環及第二半環,該第一半環及該第二半環中之一者的每一拾取鉤樞轉至一第一半圓支撐件,並且該第一半環及該第二半環中之另一者的每一拾取鉤樞轉至一第二半圓支撐件,該第一半圓支撐件及該第二半圓支撐件彼此鉸接以使得該第一半環及該第二半環可共面配置並且可翻轉至彼此之上;一封口裝置,其經構形且經配置用於與該拾取構件共同作用以便在編織物件保留在拾取構件上的同時將編織物件之趾部封口;其中該編織機及該拾取構件經構形且受控制,以使得在由該編織機編織之管狀物件之最後一個緯圈的針跡仍然由圓針床之針所嚙合時,該拾取構件藉助於該等拾取鉤嚙合圍繞該管狀物件之開口式趾部的最終邊緣;其中該等拾取鉤經構形用於插入針床之相鄰針之間;且其中該封口裝置及該拾取構件經構形且受控制,以使得該封口裝置接合由拾取鉤保留的編織物件之最終邊緣之對置的邊緣部分,其中第一半環及第二半環翻轉為一者在 另一者之上。
下文中揭示特徵及實施例並且在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中對其加以進一步陳述,申請專利範圍形成本描述之整體部分。以上簡要描述陳述本發明之各種實施例之特徵,以便可更好地理解後續的詳細描述並且可更好地瞭解本發明對此項技術的貢獻。當然存在本發明之其他特徵,將在下文中對其加以描述且將在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中陳述。就此而言,在詳細闡釋本發明之若干實施例之前,應理解本發明之各種實施例的應用不限於以下描述中所陳述或圖式中所例示的構造細節及組件配置。本發明能夠有其他實施例並且能夠以各種方式來實踐及執行。亦應理解,本文中使用的用語及術語係出於描述目的且不應被視為具有限制性。
因而,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瞭解,本揭露內容所基於的概念可易於用作設計用於執行本發明之若干目的之其他結構、方法及/或系統的基礎。因此,重要的是將申請專利範圍視為包括此類等效構造,只要其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及範疇即可。
A-A‧‧‧軸線
AV‧‧‧垂直軸線
B‧‧‧彈性邊緣
B-B‧‧‧軸線
C-C‧‧‧樞轉軸線
EP1‧‧‧邊緣部分
EP2‧‧‧邊緣部分
f29‧‧‧箭頭
fA‧‧‧箭頭
GY‧‧‧鉤編紗線
II-II‧‧‧線
LS‧‧‧對目縫合針跡
M‧‧‧管狀編織物件
MR‧‧‧最後一個針跡緯圈
NL‧‧‧織針紗圈
NL1‧‧‧最後的織針紗圈
NL2‧‧‧倒數第二個織針紗圈
NL3‧‧‧倒數第三個織針紗圈
NLA‧‧‧織針紗圈
NLB‧‧‧織針紗圈
NY‧‧‧織針紗線
P‧‧‧紗圈形成平面
S1‧‧‧最後一個針跡緯圈
S2‧‧‧倒數第二個針跡緯圈
S3‧‧‧倒數第三個針跡緯圈
S4‧‧‧倒數第四個針跡緯圈
SL‧‧‧沈片紗圈
W‧‧‧針跡經圈
X-X‧‧‧軸線
XXXIV-XXXIV‧‧‧線
XLI-XLI‧‧‧線
XLIV-XLIV‧‧‧線
1‧‧‧圓編機
3‧‧‧針筒
5‧‧‧針
5L‧‧‧舌部
7‧‧‧控制凸輪
9‧‧‧推片
11‧‧‧致動器
13‧‧‧針床
13A‧‧‧導紗器
13U‧‧‧拾取鉤
15‧‧‧沈片
21‧‧‧縫合機或對目縫合機
21A‧‧‧對目縫合針
21Ax‧‧‧針
21Ay‧‧‧針
21Az‧‧‧針
21B‧‧‧刻度
23‧‧‧拾取構件
25‧‧‧鉤
25A‧‧‧拾取鉤
25B‧‧‧拾取鉤
25S‧‧‧輔助拾取鉤
25X‧‧‧尖端或尖釘
25Y‧‧‧支座
26‧‧‧環形凸輪/通道或槽
27A‧‧‧支撐件
27B‧‧‧支撐件
28‧‧‧致動器
29A‧‧‧封閉舌部
29B‧‧‧封閉舌部
29X‧‧‧根端
29Y‧‧‧槽
30‧‧‧致動器
30A‧‧‧凸輪
32‧‧‧凸輪
34‧‧‧致動器
36‧‧‧狹縫
40‧‧‧銷
41‧‧‧管狀構件
41A‧‧‧上邊緣
41B‧‧‧徑向凹口
42‧‧‧固定式凸輪
43‧‧‧吸管
44‧‧‧吸管
101‧‧‧支撐軸桿
109‧‧‧管狀構件
110‧‧‧吸管
111‧‧‧凸片
113‧‧‧凹口
115‧‧‧第一下部齒輪
117‧‧‧第一惰齒輪
119‧‧‧第二惰齒輪
121‧‧‧第二齒輪
藉助於以下描述及展示了本發明之實用實施例的附圖,將更好地理解本發明。更特定而言,在圖式中:圖1展示在編織管狀編織物件時的圓編機之垂直剖面;圖2展示圖1的編織機之圓針床之一部分的平面圖;圖3展示圖2之一部分的放大圖,其展示針、沈片及紗圈形成平面;圖4至圖11展示在將管狀物件轉移至機器外部期間的不同步驟中的圓編機之垂直剖面; 圖6A及圖7A展示在對應於圖6及圖7之步驟中的與編織構件(針及沈片)協作之拾取鉤的放大圖;圖7B展示在對應於圖7之工作步驟中的針筒之一部分之平面圖的放大圖;圖8、圖8A、圖8B展示在嚙合物件及自針筒移除針跡時針筒之垂直剖面以及與編織構件(針及沈片)協作之拾取鉤的相應的放大圖;圖9展示在已降低針且已卸下最後一個緯圈的針跡之後的類似於圖8之視圖的視圖;圖9A展示在圖9之步驟中的鉤及針的放大圖;圖10及圖11展示自圓編機之針筒移除管狀編織物件的後續步驟;圖12及圖13展示圓編機及處於兩個不同位置之用於管狀編織物件之拾取構件的示意性平面圖;圖14展示圓編機及在自針筒移開時的拾取構件之垂直剖面;圖15至圖17展示在將物件裡面朝外翻及翻轉拾取鉤之半環時的根據拾取構件之垂直平面之剖面;圖18展示對應於圖17之步驟的示意性平面圖;圖19展示在趾部封口程序開始時的拾取構件之垂直剖面;圖20展示對應於圖19之步驟的平面圖;圖21及圖22展示在趾部之最終縫合或對目縫合步驟中的拾取構件之垂直剖面;圖23及圖24展示在已將趾部封口之後將管狀物件裡面朝外翻時的拾取構件之垂直剖面; 圖25、圖26及圖27展示經修改的實施例中之在管狀編織物件開始轉移至拾取構件時的圓編機之垂直剖面;圖28展示經修改的實施例中之圓編機及拾取構件之垂直剖面;圖29展示嚙合至拾取構件之圖28的機器之吸管的側視圖;圖30展示拾取構件之拾取鉤之經修改的實施例之細節;圖31至圖33以類似於圖25至圖27的方式展示自針筒移除管狀編織物件時的順序;圖34展示根據圖31之線XXXIV-XXXIV的放大平面圖;圖34A展示圖34的細節之放大圖;圖35示意性地展示在兩個半環一者在另一者之上旋轉180°之前的嚙合至此等兩個半環之最後的針跡緯圈之配置;圖36展示在拾取鉤25A、25B之半環一者已在另一者之上翻轉180°之後的類似於圖35之視圖的視圖;圖36A展示圖36之一部分的放大圖,該部分對應於拾取鉤之兩個半環的翻轉軸線;圖36B展示圖36之一不同部分的另一放大圖,該部分處於沿拾取鉤25A、25B之半環形配置之中間位置;圖37及圖38展示不同實施例中之類似於圖26及圖27之視圖的視圖;圖37A展示在圖37之位置中的針之放大圖;圖38展示在縫合或對目縫合操作期間沿含有拾取鉤25A、25B之圓形配置或冠部之軸線的平面的剖面;圖39展示在趾部封口之後的對目縫合針跡之示意性放大表示; 圖40展示拾取構件之另一實施例的沿含有該拾取構件之軸線之平面的橫剖面;圖41展示根據圖40之線XLI-XLI的示意性橫剖面;圖42展示本文中揭示之標的物之另一實施例中的類似於圖36B之視圖;圖43展示根據圖42之實施例之拾取構件的沿含有該拾取構件之軸線的平面的部分剖面;圖44展示根據圖45之線XLIV-XLIV的圖43之拾取構件之拾取鉤的局部剖面及側視圖;圖45展示根據圖44之線XLV-XLV的側視圖。
以下對例示性實施例之詳細描述參考了隨附圖式。不同圖式中的相同參考數字識別相同或類似的元件。另外,圖式未必按比例繪製。又,以下詳細描述不限制本發明。相反,本發明之範疇係由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來界定。
說明書全篇中對「一個實施例」或「一實施例」或「一些實施例」之參考意味著關於一實施例所描述的特定特徵、結構或特性包括於所揭示之標的物之至少一個實施例中。因此,片語「在一個實施例中」或「在一實施例中」或「在一些實施例中」在說明書全篇中各處的出現未必係指相同的(多個)實施例。此外,特定特徵、結構或特性可在一或多個實施例中以任何適合的方式加以組合。
下文中將首先描述在圖1至圖24中所例示之實施例。
整體上用數字1指示之圓編機具有針筒3,該針筒具有用於針5之複數個軌道,該等針形成圓針床。用數字7指示用於針之控制凸輪,用數字9指示推片,並且用數字11指示致動器。所有此等編織構件係熟知的並且將不對其進行更詳細描述。用A-A指示針筒3之旋轉軸線。在所例示的實施例中,在編織管狀編織物件M時,針5的圓床與針盤13協作,該針盤位於針筒上方且與針筒同軸定位並且具備由對應的凸輪(未圖示)控制之拾取鉤13U。數字15指示與針筒3相關聯的沈片,該等沈片與針5協作且插入該等針之間。
管狀編織物件M之編織以形成彈性邊緣B開始並且以形成最後一個針跡緯圈結束。在圖1中,最後一個針跡緯圈(圖3中用MR指示)嚙合至針5。最後一個緯圈以及必要時在最後一個緯圈之前形成的緯圈(例如,倒數第二個緯圈、倒數第三個緯圈及倒數第四個緯圈)形成管狀編織物件M之最終邊緣,該最終邊緣形成管狀編織物件之開口式趾部。應縫合或對目縫合開口式趾部來形成管狀編織物件M之封口式趾部。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個最終緯圈,例如最後3至10個緯圈可用彈性線(例如Lycra®)編織而成。
管狀編織物件M之趾部係藉助於在圓編機1外部的縫合機或對目縫合機來封口,管狀物件M以以下所描述的方式轉移至該縫合機或對目縫合機。
圖2展示根據圖1之線II-II從針筒3內部來看並且在平面上形成的針5之圓床之一部分的平面圖。圖3展示在平面上形成的並且從針筒3外部來看的針5之床之一部分的放大剖面。在圖3之放大圖中,展示 三個針5,其處於升高的位置、在用P指示之紗圈形成平面上方嚙合管狀物件M之最後一個緯圈MR。圖3亦展示對應的沈片15。
提供整體上用數字23(圖4及以下各圖)指示之拾取構件來將編織管狀物件M自圓編機1轉移至封口裝置(例如縫合機或對目縫合機),該封口裝置在圓編機1外部並且在圖17至圖24中用21指示。拾取構件23包含拾取拾取鉤25A、25B之環。拾取鉤25A、25B可被可樞轉地連接至兩個半圓形支撐件27A、27B,該等支撐件圍繞大致上水平的軸線B-B鉸接。以此方式,形成拾取鉤25A、25B之兩個半環,該等半環可共面配置來形成拾取鉤25A、25B之圓環並且該等半環可翻轉至彼此之上以便使拾取鉤25B面對拾取鉤25A。
拾取鉤25A、25B之兩個半環經構形來嚙合管狀編織物件之最終邊緣的第一邊緣部分及第二邊緣部分,因此在將兩個半環以面對面的關係翻轉為一者在另一者之上時,將管狀編織物件M之最終邊緣的相對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以彼此面對的方式帶向彼此,來縫合或對目縫合該等部分,如下文更詳細描述。每一鉤25A、25B具有作用端,用來在最後一個針跡緯圈附近或與最後一個針跡緯圈對應地嚙合管狀編織物件M。在所例示的實施例中,每一拾取鉤之作用端(特定而言,參見圖6A、圖7A)具備經配置用於勾住編織物的尖端或尖釘25X。尖端或尖釘25X大體上徑向朝向拾取構件23之軸線X-X定向。
每一拾取鉤25A、25B之一部分(例如拾取鉤之與作用端相對的一端)經設計來與控制構件協作,該等控制構件用於控制拾取鉤之樞轉或旋轉移動來嚙合管狀編織物件M並且在已縫合或對目縫合趾部之後鬆 開該管狀編織物件M,如以下詳細描述中將更好地闡釋。
在此實施例中,封閉舌部29A、29B與每一拾取鉤25A、25B相關聯。每一封閉舌部可以下文所描述之方式受控制來將將要轉移至縫合機或對目縫合機21之管狀編織物件M之對應的針跡或紗圈嚙合至相應的鉤。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封閉舌部受控制來根據大體上平行於拾取構件23之軸線X-X的平移方向移動。
根據一些實施例,每一拾取鉤25A、25B與對應的封閉封閉舌部29A、29B共面配置,如在例如圖7A中可最好地瞭解。一對拾取鉤25A、25B及對應的封閉封閉舌部29A、29B之總厚度因此等於該等組件中之較厚組件之厚度。拾取鉤與相關封閉舌部之共面配置在高細度編織機的情況下特別有利。
參考以下參考圖1至圖24所描述之順序,將更好地理解上文描述的編織機及拾取構件之操作。
在圖1中,管狀編織物件M已完成並且最後一個針跡緯圈MR嚙合至針筒3之圓針床5。隨後自針5之圓床升高針盤13及導紗器(圖4中用13A示意性地指示該等導紗器中之一者)來為拾取構件23騰出空間。在圖4中,針盤已自針5之圓床升高且移開,並且拾取構件可朝向針筒3移動,首先取得在針筒3上方且與針筒3同軸(亦即,拾取構件23之軸線X-X與針筒3之軸線A-A重合)的位置,且隨後向下移動,接近針筒3。針5處於升高的位置,從而保留最後一個緯圈MR的針跡。在圖5中,拾取構件23在已升高之針盤13所騰出的空間中在針5之圓筒3上方處於同軸位 置。在此步驟中,可能已降低針5,但降低的程度不足以卸下針跡。
在圖6中,已降低拾取構件23並且將拾取鉤25A、25B配置在針5之圓床外部。在此步驟中,封閉舌部29A、29B打開並且拾取鉤25A、25B處於展開位置,亦即,拾取鉤25A、25B之末端遠離針5之圓筒3之軸線A-A。在此實施例中,為嚙合在圓編機1上形成的倒數第二個緯圈之針跡,使拾取鉤25A、25B旋轉,亦即,圍繞相應的水平樞轉軸線C-C樞轉,以使得其具備尖釘25X之作用端朝向針5之圓筒3之軸線A-A進行徑向向內移動。藉由比較圖6A與圖7A,可瞭解此移動。在圖6A中,拾取鉤25A、25B仍然與針5所嚙合的管狀編織物件M之最後一個針跡緯圈MR隔開,而在圖7A中,拾取鉤在紗圈形成平面及管狀編織物件M之最後一個緯圈MR下方定位成與針5之圓筒3之軸線A-A相隔的距離幾乎與針5之桿部相同。拾取鉤25A、25B之樞轉移動例如係藉助於環形凸輪26加以控制,該環形凸輪具有前輪廓且由致動器28加以控制,該環形凸輪及該致動器均為拾取構件23所攜載的。
在一些實施例中,針對每一針5提供一對拾取鉤25A、25B,如圖7B中詳細展示。在其他實施例中,可針對每一針5提供不同數目個拾取鉤25A、25B,例如僅一個鉤。
在有利實施例中,拾取鉤25A、25B嚙合在仍然由針5嚙合的織針紗圈之間延伸的沈片紗圈。以下將進一步給出關於織針紗圈及沈片紗圈之配置以及關於藉助於拾取鉤25A、25B進行的紗圈嚙合之額外細節。
根據一些實施例,樞轉軸線C-C配置在針5上方,以使得藉由使每一個別鉤25A、25B自圍繞針床且在針床外部的位置朝向如下位置 徑向向內樞轉來進行對管狀編織物件M之嚙合:在該位置中,每一鉤25A、25B朝向針筒3之軸線A-A伸出並且其鉤狀末端介於該等針之間。
亦可提供較小數目個拾取鉤,以使得在針床之圓形延伸的至少一些點中存在多對連續的針而沒有拾取鉤插入該等針之間。然而,較佳地在圓床中提供針對每一對連續(亦即,相鄰)的針5之至少一個鉤。
一般而言,不取決於針對每一針提供的拾取鉤之數目,根據一些有利實施例,拾取鉤被插入相鄰針之間,以便在介於連續針之間的中間位置中在最後形成的緯圈附近或與最後形成的緯圈對應地嚙合織物。
在圖8及圖8A中,藉助於受拾取構件23之致動器34控制的另一環形通道凸輪32將封閉舌部29A、29B封閉,以固持由拾取鉤25A、25B嚙合的針跡。在一些實施例中,封閉舌部之封閉移動係平移移動。該平移移動可大體上平行於拾取構件23之軸線X-X,亦即,大體上平行於針筒3之軸線A-A,針筒3在此處理階段中與拾取構件23同軸。隨後自針5卸下最後的針跡(參見圖8B、圖9、圖9A)。為此,升高針5(圖8B),直至其相應的舌部5L在針跡上方。隨後將針5降低(圖9A)至紗圈形成平面P下方,從而導致最後一個緯圈的針跡得以移除。以此方式,物件M保持嚙合至拾取鉤25A、25B之環並且藉助於封閉舌部29A、29B固持,該等封閉舌部在介於自針5移除之最後的針跡之間的中間位置中處於封閉配置。
現在,由拾取鉤25A、25B沿最終邊緣與最後一個針跡緯圈MR對應地或在該緯圈附近嚙合編織管狀物件M,並且自圓筒3之針5鬆開該物件。拾取鉤25A嚙合管狀編織物件之最終邊緣之第一部分,而拾取鉤25B嚙合該最終邊緣之第二部分,該等部分大致上為半圓形。可因此自針5 之圓筒3升高且移除拾取構件23。圖10展示如下步驟:升高拾取構件23來移除嚙合至拾取鉤25A、25B之管狀物件M,從而自針5之圓筒3內部移除該物件來將其轉移至縫合機或對目縫合機。
為保護編織管狀物件M並且防止其在編織構件(且特定而言,針5及沈片15)中被鉤住,可在針5之圓筒3內部且與該圓筒同軸地提供管狀構件41;在此步驟中可升高此管狀構件41,以使得其上邊緣41A向上移動超出沈片15之環。
在圖11中,拾取構件23在橫向上移動(箭頭fA)來移除管狀編織物件M且將其轉移至縫合機或對目縫合機。在圖14中,已自圓編機1完全移除管狀物件M。圖12及圖13係用於自圓編機1移除管狀編織物件M之移動的俯視圖。在此實施例中,存在圍繞垂直軸線AV之旋轉運動(箭頭fA),但亦有可能拾取構件23例如根據平移移動來移動。一旦已自針5之圓筒3內部移除管狀編織物件M,則圓編機1可開始編織新的管狀物件M並且針盤13及導紗器13A因此已再次放入工作位置(參見圖14)。
在結束編織該管狀物件且將其轉移至拾取鉤之前,可根據以下更詳細描述的已知技術來編織一或多個防脫散緯圈,亦即能夠抵抗散開之緯圈。以此方式,系統更可靠,從而即使拾取構件在插入針5之間的拾取鉤所採取的在所形成針跡之最後一個緯圈下方的點處(亦即,與倒數第二個緯圈及/或先前最後的緯圈之針跡對應地)嚙合該物件,仍防止緯圈脫針。
在圖15所示的步驟中,藉助於吸管43將管狀編織物件M裡面朝外翻,同時該物件保持嚙合至拾取構件23之拾取鉤25A、25B。
為縫合或對目縫合趾部,現在藉由使支撐件27B圍繞軸線B-B相對於支撐件27A旋轉來將拾取鉤25B之半環翻轉180°,以使其面對拾取鉤25A之半環,如圖16所示。在此配置中,拾取鉤25A及拾取鉤25B面對彼此,並且由管狀編織物件M之趾部之最後一個針跡緯圈形成的邊緣之兩個半圓形邊緣部分嚙合至拾取鉤25A、25B之兩個半環,該等半環彼此相對。
在圖19中,縫合機或對目縫合機已朝向具有相應的封閉舌部之拾取鉤之兩個半環移動。21B指示縫合機或對目縫合機21之刻度。亦參見圖20,其展示此步驟之示意性平面圖,其中縫合機或對目縫合機21朝向拾取構件23移動。
在圖19中,藉由藉助於固定式凸輪42使拾取鉤25B圍繞軸線C-C樞轉來逐漸打開拾取鉤25B,同時拾取構件23圍繞其自身的軸線旋轉來允許沿拾取鉤及封閉舌部之半環所界定之弧度的縫合或對目縫合。亦參見圖20之平面圖。在圖21中,亦已藉由升高環形凸輪32來打開封閉舌部29A,以完成縫合或對目縫合。
在圖22中,縫合或對目縫合已完成並且剩餘的鏈被切割。
應理解,較佳地在拾取鉤及封閉舌部之兩個半環的旋轉期間依序進行縫合或對目縫合過程之各種步驟;因此,沿拾取鉤及封閉舌部之半環之半環形延伸來按順序進行產生縫合或對目縫合針跡之步驟及依序打開封閉舌部29B之步驟。
稍後將給出實際縫合或對目縫合過程之更詳細描述。
在圖23中,已再次使拾取鉤25A、25B及封閉舌部29A、29B 之兩個半環進入共面位置,管狀物件M已自拾取鉤移除並且仍然藉助於吸管43保持向上。可藉助於由支撐件所攜載的致動器30來致動之凸輪30A來打開拾取鉤25A,拾取構件23安裝於該支撐件上。
在此步驟中,已與管43同軸地提供另一吸管44,管狀編織物件M被吸入此吸管內部且因此被反轉(圖24)以將縫合或對目縫合帶進同一管狀編織物件M內部。
圖25、圖26及圖27特定參考將管狀編織物件M之最後一個針跡緯圈MR自圓筒3之針5轉移至拾取構件23之拾取鉤25A、25B的步驟來展示本發明之經修改的實施例。在此實施例中,藉助於同軸配置於針5之圓筒3內部的管狀構件41自紗圈形成平面P升高嚙合至針5之最後一個針跡緯圈。在圖25中,拾取構件23與針5之圓筒3同軸且位於其上方。針5被升高且固持由編織機1形成的管狀編織物件之最後一個針跡緯圈。在圖26中,管狀構件41已向上移動,從而自紗圈形成平面P升高管狀編織物件M。拾取構件23仍然在針5之圓筒3上方。
在此情況下,有利地可將僅一個鉤插入每一對針5之兩個連續針之間。在拾取鉤與物件M之編織物之協作步驟中,連續針5之間沒有沈片15。拾取鉤可更厚及/或配置於更大的往復距離處。
在圖27中,拾取構件23已降低並且拾取鉤25A、25B已插入針5之間。因為整個管狀編織物件M已自紗圈形成平面升高,所以有可能同時封閉所有拾取鉤25A、25B,從而使其圍繞關節軸線C-C向支撐件27A、27B擺動,隨後將封閉舌部29A、29B封閉。一旦封閉舌部29A、29B已封閉,則循環如參考先前各圖所描述而繼續。
拾取鉤25A、25B及封閉舌部29A、29B圍繞拾取構件23之軸線X-X之旋轉移動可藉助於電動馬達(未圖示)來提供,其移動係由控制針筒3之旋轉的馬達加以電子地協調及定時。
圖28及圖29展示圓編機1及拾取構件23之經修改的實施例。相同的數字指示與上述部件相同或等效的部件。在此實施例中,拾取構件23係支撐軸桿101所攜載的。在拾取構件23內部,與該拾取構件23同軸地提供管狀構件109,並且該管狀構件可扭轉地耦接至該拾取構件。此內部管狀構件109可被可扭轉地耦接至在針筒3內部的吸管110。此耦接可藉助於與吸管110成一體的凸片111及與管狀構件109成一體的凹口113來提供。在未圖示的實施例中,可在管狀構件109與拾取構件23之間提供類似的耦接。可例如提供另一楔來用於連接至拾取構件23。在未圖示的其他實施例中,可在針盤13與拾取構件23之間提供機械耦接來用於使此拾取構件移動。
吸管110可扭轉地耦接至第一下部齒輪115,該第一下部齒輪與一個第一惰齒輪117嚙合,該第一惰齒輪與第二惰齒輪119安裝於共同的軸桿上。該對同軸惰齒輪117、119藉助於可扭轉地耦接至針筒3之第二齒輪121來接收旋轉運動,未圖示的馬達使該針筒旋轉。以此方式,當拾取構件23與針筒3軸向對準時,針筒3之旋轉運動被傳輸至拾取構件23。
在先前實施例中,已描述具備拾取鉤25A、25B之兩個半環的拾取構件23,其中每一拾取鉤25A、25B又具備相應的封閉舌部29A、29B,用來固持最後一個緯圈的針跡。
根據其他實施例,若一或多個最後的緯圈由彈性線製成,則 可僅使用拾取鉤而不是用封閉舌部。拾取鉤較佳地具有改良的形狀以便以更可靠的方式拾取針跡,如圖30之放大圖所示,圖30展示單個鉤25及其末端的放大圖,該末端嚙合最後一個緯圈MR的針跡。鉤25之作用端有利地具有比先前所描述之圖中所例示的拾取鉤之凹口更深的凹口,來更好地固持相應的針跡(僅藉助於線的彈性)。
圖31、圖32及圖33展示用於將管狀編織物件之最終邊緣之針跡轉移至拾取鉤25A、25B的順序之經修改的實施例。根據此實施例,藉由藉助於配置於針5之圓筒3內部且與該圓筒同軸的管狀構件41升高管狀編織物件,將最後一個緯圈的針跡自針筒轉移至拾取構件,該管狀構件被升高以使得其自身的上邊緣41A向上移動至沈片15之環上方,此係與圖25至圖27中所例示的類似。然而,在此實施例中,管狀構件41的上邊緣41A之直徑大於圖25至圖27中所例示的直徑並且大於由沈片15之圓形排列所界定的直徑。換言之,沈片15及管狀構件41的上邊緣41A彼此交叉。此配置由於如下事實而成為可能:管狀構件41的上邊緣41A具有對應於沈片15之複數個徑向凹口41B,因此在升高管狀構件41時可將此等沈片插入至徑向凹口中。
由於此配置及管狀構件41之大小,邊緣41A顯著更靠近針5之桿部且因此在圖31至圖33之順序中展示的管狀編織物件M之上升移動期間以更精確的方式引導管狀編織物件M。
在以上描述中,已參考用於藉由縫合或對目縫合趾部之兩個相對的邊緣部分來接合該等邊緣部分之系統。縫合或對目縫合係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的,且因此將不對其進行更詳細描述。然而,縫合或對目縫合 構件對邊緣部分之針跡或紗圈的作用將在下文中進行相當詳細的描述,以便更完整地瞭解本文中所揭示的方法之新穎特徵。
圖34、圖35及圖36展示自針5之圓筒拾取管狀編織物件M來對目縫合趾部邊緣之各部分的順序。圖34展示管狀編織物件M之最終編織步驟的平面圖。圖35係拾取構件之環的與拾取構件23之軸線正交之示意圖,該等拾取鉤中之每一者在此情況下嚙合在形成最後一個緯圈之前所形成的的最後一個針跡,該最後一個緯圈在拾取步驟中由針5嚙合。圖34A為圖34之一部分的放大圖。在圖34A中,用橫剖面展示針5。參考數字NL表示在針筒之最後一次旋轉中由針5形成之所謂的織針紗圈。藉由紗線之相應的部分將織針紗圈NL彼此接合,該等相應的部分標記為SL且通常稱為沈片紗圈。最後一個緯圈的針跡因此仍然由已形成該等針跡之針5所嚙合。如自圖34A可最好地瞭解,在此階段中,拾取鉤25A、25B在沈片紗圈SL處(亦即,在相鄰織針紗圈NL之間)嚙合圍繞管狀編織物件M之開口式趾部的邊緣之相應的兩個邊緣部分。
在圖36中,拾取鉤之兩個半環中之一者已翻轉至另一者上。在此實施例中,在直徑區域中(在此區域中將拾取鉤之一半環翻轉至另一半環上),與旋轉軸線B-B對應地提供輔助拾取鉤25S,其固持對應於翻轉線之針跡。實際上,在此區域中將兩個拾取鉤(分別為25B及25S)插入兩個連續針5之間。在已翻轉該等半環之後,鉤25B被配置成面對對應的相鄰鉤25A,而輔助鉤25S保持在原始位置中並且固持將要對目縫合之半緯圈之最後一個末端針跡。
圖36A展示重疊的針跡半緯圈之末端中之一者以及拾取鉤 25A、25B之重疊的半環之放大圖。參考數字21A指示開始縫合兩個重疊的半緯圈之縫合機或對目縫合機之針。
圖36B展示圖36所示的拾取鉤25A、25B之重疊的半環之中間部分之放大圖。該圖亦示意性地展示兩個重疊的邊緣部分及對目縫合機21之針21A的示意性表示。已使用不同的線來表示兩個重疊的邊緣部分之紗圈或針跡。參考數字NLA及NLB表示重疊的織針紗圈,其配置於同一對拾取鉤25A、25B之間,亦即,屬於編織物之兩個重疊的邊緣部分,該等邊緣部分係由拾取鉤25A、25B之相對地配置之半環所嚙合。參考數字SL表示重疊的沈片紗圈,其配置於相鄰的各對拾取鉤25A、25B之間且屬於織物之兩個對置的邊緣部分。最後一個緯圈的織針紗圈NL被展示為超出沈片紗圈SL。然而應理解,實際上,形成最後一個緯圈的織針紗圈之紗線將向拾取鉤25A、25B縮回。
縫合或對目縫合可根據允許防脫散縫合或對目縫合的任何已知技術來進行。
為更好地理解用來將趾部封口的對目縫合或縫合操作,可參考圖36B、圖38及圖39。對目縫合機或縫合機21之針21A刺入每一對相鄰的重疊的拾取鉤25A、25B之間,如圖38之橫剖面圖所示。一個邊緣部分之最後的織針紗圈NLA位於相應的各對相鄰拾取鉤25A、25A之間。另一邊緣部分之最後的織針紗圈NLB位於對應的相鄰拾取鉤25B、25B之間。
對目縫合機或縫合機21之針21A理論上穿透最後的織針紗圈NLA、NLB,如圖36B所示。然而實際上,因為編織紗線向拾取鉤25A、25B縮回,而不是維持如圖36B之示意性表示所示的延伸位置,所以對目縫 合針或縫合針21A可刺入如圖36B中在21Ax、21Ay、21Az所展示的倒數第二個或倒數第三個或甚至倒數第四個織針紗圈NL。哪個織針紗圈NL實際上被針21A鉤住可能係實際上不確定的。然而,由針21A產生的對目縫合針跡或縫合針跡在任何情況下均形成於兩個邊緣部分之最後的針跡緯圈中之一者中。此外,該等針跡形成於在相鄰拾取鉤25A、25B之間延伸的織針紗圈縱圈或經圈W中。
圖39示意性地例示出在兩個相鄰的相互對目縫合之邊緣部分之最終對目縫合之後的趾部之一部分。參考數字GY及NY表示鉤編紗線及織針紗線,該鉤編紗線及該織針紗線形成由對目縫合機或縫合機21產生的對目縫合針跡LS。兩個邊緣部分標記為EP1及EP2。作為實例,圖39展示對目縫合針跡中之一些嚙合最後的織針紗圈NL1,但在一些針跡經圈W中,對目縫合紗線嚙合倒數第二個織針紗圈NL2或倒數第三個織針紗圈NL3。參考數字S1、S2、S3、S4表示形成管狀編織物件M之趾部的編織物之最後一個針跡緯圈、倒數第二個針跡緯圈、倒數第三個針跡緯圈及倒數第四個針跡緯圈(及對應的織針紗圈NL)。
因此,在接合圍繞管狀編織物件之趾部的第一邊緣部分及第二邊緣部分時,進行以下步驟:- 藉助於拾取鉤保留最後的針跡緯圈中之一者(例如,最後一個緯圈、倒數第二個緯圈、倒數第三個緯圈及倒數第四個緯圈中之一者)的沈片紗圈;以及- 在拾取鉤之間將第一邊緣部分之最後形成的針跡緯圈中之一者的織針紗圈接合至第二邊緣部分之相應的織針紗圈。
在較佳的實施例中,接合第一邊緣部分及第二邊緣部分係藉由使拾取構件旋轉以及在拾取構件旋轉的同時用對目縫合針跡接合第一邊緣部分及第二邊緣部分來進行。在形成對目縫合針跡的同時,自兩個半環中之一者的拾取鉤依序鬆開沈片紗圈。拾取鉤之兩個半環中之另一者可仍然保留相應的沈片紗圈,直至整個趾部已封口。
如上文所提及,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中所揭示的方法提供用於使管狀編織物件M之至少一個最後的針跡緯圈係防脫散的。以此方式藉助於拾取鉤25A、25B嚙合紗圈(亦即,插入於固持最後一個緯圈之針之間的針跡)以及自圓床移除最後一個緯圈,防止該物件脫針。可用來產生防脫散之最後一個針跡緯圈的方法、裝置及技術的實例係已知的並且可在本發明的方法中使用。尤其是在US 3046768、US 5426957、US 5115650、US 2379649、US 3430462、US 3751942、US 3470715、US 4005589中僅作為非限制性實例來描述的方法及技術。US 5992182揭示一種可在本發明的方法中使用之特別有效的方法。上文所提及之專利之內容體現於本描述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為了在將拾取鉤之一個半環翻轉至另一半環上之前更好地穩定化最後的緯圈之針跡,有可能在拾取鉤之該等半環處於共面配置的情況下使拾取構件進行一或多次旋轉,從而藉助於機器21及針21A形成縫合或對目縫合針跡之一或多個橫圈或緯圈。縫合或對目縫合線將管狀編織物件之最後的針跡接合在一起,從而使該等針跡更穩定。隨後將拾取鉤之兩個半環翻轉至彼此之上,並且如上所述來縫合或對目縫合兩個半緯圈之紗圈或針跡。
在以上描述中,已例示出不同方法,用來一旦最後一個緯圈 MR已形成,則在該緯圈仍然由已形成該緯圈之針5所固持的同時升高物件M,以允許拾取鉤25A、25B拾取在最後一個緯圈之前的緯圈之針跡,該等針跡介於相鄰針之間,亦即在沈片紗圈SL處。
在圖37、圖37A及圖38中,展示用於升高最後一個針跡緯圈MR之不同方法。在此實施例中,僅僅藉由升高圓針床的針5來提供升高。最後一個緯圈MR的針跡保持黏附至針的桿部及/或舌部(圖37A),並且在自軌道移除該等針時,該等針由於摩擦力使該等針跡向上移動。物件M因此被升高來達成適當位置(圖38)以便藉助於拾取鉤25A、25B加以嚙合。
圖40及圖41示意性地展示可提供於拾取構件23上的拾取鉤25A、25B及封閉舌部29A、29B之另一實施例。相同的參考數字表示與先前描述之實施例中相同或對應的部件、元件或組件。在此實施例中,每一對拾取鉤25A、25B及相關封閉舌部29A、29B並非共面的,而是並排配置,如自圖41之橫剖面圖可最好地瞭解。在一些實施例中,每一對拾取鉤及相關封閉舌部可裝在拾取構件23上所形成之相應的狹縫36中,在拾取構件23之軸線X-X周圍提供狹縫36之圓形配置。
拾取鉤25A、25B可在其作用端具備相應的尖釘或尖端25X,並且在相對端具備支座25Y。支座25Y與致動機構共同作用,該致動機構經構形且受控制以便使每一拾取鉤25A、25B圍繞其相應的軸線C-C樞轉。
在一些實施例中,每一封閉舌部29A、29B在相應的狹縫36中可滑動地移動。封閉舌部29A、29B可具備在大體上平行於拾取構件23 之對稱軸線X-X的方向上根據箭頭f29之平移移動。封閉舌部29之移動可由包括一或多個凸輪之控制機構來控制,如上文中關於圖1至圖39之實施例所描述。每一封閉舌部29A、29B可具備相應的根端29X,其與控制凸輪共同作用,該控制凸輪用於使封閉舌部29A、29B在相應的狹縫36中可滑動地移動。
在一些實施例中,每一封閉舌部29A、29B及相應的拾取鉤25A、25B可藉助於銷40連接至拾取構件23,該銷之軸線形成拾取鉤25A、25B至樞轉軸線C-C。每一封閉舌部29A、29B可具備槽29Y,銷40延伸穿過該槽,槽29Y之縱向尺寸使得允許封閉舌部29A、29B根據箭頭f29滑動。
在圖40中,拾取鉤25A及相關封閉舌部29A係在打開位置中(亦即,該等構件在嚙合將要自針筒3移除之物件之編織物之前所呈現的位置中)展示。在圖40之右手邊,拾取鉤25B及相關封閉舌部29B係在封閉位置中(亦即,在編織物(未圖示)嚙合於該拾取鉤與該封閉舌部之間時所呈現的位置中)展示。
圖42至圖45例示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對應的、相同的或等效的部件或組件係用與關於先前所揭示之實施例所使用之參考數字相同的參考數字來標記。圖42示意性地例示出嚙合製成的管狀物件M之兩個邊緣部分之拾取鉤25A、25B。圖43例示出沿含有拾取構件43之軸線X-X的平面之剖面圖。
圖44及圖45例示出拾取構件43之拾取鉤25A、25B之放大視圖。
先前所揭示之實施例與圖42至圖45之實施例之間的主要差 別係關於拾取鉤25A、25B之形狀。另一差別係關於將兩個邊緣部分接合在一起的方式。
此實施例之每一拾取鉤25A、25B在其與相應的尖釘25X相對的一側上具備槽或通道26。如在圖43中最好地展示,當拾取鉤25A、25B之兩個半環置放為一者在另一者之上以便對目縫合趾部邊緣之兩個部分時,對目縫合針21A可進入每一對相對的拾取鉤25A、25B之兩個鄰接的通道或槽26。圖42例示出對目縫合針21A在對目縫合期間相對於拾取鉤25A、25B的位置。對目縫合針跡因此在管狀物件M之趾部邊緣之沈片紗圈SL處而不是織針紗圈NL處形成。對目縫合針跡可高度精確地位於最後形成的沈片紗圈SL處,亦即,連接趾部邊緣部分之各對相鄰的最後形成的針跡之紗圈處。因此獲得乾淨且整潔的對目縫合。
本文中所揭示的所有實施例提供用於拾取鉤,該等拾取鉤進入圓編機中之圓針床之相鄰針之間。該等拾取鉤經構形且受控制以使得:在最後一個針跡緯圈仍然由針所保留的同時,每一拾取鉤25A、25B通常嚙合編織物之與最後一個針跡緯圈相鄰的單個紗圈。隨後將拾取鉤之相對的半環翻轉為一者在另一者之上,並且可直接在拾取鉤上進行藉由對目縫合或縫合的接合,例如藉由對目縫合針21A與拾取鉤的共同作用。
因此不需要每一拾取鉤與對應的針之精確的共同作用,此係與先前技術相反的。拾取鉤及/或針之可能的小變形(例如撓曲變形)不會損害拾取構件之正確操作,而在先前技術裝置中,拾取鉤與針之間即使最輕微的對準偏差都將損害拾取構件之正確操作或使正確操作完全不可能。
本文中所揭示的實施例係基於如下驚人的認知:直接自編織 機之針拾取最後形成的針跡對於自編織機正確移除編織管狀物件來說並非至關重要的。本文中所揭示的實施例進一步基於如下認知:即使拾取鉤嚙合最後的沈片紗圈或最後形成的沈片紗圈中之一者而不是最後形成的織針針跡或織針紗圈,仍可直接在拾取鉤上進行紗圈之對目縫合。
提供可樞轉地安裝於兩個相對的半圓形支撐件27A、27B上之拾取鉤以及提供該等拾取鉤之徑向向內定向的移動來刺入相鄰針之間並且嚙合管狀織物致使拾取構件與複雜的先前技術拾取構件相比而言更簡單、更經濟、更便宜且更可靠,要求先前技術拾取構件直接自針頭移除最後形成的針跡。
雖然本文中描述之標的物之所揭示實施例已在圖式中加以展示並且在上文關於若干例示性實施例特定地且詳細地加以全面描述,但是熟習此項技術者將顯而易見,在不實質上脫離本文中陳述之新穎教示、原理及概念以及在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中敘述之標的物之優點的情況下,許多修改、改變及省略係可能的。因此,所揭示之創新之適當範疇應僅由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之最廣泛解釋來判定,以便涵蓋所有此類修改、改變及省略。可不同地組合各種實施例之不同特徵、結構及工具。
A-A‧‧‧軸線
B‧‧‧彈性邊緣
B-B‧‧‧軸線
C-C‧‧‧樞轉軸線
M‧‧‧管狀編織物件
1‧‧‧圓編機
3‧‧‧針筒
5‧‧‧針
7‧‧‧控制凸輪
9‧‧‧推片
11‧‧‧致動器
15‧‧‧沈片
23‧‧‧拾取構件
25B‧‧‧拾取鉤
26‧‧‧環形凸輪/通道或槽
27A‧‧‧支撐件
27B‧‧‧支撐件
28‧‧‧致動器
29A‧‧‧封閉舌部
29B‧‧‧封閉舌部
30‧‧‧致動器
30A‧‧‧凸輪
32‧‧‧凸輪
34‧‧‧致動器
41‧‧‧管狀構件
43‧‧‧吸管

Claims (34)

  1. 一種用於在一圓編機上生產一編織管狀物件的方法,該圓編機包含一針筒,該針筒具有一用於編織該管狀物件之圓針床,該方法包含以下步驟:提供一用於拾取該管狀物件之拾取構件,該拾取構件包含複數個拾取鉤,所述拾取鉤係根據一圓環來配置,每一拾取鉤具備一相應的作用端,每一拾取鉤在一相應的樞轉軸線處可樞轉地連接至兩個半圓形支撐件中之相應一者,所述半圓形支撐件圍繞一軸線而彼此鉸接且形成拾取鉤之一第一半環及一第二半環;在該圓針床上編織一管狀物件,從一彈性邊緣開始且以一開口式趾部結束;將該拾取構件與該針筒同軸配置,其中所述拾取鉤之所述作用端係圍繞該針筒之針並且在所述針之外部來配置;在該編織物件之一最後一個緯圈的針跡仍然由所述針所固持的同時,藉由使所述拾取鉤圍繞所述拾取鉤之相應的樞轉軸線朝向該圓針床且在該針筒之數對連續針之間樞轉來用所述複數個拾取鉤嚙合該管狀物件之紗圈,藉此該第一半環及該第二半環中之一者嚙合該開口式趾部之一邊緣的一第一邊緣部分,且該第一半環及該第二半環中之另一者嚙合該開口式趾部之該邊緣的一第二邊緣部分;一旦該管狀物件已由所述拾取鉤嚙合,則自所述針卸下該最後一個緯圈的所述針跡,並且藉助於該拾取構件自該針筒移除該管狀物件;將該第一半環及該第二半環中之一者翻轉至該第一半環及該第二半環 中之另一者上,將該第一邊緣部分及該第二邊緣部分置放於彼此之上;在該管狀物件由該拾取構件之所述拾取鉤嚙合的同時,將該第一邊緣部分及該第二邊緣部分接合在一起以形成一封口式趾部;在將該趾部封口之後,自該拾取構件卸下該管狀物件。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方法,其中將至少一個拾取鉤插入該針筒之每一對連續針之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方法,其中藉由對目縫合來接合該第一邊緣部分及該第二邊緣部分。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方法,其中接合該第一邊緣部分及該第二邊緣部分之步驟進一步包含以下步驟:藉助於所述拾取鉤保留最後形成的針跡緯圈中之一者之沈片紗圈;以及在所述拾取鉤之間將該第一邊緣部分之最後形成的針跡緯圈中之一者之織針紗圈接合至該第二邊緣部分之相應的織針紗圈;或將該第一邊緣部分之所述最後形成的針跡緯圈中之一者之所述沈片紗圈接合至該第二邊緣部分之相應的沈片紗圈。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方法,其中藉由對目縫合針跡來接合所述織針紗圈或所述沈片紗圈,所述對目縫合針跡嚙合屬於該管狀編織物件之最後五個針跡緯圈中之一或多者的織針紗圈或沈片紗圈。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方法,其中藉由對目縫合針跡來接合所述織針紗圈或所述沈片紗圈,所述對目縫合針跡嚙合屬於該管狀編織物件之最後四個針跡緯圈中之一或多者的織針紗圈或沈片紗圈。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方法,其中接合該第一邊緣部分及該第二邊緣部分之步驟進一步包含以下步驟:使該拾取構件旋轉;在使該拾取構件旋轉的同時,用對目縫合針跡接合該第一邊緣部分及該第二邊緣部分;在形成所述對目縫合針跡的同時,自該第一半環及該第二半環中之一者的所述拾取鉤依序鬆開該編織物件,同時將該編織物件保留在該第一半環及該第二半環中之另一者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方法,其中所述拾取鉤受控制以自一外部朝向該圓編機之該針筒之一軸線徑向向內移動。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方法,其進一步包含以下步驟:在自所述針移除該最後一個緯圈的所述針跡之前,藉助於封閉舌部來保留由所述拾取鉤所嚙合之所述針跡。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方法,其進一步包含以下步驟:藉助於構成所述針跡之一紗線之一彈性來保留由所述拾取鉤所嚙合之所述針跡。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方法,其進一步包含以下步驟:自一紗圈形成平面升高該管狀物件來促進藉助於所述拾取鉤對該管狀物件之嚙合。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方法,其中所述拾取鉤至少與一倒數第二個針跡緯圈或一倒數第三個針跡緯圈對應地嚙合該管狀物件。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方法,其進一步包含以下步驟:在藉助於所述拾取鉤嚙合該管狀物件之前或之後,升高嚙合該最後一個緯圈的所述針跡之所述針; 在已藉助於所述拾取鉤嚙合該管狀物件之後,降低所述針並且卸下最後形成的緯圈之針跡。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方法,其中在已自該針筒移除該管狀物件之後,在將該第一半環及該第二半環翻轉為一者在另一者之上之前將該管狀物件裡面朝外翻。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方法,其中在已形成該管狀物件之後且在自該編機之所述針移除該管狀物件之前,產生至少一個防脫散緯圈。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方法,其中藉由對目縫合來接合該第一邊緣部分及該第二邊緣部分。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方法,其中接合該第一邊緣部分及該第二邊緣部分之步驟進一步包含以下步驟:藉助於所述拾取鉤保留最後形成的針跡緯圈中之一者之沈片紗圈;以及在所述拾取鉤之間將該第一邊緣部分之最後形成的針跡緯圈中之一者之織針紗圈接合至該第二邊緣部分之相應的織針紗圈;或將該第一邊緣部分之所述最後形成的針跡緯圈中之一者之所述沈片紗圈接合至該第二邊緣部分之相應的沈片紗圈。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的方法,其中藉由對目縫合針跡來接合所述織針紗圈或所述沈片紗圈,所述對目縫合針跡嚙合屬於該管狀編織物件之最後五個針跡緯圈中之一或多者的織針紗圈或沈片紗圈。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的方法,其中藉由對目縫合針跡來接合所述織針紗圈或所述沈片紗圈,所述對目縫合針跡嚙合屬於該管狀編織物件之 最後四個針跡緯圈中之一或多者的織針紗圈或沈片紗圈。
  20. 一種用於生產編織管狀物件的系統,其包含:一圓編機,其包含一具有複數個針之針筒,所述針形成一圓針床;一拾取構件,其用於嚙合一編織管狀物件及自該圓針床移除該編織管狀物件,該拾取構件包含拾取鉤之一圓環,該圓環細分成一第一半環及一第二半環,該第一半環及該第二半環中之一者的每一拾取鉤樞轉至一第一半圓支撐件,且該第一半環及該第二半環中之另一者的每一拾取鉤樞轉至一第二半圓支撐件,該第一半圓支撐件及該第二半圓支撐件彼此鉸接以使得該第一半環及該第二半環可共面配置並且可翻轉至彼此之上;一封口裝置,其經構形且經配置以用於與該拾取構件共同作用以便在該編織物件保留在該拾取構件上的同時將該編織物件之一趾部封口;其中該編機及該拾取構件經構形且受控制,以使得在由該編機編織之一管狀物件之一最後一個緯圈的針跡仍然由該圓針床之所述針所嚙合時,該拾取構件藉助於所述拾取鉤嚙合一圍繞該管狀物件之開口式趾部的最終邊緣,其中所述拾取鉤經構形以用於插入該針床之相鄰針之間,該封口裝置及該拾取構件經構形且受控制,以使得在該編織物件之該最終邊緣之對置的邊緣部分由所述拾取鉤保留的同時,該封口裝置接合該編織物件之該最終邊緣之所述對置的邊緣部分,其中該第一半環及該第二半環翻轉為一者在另一者之上。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的系統,其中所述拾取鉤受控制以便嚙合與該編織物件之最後一個針跡緯圈相鄰的紗圈。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的系統,其中每一拾取鉤圍繞一相應的樞轉 軸線鉸接至相應的半圓形支撐件,且其中所述拾取鉤經構形且受控制,以使得當該拾取構件與該編機之該針筒同軸配置時,所述拾取鉤被配置成相應的作用拾取端圍繞該針筒之所述針並且在所述針之外部,且藉由圍繞該相應的樞轉軸線樞轉使所述相應的作用端朝向該圓針床移動來嚙合該管狀物件。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的系統,其進一步包含一用於自該針筒之一紗圈形成平面升高該最後一個緯圈之所述針跡的配置。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的系統,其中該拾取構件與至少一個致動器相關聯以控制所述拾取鉤之致動。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的系統,其中所述拾取鉤與封閉舌部相關聯以將所述針跡嚙合至所述拾取鉤。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的系統,其中所述封閉舌部具備一大體上平行於該拾取構件之一軸線的封閉平移移動。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的系統,其中所述拾取鉤經配置以便將至少一個拾取鉤引入該圓針床之每一對連續針之間。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的系統,其中所述針及該拾取構件受控制以便:藉助於所述拾取鉤來與最後形成的針跡緯圈對應地或在該最後形成的針跡緯圈附近嚙合該管狀物件;自所述針移除該最後一個緯圈之所述針跡,藉助於所述拾取鉤固持該管狀物件。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的系統,其進一步包含一用於將由該拾取構件所嚙合的該管狀物件裡面朝外翻之管狀元件。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的系統,其中每一拾取鉤圍繞一相應的樞轉 軸線鉸接至相應的半圓形支撐件,且其中所述拾取鉤經構形且受控制,以使得當該拾取構件與該編機之該針筒同軸配置時,所述拾取鉤被配置成相應的作用拾取端圍繞該針筒之所述針並且在所述針之外部,且藉由圍繞該相應的樞轉軸線樞轉使所述相應的作用端朝向該圓針床移動來嚙合該管狀物件。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的系統,其進一步包含一用於自該針筒之一紗圈形成平面升高該最後一個緯圈之所述針跡的配置。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的系統,其進一步包含一用於自該針筒之一紗圈形成平面升高該最後一個緯圈之所述針跡的配置。
  33. 一種用於用一圓編機生產一管狀編織物件的方法,該圓編機包含一針筒,該針筒具有一用於編織該管狀物件之圓針床,該方法包含以下步驟:編織該管狀物件,從一邊緣開始並且以一開口式趾部結束;將一用於拾取該管狀物件之拾取構件與該針筒同軸配置,該拾取構件具備複數個拾取鉤,所述拾取鉤係根據一圓環來配置,該圓環細分成可翻轉至彼此之上的兩個圓形半環;在該編織物件之一最後一個緯圈的針跡仍然由所述針保留的同時,藉助於所述複數個拾取鉤來嚙合該管狀物件,所述兩個圓形半環中之一者嚙合該開口式趾部之一邊緣的一第一邊緣部分,且所述兩個圓形半環中之另一者嚙合該開口式趾部之該邊緣的一第二邊緣部分;自所述針卸下該最後一個緯圈的所述針跡;藉助於該拾取構件自該針筒移除該管狀物件;將拾取鉤之所述兩個圓形半環中之一者翻轉至拾取鉤之所述兩個圓形 半環中之另一者上,將該第一邊緣部分及該第二邊緣部分中之一者置放於該第一邊緣部分及該第二邊緣部分中之另一者上;將該第一邊緣部分及該第二邊緣接合在一起,以形成一封口式趾部;在將該趾部封口之後,自該拾取構件卸下該管狀物件。
  34. 一種用於生產編織管狀物件的系統,其包含:一圓編機,其包含一具有複數個針之針筒,所述針形成一圓針床;一拾取構件,其用於嚙合一編織管狀物件及自該圓針床移除該編織管狀物件,該拾取構件包含拾取鉤之一圓環,該圓環細分成具備一翻轉移動之兩個半環,以便將所述兩個半環翻轉為一者在另一者之上;一封口裝置,其經構形且經配置以用於與該拾取構件共同作用以便在該編織物件保留在該拾取構件上的同時將該編織物件之一趾部封口;其中該編機及該拾取構件經構形且受控制,以使得在由該編機編織之一管狀物件之一最後一個緯圈的針跡仍然由該針筒之所述針所嚙合時,該拾取構件藉助於所述拾取鉤嚙合一圍繞該管狀物件之開口式趾部的最終邊緣,所述拾取鉤經構形以用於插入該針筒之相鄰針之間,其中該封口裝置及該拾取構件經構形且受控制以使得:當該編織物件之該最終邊緣之對置的邊緣部分藉由所述拾取鉤之所述半環所保留時,該封口裝置接合所述對置的邊緣部分,所述半環被翻轉為一者在另一者之上;以及,在接合所述對置的邊緣部分之後,自該拾取構件卸下該管狀物件。
TW103134151A 2014-10-01 2014-10-01 用於編織管狀編織物件的方法及機器 TWI6830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34151A TWI683045B (zh) 2014-10-01 2014-10-01 用於編織管狀編織物件的方法及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34151A TWI683045B (zh) 2014-10-01 2014-10-01 用於編織管狀編織物件的方法及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4118A TW201614118A (en) 2016-04-16
TWI683045B true TWI683045B (zh) 2020-01-21

Family

ID=56361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4151A TWI683045B (zh) 2014-10-01 2014-10-01 用於編織管狀編織物件的方法及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83045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525061A (en) * 2002-10-21 2005-08-01 Fabritex Sr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joining the edges of a tubular knitted article
CN101048542A (zh) * 2004-11-02 2007-10-03 切萨雷科洛西奥股份公司 用于袜类针织机的自动缝纫装置
CN101454492A (zh) * 2006-03-28 2009-06-10 N.T.A.有限公司 用于自动封闭针织管状织物如长袜或短袜的端缘的机器
TW201037115A (en) * 2009-01-30 2010-10-16 N T A S R L Device for drawing a sock from a cylindrical machinery for the production of tubular manufacture with seamed end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525061A (en) * 2002-10-21 2005-08-01 Fabritex Sr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joining the edges of a tubular knitted article
CN101048542A (zh) * 2004-11-02 2007-10-03 切萨雷科洛西奥股份公司 用于袜类针织机的自动缝纫装置
CN101454492A (zh) * 2006-03-28 2009-06-10 N.T.A.有限公司 用于自动封闭针织管状织物如长袜或短袜的端缘的机器
TW201037115A (en) * 2009-01-30 2010-10-16 N T A S R L Device for drawing a sock from a cylindrical machinery for the production of tubular manufacture with seamed en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4118A (en) 2016-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81383B1 (ko) 관형상 편성 물품을 편성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기계
CN107109727B (zh) 用于编织管状针织制品的方法和机器
TWI537445B (zh)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ving knitted fabric of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RU2085637C1 (ru) Способ соединения краев вязаного трубчатого изделия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CN103946432B (zh) 制造袜子制品的方法和实施该方法的双针筒圆型织机
CN203307573U (zh) 袜子袜头针织时由开口变为闭合的织袜装置
US638199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tubular items, particularly hosiery items, closed at an axial end
CN104099713B (zh) 一种双面圆纬机对针成圈方法及对针编织结构
EP0907777B1 (en) Method and mechanism for closing the toe at the start of the process of making a stocking or sock, in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TWI683045B (zh) 用於編織管狀編織物件的方法及機器
EP1127972A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ubular items, particularly hosiery items, closed at an axial end, by means of circular hosiery knitting machines or the like
JP2012516947A (ja) 靴下類の丸編み機
WO2020221086A1 (zh) 一种转移织物线圈的方法
CN203625588U (zh) 一种适用于双面圆纬机的对针编织结构
CN113825868B (zh) 用于生产具有闭合的趾部的管状针织制品的方法和设备
TW202332817A (zh) 用於襪類及針織衣的改進式圓形針織機以及直接在圓形針織機上縫合管狀製成品的末端的方法
CZ11838U1 (cs) Zařízení k provádění vratného pletení pa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