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7445B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ving knitted fabric of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 Google Patent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ving knitted fabric of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7445B
TWI537445B TW104126022A TW104126022A TWI537445B TW I537445 B TWI537445 B TW I537445B TW 104126022 A TW104126022 A TW 104126022A TW 104126022 A TW104126022 A TW 104126022A TW I537445 B TWI537445 B TW I53744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ving
needle
knitting
knitted fabric
sink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60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12372A (en
Inventor
Kazuhiko Tamaki
Original Assignee
Nagata Seiki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gata Seiki Kk filed Critical Nagata Seiki Kk
Publication of TW2016123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23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74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744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88Take-up or draw-off devices for knitting product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9/0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9/4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with provision for transfer of knitted goods from one machine to another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02Loop-transfer point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9/0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9/42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duc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9/46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duc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stockings, or portion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Description

圓編機的針織物移動方法與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圓編機的針織物移動方法與裝置。
一般而言,襪子藉由作為圓編機的一種的織襪機,按照羅口(cuff)部、腿部、腳後跟部、腳部、腳尖部的順序編織。然後,腳尖開口部利用縫紉機縫合而製成襪子。
代替藉由人手將由織襪機編織的針織物放置在縫紉機上進行縫合,而開發出各種自動地從織襪機的針織部取出並放置於縫紉機單元的針織物移動裝置(參照專利第4268136號公報、專利第4030853號公報)。藉由使用此種針織物移動裝置,可自動地進行編織、縫合、移送,從而可減輕作業人員的勞力,而效率佳地製造襪子等圓編製品。
例如,專利第4268136號公報的圓編機中,為了將如長襪(stocking)般的管狀針織製品的邊緣進行縫合,而藉由去除元件來保持最後編結層的線跡(stitch)(線圈(loop)),並將針織物從編結台去除。而且,使針織物經由可動梭床(carrier)而移動至結合(hookup)台(縫合台),並藉由縫紉機單元來結合(縫合)腳尖開口部。
而且,專利第4030853號公報的襪子移動裝置中,在使襪子從編織針移動至移動針時,由支承各編織針的編織針導環的下表面與移動片(bit)的上表面夾持襪子的腳尖部,使襪子從編織針移動至移動針。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專利第4268136號公報的對管狀針織製品的邊緣進行縫合的方法與裝置中,從編織針接收針織物的去除構件的前端部由傾斜部構成,進而在傾斜部側形成凹槽(槽)。而且,在從編織針接收針織物時,使編織針的鉤前端部插入至凹槽,使兩者對接而一體化為直線狀。
而且,因將編織針的鉤前端部插入至去除構件的凹槽中,故當編織針或去除構件稍微偏移時,無法順利進行兩者的對接嵌合,而在兩者之間產生階差。該情況下,因階差部而針織物的最終線圈卡止而發生線圈斷開或線圈的不對齊等,從而無法使線圈穩定地從編織針向去除構件移動。
為了將線跡從編織針拆下而示出用以使所述編織針上的線跡向上方轉移的鉤,但所述鉤僅插入至編織針間而轉移至編織針上的線跡上方。然而,因襪子類等在圓周方向的一部分具有腳後跟部或腳尖部等剩餘部分,故因該剩餘部分的鬆弛,而施加到編織針的張力在腳背側與具有剩餘部分的底側不同,尤其張力難以作用於底側的線圈。因此,存在鬆弛的底側的各線圈的形狀不對齊的情況,而無法穩定地將線圈從編織針移動至去除構件。該情況下,無法藉由之後的縫紉機單元確實地縫合腳尖開口部,從而容易產生由縫合不良引起的次品。
對於專利第4030853號公報的襪子移動裝置而言,記載了如下裝置,即,使用支承各編織針的編織針導環與配置於編織針筒內的內側的移動片,由移動片的上表面與編織針導環的下表面來夾持編成的襪子的腳尖部而使編織針上的最終線圈轉移至移動針。然而,需要將移動片配置於編織針筒內,從而亦存在不僅零件個數增加,而且編機中的針織物的針織中產生故障的情況。並且,因由編織針導環的槽支承各個編織針,故在使編織針與移動針連結、或使線圈從編織針移動至移動針時,編織針導環作為導件發揮功能。因此,如專利第4268136號公報般,雖編織針或去除構件不偏移地連結,但需要編織針導環,除零件個數增加外,構成變得複雜。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圓編機的針織物移動方法與裝置,該圓編機的針織物移動方法能夠使在周方向的一部分具有剩餘部分的圓編機的針織物從編織針確實地移動至移動針。 [解決課題之手段]
為了解決所述課題,本發明的圓編機的針織物移動方法為了將藉由編織針筒的編織針與沈降片(sinker)的聯動而編織成的針織物的一端閉合,而使針織物從編織針筒的編織針移動至移動針時,使移動針與編織針向編織針軸方向相對地進入,使移動針與編織針相連。接下來,在編織針筒的各編織針間的間隙內,使與沈降片分開設置的移動沈降片從編織針筒的半徑方向的外側向內側進入,藉由移動沈降片的前端部的卡止部,將鉤在編織針的針織物的最終線圈向編織針筒的內側擠壓,而在編織針的內側面與最終線圈的之前的線圈之間形成間隙。接下來使移動沈降片從編織針沿編織針軸方向轉移至移動針,藉由移動沈降片使最終線圈從編織針移動至移動針。
本發明的圓編機的針織物移動裝置是為了將藉由編織針筒的編織針與沈降片的聯動而編織成的針織物的一端閉合,而使針織物從編織針筒的編織針移動至移動針的裝置,且包括移動針保持筒、移動沈降片、以及移動沈降片升降機構。移動針保持筒在編織針筒的上方配置成在編織針筒的中心線方向上升降自如,並在圓周方向上以固定間隔具有移動針。移動針保持筒在下降狀態下與編織針的內側面接近而移動針在軸方向上與編織針相連。移動沈降片以編織針筒的各編織針間的間隙,在編織針筒的半徑方向上從外側向內側進退自如地、且與沈降片分開地配置。該移動沈降片在進入至編織針筒內的狀態下,藉由卡止部,將鉤在編織針的針織物的最終線圈向編織針筒的內側擠壓,而在編織針的內側面與最終線圈的之前的線圈之間形成間隙。沈降片升降機構在移動針與編織針相連的狀態下,使移動沈降片從編織針沿編織針軸方向轉移至移動針。
較佳為移動沈降片包括:帶板狀的移動沈降片本體,具有傾斜部且形成為銳角的前端部,以及形成於傾斜部且卡止於最終線圈的卡止部,前端部及卡止部比移動沈降片本體的厚度薄,移動沈降片本體的厚度與編織針間的間隙相同。該情況下,藉由插入至各編織針間的移動沈降片本體,在針織物移動時,可對編織針與移動針前端的位置進行導引而使線圈移動。因此,不需要專利第4030853號公報的編織針導環等導引構件,從而實現了零件個數的削減與構成的簡化。另外,沈降片本體的厚度與編織針間的間隙相同包括如下狀態,該狀態與以移動沈降片本體能夠進入至編織針的間隙內且轉移的程度在兩者之間具有間隙的狀態的大致相同。
編織針及移動針在圓周方向上等間隔地配置,而構成編織針群及移動針群。移動針群以180°間隔一分為二,其中一個第1移動針群安裝於固定哈夫盤,另一個第2移動針群安裝於可動哈夫盤。較佳為可動哈夫盤經由鉸鏈部反轉自如地安裝於固定哈夫盤,並選擇性地被設定為如下狀態:固定哈夫盤及可動哈夫盤位於同一平面上的打開狀態,及第2移動針群的前端接近或接觸於第1移動針群的前端而兩移動針相連的閉合狀態。
較佳為在閉合狀態下,第1移動針群與第2移動針群將前端在哈夫盤的半徑方向上錯開位置而配置,在第1移動針群與第2移動針群的一者的前端形成著收納另一者的前端的收納槽,閉合狀態下一者的前端收納於另一者的收納槽,第1移動針群與第2移動針群在移動針軸方向上相連。該情況下,能夠經由收納槽,將第1移動針群與第2移動針群確實地在軸方向上連結。
較佳為在使最終線圈從編織針移動至移動針前,在針織物的最終線圈的上方,使移動沈降片插入至編織針間的間隙後下降,藉由移動沈降片的前端部下表面擠壓最終線圈,使移動前的最終線圈的高度對齊。具有腳後跟部或腳尖部等剩餘部分的襪子類針織物中,即便欲使鉤在編織針的針織物的線圈對齊而從針織物下降管抽吸針織物,在剩餘部分亦有鬆弛,因而無法使針織物充分拉伸,從而存在針織物的線圈不對齊的情況。藉由事先使用移動沈降片使最終線圈的高度對齊,能夠消除因線圈的不對齊而線圈鉤掛在編織針的鉤等的不良情況。並且,能夠獲得將針織物的最終線圈確實地卡止於移動沈降片的卡止部的效果。
較佳為在最終線圈從編織針移動至移動針後,為了縫合針織物的最終線圈而使針織物轉移至縫紉機單元,與縫紉機單元的縫紉機針的升降聯動而使固定哈夫盤沿周方向旋轉。該情況下,無須將縫紉機單元沿著最終線圈移動而構成變得簡單。而且,較佳為固定哈夫盤側的移動針在軸方向上具有縫紉機針導槽,在縫紉機針的升降時藉由縫紉機針導槽來導引縫紉機針。該情況下,將縫紉機針確實地導引至各最終線圈,而進行確實的縫合。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能夠使具有剩餘部分的圓編機的針織物從編織針確實地移動至移動針。並且,能夠使針織物的線圈不會鉤掛到編織針的鉤等地順暢地移動。
如圖1、圖2所示,本發明的圓編機系統10包括圓編機11、針織物開口部縫合裝置12、及針織物移動裝置13。如圖3所示,圓編機11包括橫桿14、剪刀台15、閂鎖環(latch ring)16、線軌跡裝置17、沈降片頭18、編織針筒19、針織物下降管20或未圖示的線供給部等。
如圖4所示,多個編織針21沿圓周方向以固定間距並列設置於編織針筒19的上端。沈降片25以編織針21間的間隙且藉由凸輪驅動在編織針筒19的半徑方向上進退自如地設置於沈降片頭18。藉由該些各部聯動,如周知般,相對於編織針21藉由針織紗依次形成線圈,如圖3所示,作為針織物27的襪子按照羅口部27a、腿部27b、腳後跟部27c、腳部27d、腳尖部27e的順序編織成筒狀。
如圖1所示,在圓編機11的側方附設針織物開口部縫合裝置12。針織物開口部縫合裝置12包括縫紉機單元100、針織物朝背面翻轉單元101、排出單元102。藉由該些各單元100~單元102聯動,在縫合針織物27(參照圖3)的開口緣部後,可排出至未圖示的製品接收盒等中。
如圖5所示,針織物移動裝置13包括針織物移動裝置本體30、及使針織物移動裝置本體30轉移的轉移機構31。轉移機構31包括升降旋轉軸32、轉移臂33。升降旋轉軸32藉由導引筒部36沿鉛垂方向轉移自如地且繞鉛垂軸旋轉自如地受到支持。升降旋轉軸32的上部固定著轉移臂33。轉移臂33的前端安裝著針織物移動裝置本體30。轉移臂33與導引筒部36之間安裝著擺動氣缸37。擺動氣缸37以升降旋轉軸32為中心,使轉移臂33在水平面內例如旋轉90°。藉由該旋轉,使針織物移動裝置本體30向如圖17所示圓編機11的編織針筒19的上方區域(以下稱作編織平台)、及如圖1所示針織物開口部縫合裝置12的轉向管110的上方區域(以下稱作縫合平台)轉移。
如圖5所示,在升降旋轉軸32的下端從下開始依序串聯連接著臂上下第1氣缸32a、臂上下第2氣缸32b、臂上下第3氣缸32c。藉由選擇性地驅動一個或多個該些氣缸32a~氣缸32c,升降旋轉軸32沿鉛垂方向升降,從而轉移臂33在一連串步驟中被設定為必要高度。
如圖6所示,針織物移動裝置本體30包括移動針單元40及移動沈降片單元41。移動針單元40包括保持著移動針34的固定哈夫盤43、可動哈夫盤44、及保持該些的移動針保持筒45。移動針單元40在編織針筒19的上方藉由轉移臂33(參照圖5)升降,使保持於編織針21的針織物27從編織針21完全移動至固定哈夫盤43及可動哈夫盤44的移動針34。
移動針保持筒45經由軸承50旋轉自如地安裝於移動裝置基座51。如圖5所示,該移動裝置基座51固定著轉移臂33的一端。如圖6所示,移動針保持筒45被上下地分割為上保持筒部45a與下保持筒部45b,之間固定著移動針旋轉齒輪52。如圖7所示,在移動針旋轉齒輪52連著馬達53的驅動齒輪53b。藉由馬達53的旋轉,移動針旋轉齒輪52進行旋轉,由此可經由移動針保持筒45使各哈夫盤43、哈夫盤44旋轉。由該些馬達53、移動針旋轉齒輪52、移動針保持筒45等構成旋轉機構106。旋轉機構106如圖40所示,在藉由縫紉機單元100縫合針織物27的最終線圈26(參照圖24)時,與縫紉機針107的升降聯動地使固定哈夫盤43間歇旋轉,將縫紉機針107確實地插入至各最終線圈26,使縫紉機線108穿過各最終線圈26,能夠每一針目地縫合(亦稱作對目縫合(linking)或套環縫合(looping))。另外,本實施形態中與縫紉機針協動的彎針(looper needle)省略圖示。而且,縫紉機線亦不限於一根,亦可使用兩根、三根、及多根線。
如圖8所示,固定哈夫盤43在哈夫盤本體43a的外周面具有移動針保持槽43b,在該移動針保持槽43b內放置移動針34,藉由支持具43c從上開始擠壓而構成。可動哈夫盤44亦與固定哈夫盤43同樣地構成,包括哈夫盤本體44a、保持移動針34的移動針保持槽44b、及支持具44c。藉此,第1移動針群安裝於固定哈夫盤43,第2移動針群安裝於可動哈夫盤44。固定哈夫盤43與可動哈夫盤44藉由鉸鏈部46,將可動哈夫盤44相對於固定哈夫盤43能夠旋轉(反轉)180°地安裝。而且,固定哈夫盤43的支持具43c固定於移動針保持筒45。
如圖9所示,通常狀態下固定哈夫盤43及可動哈夫盤44成為移動針34在圓周方向上相連的打開狀態。該狀態下,如圖19~圖21、圖23~圖25所示,從編織針21向移動針34進行針織物27的交付。如圖10所示,當可動哈夫盤44反轉而對準固定哈夫盤43時,該些哈夫盤43、哈夫盤44成為閉合狀態。該閉合狀態下,如圖33所示,各哈夫盤43、哈夫盤44的移動針34的前端彼此接觸而相連,因而,由可動哈夫盤44的移動針34保持的針織物開口的一半的最終線圈26分別對準於由固定哈夫盤43的移動針34保持的剩餘的一半的最終線圈26。如此最終線圈26被對準的針織物27移動至固定哈夫盤43的移動針34後(參照圖35),如圖38所示,藉由縫紉機單元100進行縫合。
本實施形態中,為了確實地進行閉合狀態下的移動針34彼此的連結,可動哈夫盤44的移動針34的配置半徑相對於固定哈夫盤43的移動針34的配置半徑稍大。因此,如圖10的表示放大部分的Z1般,在將可動哈夫盤44閉合時,成為相對於可動哈夫盤44的移動針34,固定哈夫盤43的移動針34在哈夫盤43的半徑方向上偏移(offset)的狀態。該偏移的狀態下,在可動哈夫盤44的移動針34的前端,在固定哈夫盤43的移動針34的前端所處的部分設置著前端收納槽34a。固定哈夫盤43的移動針34的前端進入該前端收納槽34a。如此,與藉由將反轉時的上下的移動針34在半徑方向上稍微偏移而配置,使移動針34的前端彼此對接而相連的情況相比,能夠確實地進行兩移動針34的連結。
如圖8所示,在移動針保持筒45沿鉛垂方向形成著插通孔45c,該插通孔45c中升降自如地配置著鎖緊軸56。鎖緊軸56的下端部進入可動哈夫盤44的鎖緊槽44d,限制可動哈夫盤44的反轉。鎖緊軸56的上端固定著鎖緊環57。
如圖7所示,以覆蓋移動針旋轉齒輪52的方式,在移動針保持筒45安裝著可動哈夫盤44的鎖緊蓋55。鎖緊蓋55包括鎖緊氣缸55a與止動件55b。鎖緊環57藉由鎖緊氣缸55a而升降,下降時鎖緊軸56的下端部進入鎖緊槽44d(參照圖8),限制可動哈夫盤44的反轉。當藉由鎖緊氣缸55a將鎖緊環57提升而觸碰到止動件55b並停止時,鎖緊軸56的下端部從鎖緊槽44d拔出,因而,可動哈夫盤44的反轉限制被解除。
移動針保持筒45的上部升降自如地安裝著半環升降筒58。在半環升降筒58經由升降軸59而固定著半環60。升降軸59被上下分割,並升降自如地安裝於移動針保持筒45。如圖6所示,半環升降筒58包含內筒58a與外筒58b,該些以筒心為中心旋轉自如地構成。如圖7所示,在外筒58b的上方,氣缸安裝板61經由撐條61a安裝於鎖緊蓋55。氣缸安裝板61與外筒58b之間,安裝著半環下降第1氣缸62a、半環下降第2氣缸62b。該些半環下降第1氣缸62a或半環下降第2氣缸62b被選擇性地驅動,藉此從使半環60向上方退避的第1位置(參照圖36~圖38),下降至使由縫紉機單元100縫合的針織物27從移動針34取下的第2位置(參照圖40)、或用以切斷縫合後的縫紉機線108的第3位置(參照圖41)。該下降時能夠將縫紉機線108從縫合後的針織物27切斷。
如以上,移動針旋轉齒輪52及馬達53、擠壓縫合時的針織物開口部的半環60及該半環60的升降機構68、可動哈夫盤44的反轉鎖緊機構69等聯動,藉此如以後說明般,針織物開口部縫合裝置12的縫合平台上,針織物27的開口的一半重合於另一半,進行縫紉機線108的縫合及縫紉機線108的切斷。
如圖7所示,移動沈降片單元41包括移動沈降片進退機構70、及使其在鉛垂方向上升降的移動沈降片升降機構71。如圖11所示,移動沈降片進退機構70從下開始依次包括頭72、基座73、移動沈降片49、沈降片帶75、凸輪保持環76、凸輪77、蓋體78、旋轉環79、固定螺桿74、及移動沈降片進退氣缸80。頭72安裝於環狀的基座73。
移動沈降片49設置為與編織針21相同的數量,進入頭72的放射槽72a,在頭72的半徑方向上呈放射狀配置且轉移自如地得到保持。如圖12所示,移動沈降片49包括帶板狀的移動沈降片本體49a、形成於移動沈降片本體49a的內側端部的前端部49b、及從移動沈降片本體49a的外側端部向上方突出的突起49c。前端部49b具有傾斜部49d且形成為銳角。在傾斜部49d的上部,卡止爪49e向前端側突出而形成,傾斜部49d與卡止爪49e之間形成著卡止部49f。前端部49b、傾斜部49d、卡止爪49e形成得比移動沈降片本體49a的厚度薄。而且,移動沈降片本體49a的厚度與編織針21間的間隙相同。另外,移動沈降片本體49a的厚度與編織針21間的間隙相同包括如下狀態,該狀態與以移動沈降片本體49a能夠進入至編織針21間的間隙內且轉移的程度在兩者之間留有空餘的狀態大致相同,不同於移動沈降片本體49a在間隙內無法進退的嚴格意義。移動沈降片49的外側端面形成著帶槽49g。如圖11所示,帶槽49g中放入橡膠製或螺旋彈簧製沈降片帶75。沈降片帶75對移動沈降片49朝向內側施力。
凸輪77包含在周方向上分割的凸輪本體77a,該些凸輪本體77a呈環狀地由固定螺桿74連結。凸輪本體77a藉由凸輪保持環76與蓋體78而在蓋體78的半徑方向上轉移自如地受到夾持。在蓋體78,用以將凸輪本體77a在大致半徑方向上導引的導槽78a設置為凸輪本體77a的個數的2倍。在旋轉環79,在與半徑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形成著凸輪槽79a。
固定螺桿74貫通各凸輪槽79a及導槽78a,螺固於凸輪本體77a。旋轉環79旋轉自如地保持於蓋體78。在旋轉環79形成著向外側突出的突部79b。而且,在基座73延伸設置著移動沈降片進退氣缸80的基端部安裝用的托架部73b。在該些突部79b與托架部73b安裝著移動沈降片進退氣缸80。
移動沈降片49藉由沈降片帶75而被朝向內側施力,因而,移動沈降片49的突起49c抵接於凸輪77的外周面。藉由移動沈降片進退氣缸80的桿80a出沒,旋轉環79旋轉規定角度。
如圖13A所示,在移動沈降片進退氣缸80的桿80a突出的狀態下,固定螺桿74位於凸輪槽79a的外側端部。藉此,凸輪77(參照圖11)成為大徑,成為移動沈降片49後退的退避狀態。
而且,如圖13B所示,在移動沈降片進退氣缸80的桿80a被拉進的狀態下,固定螺桿74位於凸輪槽79a的內側端部。藉此,凸輪77為小徑,移動沈降片49藉由沈降片帶75的向內側的施力而前進,成為進入狀態。
如圖14所示,在移動沈降片49為進入狀態下,從編織針筒19的外側朝向內側在半徑方向上將移動沈降片49插入至編織針21間的間隙。前端部49b與移動沈降片本體49a相比,以隨著朝向前端而逐漸變薄的方式傾斜切斷兩側面的上側部分,因而,可確實地將移動沈降片49插入至編織針21間的間隙。而且,插入後,移動沈降片本體49a位於編織針21間的間隙,因而,可將編織針21在周方向上進行導引。另外,包含卡止爪49e的前端部49b除以逐漸變薄的方式形成之外,亦可形成為比移動沈降片本體49a薄的固定的厚度。
如圖7所示,移動沈降片升降機構71包括移動沈降片升降氣缸71a、移動沈降片下降第1氣缸71b、移動沈降片下降第2氣缸71c、移動沈降片上升移動氣缸71d、氣缸安裝板71e。移動沈降片升降氣缸71a安裝於移動裝置基座51與移動沈降片進退機構70的基座73之間,對該些基座彼此的間隔進行調節。在氣缸安裝板71e安裝著固定於移動裝置基座51的移動沈降片下降第1氣缸71b、移動沈降片下降第2氣缸71c、移動沈降片上升移動氣缸71d的作用點。藉由選擇性地驅動該些各氣缸71a~氣缸71d,移動沈降片進退機構70可從上升最高的第1位置(參照圖6)起依序下降至第2位置(參照圖27)、第3位置(參照圖19)、第4位置(參照圖20),藉由對該些位置進行切換,而可使移動沈降片49在規定的範圍內升降。
藉由使用移動沈降片進退機構70及移動沈降片升降機構71使各部聯動,而可使編織針筒19的針織物27移動至移動針34。而且,在使針織物27移動至移動針34後,利用針織物開口部縫合裝置12,使可動哈夫盤44反轉,使縫合的開口部分的半周的最終線圈26彼此對準,並由縫紉機單元100縫合,由此襪子完成。
如圖40所示,縫紉機單元100包括:縫紉機本體103,將縫紉機本體103放置於腳尖開口部的轉移機構104,從上下方向夾著並保持腳尖開口部的腳尖開口部保持機構105,以及使腳尖開口部旋轉的旋轉機構106。
針織物朝背面翻轉單元101如圖31所示包括:轉向管110,供轉向管110的下端部插入而升降的下側管升降機構111,轉向管夾緊機構112,轉向桿113(參照圖42、圖43),以及轉向桿升降機構(未圖示)。
以下,按照圓編機系統10的動作順序,將各部的構成及其動作一併進行說明。圖3表示圓編織剛結束後的編織平台的縱剖面。另外,以下的各縱剖面中,為了避免圖式的複雜化,僅表示剖面(端面),省略其內側可看見的構件。由剪刀台15切斷線的剛編織後的針織物27將最終線圈26鉤在各編織針21(參照圖24),並收納於針織物下降管20內。包含剪刀台15、閂鎖環16、線軌跡裝置17的上部裝置安裝於橫桿14。橫桿14藉由未圖示的氣缸而沿鉛垂方向擺動。藉由該擺動而在如圖2、圖3所示圓編機11的編織針筒19中閂鎖環16等面對面的編織位置,與如圖15、圖16所示閂鎖環16等從編織位置向上方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間移位。
在圖3所示的狀態下,針織物下降管20經由未圖示的閥而連結於吸風機(suction blower),針織物27在針織物下降管20內被朝向下方抽吸。針織物下降管20雖省略圖示,但構成為藉由多個氣缸而在上層、中層、下層的三階段的位置升降。橫桿14向上方旋轉時,剪刀台15、閂鎖環16、線軌跡裝置17轉移至退避位置(參照圖16)。
如圖16所示,沈降片頭18上的沈降片凸輪18a或橡膠沈降片凸輪(未圖示)為作用狀態,沈降片25在編織針21間在編織針筒19的半徑方向上朝向外側轉移,沈降片25的卡止爪脫離編織針21。藉此,卡止爪對針織物27的卡止被解除。接下來,編織針21上升至非編成位準,成為從編織針筒19向上方最大突出的狀態。而且,針織物下降管20上升而放置於上層。藉此,針織物27的最終線圈26位於編織針21的舌針(latch)(亦稱作鉤針(latch needle))21a的附近(參照圖26)。接下來,使編織針筒19旋轉,使編織針21與移動針34成為對應的位置關係後停止,並藉由未圖示的鎖緊裝置進行鎖緊以使編織針筒19不會意外地旋轉。然後,圖7所示的移動沈降片下降第1氣缸71b、移動沈降片下降第2氣缸71c成為伸長狀態,準備移動沈降片49的下降定位用的止動件。
當從圖15的狀態起,使擺動氣缸37的桿向收縮方向作用而轉移臂33旋轉時,如圖17、圖18所示,針織物移動裝置本體30向編織針筒19的上方即編織平台轉移,成為圖6的狀態。接下來,圖5所示的臂上下第1氣缸32a、臂上下第2氣缸32b成為收縮的狀態,移動針34從圖6的位置下降,並如圖19所示,停止於從移動位置算起10 mm上的位置。而且,來自針織物下降管20的抽吸停止。接下來,移動沈降片升降氣缸71a(參照圖7)為非作用狀態(自由的狀態),如圖19所示,移動沈降片進退機構70因自重而下降至移動沈降片下降第1氣缸71b伸長狀態的高度。而且,藉由移動沈降片進退機構70,移動沈降片49從圖13A所示的退避狀態成為圖13B所示的進入狀態。
然後,如圖20所示,針織物下降管20下降而位於中層的位置。而且,移動沈降片下降第1氣缸71b成為收縮的狀態,移動沈降片進退機構70下降至移動沈降片下降第2氣缸71c的伸長狀態的高度。藉由因該下降而為進入狀態的移動沈降片49使針織物27下降,各最終線圈以在鉛垂方向上為固定位置(同一水平位準)的方式對齊。藉此,移動沈降片49的卡止爪49e一直以固定位置與各最終線圈26接觸,從而可藉由移動沈降片49確實卡止最終線圈26。
接下來,如圖21所示,移動沈降片49處於退避位置。而且,移動沈降片下降第2氣缸71c(參照圖7)成為收縮的狀態,移動沈降片49下降至移動沈降片進退機構70與沈降片蓋體18b接觸的高度。進而,臂上下第3氣缸32c(參照圖5)成為收縮狀態。藉此,如圖22所示,移動針34的前端與編織針21的背面接觸或接近。
接下來,成為從如圖13A所示移動沈降片進退氣缸80的桿突出的狀態,到如圖13B所示桿隱沒的狀態,移動沈降片49從退避位置變為進入位置。藉此,如圖26所示,使最終線圈26卡止於移動沈降片49的卡止部49f。
圖24表示最終線圈26鉤在編織針21的狀態的編織針21周邊的針織物27的橫剖面。圖25表示在編織針21間的間隙,在半徑方向上從外側朝向內側插入移動沈降片49的狀態的編織針21周邊的針織物27的橫剖面。圖26表示在編織針21間插入了移動沈降片49的狀態的側面。移動沈降片49插入至編織針21的內側,由此,鉤在編織針21的鄰接的最終線圈26的連結部分26b由移動沈降片49的前端部49b的突起49c的卡止爪49e向內側擠壓。藉此,如圖25所示,鉤在編織針21的最終線圈26的背面側延伸,在與內側線圈26a之間形成著間隙G1。藉由該間隙G1,當使針織物27從下向上提升而從編織針21向移動針34轉移時,最終線圈26能夠不卡止於移動針34的前端地順暢地行進。
如圖22所示,移動針34下降而在相對於編織針21在上下方向上相連的移動位置,成為移動針34的外側前端面與編織針21的內側背面接觸的狀態或接近的狀態。如此,成為接觸的狀態或接近的狀態取決於,可動哈夫盤44的移動針34的配置半徑相對於固定哈夫盤43的移動針34的配置半徑稍大。因此,在兩哈夫盤43、哈夫盤44為打開狀態時,若編織針21接近移動針34,則兩者間的間隙不同,正因為固定哈夫盤側的移動針34的配置半徑小,固定哈夫盤側的移動針34與編織針21之間形成間隙。然而,如圖26所示,因藉由移動沈降片49將針織物27的最終線圈26朝向內側按壓,編織針21朝內側稍微撓曲,編織針21的背面與移動針34的前端接觸,因而,微小間隙的發生並不特別存在問題。因此,編織針21與移動針34在鉛垂方向上大致一體化,能夠使針織物27的最終線圈26從編織針21向移動針34確實地移動。
另外,圖26中,在使移動針34的前端相對於編織針21的背面密接的狀態下一體化,此外,亦可將編織針21的背面傾斜切割,使移動針34的前端與該傾斜切割形成的錐形物接觸或擴開間隙而接近。在接近的情況下,該間隙比編織線的粗細度小,藉由例如設為1/4以下,由此防止最終線圈26卡止於編織針21與移動針34的連結部分的間隙。
接下來,如圖27所示,移動沈降片上升移動氣缸71d成為伸長狀態,藉由移動沈降片49使針織物27上升到移動針34的上部。藉此,在針織物27的最終線圈26進入至移動針34的狀態下,藉由移動沈降片49,阻止最終線圈26從移動沈降片49的脫落,從而針織物27被確實地保持於各移動針34。
接下來,臂上下第1氣缸32a~第3氣缸32c(參照圖5)成為伸長狀態,如圖28所示,移動裝置基座51恢復至轉移高度(上層)。而且,針織物下降管20上升至上層。接下來,在解除編織針筒19的旋轉鎖緊後,使編織針筒19旋轉,編織針21達到成為被沈降片25遮蔽的高度的浮子位準(float level)之前,編織針21下降。藉此,在下一步驟中,即便使轉移臂33擺動,針織物27亦不會與編織針21接觸地將針織物27從針織物下降管20拉抽。
接下來,藉由使擺動氣缸37(參照圖5)向桿伸長的方向發揮作用,如圖29所示,轉移臂33朝向針織物開口部縫合裝置12而開始旋轉。然後,轉移至圖2所示的位置。接下來,針織物下降管20處於下層位置。接下來,如圖3所示,橫桿14從退避位置向編織位置擺動,在編織位置放置剪刀台15、閂鎖環16、線軌跡裝置17,而開始下一次編織。
如圖30所示,未圖示的抽吸切換閥成為打開狀態,從轉向管110進行抽吸。接下來,臂上下第1氣缸32a~第3氣缸32c(參照圖5)成為收縮的狀態,針織物移動裝置本體30處於下層位置。接下來,未圖示的抽吸切換閥成為閉合狀態,停止從轉向管110進行抽吸。
如圖31所示,藉由轉向管支持具109的上升而轉向管110上升,轉向管110穿過針織物27中。藉此,針織物被朝背面翻轉。接下來,如圖32所示,轉向管夾緊機構112的升降氣缸112a伸長而下降後,夾緊氣缸112b發揮作用而保持轉向管110。接下來,僅轉向管支持具109下降。接下來,移動沈降片49處於退避位置後,移動沈降片升降氣缸71a成為收縮的狀態,移動沈降片49向上方退避。
接下來,如圖33所示,可動哈夫盤反轉驅動部85從退避位置轉移至能夠作用於可動哈夫盤44的位置。而且,鎖緊蓋55的鎖緊氣缸55a成為伸長狀態而可動哈夫盤44的鎖緊被解除。哈夫盤反轉驅動部85具有供使可動哈夫盤44反轉的反轉銷44e插入的反轉銷承接部85a,藉由旋轉180°而將可動哈夫盤44反轉。當哈夫盤反轉驅動部85作動時,可動哈夫盤44的移動針34以成為一直線狀的方式與固定哈夫盤43的移動針34接觸。接下來,反轉鎖緊機構69作動,可動哈夫盤44閉合的狀態得以維持。然後,可動哈夫盤反轉驅動部85回到退避位置。
如圖34所示,移動沈降片升降氣缸71a發揮作用成為伸長的狀態,使移動沈降片49轉移至下方後,移動沈降片進退機構70成為進入狀態,移動沈降片49的前端上端部進入至鉤在可動哈夫盤44的移動針34的最終線圈26的下端部。接下來,如圖35所示,移動沈降片上升移動氣缸71d成為伸長狀態,可動哈夫盤44側的移動針34的最終線圈26被朝向上方提升,轉移至固定哈夫盤43的移動針34。
如圖36所示,移動沈降片49達到退避位置後,移動沈降片升降氣缸71a成為收縮的狀態,移動沈降片49向上方退避。接下來,哈夫盤反轉驅動部85再度上升後,反轉鎖緊機構69不發揮作用而可動哈夫盤44的反轉狀態的鎖緊被解除。然後,藉由哈夫盤反轉驅動部85進行可動哈夫盤44的反轉復原後,鎖緊蓋55的鎖緊氣缸55a成為收縮的狀態,可動哈夫盤44成為離開固定哈夫盤的打開狀態後,再度被鎖緊。然後,哈夫盤反轉驅動部85下降而轉移至退避位置。
如圖37所示,轉向管支持具109及下針織物擠壓件115上升而在與半環60之間夾持針織物27。
如圖38所示,藉由馬達53(參照圖7)使移動針旋轉齒輪52旋轉,使縫合開始部轉移至縫紉機針107的位置。然後,使縫紉機進退氣缸104a伸長,將縫紉機本體103放置於縫合位置。接下來,對縫紉機本體103進行驅動,與縫紉機針107的動作聯動而驅動馬達53,藉此,利用縫紉機針107將最終線圈26逐針目地縫合。
如圖39所示,在移動針34的固定哈夫盤43的半徑方向外側面,沿著移動針34的軸方向形成剖面例如為V字形或半圓形、圓弧形的縫紉機針導槽34b。而且,移動針34的下端部(前端部)包括朝向內側傾斜的傾斜面34c、及與移動針34的軸方向平行的平坦面34d。縫紉機針導槽34b在傾斜面34c開口。因此,縫紉機針107進入縫紉機針導槽34b而下降,因而縫紉機針107的前端確實地導引至保持於移動針34的最終線圈26內。藉此,針對每個最終線圈26確實地進行縫合。移動針34的前端34e變尖成三角錐狀。
如圖40所示,縫合後,在使半環下降第1氣缸62a成為伸長的狀態後,使臂上下第1氣缸32a成為伸長的狀態,使移動針34例如上升20 mm,將縫合的最終線圈26從移動針34拔出。此時,針織物27由下針織物擠壓件115與半環60夾持的狀態得以維持。然後利用縫紉機本體103將縫紉機線108的空環例如製作成10針目左右。
如圖41所示,半環下降第2氣缸62b成為伸長狀態,由下針織物擠壓件115與半環60夾持的針織物27的位置向下方轉移。然後,切割器進退氣缸120向伸長方向作動,切割器121進入縫紉機線108的空環的上部。接下來,切割器上下氣缸122成為伸長狀態而將切割器121放置於空環的切斷位置。接下來,切割器進退氣缸120成為收縮的狀態,藉由切割器121的退避動作將空環切斷。然後,使切割器上下氣缸122成為收縮狀態而使切割器121回到初始的位置。接下來,縫紉機進退氣缸104a收縮而縫紉機本體103被放置於退避位置。
接下來,如圖42所示,噴出口側抽吸切換閥(未圖示)成為打開狀態,經由排出單元102從轉向管110進行抽吸。接下來,下針織物擠壓件115下降而處於退避位置,轉向管支持具109亦暫時轉移至最下層。然後,轉向桿113與轉向管支持具109一併上升,將針織物27在轉向管110內提升,由此,針織物27再次以針織物27的表側成為表面的方式反轉,經由圖1所示的排出單元102的排出管102a排出至未圖示的製品接收盒。然後,噴出口側抽吸切換閥成為閉合狀態,排出管102a的抽吸被解除。而且,半環下降第1氣缸62a、半環下降第2氣缸62b成為收縮的狀態,半環60向上方退避。而且,轉向管支持具109進而上升而處於上層位置。
接下來,如圖43所示,夾緊氣缸112b成為收縮的狀態而轉向管110的保持從夾緊機構112過渡到轉向管支持具109。然後轉向管支持具109與轉向桿113及轉向管110一併下降而放置於下層。
接下來,如圖43所示的夾緊機構112的升降氣缸112a成為收縮的狀態,夾緊管112c向上方退避。而且,臂上下第2氣缸32b、臂上下第3氣缸32c向伸長方向作動,轉移臂33被放置於上層的位置。該上層位置中,轉移臂33在水平面內能夠轉移。
藉由重複進行以上的動作,由圓編機11編織針織物27後,藉由針織物移動裝置13送到針織物開口部縫合裝置12,使腳尖開口部閉合後,經由排出單元102排出到製品接收盒。而且,在利用針織物開口部縫合裝置12將腳尖開口部閉合時在圓編機11中編織下一個針織物27,從而可效率佳地生產襪子類等針織物27。
尤其在本實施形態中,為一種針織物移動方法,為了將由圓編機11編織的針織物27的一端閉合而使針織物27從圓編機11的編織針筒19移動至針織物移動裝置13,且如圖45所示包括:移送準備步驟ST1,針織物移動裝置轉移步驟ST2,針織物線圈對齊步驟ST3,線圈間隙形成步驟ST4,針織物移動步驟ST5,針織物轉移步驟ST6,針織物朝背面翻轉步驟ST7,腳尖開口部對準步驟ST8,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9,針織物朝表面翻轉步驟ST10,針織物排出步驟ST11,以及裝置復位步驟ST12。
移送準備步驟ST1中,如圖3、圖16所示,相對於由圓編機11編織的針織物27,使圓編機11的上部裝置從編織位置轉移至退避位置,使保持於圓編機11的編織針21的針織物27的最終線圈26(參照圖26)轉移至編織針21的舌針21a的下方,而使圓編機11的編織針筒19停止在固定位置。
針織物移動裝置轉移步驟ST2中,如圖6所示,使移取有針織物27的最終線圈26的針織物移動裝置13轉移至圓編機11的正上方。針織物線圈對齊步驟ST3中,如圖20所示,使針織物移動裝置13的移動沈降片49與針織物27接觸而下降,將針織物27的最終線圈26的高度在鉛垂方向上在固定位置處對齊。線圈間隙形成步驟ST4中,如圖23所示,使針織物移動裝置13的移動針34轉移至與編織針21的鉤背部接觸的高度,如圖26所示,利用移動沈降片49的卡止部49f保持編織針21間的針織物27的最終線圈26,且朝向編織針筒19的中心擠壓而在最終線圈26與編織針21的背面之間形成間隙G1。針織物移動步驟ST5中,如圖27所示,使移動沈降片49轉移至超過編織針21的鉤的高度,而使針織物27的最終線圈26移動至移動針34。另外,亦可代替使移動沈降片49轉移,而使移動針34下降至移動沈降片49夾持最終線圈26的高度後,使移動裝置整體上升,而使最終線圈26從編織針21移動至移動針34。
針織物轉移步驟ST6中,如圖28~圖30所示,藉由針織物移動裝置13使針織物27從編織平台向縫合平台轉移。
針織物朝背面翻轉步驟ST7中,如圖31、圖32所示,將轉向管110插入至針織物27內而使針織物27朝背面翻轉。
腳尖開口部對準步驟ST8中,如圖33所示,在將可動哈夫盤44的移動針34對準於固定哈夫盤43的移動針34後,如圖34所示,藉由移動沈降片單元41的移動沈降片49,使可動哈夫盤44的移動針34的最終線圈26移動至固定哈夫盤43的移動針34。
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9中,如圖38所示,將重合於固定哈夫盤43的移動針34的最終線圈彼此藉由縫紉機線108每一最終線圈(每一針目)地縫合。此時,藉由固定哈夫盤43的旋轉機構106而與縫紉機針的升降聯動地對針織物27的各最終線圈逐一針目地進行傳送,從而確實地將最終線圈每一針目地由縫紉機線108縫合。而且,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中,如圖39所示,因藉由移動針34的縫紉機針導槽34b在縫紉機針的升降時對縫紉機針進行導引,故可確實地使縫紉機針穿過各最終線圈內。
針織物朝表面翻轉步驟ST10中,如圖42所示,藉由轉向桿113插入至針織物內,在轉向管110內使針織物27朝表面翻轉。
針織物排出步驟ST11中,如圖42所示,在轉向管110內朝表面翻轉的針織物27被抽吸,如圖1所示,經由排出單元102的排出管102a而排出到設置於圓編機11的外部的未圖示的製品接收盒。
裝置復位步驟ST12中,如圖43、圖44所示,各作動部成為初始的位置狀態,而等待下一個針織物編結。
而且,所述實施形態中,縫合最終線圈時每一針目地使縫紉機線穿過一次,縫紉機線的穿過次數不僅可為一次亦可設為兩次以上。而且,藉由將縫紉機線多次穿過的區域設為最終線圈的閉合開始數線圈與閉合結束數線圈,而可加強縫合的閉合部分。而且,縫紉機線多次穿過的部分不限於閉合開始或閉合結束的區域,亦可為適宜的區域。而且,關於穿過最終線圈的縫紉機線,亦可例如替換為每次數個間距地穿過。例如可將縫紉機線穿過一次的線圈與穿過兩次的線圈交替,進而亦可設為每次數個間距地多次穿過縫紉機位置的線圈。
10‧‧‧圓編機系統
11‧‧‧圓編機
12‧‧‧針織物開口部縫合裝置
13‧‧‧針織物移動裝置
14‧‧‧橫桿
15‧‧‧剪刀台
16‧‧‧閂鎖環
17‧‧‧線軌跡裝置
18‧‧‧沈降片頭
18a‧‧‧沈降片凸輪
18b‧‧‧沈降片蓋體
19‧‧‧編織針筒
20‧‧‧針織物下降管
21‧‧‧編織針
21a‧‧‧舌針
25‧‧‧沈降片
26‧‧‧最終線圈
26a‧‧‧內側線圈
26b‧‧‧連結部分
27‧‧‧針織物
27a‧‧‧羅口部
27b‧‧‧腿部
27c‧‧‧腳後跟部
27d‧‧‧腳部
27e‧‧‧腳尖部
30‧‧‧針織物移動裝置本體
31、104‧‧‧轉移機構
32‧‧‧升降旋轉軸
32a‧‧‧臂上下第1氣缸
32b‧‧‧臂上下第2氣缸
32c‧‧‧臂上下第3氣缸
33‧‧‧轉移臂
34‧‧‧移動針
34a‧‧‧前端收納槽
34b‧‧‧縫紉機針導槽
34c‧‧‧傾斜面
34d‧‧‧平坦面
34e‧‧‧前端
36‧‧‧導引筒部
37‧‧‧擺動氣缸
40‧‧‧移動針單元
41‧‧‧移動沈降片單元
43‧‧‧固定哈夫盤
43a、44a‧‧‧哈夫盤本體
43b、44b‧‧‧移動針保持槽
43c、44c‧‧‧支持具
44‧‧‧可動哈夫盤
44d‧‧‧鎖緊槽
44e‧‧‧反轉銷
45‧‧‧移動針保持筒
45a‧‧‧上保持筒部
45b‧‧‧下保持筒部
45c‧‧‧插通孔
46‧‧‧鉸鏈部
49‧‧‧移動沈降片
49a‧‧‧移動沈降片本體
49b‧‧‧前端部
49c‧‧‧突起
49d‧‧‧傾斜部
49e‧‧‧卡止爪
49f‧‧‧卡止部
49g‧‧‧帶槽
50‧‧‧軸承
51‧‧‧移動裝置基座
52‧‧‧移動針旋轉齒輪
53‧‧‧馬達
53b‧‧‧驅動齒輪
55‧‧‧鎖緊蓋
55a‧‧‧鎖緊氣缸
55b‧‧‧止動件
56‧‧‧鎖緊軸
57‧‧‧鎖緊環
58‧‧‧半環升降筒
58a‧‧‧內筒
58b‧‧‧外筒
59‧‧‧升降軸
60‧‧‧半環
61‧‧‧氣缸安裝板
61a‧‧‧撐條
62a‧‧‧半環下降第1氣缸
62b‧‧‧半環下降第2氣缸
68‧‧‧升降機構
69‧‧‧反轉鎖緊機構
70‧‧‧移動沈降片進退機構
71‧‧‧移動沈降片升降機構
71a‧‧‧移動沈降片升降氣缸
71b‧‧‧移動沈降片下降第1氣缸
71c‧‧‧移動沈降片下降第2氣缸
71d‧‧‧移動沈降片上升移動氣缸
71e‧‧‧氣缸安裝板
72‧‧‧頭
72a‧‧‧放射槽
73‧‧‧基座
73b‧‧‧托架部
74‧‧‧固定螺桿
75‧‧‧沈降片帶
76‧‧‧凸輪保持環
77‧‧‧凸輪
77a‧‧‧凸輪本體
78‧‧‧蓋體
78a‧‧‧導槽
79‧‧‧旋轉環
79a‧‧‧凸輪槽
79b‧‧‧突部
80‧‧‧移動沈降片進退氣缸
80a‧‧‧桿
85‧‧‧可動哈夫盤反轉驅動部
85a‧‧‧反轉銷承接部
100‧‧‧縫紉機單元
101‧‧‧針織物朝背面翻轉單元
102‧‧‧排出單元
102a‧‧‧排出管
103‧‧‧縫紉機本體
104a‧‧‧縫紉機進退氣缸
105‧‧‧腳尖開口部保持機構
106‧‧‧旋轉機構
107‧‧‧縫紉機針
108‧‧‧縫紉機線
109‧‧‧轉向管支持具
110‧‧‧轉向管
111‧‧‧下側管升降機構
112‧‧‧轉向管夾緊機構/夾緊機構
112a‧‧‧升降氣缸
112b‧‧‧夾緊氣缸
112c‧‧‧夾緊管
113‧‧‧轉向桿
115‧‧‧下針織物擠壓件
120‧‧‧切割器進退氣缸
121‧‧‧切割器
122‧‧‧切割器上下氣缸
G1‧‧‧間隙
Z1‧‧‧放大部分
ST1~ST12‧‧‧步驟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圓編機系統的立體圖。 圖2是圓編機系統的平面圖。 圖3是表示圓編機的編織已結束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4是表示移動針、移動沈降片、編織針等的配置的立體圖。 圖5是表示針織物移動裝置的整體的立體圖。 圖6是表示將針織物移動裝置定位於編織位置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7是將針織物移動裝置本體分解表示的立體圖。 圖8是將移動針單元分解表示的立體圖。 圖9是表示打開狀態的移動針單元的立體圖。 圖10是表示閉合狀態的移動針單元的立體圖。 圖11是將移動沈降片進退機構分解表示的立體圖。 圖12是表示移動沈降片的一例的立體圖。 圖13A是表示移動沈降片為退避狀態的移動沈降片進退機構的立體圖。 圖13B是表示移動沈降片為進入狀態的移動沈降片進退機構的立體圖。 圖14是表示編織針、移動針、移動沈降片的位置關係的立體圖。 圖15是表示圓編機的上部機構打開而向上方退避的狀態的平面圖。 圖16是表示圓編機的上部機構向上方退避後,針織物下降管上升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17是表示將針織物移動裝置本體定位於編織位置的狀態的系統整體的立體圖。 圖18是表示將針織物移動裝置本體定位於編織位置的狀態的系統整體的平面圖。 圖19是表示為了使針織物的最終線圈對齊而移動沈降片處於進入位置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20是移動沈降片下降而使針織物的最終線圈對齊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21是表示移動針下降而在軸方向上與編織針相連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22是對固定哈夫盤側移動針及可動哈夫盤側移動針與編織針相連的狀態進行比較而表示的側面圖。 圖23是表示為了使針織物從編織針移動至移動針而移動沈降片處於進入位置,並擠壓針織物的最終線圈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24是表示針織物的最終線圈鉤在編織針的狀態的橫剖面圖。 圖25是表示藉由移動沈降片將針織物的最終線圈朝向內側擠壓的狀態的橫剖面圖。 圖26是表示藉由移動沈降片將針織物的最終線圈朝向內側擠壓的狀態的側面圖。 圖27是表示為了使針織物從編織針移動至移動針而移動沈降片上升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28是表示針織物移動裝置本體及針織物下降管上升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29是表示轉移臂旋轉而從針織物下降管拔出針織物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30是表示轉向管(turning pipe)下降而將針織物的下端抽吸至轉向管內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31是表示為了將針織物朝背面翻轉而轉向管上升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32是表示由夾緊裝置握持使針織物朝背面翻轉的轉向管上部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33是表示針織物移動裝置本體下降而可動哈夫盤藉由反轉裝置反轉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34是表示移動沈降片下降而進入至可動哈夫盤內的移動針間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35是表示為了將可動哈夫盤的移動針的線圈轉移至對應的固定哈夫盤的移動針而移動沈降片上升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36是表示移動沈降片向上方退避而可動哈夫盤復位到原來位置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37是表示轉向管支持具(holder)及下針織物擠壓件上升而將保持於固定哈夫盤的針織物夾持在與半環(half ring)之間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38是表示將縫紉機單元放置於縫合位置而縫合針織物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39是表示沿著軸方向形成於移動針的外側端面的縫紉機針導槽的移動針的立體圖。 圖40是表示使半環作用於下降方向而移動針單元向上方退避,將由縫紉機縫合的針織物從移動針取下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41是表示為了將縫合結束後的縫紉機線切斷而切割器作動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42是表示轉向桿上升而使針織物朝表面翻轉並向排出單元搬送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43是表示排出朝背面翻轉的織物後使轉向管下降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44是表示針織物移動裝置本體回到初始位置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45是表示針織物移動方法的各步驟的流程圖。
21‧‧‧編織針
21a‧‧‧舌針
26‧‧‧最終線圈
26a‧‧‧內側線圈
26b‧‧‧連結部分
27‧‧‧針織物
34‧‧‧移動針
49‧‧‧移動沈降片
49a‧‧‧移動沈降片本體
49b‧‧‧前端部
49e‧‧‧卡止爪
49f‧‧‧卡止部
G1‧‧‧間隙

Claims (14)

  1. 一種圓編機的針織物移動方法,為了將藉由編織針筒的編織針與沈降片的聯動而編織成的針織物的一端閉合,而使針織物從所述編織針筒的編織針移動至移動針,所述圓編機的針織物移動方法使所述移動針與所述編織針在所述編織針軸方向上相對地進入,而使所述移動針與所述編織針相連,在所述編織針筒的各編織針間的間隙內,使與所述沈降片分開設置的移動沈降片從所述編織針筒的半徑方向的外側向內側進入,藉由所述移動沈降片的前端部的卡止部,將鉤在所述編織針的針織物的最終線圈向所述編織針筒的內側擠壓,而在所述編織針的內側面與所述最終線圈的之前的線圈之間形成間隙,使所述移動沈降片從所述編織針沿所述編織針軸方向轉移至所述移動針,藉由所述移動沈降片使所述最終線圈從所述編織針移動至所述移動針。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圓編機的針織物移動方法,其中所述移動沈降片包括:帶板狀的移動沈降片本體,具有傾斜部且形成為銳角的所述前端部,以及形成於所述傾斜部且卡止在所述最終線圈的所述卡止部,所述前端部及所述卡止部比所述移動沈降片本體的厚度薄,所述移動沈降片本體的厚度與所述編織針間的間隙相同。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圓編機的針織 物移動方法,其中所述編織針及所述移動針在圓周方向上等間隔地配置,構成編織針群及移動針群,所述移動針群以180°間隔一分為二,其中一個第1移動針群安裝於固定哈夫盤,另一個第2移動針群安裝於可動哈夫盤,所述可動哈夫盤經由鉸鏈部而反轉自如地安裝於所述固定哈夫盤,並選擇性地被設定為如下狀態:所述固定哈夫盤及所述可動哈夫盤位於同一平面上的打開狀態,及所述第2移動針群的前端接近或接觸於所述第1移動針群的前端而兩移動針相連的閉合狀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圓編機的針織物移動方法,其中所述閉合狀態下,所述第1移動針群與所述第2移動針群將前端在所述各哈夫盤的半徑方向上錯開位置而配置,在所述第1移動針群與所述第2移動針群的一者的前端形成著收納另一者的前端的收納槽,所述閉合狀態下所述一者的前端收納於所述另一者的收納槽,所述第1移動針群與所述第2移動針群在移動針軸方向上相連。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圓編機的針織物移動方法,其中在使所述最終線圈從所述編織針移動至所述移動針前,在所述針織物的所述最終線圈的上方,使所述移動沈降片插入至所述編織針間的間隙後下降,藉由所述移動沈降片的前端部下表面擠壓所述最終線圈,使移動前的所述最終線圈的高度對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圓編機的針織物移動方法,其中在所述最終線圈從所述編織針移動至所述移動針後,為了縫合所述針織物的所述最終線圈而使所述針織物轉移至縫紉機單元,與所述縫紉機單元的縫紉機針的升降聯動而使所述固定哈夫盤沿周方向旋轉。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圓編機的針織物移動方法,其中所述固定哈夫盤側的所述移動針在軸方向上具有縫紉機針導槽,在所述縫紉機針的升降時藉由所述縫紉機針導槽來導引所述縫紉機針。
  8. 一種圓編機的針織物移動裝置,為了將藉由編織針筒的編織針與沈降片的聯動而編織成的針織物的一端閉合,而使針織物從所述編織針筒的編織針移動至移動針,所述圓編機的針織物移動裝置包括:移動針保持筒,在所述編織針筒的上方配置成在所述編織針筒的中心線方向上升降自如,在圓周方向上以固定間隔具有所述移動針,在下降狀態下接近所述編織針的內側面而所述移動針在軸方向上與所述編織針相連;移動沈降片,以所述編織針筒的各編織針間的間隙,在所述編織針筒的半徑方向上從外側向內側進退自如地、且與所述沈降片分開地配置,在進入至所述編織針筒內的狀態下,藉由卡止部,將鉤在所述編織針的所述針織物的最終線圈向所述編織針筒的內側擠壓,而在所述編織針的內側面與所述最終線圈的前一個線圈 之間形成間隙;以及移動沈降片升降機構,在所述移動針與所述編織針相連的狀態下,使所述移動沈降片從所述編織針沿所述編織針軸方向轉移至所述移動針。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圓編機的針織物移動裝置,其中所述移動沈降片包括:帶板狀的移動沈降片本體,具有傾斜部且形成為銳角的前端部,以及形成於所述傾斜部且卡止於所述最終線圈的所述卡止部,所述前端部及所述卡止部比所述移動沈降片本體的厚度薄,所述移動沈降片本體的厚度與所述編織針的間隙相同。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或第9項所述的圓編機的針織物移動裝置,其包括:移動針群,與所述編織針筒的所述編織針相對應地在圓周方向上等間隔地配置著所述移動針;固定哈夫盤,將所述移動針群以180°間隔一分為二,配置著其中一個第1移動針群;可動哈夫盤,配置著另一個第2移動針群;以及鉸鏈部,將所述可動哈夫盤反轉自如地安裝於所述固定哈夫盤,並選擇性地設定如下狀態:所述固定哈夫盤及所述可動哈夫盤位於同一平面上的打開狀態,及所述可動哈夫盤的所述第2移動針群的前端接近或接觸於所述固定哈夫盤的所述第1移動針群的前端而兩移動針相連的閉合狀態。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圓編機的針織物移動裝置,其中所述閉合狀態下,所述第1移動針群與所述第2移動針群將前端在所述各哈夫盤的半徑方向上錯開位置而配置,在所述第1移動針群與所述第2移動針群的一者的前端,具有在所述閉合狀態下收納所述另一者的前端的收納槽。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或第9項所述的圓編機的針織物移動裝置,其中在使所述最終線圈從所述編織針移動至所述移動針前,在所述針織物的所述最終線圈的上方,使所述移動沈降片插入至所述編織針間的間隙後下降,藉由所述移動沈降片的前端部下表面擠壓所述最終線圈,使移動前的所述最終線圈的高度對齊。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圓編機的針織物移動裝置,其包括:轉移機構,在所述最終線圈從所述編織針移動至所述移動針後,為了縫合所述針織物的所述最終線圈而使所述針織物轉移至縫紉機單元,以及旋轉機構,與所述縫紉機單元的縫紉機針的升降聯動而使所述固定哈夫盤沿周方向旋轉。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圓編機的針織物移動裝置,其中所述固定哈夫盤側的所述移動針在軸方向上具有縫紉機針導槽,在所述縫紉機針的升降時藉由所述縫紉機針導槽來導引所述縫紉機針。
TW104126022A 2014-08-29 2015-08-11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ving knitted fabric of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TWI5374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76629A JP5813192B1 (ja) 2014-08-29 2014-08-29 丸編機の編地移し方法及び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2372A TW201612372A (en) 2016-04-01
TWI537445B true TWI537445B (zh) 2016-06-11

Family

ID=545958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6022A TWI537445B (zh) 2014-08-29 2015-08-11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ving knitted fabric of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EP (1) EP3187632B1 (zh)
JP (1) JP5813192B1 (zh)
KR (1) KR101800222B1 (zh)
CN (1) CN106661784B (zh)
TR (1) TR201821038T4 (zh)
TW (1) TWI537445B (zh)
WO (1) WO201603128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87319B (zh) * 2015-12-07 2018-10-16 浙江海润精工机械有限公司 转移缝合装置
CN105887321B (zh) * 2015-12-07 2018-04-24 浙江海润精工机械有限公司 转移缝合装置
CN105887317B (zh) * 2015-12-07 2018-05-04 浙江海润精工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织袜缝合方法
CN105887322B (zh) * 2015-12-07 2018-05-18 浙江海润精工机械有限公司 转移缝头
CN105887324B (zh) * 2015-12-07 2018-05-18 浙江海润精工机械有限公司 转移缝头
CN105887315B (zh) * 2015-12-07 2018-03-02 浙江海润精工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织袜缝合方法
CN105887299B (zh) * 2015-12-07 2017-12-22 浙江海润精工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安装管装置
CN105887316B (zh) * 2015-12-07 2018-11-16 浙江海润精工机械有限公司 从袜机的针筒转移袜子的转移方法
CN105887323B (zh) * 2015-12-07 2018-08-07 浙江海润精工机械有限公司 转移缝合装置
CN105887320B (zh) * 2015-12-07 2018-01-16 浙江海润精工机械有限公司 一体式袜机
CN105887325B (zh) * 2015-12-07 2018-05-18 浙江海润精工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织袜缝合方法
CN105887318B (zh) * 2015-12-07 2018-11-16 浙江海润精工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翻袜功能的一体式袜机
CN105887313B (zh) * 2015-12-07 2018-04-24 浙江海润精工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织袜缝合方法
CN105887310B (zh) * 2015-12-07 2018-04-24 浙江海润精工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织袜缝合及翻袜方法
CN105887311B (zh) * 2015-12-07 2017-08-25 浙江海润精工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齿架操作组件
CN105887312B (zh) * 2015-12-07 2018-08-07 浙江海润精工机械有限公司 转移缝头
IT201600072994A1 (it) 2016-07-13 2018-01-13 Lonati Spa Dispositivo prelevatore per operare il prelievo di un manufatto tubolare a maglia da una macchina circolare per maglieria, calzetteria o simile e il suo trasferimento ad un’unita’ atta ad eseguire ulteriori operazioni sul manufatto.
CN106087222B (zh) * 2016-08-30 2018-02-23 泉州恒毅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可上下相互移圈的罗纹机
CN107805876A (zh) * 2017-11-24 2018-03-16 新昌县振兴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织袜缝头一体机的定位顶出装置
CN107805875B (zh) * 2017-11-24 2023-06-30 浙江专博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移动生克罩的一体式织袜机袜体定位顶出装置
IT201800002290A1 (it) * 2018-02-01 2019-08-01 Lonati Spa Procedimento per la realizzazione di tratti di manufatto a maglia mediante una macchina circolare per maglieria con cilindro degli aghi azionabile con moto rotatorio alternato attorno al suo asse.
CN108642726B (zh) * 2018-08-16 2023-10-27 浙江叶晓针织机械有限公司 袜头缝合固定装置
CN110230146A (zh) * 2018-11-02 2019-09-13 浙江叶晓针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织袜机
IT201900009615A1 (it) * 2019-06-20 2020-12-20 Santoni & C Spa Dispositivo rovesciatore di manufatti tubolari a maglia e metodo per il rovesciamento di un manufatto tubolare a maglia
CN112853593A (zh) * 2019-11-28 2021-05-28 浙江博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圆针织机的织物拾取转移装置
IT201900024108A1 (it) * 2019-12-16 2021-06-16 Sgm Automazioni S R L Procedimento per chiudere un’estremità di un manufatto tubolare direttamente su macchine circolari per calzetteria e maglieria e relativa macchina circolare
CN113493955B (zh) * 2020-03-19 2022-10-28 典洋针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高密度织物的移圈装置及其方法
TWM615158U (zh) * 2021-03-31 2021-08-01 大康織機股份有限公司 取襪結構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79746B1 (en) * 1994-04-26 1998-08-05 Sangiacomo S.p.A. Device for handling knitted products manufactured on circular stocking knitting machines
IT1291787B1 (it) * 1997-02-26 1999-01-21 Golden Lady Spa Metodo e macchina mononocilindro da calze e simili, per la chiusura automatica della estremita' finale di un tessuto tubolare a maglia
ITFI980040A1 (it) * 1998-02-20 1999-08-20 Fabritex Srl Dispositivo per la manipolazione di maglie di manufatti tessili.
IT1312444B1 (it) * 1999-05-14 2002-04-17 Lonati Spa Procedimento per la produzione di manufatti tubolari,del tipo calze osimili,chiusi in corrispondenza di un'estremita' assiale,con una
ITFI20010143A1 (it) * 2001-07-24 2003-01-24 Fabritex Srl Metodo e dispositivo per manipolare o movimentare le maglie di un manufatto tessile
ITFI20020199A1 (it) * 2002-10-21 2004-04-22 Fabritex Srl Metodo e apparato per unire i lembi di un manufatto tubolare tessuto a maglia
ITMI20080398A1 (it) * 2008-03-10 2009-09-11 Lonati Spa Dispositivo prelevatore per operare il prelievo di un manufatto tubolare a maglia da una macchina circolare per maglieria, calzetteria o simile e il suo trasferimento ad un'unita' atta ad eseguire ulteriori operazioni sul manufatto.
US7882711B2 (en) * 2009-06-19 2011-02-08 Massimo Bianchi Device for closing the toe at the end of tubular hosiery articles
CN101929028B (zh) * 2009-06-19 2014-10-29 马西莫·比安基 用于封闭管状针织袜制品末端处的袜头的装置和方法
TWI448595B (zh) * 2010-04-06 2014-08-11 Da Kong Entpr Co Ltd Sock body delivery device and method thereof
TWI539050B (zh) * 2013-11-15 2016-06-21 Da Kong Entpr Co Ltd Sewing sock machine needle plat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70034437A (ko) 2017-03-28
CN106661784B (zh) 2018-01-30
JP5813192B1 (ja) 2015-11-17
TW201612372A (en) 2016-04-01
EP3187632B1 (en) 2018-12-05
KR101800222B1 (ko) 2017-11-22
EP3187632A4 (en) 2017-09-13
TR201821038T4 (tr) 2019-01-21
JP2016050370A (ja) 2016-04-11
CN106661784A (zh) 2017-05-10
WO2016031281A1 (ja) 2016-03-03
EP3187632A1 (en) 2017-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37445B (zh)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ving knitted fabric of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TWI537444B (zh) Knitting fabric knitting method of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and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system
KR940009400A (ko) 마무리 됐을때 짜여진 관상의 물품의 두변부를 꿰매어 맞추는 장치와 방법
EP2377979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loops from the knitting machine needle
RU2114226C1 (ru) Способ соединения двух кромок вязаного на кругловязальной машине трубчатого изделия, в частности стачивания мыска носка,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EP2984220B1 (en) Method and machine for knitting tubular knitted articles
CZ20011295A3 (cs) Způsob a zařízení pro ąití ąpičky ponoľky
US10718075B2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a tubular article, such as a sock or the like, for automated pickup at the end of its forming on a double cylinder circular machine with at least one feed or drop, and double cylinder circular machine for the execution thereof
TW201723258A (zh) 用於從環狀編織機器提取管狀編織物件的裝置及方法
KR20030088036A (ko) 편성기로부터 튜블러 편성품을 집어올려 발가락 부분을봉합하는 장치
CN108474150B (zh) 用于将针织管状物品从里往外翻转的翻转设备
JP5854364B1 (ja) 丸編機の編地縫合方法及び丸編機システム
CN113825868B (zh) 用于生产具有闭合的趾部的管状针织制品的方法和设备
TWI683045B (zh) 用於編織管狀編織物件的方法及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