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26666B - 用于机动车的锁 - Google Patents

用于机动车的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26666B
CN105026666B CN201480011920.1A CN201480011920A CN105026666B CN 105026666 B CN105026666 B CN 105026666B CN 201480011920 A CN201480011920 A CN 201480011920A CN 105026666 B CN105026666 B CN 1050266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ing
locked
lock
frizzen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1192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26666A (zh
Inventor
H·瓦曼
C·富克斯
D·艾谢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iekert AG
Original Assignee
Kiekert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ekert AG filed Critical Kiekert AG
Publication of CN1050266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66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266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66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02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for accident situations
    • E05B77/04Preventing unwanted lock actuation, e.g. unlatching, at the moment of collision
    • E05B77/06Preventing unwanted lock actuation, e.g. unlatching, at the moment of collision by means of inertial forc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02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for accident situations
    • E05B77/04Preventing unwanted lock actuation, e.g. unlatching, at the moment of collis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CBOLTS OR FASTENING DEVICES FOR WINGS, SPECIALLY FOR DOORS OR WINDOWS
    • E05C19/00Other devic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ecuring wings, e.g. with suction cups
    • E05C19/02Automatic catches, i.e. released by pull or pressure on the w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CBOLTS OR FASTENING DEVICES FOR WINGS, SPECIALLY FOR DOORS OR WINDOWS
    • E05C3/00Fastening devices with bolts moving pivotally or rotatively
    • E05C3/12Fastening devices with bolts moving pivotally or rotatively with latching a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锁,该锁特别是用于机动车的门或舱盖。为了避免在碰撞情况下锁意外地打开,所提出的锁具有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包括转动锁叉(2)、用于将转动锁叉锁定在锁定位置中的锁定爪(4),该锁定装置优选还包括用于将锁定爪锁死在其锁定位置中的锁死杆(7)和用于打开锁定装置的触发杆(5),该触发杆特别是通过使锁死杆抬离其锁死位置来打开锁定装置,其中,设有防转动机构,所述防转动机构能够阻止由撞击引起的或由冲击引起的锁定装置打开过程。

Description

用于机动车的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锁。
背景技术
用于机动车的锁包括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具有可转动地支承的转动锁叉,该转动锁叉用于接纳挡块,该挡块也被称为锁保持件。锁定装置还具有锁定爪,通过该锁定爪可以锁定转动锁叉以用于保持挡块。
机动车锁的转动锁叉通常具有通过载荷臂和捕获臂构成的叉形的进入狭槽(也被称为进入口),当门或舱盖被关闭时,车门或舱盖——例如发动机罩或行李舱舱盖——的挡块到达该进入狭槽中。挡块或锁保持件随后使得转动锁叉从打开位置朝向关闭位置的方向转动,直到锁定爪锁定转动锁叉。该位置被称为锁定位置。挡块随后不能离开转动锁叉的进入狭槽。
此外,锁可以包括锁死杆,该锁死杆能够将锁定爪锁死在其锁定位置中。必须使锁死杆摆动或转动离开其锁死位置,才能使锁定爪离开其锁定位置以便打开锁定装置。
存在这样的锁,在该锁中,当锁定爪处于其锁定位置中时,转动锁叉能够将打开力矩导入锁定爪中。在这种锁中需要锁死杆,以便能够将锁定装置锁定。这种锁能够在耗力小的情况下打开。
存在具有两个锁定位置、特别是具有一个预锁定位置和一个主锁定位置的机动车锁。预锁定位置用于,当相应的门或舱盖在关闭时不能到达主锁定位置时拦住该门或舱盖。如果转动锁叉从预锁定位置出发相应继续转动,则该转动锁叉最终到达主锁定位置。
锁原则上具有触发杆,该触发杆被致动,以便打开锁定装置或对锁定装置进行解锁。这种触发杆一般与门或舱盖的把手相连接。如果把手被致动,则触发杆被致动或摆动,以便对锁定装置进行解锁并由此打开锁。
在碰撞情况下,把手被意外地致动,这可能导致锁定装置被打开。应确保这样的锁在此情况下不会意外地打开。
为了确保锁不会在碰撞情况下意外地打开,根据文献EP 1518983A2提出一种具有锁定装置的锁,该锁定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用于释放或打开锁定装置的致动杆、亦即触发杆。锁还具有锁止杆,该锁止杆在预设的车辆加速度下锁死所述致动杆。
在碰撞情况下,与常见的打开相比会出现特别高的加速度。如果致动杆仅在高的车辆加速度下——如在碰撞情况下出现地那样——锁死,则可以阻止在碰撞情况下锁定装置被无意地打开。在常见的门把手致动的情况下致动杆由于缺乏高的加速度而未被锁死,这样便能够实现锁的打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对锁进行改进和进一步扩展,这特别是避免在碰撞情况下的意外打开。
提出一种锁,该锁特别是用于机动车的门或舱盖,该锁具有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包括转动锁叉、用于将转动锁叉锁定在锁定位置中的锁定爪,该锁定装置优选还包括用于将锁定爪锁死在其锁定位置中的锁死杆和用于打开锁定装置的触发杆,该触发杆特别是通过使锁死杆抬离其锁死位置来打开锁定装置。该锁具有防转动机构,所述防转动机构能够阻止由撞击引起的或由冲击引起的锁定装置打开过程。
主要的发明思想在于:设有防转动机构,该防转动机构能够阻止由撞击引起的或由冲击引起的锁定装置打开过程,优选能够通过相应的干预进行锁止。防转动机构特别这样实现:使得在过于剧烈地加速、如特别是触发杆和/或相应的门把手或舱盖把手碰撞加速时阻止锁定装置打开。优选地,防转动机构被配设给锁定装置的触发杆和/或锁死杆。
此外,防转动机构这样实现:特别在碰撞情况下出现的过于剧烈的加速——这种加速主要可以作为作用于锁定装置的冲击或撞击——不会导致锁定装置自动地由于惯性松脱,例如也不存在触发杆的接触。由此可以避免由碰撞引起或由撞击引起的锁定装置打开。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防转动机构包括一个或多个锁止指和/或锁止止挡部;特别是,该一个或多个锁止指和/或锁止止挡部被配设给锁死杆和/或触发杆。原则上,锁止指和/或锁止止挡部可以构造成杆部、栓部、销或诸如此类。由此防转动机构能够以结构空间优化的形式设置在锁上。
在一个特别优选的设计方案中,防转动机构仅在由撞击引起或由冲击引起锁死杆的运动过程的情况下才对锁定装置打开过程实施锁止。另选地或补充地,防转动机构在锁定装置的常规打开过程和/或关闭过程中——特别在触发杆的相应转动的情况下——不能引起锁止。就此而言确保了在常规的使用中锁的功能性。以这种方式进一步确保了,为了打开锁定装置的锁死杆始起以及为了锁死锁止杆的锁死杆落入。
优选地,防转动机构设计用于锁止锁死杆的转动运动;优选地,从锁死杆沿打开方向的预定的转动(位置)起能够使锁止指和/或锁止止挡部相接合。此外,这样对防转动机构进行布置,使得一个或多个锁止指和/或锁止止挡部仅从锁死杆的预定的转动(位置)起才接合。锁死杆因此可以从某一转动(位置)或空行程起锁止,以阻止锁定装置的不期望的打开过程。就此而言可以可靠地锁止由撞击引起或由冲击引起的锁死杆运动过程,其中,空行程更好地确保了锁定装置的常规打开和关闭的功能性。
为了能够实现制造技术上有利的制造,防转动机构例如能够以锁止指和/或锁止止挡部的形式被直接地或间接地固定在锁死杆和/或触发杆上。另选地或补充地,锁止指和/或锁止止挡部可以与锁死杆和/或触发杆一体形成。
特别有利的是,设置在锁死杆上的锁止指和/或锁止止挡部以与锁死轮廓部段相邻的方式布置。优选地,锁止指和/或锁止止挡部便处于与该锁死轮廓部段相应的锁死杆臂上。由此可以为用于锁止打开过程的防转动机构的接合实现更好的稳定性和直接的力传递。特别这样进行布置,使得锁止指和/或锁止止挡部沿锁死杆的打开方向观察布置在锁死杆臂前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出一种具有锁定装置的锁,该锁定装置包括转动锁叉和用于锁定转动锁叉的锁定爪。该锁还包括锁死杆,该锁死杆能够当锁定爪处于其锁定位置中时锁死该锁定爪。此外存在用于打开或释放锁定装置的触发杆。如果致动触发杆,则由此当触发杆不过于剧烈加速时锁死杆运动离开锁死位置。如果出现触发杆的过于剧烈的加速——这可能由碰撞引起,则锁的锁止机构导致触发杆不能使锁死杆运动离开其锁死位置。因此,当触发杆在碰撞的情况下相应剧烈地加速时锁不会打开。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锁止机构包括至少两个锁止部位。如果锁止机构例如由于过于剧烈地加速的触发杆——特别由碰撞中的冲撞引起——而处于第一锁止部位中,且锁止机构可以例如由于反冲、特别是延迟的和/或反复的反冲而从第一锁止部位脱离,则锁止机构能够通过占据第二锁止部位或另外的锁止部位以进一步避免:锁定装置打开,也就是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触发杆使锁死杆离开其锁死位置。通过设置具有至少两个锁止部位的锁止机构,因此即使在出现反冲作用的情况下也避免了在碰撞情况下锁意外打开。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锁止机构包括惯性杆和锁止杆。惯性杆和锁止杆相互连接,使得仅当触发杆以常见方式加速时——这种情况一般在门把手被以常见方式致动时出现,触发杆才使惯性杆与锁止杆一起运动。在这种情况下这样实现惯性杆和锁止杆的共同运动,使得锁止杆不能阻止锁定装置打开。如果门或舱盖的把手由车辆用户致动,则把手和与其连接的触发杆原则上不被过度加速。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惯性杆和锁止杆这样相互连接,使得在触发杆剧烈加速或门把手或舱盖把手剧烈加速时——这可能在碰撞情况下出现,由于惯性杆的惯性仅锁止杆运动、特别是运动到锁止机构的锁止部位之一中,该锁止机构这样锁死触发杆或把手的进一步摆动,从而避免了锁定装置打开。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锁止机构包括弹簧,该弹簧将惯性杆和锁止杆这样相互连接,使得仅当触发杆以常见方式加速时触发杆才使惯性杆与锁止杆一起运动。因此以技术上简单的方式避免了锁在碰撞情况下无意打开。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一个弹簧腿与惯性杆连接。这种连接特别当该弹簧腿优选在被预加载的情况下贴靠在惯性杆的轮廓上时出现。另一弹簧腿与锁止杆相连接。这种连接特别当该弹簧腿优选在被预加载的情况下贴靠在锁止杆的轮廓上时出现。在加速度低时弹簧起到如在锁止杆与惯性杆之间的刚性连接的作用。在加速度低时因此锁止杆和惯性杆共同通过触发杆的致动而运动以用于打开锁定装置。
在剧烈加速时由于惯性杆的惯性使得弹簧这样变形:从而仅锁止杆运动,但惯性杆不运动。特别地,弹簧在相应剧烈的加速时进一步被预加载。如果锁止杆独立于惯性杆进行运动,则锁止杆随后到达其锁止位置。在锁止位置中避免了:触发杆能继续转动以使锁定装置打开。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锁止杆包括携动件,为了使锁止杆运动而能由触发杆使该携动件运动。如果触发杆被致动,则携动件、进而锁止杆运动。
优选地,锁止杆的携动件穿过惯性杆的长孔,以便因此能够实现在锁止杆与惯性杆之间的相对运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惯性杆的质量是锁止杆的质量的多倍,以便由此可靠地实现:惯性杆仅当触发杆的加速度低时才运动。优选地,惯性杆的质量是锁止杆的质量的两倍、优选三倍、更优选四倍。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锁具有锁止轮廓,该锁止轮廓与锁的锁盒刚性连接。锁止轮廓用于当触发杆过于剧烈加速时将锁止杆锁止。如果锁止杆被锁止轮廓锁止且因此处于其锁止部位中,则触发杆不再能以使锁定装置打开的方式转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锁止轮廓在锁盒的内壁上以面贴靠的方式布置,以便在锁止杆贴靠在锁止轮廓上时将撞击力传递到锁盒上。锁止轮廓因此可以小尺寸地形成。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锁止杆与惯性杆这样连接,使得锁止杆的突出部在触发杆或把手不过于剧烈加速时邻接于惯性杆的外轮廓,特别是邻接于惯性杆的外轮廓的如下部段:该部段在为了打开仍被锁定在锁定位置中的锁定装置而摆动时面对锁止轮廓和/或具有相对于惯性杆的轴的最大间距。由于在锁定装置锁定时锁止杆与锁止轮廓之间的间距很小,所以在碰撞情况下以及在反冲下可以通过锁止机构特别快地将锁定装置锁止。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锁止轮廓具有弧形部,该弧形部的中心点对应于惯性杆的轴。优选地,弧形部的半径比惯性杆的外轮廓与其轴之间的最大间距大一个间隙宽度。由于在锁定装置锁定时锁止杆与锁止轮廓之间的间距很小,所以在碰撞情况下以及在反冲下可以通过锁止机构特别快地将锁定装置锁止。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锁止杆在一个端部上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特别是参照惯性杆的轴——沿径向向外指向。如果锁止杆由于触发杆和/或把手的过于剧烈的加速而相对于惯性杆运动,则突出部朝向锁止轮廓的方向指向或面对锁止轮廓且用于:使锁止杆可靠地保持在锁止轮廓中的锁止部位中。这有助于,以技术上简单的方式提供多个锁止部位。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锁止轮廓包括止挡部和/或至少一个缺口,用于在触发杆和/或把手过于剧烈加速时锁止所述锁止杆。该一个缺口或多个缺口优选地从止挡部出发沿惯性杆的周向逆时针地布置。锁止机构或锁止杆的锁止部位可以因此通过止挡部或该一个缺口或多个缺口确定。首先设置止挡部,随后设置至少一个缺口,这是特别节省材料的。
通过例如止挡部或缺口确定锁止部位意味着:当止挡部或缺口通过锁止杆的锁止或锁死而能够阻止锁意外打开时,锁止部位随后被锁止机构占据。
特别在反冲作用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的是,锁止杆从锁止轮廓的止挡部上的锁止部位意外地松脱。惯性杆则可以逆时针地运动且导致,锁定装置意外地打开。优选地沿惯性杆的周向逆时针布置的缺口能够实现锁止杆的重新锁紧或锁止且因此即使在反冲作用的情况下也能避免锁定装置意外打开。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锁止轮廓的缺口三角形地形成。通过三角形的缺口设计方案,在锁止杆的突出部卡入到缺口中时引起自动对中且能够实现锁止机构的特别高的可靠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锁止杆具有三角形的突出部,该突出部带有两侧的斜坡,其中,逆时针布置的斜坡的斜度小于对置的、围绕锁止杆的轴顺时针布置的另一突出部斜坡的斜度。通过突出部斜坡的不同斜度可以在碰撞情况下使得锁止机构或锁止杆的突出部特别可靠地保持在锁止部位中。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通过锁止轮廓的缺口确定的锁止部位中,该缺口适配于锁止杆的突出部。特别地,这种适配在重叠的区域中实现。优选地,这种适配包含了锁止杆的突出部斜坡的斜度。在重叠的区域中锁止轮廓的缺口轮廓与锁止杆的突出部轮廓的适配实现了防止在两侧摆动的特别可靠的保持且因此避免了锁止机构意外地松脱以及锁定装置可能受损的情况。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止挡部包括锁止轮廓的斜坡,该斜坡基本上平行于在锁止部位中锁止杆的突出部斜坡,其在锁定装置被锁止机构锁止时能够与止挡部相接触。通过基本上平行地形成的斜坡可以通过平面的力吸收使得止挡部和突出部尺寸较小地形成。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锁止杆的轴被布置在锁止杆的、与突出部对置的端部上。由于在轴与突出部之间存在优选最大可能的间距,在通过触发杆的杆臂致动时可以实现锁止杆的突出部的特别大的摆动行程,由于由此达到的在锁止轮廓中对突出部的重叠使得锁止机构特别可靠地保持在锁止部位中。
在一优选的设计方案中,防转动机构实现为:使得仅在过于剧烈地加速时——特别是在碰撞加速时——锁止机构阻止锁定装置打开的情况下,防转动机构才对锁死杆的运动过程实施锁止。由此更好地确保了,特别在碰撞情况下出现的撞击或冲击不会引起锁定装置打开。防转动机构和锁止机构优选地通过公共的触发杆功能性地连接。触发杆可以相应地具有用于防转动机构的锁止指和/或锁止止挡部以及与锁止机构的锁止杆和/或惯性杆相耦合。就此而言,通过防转动机构与锁止机构的耦合提供了特别安全且可靠的锁。
特别有利的是防转动机构构造为:使得锁死杆在通过防转动机构锁止的位置中以足够大的锁死轮廓部段贴靠在锁定爪上;优选这样贴靠在该锁定爪上:使得锁死轮廓部段能够有至少四分之一与锁定爪接合,更优选有至少一半与锁定爪接合。由此,在锁死杆的锁死轮廓部段与锁定爪之间存在相应大的止挡部。因此,也可以在防转动机构的锁止部位中确保锁死杆与锁定爪的足够的重叠,使得尤其在碰撞加速的情况下对锁定装置实施可靠的保护以防止撞击或冲击,且阻止锁定装置不期望地打开。
优选地,锁止指和/或锁止止挡部构造成在锁死杆和/或触发杆上的突出的销、栓部、杆部或诸如此类。优选的是,锁止指和/或锁止止挡部基本上平行于锁死杆和/或触发杆的转轴延伸。这样便能实现紧凑的、能可靠地随着围绕转轴的摆动而实现的防转动机构。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示出仅一个实施例的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图中示出:
图1在透视图中示出锁的构造,
图2示出在锁定装置的锁定状态下的锁止机构,
图3示出在锁定装置的松脱状态下的锁止机构,
图4示出在过于剧烈的加速状态下的锁止机构,
图5示出防转动机构的构造,和
图6示出在锁止状态下的防转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要指出的是,所提出的锁可在所有可设想的闭锁设备中应用。在特别优选的设计方案中,所提出的锁当然可在机动车中应用。
下面,首先说明锁的基本工作方式以及所提出的锁止机构,如图1至图4所示。
图1示出锁的特别由金属制成的锁盒1,该锁盒用于支承锁定装置。锁定装置包括可转动地支承的、优选主要由金属制成的转动锁叉2,该转动锁叉可以围绕其轴3转动。锁定装置还包括优选主要由金属制成的主锁定爪4和优选主要由金属制成的预锁定爪5。
主锁定爪4和预锁定爪5彼此叠置且具有公共的转轴6,以使这两个锁定爪4和5能彼此独立地转动。锁定装置还包括锁死杆7,该锁死杆如图1所示能够将主锁定爪4锁死在锁定装置的所示的锁定位置中。转动锁叉2、主锁定爪4和锁死杆7基本上处于一个公共的平面中。预锁定爪5处于该共同平面上方的平面中。
为了能够将转动锁叉2锁定在预锁定位置中,转动锁叉2具有突出的栓部8,该栓部能运动到抵靠预锁定爪5的杆臂9以实现在预锁定位置中的锁定。杆臂9的端部便阻止转动锁叉2顺时针地朝向其打开位置转动。
转动锁叉2能够将打开力矩导入主锁定爪4中。如果锁死杆7离开其锁死位置,那么主锁定爪4就基于导入的打开力矩而运动离开其锁定位置。转动锁叉2便可以运动——特别是通过围绕其轴3的顺时针转动——到其打开位置中。
预锁定爪5同时也是锁的触发杆。如果触发杆5顺时针地转动并且因此进行致动,那么在预锁定爪5或者说触发杆5不过于剧烈地加速的情况下,预锁定爪5的突出部10抓住锁死杆7的携动件11且因此使锁死杆7转动离开其锁死位置。
如果触发杆5为了打开锁定装置顺时针地转动,那么触发杆的杆臂12的端部使锁止机构的在图1中被隐藏的锁止杆的携动件13运动。锁止杆通过轴14与惯性杆15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锁止杆布置在惯性杆15下方。携动件13穿过惯性杆15的长孔16并且在惯性杆15上方被触发杆5的杆臂12抓住。
如果触发杆5过于剧烈地加速,则锁止杆围绕其轴14顺时针地摆动,但是惯性杆15不围绕其轴17摆动。此外这可以由此实现,因为锁止杆的携动件13穿过长孔16,该长孔允许在锁止杆与惯性杆15之间的相对运动。
锁止杆的端部在过度加速的情况下因此到达锁止位置中,该锁止位置通过刚性地固定在锁盒1上的锁止轮廓18实现。由此使触发杆5不能继续顺时针地转动以使得锁死杆7转动离开其锁死位置。因此避免了,锁死杆7——特别是通过锁死杆7围绕其轴19的转动——运动离开其锁死位置以使得锁定装置打开。
锁止轮廓18包括止挡部25和缺口26、27,通过它们确定锁止机构或锁止杆21的锁止部位(25、26、27)。
锁止杆21具有带有在两侧上的斜坡的三角形突出部28,其中,逆时针布置的斜坡29具有比另外的对置的、围绕轴14顺时针布置的突出部斜坡小的斜度。
止挡部25形成为锁止轮廓18的斜坡,在锁止部位中该斜坡基本上平行于锁止杆21的突出部28的斜坡29。在通过锁止机构锁止锁定装置时,该斜坡29可以与止挡部25相接触。
缺口26和27三角形地形成,其中,在通过相应的缺口(26或25、27)确定的锁止部位中缺口(26或27)的轮廓适配于锁止杆21的突出部28。
惯性杆15在下端部上包括间隙20,该间隙用于实现与弹簧腿的连接。弹簧腿便进入该间隙20中。
图2和图3示出了在以常见方式打开锁的情况下锁止机构的构造和功能。
图2示出当锁定装置被锁定时的初始位置。锁止杆21处于惯性杆15的下方。预紧的弹簧23的腿22处于缺口20中且因此与惯性杆15相连接。弹簧23同样处于惯性杆15下方且围绕轴17导引。轴17因此有助于保持弹簧23。弹簧23的另一腿24与锁止杆21相连接。优选地,腿24在一侧向轮廓处、例如在锁止杆21的向下方伸展的突出部处被预加载。
如果触发杆5为了使得锁定装置打开而顺时针地围绕其轴6转动且在此不过于剧烈地加速,则弹簧23的作用类似于在锁止杆21与惯性杆15之间的刚性连接结构。触发杆5的顺时针转动则使得锁止杆21的携动件13向左运动。由此惯性杆15与锁止杆21一起围绕其轴17逆时针转动。锁止杆21便不到达其锁止位置中。通过触发杆5的顺时针转动,锁死杆7可以运动离开其锁死位置。随后锁定装置打开。
图4示出当触发杆5从图2所示状态出发过于剧烈加速时的情况。由于惯性杆15的相对大的质量,惯性杆15不再围绕其轴17逆时针地转动。取而代之的是,腿24偏移并且因此到达位置24'。锁止杆21在此情况下围绕其轴14顺时针地转动且运动到其在图4中所示的锁止部位中。
当锁止杆21的端部28与止挡部25重叠以使惯性杆15不能逆时针转动时,便到达锁止部位25。也就是当锁止杆21的端部28虽然与止挡部25重叠、但不与之接触时,便处于锁止部位25,这在图4中描绘。锁止轮廓18在此情况下使触发杆5不能围绕其轴6顺时针地转动到使锁死杆7运动离开其锁死位置的程度。
在反冲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的是:锁止杆21从在锁止轮廓18的止挡部25上的锁止部位25意外地松脱。惯性杆15便可以逆时针地运动,使得锁定装置的触发杆5意外地打开。沿惯性杆15的周向逆时针地布置的缺口26和27在此情况下能够实现,通过接纳和锁止锁止杆21而对惯性杆15实施锁死且由此避免锁定装置意外地打开。
图5则示出了防转动机构,其在此配属于触发杆5和锁死杆7。防转动机构在此优选地包括在锁死杆7上的锁止指30。触发杆5上的另一个锁止指31可由图6中看到。防转动机构原则上可以根据结构性的边界条件也设计为锁止止挡部。如根据图5所示,锁止指30设置在锁死杆7上且特别相邻于锁死轮廓部段32。优选地,锁止指30处于锁死杆的相关臂33上且在图6的情况下向上方超出锁死杆7的臂33的相邻表面。锁止指31则从触发杆5看向下方延伸。由此,锁死杆7、特别是锁死轮廓部段32可以以可靠的方式通过防转动机构锁止。
在图6所示的位置中,触发杆5的锁止指31阻止锁死杆7抬离其锁死位置,因为这样锁死杆7的锁止指30撞击到触发杆5的锁止指31上。这两个锁止指30和31因此形成防转动机构。在触发杆5处于其它位置时,特别是在触发杆5从图6所示的位置出发继续顺时针摆动时,不存在这种锁死,从而这样便能够实现锁死杆抬离其锁死位置。
锁死杆7优选地还具有盖部34。盖部34特别由塑料制成且可以被形锁合和/或力锁合地固定在特别由金属制成的锁死杆7上。例如盖部34可以通过卡接方式固定在锁死杆7的基体上。在此,盖部34优选还包括锁死杆7的锁止指30。但也可能的是,锁止指30与锁死杆7一体形成。
图6示出在锁止状态下的防转动机构的透视图。对于常规地打开锁定装置来说,触发杆5优选地形成有突出部10,该突出部在触发杆5顺时针转动时可以抓住设置在锁死杆7上的携动件11,以便因此使得锁死杆7运动离开锁死位置。
图6在此情况下显示出锁止部位。在此通过锁死杆7上的锁止指30与触发杆5上的另外的锁止指31的接合实现锁止。防转动机构的接合阻止锁死杆7的进一步的运动过程,其中,运动过程例如可能通过撞击或冲击触发。在图6的情况下,锁止指30和31销形地或杆状地构造并且从锁死杆7或触发杆5的相应的平面中伸出。相应地,锁止指30、31基本上平行于锁死杆7或触发杆5的转轴延伸。
如果在此情况下在锁死杆7上发生由撞击引起或由冲击引起的朝向打开方向的运动过程,则防转动机构的锁止指30、31相互接合且因此阻止锁定装置松脱。防转动机构30特别这样实现,使得防转动机构的锁止指30、31从锁死杆7的预定的转动起相接触。防转动机构30便可以被这样设定,使得该防转动机构在锁死杆7的规定的空行程结束时起作用且以这种方式在锁定装置打开和关闭时不损害锁的常规功能。
对于所提出的防转动机构特别有利的是:由于过于剧烈的加速——如碰撞加速——引起的、特别是锁死杆7的、在锁定装置中由撞击引起或由冲击引起的运动过程被阻止。相应地可以可靠地避免锁定装置的自动的、不期望的打开。
对于锁定装置的常规打开,防转动机构优选地这样构造,使得在触发杆5的相应转动时,防转动机构30不再起作用。特别地,触发杆5上的锁止指31便相应地摆动离开锁止区域,特别是转动从而不再能与锁死杆7上的锁止指30接合。锁定装置因此可以按规定打开。原则上也可能的是:由相应构造的、同样可以作为防转动机构而接合的锁止止挡部来替代一个或多个锁止指30、31。
此外,防转动机构30特别这样实现:使得锁死杆7可以落入到用于固定锁定爪4的锁死位置中。锁死轮廓部段32便可以作为用于锁定爪4的止挡部实现贴靠且因此实现锁定爪4的固定以及还实现转动锁叉2的锁定。相应地,防转动机构特别通过锁止指30、31的布置这样实现,使得锁死杆7可以摆动到将锁定装置锁定在锁死位置中,而不会发生防转动机构的锁止接合。
防转动机构优选地仅在以下范围中起作用:在该范围中锁止机构——特别借助于惯性杆15和/或锁止杆21——通过锁止部位25、26、27锁死触发杆5。为此,防转动机构优选地包括布置在触发杆5上的锁止指30或锁止止挡部。由此确保了,防转动机构的功能与已经说明的锁止机构的功能相结合,使得能够更好地避免锁定装置在过于剧烈地加速时、特别在碰撞情况下打开。锁止机构在此优选地对应于上述与图1至图4相结合所说明的锁止机构,使得就此而言可完全参考上面的实施方式。
如图6的视图进一步所示,防转动机构特别有利地这样实现,使得锁死杆7在通过防转动机构锁止的位置中以足够大的锁死轮廓部段32贴靠在锁定爪4上。优选地,能与锁定爪4接合的锁死轮廓部段32的份额是轮廓部段32的至少四分之一,进一步优选地是至少二分之一。这确保了接合的元件的足够的重叠,使得锁定装置整体上改进地被保护以避免特别在碰撞情况下的冲击或撞击。
防转动机构可以适宜地与上面说明的锁止机构一起形成为锁的组成部分。所有关于锁止机构的前述实施方式因此相应地也适用于所提出的防转动机构和这样形成的机动车锁。
在碰撞情况中导致问题的背景下明确的是,具有锁止机构和防转动机构的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通过作为锁本身的组成部分的锁止机构和防转动机构,可以以更可靠且尤其结构空间优化的方式在过于剧烈的加速——如碰撞加速——时避免由撞击引起或由冲击引起的锁定装置打开过程。

Claims (15)

1.一种锁,该锁用于机动车的门或舱盖,该锁具有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包括转动锁叉(2)、用于将转动锁叉(2)锁定在锁定位置中的锁定爪(4),该锁定装置还包括用于将锁定爪(4)锁死在其锁定位置中的锁死杆(7)和用于打开锁定装置的触发杆(5),该触发杆通过使锁死杆(7)抬离其锁死位置来打开锁定装置,
其特征在于,
设有防转动机构,所述防转动机构能够阻止由撞击引起的或由冲击引起的锁定装置打开过程,
所述防转动机构包括一个或多个锁止指(30、31)和/或锁止止挡部;该一个或多个锁止指和/或锁止止挡部被配设给锁死杆(7)和触发杆(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其特征在于,该一个或多个锁止指和/或锁止止挡部被固定在该锁死杆和/或触发杆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转动机构实现为:仅在由撞击引起或由冲击引起锁死杆(7)的运动过程的情况下才对锁定装置打开过程实施锁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锁,其特征在于,在锁定装置的常规打开过程和/或关闭过程中,在与触发杆(5)的相应转动相联系的情况下所述防转动机构不能引起锁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转动机构设计用于这样锁止锁死杆(7)的转动运动:从锁死杆沿打开方向的预定的转动起能使锁止指(30、31)和/或锁止止挡部相接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锁,其特征在于,锁止指(30、31)和/或锁止止挡部被直接地或间接地固定在锁死杆(7)和/或触发杆(5)上;或者,锁止指(30、31)和/或锁止止挡部与锁死杆(7)和/或触发杆(5)一体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锁,其特征在于,在锁死杆(7)上设置有锁死轮廓部段(32),设置在锁死杆(7)上的锁止指(30)和/或锁止止挡部以与锁死轮廓部段(32)相邻的方式布置在与该锁死轮廓部段相应的锁死杆臂(33)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锁,其特征在于,设有锁的锁止机构,该锁止机构包括多于一个的锁止部位(25、26、27),使得在触发杆(5)过于剧烈地加速时和/或在门或舱盖的相应把手过于剧烈地加速时,该锁止机构能够阻止锁定装置打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锁,其特征在于,锁止机构包括惯性杆(15)和锁止杆(21),所述惯性杆和锁止杆相互连接为:使得不过于剧烈加速的触发杆(5)和/或不过于剧烈加速的把手能使惯性杆(15)连同锁止杆(21)一起运动以使锁定爪(4)运动离开其锁定位置和/或使锁死杆(7)运动离开其锁死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锁,其特征在于,防转动机构实现为:使得仅在锁止机构当过于剧烈地加速时或在碰撞加速时阻止锁定装置打开的情况下,防转动机构才对锁死杆(7)的运动过程实施锁止。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锁,其特征在于,防转动机构构造为:使得锁死杆在通过防转动机构锁止的位置中以足够大的锁死轮廓部段(32)贴靠在锁定爪(4)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锁,其特征在于,锁死杆在通过防转动机构锁止的位置中这样贴靠在锁定爪(4)上:使得锁死轮廓部段能够有至少四分之一与锁定爪接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锁,其特征在于,锁死杆在通过防转动机构锁止的位置中这样贴靠在锁定爪(4)上:使得锁死轮廓部段能够有至少一半与锁定爪接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锁,其特征在于,锁止指(30、31)和/或锁止止挡部构造成在锁死杆(7)和/或触发杆(5)上的突出的销或栓部或杆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锁,其特征在于,锁止指和/或锁止止挡部基本上平行于锁死杆和/或触发杆的转轴(19、6)延伸。
CN201480011920.1A 2013-03-06 2014-02-28 用于机动车的锁 Active CN1050266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DE102013203788.0 2013-03-06
DE102013203788 2013-03-06
DEDE102013211050.2 2013-06-13
DE102013211050.2A DE102013211050A1 (de) 2013-03-06 2013-06-13 Schloss für ein Kraftfahrzeug
PCT/DE2014/000082 WO2014135142A1 (de) 2013-03-06 2014-02-28 Schloss für ein kraftfahrzeu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26666A CN105026666A (zh) 2015-11-04
CN105026666B true CN105026666B (zh) 2017-12-08

Family

ID=50512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11920.1A Active CN105026666B (zh) 2013-03-06 2014-02-28 用于机动车的锁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10557289B2 (zh)
EP (1) EP2964859B1 (zh)
JP (1) JP2016510093A (zh)
KR (1) KR20150126361A (zh)
CN (1) CN105026666B (zh)
BR (1) BR112015020220A2 (zh)
CA (1) CA2904103A1 (zh)
DE (1) DE102013211050A1 (zh)
MX (1) MX2015011467A (zh)
RU (1) RU2015141942A (zh)
WO (1) WO20141351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3021521A1 (de) 2013-12-12 2015-06-18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Verriegelungseinheit für ein Kraftfahrzeug
EP2942461B1 (en) * 2014-05-05 2017-11-15 U-Shin Italia S.p.A. Vehicle latch activation system and motor vehicle comprising such vehicle latch activation system
CN104847186B (zh) * 2015-05-20 2018-08-21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车门锁的防侧碰开启装置
WO2017134756A1 (ja) * 2016-02-02 2017-08-10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KR101795383B1 (ko) * 2016-03-02 2017-11-09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테일게이트의 팝업구조
DE102016109281A1 (de) 2016-05-20 2017-11-23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türschloss
US10465424B2 (en) * 2017-01-26 2019-11-05 Gecom Corporation Vehicle door latch device
DE102017113880A1 (de) * 2017-06-22 2018-12-27 BROSE SCHLIEßSYSTEME GMBH & CO. KG Kraftfahrzeugschloss
FR3070052A3 (fr) * 2017-08-08 2019-02-15 Renault Sas Element de blocage d'une serrure de porte d'un vehicule
FR3070177B1 (fr) * 2017-08-21 2021-03-12 U Shin France Serrure avec mecanisme inertiel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US11041328B2 (en) * 2018-03-30 2021-06-22 Kiekert Ag Latching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US11761248B2 (en) * 2018-12-13 2023-09-19 Kiekert Ag Latch for a motor vehicle
US11414896B2 (en) * 2019-03-11 2022-08-16 Kiekert Ag Motor vehicle lock
DE102019135418A1 (de) * 2019-12-20 2021-06-24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DE102020100146A1 (de) * 2020-01-07 2021-07-08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Schloss
CN114876292B (zh) * 2022-05-23 2024-03-26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外把手惯性锁装置
WO2023233332A1 (en) * 2022-05-31 2023-12-07 Electrolatch (Pty) Ltd Latch mechanism
DE102022123712A1 (de) 2022-09-16 2024-03-21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Schloss insbesondere Kraftfahrzeug-Türschlos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65481A (en) * 1996-06-20 1999-02-02 Kiekert Ag Impact-safe motor-vehicle door latch
EP1518983A2 (de) * 2003-09-26 2005-03-30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CN101619636A (zh) * 2008-06-30 2010-01-06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机动车的门闩装置
DE102011010815A1 (de) * 2011-02-09 2012-08-09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DE102011010797A1 (de) * 2011-02-09 2012-08-09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DE102011010816A1 (de) * 2011-02-09 2012-08-09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03153A (en) * 1968-08-29 1970-08-26 Kiekert Soehne Arn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motor vehicle door latches
DE19738492A1 (de) * 1996-09-07 1998-03-12 Volkswagen Ag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ß
DE19803871C2 (de) * 1998-01-31 2000-12-07 Daimler Chrysler Ag Schloß für ein bewegliches Karosserieteil eines Kraftfahrzeugs
ATE282128T1 (de) * 2001-03-17 2004-11-15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DE102008048772A1 (de) * 2008-09-24 2010-03-25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DE102009056538A1 (de) * 2009-12-03 2011-06-09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Handhabe für eine Schließeinrichtung eines Kraftfahrzeug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65481A (en) * 1996-06-20 1999-02-02 Kiekert Ag Impact-safe motor-vehicle door latch
EP1518983A2 (de) * 2003-09-26 2005-03-30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CN101619636A (zh) * 2008-06-30 2010-01-06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机动车的门闩装置
DE102011010815A1 (de) * 2011-02-09 2012-08-09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DE102011010797A1 (de) * 2011-02-09 2012-08-09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DE102011010816A1 (de) * 2011-02-09 2012-08-09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64859B1 (de) 2019-04-24
BR112015020220A2 (pt) 2017-07-18
EP2964859A1 (de) 2016-01-13
JP2016510093A (ja) 2016-04-04
RU2015141942A (ru) 2017-04-06
WO2014135142A1 (de) 2014-09-12
DE102013211050A1 (de) 2014-09-11
US10557289B2 (en) 2020-02-11
CN105026666A (zh) 2015-11-04
US20160010363A1 (en) 2016-01-14
MX2015011467A (es) 2016-01-22
KR20150126361A (ko) 2015-11-11
CA2904103A1 (en) 2014-09-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26666B (zh) 用于机动车的锁
CN105026667B (zh) 用于机动车的锁
EP3067493B1 (en) Motor vehicle lock
CN102791943B (zh) 机动车门锁装置
CN105074106B (zh) 用于机动车的锁
US9920554B2 (en) Door latch assembly
CN106460415B (zh) 用于机动车锁的致动装置
US20140312633A1 (en) Safety device for vehicle door handle
US20060131892A1 (en) Inertia catch for a vehicle latch
CN104718336B (zh) 机动车门锁
CN105089378B (zh) 插芯锁
US20140284941A1 (en) Motor vehicle lock
WO2015082991A2 (en) Lock for a motor vehicle
CN202039684U (zh) 一种汽车车门锁
CN106627262B (zh) 一种方便后排乘客易进入的座椅
CN108138522A (zh) 用于机动车锁的致动装置
KR20180095036A (ko) 로터리 래치 및 프리 래칭 위치와 메인 라쳇 위치를 가진 차량용 안전 장치
US10458155B2 (en) Latch with overslam stop feature
CN108495972A (zh) 用于机动车的具有转动锁叉和保护部位的安全装置
CN102418430A (zh) 用于车辆的门外把手装置
KR101154318B1 (ko) 보행자 보호를 위한 차량용 후드래치 어셈블리
KR101080771B1 (ko) 보행자 보호를 위한 차량용 후드래치 어셈블리
CN213269379U (zh) 一种新型特种车辆锁装置
JP5522861B2 (ja) カバン用ロック装置
CN103975114B (zh) 用于锁的外部闭锁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