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26162A - 液体容纳体 - Google Patents

液体容纳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26162A
CN105026162A CN201480012558.XA CN201480012558A CN105026162A CN 105026162 A CN105026162 A CN 105026162A CN 201480012558 A CN201480012558 A CN 201480012558A CN 105026162 A CN105026162 A CN 1050261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liquid
forming member
shell
ba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1255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26162B (zh
Inventor
清水芳明
青木雄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0261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61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261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616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41J2002/17516Inner structure comprising a collapsible ink holder, e.g. a flexible bag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容纳体,其能够减少液体容纳部内的残留液体。一种液体容纳体,具有墨水袋(90)和与墨水袋(90)的内部连通的墨水导出部(91)。在墨水袋(90)的内部,配置有墨水导出管(99),其一端侧与墨水导出部(91)连接,另一端侧向墨水袋(90)内与墨水导出部(91)形成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延伸。并且,墨水导出管(99)由比重比容纳在墨水袋(90)内的墨水的比重大的材料构成。

Description

液体容纳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向喷墨式打印机等液体喷射装置供给墨水等液体的液体容纳体。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种,公知有从打印头向纸张等喷射墨水进行印刷的喷墨式打印机(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在这样的打印机中,墨水包(液体容纳体)以横向的状态可装卸地与连接部连接,该墨水包在容纳了墨水的墨水袋(液体容纳部)上设置口栓(液体导出部)而构成,所述口栓用于将墨水从所述墨水袋内排出。并且,墨水包内的墨水经由管供给所述连接部向打印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005-199496号公报
然而,在如上所述的打印机中,由于墨水包内墨水通过水位差被供给打印头,因此即使是更换墨水包的时机到来时,该墨水包内仍然残留不少的墨水。因此,在减少墨水包内残留的墨水方面,还存在改善的余地。
并且,这样的问题并不仅限于如上所述的墨水包,该问题基本上也是液体容纳体中共通的问题。
本发明就是着眼于这样的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液体容纳部内的残留液体的液体容纳体。
发明内容
下面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方法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解决上述问题的液体容纳体,具有:液体容纳部,其至少一部分上具有挠性部;以及液体导出部,其与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内部连通,其中,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内部配置有流路形成部件,其一端侧与所述液体导出部连接,另一端侧向所述液体容纳部内的与所述液体导出部形成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延伸,所述流路形成部件的至少所述另一端侧由比重比所述液体容纳部中容纳的液体的比重大的材料构成。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流路形成部件在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中浮起。因此,由于能够通过流路形成部件顺利地向液体导出部引导液体容纳部内的位于与液体导出部相反的一侧的液体,因此能够减少液体容纳体内的残留液体。
在上述液体容纳体中,优选的是,所述流路形成部件的所述另一端侧上配置有配重。
根据该结构,能够有效地抑制流路形成部件在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中浮起。因此,由于能够通过流路形成部件向液体导出部引导液体容纳部内的位于与液体导出部相反的一侧的液体,因此能够减少液体容纳体内的残留液体。
在上述液体容纳体中,优选的是,所述流路形成部件被盖部件覆盖。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流路形成部件在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中浮起。
解决上述问题的液体容纳体,具有:液体容纳部,其至少一部分上具有挠性部;以及液体导出部,其与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内部连通,其中,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内部配置有流路形成部件,其一端侧与所述液体导出部连接,另一端侧向所述液体容纳部内的与所述液体导出部形成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延伸,所述流路形成部件的所述另一端侧上配置有配重。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将液体导出部以位于液体容纳部的铅垂上方的方式进行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配重抑制流路形成部件在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中浮起。因此,由于能够通过流路形成部件向液体导出部引导液体容纳部内的位于与液体导出部相反的一侧的液体,因此能够减少液体容纳体内的残留液体。
在上述液体容纳体中,优选的是,所述流路形成部件被盖部件覆盖。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流路形成部件在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中浮起。
解决上述问题的液体容纳体,具有:液体容纳部,其至少一部分上具有挠性部;以及液体导出部,其与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内部连通,其中,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内部配置有流路形成部件,其一端侧与所述液体导出部连接,另一端侧向所述液体容纳部内的与所述液体导出部形成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延伸,所述流路形成部件被盖部件覆盖,构成所述流路形成部件和所述盖部件的材料的平均比重比所述液体容纳部中容纳的液体的比重大。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被盖部件覆盖的流路形成部件在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中浮起。
在上述液体容纳体中,优选的是,所述液体导出部在所述液体容纳部内的延伸部分上具有连通孔,该连通孔与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内部连通。
根据该结构,当将液体导出部以位于液体容纳部的铅垂上方的方式进行配置并向液体容纳部内注入液体时,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中混入的气泡能够从液体导出部的连通孔排出到液体容纳体的外部。
在上述液体容纳体中,优选的是,所述流路形成部件在该流路形成部件的所述液体导出部侧具有连通孔,该连通孔与所述液体容纳部内连通。
根据该结构,当将液体导出部以位于液体容纳部的铅垂上方的方式进行配置并向液体容纳部内注入液体时,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中混入的气泡能够从流路形成部件的连通孔排出到液体容纳体的外部。
在上述液体容纳体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液体容纳部内的所述液体导出部侧具有引导部,其向所述连通孔倾斜或者形成弯曲状。
根据该结构,当将液体导出部以位于液体容纳部的铅垂上方的方式进行配置并向液体容纳部内注入液体时,能够通过引导部将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中混入的气泡引导至连通孔之后,再排出到液体容纳体的外部。
在上述液体容纳体中,优选的是,所述流路形成部件通过挠性的连接流路部件与所述液体导出部连接。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通过连接流路部件将流路形成部件连接到液体导出部上。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同一图像形成系统上的自动文档进给装置打开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同一图像形成系统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4是图3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图像形成系统的墨水供给装置外壳的容器本体的立体图。
图6是从左侧对同一容器本体内进行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7是从右侧对图像形成系统的喷墨式打印机的本体外壳内进行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同一图像形成系统的墨水供给装置与喷墨式打印机的接合部分的截面示意图。
图9是从左侧对同一图像形成系统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10是从左侧观察容器本体时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12是表示墨水导入针的盖以及与连接管的连接状态的截面图。
图13是图12的立体图。
图14是形成了墨水导出部的墨水袋的侧视图。
图15是墨水容纳体的立体图。
图16是同一墨水容纳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从与图16相反的一侧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墨水容纳体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19是表示第一支撑部件与墨水导出部的接合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墨水导入针连接在墨水容纳体的墨水导出部上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21是同一墨水容纳体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侧视图。
图22是表示从前侧观察墨水供给装置的内部时的状态的局部截面立体图。
图23是变更例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立体图。
图24是同一图像形成系统的台座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将同一台座安装在底壁形成部件的底面上时的状态的截面立体图。
图26是变更例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立体图。
图27是变更例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立体图。
图28是变更例的墨水导出管的侧视图。
图29是表示用盖部件覆盖变更例的墨水导出管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0是变更例的图像形成系统的主视示意图。
[标号说明]
17:作为液体容纳体的一个例子的墨水容纳体;90:作为液体容纳部的一个例子的墨水袋;90a:构成挠性部的挠性膜;91:作为液体导出部的一个例子的墨水导出部;98:连接流路部件;99:作为流路形成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墨水导出管;100、147:连通孔;101:作为引导部的一个例子的倾斜部;148:配重;149:盖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按照附图对图像形成系统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图像形成系统11具有:图像形成装置14,其具有喷射墨水(液体)的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喷墨式打印机12和读取原稿G(介质)的读取装置13;以及墨水供给装置15,其作为液体供给装置的一个例子向喷墨式打印机12供给墨水。读取装置13配置在喷墨式打印机12上。
读取装置13的上端具有读取原稿G的读取面13a。在读取装置13上,以能够对读取面13a进行开闭的方式配置有自动文档进给装置16。自动文档进给装置16将堆叠的多张原稿G逐张进行翻转并按顺序输送到读取面13a上。
如图2和图3所示,墨水供给装置15配置在喷墨式打印机12的左侧。即,墨水供给装置15在喷墨式打印机12(图像形成装置14)的横向左边与该喷墨式打印机12在左右方向上并排配置。
墨水供给装置15具有:容纳墨水的作为液体容纳体的一个例子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大致呈矩形形状的墨水容纳体17;以及容纳各个墨水容纳体17的作为液体容纳体容纳容器的一个例子的外壳18。外壳18具有:容器本体20,其为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有底矩形箱状,用于容纳各个墨水容纳体17,并且上端具有开口部19;以及盖体21,其自由开闭地覆盖开口部19。容器本体20和盖体21均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在容器本体20内,在前后方向上并排配置有四个墨水容纳体17。并且,在这四个墨水容纳体17中,按照从后侧向前侧的顺序分别容纳有青色墨水、品红色墨水、黄色墨水、黑色墨水。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频率较高的黑色墨水的墨水容纳体17配置在容器本体20内的最前侧。
外壳18自由装卸地安装在喷墨式打印机12(图像形成装置14)的左侧面上,并且在盖体21闭合的状态下使所述外壳18的顶面与读取面13a在高度齐平。在此,在本说明书中,“高度齐平”不但包括高度相同的情况,也包括高度差在2厘米以内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18的高度比读取面13a的高度仅仅低5毫米。
如图1和图3所示,喷墨式打印机12具有本体外壳25,其为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在本体外壳25内的中央部,设置有支撑台26,其支撑后述作为打印目标的一个例子的纸张P。在支撑台26的上方,设置有托架27,其能够在主扫描方向,即左右方向上往复移动。
在托架27内支撑有作为液体喷射头的一个例子的记录头28,使其从托架27的底面露出。记录头28与支撑台26相对。并且,记录头28通过托架27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并且从多个喷嘴(图中未示出)向纸张P喷射墨水,从而对纸张P进行印刷,所述纸张P在支撑台26上从后侧向前侧输送。
并且,在本体外壳25内的支撑台26的下侧,能够以堆叠状态容纳多张纸张P的供纸盒29从开口部30自由装卸地安装在本体外壳25中,所述开口部30设置在本体外壳25的前面中央的下部。供纸盒29内的纸张P通过供纸机构(图中未示出)逐张翻转并从后侧输送到支撑台26上。
另外,在支撑台26上印刷后的纸张P按顺序从排纸口31排出,排纸口31由开口部30的供纸盒29的上侧区域构成。并且,在供纸盒29的上侧,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自由伸缩的排纸托盘32,其按顺序支撑从排纸口31顺次排出的纸张P。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体外壳25内的左端部,具有:前侧开口的呈矩形箱状的支架外壳34;以及设置在支架外壳34内的底壁(后壁)上的在左右方向上并排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中空的供墨针35。
各个供墨针35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贯通支架外壳34的侧壁。挠性的供墨管36的一端侧与各个供墨针35的后端部连接,并且供墨管36的另一端侧与记录头28连接。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式打印机12中,形成向这四个供墨针35按照从左侧向右侧的顺序分别供给青色墨水、品红色墨水、黄色墨水、黑色墨水的结构。
另外,在以墨水颜色为基准的情况下,支架外壳34中的各个供墨针35的从左侧向右侧的排列顺序与容器本体20内的各个墨水容纳体17的从后侧向前侧的排列顺序相同。并且,各个墨水容纳体17与各个供墨针35以供给的各色墨水相对应的方式,通过构成墨水供给装置15的一部分的作为流路部件的一个例子的挠性的连接管37连接。
因此,从墨水供给装置15的各个墨水容纳体17经由各个连接管37向各个供墨针35供给的各种墨水经由各个供墨管36被供给记录头28。
下面对外壳18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外壳18的盖体21在容器本体20侧具有开口部40,并且呈在前后方向上较长并且比容器本体20浅的有盖矩形箱状。盖体21通过铰链部41与容器本体20的后面上的上端部连接。因此,盖体21在进行开闭动作时,以铰链部41为支点旋转。即,盖体21从容器本体20的前侧打开,在容器本体20的前侧关闭。并且,在容器本体20的开口部19关闭的状态下,盖体21的开口部40与开口部19配合。
如图3和图5所示,有底矩形箱状的容器本体20具有:右侧壁45,其为与喷墨式打印机12相对的壁;左侧壁46,其与右侧壁45相对;后侧壁47及前侧壁48,该后侧壁47及前侧壁48与右侧壁45及左侧壁46垂直;以及底壁49,其与右侧壁45、左侧壁46、后侧壁47以及前侧壁48垂直。
并且,开口部19设置在与底壁49相对的的一侧。即,开口部19与底壁49相对并且在重力方向上形成于底壁49的上方。在本实施方式中,右侧壁45、左侧壁46、后侧壁47以及前侧壁48分别构成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以及第四侧壁。容器本体20的右侧壁45与左侧壁46之间的距离比墨水容纳体17的上端侧(一端侧)的宽度短。
容器本体20具有:形成底壁49的有底矩形箱状的底壁形成部件50;形成侧壁的右侧半边并弯曲成大致U字状的板状右侧壁形成部件51;形成侧壁的左侧半边并弯曲成大致U字状的板状左侧壁形成部件52;以及构成开口部19的周边部的下侧开口的呈中空矩形框状的边缘部件53。
容器本体20通过将作为分割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右侧壁形成部件51与作为分割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左侧壁形成部件52组合而构成。即,容器本体20的侧壁由由分割成左右两个的分割部件,即右侧壁形成部件51与左侧壁形成部件52组合构成。
左侧壁形成部件52的上下方向的宽度比右侧壁形成部件51的上下方向的宽度稍微宽一些。因此,在边缘部件53的下端部和底壁形成部件50的上端部的、与左侧壁形成部件52和右侧壁形成部件51的接触部分相对应的位置均形成有台阶54。
并且,左侧壁形成部件52由透明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因此,容纳在容器本体20内部的各个墨水容纳体17能够通过左侧壁形成部件52从容器本体20的外部被目视确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左侧壁形成部件52构成目视确认部。
如图3和图5所示,在边缘部件53的右内侧面上,与墨水容纳体17的个数相对应地形成有向内侧(左侧)突出的右突出部55。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水为四种颜色,由于配置在最后侧的墨水容纳体17上不需要右突出部55,因此形成三个右突出部55。各个右突出部55在前后方向上等间隔配置。各个右突出部55的形状与后述各个舌片部70~72的形状相配合,呈下侧开口的有盖的大致三角形箱状。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右突出部55从上侧观察呈大致三角形形状,突出的三角形的两个边中,后侧的边比前侧的边短。
边缘部件53的顶面上各个右突出部55的前侧重合的位置与右后角部之间,均形成有右凹部56,其作为支撑部的一个例子将墨水容纳体17支撑在后述支撑部件92上。这四个右凹部56在前后方向上等间隔配置,呈与支撑部件92的一部分的形状相配合的形状。在各个右凹部56的底面的中央部,形成有缺口凹部56a。
并且,在各个右突出部55的后侧的面与边缘部件53的右内侧面的右前角部附近,形成有缺口部57,其作为插通部的一个例子从下端向上方延伸。各个墨水容纳体17侧的连接管37均能够插入并穿过这四个缺口部57。各个缺口部57在前后方向上等间隔配置。
在边缘部件53的左内侧面上,与墨水容纳体17的个数相对应地形成有向内侧(右侧)突出的左突出部58。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水为四种颜色,由于配置在最前侧的墨水容纳体17上不需要左突出部58,因此形成三个左突出部58。各个左突出部58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比各个右突出部55稍微向前侧错开的位置。各个左突出部58在前后方向上等间隔配置。各个左突出部58呈下侧开口的有盖的大致三角形箱状。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左突出部58从上侧观察呈大致三角形形状,突出的三角形的两个边中,后侧的边比前侧的边长。
在边缘部件53的顶面上各个左突出部58的后侧重合的位置与左前角部之间,均形成有左凹部59,其作为支撑部的一个例子将墨水容纳体17支撑在后述支撑部件92上。这四个左凹部59在前后方向上等间隔配置,呈与支撑部件92的一部分的形状相配合的形状。在各个左凹部59的底面的中央部,形成有缺口凹部59a。并且,各个左凹部59以相对于左右方向小于90度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0度)在交叉方向上与各个右凹部56相对。
如图6和图7所示,在右侧壁形成部件51的内侧面的上端部的靠前的位置形成有容器侧插通孔61,其作为插入部的一个例子能够插入各个连接管37。右侧壁形成部件51通过多颗(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颗)螺丝62从容器本体20的内侧安装在本体外壳25的左侧壁25a上。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7和图8所示,右侧壁形成部件51通过六颗螺丝62与两块矩形形状的金属板部件63固定在一起,从而安装在本体外壳25的左侧壁25a上,所述两块矩形形状的金属板部件63在前后方向上隔开空隙地配置在左侧壁25a以及左侧壁25a的内侧。
如图9所示,在本体外壳25的左侧壁25a上与容器侧插通孔61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各个连接管37插入并穿过的本体外壳侧插通孔64。并且,如图4和图6所示,下游端侧与各个供墨针35连接的各个连接管37插入并穿过本体外壳侧插通孔64和容器侧插通孔61,并且该各个连接管37的上游端侧配置在容器本体20内。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右侧壁形成部件51的内侧面上从容器侧插通孔61的下侧至前侧的位置处,L字板状的第一管支撑部65与容器侧插通孔61邻接设置,所述第一管支撑部65支撑插入并穿过容器侧插通孔61的各个连接管37中的与黑色墨水相对应的一个连接管。并且,在右侧壁形成部件51的内侧面的上端部上的容器侧插通孔61的后侧,从左向右水平地突出设置有四个板状的肋,该四个板状的肋在前后方向上互相平行地延伸,并且在上下方向上等间隔设置。
这四个肋的前端互相对齐,从下往上依次为第一肋66、第二肋67、第三肋68、第四肋69。在前后方向上,第一肋66的长度比第二肋67的长度短,第二肋67的长度比第三肋68的长度短,第三肋68的长度与第四肋69的长度相同。
在第一肋66、第二肋67以及第三肋68的后端,分别一体设置有第一舌片部70、第二舌片部71以及第三舌片部72,它们作为板状支撑部的一个例子比肋66~68更加向内侧(左方)水平突出很多。第一~第三舌片部70~72通过支撑各个连接管37上的各个墨水容纳体17侧的端部,从而抑制各个连接管37发生下垂。各个舌片部70~72在前后方向上相互之间等间隔配置,越靠近后方左右方向上的宽度越宽。在这种情况下,各个舌片部70~72与边缘部件53的各个右突出部55(参见图5)相对应地配置。并且,各个舌片部70~72被上述各个右突出部55覆盖。
形成于第一肋66与第二肋67之间的槽构成第二管支撑部73,其支撑各个连接管37中的与黄色墨水相对应的一个连接管。形成于第二肋67与第三肋68之间的槽构成第三管支撑部74,其支撑各个连接管37中的与品红色墨水相对应的一个连接管。形成于第三肋68与第四肋69之间的槽构成第四管支撑部75,其支撑各个连接管37中的与青色墨水相对应的一个连接管。
因此,如图3、图10以及图11所示,第一~第四管支撑部65、73~75在容器侧插通孔61与容纳在容器本体20内的各个墨水容纳体17之间引导各个连接管37。即,通过第一~第四管支撑部65、73~75的连接管37经由容器侧插通孔61伸出至容器本体20的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一~第四管支撑部65、73~75构成引导部。
并且,对应从引导的各个连接管37上连接的墨水容纳体17至容器侧插通孔61的距离,第一~第四管支撑部65、73~75的长度互不相同。即,第一~第四管支撑部65、73~75的长度分别为,第四管支撑部75最长,其次是第三管支撑部74,再次是第二管支撑部73,第一管支撑部65最短。
在第三管支撑部74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上,设置有上下一对突起76,其作为脱落抑制部的一个例子,用于抑制连接管37从第三管支撑部74上脱落,所述连接管37穿行并支撑在第三管支撑部74内。
并且,在第四管支撑部75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上,设置有上下一对突起76,用于抑制连接管37从第四管支撑部75上脱落,所述连接管37穿行并支撑在第四管支撑部75内。并且,各对突起76稍微陷入到穿行于第三管支撑部74以及第四管支撑部75中的连接管37中。各个突起76在肋66~69的内侧方向(左右方向)上以相同的宽度形成大致长方体的形状。
在右侧壁形成部件51的内侧面的上端部的前后方向上的第一舌片部70与容器侧插通孔61之间,形成有作为辅助部的一个例子的一对通孔77,该一对通孔77在上下方向上夹着第一~第四肋66~69。在右侧壁形成部件51的内侧面的上端部的前后方向上的第一舌片部70与第二舌片部71之间,形成有一对通孔77,该一对通孔77在上下方向上夹着第二~第四肋67~69。
在右侧壁形成部件51的内侧面的上端部的前后方向上的第二舌片部71与第三舌片部72之间,形成有一对通孔77,该一对通孔77在上下方向上夹着第三肋68和第四肋69。并且,在将各个连接管37穿行在第二~第四管支撑部73~75内的状态下,通过将线78穿过各对通孔77形成环状并且将该线78的端部连接在一起,从而将各个连接管37切实地保持在第二~第四管支撑部73~75内。因此,各对通孔77通过线78对从第二~第四管支撑部73~75内脱落的连接管37进行保持的情况起辅助的作用。
如图5、图10以及图11所示,第一~第四肋66~69(第二~第四管支撑部73~75)、第一~第三舌片部70~72、第一管支撑部65以及容器侧插通孔61被边缘部件53覆盖。分别支撑在第一~第四管支撑部65、73~75上的连接管37分别插入并穿过四个缺口部57。并且,各个连接管37的上游端部变为从各个缺口部57配置在容器本体20内的状态。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各个连接管37的上游端侧,连接有中空的墨水导入针80的基端部80b,所述墨水导入针80作为液体导入部的一个例子,并且在其顶端具有导入孔80a。即,墨水导入针80的基端部80b嵌合插入到各个连接管37的上游端部中。并且,各个连接管37上的墨水导入针80的基端部80b嵌合插入的部分通过扭转弹簧81束紧,用于抑制各个墨水导入针80从各个连接管37中拔出。
在各个连接管37上比扭转弹簧81稍微靠下游侧的位置安装有墨水流通调整部件82,其能够在压扁各个连接管37而限制各个连接管37内的墨水流通的状态与不压扁各个连接管37而允许各个连接管37内的墨水流通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并且,墨水导入针80在其中间部具有圆形的凸缘部83。在凸缘部83的导入孔80a侧的面上,设置有直径比凸缘部83稍微小一些的圆筒状的针定位部84。在针定位部84的外周面上,周向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定位突起84a。
各个定位突起84a的顶端位于比凸缘部83的周边更靠近内侧的位置。并且,在墨水导入针80的外周面上比凸缘部83稍靠基端侧的位置形成有能够安装E状环85的圆环状的环状槽86。
并且,墨水导入针80上安装有盖87,以容纳墨水导入针80的从凸缘部83至顶端的部分,所述盖87一侧开口并且呈有盖的圆形箱状。即,盖87的底壁的中心部形成有盖插通孔88,基端侧比墨水导入针80的凸缘部83更加能够从盖87的内侧插入并穿过所述盖插通孔88,盖87的内周面上形成有螺丝槽89。
并且,在基端侧比墨水导入针80的凸缘部83更加从盖87的内侧插入并穿过盖87的盖插通孔88的状态下,将E状环85安装在墨水导入针80的环状槽86中,盖87安装在墨水导入针88上。这时,盖87的底壁通过凸缘部85和E状环保持稍微游移的状态而被夹持,因此抑制了墨水导入针80与盖87的松动。并且在这时,墨水导入针80的顶端位于盖87内。
下面对墨水容纳体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4和图15所示,各个墨水容纳体17具有:容纳墨水的作为液体容纳部的一个例子的墨水袋90;以及以在墨水袋90的上端部与墨水袋90的内部连通的方式而形成的作为液体导出部的一个例子的墨水导出部91。墨水导出部91在重力方向上位于墨水袋90的上方。并且,在墨水袋90的形成墨水导出部91的上端侧(一端侧),安装有支撑部件(吊挂部件),其构成支撑在容器本体20(参见图5)上的液体容纳体支撑部。即,墨水袋90与支撑部件92接合。
墨水袋90在两片矩形形状的挠性膜90a的周边以夹持筒状的墨水导出部91的状态通过将两片挠性膜的周边焊接在一起而形成。即,墨水袋90是由相对的两片挠性的壁,即挠性膜90a构成的袋体,形成为随着容纳在内部的墨水的消耗,相对的两片挠性膜90a互相靠近。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构成墨水袋90的两片挠性膜90a构成挠性部。
墨水导出部91配置在墨水袋90的上端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墨水导出部91的上端部从墨水袋90中露出,下端部配置在墨水袋90内。在比墨水导出部91的从墨水袋90露出的部分的上端部稍靠下侧的位置处,设置有导出凸缘部93,其呈角部为圆形的大致正方体形状。
在墨水袋90的厚度方向上相对的导出凸缘部93的两侧边缘部上,形成有成对的凸缘凹部93a。在墨水袋90的上端部的未容纳墨水的焊接部分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均形成有墨水袋通孔94。
如图14和图18所示,在墨水导出部91的内部具有:衬垫95,其为圆环状,并且形成导出墨水的墨水导出口95a;阀体96,其以从内侧堵塞墨水导出口95a的方式与衬垫95抵接;以及螺旋弹簧97,其从内侧将阀体96向衬垫95施力。在墨水袋90内,墨水导出部91的下端部与墨水导出管99的上端侧(一端侧)连接,所述墨水导出管99作为流路形成部件的一个例子通过呈圆筒状的挠性的连接流路部件98形成流路99a。连接流路部件98由例如弹性体等构成。
墨水导出管99的下端侧(另一端侧)延伸至墨水袋90内的下部。即,墨水导出管99的下端侧向墨水袋90内的与墨水导出部91形成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延伸。因此,墨水导出管99内的流路99a延伸至墨水袋90内的重力方向的下部。
在这种情况下,墨水导出管99的长度设定为,墨水导出管99的下端在充满墨水的状态下不与墨水袋90内的下端接触的长度。并且,墨水导出管99由比重比墨水袋90内填充的墨水比重更大的材料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水导出管99由具有耐墨水性的氟树脂构成。
氟树脂从例如PFA(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比重:2.12~2.17)、PTFE(聚四氟乙烯(4氟化),比重:2.14~2.20)、FEP(四氟乙烯-氟乙烯丙烯共聚物(4.6氟化),比重:2.12~2.17)、E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比重:1.70~1.76)、PCTFE(聚三氟氯乙烯(3氟化),比重:2.10~2.20)、PVDF(聚偏氟乙烯(2氟化),比重:1.75~1.78)等中选择。
在墨水为水性墨水的情况下,由于比重大致为1,因此若墨水导出管99由如上所述的材料构成,则能够防止其在墨水袋90内的墨水中浮起。因此,墨水袋90内的底部的墨水也能够顺利导出,从而减少了墨水袋90内残留的墨水。
另外,墨水导出部91的从墨水袋90内延伸出的部分上形成有连通孔100,其连通墨水导出部91的内部与墨水袋90的内部。并且,在墨水袋90的内部的上端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倾斜部101,其作为引导部的一个例子以越靠近连通孔100越升高的方式倾斜。
连通孔100的孔径形成为比墨水导出管99的下端(与墨水导出部91侧相反的一侧)的墨水入口的口径小。在墨水为颜料墨水的情况下,颜料沉降在墨水袋90内的底部,虽然会产生先前供给的墨水与之后供给的墨水存在浓度差的问题,但是根据上述结构,上部的浓度低的墨水从连通孔100导入,下部的浓度高的墨水从墨水导出管99导入,由此产生向墨水导出部91输送浓墨水与稀墨水混合的适当浓度的墨水的效果。
如图16和图17所示,各个墨水容纳体17的支撑部件92具有第一支撑部件105和第二支撑部件106,该第一支撑部件105和第二支撑部件106以互相夹持墨水袋90的上端部的方式安装在该上端部上。第一支撑部件105具有:顶板部107,其沿墨水袋90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呈大致的矩形形状;以及侧板部108,其以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垂直且一体设置在顶板部107的下表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
如图16和图20所示,第一支撑部件105的顶板部107的两端部呈大致的圆弧状,墨水导出部91插入的圆筒状的导出部插入部109贯通顶板部107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而形成。在导出部插入部109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能够与盖87的螺丝槽89螺合的螺丝牙110。因此,盖87能够螺合安装导出部插入部109上。
导出部插入部109的外径与墨水导入针80的凸缘部83的外径大致相同。导出部插入部109的内径比墨水导入针80的针定位部84的外径大。针定位部84的内径比墨水导出部91的上端部的外径稍微大一些。
如图18和图19所示,第一支撑部件105的侧板部108上与导出部插入部109相对应的部分上形成有沿导出部插入部109的一部分的半圆弧面111。在导出部插入部109的半圆弧面111侧的端部,设置有插嵌孔112,墨水导出部91的导出凸缘部93能够嵌合插入到插嵌孔112中。插嵌孔112与导出凸缘部93相对应,呈角部为圆形的大致正方体形状。
在从半圆弧面111的中央部至插嵌孔112的部位上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凸条113。在插嵌孔112的上端部形成有台阶部114,其在上下方向上与墨水导出部91的导出凸缘部93接合。并且,在将墨水导出部91插入到导出部插入部109中的情况下,导出凸缘部93嵌合插入到插嵌孔112中,并且通过导出凸缘部93的凸缘凹部93a与凸条113相嵌合,从而对墨水导出部91进行定位。
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第一支撑部件105的侧板部108上隔着半圆弧面111的两侧,均形成有定位孔120。并且,在侧板部108上隔着两定位孔120的两侧,均形成有螺丝孔121。在第一支撑部件105的顶板部107的两端部的下表面上,设置有与侧板部108一体成型的板状的突片部122。并且,在侧板部108的半圆弧面111侧的面的两端部,均突出设置有插入并穿过墨水袋90的两个墨水袋通孔94的圆柱状的凸部123。
第二支撑部件106呈大致L字板状,具有:水平部124,其为矩形板状,沿墨水袋90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与第一支撑部件105的顶板部107的下表面相对;以及垂直部125,其为矩形板状,并且与第一支撑部件105的侧板部108相对。
在第二支撑部件106上与第一支撑部件105的侧板部108的半圆弧面111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支撑凹部126,墨水导出部91的导出凸缘部93的正下侧的部分(墨水导出部91的从墨水袋90中露出的部分的比导出凸缘部93更靠近墨水袋90侧的部分)插入到所述支撑凹部126中。支撑凹部126的宽度比墨水导出部91的导出凸缘部93的宽度窄。
在第二支撑部件106的垂直部125上与第一支撑部件105的两个定位孔120相对应的位置均突出设置有插入到两个定位孔120中的定位突起127。在第二支撑部件106的垂直部125上与第一支撑部件105的两个螺丝孔121相对应的位置均形成有螺丝插通孔129,分别螺合进入两个螺丝孔121的螺丝128插入并穿过所述螺丝插通孔129。
在第二支撑部件106的垂直部125上与第一支撑部件105的两个凸部123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接合缺口凹部130,其与插入并穿过两个墨水袋通孔94的两个凸部123相接合。
下面对将支撑部件92安装在固定墨水导出部91的墨水袋90上时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16和图17所示,当将支撑部件92安装在固定墨水导出部91的墨水袋90上时,首先,将墨水导出部91插入到第二支撑部件106的支撑凹部126中。然后,将第一支撑部件105的两个凸部123分别插入到墨水袋90的两个墨水袋通孔94中。接着,将第二支撑部件106的两个定位突起127分别插入到第一支撑部件105的两个定位孔120中。由此进行第一支撑部件105与第二支撑部件106的定位。
然后,将两颗螺丝128分别插入到第二支撑部件106的两个螺丝插通孔129中之后,分别螺合进入到第一支撑部件105的两个螺丝孔121中。由此,将支撑部件92安装在固定墨水导出部91的墨水袋90上。这时,支撑部件92在上下方向上与墨水导出部91的导出凸缘部93接合,并且与墨水袋90上的隔着墨水导出部91的两侧的墨水袋通孔94接合。即,支撑部件92支撑墨水导出部91,并且在墨水袋90的隔着墨水导出部91的两侧支撑墨水袋90。
这时,如图21所示,墨水袋90的上端部配置在第一支撑部件105的侧板部108与第二支撑部件106的垂直部125之间形成的空隙中。因此,即使在墨水袋90随着其内部墨水的消耗而发生变形的情况下,侧板部108和垂直部125也不会妨碍该变形。
下面对将内部填充了墨水的各个墨水容纳体17向外壳18安装时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3和图22所示,在将各个墨水容纳体17向外壳18安装时,首先,打开盖体21,将墨水容纳体17经由容器本体20的开口部19容纳在容器本体20内。这时,将各个墨水容纳体17的第一支撑部件105的两端部支撑在右凹部56和左凹部59上,所述右凹部56与所述左凹部59在与左右方向成30度角倾斜交叉的方向上相对。
于是,第一支撑部件105的两个突片部122(参见图16)分别插入到缺口凹部56a(参见图5)和缺口凹部59a(参见图5)中。由此,各个墨水容纳体17以与左右方向成30度角倾斜交叉的方式,以可装卸地支撑在容器本体20上的状态,在前后方向上互相并排进行容纳。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墨水容纳体17变为在位于上端侧(一端侧)的支撑部件92处悬挂在容器本体20的右凹部56和左凹部59中的状态。
因此,各个墨水容纳体17变为从容器本体20的内底面离开的状态。并且,在各个墨水容纳体17吊挂在容器本体20上的状态下,支撑部件92支撑墨水导出部91(参见图16)的导出凸缘部93,并且将墨水袋90支撑在隔着墨水导出部91的两侧的墨水袋通孔94处。
另外,随着墨水袋90内的墨水的消耗,虽然墨水袋90的下端下降的量与墨水袋90的厚度变小的量相当(用图22中的双点划线表示),但是即使在墨水袋90内的墨水用尽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各个墨水容纳体17离开容器本体20的内底面的状态。
然后,如图12、图18以及图20所示,如上所述,将墨水导入针80连接到容纳在容器本体20中的各个墨水容纳体17的墨水导出部91上。即,当将墨水导入针80连接到墨水导出部91上时,盖87盖在各个墨水容纳体17的导出部插入部109上,所述盖87安装在与各个连接管37的上游端侧连接的墨水导入针80上。
接着,如图20所示,旋转盖87,使盖87的螺丝槽89与导出部插入部109的螺丝牙110螺合。随着该螺合的进行,墨水导入针80从墨水导出口95a插入到墨水导出部91的内部。然后,进一步旋转盖87,使盖87完全螺合安装在导出部插入部109上时,墨水导入针80克服螺旋弹簧97的施力,将阀体96向下推压,使其离开衬垫95。
于是,阀体96移动至离开衬垫95的开阀位置,墨水袋90内与墨水导入针80内连通。因此,墨水袋90内通过墨水导出部91内和墨水导入针80内而与连接管37内连通。这时,墨水导入针80的针定位部84插入到导出部插入部109的内侧,并且各个定位突起84a适当地抵靠在导出部插入部109的内周面上,由此,墨水导入针80的位置定位在墨水导出部91的中心位置处。
然后,如图3所示,在将盖87螺合安装在导出部插入部109上之后,通过关闭盖体21,从而完成各个墨水容纳体17向外壳18的安装操作。各个墨水容纳体17安装在外壳18上之后,各个墨水容纳体17中的墨水经由各个供墨针35和供墨管36从各个连接管37向记录头28供给。向记录头28供给的各种墨水从记录头28的各个喷嘴(图中未示出)向纸张P喷射而进行印刷。
接着,通过纸张P的印刷,各个墨水容纳体17中的墨水被消耗,随着墨水的消耗,各个墨水容纳体17的墨水袋90逐渐萎缩下去。这时,由于构成外壳18的容器本体20的左侧壁形成部件52是透明的,因此即使不打开盖体21,也能够通过左侧壁形成部件52从外壳18外部目视确认外壳18内部的各个墨水容纳体17的墨水袋90的萎缩状态(移位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特别要说明的是,左侧壁形成部件52不仅占据了容器本体20的左侧面的大部分,而且占据了容器本体20的前侧面以及后侧面的左侧半边的大部分。并且,各个墨水容纳体17在外壳18内以左侧比右侧更靠前侧地倾斜的状态互相平行地在前后方向上并排配置。
因此,能够在外壳18外部从外壳18的前侧目视确认外壳18内的所有的墨水容纳体17的墨水袋90的萎缩状态。因此,能够从各个墨水容纳体17的墨水袋90的萎缩状态知晓各个墨水容纳体的更换时间。
另外,各个墨水容纳体17的墨水袋90内的墨水导出管99的下端延伸至墨水袋90内的重力方向的下部。因此,墨水袋90内的墨水经由墨水导出管99从墨水袋90内的下端部抽吸上来进行消耗。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墨水导出管99由比重比墨水袋90内的墨水比重大的材料构成,因此不会在墨水袋90内浮起。因此,墨水导出管99的下端位置通常维持在墨水袋90内的重力方向的下部,从而能够减少使用后的墨水袋90内残留的墨水。
并且,对墨水用尽的墨水容纳体17进行更换的操作是在用墨水流通调整部件82(参见图13)压扁连接管37而限制限制该连接管37内的墨水流通的状态之后进行的,所述墨水流通调整部件82为安装在与计划更换的墨水容纳体17相对应的连接管37上的墨水流通调整部件82。由此,当将盖87从计划更换的墨水容纳体17的导出部插入部109上取下,并且将墨水导入针80从墨水导出部91上拔出时,抑制了墨水从墨水导入针80的导入口80a上滴落的情况。
下面对通过图像形成系统11的读取装置13对大于读取面13a的原稿G进行读取时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当用读取装置13对大于读取面13a的原稿G进行读取时,首先,打开自动文档进给装置16,使读取面13a露出。然后,载置原稿G,使原稿G上计划读取的区域位于读取面13a上,并且使该原稿G的从读取面13a上伸出的部分的一部分位于外壳18上(盖体21上)。
这时,外壳18的高度与读取面13a的高度齐平。即,外壳18的高度仅仅比读取面13a的高度低5毫米。因此,原稿G的一部分支撑在外壳18上,而不会与外壳18的侧面发生刮蹭。并且,在自动文档进给装置16关闭的状态下,若使读取装置13动作,则原稿G的读取面13a上的区域被读取。
这样一来,由于从读取面13a上伸出的原稿G的一部分被外壳18支撑,因此能够稳定原稿G的位置,并且能够用读取装置13以较好的精度读取原稿G。
根据上述详细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取得以下效果。
(1)在墨水供给装置15中,墨水容纳体17以墨水导出部91在重力方向上位于墨水袋90的上方的方式可装卸地支撑在外壳18的右凹部56和左凹部59中。因此,能够在进行目视确认的同时,容易且切实地将墨水导出部91与墨水导入针80连接在一起。并且,通常情况下,由于墨水通过自重流动到墨水袋90的下部,在墨水导出部91位于墨水袋90的下部的情况下,当墨水导出部91与墨水导入针80发生连接故障时,有可能发生墨水的漏出量增加的情况。在这一点上,根据该结构,由于墨水导出部91在重力方向上位于墨水袋90的上方,因此即使墨水导出部91与墨水导入针80发生连接故障,也能够抑制墨水的漏出量。
(2)墨水袋90是由相对的两片挠性膜90a构成的袋体,并且形成为通过容纳在内部的墨水的消耗,相对的两片挠性膜90a互相靠近。因此,通过目视确认由墨水袋90内的墨水的消耗所引起的挠性膜90a的移位状态,能够容易地知晓墨水袋90内的墨水的消耗状态。
(3)外壳18具有:底壁49;开口部19,其与底壁49相对,并且在重力方向上形成于底壁49的上方;以及盖体21,其自由开关地覆盖开口部19,其中,墨水容纳体17通过开口部19可装卸地容纳在外壳18内。根据该结构,由于墨水容纳体17通过开口部19而装卸在外壳18上,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墨水容纳体17向外壳18的安装操作,所述开口部19形成于外壳18上的重力方向的上方。此外,由于在将墨水容纳体17容纳在外壳18内之后,能够用盖体21覆盖开口部19,因此能够抑制墨水容纳体17或连接管37发生破损,以及墨水导出部91与墨水导入针80不当脱离连接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墨水供给故障和墨水造成的污染。再者,由于能够在具有底壁49的外壳18上进行墨水导出部91与墨水导入针80的连接操作以及拆卸操作,因此即使墨水滴落,也能够将滴落的墨水挡在外壳18内。从而能够抑制墨水污染外壳18的外部。
(4)外壳18具有透明的左侧壁形成部件52,通过该左侧壁形成部件52能够目视确认随着墨水容纳体17内的墨水的消耗墨水袋90的萎缩情况。因此,能够在外壳18的外部目视确认外壳18内的墨水容纳体17的墨水袋90的萎缩情况。即,能够在外壳18的外部确认外壳18内的墨水容纳体17中的墨水的消耗情况。
(5)外壳18的右侧壁45与左侧壁46之间的距离比墨水容纳体17的宽度短。因此,通过将各个墨水容纳体17倾斜容纳在外壳18内,能够使外壳18小型化。
(6)墨水容纳体17的墨水导出部91形成于墨水袋90的上端侧,墨水容纳体17具有支撑部件92,其在形成墨水导出部91的上端侧与该上端侧接合,所述墨水容纳体17通过支撑部件92支撑在外壳18的右凹部56和左凹部59上。根据该结构,由于形成墨水导出部91的上端侧支撑在外壳18的右凹部56和左凹部59上,能够容易地进行墨水导出部91与墨水导入针80的连接。并且,通过墨水容纳体17具有支撑部件92,能够把持支撑部件92对墨水容纳体17进行操作,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墨水容纳体17向外壳18的右凹部56和左凹部59的装卸操作。
(7)墨水容纳体17的形成墨水导出部91的上端侧支撑并悬挂在外壳18的右凹部56和左凹部59上。根据该结构,通过悬挂墨水容纳体17,由于墨水通过自重流动到墨水容纳体17的下部,因此向墨水袋90施加张力。因此,随着墨水袋90内的墨水的消耗,墨水袋90在没有褶皱和扭转的状态下顺利地舒展,从而能够稳定地向喷墨式打印机12供给墨水。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喷墨式打印机12为搭载了记录头28的托架27移动型的打印机,因此喷墨式打印机12的振动传递给墨水容纳体17并且墨水容纳体17的下部发生摇动。并且,由于在俯视时墨水容纳体17的上端侧的支撑部件92配置在与托架27的移动方向(主扫描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因此与支持部件92配置在与主扫描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情况相比,由托架27的移动所引起的振动更容易传递给墨水容纳体17。因此,当墨水袋90内的墨水为包含容易沉降在墨水中的颜料的颜料墨水时,通过墨水容纳体17的下部的摇动,能够对墨水进行搅拌。因此,能够抑制颜料墨水内的颜料的浓度差。
(8)墨水容纳体17的支撑部件92支撑墨水容纳体17上的墨水导出部91。因此,随着墨水容纳体17的墨水袋90内的墨水的消耗,墨水袋90在没有褶皱和扭转的状态下顺利地舒展,从而能够稳定地向喷墨式打印机12供给墨水。
(9)墨水容纳体17的支持部件92在隔着墨水导出部91的两侧支撑墨水袋90。因此,能够通过支撑部件92平衡并稳定地支撑墨水袋90。
(10)墨水容纳体17具有流路99a,其与墨水导出部91连通,并且延伸至墨水袋90的重力方向的下部。根据该结构,即使墨水导出部91位于墨水袋90的上部,也能够经由流路99a将墨水从墨水袋90内的下部抽吸上来,从而能够将墨水袋90内的墨水稳定地向喷墨式打印机12侧供给。
(11)墨水容纳体17的墨水导出管99由比重比容纳在墨水袋90中的墨水的比重大的材料构成。因此,能够抑制墨水导出管99从墨水袋90内的墨水中浮起。因此,能够通过墨水导出管99顺利地将墨水袋90内的位于与墨水导出部91相反的一侧的下端侧的墨水向墨水导出部91引导,从而能够减少残留在墨水袋90内的墨水。
(12)墨水容纳体17的墨水导出部91在从墨水袋90内延伸出的部分上具有与墨水袋90的内部连通的连通孔100。根据该结构,当从位于墨水袋90的铅垂上方的墨水导出部91向墨水袋90内注入墨水时,墨水袋90内的墨水中混入的气泡能够从墨水导出部91的连通孔100排出到墨水容纳体17的外部。
(13)在墨水容纳体17的墨水袋90内的墨水导出部91侧,形成有倾斜部101,其以越靠近连通孔100越升高的方式倾斜。因此,当从位于墨水袋90的铅垂上方的墨水导出部91向墨水袋90内注入墨水时,墨水袋90内的墨水中混入的气泡能够通过倾斜部101向连通孔100侧引导。其结果是,墨水袋90内的墨水中混入的气泡能够从连通孔100顺利地排出到墨水容纳体17的外部。
(14)墨水容纳体17的墨水导出管99通过挠性的连接流路部件98与墨水导出部91连接。因此,能够容易地通过连接流路部件98将墨水导出管99连接到墨水导出部91上。
(15)在外壳18的容器本体20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第一~第四管支撑部65、73~75,用于引导各个连接管37,该各个连接管37与容纳在容器本体20内的各个墨水容纳体17连接。因此,通过第一~第四管支撑部65、73~75在容器本体20内对各个连接管37进行引导,从而能够容易地在容器本体20内引导各个连接管37。
(16)在外壳18的容器本体20的右侧壁形成部件51的内侧面上,形成有能够插入各个连接管37的容器侧插通孔61,第一~第四管支撑部65、73~75对各个连接管37在容器侧插通孔61与容纳在容器本体20内的各个墨水容纳体17之间进行引导。因此,能够通过第一~第四管支撑部65、73~75将插入容器本体20内的各个连接管37从容器侧插通孔61引导至容纳在容器本体20内的各个墨水容纳体17。
(17)外壳18上的第一~第四管支撑部65、73~75的长度根据从各自引导的连接管37上连接的墨水容纳体17至容器侧插通孔61的距离的不同而互不相同。因此,能够抑制各个连接管37错误地连接在各个墨水容纳体17上。
(18)外壳18的容器本体20具有边缘部件53,其构成开口部19的周边部,所述开口部19用于容纳各个墨水容纳体17,边缘部件53覆盖第一~第四管支撑部65、73~75。因此,能够通过边缘部件53对第一~第四管支撑部65、73~75所引导的各个连接管37进行保护。
(19)在外壳18的边缘部件53上,设置有能够插入并穿过各个连接管37的缺口部57。因此,通过使各个连接管37插入并穿过缺口部57,能够容易地将各个连接管37连接在各个墨水容纳体17上。
(20)外壳18的边缘部件53具有支撑各个墨水容纳体17的各个右凹部56和各个左凹部59。因此,能够通过各个右凹部56和各个左凹部59来支撑各个墨水容纳体17。
(21)在外壳18的第三和第四管支撑部74、75上,设置有各个突起76,用于抑制各个连接管37从所述第三和第四管支撑部74、75上脱落。因此,能够通过各个突起76抑制各个连接管37从第三和第四管支撑部74、75上脱落。
(22)在外壳18的容器本体20的内侧面上隔着第二~第四管支撑部73~75的两侧,均形成有通孔77。因此,通过将线穿过通孔77形成环状并且与该线的端部连接在一起,能够容易且切实地将连接管37分别保持在第二~第四管支撑部73~75内。
(23)外壳18的容器本体20的侧壁由左右分割的右侧壁形成部件51与左侧壁形成部件52组合而构成。因此,外壳18的容器本体20的侧壁能够容易地成型。
(24)墨水供给装置15具有:外壳18;容纳在外壳18内的各个墨水容纳体17;以及与各个墨水容纳体17连接的各个连接管37。因此,能够将容纳在外壳18内的各个墨水容纳体17中的墨水经由各个连接管37向喷墨式打印机12侧供给。
(25)喷墨式打印机12具有记录头28,其能够将经由墨水供给装置15的各个连接管37所供给的墨水向纸张P喷射。因此,能够将经由墨水供给装置15的各个连接管37所供给的墨水从记录头28向纸张P喷射而对该纸张P进行印刷。
(26)在图像形成系统11中,外壳18配置为在图像形成装置14的横向上与读取面13a的高度齐平。因此,当读取比读取面13a大的原稿G时,能够通过外壳18支撑该原稿G的一部分。
(27)在图像形成系统11中,外壳18的高度比读取面13a的高度低。因此,当将比读取面13a大的原稿置于该读取面13a上时,能够抑制该原稿G与外壳18发生刮蹭。
(28)在图像形成系统11中,外壳18自由装卸地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4的喷墨式打印机12上。因此,能够将外壳18相对于喷墨式打印机12进行自由装卸。
(变更例)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为如下其他的实施方式。
如图23所示,在图像形成系统11中,在图像形成装置14的下部,可以安装具有增设用的供纸盒140的增设盒单元141。在这种情况下,在外壳18的下部安装台座142,其作为调节部件的一个例子,调节外壳18的高度,使其升高的高度与图像形成装置14变高的高度相同。这样一来,通过将增设盒单元141和台座142成套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1上,能够维持外壳18的高度与读取面13a的高度的位置关系。
在此,对台座142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4和图25所示,台座142呈有底的矩形箱状,在其底面的中央部具有凹陷成矩形形状的凹陷部143。在台座142的内底面的中央部,形成有隆起部144,其隆起的程度与凹陷部143凹陷的程度相同。隆起部144的顶面是平坦的。在台座142的内底面上隆起部144的周围,设置有多个(在此为十个)板状的支撑肋145,使其包围隆起部144并隔着适当的间隔。并且,在将台座142安装在外壳18的下部的情况下,将隆起部用双面胶(图中未示出)粘贴在构成外壳18的底壁形成部件50的底面的中央部,并且使台座142的上端的周边部与底壁形成部件50的底面的周边部接合。
如图26所示,在图像形成系统11中,可以将自动文档进给装置16变更为能够对读取面13a进行开闭的盖部件146。
如图27所示,在图像形成系统11中,当喷墨式打印机12为仅使用黑色墨水的单色打印机时,可以将墨水供给装置15的外壳18变更为这样的部件:其大小为容纳一个墨水容纳体17的大小,该墨水容纳体17中容纳了黑色墨水。在这种情况下,墨水容纳体17以其宽度方向为前后方向的方式容纳在外壳18内。并且,在图27中,省略了自由开闭地覆盖外壳18的开口部19的盖体21。
如图28所示,可以在墨水导出管99的上端部设置连通孔147,其连通所述墨水导出管99的内部与墨水袋90的内部。若是如此,则当将墨水导出部91配置在墨水袋90的铅垂上方的位置并且向墨水袋90内注入墨水时,混入在墨水袋90内的墨水中的气泡能够从连通孔147排出到墨水容纳体17的外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墨水导出部91的连通孔100。
如图28所示,可以在墨水导出管99的与墨水导出部9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即下端部上配置配重148。配重148呈圆筒状,并且嵌入到墨水导出管99的下端。在这种情况下,墨水导出管99不一定由比重比墨水袋90内填充的墨水的比重大的材料构成。若是如此,则能够有效地抑制墨水导出管99在墨水袋90内的墨水中浮起。因此,由于墨水袋90内的位于与墨水导出部91相反的一侧的下端部的墨水能够通过墨水导出管99向墨水导出部91引导,因此能够减少墨水袋90内残留的墨水。并且,当使用圆筒状的管作为配重时,该管可以由与连接流路部件98相同的如弹性体那样的具有柔软性的材料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墨水导出管99为比较硬质的材料,也具有能够防止墨水袋90损伤的效果。
如图29所示,可以将墨水导出管99用盖部件149覆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例子,盖部件149由螺旋弹簧构成。若是如此,则能够通过盖部件149的重力,从而抑制墨水导出管99在墨水袋90内的墨水中浮起。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构成墨水导出管99的材料和构成盖部件149的材料的平均比重比填充在墨水袋90内的墨水的比重大。并且,在这种情况下,若在墨水导出管99的下端部安装配重148,则墨水导出管99不一定由比重比墨水袋90内填充的墨水的比重大的材料构成。
如图30所示,在图像形成系统11中,可以将外壳18配置为在读取装置13的横向上读取面13a与顶面的高度齐平。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喷墨式打印机12的侧面上延伸设置能够支撑外壳18的伸出部12a并且通过该伸出部12a来支撑外壳18。
墨水容纳体17的支撑部件92不一定在隔着墨水导出部91的两侧支撑墨水袋90。
墨水容纳体17的支撑部件92不一定支撑墨水容纳体17上的墨水导出部91。
墨水容纳体17的形成墨水导出部91的上端侧不一定支撑并悬挂在外壳18的右凹部56和左凹部59上。即,墨水容纳体17可以以置于容器18的内底面上的状态进行容纳。在这种情况下,外壳18的内底面(底壁49)作为支撑墨水容纳体17的支撑部发挥功能。
可以在墨水容纳体17的墨水袋90的上端部(构成墨水导出部91侧的一端侧)设置硬质的支撑部作为液体容纳体支撑部来代替支撑部件92,所述支撑部为能够被外壳18的右凹部56和左凹部59所支撑的形状。若是如此,能够把持支撑部对墨水容纳体17进行操作。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墨水容纳体17向外壳18的右凹部56和左凹部57的安装操作。
墨水容纳体17不一定通过支撑部件92而支撑在外壳18的右凹部56和左凹部59上。
外壳18的右侧壁45与左侧壁46之间的距离不一定比墨水容纳体17的宽度短。
外壳18不一定具有能够目视确认随着墨水容纳体17内的墨水的消耗墨水袋90的萎缩情况的透明的左侧壁形成部件52。
外壳18的开口部19不一定设置在容器本体20的上端,也可以设置在容器本体20的侧面上。
外壳18的盖体21可以省略。
墨水袋90不一定全部由挠性膜90a构成。即,墨水袋90也可以是一部分由挠性材料形成的挠性部构成。并且,构成墨水袋90的挠性部的材料可以是透明的,也可以是不透明的。
墨水容纳体17不一定是以墨水导出部91在重力方向上位于墨水袋90的上方的方式可装卸地支撑在外壳18的右凹部56和左凹部59上。
可以是省略墨水导入针80,将连接管37的端部直接连接在墨水导出部91上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连接在墨水导出部91上的连接管37的端部作为液体导入部发挥功能。
墨水容纳体17的墨水导出管99不一定经由挠性的连接流路部件98与墨水导出部91连接。即,墨水导出管99可以用粘合剂或胶带等与墨水导出部91连接。
在墨水容纳体17的墨水袋90内,作为引导部,可以形成弯曲状的弯曲部来代替倾斜部101,所述弯曲部随着靠近连通孔100而升高。
可以省略墨水容纳体17的墨水导出部91的连通孔100。
墨水容纳体17的墨水导出管99可以是仅仅与墨水导出部91相反的一侧,即下端侧的一部分由比重比墨水袋90中容纳的墨水的比重大的材料构成。
外壳18的容器本体20的侧壁不一定由左右分割的右侧壁形成部件51与左侧壁形成部件52组合而构成。即,容器本体20的侧壁可以由分割成三个以上的部件组合而构成,也可以由不分割的一个部件构成。
形成于外壳18的容器本体20上的通孔77可以省略。
形成于外壳18的第三和第四管支撑部74、75上的各个突起76可以省略。
设置在外壳18的边缘部件53上的缺口部57可以省略。
在外壳18的边缘部件53上,作为插通部,可以设置能够插入并穿过连接管37的孔来代替缺口部57。
外壳18的边缘部件53不一定覆盖第一~第四管支撑部65、73~75。
外壳18上的第一~第四管支撑部65、73~75的长度不一定根据其各自引导的各个连接管37上连接的墨水容纳体17至容器侧插通孔61的距离的不同而互不相同。
外壳18的第一~第四管支撑部65、73~75不一定在容器侧插通孔61与容纳在容器本体20内的各个墨水容纳体17之间对各个连接管37进行引导。
外壳18的第一~第四管支撑部65、73~75可以省略。
引导部可以仅由脱落抑制部(各个突起76)构成。
引导部只要是能够使连接管37沿着容器本体20的内侧面而进入墨水容纳体17的结构,任意结构均可。例如,可以用设置在容器本体20的内侧面上的凹槽来构成引导部。
构成容器本体20的右侧壁形成部件51和左侧壁形成部件52可以是弯曲成L字状的板状。
各个突起76可以形成肋66~69的全部,也可以形成肋66~69的一部分。
各个突起76的宽度只要是与连接管37抵靠的程度即可,各个突起76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任意变更。
各个盖87的颜色可以与各个盖87对应的各个墨水容纳体17中容纳的墨水的颜色一致。若是如此,则能够抑制盖87连接在错误的墨水容纳体17上。
在图像形成系统11中,外壳18不一定自由装卸地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4的喷墨式打印机12上。即,外壳18也可以固定在图像形成装置14的喷墨式打印机12上。
在图像形成系统11中,外壳18的高度不一定比读取面13a的高度低。即,也可以使外壳18的高度与读取面13a的高度相同,或者使外壳18的高度比读取面13a的高度高。
作为打印目标,可以使用塑料膜、布或者金属箔等来代替纸张P。
作为介质,可以使用塑料膜、布或者金属箔等来代替原稿G。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液体喷射装置也可以是喷射或喷出除了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
另外,作为形成微小量的液滴而从液体喷射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也包括粒状、泪状、拖尾成丝状的状态。此外,此处所说的“液体”,只要是液体喷射装置能够喷射的材料即可。
例如,只要是物质处于液相时的状态的材料即可,包括高粘度或低粘度的液状体、溶胶、凝胶、其他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体树脂、液态金属(金属溶液)这样的流状体。另外,不限于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也包括由颜料或金属颗粒等固态物形成的功能性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者混合在溶剂中而形成的材料等。
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例子,可以举出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墨水或用墨水印刷之前或之后涂在被印刷介质上的液体、用于对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喷嘴进行加湿或清洗的液体、液晶等。
在此,所谓墨水,包含一般的水性墨水、油性墨水、以及凝胶墨水、热熔墨水等各种液体组合物。
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具体的例子,例如存在喷射如下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所述液体以分散或溶解的状态含有在液晶显示器、EL(Electro Luminescence)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彩色滤光片的制造等中使用的电极材料或颜色材料等的材料。
另外,也可以是喷射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生物体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作为精密移液管使用并喷射作为试料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印染装置或者微量液体分配器等。也可以是精确地对钟表或照相机等精密机械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状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固化树脂液等透明树脂液向基板上喷射的液体喷射装置。也可以是为了蚀刻基板等而喷射酸性或碱性等的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

Claims (10)

1.一种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具有:
液体容纳部,其至少一部分上具有挠性部;以及液体导出部,其与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内部连通,其中,
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内部配置有流路形成部件,其一端侧与所述液体导出部连接,另一端侧向所述液体容纳部内的与所述液体导出部形成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延伸,
所述流路形成部件的至少所述另一端侧由比重比所述液体容纳部中容纳的液体的比重大的材料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形成部件的所述另一端侧上配置有配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形成部件被盖部件覆盖。
4.一种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具有:
液体容纳部,其至少一部分上具有挠性部;以及液体导出部,其与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内部连通,其中,
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内部配置有流路形成部件,其一端侧与所述液体导出部连接,另一端侧向所述液体容纳部内的与所述液体导出部形成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延伸,
所述流路形成部件的所述另一端侧上配置有配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形成部件被盖部件覆盖。
6.一种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具有:
液体容纳部,其至少一部分上具有挠性部;以及液体导出部,其与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内部连通,其中,
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内部配置有流路形成部件,其一端侧与所述液体导出部连接,另一端侧向所述液体容纳部内的与所述液体导出部形成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延伸,
所述流路形成部件被盖部件覆盖,
构成所述流路形成部件和所述盖部件的材料的平均比重比所述液体容纳部中容纳的液体的比重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导出部在所述液体容纳部内的延伸部分上具有连通孔,该连通孔与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内部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形成部件在该流路形成部件的所述液体导出部侧具有连通孔,该连通孔与所述液体容纳部内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液体容纳部内的所述液体导出部侧具有引导部,其向所述连通孔倾斜或者形成弯曲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部件通过挠性的连接流路部件与所述液体导出部连接。
CN201480012558.XA 2013-03-07 2014-03-04 液体容纳体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0261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46037 2013-03-07
JP2013046037A JP6111749B2 (ja) 2013-03-07 2013-03-07 液体収容体
PCT/JP2014/001185 WO2014136442A1 (ja) 2013-03-07 2014-03-04 液体収容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26162A true CN105026162A (zh) 2015-11-04
CN105026162B CN105026162B (zh) 2017-08-08

Family

ID=514873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1255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026162B (zh) 2013-03-07 2014-03-04 液体容纳体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114621B2 (zh)
EP (1) EP2965912B1 (zh)
JP (1) JP6111749B2 (zh)
CN (1) CN105026162B (zh)
ES (1) ES2686499T3 (zh)
TW (1) TWI598248B (zh)
WO (1) WO20141364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202838A (ja) * 2017-06-09 2018-12-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US11597209B2 (en) 2018-07-13 2023-03-07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lamp plates with wedge-shaped fork ends for a print liquid supply
US11247477B2 (en) 2018-07-13 2022-02-1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oupling systems
CN112423989B (zh) 2018-07-13 2022-08-02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具有偏移管嘴的易弯式打印液体供给储存器
CN112020438B (zh) 2018-07-13 2022-07-15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用于流体屏障的套环
EP4129699A1 (en) 2018-07-13 2023-02-0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pouts with angled clamp flanges for a print liquid supply
JP2023026901A (ja) * 2021-08-16 2023-03-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8463A (ja) * 1992-06-24 1994-01-18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5699936A (en) * 1995-09-08 1997-12-23 Sercomp Corporation Liquid dispensing system
JP2004114488A (ja) * 2002-09-26 2004-04-15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用のインク供給用中継管
JP2004267627A (ja) * 2003-03-11 2004-09-30 Toto Ltd 吐水装置
JP2005199496A (ja) * 2004-01-14 2005-07-28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パック、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インク供給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94731U (zh) * 1986-12-10 1988-06-18
US6076920A (en) * 1995-05-31 2000-06-20 Hewlett-Packard Company Replaceable ink supply module (bag/box/tube/valve) for replenishment of on-carriage inkjet printhead
US6120132A (en) 1996-10-07 2000-09-19 Hewlett-Packard Company Assembly technique using modular ink delivery components for installation in an inkjet printer
JP3581663B2 (ja) * 2001-02-09 2004-10-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3891150B2 (ja) * 2002-07-09 2007-03-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液体収容体
US20050151813A1 (en) 2004-01-14 2005-07-1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pack, ink cartridge and ink supplying device
US8136932B2 (en) * 2007-07-10 2012-03-2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and liquid filling method and liquid refill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JP5901482B2 (ja) 2012-09-18 2016-04-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8463A (ja) * 1992-06-24 1994-01-18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5699936A (en) * 1995-09-08 1997-12-23 Sercomp Corporation Liquid dispensing system
JP2004114488A (ja) * 2002-09-26 2004-04-15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用のインク供給用中継管
JP2004267627A (ja) * 2003-03-11 2004-09-30 Toto Ltd 吐水装置
JP2005199496A (ja) * 2004-01-14 2005-07-28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パック、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インク供給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4667A (zh) 2014-09-16
JP2014172264A (ja) 2014-09-22
JP6111749B2 (ja) 2017-04-12
US20140253644A1 (en) 2014-09-11
TWI598248B (zh) 2017-09-11
CN105026162B (zh) 2017-08-08
US9114621B2 (en) 2015-08-25
ES2686499T3 (es) 2018-10-18
EP2965912A1 (en) 2016-01-13
WO2014136442A1 (ja) 2014-09-12
EP2965912A4 (en) 2017-05-10
EP2965912B1 (en) 2018-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89124A (zh) 液体供给装置以及液体容纳体
CN105026162A (zh) 液体容纳体
CN104723683B (zh) 液体供给单元
CN104029483B (zh) 图像形成系统
CN102407674B (zh) 液体收纳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CN102381040B (zh) 液体收容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CN102381041B (zh) 液体收容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CN105073429A (zh) 液体容纳体容纳容器、液体供应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5398221A (zh) 液体容纳体、液体消耗装置以及电气连接体
CN202782177U (zh) 盖、液体容纳容器、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EP2993047A2 (en) Liquid containing body, electric connection body, and liquid consuming apparatus
US9636917B2 (en) Liquid supply unit
US9862198B2 (en) Unit used in liquid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9511597B2 (en) Liquid supply device with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introduction part to be connected therewith
JP2017154251A (ja) 液体供給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8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