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98248B - 液體收容體及油墨收容體 - Google Patents

液體收容體及油墨收容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98248B
TWI598248B TW103107353A TW103107353A TWI598248B TW I598248 B TWI598248 B TW I598248B TW 103107353 A TW103107353 A TW 103107353A TW 103107353 A TW103107353 A TW 103107353A TW I598248 B TWI598248 B TW I59824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k
liquid
flow path
forming member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073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34667A (zh
Inventor
清水芳明
青木雄司
Original Assignee
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4346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46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82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824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41J2002/17516Inner structure comprising a collapsible ink holder, e.g. a flexible bag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Description

液體收容體及油墨收容體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收容例如供給至噴墨式印表機等液體噴射裝置之油墨等液體之液體收容體。
自先前以來,作為液體噴射裝置之一種,已知有自列印頭對用紙等噴射油墨而進行印刷之噴墨式印表機(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於此種印表機中,於收容有油墨之油墨袋(液體收容部)設置用以自該油墨袋內取出油墨之口栓(液體導出部)而構成之油墨包(液體收容體)係以成為橫置之狀態相對於連接部可裝卸地連接。而且,油墨包內之油墨係藉由管自該連接部供給至列印頭。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5-199496號公報
且說,於如上所述之印表機中,由於油墨包內之油墨係藉由水位差被供給至列印頭,故而即便於應更換油墨包之情形時,亦會於該油墨包內殘留較多油墨。因此,於減少殘留於油墨包內之油墨方面尚留有改善之餘地。
再者,此種問題並不限定於如上所述之油墨包,即便於液體收 容體中亦成為大致共通者。
本發明係著眼於此種先前技術中存在之問題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減少殘留於液體收容部內之液體之液體收容體。
以下,對用以解決上述問題之手段及其作用效果進行記載。
解決上述問題之液體收容體包括:液體收容部,其於至少一部分具有可撓性部;及液體導出部,其連通於上述液體收容部之內部;且於上述液體收容部之內部配置有流路形成構件,該流路形成構件係一端側連接於上述液體導出部,另一端側向上述液體收容部內之與形成有上述液體導出部之側為相反側延伸,上述流路形成構件之至少上述另一端側係含比重大於收容於上述液體收容部之液體之材料構成。
根據該構成,可抑制流路形成構件於液體收容部內之液體中浮升。因此,可藉由流路形成構件將液體收容部內之位於與液體導出部為相反側之液體順利地導入至液體導出部,因此可減少殘留於液體收容部內之液體。
於上述液體收容體中,較佳為於上述流路形成構件之上述另一端側配置有錘。
根據該構成,可有效地抑制流路形成構件於液體收容部內之液體中浮升。因此,可藉由流路形成構件將液體收容部內之位於與液體導出部為相反側之液體導入至液體導出部,因此可減少殘留於液體收容體內之液體。
於上述液體收容體中,較佳為上述流路形成構件由罩蓋構件覆蓋。
根據該構成,可抑制流路形成構件於液體收容部內之液體中浮升。
解決上述問題之液體收容體包括:液體收容部,其於至少一部 分具有可撓性部;及液體導出部,其連通於上述液體收容部之內部;且於上述液體收容部之內部配置有流路形成構件,該流路形成構件係一端側連接於上述液體導出部,另一端側向上述液體收容部內之與形成有上述液體導出部之側為相反側延伸,於上述流路形成構件之上述另一端側配置有錘。
根據該構成,即便於以位於液體收容部中之鉛垂上方之方式配置液體導出部之情形時,亦可藉由錘抑制流路形成構件於液體收容部內之液體中浮升。因此,可藉由流路形成構件將液體收容部內之位於與液體導出部為相反側之液體導入至液體導出部,因此可減少殘留於液體收容體內之液體。
於上述液體收容體中,較佳為上述流路形成構件由罩蓋構件覆蓋。
根據該構成,可抑制流路形成構件於液體收容部內之液體中浮升。
解決上述問題之液體收容體包括:液體收容部,其於至少一部分具有可撓性部;及液體導出部,其連通於上述液體收容部之內部;且於上述液體收容部之內部配置有流路形成構件,該流路形成構件係一端側連接於上述液體導出部,另一端側向上述液體收容部內之與形成有上述液體導出部之側為相反側延伸,上述流路形成構件由罩蓋構件覆蓋,且構成上述流路形成構件及上述罩蓋構件之材料之平均比重大於收容於上述液體收容部之液體之比重。
根據該構成,可抑制由罩蓋構件覆蓋之流路形成構件於液體收容部內之液體中浮升。
於上述液體收容體中,較佳為上述液體導出部於延伸至上述液體收容部內之部分具有與上述液體收容部之內部連通之連通孔。
根據該構成,於以位於液體收容部中之鉛垂上方之方式配置液 體導出部而將液體注入至液體收容部內時,可將混入至液體收容部內之液體中之氣泡自液體導出部之連通孔向液體收容體之外部排出。
於上述液體收容體中,較佳為上述流路形成構件於該流路形成構件中之上述液體導出部側具有與上述液體收容部內連通之連通孔。
根據該構成,於以位於液體收容部中之鉛垂上方之方式配置液體導出部而將液體注入至液體收容部內時,可將混入至液體收容部內之液體中之氣泡自流路形成構件之連通孔向液體收容體之外部排出。
於上述液體收容體中,較佳為於上述液體收容部內之上述液體導出部側具有朝向上述連通孔傾斜或形成為彎曲狀之引導部。
根據該構成,於以位於液體收容部中之鉛垂上方之方式配置液體導出部而將液體注入至液體收容部內時,可藉由引導部將混入至液體收容部內之液體中之氣泡引導至連通孔後向液體收容體之外部排出。
於上述液體收容體中,較佳為上述流路形成構件經由可撓性之連接流路構件而連接於上述液體導出部。
根據該構成,可藉由連接流路構件將流路形成構件容易地連接於液體導出部。
11‧‧‧圖像形成系統
12‧‧‧噴墨式印表機
12a‧‧‧延伸部
13‧‧‧讀取裝置
13a‧‧‧讀取面
14‧‧‧圖像形成裝置
15‧‧‧油墨供給裝置
16‧‧‧自動送紙機
17‧‧‧作為液體收容體之一例之油墨收容體
18‧‧‧箱體
19、30、40‧‧‧開口部
20‧‧‧容器本體
21‧‧‧蓋體
25‧‧‧本體箱
25a‧‧‧左側壁
26‧‧‧支持台
27‧‧‧滑架
28‧‧‧記錄頭
29‧‧‧存紙盒
31‧‧‧排紙口
32‧‧‧排紙托盤
34‧‧‧固持器箱體
35‧‧‧油墨供給針
36‧‧‧油墨供給管
37‧‧‧可撓性連接管
41‧‧‧鉸鏈部
45‧‧‧右側壁
46‧‧‧左側壁
47‧‧‧後側壁
48‧‧‧前側壁
49‧‧‧底壁
50‧‧‧底壁形成構件
51‧‧‧右側壁形成構件
52‧‧‧左側壁形成構件
53‧‧‧緣構件
54‧‧‧階差
55‧‧‧右突出部
56‧‧‧右凹部
56a、59a‧‧‧切口凹部
57‧‧‧切口部
58‧‧‧左突出部
59‧‧‧左凹部
61‧‧‧容器側插通孔
62、128‧‧‧螺釘
63‧‧‧金屬板構件
64‧‧‧本體箱側插通孔
65‧‧‧第1管支持部
66‧‧‧第1肋條
67‧‧‧第2肋條
68‧‧‧第3肋條
69‧‧‧第4肋條
70‧‧‧第1薄片部
71‧‧‧第2薄片部
72‧‧‧第3薄片部
73‧‧‧第2管支持部
74‧‧‧第3管支持部
75‧‧‧第4管支持部
76‧‧‧突起
77‧‧‧貫通孔
78‧‧‧金屬線
80‧‧‧油墨導入針
80a‧‧‧導入孔
80b‧‧‧基端部
81‧‧‧扭轉彈簧
82‧‧‧油墨流通調整構件
83‧‧‧凸緣部
84‧‧‧針定位部
84a、127‧‧‧定位突起
85‧‧‧E形環
86‧‧‧環形槽
87‧‧‧頂蓋
88‧‧‧頂蓋插通孔
89‧‧‧螺紋槽
90‧‧‧作為液體收容部之一例之油墨袋
90a‧‧‧構成可撓性部之可撓性膜
91‧‧‧作為液體導出部之一例之油墨導出部
92‧‧‧支持構件
93‧‧‧導出凸緣部
93a‧‧‧凸緣凹部
94‧‧‧油墨袋貫通孔
95‧‧‧墊圈
95a‧‧‧油墨導出口
96‧‧‧閥體
97‧‧‧盤簧
98‧‧‧連接流路構件
99‧‧‧作為流路形成構件之一例之油墨導出管
99a‧‧‧流路
100、147‧‧‧連通孔
101‧‧‧作為引導部之一例之傾斜部
105‧‧‧第1支持構件
106‧‧‧第2支持構件
107‧‧‧頂板部
108‧‧‧側板部
109‧‧‧導出部插入部
110‧‧‧螺紋
111‧‧‧半圓弧面
112‧‧‧插嵌孔
113‧‧‧凸條
114‧‧‧階差部
120‧‧‧定位孔
121‧‧‧螺孔
122‧‧‧突片部
123‧‧‧凸部
124‧‧‧水平部
125‧‧‧垂直部
126‧‧‧支持凹部
129‧‧‧螺釘插通孔
130‧‧‧卡合切口凹部
140‧‧‧增設用存紙盒
141‧‧‧增設盒單元
142‧‧‧基座
143‧‧‧凹陷部
144‧‧‧隆起部
145‧‧‧支持肋條
146‧‧‧蓋構件
148‧‧‧錘
149‧‧‧罩蓋構件
G‧‧‧原稿
P‧‧‧用紙
圖1係一實施形態之圖像形成系統之立體圖。
圖2係表示打開該圖像形成系統中之自動送紙機(auto document feeder)時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3係表示該圖像形成系統之內部之立體圖。
圖4係圖3之主要部分放大圖。
圖5係圖像形成系統之油墨供給裝置之箱體內之容器本體之立體圖。
圖6係自左側觀察該容器本體內時之側視圖。
圖7係自右側觀察圖像形成系統之噴墨式印表機之本體箱內時之立體圖。
圖8係表示該圖像形成系統中之油墨供給裝置與噴墨式印表機之接合部分之剖面模式圖。
圖9係自左側觀察該圖像形成系統之圖像形成裝置時之立體圖。
圖10係自左側觀察容器本體時之立體圖。
圖11係圖10之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圖。
圖12係表示油墨導入針中之頂蓋及連接管之連接狀態之剖面圖。
圖13係圖12之立體圖。
圖14係形成有油墨導出部之油墨袋之側視圖。
圖15係油墨收容體之立體圖。
圖16係該油墨收容體之分解立體圖。
圖17係自相反側觀察圖16時之分解立體圖。
圖18係油墨收容體之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圖。
圖19係表示第1支持構件與油墨導出部之卡合狀態之放大立體圖。
圖20係表示於油墨收容體之油墨導出部連接有油墨導入針時之狀態之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圖。
圖21係該油墨收容體之主要部分放大側視圖。
圖22係表示自前側觀察油墨供給裝置之內部時之狀態之局部斷裂立體圖。
圖23係變更例之圖像形成系統之立體圖。
圖24係該圖像形成系統之基座之立體圖。
圖25係表示將該基座裝設於箱體之底壁形成構件之下表面時之狀態之剖面立體圖。
圖26係變更例之圖像形成系統之立體圖。
圖27係變更例之圖像形成系統之立體圖。
圖28係變更例之油墨導出管之側視圖。
圖29係表示藉由罩蓋構件覆蓋變更例之油墨導出管時之狀態之側視圖。
圖30係變更例之圖像形成系統之前視模式圖。
以下,按照圖式對圖像形成系統之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如圖1及圖2所示,圖像形成系統11包括:圖像形成裝置14,其包含噴射油墨(液體)之作為液體噴射裝置之一例之噴墨式印表機12及讀取原稿G(媒體)之讀取裝置13;及油墨供給裝置15,其對噴墨式印表機12供給油墨且作為液體供給裝置之一例。讀取裝置13係配置於噴墨式印表機12上。
讀取裝置13於其上端具有讀取原稿G之讀取面13a。於讀取裝置13上,可開閉讀取面13a地配置有自動送紙機16。自動送紙機16使所積層之複數張原稿G一面逐一反轉一面依序進給至讀取面13a上。
如圖2及圖3所示,油墨供給裝置15係配置於噴墨式印表機12之左側。即,油墨供給裝置15係於噴墨式印表機12(圖像形成裝置14)之左側,以與該噴墨式印表機12在左右方向上並列之方式配置。
油墨供給裝置15包括收容有油墨之作為液體收容體之一例之複數個(於本實施形態中為4個)大致矩形狀之油墨收容體17、及收容各油墨收容體17之作為液體收容體收容容器之一例之箱體18。箱體18包括:有底矩形箱狀之容器本體20,其於上端具有用以收容各油墨收容體17之開口部19且於前後方向上較長;及蓋體21,其開閉自如地覆蓋開口部19。容器本體20及蓋體21之任一者均由合成樹脂材料構成。
於容器本體20內,於前後方向上並列配置有4個油墨收容體17。 而且,於該等4個油墨收容體17中,自後側朝向前側依序分別收容有青色油墨、深紅色油墨、黃色油墨、黑色油墨。於此情形時,將使用頻度較高之黑色油墨之油墨收容體17配置於容器本體20內之最前側。
箱體18係於關閉蓋體21之狀態下以該箱體18之上表面之高度與讀取面13a一致之方式,相對於噴墨式印表機12(圖像形成裝置14)之左側面裝卸自如地安裝。此處,於本說明書中,所謂「高度一致」,除包含高度相同之情形以外,亦包含高度之差為2厘米以內之情形。而且,於本實施形態中,箱體18之高度較讀取面13a之高度僅低5毫米。
如圖1及圖3所示,噴墨式印表機12具備於左右方向上較長之大致長方體狀之本體箱25。於本體箱25內之中央部設置有支持作為下述靶之一例之用紙P之支持台26。於支持台26之上方設置有可於作為主掃描方向之左右方向上往返移動之滑架27。
於滑架27內,以自滑架27之下表面露出之方式支持有作為液體噴射頭之一例之記錄頭28。記錄頭28與支持台26對向。而且,記錄頭28係自複數個噴嘴(省略圖示)對用紙P噴射油墨,藉此進行用紙P之印刷,該用紙P係滑架27一面於左右方向上移動一面於支持台26上自後側朝向前側搬送。
又,於本體箱25內之支持台26之下側,自設置於本體箱25之前表面中央下部之開口部30相對於本體箱25裝卸自如地裝設有能以積層狀態收容複數張用紙P之存紙盒29。存紙盒29內之用紙P係藉由送紙機構(省略圖示)一面逐一地反轉一面自後側向支持台26上進給。
繼而,於支持台26上經印刷之用紙P係自由開口部30中之較存紙盒29更靠上側之區域構成之排紙口31依序被排出。再者,於存紙盒29之上側,於前後方向上伸縮自如地設置有依序支持自排紙口31依序被排出之用紙P之排紙托盤32。
如圖3及圖4所示,於本體箱25內之左端部具備:固持器箱體34,其呈前側開口之矩形箱狀;及複數個(於本實施形態中為4個)中空之油墨供給針35,其等係設置於固持器箱體34內之底壁(後壁)且於左右方向上並列。
各油墨供給針35沿前後方向延伸,並且貫通固持器箱體34之側壁。於各油墨供給針35之後端部連接可撓性之油墨供給管36之一端側,油墨供給管36之另一端側連接於記錄頭28。於本實施形態之噴墨式印表機12中,構成為於該等4個油墨供給針35中,自左側朝向右側依序分別供給青色油墨、深紅色油墨、黃色油墨、黑色油墨。
而且,於以油墨之顏色作為基準之情形時,固持器箱體34中之自左側朝向右側之各油墨供給針35之排列順序與容器本體20內之自後側朝向前側之各油墨收容體17之排列順序相同。進而,各油墨收容體17與各油墨供給針35係以供給之各色油墨相對應之方式,藉由構成油墨供給裝置15之一部分之作為流路構件之一例的可撓性之連接管37而連接。
因此,自油墨供給裝置15之各油墨收容體17經由各連接管37而供給至各油墨供給針35之各油墨係經由各油墨供給管36被供給至記錄頭28。
其次,對箱體18之構成進行詳細敍述。
如圖2及圖3所示,箱體18之蓋體21呈於容器本體20側具有開口部40之於前後方向上較長且較容器本體20淺之有蓋矩形箱狀。蓋體21係經由鉸鏈部41而連結於容器本體20之後表面之上端部。因此,蓋體21於進行開閉動作之情形時,以鉸鏈部41為支點進行旋動。即,蓋體21係自容器本體20之前側打開,且於容器本體20之前側關閉。再者,蓋體21於閉合容器本體20之開口部19之狀態下,開口部40與開口部19吻合。
如圖3及圖5所示,有底矩形箱狀之容器本體20包括:右側壁45,其成為與噴墨式印表機12對向之壁;左側壁46,其與右側壁45對向;後側壁47及前側壁48,其等與右側壁45及左側壁46正交;及底壁49,其與右側壁45、左側壁46、後側壁47及前側壁48正交。
而且,於與底壁49對向之側設置有開口部19。即,開口部19係與底壁49對向且於重力方向上較底壁49形成於更上方。而且,於本實施形態中,右側壁45、左側壁46、後側壁47及前側壁48分別構成第1側壁、第2側壁、第3側壁及第4側壁。又,容器本體20中之右側壁45與左側壁46之間之距離短於油墨收容體17之上端側(一端側)之寬度。
容器本體20包括:有底矩形箱狀之底壁形成構件50,其形成底壁49;板狀之右側壁形成構件51,其形成側壁之右側半邊並且呈大致U字狀彎曲;板狀之左側壁形成構件52,其形成側壁之左側半邊並且呈大致U字狀彎曲;及緣構件53,其構成開口部19之周緣部,且呈下側開口之中空之矩形框狀。
而且,容器本體20係藉由組合作為分割構件之一例之右側壁形成構件51與作為分割構件之一例之左側壁形成構件52而構成。即,容器本體20之側壁係藉由組合左右分割之2個分割構件即右側壁形成構件51及左側壁形成構件52而構成。
左側壁形成構件52之上下方向之寬度略寬於右側壁形成構件51之上下方向之寬度。因此,於緣構件53之下端部及底壁形成構件50之上端部中之與左側壁形成構件52和右側壁形成構件51之接觸部分對應之位置分別形成階差54。
又,左側壁形成構件52係由透明之合成樹脂材料構成。因此,可自容器本體20之外部通過左側壁形成構件52視認收容於容器本體20之內部之各油墨收容體17。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左側壁形成構件52構成視認部。
如圖3及圖5所示,於緣構件53之右內側面,對應於油墨收容體17之數量形成有向內側(左側)突出之右突出部55。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油墨為4色,於配置於最後側之油墨收容體17無需右突出部55,因此形成3個右突出部55。各右突出部55係以於前後方向上成為等間隔之方式配置。各右突出部55與下述各薄片部70~72之形狀吻合,呈下側開口之大致有蓋三角箱狀。於此情形時,各右突出部55自上側觀察時呈大致三角形狀,突出之三角形之2條邊中,後側者較前側者更短。
於緣構件53之上表面中之於各右突出部55之前側重疊之位置與右後之角隅部,分別形成有於下述支持構件92支持油墨收容體17之作為支持部之一例的右凹部56。該等4個右凹部56係於前後方向上以等間隔配置,呈與支持構件92之一部分之形狀吻合之形狀。於各右凹部56之底面之中央部形成有切口凹部56a。
又,於各右突出部55中之後側之面與緣構件53之右內側面之右前之角隅部附近,形成有自下端朝向上方延伸之作為插通部之一例之切口部57。於該等4個切口部57,分別可供各油墨收容體17側之連接管37插通。再者,各切口部57係於前後方向上以等間隔配置。
於緣構件53之左內側面,對應於油墨收容體17之數量形成有向內側(右側)突出之左突出部58。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油墨為4色,於配置於最前側之油墨收容體17無需左突出部58,因此形成3個左突出部58。各左突出部58於前後方向上配置於較各右突出部55略向前側偏移之位置。各左突出部58係以於前後方向上成為等間隔之方式配置。各左突出部58呈下側開口之大致有蓋三角箱狀。於此情形時,各左突出部58自上側觀察時呈大致三角形狀,突出之三角形之2條邊中,後側者較前側者更長。
於緣構件53之上表面中之於各左突出部58之後側重疊之位置與 左前之角隅部,分別形成有於下述支持構件92支持油墨收容體17之作為支持部之一例的左凹部59。該等4個左凹部59係於前後方向上以等間隔配置,呈與支持構件92之一部分之形狀吻合之形狀。於各左凹部59之底面之中央部形成有切口凹部59a。而且,各左凹部59於相對於左右方向以未達90度之角度(於本實施形態中為30度)交叉之方向上與各右凹部56對向。
如圖6及圖7所示,於右側壁形成構件51之內側面之上端部之靠前之位置,形成有可將各連接管37插入之作為插入部之一例之容器側插通孔61。右側壁形成構件51係自容器本體20之內側藉由複數根(於本實施形態中為6根)螺釘62而安裝於本體箱25之左側壁25a。
於此情形時,如圖7及圖8所示,右側壁形成構件51係藉由利用6根螺釘62與在前後方向上隔開間隔而配置於左側壁25a及左側壁25a之內側之2個矩形狀之金屬板構件63一併緊固,而安裝於本體箱25之左側壁25a。
如圖9所示,於本體箱25之左側壁25a上之與容器側插通孔61對應之位置形成有供各連接管37插通之本體箱側插通孔64。而且,如圖4及圖6所示,下游端側連接於各油墨供給針35之各連接管37插通至本體箱側插通孔64及容器側插通孔61,該各連接管37之上游端側配置於容器本體20內。
如圖10及圖11所示,於右側壁形成構件51之內側面中之自容器側插通孔61之下側至前側之位置,以與容器側插通孔61鄰接之方式設置有支持插通於容器側插通孔61之各連接管37中之與黑色油墨對應之1個的L字板狀之第1管支持部65。又,於右側壁形成構件51之內側面之上端部中之容器側插通孔61之後側,以於上下方向上成為等間隔之方式向左水平地突出設置有相互沿前後方向平行地延伸之4個板狀之肋條。
該等4個肋條中,其等之前端相互齊平,由下往上依序設為第1肋條66、第2肋條67、第3肋條68、第4肋條69。於前後方向上第1肋條66之長度短於第2肋條67之長度,於前後方向上第2肋條67之長度短於第3肋條68之長度。又,於前後方向上第3肋條68之長度與第4肋條69之長度相同。
於第1肋條66、第2肋條67及第3肋條68之後端,分別一體地設置有較該等肋條66~68更朝向內側(左方)大幅地水平地突出之作為板狀之支撐部之一例的第1薄片部70、第2薄片部71、及第3薄片部72。第1~第3薄片部70~72藉由支撐各連接管37之各油墨收容體17側之端部而抑制各連接管37下垂。各薄片部70~72係以於前後方向上相互成為等間隔之方式配置,越朝向後方則左右方向之寬度越寬。於此情形時,各薄片部70~72係以與緣構件53之各右突出部55(參照圖5)對應之方式配置。再者,各薄片部70~72由上述各右突出部55覆蓋。
形成於第1肋條66與第2肋條67之間之槽係設為支持各連接管37中之與黃色油墨對應之1個之第2管支持部73。形成於第2肋條67與第3肋條68之間之槽係設為支持各連接管37中之與深紅色油墨對應之1個之第3管支持部74。形成於第3肋條68與第4肋條69之間之槽係設為支持各連接管37中之與青色油墨對應之1個之第4管支持部75。
因此,如圖3、圖10、及圖11所示,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於容器側插通孔61與收容於容器本體20內之各油墨收容體17之間導引各連接管37。即,通過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之連接管37經由容器側插通孔61而伸出至容器本體20之外部。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由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構成導引部。
又,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之長度根據自連接導引之各連接管37之油墨收容體17至容器側插通孔61之距離而互不相同。即,關於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之各者之長度,第4管支持部75最 長,第3管支持部74第二長,第2管支持部73第三長,第1管支持部65最短。
於第3管支持部74之長度方向之一部分設置有上下一對突起76,該上下一對突起76作為脫落抑制部之一例,用以抑制引繞至第3管支持部74內而受到支持之連接管37自第3管支持部74脫落。
又,於第4管支持部75之長度方向之一部分設置有上下一對突起76,該上下一對突起76係用以抑制引繞至第4管支持部75內而受到支持之連接管37自第4管支持部75脫落。而且,各對突起76略微咬入至引繞至第3管支持部74及第4管支持部75之連接管37。各突起76係形成為與肋條66~69於內側方向(左右方向)上為相同寬度且成為大致長方體形狀。
於右側壁形成構件51之內側面之上端部之前後方向上之第1薄片部70與容器側插通孔61之間,以於上下方向上夾隔第1~第4肋條66~69之方式形成有作為補充部之一例之一對貫通孔77。於右側壁形成構件51之內側面之上端部之前後方向上之第1薄片部70與第2薄片部71之間,以於上下方向上夾隔第2~第4肋條67~69之方式形成有一對貫通孔77。
於右側壁形成構件51之內側面之上端部之前後方向上之第2薄片部71與第3薄片部72之間,以於上下方向上夾隔第3肋條68及第4肋條69之方式形成有一對貫通孔77。而且,於在第2~第4管支持部73~75內分別引繞有連接管37之狀態下,於各對貫通孔77通過金屬線78,且以成為環狀之方式連結該金屬線78之端部彼此,藉此於第2~第4管支持部73~75內分別確實地保持連接管37。因此,各對貫通孔77係於藉由金屬線78保持自第2~第4管支持部73~75內脫落之連接管37之情形時進行補充。
如圖5、圖10、及圖11所示,第1~第4肋條66~69(第2~第4管支 持部73~75)、第1~第3薄片部70~72、第1管支持部65、及容器側插通孔61由緣構件53覆蓋。分別支持於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之連接管37係分別插通至4個切口部57。而且,各連接管37之上游端部成為自各切口部57配置於容器本體20內之狀態。
如圖12及圖13所示,於各連接管37之上游端側連接有於前端部具有導入孔80a之作為液體導入部之一例的中空之油墨導入針80之基端部80b。即,於各連接管37之上游端部插嵌有各油墨導入針80之基端部80b。而且,各連接管37中之插嵌有油墨導入針80之基端部80b之部分係藉由扭轉彈簧81被緊固,以抑制各油墨導入針80自各連接管37抽出。
於各連接管37之較扭轉彈簧81略靠下游側之位置安裝有油墨流通調整構件82,該油墨流通調整構件82可於壓扁各連接管37而限制各連接管37內之油墨之流通之態樣與不壓扁各連接管37而容許各連接管37內之油墨之流通之態樣之間進行切換。
又,油墨導入針80於其中間部具有圓形之凸緣部83。於凸緣部83中之導入孔80a側之面設置有直徑略微小於凸緣部83之圓筒狀之針定位部84。於針定位部84之外周面,於周方向上以等間隔設置有複數個(於本實施形態中為4個)定位突起84a。
各定位突起84a之前端較凸緣部83之周緣位於更內側。而且,於油墨導入針80之外周面上之較凸緣部83稍靠基端側之位置形成有可裝設E形環85之圓環狀之環形槽86。
又,於油墨導入針80,以收容油墨導入針80中之自凸緣部83至前端之部位之方式,安裝有呈一側開口之有蓋圓形箱狀之頂蓋87。即,於頂蓋87之底壁之中心部形成可供油墨導入針80中之較凸緣部83更靠基端側自頂蓋87之內側插通之頂蓋插通孔88,於頂蓋87之內周面形成有螺紋槽89。
繼而,於在頂蓋87之頂蓋插通孔88自頂蓋87之內側插通有油墨導入針80中之較凸緣部83更靠基端側之狀態下,於油墨導入針80之環形槽86裝設E形環85,藉此將頂蓋87安裝於油墨導入針80。此時,頂蓋87之底壁係具有少許裕度地由凸緣部83與E形環85夾持,因此抑制油墨導入針80與頂蓋87之晃動。進而,此時油墨導入針80之前端收容於頂蓋87內。
其次,對油墨收容體之構成進行詳細敍述。
如圖14及圖15所示,各油墨收容體17包括收容油墨之作為液體收容部之一例之油墨袋90、及於油墨袋90之上端部以連通於油墨袋90之內部之方式形成之作為液體導出部之一例之油墨導出部91。油墨導出部91於重力方向上較油墨袋90位於更上方。進而,於油墨袋90之形成有油墨導出部91之上端側(一端側)安裝有構成支持於容器本體20(參照圖5)之液體收容體支持部的支持構件(衣架型構件)92。即,油墨袋90與支持構件92卡合。
油墨袋90係藉由以於2個矩形狀之可撓性膜90a之周緣夾著筒狀之油墨導出部91之狀態熔接該等2個可撓性膜之周緣彼此而形成。即,油墨袋90係包含成為對向之2個可撓性壁之可撓性膜90a之袋體,且以因消耗收容於內部之油墨而使對向之2個可撓性膜90a相互接近之方式形成。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構成油墨袋90之2個可撓性膜90a構成可撓性部。
又,油墨導出部91係配置於油墨袋90之上端部之寬度方向之中央部。油墨導出部91係上端部自油墨袋90露出,下端部配置於油墨袋90內。於油墨導出部91之自油墨袋90露出之部分中之較上端部稍下側,設置有呈角隅部帶有弧度之大致正方形狀之導出凸緣部93。
於在油墨袋90之厚度方向上對向之導出凸緣部93之兩側緣部,以成對之方式形成有凸緣凹部93a。於油墨袋90之上端部之未收容油 墨之熔接部分之寬度方向之兩端部分別形成有油墨袋貫通孔94。
如圖14及圖18所示,油墨導出部91於其內部包括:圓環狀之墊圈95,其形成導出油墨之油墨導出口95a;閥體96,其以自內側堵塞油墨導出口95a之方式抵接於墊圈95;及盤簧97,其自內側將閥體96朝向墊圈95推壓。於油墨袋90內,於油墨導出部91之下端部連接有經由呈圓筒狀之可撓性之連接流路構件98而形成流路99a之作為流路形成構件之一例的油墨導出管99之上端側(一端側)。連接流路構件98例如由彈性體等構成。
油墨導出管99之下端側(另一端側)延伸至油墨袋90內之下部。即,油墨導出管99之下端側向油墨袋90內之與形成有油墨導出部91之側為相反側延伸。因此,油墨導出管99內之流路99a延伸至油墨袋90內之重力方向下部。
於此情形時,油墨導出管99之長度係設定為油墨導出管99之下端不接觸於由油墨充滿之狀態之油墨袋90內之下端之長度。而且,油墨導出管99由比重大於填充於油墨袋90內之油墨之材料構成。於本實施形態中,油墨導出管99係由對油墨具有耐受性之氟樹脂構成。
氟樹脂係選自例如PFA(四氟乙烯-全氟代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比重:2.12~2.17)、PTFE(聚四氟乙烯(4氟化),比重:2.14~2.20)、FEP(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4.6氟化),比重:2.12~2.17)、ETFE(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比重:1.70~1.76)、PCTFE(聚氯三氟乙烯(3氟化),比重:2.10~2.20)、PVDF(聚偏二氟乙烯(2氟化),比重:1.75~1.78)等。
於油墨為水性油墨之情形時,比重約為1,因此若油墨導出管99由如上所述之材料構成,則防止油墨袋90內之油墨中之浮升。因此,亦順利地導出油墨袋90內之底部之油墨,因此減少殘留於油墨袋90內之油墨。
又,於油墨導出部91之延伸至油墨袋90內之部分形成有連通油墨導出部91之內部與油墨袋90之內部之連通孔100。而且,於油墨袋90之內部之上端部之寬度方向之兩端部形成有以朝向連通孔100上升之方式傾斜之作為引導部之一例的傾斜部101。
連通孔100之孔徑形成為小於油墨導出管99之下端(與油墨導出部91側為相反側)之油墨之入口之口徑。於油墨為顏料油墨之情形時,會產生顏料沈澱至油墨袋90內之底部,而於之前供給之油墨與之後供給之油墨產生濃度差之問題,但藉由上述構成,自連通孔100導入上部之濃度較淺之油墨,自油墨導出管99導入下部之濃度較濃之油墨,藉此具有較濃之油墨與較淺之油墨混合而將適當濃度之油墨輸送至油墨導出部91之效果。
如圖16及圖17所示,各油墨收容體17之支持構件92包括相對於油墨袋90之上端部以相互隔著該上端部之方式安裝之第1支持構件105及第2支持構件106。第1支持構件105包括:頂板部107,其沿著油墨袋90之寬度方向延伸且呈大致矩形狀;及側板部108,其以沿著長邊方向延伸之方式垂直且一體地設置於頂板部107之下表面之短邊方向之中央部。
如圖16及圖20所示,第1支持構件105之頂板部107之兩端部呈大致圓弧狀,於頂板部107之長邊方向之中央部,以貫通之方式形成有供油墨導出部91插入之圓筒狀之導出部插入部109。於導出部插入部109之外周面形成有可與頂蓋87之螺紋槽89螺合之螺紋110。因此,頂蓋87可螺固於導出部插入部109。
導出部插入部109之外徑與油墨導入針80之凸緣部83之外徑大致相同。導出部插入部109之內徑大於油墨導入針80之針定位部84之外徑。針定位部84之內徑略微大於油墨導出部91之上端部之外徑。
如圖18及圖19所示,於第1支持構件105之側板部108之與導出部 插入部109對應之部分,形成有沿導出部插入部109之一部分之半圓弧面111。於導出部插入部109中之半圓弧面111側之端部,設置有可供油墨導出部91之導出凸緣部93插嵌之插嵌孔112。插嵌孔112係以與導出凸緣部93對應之方式呈角隅部帶有弧度之大致正方形狀。
於自半圓弧面111之中央部至插嵌孔112之部位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之凸條113。於插嵌孔112之上端部,形成有於上下方向上與油墨導出部91之導出凸緣部93卡合之階差部114。而且,於將油墨導出部91插入至導出部插入部109之情形時,藉由將導出凸緣部93插嵌至插嵌孔112並且導出凸緣部93之凸緣凹部93a與凸條113嵌合,而進行油墨導出部91之定位。
如圖16及圖17所示,於第1支持構件105之側板部108之隔著半圓弧面111之兩側分別形成有定位孔120。進而,於側板部108之隔著兩定位孔120之兩側分別形成有螺孔121。於第1支持構件105之頂板部107之兩端部之下表面設置有與側板部108一體形成之板狀之突片部122。又,於側板部108之半圓弧面111側之面上之兩端部分別突出設置有插通至油墨袋90之兩油墨袋貫通孔94之圓柱狀之凸部123。
第2支持構件106呈大致L字板狀,包括:矩形板狀之水平部124,其沿著油墨袋90之寬度方向延伸並且與第1支持構件105之頂板部107之下表面對向;及矩形板狀之垂直部125,其與第1支持構件105之側板部108對向。
於第2支持構件106中之與第1支持構件105之側板部108之半圓弧面111對應之位置,設置有供油墨導出部91中之導出凸緣部93之正下側之部分(油墨導出部91中之自油墨袋90露出之部分之較導出凸緣部93更靠油墨袋90側之部分)插入之支持凹部126。支持凹部126之寬度窄於油墨導出部91之導出凸緣部93之寬度。
於第2支持構件106之垂直部125中之與第1支持構件105之兩定位 孔120對應之位置,分別突出設置有插入至兩定位孔120之定位突起127。於第2支持構件106之垂直部125中之與第1支持構件105之兩螺孔121對應之位置,分別形成有供分別螺入至兩螺孔121之螺釘128插通之螺釘插通孔129。
於第2支持構件106之垂直部125中之與第1支持構件105之兩凸部123對應之位置,形成有與插通至兩油墨袋貫通孔94之兩凸部123卡合之卡合切口凹部130。
其次,對將支持構件92安裝於固定有油墨導出部91之油墨袋90時之作用進行說明。
且說,如圖16及圖17所示,於將支持構件92安裝於固定有油墨導出部91之油墨袋90之情形時,首先,於第2支持構件106之支持凹部126插入油墨導出部91。繼而,將第1支持構件105之兩凸部123分別插通至油墨袋90之兩油墨袋貫通孔94。繼而,將第2支持構件106之兩定位突起127分別插入至第1支持構件105之兩定位孔120。藉此,進行第1支持構件105與第2支持構件106之定位。
繼而,將兩螺釘128分別插入至第2支持構件106之兩螺釘插通孔129後分別螺入至第1支持構件105之兩螺孔121。藉此,於固定有油墨導出部91之油墨袋90安裝支持構件92。此時,支持構件92於上下方向上與油墨導出部91之導出凸緣部93卡合,並且與油墨袋90之隔著油墨導出部91之兩側之油墨袋貫通孔94卡合。即,支持構件92支持油墨導出部91,並且於油墨袋90之隔著油墨導出部91之兩側支持油墨袋90。
進而,此時,如圖21所示,油墨袋90之上端部係配置在形成於第1支持構件105之側板部108與第2支持構件106之垂直部125之間之間隙。因此,即便於油墨袋90伴隨著內部之油墨之消耗而變形之情形時,側板部108及垂直部125亦不妨礙該變形。
其次,對將於內部填充有油墨之各油墨收容體17設置於箱體18 時之作用進行說明。
且說,如圖3及圖22所示,於將各油墨收容體17設置於箱體18之情形時,首先,於打開蓋體21後將油墨收容體17經由容器本體20之開口部19收容於容器本體20內。此時,使各油墨收容體17之第1支持構件105之兩端部支持於在相對於左右方向以30度之角度傾斜地交叉之方向上對向之右凹部56及左凹部59。
如此一來,第1支持構件105之兩突片部122(參照圖16)分別插入至切口凹部56a(圖5參照)及切口凹部59a(參照圖5)。藉此,各油墨收容體17於以相對於左右方向以30度之角度傾斜地交叉之方式可裝卸地支持於容器本體20之狀態下相互於前後方向上並列地被收容。於此情形時,各油墨收容體17成為於位於上端側(一端側)之支持構件92垂吊於容器本體20之右凹部56及左凹部59之狀態。
因此,各油墨收容體17成為自容器本體20之內底面浮起之狀態。而且,於各油墨收容體17垂吊於容器本體20之狀態下,支持構件92支持油墨導出部91(參照圖16)之導出凸緣部93,並且於隔著油墨袋90之油墨導出部91之兩側之油墨袋貫通孔94支持油墨袋90。
又,各油墨收容體17中,油墨袋90之下端降低相當於伴隨著油墨袋90內之油墨之消耗而其厚度變小之量(以圖22之兩點鏈線表示),但即便於油墨袋90內之油墨變空之情形時,亦維持自容器本體20之內底面浮起之狀態。
繼而,如圖12、圖18及圖20所示,於如上述般收容於容器本體20之各油墨收容體17之油墨導出部91連接油墨導入針80。即,於在油墨導出部91連接油墨導入針80之情形時,由各油墨收容體17之導出部插入部109被覆安裝於連接有各連接管37之上游端側之油墨導入針80的頂蓋87。
繼而,如圖20所示,使頂蓋87旋轉而使頂蓋87之螺紋槽89螺合 於導出部插入部109之螺紋110。伴隨著該螺合,油墨導入針80自油墨導出口95a插入至油墨導出部91之內部。而且,若使頂蓋87進一步旋轉而使頂蓋87相對於導出部插入部109完全螺固,則油墨導入針80對抗於盤簧97之推壓力而將閥體96以自墊圈95離開之方式下壓。
如此一來,閥體96移動至遠離墊圈95之開閥位置而使油墨袋90內與油墨導入針80內連通。因此,油墨袋90內經由油墨導出部91內及油墨導入針80內而與連接管37內連通。此時,油墨導入針80之針定位部84插入至導出部插入部109之內側,並且各定位突起84a適當抵接於導出部插入部109之內周面,藉此油墨導入針80之位置被定位於油墨導出部91之中心位置。
繼而,如圖3所示,於將頂蓋87螺固於導出部插入部109之後,藉由閉合蓋體21,而完成各油墨收容體17向箱體18之設置作業。若將各油墨收容體17設置於箱體18,則各油墨收容體17之油墨自各連接管37經由各油墨供給針35及油墨供給管36而供給至記錄頭28。被供給至記錄頭28之各油墨自記錄頭28之各噴嘴(省略圖示)噴射至用紙P,從而進行印刷。
繼而,若因用紙P之印刷導致消耗各油墨收容體17之油墨,則伴隨著該油墨之消耗,各油墨收容體17之油墨袋90逐漸變癟。此時,由於構成箱體18之容器本體20之左側壁形成構件52為透明,故即便不打開蓋體21,亦可通過左側壁形成構件52自箱體18外視認箱體18內之各油墨收容體17之油墨袋90之變癟狀況(移位狀態)。
於此情形時,尤其是左側壁形成構件52不僅佔據容器本體20之左側面之大部分,而且亦佔據容器本體20之前側面及後側面之左側半邊之大部分。此外,各油墨收容體17於在箱體18內以左側較右側位於更前側之方式傾斜之狀態下,以相互平行之方式於前後方向上並列配置。
因此,可自箱體18外,自箱體18之前側視認箱體18內之所有油墨收容體17之油墨袋90之變癟狀況。因此,可根據各油墨收容體17之油墨袋90之變癟狀況辨識各油墨收容體之更換時間。
又,各油墨收容體17之油墨袋90內之油墨導出管99之下端延伸至油墨袋90內之重力方向下部。因此,油墨袋90內之油墨經由油墨導出管99自油墨袋90內之下端部被抽上來而被消耗。
於此情形時,由於油墨導出管99係由比重大於油墨袋90內之油墨之材料構成,故而不會於油墨袋90內浮升。因此,油墨導出管99之下端之位置始終維持於油墨袋90內之重力方向下部,因此可減少使用後之油墨袋90內之殘留油墨。
又,更換油墨用盡之油墨收容體17之情形時之作業係於成為如下態樣之後進行,即,使安裝於與欲更換之油墨收容體17對應之連接管37的油墨流通調整構件82(參照圖13)壓扁該連接管37而限制該連接管37內之油墨之流通。藉由如此,抑制於將頂蓋87自欲更換之油墨收容體17之導出部插入部109卸除並自油墨導出部91抽出油墨導入針80時油墨自油墨導入針80之導入孔80a滴落。
其次,對利用圖像形成系統11之讀取裝置13讀取大於讀取面13a之原稿G之情形時之作用進行說明。
且說,如圖2所示,於利用讀取裝置13讀取大於讀取面13a之原稿G之情形時,首先,打開自動送紙機16而使讀取面13a露出。繼而,以於讀取面13a上收容原稿G中之欲讀取之區域之方式且以該原稿G中之自讀取面13a上伸出之部分之一部分位於箱體18上(蓋體21上)之方式載置原稿G。
此時,箱體18之高度與讀取面13a之高度一致。即,箱體18之高度較讀取面13a之高度僅低5毫米。因此,原稿G之一部分不會卡在箱體18之側面,而支持於箱體18上。繼而,當於關閉自動送紙機16之狀 態下使讀取裝置13作動時,讀取原稿G中之讀取面13a上之區域。
如此,由於自讀取面13a上伸出之原稿G之一部分由箱體18支持,故而原稿G之位置穩定,可藉由讀取裝置13精度良好地讀取原稿G。
根據以上詳細敍述之實施形態,可獲得以下效果。
(1)於油墨供給裝置15中,油墨收容體17係以油墨導出部91於重力方向上較油墨袋90位於更上方之方式,可裝卸地支持於箱體18之右凹部56及左凹部59。因此,可一面以目測進行確認一面容易地確實地連接油墨導出部91與油墨導入針80。又,通常油墨因自重而積存於油墨袋90之下部,因此於油墨導出部91位於油墨袋90之下部之情形時,有於產生油墨導出部91與油墨導入針80之連接不良時油墨之洩漏量增加之虞。關於該方面,根據該構成,由於油墨導出部91於重力方向上較油墨袋90位於更上方,故而即便存在油墨導出部91與油墨導入針80之連接不良,亦可抑制油墨之洩漏量。
(2)油墨袋90係包含對向之2個可撓性膜90a之袋體,且以因消耗收容於內部之油墨而對向之2個可撓性膜90a相互接近之方式形成。因此,藉由視認因油墨袋90內之油墨之消耗所致之可撓性膜90a之移位狀態,可容易地辨識油墨袋90內之油墨之消耗狀態。
(3)箱體18包括:底壁49;開口部19,其與底壁49對向且於重力方向上較底壁49形成於更上方;及蓋體21,其開閉自如地覆蓋開口部19;且油墨收容體17經由開口部19而可裝卸地收容於箱體18內。根據該構成,由於油墨收容體17係經由形成於箱體18之重力方向之上方之開口部19而對箱體18裝卸,故而可容易地進行油墨收容體17相對於箱體18之裝卸作業。此外,於將油墨收容體17收容於箱體18內之後,可利用蓋體21覆蓋開口部19,因此可抑制使油墨收容體17或連接管37破損、或者誤卸除油墨導出部91與油墨導入針80之連接。因此,可抑制 油墨之供給不良或油墨所致之污染。進而,可於具有底壁49之箱體18上進行油墨導出部91與油墨導入針80之連接作業及卸除作業,因此即便油墨滴落,亦可將該滴落之油墨收納於箱體18內。因此,可抑制箱體18之外部被油墨污染。
(4)箱體18具有可視認伴隨著油墨收容體17內之油墨之消耗之油墨袋90之變癟狀況的透明之左側壁形成構件52。因此,可自箱體18外視認箱體18內之油墨收容體17之油墨袋90之變癟狀況。即,可自箱體18外確認箱體18內之油墨收容體17之油墨之消耗狀況。
(5)箱體18中之右側壁45與左側壁46之間之距離短於油墨收容體17之寬度。因此,藉由將各油墨收容體17傾斜地收容於箱體18內,可有助於箱體18之小型化。
(6)油墨收容體17之油墨導出部91係形成於油墨袋90之上端側,且油墨收容體17於形成有油墨導出部91之上端側具有與該上端側卡合之支持構件92,經由支持構件92而支持於箱體18之右凹部56及左凹部59。根據該構成,由於油墨收容體17係形成有油墨導出部91之上端側支持於箱體18之右凹部56及左凹部59,故而可容易地進行油墨導出部91與油墨導入針80之連接。又,藉由油墨收容體17具備支持構件92,而可抓持著支持構件92對油墨收容體17進行操作,因此可容易地進行油墨收容體17相對於箱體18之右凹部56及左凹部59之裝卸作業。
(7)油墨收容體17係形成有油墨導出部91之上端側支持並垂吊於箱體18之右凹部56及左凹部59。根據該構成,藉由垂吊油墨收容體17,油墨因自重而積存於油墨收容體17之下部,故而對油墨袋90施加張力。因此,伴隨著油墨袋90內之油墨之消耗,油墨袋90以無皺褶或扭曲之狀態整齊地伸展,因此可將油墨穩定地供給至噴墨式印表機12。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噴墨式印表機12係搭載有記錄頭28之滑架27移動之類型之印表機,因此噴墨式印表機12之振動傳遞至油墨收容 體17而使油墨收容體17之下部搖動。進而,油墨收容體17之上端側之支持構件92於俯視下配置於與滑架27之移動方向(主掃描方向)交叉之方向,因此與將支持構件92配置於與主掃描方向平行之方向之情形相比,易於將滑架27之移動所致之振動傳遞至油墨收容體17。因此,於油墨袋90內之油墨為包含容易在油墨中沈澱之顏料之顏料油墨之情形時,可藉由該油墨收容體17之下部之搖動而攪拌顏料油墨。因此,可抑制顏料油墨內之顏料之濃度差。
(8)油墨收容體17之支持構件92支持油墨收容體17之油墨導出部91。因此,伴隨著油墨收容體17之油墨袋90內之油墨之消耗,油墨袋90以無皺褶或扭曲之狀態平整地伸展,因此可將油墨穩定地供給至噴墨式印表機12。
(9)油墨收容體17之支持構件92於隔著油墨導出部91之兩側支持油墨袋90。因此,可藉由支持構件92平衡度良好且穩定地支持油墨袋90。
(10)油墨收容體17具有與油墨導出部91連通且延伸至油墨袋90之重力方向下部之流路99a。根據該構成,即便油墨導出部91位於油墨袋90之上部,亦可經由流路99a將油墨自油墨袋90內之下部上吸,因此可向噴墨式印表機12側穩定地供給油墨袋90內之油墨。
(11)油墨收容體17之油墨導出管99係由比重大於收容於油墨袋90之油墨之材料構成。因此,可抑制油墨導出管99於油墨袋90內之油墨中浮升。因此,可藉由油墨導出管99將位於油墨袋90內之與油墨導出部91為相反側之下端側之油墨順利地導入至油墨導出部91,因此可減少殘留於油墨袋90內之油墨。
(12)油墨收容體17之油墨導出部91於延伸至油墨袋90內之部分具有與油墨袋90之內部連通之連通孔100。根據該構成,於將油墨自位於油墨袋90之鉛垂上方之油墨導出部91注入至油墨袋90內時,可將混 入至油墨袋90內之油墨中之氣泡自油墨導出部91之連通孔100向油墨收容體17之外部排出。
(13)於油墨收容體17之油墨袋90內之油墨導出部91側,形成有以朝向連通孔100上升之方式傾斜之傾斜部101。因此,於將油墨自位於油墨袋90之鉛垂上方之油墨導出部91注入至油墨袋90內時,可藉由傾斜部101將混入至油墨袋90內之油墨中之氣泡向連通孔100側引導。其結果為,可將混入至油墨袋90內之油墨中之氣泡自連通孔100順利地向油墨收容體17之外部排出。
(14)油墨收容體17之油墨導出管99係經由可撓性之連接流路構件98而連接於油墨導出部91。因此,可藉由連接流路構件98將油墨導出管99容易地連接於油墨導出部91。
(15)於箱體18之容器本體20之內側面,設置有導引連接於收容在容器本體20內之各油墨收容體17之各連接管37的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因此,藉由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可於容器本體20內導引各連接管37,因此可於容器本體20內容易地引繞各連接管37。
(16)於箱體18之容器本體20之右側壁形成構件51之內側面形成有可供各連接管37插入之容器側插通孔61,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於容器側插通孔61與收容於容器本體20內之各油墨收容體17之間導引各連接管37。因此,可藉由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將自容器側插通孔61插入至容器本體20內之各連接管37導引至收容於容器本體20內之各油墨收容體17。
(17)箱體18中之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之長度根據自連接有其等分別導引之連接管37之油墨收容體17至容器側插通孔61之距離而互不相同。因此,可抑制各連接管37連接於錯誤之各油墨收容體17。
(18)箱體18之容器本體20包括構成用以收容各油墨收容體17之開口部19之周緣部之緣構件53,緣構件53覆蓋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因此,可藉由緣構件53保護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所導引之各連接管37。
(19)於箱體18之緣構件53設置有可供各連接管37插通之切口部57。因此,藉由使各連接管37插通至切口部57,可將各連接管37相對於各油墨收容體17容易地連接。
(20)箱體18之緣構件53具備支持各油墨收容體17之各右凹部56及各左凹部59。因此,可藉由各右凹部56及各左凹部59支持各油墨收容體17。
(21)於箱體18之第3及第4管支持部74、75設置有用以抑制各連接管37自該第3及第4管支持部74、75脫落之各突起76。因此,可藉由各突起76抑制各連接管37自第3及第4管支持部74、75之脫落。
(22)於箱體18之容器本體20之內側面之隔著第2~第4管支持部73~75之兩側分別形成有貫通孔77。因此,藉由使金屬線通過貫通孔77且以成為環狀之方式連結該金屬線之端部彼此,而可將連接管37分別容易且確實地保持於第2~第4管支持部73~75內。
(23)箱體18之容器本體20之側壁係藉由組合左右分割之右側壁形成構件51及左側壁形成構件52而構成。因此,可容易地成形箱體18之容器本體20之側壁。
(24)油墨供給裝置15包括:箱體18;各油墨收容體17,其等收容於箱體18內;及各連接管37,其等連接於各油墨收容體17。因此,可將收容於箱體18內之各油墨收容體17之油墨經由各連接管37向噴墨式印表機12側供給。
(25)噴墨式印表機12包括可對用紙P噴射經由油墨供給裝置15之各連接管37而供給之油墨之記錄頭28。因此,可自記錄頭28對用紙P 噴射經由油墨供給裝置15之各連接管37而供給之油墨,從而進行該用紙P之印刷。
(26)於圖像形成系統11中,箱體18係以高度與讀取面13a一致之方式配置於圖像形成裝置14之旁邊。因此,於讀取大於讀取面13a之原稿G之情形時,可藉由箱體18支持該原稿G之一部分。
(27)於圖像形成系統11中,箱體18之高度低於讀取面13a之高度。因此,於將大於讀取面13a之原稿G置於該讀取面13a上時,可抑制該原稿G卡在箱體18。
(28)於圖像形成系統11中,箱體18係相對於圖像形成裝置14之噴墨式印表機12裝卸自如地安裝。因此,可相對於噴墨式印表機12自由地裝卸箱體18。
(變更例)
再者,上述實施形態亦可變更為如下之另一實施形態。
‧如圖23所示,於圖像形成系統11中,亦可於圖像形成裝置14之下部裝設具有增設用存紙盒140之增設盒單元141。於此情形時,將作為調節構件之一例之基座142裝設於箱體18之下部,該基座142係以將箱體18之高度提高相當於以圖像形成裝置14之高度變高之方式變化之量之方式進行調節。如此,藉由在圖像形成系統11設置並裝設增設盒單元141及基座142,而可維持箱體18之高度與讀取面13a之高度之位置關係。
此處,對基座142之構成進行詳細敍述。
如圖24及圖25所示,基座142呈於其下表面之中央部具有以矩形狀凹陷之凹陷部143之有底矩形箱狀。於基座142之內底面之中央部形成有以相當於凹陷部143之凹陷量隆起之隆起部144。隆起部144之上表面變得平坦。於基座142之內底面上之隆起部144之周圍,以包圍隆起部144之方式隔開適當間隔而設置有複數個(此處為10個)板狀之支 持肋條145。而且,於將基座142裝設於箱體18之下部之情形時,利用雙面黏著帶(省略圖示)將隆起部144黏著於構成箱體18之底壁形成構件50之下表面之中央部,並且使基座142之上端之周緣部卡合於底壁形成構件50之下表面之周緣部。
‧如圖26所示,於圖像形成系統11中,亦可將自動送紙機16變更為可開閉讀取面13a之蓋構件146。
‧如圖27所示,於圖像形成系統11中,於噴墨式印表機12為僅使用黑色油墨之單色印表機之情形時,亦可將油墨供給裝置15之箱體18變更為收容1個油墨收容體17之尺寸者,該1個油墨收容體17收容有黑色油墨。於此情形時,油墨收容體17係以其寬度方向成為前後方向之方式收容於箱體18內。再者,於圖27中省略了開閉自如地覆蓋箱體18之開口部19之蓋體21。
‧如圖28所示,亦可於油墨導出管99之上端部設置連通該油墨導出管99之內部與油墨袋90之內部之連通孔147。藉由如此,於將油墨導出部91以位於油墨袋90之鉛垂上方之方式進行配置並將油墨注入至油墨袋90內時,可將混入至油墨袋90內之油墨中之氣泡自連通孔147向油墨收容體17之外部排出。於此情形時,亦可省略油墨導出部91之連通孔100。
‧如圖28所示,亦可於油墨導出管99之與油墨導出部91為相反側之端部即下端部配置錘148。錘148呈圓筒狀,且嵌入至油墨導出管99之下端。於此情形時,油墨導出管99並非必須由比重大於填充於油墨袋90內之油墨之材料構成。藉由如此,可有效地抑制油墨導出管99於油墨袋90內之油墨中浮升。因此,可藉由油墨導出管99將位於油墨袋90內之與油墨導出部91為相反側之下端部之油墨導入至油墨導出部91,因此可減少殘留於油墨袋90內之油墨。又,於使用圓筒狀之管作為錘之情形時,該管可由如與連接流路構件98相同之彈性體之具有柔 軟性之材料構成。於此情形時,即便使油墨導出管99為相對較硬質者,亦具有可防止油墨袋90之損傷之效果。
‧如圖29所示,亦可藉由罩蓋構件149覆蓋油墨導出管99。於此情形時,作為一例,罩蓋構件149係由盤簧構成。藉由如此,可藉由罩蓋構件149之重量抑制油墨導出管99於油墨袋90內之油墨中浮升。於此情形時,構成油墨導出管99之材料與構成罩蓋構件149之材料之平均比重較佳為大於填充於油墨袋90內之油墨之比重。進而,於此情形時,若於油墨導出管99之下端部安裝錘148,則油墨導出管99並非必須由比重大於填充於油墨袋90內之油墨之材料構成。
‧如圖30所示,於圖像形成系統11中,亦可將箱體18以上表面之高度與讀取面13a一致之方式配置於讀取裝置13之旁邊。於此情形時,亦可於噴墨式印表機12之側面延伸設置可支持箱體18之延伸部12a,並藉由該延伸部12a支持箱體18。
‧油墨收容體17之支持構件92並非必須於隔著油墨導出部91之兩側支持油墨袋90。
‧油墨收容體17之支持構件92並非必須支持油墨收容體17中之油墨導出部91。
‧油墨收容體17並非必須將形成有油墨導出部91之上端側支持並垂吊於箱體18之右凹部56及左凹部59。即,油墨收容體17亦可以置於箱體18之內底面上之狀態收容。於此情形時,箱體18之內底面(底壁49)作為支持油墨收容體17之支持部發揮功能。
‧亦可於油墨收容體17之油墨袋90之上端部(成為油墨導出部91側之一端側)設置可藉由箱體18之右凹部56及左凹部59而支持之形狀之硬質之支持部代替支持構件92作為液體收容體支持部。藉由如此,關於油墨收容體17,可抓持支持部而進行操作。因此,可容易地進行油墨收容體17相對於箱體18之右凹部56及左凹部59之裝卸作業。
‧油墨收容體17並非必須經由支持構件92而支持於箱體18之右凹部56及左凹部59。
‧箱體18中之右側壁45與左側壁46之間之距離並非必須短於油墨收容體17之寬度。
‧箱體18並非必須具有可視認伴隨著油墨收容體17內之油墨之消耗之油墨袋90之變癟狀況的透明之左側壁形成構件52。
‧箱體18之開口部19並非必須設置於容器本體20之上端,亦可設置於容器本體20之側面。
‧箱體18之蓋體21亦可省略。
‧油墨袋90並非必須全部由可撓性膜90a構成。即,油墨袋90亦可由包含可撓性材料之可撓性部構成一部分。又,構成油墨袋90之可撓性部之材料既可透明亦可不透明。
‧油墨收容體17並非必須以油墨導出部91於重力方向上較油墨袋90位於更上方之方式可裝卸地支持於箱體18之右凹部56及左凹部59。
‧亦可構成為省略油墨導入針80,而連接管37之端部直接連接於油墨導出部91。於此情形時,連接於油墨導出部91之連接管37之端部作為液體導入部發揮功能。
‧油墨收容體17之油墨導出管99並非必須經由可撓性之連接流路構件98而連接於油墨導出部91。即,油墨導出管99亦可利用接著劑或黏著帶等而連接於油墨導出部91。
‧於油墨收容體17之油墨袋90內,亦可代替傾斜部101而形成以朝向連通孔100上升之方式呈彎曲狀之彎曲部作為引導部。
‧油墨收容體17之油墨導出部91之連通孔100亦可省略。
‧油墨收容體17之油墨導出管99亦可由比重大於收容於油墨袋90之油墨之材料僅構成與油墨導出部91為相反側之下端側之一部分。
‧箱體18之容器本體20之側壁並非必須藉由組合左右分割之右側壁形成構件51及左側壁形成構件52而構成。即,容器本體20之側壁亦可藉由組合經分割之3個以上之構件而構成,或亦可由未分割之1個構件構成。
‧形成於箱體18之容器本體20之貫通孔77亦可省略。
‧形成於箱體18之第3及第4管支持部74、75之各突起76亦可省略。
‧設置於箱體18之緣構件53之切口部57亦可省略。
‧於箱體18之緣構件53,亦可代替切口部57而設置可供連接管37插通之孔作為插通部。
‧箱體18之緣構件53並非必須覆蓋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
‧箱體18中之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之長度並非必須根據自連接有其等分別導引之連接管37之油墨收容體17至容器側插通孔61之距離而互不相同。
‧箱體18之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並非必須於容器側插通孔61與收容於容器本體20內之各油墨收容體17之間導引各連接管37。
‧箱體18之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亦可省略。
‧導引部亦可僅由脫落抑制部(各突起76)構成。
‧導引部只要可使連接管37沿著容器本體20之內側面而接近油墨收容體17,則可為任意構成。例如,亦可由設置於容器本體20之內側面之凹槽構成導引部。
‧構成容器本體20之右側壁形成構件51及左側壁形成構件52亦可設為呈L字狀彎曲之板狀。
‧各突起76既可形成於肋條66~69之整體,亦可形成於肋條66 ~69之一部分。
‧只要各突起76之寬度為適合於連接管37之程度,則各突起76之大小或形狀亦可任意地變更。
‧亦可使各頂蓋87之顏色與收容於和各頂蓋87對應之各油墨收容體17之油墨之顏色一致。藉由如此,可抑制頂蓋87連接於錯誤之油墨收容體17。
‧於圖像形成系統11中,箱體18並非必須相對於圖像形成裝置14之噴墨式印表機12裝卸自如地安裝。即,箱體18亦可固定於圖像形成裝置14之噴墨式印表機12。
‧於圖像形成系統11中,箱體18之高度並非必須低於讀取面13a之高度。即,箱體18之高度亦可與讀取面13a之高度相同、或高於讀取面13a之高度。
‧亦可代替用紙P而將塑膠膜或布、或者金屬箔等用作靶。
‧亦可代替原稿G而將塑膠膜或布、或者金屬箔等用作媒體。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液體噴射裝置亦可為噴射或噴出油墨以外之其他液體之液體噴射裝置。再者,作為自液體噴射裝置成為微小量之液滴而噴出之液體之狀態,亦包含呈粒狀、淚狀、絲狀拖尾者。又,此處所謂之液體係只要為如可自液體噴射裝置噴射之材料即可。例如,只要為物質為液相時之狀態者即可,包含如黏性較高或較低之液狀體、溶膠、凝膠水、其他無機溶劑、有機溶劑、溶液、液狀樹脂、液狀金屬(金屬熔融液)之流狀體。又,不僅包括作為物質之一狀態之液體,而且亦包括顏料或金屬粒子等包含固形物之功能材料之粒子溶解、分散或混合於溶劑中而成者等。作為液體之代表例,可列舉如上述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油墨或於利用油墨之印刷之前或之後塗佈於被印刷媒體之液體、用以對液體噴射裝置之液體噴射噴嘴進行加濕或清潔之液體、液晶等。此處,所謂油墨,包含普通之水性油墨及油 性油墨以及凝膠油墨、熱熔油墨等各種液體組合物。作為液體噴射裝置之具體例,例如,有噴射如下液體之液體噴射裝置,該液體以分散或溶解之形式包含用於液晶顯示器、EL(electroluminescence,電致發光)顯示器、面發光顯示器、彩色濾光片之製造等之電極材或色材等材料。又,亦可為噴射用於生物晶片製造之活體有機物之液體噴射裝置、用作精密吸管且噴射成為試樣之液體之液體噴射裝置、印染裝置或微分注器等。進而,亦可為以針點對時鐘或相機等精密機械噴射潤滑油之液體噴射裝置、為了形成用於光通信元件等之微小半球透鏡(光學透鏡)等而對基板上噴射紫外線硬化樹脂等透明樹脂液之液體噴射裝置。又,亦可係為了對基板等進行蝕刻而噴射酸或鹼等蝕刻液之液體噴射裝置。
90‧‧‧作為液體收容部之一例之油墨袋
90a‧‧‧構成可撓性部之可撓性膜
91‧‧‧作為液體導出部之一例之油墨導出部
93‧‧‧導出凸緣部
93a‧‧‧凸緣凹部
94‧‧‧油墨袋貫通孔
99‧‧‧作為流路形成構件之一例之油墨導出管
100‧‧‧連通孔
101‧‧‧作為引導部之一例之傾斜部

Claims (16)

  1. 一種液體收容體,其特徵在於包括:液體收容部,其於至少一部分具有可撓性部;及液體導出部,其連通於上述液體收容部之內部;且於上述液體收容部之內部配置可撓性的流路形成構件,該流路形成構件係一端側連接於上述液體導出部,另一端側延伸至上述液體收容部內的重力方向下部;上述流路形成構件之至少上述另一端側係由比重大於收容於上述液體收容部之液體之材料構成。
  2. 如請求項1之液體收容體,其中於上述流路形成構件之上述另一端側配置有錘。
  3. 如請求項1之液體收容體,其中上述流路形成構件由罩蓋構件覆蓋。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液體收容體,其中上述液體導出部與上述液體收容部內之上部連通,並且經由上述流路形成構件與上述液體收容部內之下部連通。
  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液體收容體,其中上述液體導出部於延伸至上述液體收容部內之部分具有與上述液體收容部之內部連通之連通孔。
  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液體收容體,其中上述流路形成構件於該流路形成構件中之上述液體導出部側具有與上述液體收容部內連通之連通孔。
  7. 如請求項5之液體收容體,其中於上述液體收容部內之上述液體導出部側具有朝向上述連通孔傾斜或形成為彎曲狀之引導部。
  8. 如請求項6之液體收容體,其中於上述液體收容部內之上述液體 導出部側具有朝向上述連通孔傾斜或形成為彎曲狀之引導部。
  9. 如請求項1之液體收容體,其中上述流路形成構件經由可撓性之連接流路構件而連接於上述液體導出部。
  10. 一種油墨收容體,其特徵在於包括:油墨收容部,其於至少一部分具有可撓性部;及油墨導出部,其連通於上述油墨收容部之內部;於上述油墨收容部之內部配置流路形成構件,該流路形成構件係一端側連接於上述油墨導出部,另一端側向上述油墨收容部內之與形成有上述油墨導出部之側為相反側延伸;於上述流路形成構件之上述另一端側配置有錘;且上述油墨導出部與上述油墨收容部內之上部連通,並且經由上述流路形成構件與上述油墨收容部內之下部連通。
  11. 一種油墨收容體,其特徵在於包括:油墨收容部,其於至少一部分具有可撓性部;及油墨導出部,其連通於上述油墨收容部之內部;於上述油墨收容部之內部配置流路形成構件,該流路形成構件係一端側連接於上述油墨導出部,另一端側向上述油墨收容部內之與形成有上述油墨導出部之側為相反側延伸;上述流路形成構件由罩蓋構件覆蓋;構成上述流路形成構件及上述罩蓋構件之材料之平均比重大於收容於上述油墨收容部之油墨之比重;且上述油墨導出部與上述油墨收容部內之上部連通,並且經由上述流路形成構件與上述油墨收容部內之下部連通。
  12. 如請求項10或11之油墨收容體,其中上述油墨導出部於延伸至上述油墨收容部內之部分具有與上述油墨收容部之內部連通之連通孔。
  13. 如請求項10或11之油墨收容體,其中上述流路形成構件於該流路形成構件中之上述油墨導出部側具有與上述油墨收容部內連通之連通孔。
  14. 如請求項12之油墨收容體,其中於上述油墨收容部內之上述油墨導出部側具有朝向上述連通孔傾斜或形成為彎曲狀之引導部。
  15. 如請求項13之油墨收容體,其中於上述油墨收容部內之上述油墨導出部側具有朝向上述連通孔傾斜或形成為彎曲狀之引導部。
  16. 如請求項10或11之油墨收容體,其中上述流路形成構件經由可撓性之連接流路構件而連接於上述油墨導出部。
TW103107353A 2013-03-07 2014-03-04 液體收容體及油墨收容體 TWI5982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46037A JP6111749B2 (ja) 2013-03-07 2013-03-07 液体収容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4667A TW201434667A (zh) 2014-09-16
TWI598248B true TWI598248B (zh) 2017-09-11

Family

ID=514873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07353A TWI598248B (zh) 2013-03-07 2014-03-04 液體收容體及油墨收容體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114621B2 (zh)
EP (1) EP2965912B1 (zh)
JP (1) JP6111749B2 (zh)
CN (1) CN105026162B (zh)
ES (1) ES2686499T3 (zh)
TW (1) TWI598248B (zh)
WO (1) WO20141364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202838A (ja) * 2017-06-09 2018-12-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US11597209B2 (en) 2018-07-13 2023-03-07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lamp plates with wedge-shaped fork ends for a print liquid supply
US11247477B2 (en) 2018-07-13 2022-02-1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oupling systems
CN112423989B (zh) 2018-07-13 2022-08-02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具有偏移管嘴的易弯式打印液体供给储存器
CN112020438B (zh) 2018-07-13 2022-07-15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用于流体屏障的套环
EP4129699A1 (en) 2018-07-13 2023-02-0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pouts with angled clamp flanges for a print liquid supply
JP2023026901A (ja) * 2021-08-16 2023-03-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94731U (zh) * 1986-12-10 1988-06-18
JP3110872B2 (ja) * 1992-06-24 2000-1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6076920A (en) * 1995-05-31 2000-06-20 Hewlett-Packard Company Replaceable ink supply module (bag/box/tube/valve) for replenishment of on-carriage inkjet printhead
US5699936A (en) * 1995-09-08 1997-12-23 Sercomp Corporation Liquid dispensing system
US6120132A (en) 1996-10-07 2000-09-19 Hewlett-Packard Company Assembly technique using modular ink delivery components for installation in an inkjet printer
JP3581663B2 (ja) * 2001-02-09 2004-10-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3891150B2 (ja) * 2002-07-09 2007-03-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液体収容体
JP2004114488A (ja) * 2002-09-26 2004-04-15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用のインク供給用中継管
JP4300830B2 (ja) * 2003-03-11 2009-07-22 Toto株式会社 吐水装置
US20050151813A1 (en) 2004-01-14 2005-07-1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pack, ink cartridge and ink supplying device
JP2005199496A (ja) 2004-01-14 2005-07-28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パック、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インク供給装置
US8136932B2 (en) * 2007-07-10 2012-03-2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and liquid filling method and liquid refill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JP5901482B2 (ja) 2012-09-18 2016-04-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4667A (zh) 2014-09-16
JP2014172264A (ja) 2014-09-22
JP6111749B2 (ja) 2017-04-12
US20140253644A1 (en) 2014-09-11
CN105026162B (zh) 2017-08-08
US9114621B2 (en) 2015-08-25
ES2686499T3 (es) 2018-10-18
EP2965912A1 (en) 2016-01-13
WO2014136442A1 (ja) 2014-09-12
EP2965912A4 (en) 2017-05-10
EP2965912B1 (en) 2018-05-30
CN105026162A (zh) 2015-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8085B (zh) 液體供給裝置及液體收容體
TWI598248B (zh) 液體收容體及油墨收容體
TWI627073B (zh) 液體收納體收納容器、液體供給裝置、及液體噴射裝置
JP6064687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402642B2 (ja) 液体収容体
JP6222331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