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28085B - 液體供給裝置及液體收容體 - Google Patents

液體供給裝置及液體收容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28085B
TWI628085B TW103107342A TW103107342A TWI628085B TW I628085 B TWI628085 B TW I628085B TW 103107342 A TW103107342 A TW 103107342A TW 103107342 A TW103107342 A TW 103107342A TW I628085 B TWI628085 B TW I62808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ink
side wall
container
ca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073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46545A (zh
Inventor
塚原克智
間野隆志
Original Assignee
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4465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65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80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808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41J2002/17516Inner structure comprising a collapsible ink holder, e.g. a flexible bag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容易地連接液體導出部與液體導入部之液體供給裝置及液體收容體。
對噴墨式印表機供給墨水之墨水供給裝置具備:墨水收容體17,其具有墨水袋90及與墨水袋90連通之墨水導出部91;右凹部及左凹部,其等支持墨水收容體17;墨水導入針80,其可連接於墨水導出部91;及連接管37,其連接墨水導入針80與噴墨式印表機。而且,墨水收容體17係以墨水導出部91於重力方向上較墨水袋90位於更上方之方式,可裝卸地支持於右凹部及左凹部。

Description

液體供給裝置及液體收容體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例如對噴墨式印表機等液體噴射裝置供給墨水等液體之液體供給裝置及設於該液體供給裝置之液體收容體。
自先前以來,作為液體噴射裝置之一種,已知有自記錄頭對用紙等噴射墨水而進行印刷之噴墨式印表機。於此種印表機中,為了於進行相對較大量之印刷之情形時連續穩定地對記錄頭供給墨水,提出有連接外部墨水供給裝置(液體供給裝置)之構成(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此種外部墨水供給裝置具備墨水之收容容量相對較大之外部之墨水包、垂吊墨水包之垂吊機構、及墨水供給管。而且,於在垂吊機構垂吊有墨水包之狀態下,於位於墨水包之鉛垂方向下側之連接部,一端側連接於印表機側之墨水盒的墨水供給管之另一端側經由開閉閥而連接。藉此,墨水包內之墨水通過墨水供給管被供給至印表機側之墨水盒。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9-202346號公報
且說,於如上所述之外部墨水供給裝置中,墨水供給管之另一 端側經由開閉閥而連接之墨水包之連接部係位於墨水包之鉛垂方向下側。因此,於經由開閉閥將墨水供給管之另一端側連接於墨水包之連接部時,難以目視到墨水包之連接部或開閉閥,因此存在難以進行經由開閉閥將墨水供給管之另一端側連接於墨水包之連接部之作業之問題。
再者,此種問題並不限於如上所述之外部墨水供給裝置,液體供給裝置亦大致共通。
本發明係著眼於此種先前技術中存在之問題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容易地連接液體導出部與液體導入部之液體供給裝置及液體收容體。
以下記載用於解決上述問題之手段及其作用效果。
解決上述問題之液體供給裝置係對液體噴射裝置供給液體者,具備:液體收容體,其具有至少一部分具有可撓性部之液體收容部、及與上述液體收容部連通之液體導出部;支持部,其支持上述液體收容體之至少一部分;液體導入部,其可連接於上述液體導出部;及流路構件,其連接上述液體導入部與上述液體噴射裝置;且上述液體收容體係以上述液體導出部於重力方向上較上述液體收容部位於更上方之方式,可裝卸地支持於上述支持部。
根據該構成,由於液體導出部於重力方向上較液體收容部位於更上方,故可一面以目視進行確認一面容易確實地連接液體導出部與液體導入部。
又,通常液體因自重而積存於下部,因此於液體導出部位於下部之情形時,有於產生液體導出部與液體導入部之連接不良時液體之洩漏量增加之虞。關於該方面,根據該構成,由於液體導出部於重力方向上較液體收容部位於更上方,故即便存在液體導出部與液體導入 部之連接不良,亦可抑制液體之洩漏量。
於上述液體供給裝置中,較佳為上述液體收容部係具有對向之可撓性之壁之袋體,且以上述對向之壁會因上述液體之消耗而相互接近之方式形成。
根據該構成,藉由視認因液體之消耗所致之可撓性之壁之移位狀態,可易於辨識液體之消耗狀態。
於上述液體供給裝置中,較佳為進而具備收容上述液體收容體且設有上述支持部之盒體,上述盒體具有底壁、與該底壁對向且於重力方向上較上述底壁形成於更上方之開口部、及開閉自如地覆蓋該開口部之蓋體,上述液體收容體經由上述開口部而可裝卸地收容於上述盒體內。
根據該構成,液體收容體經由形成於盒體之重力方向上方之開口部而對盒體裝卸,因此可容易地進行相對於盒體之裝卸作業。
又,於盒體內收容液體收容體後,可利用蓋體覆蓋開口部,因此可防止使液體收容體或流路構件破損、或誤卸除液體導出部與液體導入部之連接。因此,可防止液體之供給不良或液體所致之污染。
進而,可於具有底面之盒體上進行液體導出部與液體導入部之連接作業及卸除作業,因此即便液體滴落,亦可將該滴落之液體收納於盒體內。因此,可抑制盒體之外部被液體污染。
於上述液體供給裝置中,較佳為進而具備收容上述液體收容體且設有上述支持部之盒體,上述盒體具有可視認伴隨著上述液體收容體內之液體之消耗之上述液體收容部之可撓性部之移位狀態的視認部。
根據該構成,盒體具有視認部,因此可自盒體外視認盒體內之液體收容體之變形狀態。因此,可自盒體外確認液體之消耗狀況。
於上述液體供給裝置中,較佳為進而具備收容上述液體收容體 且設有上述支持部之盒體,上述盒體具有:第1側壁,其成為與上述液體噴射裝置對向之壁;第2側壁,其與上述第1側壁對向;第3側壁及第4側壁,其等與上述第1側壁及上述第2側壁交叉;底壁,其與上述第1側壁、第2側壁、第3側壁、第4側壁交叉;及開口部,其設於與該底壁對向之側;上述盒體之上述第1側壁與上述第2側壁之間之距離較上述液體收容體之形成有上述液體導出部之一端側之寬度短。
根據該構成,盒體之第1側壁與第2側壁之間之距離較液體收容體之形成有液體導出部之一端側之寬度短,因此可有助於盒體之小型化。
於上述液體供給裝置中,較佳為上述液體收容體之上述液體導出部形成於上述液體收容部之一端側,上述液體收容體於形成有上述液體導出部之一端側具備支持於上述支持部之液體收容體支持部。
根據該構成,液體收容體具有液體收容體支持部,因此可抓持著液體收容體支持部進行操作。因此,可容易地進行液體收容體相對於支持部之裝卸作業。
於上述液體供給裝置中,較佳為上述液體收容體支持部具備與上述一端側卡合之支持構件,上述液體收容體經由該支持構件而支持於上述盒體之上述支持部。
根據該構成,液體收容體係形成有液體導出部之一端側支持於支持部,因此可容易地進行與液體導入部之連接。
又,藉由具備支持構件,可抓持著支持構件對液體收容體進行操作,因此可容易地進行液體收容體相對於支持部之裝卸作業。
於上述液體供給裝置中,較佳為上述液體收容體之形成有上述液體導出部之上述一端側,係支持並垂吊於上述支持部。
根據該構成,藉由垂吊液體收容體,液體因自重而積存於液體收容體之下部,對液體收容體之可撓性部施加張力,因此伴隨著液體 收容部內之液體之消耗,液體收容體之可撓性部能以無皺褶或扭曲之狀態整齊地伸展,可將液體穩定地供給至液體噴射裝置。
又,於液體噴射裝置係搭載有液體噴射頭之滑架移動之類型之裝置之情形時,液體噴射裝置之振動傳遞至液體收容體而使液體收容體之下部搖動,例如液體為如包含顏料之容易沈澱之墨水之情形時,可藉由該搖動進行攪拌而抑制墨水之濃度差。
於上述液體供給裝置中,較佳為上述支持構件支持上述液體導出部。
根據該構成,液體收容體之液體導出部由支持構件支持,因此伴隨著液體收容部內之液體之消耗,液體收容部能以無皺褶或扭曲之狀態整齊地伸展,從而可將液體穩定地供給至液體噴射裝置。
於上述液體供給裝置中,較佳為上述支持構件於隔著上述液體導出部之兩側支持上述液體收容部。
根據該構成,支持構件於隔著液體收容部之液體導出部之兩側支持液體收容體,因此可平衡性良好且穩定地支持液體收容部。
於上述液體供給裝置中,較佳為上述液體收容體具有與上述液體導出部連通且延伸至上述液體收容部之重力方向下部之流路。
根據該構成,即便液體導出部位於上部,亦可經由流路將液體自液體收容部內之下部抽上來,因此可穩定地供給液體。
解決上述問題之液體供給裝置係對液體噴射裝置供給液體者,具備:液體收容體,其具有至少一部分具有可撓性部之液體收容部、及與上述液體收容部連通之液體導出部;支持部,其支持上述液體收容體之至少一部分;液體導入部,其可連接於上述液體導出部;流路構件,其連接上述液體導入部與上述液體噴射裝置;及盒體,其收容上述液體收容體且設有上述支持部;上述盒體具有:第1側壁,其成為與上述液體噴射裝置對向之壁;第2側壁,其與上述第1側壁對向; 第3側壁及第4側壁,其等與上述第1側壁及上述第2側壁交叉;底壁,其與上述第1側壁、第2側壁、第3側壁、第4側壁交叉;開口部,其設於與該底壁對向之側;及視認部,其可視認伴隨著上述液體收容體內之液體之消耗所產生之上述液體收容部之可撓性部之移位狀態;上述盒體之上述第1側壁與上述第2側壁之間之距離較上述液體收容體之形成有上述液體導出部之一端側之寬度短。
根據該構成,盒體具有視認部,因此可自盒體外視認盒體內之液體收容體之變形狀態。因此,可自盒體外確認液體之消耗狀況。而且,盒體之第1側壁與第2側壁之間之距離較液體收容體之形成有液體導出部之一端側之寬度短,因此於自開口部側向底壁方向觀察時,液體收容體之一端側相對於第1側壁與第2側壁傾斜或平行地配置。尤其於複數個液體收容體傾斜地配置,例如第3側壁為與液體噴射裝置之排紙口側、即前表面側並排之前壁且於該部分形成有視認部之情形時,可自前方通過第3壁視認複數個液體收容體之變形狀態,從而可確認各液體收容體之消耗狀況。
順便一提,於盒體無視認部之情形時,存在無法自盒體外視認盒體內之液體收容體之變形狀態,無法自盒體外確認液體收容體之液體之消耗狀況之問題。又,於盒體之第1側壁與第2側壁之間之距離較液體收容體之形成有液體導出部之一端側之寬度長之情形時,存在盒體變大之問題。
解決上述問題之液體收容體,係收容液體噴射裝置所使用之液體者,且其具備:液體導出部,其用於將上述液體導出至外部;液體收容部,其具有可撓性之壁,且於一端側具備上述液體導出部;及吊架構件,其與具備上述液體導出部之上述一端側卡合。
根據該構成,液體收容體具備與具備液體導出部之一端側卡合之吊架構件,因此可將液體導出部作為重力方向之上端側而垂吊。其 結果為,液體因自重而積存於液體收容體之下部,對液體收容部之可撓性之壁施加張力,因此伴隨著液體收容部內之液體之消耗,液體收容部之可撓性之壁能以無皺褶或扭曲之狀態整齊地伸展,於使液體導出部連通於液體噴射部之情形時,可對液體噴射裝置穩定地供給液體。
又,具有可撓性之壁之液體收容體存在難以進行操作之問題,但由於可抓持吊架構件,故容易操作。又,由於亦可不抓持可撓性之壁,故亦可防止使可撓性之壁破損而產生液體洩漏。
於上述液體收容體中,較佳為上述吊架構件支持上述液體導出部。
根據該構成,吊架構件支持液體導出部,因此於使液體導出部與液體噴射部連通時容易連接。
於上述液體收容體中,較佳為上述吊架構件於隔著上述液體導出部之兩側支持上述液體收容部。
根據該構成,與吊架構件卡合之液體收容部之一端側於液體導出部之兩側受到支持,因此於一端側整齊地伸展之狀態下受到支持,可將液體穩定地導出至外部。
較佳為,上述液體收容體進而具備與上述液體導出部連通且延伸至上述液體收容部之上述一端側之相反側之流路。
根據該構成,於藉由吊架構件垂吊液體收容體時,可將液體自液體收容部之底部內抽上至液體導出部,可將液體穩定地導出至外部。
11‧‧‧圖像形成系統
12‧‧‧作為液體噴射裝置之一例之噴墨式印表機
12a‧‧‧延出部
13‧‧‧讀取裝置
13a‧‧‧讀取面
14‧‧‧圖像形成裝置
15‧‧‧作為液體供給裝置之一例之墨水供給裝置
16‧‧‧自動送紙機
17‧‧‧作為液體收容體之一例之墨水收容體
18‧‧‧盒體
19‧‧‧開口部
20‧‧‧容器本體
21‧‧‧蓋體
25‧‧‧本體盒體
25a‧‧‧左側壁
26‧‧‧支持台
27‧‧‧滑架
28‧‧‧記錄頭
29‧‧‧紙匣
30‧‧‧開口部
31‧‧‧排紙口
32‧‧‧排紙托盤
34‧‧‧固持器盒體
35‧‧‧墨水供給針
36‧‧‧墨水供給管
37‧‧‧作為流路構件之一例之連接管
40‧‧‧開口部
41‧‧‧鉸鏈部
45‧‧‧構成第1側壁之右側壁
46‧‧‧構成第2側壁之左側壁
47‧‧‧構成第3側壁之後側壁
48‧‧‧構成第4側壁之前側壁
49‧‧‧底壁
50‧‧‧底壁形成構件
51‧‧‧右側壁形成構件
52‧‧‧構成視認部之左側壁形成構件
53‧‧‧緣構件
54‧‧‧階差
55‧‧‧右突出部
56‧‧‧作為支持部之一例之右凹部
56a‧‧‧切口凹部
57‧‧‧切口部
58‧‧‧左突出部
59‧‧‧作為支持部之一例之左凹部
59a‧‧‧切口凹部
61‧‧‧容器側插通孔
62‧‧‧螺釘
63‧‧‧金屬板構件
64‧‧‧本體盒體側插通孔
65‧‧‧第1管支持部
66‧‧‧第1肋條
67‧‧‧第2肋條
68‧‧‧第3肋條
69‧‧‧第4肋條
70‧‧‧第1薄片部
71‧‧‧第2薄片部
72‧‧‧第3薄片部
73‧‧‧第2管支持部
74‧‧‧第3管支持部
75‧‧‧第4管支持部
76‧‧‧突起
77‧‧‧貫通孔
78‧‧‧金屬線
80‧‧‧作為液體導入部之一例之墨水導入針
80a‧‧‧導入孔
80b‧‧‧基端部
81‧‧‧扭轉彈簧
82‧‧‧墨水流通調整構件
83‧‧‧凸緣部
84‧‧‧針定位部
84a‧‧‧定位突起
85‧‧‧E形環
86‧‧‧環形槽
87‧‧‧頂蓋
88‧‧‧頂蓋插通孔
89‧‧‧螺紋槽
90‧‧‧作為液體收容部之一例之墨水袋
90a‧‧‧構成可撓性部及可撓性壁之可撓性膜
91‧‧‧作為液體導出部之一例之墨水導出部
92‧‧‧構成液體收容體支持部之支持構件(吊架構件)
93‧‧‧導出凸緣部
93a‧‧‧凸緣凹部
94‧‧‧墨水袋貫通孔
95‧‧‧墊圈
95a‧‧‧墨水導出口
96‧‧‧閥體
97‧‧‧盤簧
98‧‧‧連接流路構件
99‧‧‧墨水導出管
99a‧‧‧流路
100‧‧‧連通孔
101‧‧‧傾斜部
105‧‧‧第1支持構件
106‧‧‧第2支持構件
107‧‧‧頂板部
108‧‧‧側板部
109‧‧‧導出部插入部
110‧‧‧螺紋
111‧‧‧半圓弧面
112‧‧‧插嵌孔
113‧‧‧凸條
114‧‧‧階差部
120‧‧‧定位孔
121‧‧‧螺孔
122‧‧‧突片部
123‧‧‧凸部
124‧‧‧水平部
125‧‧‧垂直部
126‧‧‧支持凹部
127‧‧‧定位突起
128‧‧‧螺釘
129‧‧‧螺釘插通孔
130‧‧‧卡合切口凹部
140‧‧‧增設用紙匣
141‧‧‧增設匣單元
142‧‧‧基座
143‧‧‧凹陷部
144‧‧‧隆起部
145‧‧‧支持肋條
146‧‧‧蓋構件
147‧‧‧連通孔
148‧‧‧錘
149‧‧‧罩蓋構件
G‧‧‧原稿
P‧‧‧用紙
圖1係一實施形態之圖像形成系統之立體圖。
圖2係表示打開該圖像形成系統中之自動送紙機時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3係表示該圖像形成系統之內部之立體圖。
圖4係圖3之主要部分放大圖。
圖5係圖像形成系統之墨水供給裝置之盒體中之容器本體之立體圖。
圖6係自左側觀察該容器本體內時之側視圖。
圖7係自右側觀察圖像形成系統之噴墨式印表機之本體盒體內時之立體圖。
圖8係表示該圖像形成系統中之墨水供給裝置與噴墨式印表機之接合部分之剖面模式圖。
圖9係自左側觀察該圖像形成系統之圖像形成裝置時之立體圖。
圖10係自左側觀察容器本體時之立體圖。
圖11係圖10之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圖。
圖12係表示墨水導入針之頂蓋與連接管之連接狀態之剖面圖。
圖13係圖12之立體圖。
圖14係形成有墨水導出部之墨水袋之側視圖。
圖15係墨水收容體之立體圖。
圖16係該墨水收容體之分解立體圖。
圖17係自相反側觀察圖16時之分解立體圖。
圖18係墨水收容體之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圖。
圖19係表示第1支持構件與墨水導出部之卡合狀態之放大立體圖。
圖20係表示於墨水收容體之墨水導出部連接有墨水導入針時之狀態之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圖。
圖21係該墨水收容體之主要部分放大側視圖。
圖22係表示自前側觀察墨水供給裝置之內部時之狀態之局部斷裂立體圖。
圖23係變更例之圖像形成系統之立體圖。
圖24係該圖像形成系統之基座之立體圖。
圖25係表示將該基座裝設於盒體之底壁形成構件之下表面時之狀態之剖面立體圖。
圖26係變更例之圖像形成系統之立體圖。
圖27係變更例之圖像形成系統之立體圖。
圖28係變更例之墨水導出管之側視圖。
圖29係表示藉由罩蓋構件覆蓋變更例之墨水導出管時之狀態之側視圖。
圖30係變更例之圖像形成系統之前視模式圖。
以下,依照圖式就圖像形成系統之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如圖1及圖2所示,圖像形成系統11具備:圖像形成裝置14,其具有噴射墨水(液體)之作為液體噴射裝置之一例之噴墨式印表機12及讀取原稿G(媒體)之讀取裝置13;及作為液體供給裝置之一例之墨水供給裝置15,其對噴墨式印表機12供給墨水。讀取裝置13配置於噴墨式印表機12上。
讀取裝置13於其上端具有讀取原稿G之讀取面13a。於讀取裝置13上,可開閉讀取面13a地配置有自動送紙機16。自動送紙機16使所積層之複數張原稿G一面逐一反轉一面依序進給至讀取面13a上。
如圖2及圖3所示,墨水供給裝置15配置於噴墨式印表機12之左側。意即,墨水供給裝置15係於噴墨式印表機12(圖像形成裝置14)之左側,以與該噴墨式印表機12在左右方向上並排之方式配置。
墨水供給裝置15具備收容墨水之作為液體收容體之一例之複數個(於本實施形態中為4個)大致矩形狀之墨水收容體17、及收容各墨水收容體17之作為液體收容體收容容器之一例之盒體18。盒體18具 備:有底矩形盒狀之容器本體20,其於上端具有用於收容各墨水收容體17之開口部19且於前後方向上較長;及蓋體21,其開閉自如地覆蓋開口部19。容器本體20及蓋體21之任一者均由合成樹脂材料構成。
於容器本體20內,於前後方向上並排配置有4個墨水收容體17。而且,於該等4個墨水收容體17中,自後側朝向前側依序分別收容有青色墨水、深紅色墨水、黃色墨水、黑色墨水。於此情形時,將使用頻度較高之黑色墨水之墨水收容體17配置於容器本體20內之最前側。
盒體18係於關閉蓋體21之狀態下以該盒體18之上表面之高度與讀取面13a一致之方式,相對於噴墨式印表機12(圖像形成裝置14)之左側面裝卸自如地安裝。此處,於本說明書中,所謂「高度一致」,除包含高度相同之情形以外,亦包含高度之差為2厘米以內之情形。而且,於本實施形態中,盒體18之高度較讀取面13a之高度僅低5毫米。
如圖1及圖3所示,噴墨式印表機12具備於左右方向上較長之大致長方體體狀之本體盒體25。於本體盒體25內之中央部,設有支持作為下述靶之一例之用紙P之支持台26。於支持台26之上方設有可於作為主掃描方向之左右方向上往返移動之滑架27。
於滑架27內,以自滑架27之下表面露出之方式支持有作為液體噴射頭之一例之記錄頭28。記錄頭28與支持台26對向。而且,記錄頭28自複數個噴嘴(省略圖示)對用紙P噴射墨水,藉此進行用紙P之印刷,該用紙P係滑架27一面沿左右方向移動一面於支持台26上自後側朝向前側搬送。
又,於本體盒體25內之支持台26之下側,自設於本體盒體25之前表面中央下部之開口部30相對於本體盒體25裝卸自如地裝設有能以積層狀態收容複數張用紙P之紙匣29。紙匣29內之用紙P係藉由送紙機構(省略圖示)一面逐一反轉一面自後側向支持台26上進給。
繼而,於支持台26上經印刷之用紙P係自由開口部30中之較紙匣29更上側之區域構成之排紙口31依序被排出。再者,於紙匣29之上側,於前後方向上伸縮自如地設有依序支持自排紙口31依序被排出之用紙P之排紙托盤32。
如圖3及圖4所示,於本體盒體25內之左端部具備:固持器盒體34,其呈前側開口之矩形盒狀;及複數個(於本實施形態中為4個)中空之墨水供給針35,其等係設於固持器盒體34內之底壁(後壁),且於左右方向上並排。
各墨水供給針35於前後方向上延伸,並且貫通固持器盒體34之側壁。於各墨水供給針35之後端部連接可撓性之墨水供給管36之一端側,墨水供給管36之另一端側連接於記錄頭28。於本實施形態之噴墨式印表機12中,構成為對於該等4個墨水供給針35,自左側朝向右側依序分別供給青色墨水、深紅色墨水、黃色墨水、黑色墨水。
而且,於以墨水之顏色作為基準之情形時,固持器盒體34中之自左側朝向右側之各墨水供給針35之排列順序,與容器本體20內之自後側朝向前側之各墨水收容體17之排列順序相同。進而,各墨水收容體17與各墨水供給針35係以供給之各色之墨水相對應之方式,藉由構成墨水供給裝置15之一部分之作為流路構件之一例之可撓性之連接管37而連接。
因此,自墨水供給裝置15之各墨水收容體17經由各連接管37而供給至各墨水供給針35之各墨水,係經由各墨水供給管36被供給至記錄頭28。
其次,就盒體18之構成進行詳細敍述。
如圖2及圖3所示,盒體18之蓋體21係呈於容器本體20側具有開口部40之於前後方向上較長,且較容器本體20淺之有蓋矩形盒狀。蓋體21係經由鉸鏈部41而連結於容器本體20之後表面之上端部。因此, 蓋體21於進行開閉動作之情形時,以鉸鏈部41為支點進行旋動。意即,蓋體21係自容器本體20之前側打開,且於容器本體20之前側關閉。再者,蓋體21於閉合容器本體20之開口部19之狀態下,開口部40與開口部19吻合。
如圖3及圖5所示,有底矩形盒狀之容器本體20具備:右側壁45,其成為與噴墨式印表機12對向之壁;左側壁46,其與右側壁45對向;後側壁47及前側壁48,其等與右側壁45及左側壁46正交;及底壁49,其與右側壁45、左側壁46、後側壁47及前側壁48正交。
而且,於與底壁49對向之側,設有開口部19。意即,開口部19係與底壁49對向,且於重力方向上較底壁49形成於更上方。而且,於本實施形態中,右側壁45、左側壁46、後側壁47及前側壁48分別構成第1側壁、第2側壁、第3側壁及第4側壁。又,容器本體20之右側壁45與左側壁46之間之距離,短於墨水收容體17之上端側(一端側)之寬度。
容器本體20具備:有底矩形盒狀之底壁形成構件50,其形成底壁49;板狀之右側壁形成構件51,其形成側壁之右側半邊且呈大致U字狀彎曲;板狀之左側壁形成構件52,其形成側壁之左側半邊且彎曲成大致U字狀;及緣構件53,其構成開口部19之周緣部,且呈下側開口之中空之矩形框狀。
而且,容器本體20係藉由組合作為分割構件之一例之右側壁形成構件51與作為分割構件之一例之左側壁形成構件52而構成。意即,容器本體20之側壁係藉由組合左右分割之2個分割構件即右側壁形成構件51及左側壁形成構件52而構成。
左側壁形成構件52之上下方向之寬度略寬於右側壁形成構件51之上下方向之寬度。因此,於緣構件53之下端部及底壁形成構件50之上端部中之與左側壁形成構件52和右側壁形成構件51之接觸部分對應 之位置分別形成階差54。
又,左側壁形成構件52係由透明之合成樹脂材料構成。因此,可自容器本體20之外部通過左側壁形成構件52視認收容於容器本體20之內部之各墨水收容體17。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左側壁形成構件52構成視認部。
如圖3及圖5所示,於緣構件53之右內側面,對應於墨水收容體17之數量形成有向內側(左側)突出之右突出部55。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墨水為4色,於配置於最後側之墨水收容體17無需右突出部55,因此形成有3個右突出部55。各右突出部55係以於前後方向上成為等間隔之方式配置。各右突出部55與下述各薄片部70~72之形狀吻合,呈下側開口之大致有蓋三角盒狀。於此情形時,各右突出部55自上側觀察呈大致三角形狀,突出之三角形之2條邊中,後側者短於前側者。
於緣構件53之上表面中之於各右突出部55之前側重疊之位置與右後之角隅部,分別形成有於下述支持構件92支持墨水收容體17之作為支持部之一例的右凹部56。該等4個右凹部56係於前後方向上以等間隔配置,呈與支持構件92之一部分之形狀吻合之形狀。於各右凹部56之底面之中央部形成有切口凹部56a。
又,於各右突出部55之後側之面與緣構件53之右內側面之右前之角隅部附近,形成有自下端朝向上方延伸之作為插通部之一例之切口部57。於該等4個切口部57,分別可讓各墨水收容體17側之連接管37插通。再者,各切口部57係於前後方向上以等間隔配置。
於緣構件53之左內側面,對應於墨水收容體17之數量形成有向內側(右側)突出之左突出部58。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墨水為4色,於配置於最前側之墨水收容體17無需左突出部58,因此形成3個左突出部58。各左突出部58於前後方向上配置於較各右突出部55略向 前側偏移之位置。各左突出部58係以於前後方向上成為等間隔之方式配置。各左突出部58呈下側開口之大致有蓋三角盒狀。於此情形時,各左突出部58自上側觀察時呈大致三角形狀,突出之三角形之2條邊中,後側者長於前側者。
於緣構件53之上表面中之於各左突出部58之後側重疊之位置與左前之角隅部,分別形成有於下述支持構件92支持墨水收容體17之作為支持部之一例的左凹部59。該等4個左凹部59於前後方向上以等間隔配置,呈與支持構件92之一部分之形狀吻合之形狀。於各左凹部59之底面之中央部形成有切口凹部59a。而且,各左凹部59於相對於左右方向以未達90度之角度(於本實施形態中為30度)交叉之方向上與各右凹部56對向。
如圖6及圖7所示,於右側壁形成構件51之內側面之上端部之靠前之位置,形成有可讓各連接管37插入之作為插入部之一例之容器側插通孔61。右側壁形成構件51係自容器本體20之內側藉由複數根(本實施形態中為6根)螺釘62而安裝於本體盒體25之左側壁25a。
於此情形時,如圖7及圖8所示,右側壁形成構件51係藉由利用6根螺釘62與在前後方向上隔開間隔而配置於左側壁25a及左側壁25a之內側之2個矩形狀之金屬板構件63一併緊固,而安裝於本體盒體25之左側壁25a。
如圖9所示,於本體盒體25之左側壁25a上之與容器側插通孔61對應之位置,形成有讓各連接管37插通之本體盒體側插通孔64。而且,如圖4及圖6所示,下游端側連接於各墨水供給針35之各連接管37係插通本體盒體側插通孔64及容器側插通孔61,該各連接管37之上游端側配置於容器本體20內。
如圖10及圖11所示,於右側壁形成構件51之內側面中之自容器側插通孔61之下側至前側之位置,以與容器側插通孔61鄰接之方式設有 L字板狀之第1管支持部65,該第1管支持部65支持插通容器側插通孔61之各連接管37中與黑色墨水對應之1個。又,於右側壁形成構件51之內側面之上端部之容器側插通孔61之後側,以於上下方向上成為等間隔之方式,向左水平地突出設有相互沿前後方向平行地延伸之4個板狀之肋條。
關於該等4個肋條,其等之前端相互一致,且自下往上依序設為第1肋條66、第2肋條67、第3肋條68、第4肋條69。於前後方向上第1肋條66之長度短於第2肋條67之長度,於前後方向上第2肋條67之長度短於第3肋條68之長度。又,於前後方向上第3肋條68之長度與第4肋條69之長度相同。
於第1肋條66、第2肋條67及第3肋條68之後端,分別一體地設有較該等肋條66~68朝向內側(左方)大幅地水平地突出之作為板狀之支撐部之一例的第1薄片部70、第2薄片部71及第3薄片部72。第1~第3薄片部70~72係藉由支撐各連接管37之各墨水收容體17側之端部而抑制各連接管37下垂。各薄片部70~72係以於前後方向上相互成為等間隔之方式配置,越朝向後方則左右方向之寬度越寬。於此情形時,各薄片部70~72係以與緣構件53之各右突出部55(參照圖5)對應之方式配置。再者,各薄片部70~72由上述各右突出部55覆蓋。
將形成於第1肋條66與第2肋條67之間之槽設為第2管支持部73,該第2管支持部73支持各連接管37中與黃色墨水對應之1個。將形成於第2肋條67與第3肋條68之間之槽設為第3管支持部74,該第3管支持部74支持各連接管37中與深紅色墨水對應之1個。將形成於第3肋條68與第4肋條69之間之槽設為第4管支持部75,該第4管支持部75支持各連接管37中與青色墨水對應之1個。
因此,如圖3、圖10及圖11所示,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於容器側插通孔61與收容於容器本體20內之各墨水收容體17之間導引 各連接管37。意即,通過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之連接管37經由容器側插通孔61而伸出至容器本體20之外部。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構成導引部。
又,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之長度根據自連接導引之各連接管37之墨水收容體17至容器側插通孔61之距離而互不相同。意即,關於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之各者之長度,第4管支持部75最長,第3管支持部74次之,第2管支持部73更次之,第1管支持部65最短。
於第3管支持部74之長度方向之一部分設有上下一對突起76,該上下一對突起76作為脫落抑制部之一例,用於抑制引繞至第3管支持部74內而受到支持之連接管37自第3管支持部74脫落。
又,於第4管支持部75之長度方向之一部分設有上下一對突起76,該上下一對突起76用於抑制引繞至第4管支持部75內而受到支持之連接管37自第4管支持部75脫落。而且,各對突起76略微咬入至引繞至第3管支持部74及第4管支持部75之連接管37。各突起76係形成為與肋條66~69於內側方向(左右方向)上為相同寬度且成為大致長方體體形狀。
於右側壁形成構件51之內側面之上端部之前後方向上之第1薄片部70與容器側插通孔61之間,以於上下方向隔著第1~第4肋條66~69之方式形成有作為補足部之一例之一對貫通孔77。於右側壁形成構件51之內側面之上端部之前後方向上之第1薄片部70與第2薄片部71之間,以於上下方向上隔著第2~第4肋條67~69之方式形成有一對貫通孔77。
於右側壁形成構件51之內側面之上端部之前後方向上之第2薄片部71與第3薄片部72之間,以於上下方向上隔著第3肋條68及第4肋條69之方式形成有一對貫通孔77。而且,於在第2~第4管支持部73~75 內分別引繞有連接管37之狀態下,於各對貫通孔77通過金屬線78,且以成為環狀之方式連結該金屬線78之端部彼此,藉此於第2~第4管支持部73~75內分別確實地保持連接管37。因此,各對貫通孔77係於藉由金屬線78保持自第2~第4管支持部73~75內脫落之連接管37之情形時進行補足。
如圖5、圖10、及圖11所示,第1~第4肋條66~69(第2~第4管支持部73~75)、第1~第3薄片部70~72、第1管支持部65、及容器側插通孔61由緣構件53覆蓋。分別支持於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之連接管37係分別插通4個切口部57。而且,各連接管37之上游端部成為自各切口部57配置於容器本體20內之狀態。
如圖12及圖13所示,於各連接管37之上游端側連接有於前端部具有導入孔80a之作為液體導入部之一例的中空之墨水導入針80之基端部80b。意即,於各連接管37之上游端部插嵌有各墨水導入針80之基端部80b。而且,各連接管37中之插嵌有墨水導入針80之基端部80b之部分係藉由扭轉彈簧81被緊固,以抑制各墨水導入針80自各連接管37抽出。
於各連接管37之較扭轉彈簧81略靠下游側之位置安裝有墨水流通調整構件82,該墨水流通調整構件82可於壓扁各連接管37而限制各連接管37內之墨水之流通之態樣與不壓扁各連接管37而容許各連接管37內之墨水之流通之態樣之間進行切換。
又,墨水導入針80於其中間部具有圓形之凸緣部83。於凸緣部83中之導入孔80a側之面設有直徑略微小於凸緣部83之圓筒狀之針定位部84。於針定位部84之外周面,於周方向上以等間隔設有複數個(於本實施形態中為4個)定位突起84a。
各定位突起84a之前端較凸緣部83之周緣位於更內側。而且,於墨水導入針80之外周面上之較凸緣部83稍靠基端側之位置形成有可裝 設E形環85之圓環狀之環形槽86。
又,於墨水導入針80,以收容墨水導入針80之自凸緣部83至前端之部位之方式,安裝有呈一側開口之有蓋圓形盒狀之頂蓋87。意即,於頂蓋87之底壁之中心部形成可讓墨水導入針80中之較凸緣部83更靠基端側自頂蓋87之內側插通之頂蓋插通孔88,於頂蓋87之內周面形成有螺紋槽89。
繼而,於在頂蓋87之頂蓋插通孔88自頂蓋87之內側插通墨水導入針80之較凸緣部83靠基端側之狀態下,於墨水導入針80之環形槽86裝設E形環85,藉此將頂蓋87安裝於墨水導入針80。此時,頂蓋87之底壁係具有少許裕度地由凸緣部83與E形環85夾持,因此可抑制墨水導入針80與頂蓋87之晃動。進而,此時墨水導入針80之前端收容於頂蓋87內。
其次,就墨水收容體之構成進行詳細敍述。
如圖14及圖15所示,各墨水收容體17具備收容墨水之作為液體收容部之一例之墨水袋90、及於墨水袋90之上端部以連通於墨水袋90之內部之方式形成之作為液體導出部之一例之墨水導出部91。墨水導出部91於重力方向上較墨水袋90位於更上方。進而,於墨水袋90之形成有墨水導出部91之上端側(一端側),安裝有構成支持於容器本體20(參照圖5)之液體收容體支持部的支持構件(吊架構件)92。意即,墨水袋90與支持構件92卡合。
墨水袋90係藉由以於2個矩形狀之可撓性膜90a之周緣夾著筒狀之墨水導出部91之狀態熔接該等2個可撓性膜之周緣彼此而形成。意即,墨水袋90係包含成為對向之2個可撓性壁之可撓性膜90a之袋體,且以因消耗收容於內部之墨水而使對向之2個可撓性膜90a相互接近之方式形成。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構成墨水袋90之2個可撓性膜90a構成可撓性部。
又,墨水導出部91係配置於墨水袋90之上端部之寬度方向之中央部。墨水導出部91係上端部自墨水袋90露出,下端部配置於墨水袋90內。於墨水導出部91之自墨水袋90露出之部分中之較上端部稍下側,設有呈角隅部帶有弧度之大致正方形狀之導出凸緣部93。
於在墨水袋90之厚度方向上對向之導出凸緣部93之兩側緣部,以成對之方式形成有凸緣凹部93a。於墨水袋90之上端部之未收容墨水之熔接部分之寬度方向之兩端部分別形成有墨水袋貫通孔94。
如圖14及圖18所示,墨水導出部91於其內部具備:圓環狀之墊圈95,其形成導出墨水之墨水導出口95a;閥體96,其以自內側堵塞墨水導出口95a之方式抵接於墊圈95;及盤簧97,其自內側將閥體96朝向墊圈95推壓。於墨水袋90內,於墨水導出部91之下端部,連接有經由呈圓筒狀之可撓性之連接流路構件98形成流路99a之作為流路形成構件之一例的墨水導出管99之上端側(一端側)。連接流路構件98例如由彈性體等構成。
墨水導出管99之下端側(另一端側)延伸至墨水袋90內之下部。意即,墨水導出管99之下端側向墨水袋90內之形成有墨水導出部91之側之相反側延伸。因此,墨水導出管99內之流路99a延伸至墨水袋90內之重力方向下部。
於此情形時,墨水導出管99之長度係設定為墨水導出管99之下端部接觸於由墨水充滿之狀態之墨水袋90內之下端之長度。而且,墨水導出管99由比重大於填充於墨水袋90內之墨水之材料構成。於本實施形態中,墨水導出管99係由對墨水具有耐受性之氟樹脂構成。
氟樹脂例如選自PFA(四氟乙烯-全氟代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比重:2.12~2.17)、PTFE(聚四氟乙烯(4氟化),比重:2.14~2.20)、FEP(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4.6氟化),比重:2.12~2.17)、ETFE(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比重:1.70~1.76)、PCTFE(聚氯三氟 乙烯(3氟化),比重:2.10~2.20)、PVDF(聚偏二氟乙烯(2氟化),比重:1.75~1.78)等。
於墨水為水性墨水之情形時,比重約為1,因此若墨水導出管99由如上所述之材料構成,則防止墨水袋90內之墨水中之浮升。因此,亦順利地導出墨水袋90內之底部之墨水,因此減少殘留於墨水袋90內之墨水。
又,於墨水導出部91之延伸至墨水袋90內之部分,形成有連通墨水導出部91之內部與墨水袋90之內部之連通孔100。而且,於墨水袋90之內部之上端部之寬度方向之兩端部形成有以朝向連通孔100上升之方式傾斜之作為引導部之一例的傾斜部101。
連通孔100之孔徑形成為小於墨水導出管99之下端(與墨水導出部91側為相反側)之墨水之入口之口徑。於墨水為顏料墨水之情形時,會產生顏料沈澱至墨水袋90內之底部,而於之前供給之墨水與之後供給之墨水產生濃度差之問題,但藉由上述構成,自連通孔100導入上部之濃度較淺之墨水,自墨水導出管99導入下部之濃度較濃之墨水,藉此具有較濃之墨水與較淺之墨水混合而將適當濃度之墨水輸送至墨水導出部91之效果。
如圖16及圖17所示,各墨水收容體17之支持構件92具備相對於墨水袋90之上端部以相互隔著該上端部之方式安裝之第1支持構件105及第2支持構件106。第1支持構件105具備:頂板部107,其沿墨水袋90之寬度方向延伸且呈大致矩形狀;及側板部108,其以沿長邊方向延伸之方式垂直且一體地設於頂板部107之下表面之短邊方向之中央部。
如圖16及圖20所示,第1支持構件105之頂板部107之兩端部呈大致圓弧狀,於頂板部107之長邊方向之中央部,以貫通之方式形成有讓墨水導出部91插入之圓筒狀之導出部插入部109。於導出部插入部 109之外周面形成有可與頂蓋87之螺紋槽89螺合之螺紋110。因此,頂蓋87可螺固於導出部插入部109。
導出部插入部109之外徑與墨水導入針80之凸緣部83之外徑大致相同。導出部插入部109之內徑大於墨水導入針80之針定位部84之外徑。針定位部84之內徑略微大於墨水導出部91之上端部之外徑。
如圖18及圖19所示,於第1支持構件105之側板部108之與導出部插入部109對應之部分,形成有沿導出部插入部109之一部分之半圓弧面111。於導出部插入部109之半圓弧面111側之端部,設有可讓墨水導出部91之導出凸緣部93插嵌之插嵌孔112。插嵌孔112係以與導出凸緣部93對應之方式呈角隅部帶有弧度之大致正方形狀。
於自半圓弧面111之中央部至插嵌孔112之部位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之凸條113。於插嵌孔112之上端部,形成有於上下方向上與墨水導出部91之導出凸緣部93卡合之階差部114。而且,於將墨水導出部91插入至導出部插入部109之情形時,藉由將導出凸緣部93插嵌至插嵌孔112並且導出凸緣部93之凸緣凹部93a與凸條113嵌合,而進行墨水導出部91之定位。
如圖16及圖17所示,於第1支持構件105之側板部108之隔著半圓弧面111之兩側分別形成有定位孔120。進而,於側板部108之隔著兩定位孔120之兩側分別形成有螺孔121。於第1支持構件105之頂板部107之兩端部之下表面設有與側板部108一體形成之板狀之突片部122。又,於側板部108之半圓弧面111側之面上之兩端部分別突出設有插通墨水袋90之兩墨水袋貫通孔94之圓柱狀之凸部123。
第2支持構件106呈大致L字板狀,具備:矩形板狀之水平部124,其沿墨水袋90之寬度方向延伸並且與第1支持構件105之頂板部107之下表面對向;及矩形板狀之垂直部125,其與第1支持構件105之側板部108對向。
於第2支持構件106中之與第1支持構件105之側板部108之半圓弧面111對應之位置,設有讓墨水導出部91中之導出凸緣部93之正下側之部分(墨水導出部91中之自墨水袋90露出之部分之較導出凸緣部93更靠墨水袋90側之部分)插入之支持凹部126。支持凹部126之寬度窄於墨水導出部91之導出凸緣部93之寬度。
於第2支持構件106之垂直部125中之與第1支持構件105之兩定位孔120對應之位置,分別突出設有插入至兩定位孔120之定位突起127。於第2支持構件106之垂直部125中之與第1支持構件105之兩螺孔121對應之位置,分別形成有讓分別螺入至兩螺孔121之螺釘128插通之螺釘插通孔129。
於第2支持構件106之垂直部125中之與第1支持構件105之兩凸部123對應之位置,形成有與插通兩墨水袋貫通孔94之兩凸部123卡合之卡合切口凹部130。
其次,就將支持構件92安裝於固定有墨水導出部91之墨水袋90時之作用進行說明。
且說,如圖16及圖17所示,於將支持構件92安裝於固定有墨水導出部91之墨水袋90之情形時,首先,於第2支持構件106之支持凹部126插入墨水導出部91。繼而,將第1支持構件105之兩凸部123分別插通墨水袋90之兩墨水袋貫通孔94。繼而,將第2支持構件106之兩定位突起127分別插入至第1支持構件105之兩定位孔120。藉此,進行第1支持構件105與第2支持構件106之定位。
繼而,將兩螺釘128分別插入至第2支持構件106之兩螺釘插通孔129後分別螺入至第1支持構件105之兩螺孔121。藉此,於固定有墨水導出部91之墨水袋90安裝支持構件92。此時,支持構件92於上下方向上與墨水導出部91之導出凸緣部93卡合,並且與墨水袋90之隔著墨水導出部91之兩側之墨水袋貫通孔94卡合。意即,支持構件92支持墨水 導出部91,並且於墨水袋90之隔著墨水導出部91之兩側支持墨水袋90。
進而,此時,如圖21所示,墨水袋90之上端部係配置在形成於第1支持構件105之側板部108與第2支持構件106之垂直部125之間之間隙。因此,即便於墨水袋90隨著內部之墨水之消耗而變形之情形時,側板部108及垂直部125亦不妨礙該變形。
其次,就將於內部填充有墨水之各墨水收容體17設於盒體18時之作用進行說明。
且說,如圖3及圖22所示,於將各墨水收容體17設於盒體18之情形時,首先,於打開蓋體21後將墨水收容體17經由容器本體20之開口部19收容於容器本體20內。此時,使各墨水收容體17之第1支持構件105之兩端部支持於在相對於左右方向以30度之角度傾斜地交叉之方向上對向之右凹部56及左凹部59。
如此一來,第1支持構件105之兩突片部122(參照圖16)分別插入至切口凹部56a(參照圖5)及切口凹部59a(參照圖5)。藉此,各墨水收容體17於以相對於左右方向以30度之角度傾斜地交叉之方式可裝卸地支持於容器本體20之狀態下相互於前後方向上並排地被收容。於此情形時,各墨水收容體17成為於位於上端側(一端側)之支持構件92垂吊於容器本體20之右凹部56及左凹部59之狀態。
因此,各墨水收容體17成為自容器本體20之內底面浮起之狀態。而且,於各墨水收容體17垂吊於容器本體20之狀態下,支持構件92支持墨水導出部91(參照圖16)之導出凸緣部93,並且於隔著墨水袋90之墨水導出部91之兩側之墨水袋貫通孔94支持墨水袋90。
又,各墨水收容體17中,墨水袋90之下端降低相當於伴隨著墨水袋90內之墨水之消耗而其厚度變小之量(以圖22之兩點鏈線表示),但即便於墨水袋90內之墨水變空之情形時,亦維持自容器本體20之內 底面浮起之狀態。
繼而,如圖12、圖18及圖20所示,於如上所述般收容於容器本體20之各墨水收容體17之墨水導出部91連接墨水導入針80。意即,於將墨水導入針80連接於墨水導出部91之情形時,將安裝於連接有各連接管37之上游端側之墨水導入針80的頂蓋87被覆於各墨水收容體17之導出部插入部109。
繼而,如圖20所示,使頂蓋87旋轉而使頂蓋87之螺紋槽89螺合於導出部插入部109之螺紋110。伴隨著該螺合,墨水導入針80自墨水導出口95a插入至墨水導出部91之內部。而且,一使頂蓋87進一步旋轉而使頂蓋87與導出部插入部109完全螺固,墨水導入針80便會抵抗盤簧97之推壓力而將閥體96以自墊圈95離開之方式下壓。
如此一來,閥體96移動至遠離墊圈95之開閥位置,使墨水袋90內與墨水導入針80內連通。因此,墨水袋90內經由墨水導出部91內及墨水導入針80內,而與連接管37內連通。此時,墨水導入針80之針定位部84插入至導出部插入部109之內側,且各定位突起84a適當抵接於導出部插入部109之內周面,藉此將墨水導入針80之位置定位於墨水導出部91之中心位置。
繼而,如圖3所示,於將頂蓋87螺固於導出部插入部109後,藉由閉合蓋體21,完成將各墨水收容體17設於盒體18之作業。一將各墨水收容體17設於盒體18,各墨水收容體17之墨水便會自各連接管37經由各墨水供給針35及墨水供給管36,供給至記錄頭28。被供給至記錄頭28之各墨水自記錄頭28之各噴嘴(省略圖示)噴射至用紙P進行印刷。
繼而,若因用紙P之印刷導致消耗各墨水收容體17之墨水,則伴隨著該墨水之消耗,各墨水收容體17之墨水袋90逐漸變癟。此時,由於構成盒體18之容器本體20之左側壁形成構件52為透明,故而即便不 打開蓋體21,亦可通過左側壁形成構件52自盒體18外視認盒體18內之各墨水收容體17之墨水袋90之變癟狀況(移位狀態)。
於此情形時,尤其左側壁形成構件52不僅佔據容器本體20之左側面之大部分,而且亦佔據容器本體20之前側面及後側面之左側半邊之大部分。此外,各墨水收容體17於在盒體18內以左側較右側位於更前側之方式傾斜之狀態下。以相互平行之方式於前後方向上並排配置。
因此,可自盒體18外,自盒體18之前側視認盒體18內之所有墨水收容體17之墨水袋90之變癟狀況。因此,可根據各墨水收容體17之墨水袋90之變癟狀況辨識各墨水收容體之更換時間。
又,各墨水收容體17之墨水袋90內之墨水導出管99之下端,延伸至墨水袋90內之重力方向下部。因此,墨水袋90內之墨水經由墨水導出管99,自墨水袋90內之下端部被抽上來而被消耗。
於此情形時,由於墨水導出管99係由比重大於墨水袋90內之墨水之材料構成,故不會於墨水袋90內浮升。因此,墨水導出管99之下端之位置始終維持於墨水袋90內之重力方向下部,因此可減少使用後之墨水袋90內之殘留墨水。
又,更換墨水用盡之墨水收容體17之情形時之作業,係於使安裝於與欲更換之墨水收容體17對應之連接管37的墨水流通調整構件82(參照圖13),成為壓扁該連接管37而限制該連接管37內之墨水之流通之態樣後進行。藉由如此,抑制於將頂蓋87自欲更換之墨水收容體17之導出部插入部109卸除,並自墨水導出部91抽出墨水導入針80時,墨水自墨水導入針80之導入孔80a之滴落情形。
其次,就利用圖像形成系統11之讀取裝置13讀取大於讀取面13a之原稿G之情形時之作用進行說明。
且說,如圖2所示,於利用讀取裝置13讀取大於讀取面13a之原稿 G之情形時,首先,打開自動送紙機16而使讀取面13a露出。繼而,以於讀取面13a上收容原稿G中之欲讀取之區域之方式,且以該原稿G中之自讀取面13a上超出之部分之一部分位於盒體18上(蓋體21上)之方式,載置原稿G。
此時,盒體18之高度與讀取面13a之高度一致。意即,盒體18之高度較讀取面13a之高度僅低5毫米。因此,原稿G之一部分不會卡在盒體18之側面,而支持於盒體18上。並且,當於打開自動送紙機16之狀態下使讀取裝置13作動時,會讀取原稿G中之讀取面13a上之區域。
如此,由於自讀取面13a上超出之原稿G之一部分由盒體18支持,故而原稿G之位置穩定,可藉由讀取裝置13精度良好地讀取原稿G。
根據以上詳細敍述之實施形態,可獲得以下效果。
(1)於墨水供給裝置15中,墨水收容體17係以墨水導出部91於重力方向上較墨水袋90位於更上方之方式,可裝卸地支持於盒體18之右凹部56及左凹部59。因此,可一面以目視進行確認一面容易地確實地連接墨水導出部91與墨水導入針80。又,通常墨水會因自重而積存於墨水袋90之下部,因此於墨水導出部91位於墨水袋90之下部之情形時,有產生墨水導出部91與墨水導入針80連接不良時墨水之洩漏量增加之虞。關於此點,根據該構成,由於墨水導出部91於重力方向上較墨水袋90位於更上方,故即便墨水導出部91與墨水導入針80連接不良,亦可抑制墨水之洩漏量。
(2)墨水袋90係包含對向之2個可撓性膜90a之袋體,且以因消耗收容於內部之墨水而對向之2個可撓性膜90a相互接近之方式形成。因此,藉由視認因墨水袋90內之墨水之消耗所致之可撓性膜90a之移位狀態,可容易地辨識墨水袋90內之墨水之消耗狀態。
(3)盒體18具有:底壁49;開口部19,其與底壁49對向且於重力方向上較底壁49形成於更上方;及蓋體21,其開閉自如地覆蓋開口部19;且墨水收容體17經由開口部19而可裝卸地收容於盒體18內。根據該構成,由於墨水收容體17係經由形成於盒體18之重力方向之上方之開口部19而對盒體18裝卸,故而可容易地進行墨水收容體17相對於盒體18之裝卸作業。此外,於將墨水收容體17收容於盒體18內之後,可利用蓋體21覆蓋開口部19,因此可抑制使墨水收容體17或連接管37破損、或者誤卸除墨水導出部91與墨水導入針80之連接。因此,可抑制墨水之供給不良或墨水所致之污染。進而,可於具有底壁49之盒體18上進行墨水導出部91與墨水導入針80之連接作業及卸除作業,因此即便墨水低滴落,亦可將該滴落之墨水收納於盒體18內。因此,可抑制盒體18之外部被墨水污染。
(4)盒體18具有可視認伴隨著墨水收容體17內之墨水之消耗之墨水袋90之變癟狀況之透明的左側壁形成構件52。因此,可自盒體18外視認盒體18內之墨水收容體17之墨水袋90之變癟狀況。意即,可自盒體18外確認盒體18內之墨水收容體17之墨水之消耗狀況。
(5)盒體18之右側壁45與左側壁46之間之距離短於墨水收容體17之寬度。因此,藉由將各墨水收容體17傾斜地收容於盒體18內,可有助於盒體18之小型化。
(6)墨水收容體17之墨水導出部91係形成於墨水袋90之上端側,且墨水收容體17於形成有墨水導出部91之上端側具備與該上端側卡合之支持構件92,經由支持構件92而支持於盒體18之右凹部56及左凹部59。根據該構成,由於墨水收容體17係形成有墨水導出部91之上端側支持於盒體18之右凹部56及左凹部59,故而可容易地進行墨水導出部91與墨水導入針80之連接。又,藉由墨水收容體17具備支持構件92,而可抓持著支持構件92對墨水收容體17進行操作,因此可容易地進行 墨水收容體17相對於盒體18之右凹部56及左凹部59之裝卸作業。
(7)墨水收容體17之形成有墨水導出部91之上端側,係支持並垂吊於盒體18之右凹部56及左凹部59。根據該構成,藉由垂吊墨水收容體17,墨水因自重而積存於墨水收容體17之下部,故而對墨水袋90施加張力。因此,伴隨著墨水袋90內之墨水之消耗,墨水袋90以無皺褶或扭曲之狀態整齊地伸展,因此可將墨水穩定地供給至噴墨式印表機12。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噴墨式印表機12係搭載有記錄頭28之滑架27移動之類型之印表機,因此噴墨式印表機12之振動傳遞至墨水收容體17而使墨水收容體17之下部搖動。進而,墨水收容體17之上端側之支持構件92於俯視下配置於與滑架27之移動方向(主掃描方向)交叉之方向,因此與將支持構件92配置於與主掃描方向平行之方向之情形相比,易於將滑架27之移動所致之振動傳遞至墨水收容體17。因此,於墨水袋90內之墨水為包含容易在墨水中沈澱之顏料之顏料墨水之情形時,可藉由該墨水收容體17之下部之搖動而攪拌顏料墨水。因此,可抑制顏料墨水內之顏料之濃度差。
(8)墨水收容體17之支持構件92支持墨水收容體17之墨水導出部91。因此,伴隨著墨水收容體17之墨水袋90內之墨水之消耗,墨水袋90以無皺褶或扭曲之狀態整齊地伸展,因此可將墨水穩定地供給至噴墨式印表機12。
(9)墨水收容體17之支持構件92於隔著墨水導出部91之兩側支持墨水袋90。因此,可藉由支持構件92平衡性良好且穩定地支持墨水袋90。
(10)墨水收容體17具有與墨水導出部91連通且延伸至墨水袋90之重力方向下部之流路99a。根據該構成,即便墨水導出部91位於墨水袋90之上部,亦可經由流路99a將墨水自墨水袋90內之下部抽上來,因此可向噴墨式印表機12側穩定地供給墨水袋90內之墨水。
(11)墨水收容體17之墨水導出管99係由比重大於收容於墨水袋90之墨水之材料構成。因此,可抑制墨水導出管99於墨水袋90內之墨水中浮升。因此,可藉由墨水導出管99將位於墨水袋90內之與墨水導出部91為相反側之下端側之墨水順利地導入至墨水導出部91,因此可減少殘留於墨水袋90內之墨水。
(12)墨水收容體17之墨水導出部91於延伸至墨水袋90內之部分具有與墨水袋90之內部連通之連通孔100。根據該構成,於將墨水自位於墨水袋90之鉛垂上方之墨水導出部91注入至墨水袋90內時,可將混入至墨水袋90內之墨水中之氣泡自墨水導出部91之連通孔100向墨水收容體17之外部排出。
(13)於墨水收容體17之墨水袋90內之墨水導出部91側,形成有以朝向連通孔100上升之方式傾斜之傾斜部101。因此,於將墨水自位於墨水袋90之鉛垂上方之墨水導出部91注入至墨水袋90內時,可藉由傾斜部101將混入至墨水袋90內之墨水中之氣泡向連通孔100側引導。其結果為,可將混入至墨水袋90內之墨水中之氣泡自連通孔100順利地向墨水收容體17之外部排出。
(14)墨水收容體17之墨水導出管99係經由可撓性之連接流路構件98而連接於墨水導出部91。因此,可藉由連接流路構件98將墨水導出管99容易地連接於墨水導出部91。
(15)於盒體18之容器本體20之內側面,設有導引連接於收容在容器本體20內之各墨水收容體17之各連接管37的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因此,藉由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可於容器本體20內導引各連接管37,因此可於容器本體20內容易地引繞各連接管37。
(16)於盒體18之容器本體20之右側壁形成構件51之內側面形成有可讓各連接管37插入之容器側插通孔61,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於容器側插通孔61與收容於容器本體20內之各墨水收容體17之間導 引各連接管37。因此,可藉由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將自容器側插通孔61插入至容器本體20內之各連接管37導引至收容於容器本體20內之各墨水收容體17。
(17)盒體18中之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之長度,係根據自連接有該等分別導引之連接管37之墨水收容體17至容器側插通孔61之距離而互不相同。因此,可抑制各連接管37連接於錯誤之各墨水收容體17。
(18)盒體18之容器本體20具備構成用於收容各墨水收容體17之開口部19之周緣部之緣構件53,緣構件53覆蓋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因此,可藉由緣構件53保護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所導引之各連接管37。
(19)於盒體18之緣構件53設有可讓各連接管37插通之切口部57。因此,藉由使各連接管37插通切口部57,可將各連接管37相對於各墨水收容體17容易地連接。
(20)盒體18之緣構件53具備支持各墨水收容體17之各右凹部56及各左凹部59。因此,可藉由各右凹部56及各左凹部59支持各墨水收容體17。
(21)於盒體18之第3及第4管支持部74、75設有用於抑制各連接管37自該第3及第4管支持部74、75脫落之各突起76。因此,可藉由各突起76抑制各連接管37自第3及第4管支持部74、75之脫落。
(22)於盒體18之容器本體20之內側面之隔著第2~第4管支持部73~75之兩側分別形成有貫通孔77。因此,藉由使金屬線通過貫通孔77且以成為環狀之方式連結該金屬線之端部彼此,而可將連接管37分別容易且確實地保持於第2~第4管支持部73~75內。
(23)盒體18之容器本體20之側壁係藉由組合左右分割之右側壁形成構件51及左側壁形成構件52而構成。因此,可容易地使盒體18之容 器本體20之側壁成形。
(24)墨水供給裝置15具備:盒體18;各墨水收容體17,其等收容於盒體18內;及各連接管37,其等連接於各墨水收容體17。因此,可將收容於盒體18內之各墨水收容體17之墨水經由各連接管37向噴墨式印表機12側供給。
(25)噴墨式印表機12具備可對用紙P噴射經由墨水供給裝置15之各連接管37而供給之墨水之記錄頭28。因此,可自記錄頭28對用紙P噴射經由墨水供給裝置15之各連接管37供給之墨水,從而進行該用紙P之印刷。
(26)於圖像形成系統11中,盒體18係以高度與讀取面13a一致之方式配置於圖像形成裝置14之旁邊。因此,於讀取大於讀取面13a之原稿G之情形時,可藉由盒體18支持該原稿G之一部分。
(27)於圖像形成系統11中,盒體18之高度低於讀取面13a之高度。因此,於將大於讀取面13a之原稿G置於該讀取面13a上時,可抑制該原稿G卡在盒體18。
(28)於圖像形成系統11中,盒體18係相對於圖像形成裝置14之噴墨式印表機12而裝卸自如地安裝。因此,可相對於噴墨式印表機12自由地裝卸盒體18。
(變更例)
再者,上述實施形態亦可變更為如下之另一實施形態。
‧如圖23所示,於圖像形成系統11中,亦可於圖像形成裝置14之下部裝設具有增設用紙匣140之增設匣單元141。於此情形時,將作為調節構件之一例之基座142裝設於盒體18之下部,該基座142係以將盒體18之高度提高相當於以圖像形成裝置14之高度變高之方式變化之量之方式進行調節。如此,藉由在圖像形成系統11設置並裝設增設匣單元141及基座142,而可維持盒體18之高度與讀取面13a之高度之位置 關係。
此處,就基座142之構成進行詳細敍述。
如圖24及圖25所示,基座142呈於其下表面之中央部具有以矩形狀凹陷之凹陷部143之有底矩形盒狀。於基座142之內底面之中央部形成有以相當於凹陷部143之凹陷量隆起之隆起部144。隆起部144之上表面變得平坦。於基座142之內底面上之隆起部144之周圍,以包圍隆起部144之方式隔開適當間隔而設有複數個(此處為10個)板狀之支持肋條145。而且,於將基座142裝設於盒體18之下部之情形時,利用雙面黏著帶(省略圖示)將隆起部144黏著於構成盒體18之底壁形成構件50之下表面之中央部,並且使基座142之上端之周緣部卡合於底壁形成構件50之下表面之周緣部。
‧如圖26所示,於圖像形成系統11中,亦可將自動送紙機16變更為可開閉讀取面13a之蓋構件146。
‧如圖27所示,於圖像形成系統11中,於噴墨式印表機12為僅使用黑色墨水之單色印表機之情形時,亦可將墨水供給裝置15之盒體18變更為收容1個墨水收容體17之尺寸者,該1個墨水收容體17收容有黑色墨水。於此情形時,墨水收容體17係以其寬度方向成為前後方向之方式收容於盒體18內。再者,於圖27中省略了開閉自如地覆蓋盒體18之開口部19之蓋體21。
‧如圖28所示,亦可於墨水導出管99之上端部設置連通該墨水導出管99之內部與墨水袋90之內部之連通孔147。藉由如此,於將墨水導出部91以位於墨水袋90之鉛垂上方之方式配置並將墨水注入至墨水袋90內時,可將混入至墨水袋90內之墨水中之氣泡自連通孔147向墨水收容體17之外部排出。於此情形時,亦可省略墨水導出部91之連通孔100。
‧如圖28所示,亦可於墨水導出管99之與墨水導出部91為相反 側之端部即下端部配置錘148。錘148呈圓筒狀,且嵌入至墨水導出管99之下端。於此情形時,墨水導出管99並非必須由比重大於填充於墨水袋90內之墨水之材料構成。藉由如此,可有效地抑制墨水導出管99於墨水袋90內之墨水中浮升。因此,可藉由墨水導出管99將位於墨水袋90內之與墨水導出部91為相反側之下端部之墨水導入至墨水導出部91,因此可減少殘留於墨水袋90內之墨水。又,於使用圓筒狀之管子作為錘之情形時,該管子可由如與連接流路構件98相同之彈性體之具有柔軟性之材料構成。於此情形時,即便使墨水導出管99為相對較硬質者,亦具有可防止墨水袋90之損傷之效果。
‧如圖29所示,亦可藉由罩蓋構件149覆蓋墨水導出管99。於此情形時,作為一例,罩蓋構件149係由盤簧構成。藉由如此,可藉由罩蓋構件149之重量抑制墨水導出管99於墨水袋90內之墨水中浮升。於此情形時,構成墨水導出管99之材料與構成罩蓋構件149之材料之平均比重較佳為大於填充於墨水袋90內之墨水之比重。進而,於此情形時,若於墨水導出管99之下端部安裝錘148,則墨水導出管99並非必須由比重大於填充於墨水袋90內之墨水之材料構成。
‧如圖30所示,於圖像形成系統11中,亦可將盒體18以上表面之高度與讀取面13a一致之方式配置於讀取裝置13之旁邊。於此情形時,亦可於噴墨式印表機12之側面延伸設置可支持盒體18之延出部12a,並藉由該延出部12a支持盒體18。
‧於墨水收容體17中,亦可省略形成流路99a之墨水導出管99。
‧墨水收容體17之支持構件92並非必須於隔著墨水導出部91之兩側支持墨水袋90。
‧墨水收容體17之支持構件92並非必須支持墨水收容體17中之墨水導出部91。
‧墨水收容體17並非必須將形成有墨水導出部91之上端側支持 並垂吊於盒體18之右凹部56及左凹部59。意即,墨水收容體17亦可以置於盒體18之內底面上之狀態收容。於此情形時,盒體18之內底面(底壁49)作為支持墨水收容體17之支持部發揮功能。
‧亦可於墨水收容體17之墨水袋90之上端部(成為墨水導出部91側之一端側)設置可藉由盒體18之右凹部56及左凹部59而支持之形狀之硬質之支持部代替支持構件92作為液體收容體支持部。藉由如此,關於墨水收容體17,可抓持支持部而進行操作。因此,可容易地進行墨水收容體17相對於盒體18之右凹部56及左凹部59之裝卸作業。
‧墨水收容體17並非必須經由支持構件92而支持於盒體18之右凹部56及左凹部59。
‧盒體18之右側壁45與左側壁46之間之距離並非必須短於墨水收容體17之寬度。
‧盒體18並非必須具有可視認伴隨著墨水收容體17內之墨水之消耗之墨水袋90之變癟狀況的透明之左側壁形成構件52。
‧盒體18之開口部19並非必須設於容器本體20之上端,亦可設於容器本體20之側面。
‧盒體18之蓋體21亦可省略。
‧墨水袋90並非必須全部由可撓性膜90a構成。意即,墨水袋90亦可由包含可撓性材料之可撓性部構成一部分。又,構成墨水袋90之可撓性部之材料既可透明亦可不透明。
‧墨水收容體17並非必須以墨水導出部91於重力方向上較墨水袋90位於更上方之方式可裝卸地支持於盒體18之右凹部56及左凹部59。
‧亦可構成為省略墨水導入針80,而連接管37之端部直接連接於墨水導出部91。於此情形時,連接於墨水導出部91之連接管37之端部作為液體導入部發揮功能。
‧墨水收容體17之墨水導出管99並非必須經由可撓性之連接流路構件98而連接於墨水導出部91。意即,墨水導出管99亦可利用接著劑或黏著帶等而連接於墨水導出部91。
‧於墨水收容體17之墨水袋90內,亦可代替傾斜部101而形成以朝向連通孔100上升之方式呈彎曲狀之彎曲部作為引導部。
‧墨水收容體17之墨水導出部91之連通孔100亦可省略。
‧墨水收容體17之墨水導出管99並非必須由比重大於收容於墨水袋90之墨水之材料構成。
‧墨水收容體17之墨水導出管99亦可由比重大於收容於墨水袋90之墨水之材料僅構成與墨水導出部91為相反側之下端側之一部分。
‧盒體18之容器本體20之側壁並非必須藉由組合左右分割之右側壁形成構件51及左側壁形成構件52而構成。意即,容器本體20之側壁亦可藉由組合經分割之3個以上之構件而構成,或亦可由未分割之1個構件構成。
‧形成於盒體18之容器本體20之貫通孔77亦可省略。
‧形成於盒體18之第3及第4管支持部74、75之各突起76亦可省略。
‧設於盒體18之緣構件53之切口部57亦可省略。
‧於盒體18之緣構件53,亦可代替切口部57而設置可讓連接管37插通之孔作為插通部。
‧盒體18之緣構件53並非必須覆蓋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
‧盒體18中之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之長度並非必須根據自連接有該等分別導引之連接管37之墨水收容體17至容器側插通孔61之距離而互不相同。
‧盒體18之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並非必須於容器側插 通孔61與收容於容器本體20內之各墨水收容體17之間導引各連接管37。
‧盒體18之第1~第4管支持部65、73~75亦可省略。
‧導引部亦可僅由脫落抑制部(各突起76)構成。
‧導引部只要可使連接管37沿著容器本體20之內側面而接近墨水收容體17,則可為任意構成。例如,亦可由設於容器本體20之內側面之凹槽構成導引部。
‧構成容器本體20之右側壁形成構件51及左側壁形成構件52亦可設為呈L字狀彎曲之板狀。
‧各突起76既可形成於肋條66~69之整體,亦可形成於肋條66~69之一部分。
‧只要各突起76之寬度為適合於連接管37之程度,則各突起76之大小或形狀亦可任意地變更。
‧亦可使各頂蓋87之顏色與收容於和各頂蓋87對應之各墨水收容體17之墨水之顏色一致。藉由如此,可抑制頂蓋87連接於錯誤之墨水收容體17。
‧於圖像形成系統11中,盒體18並非必須相對於圖像形成裝置14之噴墨式印表機12而裝卸自如地安裝。意即,盒體18亦可固定於圖像形成裝置14之噴墨式印表機12。
‧於圖像形成系統11中,盒體18之高度並非必須低於讀取面13a之高度。意即,盒體18之高度亦可與讀取面13a之高度相同、或高於讀取面13a之高度。
‧亦可代替用紙P而將塑膠膜或布、或者金屬箔等用作靶。
‧亦可代替原稿G而將塑膠膜或布、或者金屬箔等用作媒體。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液體噴射裝置亦可為噴射或噴出墨水以外之其他液體之液體噴射裝置。再者,作為自液體噴射裝置成為微小 量之液滴而噴出之液體之狀態,亦包含呈粒狀、淚狀、絲狀拖尾者。又,此處所謂之液體係只要為如可自液體噴射裝置噴射之材料即可。例如,只要為物質為液相時之狀態者即可,包含如黏性較高或較低之液狀體、溶膠、凝膠水、其他無機溶劑、有機溶劑、溶液、液狀樹脂、液狀金屬(金屬熔融液)之流狀體。又,不僅包括作為物質之一狀態之液體,而且亦包括顏料或金屬粒子等包含固形物之功能材料之粒子溶解、分散或混合於溶劑中而成者等。作為液體之代表例,可列舉如上述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墨水或於利用墨水之印刷之前或之後塗佈於被印刷媒體之液體、用於對液體噴射裝置之液體噴射噴嘴進行加濕或清潔之液體、液晶等。此處,所謂墨水,包含普通之水性墨水及油性墨水以及凝膠墨水、熱熔墨水等各種液體組合物。作為液體噴射裝置之具體例,例如,有噴射如下液體之液體噴射裝置,該液體以分散或溶解之形式包含用於液晶顯示器、EL(electroluminescence,電致發光)顯示器、面發光顯示器、彩色濾光片之製造等之電極材或色材等材料。又,亦可為噴射用於生物晶片製造之活體有機物之液體噴射裝置、用作精密吸管且噴射成為試樣之液體之液體噴射裝置、印染裝置或微分注器等。進而,亦可為以針點對時鐘或相機等精密機械噴射潤滑油之液體噴射裝置、為了形成用於光通信元件等之微小半球透鏡(光學透鏡)等而對基板上噴射紫外線硬化樹脂等透明樹脂液之液體噴射裝置。又,亦可係為了對基板等進行蝕刻而噴射酸或鹼等蝕刻液之液體噴射裝置。

Claims (20)

  1. 一種液體供給裝置,其係對液體噴射裝置供給液體者,其特徵在於包括:液體收容體,其包含至少一部分具有可撓性部之液體收容部、及與上述液體收容部連通之液體導出部;支持部,其支持上述液體收容體之至少一部分;液體導入部,其可連接於上述液體導出部;及流路構件,其連接上述液體導入部與上述液體噴射裝置;且上述液體收容體係以上述液體導出部於重力方向上較上述液體收容部位於更上方之方式,可裝卸地支持於上述支持部;上述液體收容部係包括對向之可撓性之壁之袋體。
  2. 如請求項1之液體供給裝置,其進而包括收容上述液體收容體且設有上述支持部之盒體,上述盒體係包括:底壁;及開口部,其與該底壁對向,且於重力方向上較上述底壁形成於更上方;且上述液體收容體經由上述開口部而可裝卸地收容於上述盒體內。
  3. 如請求項1或2之液體供給裝置,其進而包括收容上述液體收容體且設有上述支持部之盒體,上述盒體係包括視認部,該視認部可視認伴隨著上述液體收容體內之液體之消耗所產生之上述液體收容部之可撓性部之移位狀態。
  4. 如請求項1或2之液體供給裝置,其進而包括收容上述液體收容 體且設有上述支持部之盒體,上述盒體係包括:第1側壁,其成為與上述液體噴射裝置對向之壁;第2側壁,其與上述第1側壁對向;第3側壁及第4側壁,其等與上述第1側壁及上述第2側壁交叉;底壁,其與上述第1側壁、第2側壁、第3側壁、第4側壁交叉;及開口部,其設於與該底壁對向之側;且上述盒體之上述第1側壁與上述第2側壁之間之距離,較上述液體收容體之形成有上述液體導出部之一端側之寬度短。
  5. 如請求項1或2之液體供給裝置,其中上述液體收容體之上述液體導出部形成於上述液體收容部之一端側;且上述液體收容體於形成有上述液體導出部之一端側,包括支持於上述支持部之液體收容體支持部。
  6. 如請求項5之液體供給裝置,其中上述液體收容體支持部包括與上述一端側卡合之支持構件;且上述液體收容體係經由該支持構件而支持於上述盒體之上述支持部。
  7. 如請求項5之液體供給裝置,其中上述液體收容體之形成有上述液體導出部之上述一端側,係支持並垂吊於上述支持部。
  8. 如請求項6之液體供給裝置,其中上述支持構件支持上述液體導出部。
  9. 如請求項8之液體供給裝置,其中上述支持構件係於隔著上述液體導出部之兩側,支持上述液體收容部。
  10. 如請求項1或2之液體供給裝置,其中上述液體收容體包括與上 述液體導出部連通,且延伸至上述液體收容部之重力方向下部之流路。
  11. 一種液體供給裝置,其係對液體噴射裝置供給液體者,其特徵在於包括:液體收容體,其包含至少一部分具有可撓性部之液體收容部、及與上述液體收容部連通之液體導出部;支持部,其支持上述液體收容體之至少一部分;液體導入部,其可連接於上述液體導出部;流路構件,其連接上述液體導入部與上述液體噴射裝置;及盒體,其收容上述液體收容體,且設有上述支持部;且上述盒體係包括:第1側壁,其成為與上述液體噴射裝置對向之壁;第2側壁,其與上述第1側壁對向;第3側壁及第4側壁,其等與上述第1側壁及上述第2側壁交叉;底壁,其與上述第1側壁、第2側壁、第3側壁、第4側壁交叉;開口部,其設於與該底壁對向之側;及視認部,其可視認伴隨著上述液體收容體內之液體之消耗所產生之上述液體收容部之可撓性部之移位狀態;且上述盒體之上述第1側壁與上述第2側壁之間之距離,較上述液體收容體之形成有上述液體導出部之一端側之寬度短。
  12. 一種液體收容體,其係收容液體噴射裝置所使用之液體者,其特徵在於包括:液體導出部,其用於將上述液體導出至外部;液體收容袋,其包含可撓性之壁,且於一端側包含上述液體 導出部;及支持構件,其與包含上述液體導出部之上述一端側卡合,且使該液體收容體能夠以垂吊的方式被支持。
  13. 如請求項12之液體收容體,其中上述支持構件支持上述液體導出部。
  14. 如請求項12或13之液體收容體,其中上述支持構件於隔著上述液體導出部之兩側,支持上述液體收容袋。
  15. 如請求項12或13之液體收容體,其進而包括與上述液體導出部連通且延伸至上述液體收容部之上述一端側之相反側之流路。
  16. 一種液體收容體,其係可連接於液體噴射裝置者,其特徵在於包括:液體收容部,其於至少一部分包含可撓性部;上述液體導出部,其配設於上述液體收容部之一端側,且與上述液體收容部之內部連通;及支持構件,其係於連接於上述液體噴射裝置時,以上述液體導出部於重量方向上較上述液體收容部位於更上方之方式,支持上述液體導出部。
  17. 如請求項16之液體收容體,其中上述液體導出部包括凸緣部;上述支持構件包括較上述凸緣部之寬度窄之凹部;且上述液體導出部之較上述凸緣部更靠上述液體收容部側之部分插入至上述凹部。
  18. 如請求項16或17之液體收容體,其中上述支持構件包括2個支持構件;且上述液體收容部之上述一端側係配置於上述2個支持構件之間之間隙。
  19. 一種液體供給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 如請求項12至18中任一項之液體收容體;液體導入部,其可連接於上述液體導出部;及流路構件,其連接上述液體導入部與上述液體噴射裝置。
  20. 一種液體噴射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如請求項1至11、請求項19中任一項之液體供給裝置;及記錄頭,其連接於上述流路構件,且藉由自複數個噴嘴噴射液體來進行記錄。
TW103107342A 2013-03-07 2014-03-04 液體供給裝置及液體收容體 TWI6280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46036 2013-03-07
JP2013046036A JP5692265B2 (ja) 2013-03-07 2013-03-07 液体噴射装置、液体供給装置及び液体収容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6545A TW201446545A (zh) 2014-12-16
TWI628085B true TWI628085B (zh) 2018-07-01

Family

ID=51487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07342A TWI628085B (zh) 2013-03-07 2014-03-04 液體供給裝置及液體收容體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3) US9266338B2 (zh)
EP (1) EP2965913A4 (zh)
JP (1) JP5692265B2 (zh)
KR (1) KR20150121227A (zh)
CN (2) CN107116906B (zh)
AU (1) AU2014227357B2 (zh)
BR (1) BR112015021631A2 (zh)
PH (1) PH12015501939A1 (zh)
RU (1) RU2673613C2 (zh)
TW (1) TWI628085B (zh)
WO (1) WO20141364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92265B2 (ja) 2013-03-07 2015-04-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液体供給装置及び液体収容体
JP2015223795A (ja) 2014-05-29 2015-12-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装置
CN106457841B (zh) 2014-06-16 2018-10-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供应单元以及液体消耗系统
JP2016002679A (ja) 2014-06-16 2016-01-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記録装置に用いられる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記録装置
JP6447016B2 (ja) * 2014-10-31 2019-01-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タンクとボトルのセット、及びボトル
JP6503801B2 (ja) 2015-03-12 2019-04-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収容体
JP6498098B2 (ja) * 2015-10-30 2019-04-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および液体収容部材
CN111775566B (zh) * 2016-06-10 2022-05-1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水补充容器和墨水补充系统
US10286677B2 (en) 2016-07-11 2019-05-1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supply device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6897019B2 (ja) * 2016-07-14 2021-06-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737059B2 (ja) 2016-08-12 2020-08-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822004B2 (ja) 2016-08-12 2021-01-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US11298944B2 (en) * 2018-01-25 2022-04-1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Tanks for print cartridge
CN109720099B (zh) * 2019-02-28 2020-06-02 珠海市拓佳科技有限公司 墨袋
JP7298318B2 (ja) * 2019-06-11 2023-06-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ーシステム
US20220143980A1 (en) * 2019-07-30 2022-05-1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Fluid ejection head service with non-wetting layer
EP4003738B1 (en) 2019-07-30 2024-06-0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Uniform print head surface coating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00896A (en) * 1995-04-27 1999-05-04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k cartridge adapters
US6267474B1 (en) * 1998-01-05 2001-07-3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ink filling method and ink supply method
US20060044368A1 (en) * 2004-08-31 2006-03-02 Kuo-Hau Kao Bulk-capacity continuous feed printer ink container pack

Family Cites Families (4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12642U (ja) 1983-01-19 1984-07-3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トリツジ
JPS6032671A (ja) 1983-08-02 1985-02-19 Canon Inc インクカ−トリツジ
JPS6034445U (ja) * 1983-08-17 1985-03-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セツト
JPS6294040U (zh) 1985-12-02 1987-06-16
JP2633875B2 (ja) * 1987-11-20 1997-07-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H0288248A (ja) 1988-09-26 1990-03-28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5852458A (en) * 1991-08-27 1998-12-22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kjet print cartridge having a first inlet port for initial filling and a second inlet port for ink replenishment without removing the print cartridge from the printer
JP3105047B2 (ja) * 1991-11-18 2000-10-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容器、これを用いた記録ヘッド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する記録装置
US5406320A (en) 1992-03-10 1995-04-11 Scitex Digital Printing, Inc. Ink replenishment assemblies for ink jet printers
JP3110872B2 (ja) 1992-06-24 2000-1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417434B2 (ja) * 1995-01-05 2003-06-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US5784087A (en) * 1995-04-27 1998-07-21 Owens-Illinois Closure Inc. Liquid containment and dispensing device
US5699936A (en) 1995-09-08 1997-12-23 Sercomp Corporation Liquid dispensing system
US5886719A (en) * 1996-03-14 1999-03-23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k valve having a releasable tip for a print cartridge recharge system
WO1997042035A1 (en) 1996-05-06 1997-11-13 Graphic Utilities, Inc. Auxiliary ink reservoir and fe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k jet cartridges
US6065828A (en) * 1997-02-26 2000-05-23 Hewlett-Packard Company Selectable mixing of inkjet ink components
US6010210A (en) * 1997-06-04 2000-01-04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k container having a multiple function chassis
JP2000006435A (ja) * 1998-04-21 2000-01-11 Canon Inc インクタンク
CA2319606A1 (en) * 1999-09-29 2001-03-29 Mark R. Hock Liquid containment and dispensing device
JP2001150691A (ja) * 1999-11-26 2001-06-05 Minolta Co Ltd インク記録装置
JP2001232812A (ja) * 2000-02-24 2001-08-28 Konica Corp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KR100387551B1 (en) 2002-03-12 2003-06-18 Hanlim Ink feeding device for large ink jet printer
EP1348555B1 (en) * 2002-03-28 2004-12-2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cartridge
JP3891150B2 (ja) * 2002-07-09 2007-03-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液体収容体
US7008051B2 (en) 2002-10-10 2006-03-07 Akermalm Per G Expanded ink supply system for ink jet printers
SG109016A1 (en) * 2003-08-08 2005-02-28 Seiko Epson Corp Liquid container
US7448734B2 (en) * 2004-01-21 2008-11-11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Inkjet printer cartridge with pagewidth printhead
US7488059B1 (en) * 2004-11-02 2009-02-10 Nu-Kote International, Inc. Enclosure for ink reservoir bag
TWM271716U (en) 2005-02-23 2005-08-01 Yi-Tzung Yan Subtle pressure balancing device between cartridge and ink bottle
JP4642562B2 (ja) * 2005-06-28 2011-03-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製造方法及びインク充填方法
JP2007007902A (ja) * 2005-06-28 2007-01-18 Fujifilm Holdings Corp インクタンク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7313785A (ja) * 2006-05-26 2007-12-06 Seiko Epson Corp 装填装置における針構造、装填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01583495B (zh) * 2007-01-19 2012-01-11 夏普株式会社 油墨容器及油墨喷射装置
JP4645682B2 (ja) * 2007-06-20 2011-03-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流体噴射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959268B2 (en) 2007-06-20 2011-06-1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stalling fluid container in fluid ejection device
JP4766011B2 (ja) * 2007-06-20 2011-09-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流体噴射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018424A (ja) * 2007-07-10 2009-01-29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収容容器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液体充填方法及び液体再充填方法
US8136932B2 (en) * 2007-07-10 2012-03-2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and liquid filling method and liquid refill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JP2009202346A (ja) 2008-02-26 2009-09-10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プリンタシステムおよび外部インク供給装置
JP5099510B2 (ja) * 2008-05-23 2012-12-19 株式会社セイコーアイ・インフォテック インク袋アダプタ、アダプタ付きインク袋、及び印刷装置
JP2012111167A (ja) * 2010-11-26 2012-06-14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US8517522B2 (en) * 2011-02-07 2013-08-27 Fujifilm Dimatix, Inc. Fluid circulation
JP5901482B2 (ja) 2012-09-18 2016-04-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692265B2 (ja) * 2013-03-07 2015-04-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液体供給装置及び液体収容体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00896A (en) * 1995-04-27 1999-05-04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k cartridge adapters
US6267474B1 (en) * 1998-01-05 2001-07-3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ink filling method and ink supply method
US20060044368A1 (en) * 2004-08-31 2006-03-02 Kuo-Hau Kao Bulk-capacity continuous feed printer ink container pack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89124B (zh) 2017-08-25
RU2015142056A (ru) 2017-04-12
RU2673613C2 (ru) 2018-11-28
RU2015142056A3 (zh) 2018-06-14
US9266338B2 (en) 2016-02-23
WO2014136440A1 (ja) 2014-09-12
KR20150121227A (ko) 2015-10-28
US9862199B2 (en) 2018-01-09
US9994030B2 (en) 2018-06-12
US20160121617A1 (en) 2016-05-05
AU2014227357A1 (en) 2015-10-15
CN107116906B (zh) 2019-02-22
EP2965913A4 (en) 2017-11-08
JP5692265B2 (ja) 2015-04-01
CN105189124A (zh) 2015-12-23
JP2014172263A (ja) 2014-09-22
BR112015021631A2 (pt) 2017-07-18
CN107116906A (zh) 2017-09-01
US20140253645A1 (en) 2014-09-11
US20170190185A1 (en) 2017-07-06
EP2965913A1 (en) 2016-01-13
AU2014227357B2 (en) 2018-03-08
PH12015501939A1 (en) 2016-02-15
TW201446545A (zh) 2014-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8085B (zh) 液體供給裝置及液體收容體
TWI598248B (zh) 液體收容體及油墨收容體
TW201437047A (zh) 液體收納體收納容器、液體供給裝置、及液體噴射裝置
JP6402642B2 (ja) 液体収容体
JP6064687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222331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