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23685B - 磁铁粉末、粘结磁铁以及电动机 - Google Patents

磁铁粉末、粘结磁铁以及电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23685B
CN105023685B CN201510173965.5A CN201510173965A CN105023685B CN 105023685 B CN105023685 B CN 105023685B CN 201510173965 A CN201510173965 A CN 201510173965A CN 105023685 B CN105023685 B CN 1050236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arative example
equally
ferromagnetic powder
result
particle diame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7396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23685A (zh
Inventor
田中大介
榎户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0236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36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236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36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00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01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 H01F1/03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ercivity
    • H01F1/032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ercivity of hard-magnetic materials
    • H01F1/04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ercivity of hard-magnetic materials metals or alloys
    • H01F1/047Alloy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position
    • H01F1/053Alloy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position containing rare earth metals
    • H01F1/055Alloy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position containing rare earth metals and magnetic transition metals, e.g. SmCo5
    • H01F1/057Alloy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position containing rare earth metals and magnetic transition metals, e.g. SmCo5 and IIIa elements, e.g. Nd2Fe14B
    • H01F1/0571Alloy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position containing rare earth metals and magnetic transition metals, e.g. SmCo5 and IIIa elements, e.g. Nd2Fe14B in the form of particles, e.g. rapid quenched powders or ribbon flakes
    • H01F1/0575Alloy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position containing rare earth metals and magnetic transition metals, e.g. SmCo5 and IIIa elements, e.g. Nd2Fe14B in the form of particles, e.g. rapid quenched powders or ribbon flakes pressed, sintered or bonded together
    • H01F1/0578Alloy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position containing rare earth metals and magnetic transition metals, e.g. SmCo5 and IIIa elements, e.g. Nd2Fe14B in the form of particles, e.g. rapid quenched powders or ribbon flakes pressed, sintered or bonded together bonded togeth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ard Magnetic Materials (AREA)
  • Powder Metallurgy (AREA)
  •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And 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将一次粒径均匀地微细化并且由粉碎引起的磁特性变差少的磁铁粉末以及使用了该磁铁粉末的高性能的粘结磁铁。本发明提供一种磁铁粉末,其为组成由R(R由R1和R2构成,R1为Y、La、Ce、Pr、Nd、Sm、Eu、Tb、Dy、Er、Tm、Yb以及Lu中的至少1种稀土元素,R2为Ho或Gd中的至少1种稀土元素)、T(T为以Fe或者Fe和Co作为必需元素的1种以上的过渡金属元素)和B构成的粉末;以原子比计R2/(R1+R2)=0.05~0.1;R/T=0.25~0.35并且平均一次粒径为45~100nm。

Description

磁铁粉末、粘结磁铁以及电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磁铁粉末、使用了该磁铁粉末的粘结磁铁以及使用了该粘结磁铁的电动机。
背景技术
粘结磁铁是将磁铁粉末和树脂混合、并通过挤出、压缩或者注射进行固化成形的永久磁铁。虽然性能比烧结磁铁差,但是由于形状自由度大、尺寸精度也良好等理由能够被应用于电子设备的电动机或者各种传感器等。特别是最近,有效利用了稀土类合金系的优异磁特性的稀土类粘结磁铁(bond magnet)受到关注。作为已知的稀土类永久磁铁材料已知有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Sm-Co系磁铁材料、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Nd-Fe-B系磁铁材料。根据原料稀土类的储量、价格等理由,Nd-Fe-B系材料比Sm-Co系材料被更广泛地使用。
被用于粘结磁铁中的Nd-Fe-B系磁铁粉末例如可以通过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通过液淬法来制作非晶质或者亚微米的微细结晶,并实施以该非晶质或者微细结晶的组织的控制为主要目的的热处理,将其粉碎为微米~亚微米来制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276541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昭60-98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现有的液淬法中,由于容易在结晶粒径上产生偏差所以磁特性也会产生偏差。另外,由于Nd-Fe-B系比Sm-Co系容易氧化,所以存在由粉碎而容易发生磁铁粉末的剩余磁化或最大磁能积降低的问题。
发明鉴于上述状况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晶的一次粒径被均匀地细微化并且由粉碎引起的磁特性劣化少的磁铁粉末以及使用了该磁铁粉末的高性能的粘结磁铁。
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磁铁粉末其特征在于,组成由R(R由R1和R2构成,R1为Y、La、Ce、Pr、Nd、Sm、Eu、Tb、Dy、Er、Tm、Yb以及Lu中的至少1种稀土元素,R2为Ho或Gd的至少1种稀土元素)、T(T为以Fe或者Fe和Co作为必需元素的1种以上的过渡金属元素)和B构成;以原子比计R2/(R1+R2)=0.05~0.1;R/T=0.25~0.35并且平均一次粒径为45~100nm。
本发明人等发现,对于由液淬法制得的以R-Fe-B系作为主相的稀土类永久磁铁粉末,通过含有少量Ho或者Gd并且控制R-Fe-B的比率,从而R-Fe-B系主相的一次颗粒均匀地细微化。作为其结果,可以得到具有高矫顽力的磁铁粉末。其理由尚未确定,不过本发明人等认为是由于通过向由液淬法制得的R-Fe-B非晶质合金中添加Ho或Gd,从而结晶化为R2Fe14B的能量增大,并难以通过热处理实现结晶生长。另外,还发现与现有的R-Fe-B系粉末相比,难以氧化,并且能够降低由于粉碎而引起的磁特性的劣化。
另外,本发明提供具备上述磁铁粉末的粘结磁铁。本发明的粘结磁铁由于具备具有上述特征的磁铁粉末,所以具有充分高的矫顽力。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上述粘结磁铁的电动机。本发明的电动机由于具备具有上述特征的粘结磁铁,所以容易小型化·高性能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适合用于粘结磁铁的磁铁粉末,其通过在R-Fe-B系磁铁粉末中含有少量Ho或者Gd,并控制R-Fe-B的比率从而大致维持了剩余磁通密度不变,并且高矫顽力化,且能够降低由于粉碎而引起的磁特性的劣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另外,本发明并不会被以下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所记载的内容限定。另外,以下记载的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中的构成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到的内容、实质上相同的内容等所谓同等范围内的内容。进一步,以下记载的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中公开的构成要素既可以作适当组合也可以作适当选择来进行使用。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铁粉末组成由R(R由R1和R2构成,R1为Y、La、Ce、Pr、Nd、Sm、Eu、Tb、Dy、Er、Tm、Yb以及Lu中的至少1种稀土元素,R2为Ho或Gd的至少1种稀土元素)、T(T为以Fe或者Fe和Co作为必需元素的1种以上的过渡金属元素)和B构成,以R2T14B结构作为主相。
在本实施方式中,稀土元素R含有R1以及R2。R1为Y、La、Ce、Pr、Nd、Sm、Eu、Tb、Dy、Er、Tm、Yb以及Lu中的至少1种。作为R1如果考虑获得高的各向异性磁场,则优选为Nd、Pr、Dy、Ho、Tb,另外,从原料价格和耐腐蚀性的观点出发更加优选为Nd。R2为Ho或者Gd的至少1种。通过在R-T-B系快淬磁铁粉末中含有Ho或者Gd的至少1种从而能够将该粉末中的R2T14B主相的一次颗粒细微化。作为R2从细微化效果大的观点出发优选Ho。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所涉及的磁铁粉末的组成,以原子比计为R2/(R1+R2)=0.05~0.1。随着R2的比例增加主相粒径降低,在R2/(R1+R2)大于0.1的情况下,由于饱和磁化低的Ho2T14B或Gd2T14B的主相置换比例增加,所以剩余磁通密度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所涉及的磁铁粉末的组成,以原子比计为R/T=0.25~0.35,B为其余部。在R/T大于0.35的情况下,由于在该粉末中,比主相颗粒富含R的副相颗粒的比例极端地增加,所以主相体积比率的减小显著,且剩余磁通密度降低。然而在R/T小于0.25的情况下,随着R/T变小而副相颗粒减少并且磁化反转变得容易进行,所以矫顽力降低。另外,如果R/T为0.1以下处于极端小的情况下,T的比例极端增多,并且在快淬磁铁粉末制作过程中变得容易产生组成偏差,制作出的磁铁粉末的磁特性容易产生偏差并且容易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T可以含有10at%以下的Co。Co形成与Fe相同的相,但是对居里温度的提高以及对晶界相的耐腐蚀性的提高有效。另外,本发明所适用的R-T-B系烧结磁铁能够在0.01~1.2at%的范围内含有Al以及Cu的1种或者2种。通过在该范围内含有Al以及Cu的1种或者2种,从而能够改善所获得的烧结磁铁的高矫顽力化、高耐腐蚀性化、温度特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B可以用C置换其的一部分。C的置换量优选相对于B为10at%以下。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铁粉末允许含有其他元素。例如,可以适当含有Zr、Ti、Bi、Sn、Ga、Nb、Ta、Si、V、Ag、Ge等元素。另外,也可以含有作为来自原料的杂质或者在制造时混入的杂质的其他成分。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铁粉末平均一次粒径为45~100nm。在小于45nm的情况下,表面缺陷的影响变大,并且磁特性整体性地降低。在大于100nm的情况下,一次粒径增大,同时磁化反转机制变化为成核(nucleation)的行为,并且矫顽力减小。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铁粉末其粉碎后的氧量为1000ppm以下。如果氧量多,则作为非磁性成分的稀土氧化物相增大,从而降低磁特性。
以下针对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优选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通过电弧熔化或者高频熔化等来制造规定组成的铸锭。铸锭的熔化工序优选在真空或者惰性气体气氛中进行,更加优选在Ar气氛中。
接下来,将铸锭做成小片,通过高频感应加热等熔化并将该熔融金属通过单辊法来实施急冷。作为急冷方法可以选自双辊法、泼溅淬火法(splat quenching method)、旋转盘法(Rotating disk method)或者气体雾化法(Gas atomization method)等,从实用性观点出发,优选单辊法。在通过单辊法将熔融金属急冷的情况下优选冷却辊的圆周速度为20~40m/s,更加优选为30~40m/s。通过充分加快圆周速度从而所获得的急冷薄带容易被非晶质化。在圆周速度大于40m/s的情况下,由于急冷薄带的厚度极端变薄并且在热处理·粉碎后所获得的磁铁粉末的压缩性变差,所以使用该磁铁粉末制造的粘结磁铁密度变低,并且最大磁能积(BH)max降低。
为了结晶化,所获得的急冷薄带被提供给热处理工序。热处理是在真空或者惰性气氛中在刚好结晶化温度之上的温度下进行1~30分钟。如果进行长于30分钟时间的处理,则晶粒生长或异相的形成会持续进行并且会给磁特性带来不良影响。升降温速度优选为10℃/min~700℃/min,更加优选为400℃/min~700℃/min。如果以小于10℃/min进行处理,则会容易形成异相。
在热处理之后,结晶化了的急冷薄带被提供给粗粉碎工序。在粉碎中可以使用捣碎机或者颚式粉碎机(jaw crusher)等。粉碎粒径可以做到50μm以上且300μm以下。由此,可以获得适宜作为粘结磁铁用的磁铁粉末的急冷磁铁粉末。
接下来,针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粘结磁铁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用例如加压捏和机等加压混练机来混练含有树脂的树脂胶粘剂和所述急冷磁铁粉末,从而调制出粘结磁铁用复合物。对于树脂,有环氧树脂以及酚醛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苯乙烯类弹性体、烯烃类弹性体、聚氨脂类弹性体、聚酯类弹性体、聚酰胺类弹性体、离子交联聚合物、乙烯丙烯共聚物(EPM)、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聚苯硫醚(PPS)等热可塑性树脂。其中,在进行压缩成形的情况下使用的树脂优选为热固化性树脂,更加优选为环氧树脂或者酚醛树脂。另外,在注射成形的情况下使用的树脂优选为热可塑性树脂。另外,在稀土粘结磁铁用复合物中还可以根据需要添加耦合剂或其他添加剂。
另外,粘结磁铁中的磁铁粉末和树脂的含有比率优选相对于磁铁粉末100质量%例如含有0.5质量%以上且20质量%以下的树脂。如果相对于稀土类合金粉末100质量%树脂的含量小于0.5质量%则会有保形性被损坏的倾向,如果树脂超过20质量%则会有变得难以获得充分优异的磁特性的倾向。
在调制了上述粘结磁铁用复合物之后,通过将该粘结磁铁用复合物进行注射成形,能够获得含有急冷磁铁粉末和树脂的粘结磁铁。在通过注射成形制作粘结磁铁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将粘结磁铁用复合物加热到胶粘剂(热可塑性树脂)的熔融温度,在使之成为流动状态之后将该粘结磁铁用复合物注射于具有规定形状的模具中进行成形。之后,冷却并从模具中取出具有规定形状的成形品。这样制得粘结磁铁成形体。粘结磁铁的制造方法不限定于通过上述注射成形的方法,例如也可以以通过对粘结磁铁用复合物进行压缩成形从而获得含有急冷磁铁粉末和树脂的粘结磁铁。在通过压缩成形制作粘结磁铁的情况下,在调制了上述粘结磁铁用复合物之后将该粘结磁铁用复合物充填于具有规定形状的模具内并施加压力,从模具中取出具有规定形状的成形品。在将压力施加于被充填于模具内的粘结磁铁用复合物之时,使用机械压制和油压压制等压缩成形机来进行压缩成形。之后,通过放入到加热炉和真空干燥炉等炉内并加热使树脂固化,从而获得粘结磁铁。
实施例
以下使用实施例和比较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内容,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实施例。
(比较例1)
原料组成为18at%R-72at%Fe-10at%B,R=Nd。调配纯度为99.9%的Nd、Fe、FeB以成为所述组成,用Ar气氛中的电弧熔化制作铸锭,之后小片化。高频熔化该小片,用单辊法以40m/s的圆周速度实施急冷处理并获得急冷薄带。使用X线衍射装置确认所获得的急冷薄带的晕环花样(halo pattern),并确认是非晶质。以700℃/min的速度将所获得的急冷薄带进行升温,在650℃下实施1分钟热处理,之后急冷。使用FE-SEM(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来观察热处理后的急冷薄带的截面的背散射电子图像。通过图像解析法来计算观察图像中的100个主相颗粒的面积的等效圆直径,并将其平均值作为平均一次粒径。另外,将其偏差Ra作为Ra=(观察到的颗粒的最大粒径)-(观察到的颗粒的最小粒径)来求得。用捣碎机粉碎热处理后的急冷薄带,并获得平均粉碎粒径为51μm的磁铁粉末。由燃烧-红外线吸收法来测定所获得的磁铁粉末的含氧量。
进一步,使用振动样品型磁力计(VSM)来测定磁化-磁场曲线从而求得所获得的磁铁粉末的矫顽力HcJ和剩余磁通密度Br。将该结果示于表1中。
(比较例2)
除了将原料组成的R设定为R1=Nd且R2=Ho,且以原子比计R2/(R1+R2)=0.02之外,其余均与比较例1同样的方法制作了急冷薄带。然后,与比较例1同样由FE-SEM的结果求得平均一次粒径以及偏差Ra。粉碎急冷薄带之后,与比较例1同样测定含氧量,并从VSM的测定结果求得HcJ、Br。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1)
除了将原料组成的R设定为R1=Nd且R2=Ho且以原子比计R2/(R1+R2)=0.05之外,其余均与比较例1同样制作了急冷薄带。然后,与比较例1同样由FE-SEM的结果求得平均一次粒径以及偏差Ra。粉碎急冷薄带之后,与比较例1同样测定含氧量,并从VSM的测定结果求得HcJ、Br。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2)
除了将原料组成的R设定为R1=Nd且R2=Ho且以原子比计R2/(R1+R2)=0.1之外,其余均与比较例1同样制作了急冷薄带。然后,与比较例1同样由FE-SEM的结果求得平均一次粒径以及偏差Ra。粉碎急冷薄带之后,与比较例1同样测定含氧量,并从VSM的测定结果求得HcJ、Br。结果如表1所示。
(比较例3)
除了将原料组成的R设定为R1=Nd且R2=Ho且以原子比计R2/(R1+R2)=0.13之外,其余均与比较例1同样制作了急冷薄带。然后,与比较例1同样由FE-SEM的结果求得平均一次粒径以及偏差Ra。粉碎急冷薄带之后,与比较例1同样测定含氧量,并从VSM的测定结果求得HcJ、Br。结果如表1所示。
(比较例4)
除了将原料组成的R设定为R1=Nd且R2=Ho且以原子比计R2/(R1+R2)=0.15之外,其余均与比较例1同样制作了急冷薄带。然后,与比较例1同样由FE-SEM的结果求得平均一次粒径以及偏差Ra。粉碎急冷薄带之后,与比较例1同样测定含氧量,并从VSM的测定结果求得HcJ、Br。结果如表1所示。
(比较例5)
除了将原料组成的R设定为R1=Nd且R2=Ho且以原子比计R2/(R1+R2)=0.2之外,其余均与比较例1同样制作了急冷薄带。然后,与比较例1同样由FE-SEM的结果求得平均一次粒径以及偏差Ra。粉碎急冷薄带之后,与比较例1同样测定含氧量,并从VSM的测定结果求得HcJ、Br。结果如表1所示。
(比较例6)
除了将原料组成的R设定为R1=Nd且R2=Ho且以原子比计R2/(R1+R2)=0.5之外,其余均与比较例1同样制作了急冷薄带。然后,与比较例1同样由FE-SEM的结果求得平均一次粒径以及偏差Ra。粉碎急冷薄带之后,与比较例1同样测定含氧量,并从VSM的测定结果求得HcJ、Br。结果如表1所示。
(比较例7)
除了将原料组成的R设定为Ho之外,其余均与比较例1同样制作了急冷薄带。然后,与比较例1同样由FE-SEM的结果求得平均一次粒径以及偏差Ra。粉碎急冷薄带之后,与比较例1同样测定含氧量,并从VSM的测定结果求得HcJ、Br。结果如表1所示。
(比较例8)
除了将原料组成设定为12at%R-80at%Fe-8at%B之外,其余均与实施例1同样制作了急冷薄带。然后,与比较例1同样由FE-SEM的结果求得平均一次粒径以及偏差Ra。粉碎急冷薄带之后,与比较例1同样测定含氧量,并从VSM的测定结果求得HcJ、Br。结果如表1所示。
(比较例9)
除了将原料组成设定为15at%R-75at%Fe-10at%B之外,其余均与实施例1同样制作了急冷薄带。然后,与比较例1同样由FE-SEM的结果求得平均一次粒径以及偏差Ra。粉碎急冷薄带之后,与比较例1同样测定含氧量,并从VSM的测定结果求得HcJ、Br。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3)
除了将原料组成设定为21at%R-69at%Fe-10at%B之外,其余均与实施例1同样制作了急冷薄带。然后,与比较例1同样由FE-SEM的结果求得平均一次粒径以及偏差Ra。粉碎急冷薄带之后,与比较例1同样测定含氧量,并从VSM的测定结果求得HcJ、Br。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4)
除了将原料组成设定为23at%R-65at%Fe-12at%B之外,其余均与实施例1同样制作了急冷薄带。然后,与比较例1同样由FE-SEM的结果求得平均一次粒径以及偏差Ra。粉碎急冷薄带之后,与比较例1同样测定含氧量,并从VSM的测定结果求得HcJ、Br。结果如表1所示。
(比较例10)
除了将原料组成设定为25at%R-62at%Fe-13at%B之外,其余均与实施例1同样制作了急冷薄带。然后,与比较例1同样由FE-SEM的结果求得平均一次粒径以及偏差Ra。粉碎急冷薄带之后,与比较例1同样测定含氧量,并从VSM的测定结果求得HcJ、Br。结果如表1所示。
(比较例11)
除了将原料组成的R设定为R2=Gd之外,其余均与比较例2同样制作了急冷薄带。然后,与比较例1同样由FE-SEM的结果求得平均一次粒径以及偏差Ra。粉碎急冷薄带之后,与比较例1同样测定含氧量,并从VSM的测定结果求得HcJ、Br。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5)
除了将原料组成的R设定为R2=Gd之外,其余均与实施例1同样制作了急冷薄带。然后,与比较例1同样由FE-SEM的结果求得平均一次粒径以及偏差Ra。粉碎急冷薄带之后,与比较例1同样测定含氧量,并从VSM的测定结果求得HcJ、Br。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6)
除了将原料组成的R设定为R2=Gd之外,其余均与实施例2同样制作了急冷薄带。然后,与比较例1同样由FE-SEM的结果求得平均一次粒径以及偏差Ra。粉碎急冷薄带之后,与比较例1同样测定含氧量,并从VSM的测定结果求得HcJ、Br。结果如表1所示。
(比较例12)
除了将原料组成的R设定为R2=Gd之外,其余均与比较例3同样制作了急冷薄带。然后,与比较例1同样由FE-SEM的结果求得平均一次粒径以及偏差Ra。粉碎急冷薄带之后,与比较例1同样测定含氧量,并从VSM的测定结果求得HcJ、Br。结果如表1所示。
(比较例13)
除了将原料组成的R设定为R2=Gd之外,其余均与比较例4同样制作了急冷薄带。然后,与比较例1同样由FE-SEM的结果求得平均一次粒径以及偏差Ra。粉碎急冷薄带之后,与比较例1同样测定含氧量,并从VSM的测定结果求得HcJ、Br。结果如表1所示。
(比较例14)
除了将原料组成的R设定为R2=Gd之外,其余均与比较例5同样制作了急冷薄带。然后,与比较例1同样由FE-SEM的结果求得平均一次粒径以及偏差Ra。粉碎急冷薄带之后,与比较例1同样测定含氧量,并从VSM的测定结果求得HcJ、Br。结果如表1所示。
(比较例15)
除了将原料组成的R设定为R1=Nd且R2=Pr且以原子比计R2/(R1+R2)=0.3之外,其余均与比较例1同样制作了急冷薄带。然后,与比较例1同样由FE-SEM的结果求得平均一次粒径以及偏差Ra。粉碎急冷薄带之后,与比较例1同样测定含氧量,并从VSM的测定结果求得HcJ、Br。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7)
除了将原料组成的R设定为R1=Nd、Pr且R2=Ho,并且以原子比计Pr/(R1+R2)=0.2,以原子比计R2/(R1+R2)=0.1之外,其余均与比较例1同样制作了急冷薄带。然后,与比较例1同样由FE-SEM的结果求得平均一次粒径以及偏差Ra。粉碎急冷薄带之后,与比较例1同样测定含氧量,并从VSM的测定结果求得HcJ、Br。结果如表1所示。
(比较例16)
除了将原料组成的R设定为R1=Nd且R2=Y且以原子比计R2/(R1+R2)=0.3之外,其余均与比较例1同样制作了急冷薄带。然后,与比较例1同样由FE-SEM的结果求得平均一次粒径以及偏差Ra。粉碎急冷薄带之后,与比较例1同样测定含氧量,并从VSM的测定结果求得HcJ、Br。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8)
除了将原料组成的R设定为R1=Nd、Y且R2=Ho,并且以原子比计Y/(R1+R2)=0.2,以原子比计R2/(R1+R2)=0.1之外,其余均与比较例1同样制作了急冷薄带。然后,与比较例1同样由FE-SEM的结果求得平均一次粒径以及偏差Ra。粉碎急冷薄带之后,与比较例1同样测定含氧量,并从VSM的测定结果求得HcJ、Br。结果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如果比较相同R/Fe的实施例1~2以及比较例1~7,则可知通过Ho置换量的增加,平均一次粒径及其偏差减少,并且粉碎后的含氧量也减少。其结果矫顽力增大了。但是,如果R2/(R1+R2)大于0.1,则Br与不含有Ho的情况相比会大大减少。
另外,如果比较相同Ho置换量的实施例1、3、4以及比较例8~10,则可知在R/Fe为0.25~0.35下能够获得充分的磁特性,但是在小于0.25的情况下HcJ会大幅度降低。这被认为是由于副相颗粒减少且磁化反转容易进行。然而,在大于0.35的情况下,Br大大降低了。这被认为是由于比主相颗粒富含R的副相颗粒的比例极端地增大所以主相体积比率的降低变得显著。
进一步,如果观察实施例5、6和比较例11~15,则可以确认在以Gd置换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Ho同样的效果。
然后,如果观察实施例2、7、8以及比较例1、15、16,则可以确认在R1含有Nd以外的稀土元素的情况下Ho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Claims (3)

1.一种磁铁粉末,其特征在于:
组成由R、T和B构成;
以原子比计R2/(R1+R2)=0.05~0.1,R/T=0.25~0.35;
并且平均一次粒径为45~100nm,
且粉碎后的氧量为1000ppm以下,
其中,R由R1和R2构成,R1为Y、La、Ce、Pr、Nd、Sm、Eu、Tb、Dy、Er、Tm、Yb和Lu中的至少1种稀土元素;R2为Ho或Gd中的至少1种稀土元素,
T为以Fe或Fe和Co作为必需元素的1种以上的过渡金属元素,
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来观察热处理后的急冷薄带的截面的背散射电子图像,通过图像解析法来计算观察图像中的100个主相颗粒的面积的等效圆直径,并将其平均值作为所述平均一次粒径。
2.一种粘结磁铁,其特征在于:
使用了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铁粉末。
3.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使用了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铁。
CN201510173965.5A 2014-04-15 2015-04-14 磁铁粉末、粘结磁铁以及电动机 Active CN1050236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83305A JP6278192B2 (ja) 2014-04-15 2014-04-15 磁石粉末、ボンド磁石およびモータ
JP2014-083305 2014-04-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23685A CN105023685A (zh) 2015-11-04
CN105023685B true CN105023685B (zh) 2017-10-31

Family

ID=541933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73965.5A Active CN105023685B (zh) 2014-04-15 2015-04-14 磁铁粉末、粘结磁铁以及电动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767945B2 (zh)
JP (1) JP6278192B2 (zh)
CN (1) CN105023685B (zh)
DE (1) DE102015105696A1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02143A (zh) * 2007-11-09 2008-06-18 钢铁研究总院 高性能辐向热压磁环及其制备方法
CN101572145A (zh) * 2009-01-21 2009-11-04 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片状稀土永磁粉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63971A (en) * 1969-08-08 1977-12-20 Th. Goldschmidt Ag Method of increasing the coercive force of pulverized rare earth-cobalt alloys
US4115159A (en) * 1969-08-08 1978-09-19 Th. Goldschmidt Ag Method of increasing the coercive force of pulverized rare earth-cobalt alloys
JPS609852A (ja) 1983-06-24 1985-01-18 ゼネラル・モ−タ−ズ・コ−ポレ−シヨン 高エネルギ−積の稀土類−鉄磁石合金
JPS6032306A (ja) * 1983-08-02 1985-02-19 Sumitomo Special Metals Co Ltd 永久磁石
JPH03177544A (ja) * 1983-08-02 1991-08-01 Sumitomo Special Metals Co Ltd 永久磁石用合金
JPS6342354A (ja) * 1986-08-08 1988-02-23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ボンド磁石用希土類合金及びボンド磁石
JPS63245903A (ja) * 1986-09-05 1988-10-13 Taiyo Yuden Co Ltd 磁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828293B2 (ja) * 1987-04-07 1996-03-21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円筒状永久磁石、それを用いたモ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4888506A (en) * 1987-07-09 1989-12-19 Hitachi Metals, Ltd. Voice coil-type linear motor
JPS63213637A (ja) * 1987-12-14 1988-09-06 Sumitomo Special Metals Co Ltd 強磁性合金
JPH0733521B2 (ja) * 1988-07-01 1995-04-12 セイコー電子部品株式会社 異方性ボンド磁石用合金粉末の製造方法
JP2002057016A (ja) * 2000-05-30 2002-02-22 Seiko Epson Corp 磁石材料の製造方法、薄帯状磁石材料、粉末状磁石材料およびボンド磁石
JP2002030378A (ja) * 2000-07-17 2002-01-31 Sumitomo Special Metals Co Ltd 結晶化発熱温度制御による鉄基永久磁石合金の製造方法
US7338566B2 (en) 2001-11-09 2008-03-04 Santoku Corporation Alloy for sm-co based magnet, method for production thereof, sintered magnet and bonded magnet
JP4747562B2 (ja) * 2004-06-25 2011-08-1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希土類磁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磁石モータ
KR101092320B1 (ko) * 2005-11-23 2011-12-09 주식회사 동서전자 연자성 분말 재료로 제조된 모터용 스테이터
JP4737431B2 (ja) * 2006-08-30 2011-08-03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永久磁石回転機
CN101872668B (zh) * 2009-04-23 2014-06-25 北京中科三环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优良磁化特性的烧结钕铁硼稀土永磁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02903472B (zh) 2012-10-26 2016-03-02 宁波韵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烧结钕铁硼磁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59971A (zh) 2013-10-22 2014-02-05 江西江钨稀有金属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高温稳定性的纳米稀土永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02143A (zh) * 2007-11-09 2008-06-18 钢铁研究总院 高性能辐向热压磁环及其制备方法
CN101572145A (zh) * 2009-01-21 2009-11-04 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片状稀土永磁粉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767945B2 (en) 2017-09-19
CN105023685A (zh) 2015-11-04
US20150294773A1 (en) 2015-10-15
JP6278192B2 (ja) 2018-02-14
JP2015204391A (ja) 2015-11-16
DE102015105696A1 (de) 2015-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562681B1 (ko) 복수의 강자성상을 포함하는 영구자석 및 그 제조방법
JP4591633B2 (ja) ナノコンポジットバルク磁石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842140B2 (en) Iron-based rare-earth nanocomposite magne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magnet
RU2250524C2 (ru) Нанокомпозитные магниты из содержащего редкоземельный элемент сплава на основе железа
CN105895287B (zh) 稀土类永久磁铁
CN104124017B (zh) R-t-b系永久磁铁
KR102147715B1 (ko) 희토류 자석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에 사용되는 제조 장치
JP2014075529A (ja) 軟磁性合金粉末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圧粉磁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199719A (zh) 稀土磁体用合金和稀土磁体用合金的制造方法
JP2013197414A (ja) 焼結体とその製造方法
JP7358989B2 (ja) 永久磁石
JP2011222966A (ja) 希土類磁石用合金及び希土類磁石用合金の製造方法
CN104124019B (zh) R-t-b系永久磁铁
CN104124020B (zh) R-t-b系永久磁铁
WO2018101408A1 (ja) 永久磁石および永久磁石粉末
CN105023685B (zh) 磁铁粉末、粘结磁铁以及电动机
JP2000003808A (ja) 硬磁性材料
WO2020022955A1 (en) Alloys, magnetic materials, bonded magnets and method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WO2004094090A1 (ja) 希土類合金粉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希土類焼結磁石の製造方法
CN104112558B (zh) R‑t‑b系烧结磁铁
JP3773484B2 (ja) ナノコンポジット磁石
JP4670179B2 (ja) 複数の強磁性相を有する永久磁石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4057653A1 (ja) 鉄基希土類硼素系等方性ナノコンポジット磁石合金、鉄基希土類硼素系等方性ナノコンポジット磁石合金の製造方法、及び、樹脂結合型永久磁石の製造方法
JP7017757B2 (ja) 希土類永久磁石
JPH10189319A (ja) 異方性永久磁石用原料粉末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