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05186A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005186A CN105005186A CN201510205453.2A CN201510205453A CN105005186A CN 105005186 A CN105005186 A CN 105005186A CN 201510205453 A CN201510205453 A CN 201510205453A CN 105005186 A CN105005186 A CN 10500518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ening
- movable member
- closing member
- closing
- impact portion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using doors or cov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装置。第二连杆部件(47)具有突出部(48),第一盖(42)具有被碰撞部(42a),在第一盖(42)的打开状态下,突出部(48)和被碰撞部(42a)抵靠,第二连杆部件(47)向显示面板(41)被按压的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在记录材料如片材等上形成图像的功能的成像装置,如复印机、打印机等。
背景技术
一些成像装置如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包括具有显示单元和输入单元的显示操作面板单元,该显示单元指示操作者设备的操作方法如色剂补给、去除卡纸等,该输入单元用于操作者执行操作。
由于并不总是由熟练技术人员执行这些作业如色剂补给、去除卡纸等,因此优选的是作业者一边观看显示在显示屏幕上的操作指南一边执行作业。
此外,近年来,为了提高用户的使用性,已有进一步提高的要求,如配备比现有技术更大的显示单元,并且,实现产品小型化,以及从设计的角度考虑在不从产品上突出的条件下令人满意配置显示操作面板。
为了解决这类要求,在具有显示操作单元的装置中,特开2007-30216号公报公开了以下的结构。该结构能够使操作者一边观看显示在显示单元上的图像一边执行作业,并且,在如色剂补给、去除卡纸等的作业时,显示操作单元移动到不妨碍作业的位置(图8)。
如图8(a)所示,在特开2007-30216号公报中公开的成像装置中,设置有打开成像装置的内部的上盖部件201、正面盖部件202、安装在上盖部件201上且朝向成像装置的外侧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210。如图8(b)所示,成像装置配置成使得在上盖部件201打开成像装置的内部的状态下,大体上保持显示面板210的显示方向。如图8(c)所示,这是由于以下原因:与上盖部件201以旋转轴221为中心进行开闭的操作相联动地,安装于上盖部件201的显示面板210以旋转轴223为中心旋转。具体地,在特开2007-30216的成像装置中,在当打开了成像装置内部时液晶显示单元面向操作者的正面的状态下,液晶显示单元向操作者显示指令事项,盖在打开时采取与液晶显示单元不同的姿势,采取打开成像装置的前面的姿势。借此,能够为操作者提供充分的作业空间。此外,特开2007-30216号公报公开了设置以下机构以减少操作者的操作次数。在该机构中,开闭部件由两个部件即具有液晶显示单元的上盖部件201和不具有液晶显示单元的正面盖部件202组成,当两个部件中的一个部件进行了开闭操作时,另一个部件联动地进行开闭动作。
在许多情况下,在上述显示单元附近设置有用于操作者按压操作的按钮,以及近年来,设置有触摸屏型显示单元。因此,在一些情况下,操作者在开闭部件处于打开状态时执行操作。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当操作者执行操作时也尽可能地要求操作单元的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在开闭部件打开的状态下保持操作单元的刚性。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开闭部件,所述开闭部件相对成像装置的装置本体可动地设置以开闭装置本体的内部;和
可动部件,其具有执行按压操作的操作单元,并相对于所述开闭部件能够移动地连接,
其中,所述可动部件能够与所述开闭部件的开闭操作联动地移动,与所述开闭部件一起开闭所述装置本体的内部,
其中,所述可动部件包括碰撞部,所述开闭部件包括被碰撞部,在所述开闭部件的打开状态下所述碰撞部抵靠所述被碰撞部,限制所述可动部件向所述操作单元被按压的方向的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开闭部件,其相对成像装置的装置本体可动地设置以开闭装置本体的内部;和
可动部件,其具有执行按压操作的操作单元,相对于所述开闭部件能够移动地连接,
其中,所述可动部件能够与所述开闭部件的开闭操作联动地移动,与所述开闭部件一起开闭所述装置本体的内部,
其中,所述可动部件包括碰撞部,所述装置本体包括被碰撞部,在所述开闭部件的打开状态下所述碰撞部抵靠所述被碰撞部,限制所述可动部件向所述操作单元被按压的方向的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开闭部件,其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成像装置的装置本体在装置本体的内部被打开的打开位置和装置本体的内部被关闭的关闭位置之间移动;
可动部件,其具有执行按压操作的操作单元,并且相对于所述开闭部件能够移动地连接;和
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可动部件和装置本体连接,
其中,所述可动部件能够与所述开闭部件的开闭操作联动地移动,与所述开闭部件一起开闭所述装置本体的内部,
其中,所述可动部件和所述连接部件中的一个具有旋转部,另一个具有与所述旋转部松配合的松配合部,所述旋转部随着所述开闭部件的移动而相对于所述松配合部旋转,
其中,在所述关闭位置的与所述可动部件的开闭方向相关的所述旋转部与所述松配合部之间的游隙比在所述打开位置的与所述操作单元被按压的方向相关的所述旋转部与所述松配合部之间的游隙大。
从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特征的图;
图2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要部的示意图;
图3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特征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特征的图;
图5是表示第五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要部的示意图;
图6是用于说明第五实施例的课题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示意性结构的剖面图;和
图8A至8C是示出了现有技术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示例性地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实施例。然而,在该实施例中描述的构成部分的尺寸、材料、形状以及相对位置等可以根据应用本发明的装置的结构和各种条件适宜地变化,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以下的实施例。
此外,在可能情况下下面示出的实施例的结构都可以彼此组合。
[第一实施例]
下面将描述第一实施例。
(成像装置的总体结构)
图7是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示意性结构的剖面图。
将使用图7描述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0的成像操作。
首先,与从外部设备(未示出)获得的图像信息相对应的激光通过包括激光二极管、多角镜、透镜、反射镜的曝光装置115被照射到鼓形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下文中称为感光鼓)108上。由此,在感光鼓108上形成与图像信息相对应的潜像(静电潜像)。该潜像被构成于处理盒106内部的显影部件显影。
作为记录介质(记录材料)的片材S堆叠在成像装置100下方的给送托盘118中,由给送辊105送出的片材S被分离单元102一张张分离,然后沿输送导向部件116输送。给送托盘118中的片材S被输送给配置在分离单元102的下游侧的输送辊对103,进而被输送到配置在其下游侧的对位辊对104,在此执行偏斜校正。接着,与感光鼓108上的潜像到达感光鼓108和转印辊107之间的转印夹压部(转印位置)的定时相一致地,片材S被对位辊对104输送到转印夹压部。
在转印夹压部,配置有作为转印部件的转印辊107,通过向转印辊107施加电压,感光鼓108上的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片材S上。
之后,沿输送导向部件116将转印有色剂图像的片材S输送到定影装置117。在定影装置117中,执行用于将转印到片材S上的色剂图像定影到片材S上的定影处理。定影装置117包括加压辊109和内置有加热器的定影辊110,向通过的片材S施加热和压力以将转印的色剂图像定影到片材S上。
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0设置成能够实施向片材S进行双面打印的双面打印模式和单面打印模式。在单面打印模式的情况下,定影处理之后的纸张S被输送辊对111和112输送到排出辊对113,由排出辊对113排出到装置外部的排出托盘114上。
后述的显示面板41是显示操作面板单元,其具有后面示出的显示单元和用于操作者执行操作的输入键单元。显示单元用于显示能够执行所需操作的信息,并且用于向操作者(用户或工人)指示色剂补给、去除卡纸S等装置的操作方法。这里,显示面板41相当于执行信息的输入操作的操作单元。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为了减小产品的尺寸,显示面板41配置成不从成像装置本体(下文中称为装置本体)101的外形(外部)突出。
(开闭盖和显示面板的结构)
下面,将参考图1描述在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0中与作为开闭盖的第一盖42的开闭操作联动地操作的各部件的结构。
图1(a)是表示第一盖42处于关闭了的位置(关闭位置)的状态(下文中称为关闭状态)的示意性透视图。图1(c)是表示第一盖42处于打开了的位置(打开位置)的状态(全开状态,下文中称为打开状态)的示意性透视图。图1(b)、(d)是在分别示于图1(a)、(c)中的成像装置100中将显示面板41作为正面(前面)时从右侧面方向观察显示面板41和第一盖42的示意图。在更换处理盒106及进行卡纸处理时,打开、关闭第一盖42。这里,第一盖42相对于装置本体101能够移动地设置,相当于打开、关闭装置本体内部的开闭部件。
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41成一体地设置于第二连杆部件47,如图1(a)所示,在第一盖42的关闭状态下,显示面板41配置成邻接第一盖42。这里,第二连杆部件47相当于可动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杆部件47连接于第一盖42,以便能够与第一盖42的开闭操作联动地移动。此外,第二连杆部件47构成为与第一盖42的打开操作联动地移动,并且能够与第一盖42一起打开装置本体101的内部。
因而,当操作者打开第一盖42时,配置有显示面板41的第二连杆部件47与第一盖42的打开操作联动地移动,第一盖42和第二连杆部件47分别成为图1(c)所示的打开状态。因而,形成将成像装置100的装置本体101内部开放的开口部,能够进行处理盒106的更换作业等。
此时,显示面板41构成为大体上保持操作者从正面易于看到显示面板的姿势(角度)地向第一盖42和第二连杆部件47成为如图1(c)所示的打开状态的位置移动。
这是由于以下原因:通过包括第一盖42和第二连杆部件47的多个连杆部件能够旋转地连接并构成连杆机构,第二连杆部件47能够移动地连接于装置本体10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杆部件47与第一盖42的移动操作联动地一边改变相对第一盖42的姿势一边移动,使得显示面板41面对的方向保持在预定方向(面对装置本体101外侧的方向)。
下面将对这一点更加详细地进行描述。此外,由于在打开第一盖42时第二连杆部件47也被打开,因此在下面的描述中,在一些情况下,第一盖42和第二连杆部件47处于打开状态也被简单地称为第一盖42处于打开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由装置本体101、第一盖42、第二连杆部件47和第一连杆部件45形成四连杆机构。这里,第一连杆部件45相当于连接部件。
也就是说,如图1(d)所示,第一盖42和第一连杆部件45相对于装置本体101被分别可旋转地连接和支撑(枢转地支撑),第二连杆部件47分别相对于第一盖42和第一连杆部件45被可旋转地连接和支撑。
这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d)所示,臂部件44成一体地设置于第一盖42,臂部件44相对于装置本体101以旋转轴43a为旋转中心被可旋转地支撑和连接。因而,第一盖42相对于装置本体101被可旋转地连接和支撑。此外,当执行第一盖42的开闭操作时,臂部件44相对于装置本体101旋转。
此外,第一连杆部件45相对于设置在装置本体101上的底座部件46由旋转轴46a可旋转地连接和支撑。
并且,第二连杆部件47在一端侧相对于第一盖42由旋转轴47a可旋转地连接和支撑,在另一端侧相对于第一连杆部件45由旋转轴45a可旋转地连接和支撑。作为将构成连杆机构的两个连杆部件连接起来的方法,作为一个示例,能够采用通过使一个连杆部件具有旋转轴、另一个连杆部件具有轴承来连接旋转轴和轴承的方法。此时,旋转轴可以成一体地设置于一个连杆部件,也可以作为单独的部件设置。
当第一盖42打开时,它以旋转轴43a为旋转中心沿图1(b)中的箭头a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当第一盖42旋转时,第二连杆部件47和第一连杆部件45与第一盖42的移动联动地移动。此时,第二连杆部件47相对于第一盖42以旋转轴47a为旋转中心旋转,并且,相对于第一连杆部件45以旋转轴45a为旋转中心旋转。此外,第一连杆部件45相对于第二连杆部件47以旋转轴45a为旋转中心旋转,并且,相对于底座部件46(装置本体101)以旋转轴46a为旋转中心旋转。通过这种方式,第一盖42沿图1(d)中的箭头a方向旋转,直到成为图1(d)所示的打开状态为止。
利用这种连杆机构,即使在第一盖42的打开状态下,显示面板41也能够保持操作者容易看到显示面板的姿势(角度)。
这里,图1示出的第二盖43构成装置本体101的顶盖。
下面将描述本实施例的特征结构。
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第二连杆部件47上形成作为碰撞部的突出部48。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a)、(c)所示,第二连杆部件47在旋转轴方向上与第一盖42并列配置,突出部48形成为在旋转轴方向上从显示单元41的本体部朝第一盖42突出。如图1(b)所示,在第一盖42的关闭状态下,该突出部48不抵靠第一盖42。
突出部48形成为使得当从关闭的状态打开第一盖42时,第一盖42沿如图1(d)所示的箭头a方向旋转,碰撞(抵靠)第一盖42的被碰撞部42a。此时,通过突出部48抵靠被碰撞部42a,第二连杆部件47相对于第一盖42的进一步移动被限制(约束和阻挡)。
这样,通过突出部48和被碰撞部42a彼此碰撞,第一盖42和第二连杆部件47成为打开状态。
这里,在如图8所示的过去的形态中,当操作者在上盖部件201的打开状态(图8(b))下向显示面板210施加力F时,以旋转轴224为中心的力矩M作用在显示面板210上(图8(c))。存在着显示面板210因该力而相对于上盖部件201倾斜的担心。此外,存在着由于倾斜而变得操作者难以操作显示面板210的情形。
相反地,即使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盖42处于打开状态时,如果显示面板41被操作者以力F按压(执行输入操作),则力矩M以旋转轴47a为中心作用(图1(d))。此时,在本实施例中,处于第二连杆部件47的突出部48与第一盖42的被碰撞部42a碰撞的状态,当在该状态下按压显示面板41时,力在突出部48与被碰撞部42a彼此碰撞的方向上作用。为此,通过突出部48与被碰撞部42a碰撞产生的反作用力,抵消力矩M。
这样,在第一盖42的打开状态下,当操作者按压显示面板41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作用在显示面板41(第二连杆部件47)上的力矩M被上述反作用力抵消。因此,显示面板41能够保持刚性而不会倾斜或变形。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在以能够与开闭盖(第一盖42)联动地移动的方式具有显示面板41的成像装置中,设置以下结构。
即,在第一盖42的打开状态下,突出部48和被碰撞部42a彼此碰撞。由此,通过显示单元41在被按压的方向上的移动,第二连杆部件47在相对于第一盖42被进一步打开的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
由此,在第一盖42的打开状态下,由于第二连杆部件47成为抵靠第一盖42的状态,因此,能够提高第二连杆部件47的刚性。因而,在第一盖42的打开状态下,即使在操作者按压显示面板41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显示面板41也能够保持刚性而不会倾斜或变形。
这里,本实施例描述了将突出部48设置在第二连杆部件47上、被碰撞部42a设置在第一盖42上的形态,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突出部(碰撞部)设置在第一盖42上,将被碰撞部设置在第二连杆部件47上。此外,对于碰撞部和被碰撞部的形状和位置也不做特别限制。可以在第一盖42和第二连杆部件47之间设置通过彼此碰撞来限制第二连杆部件47在相对于第一盖42被进一步打开的方向上的移动的部分(区域)。
此外,显示面板41为包括显示单元和输入键单元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也就是说,显示面板41也可以没有显示功能,只要设置有用于由操作者执行信息的输入操作的操作单元即可。只要是在第一盖42的打开状态下在进一步打开的方向(图1(d)中的F方向)上对第二连杆部件47施加力的情况下,都能够适宜地应用本发明。
此外,本实施例描述了第一盖42和第二连杆部件47构成四连杆机构的形态,但不限于此。即,本发明也能够适宜地应用于以下形态:包括第一盖42和第二连杆部件47的多个连杆部件可旋转地连接并构成连杆机构,第一盖42和第二连杆部件47相对于装置本体101能够移动。
此外,本实施例描述了显示面板41一边相对于第一盖42改变姿势以使得显示面板41面对的方向保持在预定方向一边进行移动的形态,但不限于此。在本实施例中,能够在第一盖42的打开状态下提高第二连杆部件47和显示面板41的刚性,此时,对于显示面板41面对的方向不作特别限制。
[第二实施例]
下面将描述第二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将描述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构成部分,不描述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成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在实际使用中显示面板41的刚性比第一实施例更强。
图2是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0的要部的示意图。
在第一实施例中,在图1(d)所示的力F强烈地作用在显示面板41的上侧的情况下,存在着传递给臂部件44的力变大,臂部件44会弯曲直至碰到第二盖43的担忧。此外,在力F强烈地作用在显示面板41的下侧的情况下,存在着传递给第一连杆部件45的力变大,第一连杆部件45会弯曲直至碰到底座部件46的担忧。
存在着在臂部件44或第一连杆部件45与装置本体101侧之间因臂部件44或第一连杆部件45弯曲而产生碰撞声的担忧。
为了改善该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在装置本体101上分别配置有在第一盖42的打开状态下抵靠(碰撞)臂部件44的抵接部49a和抵靠第一连杆部件45的抵接部49b。.
如图2所示,当第一盖42打开时,第一盖42沿箭头a方向以旋转轴43a为旋转中心旋转直至第一盖42的被碰撞部42a抵靠第二连杆部件47的突出部48为止。
此外,当第一盖42的被碰撞部42a与第二连杆部件47的突出部48抵靠且第一盖42成为打开状态时,臂部件44抵靠抵接部49a,第一连杆部件45抵靠抵接部49b。这里,臂部件44中的与抵接部49a抵接的部分起到抵接部的作用,该抵接部和抵接部49a相当于彼此抵靠的第一抵接部。此外,第一连杆部件45中的与抵接部49b抵接的部分作为抵接部起作用,该抵接部和抵接部49b相当于彼此抵靠的第二抵接部。在该第一抵接部中,只要构成为在两个部件之间彼此抵靠即可,对于设置在各个部件上的抵接部的形状没有限制。在第二抵接部中也一样。
利用这种结构,在第一盖42的打开状态下,显示面板41、第二连杆部件47、突出部48、第一盖42、臂部件44、第一连杆部件45和第二盖43(装置本体101)形成一体。
由此,在本实施例中,能够比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强地保持在第一盖42的打开状态下显示面板41的刚性。
由此,能够防止在第一盖42的打开状态下操作者按压显示面板41时担心的臂部件44和第一连杆部件45的碰撞声的产生。
[第三实施例]
下面将描述第三实施例。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将描述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不同的构成部分,不描述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相同的构成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盖42的打开状态下彼此配合的配合部设置在第二连杆部件47和第一盖42之间,在第一盖42的关闭状态下彼此配合的配合部设置在第二连杆部件47与装置本体101之间。
图3(a)是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0的示意性透视图。图3(b)是从图3(a)中的箭头BV方向观察成像装置100的要部时的示意性透视图。在图3(b)中,为了便于说明,未示出显示面板41。图3(c)、(d)是表示从图3(a)的线A-A截开的剖面的示意性剖面图,分别表示全开状态和关闭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a)、3(b)所示,第一凹槽53设置在第一盖42上,第二凹槽54设置在装置本体101的内盖50上。此外,如图3(c)、3(d)所示,第二连杆部件47具有设置成能够配合到第一凹槽53中的第一突出部51和设置成能够配合到第二凹槽54中的第二突出部52。
这里,第一突出部51相当于碰撞部,第一凹槽53相当于被碰撞部。此外,第二突出部52和第二凹槽54相当于相互配合部。在各个配合部,只要构成为在两个部件之间彼此配合即可,设置在各个部件上的配合部的形状不受限制。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凹槽53设置在第一盖42上,将第一突出部51设置在第二连杆部件47上,但是,也可以将突出设置在第一盖42上,将凹槽设置在第二连杆部件47上。
如图3(c)所示,当第一盖42被打开时,第一盖42沿箭头a方向以旋转轴43a为旋转中心旋转直至设置在第二连杆部件47上的第一突出部51抵接第一盖42为止。
此外,第二连杆部件47的第一突出部51与第一盖42的第一凹槽53配合。此时,第一盖42和第二连杆部件47成为打开状态。利用这种结构,能够相对于第一盖42定位第二连杆部件47。在本实施例中,该配合部由凹槽和突出部构成,凹槽(突出部)构成为在与第二连杆部件47的旋转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因而,当将第一盖42设定在打开状态时,第一突出部51和第一凹槽53彼此碰撞,在第二连杆部件47的旋转轴方向、即与显示单元41的操作者按压的方向交叉的方向,第二连杆部件47相对于第一盖42的位置受到限制。因而,在第一盖42的打开状态下,在第二连杆部件47的旋转轴方向,能够更加可靠地执行第二连杆部件47相对于第一盖42的定位。
由此,当第一盖42处于打开状态时,能够进一步提高在操作者操作了显示面板41时的显示面板41相对于旋转轴方向的刚性,且第二连杆部件47相对于第一盖42在旋转轴方向不会发出碰撞声。
此外,随着第一盖42的关闭操作,第二连杆部件47的第一突出部51和第一盖42的第一凹槽53之间的配合状态被解除。此外,在第一盖42的关闭状态下,第二连杆部件47的第二突出部52与内盖50的第二凹槽54配合。在本实施例中,在配合部也是由凹槽和突出部构成,凹槽(突出部)构成为在与第二连杆部件47的旋转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因而,当第一盖42处于关闭状态时,在第二连杆部件47的旋转轴方向、即与显示单元41的操作者的按压方向交叉的方向,第二连杆部件47相对于第一盖42和装置本体101的内盖50的位置受到限制。因而,在第一盖42的关闭状态下,在第二连杆部件47的旋转轴方向,能够更可靠地进行第二连杆部件47相对于第一盖42及内盖50的定位。因而,当第一盖42处于关闭状态时,能够进一步提高操作者操作了显示面板41时的显示面板41在旋转轴方向的刚性。
这里,除了本实施例的结构,可以布置相当于第二实施例的抵接部49a和49b的部件。
[第四实施例]
下面将描述第四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将描述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不同的构成部分,不描述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相同的构成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形成连杆机构的旋转轴45a、47a由作为装置本体101的侧面(侧壁)的侧部件40枢转地支撑的结构。
图4(a)是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0的示意性透视图,图4(b)是表示当第一盖42处于打开状态时成像装置100的要部的示意性剖面图。
在本实施例中,成像装置100的外部构成为包括第一盖42、具有显示面板41的第二连杆部件47、和侧部件40。此外,作为第一连杆部件45和第二连杆部件47之间的连接部的旋转轴45a、以及作为第二连杆部件47和第一盖42之间的连接部的旋转轴47a枢转地支撑在侧部件40上。
如图4(b)所示,在侧部件40上,沿着与第一盖42的开闭操作联动地移动的旋转轴47a、45a的轨迹(运动轨迹)设置有凹口(凹槽)40a、40b。在本实施例中,旋转轴47a、45a构成为在第一盖42的开闭操作的过程中总是被凹口40a、40b枢转地支撑(导向、引导)。
此外,抵接部55a、55b分别设置在凹口40a、40b的端部,当第一盖42处于打开状态时,旋转轴47a、45a抵靠于抵接部55a、55b。这里,旋转轴47a、45a相当于碰撞部,侧部件40的抵接部55a、55b相当于与各碰撞部相对应的被碰撞部。此外,凹口40a、40b相当于导向部。此外,第一连杆部件45相当于多个连杆部件中的一个部件。
如图4(b)所示,当第一盖42被打开时,第一盖42沿箭头a方向以旋转轴43a为旋转中心旋转。此外,在旋转轴47a由凹口40a导向之后,通过与抵接部55a抵靠,第一盖42成为打开状态。
接着,当第一盖42成为打开状态时,如果操作者用力F按压显示面板41,则作用以旋转轴47a为中心的力矩M。此时,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旋转轴47a处于与抵接部55a抵接的状态,因此,力矩M被通过旋转轴47a与抵接部55a抵靠而产生的反作用力抵消。
通过这种方式,即使在本实施例中,在操作者在第一盖42的打开状态下按压显示面板41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作用于显示面板41上的力矩M也被上述反作用力抵消。因此,显示面板41能够保持刚性而不倾斜或变形。
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中,也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第一盖42的打开状态下,成为第二连杆部件47的刚性提高了的状态。因此,即使在操作者在第一盖42的打开状态下按压显示面板41而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显示面板41也能够保持刚性而不倾斜或变形。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盖42被打开时,在旋转轴45a处也由凹口40b导向,且在第一盖42的打开状态下抵靠于抵接部55b。
由此,在第一盖42的打开状态下,能够更加提高第二连杆部件47的刚性,也能够抑制担心在第一连杆部件45中产生的碰撞声。因此,在第一盖42的打开状态下,能够比第一实施例更强地保持显示面板41(第二连杆部件47)的刚性。
这里,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盖42的开闭操作的过程中,旋转轴47a、45a总是由凹口40a、40b枢转地支撑,但不限于此。只要通过旋转轴47a、45a与抵接部55a、55b抵靠而使第一盖42成为打开状态即可,也可以是在第一盖42的开闭操作的过程中旋转轴47a、45a不由凹口40a、40b枢转地支撑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尽管旋转轴47a作为碰撞部应用,但不限于此,碰撞部只要是与旋转轴47a(第二连杆部件47相对于第一盖42的旋转中心)同轴布置的部件即可。此外,碰撞部只要是通过抵靠于侧部件40的抵接部55a而使第一盖42成为打开状态即可,也可以不与旋转轴47a同轴地布置。
此外,除了本实施例的结构,也可以适宜地采用在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描述的结构。例如,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也可以配置与第一实施例的突出部48和被碰撞部42a相应的部件,还可以配置与第二实施例的抵接部49a、49b相应的部件。此外,抵接部55a、55b也可以构置成能够与旋转轴47a、45a配合。
[第五实施例]
下面将描述第五实施例。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将描述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构成部分,不描述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成部分。
首先,将具体地描述本实施例的课题。
图6是用于说明本实施例的课题的示意图。图6(a1)是表示第一盖42的打开状态的示意图,图6(a2)是图6(a1)中由四边形C包围的区域的放大图。图6(b1)、(c1)是表示成像装置的正面部的示意性透视图,图6(b2)、(c2)分别是图6(b1)、(c1)中由四边形D和E包围的区域的放大图。
如图6(a1)、(a2)所示,假定第一连杆部件45和第二连杆部件47之间的连接部总是处于配合状态的情况。此时,在第一盖42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第一盖42的抵接部(碰撞部)42e和第二连杆部件47的抵接部47e通过抵靠于配置在装置本体101的正面(前面)的前盖55而被定位。
这里,在第一连杆部件45中,在从旋转轴45a到旋转轴46a的距离短了部件的公差的程度的情况下,抵接部42e比抵接部47e更早抵靠于前盖55。因此,不能将第一盖42关闭至预定(本来的)位置,存在着会在第一盖42和第二连杆部件47之间出现阶梯差的担忧(图6(b1)、(b2))。
另一方面,在第一连杆部件45中,在从旋转轴45a到旋转轴46a的距离长了部件的公差的程度的情况下,抵接部47e比抵接部42e更早抵靠于前盖55。因此,不能将第二连杆部件47关闭至预定位置,存在着会在第一盖42和第二连杆部件47之间出现阶梯差的担忧(图6(c1)、(c2))。
此外,由于在第一盖42和第二连杆部件47之间出现阶梯差,显示面板41浮在空中,存在着会降低操作显示面板41时的刚性的担忧。
这里,在操作者在第一盖42的打开状态下按压显示面板41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能够使显示面板41保持刚性而不相对于第一盖42倾斜或变位。
图5是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要部的示意图。
图5(a)用实线表示第一盖42的关闭状态,用虚线表示打开状态。图5(b)、(c)分别表示用图5(a)的四边形A、B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
作为本实施例的特征,第一连杆部件45和第二连杆部件47之间的连接部构成为使得第一连杆部件45的旋转轴45a与第二连杆部件47的配合孔47b松配合。此外,第一连杆部件45的旋转轴45a和第二连杆部件47的配合孔47b构成为使得旋转轴45a和配合孔47b随着第一盖42的开闭操作而相对旋转。
此外,如图5(b)、(c)所示,在配合孔47b中,隔着旋转轴45彼此面对的预定部分是一对面对部47d。
此时,在垂直于旋转轴45a的旋转轴心的方向之中的一对面对部47d的面对方向d上的这对面对部之间的间隔b与这对面对部之间的旋转轴45a的宽度c的尺寸差以如下方式构成。即,间隔b与宽度c的尺寸差构成为使得在第一盖42的打开状态时比在关闭状态时尺寸差变小。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盖42的打开状态时,间隔b和宽度c不存在尺寸差,旋转轴45a构成为配合在配合孔47b的一对面对部47d之间。
这是因为,旋转轴45a在面对方向d上的宽度被构成为使得在第一盖42的打开状态时比在关闭状态时变大。这里,旋转轴45a相当于旋转部件,配合孔47b相当于松配合部。
利用这种结构,如图5(b)所示,在第一盖42的关闭状态下,对于在第一盖42的关闭状态下显示面板41的开闭方向(d方向),在第一连杆部件45的旋转轴45a的轴外周部45b与第二连杆部件47的配合孔47b的孔内周面47c之间产生间隙(游隙)。
由此,在第一盖42的关闭状态下,由于第二连杆部件47能够在关闭的方向上操作(移动)第二连杆部件47与旋转轴45a之间产生的间隙的程度,因此,能够将第一盖42和第二连杆部件47关闭至预定位置。
结果,不会如图6描述地那样在第一盖42和第二连杆部件47之间产生台阶。
因而,在操作者在第一盖42的关闭状态下按压显示面板41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显示面板41能够保持刚性而不相对于第一盖42(装置本体101)倾斜或变位,也不会出现外观上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第一盖42的打开状态下,如图5(c)所示,在第一盖42的关闭状态下使用者按压显示面板41的方向(d方向),旋转轴45a构成为配合于配合孔47b的一对面对部47d之间。由此,在轴外周部45b和孔内周面47c之间形成没有间隙(游隙)的状态。另外,在第一盖42的打开状态下在轴外周部45b和孔内周面47c之间也可以存在间隙(游隙)。在这种情况下,其只要小于在第一盖42的关闭状态下显示面板41的开闭方向(d方向)的轴外周部45b和孔内周面47c之间的间隙(游隙)即可。
结果,在第一盖42的打开状态下,由于第一盖42和第二连杆部件47成为可靠地配合的状态,因此,能够提高第二连杆部件47的刚性。因而,在操作者在第一盖42的打开状态下按压操作显示面板41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显示面板41能够保持刚性而不相对于第一盖42倾斜或变位。
这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部件45形成孔状,第二连杆部件47形成轴状,但是不限于此,第一连杆部件45形成轴状、第二连杆部件47形成孔状也能够获得如上所述的相同效果。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盖42处于打开状态时,间隔b和宽度c之间没有尺寸差,但是不限于此。只要间隔b和宽度c之间的尺寸差构成为使得在第一盖42的打开状态下比在关闭状态下小,就能够获得如上所述的相同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旋转轴45a的连接部的形状为凸轮状,但不限于此,即使在旋转轴46a的连接部采用凸轮形状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也就是说,也可以将第一连杆部件45的旋转轴46a形成孔(或轴)状,将底座部件46的旋转轴46a形成轴(或孔)状。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要考虑第一连杆部件45的公差,因此,第一连杆部件45的连接部的形状为上述的轴或孔状。在考虑其他连杆部件的公差的情况下,这种形状可以适宜地应用于各个连接部。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还描述了构成四连杆机构的形态,但不限于此。也就是说,本发明也能够适宜地应用于这样的形态:包括第一盖42和第二连杆部件47的多个连杆部件被可旋转地连接并构成连杆机构,第一盖42和第二连杆部件47相对于装置本体101能够移动。此外,本实施例的结构可以与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结合设置。
尽管已经参考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随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给予最广义的解释,以涵盖所有这类修改、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20)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开闭部件,所述开闭部件相对成像装置的装置本体能够移动地设置,以开闭装置本体的内部;和
可动部件,所述可动部件具有执行按压操作的操作单元,并相对于所述开闭部件能够移动地连接,
其中,所述可动部件能够与所述开闭部件的开闭操作联动地移动,与所述开闭部件一起开闭所述装置本体的内部,
其中,所述可动部件包括碰撞部,所述开闭部件包括被碰撞部,在所述开闭部件打开的状态下,所述碰撞部与所述被碰撞部抵靠,限制所述可动部件向所述操作单元被按压的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可动部件相对于所述开闭部件能够旋转地枢转支撑在旋转轴上,沿旋转轴的方向与所述开闭部件并列地配置,
所述碰撞部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从所述可动部件的本体朝被碰撞部突出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装置,其中,在所述装置本体和所述开闭部件上,设置有在所述碰撞部和所述被碰撞部彼此碰撞时相互抵靠的第一抵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装置,还包括:
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将所述可动部件能够移动地连接于装置本体,
其中,在所述装置本体和所述连接部件上,设置有在所述碰撞部和所述被碰撞部彼此碰撞时相互抵靠的第二抵接部。
5.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装置,其中,在所述碰撞部和所述被碰撞部彼此抵靠的状态下,所述可动部件在与所述操作单元被按压的方向交叉的方向相对于所述开闭部件的位置受到限制。
6.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装置,还包括:
与所述可动部件和装置本体连接的连接部件,
其中,所述可动部件和所述连接部件中的一个具有旋转部,另一个具有与所述旋转部松配合的松配合部,
其中,所述旋转部随着所述开闭部件的移动而相对于所述松配合部旋转,在所述关闭位置处的相对于所述可动部件的开闭方向的所述旋转部和所述松配合部之间的游隙,比在所述打开位置处的相对于所述操作单元被按压的方向的所述旋转部和所述松配合部之间的游隙更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可动部件当与所述开闭部件的移动联动地移动时,一边改变相对于所述开闭部件的姿势一边进行移动,以使得所述操作单元面对的方向保持在预定方向。
8.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开闭部件,所述开闭部件相对于成像装置的装置本体能够移动地设置,以开闭装置本体的内部;和
可动部件,所述可动部件具有执行按压操作的操作单元,相对于所述开闭部件能够移动地连接,
其中,所述可动部件能够与所述开闭部件的开闭操作联动地移动,与所述开闭部件一起开闭所述装置本体的内部,
其中,所述可动部件包括碰撞部,所述装置本体包括被碰撞部,在所述开闭部件的打开状态下,所述碰撞部与所述被碰撞部抵靠,所述可动部件向所述操作单元被按压的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
9.根据权利要求8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碰撞部设置在所述可动部件上,所述被碰撞部设置在设于所述装置本体的侧壁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可动部件相对于所述开闭部件被能够旋转地枢转支撑,所述碰撞部与所述可动部件相对于所述开闭部件的旋转中心同轴地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的成像装置,其中,通过包括所述开闭部件和所述可动部件的多个连杆部件能够旋转地连接并构成连杆机构,所述开闭部件和所述可动部件相对于装置本体能够移动地设置,多个所述连杆部件中的一个部件和所述开闭部件连接于所述可动部件,
所述碰撞部与所述可动部件相对于所述开闭部件的旋转中心同轴地配置置,以及与所述可动部件相对于所述一个部件的旋转中心同轴地配置,与各个碰撞部相对应的被碰撞部分别设置在所述侧壁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0的成像装置,其中,在所述侧壁上设置有导向部,该导向部在所述可动部件移动时对所述碰撞部进行导向,当打开所述开闭部件时,所述碰撞部由所述导向部导向而与所述被碰撞部碰撞。
13.根据权利要求11的成像装置,其中,在所述侧壁上,与各个碰撞部相对应地分别设置有当所述可动部件移动时对各个碰撞部分别进行导向的导向部,当所述开闭部件打开时,各个碰撞部由各个导向部导向而与各个被碰撞部碰撞。
14.根据权利要求8至13中任一项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可动部件当与所述开闭部件的移动联动地移动时,一边改变相对于所述开闭部件的姿势一边进行移动,以使得所述操作单元面对的方向保持在预定方向。
15.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开闭部件,所述开闭部件能够相对于成像装置的装置本体在将装置本体的内部打开的打开位置和将装置本体的内部关闭的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地设置;
可动部件,所述可动部件具有执行按压操作的操作单元,相对于所述开闭部件能够联动地移动地连接;和
与所述可动部件和装置本体连接的连接部件,
其中,所述可动部件能够与所述开闭部件的开闭操作联动地移动,与所述开闭部件一起开闭所述装置本体的内部,
其中,所述可动部件和所述连接部件中的一个具有旋转部,另一个具有与所述旋转部松配合的松配合部,所述旋转部随着所述开闭部件的移动而相对于所述松配合部旋转,
其中,在所述关闭位置处的相对于所述可动部件的开闭方向的所述旋转部与所述松配合部之间的游隙,比在所述打开位置处的相对于所述操作单元被按压的方向的所述旋转部和所述松配合部之间的游隙更大。
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成像装置,其中,在所述松配合部中设置有一对面对部,所述一对面对部在所述关闭位置处的所述可动部件的开闭方向上并列,隔着所述旋转部彼此面对,
其中,所述旋转部构成为这样的形状:在所述关闭位置处的所述可动部件的开闭方向,所述一对面对部之间的间隔与所述一对面对部之间的所述旋转部件的宽度的尺寸差,在所述开闭部件处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比处于所述关闭位置时小。
17.根据权利要求15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可动部件一边改变相对于所述开闭部件的姿势一边移动,以使得所述操作单元面对的方向保持在预定方向。
18.根据权利要求15的成像装置,其中,在所述关闭位置处的所述可动部件的开闭方向,所述旋转部的宽度在开闭部件处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比处于所述关闭位置时大。
19.根据权利要求15的成像装置,其中,当所述开闭部件处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旋转部配合于所述一对面对部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5至19中任一项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可动部件当与所述开闭部件的移动联动地移动时,一边改变相对于所述开闭部件的姿势一边进行移动,以使得所述操作单元面对的方向保持在预定方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91362A JP6335615B2 (ja) | 2014-04-25 | 2014-04-25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091362 | 2014-04-2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05186A true CN105005186A (zh) | 2015-10-28 |
CN105005186B CN105005186B (zh) | 2019-07-16 |
Family
ID=54334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205453.2A Active CN105005186B (zh) | 2014-04-25 | 2015-04-27 | 成像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690252B2 (zh) |
JP (1) | JP6335615B2 (zh) |
CN (1) | CN105005186B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544230A (zh) * | 2016-06-28 | 2018-01-05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JP2018013571A (ja) * | 2016-07-20 | 2018-01-2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9278428A (zh) * | 2017-07-21 | 2019-01-29 |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 信息处理装置及控制方法 |
CN109581835A (zh) * | 2017-09-28 | 2019-04-05 | 加藤电机(香港)有限公司 | 操作盘支撑装置及信息终端装置 |
WO2020223852A1 (en) * | 2019-05-05 | 2020-11-12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Telescopic mounts for imaging devices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116390B2 (ja) * | 2013-06-13 | 2017-04-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開閉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7044991A (ja) * | 2015-08-28 | 2017-03-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460005B2 (ja) * | 2016-02-18 | 2019-01-30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955966B2 (ja) * | 2017-11-01 | 2021-10-27 | 株式会社オカムラ | 物品搬入出装置 |
JP7174613B2 (ja) | 2018-12-11 | 2022-11-17 |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及びプリンタ用表示装置 |
US11409225B2 (en) | 2019-12-27 | 2022-08-0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draw-out unit having electrically contactable contact pairs |
US20240100861A1 (en) * | 2021-01-28 | 2024-03-28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Printer devices having movable display screens |
JP2023145975A (ja) * | 2022-03-29 | 2023-10-12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030216A (ja) * | 2005-07-22 | 2007-02-08 | Canon Inc | 表示部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80157639A1 (en) * | 2007-01-03 | 2008-07-03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20110211223A1 (en) * | 2010-02-26 | 2011-09-01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657132A (en) * | 1995-05-08 | 1997-08-12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Safety interlock switch having combined functions |
JP2004186330A (ja) * | 2002-12-02 | 2004-07-02 | Ckd Corp | プリント基板製造関連装置 |
EP1831623A4 (en) * | 2004-12-24 | 2010-06-02 | Lg Electronics Inc | INSTALLATION STRUCTURE OF DISPLAY FOR REFRIGERATOR |
JP2006264281A (ja) | 2005-03-25 | 2006-10-05 | Seiko Epson Corp | 電気機器 |
JP4825581B2 (ja) * | 2005-08-22 | 2011-11-30 |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0471224C (zh) * | 2006-02-20 | 2009-03-18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读取设备 |
JP2008162087A (ja) | 2006-12-27 | 2008-07-17 | Kyocera Mit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083510B2 (ja) * | 2007-03-19 | 2012-11-2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JP5342782B2 (ja) | 2008-01-08 | 2013-11-13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175899B2 (ja) * | 2010-06-02 | 2013-04-03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193257B2 (ja) * | 2010-07-16 | 2013-05-08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KR101783946B1 (ko) * | 2011-07-11 | 2017-10-11 | 에스프린팅솔루션 주식회사 | 화상형성장치 |
JP5870692B2 (ja) | 2011-12-28 | 2016-03-0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003522B2 (ja) * | 2012-03-30 | 2016-10-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ト搬送装置 |
JP6116390B2 (ja) * | 2013-06-13 | 2017-04-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開閉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2014
- 2014-04-25 JP JP2014091362A patent/JP6335615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4-24 US US14/695,882 patent/US969025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04-27 CN CN201510205453.2A patent/CN10500518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030216A (ja) * | 2005-07-22 | 2007-02-08 | Canon Inc | 表示部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80157639A1 (en) * | 2007-01-03 | 2008-07-03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20110211223A1 (en) * | 2010-02-26 | 2011-09-01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544230A (zh) * | 2016-06-28 | 2018-01-05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JP2018013571A (ja) * | 2016-07-20 | 2018-01-2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9278428A (zh) * | 2017-07-21 | 2019-01-29 |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 信息处理装置及控制方法 |
CN109581835A (zh) * | 2017-09-28 | 2019-04-05 | 加藤电机(香港)有限公司 | 操作盘支撑装置及信息终端装置 |
WO2020223852A1 (en) * | 2019-05-05 | 2020-11-12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Telescopic mounts for imaging device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5210361A (ja) | 2015-11-24 |
US9690252B2 (en) | 2017-06-27 |
US20150309469A1 (en) | 2015-10-29 |
JP6335615B2 (ja) | 2018-05-30 |
CN105005186B (zh) | 2019-07-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005186A (zh) | 成像装置 | |
JP625233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シート搬送装置 | |
EP1199269B1 (en) |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heet feeding device | |
JP4745874B2 (ja) |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534425B2 (ja) | カバーの開閉機構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9268293B2 (en) | Opening-closing mechanism and image-forming apparatus | |
JP459245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の操作パネル姿勢変更機構 | |
JP202109374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8021586A (ja) | ヒンジ | |
JP200719973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814686B2 (ja) | ヒンジ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 |
JP2011232409A (ja) | 操作装置、情報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8903276B2 (en) | Arm unit with reduced spring load | |
JP2008134362A (ja) | 操作パネル構造体 | |
JP6776922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220913501U (zh) | 一种显影盒 | |
JP2014232197A (ja) | 画像形成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7177649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2252059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7132571A (ja) | シートトレイ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6055437A (ja) | パネルチルト機構および記録装置 | |
JP2019050419A (ja) | 電子レジスタ | |
CN102098885A (zh) | 手持电子装置 | |
JP201815980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1102949A (ja) | チルトパネル及び記録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