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95040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95040A
CN104995040A CN201480008480.4A CN201480008480A CN104995040A CN 104995040 A CN104995040 A CN 104995040A CN 201480008480 A CN201480008480 A CN 201480008480A CN 104995040 A CN104995040 A CN 1049950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major trough
circumferential major
land portion
circular sha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848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95040B (zh
Inventor
须贺勇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ham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ham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9950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950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950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950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083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urvature of the tyre tr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4Asymmetric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4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continuous circumferential ribs, e.g. zig-za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1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isolated elements, e.g. blo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76Three dimensional block surfaces departing from the enveloping tread contou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53Circumferential grooves characterised by wid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7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depth
    • B60C2011/0369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depth with varying depth of the groo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充气轮胎的胎面花纹具备:2条外侧周向主槽;和设置于该外侧周向主槽间的至少1条内侧周向主槽。位于所述外侧周向主槽间的第1陆部的胎面轮廓线相对于第1圆弧形状突出1mm以下,所述第1圆弧形状形成为经过所述外侧周向主槽各自的内侧的边缘端与所述内侧周向主槽的两侧的边缘端。进一步,所述外侧周向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第2陆部的胎面轮廓线相对于第2圆弧形状突出1mm以下,所述第2圆弧形状经过所述外侧周向主槽的外侧的边缘端,且由具有所述第1圆弧形状的圆的半径的75~95%的范围内的半径的圆弧形成。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现在,伴随着车辆的高性能化,对于充气轮胎(以后称为轮胎),强烈要求其以高维度使高速行驶时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与潮湿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同时成立。特别是,在重视操纵稳定性的轮胎中,为了增大与地面接触的接地面积,具有将被夹在轮胎周向主槽间的陆部的花纹条设置得较宽的倾向。
作为设置有花纹条宽较宽的胎面花纹的轮胎的一例,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的轮胎众。该轮胎以高维度使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与潮湿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同时成立。
具体地说,该充气轮胎在胎面的接地区域具有在轮胎周向上延伸成直线状的4条主槽,在该胎面具有由所述主槽划分出的5个陆部。
将该4条主槽中、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以下称为第1侧)的最外侧主槽的槽宽形成为比其他3条主槽的槽宽都窄,将该3条主槽的最大槽宽Wmax与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第1侧的最外侧的主槽的槽宽Wout的比Wmax/Wout被设定为2.0~3.0。
进一步,所述5个陆部中,仅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第1侧的最外侧的陆部,由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预定间隔配置的倾斜槽划分而形成为花纹块列,并且其他4个陆部形成为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花纹条。
所述接地区域中以轮胎赤道为中心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以后称为第2侧)的槽面积比率Sin与轮胎宽度方向的第1侧的槽面积比率Sout的比Sin/Sout被设定为1.25~1.35,所述5个陆部中,除轮胎宽度方向的第2侧的最外侧的陆部与轮胎宽度方向的第1侧的最外侧的陆部外,其他3个陆部的接地区域的槽面积比率分别以该陆部的中心线为边界在轮胎宽度方向的第2侧比在轮胎宽度方向的第1侧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152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公知的充气轮胎,能够以高维度使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与潮湿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同时成立,但仍要求进一步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
图7是表示上述轮胎的接地面的形状的一例的图。在上述轮胎的接地面,由4条轮胎周向主槽包围的3个花纹条即陆部各自的接地长度较短,接地面积较小。特别是,在中心线经过的中心陆部,陆部的中央部的接地长度变得比其周围短,导致接地面积的大幅下降。另外,胎肩区域(区域B)的陆部的接地面积也较小。
通过这样加宽陆部的花纹条宽,各陆部的接地长度下降,由此接地面积下降,所以提高操纵稳定性的效果容易被抑制。因此,在陆部的花纹条宽较宽的轮胎中有不能有效地得到操纵稳定性的提高这一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即使是在陆部的花纹条宽较宽的轮胎中也能够相比以往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具有胎面花纹的胎面部;
一对胎圈部;和
一对胎侧部,其设置于所述胎面部的两侧,连接于所述一对胎圈部与所述胎面部。
所述胎面部,在所述胎面花纹的隔着轮胎赤道面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半个胎面区域,分别具备:外侧周向主槽,其在从轮胎赤道面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离开轮胎接地宽度的30~35%的位置具有槽中心位置,在轮胎周向上延伸;和至少1条内侧周向主槽,其设置于所述外侧周向主槽间之间,在轮胎周向上延伸。
确定第1圆弧形状和第2圆弧形状,所述第1圆弧形状形成为,经过所述外侧周向主槽各自的与胎面表面相接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的边缘端和所述内侧周向主槽的与胎面表面相接的两侧的边缘端,并且中心点位于轮胎赤道面上,所述第2圆弧形状经过所述外侧周向主槽各自的与胎面表面相接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的边缘端,并且在所述外侧周向主槽上与所述第1圆弧形状相接而连接。
此时,所述第2圆弧形状的圆的半径为所述第1圆弧形状的圆的半径的75~95%的范围内;
位于所述外侧周向主槽间的第1陆部的胎面轮廓线相对于所述第1圆弧形状突出;
进一步,所述外侧周向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第2陆部的胎面轮廓线都相对于所述第2圆弧形状突出;
所述第1陆部相对于所述第1圆弧形状的突出量以及所述第2陆部的轮廓线相对于所述第2圆弧形状的突出量都为1.0mm以下。
优选:所述外侧周向主槽为在所述胎面部所设置的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所有周向主槽中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周向主槽。
优选:所述第2陆部的轮廓线的所述突出量,随着从所述外侧周向主槽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增大,达到最大突出量后,所述突出量减少
此时,优选:所述第2陆部的轮廓线延伸到从所述最大突出量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位置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离开轮胎最大宽度的5~15%的位置。
优选:所述第2陆部的轮廓线的最大突出量为0.3~1.0mm。
优选:所述第1陆部的轮廓线的最大突出量为0.2~0.5mm。
另外,优选:在所述外侧周向主槽中,以所述轮胎赤道面为中心的胎面宽度方向的一侧即第1侧的半个胎面区域中的第1外侧周向主槽的槽宽,比胎面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即第2侧的半个胎面区域中的第2外侧周向主槽的槽宽细;
关于所述第2陆部的轮廓线的所述突出量,在所述第1侧的所述突出量比在所述第2侧的所述突出量大。
优选:所述充气轮胎被指定了车辆装配朝向,使得在将所述充气轮胎装配于车辆时,所述第1侧成为车辆外侧。
另外,优选:所述内侧周向主槽在所述半个胎面区域分别设置有1条,所述内侧周向主槽在从轮胎赤道面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离开轮胎接地宽度的10~15%的位置具有槽中心位置。
优选:在将所述外侧周向槽以及所述内侧周向槽中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相邻的外侧周向主槽以及内侧周向槽,设为第1周向主槽以及第2周向主槽时,
所述第2周向主槽的槽宽W2相对于所述第1周向主槽的槽宽W1的比W2/W1为4~5。
优选:在设置于所述胎面部的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所有周向主槽中,所述第1周向主槽具有最小槽宽,所述第2周向主槽具有最大槽宽。
另外,优选:所述第1陆部具有所述轮胎赤道面所横截的中央陆部;
所述中央陆部的胎面轮廓线相对于所述第1圆弧形状突出。
发明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充气轮胎中,即使是陆部的花纹条宽较宽的轮胎,与以往相比也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转弯性以及直线行进性)。进一步,能够提高轮胎的偏磨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截面的轮胎轮廓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花纹的一例的平面展开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胎面轮廓线的一例(实线)、作为该胎面轮廓线的比较对象的第1圆弧形状以及第2圆弧形状的一例(虚线)的图。
图4(a)、(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陆部的轮廓线与第1圆弧形状以及第2圆弧形状的详细比较的图。
图5是示意性地说明第1圆弧形状与第2圆弧形状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接地形状的一例的图。
图7是说明以往的轮胎的接地形状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进行说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适用于例如乘用车用轮胎,但也可以适用于小型卡车用轮胎或者公共汽车·卡车用轮胎。以下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为乘用车用轮胎。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轮胎宽度方向是与充气轮胎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外方是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从表示轮胎赤道面的轮胎中心线CL离开的方向。另外,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接近轮胎中心线CL一侧。轮胎周向是以充气轮胎的旋转轴为旋转中心而旋转的方向。轮胎径向是与充气轮胎的旋转轴垂直的方向。轮胎径向外侧是指从所述旋转轴离开的一侧。另外,轮胎径向内侧是指接近所述旋转轴的一侧。
另外,以后说明的轮胎接地宽度是指:在ETRTO规定的标准轮辋上,向轮胎填充与ETRTO规定的最大负载能力相对应的气压、例如250kPa,在静止状态下将轮胎垂直放置于平板上,使其负载与最大负载能力的80%相当的载荷时,形成于平板上的接地面上的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大直线距离。也可以代替ETRTO而使用JATMA、TRA。
(轮胎构造)
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0的轮廓剖视图。轮胎10具备:具有胎面花纹的胎面部10T;一对胎圈部10B;和一对胎侧部10S,该对胎侧部10S被设置于胎面部10T的两侧,被连接于一对胎圈部10B与胎面部10T。
作为骨架材料,轮胎10具有胎体帘布层12、带束层14和胎圈芯16,在这些骨架周围主要具有胎面胶部件18、胎侧胶部件20、胎圈外护胶部件22、轮辋缓冲胶部件24和内衬层橡胶部件26。
胎体帘布层12由胎体帘布材料构成,该胎体帘布材料在一对圆环状的胎圈芯16之间卷绕而形成圆环形状,并由橡胶被覆有机纤维而成。胎体帘布材料被卷绕于胎圈芯16的周围而延伸到胎面胶部件18的胎肩区域的轮胎径向内方。在胎体帘布层12的轮胎径向外侧设置有由2块带束材料14a、14b构成的带束层14。带束层14是将橡胶被覆于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预定角度例如20~30度而配置的钢丝帘线而成的部件,下层的带束材料14a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宽度比上层的带束材料14b宽。2层带束材料14a、14b的钢丝帘线的倾斜方向彼此相反。因此,带束材料14a、14b成为交错层,抑制由所填充的气压引起胎体帘布层12膨胀。
在带束层14的轮胎径向外侧设置有胎面胶部件18,在胎面胶部件18的两端部连接有胎侧胶部件20而形成胎侧部。在胎侧胶部件20的轮胎径向内侧一端设置有轮辋缓冲胶部件24,其与用于装配轮胎10的轮辋接触。在胎圈芯16的轮胎径向外侧,以夹在卷绕于胎圈芯16周围前的胎体帘布层12的部分与已卷绕于胎圈芯16周围的胎体帘布层12的卷绕的部分之间的方式设置有胎圈外护胶部件22。在面向由轮胎10与轮辋包围的用于填充空气的轮胎空腔区域的轮胎10的内表面,设置有内衬层橡胶部件26。
此外,轮胎10,在已卷绕于胎圈芯16周围的胎体帘布层12与胎圈外护胶部件22之间具备胎圈加强材料28,进一步,具备从带束层14的轮胎径向外方覆盖带束层14的、用橡胶被覆有机纤维而成的3层带束覆盖层30。
轮胎10具有这样的轮胎构造,但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轮胎构造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轮胎构造。
(胎面花纹)
在轮胎10的胎面的区域形成有胎面花纹50。图2是将形成于图1所示的轮胎10的胎面区域的胎面花纹50的轮胎周上的一部分在平面上展开的一例的花纹展开图。
胎面花纹50具有: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4根周向主槽52、54、56、58;和由周向主槽52、54、56、58划分出的5个陆部60、62、64、66、68。从第1侧观察,周向主槽58、54、52、56分别依次为第1个、第2个、第3个、第4个周向主槽。另外,周向主槽56、58为外侧周向主槽,周向主槽52、54为内侧周向主槽。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内侧周向主槽设置了2个周向主槽52、54,但也可以仅设置1个周向主槽,也可以设置3个周向主槽。但是,在为了提高操纵稳定性而提供加宽了陆部的花纹条宽度的轮胎这方面,内侧周向主槽优选为1个或者2个。在内侧周向主槽为1个的情况下,内侧周向主槽也可以设置于轮胎中心线CL,但在提高操纵稳定性这方面,优选,内侧周向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位置从轮胎中心线CL偏离。在该情况下,优选,在轮胎胎侧部上提示了车辆装配朝向的指定信息,该指定信息指定在将轮胎10装配于车辆时,以使得从轮胎中心线CL观察内侧周向主槽的位置位于车辆内侧的方式装配轮胎10。轮胎中心线CL是轮胎赤道面与胎面表面相交的、胎面表面上的线。
周向主槽58、56在隔着胎面花纹50的轮胎赤道面(在图2中为轮胎中心线CL)在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半个胎面区域,分别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从轮胎中心线CL(轮胎赤道面上的胎面表面上的线)离开轮胎接地宽度W的30~35%的位置具有槽中心位置。周向主槽54、52被设置于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周向主槽58、56之间。因此,周向主槽56、58为外侧周向主槽,周向主槽52、54为内侧周向主槽。周向主槽56、58优选为设置于胎面部的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所有周向主槽中、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周向主槽。
轮胎中心线CL经过陆部60的区域。隔着轮胎中心线CL在第1侧设置有陆部64、68,在第2侧设置有陆部62、66。从第1侧观察,陆部68、64、60、62、66依次为第1个、第2个、第3个、第4个、第5个陆部。
周向主槽52、54的槽中心位置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如果考虑周向主槽56、58的中心位置位于从轮胎中心线CL离开轮胎接地宽度W的30~35%的范围,则从加宽花纹条宽度而提高操纵稳定性这方面出发,优选,周向主槽52、54被形成为周向主槽52、54的槽中心位置位于隔着轮胎中心线CL从轮胎中心线CL(赤道面)离开轮胎接地宽度的10~15%的范围。
陆部60是被夹在周向主槽52与周向主槽54之间而形成的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在陆部60的区域,在轮胎周向上以预定间隔设置有多个从位于第2侧的周向主槽52向第1侧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倾斜槽60a。倾斜槽60a,从周向主槽52向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不与周向主槽54连通,在陆部60的区域的中途闭合。倾斜槽60a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为例如20~50度。因此,陆部60形成陆部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相连而成的连续陆部(花纹条)。
陆部62是被夹在周向主槽56与周向主槽52之间而形成的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在陆部62的区域,在轮胎周向上以预定间隔设置有多个从位于第2侧的周向主槽56向第1侧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倾斜槽62a。倾斜槽62a,从周向主槽56起在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向(与倾斜槽60a的倾斜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延伸,不与周向主槽52连通,在陆部62的区域的中途闭合。倾斜槽62a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为例如20~50度。因此,陆部62形成陆部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相连而成的连续陆部(花纹条)。
陆部64是被夹在周向主槽54与周向主槽58之间而形成的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在陆部64的区域,在轮胎周向上以预定间隔设置有多个从位于第2侧的周向主槽54向第1侧在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向(与倾斜槽60a的倾斜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延伸的倾斜槽64a。倾斜槽64a,从周向主槽54起、不与周向主槽58连通,在陆部64的区域的中途闭合。倾斜槽64a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为例如20~55度。因此,陆部64形成陆部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相连而成的连续陆部(花纹条)。
陆部66被设置于周向主槽56与花纹端部E2之间。在陆部66的区域,在轮胎周向上以预定间隔设置有多个胎肩倾斜槽66a。胎肩倾斜槽66a分别从花纹端部E2向第1侧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但不向周向主槽56开口,在陆部66的区域的中途闭合。因此,陆部66形成陆部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相连而成的连续陆部。在胎肩倾斜槽66a的周围以覆盖全周的方式设置有倒角66b。
陆部68被设置于周向主槽58与花纹端部E1之间。在陆部68的区域,在轮胎周向上以预定间隔设置有多个胎肩倾斜槽68a。胎肩倾斜槽68a分别从花纹端部E1向第2侧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向周向主槽58开口。因此,陆部68由胎肩倾斜槽68a在轮胎周向上划分开,形成在轮胎周向上断续地形成有陆部的花纹块列。在胎肩倾斜槽68a的周围设置有倒角68b。
在将周向主槽58的槽宽设为W1、将周向主槽54的槽宽设为W2、将周向主槽52的槽宽设为W3、将周向主槽56的槽宽设为W4时,优选,在槽宽W1~W4之中槽宽W1最小、槽宽W2最大。即,优选,在周向主槽52、54、56、58中,周向主槽58具有最小槽宽,周向主槽54具有最大槽宽。
此时,槽宽W2与槽宽W1的比W2/W1优选为4~5。即,外侧周向槽以及内侧周向槽中,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相邻的外侧周向主槽58以及内侧周向槽54的槽宽的比W2/W1优选为4~5。进一步,在将胎面花纹50中、从轮胎中心线CL观察为第1侧的区域的槽面积比率设为Sout、将第2侧的区域的槽面积比率设为Sin时,比Sin/Sout优选为1.1~1.2。
通过这样将胎面花纹50的比W2/W1以及比Sin/Sout分别确定为上述范围,由此能够维持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与潮湿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的一方,同时至少提高另一方,并且抑制偏磨损。
另外,在使干燥路面以及潮湿路面上的轮胎10的操纵稳定性同时成立这方面,优选,在轮胎周向上对作为胎肩陆部的陆部68进行划分的倾斜槽68a的平均槽间隔比在轮胎周向上对作为第2侧的胎肩陆部的陆部66进行划分的倾斜槽66a的平均槽间隔长。在轮胎10与地面之间产生滑移角,在轮胎10以胎面区域的第1侧区域成为转向的外侧的方式进行转向时,第1侧区域由于载荷移动而受到高载荷,特别是陆部68的接地压力变高并且陆部68从地面受到较大的侧向力。使陆部68的平均槽间隔比陆部66长以提高陆部68的花纹块刚性,使得陆部68能够承受该较大的侧向力。此时陆部66被装配为在装配于车辆时朝向车辆内侧,所以与陆部68相比不会从地面受到较大的侧向力。所谓倾斜槽的平均槽间隔是指陆部66、68的轮胎周长除以倾斜槽66a、68a的总数所得的长度。倾斜槽68a的平均槽间隔优选为倾斜槽66a的平均槽间隔的1.15倍~1.25倍。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后以图2所示的胎面花纹为前提对胎面轮廓线进行说明,但胎面花纹并不限定于图2所示的胎面花纹。图2所示的胎面花纹只不过是一例。
(胎面轮廓线)
上述的胎面花纹50的胎面轮廓线形成为如图3所示那样。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胎面轮廓线的一例(实线)和作为该胎面轮廓线的比较对象的第1圆弧形状以及第2圆弧形状的一例(虚线)的图。图4(a)、(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陆部的轮廓线与第1圆弧形状Arc1以及第2圆弧形状Arc2的详细的比较的图。
如图3所示,作为第1陆部的陆部60、62、64的胎面轮廓线,相对于后述的第1圆弧形状Arc1在除各陆部的边缘端(周向主槽与陆部相接的位置)外的任意位置都突出。进一步,作为第2陆部的陆部66、68的胎面轮廓线,相对于后述的第2圆弧形状Arc2在除边缘端(周向主槽与陆部相接的位置)外的位置突出。陆部60、62、64以及陆部66、68的突出量都为1mm以下。
陆部60、62、64的胎面轮廓线,具体地说,优选,由经由周向主槽与陆部相接的两侧的边缘端、曲率半径比第1圆弧形状Arc1的曲率半径小的圆弧形成。陆部60、62、64的轮廓线相对于第1圆弧形状Arc1的最大突出量,在抑制偏磨损提高操纵稳定性这方面,优选,如图4(a)所示,X为0.2~0.5mm。更优选X=0.2~0.4mm。在本实施方式中,陆部60、62、64的轮廓线都相对于第1圆弧形状Arc1突出,但陆部60、62、64的轮廓线也可以都不相对于第1圆弧形状Arc1突出。也可以:仅位于作为内侧周向主槽的周向主槽52、54间的陆部60的轮廓线相对于第1圆弧形状Arc1突出。即,作为轮胎赤道面所横截的中央陆部的陆部60的胎面轮廓线相对于第1圆弧形状Arc1突出,由此能够抑制经过轮胎赤道面的中央陆部的中央部分的接地长度下降。
另外,陆部66、68的胎面轮廓线,优选,由经过周向主槽与陆部相接的周向主槽56、58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缘端、曲率半径比第2圆弧形状Arc2的曲率半径小的圆弧形成。在抑制偏磨损提高操纵稳定性这方面,陆部66、68的最大突出量,优选,如图4(b)所示,Y为0.3m~1mm。更优选为Y=0.5~0.7mm。在此,陆部66、68的胎面轮廓线相对于第2圆弧形状Arc2的突出量,优选,随着从周向主槽向轮胎宽度方朝向外侧而增大,在达到最大突出量后,突出量减少。在该情况下,陆部66、68的胎面轮廓线,优选,延伸到陆部66、68的胎面表面上的点P即从最大突出量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位置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向轮胎宽度方向离开外侧轮胎最大宽度的5~15%的位置。在此,轮胎最大宽度为向ETRTO规定的标准轮辋填充了与ETRTO规定的最大负载能力相对应的气压时的轮胎的最大宽度。
上述最大突出量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位置,优选从轮胎赤道面离开上述轮胎最大宽度的一半的65~75%。
(第1圆弧形状Arc1、第2圆弧形状Arc2)
图5是以易于理解的方式示意性地说明第1圆弧形状Arc1以及第2圆弧形状Arc2的图。以后,如图5所示,隔着轮胎中心线CL对右一半的半个胎面区域进行说明。关于左一半的半个胎面区域,对相应的部分附图标记添加括号进行记载。
第1圆弧形状Arc1,形成为经过作为外侧周向主槽的周向主槽58(56)的内侧的边缘端Ed3和作为内侧周向主槽的周向主槽54的两侧的边缘端Ed1、Ed2,且为中心点位于轮胎中心线CL(轮胎赤道面)上的半径R1的圆弧形状。该圆弧形状在左一半的半个胎面区域也是同样的。
第2圆弧形状Arc2,经过与作为外侧周向主槽的周向主槽58(56)的胎面表面相接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缘端Ed4、且与第1圆弧形状Arc1以在周向主槽58(56)上相接的方式连接。这样的第2圆弧形状优选延伸到点P。此时,通过将第2圆弧形状Arc2的半径R2设在第1圆弧形状Arc1的半径R1的75~95%的范围内,如后所述,能够提高操纵稳定性(转弯性、直线行进性)。
这样的第1圆弧形状Arc1以及第2圆弧形状Arc2的形状,为成为用于与陆部60、62、64、66的轮廓线进行比较的基准的形状,但该形状能够允许小于0.2mm的范围内的误差。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陆部(第1陆部)60、62、64以及陆部(第2陆部)66、68的轮廓线相对于第1圆弧形状Arc1或者第2圆弧形状Arc2的突出量设为1.0mm以下,如后所述,能够提高操纵稳定性(转弯性、直线行进性)。
特别是,通过将陆部(第1陆部)60、62、64的突出量设为0.2~0.5mm,如后所述,能够提高操纵稳定性(转弯性、直线行进性)同时抑制偏磨损。如果使上述突出量比0.2mm小,则接地面积的增加较小,操纵稳定性的提高较小。如果使上述突出量比0.5mm大,则中心区域的陆部60、62、64的磨损变得显著,偏磨损变大。
另外,通过将陆部(第2陆部)66、68的突出量设为0.3~1.0mm,如后所述,能够提高操纵稳定性(转弯性、直线行进性)同时抑制偏磨损。如果使上述突出量比0.3mm小,则接地面积的增加较小,操纵稳定性的提高较小。如果使上述突出量比1.0mm大,则胎肩区域的陆部66、68的接地长度变长,从而胎肩区域的磨损变大,偏磨损变大。
另外,在形成平滑的胎面轮廓线并提高操纵稳定性(转弯性)这方面,优选:陆部(第2陆部)66、68的轮廓线相对于第2圆弧形状Arc2的突出量,随着从周向主槽56、58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行进而增大,达到最大突出量后减少。特别是,更优选:减少到点P即从最大突出量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位置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离开轮胎最大宽度的5~15%的位置。即,第2圆弧形状Arc2优选为从周向主槽56、58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边缘端延伸到上述点P的位置的形状。
另外,轮胎10也可以具有以下那样的优选的方式。
具体地说,优选:在作为外侧周向主槽的周向主槽56、58中,作为胎面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第1侧(参照图2)的半个胎面区域中的周向主槽(第1周向主槽)58的槽宽,比第2侧(参照图2)的半个胎面区域中的周向主槽56的槽宽细,关于作为第2陆部的陆部66、68的轮廓线的突出量,位于第1侧的陆部68的突出量比第2侧的陆部66的突出量大。这样,通过使胎肩区域的陆部66、68的上述突出量不同,由此在附加了车轮外倾角的车辆中,能够抑制位于车辆外侧的陆部68的接地面积的下降。
在将轮胎10装配于车辆时,轮胎10优选以使得设置有周向主槽58的第1侧(图2参照)成为车辆外侧的方式指定了车辆装配朝向。车辆装配朝向在轮胎胎侧部上用标记、符号或者文字表示。能够根据该指定信息得知车辆装配朝向的信息。在该情况下,在考虑了附加于车辆的车轮外倾角的情况下,优选,使与车辆外侧相应的胎肩区域的陆部68的突出量比与车辆内侧相应的胎肩区域的陆部66的突出量大。
另外,周向主槽58的槽宽与其他周向主槽细,所以有时受到轮胎制造时硫化时的铸造模具的影响,陆部68的接地面积不能确保为目标接地面积。因此,优选使陆部68的突出量比陆部66大。
图6是表示具有与图7相同的胎面花纹、但陆部60、62、64、66、68的胎面轮廓线具有图3、图4所示那样的线的轮胎10的接地形状的一例的图。图6所示的接地形状在与图7所示的以往的轮胎相同的条件下测定。以往的轮胎作为陆部的胎面轮廓线而具备第1圆弧形状Arc1、第2圆弧形状Arc2。
如对图6与图7所示的接地形状进行比较可知,图6所示的轮胎10的陆部60的接地长度延长从而接地面积增加,以及关于轮胎10的胎肩区域的陆部66、68,接地面积也增加。
〔实施例〕
为了确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0的效果,制作轮胎并将其装配于车辆,进行了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的行驶试验和用于评价耐偏磨损性的磨损试验。所使用的轮胎的轮胎大小为245/40ZR18。
以下所示的实施例1~11、以往例以及比较例1~4中的轮胎的构造使用图1所示的构造,胎面花纹使用图2所示的花纹,对陆部60、62、64、66、68的胎面轮廓线进行了各种变更。
在以往例中,将第1圆弧形状Arc1(半径R1350mm)、第2圆弧形状Arc2(半径R2300mm)设为陆部60、62、64、66、68的胎面轮廓线。
在实施例1~5以及比较例1中,对陆部60、62、64相对于在以往例中使用的第1圆弧形状Arc1(半径R1350mm)的突出量进行了各种变更。另一方面,在实施例1~5以及比较例1中,将陆部66、68相对于在以往例中使用的第2圆弧形状Arc2(半径R2300mm)的突出量固定为0.3mm。
在实施例6~9以及比较例2中,将陆部60、62、64相对于在以往例中使用的第1圆弧形状Arc1(半径R1350mm)的突出量固定为0.5mm,对陆部66、68相对于在以往例中使用的第2圆弧形状Arc2(半径R2300mm)的突出量进行了各种变更。
在实施例10~11、比较例3、4中,将陆部60、62、64的突出量固定为0.3mm,将陆部66、68的突出量固定为0.7mm。另一方面,在将第1圆弧形状Arc1的半径R1固定为350mm的状态下,变更了第2圆弧形状Arc2的半径R2。第2圆弧形状Arc2延伸到上述点P。
[操纵稳定性试验]
将各轮胎装配于轮辋(18×8.5JJ)并将填充气压设为230kPa,而后将其装配车辆(排气量2000cc)的前后轮,在由干燥的柏油路面构成的试验道路上使车辆速度在0~200km/时的范围内变化同时使其行驶,由熟练的试驾员进行了感官评价。感官评价为将以往例设为基准(指数100)的相对评价。指数越高,表示操纵稳定性越优异。操纵稳定性分为转弯性能与直线行进性能这2个性能进行了评价。转弯性能是进行半径30m的圆形转弯时的车辆的操纵性与稳定性的评价,直线行进性能是对使车辆直线行驶时的方向盘的手部感觉、方向盘的操舵开始即刻之后的车辆的响应性以及车辆的转弯相对于方向盘操舵的追随性的评价。
[偏磨损试验]
将各轮胎装配于轮辋(18×8.5JJ)并将填充气压设为230kPa,而后将装配车辆(排气量2000cc)的前后轮,使车辆在预先确定的路面上以预先确定的速度80km/时行驶10000km,测定行驶后的中心区域的陆部60的磨损量与胎肩区域的陆部66、68的磨损量,求出磨损量的比作为偏磨损量比,设为将以往例设为基准(指数100)的指数。指数越高,表示耐偏磨损性越优异。
在下述表1、表2中,表示实施例1~11、以往例以及比较例1~4中的规格与其评价结果。
表2
相对于表1所示的以往例,在实施例1~9中,能够维持或者提高操纵稳定性的直线行进性、同时提高转弯性。另外,根据实施例1~5与比较例1的比较,在提高直线行进性与耐偏磨损性这方面,陆部60、62、64的突出量优选为0.2~0.5mm。另外,根据实施例4、实施例6~9与比较例2的比较,在提高耐偏磨损性这方面,陆部66、68的突出量优选为0.3~1.0mm。
另外,根据实施例8、9的比较,在提高转弯性这方面,优选,使第1侧(车辆装配时外侧)的陆部68的突出量比第2侧(车辆装配时内侧)的陆部66的突出量大。
根据表2所示的实施例10、11与比较例3、4的比较,通过将第2圆弧形状Arc2的半径R2设为第1圆弧形状Arc1的半径R1的75~95%,由此能够提高操纵稳定性(转弯性以及直线行进性)。
以上,关于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详细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良和/或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0:充气轮胎
12:胎体帘布层
14:带束层
16:胎圈芯
18:胎面胶部件
20:胎侧胶部件
22:胎圈外护胶部件
24:轮辋缓冲胶部件
26:内衬层橡胶部件
28:胎圈加强材料
30:带束覆盖层
50:胎面花纹
52、54、56、58:周向主槽
60、62、64、66、68:陆部
60a、62a、64a:倾斜槽
66a、68a:胎肩倾斜槽
66b、68b:倒角

Claims (11)

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具备:
具有胎面花纹的胎面部;
一对胎圈部;和
一对胎侧部,其设置于所述胎面部的两侧,连接于所述一对胎圈部与所述胎面部;
所述胎面部,在所述胎面花纹的隔着轮胎赤道面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半个胎面区域,分别具备:外侧周向主槽,其在从轮胎赤道面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离开轮胎接地宽度的30~35%的位置具有槽中心位置,在轮胎周向上延伸;和至少1条内侧周向主槽,其设置于所述外侧周向主槽之间,在轮胎周向上延伸;
在确定了第1圆弧形状和第2圆弧形状时,所述第1圆弧形状形成为,经过所述外侧周向主槽各自的与胎面表面相接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的边缘端和所述内侧周向主槽的与胎面表面相接的两侧的边缘端,并且中心点位于轮胎赤道面上,所述第2圆弧形状经过所述外侧周向主槽各自的与胎面表面相接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的边缘端,并且在所述外侧周向主槽上与所述第1圆弧形状相接而连接,
所述第2圆弧形状的圆的半径为所述第1圆弧形状的圆的半径的75~95%的范围内;
位于所述外侧周向主槽间的第1陆部的胎面轮廓线相对于所述第1圆弧形状突出;
进一步,所述外侧周向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第2陆部的胎面轮廓线都相对于所述第2圆弧形状突出;
所述第1陆部相对于所述第1圆弧形状的突出量以及所述第2陆部的轮廓线相对于所述第2圆弧形状的突出量都为1.0mm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2陆部的轮廓线的所述突出量,随着从所述外侧周向主槽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增大,达到最大突出量后,所述突出量减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2陆部的轮廓线延伸到从所述最大突出量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位置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离开轮胎最大宽度的5~15%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2陆部的轮廓线的最大突出量为0.3~1.0mm。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1陆部的轮廓线的最大突出量为0.2~0.5mm。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在所述外侧周向主槽中,以所述轮胎赤道面为中心的胎面宽度方向的一侧即第1侧的半个胎面区域中的第1外侧周向主槽的槽宽,比胎面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即第2侧的半个胎面区域中的第2外侧周向主槽的槽宽细;
关于所述第2陆部的轮廓线的所述突出量,在所述第1侧的所述突出量比在所述第2侧的所述突出量大。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充气轮胎被指定了车辆装配朝向,使得在将所述充气轮胎装配于车辆时,所述第1侧成为车辆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内侧周向主槽在所述半个胎面区域分别设置有1条,所述内侧周向主槽在从轮胎赤道面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离开轮胎接地宽度的10~15%的位置具有槽中心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在将所述外侧周向槽以及所述内侧周向槽中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相邻的外侧周向主槽以及内侧周向槽,设为第1周向主槽以及第2周向主槽时,所述第2周向主槽的槽宽W2相对于所述第1周向主槽的槽宽W1的比W2/W1为4~5。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在设置于所述胎面部的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所有周向主槽中,所述第1周向主槽具有最小槽宽,所述第2周向主槽具有最大槽宽。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1陆部具有所述轮胎赤道面所横截的中央陆部;
所述中央陆部的胎面轮廓线相对于所述第1圆弧形状突出。
CN201480008480.4A 2013-02-25 2014-02-25 充气轮胎 Active CN1049950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34303 2013-02-25
JP2013-034303 2013-02-25
PCT/JP2014/054445 WO2014129647A1 (ja) 2013-02-25 2014-02-25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95040A true CN104995040A (zh) 2015-10-21
CN104995040B CN104995040B (zh) 2017-03-08

Family

ID=513914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8480.4A Active CN104995040B (zh) 2013-02-25 2014-02-25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384490B2 (zh)
EP (1) EP2960079B1 (zh)
JP (1) JP5790876B2 (zh)
CN (1) CN104995040B (zh)
AU (1) AU2014219716B2 (zh)
WO (1) WO2014129647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31305A (zh) * 2015-11-05 2017-08-11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804119A (zh) * 2016-09-09 2018-03-16 建大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轮胎
CN108501625A (zh) * 2017-02-28 2018-09-0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12969598A (zh) * 2018-11-21 2021-06-15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12140B2 (ja) * 2014-03-27 2015-11-1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46979B2 (ja) * 2014-10-09 2019-01-0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46980B2 (ja) * 2014-10-09 2019-01-0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526402B2 (ja) * 2014-10-27 2019-06-0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33760B2 (ja) * 2014-10-31 2018-12-05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39416B2 (ja) * 2014-12-03 2018-12-1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50224B2 (ja) * 2015-03-12 2019-01-0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302861B2 (ja) 2015-03-17 2018-03-2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539189B2 (ja) * 2015-11-18 2019-07-03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786794B2 (ja) * 2015-12-10 2020-11-1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699245B2 (ja) * 2016-03-04 2020-05-2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1034192B2 (en) 2016-10-03 2021-06-15 Kenda Rubber Ind. Co., Ltd. Tire
ES2747985T3 (es) * 2016-10-05 2020-03-12 Kenda Rubber Ind Co Ltd Neumático
JP6950370B2 (ja) * 2017-08-30 2021-10-1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6950369B2 (ja) * 2017-08-30 2021-10-1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6551506B2 (ja) * 2017-12-28 2019-07-3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992573B2 (ja) * 2018-02-14 2022-01-13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610717B1 (ja) * 2018-07-02 2019-11-2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0919348B2 (en) * 2018-09-05 2021-02-16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Tire with RFID locator
US20220009290A1 (en) * 2018-11-21 2022-01-13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JP6787388B2 (ja) 2018-12-19 2020-11-1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238383B2 (ja) * 2018-12-19 2023-03-1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225824B2 (ja) * 2019-01-22 2023-02-2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4210A (ja) * 1992-07-07 1994-02-01 Bridgestone Corp 重荷重用バイアスタイヤ
CN101337490A (zh) * 2007-07-02 2009-01-07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0215221A (ja) * 2009-02-20 2010-09-30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2106608A (ja) * 2010-11-17 2012-06-07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41709A (ja) * 1986-04-14 1987-10-22 Bridgestone Corp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US4722378A (en) * 1986-05-19 1988-02-02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Tire treads with convex elements
JPS63305008A (ja) * 1987-06-03 1988-12-13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784597B2 (ja) * 1989-10-05 1998-08-0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偏平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H0648117A (ja) * 1992-07-28 1994-02-22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ラジアルタイヤ
JP4340344B2 (ja) * 1998-11-04 2009-10-0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2316510A (ja) * 2001-04-20 2002-10-29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及びその金型
JP4102151B2 (ja) * 2002-10-01 2008-06-1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408236B2 (ja) * 2004-03-22 2010-02-03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DE102007059290A1 (de) * 2007-12-08 2009-06-10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luftreifen
JP2009161001A (ja) * 2007-12-28 2009-07-23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US20110079334A1 (en) * 2009-10-02 2011-04-07 Andreas Bott Tire tread having improved contact pressure distribution
JP5732817B2 (ja) * 2010-11-02 2015-06-1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JP5739681B2 (ja) * 2011-01-28 2015-06-2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626383B2 (ja) * 2012-03-21 2014-11-1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746681B2 (ja) * 2012-12-19 2015-07-0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4210A (ja) * 1992-07-07 1994-02-01 Bridgestone Corp 重荷重用バイアスタイヤ
CN101337490A (zh) * 2007-07-02 2009-01-07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0215221A (ja) * 2009-02-20 2010-09-30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890881A (zh) * 2009-02-20 2010-11-24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2106608A (ja) * 2010-11-17 2012-06-07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31305A (zh) * 2015-11-05 2017-08-11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804119A (zh) * 2016-09-09 2018-03-16 建大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轮胎
CN107804119B (zh) * 2016-09-09 2019-11-12 建大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轮胎
CN108501625A (zh) * 2017-02-28 2018-09-0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8501625B (zh) * 2017-02-28 2021-05-0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12969598A (zh) * 2018-11-21 2021-06-15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4129647A1 (ja) 2017-02-02
US10384490B2 (en) 2019-08-20
AU2014219716B2 (en) 2016-07-07
US20160009141A1 (en) 2016-01-14
EP2960079B1 (en) 2018-01-10
WO2014129647A1 (ja) 2014-08-28
CN104995040B (zh) 2017-03-08
EP2960079A4 (en) 2016-11-30
AU2014219716A1 (en) 2015-07-16
EP2960079A1 (en) 2015-12-30
JP5790876B2 (ja) 2015-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95040A (zh) 充气轮胎
CN104203601B (zh) 充气轮胎
JP514656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4203603B (zh) 充气轮胎
JP561785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4349915B (zh) 充气轮胎
US11724550B2 (en) Pneumatic tire
JP2012218633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70313135A1 (en) Pneumatic Tire
WO2020054768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21611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7206845A (zh) 充气轮胎
CN105579250A (zh) 充气轮胎
JP655150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1741856B (zh) 充气轮胎
JP6824832B2 (ja) タイヤ
CN111629911A (zh) 充气轮胎
JP2011001031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3932695A1 (en) Motorcycle tire
US20200254823A1 (en) Pneumatic Tire
JP202115478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21100669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2089630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