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69283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69283A
CN104969283A CN201480007417.9A CN201480007417A CN104969283A CN 104969283 A CN104969283 A CN 104969283A CN 201480007417 A CN201480007417 A CN 201480007417A CN 104969283 A CN104969283 A CN 1049692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ntrol signal
signal distribution
panel
distribu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741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69283B (zh
Inventor
藤川阳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9692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692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692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692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quid crystals
    • G09G3/3611Control of matrices with row and column driv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2Conductors connecting driver circuitry and terminals of pan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6Cell terminals located on one side of the display only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Structural and physical details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04Matrix technologies
    • G09G2300/0408Integration of the drivers onto the display substrate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Structural and physical details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21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set of electrodes
    • G09G2300/0426Layout of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s

Abstract

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液晶面板(11);驱动器(21),其将对从控制电路基板(12)提供的输入信号进行处理而生成的输出信号输出到显示部(AA)来驱动液晶面板(11);多个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其与驱动器(21)连接;多个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和多个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其包含于多个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以沿着驱动器(21)的长边(21L)并列的形式配置;多个图像信号配线(30),其以从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横穿驱动器(21)的长边(21L)的形式引出并以向显示部(AA)按扇状扩展的方式布设;以及多个控制信号配线(31),其以从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横穿驱动器(21)的短边(21S)的形式引出并向显示部(AA)布设。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便携电话、智能电话、平板型笔记本个人计算机等便携式信息终端装置、计算机等电子设备中采用了具备液晶面板等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这种显示装置具备: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部的显示面板以及具有LSI的驱动器,上述LSI将对从信号提供源提供的输入信号进行处理而生成的输出信号提供给显示部从而驱动显示面板。在如上述那样一般分类为中小型的显示装置中,驱动器的安装方法优选使用将驱动器直接安装于显示面板中的显示部外的非显示部的COG(Chip On Glass:玻璃上芯片)安装技术。此外,作为这种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优选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方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0-2435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在显示面板的非显示部设有:与横长的驱动器的输出端子部连接的面板侧输出端子部;以及从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向显示部布设的图像信号配线和控制信号配线。根据显示部的精细度(分辨率)而沿着驱动器的长边方向并列配置有多个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因此图像信号配线和控制信号配线以从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向显示部按扇状扩展的方式被布设。因此,在提高显示部的精细度而增加图像信号配线的个数的情况下,为了进行不使图像信号配线和控制信号配线相互交叉的配线设计,不得不使面板侧输出端子部与显示部之间的距离变大,这样就需要使非显示部扩张。其结果是会出现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外形变大,边框部分变宽等问题。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保持非显示部较小。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面板,其具有能显示图像的显示部和上述显示部外的非显示部;面板驱动部,其装配于上述非显示部,将对从外部的信号提供源提供的输入信号进行处理而生成的输出信号输出到上述显示部从而驱动上述显示面板,上述面板驱动部沿着上述显示面板的边部呈长条状;多个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其设于上述非显示部,与上述面板驱动部连接;多个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其包含于上述多个面板侧输出端子部,以沿着上述面板驱动部的长边并列的形式配置;多个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其包含于上述多个面板侧输出端子部,以沿着上述面板驱动部的长边并列的形式配置;多个图像信号配线,其设于上述非显示部,以从上述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横穿上述面板驱动部的长边的形式引出并以向上述显示部按扇状扩展的方式布设,并且传输上述输出信号中包含的图像信号;以及多个控制信号配线,其设于上述非显示部,以从上述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横穿上述面板驱动部的短边的形式引出并向上述显示部布设,并且传输上述输出信号中包含的控制信号。
这样,装配于显示面板的非显示部的面板驱动部对来自外部的信号提供源的输入信号进行处理而生成输出信号,输出该输出信号。该面板驱动部连接有设于非显示部的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因此通过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利用图像信号配线和控制信号配线传输来自面板驱动部的输出信号中包含的图像信号和控制信号并提供给显示部,从而进行显示面板的驱动。
多个面板侧输出端子部中包括多个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和多个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并且分别以沿着面板驱动部的长边并列的形式配置,因此与假设使多个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沿着面板驱动部的长边并列并使多个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沿着面板驱动部的短边并列的情况相比,能避免面板侧输出端子部的配置区域在沿着面板驱动部的短边的方向上大型化。由此,非显示部在沿着面板驱动部的短边的方向上保持得小,因此适于谋求该显示装置外形的小型化、窄边框化。
而且,多个控制信号配线以从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横穿面板驱动部的短边的形式引出并向显示部布设,因此与假设按与以从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横穿面板驱动部的长边的形式引出并以向显示部按扇状扩展的方式布设的图像信号配线相似的形式布设多个控制信号配线的情况相比,在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和显示部之间不需要用于布设控制信号配线的区域,因此能确保扇状扩展的图像信号配线的配置区域更宽广。因此,在显示部的精细度提高导致图像信号配线的个数增加的情况下,也能将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和显示部之间的距离即非显示部保持得小并且布设图像信号配线。而且更适合于谋求该显示装置的外形的小型化、窄边框化等。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如下构成。
(1)上述多个控制信号配线中至少包括:第1控制信号配线;以及第2控制信号配线,其至少一部分的线宽度比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线宽度宽。这样,横穿面板驱动部的短边的多个控制信号配线中包括第1控制信号配线以及至少一部分的线宽度比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线宽度宽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因此与假设将全部的控制信号配线设为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情况相比,非显示部的控制信号配线的配线区域小。因此,降低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配线电阻并且更适合于谋求该显示装置的外形小型化、窄边框化等。
(2)上述多个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中包括: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其连接有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并且以与上述多个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中位于端部的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相邻的形式配置;以及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其连接有上述第2控制信号配线,并且以在与位于上述端部的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之间隔着上述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的形式配置。这样,第2控制信号配线从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以横穿面板驱动部的短边的形式引出,上述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以在与位于端部的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之间隔着连接有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的形式配置,因此能使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配线长度比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配线长度短。由此,能进一步减少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配线电阻。
(3)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和上述第2控制信号配线都至少具有:第1配线部,其配置为相对接近上述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以及第2配线部,其配置为相对远离上述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并且其一部分与上述第1配线部的一部分重叠配置,具备绝缘膜,上述绝缘膜以介于上述第1配线部和上述第2配线部之间的形式配置,并且具有在上述第1配线部与上述第2配线部的重叠部位开口从而连接两配线部的接触孔,按以下方式形成上述绝缘膜:使得连接构成上述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上述第1配线部和上述第2配线部的上述接触孔的数量比连接构成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上述第1配线部和上述第2配线部的上述接触孔的数量多。这样,第1控制信号配线和第2控制信号配线构成为都至少具有通过在绝缘膜中开口的接触孔相互连接的第1配线部和第2配线部,因此能使非显示部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和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布局的自由度变高。并且,第2控制信号配线中连接第1配线部和第2配线部的接触孔的数量比第1控制信号配线中多,因此第1配线部与第2配线部的连接电阻变低,适合于进一步减少配线电阻。
(4)在上述显示部中,多个开关元件按矩阵状并列配置,而在上述非显示部中设有:行控制电路部,其至少与上述控制信号配线中的上述显示部侧的端部连接,并且控制对上述开关元件的上述控制信号的提供;以及列控制电路部,其至少与上述图像信号配线中的上述显示部侧的端部连接,并且控制对上述开关元件的上述图像信号的提供。这样,在显示部中按矩阵状并列配置的多个开关元件由行控制电路部控制至少来自控制信号配线的控制信号的提供,并且由列控制电路部控制至少来自图像信号配线的图像信号的提供,由此适当地被驱动而在显示部显示规定的图像。
(5)上述第2控制信号配线中至少包括:时钟控制信号配线,其传输作为上述控制信号的时钟信号;以及电源控制信号配线,其传输作为上述控制信号的用于驱动上述行控制电路部或者上述列控制电路部的电源电压信号。在控制信号配线中,时钟控制信号配线是一种不期望作为控制信号的时钟信号的脉冲波形发生钝化的配线,电源控制信号配线是一种为了使行控制电路部或者列控制电路部稳定工作而不期望发生电压下降的配线。因此,使这些时钟控制信号配线和电源控制信号配线为至少一部分变宽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能降低其配线电阻。由此,能对开关元件提供稳定的脉冲波形的时钟信号,并且能使行控制电路部或者列控制电路部稳定地工作。
(6)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中包括具有在中途曲折的曲折部的配线,上述行控制电路部和上述列控制电路部中的至少任一方内置有与具有上述曲折部的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电连接的ESD保护电路。这样,使第1控制信号配线包括具有曲折部的配线,由此,其配线电阻比不具有曲折部的配线高。并且,具有曲折部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与内置于行控制电路部和列控制电路部中的至少任一方的ESD保护电路电连接,因此在ESD导致的浪涌被输入具有曲折部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情况下,也能使浪涌释放到ESD保护电路,能保护行控制电路部或者列控制电路部免受浪涌。
(7)上述开关元件、上述行控制电路部和上述列控制电路部分别具有多晶化的硅薄膜。这样,与假设使用非晶硅薄膜的情况相比,电子迁移率高,因此适合于谋求高精细化和低耗电化。
(8)在上述第2控制信号配线中,至少从上述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引出并横穿上述面板驱动部的上述短边的部分的线宽度部分地变宽。第2控制信号配线中的从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引出并横穿面板驱动部的短边的部分在非显示部中配置在相对于面板侧输出端子部与显示部之间的区域在空间上比较充裕的区域,因此通过使该部分部分地变宽能保持非显示部小型并且适合于谋求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配线电阻的减少。另外,与假设将全部的控制信号配线设为横穿面板驱动部的短边的部分的线宽度部分地变宽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情况相比,面板驱动部的配置区域在沿着其短边的方向上被小型化。
(9)在上述非显示部中设有检查配线,上述检查配线与上述控制信号配线连接从而能检查上述控制信号配线的导通状态,上述检查配线中包括:第1检查配线,其与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连接;以及第2检查配线,其与上述第2控制信号配线中的比线宽度变宽的部分靠近上述显示部的部分连接。这样,能利用第1检查配线和第2检查配线检查第1控制信号配线和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导通状态。其中,在第2控制信号配线中,比线宽度变宽的部分靠近显示部的线宽度较细的部分与线宽度变宽的部分相比容易发生断线,而在此连接第2检查配线就可以提高在该线宽度细的部分发生了断线的情况下通过检查来发现断线的可靠性。第2控制信号配线中的线宽度变宽的部分本来就不易发生断线,因此即使不进行第2检查配线的检查也不容易发生该显示装置在第2控制信号配线中发生了断线的状态下就出厂等的情况。
(10)上述控制信号配线从上述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引出的方向与上述图像信号配线从上述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引出的方向相反。这样,在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与显示部之间不存在控制信号配线,因此能在面板侧输出端子部与显示部之间确保更宽广的扇状扩展的图像信号配线的配线区域。由此,在该显示装置高精细化而图像信号配线的个数变多的情况下更有用。
(11)上述多个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配置在上述面板驱动部的长边的端部位置。这样,能在从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以横穿面板驱动部的短边的形式引出的控制信号配线中尽可能缩短与面板驱动部重叠的部分的长度,因此不容易发生控制信号配线与面板驱动部的机械式干扰,并且对面板驱动部所具有的电路不容易产生噪声等的影响。
(12)在上述非显示部中,与上述面板驱动部连接的面板侧输入端子部在沿着上述面板驱动部的上述短边的方向上与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并排配设,上述控制信号配线以在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与上述面板侧输入端子部之间通过的形式配置。这样,来自外部的信号提供源的输入信号通过面板侧输出端子部提供给面板驱动部。使控制信号配线通过在沿着面板驱动部的短边的方向上并排配设的面板侧输出端子部与面板侧输入端子部之间,由此能以横穿面板驱动部的短边的形式布设控制信号配线。
(13)上述显示面板为在一对基板间封入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这种显示装置能作为液晶显示装置应用于各种用途,例如能应用于便携式信息终端、便携电话、笔记本个人计算机、便携式游戏机等各种电子设备。
(14)具备照明装置,上述照明装置与上述液晶面板呈相对状且配置在与显示侧相反的一侧,并且能对上述液晶面板提供光。这样,能利用从照明装置提供的光使液晶面板的显示部显示图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保持小的非显示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安装有驱动器的液晶面板、柔性基板、控制电路基板的连接构成的概略俯视图。
图2是示出沿着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概略截面图。
图3是示出液晶面板的截面构成的概略截面图。
图4是示出构成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中的安装有驱动器和柔性基板的端部的配线构成的俯视图。
图5是图4的v-v线截面图。
图6是示出控制信号配线和面板侧输出端子部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连接控制信号配线的第1配线部和第2配线部的接触孔附近的俯视图。
图8是图7的viii-viii线截面图。
图9是图7的ix-ix线截面图。
图10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中的安装有驱动器和柔性基板的端部的配线构成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控制信号配线、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检查配线、和检查端子部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12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中的安装有驱动器和柔性基板的端部的配线构成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中的安装有驱动器和柔性基板的端部的配线构成的俯视图。
图14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中的安装有驱动器和柔性基板的端部的配线构成的俯视图。
图15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中的安装有驱动器和柔性基板的端部的配线构成的俯视图。
图16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中的安装有驱动器和柔性基板的端部的配线构成的俯视图。
图17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中的安装有驱动器和柔性基板的端部的配线构成的俯视图。
图18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中的安装有驱动器和柔性基板的端部的配线构成的俯视图。
图19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中的安装有驱动器和柔性基板的端部的配线构成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利用图1至图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液晶显示装置10。此外,在各附图的一部分示出了X轴、Y轴和Z轴,各轴方向描绘为在各附图中表示的方向。另外,上下方向以图2等为基准,且设该图上侧为表侧并且设该图下侧为里侧。
如图1和图2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液晶面板(显示面板,显示元件)11,其具有能显示图像的显示部AA和显示部AA外的非显示部NAA;驱动器(面板驱动部)21,其驱动液晶面板11;控制电路基板(外部的信号提供源)12,其从外部对驱动器21提供各种输入信号;柔性基板(外部连接部件)13,其将液晶面板11和外部的控制电路基板12电连接;以及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4,其是对液晶面板11提供光的外部光源。另外,液晶显示装置10还具备表里一对外装构件15、16,其用于收纳、保持相互组装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4,其中表侧的外装构件15中形成有开口部15a,其用于从外部视觉识别显示于液晶面板11的显示部AA的图像。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应用于便携式信息终端(包括电子地图、PDA等)、便携电话(包括智能电话等)、笔记本个人计算机(包括平板型笔记本个人计算机等)、数字相框、便携式游戏机、电子墨水屏等的各种电子设备(未图示)。因此,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的画面尺寸为几英寸~十几英寸程度,一般是分类为小型或者中小型的大小。
先简单说明背光源装置14。如图2所示,背光源装置14具备:底座14a,其呈向表侧(液晶面板11侧)开口的大致箱形;未图示的光源(例如冷阴极管、LED、有机EL等),其配置在底座14a内;以及未图示的光学构件,其以覆盖底座14a的开口部的形式配置。光学构件具有将从光源发出的光变换为面状等的功能。
接着说明液晶面板11。如图1所示,液晶面板11整体为纵长的方形(矩形状),在其长边方向的偏向一方端部侧(图1示出的上侧)的位置配置有显示部(有源区域)AA,并且在长边方向的偏向另一方端部侧(图1示出的下侧)的位置分别装配有驱动器21和柔性基板13。该液晶面板11中显示部AA外的区域为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部(非有源区域)NAA,该非显示部NAA包括:包围显示部AA的大致框状的区域(后述的CF基板11a的边框部分)和在长边方向上的另一方端部侧被确保的区域(后述阵列基板11b中的不与CF基板11a重叠而露出的部分),其中在长边方向上的另一方端部侧被确保的区域中包括驱动器21和柔性基板13的安装区域(装配区域)。液晶面板11的短边方向与各附图的X轴方向一致,长边方向与各附图的Y轴方向一致。此外,在图1中,比CF基板11a小一圈的框状的点划线表示显示部AA的外形,比该实线靠外侧的区域的为非显示部NAA。
如图3所示,液晶面板11具备:一对透明(具有透光性)的玻璃制的基板11a、11b;以及液晶层11c,其介于两基板11a、11b之间,包括作为光学特性随着电场施加而变化的物质的液晶分子,两基板11a、11b在维持液晶层11c的厚度量的间隙的状态下被未图示的密封剂贴合。两基板11a、11b中的表侧(正面侧)为CF基板11a,里侧(背面侧)为阵列基板11b。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CF基板11a的短边尺寸与阵列基板11b大体相同,长边尺寸比阵列基板11b小,并且以相对于阵列基板11b在长边方向上的一方(图1所示的上侧)的端部对齐的状态下贴合。因此,阵列基板11b中的长边方向上的另一方(图1所示的下侧)的端部在规定范围上不与CF基板11a重合,为表里两板面向外部露出的状态,在此确保了后述的驱动器21和柔性基板13的安装区域(各端子部22~24的配置区域)。此外,在两基板11a、11b的内面侧分别形成有用于使液晶层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的取向膜11d、11e。另外,在两基板11a、11b的外面侧分别贴附有偏振板11f、11g。
接着,依次详细说明在阵列基板11b和CF基板11a的显示部AA内存在的构成。在阵列基板11b的内面侧(与液晶层11c侧、CF基板11a相对的面侧),如图3和图4所示,按矩阵状并排设有多个作为开关元件的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17和像素电极18,并且在这些TFT17和像素电极18的周围包围地配设有呈格子状的栅极配线(行控制线,扫描线)19和源极配线(列控制线,数据线)20。换言之,在呈格子状的栅极配线19和源极配线20的交叉部按矩阵状并列配置有TFT17和像素电极18。栅极配线19和源极配线20分别包括金属材料(导电材料),以在相互的交叉部位隔着绝缘膜IF(参照图8和图9)的形式配置。栅极配线19和源极配线20分别与TFT17的栅极电极和源极电极连接,像素电极18与TFT17的漏极电极连接。栅极配线19和栅极电极包括配置在相对下层侧(玻璃基板侧)的第1金属膜(第1导电膜),而源极配线20、源极电极和漏极电极包括隔着上述绝缘膜IF相对配置在第1金属膜上层侧的第2金属膜(第2导电膜)。该TFT17包括CG硅(Continuous Grain Silicon:连续晶硅)薄膜,上述CG硅薄膜是对在源极电极和漏极电极间架桥而允许在两电极间进行电子移动的半导体膜进行多晶化而得到的一种硅薄膜。CG硅薄膜例如是对非晶硅薄膜添加金属材料,在550℃以下程度的低温下进行短时间的热处理而形成的,由此使硅结晶的晶粒界面的原子排列具有连续性。与非晶硅薄膜等相比,CG硅薄膜的电子迁移率例如高到200~300cm2/Vs程度,因此容易使TFT17小型化而能使像素电极18的透射光量极大化,从而适合于谋求高精细化和低耗电化。在具有这种半导体膜的TFT17中,半导体膜配置在最下层,在其上层侧隔着绝缘膜层叠有栅极电极而成,为交错型(共面型)。另外,像素电极18俯视为纵长的方形(矩形状),并且包括ITO(Indium Tin Oxide:铟锡氧化物)或ZnO(Zinc Oxide:氧化锌)这样的透明电极材料。此外,在阵列基板11b上也可以设有与栅极配线19平行并且横穿像素电极18并隔着绝缘膜重叠的电容配线(未图示)。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在CF基板11a上设有彩色滤光片11h,多个该彩色滤光片11h以R(红色)、G(绿色)、B(蓝色)等各着色部俯视时与阵列基板11b侧的各像素电极18重叠的方式按矩阵状并列配置。在构成彩色滤光片11h的各着色部间形成有用于防止混色的大致格子状的遮光层(黑矩阵)11i。遮光层11i与上述栅极配线19和源极配线20俯视重叠配置。在彩色滤光片11h和遮光层11i的表面设有与阵列基板11b侧的像素电极18相对的整体(ベタ状)的相对电极11j。此外,在该液晶面板11中,由R(红色)、G(绿色)、B(蓝色)这3色的着色部和与它们相对的3个像素电极18的组构成作为显示单位的1个显示像素。显示像素包括具有R着色部的红色像素、具有G着色部的绿色像素以及具有B着色部的蓝色像素。该各色的像素在液晶面板11的板面中沿着行方向(X轴方向)反复并列配置来构成像素群,沿着列方向(Y轴方向)并排配置有多个该像素群。
如图1和图2所示,控制电路基板12利用螺钉等装配于背光源装置14的底座14a的里面(与液晶面板11侧相反的一侧的外面)。该控制电路基板12是在酚醛纸或玻璃环氧树脂制成的基板上安装用于对驱动器21提供各种输入信号的电子部件并且配设有未图示的规定图案的配线(导电路)。该控制电路基板12通过未图示的各向异性导电膜(ACF: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与柔性基板13的一方端部(一端侧)电连接并且机械式连接。
如图2所示,柔性基板(FPC基板)13具备包括具有绝缘性和挠性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聚酰亚胺系树脂等)的基材,在该基材上具有多个配线图案(未图示),长度方向上的一方端部如上所述与配置在底座14a的背面侧的控制电路基板12连接,而另一方端部(另一端侧)与液晶面板11的阵列基板11b连接,因此在液晶显示装置10内按截面形状呈大致U型折回状地弯曲。在柔性基板13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处,配线图案露出外部而构成端子部(未图示),这些端子部分别与控制电路基板12和阵列基板11b电连接。由此,能将从控制电路基板12侧提供的输入信号传输到液晶面板11侧。
如图1所示,驱动器21包括在内部具有驱动电路的LSI芯片,基于从作为信号提供源的控制电路基板12提供的信号进行工作,由此对从作为信号提供源的控制电路基板12提供的输入信号进行处理来生成输出信号,将该输出信号输出到液晶面板11的显示部AA。该驱动器21俯视时为横长的方形(沿着液晶面板11的短边呈长条状),并且直接安装到液晶面板11的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部NAA,也就是说以COG(Chip On Glass:玻璃上芯片)方式安装。此外,驱动器21的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液晶面板11的短边方向)一致,其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液晶面板11的长边方向)一致。
接下来,说明柔性基板13和驱动器21对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部NAA的连接结构。如图1所示,在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部NAA中的不与CF基板11a重叠的非重叠部分分别装配有柔性基板13的端部和驱动器21,柔性基板13的端部配置在阵列基板11b的沿着短边方向(X轴方向)的端部,而驱动器21配置在阵列基板11b中位于比柔性基板13靠显示部AA侧的位置。换言之,驱动器21在非显示部NAA中配置在被夹在显示部AA与柔性基板13之间的位置,而柔性基板13的端部(对液晶面板11的装配部位)相对于驱动器21配置在与显示部AA侧相反的一侧。在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部NAA中,在柔性基板13与驱动器21之间以及驱动器21与显示部AA之间,在阵列基板11b的长边方向(驱动器21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上分别隔有规定的间隔。柔性基板13的端部装配在阵列基板11b的短边侧的端部的中央部分,该装配好的端部沿着阵列基板11b的短边侧的端部(短边方向,X轴方向)延伸。柔性基板13装配到阵列基板11b的端部的尺寸比阵列基板11b的短边尺寸小。另一方面,驱动器21以使其长边方向与阵列基板11b的短边方向(X轴方向)一致的姿势安装在非显示部NAA的阵列基板11b的短边方向上的中央部分。为驱动器21在阵列基板11b的短边方向上与柔性基板13大致同心的配置。另外,驱动器21的长边尺寸比柔性基板13的装配到阵列基板11b的端部的长度尺寸小。
如图4所示,在上述阵列基板11b的柔性基板13的安装区域(外部连接构件安装区域,外部连接构件配置区域)形成有从柔性基板13侧接受输入信号的提供的外部连接端子部22。另一方面,在阵列基板11b的驱动器21的安装区域(面板驱动部安装区域,面板驱动部配置区域)中设有: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其用于谋求对驱动器21提供输入信号;以及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其接受来自驱动器21的输出信号的提供。另外,外部连接端子部22和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利用以横穿非显示部NAA中的柔性基板13的安装区域与驱动器21的安装区域之间的形式配设的中继配线(未图示)而电连接。而在驱动器21中设有:驱动器侧输入端子部(面板驱动部侧输入端子部)25,其与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电连接;以及驱动器侧输出端子部(面板驱动部侧输出端子部)26,其与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电连接。此外,图4中利用双点划线示出了柔性基板13和驱动器21。另外,在图4中,后述的配置在列控制电路部27和行控制电路部28的内侧的点划线表示显示部AA的外形,比该点划线靠外侧的区域为非显示部NAA。
如图5所示,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和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例如分别包括与栅极配线19同样的第1金属膜,其表面由与像素电极18同样的ITO或ZnO这样的透明电极材料覆盖。因此,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和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在液晶面板11(阵列基板11b)的制造工序中在对栅极配线19、像素电极18进行图案化时通过已知的光刻法与它们同时图案化在阵列基板11b上。在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和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上涂敷有各向异性导电膜(ACF: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29,通过该各向异性导电膜29中包含的导电性粒子29a,驱动器21的驱动器侧输入端子部25电连接到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而驱动器侧输出端子部26电连接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外部连接端子部22也与上述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和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同样具有包括第1金属膜和透明电极膜的截面结构,通过各向异性导电膜电连接到柔性基板13的端子部。
如图4所示,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和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配置在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部NAA中的与驱动器21俯视重叠的位置,即配置在驱动器21的安装区域。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和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在彼此间隔开规定的间隔并且沿着Y轴方向(驱动器21和显示部AA的并排方向,驱动器21的短边方向)并排配置。其中,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配置在阵列基板11b中的驱动器21的安装区域中的柔性基板13侧(与显示部AA侧相反的一侧),而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配置在显示部AA侧(与柔性基板13侧相反的一侧)。每多个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和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沿着X轴方向即驱动器21的长边方向(与驱动器21和显示部AA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分别隔开规定的间隔直线地并列配置。
并且,如图4所示,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中包括:多个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其接受从驱动器21输出的输出信号中包含的图像信号(数据信号、视频信号)的提供;以及多个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其接受该输出信号中包含的控制信号的提供。多个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在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群中的X轴方向上从图4所示的右端部位置(一方端部位置)向左侧沿着X轴方向间歇地并排配置,占据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群的大部分(大多数)。而5个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在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群中的X轴方向上从图4所示的左端部位置(另一方端部位置)向右侧沿着X轴方向间歇地并排配置,占据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群的极小部分(少数)。也就是说,5个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偏向驱动器21的长边的另一方端部位置(行控制电路部28侧的端部位置)配置。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和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在Y轴方向上配置在大致相同的位置,并且沿着X轴方向按直线状并列配置。因此,与假设使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沿着X轴方向并列并且使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沿着Y轴方向并列的情况相比,避免了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的配置区域在Y轴方向(沿着驱动器21的短边的方向)上大型化。由此,非显示部NAA在Y轴方向上保持得小,因此适合于谋求液晶显示装置10(液晶面板11)的外形的小型化、窄边框化。此外,以下在将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进行区别的情况下,对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的附图标记加标“A”,对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的附图标记加标“B”,在不进行区别的情况下不进行加标。
如图5所示,驱动器侧输入端子部25和驱动器侧输出端子部26包括金等导电性良好的金属材料并且为从驱动器21的底面(与阵列基板11b相对的面)突出的凸块状。驱动器侧输入端子部25和驱动器侧输出端子部26分别与驱动器21内具有的处理电路连接,在用处理电路处理从驱动器侧输入端子部25输入的输入信号之后,能向驱动器侧输出端子部26输出。驱动器侧输入端子部25和驱动器侧输出端子部26与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和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同样,沿着X轴方向即沿着驱动器21的长边方向按每多个分别隔开规定的间隔直线地并列配置。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部NAA中的与显示部AA的短边部和长边部分别相邻的位置设有列控制电路部27和行控制电路部28,其与显示部AA的栅极配线19和源极配线20连接,由此进行用于将来自驱动器21的输出信号提供给TFT17的控制。列控制电路部27和行控制电路部28具有以与TFT17同样的CG硅薄膜为基础单片地形成在阵列基板11b上,由此控制对TFT17的输出信号的提供的控制电路。该列控制电路部27和行控制电路部28在液晶面板11(阵列基板11b)的制造工序中在对栅极配线19、源极配线20、各种绝缘膜、构成TFT17的栅极电极、源极电极、漏极电极、半导体膜等进行图案化时通过已知的光刻法同时图案化在阵列基板11b上。
其中,如图4所示,列控制电路部27配置在与显示部AA的图4所示下侧的短边部相邻的位置,即在Y轴方向上配置在显示部AA与驱动器21之间的位置,形成在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横长的方形的范围中。列控制电路部27的长边尺寸为与显示部AA的短边尺寸大体相同程度的大小。该列控制电路部27具有开关电路(RGB开关电路),开关电路与配置在显示部AA的源极配线20连接,并且将来自驱动器21的输出信号中包含的图像信号分配给各源极配线20。具体地说,多个源极配线20在阵列基板11b的显示部AA中沿着X轴方向并列配置,并且分别与构成R(红色)、G(绿色)、B(蓝色)各色的像素的各TFT17连接,而列控制电路部27利用开关电路将来自驱动器21的图像信号分配、提供给R、G、B各源极配线20。另外,列控制电路部27中具备电平转换电路、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静电释放)保护电路等附属电路。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行控制电路部28配置在与显示部AA的图4所示左侧的长边部相邻的位置,形成在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纵长的方形的范围中。行控制电路部28的长边尺寸为与显示部AA的长边尺寸大体相同程度的大小。行控制电路部28具有扫描电路,其与配置于显示部AA的栅极配线19连接,并且将来自驱动器21的输出信号中包含的控制信号在规定的定时提供给各栅极配线19来对各栅极配线19依次进行扫描。具体地说,多个栅极配线19在阵列基板11b的显示部AA中沿着Y轴方向并列配置,而行控制电路部28利用扫描电路将来自驱动器21的控制信号(扫描信号)依次提供给显示部AA中图4(图1)所示的上端部位置的栅极配线19到下端部位置的栅极配线19,由此进行栅极配线19的扫描。另外,行控制电路部28中具有电平转换电路、缓冲电路、ESD保护电路等附属电路。
并且,如图4所示,在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部NAA中设有图像信号配线30,其连接上述列控制电路部27和与驱动器21连接的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可传输图像信号,并且设有控制信号配线31,其连接列控制电路部27或者行控制电路部28和与驱动器21连接的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可传输控制信号。这些图像信号配线30和控制信号配线31在后面详细说明,分别包括成为栅极配线19的第1金属膜和成为源极配线20的第2金属膜,在液晶面板11(阵列基板11b)的制造工序中在对栅极配线19和源极配线20进行图案化时通过已知的光刻法与它们同时图案化在阵列基板11b上。
如图4所示,图像信号配线30的一方(显示部AA侧)端部与列控制电路部27的沿着X轴方向的长边部连接,另一方(与显示部AA侧相反的一侧)端部与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连接,在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部NAA中,以横穿列控制电路部27和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群之间所具有的区域的形式配设。图像信号配线30分别独立地连接到沿着X轴方向并列配置的各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并且以沿着X轴方向并列多个的形式配置。将作为该图像信号配线30的连接对象的列控制电路部27与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群在X轴方向上的形成范围进行比较,列控制电路部27比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群大。这主要是由于与列控制电路部27连接的源极配线20的个数比图像信号配线30的个数多,为3倍程度。因此,图像信号配线30的两端部中的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侧的端部在X轴方向上配置在阵列基板11b的中央侧,而列控制电路部27侧的端部在X轴方向上配置在阵列基板11b的端侧,由此从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引出的图像信号配线30在从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侧向列控制电路部27侧布设的过程中按扇状扩展。详细地说,图像信号配线30从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沿着Y轴方向即沿着驱动器21的短边方向向列控制电路部27侧(显示部AA侧)引出,因此以相对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双方倾斜的方式弯曲,在X轴方向(驱动器21的长边方向)上向外扩张并且布设到列控制电路部27的长边部。也就是说,可以说图像信号配线30从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以横穿驱动器21的长边21L的形式引出,然后以向列控制电路部27(显示部AA)按扇状扩展的方式中途弯曲并被布设。换言之,图像信号配线30以随着在Y轴方向上从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接近列控制电路部27(显示部AA)而在X轴方向上接近阵列基板11b的端部(远离中央部)的方式中途弯曲并被布设。多个图像信号配线30中的图4所示的左侧一半的图像信号配线30向逆时针方向倾斜,而该图右侧一半的图像信号配线30向其相反方向即顺时针方向倾斜。
如图4所示,在控制信号配线31中,有1条的一方(显示部AA侧的)端部与列控制电路部27中的行控制电路部28侧的沿着Y轴方向的短边部连接,另一方(与显示部AA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与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连接,有4条的一方端部与行控制电路部28中的列控制电路部27侧的沿着X轴方向的短边部连接,另一方端部与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连接。一方端部与列控制电路部27连接的1条控制信号配线31传输作为控制信号的用于驱动列控制电路部27的驱动电压信号等。一方端部与行控制电路部28连接的4条控制信号配线31传输作为控制信号的扫描信号、时钟信号、电源电压信号、初始(initial)信号、开始脉冲、扫描方向的切换信号、用于驱动行控制电路部28的驱动电压信号等。
并且,如图4所示,该全部5条控制信号配线31均从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以横穿驱动器21的短边21S的形式引出再向显示部AA布设。详细地说,控制信号配线31从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沿着Y轴方向即沿着驱动器21的短边方向向与列控制电路部27侧(显示部AA侧)相反的一侧引出,然后在到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跟前的位置处以大致直角弯曲并沿着X轴方向延伸,由此横穿驱动器21的短边21S向驱动器21的安装区域外引出,然后多次弯曲并布设到列控制电路部27或者行控制电路部28。该控制信号配线31从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的引出方向为与图像信号配线30从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的引出方向大致成180°,为相反的方向。在此,控制信号配线31在驱动器21的安装区域内通过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与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之间以横穿驱动器21的短边21S的形式引出。也就是说,控制信号配线31与上述图像信号配线30不同,不配置在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部NAA中的驱动器21与列控制电路部27(显示部AA)之间所具有的区域中。换言之,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部NAA中的驱动器21与列控制电路部27(显示部AA)之间所具有的区域中不需要确保用于布设控制信号配线31的区域。因此,与假设使控制信号配线以与图像信号配线30相同的方式按扇状扩展的形式配设的情况相比,能确保在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部NAA中的驱动器21与列控制电路部27(显示部AA)之间所具有的区域中布设图像信号配线30的区域更宽广。由此,在显示部AA进一步高精细化导致图像信号配线30的个数增加的情况下,也能将驱动器21与列控制电路部27(显示部AA)之间的距离即非显示部NAA保持得小并布设图像信号配线30。而且,适合于谋求液晶显示装置10(液晶面板11)的外形的小型化、窄边框化等。
而且,如图4所示,全部5条控制信号配线31中包括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和一部分的线宽度比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宽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因此,与假设全部的控制信号配线为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情况相比,使非显示部NAA中的控制信号配线31的配线区域变小。另外,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与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相比,在使配线长度同样的情况下配线电阻低。由此,使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配线电阻变低,更适合于谋求液晶显示装置10的外形的小型化、窄边框化等。此外,以下在对控制信号配线31进行区别的情况下,对关于“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附图标记加标“A”,对关于“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附图标记加标“B”,在不进行区别而通称的情况下,不对附图标记进行加标。另外,以下将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中的与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连接的端子部设为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1,将与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连接的端子部设为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2,在对它们进行区别的情况下,对关于“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的附图标记加标“1”,对关于“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的附图标记加标“2”,在不进行区别而通称的情况下,不对附图标记进行加标。
如图4所示,与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连接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1在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群中也以与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群相邻的形式配置。也就是说,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1中包括与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群中的位于图4所示的左端的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相邻配置的端子部。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和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1沿着X轴方向3个一组并排配置。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线宽度在整个长度上大致固定。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从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1沿着Y轴方向向与列控制电路部27侧(显示部AA侧)相反的一侧引出,然后在比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靠近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的位置大致直角地弯曲再沿着X轴方向延伸,由此横穿驱动器21的短边21S向驱动器21的安装区域外引出。引出来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在规定的位置大致直角地弯曲然后沿着Y轴方向延伸而靠近列控制电路部27(显示部AA)后,在到列控制电路部27跟前的位置处大致直角地弯曲,沿着X轴方向向外延伸即靠近控制电路部28。
在此,如图6所示,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以到列控制电路部27跟前的位置处的弯曲部位(从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1侧起第3个弯曲部位)为边界包括不同的金属膜,比成为边界的弯曲部位更靠近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1侧的部分为包括下层侧的第1金属膜的第1配线部33,而离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1较远侧(列控制电路部27侧(显示部AA侧))的部分为包括隔着绝缘膜IF与第1金属膜层叠的上层侧的第2金属膜的第2配线部34。如图7和图8所示,第1配线部33和第2配线部34在上述成为边界的弯曲部位处端部彼此俯视重叠,并且以在重叠部位开口的形式通过在绝缘膜IF中形成的接触孔CH相互电连接。此外,在图7中,用虚线图示了接触孔CH。用于连接构成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第1配线部33和第2配线部34的接触孔CH在第1配线部33和第2配线部34的重叠部位设有2个,由此隔着绝缘膜IF配置在相互不同的层(layer)的第1配线部33和第2配线部34在2个部位实现了电连接。该2个接触孔CH沿着第1配线部33的宽度方向即沿着X轴方向并排配置。如图6所示,构成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第1配线部33在从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1引出到与第2配线部34连接之间中途与构成其它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第2配线部34、后述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隔着绝缘膜IF交叉。而构成除了与列控制电路部27连接的配线以外的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第2配线部34在从与第1配线部33连接到到达列控制电路部27或者行控制电路部28之间,中途与构成其它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第1配线部33隔着绝缘膜IF交叉。另外,构成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第1配线部33和第2配线部34的线宽度相互大致相等。
如图6所示,3条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包括一方端部与列控制电路部27连接的配线(1条)和一方端部与行控制电路部28连接的配线(2条)。与行控制电路部28连接的2条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中,第1配线部33从2个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1分别引出,上述2个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1被夹在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2和与列控制电路部27连接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所连接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1之间,第2配线部34从与第1配线部33的连接部位起沿着X轴方向向外延伸后大致直角地弯曲然后沿着Y轴方向延伸,从而到达行控制电路部28的短边部。其中,在与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2所相邻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1连接的构成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第1配线部33中,配置在驱动器21的安装区域外沿着X轴方向延伸部分的一部分为曲折部32。另一方面,与列控制电路部27连接的1条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中,第1配线部33从与位于端部的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相邻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1引出,而第2配线部34从与第1配线部33的连接部位沿着X轴方向向外延伸后大致直角地2次弯曲从而到达列控制电路部27的短边部,其中途的沿着X轴方向延伸部分的一部分为曲折部32。曲折部32是使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一部分按大致直角2次连续弯曲而形成的折回状部32a按相邻的折回状部32a相互反向沿着X轴方向反复排列而整体上俯视为大致之字形状曲折的形状。具有曲折部32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与不具有曲折部32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相比,延伸距离(配线长)变长并且配线电阻较高。如上所述,具有该曲折部32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包括与列控制电路部27连接的配线和与行控制电路部28连接的配线,这些列控制电路部27和行控制电路部28中内置有ESD保护电路。因此,假设在ESD导致的浪涌输入到具有曲折部32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情况下,也能使浪涌释放到ESD保护电路,从而保护行控制电路部28和列控制电路部27免受浪涌。此外,图4中简化示出了曲折部32。
如图4所示,与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连接的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2在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群中也配置于在与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群侧相反的一侧与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1群相邻的位置(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群中端部位置)。也就是说,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2以在与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群中的位于图4所示的左端的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之间隔着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1群的形式配置,在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群中配置为最靠近行控制电路部28。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和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2沿着X轴方向按2个一组并排配置。因此,与假设调换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和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的配置的情况相比,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配线长度比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配线长度短,而且具有线宽度宽的部分,因此,配线电阻进一步变低。并且,驱动器21的安装区域内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配线长度短,因此驱动器21不容易对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发生机械式的干扰,并且不容易对驱动器21所具有的电路产生噪声等影响。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从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2沿着Y轴方向向与列控制电路部27侧(显示部AA侧)相反的一侧引出,然后在比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远离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的位置大致直角地弯曲再沿着X轴方向延伸,从而横穿驱动器21的短边21S引出到驱动器21的安装区域外。引出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在规定的位置处大致直角地弯曲,沿着Y轴方向延伸而靠近列控制电路部27(显示部AA)后在到列控制电路部27跟前的位置处大致直角地弯曲并沿着X轴方向向外即靠近行控制电路部28地延伸。然后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再次大致直角地弯曲,沿着Y轴方向延伸而靠近列控制电路部27(显示部AA),然后再次大致直角地弯曲并在沿着X轴方向向外延伸的过程中横穿3条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后,大致直角地弯曲从而沿着Y轴方向延伸而到达行控制电路部28的短边部。
在此,如图6所示,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与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同样包括不同的2个金属膜。详细地说,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将横穿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前的位置处的弯曲部位(从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2侧起第5个弯曲部位)作为边界包括不同的金属膜,包括成为边界的弯曲部位离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2较近侧的部分为包括下层侧的第1金属膜的第1配线部35,而离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2较远侧(列控制电路部27侧(显示部AA侧))的部分为包括隔着绝缘膜IF层叠于第1金属膜的上层侧的第2金属膜的第2配线部36。并且,在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中,线宽度为2阶段,第1配线部35与第2配线部36相比线宽度较宽,宽度变大。也就是说,在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中,第1配线部35为线宽度较大的大宽度部分(变宽部分),该第1配线部35至少包括配置在驱动器21的安装区域内与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2连接并且横穿驱动器21的短边21S的部分,而第2配线部36为线宽度较窄的窄宽度部分(基准宽度部分),其整个区域配置在驱动器21的安装区域外,是与行控制电路部28连接的部分。在此,关于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中的包括横穿驱动器21的短边21S的部分的第1配线部35,在非显示部NAA中,与在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和显示部AA之间的区域相比配置在空间比较充裕的区域,因此该第1配线部35变宽,从而能使非显示部NAA保持小型并且适合于谋求减少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配线电阻。构成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第1配线部35和第2配线部36各自的线宽度在整个长度上大致固定(大致不变)。其中的第2配线部36的线宽度与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第1配线部33和第2配线部34)的线宽度大致相同。因此,可以说在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中,仅有第1配线部35的线宽度比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大。构成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第2配线部36在与第1配线部35连接后沿着X轴方向向外延伸的过程中隔着绝缘膜IF与成为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各第1配线部33交叉,而第1配线部35在中途不与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交叉。
然而,2条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中包括将时钟信号作为控制信号传输给行控制电路部28的配线(时钟信号控制配线)和将电源电压信号作为控制信号传输给行控制电路部28的配线(电源控制信号配线)中的至少任一个。传输时钟信号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是一种不期望在时钟信号的脉冲波形中发生钝化的配线,因此如上述那样使线宽度比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宽来降低配线电阻,由此能对TFT17提供稳定的脉冲波形的时钟信号。传输电源电压信号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是一种为了使行控制电路部28稳定地工作而不期望发生电压下降的配线,因此如上述那样使线宽度比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宽来降低配线电阻,由此能使行控制电路部28稳定地工作。并且,如图6所示,构成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相对较宽的第1配线部35如上述那样以在中途不与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交叉的方式配设,因此与假设使第1配线部以与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交叉的方式配设的情况相比,重叠面积相对变小,因此不容易由于传输给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各种信号导致传输给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时钟信号或者电源电压信号发生钝化的情况。
此外,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与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相比线宽度窄,配线电阻较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传输作为控制信号的时钟信号、电源电压信号以外的信号(例如初始信号、开始脉冲、扫描方向的切换信号等)。
如图7和图9所示,构成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第1配线部35和第2配线部36在上述成为边界的弯曲部位处端部彼此俯视重叠,并且通过以在其重叠部位开口的形式形成于绝缘膜IF的接触孔CH相互电连接。用于连接构成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第1配线部35和第2配线部36的接触孔CH在第1配线部35和第2配线部36的重叠部位设有5个,由此相互隔着绝缘膜IF配置在不同的层(layer)的第1配线部35和第2配线部36在5个部位实现了电连接。该5个接触孔CH沿着在线宽度较宽的第1配线部35的宽度方向即X轴方向大致等间隔地并排配置,其排列间隔与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接触孔CH的排列间隔大致相等。第1配线部35的线宽度比成为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第1配线部33和第2配线部34的各线宽度宽,因此与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相比能将较多的5个接触孔CH直线地并列配置。
另外,如图6所示,3条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中的与列控制电路部27连接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第1配线部33为通过全部5条控制信号配线31中最外侧(远离列控制电路部27的一侧)的配设路径,且第2配线部34为通过最内侧(靠近列控制电路部27的一侧)的配设路径,因此第1配线部33在中途隔着绝缘膜IF与构成其它4条控制信号配线31的第2配线部34、36交叉。与行控制电路部28连接且不具有曲折部32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第1配线部33为通过第2外侧的配设路径,且第2配线部34为通过第2内侧的配设路径,因此第1配线部33隔着绝缘膜IF与成为连接到行控制电路部28且具有曲折部32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和2条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各第2配线部34、36交叉。连接到行控制电路部28且具有曲折部32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第1配线部33和第2配线部34均为通过中央的配设路径,因此第1配线部33隔着绝缘膜IF与成为2条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各第2配线部36交叉。换言之,3条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均在第1配线部33横穿2条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为利用接触孔CH使其列控制电路部27侧的端部与第2配线部34的端部连接的配设路径。2条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第1配线部35相互平行并且与任一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均不交叉,第2配线部36分别隔着绝缘膜IF与成为3条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第1配线部33交叉。
此外,虽然省略详细图示,但是图像信号配线30也与控制信号配线31同样包括第1配线部和第2配线部,上述第1配线部包括与栅极配线19和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相同的第1金属膜,并且与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连接,上述第2配线部包括与源极配线20相同的第2金属膜,并且与列控制电路部27连接,构成为第1配线部与第2配线部的重叠部位通过在绝缘膜中开口形成的接触孔连接。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具备: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其具有能显示图像的显示部AA和显示部AA外的非显示部NAA;驱动器(面板驱动部)21,其装配于非显示部NAA,将对从控制电路基板(外部的信号提供源)12提供的输入信号进行处理而生成的输出信号输出到显示部AA从而驱动液晶面板11,上述驱动器(面板驱动部)21沿着液晶面板11的边部呈长条状;多个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其设于非显示部NAA,与驱动器21连接;多个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其包含于多个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以沿着驱动器21的长边21L并列的形式配置;多个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其包含于多个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以沿着驱动器21的长边21L并列的形式配置;多个图像信号配线30,其设于非显示部NAA,以从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横穿驱动器21的长边21L的形式引出并以向显示部AA按扇状扩展的方式布设,并且传输输出信号中包含的图像信号;以及多个控制信号配线31,其设于非显示部NAA,以从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横穿驱动器21的短边21S的形式引出并向显示部AA布设,并且传输输出信号中包含的控制信号。
这样,装配于液晶面板11的非显示部NAA的驱动器21对来自控制电路基板12的输入信号进行处理而生成输出信号,输出该输出信号。该驱动器21连接有设于非显示部NAA的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因此通过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利用图像信号配线30和控制信号配线31传输来自驱动器21的输出信号中包含的图像信号和控制信号并提供给显示部AA,由此进行液晶面板11的驱动。
多个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中包括多个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和多个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它们以沿着驱动器21的长边21L并列的形式配置,因此与假设使多个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沿着驱动器21的长边21L并列并使多个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沿着驱动器21的短边21S并列的情况相比,能避免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的配置区域在沿着驱动器21的短边21S的方向上大型化。由此,非显示部NAA在沿着驱动器21的短边21S的方向上保持得小,因此适合于谋求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外形的小型化、窄边框化。
而且,多个控制信号配线31以从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横穿驱动器21的短边21S的形式引出并向显示部AA布设,因此与假设按与以从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横穿驱动器21的长边21L的形式引出并以向显示部AA按扇状扩展的方式布设的图像信号配线30相似的形式布设多个控制信号配线的情况相比,在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和显示部AA之间不需要用于布设控制信号配线31的区域,因此能确保扇状扩展的图像信号配线30的配置区域更宽广。因此,在显示部AA的精细度提高导致图像信号配线30的个数增加的情况下,也能将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与显示部AA之间的距离即非显示部NAA保持得小并且布设图像信号配线30。而且更适合于谋求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外形的小型化、窄边框化等。
另外,多个控制信号配线31中至少包括: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以及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其至少一部分的线宽度比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宽。这样,横穿驱动器21的短边21S的多个控制信号配线31中包括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以及至少一部分的线宽度比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宽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因此与假设将全部的控制信号配线设为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情况相比,非显示部NAA的控制信号配线31的配线区域小。因此,降低了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配线电阻并且更适合于谋求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外形的小型化、窄边框化等。
另外,多个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中包括: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1,其连接有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并且以与多个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中位于端部的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相邻的形式配置;以及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2,其连接有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并且以在与位于端部的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之间隔着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1的形式配置。这样,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从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2以横穿驱动器21的短边21S的形式引出,上述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2以在与位于端部的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之间隔着连接有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1的形式配置,因此能使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配线长度比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配线长度短。由此,能进一步减少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配线电阻。
另外,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和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都至少具有:第1配线部33、35,其配置为相对接近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以及第2配线部34、36,其配置为相对远离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并且其一部分与第1配线部33、35的一部分重叠配置,具备绝缘膜IF,上述绝缘膜IF以介于第1配线部33、35和第2配线部34、36之间的形式配置,并且具有在第1配线部33、35与第2配线部34、36的重叠部位开口从而连接两个配线部33、34、35、36的接触孔CH,按以下方式形成绝缘膜IF:使得连接构成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第1配线部33、35和第2配线部34、36的接触孔CH的数量比连接构成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第1配线部33、35和第2配线部34、36的接触孔CH的数量多。这样,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和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构成为都至少具有通过在绝缘膜IF中开口的接触孔CH相互连接的第1配线部33、35和第2配线部34、36,因此能使非显示部NAA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和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布局的自由度变高。并且,连接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第1配线部33、35和第2配线部34、36的接触孔CH的数量比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多,因此第1配线部33、35与第2配线部34、36的连接电阻变低,适合于进一步减少配线电阻。
另外,在显示部AA,多个TFT(开关元件)17按矩阵状并列配置,而在非显示部NAA中设有:行控制电路部28,其至少与控制信号配线31中的显示部AA侧的端部连接,并且控制对TFT17的控制信号的提供;以及列控制电路部27,其至少与图像信号配线30中的显示部AA侧的端部连接,并且控制对TFT17的图像信号的提供。这样,在显示部AA中按矩阵状并列配置的多个TFT17由行控制电路部28控制至少来自控制信号配线31的控制信号的提供,并且由列控制电路部27控制至少来自图像信号配线30的图像信号的提供,由此适当地被驱动而在显示部AA中显示规定的图像。
另外,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中至少包括:时钟控制信号配线,其传输作为控制信号的时钟信号;以及电源控制信号配线,其传输作为控制信号的用于驱动行控制电路部28或者列控制电路部27的电源电压信号。在控制信号配线31中,时钟控制信号配线是一种不期望作为控制信号的时钟信号的脉冲波形发生钝化的配线,电源控制信号配线是一种为了使行控制电路部28或者列控制电路部27稳定地工作而不期望发生电压下降的配线。因此,使这些时钟控制信号配线和电源控制信号配线为至少一部分变宽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由此能降低其配线电阻。由此,能对TFT17提供稳定的脉冲波形的时钟信号,并且能使行控制电路部28或者列控制电路部27稳定地工作。
另外,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中包括具有在中途曲折的曲折部的配线,行控制电路部28和列控制电路部27中的至少任一方内置有与具有曲折部32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电连接的ESD保护电路。这样,使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包括具有曲折部32的配线,由此其配线电阻比不具有曲折部32的配线高。并且,具有曲折部32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与内置于行控制电路部28和列控制电路部27中的至少任一方的ESD保护电路电连接,因此在ESD导致的浪涌被输入具有曲折部32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情况下,也能使浪涌释放到ESD保护电路,能保护行控制电路部28和列控制电路部27免受浪涌。
另外,TFT17、行控制电路部28和列控制电路部27分别具有多晶化的硅薄膜。这样,与假设使用非晶硅薄膜的情况相比,电子迁移率高,因此适合于谋求高精细化和低耗电化。
另外,在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中,至少从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引出并横穿驱动器21的短边21S的部分(第1配线部35)的线宽度部分地变宽。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中的从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引出并横穿驱动器21的短边21S的部分在非显示部NAA中配置在相对于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与显示部AA之间的区域在空间上比较充裕的区域,因此通过使该部分部分地变宽能保持非显示部NAA小型并且适合于谋求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配线电阻的减少。另外,与假设将全部的控制信号配线31设为横穿驱动器21的短边21S的部分的线宽度部分地变宽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情况相比,驱动器21的配置区域在沿着其短边21S的方向上被小型化。
另外,控制信号配线31从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引出的方向与图像信号配线30从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引出的方向相反。这样,在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与显示部AA之间不存在控制信号配线31,因此能在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与显示部AA之间确保更宽广的扇状扩展的图像信号配线30的配线区域。由此,在该液晶显示装置10高精细化而图像信号配线30的个数变多的情况下更有用。
另外,多个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配置在驱动器21的长边21L的端部位置。这样,能在从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以横穿驱动器21的短边21S的形式引出的控制信号配线31中尽可能缩短与驱动器21重叠的部分的长度,因此不容易发生控制信号配线31与驱动器21的机械式干扰,并且对驱动器21所具有的电路不容易产生噪声等的影响。
另外,在非显示部NAA中,与驱动器21连接的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在沿着驱动器21的短边21S的方向上与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并排配设,控制信号配线31以在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与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之间通过的形式配置。这样,来自控制电路基板12的输入信号通过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提供给驱动器21。使控制信号配线31通过在沿着驱动器21的短边21S的方向上并排配设的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与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之间,由此以能横穿驱动器21的短边21S的形式布设控制信号配线31。
另外,显示面板为在一对基板11a、11b间封入液晶层(液晶)11c而成的液晶面板。这种显示装置能作为液晶显示装置10应用于各种用途,例如能应用于便携式信息终端、便携电话、笔记本个人计算机、便携式游戏机等各种电子设备。
另外,具备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4,其与液晶面板11呈相对状且配置在与显示侧相反的一侧,并且能对液晶面板11提供光。这样,能利用从背光源装置14提供的光使液晶面板11的显示部AA显示图像。
<实施方式2>
利用图10或者图1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设有检查配线37和检查端子部38。此外,针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阵列基板111b的非显示部NAA设有检查配线37,其与控制信号配线131、列控制电路部127连接从而对它们进行电检查。而且在非显示部NAA设有检查端子部38,上述检查端子部38与检查配线37中的与控制信号配线131侧、列控制电路部127侧相反侧的端部连接。用该检查配线37和检查端子部38进行的检查是在液晶面板111的制造工序中例如在安装驱动器121前的阶段进行的。检查配线37有两种:一方端部与控制信号配线131连接的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以及一方端部与列控制电路部127连接的列控制电路部用检查配线37B。检查端子部38有两种: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38A,其连接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的另一方端部;以及列控制电路部用检查端子部38B,其连接列控制电路部用检查配线37B的另一方端部。此外,以下在对检查配线37和检查端子部38进行区别的情况下,对关于“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和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的附图标记加标“A”,对关于“列控制电路部用检查配线和列控制电路部用检查端子部”的附图标记加标“B”,在不进行区别而通称的情况下,不对附图标记进行加标。其中,列控制电路部用检查端子部38B在阵列基板111b中的X轴方向上在图10所示的右侧即与行控制电路部128(控制信号配线131)的配置区域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附近配置有2个。列控制电路部用检查配线37B连接着列控制电路部用检查端子部38B和列控制电路部127中的与连接第1控制信号配线131A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短边部,2条相互平行。并且,使未图示的检查用焊盘与列控制电路部用检查端子部38B接触,由此能检查列控制电路部127中是否未发生断线、短路等电异常。
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5个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38A在阵列基板111b中的相对于控制信号配线131的配置区域在Y轴方向上位于与行控制电路部128(显示部AA)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端部附近)沿着X轴方向并排配置。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中包括: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第1检查配线)37A1,其与第1控制信号配线131A连接;以及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第2检查配线)37A2,其与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连接。而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38A中包括: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第1检查端子部)38A1,其与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1连接;以及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第2检查端子部)38A2,其与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2连接。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1和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38A1按3个一组在X轴方向上相对靠近面板侧输出端子部124群(驱动器121)地并排配置,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2和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38A2按2个一组在X轴方向上相对远离面板侧输出端子部124群(驱动器121)地并排配置。此外,以下在对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和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38A进行区别的情况下,对关于“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和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的附图标记加标“1”,对关于“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和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的附图标记加标“2”,在不进行区别而通称的情况下,不对附图标记进行加标。
如图11所示,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1包括与栅极配线119等同样的第1金属膜,并且与第1控制信号配线131A中的第2配线部134连接。详细地说,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1从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38A1沿着Y轴方向向列控制电路部127(显示部AA)延伸,中途横穿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的第2配线部136、其它第1控制信号配线131A的第2配线部134,并且以其顶端部(与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38A1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与作为连接对象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131A的第2配线部134的中途的部分(具体地说,比与第1配线部133的连接部位在X轴方向上靠外的部分)俯视时重叠的形式配置。并且,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1与作为连接对象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131A的第2配线部134的重叠部位通过在绝缘膜(图示省略)中开口形成的接触孔CH而相互电连接。此外,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1的利用接触孔CH的连接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记载的第1配线部33、35和第2配线部34、36的连接结构相同(参照图8和图9)。用于连接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1和作为连接对象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131A的第2配线部134的接触孔CH在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1与第2配线部134的重叠部位设有2个,以沿着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1的宽度方向即沿着X轴方向并排的形式设置。相互平行的3条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1中的图11所示右端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1连接到与列控制电路部127连接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131A的第2配线部134,其连接位置是第2配线部134和第1配线部133的连接部位与曲折部132之间的位置。图11所示的中央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1与行控制电路部128连接且与不具有曲折部132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131A的第2配线部134连接。图11所示的左端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1与行控制电路部128连接且与具有曲折部132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131A的第2配线部134连接。并且,用未图示的检查用焊盘来接触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38A1,可以检查在第1控制信号配线131A(特别是第2配线部134)发生了断线、短路等电异常的情况(导通状态)。
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2包括与栅极配线119等同样的第1金属膜,并且与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中的第2配线部136连接。详细地说,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2按如下形式配置:从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38A2沿着Y轴方向向行控制电路部128(显示部AA)延伸,其顶端部(与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38A2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与作为连接对象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的第2配线部136的中途部分(具体地说,是比与第1配线部135的连接部位在X轴方向上靠外的部分)俯视重叠。并且,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2与作为连接对象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的第2配线部136的重叠部位通过在绝缘膜(省略图示)中开口形成的接触孔CH相互电连接。此外,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2中的利用了接触孔CH的连接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记载的第1配线部33、35与第2配线部34、36的连接结构是同样的(参照图8和图9)。用于连接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2与作为连接对象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的第2配线部136的接触孔CH在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2与第2配线部136的重叠部位设有2个,以沿着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2的宽度方向即沿着X轴方向并排的形式设置。相互平行的2条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2中的图11所示右侧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2横穿其它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的第2配线部136,并且与连接到位于最端部的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124B2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的第2配线部136连接。图11所示左侧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2与连接到靠中央的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124B2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的第2配线部136连接。第2配线部136与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2的连接位置为比与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1的交叉位置靠近行控制电路部128的位置。
并且,使未图示的检查用焊盘与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38A2接触,由此能检查在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中是否未发生断线、短路等电异常(导通状态)。在此,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在中途线宽度发生了变化,第2配线部136比第1配线部135宽度窄,有容易发生断线等的倾向,而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与第2配线部136连接,因此能适当检查第2配线部136中有无断线等。此外,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的第1配线部135相对较宽,本来就不容易发生断线,因此即使不进行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2的检查,由第1配线部135导致发生不合格的可能性也极低。由此,适合于避免发生了不合格的液晶面板111(液晶显示装置)出厂。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非显示部NAA中设有检查配线37,上述检查配线37与控制信号配线131连接从而能检查控制信号配线131的导通状态,检查配线37中包括: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第1检查配线)37A1,其与第1控制信号配线131A连接;以及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第2检查配线)37A2,其与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中的比线宽度变宽的部分(第1配线部135)靠显示部AA的部分(第2配线部136)连接。这样,能利用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1和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2检查第1控制信号配线131A和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的导通状态。其中,在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中,比线宽度变宽的部分靠近显示部AA的线宽度较细的部分与线宽度变宽的部分相比容易发生断线,而在此连接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2就可以提高在该线宽度细的部分发生了断线的情况下通过检查来发现断线的可靠性。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中的线宽度变宽的部分本来就不容易发生断线,因此即使不进行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7A2的检查也不容易发生该液晶显示装置在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中发生了断线的状态就出厂等的情况。
<实施方式3>
根据图1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该实施方式3中,示出了从上述实施方式1变更驱动器221的构成和控制信号配线231的个数的技术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器221的短边尺寸比上述实施方式1记载的驱动器21(参照图4)大。该驱动器221在显示部AA中内置有用于保持所显示的图像的数据的VRAM(视频RAM、图形存储器),因此在短边方向上大型化。通过使用这种VRAM内置型的驱动器221可以实现液晶面板的耗电的减少。
另一方面,控制信号配线231和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24B各设有8个,比上述实施方式1记载的方案(各5个)增加了。详细地说,控制信号配线231中包括5个第1控制信号配线231A和3个第2控制信号配线231B,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24B中包括5个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24B1和3个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24B2。8个控制信号配线231从全部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24B向与显示部AA侧相反的一侧引出然后弯曲,以横穿驱动器221的短边221S的形式布设。这样,即使控制信号配线231的个数比上述实施方式1增加,由于驱动器221为VRAM内置型,其短边尺寸变大,因此能使全部的控制信号配线231以横穿驱动器221的短边221S的形式配设。由此,在非显示部NAA的驱动器221与显示部AA之间的区域中能充分确保按扇状扩展的形式配设的图像信号配线230的布设区域。根据以上方案,不会产生为了确保图像信号配线230的布设区域而扩大非显示部NAA的需要,因此适合于谋求阵列基板211b的小型化和窄边框化等。
<实施方式4>
根据图1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该实施方式4中,示出了从上述实施方式1变更了第2控制信号配线331B的第1配线部335的线宽度的技术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331B的第1配线部335的线宽度在中途发生了变更,具有宽度窄部分39和宽度宽部分40。详细地说,构成第2控制信号配线331B的第1配线部335从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324B2到第2个弯曲部位为止的部分即与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324B2连接而横穿驱动器321的短边321S的部分为线宽度较窄的宽度窄部分39,而剩余的部分即从上述第2个弯曲部位到与第2配线部336的连接部位为止的部分为线宽度较宽的宽度宽部分40。宽度窄部分39涵盖驱动器321的安装区域的内外而配置,宽度宽部分40的整个区域配置在驱动器321的安装区域外。另外,宽度窄部分39的线宽度与第2配线部336的线宽度大致相等。这样,将第2控制信号配线331B中的从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324B2到横穿驱动器321的短边321S的位置为止的部分设为宽度窄部分39,因此更适合于面板侧输出端子部324与面板侧输入端子部323之间所具有的间隔窄的情况,也就是说更适合于例如对阵列基板311b进一步进行小型化和窄边框化,驱动器321的短边321S的尺寸变短的情况。
<实施方式5>
利用图1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在该实施方式5中,示出了从上述实施方式4变更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424B1、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424B2、第1控制信号配线431A和第2控制信号配线431B的配置并且变更第1配线部435的线宽度的技术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4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424B2在X轴方向上被夹在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424B1之间而配置。详细地说,与列控制电路部427连接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431A所连接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424B1配置在与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424A群相邻的位置,而2个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424B2配置在被夹在与列控制电路部427连接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431A所连接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424B1和与行控制电路部428连接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431A所连接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424B1之间的位置。第2控制信号配线431B的配设路径与上述实施方式1记载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配设路径大致同样(参照图4)。另外,与行控制电路部428连接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431A的配设路径与上述实施方式1记载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配设路径大致同样(参照图4)。而且,第2控制信号配线431B与上述实施方式4同样,第1配线部435的线宽度在中途发生了变更,具有宽度窄部分439和宽度宽部分440。详细地说,在构成第2控制信号配线431B的第1配线部435中,从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424B2到第2个弯曲部位为止的部分即与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424B2连接并横穿驱动器421的短边421S的部分为线宽度较宽的宽度宽部分440,而剩余的部分即从上述第2个弯曲部位到与第2配线部436的连接部位为止的部分为线宽度较窄的宽度窄部分439。另外,宽度窄部分439的线宽度与第2配线部436的线宽度大致相等。
<实施方式6>
根据图1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在该实施方式6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使第2控制信号配线531B的第1配线部535和第2配线部536的线宽度的大小关系反转的技术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531B中,第2配线部536与第1配线部535相比,线宽度变宽了。也就是说,在第2控制信号配线531B中,至少包括配置在驱动器521的安装区域内而与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524B2连接并且横穿驱动器521的短边521S的部分的第1配线部535是线宽度较窄的宽度窄部分,而整个区域配置在驱动器521的安装区域外并与行控制电路部528连接的部分即第2配线部536为线宽度较宽的宽度宽部分。构成第2控制信号配线531B的第1配线部535和第2配线部536各自的线宽度在整个长度上大致固定(大致不变)。其中的第1配线部535的线宽度与第1控制信号配线531A(第1配线部533和第2配线部534)的线宽度大致相同。因此,可以说第2控制信号配线531B中仅有第2配线部536比第1控制信号配线531A的线宽度宽。这样,第2控制信号配线531B中的从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524B2到横穿驱动器521的短边521S的位置为止的第1配线部535的宽度窄,因此更适合于面板侧输出端子部524与面板侧输入端子部523之间所具有的间隔窄的情况,也就是说更适合于例如对阵列基板511b进一步进行小型化和窄边框化,驱动器521的短边521S的尺寸变短的情况。
<实施方式7>
利用图1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在该实施方式7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变更了第1控制信号配线631A和第2控制信号配线631B的配设路径的技术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与行控制电路部628连接且具有曲折部632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631A的第2配线部634的一部分形成有曲折部632。曲折部632配置在第2配线部634中的与第1配线部633的连接部位附近。第2控制信号配线631B按如下路径配设:其第1配线部635横穿驱动器621的短边621S并且沿着X轴方向向外延伸然后大致直角地弯曲,向列控制电路部627沿着Y轴方向延伸之后,以相对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倾斜的方式弯曲,在X轴方向上向外扩展地延伸规定距离,其顶端部与第2配线部636连接。
<实施方式8>
利用图1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在该实施方式8中,示出在上述实施方式7记载的方案中追加与上述实施方式2同样的检查配线737和检查端子部738的技术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2、7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检查配线737和检查端子部738均包括与各控制信号配线731A、731B的第1配线部733、735同样的第1金属膜,分别设有与各控制信号配线731A、731B的个数相同的数目(5个)。检查配线737从检查端子部738沿着Y轴方向延伸并且通过未图示的接触孔与各控制信号配线731A、731B的第2配线部734、736连接。
<实施方式9>
利用图1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在该实施方式9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变更了第1控制信号配线831A的配设路径的技术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831A按如下形式配设:第1配线部833与第2控制信号配线831B交叉,而第2配线部834不相互交叉。具体地说,在与列控制电路部827连接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831A中,其第1配线部833从与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824B2相邻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824B1引出并且按与第2控制信号配线831B交叉的方式配设,第2配线部834具有曲折部832并且按不与其它第1控制信号配线831A交叉就与列控制电路部827连接的方式配设。在与行控制电路部828连接并且不具有曲折部832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831A中,其第1配线部833从与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824A群相邻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824B1引出并且按与第2控制信号配线831B交叉的形式配设,而第2配线部834按不与其它第1控制信号配线831A交叉就与行控制电路部828连接的方式配设。与行控制电路部828连接并且具有曲折部832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831A中,其第1配线部833从被夹在与其它第1控制信号配线831A连接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824B1之间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824B1引出,并且按与第2控制信号配线831B交叉的形式配设,而第2配线部834具有曲折部并且按不与其它第1控制信号配线831A交叉就与行控制电路部828连接的方式配设。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如下配线构成:第1控制信号配线831A与第2控制信号配线831B相互交叉,而第1控制信号配线831A彼此不交叉并且第2控制信号配线831B彼此不交叉。
<实施方式10>
利用图1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在该实施方式10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变更了第1控制信号配线931A和第2控制信号配线931B的配设路径等的技术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信号配线931按不相互交叉的形式配设,为此成为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924B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924B1和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924B2的配置与上述实施方式1记载的方案相反。具体地说,第2控制信号配线931B所连接的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924B2在面板侧输出端子部924群中也按与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924A群相邻的形式配置,而第1控制信号配线931A所连接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924B1在面板侧输出端子部924群中也配置于在与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924A群侧相反的一侧与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924B2群相邻的位置(在面板侧输出端子部924群中最端部的位置)。
在与列控制电路部927连接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931A中,其第1配线部933从位于最端部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924B1引出地配设,而第2配线部934具有曲折部932并且按与列控制电路部927连接的方式配设。在与行控制电路部928连接且不具有曲折部932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931A中,其第1配线部933从与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924B2相邻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924B1引出地配设,而第2配线部934按与其它第2配线部934平行并且与行控制电路部928连接的方式配设。在与行控制电路部928连接且具有曲折部932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931A中,其第1配线部933从夹在与其它第1控制信号配线931A连接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924B1之间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924B1引出地配设,而第2配线部934按与其它第2配线部934平行并且与行控制电路部928连接的方式配设。在2条第2控制信号配线931B中,第1配线部935和第2配线部936按分别平行于与行控制电路部928连接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931A的第1配线部933和第2配线部934的形式配设。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线构成为:第1控制信号配线931A彼此不交叉且第2控制信号配线931B彼此不交叉,而且第1控制信号配线931A与第2控制信号配线931B不相互交叉。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受根据上述记载和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限定,例如如下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外部连接端子部、面板侧输入端子部和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包括构成栅极配线等的第1金属膜的技术方案,但是该各端子部也可以包括构成源极配线等的第2金属膜。
(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图像信号配线和控制信号配线中的第1配线部包括构成栅极配线等的第1金属膜,第2配线部包括构成源极配线等的第2金属膜的技术方案,但是也可以是第1配线部包括第2金属膜,第2配线部包括第1金属膜的构成。
(3)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控制信号配线的第1配线部的形成范围和第2配线部的形成范围也能适当变更。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除了实施方式6以外)中,示出了第2控制信号配线中的第2配线部的线宽度比第1配线部(宽度宽部分)的线宽度窄并且与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线宽度大致相等的技术方案,但是也可以使第2控制信号配线中的第2配线部的线宽度比第1配线部(宽度宽部分)的线宽度窄并且比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线宽度宽,或者反过来,比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线宽度窄。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6中,示出了第2控制信号配线中的第1配线部的线宽度比第2配线部的线宽度窄并且与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线宽度大致相等的技术方案,但是也可以使第2控制信号配线中的第1配线部的线宽度比第2配线部的线宽度窄并且比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线宽度宽,或者反过来,比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线宽度窄。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第2控制信号配线中的第1配线部和第2配线部的线宽度相互大致相等并且比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线宽度宽,也就是说第2控制信号配线在整个长度上为大致固定的线宽度。
(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和从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引出的控制信号配线的第1配线部均包括第1金属膜的构成,但是也可以构成为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和从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引出的控制信号配线的第1配线部均包括第2金属膜。除此以外,也可以构成为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和从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引出的控制信号配线的第1配线部包括相互不同的金属膜,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在绝缘膜中的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和第1配线部双方重叠的部分形成接触孔即可。
(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图像信号配线和控制信号配线包括不同的两种金属膜的构成的技术方案,但是也可以使图像信号配线和控制信号配线包括两种以上不同的金属膜。例如,在使金属膜的种类为“3”的情况下,图像信号配线和控制信号配线可以包括:分别包括第1金属膜的第1配线部;包括隔着绝缘膜层叠于第1金属膜的第2金属膜的第2配线部;以及包括隔着绝缘膜层叠于第2金属膜的第3金属膜的第3配线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第1配线部、第2配线部、第3配线部中使线宽度分别不同来形成3种线宽度(与金属膜的数量数目相同的线宽度),或者使2个配线部为相同的线宽度,仅剩余的1个配线部为不同的线宽度。
(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第1控制信号配线和第2控制信号配线中,用于连接第1配线部和第2配线部的接触孔的数量不同的构成的技术方案,但是也可以在第1控制信号配线和第2控制信号配线中使接触孔的数量为相同的数目。在这种情况下,关于接触孔对第1配线部与第2配线部的连接面积,优选第2控制信号配线比第1控制信号配线大。另外,也可以构成为第1控制信号配线与第2控制信号配线相比接触孔的数量多的构成。
(8)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也能适当变更用于连接构成控制信号配线的第1配线部和第2配线部的接触孔的具体数量。
(9)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控制信号配线从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的引出方向相对于图像信号配线从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的引出方向为180°以外的角度。
(10)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也能适当变更控制信号配线的具体个数。在这种情况下,能适当变更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具体个数和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具体个数,可以采用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个数比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个数少的构成、第1控制信号配线和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个数为相同数目的构成。另外,能适当变更利用控制信号配线传输的具体信号种类。
(1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第1控制信号配线群中包括与列控制电路部连接的配线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使第2控制信号配线群中包括与列控制电路部连接的配线。
(1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第1控制信号配线群中包括具有曲折部的配线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代替曲折部而使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线宽度局部变窄,从而也能提高配线电阻。只要能在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中途设有用于提高配线电阻的“电阻部”即可,也可以设置曲折部以外的结构物。
(13)上述实施方式2中记载的检查配线和检查端子部是在液晶面板的制造工序中进行的检查中使用的,但是也可以将它们用作液晶面板的驱动的配线和端子部。
(14)除了上述实施方式2以外,也能适当变更检查配线对控制信号配线的具体连接位置。例如,也能使检查配线与控制信号配线中的第1配线部连接。另外,检查配线和检查端子部也可以不由第1金属膜构成而是由第2金属膜构成。而且,也可以使检查配线和检查端子部由相互不同的金属膜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在绝缘膜中的检查配线和检查端子部双方重叠的部分形成接触孔即可。
(15)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示出了对全部的控制信号配线分别独立地连接检查配线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仅对一部分控制信号配线连接检查配线。另外,也可以对多个控制信号配线连接1条检查配线。
(16)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示出了从实施方式1将驱动器变更为VRAM内置型并且增加控制信号配线的个数的技术方案,但是也可以采用从实施方式1将驱动器变更为VRAM内置型,不变更控制信号配线的个数的构成。另外,也可以从实施方式1将驱动器变更为VRAM内置型,使控制信号配线的个数减少。
(17)除了上述实施方式4、5以外,也可以适当变更第2控制信号配线中的第1配线部的宽度宽部分和宽度窄部分的具体形成范围。
(18)在上述实施方式4、5中示出了第2控制信号配线中的第1配线部具有两种线宽度的技术方案,但是也可以构成为使第2控制信号配线中的第1配线部具有3种以上的线宽度。
(19)在上述实施方式5中,示出了与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配置一起变更第2控制信号配线中的第1配线部的宽度宽部分的形成范围(宽度窄部分的形成范围)的情况,但是也可以按实施方式5的记载而仅变更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配置,或者按实施方式5的记载而仅变更第2控制信号配线中的第1配线部的宽度宽部分的形成范围(宽度窄部分的形成范围)。
(20)在上述实施方式6中,示出了第2控制信号配线中的第2配线部在整个长度上形成得宽度宽的技术方案,但是也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4、5的记载同样,构成为使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第2配线部部分地形成为宽度宽,兼具宽度宽部分和宽度窄部分。而且,第2控制信号配线中的第2配线部也可以是具有3种以上线宽度的构成。
(21)也可以在上述实施方式4~6、9、10记载的构成中追加实施方式2记载的构成,也就是说追加检查配线和检查端子部。
(22)在上述实施方式9中,构成为第1控制信号配线和第2控制信号配线交叉,而第1控制信号配线彼此不交叉,且第2控制信号配线彼此不交叉,因此例如可以使第1控制信号配线仅包括第1金属膜和第2金属膜中的一方,而第2控制信号配线仅包括第1金属膜和第2金属膜中的另一方。
(23)作为上述实施方式10的变形例,可以使全部的控制信号配线由单一的金属膜(第1金属膜或者第2金属膜)构成。
(2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行控制电路部配置在阵列基板的一方长边侧的端部的技术方案,但是在阵列基板的一对长边侧的端部配置一对行控制电路部的构成中也能应用本发明。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在面板侧输出端子部群中的驱动器的长边的两端侧分别配置多个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即可。
(25)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也能适当变更各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的具体配置、各控制信号配线的具体配设路径等。
(2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阵列基板的非显示部设置列控制电路部和行控制电路部的情况,但是也可以省略列控制电路部和行控制电路部。在这种情况下,能使控制信号配线的线宽度全部相同。另外,除此以外,也可以在设有列控制电路部和行控制电路部的阵列基板中使控制信号配线的线宽度全部相同。
(2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TFT、列控制电路部和行控制电路部具有作为半导体膜的CG硅薄膜的构成的技术方案,但是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使用包括非晶硅(a‐Si)或者氧化物半导体(IGZO:InGaZnOx)等的半导体膜。
(2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呈纵长的方形的液晶面板,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成横长的方形的液晶面板、成正方形的液晶面板。
(29)对上述各实施方式记载的液晶面板层叠触摸面板、视差屏障面板(开关液晶面板)等功能性面板的形式装配成的装置也包含于本发明。
(3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边光型作为液晶显示装置所具备的背光源装置,但是使用直下型的背光源装置而成的装置也包含于本发明。
(3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具备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的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利用外光进行显示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在这种情况下能省略背光源装置。
(3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TFT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但是也可以应用于使用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另外除了进行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也能应用于进行黑白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3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使用液晶面板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使用其它种类的显示面板(PDP(等离子显示器面板)、有机EL面板等)的显示装置。在这种情况下,能省略背光源装置。
(3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分类为小型或者中小型,应用于便携式信息终端、便携电话、笔记本个人计算机、数字数字相框、便携式游戏机、电子墨水屏等各种电子设备等的液晶面板,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画面尺寸例如为20英寸~90英寸的分类为中型或者大型(超大型)的液晶面板。在这种情况下,能将液晶面板应用于电视接收装置、电子公告牌(数字标牌)、电子黑板等电子设备。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1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a:CF基板(基板);11b、111b、211b、311b、511b:阵列基板(基板);11c:液晶层(液晶);12:控制电路基板(外部的信号提供源);14: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7:TFT(开关元件);21、121、221、321、421、521、621:驱动器(面板驱动部);21L:长边;21S、221S、321S、421S、521S、621S:短边;23、123、323、423、523: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4、124、324、524、924: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A、424A、824A: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B、124B、224B、324B、524B、924B: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B1、124B1、224B1、424B1、924B1: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B2、124B2、224B2、324B2、424B2、524B2、824B2、924B2: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7;127;427;627;927:列控制电路部;28、128、228、428、528、628、928:行控制电路部;30;230:图像信号配线;31、131、231、931:控制信号配线;31A、131A、231A、431A、531A、631A、731A、831A、931A:第1控制信号配线;31B、131B、231B、331B、431B、531B、631B、731B、831B、931B:第2控制信号配线(时钟控制信号配线;电源控制信号配线);32、132、632、832、932:曲折部;33、133、533、633、733、833、933:第1配线部;34、134、534、634、734、834、934:第2配线部;35、135、335、435、535、635、735、935:第1配线部;36;136、336、436、536、636、736、936:第2配线部;37;737:检查配线;37A: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检查配线);37A1: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第1检查配线);37A2: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第2检查配线);AA:显示部;CH:接触孔;IF:绝缘膜;NAA:非显示部。

Claims (15)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显示面板,其具有能显示图像的显示部和上述显示部外的非显示部;
面板驱动部,其装配于上述非显示部,将对从外部的信号提供源提供的输入信号进行处理而生成的输出信号输出到上述显示部从而驱动上述显示面板,上述面板驱动部沿着上述显示面板的边部呈长条状;
多个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其设于上述非显示部,与上述面板驱动部连接;
多个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其包含于上述多个面板侧输出端子部,以沿着上述面板驱动部的长边并列的形式配置;
多个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其包含于上述多个面板侧输出端子部,以沿着上述面板驱动部的长边并列的形式配置;
多个图像信号配线,其设于上述非显示部,以从上述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横穿上述面板驱动部的长边的形式引出并以向上述显示部按扇状扩展的方式布设,并且传输上述输出信号中包含的图像信号;以及
多个控制信号配线,其设于上述非显示部,以从上述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横穿上述面板驱动部的短边的形式引出并向上述显示部布设,并且传输上述输出信号中包含的控制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多个控制信号配线中至少包括:第1控制信号配线;以及第2控制信号配线,其至少一部分的线宽度比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线宽度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多个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中包括: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其连接有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并且以与上述多个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中的位于端部的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相邻的形式配置;以及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其连接有上述第2控制信号配线,并且以在与位于上述端部的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之间隔着上述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的形式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和上述第2控制信号配线都至少具有:第1配线部,其配置为相对接近上述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以及第2配线部,其配置为相对远离上述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并且其一部分与上述第1配线部的一部分重叠配置,
具备绝缘膜,上述绝缘膜以介于上述第1配线部和上述第2配线部之间的形式配置,并且具有在上述第1配线部与上述第2配线部的重叠部位开口从而连接两配线部的接触孔,
按以下方式形成上述绝缘膜:使得连接构成上述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上述第1配线部和上述第2配线部的上述接触孔的数量比连接构成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上述第1配线部和上述第2配线部的上述接触孔的数量多。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在上述显示部中,多个开关元件按矩阵状并列配置,而在上述非显示部中设有:行控制电路部,其至少与上述控制信号配线中的上述显示部侧的端部连接,并且控制对上述开关元件的上述控制信号的提供;以及列控制电路部,其至少与上述图像信号配线中的上述显示部侧的端部连接,并且控制对上述开关元件的上述图像信号的提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第2控制信号配线中至少包括:时钟控制信号配线,其传输作为上述控制信号的时钟信号;以及电源控制信号配线,其传输作为上述控制信号的用于驱动上述行控制电路部或者上述列控制电路部的电源电压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5或者6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中包括具有在中途曲折的曲折部的配线,
上述行控制电路部和上述列控制电路部中的至少任一方内置有与具有上述曲折部的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电连接的ESD保护电路。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开关元件、上述行控制电路部和上述列控制电路部分别具有多晶化的硅薄膜。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在上述第2控制信号配线中,至少从上述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引出并横穿上述面板驱动部的上述短边的部分的线宽度部分地变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
在上述非显示部中设有检查配线,上述检查配线与上述控制信号配线连接从而能检查上述控制信号配线的导通状态,
上述检查配线中包括:第1检查配线,其与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连接;以及第2检查配线,其与上述第2控制信号配线中的比线宽度变宽的部分靠近上述显示部的部分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控制信号配线从上述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引出的方向与上述图像信号配线从上述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引出的方向相反。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多个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配置在上述面板驱动部的长边的端部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在上述非显示部中,与上述面板驱动部连接的面板侧输入端子部在沿着上述面板驱动部的上述短边的方向上与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并排配设,
上述控制信号配线以在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和上述面板侧输入端子部之间通过的形式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面板为在一对基板间封入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
具备照明装置,上述照明装置与上述液晶面板呈相对状且配置在与显示侧相反的一侧,并且能对上述液晶面板提供光。
CN201480007417.9A 2013-02-26 2014-02-13 显示装置 Active CN1049692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35695 2013-02-26
JP2013035695 2013-02-26
PCT/JP2014/053252 WO2014132799A1 (ja) 2013-02-26 2014-02-13 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69283A true CN104969283A (zh) 2015-10-07
CN104969283B CN104969283B (zh) 2017-06-16

Family

ID=514280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7417.9A Active CN104969283B (zh) 2013-02-26 2014-02-13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875699B2 (zh)
JP (1) JP5976195B2 (zh)
CN (1) CN104969283B (zh)
WO (1) WO2014132799A1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94370A (zh) * 2016-08-17 2016-11-0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外围电路静电释放防护方法
CN108399869A (zh) * 2017-02-06 2018-08-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光面板、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8614377A (zh) * 2018-03-02 2018-10-02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
CN110060648A (zh) * 2019-05-17 2019-07-26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及驱动集成电路
CN111133496A (zh) * 2017-09-29 2020-05-08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设备、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显示设备的制造装置
CN113341620A (zh) * 2020-03-02 2021-09-03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TWI753790B (zh) * 2020-08-21 2022-01-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畫素陣列基板
WO2023240796A1 (zh) * 2022-06-15 2023-12-21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80367B (zh) * 2012-07-20 2017-03-08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JP6560887B2 (ja) 2015-04-08 2019-08-1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トランジスタ基板および表示装置
CN205263423U (zh) * 2015-12-30 2016-05-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05427748B (zh) 2016-01-04 2018-10-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
CN205539837U (zh) * 2016-04-15 2016-08-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2019117315A (ja) * 2017-12-27 2019-07-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表示装置の検査方法。
CN110557887B (zh) * 2018-05-31 2021-10-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路对位组件及显示装置
KR20200053720A (ko) * 2018-11-08 2020-05-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JP7181824B2 (ja) * 2019-03-22 2022-12-0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TWI714376B (zh) * 2019-12-04 2020-12-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KR20210130333A (ko) * 2020-04-21 2021-11-0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및 그 검사방법
CN111985547A (zh) * 2020-08-11 2020-11-24 华侨大学 一种基于注意力引导生成学习的跨分辨率车辆再辨识方法
CN112349714B (zh) * 2020-11-30 2022-12-2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24537A (ja) * 2000-10-17 2002-04-26 Casio Comput Co Ltd 半導体チップの接合構造およびその構造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JP2002131774A (ja) * 2000-10-27 2002-05-09 Kyocera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TW508628B (en) * 2000-03-17 2002-11-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1110443A (zh) * 2006-07-21 2008-01-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基板、其制造方法和具有显示基板的显示设备
JP2009053390A (ja) * 2007-08-27 2009-03-12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電気光学パネル、パネル検査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2012073556A (ja) * 2010-09-30 2012-04-12 Casio Comput Co Ltd 液晶表示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02483888A (zh) * 2009-09-02 2012-05-30 夏普株式会社 器件基板
CN102804388A (zh) * 2009-06-18 2012-11-28 夏普株式会社 半导体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45637B2 (ja) * 2002-11-25 2008-09-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JP4815868B2 (ja) * 2005-05-10 2011-11-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KR101274037B1 (ko) * 2006-09-25 2013-06-1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JP2010169803A (ja) * 2009-01-21 2010-08-05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0243524A (ja) 2009-04-01 2010-10-28 Sony Corp 電気光学装置
RU2486577C1 (ru) * 2009-06-10 2013-06-27 Шарп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Схема управления дисплеем и одноплатный модуль, включающий в себя такую схему
KR101341907B1 (ko) * 2009-09-29 2013-12-1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용 구동회로 및 이의 구동방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08628B (en) * 2000-03-17 2002-11-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02124537A (ja) * 2000-10-17 2002-04-26 Casio Comput Co Ltd 半導体チップの接合構造およびその構造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JP2002131774A (ja) * 2000-10-27 2002-05-09 Kyocera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CN101110443A (zh) * 2006-07-21 2008-01-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基板、其制造方法和具有显示基板的显示设备
JP2009053390A (ja) * 2007-08-27 2009-03-12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電気光学パネル、パネル検査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CN102804388A (zh) * 2009-06-18 2012-11-28 夏普株式会社 半导体装置
CN102483888A (zh) * 2009-09-02 2012-05-30 夏普株式会社 器件基板
JP2012073556A (ja) * 2010-09-30 2012-04-12 Casio Comput Co Ltd 液晶表示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94370A (zh) * 2016-08-17 2016-11-0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外围电路静电释放防护方法
CN106094370B (zh) * 2016-08-17 2019-11-05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外围电路静电释放防护方法
CN108399869A (zh) * 2017-02-06 2018-08-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光面板、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133496A (zh) * 2017-09-29 2020-05-08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设备、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显示设备的制造装置
CN108614377A (zh) * 2018-03-02 2018-10-02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
CN110060648A (zh) * 2019-05-17 2019-07-26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及驱动集成电路
CN113341620A (zh) * 2020-03-02 2021-09-03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13341620B (zh) * 2020-03-02 2024-02-23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TWI753790B (zh) * 2020-08-21 2022-01-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畫素陣列基板
WO2023240796A1 (zh) * 2022-06-15 2023-12-21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4132799A1 (ja) 2017-02-02
US9875699B2 (en) 2018-01-23
CN104969283B (zh) 2017-06-16
US20150332644A1 (en) 2015-11-19
WO2014132799A1 (ja) 2014-09-04
JP5976195B2 (ja) 2016-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69283A (zh) 显示装置
US10802358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signal lines routed to decrease size of non-display area
US10303291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touch detection method of display device
CN107221536B (zh) 阵列基板、异形显示器及显示装置
US10809851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touch detection method of display device
US9811169B2 (en) Flexible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having the same, keyboard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reof
US9570021B2 (en) Array substrate,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00292898A1 (en)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US10964284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board and display panel
CN104704546A (zh) 半导体装置和显示装置
US10262590B2 (en)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CN104641285A (zh) 半导体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04704547A (zh) 半导体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04246860A (zh) 矩阵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05280648B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948859A (zh)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01149547A (zh) 显示装置
US20110187955A1 (en) Display device
KR102262709B1 (ko) 평판표시장치
US11528814B2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6184708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控制方法、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