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41620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41620A
CN113341620A CN202110226166.5A CN202110226166A CN113341620A CN 113341620 A CN113341620 A CN 113341620A CN 202110226166 A CN202110226166 A CN 202110226166A CN 113341620 A CN113341620 A CN 1133416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ing
synchronization
disposed
exposed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2616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41620B (zh
Inventor
藤川阳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3416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416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416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416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06Circuit arrangements or driving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single liquid crystal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Input devices, e.g. touch pan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4Colour 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2Conductors connecting driver circuitry and terminals of pan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4Drivers integrated on the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86Wiring, e.g. gate line, drain lin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6Details of scanning methods, e.g. sampling time, grouping of sub areas or time sharing with display driv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Structure Of Printed Boards (AREA)

Abstract

容易地进行同步布线的配置。显示装置(10)具备:第一构件(20);第二构件(21),其具有被第一构件(20)覆盖的覆盖部(21B)和未被第一构件(20)覆盖而露出的露出部(21A);图像布线(27),其至少配置于覆盖部(21B);多个信号供给部(12),其配置为在露出部(21A)隔开间隔排列,向图像布线(27)供给图像信号;多个同步端子(31B4),其分别配置于露出部(21A)中的多个信号供给部(12)的配置区域,与信号供给部(12)连接;以及同步布线(49),其与至少逐个的同步端子(31B4)的每一个连接,传输用于使多个信号供给部(12)同步的同步信号,且至少包含以橫跨露出部(21A)和覆盖部(21B)的方式配置的第一同步布线(49α)。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已知有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所具备的液晶显示面板的下玻璃基板的从上玻璃基板突出的突出部的上表面,串联设置有四个半导体芯片搭载区域。在半导体芯片搭载区域内的右侧及其附近设有包含电源用连接端子的电源线。在柔性布线基板的膜的带状部的下表面设置有电源用中继布线,该电源用中继布线将对各半导体芯片搭载区域所设置的电源线中的相邻接触的电源线彼此连接。由此,能够减小柔性布线基板的膜的带状部的宽度,并且能够形成单面布线的简单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158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对搭载有四个半导体芯片的液晶显示面板连接有一张柔性布线基板的构成为前提,在该前提构成中能够减小柔性布线基板的占有面积,并且能够形成单面布线的简单结构。然而,近年来,处理图像信号的半导体芯片的高功能化正在发展,与此相伴,期望在多个半导体芯片之间实现同步。但是,难以确保用于取得同步的布线的配置空间。
本案说明书记载的技术基于上述情况完成,目的在于容易地进行同步布线的配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1)与本申请说明书记载的技术有关的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构件,其包含在面内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第二构件,其具有覆盖部和露出部,所述覆盖部在面内包含所述显示区域并被所述第一构件覆盖,所述露出部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外且未被所述第一构件覆盖并露出;图像布线,其至少配置于所述覆盖部;多个信号供给部,其配置为在所述露出部隔开间隔排列,并向所述图像布线供给图像信号;多个同步端子,其分别配置于所述露出部中的多个所述信号供给部的配置区域,并与所述信号供给部连接;同步布线,其为与分别配置在多个所述信号供给部的配置区域中的至少逐个的所述同步端子的每一个连接,且传输用于多个所述信号供给部同步的同步信号的同步布线,所述同步布线至少包括以橫跨所述露出部和所述覆盖部的方式配置的第一同步布线。
(2)此外,所述显示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1)的基础上,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柔性基板,在所述露出部中,所述柔性基板连接于所述信号供给部的与所述覆盖部侧相反的一侧,在所述同步布线包括以至少橫跨所述露出部和所述柔性基板的方式配置的第二同步布线。
(3)此外,所述显示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2)的基础上,所述柔性基板沿多个所述信号供给部的排列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与此相对地,所述显示装置具备分别与多个所述柔性基板的与所述第二构件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接的印刷基板,所述第二同步布线以橫跨所述露出部、所述柔性基板和所述印刷基板的方式配置。
(4)此外,所述显示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1)~上述(3)中任一个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同步布线和所述第二同步布线分别具有多条,多条所述第一同步布线分别传输相同种类的信号作为所述同步信号,多条所述第二同步布线分别传输相同种类且与由所述第一同步布线传输的信号不同的种类的信号作为所述同步信号。
(5)此外,所述显示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1)~上述(4)中任一个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同步布线至少具有:橫跨布线构成部,其以橫跨所述露出部和所述覆盖部的方式配置,并与所述同步端子连接;以及覆盖布线构成部,其在所述第二构件中选择地配置于所述覆盖部,并由电阻比所述橫跨布线构成部低的导电膜构成。
(6)此外,所述显示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5)的基础上,包括扫描布线,其至少配置于所述覆盖部,并隔着绝缘膜与所述图像布线交叉,所述橫跨布线构成部由与所述扫描布线相同的导电膜构成,所述覆盖布线构成部由与所述图像布线相同的导电膜构成。
(7)此外,所述显示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5)或上述(6)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同步布线具有第二覆盖布线构成部,其在所述第二构件中选择性地配置于所述覆盖部,由与所述橫跨布线构成部相同的导电膜构成,而且配置成隔着绝缘膜与所述覆盖布线构成部重叠。
(8)此外,所述显示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5)~上述(7)中任一个的基础上,包括虚设布线,其在所述覆盖部中的未配置所述图像布线的部分,以沿所述图像布线的方式延伸,且与所述覆盖布线构成部交叉的方式配置,与所述图像布线、所述信号供给部以及所述同步布线均不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布线中,所述覆盖布线构成部中至少与所述虚设布线交叉的部分由隔着绝缘膜与所述虚设布线位于不同层的导电膜构成。
(9)此外,所述显示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1)~上述(4)中任一个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同步布线具有:橫跨布线构成部,其以橫跨所述露出部和所述覆盖部的方式配置,并与所述同步端子连接;以及覆盖布线构成部,其在所述第二构件中选择性地配置于所述覆盖部,由与所述橫跨布线构成部相同的导电膜构成,所述覆盖布线构成部由多个分割覆盖布线构成部构成,多个所述分割覆盖布线构成部以相互平行的方式配置。
(10)此外,所述显示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1)~上述(9)中任一个的基础上,包括密封部,其介于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覆盖部的外周端部之间,并通过包围内部空间来进行密封,所述第一同步布线至少具有:橫跨布线构成部,其配置为橫跨所述露出部和所述覆盖部,并横穿所述密封部,且与所述同步端子连接;以及覆盖布线构成部,其在所述第二构件中有选择地配置于所述覆盖部,以与所述密封部平行的方式延伸。
(11)此外,所述显示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1)~上述(10)中任一个的基础上,所述同步布线包含露出同步布线,其在所述第二构件中选择性地配置于所述露出部,且线宽大于所述第一同步布线的线宽。
(12)此外,所述显示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1)~上述(11)中任一个的基础上,包括:位置检测电极,其配置于所述覆盖部,在与进行位置输入的位置输入体之间形成静电电容来检测所述位置输入体的输入位置;以及位置检测布线,其配置为橫跨所述露出部和所述覆盖部,与所述信号供给部和所述位置检测电极连接,并传输位置检测信号。
(13)此外,所述显示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1)~上述(12)中任一个的基础上,包括:导电层,其配置于所述第一构件中的与所述第二构件相反的一侧的表面;接地连接部,其配置于所述露出部并被接地连接;以及导电部,其配置为橫跨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露出部,并与所述导电层和所述接地连接部连接,所述接地连接部至少配置在所述露出部中的多个所述信号供给部之间的位置。
(14)此外,所述显示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1)~上述(13)中任一个的基础上,包括管理标记,其配置在所述露出部中的多个所述信号供给部之间的位置,用于工序管理。
(15)此外,所述显示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5)~上述(7)中任一个的基础上,所述露出部具有切口,其至少配置在多个所述信号供给部之间的位置。
有益效果
根据本申请说明书记载的技术,能够容易地进行同步布线的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构成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面板、柔性基板以及印刷基板等的俯视图。
图2是液晶面板、柔性基板以及印刷基板等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构成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的电路构成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阵列基板中的电路构成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5是液晶面板中的图4的A-A线截面图。
图6是阵列基板中的图4的B-B线截面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阵列基板的电路构成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8是阵列基板中的图7的B-B线截面图。
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阵列基板的电路构成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0是阵列基板中的图9的B-B线截面图。
图11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阵列基板的电路构成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2是第五实施方式的阵列基板的电路构成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3是第六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柔性基板以及印刷基板等的俯视图。
图14是第七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柔性基板以及印刷基板等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通过图1至图6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具备显示功能及触摸面板功能(位置输入功能)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带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10。此外,在各附图的一部分中表示X轴和Y轴以及Z轴,以各轴方向成为各附图所示的方向的方式进行描述。另外,将图5和图6的上侧设为表侧,将该图下侧设为背侧。
图1是液晶面板11的概略俯视图。如图1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0至少具备: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其呈横长的方形状且能够显示图像;以及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其是向液晶面板11照射用于显示的光的外部光源。背光源装置具有配置在液晶面板11的里侧(背面侧)且发出白色的光(白色光)的光源(例如LED等)、通过对来自光源的光施加光学作用来转换为面状的光的光学部件等。液晶面板11的画面的中央侧部分为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AA。与此相对,液晶面板11的画面中的包围显示区域AA的边框状的外周侧部分为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区域NAA。
关于液晶面板11,在参照图1的基础上进一步参照图2进行详细说明。图2是液晶面板11等的截面图。液晶面板11如图1以及图2所示,将一对基板20、21贴合而成。一对基板20、21中的表侧(正面侧)为CF基板(第一构件、第一基板、相对基板)20,里侧(背面侧)为阵列基板(第二构件、第二基板、有源矩阵基板)21。CF基板20及阵列基板21都是在玻璃基板的内表面侧层叠形成各种膜而形成的。液晶面板11具有:液晶层(介质层)22,其配置在一对基板20、21之间,包含液晶分子,所述液晶分子是光学特性随着电场施加而变化的物质;以及密封部23,其介于一对基板20、21的外周端部之间,用于密封配置在其内部空间的液晶层22。密封部23以包围液晶层22的方式形成为方形的框状(无端环状),例如由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材料(光固化性树脂材料)构成。因此,在制造液晶面板11时,在对一对基板20、21中的至少一方涂布未固化状态的密封部23后,贴合一对基板20、21后,用于固化的紫外线(光)通过阵列基板21照射到密封部23。这样,促进处于未固化状态的密封部23的固化,由此密封一对基板20、21间的内部空间即液晶层22。另外,在两基板20、21的外表面侧分别粘贴有偏光板14。
如图1和图2所示,CF基板20的短边尺寸比阵列基板21的短边尺寸短,与此相对,CF基板20以短边方向(Y轴方向)上的一端部与阵列基板21对齐的形式贴合。因此,阵列基板21中的在短边方向上的另一端部成为相对于CF基板20向侧方突出且与CF基板20非重叠而露出的露出部21A。该露出部21A的整个区域为非显示区域NAA,安装有用于供给下述显示功能、触摸面板功能所涉及的各种信号的驱动器(信号供给部、源极驱动器)12(第一信号源(图1的左侧的驱动器12)、第二信号源(图1的右侧的驱动器12))以及柔性基板13(第一柔性基板(图1的左侧的柔性基板13)、第二柔性基板(图1的右侧的柔性基板13))。阵列基板21中的除了露出部21A以外的部分成为与CF基板20重叠(相对)并被CF基板20覆盖的覆盖部21B。与该覆盖部21B重叠的CF基板20各自的大部分成为显示区域AA。
驱动器12由在内部具有驱动电路的LSI芯片构成,以COG(Chip On Glass)方式安装在阵列基板21的露出部21A,处理由柔性基板13传输的各种信号。如图1和图2所示,驱动器12配置成与显示区域AA的在Y轴方向的单侧相邻,并配置成夹在下述的柔性基板13与显示区域AA之间。驱动器12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位置并排配置有两个。驱动器12是向显示区域AA的布线(具体而言为后述的源极布线27及触摸布线30)、后述的栅极电路部16供给各种信号(例如图像信号、触摸信号、各种控制信号等)的驱动器。两个驱动器12能够通过详细构成将后述的多个同步布线49发送接收同步信号,由此实现相互的动作的同步。
柔性基板13构成为在由具有绝缘性及可弯曲性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聚酰亚胺系树脂等)构成的基材上形成有多条布线图案。如图1和图2所示,柔性基板13的一端侧与阵列基板21的露出部21A连接,另一端侧与印刷基板15连接。在露出部21A中,柔性基板13与驱动器12的在Y轴方向上与显示区域AA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接。柔性基板13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位置上并排配置有两个,在Y轴方向上与两个驱动器12为隔开间隔地排列的位置关系。印刷基板15具有橫跨两个柔性基板13的大小,两个柔性基板13的另一端侧分别连接印刷基板15。印刷基板15与信号供给源连接,将从该信号供给源供给的各种信号传输至各柔性基板13。
此外,在阵列基板21的覆盖部21B中的非显示区域NAA,如图1所示,以在X轴方向上从两侧夹着显示区域AA的形式设置有一对栅极电路部16。栅极电路部16呈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带状,在覆盖部21B中的X轴方向上的两端位置附近配置有一对,为夹着中央侧的显示区域AA的位置关系。栅极电路部16向显示区域AA的布线(例如栅极布线26)供给扫描信号。栅极电路部16被单片地设置在阵列基板21上,具有在预定的时序输出扫描信号的电路、用于放大扫描信号的缓冲电路等。此外,从驱动器12向栅极电路部16供给各种信号。
如图1和图2所示,在CF基板20的外侧即与阵列基板21相反的一侧的板面(显示面)层叠形成有导电层17。导电层17由透明电极膜构成,且介于CF基板20与表侧的偏光板14之间,该透明电极膜在遍及CF基板20的外侧的板面的大致整个区域整面状地形成。导电层17的外周端部存在于与表侧的偏光板14的外周端部相比靠外侧而露出于外部。与此相对地,在阵列基板21的露出部21A设置有接地连接的接地连接部18。接地连接部18在露出部21A的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配置有三个,具体而言,配置在露出部21A的X轴方向上的两端位置附近和中央位置附近。其中的中央侧的接地连接部18配置在露出部21A上的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驱动器12之间的位置。各接地连接部18在露出部21A上分别配置于在Y轴方向上与CF基板20相邻的位置。各接地连接部18通过接地连接而始终保持为固定的接地电位。而且,在CF基板20以及阵列基板21的露出部21A,以橫跨两者20、21A的形式设置有导电部19,该导电部19与导电层17和接地连接部18分别连接。导电部19由银膏等导电性膏构成,形成时的形状自由度变高,因此,能够容易地超过存在于导电层17和接地连接部18之间的CF基板20的厚度的阶梯差,成为连接可靠性优异的导电部。导电部19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位置排列配置有三个,为与各接地连接部18相同的配置。根据这种构成,即使在向CF基板20的外侧的板面充入电荷的情况下,也能够经由导电部19将该电荷从导电层17释放到接地连接部18。由此,在CF基板20的外侧的板面难以发生带电,因此在液晶层22的取向状态下难以产生紊乱,因而难以产生显示不良。此外,能够由导电层17遮蔽可能从液晶面板11对外部设备(例如,列举车载无线电等作为液晶显示装置10被车载的情况下的外部设备)造成影响的无用辐射。
如图1所示,在阵列基板21的露出部21A分别设置有工序管理中使用的管理标记CM和对准调整中使用的对准标记AM。管理标记CM与阵列基板21的批号、个体编号建立关联并登记于工序管理系统,在制造过程中通过读取机读取该管理标记CM,能够识别该阵列基板21而进行工序管理。管理标记CM配置于露出部21A的在X轴方向上的中央位置附近,配置为与中央侧的接地连接部18的Y轴方向上的端侧(与覆盖部21B侧相反的一侧)相邻。即,管理标记CM在X轴方向上配置成与中央的接地连接部18大致对齐,且管理标记CM在X轴方向上配置在相邻的驱动器12之间。此外,管理标记CM除了图1等所例示的字母以外,也可以是其他文字、数字、各种记号、条形码、几何学图案、检查用的TEG(Test Element Group)等。对准标记AM用于将阵列基板21对位到制造装置。对准标记AM在露出部21A的X轴方向上的两端位置附近,即两角部附近配置有两个,配置成在Y轴方向上与两端的两个接地连接部18的端侧(与覆盖部21B侧相反的一侧)相邻。此外,对准标记AM除了图1等所例示的记号以外,也可以是其他记号等。
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11兼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功能和基于显示的图像检测使用者输入的位置(输入位置)的触摸面板功能,且一体化(内嵌化)用于发挥其中的触摸面板功能的触摸面板图案。该触摸面板图案为所谓的投影型静电电容方式,其检测方式为自电容方式。如图1所示,触摸面板图案由多个触摸电极(位置检测电极)29构成,多个触摸电极29呈矩阵状排列配置在液晶面板11的板面内。触摸电极29配置于液晶面板11的显示区域AA。因此,液晶面板11的显示区域AA与能够检测输入位置的触摸区域(位置输入区域)大致一致,非显示区域NAA与不能检测输入位置的非触摸区域(非位置输入区域)大致一致。并且,当要基于使用者视觉辨认的液晶面板11的显示区域AA的图像来进行位置输入而使作为导电体的手指(位置输入体)接近液晶面板11的表面(显示面)时,在该手指与触摸电极29之间形成静电电容。由此,由位于手指附近的触摸电极29检测到的静电电容随着手指的靠近而产生变化,变得与位于远离手指的触摸电极29的静电电容不同,因此能够基于此来检测输入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图示了触摸电极29在X轴方向上排列四个、在Y轴方向上排列两个,合计有八个的构成,但具体的设置数量可以适当变更。触摸电极29在俯视时呈大致方形状,一边的尺寸为几mm(例如约2mm~6mm)左右。因此,触摸电极29的俯视时的大小远大于后述的像素,配置于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分别橫跨多个像素的范围。
接着,使用图3和图4说明液晶面板11中的显示区域AA和非显示区域NAA的构成。图3是阵列基板21的俯视图。图4是将图3的主要部分放大的俯视图。另外,在图3及图4中,以阴影状图示密封部23的形成范围。如图3所示,在阵列基板21的显示区域AA的内表面侧,至少设置有TFT(薄膜晶体管、开关元件)24和像素电极25。TFT24及像素电极25分别沿着X轴方向及Y轴方向隔开间隔排列并呈矩阵状(行列状)设置有多个。在这些TFT24及像素电极25的周围配置有相互正交(交叉)的栅极布线(扫描布线)26及源极布线(图像布线、信号布线)27。栅极布线26沿X轴方向延伸,其端部与栅极电路部16连接。源极布线27配置为横跨覆盖部21B和露出部21A,其大部分沿Y轴方向延伸,并且其端部引出至驱动器12的配置区域而与源极布线用输出端子31B1连接。源极布线27的引出部分以俯视时呈扇状的方式布线,其一部分沿相对于X轴方向及Y轴方向双方倾斜的方向延伸。TFT24具有与栅极布线26连接的栅极、与源极布线27连接的源极、与像素电极25连接的漏极以及与源极和漏极连接并由半导体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低温多晶硅)构成的沟道部。并且,TFT24基于供给到栅极布线26的扫描信号而被驱动。这样,从驱动器12供给到源极布线27的图像信号(数据信号)所涉及的电位经由沟道部被供给到漏极,从而像素电极25被充电到图像信号所涉及的电位。像素电极25由透明电极材料(例如ITO等)构成。像素电极25配置于被栅极布线26和源极布线27包围的区域,平面形状例如呈大致长方形。
如图3及图4所示,在阵列基板21的显示区域AA的内表面侧,以与全部的像素电极25重叠的形式将共用电极28形成于比像素电极25靠上层侧。共用电极28遍及显示区域AA的大致整个区域地延伸。在共用电极28中的与各像素电极25重叠的部分分别开口形成有沿着各像素电极25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多个狭缝。当随着像素电极25被充电而在相互重叠的像素电极25与共用电极28之间产生电位差时,在狭缝的开口边缘与像素电极25之间,在产生沿着阵列基板21的板面的成分以外,还产生包含相对于阵列基板21的板面的法线方向的成分的边缘电场(倾斜电场)。因此,通过利用该边缘电场,能够控制液晶层22所包含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即,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11的动作模式设为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边缘场开关)模式。而且,该共用电极28构成前述的触摸电极29。共用电极28在具有上述狭缝的基础上,还具有将相邻的触摸电极29之间分隔的分隔狭缝。通过该分隔狭缝,共用电极28由多个触摸电极29构成,该多个触摸电极29分割成棋盘格状且相互电独立。
如图3及图4所示,在阵列基板21的显示区域AA的内表面侧,设置有多条触摸布线(位置检测布线、共用信号布线)30,该多条触摸布线30选择性地与多个触摸电极29连接。触摸布线30单独地连接于触摸电极29,其设置数量与触摸电极29的设置数量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八个。触摸布线30以横跨覆盖部21B和露出部21A的方式配置,其大部分沿Y轴方向延伸,并且其端部引出至驱动器12的配置区域而与触摸布线用输出端子31B2连接。以不同的时间(时间分割)从驱动器12向触摸布线30供给显示功能所涉及的共用信号(基准电位信号)和触摸功能所涉及的触摸信号(位置检测信号)。从驱动器12向触摸布线30供给共用信号的时间是显示期间,从驱动器12向触摸布线30供给触摸信号的时间是检测期间(位置检测期间)。在显示期间,由于向所有的触摸布线30供给共用信号,因此所有的触摸电极29成为基准电位而作为共用电极28发挥功能。这样,由于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显示功能和触摸面板功能,并且为高精细化的液晶显示装置,因此安装有多个驱动器12,并且实现了该多个驱动器12的高功能化。
如图3及图4所示,在阵列基板21的非显示区域NAA即露出部21A的内表面侧设置有用于向源极布线27、栅极电路部16供给各种信号的布线类、端子类。在露出部21A中的各驱动器12的配置区域设置有与安装的驱动器12连接的驱动器连接端子31,与此相对地,在各柔性基板13的配置区域设置有与安装的柔性基板13连接的柔性基板连接端子32。在驱动器连接端子31包括用于向驱动器12输入信号的输入端子31A和用于接收从驱动器12输出的信号的输出端子31B。在Y轴方向上柔性基板连接端子32的靠近显示区域AA的一侧隔开间隔的位置上沿着X轴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输入端子31A。在X轴方向上从两侧夹着输入端子31A组的位置和Y轴方向上输入端子31A的靠近显示区域AA的一侧隔开间隔的位置上,分别沿X轴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输出端子31B。输入端子31A及输出端子31B经由各向异性导电膜(ACF: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与驱动器12侧的各端子连接。
如图3及图4所示,输出端子31B中至少包含:与源极布线27的引出端部连接的源极布线用输出端子31B1;与触摸布线30的引出端部连接的触摸布线用输出端子31B2;与下述的栅极电路布线33的引出端部连接的栅极电路用输出端子31B3;以及与后述的第二同步布线49连接的同步布线用输出端子(同步端子)31B4。栅极电路布线33配置为横跨覆盖部21B和露出部21A,位于覆盖部21B的一端侧与各栅极电路部16连接,与此相对地,引出至露出部21A中的各驱动器12的配置区域的另一端侧与栅极电路用输出端子31B3连接。从驱动器12向源极布线用输出端子31B1输出图像信号。从驱动器12向触摸布线用输出端子31B2时间分割地输出共用信号和触摸信号。从驱动器12向栅极电路用输出端子31B3输出时钟信号、初始化信号等控制信号。从驱动器12向同步布线用输出端子31B4输出同步信号。在各驱动器12的配置区域中,源极布线用输出端子31B1和触摸布线用输出端子31B2均配置于在Y轴方向上输入端子31A的靠近显示区域AA的一侧隔开间隔的位置。源极布线用输出端子31B1在X轴方向上的中央侧并排配置有多个,与此相对,触摸布线用输出端子31B2在X轴方向上从两侧夹着源极布线用输出端子31B1组的位置各配置有多个。栅极电路用输出端子31B3和同步布线用输出端子31B4配置在各驱动器12的配置区域中在X轴方向上从两侧夹着输入端子31A组的位置。栅极电路用输出端子31B3在X轴方向上位于阵列基板21的端侧,同步布线用输出端子31B4在X轴方向上位于阵列基板21的中央侧。另外,在所制造的液晶面板11的品种存在多个的情况下,虽然对于阵列基板21采用共用结构,但是对于驱动器12,有时会使用多个不同规格的驱动器。在该情况下,根据安装的驱动器12的规格,有时输出端子31B的一部分无法使用,这样的输出端子31B成为虚设端子。
如图3及图4所示,在柔性基板连接端子32中包括:与下述的连接布线34连接的驱动器用端子32A;与一部分栅极电路布线33的引出端部连接的栅极电路用端子32B;与下述的接地布线35的引出端部连接的接地用端子32C;以及与后述的第二同步布线49β连接的同步布线用端子32D。连接布线34配置成横跨各驱动器12的配置区域与各柔性基板13的配置区域之间,位于各驱动器12的配置区域的一端侧与输入端子31A连接,位于各柔性基板13的配置区域的另一端侧与驱动器用端子32A连接。接地布线35主要配置在露出部21A,位于靠近覆盖部21B侧的一端侧与各接地连接部18连接,与此相对地,引出至各柔性基板13的配置区域的另一端侧与接地用端子32C连接。从柔性基板13向驱动器用端子32A供给用于使驱动器12驱动的信号等。从柔性基板13向栅极电路用端子32B供给电源功率等。从柔性基板13向接地用端子32C供给接地电位。从第二同步布线49β向同步布线用端子32D供给同步信号。在各柔性基板13的配置区域中,在X轴方向上的中央侧排列配置有多个驱动用端子32A。在各柔性基板13的配置区域中,以在X轴方向上相对于驱动器用端子32A与阵列基板21的端侧相邻的方式排列配置有多个栅极电路用端子32B。在各柔性基板13的配置区域中在X轴方向上的两端位置分别配置有接地用端子32C。以在各柔性基板13的配置区域中在X轴方向上相对于驱动器用端子32A组与阵列基板21的中央侧相邻的方式排列配置有多个同步布线用端子32D。
接着,参照图5对阵列基板21中层叠于玻璃基板上的各种膜进行详细说明。图5是将液晶面板11在显示区域AA中沿着栅极布线26切断的截面图。在阵列基板21上,从下层侧(玻璃基板侧)起依次至少层叠形成有基底涂层膜36、半导体膜、栅极绝缘膜37、第一金属膜(导电膜、栅极金属膜)38、第一层间绝缘膜(绝缘膜)39、第二金属膜(导电膜、源极金属膜)40、平坦化膜(绝缘膜)41、第三金属膜(导电膜)42、第一透明电极膜43、第二层间绝缘膜44、第二透明电极膜45、取向膜。第一金属膜38相对于其他金属膜40、42位于最下层,因此使用高熔点的材料,使得难以产生因自身的成膜以及图案化之后反复进行的蚀刻导致的腐蚀,例如采用钽(Ta)、钼(Mo)的单层膜或层叠膜或合金。第一金属膜38构成栅极布线26、TFT24的栅极等(参照图3和图4)。由于第二金属膜40以及第三金属膜42位于与第一金属膜38相比靠上层侧,在自身的成膜以及图案化之后进行的蚀刻的次数少,因此,使用与第一金属膜38相比电阻低的材料,例如采用铝(A1)的单层膜或与其他金属材料的层叠膜、合金。第二金属膜40构成源极布线27、TFT24的源极及漏极等。第三金属膜42构成触摸布线30等。触摸布线30配置成隔着平坦化膜41与源极布线27重叠。另外,图3及图4中,关于各种布线的图示,对应于构成该布线的金属膜的种类,使线种不同,具体而言,以实线图示由第一金属膜38构成的布线,以长线段的虚线图示由第二金属膜40构成的布线,以短线段的虚线图示由第三金属膜42构成的布线。
半导体膜由作为多晶化的硅薄膜(多晶硅薄膜)的一种的CG硅(Continuous GrainSilicon)薄膜构成。CG硅薄膜例如通过在非晶硅薄膜中添加金属材料,在550℃以下程度的低温下进行短时间的热处理而形成,由此硅晶体的晶界中的原子排列具有连续性。半导体膜构成TFT24的沟道部等。由于该半导体膜相对于第一金属膜38隔着栅极绝缘膜37位于下层侧,因此,本实施方式的TFT24为栅极相对于沟道部位于上层侧的顶栅型。基底涂层膜36、栅极绝缘膜37、第一层间绝缘膜39以及第二层间绝缘膜44分别由氮化硅(SiNx)、氧化硅(SiO2)等无机材料构成。栅极绝缘膜37介于TFT24的栅极与沟道部之间,将它们保持为绝缘状态。第一层间绝缘膜39介于栅极布线26与源极布线27的交叉部位之间,将它们保持为绝缘状态。第二层间绝缘膜44介于触摸布线30和像素电极25与共用电极28(触摸电极29)之间,并将它们保持为绝缘状态。平坦化膜41由PMMA(丙烯酸树脂)等有机材料构成。平坦化膜41介于源极布线27和触摸布线30之间,将它们保持为绝缘状态。第一透明电极膜43以及第二透明电极膜45由透明电极材料(例如ITO(Indium Tin Oxide)、IZO(Indium Zinc Oxide)等)构成。
第一透明电极膜43构成像素电极25等,与第三金属膜42位于同一层。
第二透明电极膜45构成共用电极28(触摸电极29)等。
此外,如图5所示,在CF基板20的显示区域AA至少设置有滤色器46和遮光部(黑矩阵)47。滤色器46以呈现蓝色(B)、绿色(G)以及红色(R)三种颜色的方式设置。滤色器46中,呈相互不同的颜色的滤色器沿着X轴方向重复排列多个,并且它们沿着源极布线27延伸,从而作为整体呈条纹状排列。这些滤色器46配置为在俯视时与阵列基板21侧的各像素电极25重叠。遮光部47以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滤色器46之间(颜色边界)隔开的方式设置,沿着滤色器46及源极布线27延伸。在该液晶面板11中,沿着X轴方向排列的R、G、B的滤色器46、和与各滤色器46相对的三个像素电极25构成三色的像素。此外,在滤色器46的上层侧形成有外涂层膜48,进而在外涂层膜48的上层侧形成有取向膜。
在此,关于阵列基板21所具备的同步布线49,适当参考图1、图3、图4及图6进行说明。图6是在阵列基板21中将同步布线49所含的第一同步布线49α切断的截面图。如图1所示,以将阵列基板21中的两个驱动器12的配置区域之间连接的方式设置有多个同步布线49。多个同步布线49与分别配置在各驱动器12的配置区域的每一个配置区域中的逐个的同步布线用输出端子31B4的每一个连接。同步布线49的设置数量根据驱动器12的规格设定,有驱动器12越被高功能化则越多的倾向。在此所说的“驱动器12的高功能化”包括:伴随着高精细化,显示区域AA的像素数和源极布线27的数量变多,对驱动器12要求的信号处理能力变高;伴随着触摸面板功能的安装,对驱动器12要求的信号处理能力变高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伴随驱动器12的高功能化,同步布线49的设置数量变多的基础上,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的两个驱动器12之间的位置配置有接地连接部18及管理标记CM,因此难以确保同步布线49的配置空间。
因此,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多个同步布线49中各自包括多个(例如三个)第一同步布线(内侧同步布线)49α和第二同步布线(外侧同步布线)49β,该第一同步布线49α仅配置于阵列基板21且以横跨露出部21A与覆盖部21B的方式配置,该第二同步布线49β在设置于阵列基板21的露出部21A的基础上还至少设置于柔性基板13。这样,通过在同步布线49中包括第一同步布线49α,从而露出部21A的第一同步布线49α的配置空间被削减与第一同步布线49α的一部分配置于覆盖部21B的量相应的量。由此,在无法利用露出部21A中位于相邻的驱动器12之间的部分作为同步布线49的配置空间的情况下是有用的,特别是在随着驱动器12的高功能化的进行,同步布线49的设置数量变多的情况下是优选的。而且,能够使露出部21A本身小型化,因此在实现液晶显示装置10的窄边框化上是有用的,能够提高液晶显示装置10的设计性。而且,通过第一同步布线49α中的配置于覆盖部21B的部分被CF基板20覆盖,从而实现其保护,因此难以产生腐蚀、损伤等不良情况。另外,关于第一同步布线49α的详细的构成,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而且,如图1所示,在同步布线49中,在包括上述第一同步布线49α的基础上,还包括第二同步布线49β,该第二同步布线49β以至少横跨露出部21A和柔性基板13的方式配置,因此,分散有同步布线49的配设路径。由此,与假设将全部的同步布线为第一同步布线49α的情况相比,可消减在覆盖部21B中所需要的同步布线49的配置空间。此外,与假设将全部的同步布线设为第二同步布线49β的情况相比,可削减柔性基板13中所需要的同步布线49的配置空间。由此,随着驱动器12的高功能化,同步布线49的设置数量变多的情况更为优选。
如图1所示,第二同步布线49β具有配置在阵列基板21的露出部21A的阵列基板布线构成部49β1(第一部分(图1的左侧的阵列基板布线构成部49β1)、第五部分(图1的右侧的阵列基板布线构成部49β1))、配置在各柔性基板13的柔性基板布线构成部49β2(第二部分(图1的左侧的阵列基板布线构成部49β2)、第四部分(图1的右侧的阵列基板布线构成部49β2))以及配置在印刷基板15上的印刷基板布线构成部49β3(第三部分)。柔性基板布线构成部49β2及印刷基板布线构成部49β3通过柔性基板13及印刷基板15的连接部分实现相互连接。如图3及图4所示,阵列基板布线构成部49β1分别以橫跨各驱动器12的配置区域与各柔性基板13的配置区域之间的方式配置,一端侧与同步布线用输出端子31B4连接,另一端侧与同步布线用端子32D连接。阵列基板布线构成部49β1以横穿各驱动器12的配置区域中的短边部的方式布线。阵列基板布线构成部49β1例如由第一金属膜38构成。阵列基板布线构成部49β1经由同步布线用端子32D与柔性基板布线构成部49β2(参照图1)连接。因此,从一个驱动器12输出的同步信号(图像同步信号)经由配置于一个驱动器12的配置区域的同步布线用输出端子31B4、阵列基板布线构成部49β1以及配置于一个柔性基板13的配置区域的同步布线用端子32D,到达配置于一个柔性基板13的柔性基板布线构成部49β2。然后,经由配置在印刷基板15的印刷基板布线构成部49β3,到达配置在另一个柔性基板13上的柔性基板布线构成部49β2。然后,经由配置在另一个柔性基板13的配置区域的同步布线用端子32D、阵列基板布线构成部49β1以及配置在另一个驱动器12的配置区域的同步布线用输出端子31B4到达另一个驱动器12。这样,第二同步布线49β以橫跨露出部21A、两个柔性基板13和印刷基板15的方式配置,因此与假设柔性基板只有一个,以不经由印刷基板15的路径来配置第二同步布线的情况相比,柔性基板13的设计自由度变高。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同步布线49β以三个彼此并行的形式配设形成,均为传输与图像信号的输出时序相关的图像同步信号作为同步信号的布线。
对第一同步布线49α进行详细说明。如图3及图4所示,第一同步布线49α具有:在阵列基板21中以橫跨露出部21A与覆盖部21B的方式配置的两个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1(第一部分(图1的左侧的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1)、第三部分(图1的右侧的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1))和在阵列基板21中选择性地配置于覆盖部21B的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2(第二部分)。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1中,配置在露出部21A的部分的端部到达各驱动器12的配置区域而与同步布线用输出端子31B4连接。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1中,配置在露出部21A的部分以与构成第二同步布线49β的阵列基板布线构成部49β1平行的形式延伸。即,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1以横穿各驱动器12的配置区域中的短边部的方式配置。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1例如由第一金属膜构成。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1中,配置于覆盖部21B的部分配置成沿着Y轴方向呈直线延伸且横穿密封部23。密封部23以包围显示区域AA的方式形成框状,但其中配置于驱动器12与显示区域AA之间的部分沿着X轴方向延伸。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1为其延伸方向与密封部23中的配置于驱动器12与显示区域AA之间的部分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关系。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2配置在覆盖部21B中的比密封部23靠内侧即与密封部23不重叠的位置。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2沿着X轴方向直线地延伸,其延伸方向与密封部23中的配置于驱动器12与显示区域AA之间的部分的延伸方向平行。而且,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2由第二金属膜40构成,该第二金属膜40的电阻比构成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1的第一金属膜38低。如图4及图6所示,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2配置成其延伸方向上的两端部与两个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1中的覆盖部21B侧的端部重叠。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1和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2通过在介于其间的第一层间绝缘膜39上开口形成的第一接触孔CH1连接。另外,在图4中,用大的黑圆图示第一接触孔CH1。
根据这种构成,与假设覆盖布线构成部由与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1相同的第一金属膜38构成的情况相比,在实现第一同步布线49α的布线电阻的低电阻化方面是优选的。然而,由于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2由相对于第一金属膜38位于上层侧且低电阻的第二金属膜40构成,因此,与第一金属膜38相比,具有容易产生腐蚀的倾向。关于这一点,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2在阵列基板21中选择性地配置在覆盖部21B上而被CF基板20覆盖从而实现保护,因此难以产生腐蚀、损伤。而且,第一同步布线49α中,由于橫跨露出部21A与覆盖部21B的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1横穿密封部23,而选择性地配置于覆盖部21B的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2以与密封部23平行的方式延伸,因此,假设与橫跨布线构成部的一部分与密封部23平行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第一同步布线49α相对于密封部23的重叠面积。因此,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密封部23包含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材料的情况下,为了固化而照射到密封部23的紫外线(光)难以被第一同步布线49α遮挡,难以发生密封部23的固化不良等不良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第一同步布线49α以彼此平行的形式配设形成有三个,均为作为同步信号传输与触摸信号以及基准电位信号的输出时序相关的时间分割同步信号的布线。从一个驱动器12输出的时间分割同步信号经由配置于一个驱动器12的配置区域的同步布线用输出端子31B4而到达一个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1。然后,从一个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1中的覆盖部21B侧的端部通过一个第一接触孔CH1而到达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2。之后,从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2通过另一方的第一接触孔CH1而到达另一方的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1中的覆盖部21B侧的端部。然后,从另一个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1经由配置于另一驱动器12的配置区域的同步布线用输出端子31B4而到达另一驱动器12。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长度、负载等条件类似的三个第一同步布线49α均传输时间分割同步信号,与此相对,布线长度、负载等条件类似的三个第二同步布线49β为均传输与第一同步布线49α不同种类的同步信号即图像同步信号的布线。这样,通过三个第一同步布线49α的每一个传输的时间分割同步信号被均质化,并且通过三个第二同步布线49β的每一个传输的图像同步信号被均质化。由此,适于使液晶显示装置10的动作稳定化。
如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具备:CF基板(第一构件)20,其包括在面内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AA;阵列基板(第二构件)21,其具有覆盖部21B和露出部21A,该覆盖部21B在面内包含显示区域AA且由CF基板20覆盖,该露出部21A位于显示区域AA外且未被CF基板20覆盖并露出;源极布线(图像布线)27,其至少配置于覆盖部21B;多个驱动器(信号供给部)12,其以在露出部21A隔开间隔排列的方式配置,并向源极布线27供给图像信号;多个同步布线用输出端子(同步端子)31B4,其分别配置于露出部21A中的多个驱动器12的配置区域,并与驱动器12连接;以及同步布线49,其与分别配置在多个驱动器12的配置区域中的至少逐个的同步布线用输出端子31B4的每一个连接,传输用于使多个驱动器12同步的同步信号的同步布线,该同步布线49至少包含以橫跨露出部21A和被覆部21B的方式配置的第一同步布线49α。
这样,当从驱动器12向源极布线27供给图像信号时,在显示区域AA显示图像。驱动器12在阵列基板21中的未被CF基板20覆盖而露出的露出部21A上隔开间隔而配置有多个。该多个驱动器12通过由同步布线49传输的同步信号实现相互的同步,该同步布线49分别与露出部21A中的各驱动器12的配置区域的每一个配置的至少一个同步布线用输出端子31B4连接。然而,在设定同步布线49的配置时,存在无法利用露出部21A中位于相邻的驱动器12之间的部分作为同步布线49的配置空间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同步布线49的配置变得困难。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驱动器12的高功能化,存在处理的同步信号的数量增加,并且需要的同步布线49的数量也增加的倾向,同步布线49的配置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在同步布线49中至少包含以橫跨阵列基板21的露出部21A与覆盖部21B的方式配置的第一同步布线49α,因此,与第一同步布线49α的一部分配置于覆盖部21B的量相应地消减露出部21A的第一同步布线49α的配置空间。由此,在无法利用露出部21A中位于相邻的驱动器12之间的部分作为同步布线49的配置空间的情况下是有用的,特别是在随着驱动器12的高功能化的进行,同步布线49的设置数量变多的情况下是优选的。而且,第一同步布线49α中的配置于覆盖部21B的部分通过被CF基板20覆盖,从而实现其保护,因此难以产生由腐蚀、损伤等引起的断线等不良情况。
此外,具备柔性基板13,该柔性基板13与露出部21A中的与驱动器12的覆盖部21B侧相反的一侧的部分连接,在同步布线49中包含第二同步布线49β,第二同步布线49β配置成至少橫跨露出部21A和柔性基板13。这样,在同步布线49中包括以橫跨露出部21A与覆盖部21B的方式配置的第一同步布线49α和以至少橫跨露出部21A与柔性基板13的方式配置的第二同步布线49β,由于同步布线49的配设路径分散,因此与假设将全部的同步布线作为第一同步布线49α的情况相比,可削减在覆盖部21B中需要的同步布线49的配置空间。此外,与假设将全部的同步布线作为第二同步布线49β的情况相比,可削减柔性基板13中所需要的同步布线49的配置空间。由此,随着驱动器12的高功能化,同步布线49的设置数量变多的情况更为优选。
此外,柔性基板13沿着多个驱动器12的排列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与此相对,具备分别连接于多个柔性基板13的与阵列基板21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印刷基板15,第二同步布线49β以橫跨露出部21A、柔性基板13和印刷基板15的方式配置。这样,与假设柔性基板只有一个、第二同步布线以不经由印刷基板15的路径配置的情况相比,柔性基板13的设计自由度变高。
此外,第一同步布线49α及第二同步布线49β各自具备多个,多个第一同步布线49α分别传输同种的信号作为同步信号,与此相对,多个第二同步布线49β分别传输同种且与由第一同步布线49α传输的信号不同种类的信号作为同步信号。这样,多个第一同步布线49α的布线长度、负载等条件类似,同样地,多个第二同步布线49β的布线长度、负载等条件类似。因此,通过各个第一同步布线49α及第二同步布线49β传输的同步信号分别为同种,通过第一同步布线49α及第二同步布线49β传输的同步信号的种类不同,由多个第一同步布线49α的每一个传输的同步信号被均质化,且由多个第二同步布线49β的每一个传输的同步信号被均质化。由此,适于使液晶显示装置10的动作稳定化。
此外,第一同步布线49α至少具有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1和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2,该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1以橫跨露出部21A和覆盖部21B的方式配置,并与同步布线用输出端子31B4连接,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2在阵列基板21中选择性地配置于覆盖部21B上,并由第二金属膜(导电膜)40构成,该第二金属膜40与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1相比电阻低。这样,与假设覆盖布线构成部由与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1相同的金属膜(导电膜)构成的情况相比,在实现第一同步布线49α的布线电阻的低电阻化上是优选的。在此,一般而言,低电阻的金属膜与高电阻的金属膜相比,大多配置在上层侧,与此相伴,具有容易产生腐蚀的倾向。关于这一点,由与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1相比电阻低的第二金属膜40构成的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2在阵列基板21中通过选择性地配置于覆盖部21B,并由CF基板20覆盖来实现保护。通过以上,能够实现第一同步布线49α的低电阻化,并且难以产生由腐蚀、损伤等引起的断线等。
此外,具备至少配置于覆盖部21B且经由第一层间绝缘膜(绝缘膜)39与源极布线27交叉的栅极布线(扫描布线)26,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1由与栅极布线26相同的第一金属膜(导电膜)38构成,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2由与源极布线27相同的第二金属膜40构成。这样,与栅极布线26以及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1相比,源极布线27以及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2为低电阻。
此外,具备介于CF基板20与覆盖部21B的外周端部之间并将内部空间包围而进行密封的密封部23,第一同步布线49a至少具有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1和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2,该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1以橫跨露出部21A和覆盖部21B,并且横穿密封部23的方式配置,并与同步布线用输出端子31B4连接,该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2以在阵列基板21中选择性地配置于覆盖部21B上,并与密封部23平行的方式延伸。这样,CF基板20与阵列基板21的覆盖部21B之间的内部空间被密封部23包围从而实现密封。第一同步布线49α中,橫跨露出部21A与覆盖部21B的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1横穿密封部23,与此相对地,选择性地配置于覆盖部21B的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2以与密封部23平行的方式延伸,因此,与假设橫跨布线构成部的一部分与密封部23平行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第一同步布线49α相对于密封部23的重叠面积。因此,例如,在密封部23包含光固化性材料的情况下,用于固化而照射到密封部23的光难以被第一同步布线49α遮挡,难以产生密封部23的固化不良等不良情况。
此外,具备:触摸电极(位置检测电极)29,其配置于覆盖部21B,在与进行位置输入的位置输入体之间形成静电电容而检测位置输入体的输入位置;以及触摸布线(位置检测布线)30,其以橫跨露出部21A与覆盖部21B的方式配置,与驱动器12以及触摸电极29连接而传输触摸信号(位置检测信号)。这样,触摸电极29在与进行位置输入的位置输入体之间形成静电电容,能够利用经由触摸布线30从驱动器12供给的触摸信号来检测位置输入体的输入位置。这样,驱动器12为了向源极布线27供给图像信号并且向触摸布线30供给触摸信号而被高功能化,与此相伴,存在要求在多个驱动器12之间传输同步信号的同步布线49的设置数量变多的倾向。关于这一点,通过在同步布线49中至少包含第一同步布线49α,从而露出部21A中的第一同步布线49α的配置空间被削减,因此适合于随着触摸电极29及触摸布线30的设置而同步布线49的设置数量被要求较多的情况。
此外,具备:导电层17,其配置于CF基板20的与阵列基板21相反的一侧的表面;接地连接部18,其配置于露出部21A并接地连接;以及导电部19,其以橫跨CF基板20和露出部21A的方式配置,与导电层17和接地连接部18连接,接地连接部18至少配置于露出部21A中成为多个驱动器12之间的位置。这样,配置在CF基板20的与阵列基板21相反的一侧的表面的导电层17经由导电部19与配置在露出部21A上的接地连接部18连接,该导电部19以橫跨CF基板20和露出部21A的方式配置,因此,即使在向CF基板20的与阵列基板21相反的一侧的表面充电电荷的情况下,也能释放该电荷。由此,在CF基板20的与阵列基板21相反的一侧的表面难以产生带电。由于接地连接部18至少配置在露出部21A中成为多个驱动器12之间的位置,因此难以将用于在多个驱动器12之间传输同步信号的同步布线49配置在露出部21A。关于这一点,通过在同步布线49中至少包含第一同步布线49α,露出部21A中的第一同步布线49α的配置空间被削减,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接地连接部18以及同步布线49的各配置空间。
此外,具备管理标记CM,该管理标记CM配置在露出部21A中成为多个驱动器12之间的位置并用于工序管理。这样,通过利用管理标记CM,至少能够进行阵列基板21的工序管理。管理标记CM至少配置在露出部21A中成为多个驱动器12之间的位置,因此难以将用于在多个驱动器12之间传输同步信号的同步布线49配置在露出部21A。关于这一点,通过在同步布线49中至少包含第一同步布线49α,从而露出部21A中的第一同步布线49α的配置空间被削减,因此能够充分确保管理标记CM及同步布线49的各配置空间。
<第二实施方式>
利用图7或图8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变更了第一同步布线149α的构成。另外,关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7及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同步布线149α在具有橫跨布线构成部149α1及覆盖布线构成部149α2的基础上,还具有在阵列基板121上选择性地配置于覆盖部121B的第二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3。第二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3由与橫跨布线构成部149α1相同的第一金属膜138构成。第二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3沿着X轴方向直线地延伸,其延伸方向与橫跨布线构成部149α1的延伸方向平行。而且,第二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3以在大致全长范围内隔着第一层间绝缘膜139与覆盖布线构成部149α2重叠的方式配置。根据这样的构成,从一个驱动器112输出的时间分割同步信号经由一个橫跨布线构成部149α1,由覆盖布线构成部149α2和第二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3传输到另一个橫跨布线构成部149α1。因此,能够实现第一同步布线149α的进一步布线电阻的低电阻化并且实现冗余化。而且,由于第二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3以隔着第一层间绝缘膜139与覆盖布线构成部149α2重叠的方式配置,因此与假设第二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2配置为与覆盖布线构成部149α2不重叠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露出部121A中的第一同步布线149α的配置空间。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同步布线149α具有第二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3,该第二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3由第一金属膜(导电膜)138构成,且以隔着第一层间绝缘膜(绝缘膜)139与覆盖布线构成部149α2重叠的方式配置,该第一金属膜138在阵列基板121上选择性地配置于覆盖部121B并与橫跨布线构成部149α1相同。这样,第一同步布线149α在具有覆盖布线构成部149α2的基础上,还具有由与橫跨布线构成部149α1相同的第一金属膜138构成的第二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3,该覆盖布线构成部149α2由电阻比橫跨布线构成部149α1低的第二金属膜140构成,因此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布线电阻的低电阻化并且实现冗余化。而且,由于第二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3以隔着第一层间绝缘膜139与覆盖布线构成部149α2重叠的方式配置,因此与假设第二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2配置为与覆盖布线构成部149α2不重叠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露出部121A中的第一同步布线149α的配置空间。
<第三实施方式>
通过图9或图10说明第三实施方式。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表示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追加虚设布线50等的构成。另外,关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阵列基板221的覆盖部221B设置有与源极布线227、驱动器212以及同步布线249中的任一个都不连接的虚设布线50。在覆盖部221B中,未配置源极布线227的部分,虚设布线50沿着源极布线227延伸,由第二金属膜240构成。详细而言,虚设布线50配置于覆盖部221B中的与一个驱动器212连接的源极布线227组和与另一个驱动器212连接的源极布线227组的中间位置,即X轴方向上的中央位置附近。与源极布线227同样地,虚设布线50由沿Y轴方向延伸的部分和沿相对于X轴方向及Y轴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的部分构成,前者的端部与密封部223重叠。以彼此平行的形式配置有三条虚设布线50。这样,通过将虚设布线50配置于未配置源极布线227的部分,能够使覆盖部221B中的配置源极布线227的部分与未配置源极布线227的部分中的表面的平坦性同等。此外,如果将虚设布线50连接于静电保护电路,则也能够实现ESD(Electro Static Discharge)耐性的提高。
如图9所示,由于虚设布线50配置于未配置源极布线227的部分,因此,成为与覆盖布线构成部249α2交叉的位置关系。与此相伴,如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同步布线249α中,包覆布线构成部249α2由虚设同层部51和虚设异层部52构成,该虚设同层部51由与虚设布线50相同的第二金属膜240构成,该虚设异层部52由与虚设布线50不同的第三金属膜242构成。虚设同层部51以构成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覆盖布线构成部249α2的两端侧部分的方式设置有一对。一对虚设同层部51配置为均不与任意的虚设布线50交叉,通过第一接触孔CH1与橫跨布线构成部249α1连接。虚设异层部52构成沿轴向延伸的覆盖布线构成部249α2的中央侧部分。虚设异层部52虽然配置为与任意的虚设布线50均交叉,但由于在其间存在平坦化膜241,因此避免与虚设布线50短路。虚设异层部52以两端部与一对虚设同层部51重叠的方式配置,通过在介于其间的平坦化膜241上开口形成的一对第二接触孔CH2与一对虚设同层部51连接。另外,在图9中,第二接触孔CH2与第一接触孔CH1一起用大的黑圆图示。从一个驱动器212输出的时间分割同步信号经由一个橫跨布线构成部249α1通过一个第一接触孔CH1到达一个虚设同层部51。之后,从一个虚设同层部51通过一个第二接触孔CH2到达虚设异层部52。然后,从虚设异层部52通过另一个第二接触孔CH2到达另一个虚设同层部51,进而通过另一个第一接触孔CH1并经由另一个橫跨布线构成部249α1到达另一个驱动器212。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具备虚设布线50,该虚设布线50在覆盖部221B中的未配置源极布线227的部分沿着源极布线227延伸,并且配置成与覆盖布线构成部249α2交叉,与源极布线227、驱动器212以及同步布线249中的任一个都不连接,第一同步布线249α中,覆盖布线构成部249α2中的至少与虚设布线50交叉的部分即虚设异层部52由第三金属膜(导电膜)242构成,该第三金属膜242隔着平坦化膜(绝缘膜)241位于与虚设布线50不同的层。这样,由于虚设布线50配置于覆盖部221B中的未配置源极布线227的部分,因此能够使覆盖部221B中的配置源极布线227的部分与未配置源极布线227的部分中的表面的平坦性同等。第一同步布线249α中,覆盖布线构成部249α2中的至少与虚设布线50交叉的部分即虚设异层部52由第三金属膜242构成,该第三金属膜242隔着平坦化膜241位于与虚设布线50不同的层,因此能够避免与虚设布线50的短路。
<第四实施方式>
通过图11说明第四实施方式。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表示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第一同步布线349α的构成的构成。另外,关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同步布线349α中,覆盖布线构成部349α2由与橫跨布线构成部349α1相同的第一金属膜构成。覆盖布线构成部349α2中,其端部与橫跨布线构成部349α1的端部直接连接。这样,第一同步布线349α为单层结构,因此与如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那样使第一同步布线为由多个金属膜构成的层叠结构的情况相比,不需要用于连接的接触孔,构成被简化。
而且,覆盖布线构成部349α2由以相互平行的方式配置的两个分割覆盖布线构成部53构成。如图11所示,两个分割覆盖布线构成部53均以与源极布线327中的沿相对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的部分平行的形式延伸,由于在X轴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弯曲,因此,在俯视时呈大致V字形。两个分割覆盖布线构成部53各自的端部与橫跨布线构成部349α1的端部直接连接。由此,能够实现第一同步布线349α的布线电阻的低电阻化并且实现冗余化。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同步布线349α具有:橫跨布线构成部349α1,其以橫跨露出部321A和覆盖部321B的方式配置,与同步布线用输出端子331B4连接;以及覆盖布线构成部349α2,其在阵列基板321上选择性地配置于覆盖部321B,并由与橫跨布线构成部349α1相同的第一金属膜(导电膜)构成,覆盖布线构成部349α2由多个分割覆盖布线构成部53构成,多个分割覆盖布线构成部53被配置为相互并行。这样,与假设第一同步布线由配置于不同层的多个金属膜(导电膜)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第一同步布线349α的构成的简化。而且,第一同步布线349α由以相互平行的方式配置的多个分割覆盖布线构成部53构成,因此能够实现布线电阻的低电阻化并且实现冗余化。
<第五实施方式>
通过图12说明第五实施方式。在该第五实施方式中,表示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同步布线449的构成。另外,关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同步布线449中,在包括第一同步布线449α以及第二同步布线449β的基础上,还包含在阵列基板421上选择性地配置于露出部421A的露出同步布线49γ。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阵列基板421的露出部421A在X轴方向上的中央位置附近,即位于相邻的驱动器412之间的部分除去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管理标记CM和接地连接部18(参照图1)。露出同步布线49γ利用空出配置于阵列基板421的露出部421A中位于相邻的驱动器412之间的部分的空间来配置。露出同步布线49γ中,其一部分的线宽大于第一同步布线449α的线宽。
详细而言,露出同步布线49γ由与同步布线用输出端子431B4连接的第一露出同步布线构成部49γ1以及第二露出同步布线构成部49γ2构成,该第二露出同步布线构成部49γ2与第一露出同步布线构成部49γ1线宽相比更大。第一露出同步布线构成部49γ1从同步布线用输出端子431B4到第二露出同步布线构成部49γ2的端部,并沿着第一同步布线449α的橫跨布线构成部449α1延伸。第一露出同步布线构成部49γ1的线宽与第一同步布线449α的线宽相等。第二露出同步布线构成部49γ2沿着X轴方向直线地延伸,配置成在Y轴方向上,在与第一同步布线449α的覆盖布线构成部449α2之间夹着密封部423。第二露出同步布线构成部49γ2与第一露出同步布线构成部49γ1、第一同步布线449α相比,线宽更大,因此,即使由于未被CF基板420覆盖而稍微受到损伤、腐蚀,也难以产生导致断线的情况。第一露出同步布线构成部49γ1和第二露出同步布线构成部49γ2均由与橫跨布线构成部449α1相同的第一金属膜构成,彼此的端部彼此直接连接。这样,在同步布线449中,在包括第一同步布线449α及第二同步布线449β的基础上,还包含露出同步布线49γ,同步布线449的配设路径分散成三种,因此,在露出部421A及覆盖部421B中所需的同步布线449的配置空间被削减。由此,随着驱动器412的高功能化,同步布线449的设置数量变多的情况更为优选。而且,由于露出同步布线49γ选择性地配置于露出部421A,因此,即使将第二露出同步布线构成部49γ2的线宽设定得大于第一同步布线449α的线宽,也不会增大覆盖部421B中的同步布线449的配置空间。由此,能够在不对覆盖部421B的空间造成影响的情况下实现露出同步布线49γ中的布线电阻的低电阻化。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同步布线449中包含露出同步布线49γ,该露出同步布线49γ在阵列基板421上选择性地配置于露出部421A且线宽大于第一同步布线449α的线宽。这样,在同步布线449中包含以橫跨露出部421A和覆盖部421B的方式配置的第一同步布线449α以及在阵列基板421上选择性地配置于露出部421A的露出同步布线49γ,由于同步布线449的配设路径分散,因此与假设将全部的同步布线作为第一同步布线449α的情况相比,能够消减在覆盖部421B中需要的同步布线449的配置空间。由此,随着驱动器412的高功能化,同步布线449的设置数量变多的情况更为优选。而且,由于露出同步布线49γ选择性地配置在露出部421A,因此即使将线宽设定得比第一同步布线449α的线宽大,也不会增大覆盖部421B中的同步布线449的配置空间。由此,能够在不对覆盖部421B的空间造成影响的情况下实现露出同步布线49γ中的布线电阻的低电阻化。另外,如露出部421A中位于相邻的驱动器412之间的部分不存在其他结构物等的情况那样,在允许利用该部分作为同步布线449的配置空间的情况下是有用的。
<第六实施方式>
通过图13说明第六实施方式。在该第六实施方式中,表示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阵列基板521的构成的构成。另外,关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阵列基板521的露出部521A在成为相邻的驱动器512之间的位置具有切口54。切口54配置在露出部521A中的X轴方向上的中央位置附近,在Z轴方向上的表里两侧开口并且在Y轴方向上朝向与显示区域AA侧相反的一侧开口。切口54在X轴方向上位于每两个驱动器512及柔性基板513的中间,配置为与驱动器512及柔性基板513不重叠。随着设置该切口54,从在阵列基板521的露出部521A中位于相邻的驱动器512之间的部分除去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管理标记CM和接地连接部18(参照图1)。这样,通过设置切口54,除了液晶显示装置510的设计自由度(设计性)变高以外,还能够利用切口54配置照相机、操作按钮等部件。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露出部521A具有切口54,该切口54至少配置在成为多个驱动器512之间的位置。这样,除了通过切口54使该液晶显示装置510中的设计的自由度变高以外,还能够利用切口54配置其他部件(例如照相机等)。露出部521A具有至少配置在成为多个驱动器512之间的位置的切口54,因此难以将用于在多个驱动器512之间传输同步信号的同步布线549配置于露出部521A。关于这一点,通过在同步布线549中至少包含第一同步布线549α,从而露出部521A中的第一同步布线549α的配置空间被削减,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切口54以及同步布线549的各配置空间。
<第七实施方式>
通过图14说明第七实施方式。在该第七实施方式中,表示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柔性基板613和第二同步布线649β的构成的构成。另外,关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柔性基板613成为与阵列基板621连接的部分形成为两股状的一张基板。虽然柔性基板613被分支为与阵列基板621的连接部分与驱动器612的设置数量相同数目(2个),但是与印刷基板615的连接部分为单一。伴随于此,第二同步布线649β以不经由印刷基板615的路径配设形成。详细而言,第二同步布线649β由配置于阵列基板621的露出部621A的阵列基板布线构成部49β1和配置于柔性基板613的柔性基板布线构成部649β2构成,为不具有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印刷基板布线构成部49β3(参照图1)的构成。
<其它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不限于由上述描述和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技术范围内。
(1)层叠形成在阵列基板21、121、221、321、421、521、621的金属膜的数量可以是两个或四个以上。
(2)驱动器12、112、212、412、512、612也可以在阵列基板21、121、221、321、421、521、621设置三个以上。在该情况下,同步布线49、149、249、449、549除了包含将相邻的驱动器12、112、212、412、512、612彼此连接的部件以外,也可以包含将至少夹着一个驱动器12、112、212、412、512、612、612的两个驱动器12、112、212、412、512、612彼此连接的部件。
(3)驱动器12、112、212、412、512、612也可以设置在阵列基板21、121、221、321、421、521、621中的两个以上的边部。在该情况下,露出部21A、121A、321A、421A、521A、621A在俯视时为L字型、沟道型、框型的任一种。
(4)液晶面板11的平面形状也可以为方形以外的形状,边部的一部分也可以为曲线状(非直线状)。在该情况下,阵列基板21、121、221、321、421、521、621中安装驱动器12、112、212、412、512、612的边部也可以呈曲线状。
(5)第一同步布线49α、149α、249α、349α、449α、549α以及第二同步布线49β、449β、649β的具体的设置数量除了各自为三个以外还能适当变更。在该情况下,第一同步布线49α、149α、249α、349α、449α、549α的设置数量和第二同步布线49β、449β、649β的设置数量也可以不同。例如,能够使第一同步布线49α、149α、249α、349α、449α、549α的设置数量多于第二同步布线49β、449β、649β的设置数量,这样,能够减少配置在柔性基板13、513、613的配置区域的同步布线用端子32D的设置数量,并且能够减小柔性基板13、513、613的宽度尺寸。另外,即使在变更了第一同步布线49α、149α、249α、349α、449α、549α以及第二同步布线49β、449β、649β的具体的设置数量的情况下,也优选将由多个第一同步布线49α、149α、249α、349α、449α、549α传输的同步信号设为相同种类,将由多个第二同步布线49β、449β、649β传输的同步信号设为相同种类。
(6)第一同步布线49α、149α、249α、349α、449α、549α以及传输到第二同步布线49β、449β、649β的同步信号的具体种类可以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使图像同步信号传输到第一同步布线49α、149α、249α、349α、449α、549α,使时间分割同步信号传输到第二同步布线49β、449β、649β。
(7)多个第一同步布线49α、149α、249α、349α、449α、549α也可以包含传输不同种类的同步信号的构成。同样地,多个第二同步布线49β、449β、649β也可以包含传输不同种类的同步信号的布线。
(8)触摸面板图案除了自电容方式以外,也可以是互电容方式。
(9)液晶显示装置10、510也可以不具备触摸面板功能。在该情况下,第一同步布线49α、149α、249α、349α、449α、549α以及第二同步布线49β、449β、649β都能够传输图像同步信号,适当地分担。
(10)第一同步布线49α、149α、249α、349α、449α、549α的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1、149α1、249α1、349α1、449α1可以以横穿各驱动器12、112、212、412、512、612的配置区域中的长边部的方式配置。同样地,第二同步布线49β、449β、649β的阵列基板布线构成部49β1也可以以横穿各驱动器12、112、212、412、512、612的配置区域中的长边部的方式配置。此外,第一同步布线49α、149α、249α、349α、449α、549α的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1、149α1、249α1、349α1、449α1和第二同步布线49β、449β、649β的阵列基板布线构成部49β1也可以以横穿各驱动器12、112、212、412、512、612的配置区域中的不同边部的形式配置。
(11)第一同步布线49α、149α、249α、349α、449α、549α的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1、149α1、249α1、349α1、449α1可以在中途分支,也可以以一个分支部横穿各驱动器12、112、212、412、512、612的配置区域中的短边部,另一个分支部横穿各驱动器12、112、212、412、512、612的配置区域中的长边部的方式配置。同样地,第二同步布线49β、449β、649β的阵列基板布线构成部49β1也可以在中途分支,也可以以一个分支部横穿各驱动器12、112、212、412、612的配置区域中的短边部、另一个分支部横穿各驱动器12、112、212、412、512、612的配置区域中的长边部的方式配置。
(12)第一同步布线49α、149α、249α、349α、449α、549α的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1、149α1、249α1、349α1、449α1,除了由第一金属膜38、138、238构成以外,也可以由第二金属膜40、140、240或第三金属膜42、242构成。此外,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1、149α1、249α1、349α1、449α1可以是第一金属膜38、138、238与其他金属膜或其他透明电极膜的层叠结构。
(13)第二同步布线49β、449β、649β的阵列基板布线构成部49β1除了由第一金属膜38、138、238构成以外,也可以由第二金属膜40、140、240或者第三金属膜42、242构成。此外,阵列基板布线构成部49β1也可以是第一金属膜38、138、238与其他金属膜或其他透明电极膜的层叠结构。
(14)CF基板20、420和阵列基板21、121、221、321、421、521、621除了使用玻璃基板以外,也可以使用通过合成树脂制具有可弯曲性的树脂基板。此外,也能够使CF基板20、420与阵列基板21、121、221、321、421、521、621的材质不同。例如,也能够使阵列基板21、121、221、321、421、521、621使用玻璃基板,CF基板20、420使用膜状的树脂基板。除此以外,也可以使阵列基板21、121、221、321、421、521、621使用玻璃基板或树脂基板,CF基板20、420由通过溅射、涂布等方法在阵列基板21、121、221、321、421、521、621形成的树脂膜构成。
(15)阵列基板21、121、221、321、421、521、621的露出部21A、121A、321A、421A、521A、621A的管理标记CM、接地连接部18的具体配置可以适当变更。即,管理标记CM、接地连接部18也可以配置在成为相邻的驱动器12、112、212、412、512、612之间的位置以外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即使假设在阵列基板21、121、221、321、421、521、621的露出部21A、121A、321A、421A、521A、621A中的相邻的驱动器12、112、212、412、512、612之间的部分发生了开裂、切口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管理标记CM、接地连接部18、同步布线49、149、249、449、549的功能受损的情形。
(16)第一同步布线49α、149α、249α、349α、449α、549α的连接结构所使用的第一接触孔CH1、第二接触孔CH2中的具体的设置数量可以适当变更。例如,如果对一个连接部位设置多个第一接触孔CH1、第二接触孔CH2,则能够提高连接可靠性。
(17)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第二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3也可以配置成与覆盖布线构成部149α2不重叠(俯视时不重叠地错开的配置)。
(18)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第二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3可以由第三金属膜42构成。
(19)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追加由第二金属膜140构成的第二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3的基础上,还可以追加由第三金属膜42构成的第三覆盖布线构成部。第三覆盖布线构成部优选与覆盖布线构成部149α2和第二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3重叠配置,但并不一定限定于此。
(20)作为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虚设布线50也可以由第一金属膜238构成。在该情况下,覆盖布线构成部249α2中的虚设同层部51由第一金属膜238构成,虚设异层部52由第二金属膜240或者第三金属膜242构成即可。此外,虚设布线50也可以由第三金属膜242构成。在该情况下,覆盖布线构成部249α2中的虚设同层部51由第三金属膜242构成,虚设异层部52由第一金属膜238或第二金属膜240构成即可。
(21)作为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能够将构成一个覆盖布线构成部349α2的分割覆盖布线构成部53的数量设置为三个以上。
(22)作为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能够将露出同步布线49γ的设置数量设置为两个以上。
(23)作为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能够使露出同步布线49γ的线宽在整个长度上与第一同步布线449α的线宽相同。相反,也可以使露出同步布线49γ的线宽在整个长度上大于第一同步布线449α的线宽。
(24)作为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不仅阵列基板521,也可以在CF基板20也形成切口54。此外,切口54的具体的平面形状除了图示以外也能够适当变更。
(25)也可以省略第二同步布线49β、449β、649β。例如,也可以在同步布线49、149、249、449、549中仅包含第一同步布线49α、149α、249α、349α、449α、549α。此外,也可以在同步布线49、149、249、449、549中包含第一同步布线49α、149α、249α、349α、449α、549α以及露出同步布线49γ。
(26)半导体膜除了使用多晶硅以外也能够使用氧化物半导体、非晶半导体等,在该情况下,在阵列基板21、121、221、421、521、621所层叠形成的各种膜的层叠顺序能够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按照第一金属膜38、138、238、栅极绝缘膜37、半导体膜、第二金属膜40、140、240、平坦化膜41、241、第三金属膜42、242、第一透明电极膜43、层间绝缘膜、第二透明电极膜45的顺序层叠在阵列基板21、121、221、321、421、521、621上。在该情况下,TFT24为栅极相对于沟道部位于下层侧的底栅型。
(27)也可以省略导电层17,取而代之使偏光板14具有导电性。这种情况下,导电部19与具有导电性的偏光板14连接。
(28)触摸布线30也可以以与源极布线27、227、327不重叠的方式配置。
(29)作为密封部23、223、423所使用的材料,除了使用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材料以外,也可以使用可见光线固化性树脂材料(光固化性树脂材料的一种并且是通过可见光线的照射来固化的材料)、热固化性树脂材料、热塑性树脂材料等。
(30)也可以省略栅极电路部16。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阵列基板21、121、221、321、421、521、621安装具有与栅极电路部16同样的功能的栅极驱动器。此外,也能够将栅极电路部16仅设置在阵列基板21、121、221、321、421、521、621的单侧的边部。
(31)像素电极25也可以由第二透明电极膜45构成,共用电极28(触摸电极29)也可以由第一透明电极膜43构成。在该情况下,优选在像素电极25形成用于取向控制的狭缝。
(32)液晶面板11的显示模式除了为FFS模式以外,也可以是TN(Twisted Nematic)模式、VA(Vertical Alignment)模式、IPS(In Plane Switching)模式等。
(33)液晶面板11除了为透射型以外,还可以是反射型、半透射型。
(34)除了具备液晶面板11的液晶显示装置10、510以外,也可以是具备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显示面板的有机EL显示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5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2、112、212、412、512、612…驱动器(信号供给部);13、513、613…柔性基板;15、615…印刷基板;17…导电层;18…接地连接部;19…导电部;20、420…CF基板(第一构件);21、121、221、321、421、521、621…阵列基板(第二部件);21A、121A、321A、421A、521A、621A…露出部;21B、121B、221B、321B、421B…覆盖部;23、223、423…密封部;26…栅极布线(扫描布线);27、227、327…源极布线(图像布线);29…触摸电极(位置检测电极);30…触摸布线(位置检测布线);31B4、331B4、431B4…同步布线用输出端子(同步端子);38、138、238…第一金属膜(导电膜);39、139…第一层间绝缘膜(绝缘膜);40、140、240…第二金属膜(导电膜);41、241…平坦化膜(绝缘膜);42、242…第三金属膜(导电膜);49、149、249、449、549…同步布线;49α、149α、249α、349α、449α、549α…第一同步布线;49α1、149α1、249α1、349α1、449α1…橫跨布线构成部;49α2、149α2、249α2、349α2、449α2…覆盖布线构成部;49α3…第二覆盖布线构成部;49β、449β、649β…第二同步布线;49γ…露出同步布线;50…虚设布线;53…分割覆盖布线构成部;54…切口;AA…显示区域;CM…管理标记。

Claims (2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第一构件,其包含在面内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
第二构件,其具有覆盖部和露出部,所述覆盖部在面内包含所述显示区域并被所述第一构件覆盖,所述露出部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外且未被所述第一构件覆盖并露出;
图像布线,其至少配置于所述覆盖部;
多个信号供给部,其配置为在所述露出部隔开间隔排列,并向所述图像布线供给图像信号;
多个同步端子,其分别配置于所述露出部中的多个所述信号供给部的配置区域,并与所述信号供给部连接;以及
同步布线,其为与分别配置在多个所述信号供给部的配置区域中的至少逐个的所述同步端子的每一个连接,且传输用于多个所述信号供给部同步的同步信号的同步布线,所述同步布线至少包括以橫跨所述露出部和所述覆盖部的方式配置的第一同步布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柔性基板,在所述露出部中,所述柔性基板连接于所述信号供给部的与所述覆盖部侧相反的一侧,
在所述同步布线包括以至少橫跨所述露出部和所述柔性基板的方式配置的第二同步布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柔性基板沿多个所述信号供给部的排列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与此相对地,所述显示装置具备分别与多个所述柔性基板的与所述第二构件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接的印刷基板,
所述第二同步布线以橫跨所述露出部、所述柔性基板和所述印刷基板的方式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同步布线和所述第二同步布线分别具有多条,
多条所述第一同步布线分别传输相同种类的信号作为所述同步信号,多条所述第二同步布线分别传输相同种类且与由所述第一同步布线传输的信号不同的种类的信号作为所述同步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同步布线至少具有:
橫跨布线构成部,其以橫跨所述露出部和所述覆盖部的方式配置,并与所述同步端子连接;以及
覆盖布线构成部,其在所述第二构件中选择地配置于所述覆盖部,并由电阻比所述橫跨布线构成部低的导电膜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扫描布线,其至少配置于所述覆盖部,并隔着绝缘膜与所述图像布线交叉,
所述橫跨布线构成部由与所述扫描布线相同的导电膜构成,所述覆盖布线构成部由与所述图像布线相同的导电膜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同步布线具有第二覆盖布线构成部,其在所述第二构件中选择性地配置于所述覆盖部,由与所述橫跨布线构成部相同的导电膜构成,而且配置成隔着绝缘膜与所述覆盖布线构成部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虚设布线,其在所述覆盖部中的未配置所述图像布线的部分,以沿所述图像布线的方式延伸,且与所述覆盖布线构成部交叉的方式配置,与所述图像布线、所述信号供给部以及所述同步布线均不连接,
所述第一同步布线中,所述覆盖布线构成部中至少与所述虚设布线交叉的部分由隔着绝缘膜与所述虚设布线位于不同层的导电膜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同步布线具有:
橫跨布线构成部,其以橫跨所述露出部和所述覆盖部的方式配置,并与所述同步端子连接;以及
覆盖布线构成部,其在所述第二构件中选择性地配置于所述覆盖部,由与所述橫跨布线构成部相同的导电膜构成,
所述覆盖布线构成部由多个分割覆盖布线构成部构成,多个所述分割覆盖布线构成部以相互平行的方式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密封部,其介于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覆盖部的外周端部之间,并通过包围内部空间来进行密封,
所述第一同步布线至少具有:
橫跨布线构成部,其配置为橫跨所述露出部和所述覆盖部,并横穿所述密封部,且与所述同步端子连接;以及
覆盖布线构成部,其在所述第二构件中选择性地配置于所述覆盖部,以与所述密封部平行的方式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同步布线包含露出同步布线,其在所述第二构件中选择性地配置于所述露出部,且线宽大于所述第一同步布线的线宽。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位置检测电极,其配置于所述覆盖部,在与进行位置输入的位置输入体之间形成静电电容来检测所述位置输入体的输入位置;以及
位置检测布线,其配置为橫跨所述露出部和所述覆盖部,与所述信号供给部和所述位置检测电极连接,并传输位置检测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导电层,其配置于所述第一构件中的与所述第二构件相反的一侧的表面;
接地连接部,其配置于所述露出部并被接地连接;以及
导电部,其配置为橫跨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露出部,并与所述导电层和所述接地连接部连接,
所述接地连接部至少配置在所述露出部中的多个所述信号供给部之间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管理标记,其配置在所述露出部中的多个所述信号供给部之间的位置,用于工序管理。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露出部具有切口,其至少配置在多个所述信号供给部之间的位置。
16.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CF基板,其呈板状,并且在所述CF基板的板面内包括显示区域,所述CF基板包括滤色器;
阵列基板,其呈板状,并且包括比所述CF基板的所述板面大的板面和所述阵列基板的所述板面内的显示区域,所述阵列基板包括被所述CF基板覆盖的覆盖部和未被所述CF基板覆盖的露出部;
图像信号线,其至少配置在所述覆盖部中,用于传输图像信号;
第一信号源,其安装到所述露出部的第一信号源安装区域,并连接到第一组图像信号线;
第二信号源,其安装到所述露出部的第二信号源安装区域,所述第二信号源与所述第一信号源安装区域分离并与所述第二组图像信号线连接;
与所述第一信号源和所述第二信号源连接的同步端子,其中,与所述第一信号源连接的所述同步端子配置在所述第一信号源安装区域中,与所述第二信号源连接的所述同步端子配置在所述第二信号源安装区域中;以及
同步布线,其至少配置在所述露出部中并且分别连接到所述同步端子以传输同步信号,所述同步信号用于所述第一信号源和所述第二信号源的同步,所述同步布线包括:
第一同步布线,其配置在所述覆盖部和所述露出部中以橫跨所述覆盖部和所述露出部之间的边界;以及
第二同步布线,其配置在所述露出部中但未配置在所述覆盖部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同步布线包括:
第一部分,其连接至所述第一信号源安装区域中的所述同步端子,并且从所述第一信号源安装区域延伸至所述覆盖部,以横跨所述露出部与所述覆盖部之间的所述边界;
第二部分,其在所述覆盖部内从所述第一部分的端部延伸;以及
第三部分,其从所述第二部分的端部延伸至所述第二信号源安装区域以橫跨所述覆盖部与所述露出部之间的边界,并且连接至所述第二信号源安装区域中的所述同步布线端子。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进一步包括:
印刷基板,其邻近所述阵列基板的边缘配置,使得所述第一信号源和所述第二信号源位于所述边界和所述印刷基板之间,所述印刷基板与所述阵列基板的边缘分离;
第一柔性基板,其安装到所述阵列基板的与所述第一信号源和所述印刷基板相邻的边缘部;以及
第二柔性基板,其安装到所述阵列基板的与所述第二信号源相邻的所述边缘部以及所述印刷基板,
所述第二同步布线包括:
第一部分,其配置在所述露出部中且连接到所述第一信号源;
第二部分,其配置在所述第一柔性基板中,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延伸;
第三部分,其配置在所述印刷基板中,所述第三部分从所述第二部分延伸;
第四部分,其配置在所述第二柔性基板中,所述第四部分从所述第三部分延伸;以及
第五部分,其配置在所述露出部中且连接到所述第二信号源,所述第五部分从所述第四部分延伸。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导电层,其配置于所述CF基板的所述板面上;
接地连接部,其配置在所述露出部上的所述第一信号源与所述第二信号源之间并且接地连接;以及
导电部,其与所述导电层和所述接地连接部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露出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信号源与所述第二信号源之间的管理标记,以用于工序管理。
CN202110226166.5A 2020-03-02 2021-03-01 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3416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34962A JP2021139937A (ja) 2020-03-02 2020-03-02 表示装置
JP2020-034962 2020-03-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41620A true CN113341620A (zh) 2021-09-03
CN113341620B CN113341620B (zh) 2024-02-23

Family

ID=774635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26166.5A Active CN113341620B (zh) 2020-03-02 2021-03-01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644724B2 (zh)
JP (1) JP2021139937A (zh)
CN (1) CN1133416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20051050A (ko) * 2020-10-16 2022-04-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자장치 및 이의 검사방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22572A1 (en) * 1997-10-31 2001-09-2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Electro-optical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4969283A (zh) * 2013-02-26 2015-10-07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06201057A (zh) * 2015-05-29 2016-12-07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显示装置
US20190319052A1 (en) * 2018-04-16 2019-10-1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Wiring board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00019031A1 (en) * 2018-07-13 2020-01-16 Japan Display Inc. Display device and substrate of display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80207B2 (ja) 2000-02-02 2004-10-2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US6587177B2 (en) 2000-02-02 2003-07-01 Casio Computer Co., Ltd.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display device with a plurality of IC chips mounted thereon and wiring board
KR101661323B1 (ko) * 2010-11-10 2016-10-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컬러 필터를 채용한 컬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WO2016114227A1 (ja) * 2015-01-16 2016-07-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実装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JP6646451B2 (ja) * 2016-01-14 2020-02-1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カバー部材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KR20180071657A (ko) * 2016-12-20 2018-06-2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와 이를 포함하는 멀티 스크린 표시 장치
JP6938188B2 (ja) * 2017-03-27 2021-09-22 パナソニック液晶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22572A1 (en) * 1997-10-31 2001-09-2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Electro-optical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4969283A (zh) * 2013-02-26 2015-10-07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06201057A (zh) * 2015-05-29 2016-12-07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显示装置
US20190319052A1 (en) * 2018-04-16 2019-10-1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Wiring board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00019031A1 (en) * 2018-07-13 2020-01-16 Japan Display Inc. Display device and substrate of displa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39937A (ja) 2021-09-16
CN113341620B (zh) 2024-02-23
US11644724B2 (en) 2023-05-09
US20210271140A1 (en) 2021-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70467B (zh) 显示装置
CN110391253B (zh) 配线基板和显示装置
US10663821B2 (en) Display board having insulating films and terminals,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8493345B2 (en) Display device
KR102320514B1 (ko) 터치 방식 액정표시장치
US9971215B2 (en) Display device
US10001676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0352452B (zh) 配线基板和显示装置
US9785027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O2014132799A1 (ja) 表示装置
WO2017022614A1 (ja) 表示装置
CN107924652B (zh) 显示装置
CN109491536B (zh) 带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
KR20150078248A (ko) 표시소자
CN110376807B (zh) 显示装置
US10520761B2 (en) Method of producing substrate having alignment mark
US20180314098A1 (en) Display board and display device
CN110582743A (zh) 带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
WO2017022620A1 (ja)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及び表示パネル
WO2017022609A1 (ja) 表示パネル
CN110312963B (zh) 带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
US10866472B2 (en) Mounting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CN113341620B (zh) 显示装置
CN113341619A (zh) 带有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
CN109946893B (zh) 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