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63869B - 排气回油装置及压缩机组件 - Google Patents

排气回油装置及压缩机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63869B
CN104963869B CN201510391924.3A CN201510391924A CN104963869B CN 104963869 B CN104963869 B CN 104963869B CN 201510391924 A CN201510391924 A CN 201510391924A CN 104963869 B CN104963869 B CN 1049638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return
floating plug
exhaust
housing
return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9192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63869A (zh
Inventor
汤立宽
黎法运
郭小龙
高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39192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963869B/zh
Publication of CN1049638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638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638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638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排气回油装置及压缩机组件。排气回油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形成有排气口且底部形成有进气口和回油口;和浮塞,所述浮塞设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浮塞被构造成在打开所述回油口的打开位置和关闭所述回油口的关闭位置之间可移动。根据本发明的排气回油装置,通过将浮塞构造成在打开回油口的打开位置和关闭回油口的关闭位置之间可移动,从而使得在排气回油装置内与冷媒分离后的润滑油可以返回到压缩机,从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排气口排出的润滑油量,提高压缩机内的润滑油存储量以保证压缩机内摩擦副工作时的可靠性,同时还可以提高空调系统中的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排气回油装置及压缩机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缩机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排气回油装置及压缩机组件。
背景技术
在空调系统中,旋转压缩机压缩后的冷媒通常会混合有一定比例的润滑油。在油分离装置的作用下,混合在冷媒中的一部分润滑油回到油池,另一部分润滑油随冷媒通过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旋转压缩机。由此,一方面旋转压缩机内润滑油量减少,导致旋转压缩机内摩擦副之间出现润滑不足,旋转压缩机可靠性降低;另一方面,随冷媒排出旋转压缩机的润滑油进入换热器并粘附在换热器的内表面,使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下降。
在相关技术中,由于安装空间的限制,空调系统的压缩机在竖直方向的高度受到了限制。其中,高背压压缩机因泵体与电机之间的油分离空间有限,容易出现吐油量偏大的情况,而低背压旋转压缩机,由于排气空间狭小,油分离效果很差甚至没有油分离,吐油量偏大问题更加突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排气回油装置,可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从排气口排出的润滑油量。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压缩机组件,包括上述的排气回油装置。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排气回油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形成有排气口且底部形成有进气口和回油口;和浮塞,所述浮塞设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浮塞被构造成在打开所述回油口的打开位置和关闭所述回油口的关闭位置之间可移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排气回油装置,通过将浮塞构造成在打开回油口的打开位置和关闭回油口的关闭位置之间可移动,从而使得在排气回油装置内与冷媒分离后的润滑油可以返回到压缩机,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从排气口排出的润滑油量,提高压缩机内的润滑油存储量以保证压缩机内摩擦副工作时的可靠性,同时还可以提高空调系统中的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向上延伸的回油凸起,所述回油凸起环绕所述回油口设置,所述浮塞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回油凸起配合的回油槽,当所述浮塞位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回油口与所述壳体内部连通,当所述浮塞位于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回油口与所述壳体内部隔断。
进一步地,所述回油凸起上形成有与所述回油口连通的第一流通通道,所述浮塞上形成有第二流通通道,所述第二流通通道被构造成当所述浮塞位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二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连通,当所述浮塞位于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第二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隔断。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流通通道的一端贯穿所述回油槽的侧壁,且所述第二流通通道的另一端贯穿所述浮塞的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底壁形成为平面,所述回油凸起的中心与所述壳体的底壁的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2mm。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底壁形成为平面,所述回油凸起的中心与所述壳体的底壁的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2mm。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浮塞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回油通道,所述回油通道的一端贯穿所述浮塞的侧壁,且所述回油通道的另一端贯穿所述浮塞的底壁。
进一步地,所述浮塞的底部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回油通道的所述另一端连通,且所述凹槽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回油通道的横截面积。
更进一步地,至少一个所述回油通道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且直径小于等于2mm。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浮塞内具有空腔。
进一步地,所述空腔内具有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密度为ρ的气体或液体,其中,所述ρ满足:ρ≤1.29kg/m3
进一步地,所述空腔的体积与所述浮塞的外形体积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20%。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气口相对于所述排气口偏心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内设有至少一个折流板。
进一步地,至少一个所述折流板水平或倾斜设置。
进一步地,至少一个所述折流板上形成有至少一个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折流板为多个且所述多个折流板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间隔开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过滤器和至少一个第二过滤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过滤器邻近所述排气口设置,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过滤器设在所述第一过滤器和所述浮塞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滤器和所述第二过滤器均包括:滤网支架,所述滤网支架设在所述壳体内;和滤网,所述滤网设在所述滤网支架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气口处设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包括伸入所述壳体内的直管段和/或锥形管段。
进一步地,所述锥形管段的锥度为α,所述α满足:α≤5°。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压缩机组件,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冷媒口;和上述的排气回油装置,其中所述排气回油装置的进气口与所述排冷媒口相连,所述回油口与所述压缩机内部连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组件,通过设置上述的排气回油装置,可使得在排气回油装置内与冷媒分离后的润滑油返回到压缩机,从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排气口排出的润滑油量,提高压缩机内的润滑油存储量以保证压缩机内摩擦副工作时的可靠性,同时还可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排气回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排气回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浮塞关闭回油口);
图4是图3所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的排气回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浮塞打开回油口);
图6是图5所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排气回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排气回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排气回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第六施例的排气回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排气回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浮塞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排气回油装置100;
壳体1;排气口11;进气口12;直管段1211;锥形管段1212;回油口13;回油凸起14;第一流通通道141;折流板15;通孔151;第一过滤器16;滤网支架161;滤网162;第二过滤器17;
浮塞2;回油槽21;空腔23;第二流通通道22;凹槽24;
回油通道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另外,以下描述的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的结构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形成为直接接触的实施例,也可以包括另外的特征形成在第一和第二特征之间的实施例,这样第一和第二特征可能不是直接接触。
下面参考图1-图12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排气回油装置100,排气回油装置100可应用在压缩机组件中,起到分离冷媒和润滑油的作用。
如图1-图12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排气回油装置100,可以包括壳体1和浮塞2。其中,壳体1的顶部形成有排气口11且底部形成有进气口12和回油口13。壳体1可以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相连的上壳体、中壳体和下壳体,排气口11可形成在上壳体上,进气口12和回油口13可形成在下壳体上。混合有润滑油的冷媒从进气口12进入到排气回油装置100内,并在排气回油装置100内实现冷媒和润滑油的分离。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清楚地描述排气回油装置100的工作原理,以下将排气回油装置100应用在压缩机组件中进行详细说明。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压缩机组件,可以应用在空调系统中。压缩机组件可以包括压缩机和上述的排气回油装置100。其中,压缩机具有排冷媒口,排气回油装置100的进气口12与排冷媒口相连,回油口13与压缩机内部连通。由此,可以便于从压缩机的排冷媒口排出的混合有润滑油的冷媒从进气口12进入到排气回油装置100内,并在排气回油装置100内实现油气分离,分离后的冷媒从排气口11排出到空调系统的冷媒流路中,润滑油则可通过回油口13返回到压缩机内以便于保证压缩机内的润滑油存储量,提高压缩机内摩擦副工作时的可靠性。可选地,回油口13和压缩机之间通过回油管连通,以便于润滑油从回油口13流出排气回油装置100时可以经过回油管返回到压缩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组件,通过设置排气回油装置100,可使得在排气回油装置100内与冷媒分离后的润滑油返回到压缩机,从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从排气口11排出的润滑油量,提高压缩机内的润滑油存储量以保证压缩机内摩擦副工作时的可靠性,当压缩机组件应用于空调系统中时,可以提高空调系统的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浮塞2设在壳体1内,且浮塞2被构造成在打开回油口13的打开位置和关闭回油口13的关闭位置之间可移动。具体而言,压缩机排出的混合有润滑油的冷媒经过进气口12进入到排气回油装置100内,由于流通截面的变化,混合有润滑油的冷媒的流速和流向发生改变,润滑油因惯性作用从混合物中分离,分离后的润滑油流到壳体1的底部,浮塞2受到壳体1底部润滑油的浮力的作用,当浮力大于浮塞2本身的重力时浮塞2上浮,此时回油口13处于打开状态,壳体1底部的润滑油通过回油口13返回到压缩机。随着壳体1底部的润滑油量逐渐减少,当润滑油量减少到浮力不足以支撑浮塞2的重力时,浮塞2下降,此时回油口13处于关闭状态。从而通过浮塞2的上浮和下降控制排气回油装置100内润滑油的回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排气回油装置100,通过将浮塞2构造成在打开回油口13的打开位置和关闭回油口13的关闭位置之间可移动,从而使得在排气回油装置100内与冷媒分离后的润滑油可以返回到压缩机,从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从压缩机的排冷媒口排出的润滑油量,提高压缩机内的润滑油存储量以保证压缩机内摩擦副工作时的可靠性,同时还可以提高空调系统中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图7所示,壳体1的底部设有向上延伸的回油凸起14,回油凸起14环绕回油口13设置,浮塞2的底部设有与回油凸起14配合的回油槽21(例如,图12所示),当浮塞2位于打开位置时回油口13与壳体1内部连通,当浮塞2位于关闭位置时回油口13与壳体1内部隔断。由此,当浮塞2位于打开位置时,位于回油凸起14端面上部的润滑油可从回油口13返回到压缩机,而位于回油凸起14端面下部的润滑油则留在壳体1的底部,也就是说,无论浮塞2处于打开回油口13状态还是处于关闭回油口13状态,壳体1的底部始终存储有至少一部分润滑油,从而防止气态冷媒从该位置处泄露。可选地,回油管可以形成为圆形管,且回油管的管径≤3mm,回油凸起14的高度≥2mm,回油凸起14的中心与进气口1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3mm。
进一步地,如图3-图6所示,回油凸起14上形成有与回油口13连通的第一流通通道141,浮塞2上形成有第二流通通道22,第二流通通道22被构造成当浮塞2位于打开位置时第二流通通道22与第一流通通道141连通(例如,如图5和图6所示),当浮塞2位于关闭位置时第二流通通道22与第一流通通道141隔断(例如,图3和图4所示)。通过设置第一流通通道141和第二流通通道22,且当浮塞2位于打开位置时,第二流通通道22与第一流通通道141的连通,可以便于壳体1底部的润滑油流通到回油口13周围,以便于润滑油较多地通过回油口13返回到压缩机。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浮塞2上浮还是下降,回油凸起14始终与回油槽21的至少一部分配合以保证回油凸起14的中心轴线与回油槽21的中心轴线重合,从而避免了浮塞2上浮或下降时产生移位,保证了浮塞2工作的可靠性。
更进一步地,第二流通通道22的一端贯穿回油槽21的侧壁,且第二流通通道22的另一端贯穿浮塞2的底部,例如,如图3-图6中所示的第二流通通道22形成为弯折的通道,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流通通道还可以形成为其它形状。可选地,第二流通通道22的一端与其另一端之间的水平距离≥2mm,且第一流通通道141和第二流通通道22均形成为直径≤2mm的圆形孔道,第一流通通道141的中心距离回油凸起14上端面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一流通通孔151的孔径。当然,第一流通通道141和第二流通通道22的横截面积还可以形成为其它形状,例如,方形、三角形或椭圆形等。
可选地,壳体1的底壁形成为平面,回油凸起14的中心与壳体1的底壁的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2mm,不但结构简单,而且便于壳体1底壁上回油凸起14的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浮塞2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回油通道3,也就是说,回油通道3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例如,图1-图3、图5和图7-图12所示,浮塞2上的回油通道3为两个。回油通道3的一端(例如,图1中的上端)贯穿浮塞2的侧壁,且回油通道3的另一端(例如,图1中的下端)贯穿浮塞2的底壁。由此,可以便于排气回油装置100内的润滑油通过回油通道3流向壳体1的底部。
进一步地,图1-图3、图5和图7-图12所示,浮塞2的底部形成有凹槽24,凹槽24与回油通道3的上述另一端连通,且凹槽24的横截面积大于回油通道3的横截面积,通过设置凹槽24,一方面可以便于回流通道内的润滑油快速地流向壳体1的底部,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壳体1底部润滑油的存储空间。
可选地,至少一个回油通道3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且直径小于等于2mm,例如,回油通道3可以设置多个,至少一个回油通道3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且直径小于等于2mm,其他回油通道3的横截面可以形成椭圆形等。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浮塞2内具有空腔23,例如,浮塞2可以是中部空心的壳体1,从而减小浮塞2的重量以便于浮塞2在浮力的作用下在打开回油口13的打开位置和关闭回油口13的关闭位置之间可移动。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浮塞2的空腔23内还可以具有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密度为ρ的气体或液体,其中,ρ满足:ρ≤1.29kg/m3
进一步地,空腔23的体积与浮塞2的外形体积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20%,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浮塞2的重量,以便于浮塞2在壳体1底部润滑油的浮力的作用下上浮或下降以打开或关闭回油口13。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7所示,进气口12相对于排气口11偏心设置。例如,壳体1底部的进气口12和壳体1顶部的排气口11分别设置在壳体1的相对位置上以最大程度上地增加进气口12与排气口11之间的径向距离,从而较大程度地改变从进气口12进入到排气回油装置100内的混合有润滑油的冷媒的流动方向,以增强润滑油和冷媒之间的分离效果,进而减少从排气口11排出的润滑油量,避免润滑油进入到换热器的管路中,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同时增加回流到压缩机内的润滑油量以保证压缩机内摩擦副工作的可靠性,提高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8-图10所示,壳体1内设有至少一个折流板15,从而便于改变从进气口12进入到排气回油装置100内的混合有润滑油的冷媒的流动方向,并增加壳体1内的气流扰动,增强排气回油装置100的油气分离效果,从而减少排气口11排出的润滑油量,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同时还可以增加回流到压缩机内的润滑油量,保证压缩机内摩擦副工作的可靠性。可选地,折流板15可焊接在壳体1上。进一步地,至少一个折流板15水平或倾斜设置,从而进一步地改变从进气口12进入到排气回油装置100内的混合有润滑油的冷媒的流动方向,并增加壳体1内的气流扰动,增强排气回油装置100的油气分离效果。
可选地,如图9和图10所示,至少一个折流板15上形成有至少一个通孔151,从而进一步分散冷媒的流通方向,增强排气回油装置100的油气分离效果。
可选地,折流板15为多个且多个折流板15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间隔开设置,从而进一步分散排气回油装置100内冷媒的流动方向,并增加壳体1内的气流扰动,增强排气回油装置100的油气分离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1所示,壳体1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过滤器16和至少一个第二过滤器17,至少一个第一过滤器16邻近排气口11设置,至少一个第二过滤器17设在第一过滤器16和浮塞2之间,从而便于第一过滤器16和第二过滤器17对混合有润滑油的冷媒进行油气分离。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壳体1内在设置至少一个第一过滤器16和至少一个第二过滤器17的同时还可以设置多个折流板15,从而更大程度上提高排气回油装置100的油气分离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过滤器16和第二过滤器17均包括滤网支架161和滤网162。其中,滤网支架161设在壳体1内,滤网162设在滤网支架161上。具体而言,从压缩机的排气口11排出的混合有润滑油的冷媒从进气口12进入到排气回油装置100内,由于流通截面的改变,一部分冷媒因惯性作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粘附在壳体1的内壁面,并向壳体1的底壁沉积,另一部分冷媒继续向排气回油装置100的上部流动,经过第一过滤器16时,润滑油粘附在滤网162上,并流向壳体1的底部,而冷媒则继续向上流动从排气口11排出到空调系统的其它冷媒流路中。同时,第二过滤器17可以将混合有润滑油的冷媒中的杂质过滤掉,以防止落到壳体1的底部,从而保证浮塞2和回油口13之间配合的可靠性。另外,第二过滤器17还可以起到对浮塞2限位的作用。
可选地,第一过滤器16和第二过滤器17的滤网支架161和壳体1之间可以是过盈配合,当然还可以将滤网162焊接在壳体1上,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一过滤器16的滤网162的层数≥2层,目数≥50目,第二过滤器17的滤网162层数≥1层,目数≥50目。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过滤器17的滤网支架161与壳体1底部之间的距离L,与浮塞2的厚度H和回油凸起14的高度M之间的关系是,L=H+M+ΔL,其中ΔL≤1mm。
当浮塞2下降封闭回油口13时,第二过滤器17的滤网支架161与浮塞2之间的高度差大于第一流通通道141的下端面与第二流通通道22的上端面之间的距离,且小于第二流通通道22的下端面与第一流通通道141的上端面的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进气口12处设有进气管121,进气管121包括伸入壳体1内的直管段1211和/或锥形管段1212,也就是说,进气管121包括伸入壳体1内的直管段1211,或进气管121包括伸入壳体1内的锥形管段1212,或进气管121包括伸入壳体1内的直管段1211和锥形管段1212。其中,锥形管段1212的横截面积可从排气回油装置100的下部到上部的方向逐渐增大,由此,当浮塞2上浮时,浮塞2与进气管121的间隙越来越小,有利于浮塞2的上部限位,当壳体1底部润滑油量的液面下降时,浮塞2更容易下降。当然,直管段1211也有加工方便的优点。可选地,第二过滤器17的滤网支架161上可以设有与进气管121配合的孔,以起到固定进气管121的作用。
进一步地,锥形管段1212的锥度为α,α满足:α≤5°,例如,锥形管段1212从排气回油装置100的下部到上部的方向,横截面积逐渐增大且锥度为5°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9)

1.一种排气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形成有排气口且底部形成有进气口和回油口;和
浮塞,所述浮塞设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浮塞被构造成在打开所述回油口的打开位置和关闭所述回油口的关闭位置之间可移动,所述浮塞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回油通道,所述回油通道的一端贯穿所述浮塞的侧壁,且所述回油通道的另一端贯穿所述浮塞的底壁,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向上延伸的回油凸起,所述回油凸起环绕所述回油口设置,所述浮塞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回油凸起配合的回油槽,当所述浮塞位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回油口与所述壳体内部连通,当所述浮塞位于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回油口与所述壳体内部隔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凸起上形成有与所述回油口连通的第一流通通道,
所述浮塞上形成有第二流通通道,所述第二流通通道被构造成当所述浮塞位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二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连通,当所述浮塞位于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第二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隔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气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通通道的一端贯穿所述回油槽的侧壁,且所述第二流通通道的另一端贯穿所述浮塞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底壁形成为平面,所述回油凸起的中心与所述壳体的底壁的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2mm。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排气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塞的底部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回油通道的所述另一端连通,且所述凹槽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回油通道的横截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排气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回油通道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且直径小于等于2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塞内具有空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气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内具有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密度为ρ的气体或液体,其中,所述ρ满足:ρ≤1.29kg/m3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气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的体积与所述浮塞的外形体积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2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相对于所述排气口偏心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至少一个折流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排气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折流板水平或倾斜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排气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折流板上形成有至少一个通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排气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板为多个且所述多个折流板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间隔开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过滤器和至少一个第二过滤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过滤器邻近所述排气口设置,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过滤器设在所述第一过滤器和所述浮塞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排气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器和所述第二过滤器均包括:
滤网支架,所述滤网支架设在所述壳体内;和
滤网,所述滤网设在所述滤网支架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处设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包括伸入所述壳体内的直管段和/或锥形管段。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排气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管段的锥度为α,所述α满足:α≤5°。
19.一种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冷媒口;和
根据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排气回油装置,其中所述排气回油装置的进气口与所述排冷媒口相连,所述回油口与所述压缩机内部连通。
CN201510391924.3A 2015-07-02 2015-07-02 排气回油装置及压缩机组件 Active CN1049638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391924.3A CN104963869B (zh) 2015-07-02 2015-07-02 排气回油装置及压缩机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391924.3A CN104963869B (zh) 2015-07-02 2015-07-02 排气回油装置及压缩机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63869A CN104963869A (zh) 2015-10-07
CN104963869B true CN104963869B (zh) 2017-07-04

Family

ID=54217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91924.3A Active CN104963869B (zh) 2015-07-02 2015-07-02 排气回油装置及压缩机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96386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06405A (zh) * 2017-10-31 2018-03-16 华意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回形管组件以及应用该回形管组件的压缩机
CN111794971A (zh) * 2020-07-07 2020-10-20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储液器及压缩机
CN112412751A (zh) * 2020-11-25 2021-02-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压缩机润滑油供给方法及系统
CN113091356A (zh) * 2021-03-24 2021-07-0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润滑油分离装置
CN115218570A (zh) * 2021-04-20 2022-10-21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油分离器和制冷系统
CN113833824B (zh) * 2021-07-23 2023-08-04 浙江哈克雷斯传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变速箱的排气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66378A (zh) * 2010-11-17 2012-05-23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压缩机的气液分离器
CN202281431U (zh) * 2011-09-07 2012-06-20 大连三洋空调机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油分离器
CN103883531A (zh) * 2014-03-27 2014-06-25 上海理工大学 反转热泵型转子式压缩机
CN204783679U (zh) * 2015-07-02 2015-11-18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排气回油装置及压缩机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55832B2 (ja) * 2013-09-19 2018-01-10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66378A (zh) * 2010-11-17 2012-05-23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压缩机的气液分离器
CN202281431U (zh) * 2011-09-07 2012-06-20 大连三洋空调机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油分离器
CN103883531A (zh) * 2014-03-27 2014-06-25 上海理工大学 反转热泵型转子式压缩机
CN204783679U (zh) * 2015-07-02 2015-11-18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排气回油装置及压缩机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63869A (zh) 2015-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63869B (zh) 排气回油装置及压缩机组件
JP4356214B2 (ja) 油分離器および室外機
JP2017075776A (ja) 冷媒回路
CN102914105B (zh) 油分离器
EP2437006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CN205245620U (zh) 冷凝器以及包含该冷凝器的换热系统
CN107677021A (zh) 油分离装置、冷凝器和制冷装置
WO2007074725A1 (ja) アキュームレータ
CN104266420B (zh) 一种空调用的油分离器
CN209386644U (zh) 一种油分离器和空调机组
CN207963252U (zh) 一种新型氨油分离器
CN205858676U (zh) 双缸压缩机
CN102221274A (zh) 高效二次油分离器
CN105987545B (zh) 一种储液器、压缩机及空调系统
CN203454496U (zh) 油气分离器
CN209638003U (zh) 油气分离装置和包含该油气分离装置的空调系统
CN103438627A (zh) 油气分离器
CN204783679U (zh) 排气回油装置及压缩机组件
CN214276230U (zh) 一种空调系统及油分离器
CN104197593B (zh) 一种卧式精馏型油分离器
CN211400404U (zh) 一种油液分离装置及具有油液分离装置的热泵系统
CN208012181U (zh) 一种制冷系统用制冷剂气体和润滑油分离设备
CN1967101B (zh) 油分离器
CN203672011U (zh) 用于汽车空调系统的油气分离器
CN208332767U (zh) 球形天然气余冷凝结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