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67101B - 油分离器 - Google Patents

油分离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67101B
CN1967101B CN200510016167A CN200510016167A CN1967101B CN 1967101 B CN1967101 B CN 1967101B CN 200510016167 A CN200510016167 A CN 200510016167A CN 200510016167 A CN200510016167 A CN 200510016167A CN 1967101 B CN1967101 B CN 19671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oil
pipe arrangement
refrigerant
dro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100161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67101A (zh
Inventor
金星桓
尹必铉
张世东
吴政彦
郑百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5100161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967101B/zh
Publication of CN19671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671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671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6710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04C29/02Lubrication; Lubricant separation
    • F04C29/026Lubricant sepa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or (AREA)
  • Separating Particles In Gases By Inertia (AREA)

Abstract

一种油分离器,包括:油分离装置,为了能够在混有油的冷媒中分离出油,在其内部具备油分离空间;排出配管,其一端连接于压缩机,另一端连接于上述油分离装置,从而将从上述压缩机中排出的混有油的冷媒引导到上述油分离装置;液滴形成叶片,它形成于上述排出配管,通过使经过上述排出配管的冷媒旋转,使冷媒中包含的油粒子中的至少一部分相互冲突,从而能够使其以油液滴状态流入上述油分离装置;其中油分离装置包含圆桶形状的壳体,为了利用离心力的比重差,从上述混有油的冷媒中分离出油,上述排出配管的出口端水平配置在上述壳体的内部。本发明不但能够提高油分离性能,而且能够实现油分离器的小型化。

Description

油分离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分离器。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空调器的室内机10和室外机20通过冷媒配管L连接。上述室内机10设置有蒸发器11。上述室外机20设置有压缩机21、油分离器25、冷凝机22及膨胀阀23等。
在上述油分离器25中与冷媒分离的油,通过油回收配管L3流入压缩机。上述油回收配管L3连接于吸入配管L4和油分离器25之间。上述吸入配管L4连接于压缩机21。
如图2所示,上述油分离器25的结构特点如下:为了利用离心力的比重差,从混有油的冷媒中分离出油,因此形成为内部具备油分离空间的圆桶形状的壳体26。上述壳体26的上部设置有与冷凝机22连接的循环配管L2。上述壳体26的下部设置有油回收配管L3,并且其周壁一侧设置有与压缩机21连接的排出配管L1。上述油回收配管L3是为了与连接于压缩机21的吸入配管L4连接而设置的。
为了能够在壳体26的内部水平配置,设置于上述壳体26的周壁的排出配管L1的出口端弯曲形成。由于上述结构,从压缩机21排出的混有悬浮微粒(aerosol)状态的油粒子的冷媒,将通过排出配管L1流入壳体26内部,并且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以接触于壳体26的内部壁面的状态流动。这时,混在冷媒中的油粒子之间相互冲突,从而形成油液滴。如上所述的油液滴将通过油回收配管L3及吸入配管L4重新流入到压缩机21。
但是,在现有技术的油分离器中,为了确保一定程度以上的油分离性能,流入到壳体26内部流动的冷媒的接触面积也应该确保在一定程度以上。因此,将不可避免的导致壳体的尺寸及高度变大,从而无法将油分离器25制作为小型结构。并且,在上述情况下,油分离时间将变长,从而会延迟向压缩机21的供油时间。因此,在压缩机21中将产生油量不足等现象,从而导致压缩机21信赖性下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油分离器,其不但能够提高油分离性能,而且能够实现油分离器的小型化。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油分离器,其特征是,包括:油分离装置,为了能够在混有油的冷媒中分离出油,在其内部具备油分离空间;排出配管,其一端连接于压缩机,另一端连接于上述油分离装置,从而将从上述压缩机中排出的混有油的冷媒引导到上述油分离装置;液滴形成叶片,它形成于上述排出配管,通过使经过上述排出配管的冷媒旋转,使冷媒中包含的油粒子中的至少一部分相互冲突,从而能够使其以油液滴状态流入上述油分离装置。
前述的油分离器,其中油分离装置包含圆桶形状的壳体,为了利用离心力的比重差,从上述混有油的冷媒中分离出油,上述排出配管的出口端水平配置在上述壳体的内部。
前述的油分离器,其中液滴形成叶片相对于冷媒的流动方向倾斜形成,并且沿着上述排出配管的圆周方向间隔一定间距具备有多个。
前述的油分离器,其中各个液滴形成叶片向相同的方向倾斜形成。
前述的油分离器,其中还包含有:为了能够使经过上述排出配管的冷媒中包含的油粒子中的至少一部分黏着于表面,并以油液滴状态流入上述油分离装置,而形成于上述排出配管的液滴形成棒。
前述的油分离器,其中液滴形成棒具备有多个。
前述的油分离器,其中液滴形成棒相互交错设置。
前述的油分离器,其中液滴形成叶片一体形成于上述液滴形成棒。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空调器的结构图。
图2至图3是现有技术的空调器中油分离器的结构的断面图。
图4是具有本发明油分离器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油分离器的结构的纵断面图。
图6是本发明油分离器中的液滴形成叶片的结构的斜视图。
图7至图9是本发明的油分离器的其他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25:油分离器                        126:壳体
127:液滴形成叶片                    128:液滴形成棒
L1:排出配管                         L2:循环配管
L3:油回收配管
具体实施方式
在对本发明进行说明时,为了明确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对于共知的功能或结构,将不再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4至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油分离器的空调器中,室内机110和室外机120通过冷媒配管L连接。上述室内机110设置有蒸发器111。上述室外机120设置有压缩机121、油分离器125、冷凝机122及膨胀阀123等。
在上述油分离器125中与冷媒分离的油,将通过油回收配管L3流入压缩机121。上述油回收配管L3连接于吸入配管L4和油分离器125之间。这里,上述吸入配管L4连接于压缩机121。
如图5、图6所示,上述油分离器125包括:油分离装置,为了能够在混有油的冷媒中分离出油,在其内部具备油分离空间;排出配管L1,其一端连接于压缩机121,另一端连接于油分离装置,将上述压缩机121中排出的混有油的冷媒引导到油分离装置;液滴形成叶片127,它形成于上述排出配管L1,旋转经过上述排出配管L1的冷媒,使冷媒中包含的油粒子中的至少一部分相互冲突,从而能够以油液滴状态流入上述油分离装置。
上述油分离装置的结构特点如下.为了能够在混有油的冷媒中分离出油,而包含有内部具备油分离空间的圆桶形状的壳体126.在上述壳体126的上部,与冷凝机122连接的循环配管L2的入口端贯通壳体126的上部,向内部延长一定区间形成.上述壳体126的下部设置有油回收配管L3,上述油回收配管L3与连接于压缩机121的吸入配管L4连接的.壳体126的周壁一侧设置有与压缩机121连接的排出配管L1.
设置于上述壳体126的周壁的排出配管L1的出口端贯通壳体126的周壁,向内部延长一定区间形成。并且,为了在上述壳体126的内部水平配置,上述排出配管L1的出口端弯曲形成。
另外,相对于冷媒的流动方向,上述液滴形成叶片127以一定角度倾斜形成于上述排出配管L1的内部。因此,可以使经过排出配管L1的冷媒接触后,向逆时针方向(或顺时针方向)旋转。
如上所述,上述液滴形成叶片127的作用是:使从压缩机121中排出的混有悬浮微粒(aerosol)状态的油粒子的冷媒,在经过排出配管L1时旋转,因此,使混在冷媒的油粒子中的至少一部分相互冲突,从而以油液滴状态流入壳体126。
并且,如上所述的液滴形成叶片127沿着排出配管L1的圆周方向间隔一定间距具有多个。最理想的是,使每个液滴形成叶片127向相同的方向倾斜形成。
如上所述,混在从压缩机121排出的冷媒中的油粒子,在经过排出配管L1时,在形成于排出配管L1内部的液滴形成叶片127的作用下,而旋转冲突,从而以油液滴状态与冷媒一同流入壳体126内部,然后,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以接触于壳体126的内部壁面的状态流动。这时,通过液滴形成叶片127形成的油液滴与混在冷媒中的油粒子之间将相互冲突,形成更大的油液滴。如上所述形成的油液滴,将通过油回收配管L3及吸入配管L4重新流入压缩机121。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如图7所示,上述排出配管L1的内部除了具备有旋转冷媒的液滴形成叶片127以外,还具备有液滴形成棒128。上述液滴形成棒128的作用是:使经过排出配管L1的冷媒中包含的油粒子中的至少一部分黏着于表面,并以油液滴状态流入壳体126。
即,上述液滴形成棒128是具有一定直径的棒状。因此,在从压缩机121中排出的混有悬浮微粒(aerosol)状态的油粒子的冷媒经过排出配管L1时,使混在冷媒中的油粒子中的一部分黏着于液滴形成棒128的表面。如上所述黏着于液滴形成棒128的表面的油粒子,将沿着液滴形成棒128的表面集中于压力相对低的液滴形成棒128的后端(沿着冷媒的流动方向的液滴形成棒128的后端),形成油液滴。一旦上述油液滴达到一定大小以上,将从液滴形成棒128中掉落,从而与冷媒一同流入壳体126。
如图8所示,上述液滴形成棒128可以沿着排出配管L1的长度方向间隔一定距离具备有多个。最为理想的是,使各个液滴形成棒128相互交错设置。
如图7、图8所示,上述的液滴形成棒128可以沿着冷媒的流动方向,在液滴形成叶片127的前方或后方间隔一定间距设置。当然,如图9所示,也可以与液滴形成叶片127一体形成。
依据上述结构,由于液滴形成棒128的作用而形成的油液滴,与通过液滴形成叶片127旋转的冷媒中混有的油粒子相互冲突,从而能够形成更大的油液滴。
综上所述,本发明中,从压缩机121中排出的混有油粒子的冷媒,在经过排出配管L1流入壳体126时,在形成于排出配管L1的液滴形成叶片127及液滴形成棒128的作用下,包含于冷媒中的油粒子中的至少一部分将以油液滴状态流入壳体126.因此,没有必要使壳体126的尺寸及高度变大,也能够确保油分离性能.同时,也能够缩短油分离时间,从而可以防止压缩机121的油量不足现象,以及由此引起的产品信赖性下降的问题.
另外,在前述及图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说明了液滴形成叶片127及液滴形成棒128适用于离心式油分离器125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同样也可以适用于具备油过滤器等的通常的油分离器中。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油分离器具有如下效果:从压缩机中排出的混有油粒子的冷媒在经过排出配管流入壳体时,在形成于排出配管的液滴形成叶片及液滴形成棒的作用下,包含于冷媒中的油粒子中的至少一部分,将以油液滴状态流入油分离装置。因此,不但可以提高油分离性能,而且还能够缩短油分离时间,并且能够有效实现油分离器的小型化。

Claims (8)

1.一种油分离器,其特征是,包括:
油分离装置,在其内部具备油分离空间;
排出配管,其一端连接于压缩机,另一端连接于上述油分离装置,从而将从上述压缩机中排出的混有油的冷媒引导到上述油分离装置;
液滴形成叶片,它形成于上述排出配管,通过使经过上述排出配管的冷媒旋转,使冷媒中包含的油粒子中的至少一部分相互冲突,从而能够使其以油液滴状态流入上述油分离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是:上述油分离装置包含圆桶形状的壳体,上述排出配管的出口端水平配置在上述壳体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是:上述液滴形成叶片,它形成于上述排出配管,旋转经过上述排出配管的冷媒,使冷媒中包含的油粒子中的至少一部分相互冲突,从而能够以油液滴状态流入上述油分离装置,并且沿着上述排出配管的圆周方向间隔一定间距具备有多个。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是:上述各个液滴形成叶片向相同的方向倾斜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是,还包含有:能够使经过上述排出配管的冷媒中包含的油粒子中的至少一部分黏着于表面,并以油液滴状态流入上述油分离装置,而形成于上述排出配管的液滴形成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是:上述液滴形成棒具备有多个。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是:上述液滴形成棒相互交错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是:上述液滴形成叶片一体形成于上述液滴形成棒。
CN200510016167A 2005-11-18 2005-11-18 油分离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671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510016167A CN1967101B (zh) 2005-11-18 2005-11-18 油分离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510016167A CN1967101B (zh) 2005-11-18 2005-11-18 油分离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67101A CN1967101A (zh) 2007-05-23
CN1967101B true CN1967101B (zh) 2010-05-05

Family

ID=38075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1001616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67101B (zh) 2005-11-18 2005-11-18 油分离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9671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34993A (zh) * 2012-02-03 2012-10-17 董玲 用于螺杆压缩热泵的套管旋风式油气分离器
CN103604258B (zh) * 2013-11-12 2015-08-12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排液型气液分离器
CN106196776A (zh) * 2016-08-19 2016-12-07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气液分离器及具有其的热泵机组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20078874A (ko) * 2001-04-11 2002-10-19 엘지전선 주식회사 터보냉동기의 냉매와 오일 분리/회수장치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20078874A (ko) * 2001-04-11 2002-10-19 엘지전선 주식회사 터보냉동기의 냉매와 오일 분리/회수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67101A (zh) 2007-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31292B2 (en) Gas-liquid separator
KR100619785B1 (ko) 오일분리기
CN104204692A (zh) 具有降膜蒸发器和水平的油分离器的冷冻器或热泵
CN107388655B (zh) 油分离器装置及空调机组
CN104963869A (zh) 排气回油装置及压缩机组件
CN1967101B (zh) 油分离器
CN102878735B (zh) 高效油气分离器及其分离方法
CN106369895B (zh) 一种高效惯性式油气分离器
CN201488415U (zh) 冷水机组离心式油分离器
CN103291615B (zh) 涡旋压缩机
CN201731696U (zh) 气液分离器
CN204345983U (zh) 具有双重分离作用的立式油气分离器
US20180038618A1 (en) Lubricant separator
CN203962411U (zh) 具有外转子式电机的旋转式压缩机
CN207131573U (zh) 油气分离装置以及螺杆压缩机
CN103206380B (zh) 旋转式压缩机
CN202300924U (zh) 压缩机
CN100436973C (zh) 在管路中的油分离器
CN103438627A (zh) 油气分离器
CN209960810U (zh) 制冷剂分配器及蒸发器
CN204783679U (zh) 排气回油装置及压缩机组件
CN107356029B (zh) 冷凝器壳管和制冷设备
CN202441599U (zh) 涡旋压缩机
CN1766466A (zh) 新型油分离器
CN216745049U (zh) 油分离器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505

Termination date: 201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