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441599U - 涡旋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涡旋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441599U
CN202441599U CN 201220072729 CN201220072729U CN202441599U CN 202441599 U CN202441599 U CN 202441599U CN 201220072729 CN201220072729 CN 201220072729 CN 201220072729 U CN201220072729 U CN 201220072729U CN 202441599 U CN202441599 U CN 2024415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face
scroll compressor
baffling
deflection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07272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小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Gree Energy 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Gree Energy 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Gree Energy 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Gree Energy 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07272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4415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4415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44159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tary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涡旋压缩机,包括:壳体;电机,位于壳体的中部使壳体内形成电机上腔和电机下腔,电机上腔和电机下腔之间形成有用于使混合气体从电机上腔流经电机进入电机下腔内的冷却通道;折流板,位于电机下腔内,并具有与冷却通道的出气端倾斜地相对的折流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涡旋压缩机,由于折流板具有与冷却通道的出气端倾斜地相对的折流面,反射的混合气体的流动方向与折流面的法线方向呈一定夹角,造成气体撞击壳体的效果,从而增加气体与壁面或其他表面之间的撞击次数,实现油分效率的提高,而且入射气流与反射气流呈夹角流动,避免两者正面碰撞,可改善空间流场,减少折流板附近的折流损失。

Description

涡旋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涡旋压缩机。
背景技术
涡旋压缩机因其效率高、体积小、质量轻、运行平稳而被广泛运用在制冷、以及空调和热泵等领域中。如图1所示,一般来说,涡旋压缩机由密闭的外壳1、动涡旋盘2、静涡旋盘3、曲轴、机座、防自转机构及电机6等组成。动、静涡旋盘的型线均是螺旋形,动涡旋盘2相对静涡旋盘1偏心并相差180度安装,理论上它们轴向会在几条直线上接触(在横截面上则为几个点接触),涡旋体型线的端部与相对的涡旋体底部相接触,于是在动、静涡旋盘间形成了一系列月牙形空间,即基元容积。动涡旋盘2以静涡旋盘3的中心为旋转中心,并以一定的旋转半径作无自转的回转平动时,外圈月牙形空间便会不断向中心移动,此时,冷媒被逐渐推向中心空间,其容积不断缩小而压力不断升高,直至与中心排气孔相通,高压冷媒被排出泵体。
对所有压缩机而言,冷冻润滑油的作用很重要,主要效果有三个:润滑从而降低摩擦和磨损、带走摩屑和杂质、冷却效果。如果排气带油率过高,会造成压缩机内贮油量降低,会对以上润滑油的三个作用造成影响,无法保证压缩机的可靠性。
压缩机运行过程中,制冷剂气体的带油率对空调系统的换热也有很大影响,主要包括对蒸发器、冷凝器的影响。带油率大,过多的冷冻润滑油会附着在以上两部分表面,影响换热效果。控制带油率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减少对两器换热的影响。
压缩机排气带油率不仅影响压缩机的可靠性,同时对空调器的性能也有很大的影响,降低排气带油率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折流板5就是一种应用于压缩机内部的重要油气分离元件。
现有涡旋压缩机内部所采用折流板5结构都为平板型,多安装于下支架7的下表面;通过上支架4的排气通道进入电机上腔8的油气混合气体,部分通过定子切边通道,冷却电机之后达到电机下腔9,气体撞击于折流面上,利用光的反射原理,气流撞击板面后垂直反射。折流板5在工作过程中,采用直接拦截机理对混合气体进行分离。
上述形式的折流板主要存在两个缺陷:
第一,混合气体单次碰撞折流板进行油气分离,油分效率低;
第二,板面附近由于入射、反射气流正面冲击,气体流动损失大。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折流板,以提高压缩机内部的油气分离效率,降低气体流动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涡旋压缩机,以解决现有涡旋压缩机内部的油气分离效率低、气体流动损失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涡旋压缩机,包括:壳体;电机,位于壳体的中部使壳体内形成电机上腔和电机下腔,电机上腔和电机下腔之间形成有用于使混合气体从电机上腔流经电机进入电机下腔内的冷却通道;折流板,位于电机下腔内,并具有与冷却通道的出气端倾斜地相对的折流面。
进一步地,折流面与电机的径向截面之间形成小于45°的倾斜夹角。
进一步地,倾斜夹角为35°。
进一步地,折流板还具有固定面板,折流面与固定面板的表面之间倾斜设置。
进一步地,电机下腔内还设置有用于支撑电机的下支架,下支架设置有与电机抵接的抵接端面,所述固定面板与抵接端面抵接固定。
进一步地,抵接端面的周边设置有与壳体抵接的支脚,折流面上设置有缺口,支脚卡接在缺口内。
进一步地,电机下腔内还设置有用于支撑电机的下支架,下支架设置有与电机抵接的抵接端面,该抵接端面的周边设置有与壳体抵接的多个支脚,折流板设置在相邻的支脚之间。
进一步地,折流板的两侧还具有朝向折流面的背面弯折的连接片,连接片与相邻的支脚抵接固定。
进一步地,电机的定子的外周形成有切边部分,冷却通道为该切边部分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的排气通道。
进一步地,折流板的折流面的母线为直线或弧线。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涡旋压缩机包括壳体及位于壳体的中部的电机,电机将壳体的内部空间分割成电机上腔和电机下腔,混合气体从电机上腔流经电机进入电机下腔内,电机与壳体之间形成有冷却通道,在冷却通道的出口端设置折流板,且折流板具有与冷却通道的出气端倾斜地相对的折流面,由于折流板的折流面与混合气体的流出方向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倾斜角度,使反射的混合气体的流动方向与折流面的法线方向呈一定夹角,造成气体撞击壳体的效果,从而增加气体与壁面或其他表面之间的撞击次数,实现油分效率的提高,而且入射气流与反射气流呈夹角流动,避免两者正面碰撞,可改善空间流场,减少折流面附近的折流损失。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涡旋压缩机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涡旋压缩机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具有母线为直线的折流面的折流板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具有母线为直线的折流面的折流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分片式的折流板与下支架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分片式的折流板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电机的定子与折流板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具有母线为弧线的折流面的折流板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具有母线为弧线的折流面的折流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涡旋压缩机,该涡旋压缩机包括:壳体10和设置在壳体10的中部的电机30,该电机30将壳体的内腔分成电机上腔A和电机下腔B,电机上腔A和电机下腔B之间形成有用于使混合气体从电机上腔A流经电机30进入电机下腔B内的冷却通道;在冷却通道的出气端设置有折流板,该折流板位于电机下腔B内并具有与的出气端倾斜地相对的折流面51。折流面51沿壳体10的径向向外倾斜(内侧高外侧低),也可以设计成向内倾斜(内侧低外侧高)的形式。
当冷却电机30的排气通过冷却通道到达折流板的折流面51时,由于折流面51与出气端之间倾斜地设置,使得排出的气体的出射方向与折流面的法线之间形成一定的倾斜角度,从而使排出的气体在撞击折流面51之后,经过折射再次撞击于壳体10的壁面或其他表面上,实现第二次的油气分离,提高油气分离效率,同时,改善折流面附近的气体流场,减少气体流动损失。为了使折流板能够达到与冷却通道的出气端之间形成倾斜角度,折流面51与电机30的径向截面之间形成小于45°的倾斜夹角,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该夹角可以为35°。
实际上,电机下腔B内还设置有用于支撑电机30的下支架20,折流板可以设置在下支架20上。
为了实现折流板的固定安装,折流板还具有固定面板53,该固定面板53与折流面51之间倾斜地设置,折流板可以通过该固定面板53与下支架20相连。具体地说,下支架20具有抵接于电机30的下方的抵接端面20b,固定面板53的下表面抵接在该抵接端面20b上,固定面板53的上表面与电机30抵接。固定面板53可以通过螺栓固定在抵接端面20b上。
从图3和图4中可以看出,由于固定面板53的表面与下支架20的端面相连,此时,固定面板53的表面与电机的径向截面平行,因此,固定面板53的表面的母线与折流面51的母线之间形成小于45°的倾斜夹角,该夹角可以为35°。
折流板的形成折流面51的部分与固定面板53可以一体成型,多个固定面板53可以一体形成一个圆环,扣接在抵接端面20b上,进而实现折流板的固定。折流面51上形成有缺口51a,下支架20的支脚20a的位置可以与缺口51a相配合。
如图5和图6所示,实际上,下支架20的支脚20a从抵接端面20b的周边沿径向向外伸出,折流板也可以是多个独立结构的折流板,每个折流板可以通过连接片55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支脚20a之间,此时折流板上无需采用固定面板53,采用这种独立连接方式设置的折流板可以称为分片式折流板。连接片55可以是从折流板的两侧朝向折流面51的背面弯折形成的连接片状连接部,每个折流板可以通过两侧的连接片55抵接在相邻的两个支脚20a之间实现固定。折流板无论是利用固定面板53进行固定还是采用分体式与支脚20a进行固定,折流面51与电机的径向截面(压缩机竖直设置时相当于水平面)之间的倾斜夹角都应该设置在小于45°。
如图7所示,电机30的定子33的外周形成有切边部分33a,上述冷却通道可以为该切边部分33a与壳体10之间形成的排气通道。折流面51与该排气通道相对,可以将该排气通道称为定子切边排气通道。
如图8和图9所示,折流面51的母线除了上述的直线之外,还可以是弧线,以使折流面51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内凹面或外凸面。
涡旋压缩机在运转过程中,冷媒由壳体10的吸气口进入涡旋压缩机的内部,在动、静涡旋盘组成的泵体中,通过动涡旋盘12以静涡旋盘11的中心为旋转中心,并以一定的旋转半径做无自转的回转运动在泵体内进行压缩,在此压缩过程中,会造成一定量的润滑油与制冷剂的混合,压缩终了混合气体由静涡旋盘11的排气口排出进入压缩机上部空间D内,然后通过静涡旋盘11与上支架40上的通道,排气进入电机上腔A,其中一部分排气通过电机定子切边排气通道进入电机下腔B,起到对电机30进行冷却的作用,冷却了电机30之后排气撞击折流面51,利用惯性撞击实现油气分离,之后通过定子切边回气通道回到电机上腔A,最后由壳体排气口排出压缩机。
混合气体撞击折流面时,在光的反射原理作用下,气体发生折射,经反射后气体流动路径发生偏折,偏折后的混合气体会再次撞击于压缩机的壳体10的壁面或其他表面上,在该过程中,混合气体经过与折流面51及壳体10的壁面的两次碰撞,在惯性撞击机理作用下进行油气分离,其油气分离效率,相对于现有平板结构的单次碰撞分离效率更高,并且,由于对气体的折射作用,入射与反射气体间以一定夹角流动,避免了气流间的正面冲撞,可改善折流板附近的流场,减少了气体流动损失。
本实用新型的折流板可以采用钣金件加工,在生产过程中可以直接使用模具,利用冲压完成,加工流程简易,且成本较低。在压缩机内安装时,由于其特殊的结构设计,使其在压缩机内安装时,对于空间的要求较低,不需增加额外的安装空间,便于实现压缩机的小型化,螺栓或焊接即可完成固定,易于实现。
针对不同型号的涡旋压缩机,根据其内部气体通过定子切边排气通道到达电机下腔B时单位质量流量及流速的不同,可采用功能面倾角或弧度不同的折流面51来配合使用,以达到最好的使用效果,得到更高的油分效率,减少折流板附近的气体流动损失。
折流板所用材料可以有多种选择,可选用表面较光滑的材料,也可考虑采用相对较粗糙的材料,使用较粗糙材料时,由于其表面不平整度原因,可以提高在撞击过程中的油气分离效率,但同时也有可能对气体流动带来影响,具体采用时需对材料做进一步衡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
电机(30),位于所述壳体(10)的中部使所述壳体(10)内形成电机上腔(A)和电机下腔(B),所述电机上腔(A)和所述电机下腔(B)之间形成有用于使混合气体从所述电机上腔(A)流经所述电机(30)进入所述电机下腔(B)内的冷却通道;
折流板,位于所述电机下腔(B)内,并具有与所述冷却通道的出气端倾斜地相对的折流面(5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面(51)与所述电机(30)的径向截面之间形成小于45°的倾斜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夹角为3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板还具有固定面板(53),所述折流面(51)与所述固定面板(53)的表面之间倾斜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下腔(B)内还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电机(30)的下支架(20),所述下支架(20)设置有与所述电机(30)抵接的抵接端面(20b),所述固定面板(53)与所述抵接端面(20b)抵接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端面(20b)的周边设置有与所述壳体(10)抵接的支脚(20a),所述折流面(51)上设置有缺口(51a),所述支脚(20a)卡接在所述缺口(51a)内。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下腔(B)内还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电机(30)的下支架(20),所述下支架(20)设置有与所述电机(30)抵接的抵接端面(20b),所述抵接端面(20b)的周边设置有与所述壳体(10)抵接的多个支脚(20a),所述折流板设置在相邻的所述支脚(20a)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板的两侧还具有朝向所述折流面(51)的背面弯折的连接片(55),所述连接片(55)与相邻的所述支脚(20a)抵接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30)的定子(33)的外周形成有切边部分(33a),所述冷却通道为所述切边部分(33a)与所述壳体(10)之间形成的排气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板的折流面(51)的母线为直线或弧线。
CN 201220072729 2012-02-29 2012-02-29 涡旋压缩机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4415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072729 CN202441599U (zh) 2012-02-29 2012-02-29 涡旋压缩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072729 CN202441599U (zh) 2012-02-29 2012-02-29 涡旋压缩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441599U true CN202441599U (zh) 2012-09-19

Family

ID=468230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072729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441599U (zh) 2012-02-29 2012-02-29 涡旋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44159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91615A (zh) * 2012-02-29 2013-09-11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涡旋压缩机
CN114829778A (zh) * 2020-01-31 2022-07-2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具备油分离部件的涡旋压缩机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91615A (zh) * 2012-02-29 2013-09-11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涡旋压缩机
CN103291615B (zh) * 2012-02-29 2016-04-06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涡旋压缩机
CN114829778A (zh) * 2020-01-31 2022-07-2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具备油分离部件的涡旋压缩机
US11674515B2 (en) 2020-01-31 2023-06-13 Daikin Industries, Ltd. Scroll compressor including an oil separation member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13215B2 (ja) 密閉形圧縮機及びこの密閉形圧縮機を備えた蒸気圧縮式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3291615B (zh) 涡旋压缩机
EP2778569B1 (en) Air conditioner
CN201787779U (zh) 新型高效离心式立式油分离器
CN102914094B (zh) 换热器及包含其的空调器
CN102251966B (zh) 挡油组件及具有该挡油组件的旋转压缩机
CN103874888A (zh) 空调
CN202441599U (zh) 涡旋压缩机
CN102878735B (zh) 高效油气分离器及其分离方法
CN101929725B (zh) 空调器
CN101769257A (zh) 用于空调压缩机的油气分离挡板
CN213811246U (zh) 油分离器以及空调室外机
CN101813338A (zh) 空调室外机
EP3059447B1 (en) Refrigerant filling type rotary compressor
CN205349748U (zh) 回油结构及压缩机
CN203023060U (zh) 空调器及其旋转压缩机
CN205779725U (zh) 一种挡油板及采用其的压缩机
CN103206380A (zh) 旋转式压缩机
CN100436973C (zh) 在管路中的油分离器
EP4130614A1 (en) Oil separator and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N208718934U (zh) 一种压缩机
CN207349095U (zh) 压缩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1513350U (zh) 旋转式压缩机
CN107300273B (zh) 端盖、泵体组件、压缩机和空调器
CN112302943A (zh) 一种挡油板及压缩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91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406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