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18570A - 油分离器和制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油分离器和制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18570A
CN115218570A CN202110426677.1A CN202110426677A CN115218570A CN 115218570 A CN115218570 A CN 115218570A CN 202110426677 A CN202110426677 A CN 202110426677A CN 115218570 A CN115218570 A CN 1152185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put section
oil return
oil
return hole
free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2667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威
王命仁
李宏伟
吴孔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2667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18570A/zh
Publication of CN1152185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185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2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for separating lubricants from the refriger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1/00Compressor arrangements
    • F25B31/002Lubrication
    • F25B31/004Lubrication oil recirculat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Rotary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分离器以及制冷系统,油分离器设置有能够在完全封堵回油孔的封堵位置和完全打开回油孔的打开位置之间往复移动的封堵件,使封堵件通过往复移动对回油管上的回油孔的打开程度进行调节,还设置有能够根据油位变化发生位移的浮力块,以将封堵件从封闭位置向打开位置移动,回油管的排油效率得以调整,从而油分离器能够根据油位的高低自适应调节自身的排油效率。

Description

油分离器和制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油分离器和具有所述油分离器的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从空调压缩机中输出的油与制冷剂的混合气流进入油分离器,混合气流中的油颗粒在油分离器中与制冷剂分离,分离出的油从油分离器的回油管流至压缩机使用。相关技术中的油分离器大多通过毛细管回油,但固定长度的毛细管难以应对多联机系统多变的负荷和超宽的运行范围,这种油分离器在压缩机排油量大时容易出现排油量不足而导致油分效率下降的问题,以及在压缩机拍油量小会出现冷媒旁通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能够自适应调节排油效率的油分离器。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制冷系统,该制冷系统包括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的油分离器。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油分离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具有分离腔,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分离腔连通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回油管,所述回油管的输入段位于所述分离腔内,所述回油管的输出段伸出所述壳体,所述输入段的侧壁上开设有回油孔,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均位于所述回油孔的上方;封堵件,所述封堵件能够沿着所述输入段的延伸方向在完全覆盖所述回油孔的封堵位置和完全打开所述回油孔的打开位置之间往复移动以便完全覆盖、部分打开和完全打开所述回油孔;浮力块,所述浮力块与所述封堵件相连,所述浮力块能够在位于所述分离腔内的润滑油的浮力的作用下向上浮起并带动所述封堵件从所述封堵位置向所述打开位置移动。
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油分离器,通过设置在完全封堵回油孔的封堵位置和完全打开回油孔的打开位置之间往复移动的封堵件,使封堵件通过往复移动对回油孔的打开程度进行调节,还设置有能够根据油位变化发生位移的浮力块,以将封堵件从封闭位置向打开位置移动,回油管的排油效率得以进行调整,油分离器从而能够根据油位的高低自适应调节自身的排油效率。
由此,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油分离器具有能够自适应调节排油效率的优点。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油分离器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封堵件在所述封堵位置和所述打开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地设在所述输入段的外周面上并能够覆盖所述回油孔的外侧,或者,所述封堵件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封堵位置和所述打开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地设在所述输入段内并能够覆盖所述回油孔的内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封堵件为套筒,所述封堵件套设在所述输入段上,其中所述封堵件具有限位部,位于所述封堵位置的所述封堵件的所述限位部能够与所述输入段的自由端相抵,或者,所述封堵件为圆柱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入段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输入段的上端为其自由端或者所述输入段的下端为其自由端,所述浮力块套设在所述封堵件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入段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油分离器还包括: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封堵件相连并将所述封堵件常推向所述封堵位置;拉绳,所述拉绳的一端与所述浮力块相连,所述拉绳的另一端与所述封堵件相连以便所述浮力块向所述打开位置拉动所述封堵件,所述封堵件在所述复位弹簧和所述拉绳的作用下在所述封堵位置和所述打开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和转向轮,所述拉绳绕设在所述转向轮上,所述拉绳的位于所述转向轮与所述封堵件之间的部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输入段的延伸方向相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油分离器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壳体的底部相连并向上延伸,所述复位弹簧的所述一端固定在所述支撑件上,所述复位弹簧与所述输入段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转向轮安装在所述支撑件上,所述拉绳从所述转向轮的底部绕过所述转向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油分离器还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限位槽,所述浮力块可上下移动地设在所述限位槽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回油孔包括多个,所述多个回油孔在所述输入段的延伸方向上间隔排布。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入段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所述输入段的上端为其自由端,靠近所述输入段的自由端的所述回油孔的面积大于远离所述输入段的自由端的所述回油孔的面积,或者,所述输入段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所述输入段的下端为其自由端,靠近所述输入段的自由端的所述回油孔的面积小于远离所述输入段的自由端的所述回油孔的面积,或者,所述输入段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封堵位置在所述回油管的延伸方向上相比所述打开位置更靠近所述输出端,靠近所述输入段的自由端的所述回油孔的面积大于远离所述输入段的自由端的所述回油孔的面积,或者,所述输入段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封堵位置在所述回油管的延伸方向上相比所述打开位置更远离所述输出端,靠近所述输入段的自由端的所述回油孔的面积小于远离所述输入段的自由端的所述回油孔的面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回油孔为条缝型回油孔,所述回油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输入段的延伸方向一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入段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所述输入段的上端为其自由端,所述回油孔的宽度向靠近所述输入段的自由端的方向逐渐增大,或者,所述输入段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所述输入段的下端为其自由端,所述回油孔123的宽度向远离所述输入段的自由端的方向逐渐增大,或者,所述输入段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封堵位置在所述回油管的延伸方向上相比所述打开位置更靠近所述输出端,所述回油孔的宽度向靠近所述输入段的自由端的方向逐渐增大,或者,所述输入段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封堵位置在所述回油管的延伸方向上相比所述打开位置更远离所述输出端,所述回油孔的宽度向远离所述输入段的自由端的方向逐渐增大。
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提出的冷系统,包括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分离器。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油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油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三的油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四的油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
油分离器100;壳体110;分离腔111;进气口112;出气口113;回油管120;输入段121;输出段122;回油孔123;封堵件130;浮力块140;复位弹簧150;支撑件160;拉绳170;转向轮180;限位槽190;润滑油200;进气管300;出气管4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根据图1-5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油分离器100。
油分离器100包括壳体110、回油管120、封堵件130和浮力块140。
壳体110内具有分离腔111,壳体110上设有与分离腔111连通的进气口112和出气口113。气油混合物由进气口112进入分离腔111,被分离的气体从出气口113排出分离腔111,被分离的油汇聚在分离腔111的底部。
回油管120具有输入段121和输出段122,分离腔111中的油能够从输入段121流入回油管120,从输出段122流入回油管120。输入段121位于分离腔111内,回油管的输出段122伸出壳体。输入段121的侧壁上开设有回油孔123。其中,进气口112和出气口113均位于回油孔123的上方(上下方向如图1中的箭头A所示)。
封堵件130能够沿着输入段121的延伸方向在封堵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封堵件130在往复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完全覆盖、部分打开和完全打开回油孔123。其中,位于封堵位置的封堵件130完全覆盖回油孔123,位于打开位置的封堵件130完全打开回油孔123,位于封堵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的封堵件130部分打开回油孔123。可以理解的是,封堵件130部分打开回油孔123等同于封堵件130部分覆盖回油孔123。
浮力块140与封堵件130相连,浮力块140能够在位于分离腔111内的润滑油200的浮力的作用下向上浮起并带动封堵件130从封堵位置向打开位置移动。也就是说,在润滑油200的作用下,浮力块140能够上浮以带动封堵件130向打开位置移动。
下面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油分离器100的工作过程,从空调压缩机中输出的混有大量油的气油混合物由进气口112进入分离腔111中,油与气体被分离,被分离的油汇集在分离腔111的底部,经过分离后的气体只含有极少量的油,并从出气口113中排出分离腔111。当压缩机的排油量较小,分离腔111底部的润滑油200提供的浮力不足以使浮力块140浮起时,封堵件130位于完全覆盖回油孔123的封堵位置。随着压缩机的排油量逐渐增大,分离腔111底部的润滑油200的液面的逐渐升高,浮力块140在润滑油200的浮力的作用下向上浮起,并带动封堵件130向打开位置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封堵件130将回油孔123逐渐打开,润滑油200将从回油孔123进入回油管120的输入段121中并沿着回油管120流动最后从输出段122处排出。若压缩机的排油量继续增大,浮力块140在润滑油200的作用下继续向上浮并带动封堵件130到达打开位置时,回油孔123完全打开,此时回油管120的排油效率达到最大,回油管120将以最大的排油效率将润滑油200排出直至润滑油200的液面下降浮力块140下降,封堵件130从打开位置向封堵位置移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油分离器通过设置在完全封堵回油孔的封堵位置和完全打开回油孔的打开位置之间往复移动的封堵件,使封堵件通过往复移动对回油孔的打开程度进行调节,还设置有能够根据油位变化发生位移的浮力块,以将封堵件从封闭位置向打开位置移动,回油管的排油效率得以进行调整,油分离器从而能够根据油位的高低自适应调节自身的排油效率。
由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油分离器具有能够自适应调节排油效率的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封堵件130在封堵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地设在输入段121的外周面上并能够覆盖回油孔123的外侧。封堵件130能够覆盖回油孔123的外侧是指:当封堵件130位于封堵位置时,其能够覆盖回油孔123的外侧,当封堵件130位于打开位置时则其没有覆盖回油孔123的外侧。作为示例,如图1所示,封堵件130为套筒,封堵件130套设在输入段121上,封堵件130可沿着输入段121的长度方向(延伸方向)在封堵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又例如,封堵件130可以为片状结构,片状的封堵件130设在输入段121的外周面上并能够覆盖回油孔123的外侧,相应地,输入段121的外周面上可以设置有对封堵件130的移动进行限位的滑槽。
在其他实施例中,封堵件130的至少一部分在封堵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地设在输入段121内并能够覆盖回油孔123的内侧,即封堵件130的至少一部分能够伸入输入段121内。作为示例,如图3所示,封堵件130为圆柱状,封堵件130从输入段121的自由端部的开口处伸入输入段121内,并可沿输入段121的长度方向在封堵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往复移动以覆盖或打开回油孔123。
在一些实施例中,输入段121沿竖直方向延伸,输入段121的上端为其自由端或者输入段121的下端为其自由端,也就是说,输入段121的自由端可以朝上也可以朝下。在这些实施例中,封堵件130能够在其自身的重力作用下从打开位置向封堵位置移动,也就是说,当封堵件130自身的重力作用将其常推向封堵位置。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输入段121沿水平方向延伸,或者,输入段121的延伸方向还可有其他设置,例如输入端121倾斜设置。在这些实施例中,封堵件130可借助外力从打开位置向封堵位置移动,详见以下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图5详细描述本发明四个实施例提供的油分离器100。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油分离器100包括壳体110、回油管120、封堵件130、浮力块140、进气管300和出气管400。壳体100为圆柱状,油分离器100竖直放置。壳体100的用主要是分离混合气流中的油。进气管300和出气管400均安装在壳体110上,进气管300的出气端从进气口112伸入分离腔111内,出气管400的进气端从出气口113伸入分离腔111内。混合有油的混合气流经过进气管300进入分离腔111中,并使混合气流中的细粒的油聚集分离,分离出油后的气体经由出气管400排出。
回油管120的输入段121沿竖直方向延伸,输入段121的上端为其自由端。也就是说,输入段121从下向上延伸,其自由端朝上。封堵件130为套筒,封堵件130套设在输入段121上。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封堵件130的封堵位置位于其打开位置的下方,封堵件130在封堵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的往复移动可以视为其在上下方向上的往复移动。
进一步地,封堵件130具有限位部,位于封堵位置的封堵件130的限位部能够与输入段121的自由端相抵。具体地,封堵件130的限位部可以为其底部,封堵件130的底部始终位于输入段121的自由端的上方并与其正对,当封堵件130位于封堵位置时,封堵件130的底部与输入段121的自由端接触以避免封堵件130继续向下移动。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浮力块140套设在封堵件130上。浮力块140的内周面与封堵件130的外周面相连。可替代地,浮力块140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封堵件130相连,例如浮力块140可以与封堵件130的顶部相连,或者浮力块140可以通过绳与封堵件130相连。
可选地,浮力块140的密度小于润滑油200的密度以使其可以漂浮在润滑油200中,例如,浮力块140可以为泡沫块。
进一步地,回油孔123包括多个,多个回油孔123在输入段121的延伸方向上间隔排布。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回油孔123为圆孔,输入段121上从下到下分布了三个大小不一的回油孔123。优选地,靠近输入段121的自由端的回油孔123的面积大于远离输入段121的自由端的回油孔123的面积,即上方的回油孔123的面积大于下方的回油孔123的面积。如此设置使得回油管120的排油更加合理。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封堵件130从封堵位置向打开位置的移动为向上位移。当位于封堵位置的封堵件130在浮力块140的作用下开始向上移动时,封堵件130首先打开的是位于靠下位置的回油孔123,即远离输入段121的自由端的回油孔123,此时分离腔111内的润滑油200的量并不多,回油管200的排油效率不需要很高,因此使下方的回油孔123的面积较小以适应这种工况下对回油管120的排油效率的要求。若分离腔111内的润滑油200的液面较高,此时需要回油管120具有较高的排油效率,则位于上方的面积较大的回油孔123将为回油管120的回油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使靠近输入段121的自由端的回油孔123的面积大于远离输入段121的自由端的回油孔123的面积可以使得回油管120的自适应功能更加合理。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输入段121可以沿竖直方向延伸且其下端为其自由端。也就是说,输入段121的自由端朝下。封堵件130的封堵位置位于其打开位置的下方,封堵件130在浮力块140的作用能够沿着输入段121向上位移,即向打开位置移动。在该实施例中,可以使靠近输入段121的自由端的回油孔123的面积小于远离输入段121的自由端的回油孔123的面积。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油分离器100的排油过程,当压缩机的排油量较小,分离腔111底部的润滑油200的液面较低且与浮力块140没有接触时,浮力块140不会受到润滑油200的浮力。封堵件130在其自身以及浮力块140的重力作用下位于封堵位置,此时,封堵件130完全覆盖回油孔123的外侧,润滑油200不能通过回油孔123进入回油管120中排出油分离器100,由于回油孔123被封堵,可以防止冷媒旁通。
随着分离腔111底部的润滑油200的液面的逐渐升高,浮力块140在润滑油200的浮力的作用下向上浮起,并带动封堵件130向上移动,即封堵件130从封堵位置向打开位置移动。在该过程中,封堵件130部分打开回油孔123,润滑油200从回油孔123进入回油管120的输入段121中并沿着回油管120流动最后从输出段122处排出。随着封堵件130逐渐向上移动,被打开的回油孔123的总面积逐渐增大,回油管120的排油效率也在逐步提升。
若压缩机的排油量继续增大,浮力块140在润滑油200的作用下继续向上浮,封堵件130到达打开位置,回油孔123被完全打开,此时回油管120的排油效率达到最大,回油管120将以最大的排油效率将润滑油200排出直至润滑油200的液面下降导致浮力块140下降,封堵件130将向下移动,即从打开位置向封堵位置移动,重新将回油孔123覆盖。
实施例二:
下面以图2为例描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油分离器100,本实施例中的油分离器100与实施例一中的油分离器100的结构类似,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油分离器100中回油孔123的形状为条缝型回油孔,如图2所示,回油孔123为条缝型回油孔,其长度方向与输入段121的延伸方向一致。
进一步地,回油孔123的宽度向靠近输入段121的自由端的方向逐渐增大,作为示例,回油孔123下端的宽度小于其上端的宽度,如图2所示,回油孔123可呈倒锥形。
具体地,同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中的封堵件130从封堵位置向打开位置移动为向上位移。当位于封堵位置的封堵件130在浮力块140的作用下开始向上移动时,封堵件130首先打开的是回油孔123的下端,此时分离腔111内的润滑油200的量并不多,回油管200的排油效率不需要很高,因此使回油孔123下端的宽度较小以适应这种工况下对回油管120的排油效率的要求。当分离腔111内的润滑油200的液面较高,需要回油管120具有较高的排油效率时,回油孔123较宽的上端部分将为回油管120的回油发挥较大的作用。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使回油孔123的宽度向靠近输入段121的自由端的方向逐渐增大可以使得回油管120的自适应功能更加合理。
可替代地,在本实施例的油分离器100的结构基础上,可以使输入段121的下端为其自由端。在该实施例中,可以使回油孔123的宽度向远离输入段121的自由端的方向逐渐增大,以使得回油管120的自适应功能更加合理。
实施例三:
下面以图3为例描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油分离器100,本实施例中的油分离器100与实施例一中的油分离器100的结构类似,不同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油分离器100中的封堵件130为圆柱状,封堵件130从输入段121的自由端部的开口处伸入输入段121内,并可沿上下方向在封堵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往复移动以覆盖或打开回油孔123。浮力块140套设在封堵件130上且与封堵件130的顶部相连。在本实施例中,封堵件130的顶部向外延伸以形成限位部,浮力块140与该限位部相连,封堵件130位于封堵位置时,该限位部能够与输入段121的自由端相抵。
实施例四:
下面以图4和图5为例描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油分离器100,本实施例中,输入段121沿水平方向延伸,且输入段121位于分离腔111的底部,以便更好地排出分离腔111中的油。在本实施例中,输入段121从右向左延伸且其左端为其自由端。
油分离器100包括复位弹簧150、拉绳170和转向轮180。复位弹簧150的一端固定,复位弹簧150的另一端与封堵件130相连并将封堵件130常推向封堵位置。拉绳170的一端与浮力块140相连,拉绳170的另一端与封堵件130相连以便浮力块140能够向打开位置拉动封堵件130。拉绳170绕设在转向轮180上,拉绳170的位于转向轮180与封堵件130之间的部分的延伸方向与输入段121的延伸方向相同,以便浮力块140能够通过拉绳170将封堵件130向打开位置移动。
封堵件130在复位弹簧150和拉绳170的作用下在封堵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回油管120的延伸方向上,封堵件130的封堵位置相比其打开位置更靠近输出端123,即封堵件130的封堵位置位于其打开位置的右侧。在回油管120的延伸方向上,复位弹簧150向朝向输出端123的方向推压封堵件130,拉绳170向远离输出端123的方向拉动封堵件130,即复位弹簧150向右推压封堵件130,拉绳170向左拉动封堵件130。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在回油管120的延伸方向上,封堵件130的封堵位置可以相比其打开位置更远离输出端123,即复位弹簧150可以向左推压封堵件130,拉绳170可以向右拉动封堵件130,同样可以实现封堵件130在复位弹簧150和拉绳170的作用下在封堵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可以理解的是,在这些实施例中,封堵件130的封堵位置位于其打开位置的左侧。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利用如上描述在图4所示的油分离器100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改造以得到上述油分离器100,这里不做赘述。例如,可以使复位弹簧150的右端固定,左端与封堵件130的右端相连,拉绳170与封堵件130的右端相连。
如图5所示,油分离器100还包括支撑件160,支撑件160与壳体110的底部相连并向上延伸。复位弹簧150的左端固定在支撑件160上,且复位弹簧150的延伸方向与输入段121的延伸方向相同,以便更好地向封堵位置推压封堵件130。转向轮180固定在支撑件160上。拉绳170从转向轮180的底部绕过转向轮180。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油分离器100还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限位槽190,浮力块140可上下移动地设在限位槽190内。限位槽190对浮力块140进行限位,限制其只能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以使油分离器100的结构更加合理。
如图5所示,回油孔123包括多个,多个回油孔123在输入段121的延伸方向上间隔排布。本实施例中的回油孔123为圆孔,靠近输入段121的自由端的回油孔123的面积大于远离输入段121的自由端的回油孔123的面积,即左侧的回油孔123的面积大于右侧的回油孔123的面积,当封堵件130从封堵位置向打开位置移动时,右侧的回油孔123最先露出,如此设置使得回油管120的排油更加合理。
可替代地,回油孔123可以为条缝型回油孔,回油孔123的长度方向与输入段121的延伸方向一致。回油孔123的宽度向靠近输入段121的自由端的方向逐渐增大,即回油孔123的宽度从右向左逐渐增大,当封堵件130从封堵位置向打开位置移动时,回油孔123的右端最先露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封堵件130的封堵位置相比其打开位置更远离输出端123的实施例中,靠近输入段121的自由端的回油孔123的面积可以小于远离输入段121的自由端的回油孔123的面积,即左侧的回油孔123的面积小于右侧的回油孔123的面积,与本实施例的回油孔123面积分布规律相反。这是由于,在这些实施例中,当封堵件130从封堵位置向打开位置移动时,左侧的回油孔123最先露出。可替代地,回油孔123可以为条缝型回油孔,回油孔123的长度方向与输入段121的延伸方向一致。回油孔123的宽度向远离输入段121的自由端的方向逐渐增大,即回油孔123的宽度从左向右逐渐增大,这是由于当封堵件130从封堵位置向打开位置移动时,回油孔123的左端最先露出。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油分离器100的排油过程,当压缩机的排油量较小,分离腔111底部的润滑油200的液面较低且与浮力块140没有接触时,浮力块140不会受到润滑油200的浮力。封堵件130在复位弹簧150的弹力作用下位于封堵位置,此时,封堵件130完全覆盖回油孔123的外侧,润滑油200不能通过回油孔123进入回油管120中排出油分离器100,由于回油孔123被封堵,可以防止冷媒旁通。
随着分离腔111底部的润滑油200的液面的逐渐升高,浮力块140在润滑油200的浮力的作用下沿着限位槽190向上浮起,并通过拉绳170带动封堵件130向左移动,即封堵件130从封堵位置向打开位置移动。在该过程中,封堵件130部分打开回油孔123,润滑油200从回油孔123进入回油管120的输入段121中并沿着回油管120流动最后从输出段122处排出。随着封堵件130逐渐向左移动,被打开的回油孔123的总面积逐渐增大,回油管120的排油效率也在逐步提升。
若压缩机的排油量继续增大,浮力块140在润滑油200的作用下继续向上浮,封堵件130到达打开位置,回油孔123被完全打开,此时回油管120的排油效率达到最大,回油管120将以最大的排油效率将润滑油200排出直至润滑油200的液面下降导致浮力块140下降,封堵件130将向右移动,即从打开位置向封堵位置移动,重新将回油孔123覆盖。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发明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2)

1.一种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具有分离腔,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分离腔连通的进气口和出气口;
回油管,所述回油管的输入段位于所述分离腔内,所述回油管的输出段伸出所述壳体,所述输入段的侧壁上开设有回油孔,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均位于所述回油孔的上方;
封堵件,所述封堵件能够沿着所述输入段的延伸方向在完全覆盖所述回油孔的封堵位置和完全打开所述回油孔的打开位置之间往复移动以便完全覆盖、部分打开和完全打开所述回油孔;
浮力块,所述浮力块与所述封堵件相连,所述浮力块能够在位于所述分离腔内的润滑油的浮力的作用下向上浮起并带动所述封堵件从所述封堵位置向所述打开位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件在所述封堵位置和所述打开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地设在所述输入段的外周面上,并能够覆盖所述回油孔的外侧,或者,
所述封堵件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封堵位置和所述打开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地设在所述输入段内,并能够覆盖所述回油孔的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件为套筒,所述封堵件套设在所述输入段上,其中所述封堵件具有限位部,位于所述封堵位置的所述封堵件的所述限位部能够与所述输入段的自由端相抵,或者,所述封堵件为圆柱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段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输入段的上端为其自由端或者所述输入段的下端为其自由端,所述浮力块套设在所述封堵件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段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油分离器还包括:
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封堵件相连并将所述封堵件常推向所述封堵位置;
拉绳,所述拉绳的一端与所述浮力块相连,所述拉绳的另一端与所述封堵件相连以便所述浮力块向所述打开位置拉动所述封堵件,所述封堵件在所述复位弹簧和所述拉绳的作用下在所述封堵位置和所述打开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和
转向轮,所述拉绳绕设在所述转向轮上,所述拉绳的位于所述转向轮与所述封堵件之间的部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输入段的延伸方向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壳体的底部相连并向上延伸,所述复位弹簧的所述一端固定在所述支撑件上,所述复位弹簧与所述输入段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转向轮安装在所述支撑件上,所述拉绳从所述转向轮的底部绕过所述转向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限位槽,所述浮力块可上下移动地设在所述限位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孔包括多个,所述多个回油孔在所述输入段的延伸方向上间隔排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段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所述输入段的上端为其自由端,靠近所述输入段的自由端的所述回油孔的面积大于远离所述输入段的自由端的所述回油孔的面积,
或者,所述输入段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所述输入段的下端为其自由端,靠近所述输入段的自由端的所述回油孔的面积小于远离所述输入段的自由端的所述回油孔的面积,
或者,所述输入段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封堵位置在所述回油管的延伸方向上相比所述打开位置更靠近所述输出端,靠近所述输入段的自由端的所述回油孔的面积大于远离所述输入段的自由端的所述回油孔的面积,
或者,所述输入段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封堵位置在所述回油管的延伸方向上相比所述打开位置更远离所述输出端,靠近所述输入段的自由端的所述回油孔的面积小于远离所述输入段的自由端的所述回油孔的面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孔为条缝型回油孔,所述回油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输入段的延伸方向一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段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所述输入段的上端为其自由端,所述回油孔的宽度向靠近所述输入段的自由端的方向逐渐增大,
或者,所述输入段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所述输入段的下端为其自由端,所述回油孔的宽度向远离所述输入段的自由端的方向逐渐增大,
或者,所述输入段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封堵位置在所述回油管的延伸方向上相比所述打开位置更靠近所述输出端,所述回油孔的宽度向靠近所述输入段的自由端的方向逐渐增大,
或者,所述输入段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封堵位置在所述回油管的延伸方向上相比所述打开位置更远离所述输出端,所述回油孔的宽度向远离所述输入段的自由端的方向逐渐增大。
12.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分离器。
CN202110426677.1A 2021-04-20 2021-04-20 油分离器和制冷系统 Pending CN11521857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26677.1A CN115218570A (zh) 2021-04-20 2021-04-20 油分离器和制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26677.1A CN115218570A (zh) 2021-04-20 2021-04-20 油分离器和制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18570A true CN115218570A (zh) 2022-10-21

Family

ID=836058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26677.1A Pending CN115218570A (zh) 2021-04-20 2021-04-20 油分离器和制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18570A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05931A (ja) * 1997-01-22 1998-08-04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アキュムレータ
KR20060065026A (ko) * 2004-12-09 2006-06-14 주식회사 대우일렉트로닉스 용량가변형 어큐뮬레이터
CN201573863U (zh) * 2009-11-05 2010-09-08 中电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浮力密封装置
CN102733423A (zh) * 2011-04-14 2012-10-17 上海市大同中学 一种管道排水结构
DE102012003956A1 (de) * 2012-03-01 2013-09-05 Klaus Ulrich Giehl Drosselvorrichtung
CN104963869A (zh) * 2015-07-02 2015-10-07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排气回油装置及压缩机组件
CN205138014U (zh) * 2015-08-17 2016-04-06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气液分离器及空调器
CN110259614A (zh) * 2019-06-27 2019-09-20 三一重机有限公司 油水分离器及燃油机械设备
CN111928547A (zh) * 2020-07-15 2020-11-13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油分离器、回油系统及空调系统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05931A (ja) * 1997-01-22 1998-08-04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アキュムレータ
KR20060065026A (ko) * 2004-12-09 2006-06-14 주식회사 대우일렉트로닉스 용량가변형 어큐뮬레이터
CN201573863U (zh) * 2009-11-05 2010-09-08 中电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浮力密封装置
CN102733423A (zh) * 2011-04-14 2012-10-17 上海市大同中学 一种管道排水结构
DE102012003956A1 (de) * 2012-03-01 2013-09-05 Klaus Ulrich Giehl Drosselvorrichtung
CN104963869A (zh) * 2015-07-02 2015-10-07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排气回油装置及压缩机组件
CN205138014U (zh) * 2015-08-17 2016-04-06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气液分离器及空调器
CN110259614A (zh) * 2019-06-27 2019-09-20 三一重机有限公司 油水分离器及燃油机械设备
CN111928547A (zh) * 2020-07-15 2020-11-13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油分离器、回油系统及空调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674699B1 (en) Gas liquid separato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US7244293B2 (en) Reservoir tank
EP0803688B1 (en) Accumulator
EP2055364A2 (en) A suction filter for a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KR920010907B1 (ko) 냉동 시스템의 압축기용 흡인 축압기
CA2693025C (en) Liquid separator
CN115218570A (zh) 油分离器和制冷系统
JP4699801B2 (ja) 気液分離器
CN217139798U (zh) 一种用于压缩机的新型卧式油分离器结构
WO2022158371A1 (ja) ガスクーラ
JP4103047B2 (ja) オイルセパレーター及びpcvシステム
CN211753746U (zh) 除湿冷阱
JP2006200552A (ja) 逆止弁
CN217887367U (zh) 一种气动二联件
KR101000054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가변용량형 어큐물레이터
JP2013120028A (ja) 気液分離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6734518A (zh) 用于汽车热泵系统的可调回油孔径式气液分离器
CN215334750U (zh) 一种水气分离器的排水阀结构
CN218627383U (zh) 一种气液分离器及压缩机
CN220415632U (zh) 消音器及压缩机
CN216814695U (zh) 气液分离器及空调系统
CN109990516B (zh) 一种油分离器及其制冷系统
KR100459197B1 (ko) 수소 저장합금을 이용한 냉난방장치용 오일분리기
CN114383345A (zh) 气液分离器及空调系统
CN117537521A (zh) 一种储液器、压缩机组件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