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53305B - 接地端子 - Google Patents

接地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53305B
CN104953305B CN201510133597.1A CN201510133597A CN104953305B CN 104953305 B CN104953305 B CN 104953305B CN 201510133597 A CN201510133597 A CN 201510133597A CN 104953305 B CN104953305 B CN 1049533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nd terminal
bolt
insertion section
bolt insertion
bolt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3359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53305A (zh
Inventor
长西幸成
山本高立
木下幸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9533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533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533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533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30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crew or nut clamping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1/00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 H01R11/11End pieces or tapping pieces for wir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and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 H01R11/12End pieces terminating in an eye, hook, or fork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1/00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 H01R11/11End pieces or tapping pieces for wir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and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 H01R11/26End pieces terminating in a screw clamp, screw or nu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30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crew or nut clamping member
    • H01R4/302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crew or nut clamping member having means for preventing loosening of screw or nut, e.g. vibration-proof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5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r material of the contacting members
    • H01R4/64Connections between or with conductive parts having primarily a non-electric function, e.g. frame, casing, ra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By Means Of Piercing Elements, Nuts, Or Screws (AREA)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接地端子,包括:第一接地端子,其包括第一螺栓插入部和第三螺栓插入部;以及第二接地端子,其包括第二螺栓插入部和第四螺栓插入部。在第一接地端子与第二接地端子互相叠置的状态下,第一接地端子与第二接地端子利用在第一和第二紧固部处的第一和第二螺栓紧固并固定到固定目标。在第二紧固部中,第三螺栓插入部和第四螺栓插入部互相叠置。第三螺栓插入部具有椭圆形或长圆形。第四螺栓插入部开口并且形成为比第三螺栓插入部大。

Description

接地端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地端子,并且特别涉及一种包括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二接地端子的接地端子,并且其中,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二接地端子互相叠置并且互相锁定,并且利用螺栓紧固并固定到连接/固定目标。
背景技术
在图7中,通常地电线101通过使用端子接头102而电气连接到连接/固定目标。端子接头102通过压力加工具有电导通性的金属板而形成。端子接头102包括端子本体103和电线连接部104。插入孔(未示出)形成在端子本体103中。螺栓105插入到插入孔内。当螺栓105紧固并固定到连接/固定目标时,同时完成了电气连接。另一方面,压接片106和107形成在与如此形成的端子本体103相连续的电线连接部104中。压接片106和107是在其上执行压接的部分。压接片106和107形成为使得电线101的末端的导体露出部和绝缘体能够分别电气地并且机械地连接并固定到压接片106和107。以上描述了典型的端子接头102及其连接。
例如,在诸如汽车这样的车辆中,不是端子接头102,而是如图8和图9所示的特殊的端子接头,即,接地端子121,用于接地连接到车身(例如,见JP-A-2006-324052)。这是因为接地端子121具有其中多条电线122和123能够有效地连接到单独的位置的结构。图8和图9所示的接地端子121包括设置在电线122的末端处的第一接地端子124以及设置在电线123的末端处的第二接地端子125。
第一接地端子124具有:第一接地端子本体126,其具有板状形状;以及第一电线连接部127,其压接电线122的末端。第二接地端子125也具有:第二接地端子本体128,其具有板状形状;以及第二电线连接部129,其压接电线123的末端。第一接地端子本体126和第二接地端子本体128具有如下结构。即,第一接地端子本体126与第二接地端子本体128互相叠置并且互相一体化。已经互相叠置的第一接地端子本体126与第二接地端子本体128利用螺栓130紧固并固定到车身131。从而,完成了接地连接。
将更具体地描述结构。第一螺栓孔132形成在第一接地端子本体126中。另外,第一锁定部133形成在第一螺栓孔132附近。以相同的方式,第二螺栓孔134和第二锁定部135形成在第二接地端子本体128中。当第一接地端子本体126与第二接地端子本体128互相叠置并且互相一体化时,与第一螺栓孔132和第二螺栓孔134相对应的部分形成为紧固部136。
然而,由于在螺栓130中产生松动,所以存在接地端子121可能引起端子分离的问题的担心。因此,本发明人意在提供一种接地端子143,如图10所示,包括两个紧固部141和142。
接地端子143设计成包括第一接地端子144和第二接地端子145。第一接地端子144包括具有板状形状的第一接地端子本体146以及压接电线147的末端的第一电线连接部148。第二接地端子145也包括具有板状形状的第二接地端子本体149以及压接电线150的末端的第二电线连接部151。一对第一螺栓孔152、153形成在第一接地端子本体146中。另一方面,一对第二螺栓孔154、155也形成在第二接地端子本体149中。
第一接地端子本体146的第一螺栓孔152和153以及第二接地端子149的第二螺栓孔154和155分别形成为具有同样尺寸并且处于同样的位置处的圆形。另外,第一螺栓孔152和153以及第二螺栓孔154和155形成为与每个螺栓156的轴部的尺寸相对应。当第一接地端子本体146和第二接地端子本体149互相叠置时,形成了两个紧固部141和142。然后将两个螺栓156分别插入并紧固到第一螺栓孔152和153以及第二螺栓孔154和155中。从而,完成了接地连接。
在如此构造的接地端子143中,存在即使在两个螺栓156的任意一个螺栓中产生松动也能够保持接地功能的效果。
然而,本发明人在接地端子143中发现如下问题。即,本发明人发现这样的问题,如果在第一接地端子144的第一螺栓孔152和153、第二接地端子145的第二螺栓孔154和155以及未示出的车身侧螺栓孔的制造上存在尺寸变化,则例如可能发生由于使用了利用两个螺栓156的紧固结构而在螺栓156的插入或紧固方面存在困难,使得不能够实现正常的接地连接。
顺便地,本发明人认为,当在第一接地端子144中的第一螺栓孔152附近,以及在第二接地端子145中的第二螺栓孔154附近设置与图9中的第一锁定部133和第二锁定部135类似的锁定部时,能够利用锁定部产生的间隙吸收尺寸变化。然而,存在这样的担心,当第一接地端子144与第二接地端子145互相叠置并且互相锁定时,可能发生无法对准。从而,本发明人理解到需要重新考虑第一螺栓孔152和153以及第二螺栓孔154和155的形状或尺寸。
已经考虑以上情况开发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接地端子,其能够吸收由于各种因素的尺寸变化或无法对准,以实现标准接地连接。
发明内容
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构造提供一种接地端子,其包括:第一接地端子,该第一接地端子包括第一螺栓插入部和第三螺栓插入部;以及第二接地端子,该第二接地端子包括第二螺栓插入部和第四螺栓插入部,其中,在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互相叠置并且互相锁定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在第一紧固部和第二紧固部处利用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紧固并固定到固定目标;其中,在所述第一紧固部中,所述第一螺栓插入部和所述第二螺栓插入部互相叠置并且互相锁定;其中,在所述第二紧固部中,所述第三螺栓插入部和所述第四螺栓插入部互相叠置,所述第三螺栓插入部具有椭圆形状或长圆形状,该形状的纵向是所述第一紧固部与所述第二紧固部对齐的方向;并且其中,所述第四螺栓插入部开口并且形成为比所述第三螺栓插入部大且比紧固部件小。
根据本发明的构造,两个紧固部中的一个紧固部能够用作吸收尺寸变化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构造,根据第一构造的接地端子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包括电线集中连接部,该电线集中连接部分别集中地连接多条电线的末端。
根据如此特征的本发明的构造,大量的接地电路(多条电线)能够通过电线集中连接部连接到接地端子。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构造,设置了两个紧固部,并且一个紧固部由具有椭圆形或长圆形的第三螺栓插入部和开有大直径的开口的第四插入部组成。从而,存在这样的效果,由于包括第三螺栓插入部和第四螺栓插入部的紧固部,所以能够吸收尺寸变化或位置的无法对准。尺寸变化或无法对准的实例可以包括由车身侧螺栓孔的形成或螺栓到车身侧的安装而引起的尺寸变化或无法对准、由接地端子的制造引起的尺寸变化或无法对准、当第一接地端子与第二接地端子在接地端子中互相叠置并且互相锁定时产生的无法对准等。因此,由于使用了根据本发明的接地端子,存在能够实现正常的接地连接的效果。另外,根据该接地端子,还存在这样的效果,由于两个紧固部,尽管在任意一个螺栓中产生松动,也能够保持固定状态,使得能够保持接地功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构造,除了第一构造的效果外,还能够获得以下效果。即,由于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二接地端子具有电线集中连接部,所以存在这样的效果,大量的接地电路能够以数量减少的接地点紧凑地并且便宜地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发明的接地端子的透视图,其中第一接地端子与第二接地端子还未互相叠置(实例1)。
图2是示出图1中的第一接地端子与第二接地端子已经互相叠置并且互相锁定的状态的透视图(实例1)。
图3是示出利用螺栓紧固处于图2的状态的第一接地端子与第二接地端子的状态的平面图(实例1)。
图4是示出根据发明的接地端子的另一个实例的透视图,其中第一接地端子与第二接地端子还未互相叠置(实例2)。
图5是示出图4中的第一接地端子与第二接地端子已经互相叠置并且互相锁定的状态的透视图(实例2)。
图6是示出利用螺栓紧固处于图5的状态中的第一接地端子与第二接地端子的状态的平面图(实例2)。
图7是示出对比实例中的端子接头被紧固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8是示出根据对比实例的接地端子的透视图,其中第一接地端子与第二接地端子还未互相叠置。
图9是示出在图8的对比实例中的第一接地端子与第二接地端子已经互相叠置并且互相锁定而刚好在开始用螺栓紧固之前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0是示出包括两个紧固部的接地端子的问题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近来的车辆发展中,由于噪声的影响而在车辆系统中可能产生故障,该噪声被认为是由地面电位引起的。在利用车身的接地连接的形式中,需要获取对噪声的理想的、清晰的接地连接。作为抵抗噪声的措施,本发明将提供一种有效接地的接地端子,该接地端子不通过任何接合件,而是直接接地到车身。
具体地,接地端子包括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二接地端子,并且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当第一接地端子与第二接地端子互相叠置并互相锁定时,形成两个紧固部。另外,接地端子具有这样的结构:两个紧固部中的一个形成为其中椭圆或长圆形的螺栓插入部与圆形螺栓插入部互相叠置的状态。因为接地端子如此构造,所以能够吸收由制造接地端子而引起的尺寸变化或无法对准、由螺栓孔的形成或在车身侧上螺栓的安装而引起的尺寸变化或无法对准、以及当第一接地端子与第二接地端子互相叠置并且互相锁定时产生的无法对准。因此,接地端子具有有效地实现直接接地到车身的结构。
接地端子具有电线集中连接部,利用该电线集中连接部,大量的接地电路能够以减少数量的接地点而被紧凑地且便宜地连接。
[实例1]
下面将通过参考附图描述实例1。图1是示出根据发明的接地端子的透视图,其中第一接地端子与第二接地端子还未互相叠置。图2是示出图1的第一接地端子与第二接地端子已经互相叠置并且互相锁定的状态的透视图。图3是示出利用螺栓紧固处于图2的状态的第一接地端子与第二接地端子的状态的平面图。
在图1至图3中,参考数字1代表将直接接地到车辆的车身2(连接/固定目标)的接地端子。接地端子1设计成包括第一接地端子3和第二接地端子4。第一接地端子3设置在电线组5的末端处。另一方面,第二接地端子4设置在电线组6的末端处。在第一接地端子3与第二接地端子4已经互相叠置并且互相锁定的状态下,即,在作为接地端子1的状态下,第一接地端子3与第二接地端子4被连接并且固定到车身2的预定的一个位置处。由于接地端子1的连接,电线组5和6共同地接地到车身2。
接地端子1具有两个紧固部(第一紧固部7和第二紧固部8),用于将接地端子1连接/固定到车身2。螺栓9(紧固部件)分别插入并且紧固于两个紧固部,使得接地端子1能够连接并且固定到车身2。
当在电线组5和6侧观察第一接地端子3和第二接地端子4时,将第一接地端子3视作左接地端子(左端子),并且将第二接地端子4视作右接地端子(右端子)。在该实例中,作为左端子的第一接地端子3是将与车身2接触的端子。
下面将详细描述第一接地端子3和第二接地端子4的构造和结构。
第一接地端子3是用于电气连接的金属构件。通过压力加工具有电导通性的金属板制造第一接地端子3。如此制造的第一接地端子3形成为包括第一接地端子本体10、第一电线集中连接部11和本体锁定部12的图示形状(形状是示例性的)。第一接地端子3形成为能够与车身2的表面进行电接触的形状。第一电线集中连接部11、第一接地端子本体10和本体锁定部12沿着形成为比第二接地端子4更长的第一接地端子3的端子轴向布置。在该实例中,第一接地端子3形成为长了本体锁定部12的长度。
第一接地端子本体10形成为板状部。另外,第一接地端子本体10形成为在平面视图中大致为矩形。形成第一接地端子本体10,使得其前表面能够充当与第二接地端子4的接触表面,并且其后表面能够充当与车身2的接触表面。第一螺栓孔13(第一螺栓插入部)、车身第一锁定部14以及第三螺栓孔15(第三螺栓插入部)形成在如此构造的第一接地端子本体10中。在该实例中,假设“第一”和“第三”螺栓孔位于如上所述的第一接地端子3侧上,并且“第二”和“第四”螺栓孔(螺栓插入部)位于第二接地端子4侧上。
第一螺栓孔13形成并安置在第一接地端子本体10的后端侧上(第一电线集中连接部11侧)。第一螺栓孔13形成为供螺栓9插入的部分以及构成第一紧固部7的部分。形成第一螺栓孔13,使得螺栓9的轴部能够插入该第一螺栓孔13。在该实例中,后文将描述的本体第一锁定部14安置在第一螺栓孔13的孔缘部中。因此,第一螺栓孔13形成为非圆形。
本体第一锁定部14形成为当第一接地端子3与第二接地端子4互相叠置时,能够使第一接地端子3与第二接地端子4进入锁定状态的部分(锁定部)。在该实例中,本体第一锁定部14设计成包括右第一主锁定部16、左第一主锁定部17以及第一辅助锁定部18。右第一主锁定部16和左第一主锁定部17形成并安置在第一螺栓孔13的孔缘部中。第一辅助锁定部18形成并安置在第一螺栓孔13附近。顺便地,本体第一锁定部14的构造是示例性的。如果本体第一锁定部14充当锁定部,即是合适的。
第三螺栓孔15形成并且安置在第一接地端子本体10的前端侧上(本体锁定部12侧)。第三螺栓孔15形成为供螺栓9插入的部分,并且形成为构成第二紧固部8的部分。形成第三螺栓孔15,使得螺栓9的轴部能够插入该第三螺栓孔15。从附图可知,第三螺栓孔15与第一螺栓孔13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三螺栓孔15的形状是长圆形(长圆形是示例性的)。
第三螺栓孔15和第一螺栓孔13安置成布置在端子轴向上,并且彼此间有预定距离。长圆形的第三螺栓孔15形成为使其纵向在端子轴向上延伸。第三螺栓孔15的纵向长度设定成足够长,以吸收后文将描述的尺寸变化或无法对准(可根据期望设定该纵向长度)。另一方面,根据螺栓9的轴部的直径设定第三螺栓孔15的横向长度(通过实例的方法)。顺便地,第三螺栓孔15的孔的形状不限于长圆形,而可以是椭圆形。当第三螺栓孔15的孔形是长圆形时,能够确保与后文将描述的垫圈24的接触面积比当第三螺栓孔15的孔形是椭圆形时的大。因此能够防止表面压力中的损坏,使得能够改善可靠性。椭圆形是有效吸收后文将描述的尺寸变化或无法对准的形状之一。
第一电线集中连接部11接续地形成到第一接地端子本体10的后端。第一电线集中连接部11形成并且安置在如下位置处:当第一接地端子3与第二接地端子4互相叠置时,第一电线集中连接部11不能与在第二接地端子4侧上的第二电线集中连接部23(后文将描述)干涉。在该实例中,第一电线集中连接部11形成并且安置在后端的左侧拐角位置处。如此构造的第一电线集中连接部11形成为电气地并且机械地连接和固定电线组5的部分。在该实例中,第一电线集中连接部11包括:一对第一导体压接片19,其紧固电线组5的导体部;以及一对第一护套压接片20,其压接电线组5的护套部。电气连接不限于利用压接连接。例如,可以使用诸如焊接或沉积这样的其它已知连接方法。
本体锁定部12接续地形成到第一接地端子本体10的前端。本体锁定部12形成为像臂部一样的特征(逐渐变细)形状。前端锁定部21形成在本体锁定部12的前端处,使得前端锁定部21能够插入到车身2的未示出的孔部中并且与之锁定。当锁定了前端锁定部21时,抑制了在紧固螺栓9时端子不必要的旋转。顺便提及,本体锁定部12的形成是任意的。
第二接地端子4是以与第一接地端子3同样的方式进行电气连接的金属构件。第二接地端子4也通过压力加工具有电导通性的金属板而制成。如此制造的第二接地端子4形成为包括第二接地端子本体22和第二电线集中连接部23的图示形状(形状是示例性的)。第二接地端子4形成为能够与第一接地端子3的表面进行电接触的形状。在第二接地端子4中,第二接地端子本体22和第二电线集中连接部23根据第一接地端子3的第一接地端子本体10和第一电线集中连接部11的位置来形成且安置。
第二接地端子本体22形成为板状部。另外,第二接地端子形成为在平面图中大致为矩形的部分。第二接地端子本体22形成为使得其后表面能够用作与第一接地端子3的接触表面,并且其前表面能够用作当紧固螺栓9时接受来自垫圈24(紧固部件)的压力的表面。第二螺栓孔25(第二螺栓插入部)、本体第二锁定部26和第四螺栓孔27(第四螺栓插入部)形成在如此构造的第二接地端子本体22中。
第二螺栓孔25形成并且安置在第二接地端子本体22的后端侧(第二电线集中连接部23侧)上。第二螺栓孔25形成为供螺栓9插入的部分以及构成第一紧固部7的部分。第二螺栓孔25形成为使得螺栓9的轴部能够插入到其中。在该实例中,后文将描述的本体第二锁定部26安置在第二螺栓孔25的孔缘部中。因此,第二螺栓孔25形成为非圆形。
本体第二锁定部26形成为当第一接地端子3与第二接地端子4互相叠置时,能够使第一接地端子3与第二接地端子4进入锁定状态的部分(锁定部)。在该实例中,本体第二锁定部26设计成包括左第二主锁定部28、右第二主锁定部29以及第二辅助锁定部30。左第二主锁定部28和右第二主锁定部29形成并且安置在第二螺栓孔25的孔缘部中。第二辅助锁定部30形成并且安置成在第二螺栓孔25附近。顺便地,本体第二锁定部26的构造是示例性的。如果本体第二锁定部26用作锁定部,即是合适的。
第四螺栓孔27形成并且安置在第二接地端子本体22的前端侧上。第四螺栓孔27形成为供螺栓9插入的部分以及构成第二紧固部8的部分。第四螺栓孔27形成为使得螺栓9的轴部能够插入到其中。从附图中可知,第四螺栓孔27与第三螺栓孔25的不同之处在于:第四螺栓孔27的形状是具有大直径的圆形。另一方面,第四螺栓孔27与第一接地端子3的第三螺栓孔15的不同之处在于:第四螺栓孔27的形状是具有大直径的圆形,而第三螺栓孔15是长圆形。顺便地,第四螺栓孔27不限于圆形形状。
第四螺栓孔27形成为并且被开口为大于第三螺栓孔15(然而形成为并且被开口为小于用于紧固螺栓9的垫圈24。否则,当不使用垫圈24时,第四螺栓孔27形成并且被开口为小于螺栓的头部。当螺栓(双头螺栓)代替地安装在车身2侧上时,第四螺栓孔27形成为并且被开口为小于螺母)。第四螺栓孔27和第二螺栓孔25安置成布置在端子轴向上并且互相有预定距离。第四螺栓孔27形成为足够大以吸收后文将描述的尺寸变化或无法对准。
第二电线集中连接部23接续地形成到第二接地端子本体22的后端。第二电线集中连接部23形成并且安置在如下位置处:当第一接地端子3与第二接地端子4互相叠置时,第二电线集中连接部23不能与在第一接地端子3侧上的第一电线集中连接部11干涉。在该实例中,第二电线集中连接部23形成并且安置在后端的右侧拐角位置处。如此构造的第二电线集中连接部23形成为电气地并且机械地连接并固定电线组6的部分。在该实例中,第二电线集中连接部23包括:一对第二导体压接片31,其压接电线组6的导体部;以及一对第二护套压接片32,其压接电线组6的护套部。第二电线集中连接部23以与第一接地端子3的第一电线集中连接部11同样的方式形成。
在该构造和结构中,首先如图1所示,将第一接地端子3和第二接地端子4布置在左右侧上。接着,使第一接地端子3和第二接地端子4水平地滑动以互相靠近,使得如图2所示地在垂直方向上互相叠置。在该情况下,当本体第一锁定部14与本体第二锁定部26被锁定时,完成了接地端子1的组装。由于第一接地端子3与第二接地端子4互相叠置,所以形成了第一紧固部7和第二紧固部8。此后,将接地端子1安装在车身2的预定位置中,并且螺栓9插入到第一紧固部7中并且紧固到车身2的螺纹孔(螺栓孔),如图3所示。从而,接地端子1首先被固定在第一紧固部7中。接着,将另一螺栓9插入到第二紧固部8中并且紧固到另一螺纹孔。从而,接地端子1也被固定在第二紧固部8中。结果,也完成了电气连接。虽然已使用螺栓9描述了该实例,例如,还可以使用其它固定:其中将立设在车身2侧上的螺栓(双头螺栓)插入到接地端子1中并且利用螺母紧固。
在该实例中,即使车身2的位于与第二紧固部8相对应位置处的螺纹孔并不是按照其设计尺寸形成而是偏离地形成,该偏离(无法对准)能够由第二紧固部8的构造和结构所吸收。即,根据发明的接地端子1能够做出正常的接地连接。另外,在该实例中,即使当在锁定所述本体第一锁定部14与本体第二锁定部26时发生略微的松动时,也能够利用第二紧固部8的构造和结构吸收无法对准。
如以上通过参考图1至图3所述,接地端子1具有如下结构:第一接地端子3和第二接地端子4设置成使得当第一接地端子3与第二接地端子4互相叠置并且互相锁定时,能够形成两个紧固部。另外,接地端子1具有以下结构:两个紧固部(第一紧固部7和第二紧固部8)中的一个紧固部(第二紧固部8)形成为其中椭圆或长圆形螺栓插入部(第三螺栓孔15)与圆形螺栓插入部(第四螺栓孔27)互相叠置的状态。因此,能够吸收由螺栓孔的形成或在车身2侧上安装螺栓而引起的尺寸变化或无法对准、由制造接地端子1引起的尺寸变化或无法对准,以及当第一接地端子3与第二接地端子4互相叠置并且互相锁定时产生的无法对准。当使用该结构时,存在能够实现正常接地连接的效果。
另外,根据接地端子1设置第一紧固部7和第二紧固部8。因此,即使在任意一个螺栓9中发生松动,也能够保持固定状态。结果,存在能够保持接地功能的效果。另外,根据接地端子1设置第一电线集中连接部11和第二电线集中连接部23。因此,存在另一个效果:能够将大量接地电路在减少数量的接地点处紧凑地并且便宜地连接。
[实例2]
下面将通过参考附图描述实例2。图4是示出根据发明的接地端子的连接结构的另一个实例的透视图,其中第一接地端子与第二接地端子还未互相叠置。图5是示出图4中的第一接地端子与第二接地端子已经互相叠置并且互相锁定的状态的透视图。图6是示出利用螺栓紧固处于图5的状态中的第一接地端子与第二接地端子的状态的平面图。相应地或用虚线指代与实例1中的构成元素基本相同的构成元素。并且将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图4至图6中,根据实例2的接地端子1’是实例1的修改例,其被设计为包括第一接地端子3和第二接地端子4’。第一接地端子3与实例1中的相同。第二接地端子4’包括第二接地端子本体22’和第二电线集中连接部23。第二螺栓孔25、本体第二锁定部26和第四螺栓插入部27’形成在第二接地端子本体22’中。在第二接地端子4’中,将切口部33增加到实例1中的第二接地端子,以形成第四螺栓插入部27’。
切口部33通过在离开第二螺栓孔25的一侧上将孔缘部开槽而形成。另外,切口部33形成为不小于第一接地端子3中的第三螺栓孔15的横向开口宽度。由于切口部33的形成,第四螺栓插入部27’的部分形成为以U形开口。第四螺栓插入部27’的示出形状是实例1中的第四螺栓孔27的替换实例。根据本发明,第四螺栓插入部27的形状不限于“孔”,而可以是“狭槽”等。顺便地,与垫圈24的接触面积稍微减小。然而,只要这种减小是关于该切口部33的示出的开口,就没有问题。
在该构造和结构中,理所当然,实例2中的接地端子1’具有与实例1相似的效果。因此,存在能够实现正常的接地连接的效果。另外,存在即使在任意的螺栓9中产生松动也能够保持接地功能的效果。此外,存在能够将大量接地电路以减少数量的接地点紧凑地且便宜地连接的效果。
另外,理所当然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能够对发明进行各种改变。
在本说明书中,第三螺栓孔15形成在第一接地端子3中,并且第四螺栓孔27形成在第二接地端子4中。因此,下方的孔具有长圆形(或椭圆形),并且上方的孔具有圆形。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上方和下方的孔可以互换(可以上下颠倒地安置第四螺栓孔27和第三螺栓孔15)。另外,在前述说明中,每个电线组5、6都由大量电线组成。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每个电线组5、6都可以由例如单独的电线(高压电线或低压电线)组成。
虽然本发明已对特别优选的实施例做出说明和描述,然而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明显的是,能够基于本发明的技术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明显这样的改变和修改在如附加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范围和意图之内。
本发明是基于2014年3月2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4-313852,该专利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Claims (2)

1.一种接地端子,包括:
第一接地端子,该第一接地端子包括第一螺栓插入部和第三螺栓插入部;以及
第二接地端子,该第二接地端子包括第二螺栓插入部和第四螺栓插入部,
其中,在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互相叠置并且互相锁定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在第一紧固部和第二紧固部处由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紧固并固定到固定目标;
其中,在所述第一紧固部中,所述第一螺栓插入部和所述第二螺栓插入部互相叠置并且互相锁定;
其中,在所述第二紧固部中,所述第三螺栓插入部和所述第四螺栓插入部互相叠置,所述第三螺栓插入部具有椭圆形状或长圆形状,该椭圆形状或长圆形状的纵向是所述第一紧固部与所述第二紧固部对准的方向;并且
其中,所述第四螺栓插入部具有圆形形状并且是开口的,并且所述第四螺栓插入部形成为比所述第三螺栓插入部大且比紧固部件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地端子,其中,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包括电线集中连接部,该电线集中连接部分别集中地连接多条电线的末端。
CN201510133597.1A 2014-03-25 2015-03-25 接地端子 Active CN1049533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62167 2014-03-25
JP2014062167A JP6249849B2 (ja) 2014-03-25 2014-03-25 アース端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53305A CN104953305A (zh) 2015-09-30
CN104953305B true CN104953305B (zh) 2018-04-20

Family

ID=540671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33597.1A Active CN104953305B (zh) 2014-03-25 2015-03-25 接地端子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379461B2 (zh)
JP (1) JP6249849B2 (zh)
CN (1) CN104953305B (zh)
DE (1) DE102015205276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62191B2 (ja) * 2015-12-09 2018-01-1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アース端子、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US10855000B1 (en) * 2019-06-18 2020-12-01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Grounding terminal
DE202020106633U1 (de) * 2020-11-19 2021-01-19 Md Elektronik Gmbh Erdungsschelle mit seitlichem Verdrehschutz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92930A (en) * 1996-07-18 1997-12-02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Electrical distribution system connector
JP2003187884A (ja) * 2001-12-19 2003-07-0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アース端子金具
JP3909680B2 (ja) * 2002-04-25 2007-04-2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構造
JP2004253167A (ja) * 2003-02-18 2004-09-09 Yazaki Corp アース端子
JP2006324052A (ja) 2005-05-17 2006-11-3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車体パネルへのアース端子固定構造
HUP0800510A2 (en) * 2008-08-12 2010-04-28 Bela Nagy Device for connecting of power-current equipments mainly of lire rails
US20130157513A1 (en) * 2011-12-20 2013-06-20 Caterpillar Inc. Two-terminal radial connector
JP5741425B2 (ja) * 2011-12-26 2015-07-0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アース接続体
JP5850257B2 (ja) * 2012-11-13 2016-02-0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台
JP6106517B2 (ja) * 2013-05-09 2017-04-0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丸端子固定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85447A (ja) 2015-10-22
JP6249849B2 (ja) 2017-12-20
CN104953305A (zh) 2015-09-30
US20150280332A1 (en) 2015-10-01
DE102015205276B4 (de) 2021-02-04
DE102015205276A1 (de) 2015-10-01
US9379461B2 (en) 2016-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12287B2 (en) Swaging connection structure
US9022807B2 (en) Connector having a wire shield member fastened to a shield shell covering a resin part molded over an L-shaped terminal fitting
US6746285B2 (en) Grounding stud
CA2876625C (en) Push-on type grounding bushing
US20160079684A1 (en) Connection Structure for Terminal Metal Fittings
US9112288B2 (en) Electric wire with crimp terminal
CN104953305B (zh) 接地端子
US7056161B2 (en) Grounding stud
US9937798B2 (en) Wrap around bus bar for vehicle power distribution device
US9761978B2 (en) Multi-ground connector for vehicle
US6280263B1 (en) Anti-rotation terminal with captured nut
WO2011155581A1 (ja) シールド端末接続構造及び方法
US9873392B2 (en) Terminal connection assembly for vehicle power distribution device
JP6265963B2 (ja) 端子金具の接続方法
US9680239B2 (en) Grounding stud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US10305226B2 (en) Shield connector
EP2599177B1 (en) Terminal pair
US6203384B1 (en) Multi-tap pad mount connector
CN107819102B (zh) 电池端子
JP2014165168A (ja) アース端子の取付構造
US20240022009A1 (en) Electrical terminal and assembly
JPS5926541Y2 (ja) 同軸ケ−ブル用接栓座
JP2002015817A (ja) アース接続用部品
JPS628137Y2 (zh)
JP2003338403A (ja) 避雷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