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43621B - 具有覆皮的产品的末端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具有覆皮的产品的末端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43621B
CN104943621B CN201510084661.1A CN201510084661A CN104943621B CN 104943621 B CN104943621 B CN 104943621B CN 201510084661 A CN201510084661 A CN 201510084661A CN 104943621 B CN104943621 B CN 1049436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d course
circumference
skin
base material
terminal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8466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43621A (zh
Inventor
藤田淳
藤田淳一
朝熊俊太
户谷千春
户田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9436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436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436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4362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2Internal Trim mouldings ; Internal Ledges; Wall liners for passenger compartments; Roof liners
    • B60R13/0256Dashboard lin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strument Panels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 Mattresses And Other Support Structures For Chairs And Beds (AREA)
  • Casting Or Compres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基材和覆皮的仪表板,通过在覆皮本体的背面层压垫层而形成该覆皮。垫层的末端部包括主体部和周缘部。周缘部塑性变形为压缩状态并位于主体部周围。基材的末端部包括平坦部和凸缘部。凸缘部在朝顶侧突出的状态下围绕平坦部。通过将主体部粘附于平坦部上、以及将周缘部粘附于凸缘部上,将覆皮粘附于基材的末端部上。在周缘部沿凸缘部的顶面和侧面进行折叠的状态下,将周缘部粘附于凸缘部。

Description

具有覆皮的产品的末端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覆皮的产品的末端部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例如汽车仪表板和控制台的内装部件,已知通过将覆皮55粘附于基材51上而形成的内装部件(下文中称作“被覆产品50”),如图8所示。覆皮55包括覆皮本体56和层压在覆皮本体56背侧的垫层57。在图8中,省略了一部分垫层57。在被覆产品50的末端部中,在被压缩并沿着基材51的末端部52的顶面、侧面和背面进行折叠的状态下,覆皮55粘附于末端部52上。即,以覆盖末端部52背面的状态,将覆皮55粘附于末端部52(例如,请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64-26413)。被覆产品50布置在靠近相邻组件60(在图8中用双点划线示出)的位置处。
但是,当粘附上述具有垫层57的覆皮55、以使其沿基材51的末端部52的顶面和侧面进行压缩和折叠时,由于垫层57的弹性回复力,在被覆产品50的顶侧上,覆皮55在角部50a处隆起,并且,覆皮55以较大的曲率半径(例如,5mm或更大)弯曲。结果,被覆产品50中与相邻组件60的边界部是模糊的,因此,有损装饰品质。
因此,考虑应当减小角部50a的曲率半径尺寸。在图9所示的被覆产品50中,基材51的末端部52包括平坦部53和凸缘部54。凸缘部54以相对于平坦部53朝顶侧突出的状态围绕平坦部53。之后,将覆皮55的垫层57粘附于末端部52的平坦部53上。但是,仅将覆皮55的覆皮本体56粘附于凸缘部54。在被覆产品50中,垫层57没有沿着凸缘部54折叠。因此,在被覆产品50的顶侧,弯曲的覆皮本体56在角部50a处的曲率半径较小,因此,被覆产品50中与相邻组件60的边界部清晰可见。
但是,在图9的被覆产品50中,当用例如手指碰触时,会感觉角部50a较硬,因此有损触感。其原因在于硬的凸缘部54定位在覆皮本体56的背侧。此外,在手工操作将覆皮55粘附于基材51的过程中,在垫层57与凸缘部54之间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间隔G1。当使用厚度较小的覆皮本体56时,用手指摁压覆皮本体56的一部分(即在其背侧存在有间隔G1的部分),该部分延展,因此,该部分朝向间隔G1松弛或凹陷,这会劣化外观。
可以通过使用厚度较大的覆皮本体56来解决上述问题,然而,这会增加成本。此外,当被覆产品50构成安全气囊装置的一部分并且被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推压时,需要使覆皮本体56断裂。因此,当使用厚度较大并且没有断裂线的覆皮本体时,难以满足此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覆皮的产品的末端部结构,通过此结构能够改善触感和外观。
为达到前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被覆产品的末端部结构。该结构应用于包括基材和覆皮的产品,通过在覆皮本体的背面层压垫层而形成该覆皮。覆皮粘附于基材的顶面上。垫层的末端部包括未塑性变形为压缩状态的主体部、以及塑性变形为压缩状态的周缘部。周缘部定位在主体部周围。基材的末端部包括平坦部和凸缘部。以相对于平坦部朝顶侧突出的状态,凸缘部围绕平坦部。通过将垫层的主体部粘附于基材的平坦部上、以及将垫层的周缘部粘附于基材的凸缘部上,将覆皮粘附于基材的末端部上。以周缘部至少沿凸缘部的顶面和侧面进行折叠的状态,将周缘部粘附于凸缘部。
在具有上述结构覆皮的产品的末端部内,其中覆皮粘附于基材,在垫层的末端部中处于未塑性变形为压缩状态的主体部,其布置在基材平坦部与覆皮本体之间。主体部对被覆产品的末端部赋予必要的弹性。此外,在垫层的末端部中处于塑性变形为压缩状态的周缘部,其布置在基材中位于凸缘部顶侧的角部与覆皮本体之间。周缘部塑性变形为压缩状态,因此,覆皮不易在位于凸缘部顶侧的角部处隆起,并且不太可能以大曲率半径弯曲。结果,被覆产品中与相邻组件的边界部清晰可见。
此外,尽管被压缩,周缘部仍具有适当的弹性。因此,相比于没有垫层(周缘部)的情况,当用例如手指碰触时,覆皮中与凸缘部顶侧角部附近区域相对应的部分会触感柔软。
此外,处于压缩状态的周缘部补偿了覆皮本体的刚性。因此,即使例如用手指在凸缘部与主体部之间摁压覆皮时,覆皮本体不易延展,因此不易松弛或凹陷。
附图说明
图1是仪表板的轴测图,该仪表板采用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具有覆皮的产品末端部结构;
图2是局部剖视图,示出在图1实施例中将覆皮粘附于基材之前的状态;
图3是局部剖视图,示出在图1实施例中仪表板末端部的结构;
图4是说明性示意图,示出在图1实施例中对位于垫层内的末端部的周缘部进行热压制的状态;
图5是局部剖视图,示出在图1实施例中将垫层粘附于覆皮本体之前的状态;
图6是示出变化例的局部剖视图,其中,在垫层的周缘部中形成有过渡部;
图7A是形成有图6过渡部的状态的说明性局部底视图,示出上侧导热板;
图7B是局部剖视图,示出用图7A中的上侧导热板压缩末端部周缘部的状态,从而形成过渡部;
图8局部剖视图,示出具有覆皮的常规产品的末端部以及相邻组件;以及
图9是局部剖视图,示出一种不同于图8所示类型的具有覆皮的常规产品的末端部以及相邻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照图1至图5描述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具有覆皮的产品的末端部结构。
通过采用仪表板(其为汽车内装部件)作为具有覆皮的产品示例进行描述。
如图1所示,仪表板10(下文中简称为“板件10”)布置在汽车前座(驾驶员座椅和前乘员座椅)的前方。此外,汽车中针对前乘员座椅布置有安全气囊装置(未示出),该安全气囊装置设计为,当从前方施加冲击时,通过使安全气囊在就座于前乘员座椅的乘员前方展开并膨胀,保护乘员免受冲击。板件10的一部分形成安全气囊门12,该安全气囊门12是安全气囊装置的一部分。触发安全气囊装置时,由于受到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的推压,安全气囊门12朝前乘员座椅打开,并限定允许安全气囊展开的开口。
例如,在汽车宽度方向上,空调调风器11安装于板件10的中部和两侧部。空调调风器11用于改变由空调供给的空调风吹入车厢的方向,或者,用于阻挡空调风吹入车厢。在本实施例中,空调调风器11是板件10的相邻部件。
如图2和图3所示,板件10包括作为芯件的基材15、和粘附于基材15顶面上的覆皮20。
基材15由塑料(例如热塑性烯烃(TPO)和聚丙烯)制成,并通过注塑成型形成。基材15的末端部16包括平坦部17和凸缘部18。以相对于平坦部17向顶侧突出的状态,凸缘部18围绕平坦部17。凸缘部18具有越靠近末端宽度越小的形状。在凸缘部18中,相对于平坦部17朝顶侧突出的部分中,基端的宽度W1为大约2.0mm,以及,末端的宽度W2为大约0.5mm。
此外,将凸缘部18中从平坦部17突出的长度L1设定为,使其小于下文讨论的垫层24中的主体部31的厚度。在本实施例中,突出长度L1设定为这样的值,该值通过将垫层24中主体部31的厚度减去周缘部32的厚度获得。
覆皮20包括覆皮本体21和层压在覆皮本体21背面的垫层24。图2示出切除覆皮20一部分的状态。对下文讨论的图5进行同样的处理。
设置覆皮本体21主要用于改善板件10的质地和触感。本实施例的覆皮本体21由合成革形成,并包括底布层22以及位于底布层22顶面上的覆皮层23。即,覆皮本体21具有双层结构。对由合成纤维(例如聚酯纤维和聚酰胺纤维)的针织物或机织织物所制成的材料进行加工,以形成底布层22。覆皮层23构成板件10的装饰面。覆皮层23由例如聚氨酯形成,并粘附于底布层22。
具有断裂线的一类覆皮本体通常具有大约1.0mm的厚度,当受到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推压时从该断裂线开始断裂。相比较,本实施例的覆皮本体21不具有断裂线。但是,厚度设定为0.4±0.1mm,从而,覆皮本体21在受到安全气囊推压时会断裂。即,覆皮本体21的厚度设定为具有断裂线的覆皮本体的一般厚度的大约一半。
垫层24设计为通过赋予板件10必要的弹性而改善触感。本实施例的垫层24由立体针织垫层形成。如图5所示,垫层24由立体针织物(例如双拉舍尔针织物(double-raschelknitted fabric))形成。垫层24通过例如粘合剂粘附于覆皮本体21的底布层22的背面。
如图3所示,垫层24包括顶针织物层25、背针织物层26、以及连接层27,并通过使用例如双拉舍尔针织机形成。顶针织物层25和背针织物层26都由规则的平面状线圈形成。作为形成顶针织物层25和背针织物层26的纱线,使用由合成纤维、天然纤维、或再生纤维制成的纱线,合成纤维例如聚酯类纤维、聚酰胺类纤维、丙烯酸类纤维、以及聚丙烯类纤维,天然纤维例如棉、大麻纤维、和羊毛,再生纤维例如铜氨丝和莱赛尔纤维(1yocell)。
顶针织物层25和背针织物层26的针织物的针织结构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使用扁平结构(例如,经编中三种基本针织结构,即特利柯脱经编(tricot knitting)、经绒经编(cord knitting)、和双经缎经编(atlas knitting))。另外,可以使用例如矩形或六边形网眼针织物和薄纱罗(marquisette)针织物。顶针织物层25和背针织物层26可以结合,以具有相同或不同的针织结构。
连接层27由连接顶针织物层25和背针织物层26的连接线28形成。连接线28由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纤维、聚酰胺纤维、聚氯乙烯纤维、或聚酯类弹性体纤维形成。为了在反复压缩和长时间压缩之后维持良好的持久弹性,优选将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纤维用于连接线28的至少一部分。此外,考虑到长时间维持良好的弹性,纤维横截面形状优选为圆形横截面。考虑到防止顶针织物层25和背针织物层26之间产生偏差,优选将单丝纱线用于连接线28。在本实施例中,作为连接线28,使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形成的连接线。图3示出省略一部分连接层27(连接线28)的状态。对下文讨论的图6和图7B采用同样处理。
连接线28可以形成顶针织物层25和背针织物层26的针织物中的环状线圈。此外,可以以插入或钉入两个针织物层25和26中的状态,钩挂连接线28。特别地,从改善垫层24的形状稳定性并提供良好弹性的角度,优选的是,至少两根连接线28在各自相反方向斜向倾斜,从而,以交叉或桁架的状态将针织物层25与针织物层26连接。桁架是通过各为三角形的基本单元堆集而构成的结构形式,以及,大致三角形的形状是由连接线28与顶针织物层25或者由连接线28与背针织物层26形成的。在此情况下,各连接线28可以由两根纱线以交叉状态或桁架状态构成。此外,各连接线28可以由单纱线构成,以及,可以由顶针织物层25和背针织物层26使连接线28折叠,导致看起来像双纱线结构。
这种不具有层状结构的垫层24在例如透气性和弹性方面很突出。可以通过调整连接线28的长度而改变垫层24的厚度。在本实施例中,垫层24形成为具有2.5mm或更大的厚度。
基材15与覆皮本体21之间的层(垫层24)由立体针织垫层构成的原因在于该垫层24具有以下特性:由立体针织垫层构成的垫层24的特征在于,相比于由机织织物形成的垫层,其具有更好的可伸缩性和挠性,以及,相比于由例如聚氨酯泡沫形成的垫层,其具有更好的弹性。
垫层24的末端部29包括:主体部31,其未塑形变形成为压缩状态;以及周缘部32,其通过热压而塑形变形为压缩状态。周缘部32定位在主体部31周围。
实施热压时,使用图4所示的热压机35。热压机35设置有固定热压板36和可动热压板37。可动热压板37定位在固定热压板36上方,并能够竖向移动。在固定热压板36上,布置有下侧导热板38,该下侧导热板38由热导率高于该固定热压板36的材料形成,例如铝。在下侧导热板38上,以倒置状态布置垫层24,即,使其处于这样的状态:背针织物层26位于顶部,以及,顶织物层25位于底部。进一步,在垫层24的末端部29中的待压缩位置(周缘部32)处,加载上侧导热板39。类似于下侧导热板38,该上侧导热板39由热导率高于可动热压板37的材料形成,例如铝。在垫层24的末端部29中的不受压缩位置(主体部31)处,不加载该上侧导热板39。
这样,加热固定热压板36和可动热压板37,并且可动热压板37在加热的同时下降。随后,可动热压板37以预定压力压抵上侧导热板39,持续预定时间。在本实施例中,在连接线28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纤维形成的情况下,优选地,将固定热压板36和可动热压板37加热至大约200℃,该温度稍低于连接线28的熔点(220℃)。
如图5所示,作为这种压制操作的结果,从周缘部32在厚度方向的两侧,对垫层24的周缘部32进行热压。作为热压操作的结果,周缘部32被加热和加压。当周缘部32在加热的同时被压缩时,连接层27的至少一些对应于周缘部32的连接线28塑形变形以被压扁。
如图3所示,通过将垫层24粘附于基材15,将具有上述垫层24的覆皮20粘附于基材15上。更具体地,垫层24的主体部31粘附于基材15的平坦部17上。之后,垫层24的周缘部32粘附于基材15的凸缘部18上。以周缘部32沿凸缘部18的顶面18a、侧面18b、以及背面18c折叠的状态,将周缘部32粘附于凸缘部18上。换言之,以覆盖基材15中的侧面18b和背面18c的状态,将垫层24的周缘部32粘附于基材15上。在基材15的凸缘部18的顶侧,覆皮本体21沿着角部18d折叠,结果,覆皮本体21以大约是常规曲率半径(图8)一半的曲率半径弯曲,即,曲率半径为大约为2.5mm至3.0mm。
手动将覆皮20粘附于基材15上。在此粘附操作期间,在主体部31与凸缘部18之间形成一定程度的间隔G1。这一点适用于常规情况(图9)。
现在描述如上述设置的本实施例的操作。
如图3所示,板件10的末端部(其通过将覆皮20粘附于基材15的顶面而获得),在基材15的平坦部17与覆皮本体21之间具有主体部31,在位于垫层24的末端部29中,该主体部31未塑形变形成为压缩状态。主体部31为板件10的末端部赋予必要的弹性。
进一步,周缘部32(其在垫层24的末端部29中塑性变形为压缩状态)布置在角部18d与覆皮本体21之间,该角部18d位于基材15中的凸缘部18的顶侧。塑性变形为压缩状态的周缘部32不承受弹性回复力,并且不容易凸起。因此,相比于周缘部32通过自身弹性回复力而凸起的情况(见图8),该覆皮20在凸缘部18顶侧的角部18d中不容易凸起,使得覆皮20以较大曲率半径弯曲。
处于压缩状态的周缘部32也布置在凸缘部18的顶面18a(末端面)与覆皮本体21之间。如果将基材15的凸缘部18从平坦部17突出的长度L1设定为相当于垫层24的主体部31的厚度,覆皮20中与凸缘部18的顶侧相对应的部分会相对于其它部件朝顶侧大幅隆起,隆起程度为周缘部32的厚度,并且,会在覆皮20中于凸缘部18顶侧处形成阶状体。但是,在本实施例中,突出长度L1设定为小于主体部31的厚度,因此,通过突出长度L1与主体部31的厚度之间的差值,吸收了至少一部分覆皮20中因周缘部32而隆起的部分。结果,覆皮20的阶状体较小。
进一步,尽管被压缩,周缘部32仍然具有适当的弹性。因此,相比于未设置垫层24(周缘部32)的情况,当用例如手指碰触时,覆皮20中与位于凸缘部18顶侧的角部18d附近区域相对应的部分触感柔软。
进一步,处于压缩状态的周缘部32补偿了覆皮本体21的刚性。因此,即使用手指等摁压覆皮本体21的一部分(即这样的部分:在该部分背面,凸缘部18与主体部31之间设置有间隔G1)时,覆皮本体21不易延展。
上述实施例获得以下优点。
(1)在通过将覆皮20粘附于基材15顶面而形成的板件10中,覆皮20的垫层24的末端部29包括主体部31和周缘部32,主体部31未塑性变形为压缩状态,周缘部32塑性变形为压缩状态。周缘部32定位在主体部31周围。此外,基材15的末端部16包括平坦部17和凸缘部18。以相对于平坦部17朝顶侧突出的状态,凸缘部18围绕于平坦部17。当垫层24的主体部31粘附于基材15的平坦部17上、并且垫层24的周缘部32粘附于基材15的凸缘部18上时,将覆皮20粘附于基材15的末端部上。以周缘部32沿着凸缘部18的至少顶面18a和侧面18b折叠的状态,周缘部32粘附于凸缘部18(图3)。
因此,能够防止因与凸缘部18顶侧处的角部18d相对应部分的隆起而导致的覆皮20以大曲率半径弯曲,以及,能够确保板件10(被覆产品)中与空调调风器11(相邻组件)的边界处清晰可见。
进一步,通过处于压缩状态的周缘部32的弹性,能够改善用手指等碰触板件10顶侧处的角部时所获得触感。此外,即使用手指等摁压覆皮本体21的一部分(即这样的部分:在该部分背面,凸缘部18与主体部31之间设置有间隔G1)时,该部分不容易延展。因此,能够防止覆皮本体21朝向间隔G1松弛或凹陷。
因此,能够改善板件10的末端部的触感和外观。
(2)基材15的凸缘部18从平坦部17突出的长度L1设定为小于覆皮20的主体部31的厚度(图3)。
因此,能够确保使覆皮20中出现在凸缘部18顶侧处的阶状体较小,因而不容易察觉。结果,能够进一步改善板件10的末端部的外观。
(3)从周缘部32在厚度方向上的两侧对垫层24的周缘部32进行热压时,使周缘部32弹性变形为压缩状态(图4)。
因此,当对周缘部32加热和加压时,能够压缩周缘部32并使其塑性变形,从而,能够将周缘部32维持在压缩状态。
(4)作为垫层24,使用立体针织垫层。该立体针织垫层设置有顶针织物层25、背针织物层26、以及连接层27。连接层27由连接顶针织物层25和背针织物层26的连接线28形成(图5)。
因此,相比于垫层24由机织织物形成的情况,能够改善垫层以及覆皮20的伸缩性和挠性。此外,相比于由聚氨酯泡沫等形成垫层24的情况,能够改善板件10的弹性和触感。
在周缘部32中,连接层27中的至少一些连接线28塑性变形为以被压扁。
因此,当连接线28维持处于被压扁时,能够确保垫层24的周缘部32被压缩。
(6)板件10构造成使得板件10的一部分是安全气囊装置的一部分(安全气囊门12)。板件10的覆皮本体21的厚度设定为这样的厚度,当受到在安全气囊装置中展开并膨胀的安全气囊推压时能够断裂。
因此,尽管覆皮本体21不具有断裂线,能够通过安全气囊的推压使覆皮本体21断裂。
此外,覆皮本体21的厚度小于具有断裂线的一类覆皮本体的厚度,因此,能够降低覆皮本体21的成本以及板件10的成本。
上述实施例可以作如下更改。
<关于覆皮20>
可以以覆皮20在周缘部32中沿凸缘部18的至少顶面18a和侧面18b折叠的状态,将覆皮20粘附于凸缘部18上。因此,覆皮20不总是需要沿凸缘部18的背面18c进行粘附和折叠。
<关于覆皮本体21>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覆皮本体21可以构成为不具有底布层22。即,覆皮本体21可以仅由覆皮层23构成。覆皮本体21可以包括单层结构。此更改可应用于覆皮本体21由真皮构成的情况。
<关于垫层24>
如图6所示,可以在周缘部32中与主体部31交界的部分,形成过渡部41,其厚度从主体部31朝周缘部32逐渐减小。在此情况下,在过渡部41中,背针织物层26相对于顶针织物层25倾斜。
为了在周缘部32的一部分中形成过渡部41,可以使用具有斜面42(其沿背针织物层26倾斜)的上侧导热板39,如图7B所示。
在此情况下,如图7A所示,在分开的位置处,上侧导热板39可以在斜面42中设置有敞开的凹穴43。关于凹穴43的开口面积,在上侧导热板39厚度较小的位置(图7B的右侧位置)处设定为较大,以及,设定为随着厚度的增加(朝图7B的左侧)而减小。
当热压周缘部32时,上侧导热板39的使用导致在形成有较大开口面积凹穴43的部位处,周缘部32被相对较弱地压缩。在形成有较小开口面积凹穴43的部位处,周缘部32被相对较强地压缩。这允许在周缘部32中与主体部31交界的部分处形成过渡部41。
如图5所示,可以在通过热压使周缘部32压缩并塑性变形之后,将垫层24粘附于覆皮本体21上。另一方面,可以在垫层24粘附于覆皮本体21上之后,通过热压使周缘部32压缩并塑性变形。
在将垫层24压缩之后进行粘附操作的前一种情况中,热压的热量没有施加于覆皮本体21,因此,覆皮本体21的外观不易受到热量的影响。相比较,当垫层24粘附于覆皮本体21时,定位比较困难。
在后一种情况中,压缩操作在垫层24的粘附之后进行,如果在垫层24粘附于覆皮本体21上之后冲压出预定形状,不需要使垫层24相对于覆皮本体21定位。但是,在随后进行的热压中,覆皮本体21的外观受到热量的影响,因而会使装饰品质劣化。因此,当进行热压时难以处理热量。
因此,优选的是,考虑上述优点和缺点来确定热压和粘合的实施次序。
为了在垫层24的末端部29中形成周缘部32,可以通过常规的压制而非热压,对形成有周缘部32的部分进行压缩,这种常规压制操作中,在不施加热的情况下进行加压。在此情况下,同时还进行即使外力移除时仍维持压缩状态的处理。例如,可以将粘合剂等注射至末端部29中形成有周缘部32的部分处,并且可以在此状态下压制该部分。
在周缘部32中,可以仅仅使连接层27的一些连接线28塑性变形为被压扁。此外,可以使所有的连接线28塑性变形为平坦铺设。
构成垫层24的立体针织垫层可以由不同于双拉舍尔针织物的针织物形成,例如,特利柯脱(tricot)针织物。
作为垫层24,可以使用由发泡材料例如聚氨酯泡沫、乙烯泡沫、以及丙烯泡沫制成的垫层来取代立体针织垫层。这些发泡材料的特性在于具有连续的孔洞而柔软并具有可回复性。
<关于热压>
可以通过只从周缘部32在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侧中的一侧热压,而使垫层24的周缘部32压缩和塑性变形。
<其它更改>
可以将具有覆皮的产品的末端部结构应用于不同于板件10的汽车内装部件。
具有覆皮的产品的末端部结构不仅可以应用于汽车内装部件,还可应用于各种各样在顶面具有覆皮的产品中。

Claims (6)

1.一种被覆产品的末端部结构,所述结构应用于包括基材和覆皮的产品,通过在覆皮本体的背面上层压垫层而形成所述覆皮,以及所述覆皮粘附于所述基材的顶面上,所述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垫层的末端部包括未塑性变形为压缩状态的主体部、以及塑性变形为压缩状态的周缘部,
所述周缘部定位在所述主体部周围,
所述基材的末端部包括平坦部以及凸缘部,
所述凸缘部以相对于所述平坦部朝顶侧突出的状态围绕所述平坦部,
通过将所述垫层的所述主体部粘附于所述基材的所述平坦部上、以及将所述垫层的所述周缘部粘附于所述基材的所述凸缘部上,将所述覆皮粘附于所述基材的所述末端部上,以及
在所述周缘部沿至少所述凸缘部的顶面和侧面进行折叠的状态下,将所述周缘部粘附于所述凸缘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被覆产品的末端部结构,其中,所述基材凸缘部从所述平坦部突出的长度设定为,使其小于所述垫层的所述主体部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被覆产品的末端部结构,其中,从所述周缘部于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侧中的至少一侧,对所述垫层的所述周缘部进行热压,使其塑性变形成为压缩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被覆产品的末端部结构,其中
所述垫层是立体针织垫层,
所述立体针织垫层包括顶针织物层、背针织物层、以及连接层,以及
所述连接层由连接线形成,该连接线用于连接所述顶针织物层和所述背针织物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被覆产品的末端部结构,其中,在所述垫层的所述周缘部中,所述连接层的至少一些所述连接线塑性变形为被压扁。
6.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被覆产品的末端部结构,其中
所述被覆产品构成安全气囊装置的一部分,以及
所述覆皮本体的厚度设定为这样的厚度,其允许所述覆皮本体由于受到在所述安全气囊装置内展开并膨胀的安全气囊的推压而断裂。
CN201510084661.1A 2014-03-24 2015-02-16 具有覆皮的产品的末端部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9436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60444 2014-03-24
JP2014060444A JP6237377B2 (ja) 2014-03-24 2014-03-24 表皮付き製品の端末部の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43621A CN104943621A (zh) 2015-09-30
CN104943621B true CN104943621B (zh) 2017-04-12

Family

ID=54141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84661.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943621B (zh) 2014-03-24 2015-02-16 具有覆皮的产品的末端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266480B2 (zh)
JP (1) JP6237377B2 (zh)
CN (1) CN1049436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09251B1 (fr) * 2013-08-01 2015-08-28 Plasto Technologies Panneau interieur decoratif pour l'habillage d'un support
JP6451551B2 (ja) * 2015-08-21 2019-01-1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エアバッグドア
JP2017039444A (ja) * 2015-08-21 2017-02-2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エアバッグドア
JP6569638B2 (ja) * 2016-10-21 2019-09-0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素子装置
US10391969B2 (en) * 2017-03-31 2019-08-27 Toyoda Gosei Co., Ltd. Heat-resistance increasing fabric sheet for airbag
JP6930470B2 (ja) * 2018-03-20 2021-09-0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用表皮材の製造方法
US11840188B2 (en) * 2018-06-28 2023-12-12 Shanghai Yanfeng Jinqiao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Co. Ltd. Vehicle interior component
EP3814177A4 (en) * 2018-06-28 2022-03-16 Shanghai Yanfeng Jinqiao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Co. Ltd VEHICLE TRIM ELEMENT
US20210086411A1 (en) * 2019-09-24 2021-03-2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Interior trim panel for a vehicle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DE102021133518A1 (de) 2021-12-16 2023-06-22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Oberflächenbezug für ein Interieurbauteil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DE102021133516A1 (de) 2021-12-16 2023-06-22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Verkleidungsteil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Verkleidungsteil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76618A (en) * 1992-08-11 1995-12-19 Toyoda Gosei Co., Ltd. Method of forming a resin laminate containing foam beads
US6129378A (en) * 1997-08-07 2000-10-10 Toyoda Gosei Co., Ltd. One-piece molded articles
US6158763A (en) * 1998-12-09 2000-12-12 Chrysler Corporation Airbag assembly concealed within an instrument panel
DE10231617A1 (de) * 2002-07-12 2004-02-05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Innenverkleidungsteil für eine Seitentür
DE10244311A1 (de) * 2002-09-23 2004-04-01 Volkswagen Ag Innenausstattungsteil für Fahrzeuge, insbesondere eine Instrumententafel für Kraftfahrzeug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sselbe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26413A (en) 1987-07-22 1989-01-27 Kasai Kogyo Kk Trim parts for automobile
JPH04222260A (ja) * 1990-12-25 1992-08-12 Unitika Ltd 三次元構造布帛
JPH0551630U (ja) * 1991-12-17 1993-07-09 池田物産株式会社 内装材
JP2898883B2 (ja) * 1994-03-11 1999-06-02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表皮付き発泡体を表面に有するプラスチック成形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517101B1 (en) * 1997-08-06 2003-02-11 Textron Automotive Company Inc. Release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deploying a supplemental restraint system
JPH11129852A (ja) * 1997-10-30 1999-05-18 Kansei Corp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リッド構造
JP4232098B2 (ja) * 2003-11-21 2009-03-0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カバーシート被覆成形材およびカバーシート貼り付け方法
US9010799B2 (en) * 2012-03-21 2015-04-21 Faurecia Interior Systems, Inc. Molding in airbag door features in a vehicle interior panel using a movable mold member
US8678458B2 (en) * 2012-08-09 2014-03-25 Faurecia Interior Systems, Inc. Vehicle interior components with decorative stitching
JP2014218188A (ja) * 2013-05-09 2014-11-2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エアバッグドア
JP2015093555A (ja) * 2013-11-11 2015-05-1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車両用内装パネル及び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76618A (en) * 1992-08-11 1995-12-19 Toyoda Gosei Co., Ltd. Method of forming a resin laminate containing foam beads
US6129378A (en) * 1997-08-07 2000-10-10 Toyoda Gosei Co., Ltd. One-piece molded articles
US6158763A (en) * 1998-12-09 2000-12-12 Chrysler Corporation Airbag assembly concealed within an instrument panel
DE10231617A1 (de) * 2002-07-12 2004-02-05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Innenverkleidungsteil für eine Seitentür
DE10244311A1 (de) * 2002-09-23 2004-04-01 Volkswagen Ag Innenausstattungsteil für Fahrzeuge, insbesondere eine Instrumententafel für Kraftfahrzeug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sselbe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82590A (ja) 2015-10-22
CN104943621A (zh) 2015-09-30
JP6237377B2 (ja) 2017-11-29
US9266480B2 (en) 2016-02-23
US20150266432A1 (en) 2015-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43621B (zh) 具有覆皮的产品的末端部结构
US8678458B2 (en) Vehicle interior components with decorative stitching
CN102161330B (zh) 用于车辆的成形敷设内饰材料
JP6345833B2 (ja) 表皮材及び構造体並びに表皮材の製造方法
EP3126188B1 (d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mit einem bezug versehenen elementes und ein solches element
US20160032507A1 (en) Stitch line forming method
US11840053B2 (en) Skin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CN109963706B (zh) 层叠成形体及其制造方法
JP6588559B2 (ja) バックボード取り付け構造及び乗り物用シート
JP2011046311A (ja) 内装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217431B2 (ja) 表皮付き製品
WO2015076341A1 (ja) 表皮付き製品の製造方法
KR20150125304A (ko) 차량 시트용 쿠션 커버지의 제조방법
KR101879687B1 (ko) 폭신한 느낌의 차량 시트부재 및 이를 제조하기 위한 제조방법
KR102236141B1 (ko) 차량 시트용 쿠션 커버지
KR101647964B1 (ko) 중공사 결합을 통한 주름방지를 위한 차량용 시트 및 그 제조방법
JPH07252780A (ja) 柔軟合成樹脂レザー及び成形品
KR101720239B1 (ko) 저융점 섬유가 포함된 원단을 적용한 부직포 일체형 맵포켓 및 그 제조방법
US10399279B2 (en) IMGL of instrument panels with PSIR chutes using pressure bonding
KR101720240B1 (ko) 부직포 일체형 맵포켓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160072666A (ko) 차량 시트용 쿠션커버지
JP2017159629A (ja) 内装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697318B1 (ko) 부직포 일체형 맵포켓
JP3543361B2 (ja) 表皮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629578B2 (ja) 乗物用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