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43391A - 盒壳体 - Google Patents
盒壳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943391A CN104943391A CN201510127481.7A CN201510127481A CN104943391A CN 104943391 A CN104943391 A CN 104943391A CN 201510127481 A CN201510127481 A CN 201510127481A CN 104943391 A CN104943391 A CN 10494339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using
- protuberance
- axle
- elastomeric element
- axle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41J2002/17516—Inner structure comprising a collapsible ink holder, e.g. a flexible bag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Packaging Of Machine Parts And Wound Products (AREA)
- Packaging Of Annular Or Rod-Shaped Articles, Wearing Apparel, Cassett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盒壳体,其中第一壳体具备能够载置袋的第一面,第二壳体具备第二面。第一面与第一方向平行,第二面与第一面相对。在第一面设置有弹性部件。弹性部件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延伸并产生向第一方向的复原力。轴部通过卷绕弹性部件的第二方向侧的端部,利用复原力向第一方向移动并且卷绕袋。与第一面和第二面平行且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的第一壳体的两端部具有第一突出部。第二壳体的第三方向两端部具有第二突出部。轴部的第三方向两端部具有突出端部。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引导突出端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支撑液体容纳体的盒壳体,该液体容纳体具有容纳液体的袋。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具有对墨水袋加压的轴部的盒。例如,日本特许公开2010年第105195号公报所公开的墨水罐具备袋、墨水导出口、壳体、加压辊、加压辊弹簧。墨水导出口与袋连接。袋由柔软部件形成。壳体将袋封闭。设置于壳体的加压辊弹簧对加压辊施力。被施力的加压辊卷绕于袋并将袋压扁,因此使袋处于加压状态。墨水从处于加压状态的袋经由墨水导出口流出。加压辊支架位于加压辊的两端部的周围。具有锯齿状的凹凸的棘轮引导件对加压辊支架进行引导,同时加压辊移动。棘轮引导件在配置于加压辊的两端部的壁部的内侧的孔部形成。
为了将加压辊的两端部配置于棘轮引导件,需要将加压辊支架配置在加压辊的两端部,并使加压辊支架插通在壁部内侧的孔部形成的棘轮引导件。因此,对墨水罐的壳体的装配作业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组装的盒壳体。
技术方案1的盒壳体是,支撑液体容纳体,该液体容纳体具有容纳液体的袋,所述盒壳体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在底部具备能够载置所述袋的第一面,并沿与所述第一面平行的第一方向延伸;第二壳体,具备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轴部,通过对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第二方向延伸并产生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复原力的弹性部件的所述第二方向侧的端部进行卷绕,所述轴部能够利用所述复原力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并且卷绕所述袋,所述轴部沿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平行且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即第三方向延伸;第一突出部,其是在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第三方向的两端部设置的突出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从所述端部突出;第二突出部,其是在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三方向的两端部设置的突出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形成,从所述端部向所述第一面突出,并与所述第一突出部相对;以及突出端部,分别从所述轴部的所述第三方向的一对端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突出,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引导所述突出端部。
在此情况下,具有第一突出部的第一壳体和具有第二突出部的第二壳体分体设置。作业者将突出端部配置在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中的一个壳体的突出部后,配置另一个壳体的突出部。由此,将突出端部配置在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之间,轴部配置在盒壳体内。因此,与现有技术的结构相比,盒壳体的组装容易。
技术方案2的盒壳体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分别在所述第三方向的端部具备一对侧壁,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配置在外侧的外壳体的所述一对侧壁与配置在内侧的内壳体的所述一对侧壁的外侧相对地配置。在该情况下,在组装盒壳体时,内壳体的侧壁引导外壳体的侧壁。因此,盒壳体的组装容易。
技术方案3的盒壳体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中,还具备开口部,该开口部将所述外壳体的至少所述第一方向侧的端部或至少所述第二方向侧的端部敞开,所述第二突出部设置于所述外壳体并与所述外壳体的所述侧壁相对地延伸,所述外壳体侧突出部和所述侧壁之间的槽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比所述内壳体的侧壁的宽度大,所述槽部在内侧容纳所述内壳体中的所述一对侧壁。在该情况下,由于外壳体的第一方向侧的端部具有开口部,因此外壳体能够相对于内壳体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滑动。由于将内壳体的侧壁配置在外壳体的槽部内,因此在外壳体和内壳体相互滑动时,槽部对内壳体的侧壁进行引导,实现顺畅的滑动。因此,能够使外壳体相对于内壳体滑动,并且容易地组装盒壳体。
技术方案4的盒壳体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中,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第一面具备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壳体凹部,该壳体凹部是具有比所述弹性部件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宽度大的宽度的凹部,所述壳体凹部能够在内侧配置所述弹性部件。在该情况下,由于弹性部件位于壳体凹部的内侧,因此与没有壳体凹部时相比,弹性部件在第三方向不易偏移。因此弹性部件施力的轴部不易倾斜。与在盒壳体组装中轴部倾斜时相比,容易组装盒壳体。
技术方案5的盒壳体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4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带口栓支撑部,支撑与所述袋连接的中空状的带口栓;以及安装部,安装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第一方向侧的端部,所述安装部位于比所述带口栓支撑部靠第二方向侧的位置。弹性部件发挥作用力是在比安装部靠第二方向侧的位置。由于安装部位于比带口栓支撑部靠第二方向侧的位置,因此与安装部位于比带口栓支撑部靠第一方向侧时相比,轴部不易移动至带口栓支撑部。能够降低如下可能性:例如在组装时,轴部移动至带口栓支撑部并跨上带口栓支撑部,第二壳体60翘起的可能性。因此,容易组装盒壳体。
技术方案6的盒壳体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5中,所述带口栓支撑部在所述第一面形成,所述带口栓支撑部在所述第二面侧支撑所述带口栓。在该情况下,在带口栓的第二方向侧的端部,在袋的第一面侧和弹性部件之间容易产生分离区域。在没有分离区域的情况下,在轴部卷绕袋时,容易发生袋的弯曲或弯折。另一方面,由于本案具有分离区域,因此袋不易弯折。因此,能够降低袋弯折且轴部难以移动的可能性。
技术方案7的盒壳体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5中,所述轴部是圆柱。当外周面在周向上具有凸凹时,在轴部卷绕袋时,存在袋弯折且卷绕后的直径变大的可能性。本技术方案能够防止直径增大的袋被夹持在第一面和第二面之间而轴部难以移动的情形。
技术方案8的盒壳体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7中,所述轴部的所述外周面具备向所述轴部的内侧凹陷的轴凹部,所述轴凹部卷绕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第二方向侧的端部。在没有设置轴凹部时,弹性部件相对于轴部偏移,弹性部件施力的轴部在盒壳体组装中倾斜。根据本技术方案,与没有设置轴凹部时相比,弹性部件不易相对于轴部偏移。因此,由于弹性部件施力的轴部不易倾斜,因此容易组装盒壳体。
技术方案9的盒壳体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8中,所述弹性部件是变载荷的板簧,在将所述板簧安装在所述安装部并向所述第二方向拉伸的情况下,所述板簧的所述第二方向侧的端部的复原力比所述板簧的中央的复原力小。在该情况下,与使用恒定荷载弹簧时相比,能够降低在袋的中央部且在第三方向的端部产生的凹陷变大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降低被夹持在第一面和第二面之间且轴部难以移动的可能性。
技术方案10的盒壳体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8中,在所述轴部位于移动范围中的最靠所述第二方向侧的位置时,所述轴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袋的所述第二方向侧的端部的位置靠所述第一方向侧的位置。由此,在轴部和弹性部件之间隔着第二端部。在该情况下,与轴部的第一方向侧端部位于比袋的第二方向侧的端部靠第二方向侧的位置时相比,轴部能够更切实地卷绕袋。
附图说明
图1是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2是盒安装部的立体图。
图3是盒的立体图。
图4是盒的立体图。
图5是液体容纳体的俯视图。
图6是液体容纳体的左侧视图。
图7是液体容纳体的主视图。
图8是壳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第一壳体前端部的立体图。
图10是盒前端部的仰视图。
图11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12是第二壳体的立体图。
图13是盒的主视图。
图14是第一壳体前端部的立体图。
图15A~15D是图3的B-B剖视图。
图16A~16D是图15D的后续剖视图。
图17是变形例的液体容纳体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图1的箭头所示的上下、左右、前后分别是打印机1的上下、左右、前后。图2的箭头也相同。
如图1所示,打印机1是喷墨打印机。打印机1对打印介质(省略图示)喷出液体墨水。本实施方式的打印介质是T恤等的布。打印介质也可以是纸等。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能够向下方喷出五种墨水。打印机1在布上进行彩色打印。五种墨水是白色、黑色、黄色、青色、品红色。
打印机1主要具备框体2、压盘驱动机构6、压盘5、托盘4、框体10、引导传动轴9、轨道11、滑架20、支撑部(省略图示)、头单元100、200、驱动带101、驱动电动机19。框体2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在右前部具有操作部(省略图示)。操作部具备显示器和操作按钮。显示器显示各种信息。作业者在输入与打印机1的各种动作相关的指示时操作操作按钮。在压盘驱动机构6的内部具有一对引导轨道(省略图示)。一对引导轨道沿前后方向延伸,并支撑压盘5和托盘4。压盘5和托盘4能够沿着一对引导轨道移动。压盘驱动机构6的驱动源是电动机(省略图示)。电动机位于压盘驱动机构6的后端部。压盘5和托盘4利用电动机的驱动力而沿着一对引导轨道移动。压盘5是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形的板状,并位于框体10的下方。压盘5的上表面载置布。托盘4是矩形形状,并位于压盘5的下方。当作业者将T恤载置于压盘5时,托盘4承接T恤的袖子。因此,袖子不会落入框体2内部。
框体10是大致长方形的框形,位于框体2的上侧。在框体10的内侧具有引导传动轴9和轨道11。框体10支撑引导传动轴9和轨道11。引导传动轴9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部件。轨道11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棒状部件,并与引导传动轴9相对。引导传动轴9和轨道11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
引导传动轴9和轨道11支撑滑架20。滑架20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并搭载头单元100、200。头单元100、200的各底面具有头部(省略图示)。头部具有多个微细的喷嘴。头部根据压电元件的动作而从喷嘴向下喷出墨水的液滴。
挠性的驱动带101是在框体10的内侧沿左右方向架设的带状。驱动带101由合成树脂制成。驱动电动机19位于框体10内侧的右前侧。驱动电动机19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引导传动轴9和轨道11之间。能够正反旋转的驱动电动机19经由驱动带101而与滑架20连接。由打印机1进行的对布的打印动作的概略如下所述。当驱动电动机19驱动驱动带101时,滑架20在左右方向上往复移动,头单元100、200的头部在左右方向上往复移动。压盘5沿前后方向传送布。压盘5对布的传送方向是前后方向。在左右方向上往复移动的头部喷出墨水。
图2所示的盒安装部8在框体2外侧的右侧与框体2相邻。盒安装部8能够安装多个盒3。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六个盒3。安装于盒安装部8的盒3向头单元100、200的头部供给墨水。盒安装部8前部的框部38具有多个开口部120。开口部120能够供盒3进出。框部38具有沿上下方向三层且沿左右方向两列的开口部120。图3所示的盒3容纳液体容纳体31。液体容纳体31具有带口栓7。带口栓7具有橡胶栓(省略图示)。当将盒3安装于盒安装部8时,用于从液体容纳体31导出液体的中空针(省略图示)扎入橡胶栓。
参照图3~图16D说明盒3。在下文说明中,图3的箭头所示的上下、左右、前后分别是盒3的上下、左右、前后。为了便于说明,图3所示盒3的左右、前后改变成图1所示打印机1的左右、前后。图4的方向指示箭头与图3相同。使图5之后的方向指示箭头与图3匹配。如图3、图4所示,盒3具备液体容纳体31和壳体32。壳体32容纳液体容纳体31。
如图4、图5所示,液体容纳体31具备液体容纳袋13和带口栓7。如图5、图6所示,液体容纳袋13是袋状的容器。液体容纳袋13包括具有挠性的长方形状的合成树脂制的两片片材13A、13B。片材13A、13B是重合并通过将周缘部分热熔接而连接的状态。液体容纳袋13沿前后方向延伸。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液体容纳袋13的前端部称作第一端部131,将第一端部131的相反侧的后端部称作第二端部132。将从第一端部131朝向第二端部132的后方向称作延伸方向。将片材13A、13B的表面称作片材面。在将液体容纳体31配置于壳体32时,将与处于在液体容纳袋13未容纳液体的状态下的片材面平行且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第三方向)称作正交方向。
对液体容纳袋13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液体容纳袋13具备液体容纳部133和延伸部134。液体容纳部133从第一端部131向延伸方向即后方延伸。液体容纳部133在内部容纳液体。液体的例示包含墨水和拔染材料。拔染材料将染色后的布脱色。本实施方式的液体是墨水。延伸部134是不容纳墨水的部分。延伸部134在第二端部132侧与液体容纳部133连接。延伸部134从液体容纳部133向延伸方向延伸。将在液体容纳部133的正交方向的端部且通过将两片片材13A、13B相互热熔接而连接的部位称作缘部135、136。将在液体容纳部133的延伸方向的端部且通过将两片片材13A、13B在正交方向相互热熔接而连接的部位称作后缘部142。缘部135、136延伸至延伸部134。延伸部134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L1比缘部135、136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L2长。
延伸部134具备锥部137、138、第一连接部140、141、开口部143、144、145。锥部137、138是随着朝向延伸方向而缩短正交方向上的延伸部134的长度的部位。延伸部134的延伸方向的端缘与正交方向平行。该端缘位于正交方向的延伸部134的中央部。在下文将该端缘称作“中央部139”。
第一连接部140、141是两片片材13A、13B在延伸部134相互热熔接的部分。第一连接部140、141在正交方向上位于缘部135、136的内侧。第一连接部140从后缘部142向延伸方向延伸,并到达正交方向的中央即中央部139的右端部。第一连接部141从后缘部142向延伸方向延伸,并到达中央部139的左端部。正交方向上比缘部135、136靠内侧的位置也包含比缘部135、136的后端靠后侧的区域和比其前端靠前侧的区域。将延伸部134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称作L1。将第一连接部140、141在正交方向上彼此的间隔称作L3。L3比L1小。
开口部143、144、145位于延伸部134的延伸方向侧的端部。开口部143、144、145位于片材13A和片材13B之间。开口部143、144、145是延伸部134的延伸方向侧端部中的片材13A、13B未热熔接的部分。开口部143位于锥部137。开口部144位于中央部139,并位于第一连接部140和第一连接部141之间。开口部145位于锥部138。
带口栓7的插通部76位于第一端部131的片材13A和片材13B之间。在第一端部131具有弯曲区域146。在弯曲区域146中,片材13A和片材13B沿着插通部76向彼此分离的方向(上下方向)弯曲。弯曲区域146比插通部76更向延伸方向延伸。
在第一端部131具有通过将片材13A和片材13B相互热熔接而连接的第二连接部147、148。第二连接部147、148在正交方向上位于插通部76的外侧。即,在正交方向上,插通部76位于第二连接部147、148之间。第二连接部147、148是大致矩形形状,并各自具备角部154、155。角部154、155位于比液体容纳袋13的正交方向上的缘部135、136靠内侧且比插通部76靠延伸方向前侧的位置。角部154、155分别具有圆角,并在延伸方向上位于插通部76的端部762和弯曲区域146的端部156之间。在第二连接部147、148各自的延伸方向侧的边150、151中,边150随着在正交方向上朝向从边151离开的方向而向延伸方向倾斜。边151也同样地设置。
对带口栓7进行说明。如图5、图6所示,带口栓7与液体容纳袋13的第一端部131连接。带口栓7沿轴线X方向即前后方向延伸。轴线X方向与延伸方向平行。带口栓7具备前端部713、第一带口栓突出部83、第二带口栓突出部85、支架90、电基板98、插通部76。带口栓7的前侧的前端部713是沿轴线X方向即前后方向延伸的圆筒状。如图7所示,带口栓7具有中空部712。中空部712从前端部713的主视中央向后方延伸。中空部712将液体容纳部133的内部和带口栓7的外部连通。橡胶栓(省略图示)位于轴线X方向的中空部712的一部分。由于橡胶栓将中空部712密封,因此液体容纳部133内的墨水不泄漏。
如图5所示,在前端部713的后侧具有第一带口栓突出部83、第二带口栓突出部85、支架90。如图7所示,第一带口栓突出部83位于带口栓7的右侧。第一带口栓突出部83在从带口栓7向下方延伸后,再向斜右下方延伸,下端再向下方延伸。第一带口栓突出部83的下端部具有第一卡合爪834。第一卡合爪834从第一带口栓突出部83的下端部的右侧面向右方突出。
第二带口栓突出部85位于带口栓7的左侧。第二带口栓突出部85是弯曲的板状,并向朝向带口栓7的右方向弹性变形。第二带口栓突出部85从带口栓7向下方延伸,在下端部弯曲并向上侧延伸。第二带口栓突出部85具有第二卡合爪856。第二卡合爪856从第二带口栓突出部85的左侧面向左方突出。
如图9所示,在将液体容纳体31安装于壳体32时,第一带口栓突出部83与壳体32的第一开口部372卡合,第二带口栓突出部85与壳体32的第二开口部391卡合。详细内容将在下文叙述。
如图5、图7所示,在带口栓7的上侧具有支架90。在支架90的上表面具有作为开口部的支架开口901。支架90保持电基板98。支架开口901将电基板98的上表面露出。在支架90的延伸方向侧具有载置部75。载置部75是从带口栓7的周围向外侧突出的凸缘状。支架90也可以不搭载电基板98。插通部76是带口栓7的延伸方向的端部。插通部76是向延伸方向延伸的圆筒状,配置在两片片材13A、13B之间并插通到液体容纳部133的内部。片材13A和片材13B将插通部76夹持在两者之间并进行热熔接。
对壳体32进行说明。在下文说明中,前方向也称作“第一方向”。第一方向的反方向的后方向也称作“第二方向”。后述的第一内表面344和第二内表面644相对地排列的方向即上下方向也称作“相对方向”。
如图3所示,壳体32是沿前后方向较长的箱状,并具备在第一方向侧的端部开口的端部开口部321。如图3、图4、图8所示,壳体32包含第一壳体33、第二壳体60、轴部43、弹性部件45、检测部46。第一壳体33支撑液体容纳体31。将第二壳体60配置在第一壳体33的上侧。第二壳体60能够相对于第一壳体33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滑动(参照图3、图4)。
如图8所示,第一壳体33具备支撑壁部34、一对侧壁51、52、后壁部334、壳体凹部335、安装部336(参照图10)。支撑壁部34具备从第一壳体33的底部的后端侧向第一方向延伸的上侧的第一内表面344和与第一内表面344相反一侧的第一外表面345。正交方向是与平行于第一内表面344且正交于第一方向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一对侧壁51、52从第一内表面344的正交方向端部向上方延伸。后壁部334从第一内表面344的后端部向上方延伸。后壁部334的正交方向端部具有从后壁部334上端向下方延伸的切槽351、352。在第二壳体60相对于第一壳体33向第二方向滑动时,第二壳体60的突出壁部65、66(参照图11,下文叙述)通过切槽351、352内。第一壳体33的第一方向端部不具有壁部并开口。
如图8、图9所示,支撑壁部34的第一方向侧端部的左右方向中央具有朝向第二方向呈矩形状凹陷的凹部341。第一外表面345具有向上方向凹陷的两个槽部361、362。槽部361位于凹部341的左侧,并从支撑壁部34的前端延伸至后端的前侧。槽部362位于凹部341的右侧,并从支撑壁部34的前端延伸至后端的前侧。由于在第一外表面345设置了槽部361、362,因此在第一内表面344的槽部361、362的上侧具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363、364。
如图9所示,在凹部341的后侧具有支撑带口栓7的带口栓支撑部37。带口栓支撑部37包含第一开口部371、372、开口壁部381、382、第一支撑部346、第二支撑部347。第一开口部371、372分别在槽部361、362的前部呈俯视矩形形状地沿上下方向贯通支撑壁部34(参照图9、图10)。开口壁部381、382分别从突出部363、364向上方延伸。开口壁部381、382分别在正交方向内侧具备侧视呈矩形形状的第二开口部391、392。第一开口部371、372分别在形成正交方向上的第二开口部391、392的开口壁部381、382所包围的突出部363、364的面形成。
在将液体容纳体31安装于第一壳体33时,带口栓7的第一带口栓突出部83的下端从第一开口部372突出并位于槽部362。第一卡合爪834与槽部362卡合(参照图10)。第二卡合爪856与第二开口部391卡合。第一开口部371、372以第一支撑部346(后述)为中心在正交方向上对称。第二开口部391、392以第一支撑部346为中心在正交方向上对称。因此,例如当带口栓7是将第一带口栓突出部83配置在左侧并将第二带口栓突出部85配置在右侧的带口栓时,第一带口栓突出部83的下端从第一开口部371突出并位于槽部361内。第一卡合爪834与槽部361卡合。第二卡合爪856与第二开口部391卡合。
如图9所示,第一支撑部346在支撑壁部34位于凹部341的第二方向侧且槽部361和槽部362之间。第一支撑部346向上方突出,俯视呈矩形形状。第一支撑部346支撑带口栓7的底面。在第一支撑部346的第二方向侧具有第二支撑部347。第二支撑部347是从支撑壁部34向上方延伸的左右方向较长的壁部。第二支撑部347的上端呈主视U字状地向下方凹陷。在第二支撑部347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具有遍及左右方向地向下方凹陷的凹部348。当作业者将带口栓7支撑于带口栓支撑部37时,将带口栓7的载置部75(参照图5)的下端配置于第二支撑部347的凹部348。壳体凹部335位于带口栓支撑部37的第二方向侧。如图8所示,壳体凹部335是在突出部363和364之间向下方凹陷的凹部。壳体凹部335从支撑壁部34的后端部的前侧向第一方向延伸。弹性部件45位于壳体凹部335的内侧。壳体凹部335支撑弹性部件45。弹性部件45是变载荷的板簧。
如图10所示,安装部336位于带口栓支撑部37的第二方向侧。安装部336是在从第一壳体33的底面即第一外表面345和第一内表面344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的内侧以向下方开口的方式形成的凹部。安装部336具备从第一外表面345向下方突出的两个凸部337。两个凸部337沿正交方向排列。壳体凹部335具有安装开口部339。安装开口部339在安装部336的第二方向侧沿上下方向贯通支撑壁部34。弹性部件45的第一方向侧端部具有沿正交方向排列的两个圆孔部451。当将弹性部件45配置于壳体凹部335并安装于安装部336时,弹性部件45的第一方向侧端部经由安装开口部339位于第一外表面345侧。两个凸部337插通于两个圆孔部451。如图4和图8所示,弹性部件45向第二方向延伸。轴部43卷绕弹性部件45的第二方向侧的端部。弹性部件45向第一方向产生复原力。因此弹性部件45对轴部43向第一方向施力。
对一对侧壁51、52进行说明。图11省略了液体容纳袋13的图示。如图8和图11所示,左侧的侧壁51具备第一部位511、第二部位512、第三部位513。右侧的侧壁52具备第一部位521、第二部位522、第三部位523。第一部位511、521是分别从侧壁51、52的下端部向上方延伸的壁部。第一部位511、521从第一内表面344的正交方向的两侧的端部向上方突出。第一部位511、521在第一方向上从第一壳体33的第二方向侧端部形成。第一部位511、521的上端和第二壳体60的突出壁部65、66的下端夹持并支撑轴部43的突出端部431、432(参照图11)。
第二部位512、522从第一部位511、521的上端向第一壳体33外侧正交方向突出。第三部位513、523从第二部位512、522的端部向上方延伸。
对轴部43进行说明。如图8和图11所示,轴部43沿正交方向延伸。轴部43是外周面433在周向上光滑的圆柱。轴部43具备突出端部431、432和轴凹部434。突出端部431、432分别从轴部43的正交方向的一对端部沿正交方向突出。轴凹部434是在轴部43的外周面向轴部43的轴心凹陷的凹部。轴凹部434位于轴部43的正交方向的中央部。轴凹部434卷绕弹性部件45的第二方向侧端部。
如图11所示,突出端部431、432位于第一壳体33的第一部位511、521和第二壳体60的突出壁部65、66(后述)之间。在轴部43通过弹性部件45的作用力而移动时,突出端部431、432沿着由第一部位511、521和突出壁部65、66形成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移动路径53(参照图11、图15A)移动。轴部43卷绕液体容纳袋13并将墨水向带口栓7聚集,并且向第一方向行进。轴部43的位置越靠第一方向,则液体容纳部133内的墨水残量越少。如果显示轴部43的第一方向的位置,则能够显示液体容纳部133内的墨水残量。壳体32具有用于显示墨水残量的检测部(省略图示)。
对第二壳体60进行说明。如图8、图11~图13所示,第二壳体60具备上壁部64、一对侧壁61、62、突出壁部65、66(参照图11)、槽部611、612(参照图11)、按压壁部67、68(参照图12)。上壁部64从后端部向第一方向延伸,并具有作为其底面的第二内表面644和与第二内表面644相反一侧的第二外表面645。如图8所示,第一壳体33的第一内表面344和第二壳体60的第二内表面644彼此在上下方向相对。第二外表面645的第二方向侧端部具有向下方凹陷的外表面凹部641。外表面凹部641是在俯视图中正交方向较长的矩形形状。当作业者将第二壳体60相对于第一壳体33滑动时,作业者例如将手指伸入外表面凹部641来使第二壳体60移动。
一对侧壁61、62分别从第二内表面644的正交方向端部向下方延伸。如图12、图13所示,一对侧壁61、62的下端部分别具有多个前端壁部613、623。前端壁部613、623分别从侧壁61、62向正交方向内侧突出。
如图13所示,在将第二壳体60安装于第一壳体33时,第二壳体60的一对侧壁61、62位于第一壳体33的一对侧壁51、52的外侧。即,第一壳体33是内壳体,第二壳体60是外壳体。侧壁51、52的第二部位512、522分别与前端壁部613、623的第二内表面644侧的面即上表面614、624相对。因此第二部位512、522与前端壁部613、623彼此卡合。
如图12所示,第二壳体60的第一方向侧端部具有在前后方向开口的开口部642。第二壳体60的第二方向侧端部具有在前后方向开口的开口部643。
如图11所示,突出壁部65、66分别是在侧壁61、62的正交方向内侧与侧壁61、62相对设置的壁部。突出壁部65、66在从第二壳体60的第二方向侧端部到第一方向侧端部附近的范围从第二内表面644向第一内表面344延伸(参照图12)。槽部611是突出壁部65和侧壁61之间的向上方凹陷的槽。槽部612是突出壁部66和侧壁62之间的向上方凹陷的槽。第一壳体33的一对侧壁51、52的第三部位513、523分别位于槽部611、612的内侧。
如图12所示,按压壁部67、68从第二内表面644的第一方向侧端部向第一内表面344侧即下方突出。按压壁部67、68位于比位于后述第二位置的轴部43靠第一方向侧(参照图15A)。如图13所示,按压壁部67、68位于第二壳体60的正交方向的端部。弹性部件45位于按压壁部67和按压壁部68之间。如图12和图13所示,按压壁部67具备第一壁部671和两个第二壁部672。按压壁部68具备第一壁部681和两个第二壁部682。第一壁部671、681分别具有与正交方向平行的平面,是与轴部43相对的壁部。两个第二壁部672从第一壁部671的正交方向中央部和右端部向第一方向突出。两个第二壁部682从第一壁部681的正交方向的端部向第一方向突出。
对作业者组装壳体32,将液体容纳体31安装于壳体32,再安装到盒安装部8的作业进行说明。例如在盒3的生产工厂生产盒3时,或在使用打印机1的工厂或家庭使用盒3时,作业者进行壳体32的组装和液体容纳体31向壳体32的安装作业。在使用打印机1的工厂等中,在更换盒3内的液体容纳体31时,作业者将使用后的液体容纳体31从壳体32拆下后,将新的液体容纳体31安装于壳体32。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15B所示,将轴部43的移动范围中的最靠第二方向侧的位置称作第一位置。如图15A所示,将比第一位置靠第一方向侧的移动范围中的最靠第一方向侧的位置称作第二位置。图15A~图15D和图16A~图16D简化了附图,省略了检测部46等的图示。图15A~图15D和图16A~图16D仅图示了按压壁部67、68中的按压壁部68。在图15A~图15D和图16A~图16D中,移动路径53仅在图15A中图示。
如图8所示,在组装壳体32时,作业者将弹性部件45配置在第一壳体33的壳体凹部335内。作业者将弹性部件45的第一方向侧端部安装于安装部336,将第二方向侧端部卷绕于轴部43的轴凹部434。作业者将轴部43的突出端部431、432放置在第一部位511、521的上侧,将轴部43配置在第一壳体33内。作业者使第二壳体60从第一壳体33的第一方向侧向第二方向滑动,并且将第二壳体60配置在第一壳体33的上方。此时,轴部43的突出端部431、432位于第一壳体33的第一部位511、521和突出壁部65、66之间(参照图11)。第二壳体60相对于第一壳体33向第二方向滑动。作业者将检测部46配置于第一壳体33。如上所述,作业者组装壳体32。组装各部件的顺序是任意的,并不限定于上述顺序。
如图15A所示,在未将液体容纳体31安装于壳体32的情况下,轴部43利用弹性部件45的作用力而移动到第二位置。第二壳体60的按压壁部67、68位于轴部43的第一方向侧,如图15B所示,作业者使第二壳体60相对于第一壳体33向第二方向滑动,打开构成壳体32的盖的第二壳体60。伴随着第二壳体60的滑动,按压壁部67、68向第二方向按压轴部43,轴部43沿着移动路径53移动至第一位置。伴随着轴部43向第一位置的移动,拉伸弹性部件45。
作业者握持液体容纳体31的带口栓7。第二带口栓突出部85向带口栓7侧弹性变形。如图15C所示,作业者从第一壳体33的上方将液体容纳体31配置于第一壳体33。此时,第一带口栓突出部83从第一开口部372向下方突出。第一带口栓突出部83的下端部位于槽部362内(参照图13)。第一带口栓突出部83的第一卡合爪834与槽部362的第一外表面345侧卡合。第一支撑部346和第二支撑部347支撑带口栓7的底面。第二带口栓突出部85的第二卡合爪856与第二开口部391(参照图9)卡合。第二带口栓突出部85在弹性变形状态下与第二开口部391卡合。带口栓支撑部37支撑带口栓7。
如图15C所示,与弹性部件45的第一内表面344侧的下端部452相比,在相对方向上,带口栓支撑部37所支撑的带口栓7的中心位置(轴线X所示位置)位于第二内表面644侧即上侧(参照图11)。换言之,弹性部件45的上端部453和下端部452位于隔着带口栓7的中心位置的位置。上端部453是卷绕在轴部43上的弹性部件45的上端,下端部452(参照图15C)是弹性部件45中的与第一内表面344(参照图8)接触的部位。带口栓7的中心位置是与中空部712(参照图7)的中心相同的位置。液体容纳袋13位于支撑壁部34和弹性部件45的上表面侧。位于第一位置的轴部43的第一方向侧的端部435位于比液体容纳袋13的第二方向侧的第二端部132靠第一方向侧的位置。
如图15D所示,作业者使第二壳体60相对于第一壳体33向第一方向滑动,关闭构成壳体32的盖的第二壳体60。伴随着第二壳体60向第一方向的移动,按压壁部67、68向第一方向移动。由于按压壁部67、68对轴部43的按压解除,因此轴部43利用弹性部件45的作用力而沿左侧视顺时针方向转动并同时向第一方向移动。弹性部件45顺时针转动地卷绕,轴部43将液体容纳袋13从第二方向侧的第二端部132向第一方向侧卷绕。延伸部134是未容纳墨水的区域,因此较平坦,轴部43容易卷绕延伸部134。轴部43从延伸部134开始卷绕液体容纳部133。在轴部43卷绕液体容纳部133时,轴部43朝向带口栓7向第一方向挤压液体容纳部133内的墨水。在由弹性部件45的作用力引起的使轴部43向第一方向移动的力与液体容纳部133将轴部43向第二方向按压的力相等的位置,轴部43停止移动。作业者获得将新的液体容纳体31安装于壳体32的盒3的完成体。此外,当按压壁部67、68向第一方向移动时,如图13所示,由于按压壁部67、68位于第二壳体60的正交方向的端部,因此与液体容纳部133不发生干扰。
作业者从盒3的前端侧开始将盒3插入开口部120,将盒3安装于盒安装部8(参照图2)。如上所述,用于从液体容纳体31将液体导出的中空针扎入容纳于盒3的液体容纳体31的带口栓7所设置的橡胶栓。在打印动作时,液体容纳部133内的墨水经由中空针向液体容纳体31的外部流出,并流动到喷嘴。打印机1的喷嘴喷出墨水。如图16A~16D所示,伴随着墨水从液体容纳体31向外部导出,利用弹性部件45的作用力,轴部43卷绕液体容纳部133并同时向第一方向移动。
如图16C所示,轴部43移动至液体容纳袋13的弯曲区域146为止。弯曲区域146如上所述地,片材13A和片材13B沿着插通部76向彼此离开的方向(上下方向)弯曲(参照图5),因此与第二方向侧的部位相比,弯曲区域146难以卷绕。因此,轴部43的移动在弯曲区域146停止。轴部43停止的位置成为轴部43的移动的结束位置。轴部43的移动的结束位置也可以比图16C所示位置靠第一方向侧。
作业者从盒安装部8拆下盒3,更换墨水导出后的液体容纳体31。当作业者使第二壳体60相对于第一壳体33向第二方向移动时,按压壁部67、68克服弹性部件45的作用力,使卷绕了液体容纳袋13的轴部43向第二方向移动。因此,如图16D所示,液体容纳袋13从轴部43分离。作业者将墨水导出后的液体容纳体31拆下,如图15B、15C所示,将新的液体容纳袋13安装于壳体32。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盒3中,具有第一部位511、521的第一壳体33和具有突出壁部65、66的第二壳体60分体设置。因此,仅通过在将轴部43的突出端部431、432配置于第一壳体33的第一部位511、521之后配置第二壳体60的突出壁部65、66,利用第一部位511、521和突出壁部65、66夹持突出端部431、432,将轴部43配置在壳体32内(参照图11)。因此,与像现有技术那样例如将加压辊支架配置在加压辊的两端部并使其插通于在壁部内侧的孔部形成的棘轮引导件时相比,壳体32的组装容易。
在将加压辊支架配置在加压辊的两端部的现有结构中,为了便于组装,当将加压辊所插通的孔部(棘轮引导件)的尺寸形成得比加压辊的轴部大时,存在加压辊在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倾斜的可能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突出壁部65、66和第一部位511、521夹持突出端部431、432,将轴部43配置在壳体32内。因此,与将突出端部431、432配置在比轴部大的孔部时相比,轴部43在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不易倾斜。
第一部位511、521和突出壁部65、66夹持轴部43的突出端部431、432,该突出壁部65、66从作为外壳体的第二壳体60的第二内表面644朝向作为内壳体的第一壳体33的第一内表面344延伸。第二壳体的侧壁61、62与第一壳体33的侧壁51、52相对。在组装第一壳体33和第二壳体60时,第一壳体33的侧壁51、52能够对第二壳体的侧壁61、62进行引导。因此,壳体32的组装容易。
具有将第二壳体60的至少第一方向侧的端部或至少第二方向侧的端部敞开的开口部642、643(参照图12)。因此,能够使第二壳体60相对于第一壳体33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滑动。第一壳体33的侧壁51、52位于第二壳体60的槽部611、612。因此,在第二壳体60和第一壳体33相互滑动时,槽部611、612对第一壳体的侧壁51、52进行引导。因此,第二壳体60和第一壳体33顺畅地滑动。由此,能够使作为外壳体的第二壳体60相对于作为内壳体的第一壳体33滑动,并且容易地组装壳体32。
如图8所示,弹性部件45位于壳体凹部335的内侧。因此与没有壳体凹部335时相比,弹性部件45不易在正交方向偏移。由于不易在正交方向偏移的弹性部件45对轴部43施力,因此轴部43在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上不易倾斜。因此,容易组装壳体32。轴部43能够良好地卷绕液体容纳袋13。
弹性部件45能够在比安装部336靠第二方向侧发挥作用力。在安装部336位于比带口栓支撑部37靠第一方向侧的位置的情况下,存在轴部43移动至带口栓支撑部37并跨上带口栓支撑部37的可能性。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部336位于比带口栓支撑部37靠第二方向侧的位置(参照图10)。因此与安装部336位于比带口栓支撑部37靠第一方向侧的位置时相比,容易组装壳体32。能够降低轴部43跨上带口栓支撑部37或带口栓7、轴部43和第二壳体60向上方翘起的可能性。
如图15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弹性部件45在第一壳体33的第一内表面344侧的下端部452相比,相对方向(上下方向)上的带口栓7的中心位置(轴线X所示位置)位于靠第二内表面644侧即上侧。在此情况下,产生液体容纳袋13的下侧的片材13B的第一方向侧的端部从弹性部件45离开的区域950。当相对方向上的带口栓7的中心位置为与弹性部件45的下端部452相同的位置时,不产生区域950。在没有区域950的空间的情况下,在轴部43卷绕液体容纳袋13时,容易发生液体容纳袋13的片材13B的弯曲或弯折。因此本实施方式与不产生区域950的上述情况相比,不易发生液体容纳袋13的片材13B的弯曲或弯折。因此,能够降低轴部43因片材13B的弯曲或弯折而难以移动的可能性。
在轴部43在外周面的周向具有凸凹的情况下,当轴部43卷绕液体容纳袋13时,存在液体容纳袋13弯折而使卷绕后的直径增大的可能性。在此情况下,存在卷绕后的液体容纳袋13被夹持在第一内表面344和第二内表面644之间,轴部43难以移动的可能性。在本实施方式中,轴部43是其外周面433在周向上光滑的圆柱。因此轴部43能够切实地卷绕液体容纳袋13。
弹性部件45对轴部43施力。当弹性部件45相对于轴部43在正交方向偏移时,存在轴部43在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倾斜的可能性。在壳体32的组装中,当轴部43倾斜时,难以组装壳体32。当轴部43倾斜且轴部43难以移动时,存在不能卷绕液体容纳袋13的可能性。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轴凹部434卷绕弹性部件45的第二方向侧的端部,因此与没有轴凹部434时相比,弹性部件45不易在正交方向上相对于轴部43偏移。因此弹性部件43不易倾斜,容易组装壳体。能够减少轴部43倾斜且不能卷绕液体容纳袋13的可能性。
在利用弹性部件45的作用力来卷绕液体容纳袋13的情况下,如图5中点划线所示,存在产生凹陷部961的可能性。凹陷部961是液体容纳袋13的正交方向端部向内侧凹陷的结构。存在凹陷部961的凹陷尺寸(正交方向的长度)与液体容纳袋13的相对方向(上下方向)的厚度和轴部43向第一方向按压液体容纳袋13的力F成比例的倾向。在弹性部件45是恒定荷载弹簧的情况下,力F恒定。因此在液体容纳袋13的相对方向的厚度比前侧的端部(参照图6的厚度L5)大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参照图6的厚度L4),存在凹陷变大的可能性。当凹陷变大时,存在如下可能性:被轴部43卷绕的液体容纳袋13的直径变大并被夹持在第一内表面344和第二内表面644之间,轴部43难以移动。本实施方式的弹性部件45是变载荷弹簧。由于对液体容纳袋13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卷绕时的力F比对液体容纳袋13的前侧端部卷绕时的力F小,因此能够降低凹陷变大而轴部43难以移动的可能性。
如图15C所示,轴部43的第一方向侧端部435位于比液体容纳袋13的第二方向侧的第二端部132靠第一方向侧。由此,在上下方向上,在轴部43和弹性部件45之间隔着第二端部132。与轴部43的第一方向侧端部435位于比液体容纳袋13的第二方向侧的第二端部132靠第二方向侧时相比,能够更切实地将液体容纳袋13卷绕于轴部43。因此,能够容易地组装使用壳体32的盒3。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作业者使第二壳体60相对于第一壳体33向第二方向滑动的动作连动地,按压壁部67、68克服弹性部件45的作用力而使轴部43向第二方向移动(参照图15B)。因此,被卷绕于轴部43的弹性部件45拉伸。在拉伸了弹性部件45的状态下,作业者能够将液体容纳体31容纳在壳体32内(参照图15C)。因此,与在第二壳体60相对于第一壳体33移动之后用手拉伸弹性部件45来安装液体容纳体31时相比,能够轻易地将液体容纳体31安装于壳体32。
使第二壳体60相对于第一壳体33向第二方向移动后,当作业者将手离开第二壳体60时,存在如下可能性:由于弹性部件45的作用力,轴部43向第一方向推压按压壁部67、68,第二壳体60向第一方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611、612容纳第一壳体33的侧壁51、52。因此,当由于弹性部件45的作用力而使第二壳体60向第一方向移动时,能够在槽部611、612和侧壁51、52之间产生摩擦,限制第二壳体60向第一方向移动的速度。因此,作业者将液体容纳体31安装于壳体32的作业变得容易。通过前端壁部613、623分别与第二部位512、522卡合,能够降低第一壳体33和第二壳体60彼此分离的可能性。因此,作业者将液体容纳体31安装于壳体32的作业变得容易。由于设置了外表面凹部641,作业者将手放在外表面凹部641,能够使第二壳体60相对于第一壳体33滑动。因此与未设置外表面凹部641时相比,作业者能够容易地进行将液体容纳体31安装于壳体32的作业。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内表面344和第二内表面644分别是本发明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的一例。侧壁51、52的第一部位511、521是本发明的第一突出部的一例。突出壁部65、66是本发明的第二突出部的一例。区域950是本发明的分离区域的一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对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弹性部件45也可以是恒定荷载弹簧。也可以是,图15C所示的轴部43的第一方向侧端部435位于比液体容纳袋13的第二方向侧的第二端部132靠第二方向侧的位置。也可以是,轴部43不具备轴凹部434。
轴部43也可以不是外周面433在周向上光滑的圆柱,例如在外周面433的周向上也可以具有凸凹。轴部43也可以不是圆柱,例如也可以是棱柱。也可以是,与弹性部件45的第一内表面344侧的下端部452相比,相对方向上的带口栓7的中心位置不位于第二内表面644侧即上侧。也可以是,液体容纳袋13的下侧的端部与弹性部件45接触,没有区域950。也可以是,没有壳体凹部335。例如弹性部件45也可以配置在第一内表面344所形成的平面。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侧的第二壳体60是外壳体且下侧的第一壳体33是内壳体的构成。例如,也可以是,下侧的第一壳体33是外壳体,将一对侧壁51、52配置在上侧的第二壳体60的一对侧壁61、62的外侧。在此情况下,也可以是,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突出壁部65、66同样地,在作为外壳体的第一壳体33设置从第一内表面344向第二内表面644延伸的突出壁部。也可以是,在作为内壳体的第二壳体60设置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部位511、521的部位。也可以是,将突出端部431、432夹持在外壳体即第一壳体33的突出壁部和内壳体即第二壳体60的相当于第一部位511、521的部位之间。另外,也可以是,第二壳体60不具有侧壁61、62,第二内表面644的端部与第一壳体33的侧壁51、52的内侧上端部所设置的槽卡合,并沿前后方向滑动。在此情况下,也能够将突出端部431、432夹持在突出壁部65、66和第一部位511、521之间。
在第一壳体33中,对夹持突出端部431、432的部位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是,在第一壳体33的正交方向的端部遍及第一方向地设置突出部。该突出部可以是从第一内表面344向上方突出的部位,也可以是从侧壁51、52向正交方向内侧突出的部位。在第二壳体60中,对夹持突出端部431、432的部位的形状也没有特别限定。即,在第二壳体60的正交方向的端部也可以遍及第一方向地设置突出部。例如该突出部也可以是从侧壁61、62向正交方向内侧突出的部位。
也可以是,没有外表面凹部641。只要第二壳体60能够相对于第一壳体33滑动,则对细微部分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前端壁部613、623和第二部位512、522卡合的结构并非必不可少。也可以是,没有突出壁部65、66。也可以是,没有槽部611、612。在这些情况下,第二壳体60也能够相对于第一壳体33滑动。
在壳体32设置弹性部件45的结构并非必不可少。例如,如图17所示,也可以是,弹性部件455贴附在液体容纳袋13的底面侧的片材13B的正交方向中央部。弹性部件455从设置在第一方向侧的端部的带口栓7的第二方向侧向第二方向(延伸方向)延伸。弹性部件455的第二方向侧的端部位于延伸部134。在使用液体容纳体311时,也可以是,在第一壳体33不设置安装部336(参照图10)和弹性部件45(参照图8)。通过将液体容纳体311载置于未设置弹性部件45的壳体32,并将弹性部件455的第二方向侧端部与延伸部134一起卷绕于轴部43,从而能够与图15A~15D和图16A~16D所示时同样地卷绕液体容纳袋13,并能够向带口栓7压出液体容纳部133的液体。
Claims (10)
1.一种盒壳体(3),支撑液体容纳体(31),该液体容纳体具有容纳液体的袋(13),所述盒壳体的特征在于,
包括:第一壳体(33),在底部具备能够载置所述袋的第一面(344),并沿与所述第一面平行的第一方向延伸;
第二壳体(60),具备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644),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轴部(43),通过对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第二方向延伸并产生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复原力的弹性部件(45)的所述第二方向侧的端部进行卷绕,所述轴部能够利用所述复原力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并且卷绕所述袋,所述轴部沿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平行且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即第三方向延伸;
第一突出部(511、521),其是在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第三方向的两端即第一壳体侧端部设置的突出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从所述第一壳体侧端部突出;
第二突出部(65、66),其是在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三方向的两端即第二壳体侧端部设置的突出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形成,从所述第二壳体侧端部向所述第一面突出,并与所述第一突出部相对;以及
突出端部(431、432),分别从所述轴部的所述第三方向的一对端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突出,
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引导所述突出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分别在所述第三方向的所述第一壳体侧端部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侧端部具备一对侧壁(51、52、61、62),
所述第一壳体是配置在内侧的内壳体,所述第二壳体是配置在外侧的外壳体,
所述外壳体的所述一对侧壁(61、62)与所述内壳体的所述一对侧壁(51、52)的外侧相对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开口部(642),该开口部将所述外壳体的至少所述第一方向侧的端部或至少所述第二方向侧的端部敞开,
所述第二突出部是设置于所述外壳体并与所述外壳体的所述侧壁相对地延伸的外壳体侧突出部(65、66),
所述外壳体侧突出部和所述侧壁之间的槽部(611、612)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比所述内壳体的侧壁的宽度大,
所述槽部在内侧容纳所述内壳体中的所述一对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第一面具备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壳体凹部(335),该壳体凹部是具有比所述弹性部件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宽度大的宽度的凹部,
所述壳体凹部能够在内侧配置所述弹性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带口栓支撑部(37),支撑与所述袋连接的中空状的带口栓(7);以及
安装部(336),安装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第一方向侧的端部,
所述安装部位于比所述带口栓支撑部靠第二方向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口栓支撑部在所述第一面形成,
所述带口栓支撑部在所述第二面侧支撑所述带口栓。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是圆柱。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的外周面具备向所述轴部的内侧凹陷的轴凹部(434),
所述轴凹部卷绕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第二方向侧的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是变载荷的板簧,在将所述板簧安装在所述安装部并向所述第二方向拉伸的情况下,所述板簧的所述第二方向侧的端部的复原力比所述板簧的中央的复原力小。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轴部位于移动范围中的最靠所述第二方向侧的位置时,所述轴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袋的所述第二方向侧的端部的位置靠所述第一方向侧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74592 | 2014-03-31 | ||
JP2014074592A JP6183274B2 (ja) | 2014-03-31 | 2014-03-31 | カートリッジケース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43391A true CN104943391A (zh) | 2015-09-30 |
CN104943391B CN104943391B (zh) | 2016-08-24 |
Family
ID=525443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127481.7A Active CN104943391B (zh) | 2014-03-31 | 2015-03-23 | 盒壳体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290000B2 (zh) |
EP (1) | EP2926999B1 (zh) |
JP (1) | JP6183274B2 (zh) |
CN (1) | CN104943391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55597A (zh) * | 2017-12-25 | 2019-07-0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纳体用的包装部件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183275B2 (ja) | 2014-03-31 | 2017-08-2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ケース |
JP6493132B2 (ja) * | 2015-09-30 | 2019-04-0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ケース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65512A (en) * | 1979-05-22 | 1988-08-23 | Bull Jr Glen C | Self-dispensing spring biased thin film container |
US5560518A (en) * | 1992-02-25 | 1996-10-01 | Cambridge Consultants Limited | Fluid delivery system |
CN1181314A (zh) * | 1996-10-07 | 1998-05-13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墨盒 |
US6331053B1 (en) * | 1999-01-29 | 2001-12-18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ssurizing ink in an inkjet printer ink supply using spring force |
JP2006001632A (ja) * | 2004-06-21 | 2006-01-05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容器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
US20090289972A1 (en) * | 2008-05-23 | 2009-11-26 | Yasushi Iino | Ink cartridge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
CN101873936A (zh) * | 2008-09-29 | 2010-10-27 | 株式会社理光 | 墨水盒和成像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74934A (en) * | 1974-03-08 | 1975-04-01 | Roy A Zangrando | Battery filling device |
JPS59209560A (ja) * | 1983-05-04 | 1984-11-28 | 畠 秀暁 | 二重弁注出入口付液体販売容器 |
JP2896343B2 (ja) * | 1996-05-14 | 1999-05-31 | 谷電機工業株式会社 | 印刷用スキージー装置 |
JP3768725B2 (ja) * | 1998-06-15 | 2006-04-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3781104B2 (ja) * | 2001-06-01 | 2006-05-31 | リコープリンティング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そのインク供給方法 |
JP2003341755A (ja) * | 2002-05-29 | 2003-12-03 | Q P Corp | 袋体入り粘稠物抽出装置 |
JP2009184283A (ja) * | 2008-02-08 | 2009-08-20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消費装置 |
JP2010105195A (ja) * | 2008-10-28 | 2010-05-13 | Canon Inc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5707992B2 (ja) * | 2011-02-07 | 2015-04-3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体、攪拌装置、攪拌方法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JP2013006349A (ja) | 2011-06-24 | 2013-01-10 | Brother Industries Ltd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JP6183275B2 (ja) | 2014-03-31 | 2017-08-2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ケース |
JP2015196300A (ja) | 2014-03-31 | 2015-11-0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ケース |
-
2014
- 2014-03-31 JP JP2014074592A patent/JP6183274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2-20 EP EP15156008.3A patent/EP2926999B1/en active Active
- 2015-03-04 US US14/638,599 patent/US9290000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3-23 CN CN201510127481.7A patent/CN10494339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65512A (en) * | 1979-05-22 | 1988-08-23 | Bull Jr Glen C | Self-dispensing spring biased thin film container |
US5560518A (en) * | 1992-02-25 | 1996-10-01 | Cambridge Consultants Limited | Fluid delivery system |
CN1181314A (zh) * | 1996-10-07 | 1998-05-13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墨盒 |
US6331053B1 (en) * | 1999-01-29 | 2001-12-18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ssurizing ink in an inkjet printer ink supply using spring force |
JP2006001632A (ja) * | 2004-06-21 | 2006-01-05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容器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
US20090289972A1 (en) * | 2008-05-23 | 2009-11-26 | Yasushi Iino | Ink cartridge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
CN101873936A (zh) * | 2008-09-29 | 2010-10-27 | 株式会社理光 | 墨水盒和成像设备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55597A (zh) * | 2017-12-25 | 2019-07-0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纳体用的包装部件 |
CN109955597B (zh) * | 2017-12-25 | 2022-03-1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纳体用的包装部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43391B (zh) | 2016-08-24 |
EP2926999B1 (en) | 2018-01-17 |
EP2926999A2 (en) | 2015-10-07 |
US20150273843A1 (en) | 2015-10-01 |
EP2926999A3 (en) | 2016-11-16 |
JP2015196299A (ja) | 2015-11-09 |
JP6183274B2 (ja) | 2017-08-23 |
US9290000B2 (en) | 2016-03-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550894B2 (en) | Ink bottle | |
US8376536B2 (en) | Liquid cartridge urging units | |
CN204322738U (zh) | 液体喷射装置 | |
US20140267493A1 (en) | Waste ink retaining device | |
CN102328833B (zh) | 介质收纳盒、记录装置 | |
US20130176367A1 (en) | Liquid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4943391A (zh) | 盒壳体 | |
EP2719537A2 (en) |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 |
JP2015196300A (ja) | カートリッジケース | |
CN104943390A (zh) | 液体容纳体 | |
US9969172B2 (en) | Liquid consuming apparatus and ink-jet printer | |
CN104723689A (zh) | 记录装置 | |
US20130257987A1 (en) |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 |
CN102602154A (zh) | 液体喷射装置 | |
JP2008149647A (ja) | 流体供給装置 | |
CN102991124B (zh) | 喷墨记录设备 | |
CN103171305B (zh) | 供墨装置 | |
CN1827379B (zh) | 喷墨打印机 | |
CN202098105U (zh) | 墨水供给装置和喷墨记录装置 | |
JP5093265B2 (ja)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
JP6183275B2 (ja) | カートリッジケース | |
JP6795876B2 (ja) | 液体消費装置 | |
JP2015110280A (ja) | 記録装置 | |
JP6825219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CN104943376B (zh) | 图像记录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