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32232B -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32232B
CN104932232B CN201410528600.5A CN201410528600A CN104932232B CN 104932232 B CN104932232 B CN 104932232B CN 201410528600 A CN201410528600 A CN 201410528600A CN 104932232 B CN104932232 B CN 1049322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material
fixing
fixing device
image
recording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2860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32232A (zh
Inventor
川幡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9322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322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322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322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0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radiant heat, e.g. infrared lamps, microwave hea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1Plurality of separate fixing and/or cooling areas or units, two step fix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3Feeding path after the fixing point and up to the discharge tray or the finisher, e.g. special treatment of copy material to compensate for effects from the fix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789Adding properties or qualities to the copy medium
    • G03G2215/00877Folding devi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定影装置包括:加热部,其布置为不与被传送的记录介质相接触,并且加热所述记录介质上的显影剂图像;接触部件,其在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布置在所述加热部的下游侧,并且与所述记录介质的显影剂图像侧的图像表面相接触;以及折叠部件,其布置在所述加热部和所述接触部件之间,并且将所述记录介质的从所述加热部到所述接触部件的传送路径从延长线折叠到与图像表面侧相反的一侧,以使所述接触部件相对于面向所述加热部的所述传送路径的延长线位于所述加热部的相反侧。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披露了一种定影装置,其包括:临时定影部,其用红外射线照射卷筒纸的上辊与下辊之间的展开部处的打印表面;以及主定影部,其布置在临时定影部的卷筒纸流动方向下游侧。
[专利文献1]JP-A-2011-033650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抑制接触部件的温升的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包括与位于非接触加热部下游侧的显影剂图像相接触的接触部件,所述非接触加热部加热记录介质的显影剂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加热部,其布置为不与被传送的记录介质相接触,并且加热所述记录介质上的显影剂图像;
接触部件,其在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布置在所述加热部的下游侧,并且与所述记录介质的显影剂图像侧的图像表面相接触;以及
折叠部件,其布置在所述加热部和所述接触部件之间,并且将所述记录介质的从所述加热部到所述接触部件的传送路径从延长线折叠到与图像表面侧相反的一侧,以使所述接触部件相对于面向所述加热部的所述传送路径的延长线位于所述加热部的相反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定影装置,还包括:
辅助加热部,其加热所述折叠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所述折叠部件是伴随着所述记录介质的移动而旋转的旋转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根据第二方面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所述折叠部件是伴随着所述记录介质的移动而旋转的旋转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根据第三方面所述的定影装置,还包括:
清洁部,其清洁所述折叠部件的与所述记录介质相接触的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根据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所述接触部件是将所述显影剂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定影部件、或者是在所述传送方向上布置在将所述显影剂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介质上的所述定影部件的上游侧以对所述显影剂图像执行定影预处理的定影预处理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根据第六方面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所述定影预处理部件是将所述记录介质的温度收敛到预设温度的温度收敛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定影装置;以及
显影剂图像形成单元,其在传送到所述加热部的片材上形成显影剂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根据第六方面所述的定影装置;以及
显影剂图像形成单元,其在传送到所述加热部的片材上形成显影剂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提供一种根据第八或第九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所述显影剂图像形成单元中使用的显影剂是使用聚酯树脂作为主成分的粉末色调剂。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在与显影剂图像相接触且设置在对记录介质的显影剂图像进行加热的非接触加热部的下游侧的接触部件中,与所述记录介质的从所述加热部到所述接触部件的传送路径在直线上的构造相比,可以抑制接触部件的温升。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所述的定影装置中,与折叠部件不被加热的构造相比,可以抑制折叠部件中的结露。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和第四方面所述的定影装置中,与折叠部件不旋转的构造相比,可以抑制在记录介质传送期间由于折叠部件引起的作用于记录介质上的阻力。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所述的定影装置中,与不设置清洁折叠部件的清洁部的构造相比,可以抑制异物附着在记录介质上。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所述的定影装置中,与除了定影部件和定影预处理部件之外的部件布置为接触部件的构造相比,可以抑制用于加热显影剂的能量消耗。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所述的定影装置中,与定影预处理部件不是温度收敛部的情况相比,减小了在与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温差。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第九方面和第十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与不提供根据第一至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定影装置的构造相比,可以抑制归因于过热的显影剂移动到接触部件的图像缺陷。
附图说明
将基于下面的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构造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片材上的色调剂由于加热单元而熔化到定影部上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从加热单元到定影部的构造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以及
图7A是示出在120℃的预设温度下当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接触部的宽度为5mm时白色背景部分、一面色调剂部分和两面色调剂部分相对于时间的温度收敛状态的曲线图,图7B是在120℃的预设温度下当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接触部的宽度为15mm时白色背景部分、单面色调剂部分和双面色调剂部分相对于时间的温度收敛状态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对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进行说明。首先将对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构造和操作进行说明,然后将对定影装置的构造和操作进行说明,这是该示例性实施例的主要部分。
在下面的说明中,图1中的箭头Z所示的方向称为装置高度方向,图1中的箭头X所示的方向称为装置宽度方向。另外,与装置高度方向和装置宽度方向均正交的方向(图示为Y)将称为装置深度方向。当从用户(未示出)站立的一侧观察图像形成装置10(正视图)时,装置高度方向、装置宽度方向和装置深度方向将称为Z方向、X方向和Y方向。
而且,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视图中,在区分X方向、Y方向和Z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的情况下,上侧将称为+Z侧,下侧将称为-Z侧,右侧将称为+X侧,左侧将称为-X侧,里侧将称为+Y侧,前侧将称为-Y侧。
总体构造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1Y、11M、11C和11K,馈送辊28,缠绕辊30以及定影装置40。图像形成单元11Y、11M、11C和11K是显影剂图像形成单元的实例。馈送辊28构成了传送片材P的传送装置(未示出)的一部分。下面将对缠绕辊30进行详细说明。
在符号指示中,“Y”代表黄色,“M”代表品红色,“C”代表蓝绿色(青色),“K”代表黑色。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中对应于各颜色的相应单元的布置是沿片材P的传送方向(下面进行说明)从上游侧按Y、M、C和K的次序。
传送装置(未示出)以预定传送速度沿图中箭头A的方向(传送方向)传送作为记录介质实例的片材P。片材P是连续纸张,作为实例,沿传送方向在馈送辊28的上游侧从-Z侧向+Z侧传送,并且沿传送方向在馈送辊28的下游侧从+Z侧向-Z侧传送。片材P的传送速度是例如60[m/min]。
另外,在片材P的传送方向上,馈送辊28布置在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1Y、11M、11C和11K的下游侧,并且定影装置40布置在馈送辊28的下游侧。控制单元(未示出)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分的操作。
图像形成单元11Y、11M、11C和11K分别设有:筒状感光体12Y、12M、12C和12K,其保持静电潜像;充电装置14Y、14M、14C和14K;以及曝光装置16Y、16M、16C和16K。而且,图像形成单元11Y、11M、11C和11K还分别设有显影装置18Y、18M、18C和18K以及转印装置20Y、20M、20C和20K。
感光体
感光体12Y、12M、12C和12K中的每一个能够沿图中箭头+R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另外,充电装置14Y、14M、14C和14K,曝光装置16Y、16M、16C和16K以及显影装置18Y、18M、18C和18K围绕感光体12Y、12M、12C和12K沿+R方向依次布置。而且,转印装置20Y、20M、20C和20K沿+R方向布置在显影装置18Y、18M、18C和18K与充电装置14Y、14M、14C和14K之间,从而围绕感光体12Y、12M、12C和12K。
充电装置和曝光装置
充电装置14Y、14M、14C和14K为例如被施加了电压的辊,并且对感光体12Y、12M、12C和12K的外周表面进行充电。曝光装置16Y、16M、16C和16K基于图像数据对由充电装置14Y、14M、14C和14K充电的感光体12Y、12M、12C和12K的外周表面进行曝光,并且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
显影装置18Y、18M、18C和18K用显影剂G对由曝光装置16Y、16M、16C和16K形成在感光体12Y、12M、12C和12K的外周表面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并且获得可视的色调剂图像TA。色调剂图像TA是显影剂图像的实例。在显影装置18Y、18M、18C和18K中使用的显影剂G是使用粉末色调剂T(参考图3)来构造的,粉末色调剂T包含9质量%(质量百分比)的石蜡WX(参照图3)且使用聚酯树脂(粘结剂树脂)作为主成分。
蜡WX可以是天然蜡并且可以是合成蜡。蜡WX的实例包括作为石油蜡的石蜡和微晶蜡、作为植物蜡的巴西棕榈蜡和小烛树蜡、作为动物蜡的蜂蜡和鲸蜡以及作为合成蜡的聚乙烯蜡和酰胺蜡。另外,还可以使用改变而来的产品或其混合物。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蜡WX是例如石蜡。
然而,从色调剂T的粘结剂树脂的软化点方面考虑,须选择具有适当熔点的蜡WX。另外,使用不包含蜡WX的色调剂T的情况可对应于当在定影部60的上游侧布置有与未定影色调剂图像TA相接触的部件或向色调剂图像TA本身施加防粘油的部分时(下面将说明,参考图2)。还可以使用包含油构造的载液的液体显影剂,而不使用蜡WX。
转印装置
转印装置20Y、20M、20C和20K设有中间转印辊22Y、22M、22C和22K以及图像转印辊24Y、24M、24C和24K。转印装置20Y以及转印装置20M、20C和20K除了色调剂T(参见图3)之外在构造上彼此相似,因此此处将仅对转印装置20Y进行说明,而省略对转印装置20M、20C和20K的说明。
中间转印辊22Y在感光体12Y的旋转方向上在充电装置14Y的上游侧以及显影装置18Y的下游侧的一次图像转印位置X1处与感光体12Y相接触,并且被驱动而沿箭头-R所示的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在转印装置20Y中,用显影剂在感光体12Y的外周表面上形成的色调剂图像TA在一次图像转印位置X1经过一次图像转印而到达中间转印辊22Y上。电源(未示出)在感光体12Y与中间转印辊22Y之间施加一次图像转印电压(偏压)。
图像转印辊24Y布置成在与感光体12Y相反的一侧面对中间转印辊22Y。当在中间转印辊22Y与图像转印辊24Y之间馈送片材P时,图像转印辊24Y沿箭头+R所示的方向旋转。此处,中间转印辊22Y与片材P相接触的位置是二次图像转印位置X2,并且经过一次图像转印而到达中间转印辊22Y的色调剂图像TA在二次图像转印位置X2经过二次图像转印而到达片材P。在中间转印辊22Y与图像转印辊24Y之间施加有二次图像转印电压(偏压)。
此处,片材P的传送路径沿Z方向布置到馈送辊28,并且从馈送辊28到缠绕辊30沿倾斜方向布置从而朝+X侧向-Z侧下降(下面将说明)。而且,在片材P的传送路径上缠绕辊30的下游侧沿Z方向布置。
图像形成操作
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如下地形成图像。
在图像形成单元11Y中,感光体12Y旋转,并且充电装置14Y对感光体12Y的外周表面充电。然后,曝光装置16Y使感光体12Y的充电的外周表面经过曝光扫描,从而将第一颜色(Y)的静电潜像(未示出)形成在感光体12Y的外周表面上。利用显影装置18Y对静电潜像显影,并且将可视化的色调剂图像TA形成在感光体12Y的表面上。
色调剂图像TA由于感光体12Y的旋转而到达一次图像转印位置X1,并且由于一次图像转印电压而经过一次图像转印到达中间转印辊22Y上。转印到中间转印辊22Y上的色调剂图像TA由于中间转印辊22Y的旋转而到达二次图像转印位置X2,并且由于二次图像转印电压而经过二次图像转印到达片材P。
同样,由图像形成单元11M、11C和11K形成的第二颜色(M)、第三颜色(C)和第四颜色(K)的色调剂图像TA经由中间转印辊22M、22C和22K顺序地转印而叠加在片材P上。片材P的传送速度与感光体12Y、12M、12C和12K的转速同步,以使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TA的位置在片材P上不偏移。这样,在片材P上形成多个色调剂图像TA。多个色调剂图像TA在定影装置40(下面说明)中经过加热处理和加压处理,定影到片材P上。
在完成色调剂图像TA一次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辊22Y的步骤之后,利用清洁器(未示出)来清洁感光体12Y。另外,在完成色调剂图像T二次图像转印到片材P的步骤之后,还利用清洁器(未示出)来清洁中间转印辊22Y的外周表面。
在片材P上形成例如黑色(K)图像的单色图像的情况下,其他图像形成单元11Y、11M和11C与中间转印辊22Y、22M和22C分离(退避开)。
主要部分的构造
接着,将对定影装置40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40具有例如作为加热部实例的加热单元50、将由加热单元50加热的色调剂图像TA定影到片材P上的定影部60以及作为折叠部件和旋转体的实例的缠绕辊30。
加热单元
加热单元50具有例如六个碳加热器52。六个碳加热器52沿传送方向彼此隔开地布置在缠绕辊30的片材P传送方向(A方向)上游侧且在片材P的色调剂图像TA侧,且布置成不与片材P相接触。当加电时,碳加热器52朝向片材P产生远红外射线,并且加热片材P和色调剂图像TA。在下面的说明中,片材P的形成有色调剂图像TA一侧的表面将称为图像表面PA,并且片材P的未形成色调剂图像TA一侧(与图像表面PA侧相反的一侧)的表面将称为无图像表面PB。
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设定碳加热器52的输出和加热温度,使得例如图像表面PA上的白色背景部分处于90[℃],色调剂图像TA处于110[℃]。换言之,加热单元50在比定影部60的定影温度低的温度下加热色调剂图像TA(下面将说明)。具体地,碳加热器52额定功率为4[KW],在Y方向上的长度为600[mm]。
另外,利用盖54盖住六个碳加热器52。盖54具有:平板部54A,其覆盖碳加热器52的与片材P侧相反的一侧;以及倾斜部54B,其从平板部54A的端部朝向片材P倾斜地延伸。在倾斜部54B的端部和片材P的图像表面PA之间形成间隙。
而且,反射板56布置在面向六个碳加热器52的位置且位于片材P的无图像表面PB侧。反射板56是通过例如使用被执行过镜面处理的A1050P材料的板材来构造的。另外,反射板56沿传送方向布置为与片材P相隔10[mm]。
此处,在片材P传送路径朝向下游侧延伸的方向上朝向加热单元50的直线称为延长线E。延长线E是馈送辊28和缠绕辊30(下面将说明)的共同切线上的直线,其中馈送辊28和缠绕辊30关于共同切线布置在同一侧,并且共同切线在靠近碳加热器52的部分处延伸。延长线E是两维(X-Z平面)的线,但是在三维中是延伸平面。
定影部
定影部60具有作为定影部件和接触部件的实例的定影辊62以及与定影辊62一起咬合和加压片材P的加压辊64。作为实例,两组定影辊62和加压辊64沿片材P的传送方向(A方向)彼此隔开地布置在定影部60中。
定影辊
定影辊62形成为具有筒状形状,并且布置成在加热单元50和缠绕辊30的片材P传送方向下游侧以及片材P的+X侧能够以Y方向作为轴向而旋转。具体地,因为片材P的传送路径经缠绕辊30折叠(下面将说明),定影辊62在Z方向上布置在片材P的+X侧以及延长线E(上文所述)的-X侧。定影辊62与片材P的图像表面PA相接触,并且将色调剂图像TA定影到片材P上。
另外,定影辊62具有多层结构,其沿径向从内侧向外侧具有芯辊62A、弹性层62B以及防粘层62C。换言之,定影辊62具有防粘层62C,防粘层62C形成在弹性层62B的外周表面上以与色调剂图像TA和蜡WX相接触(参见图3)。
芯辊62A构造为具有不锈钢(SUS)毂(安装有轴承的部位),不锈钢(SUS)毂布置在由铝合金形成的管材的两个轴向端部中。弹性层62B是由例如具有径向厚度4[mm]和肖氏A硬度A30的硅橡胶形成的。防粘层62C是由例如径向厚度为100[μm]的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定影辊62具有例如108[mm]的外径以及580[mm]的轴向长度。
而且,卤素加热器66布置在定影辊62内。卤素加热器66当电源(未示出)通电时产生热量并且从内部加热定影辊62。另外,卤素加热器66例如基于检测定影辊62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未示出)的输出受到反馈控制,从而将定影辊62的外周表面的温度保持为130[℃]。
清洁卷筒纸68与位于加压辊64侧的相反侧且在定影辊62的外周表面上的位置相接触。清洁卷筒纸68去除附着到定影辊62的外周表面上的蜡。
加压辊
加压辊64形成为具有筒状形状,并且布置为在片材P的-X侧能够以Y方向作为轴向而旋转。另外,加压辊64具有多层结构,其沿径向从内侧向外侧具有芯辊64A、弹性层64B和防粘层64C。而且,利用诸如弹簧等偏压部(未示出)朝向定影辊62偏压加压辊64。作为实例,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芯辊64A和芯辊62A、弹性层64B和弹性层62B以及防粘层64C和防粘层62C分别具有彼此相似的构造,因此将省略说明。另外,卤素加热器67布置在加压辊64内。
卤素加热器67当电源(未示出)加电时产生热量并且从内部加热加压辊64。另外,卤素加热器67例如基于检测定影辊62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未示出)的输出受到反馈控制,从而将定影辊62的外周表面的温度(定影温度)保持为130[℃]。
对定影辊62执行接触与分离操作的闩锁机构(未示出)布置在加压辊64中以允许定影辊62与加压辊64之间接触以及加压辊64从定影辊62退避。利用负载值为例如2,450[N]的恒定负载方法对定影辊62和加压辊64彼此相接触的接触部分N(咬合部分)施加负载。闩锁机构还可以允许定影辊62和加压辊64与片材P接触或从片材P退避开。
缠绕辊
缠绕辊30形成为例如具有柱状形状,并且在加热单元50与定影辊62之间布置成在片材P的-X侧能够以Y方向作为轴向旋转。具体地,缠绕辊30关于盖54的倾斜部分54B的端部位置位于+X侧和-Z侧,并且布置在加压辊64的+Z侧的位置处。另外,缠绕辊30由例如不锈钢(SUS)形成。
作为清洁部实例的清洁辊32的外周表面缠绕辊30的外周表面的与接触片材P的一侧的相反侧(-X侧)接触。在清洁辊32中,例如,具有防粘层的橡胶材料布置在由SUS形成的芯杆的外周表面上。伴随着缠绕辊30的旋转,清洁辊32可以被驱动而以Y方向作为轴向来旋转。
因为片材P缠绕到缠绕辊30的外周表面上,缠绕辊30将片材P的从加热单元50到定影辊62的传送路径关于面向加热单元50的传送路径延长线E折叠到与图像表面PA侧(+X侧)相反的一侧(-X侧)。因此,定影辊62的外周表面定位到延长线E的图像表面PA侧。另外,因为在片材P与缠绕辊30相接触的状态下传送片材P,缠绕辊30伴随着片材P的移动被驱动而旋转。
比较例
作为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40的比较例,将对定影辊62的位置在延长线E上(参见图2)的定影装置(未示出)进行说明。
在根据比较例的定影装置中,利用色调剂图像TA或片材P来吸收(辐射(发射))由于碳加热器52的发热而产生的远红外射线(电磁波)的一部分。然而,反射板56和片材P反射和扩散未被吸收的远红外射线,并且第一级定影辊62吸收远红外射线的一部分。第一级定影辊62是处于最靠近缠绕辊30的位置的定影辊62。
因此,在根据比较例的定影装置中,即使当例如定影辊62处于预设温度且对卤素加热器66的通电停止时,第一级定影辊62的温度升高(单调增加)而等于或高于预设温度。换言之,在根据比较例的定影装置中,难以将定影辊62的温度控制为预设温度,从而会发生所谓的热偏移,即,色调剂T(参见图3)过度熔化而移动到定影辊62。
在绝热部件布置在加热单元50与定影部60之间的另一比较例的构造中,绝热部件受到来自加热单元50的远红外射线加热而成为新的热源,并且发生色调剂T的过度熔化。
效果
接着,将对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效果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由于馈送辊28旋转,片材P的传送开始,同时色调剂图像TA被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11Y、11M、11C和11K中的片材P上。片材P的传送速度为例如60[m/分钟]。
然后,如图2所示,开启加热单元50的碳加热器52,执行定影部60的定影辊62与加压辊64的闩锁操作(接触操作)。这样,片材P的移动驱动定影辊62和加压辊64旋转。
接着,如图3所示,片材P上的色调剂图像TA由加热单元50加热。此处,如上所述,加热单元50的碳加热器52(参见图2)的输出被设定成使得片材P的白色背景部分PW处于90[℃],并且色调剂图像TA在黑色部分(K)中处于110[℃]。在色调剂图像TA的黑色部分存在于片材P的两面(+X侧和-X侧)的情况下,黑色部分的温度为130[℃]。另外,黄色部分、品红色部分和蓝绿色部分中的色调剂图像TA具有比黑色部分的温度低的温度。这是因为,吸热速度(红外射线吸收速度)因各颜色而彼此不同。在图3中没有示出位于片材P的背面(-X侧)上的加热单元50和加压辊64(参见图2)。
由于加热单元50的加热,色调剂T熔化且附着到片材P(在与定影状态相比更易于离开片材P的附着状态下),并且包含在色调剂T中的蜡WX也熔化。此处,色调剂T的粘结剂树脂会由于色调剂T的粘结剂树脂与蜡WX之间的相容性差别而附着到片材P。蜡WX沉淀到色调剂T的表面(定影辊62侧)并且形成防粘膜。这样,片材P上的色调剂T在分离成粘结剂树脂和防粘膜的状态下移动到定影部60中。
接着,如图2所示,片材P的色调剂图像TA经过定影部60的两个接触部分N,受表面温度为130[℃]的定影辊62和加压辊64加热和加压,并且定影到片材P上。
此处,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40中,片材P的传送路径经由缠绕辊30从延长线E折叠到无图像表面PB侧。因此,来自碳加热器52的远红外射线(辐射线)几乎不到达定影辊62,即使来自碳加热器52的远红外射线(辐射线)被反射板45和片材P反射和扩散也如此。换言之,在定影装置40中,与上述比较例中相比,更加抑制了定影辊62(第一级)吸收未被色调剂图像TA和片材P吸收的远红外射线,因此,抑制了定影辊62的温升(相对于预设温度的上升)。
另外,在定影装置40中,缠绕辊30由于片材P的传送而被驱动旋转,因此,在片材P传送期间作用于片材P上的阻力比在使片材P的传送路径折叠的部件不旋转的构造中更小。
而且,在定影装置40中,片材P缠绕到缠绕辊30上,因此,与片材P不缠绕的情况相比,缠绕辊30与片材P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纸屑会附着到缠绕辊30。然而,在定影装置40中,清洁辊32清洁缠绕辊30的外周表面,因此,去除了附着到缠绕辊30的外周表面的异物(纸屑、灰尘等)。因此,与不存在清洁辊32的构造相比,抑制了异物附着(包括纸屑的再转印)到片材P。
另外,在定影装置40中,设置作为接触部件的实例的第一级定影辊62,因此,与接触部件为除定影辊62之外的部件的构造相比,从加热单元50到定影部60的距离更短。因此,抑制了经过加热单元50且移动到定影部60中的片材P的温度下降到预设温度以下,并且没有消耗不必要的能量来加热片材P。因此,抑制了用于加热色调剂T的能量消耗(参考图3)。
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抑制了定影辊62的温度升高到预设温度以上,因此,抑制了定影辊62对色调剂T的过度熔化。如此,可以抑制归因于过热且熔化的色调剂T移动到定影辊62的图像缺陷(例如,由于热偏移引起的色调剂图像TA的表面上的凹凸不平度增加而导致的图像光泽度下降)。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接着,将对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进行说明。将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加于与上述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基本相同的部件和位置以省略说明。
图4示出了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80。在定影装置80中,布置了作为折叠部件和旋转体的实例的缠绕辊82,而不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缠绕辊30(参见图1)。
缠绕辊82形成为例如具有筒状形状,并且在加热单元50与定影辊62之间布置成在片材P的-X侧能够以Y方向为轴向而旋转。具体地,缠绕辊82关于盖54的倾斜部分54B的端部位置位于+X侧和-Z侧,并且布置在加压辊64的+Z侧的位置处。另外,缠绕辊82由例如不锈钢(SUS)形成。而且,清洁辊32的外周表面与缠绕辊82的外周表面的接触片材P的一侧的相反侧相接触。
在与缠绕辊82的内周表面不接触的状态下,作为辅助加热部的实例的卤素加热器84布置在缠绕辊82的内部。卤素加热器84由电源(未示出)加电(供电)以加热缠绕辊82。基于由温度传感器(未示出)检测到的温度来控制卤素加热器84的输出,从而使得在经过加热单元50之后,在片材P的图像表面PA上,白色背景部分为90[℃],色调剂图像TA为110[℃]。
此处,因为片材P缠绕到缠绕辊82的外周表面上,缠绕辊82将片材P的从加热单元50到定影辊62的传送路径从面向加热单元50的传送路径的延长线E折叠到与图像表面PA侧相反的一侧。而且,缠绕辊82允许定影辊62的外周表面位于延长线E的图像表面PA侧。另外,因为在片材P与缠绕辊82相接触的状态下传送片材P,缠绕辊82伴随着片材P的移动而旋转。
效果
接着,将对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效果进行说明。
在图4所示的定影装置80中,缠绕辊82将片材P的传送路径从延长线E折叠到无图像表面PB侧。因此,来自碳加热器52的远红外射线(辐射线)几乎不到达定影辊62,即使来自碳加热器52的远红外射线(辐射线)被反射板56和片材P反射和扩散也是如此。换言之,在定影装置80中,与上述的比较例相比,更加抑制了通过定影辊62(第一级)吸收未被色调剂图像TA和片材P吸收的远红外射线,因此抑制了定影辊62的温升(从预设温度升高)。
另外,在定影装置80中,缠绕辊82由于片材P的传送被驱动而旋转,因此,与将片材P的传送路径折叠的部件不旋转的构造相比,在片材P传送期间作用于片材P上的阻力更小。
而且,在定影装置80中,片材P缠绕到缠绕辊82上,因此,与片材P不缠绕的情况相比,缠绕辊82与片材P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纸屑会附着到缠绕辊82上。然而,在定影装置80中,清洁辊32清洁缠绕辊82的外周表面,因此,去除了附着到缠绕辊82的外周表面的异物(纸屑、灰尘等)。因此,与不存在清洁辊32的构造相比,抑制了异物附着(包括纸屑的再转印)到片材P上。
另外,在定影装置80中,设置作为接触部件实例的第一级定影辊62,因此,与接触部件为除定影辊62之外的部件的构造相比,从加热单元50到定影部60的距离更短。因此,抑制了经过加热单元50且移动到定影部60中的片材P的温度下降到预设温度以下,并且不消耗不必要的能量来加热片材P。因此,抑制了用来加热色调剂T的能量消耗(参见图3)。
另外,在定影装置80中,由于加热单元50的加热而蒸发的片材P中的湿气(水蒸汽)会附着到缠绕辊82的外周表面,但是因为缠绕辊82被卤素加热器84加热,所以水蒸汽发散掉。因此,与不包括卤素加热器84的构造相比,抑制了缠绕辊82上的结露。另外,因为缠绕辊82被加热,抑制了在经过加热单元50到达定影部60之前片材P的温度下降。
而且,在定影装置80中,卤素加热器84布置在缠绕辊82内部,因此,可以在需要改变的情况下调节片材P绕着缠绕辊82的外周表面的缠绕范围,而无需考虑卤素加热器84如何布置。
(第三示例性实施例)
接着,将对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进行说明。将与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加于与上述的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基本相同的部件和位置以省略说明。
图5示出了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100。在定影装置100中,温度收敛单元110构造为布置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缠绕辊30与定影部60之间(参见图1)。
温度收敛单元
如图6所示,温度收敛单元110具有作为定影预处理部件和接触部件的实例的金属辊112、面对辊114、加热金属辊112的卤素加热器116以及加热面对辊114的卤素加热器118。另外,温度收敛单元110还设有与金属辊112的外周表面相接触的清洁卷筒纸68。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色调剂图像被区别为温度已被温度收敛单元110收敛的色调剂图像TB(参见图5)和尚未经过温度收敛的色调剂图像TA。
金属辊
作为实例的金属辊112构造为具有布置在由SUS形成的管材的两个轴向端部中的SUS毂,并且外径为80[mm],径向厚度为2.5[mm],轴向长度为580[mm]。金属辊112布置成在缠绕辊30的片材P传送方向下游侧(定影辊62的上游侧(参见图5))以及片材P的+X侧能够以Y方向作为轴向而旋转。因此,金属辊112与色调剂图像TA相接触,作为定影预处理的实例,从而将片材P和色调剂图像TA的温度收敛到预设温度。另外,六个金属辊112沿片材P的传送方向(Z方向)以规则间隔布置,并且卤素加热器116布置在相应的金属辊112内。
另外,因为缠绕辊30使片材P的传送路径折叠,所以金属辊112沿Z方向布置在片材P的+X侧以及上述延长线E的-X侧。金属辊112与色调剂图像TA相接触,并且回收蜡WX(参见图3)。缠绕辊30允许第一级金属辊112的外周表面位于延长线E的图像表面PA侧。第一级金属辊112是指位于最靠近缠绕辊30的位置处的金属辊112。
面对辊
面对辊114形成为具有筒状形状,并且布置成在片材P的-X侧能够以Y方向为轴向而旋转。另外,面对辊114具有多层结构,沿径向从内侧向外侧具有芯辊114A、弹性层114B以及防粘层114C。而且,通过使用诸如弹簧等偏压部(未示出),使得面对辊114朝向金属辊112偏压。另外,六个面对辊114在片材P的传送方向(Z方向)上以规则间隔布置,并且卤素加热器118布置在相应的面对辊114内部。
芯辊114A具有如下构造:SUS毂布置在由铝合金形成的管材的两个轴向端部中。弹性层114B由例如径向厚度为2.5[mm]且肖氏A硬度为A30的硅橡胶形成。防粘层114C由例如径向厚度为100[μm]的PFA形成。面对辊114具有例如80[mm]的外径以及580[mm]的轴向长度。
在片材P与金属辊112和面对辊114相接触且咬合的状态下,随着传送片材P,金属辊112和面对辊114被驱动而旋转。在不存在片材P的状态下金属辊112和面对辊114彼此相接触的位置(片材P被咬合的位置)称为接触部分N。
卤素加热器
卤素加热器116沿Y方向插入相应的金属辊112内。卤素加热器116当电源(未示出)加电时产生热量并且从内部加热相应的金属辊112。另外,卤素加热器116例如基于检测金属辊112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未示出)的输出受到反馈控制,以使金属辊112的外周表面的温度为120[℃]。换言之,卤素加热器116将金属辊112加热到比加热单元50中的加热温度高且比定影部60中的定影温度低的温度(参见图5)。
卤素加热器118沿Y方向插入到相应的面对辊114内。卤素加热器118在电源(未示出)加电时产生热量且从内部加热面对辊114。另外,卤素加热器118例如基于检测面对辊114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未示出)的输出受到反馈控制,从而将金属辊112的外周表面的温度保持为120[℃]。
借助闩锁机构部分(未示出),六个金属辊112可以从外周表面与片材P分离的位置作为起始点位置移动到-X侧(接触侧)和+X侧(退避侧)中的一侧。同样,借助闩锁机构部分(未示出),六个面对辊114可以从外周表面与片材P分离的位置作为起始点位置移动到+X侧(接触侧)和-X侧(退避侧)中的一侧。
当借助定影部60来进行定影时(参见图5),闩锁机构部(未示出)将六个金属辊112从起始点位置移动到-X侧,且将六个面对辊114从起始点位置移动到+X侧以咬合片材P。另外,当不借助定影部60来进行定影时,闩锁机构部分将六个金属辊112从接触部分N移动到+X侧,并且将六个面对辊114从接触部分N移动到-X侧以从片材P退避开。
卤素加热器116和清洁卷筒纸68在维持相对于金属辊112的布置的状态下移动,并且卤素加热器118在维持相对于面对辊114的布置的状态下移动。另外,利用负载值为例如735[N]的恒定负载方法,对金属辊112和面对辊114彼此相接触的接触部分N施加负载。
效果
接着,将对该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效果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形成在片材P上的色调剂图像TA被加热单元50加热,在色调剂图像TA被分离成粘结剂树脂和防粘膜的状态下移动进入温度收敛单元110。
接着,在温度收敛单元110中,片材P通过六个接触部分N,以使彼此区别很大的片材P的温度和色调剂图像TA的温度按阶段收敛到预设温度(例如,120[℃])。在该情况下,因为防粘膜(防粘层)由于蜡WX的作用而存在于色调剂图像TA的表面上(参考图3),不大可能发生色调剂T(参见图3)偏移到金属辊112的现象。然而,如果金属辊112的预设温度过高,则蜡WX很可能从金属辊112和色调剂T之间向外流动,因此,必须考虑如何使得偏移不大可能发生。
如上所述,金属辊112是利用SUS管材构造的,因此,温度历史不大可能保留下来。另外,在温度收敛单元110中布置有六组金属辊112和面对辊114,因此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TA之间的温度差沿片材P的传送方向朝向下游侧减小(参见下面说明的图7A和图7B)。以这种方式,在温度收敛单元110中,片材P上的色调剂图像TA的温度收敛到预设温度。由于清洁卷筒纸68去除了附着到金属辊112的外周表面上的蜡WX,所以抑制了蜡WX附着到片材P。
接着,色调剂图像TB(在色调剂图像TB中各颜色的部分的温度收敛到预设温度)在定影部60中被加热和加压,定影到片材P上。此处,因为色调剂图像TB的各颜色部分的温度收敛到预设温度,定影到片材P上的色调剂图像的光泽度在各颜色部分中具有近似相等的值(在与传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温度差减小)。
图7A示出了当接触部分N之一在片材P的传送方向上的宽度为5[mm]且预设温度(收敛目标温度)为120[℃]时,各部分关于时间的温度变化。在图7A中,曲线图G1是片材P的白色背景部分PW(参见图3)的温度,曲线图G2是片材P的一个表面上黑色部分(单面色调剂部分)的温度。而且,曲线图G3是片材P的两个表面上黑色部分(双面色调剂部分)的温度。
图7B示出了当接触部分N(参见图2)之一在片材P的传送方向上的宽度为15[mm]且预设温度(收敛目标温度)为120[℃]时,各部分关于时间的温度变化。在图7B中,曲线图G4是片材P的白色背景部分PW(参见图3)的温度,曲线图G5是片材P的一个表面上黑色部分(单面色调剂部分)的温度。而且,曲线图G6是片材P的两个表面上黑色部分(双面色调剂部分)的温度。
每个温度都是通过热传导计算而算出的值。另外,在曲线图G1、G2、G3、G4、G5和G6中,存在温度几乎不变化(稳定)的六个时间段,对应于经过接触部分N与到达下一接触部分N之间的片材P的温度。在该区域中,使用辐射温度计来实际测量片材P的温度以对应于计算值。
如图7A所示,当接触部分N(参见图2)的宽度为5[mm]时,即使在片材P经过六个接触部分N之后,各部分的温度也不收敛到120[℃]。在图7B中,确认的是,当接触部分N的宽度为15[mm]时,在片材P经过六个接触部分N的时点,各部分的温度收敛到近似120[℃]。换言之,确认了通过调节接触部分N的宽度和数量,可以将片材P上各部分的温度收敛到预设温度。
此处,在图6所示的定影装置100中,缠绕辊30将片材P的传送路径从延长线E折叠到无图像表面PB侧。因此,即使来自碳加热器52的远红外射线(辐射线)被反射板56和片材P反射和扩散,来自碳加热器52的远红外射线(辐射线)也几乎不到达金属辊112。换言之,在定影装置100中,与上述的比较例相比,抑制了未被色调剂图像TA和片材P吸收的远红外射线(辐射线)对金属辊112(第一级)的加热,因此抑制了金属辊112的温升(相对于预设温度的升高)。
另外,在定影装置100中,第一级金属辊112设为接触部件的实例,因此,与接触部件是除了金属辊112(或定影辊62)之外的部件的构造相比,从加热单元50到定影部60的距离更短。因此,抑制了经过加热单元50且移动到定影部60中的片材P的温度下降到预设温度以下,并且不消耗不必要的能量来加热片材P。因此,抑制了用于加热色调剂T的能量消耗(参考图3)。
本发明不限于示例性实施例和上述的变型例。
还可以在加热单元50中使用石英灯、闪光灯、炉加热器等,来替代碳加热器52。另外,碳加热器52的数量不限于六个,可以是除了六个之外的任意数量。而且,加热单元50可以不具有反射板56。可以在色调剂T中使用其他树脂,不限于聚酯树脂。
定影部60可以采用带型,而不限于使用定影辊62和加压辊64的辊型。另外,可以在定影部60中使用一组辊或者至少三组辊,而不限于使用两组辊。
金属辊112的材料不限于SUS,并且可以利用铝合金或其他金属来构造金属辊112。在金属辊112由例如铝合金形成的情况下,考虑到辊偏转,管部分的壁厚可以近似为7.5[mm]。而且,也可以在金属辊112的表面上布置数十[μm]的氟树脂层从而改善防粘性。另外,可利用电动机来驱动金属辊112,而不限于伴随着片材P的移动(传送)而被驱动旋转。另外,面对辊114可以构造为不旋转的固定部件。
折叠部件不限于旋转的旋转体,诸如缠绕辊30和82,并且可以是固定到装置主体从而允许片材P滑动的固定部件。另外,在不存在与异物附着相关联的问题的情况下,可以不在缠绕辊30和82中布置清洁辊32。而且,缠绕辊30和82可以是受电动机(驱动源)驱动而旋转的驱动辊,但不限于被驱动而旋转。当缠绕辊30和82是驱动辊时,与缠绕辊30和82为从动辊的情况相比,更加抑制在片材P传送期间的抖动(姿势变化)。在缠绕辊30和82为驱动辊的情况下,可在外周部分中布置橡胶。
在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100中,可以布置缠绕辊82,来替代还布置有卤素加热器84的缠绕辊30。
出于解释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面的说明。不意在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本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人能够为实现各种实施例理解本发明和各种适合于所构想的特定应用的修改。目的在于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加热部,其布置为不与被传送的记录介质相接触,并且加热所述记录介质上的显影剂图像;
接触部件,其在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布置在所述加热部的下游侧,并且与所述记录介质的显影剂图像侧的图像表面相接触;以及
折叠部件,其布置在所述加热部和所述接触部件之间,并且将所述记录介质的从所述加热部到所述接触部件的传送路径从延长线折叠到与图像表面侧相反的一侧,以使所述接触部件相对于面向所述加热部的所述传送路径的延长线位于所述加热部的相反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还包括:
辅助加热部,其加热所述折叠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所述折叠部件是伴随着所述记录介质的移动而旋转的旋转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所述折叠部件是伴随着所述记录介质的移动而旋转的旋转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还包括:
清洁部,其清洁所述折叠部件的与所述记录介质相接触的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所述接触部件是将所述显影剂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定影部件,或者是在所述传送方向上布置在将所述显影剂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介质上的所述定影部件的上游侧以对所述显影剂图像执行定影预处理的定影预处理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所述定影预处理部件是将所述记录介质的温度收敛到预设温度的温度收敛部。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以及
显影剂图像形成单元,其在传送到所述加热部的片材上形成显影剂图像。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影装置;以及
显影剂图像形成单元,其在传送到所述加热部的片材上形成显影剂图像。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其中,在所述显影剂图像形成单元中使用的显影剂是使用聚酯树脂作为主成分的粉末色调剂。
CN201410528600.5A 2014-03-18 2014-10-09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49322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55502A JP2015179115A (ja) 2014-03-18 2014-03-18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55502 2014-03-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32232A CN104932232A (zh) 2015-09-23
CN104932232B true CN104932232B (zh) 2018-02-06

Family

ID=54119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28600.5A Active CN104932232B (zh) 2014-03-18 2014-10-09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88920B2 (zh)
JP (1) JP2015179115A (zh)
CN (1) CN1049322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060063A (ja) * 2016-10-05 2018-04-1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0185261B1 (en) * 2017-09-22 2019-01-2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2022024892A (ja) * 2020-07-28 2022-02-09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31853A (ja) * 2021-08-25 2023-03-09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61484A (zh) * 2007-03-05 2008-09-10 株式会社理光 转印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7711309B2 (en) * 2006-04-04 2010-05-04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a cleaning member in sliding contact with a conveying unit
CN101713954A (zh) * 2008-10-03 2010-05-26 株式会社宫腰 调色剂定影装置、电子照相印刷机
US7840150B2 (en) * 2005-09-05 2010-11-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plurality of heating devices for heating recording sheet
CN102085978A (zh) * 2009-12-04 2011-06-08 株式会社东芝 纸张传送装置、纸张传送方法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35747A (zh) * 2010-01-22 2011-07-27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US8190061B2 (en) * 2009-09-14 2012-05-29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38465U (ja) * 1982-09-01 1984-03-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S61262771A (ja) 1985-05-17 1986-11-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定着装置
JPH10307495A (ja) 1997-05-09 1998-11-17 Hitachi Koki Co Ltd 高速印刷用定着装置
JP3800201B2 (ja) * 2003-06-24 2006-07-26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非接触加熱定着用カラートナー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US20120020697A1 (en) * 2008-12-09 2012-01-26 Eric Carl Stelter method of fixing a heat curable toner to a carrier
JP5020293B2 (ja) * 2009-07-29 2012-09-05 株式会社ミヤコシ 電子写真印刷機
JP2011099944A (ja) * 2009-11-05 2011-05-19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03429A (ja) * 2010-03-25 2011-10-13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40150B2 (en) * 2005-09-05 2010-11-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plurality of heating devices for heating recording sheet
US7711309B2 (en) * 2006-04-04 2010-05-04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a cleaning member in sliding contact with a conveying unit
CN101261484A (zh) * 2007-03-05 2008-09-10 株式会社理光 转印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713954A (zh) * 2008-10-03 2010-05-26 株式会社宫腰 调色剂定影装置、电子照相印刷机
US8190061B2 (en) * 2009-09-14 2012-05-29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085978A (zh) * 2009-12-04 2011-06-08 株式会社东芝 纸张传送装置、纸张传送方法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35747A (zh) * 2010-01-22 2011-07-27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32232A (zh) 2015-09-23
JP2015179115A (ja) 2015-10-08
US9188920B2 (en) 2015-11-17
US20150268604A1 (en) 2015-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07301B2 (en) Heat transfer system for a fuser assembly
CN102289179B (zh) 图像加热装置和成像设备
US7848672B2 (en) Fusers including heater for pre-heating fuser belt, printing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of fusing toner on media with pre-heating of fuser belt
CN104932232B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6464782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9873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48656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37089A (ja) 像加熱装置
JP533621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285520B2 (ja) 定着装置、定着装置の温度制御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194387B2 (ja) 加熱装置
JP201110744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370228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98877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98361A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
JP4944429B2 (ja) 定着装置
JP201013995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23928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6337488A (ja) 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03679B2 (ja) 除去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25847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345159A (ja) 定着装置
JP200904788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71474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210412A (ja) 定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