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61484A - 转印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印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61484A
CN101261484A CN200810082055.6A CN200810082055A CN101261484A CN 101261484 A CN101261484 A CN 101261484A CN 200810082055 A CN200810082055 A CN 200810082055A CN 101261484 A CN101261484 A CN 1012614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fixing
toner
image
image c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8205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茅原伸
藤田贵史
竹本武
高垣博光
濑户隆
田村博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614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614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2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horizont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76Simultaneous toner image transfer and fixing
    • G03G2215/1695Simultaneous toner image transfer and fixing at the second or higher order transfer poi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7Type of toner image to be fixed 
    • G03G2215/2074Type of toner image to be fixed  colou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在转印定影装置中,转印定影辊(图像承载体)22与加压辊(加压部件)24相碰形成转印定影挟持部N,转印定影辊承载的调色剂图像被卤素加热装置21加热后,转印到通过所述转印定影挟持部N的转印材料P上的同时,进行定影。在这样的转印定影装置20中,如将加热装置的加热温度设定为,在将调色剂的软化点作为Tm[℃]时,使上述转印定影辊承载的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温度变为Tm+10[℃]以下,同时配置有在所述转印定影挟持部形成转印电场的电场形成装置25。如此,在上述转印定影中,图像承载体承载的调色剂在向转印材料转印的同时进行定影,这样,就可以防止由于u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不能完全追随转印材料的凹凸而产生的转印不良。

Description

转印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这些机器的复合机等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还涉及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图像形成装置中具有转印定影过程的转印定影装置。所谓转印定影过程是使图图像承载体与加压部件通过加压相接触而形成转印定影挟持部,用加热装置定图图像承载体承载的调色剂图图像进行加热后,使该调色剂图图像转印到通过转印定影挟持部的转印材料料上,同时,进行定影。
背景技術
以往,已知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图像形成装置是在图图像承载体上用显影装置形成图图像,然后将该图图像用一次转印装置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进一步,将中间转印体上的图图像用二次转印装置二次转印到转印材料料上,最后将转印材料料上的图图像用定影装置进行定影。另外,在这样的图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构成图图像的材料,是被成为调色剂的以树脂为主要成份的带电性粉末。
在这种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图像形成装置中,易于使图图像质量下降的是向转印材料料转印的工序。转印材料料主要为纸,但是纸从普通纸到厚纸有各种各样的厚度,纸的表面也有致密的和粗的各种各样。特别是在表面粗的纸上,中间转印体不能跟随纸的表面,从而会产生微小的凹陷。在微小凹陷的部分会发生异常放电,从而图图像不能正常地转印,这样,图图像整体就易于变成干燥无光泽的图图像。
现在市场上的图图像形成装置一般是将显影、转印以及定影等工序按阶段进行。但是,也有如专利文献1以及2所公开的那样的转印工序和定影工序同时进行的,所谓的转印定影工序的图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前者为从中间转印体向转印材料料进行的二次转印的类型;后者是从中间转印体向转印定影体的二次转印后,再从转印定影体向转印材料料进行第三次转印定影。
在这样的具有转印定影工序的图图像形成装置中,转印和定影同时进行,所以具有即使使用表面粗糙的纸,也难以引起图图像质量降低的优点。这是由于转印的同时进行加热,调色剂软化熔融变成具有粘弹性的块,向纸的低洼处的图图像转印也易于进行。由于有这样的优点,所以具有转印定影工序的图图像形成装置是达成高图图像质量的最佳装置。
进一步,作为转印定影方式的优点,它有显影、转印以及定影各工序被分阶段地进行地通常的电子照相方式不同,粉末不会上到转印材料料上,直至转印定影马上就要进行之前,可以设定将纸运动的线路限制的很窄的搬送引导装置,由此不管是薄纸还是厚纸,都可以进行安定地搬送。由此,对可以得到一种纸种对应性好,卡纸发生率极低的图图像形成装置。另一方面,通常的电子照相是在定影前粉末上到纸上,所以为了搬送引导装置与粉末相擦,就必须设置一定的间隙来对纸运动的方向进行引导,这样一来,在间隙中的纸张就会变得不安定,从而易于发生卡纸。
专利文献1:专利第3042414号
专利文献2:特开2004-145260号
但是,就是上述的有很多优点的转印定影方式,也会发生以下的问题点:
1)不能与转印材料料相接触的一部分调色剂会发生残存;
2)残存的调色剂会固结在图图像承载体上。
关于1),用图6-8来进行说明。
图6-8为转印定影挟持部的扩大图,它说明了在图图像承载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图像在转印定影挟持部与转印材料料接触并转印在转印材料料上以后,图图像承载体与转印材料料分离的情形。图6表示了均一的密实图图像被转印定影的情况;图图像7以及图8表示了如孤立的点那样的图图像的转印定影的情况;图8表示了比图7的硬度要低,图像承载体与转印材料料的加压程度要大的场合。
图像承载体与转印材料料接触时,图图像承载体对转印材料料(例如普通纸)的纤维的凸凹的追随程度随着图图像承载体的硬度以及图图像承载体和转印材料料的加压程度而变化,但是,由于普通纸的纤维的凸凹非常细,通常的图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例如树脂,橡胶等),是难以完全追随的。由此,图图像承载体和转印材料料相接触而进行转印定影时,图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不能对普通纸的凸凹完全追随,所以就会发生调色剂和转印材料料不接触的部分。
例如如图6那样,在调色剂为连续的密实图图像的场合,即使在转印定影后图图像承载体和转印材料料离开后,与转印材料料可以接触的部分的调色剂会插入转印材料料而起铁锚的作用,并且调色剂图图像变成一体化的膜状,即使一部分的调色剂与转印材料料为非接触,也会转印定影而不会发生图图像的缺损。
但是,如图7那样,在具有孤立的点图图像的场合,有时不能与转印材料料相接触的部分的调色剂会残存在图图像承载体上,从而产生图图像缺损。其原因是在转印定影方式中,作为将图图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转印到转印材料料上的力,是利用调色剂的粘着力,由此,如果调色剂不能与转印材料料相接触的话,转印力就会为零。
进一步,如此残存在图图像承载体上的残留调色剂,在离开转印定影挟持部后,从熔融状态变为固定状态,附着在图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即使调色剂不附着在图图像承载体上,在通过转印定影挟持部后就会附着在与图图像承载体接触的部件以及转印材料料上将其污染,从而成为要解决的问题。另外,废调色剂也会增大环境的负荷,并使清洁部件的寿命缩短。
作为解决这样的缺损的解决方法,认为可以通过使图图像承载体的硬度降低,从而使对转印材料料的凸凹的追随性升高,以及提高图图像承载体与转印材料料的压力来使转印材料料与图图像承载体的接触更为紧密来解决。但是,通过实验证明,即使使形成图图像承载体的表面的橡胶的硬度降低到阿时克(ASKER)C30°,并进一步施加例如10kg/cm2的非常高的压力,但是,对于例如图8所示的那样的凸凹,也难以完全地进行追随,从而效果不明显。而且,上述的机制还具有由于图图像承载体的表面的强度不足而难以具有耐久性的副作用。
在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例如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那样,在与图像承载体的相对的位置,配置调色剂图像被第一次转印的中间转印体,在转印的调色剂图像的搬送方向下游一侧,设置将调色剂图像加压相接于转印材料料的加压辊,在加压辊的上游一侧,配置有使调色剂图图像熔融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但是,即使这一种图图像形成装置,也仅仅是将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图图像用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加以熔融并将其转印定影在转印材料料上,由此,与上述同样,在遇到例如孤立点的图图像的场合,不能提高调色剂图图像的转印定影性,不能与转印材料料相接触的部分的调色剂残存在中间转印体上,产生图图像缺损。
另外,在已有的图图像形成装置中,有例如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具有中间转印体、施加偏压将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图图像通过静电转印的转印定影体、将转印定影体上的调色剂图图像加热熔融的加热装置以及将加热熔融的调色剂图图像转印到转印材料料的同时进行定影的转印定影装置。但是,即使是这种图图像形成装置,也仅仅是将在转印定影体上的加热熔融的调色剂图图像用转印定影装置转印到转印材料料上。所以它同样在孤立的点图图像的场合,不能提高调色剂图图像的转印定影性,不能与转印定影材料相接触的部分的调色剂会残存在转印定影体上,从而产生图图像缺损的问题。
进一步,在现有的图图像形成装置中,例如专利文献5所公开的,将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图图像用电磁感应加热器在图图像向着转印定影挟持部移动过程中徐徐进行加热,在将加热熔融的调色剂图图像向转印材料料转印的同时,进行定影。但是,即使在这种图图像形成装置中,也仅仅是将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图图像用电磁感应加热熔融,并转印到转印材料料上同时进行定影。该图图像形成装置也是同样,在孤立的点图图像的场合,不能提高调色剂图图像的转印定影性,不能与转印定影材料相接触的部分的调色剂会残存在中间转印体上,从而产生图图像缺损的问题。
专利文献3:特开2000-275982号
专利文献4:特开2006-171340号
专利文献5:特开2002-240342号
因此,本发明的第1个目的防止在将中间转印体、转印定影体等的图图像承载体所承载的调色剂图图像向纸张等的转印材料料转印的同时进行定影的转印定影装置中,由于图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不能完全追随转印材料料的凸凹表面而引起的转印不良。
本发明的第2个是使向转印材料料转印定影的同时进行定影的调色剂图图像更确实地被定影。
本发明的第3个目的并不需要增加零件或获得设置增加的零件的空间,而能够确实地使调色剂图图像定影在转印材料料上。
本发明的第4个目的是在将图图像承载体上承载的调色剂图像向转印材料料转印的同时进行定影从而将图图像记录在转印材料料上的图图像形成装置中,防止由于图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不能完全追随而产生的转印不良,从而提高图图像质量。
本发明的第5个目的是防止由于将图图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图图像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的热传向感光体,从而防止感光体老化或在感光体等的上的调色剂发生熔融附着。
发明的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达到:
1.一种转印定影装置,其中,如中间转印体、转印定影体等的图图像承载体与加压辊等的加压部件加压相接从而形成转印定影挟持部,并用卤素加热器等的加热装置对图图像承载体承载的调色剂图图像进行加热后,将该调色剂图图像向通过转印定影挟持部例如纸、投影用薄膜等的转印材料转印的同时进行定影,其特征在于,对加热装置的加热温度进行设定,使如将调色剂的软化点作为Tm[℃]时,图像承载体承载的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的温度为Tm+10[℃]以下,同时设置在转印定影挟持部形成转印电场的电场形成装置。
由此,用加热装置加热图图像承载体承载的调色剂图图像,使调色剂的温度变为Tm+10[℃]以下,与此同时用电场形成装置在转印定影挟持部形成转印电场,使调色剂图图像转印在通过转印定影挟持部转印材料料上并同时进行定影。
2.上述1记载的转印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转印材料料进入转印定影挟持部之前对转印材料料进行预备加热的预备加热装置。
由此,就可以用附加设置的预备加热装置预先对转印材料料进行预备加热后,使其通过转印定影挟持部,将图图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图图像转印到通过该转印定影挟持部的转印材料料上,并同时进行定影。
3.上述2记载的转印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预备加热装置兼作搬送转印材料料的定位辊对等的搬送装置。
由此,转印材料料就一边被预备加热搬送一边被预备加热并通过转印定影挟持部,图图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图图像就在被转印到转印材料料的同时被定影。
4.上述1-3的任1项记载的转印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在转印材料料通过转印定影挟持部后,对转印材料料上的转印定影图图像进行加热的辅助加热装置。
由此,就可以在图图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图图像转印到通过转印定影挟持部的转印材料料上并同时定影后,用辅助加热装置对转印材料料上的转印定影图图像承进行辅助加热。
5.一种图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上述1-4记载的转印定影装置。
由此,就可以对图图像承载体承载的调色剂图图像进行加热,从而使调色剂的温度变为Tm+10[℃]以下,同时用电场形成装置在转印定影挟持部形成转印电场,将图图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转印到通过转印定影挟持部的转印材料料上的同时进行定影,从而将图图像记录到转印到转印材料上。
6.上述5记载的图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图图像承载体为将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从而对调色剂图图像进行承载的带状或鼓状等的转印定影体。
由此,先将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图图像向中间转印体上进行一次转印,然后,将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图图像二次转印到作为图图像承载体的转印定影体上,在将转印定影体承载的调色剂图图像进行加热,使调色剂的温度变为Tm+10[℃]以下的同时,用电场形成装置在转印定影挟持部形成转印电场,将转印定影体的调色剂图图像转印到通过转印定影挟持部的转印材料的同时,进行定影,从而将图图像记录在转印材料上。
根据上述1的技术方案,用加热装置进行加热,使图图像承载体承载的调色剂图图像的调色剂的温度变为Tm+10[℃]以下,同时用电场形成装置在转印定影挟持部形成转印电场,将图图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图图像转印到通过转印挟持部的转印材料料上,与此同时,进行定影。由此,就可以防止由于图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不能完全追随转印材料料的表面凸凹而引起的,如孤立点那样的易于产生图图像缺损的调色剂图像被通过静电转印而转印来防止转印不良,与此同时,消除转印残留调色剂,从而防止调色剂在图图像承载体上的粘着。另外,此时要用加热装置进行加热使调色剂的温度变为Tm+10[℃]以下,所以就不会因为热使调色剂的带电量变小,能够通过静电转印使调色剂确实地转印,防止转印不良。
根据上述第2项的技术方案,可以用附加设置的预备加热装置预先对转印材料料进行预备加热后,使其通过转印定影挟持部,将图图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图图像转印到通过该转印定影挟持部的转印材料料上,并同时进行定影。所以在转印材料料进入转印定影挟持部之前对转印材料料进行预备加热,由此就会使调色剂图图像向转印材料料进行确实的定影。
根据上述第3项的技术方案,搬运转印材料料的搬送装置可以作为预备加热装置来利用,就可以用该预备加热装置一边搬送转印材料料一边对该转印材料料进行预备加热,使其通过转印定影挟持部,然后将图图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图图像转印到通过转印定影挟持部的转印材料料上,同时进行定影。由此,将搬送装置作为预备加热装置使用,就没有必要增加零部件,但是却可以将调色剂图图像更确实地在转印材料料上定影。
根据上述第4项的技术方案,在向通过转印定影挟持部的转印材料料上转印图图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图图像的同时进行定影后,用辅助加热装置对转印材料料上的转印定影图图像承载体进行辅助加热。由此,可以对通过转印定影挟持部的转印材料料进行在此加热,这样就可以使调色剂图图像更确实地定影。
根据上述第5项的技术方案,用加热装置进行加热,使图图像承载体承载的调色剂图图像的调色剂的温度变为Tm+10[℃]以下,同时用电场形成装置在转印定影挟持部形成转印电场,将图图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图图像转印到通过转印挟持部的转印材料料上,与此同时,进行定影。由此,就可以防止由于图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不能完全追随转印材料料的表面凸凹而引起的,如孤立点那样的易于产生图图像缺损的调色剂图像被通过静电转印而转印来防止转印不良,与此同时,消除转印残留调色剂,从而防止调色剂在图图像承载体上的粘着。另外,此时要用加热装置进行加热使调色剂的温度变为Tm+10[℃]以下,所以就不会因为热使调色剂的带电量变小,能够通过静电转印使调色剂确实地转印,防止转印不良。
根据上述第6项的技术方案,先将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图图像向中间转印体上进行一次转印,然后,将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图图像二次转印到作为图图像承载体的转印定影体上,在将转印定影体承载的调色剂图图像进行加热,使调色剂的温度变为Tm+10[℃]以下的同时,用电场形成装置在转印定影挟持部形成转印电场,将转印定影体的调色剂图图像转印到通过转印定影挟持部的转印材料料的同时,进行定影,从而将图图像记录在转印材料料上。由于有中间转印体的存在,所以可以防止对转印定影体上的调色剂图图像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的热传导到感光体上,由此就可以防止感光体的老化,或者调色剂在感光体上发生熔融附着。
附图说明
【0093】
图1为串联式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彩色复印机的要部的概略结构图。
图2转印定影装置的实验装置的结构图。
图3在实验中使用的调色剂的调色剂温度和调色剂带电量的关系图。
图4作为付加加热装置的预备加热装置的设置例的结构图。
图5作为付加的加热装置的补充加热装置的设置例的结构图。
图6在连续图像場合的从图像承载体向转印材料的转印状态的示意图。
图7孤立点图像的場合的从图像承载体向转印材料的转印状态的示意图。
图8为与图7相比使图像承载体的硬度下降,使图像承载体和转印材料的加压程度变大的場合的转印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就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串联是图图像形成装置之一例的电子照相式彩色复印机的示意图。
图示的彩色复印机的装置具有在本体的中央为图图像形成部1A、位于该图图像形成部1A的下方的供纸部1B以及图图像形成部1A的上方的图中未表示的图图像读入部。
在图图像形成部1A中,配置有具有在水平方向延伸的转印面的作为中间转印体的中间转印带2。在中间转印带2的上面,有可形成具有色分解色和有补色关系的色的图图像的机构,即沿着中间转印带2的转印面并列配置的可以承载具有补色关系的颜色的调色剂(黄、品红、青绿以及黑色)的图图像的承载体的感光体3Y、3M、3C、3K。
各感光体3Y、3M、3C以及3K都为可以相同的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向回转可能的鼓而构成。在它们的周边,设置着在感光体鼓的回转过程中进行图图像形成的带电装置4、写入装置5、显影装置6、第一转印装置7以及清洁装置8。标记的各英语符号与感光体3同样,分别与调色剂的颜色相对应。在各显影装置6,收存着各自的彩色调色剂。
中间转印带2,被驱动辊9以及从动辊10、11、12带动可回转,其处于感光体3Y、3M、3C以及3K的对面位置,并可以同向移动。在与驱动辊9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对中间转印带2的表面进行清洁的清洁装置13。
由此,各感光体3Y、3M、3C以及3K在旋转的同时,中间转印带2行走。此时,感光体3Y的表面被带电装置4均匀带电,图图像写入装置5依据图读取部来的图图像信息进行写入以在感光体3Y上形成静电潜影。该静电潜影通过装有黄色的调色剂的显影装置6Y形成调色剂可视图图像。该调色剂图图像被预先施加有预定偏压的第一转印装置7Y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上。其他的感光体3M、3C以及3K仅仅是颜色不同,它们同样地进行图图像形成,各色的调色剂图图像在中间转印带2上依次转印并重合。
转印后,感光体上残留的调色剂,由清洁装置8除去。另外,转印后,除电灯(图中未绘出)将感光体3的电位初期化,为下一个图图像的形成做好准备。
从动辊11的附近,设有转印定影装置20。转印定影装置20具有:
将中间转印带2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图像转印到其上的作为转印定影部件的转印定影辊22;
被加力部件23加力而与转印定影辊22相接,并与所述转印定影辊22之间形成挟持部N的作为加压部件的加压辊24。
作为加压部件,不仅仅限于加压辊,也可以是不转动的部件。转印定影辊22为由铝等金属制成的管状,表面涂有脱膜剂层。另外,转印定影辊22的内部,设有将转印定影辊22上的调色剂图图像进行加热的作为加热装置的卤素加热器21。
另一方面,在供纸部1B,设有:叠置收存作为转印材料料的纸张P的供纸盘14;将供纸盘14中的纸张的最上面的纸一张一张地分离供给的供纸辊15;将供给的纸张进行搬送的搬送辊对16;使纸张P暂时停止,对歪斜进行修正后,在转印定影辊22上的调色剂图图像的前端与搬送方向的规定位置一致的时刻,将纸张送往转印定影挟持部N的定位辊对17。
然后,从感光体3Y、3M、3C以及3K第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调色剂图图像T,由被偏压施加装置(图中没有绘出)施加到从动辊11上的偏压(包括AC,脉冲的叠加)的静电力第二次转印到转印定影辊22上。
在中间转印带2与转印定影辊22之间,设有抑制从转印定影辊22向中间转印带2的热辐射(热移动)的作为热遮断部件或热移动部件的热遮断板18。断热板18为了不阻碍从中间转印带2向转印定影辊22的第二次转印的状态下极力抑制向中间转印带的热辐射,被设置为开口部形状,它可以设置在图中没有绘出的定影装置本体,图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任何一方的旁边都可。作为热抑制部件,以具有辐射率低的金属光泽的板状为宜,特别是使用两张金属片,并在两片之间具有微小的缝隙或具有阻热材料情况可以得到优良的效果。另外,在使用内藏用来冷却笔记本电脑的CPU的微热管的构造的薄板的场合,可以将热移动部件保持为低温,从而抑制热的移动。
另外,在图中,与中間转印带2的转印定影辊22相对的转印部(与转印定影辊22面对面的部分)和与最上流侧的感光体3K相对的转印部之间,配置有夺取中間转印带2的热量的作为冷却部件的冷却辊210。冷却辊210,由热伝導率的高的材料形成,其与中間转印带2接触并回転。在这样的例子中,绝热板18以及冷却辊210都加以设置,但是仅设置一方也可。在该例中,可以使中間转印体的温度低減,抑制中間转印体侧的热退化。另外,也会使转印定影部件的設計上的自由度加大。
从中間转印带2向转印定影辊2 2转印的调色剂图像T,在转印定影挟持部N定影在用纸P上之前,在转印定影辊22上进行单独加热。由于仅对调色剂图像T进行预先充分加热,与对调色剂图像T以及用纸P同时加热的现有方式相比,加热温度可以降低。
另外,转印定影辊22的温度是这样检测的,即在进行向转印材料的转印定影的转印定影挟持部N的上流的转印定影辊22的外周位置,用接触型或非接触型的温度传感器S进行检测。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思想为,既利用转印定影方式的优点进行热转印,又同时使用静电转印方式来克服作为转印定影方式的缺点的图像缺陷。
发明人将这样的发明的思想具体时,为了确认实际的效果,制成如图2所示的那样的结构的转印定影装置并进行了实验。该实验装置,即将在利用所谓的转印定影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与向转印材料的转印定影工程相关的部分拿出在图中进行了表示。
图2中所示的转印定影装置的构造具有电场形成装置34,该电场形成装置34是,将带状的图像承载体32架在内有加热装置30的張架辊31上,并夹着图像承载体32,辊状的加压部件33被压向張架辊31,形成转印定影挟持部N,在该转印定影挟持部N形成转印电场。由此,使转印材料35通过电场形成装置34在转印定影挟持部N形成的转印电场,图像承载体32承载的调色剂图像T被转印到转印材料35并同时定影。
图2表示的实验装置的详细的实验条件如下:
<详细的地条件>
图像承载体:以下的3层结构的带
70μm聚酰亚胺树脂(基层);
500μm硅橡胶(弹性层);
10μm PTFE(表层);
加压部件:金属芯为Φ40mm金属辊
调色剂:基础物质为聚酯树脂
调色剂带电量:-10至-50μC/mg
调色剂热特性:软化点为75℃,流出開始温度100℃,1/2流出温度为130℃;
加热装置:与加压部件相对的图像承载体張架辊的内部设置卤素加热器
加热温度:转印定影挟持部入口温度=170℃
转印材料:普通纸(80g/cm3相当)
转印电场施加装置:向加压部件侧施加偏压施加(+0.5kV-+4.0kV),对面的图像承载体支撑辊接地
打印图案:2x2点(dot)图像(600dpi)
另外,上述热特性也被叫做流速测定器特性。其测定如下述,即使用高架式流速测定仪(CFT-500:岛津制作所制),在孔的直径1mm,加压20kg/cm2、升温速度6℃/分的条件下,使1cm3的试料熔融流出。从这时的流速曲线求得。
加热温度,依据处于转印定影挟持部N32稍前的图像承载体接触设计的热电偶的温度信息进行控制。此时,这样测定的图像承载体温度和调色剂层温度几乎相同的事实可以用非接触测定温度的量热法进行确认。由此,可以说本实验的加热温度控制,可以控制进入转印定影挟持部N时的调色剂温度。
用这样的结构,可以使图像承载体32上形成的调色剂转印定影在转印材料35上。但是,在上述条件下,虽然与转印定影同时形成转印电场,但是,却不能改善图像缺陷。
发明人为了探究产生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改变加热温度和转印电压进行了追加实验,发现加热温度低的时候可以得到图像缺损的改善。进一步,发现根据加热温度不同,调色剂的带电量会发生变化。在这样的实验中使用的调色剂的带电量的推移如图3所示。另外,调色剂的带电量用以下的方法进行了确认。
<调色剂带电量的测定>
在加热状态下,由于不能使用法拉第测量仪表来进行调色剂的吸引的方法,所以调色剂层的带电量用耐热的表面电位探针进行读取作为代用特性。但是,将表面电位作为特性值的场合,必须考虑由于加热而产生的介电常数的变化,由此在用加热状态测定带电量后,在原封不动的状态下自然冷却,再一次进行测定,可以确认加热时以及冷却时的测定值没有什么差别(即可以用边加热时测定的测定值来代替调色剂的带电电荷量的推移)。
从这样的结果,可以明确,调色剂的带电量在调色剂的软化点付近开始变低,在调色剂的软化+10℃左右的地方电荷几乎消失。另外,在软化点不同的其他的调色剂中也有几乎同样的傾向。这样一来,可以推测,由于在加热温度高的場合,调色剂的带电量变低,静电转印力(将调色剂的带电量作为q,将转印电场作为E,F=qE)就会变得不足,图像缺损没有得到改善。
由此,对加热温度发生变化的时候的图图像缺损的发生状況进行了研究,上述的假设被得到了支持,即加热温度为170℃、130℃时,看不到改善效果。但是在85℃(软化点+10度)时,如过施加足够的电场,可以改善到10个字符(bit)中,有缺损数的为2個以下的程度,如在75℃(软化点以下)时,字符的缺损完全得到了改善,其结果如表1。
表1
Figure A20081008205500131
○:10个字符中没有图像缺损
△:10个字符中的图像缺损在2个以下
×:10个字符中的图像缺损在3个以上
从以上的事实来看,对调色剂层进行加热的转印定影方式以及静电转印方式併用的场合,有必要使加热温度应为调色剂的电荷不消失的程度的温度,即调色剂温度至少比调色剂软化+10[℃]还要低的温度,优选在调色剂软化点以下的温度下进行转印定影。
即,如图1所示,作为图像承载体的转印定影辊22和作为加压部件的加压辊24相碰而形成转印定影挟持部N,转印定影辊22承载的调色剂图像T在被用作为加热装置的卤素加热器21加热后,在将其转印到通过转印定影挟持部N的转印材料P上的同时,进行定影的转印定影装置20中,如将调色剂的软化点作为Tm[℃]时,将卤素加热器21的加热温度进行设定,使转印定影辊22承载的调色剂图像T的调色剂温度为Tm+10[℃]以下,另一方要配置电场形成装置25,以便在转印定影挟持部N处形成转印电场。这样一来,就可以防止由于卤素加热器21的热而引起的调色剂的带电量的变低,从而防止所发生的静电转印力的不足。
但是,如使加热温度为调色剂的软化点以下时,特别是在调色剂的付着量多的彩色图像的实验中,有向转印材料的调色剂的定影性略显不足的情况。由此,如可能,优选配置付加的加热装置。
作为付加的加热装置,例如图4所示的那样,配置在转印材料35进入转印定影挟持部N之前,对转印材料35进行预备加热的预备加热装置40。由此,预先将转印材料35用预备加热装置40进行预备加热,并使转通过印定影挟持部N,图像承载体32上的调色剂图像T被转印到转印通过定影挟持部N的转印材料35上,并同时定影。这样一来,在转印材料35进入转印定影挟持部N跟前,被预备加热,补足定影用的热量,从而保证了调色剂图像T向转印材料35的确实的定影。
另外,这时,预备加热装置40可以具有兼作转印材料35的搬送装置的结构。如图4所示,定位辊对41、42也可以作为预备加热装置40利用,预备加热装置40一边将转印材料35搬送,一边进行预备加热,使转印材料通过转印定影挟持部N。这样一来,就不需由于预备加热装置40而新增加部品数,或在搬送装置之外另外增加设置部品的空間,但却能使调色剂图像T在转印材料35的确实的定影。
在图4中,在搬送转印材料35的定位辊对41、42中,将与调色剂图像转印的一侧接触的辊作为加热辊41。在本例中,是在铝的金属芯覆盖硅橡胶的外径为20mm的辊中配置有卤素加热器43,使之成为可对纸进行加热的形状。加压辊42与这样的形状的加热辊41相碰,从而一边使转印材料35被夹在其间被搬送一边对加热器43的输出加以控制,如此可以将刚通过辊的转印材料温度控制在室温-170℃的程度。
但是,通过辊后,由于周囲雰囲气温度会使转印材料温度的变低,约0.5秒后,可发生10-20[℃]程度的温度降低。由此,最好使定位辊对41、42尽可能地设置在转印定影挟持部N的附近。进一步,通过使从定位辊对41、42到转印定影挟持部N之间的转印材料搬送通道变成密閉空間,以使周围的空气的温度比室温高,从而使通过定位辊对后的转印材料的温度的变低变得缓和。
作为上述那样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具有如图3所示的特性的调色剂图像T以及在定位辊对41、42对转印材料35的加热达到约80℃-150℃,这样即使将转印定影挟持部温度设定在软化点+10℃,也可以得到良好转印定影图图像。另外,在如图1所示的那样的转印定影装置20中,当然,在转印材料P通过转印定影挟持部N之前,可以配置将转印材料P进行预备加热的预备加热装置。这样,使预备加热装置兼作搬送转印材料P的搬送装置就会更好。
另外,作为付加的加热装置,如图5所示的那样,可以配置在转印材料35通过转印定影挟持部N后对转印材料35上的转印定影图图像进行加热的补充加热装置45。这样,在图像承载体32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通过转印定影挟持部N的转印材料35上的同时进行定影后,用补充加热装置45对转印材料35上的转印定影图像进行补充加热,就会使通过转印定影挟持部后的转印材料35再一次被加热,从而使定影热得到补充,使调色剂图像T在转印材料35得到更好的定影。
在本实施例中,辅助加热装置45是在直径15mm的不锈钢制的金属芯上覆盖有厚度10mm的発泡硅橡胶层,进一步,作为表层将20μm的PFA的管套在其上,而形成定影辊46。另外,作为加压辊47,是在直径26mm的不锈钢制的金属芯上,覆盖厚度为2mm的硅橡胶,进一步作为表层,套上20μm的PFA管。即,作为如图5那样的补充加热装置45,作成一般的定影装置的结构即可。在本例中,在这样的定影辊46中内装加热器48,将温度设定为100℃-200℃,就可以将具有如图3所示的那样的特性的调色剂图像T在定影辊46与加压辊47之間,一边使转印定影的转印材料35通过,一边进行加压加热,从而得到完全的定影图像。
另外,预备加热装置40以及补充加热装置45的结构,并没有必要非如图4、图5那样限定为辊结构,形状可以是板型,也可以是利用輻射热的与转印材料35为非接触的形態也没有間题。另外,图1所示的那样转印定影装置20中,当然,也可以设置在转印材料P通过转印定影挟持部N后对转印材料P上的转印定影图像进行加热的补充加热装置。
用图2的实验装置得到的实验结果,如在专利文献1中所示的那样的将中間转印体作为图像承载体使用的转印定影装置中,如图1以及专利文献2中那样,将转印定影体作为图像承载体使用的转印定影装置中,以及在将感光体作为图像承载体使用的转印定影装置中,都是適用的,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另外,虽然在图2的实验装置中,作为调色剂的加热装置,在图像承载体的支撑辊内装有卤素加热器,但是即使是使图像承载体表面得到輻射热那样的配置以及作为热源使用感应加热(IH)方式,也可以得到同等的效果。
但是,在上述实施例中,只不过表示了转印定影部件的一例,作为转印定影部件,主要从脱模性优良的四氟乙烯树脂(PTFE)、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树脂(PFA)、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树脂(FEP)等的几乎把所有的氢都置换为氟的化学结构的全氟树脂中进行了选择。但是,为了得到导电性以及耐磨性,在这些材料中加入百分之几的碳等充填材料也可。脱模性可以用与水的接触角来表示。接触角与表面能相关,表面能越小,接触角越大。这些材料都是具有最小表面能的材料,接触角为110-125°是众所周知的。
另外,作为调色剂中使用的粘结剂树脂,只要满足调色剂的特性,以下的材料都可以使用,例如聚酯、聚苯乙烯、聚p-氯代苯乙烯、聚乙烯基甲苯等的苯乙烯以及其置換物均聚物;苯乙烯p-氯代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共聚物、苯乙烯乙烯基甲苯共聚物、苯乙烯乙烯基萘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辛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基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乙基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丁基酯共聚物、苯乙烯α-氯甲基丙烯酸甲基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苯乙烯乙烯基甲基醚共聚物、苯乙烯乙烯基乙基醚共聚物、苯乙烯乙烯基甲基酮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腈吲哚共聚物、苯乙烯马来酸酸共聚物、苯乙烯马来酸酸酯共聚物等的苯乙烯类共聚物。
另外,也可以与下述的树脂混合起来使用。它们是聚甲基丙烯酸甲基酯、聚甲基丙烯酸丁基酯、聚氯乙烯、聚酢酸乙烯基酯、聚乙烯、聚丙烯、聚尿烷、聚酰胺、环氧树脂、聚乙烯基醛、聚丙烯酸树脂、松香、变性松香、酚醛树脂、脂肪族或脂环族烃树脂、芳香族类石油树脂、氯代石蜡、石蜡等。
它们之中,特别是聚酯树脂能得到充分的定影性,所以是优选的。聚酯树脂可以从醇和羧酸的缩聚得到。所用的醇有聚乙二醇、二甘醇、三甘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4-丁二醇等的二醇类;1,4-二(羟基甲基)环己烷、双酚A、加氢双酚A、聚亚氧乙基双酚A、聚氧丙基双酚A等的醚化双酚类;将它们用碳原子数3-22的饱和或不饱和的烃基置換2元醇单体以及其他的2元醇单体。
要得到作为粘结剂树脂用的聚酯树脂,并非仅有以上的2官能性单体的聚合物,3官能以上的多官能性单体为成分的聚合物也可以使用。作为该多官能单体的3元以上的多元醇单体,例如有山梨醇、1,2,3,6-己四醇、1,4-脱水山梨醇、季戊四醇、二季戊四醇、三季戊四、蔗糖、1,2,4-丁三醇、1,2,5-戊三醇、甘油、2-甲基丙三醇、2-甲基-1,2,4-丁三醇、三羟甲基乙烷、三羟甲基丙烷、1,3,5-三羟基甲基苯等。
作为3元以上多元羧酸单体,例如有1,2,4-苯三羧酸、1,2,5-苯三羧酸、1,2,4-环己烷三羧酸、2,5,7-萘三羧酸、1,2,4-萘三羧酸、1,2,4-丁三羧酸、1,2,5-己三羧酸、1,3-二羧基2-甲基2-亚甲基羧基丙烷、四(亚甲基羧基)甲烷、1,2,7,8-辛四羧酸,以及它们的酐等。
在本发明中的用的这样的调色剂中,为了提高转印定影时的转印定影部件表面的调色剂的脱模性,可以含有脱模剂。作为脱模剂,所有的公知物都可以使用,特别是脱游离脂肪酸型的棕榈蜡、褐煤蜡以及氧化米蜡、酯蜡可以单独或组合起来使用使用。作为棕榈蜡,微结晶的为好,优选酸值5以下,在调色剂粘结剂中分散时的粒径为1μm以下的。作为褐煤蜡,一般是指从矿物精制的褐煤类蜡,与棕榈蜡同样,优选微结晶,酸值为5-14的。氧化米蜡是在空气氧化的米糠蜡,优选其酸值为10-30。各种蜡的酸值上述列举的范围未满的場合,低温定影温度上升,低温定影性不充分。相反,酸值超过各范围的場合,冷偏移温度上升,低温定影性变的不充分。蜡的添加量为对粘结剂树脂100重量份为1-15重量份,优选3-10重量份。1重量份未满时,其脱模效果小,难以达到期望的效果,当大于15重量份的場合,向载体的附着会变得显著,从而产生问题。
另外,为了使调色剂带电,可以使调色剂含有带电控制剂。作为带电控制剂,现有的公知的物质都可以使用。作为正带电控制剂,有ニグロシン、碱性染料、碱性性染料的色淀顔料、季铵盐化合物等;負带电控制剂,单偶氮染料的金属盐、水杨酸、ナフトエ酸、ダイ羧酸的金属錯体他等。电荷控制剂的使用量与粘结剂树脂的种类、根据必要使用的添加剂的有無、包括分散方法的调色剂的制造方法来決定,不能一概而言。但是,一般为对粘结剂树脂100重量份为0.01-8重量份,优选0.1-2重量份,如0.01重量份未满,对由于环境变动时带电量Q/M的变动的效果小,如超过7重量份,低温定影性变差。
另外,使用含金属单偶氮染料有含铬单偶氮染料、含钴单偶氮染料、含鉄单偶氮染料,它们可以单独或组合起来使用。通过添加它们,显影剂中的带电量Q/M的形成(达到饱和时間)更为优良。作为使用量,所述极性控制剂同样,与粘结剂树脂的种类、根据必要使用的添加剂的有無、包括分散方法的调色剂制造方法来决定、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一般为对粘结剂树脂100重量份为0.1-10重量份,优选1-7重量份。0.1重量份未满,其效果少,超过10重量份,具有带电量的饱和水平变低的缺点。
另外、在彩色调色剂中,使用水杨酸衍生物的金属盐特别好,根据必要添加不损害彩色调色剂的色調的透明或白色的物質,赋与调色剂的带电安定性。具体的说,一般使用有机硼盐、含氟季铵盐类、カリツクスアレン化合物等。但是并不限于此。
在本发明种使用的调色剂、可以进一步含有磁性材料,作为磁性调色剂使用。作为磁性材料,磁铁矿、赤铁矿、铁素体等的氧化鉄、铁、钴、镍那样的金属或这些金属与铝、钴、銅、鉛、镁、锡、亜鉛、锑、铍、铋、镉、钙、锰、硒、钛、钨、钯的金属合金以及其混合物。这样的強磁性体的平均粒径优选0.1-2μm程度,在调色剂中的含有量为对树脂成分100重量份为约20-200重量份,优选对树脂成分100重量份为40-150重量份。
作为着色剂,调色剂用的公知的着色剂都可以使用。作为黒色着色剂,有例如碳黑、苯胺黑、炉黑、灯黑等。青氯着色剂有例如酞菁蓝、亚甲基蓝、维多利亚蓝、甲基紫、苯胺蓝。作为品红着色剂有例如罗丹明6G色淀、二甲基喹丫酮、玫瑰红、罗丹明B、茜素色淀等。黄着色剂有例如铬黄、联苯胺黄、汉撒黄、萘黄、钼橙、喹啉黄、酒石黄等。
另外、作为外添加剂,为了提高调色剂的流动性,疏水性二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铝等。进一步根据需要,也可以添加脂肪酸金属盐类以及聚二氟代乙烯等。

Claims (6)

1.一种转印定影装置,图像承载体和加压部件相碰形成转印定影挟持部,所述图像承载体承载的调色剂图像被加热装置加热后,转印到通过所述转印定影挟持部的转印材料上的同时,进行定影,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装置的加热温度设定为,在将调色剂的软化点作为Tm[℃]时,使所述图像承载体承载的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温度变为Tm+10[℃]以下,同时配置有在所述转印定影挟持部形成转印电场的电场形成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在转印材料在进入所述记转印定影挟持部之前,对转印材料进行预备加热的预备加热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印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备加热装置兼作搬送转印材料的搬送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转印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在所述转印材料通过上述转印定影挟持部后,对转印材料上的转印定影图像进行加热的补充加热装置。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转印定影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5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承载体是由于中間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而承载调色剂图像的転写定影体。
CN200810082055.6A 2007-03-05 2008-03-05 转印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0126148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53849A JP2008216628A (ja) 2007-03-05 2007-03-05 転写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53849 2007-03-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61484A true CN101261484A (zh) 2008-09-10

Family

ID=397417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82055.6A Pending CN101261484A (zh) 2007-03-05 2008-03-05 转印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907881B2 (zh)
JP (1) JP2008216628A (zh)
CN (1) CN101261484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14106A (zh) * 2010-07-06 2012-01-11 株式会社理光 制造载体的方法、载体、显影剂和处理盒
CN104932232A (zh) * 2014-03-18 2015-09-2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15956A (ja) * 2007-11-05 2009-05-28 Ricoh Co Ltd 転写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33455B2 (ja) * 2008-07-09 2013-07-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00722B2 (ja) * 2008-07-17 2013-06-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記録装置
JP5257848B2 (ja) 2009-03-10 2013-08-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422925B2 (en) * 2009-03-17 2013-04-16 Ricoh Company, Ltd. Transfer-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2011150242A (ja) 2010-01-25 2011-08-0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86040A (ja) 2010-03-05 2011-09-22 Ricoh Co Ltd 圧縮空気噴射による記録媒体分離を行う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93015A (ja) 2011-03-16 2012-10-11 Ricoh Co Ltd シート分離装置、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04360B2 (ja) 2011-07-04 2015-11-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37549B2 (zh) * 1971-12-03 1981-09-01
US4446471A (en) * 1978-12-20 1984-05-01 Ricoh Company, Ltd. Electrostatic recor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for
NL8802202A (nl) * 1988-09-07 1990-04-02 Oce Nederland Bv Werkwijze en inrichting voor het door middel van warmte fixeren van een poederbeeld op een ontvangstdrager.
US5555185A (en) * 1988-09-08 1996-09-10 Indigo N.V.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aging using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US5636349A (en) * 1988-09-08 1997-06-03 Indigo N.V.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aging using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JP3233371B2 (ja) * 1992-11-05 2001-11-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H0736300A (ja) * 1993-07-19 1995-02-07 Kao Corp 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定着方法
JPH1039657A (ja) * 1996-07-22 1998-02-13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042414B2 (ja) 1996-08-13 2000-05-1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0103052A (ja) * 1998-09-29 2000-04-11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6606472B1 (en) * 1999-03-17 2003-08-12 Hitachi,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color image
JP3903633B2 (ja) 1999-03-24 2007-04-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40342A (ja) 2001-02-21 2002-08-2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6754457B2 (en) * 2001-04-06 2004-06-22 Nexpress Solutions Llc Pre-heater for an electrostatographic reproduction apparatus fusing assembly
JP2003107956A (ja) * 2001-09-27 2003-04-11 Brother Ind Ltd 熱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07946A (ja) * 2001-10-01 2003-04-11 Takao Kawamura 定着用ヒート・プレート、定着用半円形発熱部材、及び、ベルト式定着装置
JP2004145260A (ja) 2002-07-04 2004-05-20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記録媒体の再生方法
JP2005037879A (ja) * 2003-06-26 2005-02-10 Ricoh Co Ltd 中間転写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299003B2 (en) * 2004-01-29 2007-11-20 Ricoh Company, Limited Fix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ing a quick start-up and reduction in energy consumption
JP4368711B2 (ja) * 2004-03-18 2009-11-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定着装置と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転写定着方法
JP4614323B2 (ja) 2004-12-15 2011-0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85172A (ja) * 2005-03-09 2006-10-1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25237A (ja) * 2005-07-15 2007-02-0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613419B2 (en) * 2005-08-30 2009-11-03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characterized by a particular nip time
JP4834485B2 (ja) * 2005-09-16 2011-12-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643767B2 (en) * 2006-03-02 2010-01-05 Ricoh Co., Ltd. Transfer-fix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enhanced image quality
US7711301B2 (en) * 2006-03-10 2010-05-04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transfer device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707188B2 (ja) * 2006-03-17 2011-06-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
JP2007322794A (ja) * 2006-06-01 2007-12-13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定着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14106A (zh) * 2010-07-06 2012-01-11 株式会社理光 制造载体的方法、载体、显影剂和处理盒
CN102314106B (zh) * 2010-07-06 2013-05-29 株式会社理光 制造载体的方法、载体、显影剂和处理盒
CN104932232A (zh) * 2014-03-18 2015-09-2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4932232B (zh) * 2014-03-18 2018-02-0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216628A (ja) 2008-09-18
US7907881B2 (en) 2011-03-15
US20080219717A1 (en) 2008-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61484A (zh) 转印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181553B2 (ja) 転写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33385B2 (ja)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01236367B (zh) 调色剂、使用其的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以及处理盒
CN101315531B (zh)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方法和处理盒
CN101178556B (zh)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方法和处理盒
CN100507727C (zh) 调色剂
CN101473273B (zh) 调色剂和图像形成方法
US20040076443A1 (en) Image-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forming method
JP5339080B2 (ja) 転写定着装置、並びに、該転写定着装置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6543903B2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9092927A (ja) トナー
JP2016062043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622424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05432A (ja) 電子写真用フルカラートナー
JP4603837B2 (ja) トナー、該トナーを用いた現像剤、トナー入り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054657B2 (ja) トナー、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67482A (ja)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用トナー
JP4142855B2 (ja) 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4901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344832A (ja) 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2016013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423336B2 (ja) 画像形成方法
JP735887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220390867A1 (en) Electrostatic image developing toner, electrostatic image developer, and toner cartridg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8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