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90369A - 液体喷射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射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90369A
CN104890369A CN201510096730.0A CN201510096730A CN104890369A CN 104890369 A CN104890369 A CN 104890369A CN 201510096730 A CN201510096730 A CN 201510096730A CN 104890369 A CN104890369 A CN 1048903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liquid
flow
runner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9673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90369B (zh
Inventor
石井洋行
大胁宽成
奥井宏明
萩原宽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8903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903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903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903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41J2/16523Waste ink transport from caps or spittoons, e.g. by su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05Caps, spittoons or covers for cleaning or preventing drying out
    • B41J2/16508Caps, spittoons or covers for cleaning or preventing drying out connected with the printer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8Ink recirculation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其提高气泡排出性并增加液体的供给方式变化。液体喷射装置具备:具有与喷嘴开口连通并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的独立流道和歧管的液体喷射头(20);与歧管连接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对液体贮留单元(5)与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各自的连通状态进行切换的切换单元(8);具有通过第一流道的歧管侧的负压进行开阀的阀体的压力调节单元(30);从液体贮留单元(5)向切换单元(8)压送液体的压送单元(134);对切换单元(8)进行控制的控制部,控制部能够在切换单元(8)使液体贮留单元(5)与第一流道连通从而通过阀体向歧管供给液体的第一模式、与切换单元(8)使液体贮留单元(5)与第二流道连通从而不经由阀体而向歧管供给液体的第二模式之间切换。

Description

液体喷射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对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4年3月6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4-044327的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申请号为2014-044327的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以引用的方式被合并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从喷嘴开口喷射液体的喷射头的液体喷射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向被喷射介质上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中,例如,已知一种使作为液体的油墨向作为被喷射介质的纸或记录薄片等上进行喷射从而实施印刷的喷墨式记录装置。
被用于这种喷墨式记录装置中且从喷嘴开口对油墨进行喷射的喷墨式记录头具有使油墨流入的流入口和使油墨流出的流出口,通过使从流入口流入的油墨从流出口流出,从而能够使内部的油墨循环。而且,通过在与流入口连接的流道上设置加压泵等加压装置,从而能够实现加压循环。
此外,在向喷墨式记录头供给液体的流道上设置有压力调节阀并经由该压力调节阀而向喷墨式记录头供给油墨的情况下,由于压力调节阀在下游侧的流道成为负压时进行开阀,因此无法供给加压了的油墨。因此,提出一种以如下方式构成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即,设置了与具有压力调节阀的流道不同的旁通流道,并在进行加压清洗时使被加压的油墨经由旁通流道而向喷墨式记录头进行供给。(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然而,当对液体进行加压而使用了压力调节阀的喷墨式记录头实施清洗时,存在气泡挤入至流道的角落而无法排出的问题。
此外,寻求一种向使用了压力调节阀的喷墨式记录头供给加压后的油墨或者不对油墨进行加压而使用压力调节阀来进行压力调节从而供给油墨等的、油墨供给的自由度。
另外,上述问题不仅存在于喷墨式记录装置中,同样存在于对除了油墨以外的其他液体进行喷射的液体喷射装置中。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618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气泡排出性并增加液体供给变化的液体喷射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方式为,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液体喷射头,其具有与喷射液体的喷嘴开口连通并沿着第一方向并排设置的独立流道、和与多个所述独立流道连通的歧管;第一流道,其与所述歧管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连接;第二流道,其与所述歧管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侧连接;切换单元,其对贮留有液体的液体贮留单元与所述第一流道的连通状态、以及所述液体贮留单元与所述第二流道的连通状态分别进行切换;压力调节单元,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流道及所述第二流道的所述切换单元与所述液体喷射头之间,且具有通过所述第一流道的所述歧管侧的负压来进行开阀的阀体;压送单元,其从所述液体贮留单元向所述切换单元压送液体;控制部,对所述切换单元进行控制,所述控制部能够在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其中,所述第一模式为,所述切换单元使所述液体贮留单元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从而经由所述阀体向所述歧管给供液体的模式,所述第二模式为,所述切换单元使所述液体贮留单元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从而不经由所述阀体而向所述歧管供给液体的模式。
在所涉及的方式中,由于能够在以利用压力调节单元的阀体对压力进行了调节的状态向液体喷射头供给液体的方法、与不经由压力调节单元的阀体而向液体喷射头供给液体的方法之间进行切换,因此能够在进行清洗时等以不同的供给状态进行清洗并且能够提高气体排出性。
在此,优选为,具有从所述喷嘴开口对液体进行抽吸的抽吸单元,所述控制部执行通过所述抽吸单元而使液体从所述喷嘴开口排出的第三模式。根据该方式,能够在进行清洗时等以不同的供给状态进行清洗并且能够提高气泡排出性。
此外,优选为,所述控制部在执行所述第三模式之后对是否执行所述第二模式进行判断。根据该方式,通过实施第二模式而能够切实地进行液体的填充及气泡的排出,并且,在仅利用第三模式即可的情况下不执行第二模式,从而能够对液体的多余的消耗进行抑制。
此外,优选为,所述控制部在对所述液体喷射头进行初期填充时,在以所述第二模式向所述第二流道供给液体之后,执行所述第三模式。根据该方式,通过利用第二模式进行液体供给,能够不经由阀体从而增加流量来进行液体的填充,并且,最终通过执行第三模式,能够通过抽吸的方式将挤压到流道的角落里而未能排出的气泡有效地排出到外部。
此外,优选为,具备以与所述第一流道的压力无关的方式使所述阀体开阀的开阀单元,所述控制部执行第四模式,所述第四模式为,通过所述开阀单元来使所述阀体打开阀,以使所述切换单元从所述第一流道供给液体从而从所述第一流道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液体的模式。根据该方式,能够进一步利用不同的供给方法来供给液体。
此外,优选为,还具备将所述喷嘴开口密封的帽,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四模式下,利用所述帽来对所述喷嘴开口进行密封,并对从所述第一流道供给至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的液体从所述第二流道来进行回收。根据该方式,能够进一步利用不同的供给方法来供给液体。
此外,优选为,还具备循环用的泵,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一模式下,使从所述第一流道供给的液体充当从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所述喷嘴开口喷射的液体以及从所述第二流道回收的液体。根据该方式,能够进一步利用不同的供给方法来供给液体。
此外,优选为,具备将所述切换单元与所述液体贮留单元连通的供给流道和回收流道,所述切换单元能够切换成将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供给流道进行连接的第一状态、将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回收流道进行连接的第二状态、以及未将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供给流道及所述回收流道进行连接的第三状态。
此外,优选为,具备将所述切换单元与所述液体贮留单元连通的供给流道和回收流道,所述切换单元能够切换成将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供给流道进行连接的第四状态、将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回收流道进行连接的第五状态、以及未将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供给流道及所述回收流道进行连接的第六状态。
此外,优选为,具备被设置在所述切换单元与所述液体贮留单元之间的压送单元。
此外,优选为,具备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流道上且用于对液体中所含有的异物进行除去的过滤器。
此外,优选为,在所述第一模式下,所述切换单元能够根据液体的种类,对是否使所述液体贮留单元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进行选择。
此外,优选为,在所述第一模式下,若液体中所含有的成分为容易沉淀的成分,则所述切换单元使所述液体贮留单元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若液体中含有的成分为不容易沉淀的成分,则所述切换单元不使所述液体贮留单元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而且,本发明的另一种方式为,一种液体喷射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液体喷射头,其具有与喷射液体的喷嘴开口连通并沿着第一方向并排设置的独立流道、和与多个所述独立流道连通的歧管;第一流道,其与所述歧管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连接;第二流道,其与所述歧管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侧连接;切换单元,其对贮留有液体的液体贮留单元与所述第一流道的连通状态、以及所述液体贮留单元与所述第二流道的连通状态分别进行切换;压力调节单元,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流道及所述第二流道上的所述切换单元与所述液体喷射头之间,并具有通过所述第一流道的所述歧管侧的负压来进行开阀的阀体;压送单元,其从所述液体贮留单元向所述切换单元压送液体;控制部,其对所述切换单元进行控制,在液体喷射装置的控制方法中,所述控制部能够在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其中,所述第一模式为,所述切换单元使所述液体贮留单元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从而通过所述阀体向所述歧管供给液体的模式,所述第二模式为,所述切换单元使所述液体贮留单元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从而不通过所述阀体而向所述歧管供给液体的模式。
在所涉及的方式中,由于能够以利用压力调节单元的阀体对压力进行了调节的状态下液体喷射头供给液体的方法、与不经由压力调节单元的阀体而向液体喷射头供给液体的方法之间进行切换,从而能够在进行清洗时等以不同的供给状态进行清洗并且能够提高气体排出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示意立体图。
图2为模式化地图示了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流道结构的图。
图3为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记录头的俯视图以及压力调节单元的剖视图以及将主要部件剖切后的剖视图。
图4为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记录头的剖视图。
图5为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压力调节单元的剖视图。
图6为表示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压力调节单元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7为表示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压力调节单元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8为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抽吸单元的立体图。
图9为将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抽吸单元的主要部件剖切后的俯视图。
图10为表示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控制结构的框图。
图11为模式化地图示了表示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各个模式的流道结构的示意图。
图12为模式化地图示了表示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各个模式的流道结构的示意图。
图13为模式化地图示了表示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各个模式的流道结构的示意图。
图14为模式化地图示了表示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各个模式的流道结构的示意图。
图15为模式化地图示了表示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各个模式的流道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根据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方式一
图1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式记录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模式化地图示了喷墨式记录装置的流道结构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式记录装置I为,通过在装置主体上固定喷墨式记录头20并在相对于喷嘴开口21的并排设置方向而正交的方向上输送记录用纸等被喷射介质从而对喷射介质进行印刷的所谓的行式喷墨式记录装置。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喷墨式记录装置I具备:喷墨式记录头单元2,其具备喷墨式记录头20;装置主体3;输送辊4,其对作为被记录介质的记录片S进行馈送;液体贮留单元5。
喷墨式记录头单元2(以下,亦称为头单元2)具备多个喷墨式记录头20和对多个喷墨式记录头20进行保持的板状底板6。该头单元2通过被安装在底板6上的框架部件7而被固定在装置主体3上。
此外,在装置主体3上设置有作为输送单元的输送辊,从而能够利用输送辊4对作为纸等记录介质的记录片S进行输送。另外,对记录片S进行输送的输送单元并不局限于输送辊4,也可以采用输送带或鼓等。
此外,各个喷墨式记录头20通过切换单元8而与被固定在装置主体3上且对油墨进行贮留的液体贮留单元5相连接。
液体贮留单元5与切换单元8之间,通过内部设置有供给流道100的供给管130以及内部设置有回收流道101的回收管131而连接。该供给管130及回收管131例如能够使用作为可变形的配管的软管、或者由树脂或金属等形成的刚性配管。
此外,切换单元8与喷墨式记录头20之间,通过内部设置有第一流道部110的第一流道部件132以及内部设置有第二流道部120的第二流道部件133而连接。该第一流道部件132及第二流道部件133例如能够使用作为可变形的配管的软管、或者由树脂或金属等形成的刚性配管。
而且,切换单元8为,能够对供给流道100及回收流道101与第一流道部110间的连接状态、以及供给流道100及回收流道101与第二流道部120之间的连接状态进行切换的单元,例如能够使用利用电磁力可进行切换的电磁阀等。具体而言,相对于第一流道部110,切换单元8能够对三种连接状态进行切换。即,切换单元8能够切换为将第一流道部110与供给流道100进行连接的第一状态、将第一流道部110与回收流道101进行连接的第二状态、以及未将第一流道部110与供给流道100、回收流道101进行连接的第三状态。此外,相对于第二流道部120,切换单元8能够对三种连接状态进行切换。即,切换单元8能够切换为将第二流道部120与供给流道100进行连接的第四状态、将第二流道部120与回收流道101进行连接的第五状态、以及未将第二流道部120与供给流道100、回收流道101进行连接的第六状态。另外,切换单元8并不局限于电磁阀,也可以采用使用了电机等电动力的单元,或利用油压等压力的单元。
此外,在切换单元8与喷墨式记录头20之间且在每个喷墨式记录头20上设置有压力调节单元30。在后文中对压力调节单元30进行详细叙述,所述压力调节单元30为,对从液体贮留单元5向喷墨式记录头20供给的油墨的压力进行调节的单元。
此外,在切换单元8与液体贮留单元5之间的供给管130上设置有作为压送单元的加压泵134。来自液体贮留单元5的油墨利用加压泵134的压力而从供给管130的供给流道100中通过,并经由切换单元8而被供给至喷墨式记录头20。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设置作为压送单元的加压泵134的方式,但并不特别地限定于此,也可采用如下方式,即,通过对液体贮留单元5与喷墨式记录头20在垂直方向上的高度进行调节,从而利用水位差来对油墨进行压送。
而且,在切换单元8与液体贮留单元5之间的回收管131上设置有抽吸泵135。从喷墨式记录头20而被喷射出的油墨经由切换单元8而通过回收管131的回收流道101从而被回收至液体贮留单元5中。
而且,虽然未特别进行图示,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式记录装置I上设置有从各个喷墨式记录头20的喷嘴开口21对油墨进行抽吸并使油墨排出的抽吸单元9、以及使喷墨式记录头20的压力调节阀开阀的开阀单元10。在后文中会对抽吸单元9及开阀单元10进行详细的阐述。
而且,虽然未特别进行图示,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式记录装置上设置有控制部11,所述控制部11根据印刷信号对记录片S的输送或来自喷墨式记录头20的油墨滴的喷射进行控制,并且对切换单元8、抽吸单元9以及开阀单元10等进行控制。
在此,对被搭载于这种喷墨式记录装置I上的喷墨式记录头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另外,图3为喷墨式记录头的俯视图及将压力调节单元的主要部件剖切后的剖视图,图4(a)为图3中的A-A’线的剖视图,图4(b)为图3中的B-B’线的剖视图,图5为图3中的C-C’线的剖视图,图6及图7是表示压力调节单元的动作的C-C’线的剖视图。
如图3及图4所示,喷墨式记录头20一方面具有设置了多个喷嘴开口21的液体喷射面20a。具体而言,在喷墨式记录头20上并排设置有对油墨进行喷射的喷嘴开口21。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喷嘴开口21的并排设置方向称为第一方向X。此外,在第一方向X上并排设置的喷嘴开口21的列在与第一方向X正交的第二方向Y上设置有两列。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与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正交的方向称为第三方向Z,并相对于压力调节单元30而将液体喷射面20a侧称为Z1侧,将液体喷射面20a的相反面侧的压力调节单元30侧称为Z2侧。
在喷墨式记录头20的内部设置有与各个喷嘴开口21连通的独立流道(未图示),通过利用被设置在独立流道中的未图示的压力产生单元,向各个独立流道内的油墨施加压力,从而使油墨从喷嘴开口21被喷射出。此外,多条独立流道被设置为,与作为共通流道的歧管22连通。另外,作为压力产生装置,例如可列举出纵振动型压电元件、弯曲振动型压电元件、发热元件以及使用了静电力的元件等。
歧管22沿着喷墨式记录头20的第一方向X设置。另外,歧管22也可以在第一方向X方向上被分割的方式设置多个,此外,也可以在第二方向Y方向上被分割的方式设置多个。
在这种喷墨式记录头20上设置有,与歧管22的第一方向X的一端侧连通的第三流道部111、以及与歧管22的第一方向X的另一端侧连通的第四流道部121。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在第一方向X上歧管22的连接有第三流道部111的一端侧称为X1侧,并将连接有第四流道部121的另一端称为X2侧。
此外,在第三流道部111中设置有用于对油墨中所含有的气泡、杂质等异物进行除去的过滤器136。通过了第三流道部111的油墨,利用过滤器136而被除去异物,并被供给至歧管22。
此外,第三流道部111及第四流道部121与歧管22连接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被设置为,在第三方向Z上与喷墨式记录头20的液体喷射面20a的相反侧、即Z2侧的表面上开口。
在这种喷墨式记录头20的第三流道部11及第四流道部121上分别通过第一连接管40及第二连接管41而连接有压力调节单元30。
如图3及图5所示,压力调节单元30被设置在喷墨式记录头20的液体喷射面20a的相反侧的Z2侧,并具备与喷墨式记录头20的第三流道部111连通的第五流道部112、和与喷墨式记录头20的第四流道部121连通的第六流道部122。
第五流道部112被设置在第一方向X的X1侧,并且第五流道部112通过被设置在第一连接管40的内部的第一连接流道113而与喷墨式记录头20的第三流道部111连通。
此外,在压力调节单元30的第五流道部112的中途设置有,利用第五流道部112的喷墨式记录头20侧的压力来进行开闭的阀体。具体而言,第五流道部112具有压力室112a,所述压力室112a具有在压力调节单元30的表面上开口的凹形。与第五流道部112的压力室112a相比靠上游侧、即喷墨式记录头20的相反侧被设置于压力调节单元30的厚度方向上的内侧,并经由贯穿孔112b而与压力室112a的底面连通。此外,与第五流道部112的压力室112a相比靠下游侧、即喷墨式记录头20侧被形成为,与压力室112a同样地在压力调节单元30的表面上呈凹形,并且被设置在与第一连接流道113连接的区域内厚度方向上的内侧。在包括这种压力室112a的表面上开口的第五流道部112,通过被固定在压力调节单元30的表面上的具有可弯曲性的薄膜而被密封。
此外,在压力室112a内设置有阀体32。阀体32由轴部32a、和与轴部32的一端部侧一体设置的圆板部32b构成,轴部32a被贯穿插入至形成在压力室112a上的贯穿孔112b内。此外,阀体32的与设置有圆板部32b的一端部相反侧的另一端部,以隔着未图示的受压板等与薄膜31抵接的方式设置。这种阀体32的圆板部32b具有与贯穿孔112b的内径相比较大的外径。此外,在圆板部32b的背面(薄膜31的相反侧)与第五流道部112的壁面之间设置有弹簧33,利用该弹簧33使阀体32向薄膜31侧施力,并使圆板部32b堵塞贯穿孔112b,从而使第五流道部112被封闭。
当向压力室112a内作用负压时,这种阀体32如图6所示,利用压力室112a的负压与被薄膜31隔开的压力室112a的外侧的外气压之间的压力差,而使薄膜31向压力室112a侧发生变形,并将该变形传递至阀体32。即,在压力室112a的压力(负压)与外气压之间产生了抵抗弹簧33的施力的压力差时,薄膜31向压力室112a侧变形。由此,阀体32抵抗弹簧33的施加力而移动,并且在贯穿孔112b的边缘部与圆板部32b之间形成空隙,从而使第五流道部112开口。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第六流道部122被设置在压力调节单元30的第一方向X的X2侧,并且Z1侧的一端经由被设置在第二连接管41内的第二连接流道123与喷墨式记录头20的第四流道部121连通。此外,第六流道部122的另一端被设置为,在压力调节单元30的喷墨式记录头20的相反侧、即Z2侧的表面上开口。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压力调节单元30中设置有,对压力调节单元30的阀体32进行强制性开阀的开阀单元10。本实施方式的开阀单元10具备可偏心旋转的凸轮10a、和使凸轮10a进行旋转的电机等驱动单元(未图示)。
凸轮10a被配置在薄膜31的、与阀体32的轴部32a相反面侧。而且,如图7所示,凸轮10a通过未图示的驱动单元而进行偏心旋转,从而使凸轮10a以抵抗弹簧33的施力的方式从薄膜31的外侧对阀体32的轴部32a进行按压。由此,在贯穿孔112b的边缘部与圆板部32b之间形成空隙,从而使第三流道部111开阀。即,开阀单元10为,能够以与压力室112a的压力无关的方式强制性地使阀体32移动并开阀的单元。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设置由可偏心旋转的凸轮10a、和使凸轮10a进行旋转的未图示的驱动单元组成的开阀单元10的方式,但是只要开阀单元10能够使阀体32以与压力室112a的压力无关的方式进行移动来对第三流道部111进行开阀,则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作为开阀单元10,能够采用通过在薄膜31的表面和阀体32上设置磁性体并利用电磁力使磁性体进行移动的方式来进行开阀的装置、或者利用油压、气压等压力或电机等动力进行往复运动的销而对薄膜31的表面进行按压的装置。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切换单元8至喷墨式记录头20的歧管22为止的第一流道部110、第五流道部112、第一连接流道113以及第三流道部111称为第一流道,并将第二流道部120、第六流道部122、第二连接流道123以及第四流道部121称为第二流道。即,在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的切换单元8与喷墨式记录头20的中途设置有压力调节单元30,且在第一流道的中途设置有利用第一流道的歧管22侧的负压而进行开阀的阀体32。
在此,对从喷墨式记录头20的喷嘴开口21抽吸油墨的抽吸单元9进行说明。图8为抽吸单元的立体图,图9为将抽吸单元的主要部件剖切后的俯视图。
如图所示,抽吸单元9具备覆盖喷嘴开口21的抽吸帽50、和通过管51而与抽吸帽50连接的例如真空泵等的抽吸单元52。
抽吸帽50以与喷墨式记录头20的液体喷射面20a相对置的方式设置,并被设置为覆盖全部多个喷嘴开口21。具体而言,抽吸帽50具有与液体喷射面20a相对置且通过全部的喷嘴开口21而使全部的喷嘴开口21开口的抽吸口50a。通过该抽吸口50a的边缘部与液体喷射面20a抵接,从而使抽吸帽50覆盖全部的喷嘴开口21。此外,抽吸帽50还具有在与抽吸口50a相反侧的表面与抽吸口50a连通的连通口50b,并且抽吸单元52通过管51而与该连通口50b连接。
这种抽吸帽50在抽吸清洗动作中使用,所述抽吸清洗动作为,通过使抽吸口50a的边缘部与液体喷射面20a相抵接,并使抽吸单元52对油墨进行抽吸,从而经由喷嘴开口21对喷墨式记录头20的流道(第一流道或第二流道)内的油墨进行抽吸并使气泡等异物排出。此外,抽吸帽50具有不实施由抽吸单元52进行的抽吸动作而通过将覆盖全部的喷嘴开口21来对喷嘴开口21附近的油墨的干燥及粘度增加进行抑制的作用。
并且,虽然并未特别进行图未,但是抽吸帽50以在第三方向X上能够移动的方式而设置,具体而言,抽吸帽50根据后文中叙述的控制部11的控制而在所需的时刻向喷墨式记录头20侧进行移动,并与液体喷射面20a抵接。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通过抽吸帽50来对喷嘴开口21附近的油墨的干燥及粘性增加进行抑制的方式,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采用与抽吸帽50不同的方式,即,设置与液体喷射面20a紧贴并对喷嘴开口21附近的油墨的干燥和粘性增加进行抑制的紧贴帽。
在此,对喷墨式记录装置I的控制部11进行说明。另外,图10为表示喷墨式记录装置的控制结构的框图。
控制部11对作为输送单元的输送辊4进行控制并对记录片S的位置进行控制,并且根据向喷墨式记录喷头20发送的驱动信号而选择性地使油墨从喷嘴开口21喷射出,从而执行印刷动作。
此外,控制部11对切换单元8、抽吸单元9以及开阀单元10的动作进行控制。具体而言,控制部11对切换单元8进行控制,从而将流道的连接状态在第一状态至第六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在此,切换单元8的连接状态,如上所述,具有相对于第一流道部110的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的三种连接状态、以及相对于第二流道部120的第四状态、第五状态和第六状态的三种连接状态。
此外,控制部11,对抽吸单元9进行控制从而在所需的时刻利用抽吸帽50来对喷嘴开口21进行覆盖,并且,对抽吸单元52进行控制从而执行利用抽吸帽50使油墨从喷嘴开口21排出的抽吸清洗动作。
而且,控制部11在所需的时刻对开阀单元10进行控制并以与压力室112a的压力无关的方式使阀体32移动,从而使第五流道部112开阀,即,执行使第一流道开阀的强制开阀动作。
而且,控制器11以对由上述的切换单元8实现的第一状态至第六状态、利用抽吸单元9进行的由抽吸帽50实现的喷嘴开口的密封以及抽吸清洗动作、利用开阀单元10进行的强制开阀动作进行组合的方式,实施从液体贮留单元5而向喷墨式记录头20的油墨的供给、回收和清洗等控制。
具体而言,控制部11对切换单元8、抽吸单元9、开阀单元10进行各种组合,并以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第三模式和第四模式的四种模式作为基础来进行控制。在此,参照图11至图14对各个模式进行说明。另外,图11至图14为模式化地图示了流道结构的图。
如图11(a)所示,第一模式为,控制部11对切换单元8进行控制并在第一状态下使流道连接。在该第一模式下,来自液体贮留单元5的油墨利用加压泵134从供给流道100被供给至第一流道。被加压泵134加压后的油墨通过压力调节单元30而被调节压力并被供给至喷墨式记录头20。即,通过加压泵134而被加压的油墨,在阀体32处于闭阀的状态下未被供给至喷墨式记录头20。而且,当使油墨从喷嘴开口21喷射出时,歧管内的油墨被消耗而使压力室112a内的压力降低,并使薄膜31向压力室112a内弯曲变形。因此,薄膜31以抵抗弹簧33的施加力的方式对阀体32进行按压而使第五流道部112开阀,从而使油墨从液体貯留单元5经由供给流道100及第一流道而被供给至歧管22。而且,若因油墨的供给而使压力室112a内的压力上升时,薄膜31对阀体32进行按压的压力降低,而使阀体32被弹簧33施力,从而使第五流道部112闭阀。
此外,在第一模式下,切换单元8能够设为将第二流道与回收流道101进行连接的第五状态、或者未将第二流道与供给流道10及回收流道101进行连接的第六状态。
例如,如图11(b)所示,在第一模式下能够实施如下的所谓的循环,即,在切换单元8处于第五状态、即将第二流道与回收流道101进行连接的情况下,从液体贮留单元5被供给至歧管22的油墨从喷嘴开口21被喷出,并且在歧管22内未被喷出的油墨通过抽吸泵135的抽吸力而经由第二流道、即第六流道部122、第二连接流道123、第四流道部121、第二流道部120及回收流道101而被回收至液体贮留单元5内。
此外,如图11(a)所示,若在第一模式下,切换单元8处于第六状态,即未将第二流道与供给流道100、回收流道101进行连接,则无法进行循环。
如此,利用切换单元8实现的第二流道侧的连接状态能够根据油墨的种类来进行变更。例如,若在使用了油墨中所含有的成分容易发生沉淀的油墨或者容易产生气泡的油墨时,在第一模式下,切换单元8切换成第五状态并使油墨在液体贮留单元5与喷墨式记录头20之间进行循环,便能够以对喷墨式记录头20内的油墨进行搅拌的方式对油墨中所含有的成分的沉淀进行抑制,并且能够以气泡被排出至液体贮留单元5的方式对因气泡的残留而造成的油墨的喷射不良等进行抑制。此外,在使用不需要进行循环的油墨时,在第一模式下,切换单元切换成第六状态而不使油墨进行循环即可。
这种第一模式下的第二流道侧的连接状态例如可以通过由控制器11根据油墨的种类自动进行判断的方式来实施,也可以通过用户等手动设定的方式来实施。
由于能够使用与上述的喷墨式记录装置I性质不同的油墨,因此无需针对每种油墨而准备多台结构不同的喷墨式记录装置I,便能够降低成本。
第二模式为,如图12所示,控制部11对切换单元8进行控制而以第四状态使流道连接。即,将供给流道100与第二流道进行连接,并利用加压泵对来自液体贮留单元5的油墨进行加压,从而使油墨经由供给流道100及第二流道而向歧管22进行供给。由于在该第二流道中未设置有阀体32,因此被加压并供给至歧管22的油墨从喷嘴开口21被排出。如此,只要从上述喷嘴开口21被排出的油墨向抽吸帽50内进行排出即可。当然,从喷嘴开口21被排出的油墨并不限于被排出至抽吸帽50,也可以被排出至除了抽吸帽50之外的装置内。由此,能够增加向歧管22供给的油墨的流量,并且,能够使喷嘴开口21附近的气泡等异物有效地排出。
第三模式为,利用控制部11对抽吸单元9进行控制,从而使油墨从喷嘴开口21被抽吸至抽吸单元9。
在该第三模式下,切换单元8也可处于第一状态到第六状态中的任意状态。例如,如图13(a)所示,在切换单元8为第一状态且将第一流道与供给流道100进行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抽吸单元9而从喷嘴开口21对油墨进行抽吸,并且经由第一流道而将油墨加压供给至歧管22。此外,例如,在通过抽吸单元9而从喷嘴开口21对油墨进行抽吸的状态下,从切换单元8为第三状态即未将第一流道与供给流道100、回收流道101进行连接的状态,变化至切换单元8为第一状态即第一流道与供给流道100进行连接的状态,从而能够实施所谓的阻塞清洗。即,在进行阻塞清洗过程中,通过在第一流道被阻塞了的状态下从喷嘴开口21进行抽吸而将第一流道内的压力提高之后,将第一流道的阻塞开放,从而使第一流道内的油墨直接从喷嘴开口21排出。由此,能够通过第一流道来填充油墨并能够对填充不良进行抑制,并且能够使难于排出的杂质、气泡等异物排出。
此外,在第三模式下,与第二流道同样,例如,如图13(b)所示,在切换单元8处于第四状态即第二流道与供给流道100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抽吸单元9从喷嘴开口21对油墨进行抽吸,并且能够经由第二流道向歧管22加压供给油墨。此外,与第一流道同样,通过实施由抽吸单元9进行的抽吸并且使切换单元8从第六状态切换至第四状态切换,从而能够实施阻塞清洗。
在第四模式下,如图14(a)所示,控制部11对开阀单元10进行控制并执行强制开阀动作,并且,将切换单元8控制为第一状态,即,使第一流道与供给流道100连接。由此,无需利用阀体32来进行闭阀,就能够使被加压的油墨被供给至歧管22。而且,若切换单元8处于第六状态,即未将第二流道与供给流道100、回收流道101进行连接,择被加压供给至歧管22内的油墨从喷嘴开口21被排出。如此,从喷嘴开口21被排出的油墨只要排出至抽吸帽50内即可。当然,从喷嘴开口21而被排出的油墨并不局限于被排出至抽吸帽50,也可以被排出至除了抽吸帽50以外的装置内。
此外,如图14(b)所示,在第四模式下,抽吸帽50对喷嘴开口21进行密封,也能够使切换单元8处于第五状态,即第二流道与回收流道101连接,从而使歧管22内的油墨从第二流道回收至液体贮留单元5。由此,通过循环而对喷墨式记录头20内的沉淀物进行回收。另外,在该情况下的抽吸帽50也可以采用上述的密封帽等。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抽吸帽50具有密封帽的作用,因此能够使部件的件数减少从而降低成本。
而且,如图15所示,也可以采用同时执行第四模式和第三模式。即,也可以采用以第四模式使油墨经由第一流道来进行加压供给的同时,以第三模式而利用抽吸单元9从喷嘴开口21对油墨进行抽吸。由此,由于不仅可实施利用加压进行的清洗动作,还可实施利用抽吸进行的清洗动作,因此仅由抽吸单元9进行的抽吸清洗动作与仅由加压泵134进行的加压清洗动作相比,能够利用较大的压力来实施清洗,并能够确实实施异物等去除和油墨的填充。当然也可采用如下方式,即,以第三模式而实施抽吸清洗动作之后,仅在判断为发生了向油墨的流道的填充不良、气泡等异物的排出不良的情况下,才实施第四模式。由此,能够确实向流道内填充油墨并且能够确实将气泡等异物排出。此外,在仅第三模式即可的情况下,不执行第四模式,由此能够对油墨的多余的消耗进行抑制。另外,对于油墨的填充不良或气泡等异物的排出不良,能够通过例如使油墨从喷嘴开口21喷射出并对未喷射油墨的喷嘴开口21进行检测的方式来判断。即,由于若在执行了第三模式后,油墨未从喷嘴开口21被喷射出,便可考虑到发生了油墨的填充不良或气泡的排出不良,因此采用实施第四模式的方式即可。
如此,控制部11通过单一或组合的方式实施以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第三模式以及第四模式的四种模式为基础的动作,从而能够实施油墨的供给、回收、油墨的初期填充、清洗动作等。
在此,油墨的初期填充是指,在喷墨式记录头20内未填充有用于排出的油墨的状态。即,喷墨式记录头20内处于空的状态或者填充有保管用的液体(保管夜)的状态。如此,将向空的喷墨式记录喷头20内重新填充油墨或者使保管夜排出而填充油墨,称为油墨(液体)的初期填充。
在该油墨的初期填充时,例如,以第二模式向第二流道加压供给并填充油墨之后,以第三模式从喷嘴开口21对油墨进行抽吸即可。如此,通过在油墨的初期填充过程中,最终以第三模式而由抽吸单元9从喷嘴开口实施抽吸,从而即使在第二模式的加压供给时气泡被塞入流道的角落而无法排出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抽吸而有效地将被塞入的气泡向外部进行排出。尤其,在设置了阀体32的第一流道中,虽然阀体32的轴部32a与贯穿孔112b之间较窄而无法获得较大的流量,但是根据第二模式而使油墨经由第二流道并填充流道内,从而也能够得到多的流量,并能够将油墨填充到第一流道内。另外也可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油墨的初期填充时执行第三模式的情况下,切换单元8可处于未将第二流道与供给流道100、回收流道101连接的第六状态,也可处于将第二流道与供给流道100连接的第四状态或者将第二流道与回收流道101连接的第五状态。此外也可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油墨的初期填充时执行第三模式的情况下,在第二模式与第三模式之间实施第一模式。当然也可采用同时实施第三模式与第一模式的方式。
此外,在清洗动作中,控制部11将切换单元8的连接状态或其他模式等与第三模式组合,从而能够将所希望的流道的气泡等的异物有效地排出。例如,在使未图示的单独流道内的异物排出的情况下,只要切换单元8处于第一流道与供给流道100连接的第一状态、第二流道与供给流道100连接的第四状态即可。当然,也可以不执行第四状态而执行第五状态,即,将第二流道与回收流道101进行连接,但是在该情况下需要停止抽吸泵的动作。另外,此处所称的由切换单元8实现的第一状态是指第一模式,即,经由第一流道来对油墨进行加压供给的模式,但是当然也可采用将加压泵的动作停止而仅利用抽吸单元的抽吸力进行抽吸的方式使异物排出。
此外,在使阀体或过滤器136附近的异物排出的情况下,切换单元8设为第一状态亦即第一流道与供给流道100连接、第六状态亦即未将第二流道与供给流道100及回收流道101进行连接的方式即可。由此,由于利用抽吸单元进行抽吸的压力未被施加至第二流道而仅被施加至第一流道侧,因此不会消耗多余的油墨便能够将第一流道的异物、即阀体或过滤器136附近的异物有效地排出。
而且,在欲将第二流道内的异物排出的情况下,采用切换单元8为第三状态亦即不将第一流道与供给流道100及回收流道101进行连接的方式,且采用第四状态亦即将第二流道与供给流道100进行连接即可。由此,由于利用抽吸单元进行的抽吸的压力未施加至第一流道,而仅施加至第二流道侧,因此不会消耗多余的油墨便能够将第二流道的异物有效地排出。
如此,通过控制部执行各种模式,使油墨在喷墨式记录头内部循环并供给油墨,或者,以不循环的方式而利用阀体对压力进行调节并不断以固定的压力来供给油墨,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初期填充和异物的去除等。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使控制部实施以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第三模式以及第四模式的四种模式作为基础的动作,但是并不特别局限于此,也可采用如下方式,即,具有将由切换单元8实现的第一状态至第六状态,利用抽吸单元进行的抽吸动作、利用抽吸帽进行的喷嘴开口21的密封、利用开阀单元进行的强制开阀动作等进行组合的其他模式。
其他实施方式
虽然在上文中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一中采用了在多个喷墨式记录头20上连接一个液体贮留单元5的方式,但是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每个喷墨式记录头20上分别连接或每组连接液体贮留单元5。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一中例示了喷墨式记录头20和压力调节单元30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管40及第二连接管41连接的结构,但是,并不特别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将喷墨式记录头20与压力调节单元30一体设置的方式。
而且,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一中采用了在喷墨式记录装置I中设置抽吸单元9的方式,但是抽吸单元9未必是必要单元,即使未设置有抽吸单元9的喷墨式记录装置I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而且,虽然上述的实施方式一中采用了在喷墨式记录装置I中设置了开阀单元10的方式,但是开阀单元10未必是必要单元,即使未设置有开阀单元10而无法实施第四模式的喷墨式记录装置I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一中采用了控制部11在实施了第三模式之后,能够对是否执行第二模式进行判断的方式,但是并不特别局限于此,例如也可采用利用经过时间等来进行控制的方式。即,经过固定时间之前,仅实施第三模式,而仅在经过了固定时间之后的情况下,在第三模式之后执行第二模式。
而且,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一中采用了在进行油墨的初期充填的情况下在执行了第二模式之后实施第三模式的方式,但是当然并不局限于此,也可采用如下方式,即,以将各个模式、切换状态进行组合的方式进行初期填充。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一中采用了设置循环用的抽吸泵135并在第一模式等下能够进行循环的方式,但是循环用的抽吸泵135未必是必要部件,即使未设置有抽吸泵135的喷墨式记录装置I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此外也可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液体贮留单元5中设置对被贮留的油墨进行加热的加热器等加热单元。即,也可以采用将被加热的油墨向喷墨式记录头20进行供给。另外,加热单元也可以设置在供给流道100等中,还可以设置在喷墨式记录头20中。尤其在第一模式下进行循环的情况下,能够以与被排出的油墨的量多少无关的方式来稳定且保持歧管22内的油墨的温度。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示例中采种了在喷墨式记录装置I中设置了具有多个喷墨式记录头20的头单元2的方式,但是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搭载于喷墨式记录装置I上的头单元2。即,控制部11也可以对每个头单元2以将由切换单元8实现的第一状态至第六状态、利用抽吸单元9进行的、由抽吸帽50实现的喷嘴开口21的密封以及抽吸清洗动作、利用开阀单元10进行的强制开阀动作组合的方式实施从液体贮留单元5向头单元2的油墨的供给、回收及清洗的控制。例如也可采用如下方式,即,在第一模式下,相对于第一个头单元2而设为将第二流道与回收流道101连接的第五状态,相对于第二个头单元2而设为未将第二流道与供给流道100、回收流道101连接的第六状态。此外,在相对于第一个头单元2而执行第一模式期间,也可以相对于第二个头单元2执行第二模式。
此外也可采用如下方式,即,直接将喷墨式记录头20搭载在喷墨式记录装置I上。此外也可采用如下方式,即,液体贮留单元5未被搭载于喷墨式记录装置上。
此外,虽然在上述示例中例示了以喷墨式记录头20被固定并仅对记录片S进行输送的方式进行印刷的、所谓的喷墨式的记录装置I,但是并不特别局限于此。例如,在与记录片S的输送方向交叉的主扫描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滑架上搭载喷墨式记录头20,并使喷墨式记录头20在主扫描方向上进行移动并且进行印刷的、所谓的串行式记录装置中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而且,本发明为将所有的液体喷射装置作为对象的发明,例如,在具有被用于打印机等图像记录装置中的各种喷墨式记录头等的记录头、被用于液晶显示器等滤色器的制造中的有颜色材料喷射头、有机EL(电致发光)显示器、被用于FED(电场放出显示器)等电极形成中的电极材料喷射头、被用于生物芯片制造中的生物体有机物喷射头等的液体喷射装置中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符号说明
I  喷墨式记录装置(液体喷射装置);5  液体贮留装置;8  切换单元;9  抽吸单元;10  开阀单元;11  控制部;20  喷墨式记录头(液体喷射头);30  压力调节单元;50  抽吸帽;52  抽吸单元;100  供给流道;101  回收流道;110 第一流道部;111  第三流道部;112  第五流道部;113  第一连接流道;120  第二流道部;121  第四流道部;122  第六流道部;123  第二连接流道;134  加压泵;135  抽吸泵。

Claims (14)

1.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喷射头,其具有与喷射液体的喷嘴开口连通并沿着第一方向并排设置的独立流道、和与多个所述独立流道连通的歧管;
第一流道,其与所述歧管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连接;
第二流道,其与所述歧管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侧连接;
切换单元,其对贮留有液体的液体贮留单元与所述第一流道的连通状态、以及所述液体贮留单元与所述第二流道的连通状态分别进行切换;
压力调节单元,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流道及所述第二流道的所述切换单元与所述液体喷射头之间,且具有通过所述第一流道的所述歧管侧的负压来进行开阀的阀体;
压送单元,其从所述液体贮留单元向所述切换单元压送液体;
控制部,对所述切换单元进行控制,
所述控制部能够在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其中,
所述第一模式为,所述切换单元使所述液体贮留单元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从而经由所述阀体向所述歧管给供液体的模式,
所述第二模式为,所述切换单元使所述液体贮留单元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从而不经由所述阀体而向所述歧管供给液体的模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从所述喷嘴开口对液体进行抽吸的抽吸单元,
所述控制部执行通过所述抽吸单元而使液体从所述喷嘴开口排出的第三模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执行所述第三模式之后对是否执行所述第二模式进行判断。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对所述液体喷射头进行初期填充时,在以所述第二模式向所述第二流道供给液体之后,执行所述第三模式。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以与所述第一流道的压力无关的方式使所述阀体开阀的开阀单元,
所述控制部执行第四模式,所述第四模式为,通过所述开阀单元来使所述阀体打开阀,以使所述切换单元从所述第一流道供给液体从而从所述第一流道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液体的模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所述喷嘴开口进行密封的帽,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四模式下,利用所述帽来对所述喷嘴开口进行密封,并对从所述第一流道供给至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液体从所述第二流道来进行回收。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循环用的泵,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一模式下,使从所述第一流道供给的液体充当从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所述喷嘴开口喷射的液体以及从所述第二流道回收的液体。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将所述切换单元与所述液体贮留单元连通的供给流道和回收流道,
所述切换单元能够切换成将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供给流道进行连接的第一状态、将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回收流道进行连接的第二状态、以及未将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供给流道及所述回收流道进行连接的第三状态。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将所述切换单元与所述液体贮留单元连通的供给流道和回收流道,
所述切换单元能够切换成将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供给流道进行连接的第四状态、将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回收流道进行连接的第五状态、以及未将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供给流道及所述回收流道进行连接的第六状态。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被设置在所述切换单元与所述液体贮留单元之间的压送单元。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流道上且用于对液体中所含有的异物进行除去的过滤器。
12.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模式下,所述切换单元能够根据液体的种类而对是否使所述液体贮留单元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进行选择。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模式下,若液体中所含有的成分为容易沉淀的成分,则所述切换单元使所述液体贮留单元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若液体中含有的成分为不容易沉淀的成分,则所述切换单元不使所述液体贮留单元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14.一种液体喷射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
液体喷射头,其具有与喷射液体的喷嘴开口连通并沿着第一方向并排设置的独立流道、和与多个所述独立流道连通的歧管;
第一流道,其与所述歧管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连接;
第二流道,其与所述歧管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侧连接;
切换单元,其对贮留有液体的液体贮留单元与所述第一流道的连通状态、以及所述液体贮留单元与所述第二流道的连通状态分别进行切换;
压力调节单元,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流道及所述第二流道上的所述切换单元与所述液体喷射头之间,并具有通过所述第一流道的所述歧管侧的负压来进行开阀的阀体;
压送单元,其从所述液体贮留单元向所述切换单元压送液体;
控制部,其对所述切换单元进行控制,
在液体喷射装置的控制方法中,所述控制部能够在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其中,
所述第一模式为,所述切换单元使所述液体贮留单元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从而通过所述阀体向所述歧管供给液体的模式,
所述第二模式为,所述切换单元使所述液体贮留单元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从而不通过所述阀体而向所述歧管供给液体的模式。
CN201510096730.0A 2014-03-06 2015-03-04 液体喷射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48903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44327 2014-03-06
JP2014044327A JP6256692B2 (ja) 2014-03-06 2014-03-06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90369A true CN104890369A (zh) 2015-09-09
CN104890369B CN104890369B (zh) 2017-11-10

Family

ID=527059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96730.0A Active CN104890369B (zh) 2014-03-06 2015-03-04 液体喷射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333754B2 (zh)
EP (1) EP2915673B1 (zh)
JP (1) JP6256692B2 (zh)
CN (1) CN104890369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28046A (zh) * 2017-03-03 2018-09-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CN108621574A (zh) * 2017-03-23 2018-10-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CN110225827A (zh) * 2017-04-21 2019-09-10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打印机中的流体的再循环
CN110315847A (zh) * 2018-03-30 2019-10-11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以及成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TWI708689B (zh) * 2019-11-15 2020-11-01 東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流道控制系統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908950T3 (es) 2012-03-21 2022-05-04 Swimc Llc Recubrimiento en polvo de un único curado de doble capa
JP6589920B2 (ja) * 2017-03-30 2019-10-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6943035B2 (ja) * 2017-06-27 2021-09-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循環装置、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EP3424726B1 (en) 2017-07-07 2021-09-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of the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US10792930B2 (en) 2017-09-29 2020-10-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on head
JP7056240B2 (ja) * 2018-03-06 2022-04-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吐出ヘッド、液体循環装置、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JP7087483B2 (ja) * 2018-03-13 2022-06-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供給方法及びインク供給方法及び画像記録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89494B2 (ja) * 2018-09-19 2022-12-1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7151330B2 (ja) * 2018-09-27 2022-10-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7223263B2 (ja) * 2019-02-27 2023-02-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JP2022098229A (ja) 2020-12-21 2022-07-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2022177753A (ja) * 2021-05-18 2022-12-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供給装置、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供給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291086A1 (en) * 2006-06-16 2007-12-20 Fuji Xerox Co., Ltd. Liquid droplet ejecting device
CN102066115A (zh) * 2008-06-24 2011-05-18 马斯特满股份有限公司 印刷装置
JP2012030516A (ja) * 2010-07-30 2012-02-16 Fujifilm Corp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CN103223774A (zh) * 2012-01-30 2013-07-3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28156B1 (en) * 1999-11-02 2002-08-06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k delivery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fluid pressure therein
JP2006150626A (ja) * 2004-11-25 2006-06-15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における液体供給路内の液体置換方法
JP5233073B2 (ja) * 2006-02-27 2013-07-1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そのインク供給方法
JP5211828B2 (ja) * 2007-06-28 2013-06-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流体吐出装置、及び、流体吐出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9184202A (ja) 2008-02-05 2009-08-20 Seiko Epson Corp 流路形成部材及び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5413229B2 (ja) * 2010-02-12 2014-02-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1206921A (ja) 2010-03-26 2011-10-20 Seiko Epson Corp 自己封止ユニット、流路ユニット、液体噴射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並びに自己封止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流路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及び液体噴射ヘッド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2011212896A (ja) * 2010-03-31 2011-10-27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2086535A (ja) 2010-10-22 2012-05-10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および弁装置
JP5928700B2 (ja) * 2012-03-07 2016-06-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291086A1 (en) * 2006-06-16 2007-12-20 Fuji Xerox Co., Ltd. Liquid droplet ejecting device
CN102066115A (zh) * 2008-06-24 2011-05-18 马斯特满股份有限公司 印刷装置
JP2012030516A (ja) * 2010-07-30 2012-02-16 Fujifilm Corp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CN103223774A (zh) * 2012-01-30 2013-07-3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28046A (zh) * 2017-03-03 2018-09-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CN108528046B (zh) * 2017-03-03 2021-05-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CN108621574A (zh) * 2017-03-23 2018-10-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CN110225827A (zh) * 2017-04-21 2019-09-10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打印机中的流体的再循环
US10994552B2 (en) 2017-04-21 2021-05-0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Recirculation of a fluid in a printer
CN110315847A (zh) * 2018-03-30 2019-10-11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以及成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US10987921B2 (en) 2018-03-30 2021-04-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0315847B (zh) * 2018-03-30 2021-06-18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以及成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TWI708689B (zh) * 2019-11-15 2020-11-01 東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流道控制系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15673A3 (en) 2016-11-23
US9333754B2 (en) 2016-05-10
EP2915673A2 (en) 2015-09-09
US20150251430A1 (en) 2015-09-10
JP6256692B2 (ja) 2018-01-10
EP2915673B1 (en) 2017-10-25
JP2015168139A (ja) 2015-09-28
CN104890369B (zh) 2017-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90369A (zh) 液体喷射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US7988269B2 (en) Liquid droplet ejecting device
CN108128037B (zh) 打印装置和打印方法
CN101468547B (zh) 液滴喷射头及具有该液滴喷射头的图像形成装置
US8141996B2 (en) Liquid ejec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5034604A (zh) 压力调整单元、液体供给设备以及液体喷出设备
EP1695837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231208B2 (en) Liquid ejection head
CN103722884B (zh) 液体喷射装置
CN101817259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10864746B2 (en) Liquid circula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4905411B2 (ja) 液滴吐出装置
US8708453B2 (en) Cleaning method and fl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20090147043A1 (en) Inkjet printer comprising integrated capper and cleaner
CN102083629B (zh)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记录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填充方法
US7992987B2 (en) Fl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9484025A (zh) 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喷出装置的控制方法
US866263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liquid ejection head for ejecting liquid droplets
US8226202B2 (en) Fl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3302976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61269A (zh) 液体喷射头
CN102343717B (zh) 液体喷射设备以及液体喷射方法
CN103213399B (zh) 液体喷射装置
US20230302815A1 (en) Ink-replacement method for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2105306B (zh) 具有用于在注抽期间供气态气泡、淤泥物和/或污染物通过的一个或多个孔的流体喷射精确分配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