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80811B - 操作杆、座椅装置和操作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操作杆、座椅装置和操作部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780811B CN104780811B CN201380060369.5A CN201380060369A CN104780811B CN 104780811 B CN104780811 B CN 104780811B CN 201380060369 A CN201380060369 A CN 201380060369A CN 104780811 B CN104780811 B CN 10478081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action bars
- shank
- aforesaid operations
- co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1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height-adjustable
- B60N2/163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height-adjustable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e mechanis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1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height-adjustable
- B60N2/160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height-adjustable characterised by the cinematic
- B60N2/161—Rods
- B60N2/1615—Parallelogram-like struc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1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height-adjustable
- B60N2/163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height-adjustable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e mechanism
- B60N2/165—Gear wheel driven mechanis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1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height-adjustable
- B60N2/163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height-adjustable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e mechanism
- B60N2/167—Ratchet mechanis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1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height-adjustable
- B60N2/168—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height-adjustable and provided with braking syste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B60N2/60—Removable protective coverings
- B60N2/6009—Removable protective coverings covering more than only the seat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04—Controlling members for hand actuation by pivoting movement, e.g. levers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5/00—Means for preventing, limiting or returning the movements of parts of a control mechanism, e.g. locking controlling memb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关于操作杆(800),向动力传递部(8)安装的安装部(802)、被使用者握持的柄部(803)和将从安装部(802)到柄部(803)连结的连结部(804)一体成型,在连结部(804)的避开外周部的部分设置有比其他部分脆弱的脆弱部(846)。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操作杆、座椅装置和操作部结构,特别涉及即使在该操作杆上作用有过大的载荷也不在安装该操作杆的动力传递部上作用过大的载荷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在车辆等的座椅装置中,已知搭载有座面位置调节用的例如高度制动器等的动力传递部的座椅装置。在动力传递部上安装有操作杆,通过使该操作杆上下运动来驱动动力传递部,从而能够使座椅装置的座面位置升降。但是,如果以设想以上的力对操作杆进行操作,则有可能在动力传递部上也作用较大的力。
因此,近年来开发了这样的技术:通过对操作杆设置转矩限制器,使得不会对动力传递部作用预定以上的力(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具体而言,将操作杆划分为杆主体和把手,在该杆主体的前端和该把手的根部的单方的侧面开设有U字状弹簧槽。并且,使这两个U字状弹簧槽的槽端相互面对,在该杆主体的其前端及该把手的其根部相互进行铰链结合而组装。在操作杆中,在板宽方向上翘曲的形状的细长的薄板弹簧将其翘曲侧板面作为外侧,内置有跨越其杆主体及把手的其U字状弹簧槽内地适当叠绕为环状并阻止解开的转矩限制器。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中,下轨道(26)安装在车室的地板上,上轨道(24)能够沿着下轨道(26)前后移动地设置,底座(座垫12)配置在上轨道(24)之上,座椅升降器(22)设置在上轨道(24)与底座(12)之间,靠背(座椅靠背14)立起设置在底座(12)的后端部。座椅升降器(22)是使底座(12)升降的部件。底座(12)的侧面被罩(42)覆盖,座椅升降器(22)设置在罩(42)的内侧,被罩(42)覆盖。在罩(42)的外侧配置有操作杆(32),该操作杆(32)的后端部(32A)朝向外侧鼓出。座椅升降器(22)的动力输入部(22G)从罩(42)的内侧向外侧贯通罩(42),操作杆(32)的后端部(32A)在罩(42)的外侧与座椅升降器(22)的动力输入轴(22G)连结。如果使用者将操作杆(32)拉起,则通过座椅升降器(22)使底座(12)上升,如果使用者将操作杆(32)压下,则通过座椅升降器(22)使底座(12)下降。但是,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中,由于操作杆(32)延伸,所以操作杆(32)的姿势不稳定,操作杆(32)以其后端部为支点左右振动。因此,当使用者对操作杆(32)进行操作时,操作杆(32)被罩(42)干涉。即,由于操作杆(32)与罩(42)接触或者操作杆(32)与罩(42)摩擦,所以对操作杆(32)的运动产生阻力。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1066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968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如果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的包括转矩限制器的操作杆,则结构复杂,所以现实情况是成为抑制制造成本的妨碍。此外,在操作杆上,由于在杆主体与把手之间形成有间隙,所以在通常的操作时也虽然较小,但是也有把手相对于杆主体变形的情况,从而导致给操作带来不适感。
于是,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即使是简洁的构成,也抑制在动力传递部上作用设想以上的力,抑制通常操作时的不适感。
用于解决以上课题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是一种操作杆,其特征在于,向动力传递部安装的安装部、由使用者握持的柄部、和将从上述安装部至上述柄部连结的连结部一体成型,在上述连结部的避开外周部的部分设置有比其他部分脆弱的脆弱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操作杆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连结部具有:连结主体部,沿着相对于上述动力传递部的旋转轴正交的平面;连结上部凸缘,从上述连结主体部的上缘部直立设置;连结下部凸缘,从上述连结主体部的下缘部直立设置;和肋部,在上述连结上部凸缘与上述连结下部凸缘之间,从上述安装部侧的端部形成至中央部,上述肋部的上述柄部侧的端部附近是上述脆弱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操作杆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肋部密集地形成有多个圆筒状孔。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在技术方案2或3所述的操作杆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安装部、上述柄部及上述连结部由树脂成型,与上述肋部的上述连结下部凸缘侧的端部相比,上述肋部的上述连结上部凸缘侧的端部更远离穿过上述动力传递部的旋转轴的垂直线。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操作杆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柄部具有:柄部主体部,以与上述连结主体部连续的方式,沿着相对于上述动力传递部的旋转轴正交的平面;柄部上部凸缘,以与上述连结上部凸缘连续的方式,从上述柄部主体部的上缘部直立设置;柄部下部凸缘,以与上述连结下部凸缘连续的方式,从上述柄部主体部的下缘部直立设置;和辅助凸缘,从上述柄部下部凸缘的下端部与上述柄部主体部大致平行地延伸。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操作杆中,上述安装部具有将上述动力传递部的整周包围的第一壁部和将上述第一壁部的整周包围的第二壁部,在上述第一壁部与上述第二壁部之间,隔开预定间隔地设置有多个与该第一壁部和上述第二壁部连续的肋。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是一种操作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技术方案1所述的操作杆;覆盖座椅主体的侧面的罩;和设置在上述罩的侧面上的多个凸部,上述操作杆设置在上述罩上,上述操作杆能够以沿着上述罩的侧面上下摇摆的方式操作,从侧面观察上述罩和上述操作杆,上述操作杆与上述多个凸部重合。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在技术方案7所述的操作部结构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操作杆从上下摇摆时的支点沿着上述罩的侧面向前方延伸,上述多个凸部具有:第一凸部,在比上述支点靠前的位置形成在上述罩的侧面上,且沿上下延伸;和第二凸部,在比上述第一凸部靠前的位置形成在上述罩的侧面上,且沿上下延伸。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在技术方案8所述的操作部结构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凸部和上述第二凸部的上端上下错开地配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0在技术方案9所述的操作部结构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操作杆一边向前方延伸一边向上弯曲,上述第二凸部的上端比上述第一凸部的上端向上错开地配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1在技术方案8~10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部结构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凸部和上述第二凸部的下端上下错开地配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2在技术方案7所述的操作部结构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操作杆从上下摇摆时的支点沿着上述罩的侧面向前方延伸,上述操作杆能够从初始位置上下摆动,并且被施力以向该初始位置返回,上述多个凸部沿上下延伸,在上述操作杆处于上述初始位置的情况下,上述多个凸部中的至少一个凸部隐藏在上述操作杆的里侧,该凸部的一部分从上述操作杆向下伸出而露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3在技术方案7所述的操作部结构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操作杆从上下摇摆时的支点沿着上述罩的侧面向前方延伸,上述操作杆能够从初始位置上下摆动,上述多个凸部沿上下延伸,从侧面观察上述罩和上述操作杆,在上述操作杆摇摆到最上方的情况下,上述操作杆也与上述多个凸部中的至少一个凸部重合。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4在技术方案7所述的操作部结构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操作杆从上下摇摆时的支点沿着上述罩的侧面向前方延伸,上述操作杆能够从初始位置上下摇摆,上述多个凸部沿上下延伸,从侧面观察上述罩和上述操作杆,在上述操作杆摇摆到最下方的情况下,上述操作杆也与上述多个凸部中的至少一个凸部重合。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5是一种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座椅主体;和技术方案7所述的操作部结构。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由于在将安装部与柄部连结的连结部中的避开外周部的部分设置有比其他部分脆弱的脆弱部,所以即使在操作杆上作用有较大的载荷,通过脆弱部变形,也能够抑制该较大的载荷传递到动力传递部。
由于该脆弱部形成在连结部中的避开外周部的部分,所以在连结部的外周部分不会形成由于脆弱部而产生的间隙,还能够抑制在通常操作时给使用者带来不适感。
并且,由于这样的安装部、柄部及连结部一体成型,所以能够提供比以往简洁的构成的操作杆。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由于在连结上部凸缘和连结下部凸缘之间,从安装部侧的连结主体部的端部到连结主体部的中央部形成有肋部,所以能够提高连结部与安装部的接合部分的强度。在通常操作时,虽然无论如何应力都集中在该连结部与安装部的接合部分,但因为提高了该部分的强度,所以能够抑制在通常操作时变形。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由于在肋部密集地形成有多个圆柱状孔,所以能够在确保肋部的强度的同时,抑制操作杆的材料的使用量。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由于肋部的连结上部凸缘侧的端部比肋部的连结下部凸缘侧的端部距穿过动力传递部的旋转轴的垂直线更远,所以当脆弱部变形时相对于与旋转轴正交的平面扭转的力经由安装部作用在动力传递部上。因此,抑制了在脆弱部变形时作用在动力传递部上的力,能够进一步抑制较大的力传递至动力传递部。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由于在柄部设置有从柄部下部凸缘的下端部与柄部主体部大致平行地延伸的辅助凸缘,所以利用该辅助凸缘能够提高柄部整体的刚性,能够提高柄部的强度。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由于在将动力传递部的整周包围的第一壁部与将第一壁部的整周包围的第二壁部之间,隔开预定间隔地设置有多个与该第一壁部和上述第二壁部连续的肋,所以能够提高安装部自身的刚性,在通常操作时能够顺畅地进行对于动力传递部的力的传递。
根据技术方案7的发明,由于在罩的侧面上设置有多个凸部,所以能够抑制操作杆以较大的范围与罩的侧面接触。因此,能够减小对操作杆进行操作时作用在操作杆上的摩擦力,能够使操作杆稳定且顺畅地运动。
根据技术方案8的发明,由于操作杆从支点向前方延伸,并且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在比支点靠前的位置沿前后排列,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操作杆以较大的范围与罩的侧面接触。由此,能够使操作杆更顺畅地运动。
根据技术方案9的发明,由于第一凸部的上端和第二凸部的上端上下错开地配置,所以形成有第一凸部的上下方向的范围与形成有第二凸部的上下方向的范围不同。由此,能够扩大操作杆不与罩的侧面接触的范围,能够扩大能够使操作杆顺畅地运动的范围。
根据技术方案10的发明,由于第二凸部的上端比第一凸部的上端向上错开地配置,所以即使操作杆在向前方延伸的同时向上弯曲,操作杆也与第二凸部重合。由此,能够扩大操作杆不与罩的侧面接触的范围,能够扩大能够使操作杆顺畅地运动的范围。
根据技术方案11的发明,由于第一凸部的下端和第二凸部的下端上下错开地配置,所以形成有第一凸部的上下方向的范围与形成有第二凸部的上下方向的范围不同。由此,能够扩大操作杆不与罩的侧面接触的范围,能够扩大能够使操作杆顺畅地运动的范围。
根据技术方案12的发明,在操作杆处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多个凸部中的至少一个隐藏在操作杆的里侧,同时该凸部的一部分从操作杆的下缘向下伸出,所以该凸部不易变得醒目。因此,罩的外观和审美性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13的发明,即使在操作杆摇摆到最上方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得操作杆不与罩的侧面接触。因此,将操作杆从初始位置到摇摆到最上方,都能够使操作杆稳定地运动。
根据技术方案14的发明,即使在操作杆摇摆到最下方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得操作杆不与罩的侧面接触。因此,将操作杆从初始位置到摇摆到最下方,都能够使操作杆稳定地运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该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该实施方式的升降机构的侧视图。
图4是将该实施方式的座椅主体的侧面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5是从外侧观察该实施方式的操作杆来表示的侧视图。
图6是从内侧观察该实施方式的操作杆来表示的侧视图。
图7是将该实施方式的操作杆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8是该实施方式的操作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9是该实施方式的操作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10是局部地表示变形例的操作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但是,对以下的实施方式附加了为了实施本发明而在技术上优选的各种限定,所以并不将本发明的范围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和图示例。
图1是座椅装置1的侧视图。图2是座椅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在以下的说明中,从座椅装置1的后方朝向前方观察来决定“左”和“右”。即,以就座在座椅装置1中的就座者的视点决定“左”和“右”。
如图1和图2所示,座椅装置1包括座椅主体10、前后位置调节机构(滑轨机构)9、升降机构(高度调节机构)7及操作部结构80。
前后位置调节机构9是调节座椅主体10的前后位置的机构。前后位置调节机构9包括左右一对的支承部(上轨道)5及左右一对的滑轨(下轨道)6等。
左右一对的滑轨6沿前后方向延伸。这些滑轨6相互平行地固定在车室的地板上。左右一对的支承部5也沿前后方向延伸。这些支承部5能够相对于滑轨6前后滑动地分别设置在滑轨6上。支承部5被滑轨6沿着滑轨6沿着前后方向引导。在支承部5与滑轨6之间设置有锁定机构,当由使用者操作该锁定机构时,通过锁定机构将支承部5和滑轨6锁定或将其锁定解除。
座椅主体10包括靠背2、底座3及倾斜调节机构4。靠背2经由倾斜调节机构4连结在底座3的后端部。靠背2竖立,利用倾斜调节机构4使靠背2前后倾斜运动。
底座3将就座人的臀部和大腿从其下方支承。底座3具有框架31、衬垫32及表皮(图示略)等。框架31为底座3的骨架。衬垫32以将框架31从其左侧、右侧、前侧及上侧包入的方式设置在框架31上。衬垫32是将树脂发泡成形的衬垫,具有缓冲性。表皮覆盖在衬垫32上。
框架31具有左右一对的侧框架31a和前后一对的架设件31b。这些侧框架31a以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对置的方式设置。前侧的架设件31b架设置在左右的侧框架31a的前部之间,后侧的架设件31b架设置在左右的侧框架31a的后部之间。
靠背2将就座人的上身从其后方支承。该靠背2具有框架21、衬垫22及表皮(图示略)等。靠背2的框架21在正面观察设置为框状。衬垫22以将框架21从其左侧、右侧、前侧及上侧包入的方式设置在框架21上,框架21为靠背2的骨架。衬垫22由具有缓冲性的发泡树脂构成。表皮覆盖在衬垫22上。
框架21的下部通过倾斜调节机构4连结在底座3的框架31的后部。倾斜调节机构4设置在框架31的侧框架31a的后部。该倾斜调节机构4以框架21的下部为支点使框架21前后倾斜运动,或通过将框架21锁定到框架31上而将框架21的倾斜运动停止,或通过对框架21向朝前立起的方向施力而使框架21返回到竖立的状态。
升降机构7设置在座椅主体10的下部。升降机构7与座椅主体10(特别是底座3)连结并且与支承部5连结。升降机构7是使座椅主体10下降而接近支承部5或使座椅主体10上升而远离支承部5的机构。
图3是升降机构7的侧视图。该升降机构7设置在左右的侧框架31a上,并且关于穿过这些侧框架31a的中间点的铅直面大致面对称地设置。图3是从座椅主体10的内侧观察设置在右侧的侧框架31a上的升降机构7而表示的图。
该升降机构7是四节连杆机构(four-bar linkage)。该升降机构7包括左右一对的后部连杆部件71、节部711、节部713、前部连杆部件72、节部721及节部722等。
在后部连杆部件71上形成有齿条715。后部连杆部件71的一端部(下端部)通过节部711连结在支承部5的后部。后部连杆部件71的另一端部(上端部)通过节部713连结在侧框架31a的后部。前部连杆部件72的一端部(下端部)通过节部721连结在支承部5的前部。前部连杆部件72的另一端部(上端部)通过节部713连结在侧框架31a的前部。节部711、713、721、722是旋转轴,节部711、713、721、722的轴线沿左右方向延伸。后部连杆部件71和支承部5能够以节部711为中心旋转,后部连杆部件71和侧框架31a能够以节部713为中心旋转,前部连杆部件72和支承部5能够以节部721为中心旋转,前部连杆部件72和侧框架31a能够以节部722为中心旋转。通过连杆部件71、72分别以节部711、721为中心向前立起,使底座3上升。通过连杆部件71、72分别以节部711、721为中心向后倒下,使底座3下降。
操作部结构80是用来进行升降机构7的操作的结构。进而,操作部结构80是保护座椅主体10的侧面的结构。
操作部结构80包括动力传递部(高度制动器)8、罩81及操作杆800。
动力传递部8将操作杆800的转矩/动力经由升降机构7向座椅主体10传递。即,将操作杆800的转矩/动力通过动力传递部8传递至升降机构7,从而驱动升降机构7,利用升降机构7使座椅主体10升降。
图4是将座椅主体10的侧面放大表示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该动力传递部8设置在座椅主体10的侧面上。具体而言,动力传递部8安装在底座3的框架31的侧面(右侧的侧框架31a的外侧的侧面)上。
另外,动力传递部8也可以安装在左侧的侧框架31a的外侧的侧面上。例如,如果座椅主体10是车室内的左侧的座椅,则动力传递部8安装在左侧的侧框架31a的外侧的侧面上,如果座椅主体10是车室内的右侧的座椅,则动力传递部8安装在右侧的侧框架31a的外侧的侧面上。
如图3和图4所示,动力传递部8具有壳体8a、输入轴(第一旋转轴)8b、托架8c、输出轴(第二旋转轴)8d、驱动齿轮8e及机构部(图示略)。
壳体8a通过紧固部件(螺钉、螺栓、铆钉等)或焊接安装在右侧的侧框架31a的外侧的面上。机构部设置在壳体8a内,输入轴8b及输出轴8d在壳体8a内与机构部连结。输入轴8b从壳体8a内向壳体8a外伸出,输出轴8d从壳体8a内向壳体8a外伸出。输出轴8d的伸出方向和输入轴8b的伸出方向相反,输入轴8b的伸出方向是朝向侧框架31a的外侧的方向,输出轴8d的伸出方向是朝向侧框架31a的内侧的方向。输入轴8b和输出轴8d配置为同心状。在输入轴8b上连结着托架8c,在该托架8c上连结着操作杆800。输出轴8d与驱动齿轮8e连结,该驱动齿轮8e与后部连杆部件71的齿条715啮合。另外,只要没有特别否定,则“轴向”是指输入轴8b及输出轴8d的延伸方向,“径向”是指与输入轴8b及输出轴8d正交的方向,“周向”是指以输入轴8b及输出轴8d为中心的圆周方向。
设置在壳体8a内的机构部受到输出轴8d的转矩,保持沿着输出轴8d的周向的位置,不将输出轴8d的转矩向输入轴8b传递。因此,不从驱动齿轮8e朝向操作杆800传递转矩/动力。
机构部将输入轴8b的转矩传递至输出轴8d,使输出轴8d向与输入轴8b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或相反的方向)旋转。因此,如果使操作杆800旋转以将操作杆800拉起,则通过动力传递部8的机构部将转矩/动力从操作杆800向驱动齿轮8e传递,利用动力传递部8的机构部驱动升降机构7,利用升降机构7使底座3上升。此外,如果使操作杆800旋转以将操作杆800压下,则通过动力传递部8的机构部将转矩/动力从操作杆800向驱动齿轮8e传递,利用动力传递部8的机构部驱动升降机构7,利用升降机构7使底座3下降。
机构部对输入轴8b施力,以将该输入轴8b沿着周向的位置保持在预定的初始位置(中立位置),不将该作用力向输出轴8d传递。因此,如果在将操作杆800拉起后或压下后将操作杆800放开,则输入轴8b返回到预定的初始位置,操作杆800返回到预定的初始位置(参照图1)。因而,输入轴8b成为操作杆800的支点,操作杆800能够从预定的初始位置上下摆动,并且被机构部施力以向其初始位置返回。当输入轴8b及操作杆800返回到预定的初始位置时,输出轴8d停止而不旋转。
如图1和图2所示,如上所述的座椅主体10的侧面被罩81覆盖。具体而言,罩81从底座3的侧方覆盖底座3的后部的侧面,并且从靠背2的侧方覆盖靠背2的下部的侧面。进而,倾斜调节机构4也被罩81覆盖。罩81以覆盖座椅主体10的侧面的状态安装在座椅主体10上。
罩81是树脂成型品。在罩81上包括装饰板部81a、81b、81c、81d、81e、81f、81g及凸缘81h、81i。这些装饰板部81a、81b、81c、81d、81e、81f、81g构成罩81的侧面。
第一装饰板部81a上下前后地延伸。第一装饰板部81a配置在侧框架31a的外侧,该第一装饰板部81a和侧框架31a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对置。
第二装饰板部81b形成在第一装饰板部81a的下侧。第二装饰板部81b上下前后地延伸,第二装饰板部81b配置在侧框架31a的外侧,该第二装饰板部81b和侧框架31a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对置。第二装饰板部81b比第一装饰板部81a向侧方隆起,第一装饰板部81a和第二装饰板部81b为台阶状。
第三装饰板部81c形成在第一装饰板部81a的下缘的前部与第二装饰板部81b的上缘的前部之间。第三装饰板部81c在侧视中形成为前方上升的弓状。此外,第三装饰板部81c与第一装饰板部81a及第二装饰板部81b相连,相对于第一装饰板部81a及第二装饰板部81b倾斜。
第四装饰板部81d从第二装饰板部81b的下侧形成到第二装饰板部81b及第一装饰板部81a的后侧。第四装饰板部81d在侧视中形成为L字状(钩状)。第四装饰板部81d配置在侧框架31a的外侧,该第四装饰板部81d和侧框架31a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对置。第四装饰板部81d比第一装饰板部81a向侧方隆起,第四装饰板部81d和第一装饰板部81a为台阶状。此外,第四装饰板部81d比第二装饰板部81b向侧方隆起,第四装饰板部81d和第二装饰板部81b为台阶状。
第五装饰板部81e从第二装饰板部81b的下侧形成到第二装饰板部81b及第一装饰板部81a的后侧。第五装饰板部81e形成在第一装饰板部81a与第四装饰板部81d之间,并且形成在第二装饰板部81b与第四装饰板部81d之间。第五装饰板部81e与第一装饰板部81a、第二装饰板部81b及第四装饰板部81d相连,相对于第一装饰板部81a、第二装饰板部81b及第四装饰板部81d倾斜。
第六装饰板部81f形成在第四装饰板部81d的上侧。第六装饰板部81f上下前后地延伸。第六装饰板部81f配置在靠背2的框架21的外侧,该第六装饰板部81f和框架21的侧面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对置。第四装饰板部81d比第六装饰板部81f向侧方隆起,第四装饰板部81d和第六装饰板部81f为台阶状。
第七装饰板部81g形成在第六装饰板部81f的下缘与第四装饰板部81d的上缘之间。第七装饰板部81g与第六装饰板部81f及第四装饰板部81d相连,相对于第六装饰板部81f及第四装饰板部81d倾斜。
凸缘81h从第一装饰板部81a的上缘朝向左侧(朝向座椅主体10的内侧)伸出,从上方观察,凸缘81h沿前后方向延伸。凸缘81i从第六装饰板部81f的前缘、上缘及后缘以及第四装饰板部81d的后缘朝向左侧(朝向座椅主体10的内侧)伸出。
在该罩81上,特别在罩81的第一装饰板部81a形成有收纳凹部81j及贯通孔81n。收纳凹部81j形成在第一装饰板部81a的下部,第二装饰板部81b的上缘的一部分沿着收纳凹部81j的边缘。
收纳凹部81j以凹陷的状态形成在罩81的表侧(外侧)的侧面上,形成为收纳凹部81j的里侧在罩81的里侧(内侧)的面上突出的状态。收纳凹部81j形成为圆形,圆筒状壁部81k以包围收纳凹部81j的周围的方式设置。该圆筒状壁部81k以从罩81的里侧的面突出的方式设置。
在圆筒状壁部81k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凸缘81m,该凸缘81m从圆筒状壁部81k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伸出,该凸缘81m构成收纳凹部81j的底部。贯通孔81n以从收纳凹部81j的底部贯通到罩81的里侧的方式形成,通过凸缘81m围绕贯通孔81n。该贯通孔81n形成在与动力传递部8对置的位置。
在罩81的侧面上形成有多个凸部81p、81q。具体而言,凸部81p、81q形成在罩81的第二装饰板部81b。
第一凸部81p处于收纳凹部81j及贯通孔81n的前方,第二凸部81q处于第一凸部81p的前方。第一凸部81p和第二凸部81q前后离开,第一凸部81p在前后方向上处于第二凸部81q与贯通孔81n之间。第二凸部81q处于罩81的侧面中的前端附近。
凸部81p、81q沿着以贯通孔81n的中心(动力传递部8的轴心)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下延伸。凸部81p、81q形成为以贯通孔81n的中心为中心的圆弧状。
凸部81p、81q的上端上下错开地配置,凸部81p、81q的下端上下错开地配置,凸部81p、81q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具体而言,第一凸部81p的上端比第二凸部81q的上端向下错开地配置,第一凸部81p的下端比第二凸部81q的下端向下错开地配置。
进而,第一凸部81p的上端比第二凸部81q的下端向上错开地配置,第一凸部81p和第二凸部81q在从第一凸部81p的上端至第二凸部81q的下端的上下方向的范围内交叠。另外,也可以是第一凸部81p的上端比第二凸部81q的下端向上错开地配置,或者第一凸部81p的上端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与第二凸部81q的下端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一致。在该情况下,第一凸部81p和第二凸部81q没有交叠,凸部81p、81q整体上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不同的位置。
参照图5、图6和图7对操作杆800进行说明。图5是从座椅主体10的外侧观察操作杆800而表示的侧视图,图6是从座椅主体10的内侧观察操作杆800而表示的侧视图,图7是将操作杆800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操作杆800具有安装部802、柄部(握持部)803及连结部(臂)804等。安装部802是作为操作杆800的旋转轴的部位,该安装部802安装在动力传递部8上。柄部803是被使用者把持的部位。连结部804从安装部802设置到柄部803,通过连结部804将柄部803与安装部802连结。操作杆800由树脂构成,安装部802、柄部803及连结部804由树脂一体成型。
安装部802具有壁部(轴部)821、外装部824、一对通孔823、一对凹部825及多个卡合凸部822。壁部821形成为圆筒状,该壁部821的中心轴沿左右方向延伸。壁部821的左右的一端开口,壁部821的左右的另一端覆盖在外装部824上,该另一端被外装部824封闭,该外装部824构成外层包装。多个卡合凸部822形成在壁部821的内周面上。这些卡合凸部822隔开预定间隔地沿着周向排列。凹部825凹设在外装部824的表侧(外侧)的面上。在凹部825的底部形成有供螺钉等固定工具贯穿的通孔823,该通孔823贯通外装部824直至壁部821的内侧。外装部824具有与壁部821同心圆状的外径,外装部824的外径形成得比壁部821的外径大。因此,在外装部824的周缘部形成有从壁部82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伸出的凸边部824a。
壁部821的直径比收纳凹部81j的直径及贯通孔81n的直径短。壁部821从罩81的外侧插入到收纳凹部81j及贯通孔81n中,壁部821的一部分从贯通孔81n向罩81的内侧(里侧)突出。
壁部821的头部的开口朝向座椅主体10的侧面及侧框架31a,动力传递部8插入到壁部821的开口中,壁部821将动力传递部8的整周包围。动力传递部8的托架8c与卡合凸部822卡合。此外,螺钉89a的轴部从外装部824的表侧(外侧)插入到凹部825及通孔823中,螺钉89a的轴部与托架8c旋合,螺钉89a的头部收纳在凹部825中,利用螺钉89a将壁部821拧紧在托架8c上。由此将操作杆800与动力传递部8连结。
凸边部824a的直径比收纳凹部81j的直径短,比贯通孔81n的直径长。凸边部824a收纳在收纳凹部81j中。沿轴向(左右方向)观察,凸边部824a从贯通孔81n重合(交叠)到凸缘81m(收纳凹部81j的底部),凸边部824a和凸缘81m在轴向上相互对置。
外装部824和凸边部824a不从收纳凹部81j突出。外装部824和凸边部824a的表侧的面和收纳凹部81j的周围的罩81的表侧的面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即,外装部824和凸边部824a的表侧的面和罩81的第一装饰板部81a的侧面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连结部804的基端部804a与安装部802的表侧的面连结。具体而言,连结部804的基端部804a与外装部824(特别是凸边部824a)的表侧的面的下部连结,该连结部804和壁部821及外装部824一体成型。并且,从横向观察连结部804,连结部804从外装部824和凸边部824a的下部向前方伸出,并向上弯曲。即,连结部804的基端部804a与安装部802的下端部连续,连结部804从该基端部804a逐渐向上方延伸。
从上方观察连结部804的基端部804a,连结部804的基端部804a相对于外装部824和凸边部824a的表侧的面设置为凸状,外装部824和凸边部824a被连结部804的基端部804a加强,外装部824和凸边部824a的刚性提高。
此外,外装部824的表侧的面中的连结部804的基端部804a所占据的范围是比连结一对凹部825(一对通孔823)的线靠下侧的范围(参照图5),外装部824的表侧的面通过从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直至其下方逐渐隆起,而形成连结部804的基端部804a(参照图2)。因此,能够将外装部824和凸边部824a的表侧中的连结部804的基端部804a的上方的空间有效利用。进而,即使外装部824的刚性由于通孔823和凹部825而下降,连结部804的基端部804a也补偿其刚性下降量而且有富余。
从上方或下方观察连结部804,连结部804的基端部804a以从外装部824和凸边部824a的表侧的面向罩81的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比基端部804a靠前端的部位804b从基端部804a向前方伸出。
从横向观察连结部804,连结部804的前端附近部位804b从连结部804的基端部804a向斜前方向上伸出。连结部804的前端附近部位804b以比其靠上方的位置为中心弯曲为弓状,并且朝向前方下侧弯曲为凸状。
柄部803从连结部804的前端部向前方伸出。在利用动力传递部8的机构部将输入轴8b及操作杆800保持在初始位置的情况下(参照图1),将柄部803保持为水平。
在罩81安装在座椅主体10上且操作杆800与动力传递部8连结的状态下,连结部804和柄部803配置在罩81的侧方。操作杆800的连结部804与凸部81p、81q对置,从侧面观察罩81和操作杆800,操作杆800的连结部804与凸部81p、81q重合。连结部804的里侧的面(参照图6)也可以与凸部81p、81q抵接,连结部804的里侧的面也可以从凸部81p、81q离开。在连结部804的里侧的面(参照图6)与凸部81p、81q抵接的情况下,连结部804的里侧的面从罩81的侧面(特别是第二装饰板部81b)离开,在连结部804的里侧的面与罩81的侧面之间存在间隙。
如图5和图6所示,在连结部804包括连结主体部841、连结上部凸缘842、连结下部凸缘843、肋部844、圆柱状孔845及脆弱部(应力集中部)846。此外,在柄部803包括柄部主体部831、柄部上部凸缘832、柄部下部凸缘833、辅助凸缘834及多个肋835。
对连结部804的连结主体部841、连结上部凸缘842、连结下部凸缘843、肋部844、圆柱状孔845及脆弱部846进行说明。连结主体部841在侧方是面(壁),该连结主体部841从连结部804的基端部804a向斜前方向上伸出,沿着相对于动力传递部8的输入轴8b正交的面从连结部804的基端部804a延伸至连结部804的前端。这里,所谓“相对于动力传递部8的输入轴8b正交的平面”是与图5和图6的纸面平行的面。
连结上部凸缘842从连结主体部841的上缘朝向座椅主体10的内侧伸出,连结上部凸缘842相对于连结主体部841直立设置。连结上部凸缘842沿着连结主体部841的上缘设置。连结下部凸缘843从连结主体部841的下缘朝向座椅主体10的内侧伸出,连结下部凸缘843相对于连结主体部841直立设置。连结下部凸缘843沿着连结主体部841的下缘设置。
肋部844在连结上部凸缘842与连结下部凸缘843之间以凸状设置在连结主体部841的里侧的面上,相对于连结主体部841的背面直立设置。肋部844的顶部形成为与连结上部凸缘842及连结下部凸缘843的伸出侧的端面共面。在该肋部844的顶部形成有多个(许多)圆柱状孔845。这些圆柱状孔845排列为格子状,肋部844形成为网眼状。相邻的圆柱状孔845的间隔较短,这些圆柱状孔845较密集。
肋部844从连结部804的基端部804a直到连结部804的中间部设置在连结主体部841的背面上。肋部844的连结上部凸缘842侧的端部844a处于比肋部844的连结下部凸缘843侧的端部844b靠连结部804的前端的位置,与肋部844的连结下部凸缘843侧的端部844b相比,肋部844的连结上部凸缘842侧的端部844a更远离穿过动力传递部的旋转轴的垂直线L1。即,端部844a比端部844b更远离铅直线L1。这里,图6所示的距离a1是从铅直线L1到端部844a的距离,距离b1是从铅直线L1到端部844b的距离,是a1>b1。
连结部804中的形成有肋部844的部位与比它靠前端的部位相比强度高。并且,应力容易集中在形成有肋部844的部位与比它靠前端的部位的边界部(主要是肋部844的最靠前端的部位的根部),该边界部成为脆弱部846,脆弱部846比连结部804的其他部分脆弱。因此,连结部804在脆弱部846容易变形。在超过与由动力传递部8能够允许的最大转矩对应的载荷的载荷作用在连结部804上的情况下,脆弱部846变形。根据肋部844的有无,脆弱部846形成在连结主体部841的里侧,所以当从连结主体部841的表面侧观察时,成为在连结主体部841、连结上部凸缘842及连结下部凸缘843上没有间隙地连续的状态。即,在连结部804中的避开连结部804的外周部的部分形成有脆弱部846。
在超过与由动力传递部8能够允许的最大转矩对应的载荷的载荷作用在脆弱部846上的情况下,连结部804以脆弱部846为中心变形。通过连结部804的变形,能够抑制最大转矩以上的转矩作用在动力传递部8的输入轴8b上。即,脆弱部846预先形成为在超过与由动力传递部8能够允许的最大转矩对应的载荷的载荷下变形的强度。
对柄部803的柄部主体部831、柄部上部凸缘832、柄部下部凸缘833、辅助凸缘834及多个肋835进行说明。柄部主体部831以从连结部804的连结主体部841的前端向前方伸出的方式设置,柄部主体部831和连结主体部841以连续的方式设置,柄部主体部831沿着相对于动力传递部8的输入轴8b正交的平面。柄部上部凸缘832以从连结部804的连结上部凸缘842的前端向前方伸出的方式设置,柄部上部凸缘832和连结上部凸缘842以连续的方式设置。柄部上部凸缘832从柄部主体部831的上缘朝向座椅主体10的内侧伸出。柄部上部凸缘832沿着柄部主体部831的上缘设置。柄部下部凸缘833以从连结部804的连结下部凸缘843的前端向前方伸出的方式设置,柄部下部凸缘833和连结下部凸缘843以连续的方式设置。柄部下部凸缘833从柄部主体部831的下缘朝向座椅主体10的内侧伸出。柄部下部凸缘833沿着柄部主体部831的上缘设置。辅助凸缘834从柄部下部凸缘833的下端向下方伸出。辅助凸缘834以与柄部主体部831大致平行的方式延伸。
多个肋835设置在柄部803的里侧。即,这些肋835在柄部上部凸缘832与柄部下部凸缘833之间凸设在柄部主体部831的里侧的面上。这些肋835上下延伸。这些肋835沿着柄部803的纵长方向隔开预定间隔地排列。
接下来对座椅装置1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并对与之伴随的座椅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利用动力传递部8的机构部将输入轴8b及操作杆800保持在初始位置,并将柄部803保持为水平(参照图1)。在该状态下,从横向观察连结部804,连结部804从外装部824和凸边部824a的下部向前方伸出,并向上弯曲(参照图1)。进而,柄部803的上端位于比凸边部824a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
使用者把持柄部803,克服动力传递部8的机构部的作用力将柄部803拉起。这样,使操作杆800的安装部802以及动力传递部8的托架8c和输入轴8b旋转,将该输入轴8b的转矩通过动力传递部8的机构部传递至输出轴8d。由此驱动升降机构7,升降机构7的连杆部件71、72向前立起,座椅主体10和底座3上升。
然后,如果使用者将柄部803放开,则通过动力传递部8的机构部的作用力使输入轴8b旋转至初始位置,操作杆800返回到初始位置,柄部803成为水平。此时,动力传递部8的机构部的作用力不传递给输出轴8d,从升降机构7朝向输出轴8d的载荷被动力传递部8的机构部接受。因此,即使使用者将柄部803放开,输出轴8d的位置和升降机构7的状态也被动力传递部8的机构部保持,座椅主体10和底座3不下降。通过如上所述使用者反复将柄部803从初始位置拉起,使得升降机构7的连杆部件71、72阶段性地向前立起,座椅主体10和底座3阶段性地上升。
图8是表示将操作杆800摇摆到最上方的状态的侧视图。如图8所示,从侧面观察罩42和操作杆800,即使在操作杆800摇摆到最上方的情况下,操作杆800的连结部804也与第一凸部81p重合。在操作杆800摇摆到最上方的情况下,操作杆800的连结部804也可以与第一凸部81p抵接。另外,第二凸部81q也可以进一步向上方延伸。在该情况下,从侧面观察罩42和操作杆800,即使在操作杆800摇摆到最上方的情况下,操作杆800的连结部804也与凸部81p、81q重合。
另一方面,使用者克服动力传递部8的机构部的作用力将柄部803下拉。这样,使操作杆800的安装部802以及动力传递部8的托架8c和输入轴8b旋转,将该输入轴8b的转矩通过动力传递部8的机构部传递至输出轴8d。由此驱动升降机构7,升降机构7的连杆部件71、72向后倒伏,座椅主体10和底座3下降。
然后,如果使用者将柄部803放开,则通过动力传递部8的机构部的作用力使输入轴8b旋转至初始位置,操作杆800返回到初始位置,柄部803成为水平。此时,动力传递部8的机构部的作用力不传递给输出轴8d,从升降机构7朝向输出轴8d的载荷被动力传递部8的机构部接受。因此,即使使用者将柄部803放开,输出轴8d的位置和升降机构7的状态也被动力传递部8的机构部保持,座椅主体10和底座3不上升。通过如上所述使用者反复将柄部803从初始位置下拉,使得升降机构7的连杆部件71、72阶段性地向后倒伏,座椅主体10和底座3阶段性地下降。
图9是表示将操作杆800摇摆到最下方的状态的侧视图。如图9所示,从侧面观察罩42和操作杆800,即使在操作杆800摇摆到最下方的情况下,操作杆800的连结部804也与凸部81p、81q重合。在操作杆800摇摆到最下方的情况下,操作杆800的连结部804也可以与凸部81p、81q抵接。另外,凸部81p、81q中的某一方也可以较短。在该情况下,从侧面观察罩42和操作杆800,即使在操作杆800摇摆到最下方的情况下,凸部81p、81q中的仅一方也与操作杆800重合。
如果操作杆800的里侧的面与凸部81p、81q抵接,则当如上述那样使用者使操作杆800上下运动时,操作杆800在凸部81p、81q上滑动。
如果操作杆800的里侧的面从凸部81p、81q离开,则当使用者使操作杆800上下运动时,操作杆800也有时接近罩81的侧面。当操作杆800接近罩81的侧面时,操作杆800的里侧的面与凸部81p、81q抵接。
如果以设想以上的力将柄部803拉起,则连结部804以脆弱部846为中心向上变形。此时,连结部804绕着沿着其延伸方向延伸的中心线扭转(参照图5和图6的箭头Y1)。因此,能够抑制超过允许最大转矩的转矩作用在动力传递部8上。
即使以设想以上的力将柄部803压下,连结部804也以脆弱部846为中心向下变形。
根据以上的实施方式,起到以下所述的作用效果。
(1)由于在连结安装部802和柄部803的连结部804的避开外周部的部分,设置有比其他部分脆弱的脆弱部846,并且该脆弱部846预先形成为在超过与由动力传递部8能够允许的最大转矩对应的最大载荷的载荷下变形的强度,所以即使在操作杆800上作用有超过其最大载荷的力,也在向动力传递部8传递较大的力之前脆弱部846变形。
由于该脆弱部846形成在连结部804的避开外周部的部分,所以在连结部804的外周部分不会形成由于脆弱部846而产生的间隙,还能够抑制在通常操作时给使用者带来不适感。
并且,由于这样的安装部802、柄部803及连结部804由树脂一体成型,所以能够提供比以往简洁的构成的操作杆800。
(2)在连结部804上,在连结上部凸缘842和连结下部凸缘843之间、从安装部802侧的端部到中央部形成有肋部844,所以能够提高连结部804与安装部802的接合部分的强度。在通常操作时,无论如何应力都集中在该连结部804与安装部802的接合部分,但由于提高了该部分的强度,所以能够使通常操作时的刚性提高。
(3)由于在肋部844密集地形成有许多圆柱状孔845,所以能够在确保肋部844的强度的同时抑制树脂的使用量。
(4)在柄部803设置有从柄部下部凸缘833的下端部与柄部主体部831大致平行地延伸的辅助凸缘834,所以通过该辅助凸缘834能够提高柄部803整体的刚性,能够提高柄部803的强度。
(5)由于多个凸部81p、81q设置在罩81的侧面上,所以能够抑制操作杆800以较大的范围与罩81的侧面接触。即,利用凸部81p、81q来抑制罩81的侧面与操作杆800的面接触。因此,在对操作杆800上下进行操作时,能够减小/消除罩81与操作杆800的摩擦。由此,能够使操作杆800更加顺畅地运动。
(6)如果操作杆800与凸部81p、81q抵接,则能够抑制操作杆800以安装部802为支点左右振动。因此,能够使操作杆800稳定且顺畅地运动。
(7)如果操作杆800与凸部81p、81q抵接,则操作杆800的里侧的整个面不会与罩81的侧面接触,而是该面的一部分与凸部81p、81q接触。因此,操作杆800的摩擦减小,能够以较轻的力使操作杆800上下运动。由此,能够使操作杆800的可动性提高。
(8)由于操作杆800从安装部802向前方延伸,在侧视时操作杆800的后部与第一凸部81p重合,并且操作杆800的前部与第二凸部81q重合,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操作杆800以较大的范围与罩81的侧面接触。如果操作杆800的后部与第一凸部81p抵接,并且操作杆800的前部与第二凸部81q抵接,则能够遍及大范围地抑制以安装部802为支点的操作杆800的左右振动。由此,能够使操作杆800更顺畅地运动。
(9)由于凸部81p、81q的上端上下错开地配置,凸部81p、81q的下端上下错开地配置,形成有第一凸部81p的上下方向的范围与形成有第二凸部81q的上下方向的范围不同,所以即使操作杆800的前部与后部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范围不同,也能够使操作杆800稳定且顺畅地运动。
(10)由于第二凸部81q的上端比第一凸部81p的上端向上错开地配置,所以即使操作杆800一边向前方延伸一边向上弯曲,操作杆800也与第二凸部81q重合。由此,能够扩大操作杆800不与罩81的侧面接触的范围,能够扩大能够使操作杆800顺畅地运动的范围。
(11)在操作杆800处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凸部81p隐藏在操作杆800的里侧,所以罩81的外观/审美性提高。
(12)在操作杆800处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由于第二凸部81q的一部分隐藏在操作杆800的里侧,同时第二凸部81q的另一部分从操作杆800的下缘向下伸出,所以第二凸部81q不易变得醒目。因此,罩81的外观/审美性提高。
(13)由于即使在操作杆800摇摆到最上方的情况下操作杆800也与第一凸部81p重合,所以能够将操作杆800不与罩81的侧面接触的范围扩大到上限点(上死点)。由此,能够使操作杆800从初始位置稳定且顺畅地运动到上限点。
(14)由于即使在操作杆800摇摆到最下方的情况下凸部81p、81q也与操作杆800抵接,所以能够将操作杆800不与罩81的侧面接触的范围扩大到下限点(下死点)。由此,能够使操作杆800从初始位置稳定且顺畅地运动到下限点。
(15)由于通过形成格子状地排列的多个圆柱状孔845而形成网眼状的肋部844,所以容易制作肋部844。此外,操作杆800的刚性通过肋部844提高。
(16)由于操作杆800的壁部821插入在收纳凹部81j及贯通孔81n中,所以能够抑制罩81的外侧的尘埃经过收纳凹部81j及贯通孔81n侵入到罩81的内侧。此外,由于收纳凹部81j形成在罩81的表侧的面上,所以通过收纳凹部81j能够实现罩81的刚性提高。特别是,即使由于贯通孔81n而使罩81的刚性下降,包围收纳凹部81j的圆筒状壁部81k也补偿该刚性下降量,而且还有富余。
(17)由于操作杆800的凸边部824a与收纳凹部81j的底部(凸缘81m)重合,所以贯通孔81n被凸边部824a封闭。因此,能够抑制罩81的外侧的尘埃经过收纳凹部81j及贯通孔81n侵入到罩的内侧。
(18)由于凸边部824a收纳在收纳凹部81j中,所以收纳凹部81j内的间隙被凸边部824a填埋。因此,能够抑制罩81的外侧的尘埃经过收纳凹部81j及贯通孔81n侵入到罩81的内侧。
(19)由于外装部824和凸边部824a收纳在收纳凹部81j中,所以能够使罩81的外侧成为整洁的构成,能够将罩81的外侧的空间有效利用。此外,由于外装部824和凸边部824a的表侧的面和收纳凹部81j的周围的罩81的表侧的面配置在同一平面上,所以能够使罩81的外侧成为整洁的构成。由此,能够使操作部结构80的外侧构成紧凑化。
(20)由于操作杆800的连结部804的基端部804a以从外装部824和凸边部824a的表侧的面的下部向罩81的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所以能够将外装部824和凸边部824a的表侧中的连结部804的基端部804a的上方空间有效利用。
(21)由于连结部804的比基端部804a靠前端的部位804b从基端部804a向斜上方伸出,并且柄部803与该连结部804的前侧的前端连结(参照图1、图5和图6等),所以坐在座椅主体10中的使用者容易用手将柄部803握住。
(22)由于柄部803的上端位于比凸边部824a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参照图5),所以使用者容易用手将柄部803握住。进而,使用者用手将柄部803握住并将操作杆800拉起时的操作性提高。
(23)由于脆弱部846形成在连结部804的基端与前端之间的中途部(参照图6),所以即使在以设想以上的载荷对操作杆800进行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设想以上的载荷作用在动力传递部8上。
(24)由于壁部821向罩81的内侧突出,所以能够使罩81的外侧成为整洁的构成,能够使操作部结构80的外侧构成紧凑化。
〔变形例〕
另外,能够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以下列举从上述实施方式变更的部位。以下列举的变形例的变更部位可以尽可能地组合采用。
〔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操作部结构80设置在底座3的侧面上。与此相对,操作部结构80也可以设置在靠背2的侧面上。即,也可以是,动力传递部8安装在框架21的侧面上,罩81覆盖框架21的侧面,操作杆800的壁部821插入到罩81的贯通孔81n及收纳凹部81j中而安装在动力传递部8的托架8c上。
〔变形例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操作杆800以壁部821和动力传递部8为中心旋转,将其动力经由动力传递部8及升降机构7传递至座椅主体10,使座椅主体10升降。与此相对,由操作杆800的操作带来的座椅主体10的动作并不限于升降。例如,也可以通过使操作杆800旋转,使底座3的前部升降,来调节底座3的倾斜。此外,也可以通过使操作杆800旋转,使设置在靠背2的内部的腰部支撑件前后运动。此外,也可以通过使操作杆800旋转,而使设置在靠背2的前表面的左右两侧的一对堤状部开闭。此外,也可以通过使操作杆800旋转,而使设置在底座3的上表面的左右两侧的一对堤状部开闭。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动力传递部8的输出轴8d或驱动齿轮8e都与座椅主体10的动作的部位连结。
〔变形例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安装部802上壁部821仅设置一重的情况而进行了说明。与此相对,可以将壁部设置两重以上。图9是示意地表示设置有两重壁部821a、821b的安装部802A(代替安装部802)的后视图。如图9所示,安装部802A包括将动力传递部8的整周包围的第一壁部821a和将第一壁部821a的整周包围的第二壁部821b。并且,在第一壁部821a与第二壁部821b之间,设置有与该第一壁部821a和第二壁部821b连续的多个肋821c。这些肋821c沿着周向排列。
这样,如果在将动力传递部8的整周包围的第一壁部821a与将第一壁部821a的整周包围的第二壁部821b之间设置与该第一壁部821a和第二壁部821b连续的多个肋821c,则能够提高安装部802A自身的刚性,在通常操作时能够顺畅地进行对于动力传递部的力的传递。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在设置有操作杆的车辆用座椅装置、交通工具用座椅装置及其他座椅装置中使用。
附图标记说明
1 座椅装置
10 座椅主体
80 操作部结构
81 罩
81p 第一凸部
81q 第二凸部
800 操作杆
800 操作杆
802 安装部
803 柄部
804 连结部
821 壁部
822 卡合凸部
823 贯通孔
824 外装部
831 柄部主体部
832 柄部上部凸缘
833 柄部下部凸缘
834 辅助凸缘
835 肋
841 连结主体部
842 连结上部凸缘
843 连结下部凸缘
844 肋部
844a 端部
844b 端部
845 圆柱状孔
846 脆弱部。
Claims (14)
1.一种操作杆,其特征在于,
向动力传递部安装的安装部、由使用者握持的柄部、和将上述安装部与上述柄部连结的连结部一体成型,
在上述连结部的避开外周部的里侧部分设置有比其他部分脆弱的脆弱部,上述里侧是指上述动力传递部侧,
上述连结部具有:
连结主体部,沿着相对于上述动力传递部的旋转轴正交的平面延伸;
连结上部凸缘,从上述连结主体部的上缘部相对于上述连结主体部直立设置;
连结下部凸缘,从上述连结主体部的下缘部相对于上述连结主体部直立设置;和
肋部,在上述连结上部凸缘与上述连结下部凸缘之间,从上述安装部侧的端部形成至上述连结部的中间部,
上述肋部的上述柄部侧的端部附近是上述脆弱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杆,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肋部密集地形成有多个圆筒状孔。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操作杆,其特征在于,
上述安装部、上述柄部及上述连结部由树脂成型,
与上述肋部的上述连结下部凸缘侧的端部相比,上述肋部的上述连结上部凸缘侧的端部更远离穿过上述动力传递部的旋转轴的垂直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杆,其特征在于,
上述柄部具有:
柄部主体部,以与上述连结主体部连续的方式,沿着相对于上述动力传递部的旋转轴正交的平面延伸;
柄部上部凸缘,以与上述连结上部凸缘连续的方式,从上述柄部主体部的上缘部相对于上述柄部主体部直立设置;
柄部下部凸缘,以与上述连结下部凸缘连续的方式,从上述柄部主体部的下缘部相对于上述柄部主体部直立设置;和
辅助凸缘,从上述柄部下部凸缘的下端部延伸,与上述柄部主体部大致平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杆,其特征在于,
上述安装部具有将上述动力传递部的整周包围的第一壁部和将上述第一壁部的整周包围的第二壁部,
在上述第一壁部与上述第二壁部之间,隔开预定间隔地设置有多个与该第一壁部和上述第二壁部连续的肋。
6.一种操作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杆;
覆盖座椅主体的侧面的罩;和
设置在上述罩的侧面上的多个凸部,
上述操作杆设置在上述罩上,上述操作杆能够以沿着上述罩的侧面上下摇摆的方式操作,
从座椅主体的侧面观察上述罩和上述操作杆,上述操作杆与上述多个凸部重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操作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杆从上下摇摆时的支点沿着上述罩的侧面向座椅主体的前方延伸,
上述多个凸部具有:
第一凸部,在比上述支点靠座椅主体前方的位置形成在上述罩的侧面上,且沿上下延伸;和
第二凸部,在比上述第一凸部靠座椅主体前方的位置形成在上述罩的侧面上,且沿上下延伸。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操作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凸部和上述第二凸部的上端上下错开地配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操作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杆一边向座椅主体的前方延伸一边向上弯曲,
上述第二凸部的上端比上述第一凸部的上端向上错开地配置。
10.如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凸部和上述第二凸部的下端上下错开地配置。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操作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杆从上下摇摆时的支点沿着上述罩的侧面向座椅主体的前方延伸,
上述操作杆能够从初始位置上下摆动,并且被施力以向该初始位置返回,
上述多个凸部沿上下延伸,
在上述操作杆处于上述初始位置的情况下,上述多个凸部中的至少一个凸部的一部分隐藏在上述操作杆的里侧,该凸部的另一部分从上述操作杆向下伸出而露出。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操作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杆从上下摇摆时的支点沿着上述罩的侧面向座椅主体的前方延伸,
上述操作杆能够从初始位置上下摆动,
上述多个凸部沿上下延伸,
从座椅主体的侧面观察上述罩和上述操作杆,在上述操作杆摇摆到最上方的情况下,上述操作杆也与上述多个凸部中的至少一个凸部重合。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操作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杆从上下摇摆时的支点沿着上述罩的侧面向座椅主体的前方延伸,
上述操作杆能够从初始位置上下摇摆,
上述多个凸部沿上下延伸,
从座椅主体的侧面观察上述罩和上述操作杆,在上述操作杆摇摆到最下方的情况下,上述操作杆也与上述多个凸部中的至少一个凸部重合。
14.一种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座椅主体;和
权利要求6所述的操作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53499A JP6125809B2 (ja) | 2012-11-19 | 2012-11-19 | 操作レバー |
JP2012-253499 | 2012-11-19 | ||
JP2013017104A JP2014148215A (ja) | 2013-01-31 | 2013-01-31 | シート装置及び操作部構造 |
JP2013-017104 | 2013-01-31 | ||
PCT/JP2013/081042 WO2014077389A1 (ja) | 2012-11-19 | 2013-11-18 | 操作レバー、シート装置及び操作部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780811A CN104780811A (zh) | 2015-07-15 |
CN104780811B true CN104780811B (zh) | 2018-02-16 |
Family
ID=507312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60369.5A Active CN104780811B (zh) | 2012-11-19 | 2013-11-18 | 操作杆、座椅装置和操作部结构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630528B2 (zh) |
CN (1) | CN104780811B (zh) |
WO (1) | WO201407738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4102095A1 (de) * | 2014-02-19 | 2015-08-20 | GNS-KV GmbH | Sitzhöhenverstellmodul und Anordnung zum Höhenverstellen eines Sitzes |
WO2015148706A2 (en) | 2014-03-25 | 2015-10-01 | Cvg Management Corporation | Seat tilt control mechanism |
JP6393105B2 (ja) * | 2014-07-23 | 2018-09-19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 |
JP6470656B2 (ja) * | 2015-07-31 | 2019-02-13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JP6471638B2 (ja) * | 2015-07-31 | 2019-02-20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JP2017065484A (ja) * | 2015-09-30 | 2017-04-06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リフター装置 |
FR3042157B1 (fr) * | 2015-10-12 | 2018-08-03 | Renault S.A.S. | Siege equipe d'une commande amelioree |
WO2018009201A1 (en) * | 2016-07-07 | 2018-01-11 | Zodiac Seats Us Llc | Composite seating components |
JP6741520B2 (ja) | 2016-08-23 | 2020-08-19 |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 車両用シート |
FR3060676B1 (fr) * | 2016-12-21 | 2019-05-31 | Renault S.A.S | Assemblage d'un dispositif de commande a levier sur un carter, notamment un carter de sieg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
JP6941523B2 (ja) * | 2017-09-25 | 2021-09-29 |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 車両用シート |
CN109130964B (zh) * | 2018-09-17 | 2023-06-27 | 安道拓(重庆)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汽车座椅调节手柄安装结构 |
KR102299296B1 (ko) * | 2019-07-03 | 2021-09-08 | 현대트랜시스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시트의 펌핑디바이스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116227B2 (ja) * | 2000-04-28 | 2008-07-09 |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 シート・リフタ |
JP4182984B2 (ja) * | 2006-01-27 | 2008-11-1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シート |
JP4182983B2 (ja) | 2006-01-27 | 2008-11-1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シート |
JP2008092987A (ja) * | 2006-10-06 | 2008-04-24 | Omron Corp | 遊技機の扉ロック装置 |
KR101394918B1 (ko) * | 2007-10-23 | 2014-05-14 | 카이퍼 게엠베하 운트 코. 카게 | 기어 스테이지 |
JP5187119B2 (ja) * | 2008-10-10 | 2013-04-24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の操作レバー構造体 |
DE102009008576B4 (de) * | 2009-02-12 | 2012-01-05 | Keiper Gmbh & Co. Kg | Antriebseinrichtung |
JP5664468B2 (ja) * | 2011-06-13 | 2015-02-04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のサイドシールド構造 |
-
2013
- 2013-11-18 CN CN201380060369.5A patent/CN104780811B/zh active Active
- 2013-11-18 US US14/443,803 patent/US9630528B2/en active Active
- 2013-11-18 WO PCT/JP2013/081042 patent/WO201407738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630528B2 (en) | 2017-04-25 |
US20150306983A1 (en) | 2015-10-29 |
CN104780811A (zh) | 2015-07-15 |
WO2014077389A1 (ja) | 2014-05-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780811B (zh) | 操作杆、座椅装置和操作部结构 | |
CN102028600B (zh) | 椅子型按摩机 | |
CN104661870B (zh) | 车用座椅 | |
CN106724220B (zh) | 一种多功能折叠座椅 | |
US8047609B2 (en) | Infant rocking chair and driving device for driving the same | |
CN105667363B (zh) | 能翻转的车用座椅框架组件 | |
CN207972552U (zh) | 用于电动座椅的动力传输装置 | |
CN204106507U (zh) | 一种收纳式按摩椅 | |
CN106004605B (zh) | 一种自平衡桌板总成 | |
CN106585435B (zh) | 一种坐垫可上下升降、前后调节及折叠的司机座椅 | |
CN203449974U (zh) | 可调节座椅 | |
CN107864648A (zh) | 折叠桌 | |
CN108135771A (zh) | 按摩机构以及具备该按摩机构的椅子型按摩机 | |
CN107554366A (zh) | 悬挂装置 | |
US20120280539A1 (en) | Convertible furniture | |
CN107625323A (zh) | 一种用于办公椅底盘的托架驱动机构 | |
CN102860685B (zh) | 一种椅子 | |
CN110126745A (zh) | 可调式升降扶手箱 | |
CN109130966A (zh) | 具有解锁手柄的座椅以及车辆 | |
KR101583377B1 (ko) | 전동식 스윙침대 | |
CN106310591A (zh) | 角度可调节的跑步机 | |
CN106310590A (zh) | 角度可调节的跑步机 | |
CN207173362U (zh) | 汽车座椅连续调角器的间隙消除装置 | |
CN206826438U (zh) | 一种坐垫可上下升降、前后调节及折叠的司机座椅 | |
CN209719321U (zh) | 一种与座椅靠背联动的坐垫上下调节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EXSB |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