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17881B - 侧耳属(Pleurotus sp.)的新种及其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侧耳属(Pleurotus sp.)的新种及其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17881B
CN104717881B CN201280074964.XA CN201280074964A CN104717881B CN 104717881 B CN104717881 B CN 104717881B CN 201280074964 A CN201280074964 A CN 201280074964A CN 104717881 B CN104717881 B CN 1047178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ushroom
pleurotus
hybrid
ferulae lanzi
speci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7496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17881A (zh
Inventor
石川真梨子
稻富聪
大内谦二
奥竹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kut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okut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kuto Corp filed Critical Hokut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7178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178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178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178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14Fungi;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8/00Cultivation of mushroo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HNEW PLANTS OR NON-TRANSGENIC PROCESSES FOR OBTAINING THEM; PLANT REPRODUCTION BY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 A01H1/00Processes for modifying genotypes ;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associated natural traits
    • A01H1/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hybridisation; Artificial pollination ; Fertility
    • A01H1/021Methods of breeding using interspecific crosses, i.e. interspecies cross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HNEW PLANTS OR NON-TRANSGENIC PROCESSES FOR OBTAINING THEM; PLANT REPRODUCTION BY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 A01H15/00Fungi; Liche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14Fungi;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145Fungal isolat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otan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yc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Developmental Biology & Embry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opical Medicine & Parasit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Vir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Natural Medicines & Medicinal Plants (AREA)
  • Breeding Of Plants And Reproduction By Means Of Culturing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Mushroom Cultiv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在日本国内不会自然生长的杏鲍菇、elaeoselini、白阿魏侧耳及白灵菇与日本国内自然生长的平菇等侧耳属品种之间进行种间杂交而培育新种的方法及通过该方法得到的新种。通过使平菇与白阿魏侧耳、白灵菇或者阿魏侧耳杂交,得到能够进一步与杏鲍菇或elaeoselini等杂交的菌株,从而提供一种内含杏鲍菇的基因和平菇的基因的侧耳属的新种。

Description

侧耳属(Pleurotus sp.)的新种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多种侧耳属(Pleurotusspp.)制作新种的方法和其新种。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在日本国内自然生长的侧耳属的种(以下,称为国内种),已知有平菇(ヒラタケ,P.ostreatus(Jacq.:Fr.)Kummer)、桃红平菇(トキイロヒラタケ,P.salmoneostramineusL.Vass.)、榆黄蘑(タモギタケ,P.cornucopiae(Paulet)Rollandvar.citrinopileatus(Sing.)Ohira)、鲍鱼菇(クロアワビタケ,P.abalonusY.H.Han,K.M.Chen&S.Cheng)及凤尾菇(ウスヒラタケ,P.pulmonarius(Fr.)Quel.)等。其中,平菇作为特用林产物较受欢迎,但由于流通或在料理的过程中存在伞部容易破裂等缺点,从1989年左右开始,国内的生产量逐渐减少。
另一方面,作为在日本国内不会自然生长的侧耳属的种(以下,称为外国种),已知有杏鲍菇(エリンギ,P.eryngii(DC.:Fr.)Quel.)、白阿魏侧耳(ネブロデンシス,P.nebrodensis(DC.:Fr.)Quel.)、阿魏侧耳(フェルラ,P.eryngii(DC.:Fr.)Quel.var.ferulaeLanzi)、elaeoselini(エレオセリニ,P.eryngii(DC.:Fr.)Quel.var.elaeoselini)及白灵菇(バイリング,P.eryngii(DC.:Fr.)Quel.var.tuoliensisC.J.Mou)等(非专利文献1,非专利文献2),从1995年左右开始杏鲍菇在日本开始被生产销售,数年后白灵菇等也开始销售。其中,杏鲍菇成为畅销商品且国内的生产量增加。后续的白灵菇等由于与杏鲍菇相似等原因而无法开拓市场而产生新的市场,因此期待新品种的开发。
另外,在侧耳属中,最近确认到外国种中的种间的杂交(非专利文献2)。但是,没有国内种和外国种的杂交例,由于在系统进化树上也能够分类成其它组,因此,认为无法杂交(非专利文献2、非专利文献3)。因此,同时具有国内种和外国种两者特征的新种的开发仍未进行(专利文献1至6)。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0994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1004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2221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8-104380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7-37455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6-67930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G.Venturellaetal.Pleurotuseryngiivar.elaeoselinivar.nov.fromSicily,Mycotaxon,76,419-427(2000)
非专利文献2:G.Kawaietal.TaxonomicpositionofaChinesePleurotus"Bai-Ling-Gu":itbelongstoPleurotuseryngii(DC.:Fr.)Quel.andevolvedindependentlyinChina,Mycoscience,49,75-87(2008)
非专利文献3:D.Baoetal.Thebiologicalspeciesofoystermushroom(Pleurotusspp.)fromAsiabasedonmatingcompatibilitytests,JWoodSci,50,162-168(2004)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发现能够在国内种和外国种的种间进行杂交的组合,并提供一种同时具备国内种和外国种的特征的新种(种间杂种)和涉及培育该种间杂种方法的技术。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重复进行了潜心研究,结果成功地使国内种的平菇与外国种的白阿魏侧耳、白灵菇或阿魏侧耳进行杂交,提供一种可通过使杏鲍菇或elaeoselini等与该杂交株进行杂交来培育富有多样性的种间杂种的方法和通过该方法得到的新种(种间杂种)。
即,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述的发明为一种侧耳属的种间杂种的培育方法,其中,通过使白阿魏侧耳、白灵菇或阿魏侧耳中的任一种与平菇杂交,可由国内种的平菇与外国种进行杂交而得到的种间杂种。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所述的发明为通过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方法得到的种间杂种。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方法涉及一种侧耳属的种间杂种的培育方法,其包括:使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种间杂种与杏鲍菇或elaeoselini中的任一种杂交。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所述的发明为通过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方法得到的侧耳属的种间杂种。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涉及一种侧耳属的种间杂种培育方法,其包括:外国种的种间杂种与平菇进行交配,从而得到国内种的平菇与外国种形成的种间杂种,所述外国种是从外国种的白阿魏侧耳、白灵菇、阿魏侧耳、杏鲍菇或elaeoselini中任意选择两种,并使亲本的一者为白阿魏侧耳、白灵菇或阿魏侧耳中的任一种,通过在该2种间进行交配而得到的。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所述的发明为通过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方法得到的侧耳属的种间杂种。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所述的发明为本发明的第一、第三及第五方面所述的种间杂种的培育方法,其包括:使用以白阿魏侧耳、白灵菇、阿魏侧耳中的2种作为亲本进行杂交而得到的杂交株代替白阿魏侧耳、白灵菇、阿魏侧耳。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所述的方法为本发明的第三、第五及第七方面所述的种间杂种的培育方法,其中,使用杏鲍菇与elaeoselini的杂交株代替杏鲍菇或elaeoselini。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所述的发明为通过本发明的第七及第八方面所述的方法得到的国内种的平菇与外国种的种间杂种。
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所述的发明为将国内种的平菇与外国种的侧耳属的种间杂种接种于蘑菇栽培用培养基而培育蘑菇的栽培方法。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所述的发明为通过国内种的平菇与外国种的种间杂交得到的保藏号NITEBP-1378或NITEBP-1379的侧耳属的新种。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所述的发明为用蘑菇栽培用的培养基对通过国内种的平菇与外国种的种间杂交而得到的保藏号NITEBP-1378或NITEBP-1379的侧耳属的新种进行培养的方法。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制作国内种的平菇与外国种的种间杂种。因此,可制作目前不存在的混有平菇的基因和杏鲍菇的基因的新种。具体而言,以下对本申请发明的各个效果进行叙述。
本发明的第一及第二方面的发明通过能够将国内种的平菇和外国种中的白阿魏侧耳、白灵菇、阿魏侧耳进行杂交,可得到国内种与外国种的种间杂种,进而,外国种中无法与平菇杂交的种也可能与内含平菇基因的种进行杂交。而且,通过以往不存在的新种,可有助于开拓新市场。
本发明的第三及第四方面的发明由于能够使国内种的平菇与之前无法与其杂交的外国种的杏鲍菇或elaeoselini进行杂交,因此,能够将畅销的杏鲍菇的形质导入平菇、或将平菇的特征性形质引入杏鲍菇。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可得到能够开发外观近似于平菇但口味呈现杏鲍菇的味道、或者伞部的颜色为近似于平菇的颜色但形状为杏鲍菇那样的粗茎蘑菇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五至第九方面的发明在进行国内种的平菇与外国种进行杂交时,以外国种中能够杂交的模式制作外国种间的种间杂种,并使国内种的平菇与该制作的杂交株杂交,由此可开发出更多变异的种间杂种。可以得到如下效果,例如,可含有杂交亲本使用的各个种中特有的营养成分,或在平菇或外国种的各种内的杂交中可培育能够呈现以往无法呈现的色彩的品种等。
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发明可将使国内种的平菇与外国种杂交而得到的新种接种于蘑菇栽培用培养基而大量生产。由于可大量生产,因此可开拓新市场,也可期待经济的发展。
本发明的第十一及第十二方面的发明提供一种通过国内种与外国种的杂交得到的新种。即使不进行杂交也可生产种间杂种。
附图说明
图1为通过UPGMA方法表示国内种、外国种及按照本申请发明得到的保藏号NITEBP-1378和NITEBP-1379的系统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为了实施本发明所需要的外国种,由于市售有杏鲍菇、白灵菇、阿魏侧耳,因此获得容易。另一方面,虽然在日本难以获得elaeoselini或白阿魏侧耳,但能够从菌株的保存机关获得或从欧洲市场(意大利等)进口。另外,由于白灵菇多与白阿魏侧耳混淆,因此,在获得时需要注意。
根据本发明,可通过将侧耳属中的国内种的平菇与外国种的白灵菇、白阿魏侧耳或阿魏侧耳进行杂交而得到种间杂种。而且,通过进一步利用该种间杂种与其它的外国种杂交,可得到之前无法与平菇杂交的杏鲍菇等外国种的种间杂种。
另外,本发明通过制作混有国内种的平菇基因和外国种基因的新种,虽然可实现制作形质多样化的侧耳属的新种这样的目的,但为了实现该目的,在外国种和种间杂种的培育过程中,需要至少进行一次杂交,其能够得到通过国内种的平菇与外国种的白阿魏侧耳、白灵菇或阿魏侧耳进行杂交得到的效果、即与种间杂种所具备的能够与杏鲍菇等进行杂交的能力同等的效果。
例如,可以预先使白阿魏侧耳与白灵菇杂交,接着使该杂交株与平菇杂交,也可以预先使白阿魏侧耳与杏鲍菇杂交,接着使该杂交株与平菇杂交。此外,也可以使白阿魏侧耳与白灵菇杂交而得到杂交株,使该杂交株与平菇杂交而进一步得到杂交株后,使该杂交株与平菇杂交。可以在使平菇与白阿魏侧耳、白灵菇、或阿魏侧耳进行杂交之前在能够进行杂交的组合中重复进行几次杂交,也可以在使平菇与白阿魏侧耳、白灵菇或阿魏侧耳进行杂交之后重复进行几次其它的杂交。
对于平菇与外国种的种间杂种的制作,可使用育种技术领域中常规方法的杂交法进行。即采用以下方法。使孢子从作为亲本的蘑菇中落下,进行单孢子分离,在琼脂培养基上使单孢子发芽成菌丝,得到单核菌丝。然后,从作为其它亲本的蘑菇中也同样地得到单核菌丝,将两者的单核菌丝在琼脂培养基上对峙培养。培养进行时,杂交的菌丝形成菌簇。即,若分离观察到菌簇的菌丝,则可得到杂交株。此时,琼脂培养基只要使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等可在蘑菇的菌丝的培养中使用的琼脂培养基即可。
上述虽然对杂交方法进行了说明,但不一定采用杂交方法,也可利用细胞融合或基因导入等其它的生物技术。
所制作的种间杂种的栽培方法可利用侧耳属的蘑菇栽培的现有技术进行栽培。即,可应用平菇、杏鲍菇及白灵菇中所采用的栽培方法。
关于本发明的种间杂种的蘑菇栽培用的培养基,作为其培养基材料,可使用木屑、玉米穗轴、棉籽壳、椰子壳、稻秸、甜菜渣、大豆皮、大豆粉、玉米糁、麸子、米糠、大麦、小麦、大麦糠、燕麦、稻谷壳、玉米糠、玉米粉、玉米纤维、玉米壳、高梁、菜种粕、大豆油渣、芝麻油渣、咖啡渣、甘蔗渣或木薯淀粉等豆类、谷类或根菜类等各种草本类或木本类。此外,也可使用豆腐渣、烧酒酒糟、啤酒酒糟等食品加工中产生的渣滓。关于培养基材料的选择,虽然基本上可使用平菇、杏鲍菇及白灵菇所采用的培养基,但合并种间杂种的特征,在蘑菇栽培的技术领域中的通常的技术范围内有时需要些许的设计变更。
本发明的种间杂种的蘑菇栽培中使用的容器可使用蘑菇栽培用的瓶进行,但也可在蘑菇栽培用袋中进行栽培。在使用蘑菇栽培用的瓶的情况下,容易进行机械性作业,因此,在工业生产的栽培中适合使用蘑菇栽培用的瓶。
本发明的种间杂种的蘑菇栽培方法为如下方法:对上述培养基材料中任意选择的培养基材料进行搅拌后,添加水至水分率为60~70%左右,进一步搅拌并调整培养基,将该培养基填充在栽培用的瓶中,加热杀菌后,接种本发明的种间杂种的菌丝,接下来进行培养,然后进行萌发处理,使其进一步生长发育。
标准的培养管理如下所述。温度在20℃~23℃,优选在22℃下管理。湿度在80%~90%之间进行管理。换气以培养室的碳酸气体浓度不超过3000ppm的方式进行管理。培养室内保持黑暗。
标准的产生及生长发育管理如下所述。温度在14℃~15℃下进行管理。湿度在80%~90%下进行管理。对换气进行管理使得生长室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为750ppm以下。在生长及生长发育中以荧光灯照射100lx左右的光。
侧耳属的各种栽培管理只要在上述环境即可,但培养、萌发及生长发育天数等根据种类而不同。例如,关于培养天数,平菇为21天,杏鲍菇及elaeoselini为28天,白灵菇及阿魏侧耳为35天,白阿魏侧耳为42天。关于萌发及生长发育天数,平菇为9天,杏鲍菇、elaeoselini、白灵菇及阿魏侧耳为14天,白阿魏侧耳为18天。
在种间杂种的情况下,栽培的管理也根据制作的品种而不同,由于亲种的栽培条件的不同,栽培管理条件发生变化,因此,易于制作多个种间杂种并选择适于生长目标环境的种间杂种。例如,在要得到如平菇那样短周期的栽培周期的品种的情况下,预先将培养天数及生长发育天数设定在短周期,在上述标准的管理下进行蘑菇栽培,检测其是否具备目标形质,检测的结果,在实现目标的情况下,只要选择出实现了其目标的种间杂种即可。
另外,将作为使用平菇、白阿魏侧耳、杏鲍菇及elaeoselini并通过重复多次杂交而得到的能够以较短周期栽培的菌株例的2个菌株保藏于独立行政法人制品评价技术基盘机构专利微生物保藏中心(NPMD)。分别以NITEBP-1378、NITEBP-1379保藏。
利用以下实施例对本发明具体地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只要不脱离其主旨,则完全不限于以下的实施例。
实施例1
从国内种的平菇、桃红平菇、榆黄菇、鲍鱼菇及凤尾菇和外国种的杏鲍菇、白阿魏侧耳、阿魏侧耳、elaeoselini及白灵菇的各个侧耳属的蘑菇中进行单孢子分离,得到单核菌丝。将各个种内的各个单核菌丝进行对峙培养并观察其是否杂交,种内的单核菌丝分类成为4种交配型。
从4种交配型的各交配型中选择2株单核菌丝,各个种使用总计8株单核菌丝,以在种间可杂交的所有组合进行对峙培养,研究杂交成功与否。将其结果示于表1。在表1中,进行了杂交的组合以+表示,未进行杂交的组合以-表示。进而,将各个种间杂交相对于全部组合进行杂交的组合数设为杂交率,以百分率表示。
表1
接着,对白阿魏侧耳与平菇的杂交株进行栽培试验。
实施例2
使白阿魏侧耳与平菇进行杂交,任意地选择90株,在蘑菇栽培用的培养基上分别逐个接种该90株的菌丝,调查蘑菇的生长的状况。蘑菇的栽培如下进行。
关于蘑菇栽培方法。
蘑菇栽培用培养基使用杏鲍菇的生长良好的以下配合的培养基。以重量比玉米穗轴:豆皮:麸子:米糠为64:18:9:9的比例进行配合,搅拌后添加水调整为64%。
将蘑菇栽培用培养基填充于850ml的蘑菇栽培用瓶,按压培养基,并且从培养基上面中央朝向底部设置从上面贯穿至底部的孔,在瓶口嵌装上盖后,在118℃下进行15分钟杀菌。杀菌后的蘑菇栽培用瓶冷却至20℃后,接种白阿魏侧耳与平菇的杂交株的菌丝。然后,在温度22~23℃、湿度80~90%下培养21~42天,接下来进行刮菌,在温度14~15℃、湿度80~90%下进行6~10天生长处理,发芽后,在温度14~15℃、湿度80~90%下使其生长3~10天并收获。
关于平菇和白阿魏侧耳的杂交株的栽培结果,将其栽培特性或形态特性示于表2。
(1)关于培养天数,平菇标准的培养天数为21天,白阿魏侧耳的标准的培养天数为42天,但关于新种的杂交株,为18天~36天的周期,观察到偏差。
(2)关于生长发育天数(是指进行产生处理后到收获的期间),为9天~20天的周期,观察到偏差,可得到接近平菇的菌株、中间的菌株,接近白阿魏侧耳的菌株等。
(3)关于形态特性或口味,也能够得到近似于平菇的形态或味道的蘑菇、平菇与白灵菇的中间型、近似于白阿魏侧耳的蘑菇等各种各样的品种。
[表2]
实施例3
关于平菇与白阿魏侧耳的杂交株与杏鲍菇或elaeoselini的杂交,各自进行单孢子分离,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方法进行杂交。对其杂交结果示于表3。对表3中的数字而言,对各个种间杂交的全部组合中杂交的数目以100分率表示。通过将平菇和白阿魏侧耳杂交,可制作内含杏鲍菇或elaeoselini和平菇的基因的菌,使得也可以与杏鲍菇或elaeoselini进行杂交。
[表3]
杏鲍菇 elaeoselini
平菇与白阿魏侧耳的杂交株 34.4% 1.0%
实施例4
从平菇与白阿魏侧耳的杂交株中进行单孢子分离,另一方面,从杏鲍菇与elaeoselini的杂交株中进行单孢子分离,通过将两者的单核菌丝进行对峙培养来进行杂交,得到平菇和白阿魏侧耳的杂交株、与杏鲍菇和elaeoselini的杂交株的杂交株70株,与实施例2的蘑菇栽培方法同样地进行栽培。
关于平菇和白阿魏侧耳的杂交株、与杏鲍菇和elaeoselini的杂交株的杂交株的栽培结果,将其栽培特性或形态特性示于表4。
(1)培养天数为21日~36日,存在偏差。
(2)生长发育天数为10~14日。
(3)形态特征为伞部或茎部的形状等近似于平菇的颜色或形状,表现出近似于杏鲍菇的颜色或形状的形质的蘑菇或平菇和杏鲍菇的中间的蘑菇、与平菇或杏鲍菇相比更近似于白阿魏侧耳的蘑菇等多种多样。另外,关于颜色,参照RHS植物比色卡(RHScolourchart)。
[表4]
接着,对使用平菇、白灵菇、杏鲍菇及elaeoselini并通过重复多次杂交而得到的实用的菌株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5
在独立行政法人制品评价技术基盘机构专利微生物保藏中心(NPMD)作为NITEBP-1378及NITEBP-1379保藏的菌株是利用对峙培养对单核菌丝反复进行的杂交而得到的菌株,所述单核菌丝通过使用平菇、白阿魏侧耳、杏鲍菇、elaeoselini并对从任意选择的亲本品种中进行单孢子分离而得到的。具体而言如下所述。
对平菇与白灵菇杂交而得到杂交株的形态等进行检测,并选择1品种(设为杂交株1)。另一方面,对杏鲍菇与elaeoselini杂交而得到杂交株的形态等进行检测并选择1品种(设为杂交株2)。接着,使杂交株1与杂交株2杂交而得到杂交株,检测形态等并选择1品种(设为杂交株3)。使杂交株3与平菇杂交而得到杂交株,检测形态等并选择1品种(设为杂交株4)。使杂交株4与杏鲍菇杂交而得到杂交株,检测形态等并选择1品种(设为杂交株5)。使杂交株5与平菇杂交而得到杂交株,检测形态等并选择1品种(设为杂交株6)。使杂交株5与杂交株6杂交而得到杂交株,检测形态等并从该杂交株中选择2菌株保藏于独立行政法人制品评价技术基盘机构专利微生物保藏中心(NPMD),保藏号为NITEBP-1378及NITEBP-1379。
接着,关于所保藏的各个菌株的微生物学的各形质在各种琼脂培养基中的培养例示于以下。
实施例6
将保藏号NITEBP-1378和保藏号NITEBP-1379的菌株分别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中进行前培养,用穿孔器穿孔成直径5.0mm,接种于下述的各培养基进行暗培养。
保藏号NITEBP-1378的结果
(1)在麦芽提取物琼脂培养基中的生长发育状态(25℃)
第6天的菌落直径为23.5mm,菌丛的颜色为白色。菌丛的密度极稀薄,与杏鲍菇及平菇相比程度相同。气生菌丝的量少,比杏鲍菇稍少,与平菇相比程度相同。
(2)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中的生长发育状态(25℃)
第6天的菌落直径为42.5mm,菌丛的颜色为白色。菌丛的密度较密,与杏鲍菇及平菇相比为程度相同。气生菌丝的量较多,比杏鲍菇及平菇稍多。
(3)在沙氏琼脂培养基中的生长发育状态(25℃)
第6天的菌落直径为22.3mm,菌丛的颜色为白色。菌丛的密度较密,与杏鲍菇及平菇相比程度相同。气生菌丝的量较多,与杏鲍菇相比程度相同,比平菇稍多。
(4)在合成毛霉菌属琼脂培养基中的生长发育状态(25℃)
第6天的菌落直径为17.1mm,菌丛的颜色为白色。菌丛的密度较密,与杏鲍菇及平菇相比程度相同,比平菇更密。气生菌丝的量较少,与杏鲍菇相比程度相同,比平菇稍多。
(5)在YpSs琼脂培养基中的生长发育状态(25℃)
第6天的菌落直径为49.4mm,菌丛的颜色为白色。菌丛的密度较密,与杏鲍菇及平菇相比程度相同。气生菌丝的量为中等程度,与杏鲍菇相比程度相同,比平菇少。
(6)在察-多二氏琼脂培养基(Czapk-Doxagar)中的生长发育状态(25℃)
第6天的菌落直径为32.9mm,菌丛的颜色为白色。菌丛的密度极稀薄,比杏鲍菇密,与平菇相比程度相同。气生菌丝的量较少,与杏鲍菇及平菇相比为相同程度。
(7)在燕麦琼脂培养基中的生长发育状态(25℃)
第6天的菌落直径为59.2mm,菌丛的颜色为白色。菌丛的密度较密,与杏鲍菇及平菇相比程度相同。气生菌丝的量为中等程度,与杏鲍菇相比程度相同,比平菇少。
(8)在酚氧化酶检测培养中的生长发育状态(25℃)
在添加有0.5%单宁酸的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中,在培养第6天菌丝未生长,且显示未存活症状,并且接种源的周边培养基稍微发生褐色变化。杏鲍菇、平菇也显示同样的结果。
在添加有0.5%没食子酸的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中,在培养第6天菌丝未生长,接种源的周边培养基发生褐色变化。接下来继续培养,结果菌丝存活,在接种后第9天,菌落的直径为24.2mm。菌丛的颜色为白色。菌丛的密度较密,与杏鲍菇相比程度相同。气生菌丝的量较少,与杏鲍菇相比程度相同。另一方面,就平菇而言,未发现菌丝的存活及生长,仅发现接种源的周边培养基的褐色变化。
(9)最适生长温度: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中接种直径5mm的菌丝片,在25℃下进行2天前培养后,在各温度下分别进行培养。测定6天后生长的菌落半径,结果最适生长温度为28℃左右。另外,在5℃下菌丝几乎不会生长,在34℃下生长显著变差。
(10)最适生长pH:将PD液体培养基25ml灭菌后,用盐酸或氢氧化钾将pH无菌地在pH3.0~10.0的范围按每0.5进行调整。然后,接种直径5mm的菌丝片,进行15天静置培养后,测定各干燥重量,结果最适生长pH为6.0左右。另外,本菌株的生长在pH4.5~9.0的范围良好。
保藏号NITEBP-1379的结果
(1)在麦芽提取物琼脂培养基中的生长发育状态(25℃)
第6天的菌落直径为49.0mm,菌丛的颜色为白色。菌丛的密度极稀薄,与杏鲍菇及平菇程度相同。气生菌丝的量少,比杏鲍菇稍少,与平菇相比程度相同。
(2)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中的生长发育状态(25℃)
第6天的菌落直径为61.2mm,菌丛的颜色为白色。菌丛的密度较密,与杏鲍菇及平菇相比程度相同。气生菌丝的量较多,比杏鲍菇及平菇稍多。
(3)在沙氏琼脂培养基中的生长发育状态(25℃)
第6天的菌落直径为39.8mm,菌丛的颜色为白色。菌丛的密度较密,与杏鲍菇及平菇相比程度相同。气生菌丝的量较多,与杏鲍菇相比程度相同,比平菇稍多。
(4)在合成毛霉菌属琼脂培养基中的生长发育状态(25℃)
第6天的菌落直径为19.5mm,菌丛的颜色为白色。菌丛的密度极为稀薄,比杏鲍菇稀薄,与平菇程度相当。气生菌丝的量为中等程度,比杏鲍菇多,比平菇稍少。
(5)在YpSs琼脂培养基中的生长发育状态(25℃)
第6天的菌落直径为63.5mm,菌丛的颜色为白色。菌丛的密度较密,与杏鲍菇及平菇程度相同。气生菌丝的量为中等程度,与杏鲍菇相比程度相同,比平菇少。
(6)在察多二氏琼脂培养基中的生长发育状态(25℃)
第6天的菌落直径为60.4mm,菌丛的颜色为白色。菌丛的密度极稀薄,比杏鲍菇密,与平菇相比为相同程度。气生菌丝的量较少,与杏鲍菇及平菇相比程度相同。
(7)在燕麦琼脂培养基中的生长发育状态(25℃)
第6天的菌落直径为75.6mm,菌丛的颜色为白色。菌丛的密度较密,与杏鲍菇及平菇程度相同。气生菌丝的量为中等程度,与杏鲍菇相比程度相同,比平菇少。
(8)在酚氧化酶检测培养中的生长发育状态(25℃)
在添加有0.5%单宁酸的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中,在培养第6天菌丝未生长,且显示未存活症状,并且接种源的周边培养基稍微发生褐色变化。杏鲍菇、平菇也显示同样的结果。
在添加有0.5%没食子酸的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中,在培养第6天菌丝未生长,接种源的周边培养基发生褐色变化。接下来继续培养,结果菌丝存活,在接种后第9天,菌落的直径为8.0mm。菌丛的颜色为白色。菌丛的密度较密,与杏鲍菇相比程度相同。另外,气生菌丝的量较少,与杏鲍菇相比程度相同。另一方面,在平菇中未发现菌丝的存活及生长,仅发现接种源的周边培养基的褐色变化。
(9)最适生长温度: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中接种直径5mm的菌丝片,在25℃下进行2天的前培养后,在各温度下分别进行培养。测定6天后生长的菌落半径,结果最适生长温度为28℃左右。另外,在5℃下菌丝几乎不会生长,在34℃下生长显著变差。
(10)最适生长pH:对PD液体培养基25ml进行灭菌后,用盐酸或氢氧化钾将pH无菌地在pH3.0~10.0的范围按每0.5进行调整。然后,接种直径5mm的菌丝片,进行15天静置培养后,测定各干燥重量,结果最适生长pH为6.5左右。另外,本菌株的生长在pH4.5~9.0的范围良好。
实施例7
将保藏号NITEBP-1378和保藏号NITEBP-1379通过与实施例2的蘑菇栽培方法同样的方法使蘑菇生长。关于其栽培结果,将栽培特性或形态特性示于表5。伞部的颜色或茎部的形状等与杏鲍菇相比,更近似于平菇的形状。另外,关于颜色,参照RHS植物比色卡。
[表5]
实施例8
对平菇、白阿魏侧耳、杏鲍菇、elaeoselini、种间杂种保藏号NITEBP-1378及种间杂种保藏号NITEBP-1379分别调查ITS区域的碱基序列并进行了比较。
(1)ITS区域的碱基序列的确定
将PDA平板培养基中培养的平菇、杏鲍菇、elaeoselini、白阿魏侧耳、NITEBP-1378及NITEBP-1379的6菌株的菌丝体分别进行集菌,使用DNA提取试剂盒“PlantGeno-DNA-Template(TaKaRa公司)”从冷冻干燥的蘑菇中分别提取DNA。将提取的各个DNA作为模板,通过ITS1(5’-TCCGTAGGTGAACCTGCGG)及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的引物采用PCR(polymerasechainreaction)法对核糖体DNA的内部转录间隔区(以下称为ITS区)进行扩增,提纯得到的PCR产物,进行测序而确定碱基序列。测序委托株式会社Bex,并通过使用ABIPrism3130GeneticAnalyzer(AppliedBiosystemsJapan)的染料终止法(ダイターミネーター法)进行。
(2)遗传特性的分析
基于上述6菌株的各个ITS区的碱基序列,使用MEGA(5.05)程序以Kimura2-parameter计算进化距离,将通过UPGMA法得到的分子进化学的关系示于图1。此时,引导指令(boot-strapping)的值为1000。
基于该结果,进行本实施例中使用的蘑菇的最终鉴定,结果NITEBP-1378与侧耳属的蘑菇“杏鲍菇(P.eryngii)”的序列的同源性最高,NITEBP-1379与“杏鲍菇(P.eryngii)”和“平菇(P.ostreatus)”这2个序列的同源性高。由此明确NITEBP-1379兼具平菇和杏鲍菇两者的基因。另一方面,NITEBP-1378在ITS区域中与杏鲍菇近似,但根据实施例7的结果,蘑菇的形状与杏鲍菇相比,更近似于平菇,综合地进行考察,可以判断混有平菇和杏鲍菇的形质。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在农业及食品领域中,对于新种蘑菇的生长及提供、利用新种蘑菇的加工品的提供、利用新种蘑菇的菜单的提供方面等有用。
保藏号
MH006403NITEBP-1378
MH006404NITEBP-1379
受理机关填写栏
国际事务局填写栏
0-5 该表被国际事务局受理的日期
0-5-1 有权限的职员

Claims (12)

1.一种侧耳属的种间杂种的培育方法,其包括:杂交亲本的一者选择平菇(P.ostreatus(Jacq.:Fr.)Kummer),杂交亲本的另一者选择白阿魏侧耳(P.nebrodensis(DC.:Fr.)Quel.)、白灵菇(P.eryngii(DC.:Fr.)Quel.var.tuoliensisC.J.Mou)或阿魏侧耳(P.eryngii(DC.:Fr.)Quel.var.ferulaeLanzi)中的任一种,在两者之间通过能够交配的单核菌丝间进行杂交。
2.一种侧耳属的种间杂种,其是在如下的两者之间通过能够交配的单核菌丝间进行杂交而得到的:
杂交亲本的一者选择平菇,杂交亲本的另一者选择白阿魏侧耳、白灵菇或阿魏侧耳中的任一种。
3.一种侧耳属的种间杂种的培育方法,其包括:杂交亲本的一者选择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耳属的种间杂种,杂交亲本的另一者选择杏鲍菇(P.eryngii(DC.:Fr.)Quel.)或elaeoselini(P.eryngii(DC.:Fr.)Quel.var.elaeoselini)中的任一种,在两者之间通过能够交配的单核菌丝间进行杂交。
4.一种侧耳属的种间杂种,其是在如下的两者之间通过能够交配的单核菌丝间进行杂交而得到的:
杂交亲本的一者选择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耳属的种间杂种,杂交亲本的另一者选择杏鲍菇或elaeoselini中的任一种。
5.一种侧耳属的种间杂种培育方法,其包括:从白阿魏侧耳、白灵菇、阿魏侧耳、杏鲍菇或elaeoselini中任意选择两种,并使亲本的一者为白阿魏侧耳、白灵菇、或阿魏侧耳而得到杂交株,使该杂交株与平菇之间通过能够交配的单核菌丝间进行杂交。
6.一种侧耳属的种间杂种,其是通过使杂交株与平菇之间通过能够交配的单核菌丝间进行杂交而得到的,所述杂交株是从白阿魏侧耳、白灵菇、阿魏侧耳、杏鲍菇或elaeoselini中任意选择两种,并使亲本的一者为白阿魏侧耳、白灵菇或阿魏侧耳而得到的。
7.根据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耳属的种间杂种的培育方法,其包括:使用白阿魏侧耳、白灵菇或阿魏侧耳中的2种作为亲本,并在所述2种之间通过能够交配的单核菌丝间进行杂交而得到的杂交株代替白阿魏侧耳、白灵菇或阿魏侧耳。
8.根据权利要求3、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耳属的种间杂种的培育方法,其中,使用杏鲍菇与elaeoselini之间通过能够交配的单核菌丝间进行杂交而得到的杂交株代替杏鲍菇或elaeoselini。
9.一种侧耳属的种间杂种,其通过权利要求7或权利要求8的方法得到。
10.一种侧耳属的种间杂种的栽培方法,其包括:将权利要求2、权利要求4、权利要求6或权利要求9所述的侧耳属的种间杂种接种于蘑菇栽培用的培养基而使蘑菇生长。
11.一种侧耳属的种间杂种(Pleurotussp.),其对应的保藏编号为NITEBP-1378或NITEBP-1379,其通过使用平菇、白阿魏侧耳、杏鲍菇及elaeoselini作为亲本而得到。
12.一种侧耳属的种间杂种(Pleurotussp.)的栽培方法,其包括:将侧耳属的种间杂种,其对应的保藏编号为NITEBP-1378或NITEBP-1379接种于蘑菇栽培用的培养基并使其生长。
CN201280074964.XA 2012-07-31 2012-12-10 侧耳属(Pleurotus sp.)的新种及其制作方法 Active CN1047178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69032A JP5595453B2 (ja) 2012-07-31 2012-07-31 ヒラタケ属(Pleurotussp.)の新種及びその作出方法
JP2012-169032 2012-07-31
PCT/JP2012/007868 WO2014020653A1 (ja) 2012-07-31 2012-12-10 ヒラタケ属(Pleurotus sp.)の新種及びその作出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17881A CN104717881A (zh) 2015-06-17
CN104717881B true CN104717881B (zh) 2016-04-20

Family

ID=500273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4964.XA Active CN104717881B (zh) 2012-07-31 2012-12-10 侧耳属(Pleurotus sp.)的新种及其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10131869B2 (zh)
JP (1) JP5595453B2 (zh)
KR (1) KR101840262B1 (zh)
CN (1) CN104717881B (zh)
CA (1) CA2878902C (zh)
HK (1) HK1208778A1 (zh)
SG (1) SG11201500736RA (zh)
TW (1) TWI496885B (zh)
WO (1) WO201402065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39639B (zh) * 2022-08-17 2022-11-22 云南菌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银耳液体菌种短周期生产方法及银耳液体菌种的应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36597A (zh) * 2009-03-18 2010-09-22 西南科技大学 红侧耳灰白色变异新菌株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77969B2 (ja) * 1994-07-18 2009-12-02 ホクト株式会社 子実層非形成菌株の育種方法
JP2006067930A (ja) 2004-09-03 2006-03-16 Asahimatsu Shokuhin Kk 新品種きのこ及びその交配株の作製方法並びに新品種きのことその交配株
JP5106837B2 (ja) * 2006-11-28 2012-12-26 旭松食品株式会社 実用バイリング・エリンギ交配株
JP2009240241A (ja) 2008-03-31 2009-10-22 Unitika Ltd ヒラタケ新菌株及びその人工栽培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36597A (zh) * 2009-03-18 2010-09-22 西南科技大学 红侧耳灰白色变异新菌株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The biological species of oyster mushrooms (Pleurotus spp.) from Asia based on mating compatibility tests;Dapeng Bao等;《The Japan Wood Research Society》;20040430;第50卷(第2期);162-168 *
侧耳属种间原生物质体融合与杂交育种;郭建春;《长沙水电师院自然科学学报》;19940831;第9卷(第3期);306-314 *
侧耳属种间有性杂交研究;陈忠纯等;《食用菌学报》;19980630;第5卷(第2期);8-1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17881A (zh) 2015-06-17
TWI496885B (zh) 2015-08-21
WO2014020653A1 (ja) 2014-02-06
KR20150039744A (ko) 2015-04-13
CA2878902C (en) 2016-11-29
CA2878902A1 (en) 2014-02-06
SG11201500736RA (en) 2015-05-28
US20150296735A1 (en) 2015-10-22
HK1208778A1 (zh) 2016-03-18
US10131869B2 (en) 2018-11-20
TW201410144A (zh) 2014-03-16
KR101840262B1 (ko) 2018-03-21
JP2014027881A (ja) 2014-02-13
JP5595453B2 (ja) 2014-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13513B (zh) 一种白灵菇品种及菌种生产和栽培方法
CN103327805B (zh) 香菇菌株gna01
CN103875452B (zh) 西藏浅棕色双孢蘑菇菌株及其子实体栽培方法
KR101056952B1 (ko) 단목재배를 이용한 검은비늘버섯의 대량생산방법
CN102396346A (zh) 一种猴头菇
CN104585059A (zh) 一种阿魏菇及其栽培方法
CN101731098A (zh) 金针菇多孢自交育种方法
CN107641600A (zh) 适于低温出菇的平菇jk02菌株及其栽培方法和应用
CN104717881B (zh) 侧耳属(Pleurotus sp.)的新种及其制作方法
Kumara et al. Improvement of strains of two oyster mushroom cultivars using duel culture technique
CN102986536A (zh) 一种毛柄金钱菌菌株及制备方法
CN103004465A (zh) 一种鸡腿菇菌株及制备方法
CN102986537A (zh) 金福菇菌株kjh-3及制备方法
CN113444650B (zh) 一株肺形侧耳菌及其应用
KR102479468B1 (ko) 재배기간 단축 병재배 가능 표고버섯 균주 bl48(kacc93342p)
CN106434381B (zh) 纯白真姬菇菌株及其分子标记、特异性引物对和应用
CN108770593A (zh) 一种紫丁香蘑菌株及其子实体栽培方法
KR100886749B1 (ko) 생육촉진 기능을 가지는 슈도모나스속 p7014 균주 및 이를 이용한 버섯 속성 재배방법
Neves et al. Physiological and genetic variability of commercial isolates of culinary-medicinal mushroom Agaricus brasiliensis S. Wasser et al.(Agaricomycetideae) cultivated in Brazil
Yan et al. Preliminary research of the RAPD 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breeding of the edible basidiomycete 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KR102499480B1 (ko) 갈색 느티만가닥버섯과 공동재배가 가능한 백색 느티만가닥버섯 신균주 bw80(kacc93351p)
CN115093976B (zh) 一株白玉菇ZHSjg-byg及其栽培方法
CN115918438B (zh) 黑木耳新品种的栽培方法
CN114145179B (zh) 一种白色肺形侧耳及其栽培方法
CN117025403A (zh) 一种纯白金针菇菌株及其应用和选育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0877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20877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