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09737A - 供送装置以及图像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供送装置以及图像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709737A CN104709737A CN201410497625.3A CN201410497625A CN104709737A CN 104709737 A CN104709737 A CN 104709737A CN 201410497625 A CN201410497625 A CN 201410497625A CN 104709737 A CN104709737 A CN 10470973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eed roller
- pair
- rotatable parts
- roller
- fe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02—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using friction forces between articles and separator
- B65H3/06—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 B65H3/0684—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on moving support, e.g. pivoting, for bringing the roller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 into contact with the pi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02—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using friction forces between articles and separator
- B65H3/06—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 B65H3/0661—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for separating inclined-stacked articles with separator rollers above the stack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02—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using friction forces between articles and separator
- B65H3/06—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 B65H3/0669—Driving devices there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44—Simultaneously, alternately, or selectively 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two or more pi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46—Supplementary devices or measures to assist separation or prevent double feed
- B65H3/52—Friction retainers acting on under or rear side of article being separated
- B65H3/5207—Non-driven retainers, e.g. movable retainers being moved by the motion of the article
- B65H3/5215—Non-driven retainers, e.g. movable retainers being moved by the motion of the article the retainers positioned under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the top of the pile
- B65H3/5223—Retainers of the pad-type, e.g. friction pa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46—Supplementary devices or measures to assist separation or prevent double feed
- B65H3/56—Elements, e.g. scrapers, fingers, needles, brushes, acting on separated article or on edge of the pi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65H5/06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between rollers or bal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65H5/068—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between one or more rollers or balls and stationary pressing, supporting or guiding el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40—Details of frames, housings or mountings of the whol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46—Table apparatu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3/00—Power transmission; Driving means
- B65H2403/40—Toothed gearings
- B65H2403/42—Spur gear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3/00—Power transmission; Driving means
- B65H2403/70—Clutches; Couplings
- B65H2403/73—Couplings
- B65H2403/732—Torque limi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2—Rollers with at least an active member on peripher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2—Rollers with at least an active member on periphery
- B65H2404/121—Rollers with at least an active member on periphery articulated around axis parallel to roller axi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2—Rollers with at least an active member on periphery
- B65H2404/122—Rollers with at least an active member on periphery rotated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roller axi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5—Roller assembly, particular roller arrangement
- B65H2404/152—Arrangement of roller on a movable fram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5—Roller assembly, particular roller arrangement
- B65H2404/152—Arrangement of roller on a movable frame
- B65H2404/1521—Arrangement of roller on a movable frame rotating, pivoting or oscillating around an axis, e.g. parallel to the roller axi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0—Other elements in 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1—Longitudinally-extending strips, tubes, plates, or wires
- B65H2404/611—Longitudinally-extending strips, tubes, plates, or wires arranged to form a channel
- B65H2404/6111—Longitudinally-extending strips, tubes, plates, or wires arranged to form a channel and shaped for curvilinear transport path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70—Other elements in edg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e.g. registering, orientating, guiding devices
- B65H2404/72—Stops, gauge pins, e.g. stationary
- B65H2404/725—Stops, gauge pins, e.g. stationary retractab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3—Front, i.e. portion adjacent to the feeding / delivering side
- B65H2405/1136—Front, i.e. portion adjacent to the feeding / delivering side inclined, i.e. forming an angle different from 90 with the botto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2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on edge
- B65H2405/2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212—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end suppor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30—Other features of supports for sheets
- B65H2405/32—Supports for sheets partially insertable - extractable, e.g. upon sliding movement, drawer
- B65H2405/324—Supports for sheets partially insertable - extractable, e.g. upon sliding movement, drawer between operative position and non operative posi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20—Location in space
- B65H2511/21—Ang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3/00—Dynamic entities; Timing aspects
- B65H2513/40—Movement
- B65H2513/41—Direction of movement
- B65H2513/412—Direction of rotation of motor powering the handling devi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种供送装置以及图像记录装置,能降低供送辊所包含的异物向片材的附着。具备:供送辊(75),对由旁路托盘(71)的平面(45)所支撑的记录纸(S)进行供送;供送臂(76),能转动并将供送辊支撑为可旋转;驱动传递机构(79),将旋转驱动力向供送辊传递;转动部件(30),与供送辊连接,通过旋转驱动力的赋予而在比供送辊更向平面侧突出的第一位置和相对于平面比供送辊更退避的第二位置间转动。供送辊通过正转的旋转驱动力的赋予而沿供送记录纸的旋转朝向旋转,通过反转的旋转驱动力的赋予而沿与上述旋转朝向相反朝向旋转。转动部件通过正转的旋转驱动力的赋予而向第二位置转动,通过反转的旋转驱动力的赋予而向第一位置转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对由支撑部所支撑的片材进行供送的供送装置、以及具备该供送装置的图像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具有支撑片材的支撑部并将由支撑部所支撑的片材供送到图像记录装置等的供送装置。在这种供送装置中,也具备对将多枚叠层的状态的片材进行支撑的支撑部。在该情况下,供送辊与由支撑部所支撑的片材中最上位置的片材抵接,将该最上位置的片材朝着目的地供送(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391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为了将所抵接的片材切实地进行供送,作为供送辊的材质较多的情况下使用三元乙丙橡胶(EPDM)等橡胶。因此,若供送辊和片材始终抵接,则供送辊中所使用的橡胶中包含的油分等异物会在片材上附着。其结果为,存在如下问题:在该片材中的附着有异物的区域不能够记录图像,即使能够记录图像,该区域中画质也会劣化。
对此,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供纸装置中,希望通过减小供送辊的向片材的抵接力而解决上述问题。然而,供送辊与片材始终抵接这一情况并没有改变,虽然也许能够减轻所附着的异物,但是上述问题依然会发生,因此要求进一步的改善。
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供送装置中,为了对供送辊和片材始终抵接时供送辊中所使用的橡胶中包含的油分等异物会附着于片材那样的问题进行防止,考虑了将供送辊抬起而使得从片材分离的结构。作为这种结构的一例,本申请的申请人设计了将经由力矩限制器从驱动源传递旋转驱动力的供送辊或者将来自驱动源的旋转驱动力向供送辊传递的齿轮等连接的转动部件。
根据该结构,从驱动源由旋转驱动力使供送辊沿一旋转方向旋转从而使得转动部件沿预定的方向转动,通过该转动部件与片材抵接从而将供送辊从片材抬起。即,使供送辊从片材分离。另外,由来自驱动源的旋转驱动力使供送辊沿与一旋转方向相反的逆旋转方向旋转从而使转动部件沿与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该转动部件从片材分离,从而使得供送辊与片材抵接。之后,利用力矩限制器将向转动部件传递的旋转驱动力切断并且使向供送辊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继续,由此供送片材。
从在将供送辊抬起的状态下与由支撑部所支撑的片材抵接、以及有必要利用来自驱动源的较少的旋转驱动力将供送辊抬起等理由考虑,上述那样的转动部件是比金属更轻的树脂制。
另外,供送装置中,在由支撑部支撑的片材的位置对准的基准是与片材的供送朝向正交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的情况下,作为最为优选结构可以列举以下的那样的结构。即,如下结构:将一对供送辊左右均等地配置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具有一对侧板的转动部件配置在一对供送辊之间,进而从外部被驱动传递而与供送辊一体地旋转的辊齿轮配置在转动部件的一对侧板之间。并且,力矩限制器由转动部件、辊齿轮、压缩螺旋弹簧、毛毡构成。
然而,上述结构的情况下,由于具有一对侧板的转动部件是树脂制,因此存在因压缩螺旋弹簧的作用力而使得一对侧板向外侧即供送辊侧扩展的忧虑。于是,压缩螺旋弹簧会伸长,转动部件和辊齿轮之间的压接力会变弱。其结果为,从辊齿轮向转动部件传递的旋转驱动力会减少,转动部件有可能变得不能够将供送辊抬起。
在具备上述那样的转动部件的供送装置中,存在将供送辊沿与供送朝向正交的方向配置成一对的结构。并且,上述结构中,在从转动部件与片材抵接的部分(以下,称作抵接部分)到各供送辊的距离相互不同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以下的那样的问题。
即,抵接部分对由支撑部所支撑的片材进行按压,片材沿该按压方向而变得挠曲。挠曲后的片材以从上述抵接部分离的位置的程度成为从支撑部浮起后的状态。由此,若供送辊在片材挠曲后的状态下沿上述逆旋转方向旋转,则片材最初与从上述抵接部分离后的位置的一方的供送辊抵接,之后与位于距离上述抵接部分较近的位置的一方的供送辊抵接。于是,由支撑部所支撑的片材在一对供送辊中,有可能首先与一方的供送辊抵接、斜行。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降低供送辊所包含的异物向片材的附着的机构。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易的结构维持转动部件的位置的机构。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具备能够抬起供送辊的转动部件的结构中能够防止或者降低片材的斜行的机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涉及的供送装置具备:支撑部,支撑片材;供送辊,供送由所述支撑部所支撑的片材;臂,在一个端部将所述供送辊支撑为能够旋转,能够以另一个端部作为转动轴进行转动;驱动源,进行正转以及反转;驱动传递部,将所述驱动源的旋转驱动力向所述供送辊传递;转动部件,与所述供送辊或者所述臂连接,从所述驱动传递部赋予旋转驱动力而转动;第一限制部,与所述转动部件抵接,在比所述供送辊更向所述支撑部侧突出的第一位置限制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以及第二限制部,与所述转动部件抵接,在相对于所述支撑部比所述供送辊更退避的第二位置限制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当从所述驱动源向所述供送辊赋予正转的旋转驱动力时,所述供送辊沿供送片材的旋转朝向旋转,当从所述驱动源向所述供送辊赋予反转的旋转驱动力时,所述供送辊沿与所述旋转朝向相反的朝向旋转,当从所述驱动源向所述转动部件赋予正转的旋转驱动力时,所述转动部件沿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的朝向转动,当从所述驱动源向所述转动部件赋予反转的旋转驱动力时,所述转动部件沿从所述第二位置到所述第一位置的朝向转动。
根据本结构,对由支撑部所支撑的片材进行供送时,对供送辊以及转动部件赋予正转的旋转驱动力。由此,转动部件转动到第二位置,因此供送辊与片材抵接。并且,供送辊供送片材。另一方面,在不进行片材的供送的情况下,在供送辊以及转动部件赋予反转的旋转驱动力。由此,转动部件转动到第一位置。该转动的过程中,臂以及供送辊被转动部件抬起。其结果为,供送辊从由支撑部所支撑的片材分离。由此,在供送片材的时刻以外,能够使供送辊从片材分离。
另外,转动部件从用于使供送辊旋转的驱动源赋予旋转驱动力,能够以利用该驱动源的正转以及反转使供送辊相对于片材接触分离的方式转动。因此,不需要用于使转动部件动作的专用的驱动源。
本发明所涉及的供送装置还具备:力矩限制器,设置在所述驱动传递部与所述转动部件之间,从所述驱动传递部向所述转动部件传递旋转驱动力,并且当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被所述第一限制部或所述第二限制部限制时,切断从所述驱动传递部向所述转动部件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
根据本结构,能够以简易的结构实现如下那样的结构:即在转动部件位于第一限制部以及第二限制部之间时使供送辊旋转并且使转动部件转动,另一方面,若进行转动的转动部件到达第一限制部或者第二限制部则使供送辊旋转而不使转动部件转动。
所述驱动传递部具备由所述臂所支撑且相互啮合的齿轮排。所述力矩限制器设置于构成所述齿轮排的齿轮和所述转动部件之间。
根据本结构,被配置在齿轮排由臂所支撑、即齿轮排和臂接近的位置。由此,能够将齿轮排的配置空间和臂的配置空间做成一个部位。其结果为,能够减小驱动传递部以及臂的配置所需要的空间。
所述驱动传递部具备安装于所述供送辊的旋转轴并以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辊齿轮。所述辊齿轮具备沿其轴线延伸的凹部。所述力矩限制器具备配置于所述凹部内且将所述辊齿轮向所述转动部件侧施力的压缩螺旋弹簧。
根据本结构,由于将压缩螺旋弹簧配置于辊齿轮的凹部内,因此能够较小地维持压缩螺旋弹簧的配置空间,并能够使用较长的压缩螺旋弹簧。其结果为,能够减小作用力相对于转动部件、辊齿轮等部件的尺寸误差、压缩螺旋弹簧的伸缩量的变化量。另外,由于将压缩螺旋弹簧配置于辊齿轮的凹部内,因此能够减小压缩螺旋弹簧的配置所需要的空间。
所述驱动传递部具备安装于所述供送辊的旋转轴并以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辊齿轮。所述供送辊的旋转轴和所述辊齿轮通过相互具有周向的间隙的键以及键槽而嵌合。所述力矩限制器设置于所述辊齿轮以及所述转动部件之间。
根据本结构,由于在供送辊的旋转轴和辊齿轮之间设置有间隙,因此供送辊的旋转开始以该间隙的量相对于辊齿轮的旋转开始而延迟。另一方面,转动部件与辊齿轮的旋转开始同时开始转动。由此,能够使供送辊的旋转开始相对于转动部件的转动开始而延迟。其结果为,能够在转动部件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后,开始供送辊的旋转。另外,能够在转动部件从第二位置转动到第一位置后开始供送辊的旋转。其结果为,能够防止由被赋予了反转的旋转驱动力后的供送辊的旋转所引起的记录纸的逆向供送。
在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前端设置以与所述供送辊的旋转轴相同的方向为旋转轴而旋转的滚轮。
根据本结构,在转动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滚轮与由支撑部所支撑的片材抵接。因此,能够减小在转动部件和片材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其结果为,能够降低转动部件在滚轮与片材抵接的状态下发生转动时该片材与转动部件一起移动的可能性。另外,能够降低与转动部件抵接的片材因某种原因而移动时转动部件与进行移动的片材一起转动的可能性。
所述转动部件以所述供送辊的旋转轴为中心而转动
根据本结构,由于能够使转动部件的转动轴和供送辊的旋转轴共同化,因此能够使供送装置的构造简单化。另外,由于转动部件的转动轴距离与片材的抵接位置较近,因此能够缩短从转动部件的转动轴到转动前端的长度。其结果为,能够减小从转动部件的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的转动时为了将臂以及供送辊抬起所需要的力矩。
所述转动部件具备:肋,在所述第一位置突出到比所述供送辊更靠片材的供送朝向上游侧且从该突出的位置向所述供送辊以及所述支撑部之间延伸。
根据本结构,在转动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为了向支撑部载置而向支撑部插入的片材与肋接触的可能性比与供送辊接触的可能性高。因此,能够降低片材与供送辊接触从而将片材折弯的可能性。另外,由于片材难于与供送辊接触,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这些片材的插入。
所述支撑部是手动托盘,该手动托盘可转动地设置在该装置的侧壁,在转动前端比转动基端更靠上方的第三位置以及所述转动前端比该第三位置更从所述侧壁分离的第四位置之间转动,在所述第四位置支撑片材。
所述那样的手动托盘中,通常,片材以倾斜的状态由支撑部所支撑。因此,优选为,从支撑部的相反侧始终对片材进行按压。可是,若片材与供送辊始终抵接,则会产生所述那样的异物的附着的问题。本结构中,仅在供送时片材与供送辊抵接,在非供送时与转动部件抵接。因此,能够从支撑部的相反侧始终按压片材。
本发明所涉及的供送装置具有:支撑部,支撑片材;一对供送辊,沿供送朝向供送由所述由支撑部所支撑的片材;臂,在一个端部将所述一对供送辊支撑为可旋转,并能够以另一个端部为转动轴进行转动;辊齿轮,在所述一对供送辊之间安装于所述供送辊的旋转轴,能够以该旋转轴为中心而旋转;树脂制的一对侧板,配置在所述一对供送辊的各供送辊和所述辊齿轮之间能够以所述供送辊的旋转轴为中心而转动;和树脂制的连接板,将该一对侧板的一部分彼此连接。并且还具备:转动体,具有从该连接板朝着所述供送辊的径向外侧而突出的突出部;摩擦部件,配置于所述辊齿轮以及所述一对侧板的至少一方之间;弹性体,配置于所述一对侧板和所述辊齿轮之间,且将所述辊齿轮向所述摩擦部件侧施力;和金属制夹持部件,对所述一对侧板进行夹持。
根据本结构,由于金属制夹持部件夹持一对侧板,因此能够利用金属制夹持部件对由弹性体将辊齿轮向摩擦部件侧施力而引起的一对侧板的向供送辊侧的扩张进行限制。另外,能够使将金属制夹持部件和侧板合计后的厚度比仅以树脂制的侧板对由所述作用力引起的向供送辊侧的扩张进行限制的情况下的该侧板的厚度更小。
所述弹性体是压缩螺旋弹簧。所述辊齿轮具有沿所述旋转轴的轴线而延伸的凹部。所述压缩螺旋弹簧配置于所述凹部内。
根据本结构,由于将压缩螺旋弹簧配置于辊齿轮的凹部内,因此与将压缩螺旋弹簧配置于侧板和辊齿轮之间相比,能够使用较长的压缩螺旋弹簧。其结果为,能够减小作用力相对于侧板、辊齿轮等部件的尺寸误差、压缩螺旋弹簧的伸缩量的变化量。另外,由于将压缩螺旋弹簧配置于辊齿轮的凹部内,因此能够减小压缩螺旋弹簧的配置所需要的空间。
所述臂的一个端部配置于所述一对侧板和所述一对供送辊之间。
在是不具备金属制夹持部件的结构的情况下,侧板有可能因为由弹性体将辊齿轮向摩擦部件侧施力而引起的向供送辊侧的扩张而与臂的一个端部接触。并且,由此,转动体的旋转驱动力有可能会减少。可是,根据本结构,如所述(1)所示,由于利用金属制夹持部件对一对侧板的向供送辊侧的扩张进行限制,因此能够防止侧板向臂的一个端部接触。
<结构I>
本发明所涉及的供送装置具备:支撑部,支撑片材;一对供送辊,在共同的旋转轴的轴向上相互空出间隔而配置,并供送由所述支撑部所支撑的片;臂,在一个端部将所述供送辊支撑为可旋转,并能够以另一个端部为转动轴而转动;驱动源,进行正转以及反转;驱动传递部,将所述驱动源的旋转驱动力向所述供送辊传递;转动部件,与所述供送辊或者所述臂连接,从所述驱动传递部赋予旋转驱动力而转动;第一限制部,与所述转动部件抵接,在比所述供送辊更向所述支撑部侧突出的第一位置对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进行限制;第二限制部,与所述转动部件抵接,在相对于所述支撑部比所述供送辊更退避的第二位置对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进行限制;以及力矩限制器,设置于所述驱动传递部以及所述转动部件之间且从所述驱动传递部向所述转动部件传递旋转驱动力,并且若利用所述第一限制部或者所述第二限制部限制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则将从所述驱动传递部向所述转动部件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切断。若从所述驱动源赋予正转的旋转驱动力,则所述供送辊沿对片材进行供送的旋转朝向旋转,若从所述驱动源赋予反转的旋转驱动力,则所述供送辊沿与所述旋转朝向相反朝向而旋转。若从所述驱动源赋予正转的旋转驱动力,则所述转动部件沿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的朝向转动,若从所述驱动源赋予反转的旋转驱动力,则所述转动部件沿从所述第二位置到所述第一位置的朝向转动。所述转动部件具备设置于该转动部件的转动前端侧且在所述第一位置能够与所述支撑部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上配置于距离所述一对供送辊分别等距离的中间位置。
根据本结构,作为转动部件中与片材抵接的部分的抵接部在供送辊的旋转轴的轴向上距离一对供送辊分别等距离地配置。由此,在转动部件处于第一位置且抵接部与片材抵接而使得该片材处于挠曲的状态下,在驱动源正转的情况下,片材与一对供送辊的双方实质上同时抵接。因此,能够防止或者降低片材的斜行。
<结构II>
本发明所涉及的供送装置具备:支撑部,支撑片材;一对供送辊,在共同的旋转轴的轴向上相互空出间隔而配置,供送由所述支撑部所支撑的片材;臂,在一个端部将所述供送辊支撑为可旋转,并能够以另一个端部为转动轴进行转动;驱动源,进行正转以及反转;驱动传递部,将所述驱动源的旋转驱动力向所述供送辊传递;转动部件,与所述供送辊或者所述臂连接,从所述驱动传递部赋予旋转驱动力而转动;第一限制部,与所述转动部件抵接,在比所述供送辊更向所述支撑部侧突出的第一位置对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进行限制;第二限制部,与所述转动部件抵接,在相对于所述支撑部比所述供送辊更退避的第二位置对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进行限制;以及力矩限制器,设置于所述驱动传递部以及所述转动部件之间且从所述驱动传递部向所述转动部件传递旋转驱动力,并且若利用所述第一限制部或者所述第二限制部限制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则将从所述驱动传递部向所述转动部件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切断。若从所述驱动源赋予正转的旋转驱动力,则所述供送辊沿对片材进行供送的旋转朝向旋转,若从所述驱动源赋予反转的旋转驱动力,则所述供送辊沿与所述旋转朝向相反朝向而旋转。若从所述驱动源赋予正转的旋转驱动力,则所述转动部件沿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的朝向转动,若从所述驱动源赋予反转的旋转驱动力,则所述转动部件沿从所述第二位置到所述第一位置的朝向转动。所述转动部件具备一对抵接部,该一对抵接部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上相互空出间隔而配置并设置于该转动部件的转动前端侧从而在所述第一位置能够与所述支撑部抵接,所述一对供送辊以及所述一对抵接部相对于与所述旋转轴的轴向正交的正交面沿所述旋转轴的轴向对称而配置。
根据本结构,一对供送辊以及一对抵接部相对于同一正交面沿旋转轴的轴向对称而配置。因此,一对抵接部分别和一对供送辊的各供送辊的旋转轴的轴向的距离变得相同。因此,达到与所述<结构I>同样的效果。另外,由于配置于两个部位的抵接部相对于支撑部按压片材,因此能够减小片材的挠曲。
<结构III>
所述一对抵接部的一方配置在所述一对供送辊的另一方相对于所述一对供送辊的一方的相反侧。所述一对抵接部的另一方配置在所述一对供送辊的一方相对于所述一对供送辊的另一方的相反侧。
通常,供送辊并非完全地固定于臂。即,供送辊的位置相对于臂并非始终处于相同位置,因所谓的微细的间隙、松动而倾斜。由此,即使臂发生了倾斜,一对供送辊的双方也能够与片材实质地同时抵接。另一方面,转动部件相对于供送辊的旋转轴而被定位。由此,能够将转动部件的抵接部的旋转中心和供送辊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维持为一定。该结果为,在转动部件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转动之初,抵接部相对于片材从抵接的状态向分离的状态变化时,一对供送辊能够相对于片材实质上同时抵接。根据本结构,一对抵接部在旋转轴的轴向上配置于一对供送辊的外侧。由此,一对抵接部能够在轴向上在供送辊的外侧压靠片材,因此即使在供送辊的外侧产生了片材的挠曲(变形、上浮),也能够降低供送辊与片材的挠曲发生接触的可能性。
<结构IV>
所述一对抵接部配置于所述一对供送辊之间。
根据本结构,由于一对抵接部配置于一对供送辊之间,因此能够缩短抵接部间的距离。由此,由于从驱动传递部到一对抵接部的距离变近,因此一对抵接部间的扭转减少。即,一对抵接部相对于转动部件的转动的追随性变高。其结果为,能够减小对供送辊与片材抵接的定时所施加的影响。即,能够防止或降低片材的斜行。
所述转动部件具备:一对突部,配置于所述中间位置相对于所述一对供送辊的各供送辊的相反侧并向该转动部件的转动前端侧延伸。在所述转动部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所述一对突部突出到比所述供送辊更靠所述支撑部侧且相对于所述支撑部比所述一对抵接部更退避。
根据本结构,将一对抵接部配置于一对供送辊之间并且将两个突部配置于旋转轴的轴向上一对供送辊的外侧。由此,能够达到所述<结构I>或者<结构IV>的效果,也能够达到所述结构<III>的效果。
所述抵接部具备以沿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的轴线为中心而旋转的滚轮。
根据本结构,在转动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滚轮与由支撑部所支撑的片材抵接。因此,能够减小在转动部件和片材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其结果为,在滚轮与片材抵接的状态下转动部件转动的情况下,能够降低该片材与转动部件一起移动的可能性。另外,能够降低在与转动部件抵接的片材因某种原因而移动时转动部件与移动的片材一起转动的可能性。
本发明也能够作为具备所述供送装置和在利用所述供送辊而供送的片材上记录图像的记录部的图像记录装置而理解。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供送片材的时间以外使供送辊从片材分离,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供送辊中所包含的异物的向片材的附着。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配置金属制夹持部件而以简易的结构维持转动体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在具备能够抬起供送辊的转动部件的结构中,能够防止片材的斜行。
附图说明
图1是可动部186为立起状态的复合机10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对打印机部11的内部构造进行表示的纵剖视图。
图3是对打印机部的内部构造示意性地进行表示的纵剖视图。
图4是对可动部186为倒伏状态的旁路托盘71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5是将可动部186拆除后的状态的复合机10的后表面侧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供送装置70的主视图。
图7是图6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供送装置70的立体图。
图9是供送臂76的周边部的立体图。
图10(A)是转动部件30以及辊齿轮49的立体图,图10(B)是图10(A)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供送臂76的周边部的主视图。
图12是对图6的XII-XII剖视图中下侧导向部件97周边部进行表示的图,在(A)中示出了移动部件64的抵接部件117处于退避位置的状态,在(B)中示出了移动部件64的抵接部件117处于突出位置的状态。
图13是图6的XIII-XIII剖视图,在(A)中示出了转动部件30处于第一位置且移动部件64的抵接部件117处于突出位置的状态,在(B)中示出了转动部件30处于第一位置且移动部件64的抵接部件117处于退避位置的状态,在(C)中示出了转动部件30处于第二位置且移动部件64的抵接部件117处于退避位置的状态。
图14是对旁路托盘71和供送臂76和转动部件30示意性地进行表示的右视图,在(A)中示出了转动部件30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在(B)中示出了转动部件30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
图15是对供送辊75周边部示意性地进行表示的主视图,在(A)中示出了变形例8的结构,在(B)中示出了变形例9的结构。
图16是对变形例10中的转动部件30处于第一位置时的供送辊75周边部示意性进行表示的主视图。
图17是对变形例11中的旁路托盘71、供送辊75、和转动部件30示意性地进行表示的右视图,在(A)中示出了转动部件30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在(B)中示出了转动部件30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机10进行说明。另外,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不过是本发明的一例,在不对本发明的主旨进行变更的范围内,不用说也能够对实施方式进行适当变更。另外,以下的说明中,将从箭头的起点朝着终点的趋势表达为朝向,把将箭头的起点和终点连接的线上的来往表达为方向。另外,以下的说明中,以将复合机10设置于能够使用的状态(图1的状态)为基准对定义上下方向7,将设置开口13的侧作为近前侧(前面)而定义前后方向8,从近前侧(前面)观察复合机10而定义左右方向9。
[复合机10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复合机10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具备利用喷墨记录方式在记录纸S等的片材上记录图像的打印机部11。复合机10具有传真功能以及打印功能等的各种的功能。
打印机部11具有在前面形成有开口13的框体14。另外,能够对各种尺寸的记录纸S进行容纳的供送托盘20以及排出托盘21能够从开口13沿前后方向8插拔。框体14的底面与设置复合机10的载置面抵接。
如图2所示,打印机部11具备:从供送托盘20供送记录纸S的供送部15、在记录纸S上记录图像的记录部24、第一传送辊对59、以及第二传送辊对180等。
如图1所示,在打印机部11的上方设置扫描仪部12。扫描仪部12的框体16的前后方向8以及左右方向9的尺寸与打印机部11的框体14相同。因此,打印机部11的框体14以及扫描仪部12的框体16成为一体,形成复合机10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外形。扫描仪部12是平板扫描仪。另外,平板扫描仪的构造是公知的,因此这里省略详细的说明。另外,在扫描仪部12,也可以设置将多枚的原稿按每1枚进行分离而传送的自动原稿传送装置(ADF)。
[打印机部11]
以下,对打印机部11的详细的构造进行说明。打印机部11是图像记录装置的一例。
[供送托盘20]
图1以及图2所示的供送托盘20具有具备前后方向8以及左右方向9的长度比上下方向7的长度长的外形且上表面开放的箱型的形状。在供送托盘20的上表面前侧设置排出托盘21。供送托盘20能够由支撑面对例如从基于日本工业标准的A4尺寸到用于照相记录的L版等的大小各种各样的尺寸的记录纸S进行支撑,从而能够对记录纸S进行容纳。供送托盘20能够装拆自如地安装在通往框体14的开口13的内部空间。该供送托盘20能够通过开口13相对于框体14沿前后方向8进退。
[供送部15]
如图2所示,供送部15具备供送辊25、供送臂26、驱动传递机构27以及分离衬垫181。供送部15设置在供送托盘20的上方且记录部24的下方。供送辊25由供送臂26的前端部轴支撑为可旋转。供送臂26以设置于基端部的转动轴28为中心而沿箭头29的方向转动。由此,供送辊25能够相对于供送托盘20的支撑面抵接以及分离。因此,在对记录纸S进行容纳并将供送托盘20安装于框体14内时,供送辊25能够与容纳于供送托盘20的记录纸S抵接。在将未容纳有记录纸S的供送托盘20安装于框体14内时,在供送辊25与供送托盘20的支撑面抵接的位置设置有分离衬垫181。分离衬垫181由具有相对于记录纸S比供送托盘20的支撑面的摩擦系数大的摩擦系数的材料形成。
将电动机(未图示)的驱动力通过驱动传递机构27传递到供送辊25。驱动传递机构27利用环形带,将传递到转动轴28的旋转向供送辊25的轴传递。供送辊25在与支撑在供送托盘20的支撑面上的记录纸S中的最上侧的记录纸S抵接的状态进行旋转,从而将该记录纸S向传送路径65供送。在将记录纸S向传送路径65供送时,记录纸S的前端与设置于供送托盘20的前后方向8的后侧的分离部件197抵接。其结果为,仅最上侧的记录纸S从下侧的记录纸S分离而被传送。并且,比最上侧的记录纸S靠下侧的记录纸S不被最上侧的记录纸S拖拽地容纳在供送托盘20内而被原样保持。
[传送路径65]
如图2所示,设置于框体14的内部空间的传送路径65以从供送托盘20的后侧向上方U形回转的方式弯曲而延伸,并且进而从打印机部11的后侧向前侧弯折后,进而朝着前侧大致笔直地延伸而到达排出托盘21。传送路径65大致分为U形回转的弯曲路65A和笔直的直线路65B。
弯曲路65A由隔着记录纸S能够通过的空间而相对的外侧导向部件18、内侧导向部件19、以及导向部件31等所规定。直线路65B由隔着记录纸S能够通过的空间而相对的记录部24和压盘42、以及导向部件34和导向部件33等所规定。
利用供送托盘20的供送辊25沿传送路径65所供送的记录纸S沿着弯曲路65A从下方朝着上方而使传送朝向17反转,并沿着直线路65B不使传送朝向17反转地从后方朝着前方传送。
外侧导向部件18是沿着弯曲路65A传送记录纸S时构成外侧的引导面的部件。内侧导向部件19是沿着弯曲路65A传送记录纸S时构成内侧的引导面的部件。另外,各引导面可以由一个面构成,也可以作为多个肋的前端面的组而构成。
导向部件31在第一传送辊对59的正上游(后侧)中配置于内侧导向部件19的上方。外侧导向部件18以及导向部件31也是对后述的旁路路径182进行规定的部件。
[后表面盖22]
如图2所示,后表面盖22是对外侧导向部件18进行支撑而构成框体14的后表面的一部分的部件。后表面盖22在下侧的左右两端相对于框体14可转动地被轴支撑。后表面盖22绕着下侧的沿左右方向9的转动轴以上侧后朝向倒伏的方式进行转动,从而将传送路径65的一部分以及后述的旁路路径182的一部分向框体14的外方开放(露出)。
外侧导向部件18与后表面盖22同样也在下侧的左右两端相对于框体14可转动地被轴支撑。在后表面盖22以向后朝向倒伏的方式转动的状态下,外侧导向部件18也能够绕着下侧的沿左右方向9的转动轴以上侧向后朝向倒伏的方式转动。通过外侧导向部件18以向后朝向倒伏的方式转动,从而使弯曲路65A的至少一部分开放(露出)。如图2所示,若将后表面盖22以成为立起状态的方式关闭,则外侧导向部件18由后表面盖22从后方支撑而维持于立起状态,与内侧导向部件19相对而对弯曲路65A的一部分进行规定。
[第一传送辊对59以及第二传送辊对180]
如图2所示,在沿着传送路径65的记录纸S的传送朝向17中的记录部24的上游侧设置第一传送辊对59。第一传送辊对59具有第一传送辊60和夹送辊61。同样,在传送朝向17中的记录部24的下游侧设置第二传送辊对180。第二传送辊对180具有第二传送辊62和齿盘辊63。第一传送辊60以及第二传送辊62通过传递电动机(未图示)的旋转而旋转。第一传送辊对59以及第二传送辊对180在构成各自的各辊之间夹持记录纸S的状态下,通过使得第一传送辊60以及第二传送辊62旋转,而将记录纸S沿传送路径65向传送朝向17。
[记录部24]
如图2所示,在第一传送辊对59和第二传送辊对180之间设置记录部24。记录部24具备托架40和记录头39。托架40由设置于压盘42的后侧以及前侧的导轨43、44沿左右方向9可往复运动地所支撑。在导轨44设置公知的带机构。托架40与带机构的环形带连接,通过环形带的转动而沿导轨43、44在左右方向9往复运动。托架40和记录头39与压盘42隔着空间而相对时,托架40、记录头39、以及压盘42对直线路65B的一部分进行规定。
记录头39安装于托架40。在记录头39的下表面形成多个喷嘴38。在记录头39从墨盒(未图示)供给墨汁。记录头39从多个喷嘴38使墨汁为微小的墨滴而选择性地喷出。托架40向左右方向9移动时,从喷嘴38对由压盘42支撑的记录纸S喷出墨滴。喷出的墨滴附着于压盘42上的记录纸S,从而在记录纸S上记录图像。
[旁路路径182]
如图2所示,在框体14的后表面中后表面盖22的上方设置开口184。在框体14的内部形成从开口184向第一传送辊对59延伸的旁路路径182。旁路路径182是在框体14的内部从前后方向8的后方向前方朝着斜下方朝着而延伸的路径。旁路路径182由导向部件31、外侧导向部件18以及后表面盖22等所规定。导向部件31是在沿着旁路路径182传送记录纸S时,构成上侧的引导面的部件。外侧导向部件18以及后表面盖22是沿着旁路路径182传送记录纸S时构成下侧的引导面的部件。传送路径65的弯曲路65A以及直线路65B均配置于比旁路路径182更靠下方。外侧导向部件18以及后表面盖22以上侧向后朝向倒伏的方式转动,从而使传送路径65的一部分和旁路路径182的一部分一并在框体14的外方开放(露出)。
容纳于后述的旁路托盘71的记录纸S沿着旁路路径182而被向斜下方引导。该记录纸S沿着传送路径65的直线路65B而被引导,通过第一传送辊对59而被传送。该记录纸S进而通过记录部24进行图像记录,并被向排出托盘21排出。如此,容纳于旁路托盘71的记录纸S沿着大致直线形状的路径(记录纸S的表面和背面在上下方向7中不反转的路径)而被传送。
[供送装置70]
打印机部11具备供送装置70。供送装置70由旁路托盘71、供送部72构成。如图3所示,供送部72具备供送辊75(本发明的供送辊的一例)、供送臂76(本发明的臂的一例)、供送用电动机78、驱动传递机构79、和转动部件30。
[旁路托盘71]
如图1以及图5所示,旁路托盘71设置于复合机10的后表面侧。旁路托盘71与供送托盘20独立而对记录纸S进行容纳。
如图1以及图4所示,在扫描仪部12的框体16的后表面侧,以对开口184(参照图2)进行覆盖的方式设置向下方延伸的固定部185。固定部185构成旁路托盘71的传送朝向17下游侧的一部分。如图4所示,在固定部185的上侧,可动部186相对于固定部185沿箭头80、82的方向可转动地设置。通过固定部185以及可动部186构成旁路托盘71。
如图5所示,在固定部185的上表面形成沿左右方向9而延伸的狭缝形状的开口187。在旁路托盘71形成从该开口187通至旁路路径182(参照图2)的通路。如图4所示,在固定部185设置具有支撑面188的支撑部件189。支撑面188向斜下方延伸到旁路路径182(参照图2)。支撑部件189的下端形成对沿着旁路路径182而传送的记录纸S进行引导的导向面的一部分。
如图4所示,在支撑部件189的上端侧且支撑面188的上方设置可旋转地对供送臂76的转动轴66(参照图7)进行支撑的加强部件183。转动轴66构成驱动传递机构79的一部分,从供送用电动机78(参照图3)传递旋转驱动力而进行旋转。以后详细地对驱动传递机构79进行说明。
在转动轴66可转动地支撑供送臂76。即,供送臂76绕转动轴66转动自如。在该供送臂76的转动前端侧可旋转地支撑供送辊75。供送臂76从转动轴66朝着支撑部件189的支撑面188向下方延展。供送臂76配置于固定部185中的左右方向9的中央。以后详细地对供送臂76的结构进行说明。
供送辊75由转动轴66和多个齿轮48C、48D、48E、49(参照图7)连接。转动轴66的旋转通过多个齿轮48C、48D、48E、49传递到供送辊75,供送辊75进行旋转。供送辊75以与在旁路托盘71的支撑面188上支撑的记录纸S中最上侧的记录纸S抵接的状态进行旋转,从而将该最上侧的记录纸S沿旁路路径182(参照图2)沿供送朝向87(参照图3、图7)供送。比该最上侧的记录纸S更靠下侧的记录纸S由后述的下侧导向部件97的分离部件132所整理,不被最上侧的记录纸S所拖拽地保持在旁路托盘71。如此,由供送辊75、转动轴66、以及供送臂76等构成的供送部72配置于框体14的外侧且支撑面188的上方的空间。以后对供送辊75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4以及图7所示,在固定部185的上侧相对于固定部185可转动地设置可动部186。可动部186能够在如图1所示沿上下方向7立起的立起状态和如图4所示相对于上下方向7倾斜的倒伏状态之间转动。
所谓立起状态,是为了使框体14的后表面侧中的用于可动部186的空间缩小的状态,是旁路托盘71的不使用状态。处于立起状态的可动部186的后表面与框体14的后表面大致平行。立起状态的可动部186中,转动前端位于比转动基端更靠上方。所谓倒伏状态,是通过将可动部186朝着框体14的外侧而向斜上方倾斜而使倾斜的支撑面188、193实质地为一个平面的状态,是旁路托盘71的可使用状态。倒伏状态的可动部186中,转动前端从比转动基端更靠框体14的后表面分离。能够由用户任意地进行操作从而选择使可动部186为立起状态或倒伏状态。
如图4所示,在可动部186的左右方向9的两侧设置侧壁190、191。侧壁190、191对固定部185的左右方向9的两侧的一部分进行覆盖。设置于固定部185的左右方向9的右侧的驱动传递机构79由可动部186的侧壁190所覆盖。
如图4所示,遍及可动部186的侧壁190、191之间设置支撑部件192。倒伏状态下,设置于支撑部件192的上表面的支撑面193与支撑面188实质上构成同一平面。即,可动部186处于倒伏状态的旁路托盘71中,由支撑部件189的支撑面188以及支撑部件192的支撑面193形成的平面45对记录纸S进行支撑。即,支撑部件189、192是本发明的支撑部的一例。另外,在可动部186处于立起状态时,支撑面193相对于复合机10的载置面正交,即成为沿上下方向7以及左右方向9的状态。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载置复合机10的载置面是沿左右方向9和前后方向8而扩展的面。这里,所谓‘实质上一个平面(同一平面)’是指即使在两个面之间稍微存在台阶,也使所支撑的记录纸S不挠曲弯折的平面,即,以利用后述的分离部件132发挥稳定后的分离性能的方式支撑记录纸S的平面。
如图4所示,在支撑部件192上设置一对侧向导轨194。一对侧向导轨194沿左右方向9分离而设置,向比支撑面193更靠上方突出。侧向导轨194具有沿旁路托盘71的供送朝向87而延展的导向面195。在对支撑面193上的记录纸S进行传送时,记录纸S的沿着供送朝向87的端缘由导向面195所引导。
侧向导轨194具有沿着支撑部件192的支撑面193的支撑面196。即,侧向导轨194呈导向面195和支撑面196相正交的略L字形状。虽然支撑面196与支撑面193间稍微存在台阶,但是实质上构成同一平面,对支撑面188、193以及记录纸S进行支撑。一对侧向导轨194沿左右方向9而分离的距离是可变的。由此,能够利用侧向导轨194的导向面195对由支撑面193、196所支撑的各种各样的尺寸的记录纸S的端缘进行引导。
[供送辊75以及供送臂76]
如图7所示,供送辊75与固定部185的支撑面188相对而配置。
如图8所示,供送辊75的旋转轴83沿左右方向9延伸。供送辊75在左右方向9空出间隔而设置两个。即,供送装置70具备一对供送辊75。并且,一对供送辊75在作为共同的旋转轴的旋转轴83的轴向即左右方向9中相互空出间隔而配置。
如图9所示,供送臂76具有从一个端部朝着供送朝向87(参照图3、图7)的上游侧、且沿从平面45分离的朝向而延伸的一对侧板111、和将一对侧板111连接的连接板112。
一对供送辊75中右侧的供送辊75在右侧的侧板111的一个端部可旋转被支撑。一对供送辊75中左侧的供送辊75在左侧的侧板111的一个端部可旋转地被支撑。
如图8所示,一对侧板111的供送朝向87的上游端部即供送臂76的另一个端部可旋转地支撑在设置于第二驱动传递部36的转动轴66。由此,供送臂76能够以转动轴66为中心转动。换言之,供送臂76能够以另一个端部为转动轴转动。其结果为,供送辊75能够相对于由平面45或者该平面45所支撑的记录纸S抵接以及分离。
供送臂76和转动轴66由扭簧(未图示)所连接。由此,如图7所示,供送臂76利用扭簧沿箭头67的朝向即向旁路托盘71的平面45侧施力。另外,对供送臂76沿箭头67的朝向施力的结构,不限于具备扭簧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在供送臂76的前侧配置将一端与供送臂76连接且将另一端与打印机部11的机壳连接的螺旋弹簧。该结构则也能够利用螺旋弹簧对供送臂76沿箭头67的朝向施力。
[下侧导向部件97]
如图7所示,下侧导向部件97设置于比旁路托盘71的支撑部件189更靠供送朝向87下游侧。下侧导向部件97的上表面69相对于支撑面188(平面45)倾斜。下侧导向部件97的上表面69位于上下方向7中与开口184(参照图2)大致同等的高度。
若利用供送辊75开始记录纸S的向供送朝向87的供送,则下侧导向部件97将所抵接的记录纸S的前端沿上表面69引导。在下侧导向部件97的上表面69的左右方向9的中央部设置分离部件132,该分离部件132具有从上表面69向上方突出且沿前后方向8排列的多个齿(参照图7、图8)。通过这些齿将由旁路托盘71所支撑的多枚的记录纸S的前端进行整理。另外,即使在多枚的记录纸S的前端通过供送辊75而沿上表面69被引导的情况下,分离部件132也将多枚的记录纸S中与供送辊75抵接的最上位置的记录纸S从其他的记录纸S分离。其结果为,供送辊75仅将最上位置的记录纸S向旁路路径182供送。
如图8所示,在下侧导向部件97的上表面69设置沿前后方向8而延伸的一对凹部86。凹部86在左右方向9中分别设置于分离部件132的右方以及左方。即,分离部件132配置于一对凹部86的左右方向9中的大致中央。后述的移动部件64配置于凹部86。如图12所示,凹部86由底面84、第一侧面122、以及第二侧面123所规定。
[驱动传递机构79]
在打印机部11设置正转以及反转的供送用电动机78(参照图3)。另外,如图3、图8所示,在打印机部11设置多个齿轮啮合而成的驱动传递机构79。不过,图3中,将第三驱动传递部37中的转动轴50以下的结构省略。另外,图8中,将第一驱动传递部35中的齿轮47A以下的结构省略。因供送用电动机78正转以及反转而产生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驱动传递机构79而传递到供送辊75以及移动部件64。
如图3、图8所示,驱动传递机构79具备第一驱动传递部35、第二驱动传递部36、第三驱动传递部37、和中间齿轮46。
如图8所示,第一驱动传递部35配置于比旁路托盘71(参照图5)以及下侧导向部件97更靠左右方向9中右方。如图3所示,第一驱动传递部35具有五个齿轮47A、47B、47C、47D、和47E。四个齿轮47A、47B、47C、47D构成相互啮合的齿轮排。配置于该齿轮排的一端的齿轮47A与安装于供送用电动机78的旋转轴52的驱动齿轮53啮合。
齿轮47D、47E配置于上述齿轮排的另一端。齿轮47D、47E在推力方向排列而配置且以相同旋转轴为中心而一体地旋转。齿轮47D与齿轮47C啮合。齿轮47E与中间齿轮46啮合。由此,第一驱动传递部35从供送用电动机78向中间齿轮46传递旋转驱动力。
如图8所示,第二驱动传递部36具备五个齿轮48A~48E、辊齿轮49、和转动轴66。齿轮48A、48B相互啮合。转动轴66从比旁路托盘71以及下侧导向部件97更靠右方到旁路托盘71以及下侧导向部件97的左右方向9中的大致中央部,沿着左右方向9而延伸设置。齿轮48A与中间齿轮46啮合。齿轮48B与转动轴66的右端部连接,能够与转动轴66一体地旋转,且能够与转动轴66独立地旋转。另外,齿轮48B和转动轴66的连接留作后述。
齿轮48C~48E构成相互啮合的齿轮排。配置于该齿轮排的一端的齿轮48C安装于转动轴66的左端部,与转动轴66一体地旋转。配置于该齿轮排的另一端的齿轮48E与辊齿轮49啮合。齿轮48D、48E由供送臂76可旋转地支撑。即,第二驱动传递部36具备由供送臂76所支撑且相互啮合的齿轮排。辊齿轮49在一对供送辊75之间安装于供送辊75的旋转轴83,能够以旋转轴83为中心而与旋转轴83一体地旋转。
由此,第二驱动传递部36从中间齿轮46向供送辊75传递旋转驱动力。经由第二驱动传递部36从供送用电动机78传递了正转的旋转驱动力的供送辊75以将由旁路托盘71的平面45所支撑的记录纸S沿供送朝向87进行供送的方式旋转。
如图10所示,辊齿轮49具备沿着作为该辊子齿轮49的轴线方向的左右方向9而延伸的凹部54。凹部54由辊齿轮49的内侧面55以及底面110所规定。后述的压缩螺旋弹簧114配置于凹部54内。在与辊齿轮49中的底面110相对的面形成开口56。另外,在辊齿轮49的底面110形成比开口56更小径的开口57。供送辊75的旋转轴83通过开口56、57而将辊齿轮49贯通。
如图8所示,在转动轴66的右端部设置沿转动轴66的径向突出的键73。另外,在齿轮48B的中心部设置能够插通转动轴66的贯通孔。并且,在该贯通孔中的与键73对应的位置,设置能够与键73嵌合的大致扇形形状的键槽74。在齿轮48B的周向中,比键73的周向的长度更长地设计键槽74的圆弧的长度。由此,如果在齿轮48B的旋转时键槽74与键73不抵接,则齿轮48B相对于转动轴66空转,因此转动轴66不旋转,直到键槽74与键73抵接。换言之,如果在转动轴66的旋转时键73与键槽74不抵接,则转动轴66相对于齿轮48B空转,因此齿轮48B不旋转,直至键73与键槽74抵接。另一方面,如果在齿轮48B的旋转时键槽74与键73抵接且键槽74按压键73,则转动轴66与齿轮48B一体地旋转。换言之,如果在转动轴66的旋转时键73与键槽74抵接且键73按压键槽74,则齿轮48B与转动轴66一体地旋转。由此,第二驱动传递部36在键73以及键槽74中具有齿轮48B的周向的所谓间隙。
另外,也可以与上述相反,在转动轴66设置键槽74,在齿轮48B设置键73。另外,键73以及键槽74也可以设置在驱动传递机构79中的转动轴66以及齿轮48B以外的部位。例如,也可以在齿轮48D的轴85设置键73,在齿轮48D设置键槽74,也可以在齿轮47C的轴41设置键73,在齿轮47C设置键槽74。这的情况下,也可以也在各轴设置键槽74,在各齿轮设置键73。
如图8所示,第三驱动传递部37具有:两个齿轮77A、77B;突起51;以及该突起51的转动轴50。转动轴50从比旁路托盘71以及下侧导向部件97更靠右方到旁路托盘71以及下侧导向部件97的左右方向9中的大致中央部沿左右方向9而延伸设置。
齿轮77A、77B构成相互啮合的齿轮排。配置于该齿轮排的一端的齿轮77A与中间齿轮46啮合。配置于该齿轮排的另一端的齿轮77B经由后述的力矩限制器127而与转动轴50的右端部连接。由此,齿轮77B能够与转动轴50一体地旋转且能够与转动轴50独立而旋转。如图8以及图12所示,突起51向移动部件64突出。如后述的那样,移动部件64的滑动部件116通过被突起51按压而移动。由此,第三驱动传递部37从中间齿轮46向移动部件64传递旋转驱动。
另外,驱动传递机构79的齿轮的个数不限于图3、图8所示的个数。另外,驱动传递机构79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由齿轮以外的器件构成。例如,在两个轴之间架设环形带,构成为将一方轴的旋转向另一方轴传递。
[转动部件30]
如图7所示,转动部件30是实现如下功能的部件:即通过沿箭头105、106的方向转动而使供送臂76沿箭头67、68的方向转动,其结果为使供送辊75相对于由旁路托盘71的平面45或者该平面45所支撑的记录纸S接触分离。如图8以及图9所示,转动部件30设置于供送臂76的一个端部。如图10所示,转动部件30具备转动体91、滚轮92、和夹持部件93。
转动体91具备一对侧板94、将该一对侧板94的一部分彼此连接的连接板95、和从该连接板95突出的突出部96。转动体91的材质是POM(聚乙缩醛或者聚甲醛)等树脂。
图9所示,右侧的侧板94配置于供送臂76的右侧的侧板111和辊齿轮49之间。左侧的侧板94配置于供送臂76的左侧的侧板111和辊齿轮49之间。这里,在右侧的侧板111的右方以及左侧的侧板111的左方分别配置供送辊75。即,左右方向上的左侧的侧板94配置于辊齿轮49和左侧的供送辊75之间,左右方向9中的右侧的侧板94配置于辊齿轮49和右侧的供送辊75之间。另外,左右方向9中的左侧的侧板111配置于左侧的侧板94和左侧的供送辊75之间,左右方向9中的右侧的侧板111配置于右侧的侧板94和右侧的供送辊75之间。
如图10(B)所示,在一对侧板94的中心部分别设置开口100。供送辊75的旋转轴83插通在各开口100。通过该结构,由一对侧板94、连接板95、以及突出部96构成的转动体91能够以供送辊75的旋转轴83为中心转动。
如图10(B)所示,突出部96沿着从辊齿轮49的外周面分离的朝向,从连接板95突出。换言之,突出部96朝着辊齿轮49的径向外侧而从连接板95突出。
如图10(A)所示,滚轮92设置于突出部96即转动部件30的转动前端。滚轮92以旋转轴92A(参照图10(B))为旋转的中心可旋转地支撑在突出部96。旋转轴92A沿与供送辊75的旋转轴83相同方向(左右方向9)而延伸。在滚轮92由突出部96所支撑的状态下,滚轮92的周面的一部分朝着比突出部96更靠辊齿轮49的径向外侧突出。
如图11所示,滚轮92配置在左右方向9中从一对供送辊75的各个分离等距离的中间位置。换言之,滚轮92和右侧的供送辊75的左右方向9中的距离L1与滚轮92和左侧的供送辊75的左右方向9中的距离L2相等。
如图10(B)所示,夹持部件93具备一对侧板101、和将该一对侧板101彼此连接的连接板102。夹持部件93的材质是SECC(电镀锌钢板)等的金属。
如图9所示,右侧的侧板101配置在转动体91的右侧的侧板94和供送臂76的右侧的侧板111之间。虽然由于位于图9中被遮蔽的位置而不可见,但是左侧的侧板101配置于转动体91的左侧的侧板94和供送臂76的左侧的侧板111之间。即,夹持部件93的一对侧板101在左右方向9中配置于转动体91的一对侧板94的外侧。即,夹持部件93将转动体91的一对侧板94夹持。
如图10(B)所示,在左侧的侧板101的中心部设置有开口103A,在右侧的侧板101的中心部设置有开口103B。供送辊75的旋转轴83分别插通在开口103A、103B。这里,虽然左侧的侧板101的开口103A具有圆形状,但是右侧的侧板101的开口103B的一部分的半径比该一部分以外的半径大。即,开口103B具有如下形状:即具有不同长度的半径的两个圆形状的开口的每一部分将其中心同一化而组合。并且,在该开口103B中的半径较大的开口部分嵌合有在转动体91的右侧的侧板94上设置的肋104(参照图10(A))。通过该结构,一对侧板101能够以供送辊75的旋转轴83为中心而与转动体91一体地转动。从而,转动体91和夹持部件93以供送辊75的旋转轴83为中心而一体地转动。即,转动部件30以供送辊75的旋转轴83为中心而转动。
转动部件30的转动体91经由后述的力矩限制器32而与辊齿轮49连接。这里,如上述那样,供送辊75的旋转轴83插通在辊齿轮49中,辊齿轮49和供送辊75能够以旋转轴83为旋转中心而一体地旋转。即,转动部件30经由力矩限制器32以及辊齿轮49而与供送辊75连接。另外,转动部件30从第二驱动传递部36的辊齿轮49经由力矩限制器32而赋予供送用电动机78的旋转驱动力。由此,转动部件30沿箭头105、106(参照图7)的方向转动。
如图10(B)所示,在转动体91的一对侧板94的周面设置朝着供送辊75的径向外侧而突出的突起109。另一方面,如图14所示,在供送臂76的一对侧板111,设置第一限制部107以及第二限制部108。第一限制部107以及第二限制部108通过与突起109抵接而对转动体91的转动进行限制。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限制部107以及第二限制部108是从一对侧板111的一方向另一方突出的肋。另外,第一限制部107以及第二限制部108是能够通过与转动体91抵接而对转动体91的转动进行限制的器件即可,不限于肋。
图14(A)所示,突起109从箭头106的朝向的上游侧与第一限制部107抵接。在突起109和第一限制部107抵接的状态下,转动部件30的突出部96以及滚轮92突出到比供送辊75更靠旁路托盘71的平面45侧。以下,将图14(A)所示的状态时的转动部件30的位置记为第一位置。即,第一限制部107在第一位置对转动部件30的转动进行限制。
如上述那样,供送臂76通过扭簧向旁路托盘71的平面45侧施力。因此,在转动部件30处于第一位置时,滚轮92与旁路托盘71的平面45或者该平面45所支撑的记录纸S抵接。另一方面,供送辊75通过被转动部件30抬起,而从旁路托盘71的平面45、或者由该平面45所支撑的记录纸S分离。
如图14(B)所示,突起109从箭头105的朝向的上游侧与第二限制部108抵接。在突起109和第二限制部108抵接的状态下,转动部件30的突出部96以及滚轮92相对于旁路托盘71的平面45比供送辊75更退避。以下,将图14(B)所示的状态时的转动部件30的位置记为第二位置。即,第二限制部108在第二位置对转动部件30的转动进行限制。
在转动部件30是第二位置时,滚轮92从旁路托盘71的平面45分离。另一方面,由于通过扭簧将供送臂76向旁路托盘71的平面45侧施力,因此供送辊75与旁路托盘71的平面45、或者由该平面45所支撑的记录纸S抵接。
由此,转动部件30利用第一限制部107以及第二限制部108对转动进行限制,从而仅能够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之间的范围中转动。
[力矩限制器32]
力矩限制器32从第二驱动传递部36向转动部件30传递转动驱动力。另外,力矩限制器32在由第一限制部107或者第二限制部108由限制了转动部件30的转动的情况下,将从第二驱动传递部36向转动部件30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切断。
如图10(B)所示,力矩限制器32具备摩擦部件113、和压缩螺旋弹簧114(本发明的弹性体的一例)。另外,也可以替代压缩螺旋弹簧114,使用其他的弹性体例如板簧等。
摩擦部件113是厚度较薄的圆柱形状的部件。另外,摩擦部件113的形状是任意的。摩擦部件113配置于辊齿轮49和转动体91的右侧的侧板94之间。即,具备摩擦部件113的力矩限制器32设置于具备辊齿轮49的第二驱动传递部36以及转动部件30之间。如图10(A)、图10(B)所示,摩擦部件113的一方的面与辊齿轮49的底面110抵接。摩擦部件113的一方的面的背侧的面与右侧的侧板94抵接。摩擦部件113由具有比辊齿轮49以及侧板94更高的摩擦系数的材料例如毛毡原材构成。由此,摩擦部件113从辊齿轮49向侧板94即从第二驱动传递部36向转动部件30传递旋转驱动力。
如图10(B)所示,在摩擦部件113的中心部设置开口115。供送辊75的旋转轴83插通在开口115。
另外,摩擦部件113也可以配置在辊齿轮49和左侧的侧板94之间。另外,也可以设置两个摩擦部件113,一方的摩擦部件113配置于辊齿轮49和右侧的侧板94之间,另一方的摩擦部件113配置于辊齿轮49和左侧的侧板94之间。
压缩螺旋弹簧114配置于辊齿轮49的凹部54内。压缩螺旋弹簧114的一端与辊齿轮49的底面110(凹部54内的内侧面)抵接。压缩螺旋弹簧114的另一端与转动体91中的左侧的侧板94抵接。供送辊75的旋转轴83插通在压缩螺旋弹簧114的中心部。
另外,辊齿轮49的配置也可以左右相反。在该情况下,底面110位于辊齿轮49的左侧。因此,压缩螺旋弹簧114的一端与转动体91中的右侧的侧板94抵接,压缩螺旋弹簧114的另一端与底面110(凹部54内的内侧面)抵接。由此,压缩螺旋弹簧114配置于一方的侧板94和辊齿轮49之间。
配置于辊齿轮49的凹部54内的压缩螺旋弹簧114恢复到自然长度而使力向左右方向9中的右朝向以及左朝向作用。并且,通过沿该右朝向所作用的力,辊齿轮49的底面110被压接在摩擦部件113。即,压缩螺旋弹簧114对辊齿轮49向摩擦部件113侧施力。
图13(A)以及图14(A)所示的状态下,从供送用电动机78经由第一驱动传递部35以及第二驱动传递部36赋予正转的旋转驱动力,从而使得若供送辊75沿箭头125的朝向(参照图7)旋转,则该旋转驱动力经由力矩限制器32而传递到转动部件30。由此,转动部件30从第一位置(图13(A)以及图14(A)所示的状态时的转动部件30的位置)向第二位置(图13(C)以及图14(B)所示的状态时的转动部件30的位置)沿箭头105的朝向转动。即,转动部件30与进行旋转的供送辊75一体地转动。
若转动部件30的突起109与第二限制部108抵接、即转动部件30到达第二位置(参照图13(C)以及图14(B)),则转动部件30的转动停止。由此,供送辊75以及转动部件30中仅供送辊75克服基于摩擦部件113的摩擦力而使向箭头125的朝向的旋转继续。即,向转动部件30的转动驱动力的传递由力矩限制器32所切断。
另一方面,如图13(C)以及图14(B)所示,若通过从供送用电动机78经由第一驱动传递部35以及第二驱动传递部36赋予反转的旋转驱动力而使得供送辊75沿箭头126的朝向(参照图7)旋转,则该旋转驱动力经由力矩限制器32的摩擦部件113而被传递到转动部件30。由此,转动部件30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沿箭头106的朝向转动。即,转动部件30与进行旋转的供送辊75一体地转动。
若转动部件30的突起109与第一限制部107抵接、即转动部件30到达第一位置(参照图13(A)以及图14(A)),则转动部件30的转动停止。由此,供送辊75以及转动部件30中仅供送辊75克服基于摩擦部件113的摩擦力而继续向箭头126的朝向的旋转。即,利用力矩限制器32将向转动部件30的转动驱动力的传递切断。
[移动部件64]
如图8所示,在设置于下侧导向部件97的上表面69的凹部86配置移动部件64。即,移动部件64设置于下侧导向部件97。
如图12所示,移动部件64具备滑动部件116和抵接部件117。滑动部件116由凹部86的底面84所支撑。抵接部件117由滑动部件116所支撑,能够与旁路托盘71所支撑的记录纸S的前端抵接。
滑动部件116能够沿凹部86的底面84在前后方向8移动。在滑动部件116的面120即与和凹部86的底面84相接的滑动部件116的面相反一侧的面120,设置第一凹部118以及第二凹部119。在第一凹部118插入第三驱动传递部37的突起51。在第二凹部119能够插入后述的抵接部件117的突起58。
抵接部件117与滑动部件116的面120抵接。抵接部件117具备向滑动部件116侧突出的突起58。抵接部件117能够与滑动部件116的移动联动在从下侧导向部件97的上表面69突出的突出位置(图12(B)所示的状态时的抵接部件117的位置)和从上表面69退避后的退避位置(图12(A)所示的状态时的抵接部件117的位置)移动。
以下详述。图12(A)所示,在滑动部件116与下侧导向部件97的凹部86的第一侧面122抵接的状态下,抵接部件117的突起58插入在滑动部件116的第二凹部119。该状态下,抵接部件117从上表面69向凹部86内退避,处于退避位置。
该状态下,若第三驱动传递部37的齿轮77B沿箭头124的朝向旋转,则滑动部件116被与进行旋转的齿轮77B一体地转动的突起51按压,而向凹部86的第二侧面123移动。由此,插入在第二凹部119后的突起58从第二凹部119脱出,而如图12(B)所示,由面120所支撑。即,滑动部件116的面120构成凸轮面。其结果为,抵接部件117的面121从下侧导向部件97的上表面69突出。即,抵接部件117成为突出位置。
另外,滑动部件116能够移动直至与第二侧面123抵接。即,第二侧面123通过与移动部件64的滑动部件116抵接而对滑动部件116的移动进行限制,从而在突出位置对移动部件64的抵接部件117的移动进行限制。
图12(B)所示,若滑动部件116与第二侧面123抵接,且在抵接部件117处于突出位置的状态下,齿轮77B沿与箭头124相反朝向旋转,则滑动部件116被突起51按压,而向凹部86的第一侧面122移动。由此,突起58一边与面120抵接一边移动,并如图12(A)所示,向第二凹部119插入。其结果为,抵接部件117的面121从下侧导向部件97的上表面69向凹部86内退避。即,抵接部件117成为退避位置。
另外,滑动部件116能够移动直至与第一侧面122抵接。即,第一侧面122与移动部件64的滑动部件116抵接而对滑动部件116的移动进行限制,从而在退避位置对移动部件64的抵接部件117的移动进行限制。
在第三驱动传递部37的齿轮77B和转动轴50之间设置力矩限制器127(参照图6以及图8)。力矩限制器127对第三驱动传递部37中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的有无进行切换。
力矩限制器127具备法兰部128(参照图8)、摩擦部件(未图示)、和压缩螺旋弹簧129(参照图6)。法兰部128从转动轴50的周面突出。摩擦部件(未图示)配置于法兰部128和齿轮77B之间。压缩螺旋弹簧129相对于齿轮77B配置于摩擦部件的相反侧,将齿轮77B向摩擦部件侧施力。齿轮77B通过被压缩螺旋弹簧129施力而经由摩擦部件按压法兰部128。另外,力矩限制器127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结构,能够采用任意的力矩限制器的结构。
上述移动部件64的动作中,在滑动部件116是能够移动的状态的情况下,力矩限制器127从齿轮77B经由摩擦部件而将旋转驱动力传递到法兰部128。即,齿轮77B和设置了法兰部128的转动轴50经由力矩限制器127与而一体地旋转。
另一方面,上述移动部件64的动作中,在向第一侧面122移动的滑动部件116与第一侧面122抵接的情况下,或者,向第二侧面123移动的滑动部件116与第二侧面123抵接的情况下,力矩限制器127将从齿轮77B向转动轴50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切断。即,转动轴50的旋转通过相对于滑动部件116的第一侧面122或者第二侧面123的抵接而被限制,因此转动轴50的旋转停止,齿轮77B相对于转动轴50空转。即,齿轮77B与转动轴50独立地旋转。由此,若利用第一侧面122或者第二侧面123将移动部件64的移动限制,则力矩限制器127将第三驱动传递部37中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切断。
另外,设置有力矩限制器127的位置不限于齿轮77B和转动轴50之间。例如,力矩限制器127也可以设置于齿轮77B和该齿轮77B的旋转轴之间。
抵接部件117处于突出位置时,沿供送朝向87供送的记录纸S能够与抵接部件117的面121(参照图12)抵接。如图12所示,由于沿左右方向9(相对于图2的纸面铅直方向)而延伸的凹槽以一定间隔形成,因此面121在从右方或者左方观察的侧面视成为锯齿形状。由此,与面121抵接的记录纸S的前端即供送朝向87中的记录纸S的下游端嵌入到上述凹槽。其结果为,记录纸S的移动被面121所制止。另外,若面121能够对所抵接的记录纸S进行制止即可,不限于锯齿形状。例如,面121也可以通过贴附摩擦系数高的软木等而对所抵接的记录纸S的移动进行制止。
[供送装置70的动作]
以下,对供送用电动机78正转以及反转时的供送装置70的动作进行说明。另外,初始状态设为是图13(A)所示的状态。其中,图13(A)~图13(C)中,为了易于理解供纸装置70的各结构的动作,没有记载记录纸S。以下的说明中,假定在旁路托盘71的平面45支撑有多个记录纸S。
首先,对图13(A)所示的初始状态下供送用电动机78正转的情况下的供送装置7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13(A)所示的状态下,转动部件30是第一位置。此时,如上述那样,滚轮92与由旁路托盘71的平面45所支撑的记录纸S抵接。另一方面,供送辊75由于被转动部件30抬起而处于从该记录纸S分离的分离位置。另外,在图13(A)所示的状态下,移动部件64的抵接部件117是突出位置,移动部件64的滑动部件116与第二侧面123抵接(参照图12(B))。
该状态下,若供送用电动机78正转,则供送用电动机78的正转的旋转驱动力经由第一驱动传递部35、中间齿轮46、以及第二驱动传递部36而被传递到供送辊75。另外,供送用电动机78的正转的旋转驱动力经由第一驱动传递部35、中间齿轮46、第二驱动传递部36、以及力矩限制器32还被传递到转动部件30。此外,供送用电动机78的正转的旋转驱动力经由第一驱动传递部35、中间齿轮46、以及第三驱动传递部37还被传递到移动部件64。
通过传递供送用电动机78的正转的旋转驱动力,供送辊75沿箭头125的朝向(将记录纸S沿供送朝向87供送的朝向,参照图7)旋转,转动部件30沿箭头105的朝向(从第一位置朝着第二位置的朝向)转动。
若转动部件30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转动,则滚轮92从记录纸S分离。由此,供送臂76被由扭簧施力而沿箭头67的朝向转动。其结果为,由转动部件30抬起后的供送辊75从分离位置(图13(A)所示的状态时的供送辊75的位置)朝着与旁路托盘71所支撑的记录纸S抵接的抵接位置(图13(C)所示的状态时的供送辊75的位置)而移动。由此,若转动部件30从供送用电动机78赋予正转的旋转驱动力,则使供送辊75从分离位置向抵接位置移动。
图13(A)所示的状态下,供送辊75从记录纸S分离。换言之,供送辊75不与记录纸S抵接。因此,图13(A)所示的状态下即使供送辊75向箭头125的朝向(参照图7)旋转,供送辊75也不将记录纸S向供送朝向87供送。供送辊75开始记录纸S的向供送朝向87的供送的时刻,是利用转动部件30的向第二位置的转动而使得滚轮92从记录纸S分离从而使得沿箭头125的朝向旋转的供送辊75到达抵接位置时。
另外,通过传递供送用电动机78的正转的旋转驱动力,第三驱动传递部37的转动轴50如图12(B)所示沿与箭头124相反的朝向旋转。由此,移动部件64的滑动部件116被突起51按压,从第二侧面123向第一侧面122移动。其结果为,移动部件64的抵接部件117从突出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
这里,如上述那样,第二驱动传递部36具有键73以及键槽74的结构,齿轮48B具有周向的间隙。由此,在从齿轮48B向转动轴66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中产生延迟。其结果为,在供送用电动机78的正转开始后,供送辊75的旋转开始以及转动部件30的转动开始定时比移动部件64的移动开始定时更靠后。另外,从转动部件30开始转动到供送辊75与记录纸S抵接的时间、和从移动部件64的抵接部件117从突出位置向退避位置开始移动到抵达退避位置的时间不同。
基于以上的定时的不同、时间的不同而以满足下述的条件的方式确定齿轮48的周向中的键73以及键槽74的长度。
该条件为:在供送辊75从分离位置向抵接位置移动前,抵接部件117从突出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即,在移动部件64的抵接部件117处于突出位置且供送辊75处于分离位置的状态(参照图13(A))中,开始供送用电动机78的正转而通过第一驱动传递部35、中间齿轮46、以及第二驱动传递部36将驱动力传递到转动部件30,从而由转动部件30使供送辊75从分离位置向抵接位置移动。将因此所需要的时间设为T1。另一方面,使供送用电动机78开始正转而通过第一驱动传递部35、中间齿轮46、以及第三驱动传递部37将驱动力传递到移动部件64,从而使得移动部件64的抵接部件117从突出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将因此所需要的时间设为T2。此时,将T1设定得比T2长(T1>T2)。
由此,供送辊75与记录纸S抵接的定时变得比移动部件64的抵接部件117到达退避位置的定时更靠后。即,图13(A)所示的状态下,供送用电动机78开始正转的情况下,从突出位置开始移动的移动部件64首先到达退避位置(参照图13(B))。此时,供送辊75尚未与记录纸S抵接。即,供送辊75尚未到达抵接位置。接下来,供送辊75与记录纸S抵接(参照图13(C))。即,通过转动部件30的转动从分离位置开始移动后的供送辊75到达抵接位置。
供送辊75所抵接的记录纸S经由供送辊75的箭头125的朝向的旋转(参照图7)而被供送到供送朝向87。另外,在与供送辊75到达抵接位置的同时,或者供送辊75到达抵接位置后,转动部件30到达第二位置。另外,在与移动部件64的抵接部件117到达退避位置的同时,或者在移动部件64的抵接部件117到达退避位置后,移动部件64的滑动部件116与第一侧面122抵接(参照图12(A))。
接下来,对图13(C)所示的状态下供送用电动机78反转的情况下的供送装置7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13(C)所示的状态下,转动部件30位于第二位置。此时,如上述那样,滚轮92从由旁路托盘71的平面45所支撑的记录纸S分离。另一方面,供送辊75与由旁路托盘71的平面45所支撑的记录纸S抵接。即,供送辊75位于抵接位置。另外,在图13(C)所示的状态下移动部件64的抵接部件117是退避位置,移动部件64的滑动部件116与第一侧面122抵接(参照图12(A))。
该状态下,若供送用电动机78反转,则供送用电动机78的反转的旋转驱动力经由第一驱动传递部35、中间齿轮46、以及第二驱动传递部36而传递到供送辊75。另外,供送用电动机78的反转的旋转驱动力经由第一驱动传递部35、中间齿轮46、第二驱动传递部36、以及力矩限制器32也传递到转动部件30。此外,供送用电动机78的反转的旋转驱动力经由第一驱动传递部35、中间齿轮46、以及第三驱动传递部37也传递到移动部件64。
通过传递供送用电动机78的反转的旋转驱动力,供送辊75沿与箭头126的朝向(沿与供送朝向87相反朝向对记录纸S进行供送的朝向,参照图7)进行旋转,转动部件30沿箭头106的朝向(从第二位置朝着第一位置的朝向)转动。
若转动部件30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转动,则首先滚轮92与记录纸S抵接。进而,若转动部件30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转动,则滚轮92将供送辊75抬起,从而供送臂76克服基于扭簧的作用力而沿箭头68的朝向转动。其结果为,供送辊75从抵接位置向分离位置移动。由此,转动部件30若从供送用电动机78赋予反转的旋转驱动力,则使供送辊75从抵接位置向分离位置移动。
另外,通过传递供送用电动机78的反转的旋转驱动力,第三驱动传递部37的转动轴50如图12(A)所示沿箭头124的朝向旋转。由此,移动部件64的滑动部件116被突起51按压,从而从第一侧面122向第二侧面123移动。其结果为,移动部件64的抵接部件117从退避位置向突出位置移动。
这里,如上述那样,第二驱动传递部36具有键73以及键槽74的结构,从而使得齿轮48B具有周向的间隙。由此,与供送用电动机78正转的情况同样,从齿轮48B向转动轴66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中产生延迟。其结果为,供送用电动机78的反转开始后,供送辊75的旋转开始以及转动部件30的转动开始定时变得比移动部件64的移动开始定时更靠后。另外,从转动部件30开始转动后直到供送辊75从记录纸S分离的时间和从移动部件64的抵接部件117开始由退避位置向突出位置移动至抵达突出位置的时间不同。
因此,供送辊75从记录纸S分离的定时变得比移动部件64的抵接部件117到达突出位置的定时更靠后。即,图13(C)所示的状态下,供送用电动机78开始反转的情况下,最初从退避位置开始移动的移动部件64到达突出位置,接下来,从抵接位置开始移动的供送辊75到达分离位置。
另外,在与供送辊75到达分离位置同时,或者在供送辊75到达了分离位置后,转动部件30到达第一位置。另外,在与移动部件64的抵接部件117到达突出位置同时,或者在移动部件64的抵接部件117到达了突出位置后,移动部件64的滑动部件116与第二侧面123抵接(参照图12(B))。
[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金属制的夹持部件93夹持着一对侧板94,因此能够利用夹持部件93对由压缩螺旋弹簧114将辊齿轮49向摩擦部件113侧施力而引起的一对侧板94的向供送辊75侧的扩张进行限制。另外,能够使得将夹持部件93和侧板94合计后的厚度做得比仅以树脂制的侧板94对由上述作用力引起的向供送辊75侧的扩张进行限制的情况下的该侧板94的厚度更小。由此,通过配置金属制的夹持部件93,能够以简易的结构维持转动部件30的位置。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将压缩螺旋弹簧114配置于辊齿轮49的凹部54内,因此与将压缩螺旋弹簧114配置于侧板94和辊齿轮49之间相比,能够使用更长的压缩螺旋弹簧114。其结果为,能够减小作用力相对于侧板94、辊齿轮49等部件的尺寸误差、压缩螺旋弹簧114的伸缩量的变化量。另外,由于将压缩螺旋弹簧114配置于辊齿轮49的凹部54内,因此能够减小压缩螺旋弹簧114的配置所需要的空间。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的那样,在将供送臂76的一个端部配置于一对侧板94和一对供送辊75之间的情况下,若假设为不具备金属制的夹持部件93的结构,则侧板94有可能通过由压缩螺旋弹簧114对辊齿轮49向摩擦部件113侧进行施力而产生的向供送辊75侧的扩张,而与供送臂76的一个端部接触。并且,由此,转动部件30的旋转驱动力有可能会减少。可是,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述那样,能够利用金属制的夹持部件93对一对侧板94的向供送辊75侧的扩张进行限制,因此能够防止侧板94向供送臂76的一个端部接触防止。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移动部件64处于突出位置且供送辊75处于分离位置的状态下从供送用电动机78开始正转到供送辊75到达抵接位置的时间相比于移动部件64处于突出位置且供送辊75处于分离位置的状态下从开始供送用电动机78的正转到移动部件64到达退避位置的时间变长。因此,供送辊75与由旁路托盘71所支撑的记录纸S抵接,在移动部件64移动到退避位置之后。由此,能够防止由旁路托盘71所支撑的记录纸S利用供送辊75而被供送到供送朝向87的情况下该记录纸S与移动部件64接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向转动部件30的旋转驱动力的赋予以存在于第二驱动传递部36中的齿轮48B和转动轴66之间的间隙量而延迟。由此,能够使从供送辊75的分离位置向抵接位置的移动开始定时延迟。其结果为,能够延长移动部件64处于突出位置且供送辊75处于分离位置的状态下从开始供送用电动机78的正转到供送辊75抵达抵接位置的时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使从供送辊75的分离位置向抵接位置的移动开始定时延迟,因此能够在不缩短移动部件64处于突出位置且供送辊75处于分离位置的状态下从开始供送用电动机78的正转到供送辊75到达抵接位置的时间缩短的情况下使供送辊75的分离位置和抵接位置接近。其结果为,能够缩短基于供送辊75的转动部件30的移动距离。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使转动部件30转动到第一位置而将供送辊75以及供送臂76抬起从而使供送辊75移动到分离位置。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将转动部件30转动到第二位置而使供送辊75移动到抵接位置。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于第三驱动传递部37的力矩限制器127经由中间齿轮46以及第二驱动传递部36,而与转动部件30连接。由此,能够防止供送辊75在从分离位置的状态(供送辊75与供送用电动机78不连接的状态)中供送用电动机78停止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第二驱动传递部36的齿轮的旋转。其结果为,能够避免分离位置的供送辊75向抵接位置误移动的情形。
[变形例1]
上述实施方式中,键73设置于转动轴66,键槽74设置于齿轮48B,因此在转动轴66和齿轮48B之间形成齿轮48B的周向的间隙,但是这种间隙也可以形成于供送辊75和辊齿轮49之间。
以下,对在供送辊75和辊齿轮49之间形成了间隙的结构的一例进行详述。上述实施方式中,辊齿轮49安装于供送辊75的旋转轴83,能够与旋转轴83一体地旋转,但是本例中,辊齿轮49通过设置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转动轴66以及齿轮48B的键以及键槽,而与旋转轴83连接。即,在供送辊75的旋转轴83设置有与在转动轴66中设置的键相同结构的键,在辊齿轮49中的与该键对应的部位,设置有与该键嵌合的键槽,即设置由与设置于齿轮48B的键相同结构的键槽。
由此,在辊齿轮49的旋转时键73不与键槽74抵接而按压键槽74的状态下,辊齿轮49相对于供送辊75的旋转轴83空转,因此供送辊75的旋转轴83不旋转。另一方面,在齿轮48B的旋转时键73与键槽74抵接而对键槽74进行按压的状态下,供送辊75的旋转轴83与辊齿轮49一体地旋转。由此,供送辊75的旋转轴83和辊齿轮49通过相互具有周向的间隙的键以及键槽而嵌合。
根据变形例1,由于在供送辊75的旋转轴83和辊齿轮49之间设置有间隙,因此供送辊75的旋转开始以该间隙的量从辊齿轮49的旋转开始延迟。另一方面,转动部件30与辊齿轮49的旋转开始同时开始转动。由此,能够使供送辊75的旋转开始从转动部件30的转动开始起延迟。其结果为,能够在转动部件30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后,开始供送辊75的旋转。另外,能够在转动部件30从第二位置转动到第一位置后,开始供送辊75的旋转。其结果为,能够防止由被赋予了反转的旋转驱动力的供送辊75的旋转而引起的记录纸S的反送。另外,由于能够使基于供送辊75的记录纸S的供送开始定时延迟,因此能够降低由旁路托盘71所支撑的记录纸S利用供送辊75而沿供送朝向87供送的情况下该记录纸S与移动部件64接触的可能性。另外,能够使供送辊75的旋转开始,处于供送辊75移动到分离位置之后,能够防止由供送辊75的反转引起的的记录纸S的反送。
[变形例2]
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设置了两个供送辊75,但是供送辊75的个数也可以是两个以外。例如,也可以仅设置一个供送辊75。
[变形例3]
上述实施方式中,辊齿轮49配置在一对供送辊75之间,但是也可以配置在一对供送辊75之间以外。例如,辊齿轮49也可以配置在供送辊75的右方。
[变形例4]
上述实施方式中,转动部件30具备滚轮92,但是转动部件30也可以不具备滚轮92。在该情况下,转动部件30处于第一位置时,突出部96与旁路托盘71的平面45或者由该平面45所支撑的记录纸S抵接。
[变形例5]
上述实施方式中,转动部件30从辊齿轮49被赋予旋转驱动力而转动,但是也可以是从驱动传递机构79中的辊齿轮49以外的齿轮被赋予旋转驱动力而转动。例如,转动部件30也可以从齿轮48E被赋予旋转驱动力而转动。在该情况下,摩擦部件113的一方的面与齿轮48E抵接,摩擦部件113的一方的面的背侧的面与右侧的侧板94抵接。由此,力矩限制器32设置于构成驱动传递机构79中的齿轮排的齿轮的其中任一个和转动部件30之间即可。
[变形例6]
上述实施方式中,供送装置70是对由旁路托盘71的平面45所支撑的记录纸S进行供送的装置,但是供送装置70也可以是对由旁路托盘71的平面45以外的托盘所支撑的记录纸S进行供送的装置。例如,供送装置70也可以是用于对由供送托盘20所支撑的记录纸S进行供送的装置。
该情况下,供送装置70替代旁路托盘71、供送辊75、供送臂76、以及下侧导向部件97具备供送托盘20、供送辊25、供送臂26、以及分离部件132。并且,转动部件30设置于供送臂26的前端部。另外,第一限制部107以及第二限制部108设置于供送臂26。另外,移动部件64配置在设置于分离部件197的右侧以及左侧的凹部(未图示)
[变形例7]
上述实施方式中,供送装置70设置于打印机部11,但是具备供送装置70的装置不限于打印机部11。例如,供送装置70也可以设置于扫描仪部12。在该情况下,供送装置70将利用扫描仪部12读取了图像的用纸向扫描仪部12内部供送。
[变形例8]
上述实施方式中,滚轮92配置在左右方向9中分离一对供送辊75的每个等距离(L1=L2)的中间位置(参照图11)。可是,滚轮92的左右方向9中的位置不限于上述中间位置。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转动部件30具备一个滚轮92。可是,转动部件30也可以具备两个以上的滚轮92。
例如,如图15(A)所示,转动部件30也可以具备在左右方向9中相互空出间隔而配置的一对滚轮92(本发明的一对抵接部的一例)。
图15(A)中,一对供送辊75以及一对滚轮92相对于作为与左右方向9正交的假想面(在上下方向7以及前后方向8扩展的假想面)的正交面140而沿左右方向9对称地配置。即,一对供送辊75的各个和正交面140的左右方向9的距离相同(L3=L4),且一对滚轮92的各个和正交面140的左右方向9的距离也相同(L5=L6)。另外,该变形例8中,供送臂76的一对侧板111的各个和正交面140的左右方向9的距离也相同(L7=L8)。
从图15(A)可知,各距离的关系是L3<L5<L7,且是L4<L6<L8。从而,一对供送辊75以及一对滚轮92设置于供送臂76的一对侧板111的内侧,右侧的滚轮92配置于比右侧的供送辊75更靠右方。另外,左侧的滚轮92配置于比左侧的供送辊75更靠左方。即,一对滚轮92在左右方向9中配置在一对供送辊75的外侧且供送臂76的一对侧板111的内侧。
在转动部件30的左右两端部设置向转动部件30的转动前端侧延伸的一对突部141、142。在一对突部141、142的各个的前端部,可旋转地对一对滚轮92进行支撑。
另外,变形例8中也可以与变形例4同样,转动部件30不具备一对滚轮92。在该情况下,转动部件30在第一位置时一对突部141、142与旁路托盘71的平面45、或者由该平面45所支撑的记录纸S抵接。即,该情况下,一对突部141、142是本发明的一对抵接部的一例。
根据变形例8,一对供送辊75以及一对滚轮92相对于同一正交面140沿左右方向9对称而配置。因此,一对滚轮92的各个和一对供送辊75的各个的左右方向9的距离变得相同。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能够防止或降低记录纸S的斜行。另外,配置于二部位的滚轮92相对于旁路托盘71的平面45按压记录纸S,因此能够减小记录纸S的挠曲。
另外,通常,供送辊75相对于供送臂76没有完全地被固定。即,供送辊75的位置相对于供送臂76并非始终处于相同位置,而是能够利用所谓的稍微间隙、松动而倾斜。由此,即使供送臂76倾斜,一对供送辊75的双方也能够与记录纸S实质地同时抵接。另一方面,转动部件30相对于供送辊75的旋转轴83而被定位。由此,能够将转动部件30的滚轮92的旋转中心和供送辊75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维持为一定。该结果为,转动部件30开始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转动,滚轮92从相对于记录纸S抵接的状态向分离的状态变化时,一对供送辊75能够相对于记录纸S实质上同时抵接。根据该变形例8,一对滚轮92在左右方向9中配置于一对供送辊75的外侧。由此,一对滚轮92能够在左右方向9中,在供送辊75的外侧压靠记录纸S,即使在供送辊75的外侧发生记录纸S的挠曲(变形、浮起),也能够减低供送辊75与记录纸S的挠曲接触的可能性。
[变形例9]
变形例8中,一对滚轮92在左右方向9中配置于一对供送辊75的外侧(参照图15(A))。可是,也可以如图15(B)所示一对滚轮92在左右方向9中配置于一对供送辊75的内侧。即,也可以在一对供送辊75之间配置一对滚轮92。
在图15(B)所示的结构中,也与图15(A)所示的结构同样,一对供送辊75以及一对滚轮92相对于正交面140沿左右方向9对称而配置。即,一对供送辊75的各个与正交面140的左右方向9的距离相同,且一对滚轮92的各个和正交面140的左右方向9的距离也相同。另外,该变形例9中,供送臂76的一对侧板111的各个和正交面140的左右方向9的距离也相同。
从图15(B)可知,右侧的供送辊75配置于供送臂76的右侧的侧板111的右方,左侧的供送辊75配置于供送臂76的左侧的侧板111的左方。另外,一对滚轮92设置于供送臂76的一对侧板111的内侧。右侧的滚轮92设置于右侧的供送辊75和供送臂76的右侧的侧板111与辊齿轮49和摩擦部件113之间。左侧的滚轮92配置于左侧的供送辊75和供送臂76的左侧的侧板111与辊齿轮49之间。
在转动部件30的左右两端部设置经过一对供送辊75和辊齿轮49之间且向转动部件30的转动前端侧延伸的一对突部143、144。在一对突部143、144的各个的前端部可旋转地支撑一对滚轮92的各个。
另外,变形例9中也与变形例4同样,转动部件30也可以不具备一对滚轮92。在该情况下,转动部件30在第一位置时,一对突部143、144与旁路托盘71的平面45、或者由该平面45所支撑的记录纸S抵接。即,该情况下,一对突部143、144是本发明的一对抵接部的一例。
根据变形例9,由于一对滚轮92配置于一对供送辊75之间,因此能够缩短滚轮92间的距离。由此,由于从驱动传递机构79到一对滚轮92的距离变近,因此一对滚轮92间的螺旋变少。即,一对滚轮92相对于转动部件30的转动的追随性变高。其结果为,能够减小对供送辊75与记录纸S抵接的定时施加的影响。即,能够防止或降低记录纸S的斜行。
[变形例10]
也可以如图16所示,转动部件30在左右方向9中的一对供送辊75的外侧具备一对突部145、146。即,一对突部145、146在左右方向9中配置于相对于一对供送辊75的各个在分离一对供送辊75的各个等距离的中间位置(图16中单点划线所示的左右方向9中的位置)的相反侧。
一对突部145、146向着转动部件30的转动前端侧而延伸。
一对突部145、146在转动部件30处于第一位置即图16所示的状态下,突出到比供送辊75更靠旁路托盘71的平面45侧,且相对于平面45比一对滚轮92更退避。
即,转动部件30位于第一位置时,一对突部145、146的突出前端和平面45的距离L9比一对滚轮92和平面45的距离(由于两者抵接因而是零)长。另外,距离L9比一对供送辊75和平面45的距离L10短。
另外,以上的说明中,虽然通过在如图15所示的设置有一对滚轮92的转动部件30上具备一对突部145、146,而如图16的那样构成,但是也可以在如图11所示的设置有一个的滚轮92的转动部件30具备一对突部145、146。另外,也可以在未设置有滚轮92且突出部96与平面45可抵接地构成的转动部件30中具备一对突部145、146。
根据变形例10,一对滚轮92配置于一对供送辊75之间并且两个突部145、146在左右方向9中配置于一对供送辊75的外侧。由此,到达了与上述实施方式、变形例9同样的效果,并达到了变形例8的效果。
[变形例11]
转动部件30也可以如图17所示具备从一对侧板94突出的肋133。图17(B)所示,在转动部件30处于第一位置时,肋133突出到比供送辊75更靠供送朝向87上游侧。另外,转动部件30处于第一位置时,肋133由该肋133的从平面45为最分离的位置134向供送辊75和旁路托盘71的平面45之间即供送辊75和旁路托盘71的平面45抵接的位置135延伸。由此,在图17(B)所示的状态时,从供送朝向87上游侧(图17(B)中的纸面右侧)向位置135插入的记录纸S的插入前端与供送辊75不抵接而与肋133抵接。并且,该记录纸S的插入前端沿肋133被引导向被导向位置135。
另一方面,如图17(A)所示,转动部件30处于第二位置时,肋133向比供送辊75更靠供送朝向87下游侧突出。
根据变形例11,由于在转动部件30处于第一位置时向旁路托盘71的平面45载置,因此向旁路托盘71插入的记录纸S与肋133接触的可能性相比于与供送辊75接触的可能性更高。因此,能够降低记录纸S与供送辊75接触而弯折的可能性。另外,由于记录纸S难于与供送辊75接触,因此能够容易地执行记录纸S的插入。
Claims (20)
1.一种供送装置,其中,
具备:支撑部,支撑片材;
供送辊,供送由所述支撑部所支撑的片材;
臂,在一个端部将所述供送辊支撑为能够旋转,能够以另一个端部作为转动轴进行转动;
驱动源,进行正转以及反转;
驱动传递部,将所述驱动源的旋转驱动力向所述供送辊传递;
转动部件,与所述供送辊或者所述臂连接,从所述驱动传递部赋予旋转驱动力而转动;
第一限制部,与所述转动部件抵接,在比所述供送辊更向所述支撑部侧突出的第一位置限制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以及
第二限制部,与所述转动部件抵接,在相对于所述支撑部比所述供送辊更退避的第二位置限制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
当从所述驱动源向所述供送辊赋予正转的旋转驱动力时,所述供送辊沿供送片材的旋转朝向旋转,当从所述驱动源向所述供送辊赋予反转的旋转驱动力时,所述供送辊沿与所述旋转朝向相反的朝向旋转,
当从所述驱动源向所述转动部件赋予正转的旋转驱动力时,所述转动部件沿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的朝向转动,当从所述驱动源向所述转动部件赋予反转的旋转驱动力时,所述转动部件沿从所述第二位置到所述第一位置的朝向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送装置,其中,
还具备:力矩限制器,设置在所述驱动传递部与所述转动部件之间,从所述驱动传递部向所述转动部件传递旋转驱动力,并且当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被所述第一限制部或所述第二限制部限制时,切断从所述驱动传递部向所述转动部件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送装置,其中,
所述驱动传递部具备由所述臂所支撑且相互啮合的齿轮排,
所述力矩限制器设置在构成所述齿轮排的齿轮和所述转动部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送装置,其中,
所述驱动传递部具备安装于所述供送辊的旋转轴且以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辊齿轮,
所述辊齿轮具备沿所述辊齿轮的轴线延伸的凹部,
所述力矩限制器具备配置于所述凹部内且将所述辊齿轮向所述转动部件侧施力的压缩螺旋弹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送装置,其中,
所述驱动传递部具备安装于所述供送辊的旋转轴且以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辊齿轮,
所述供送辊的旋转轴和所述辊齿轮通过彼此具有周向的间隙的键以及键槽来嵌合,
所述力矩限制器设置在所述辊齿轮与所述转动部件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送装置,其中,
在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前端设置有以与所述供送辊的旋转轴相同的方向作为旋转轴而旋转的滚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送装置,其中,
所述转动部件以所述供送辊的旋转轴为中心而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送装置,其中,
所述转动部件具备:肋,在所述第一位置突出到比所述供送辊更靠片材的供送朝向上游侧且从该突出的位置向所述供送辊以及所述支撑部之间延伸。
9.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具备: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记载的供送装置;以及
记录部,将图像记录在通过所述供送辊供送的片材上,
所述支撑部是手动托盘,该手动托盘能够转动地设置在该装置的侧壁,在转动前端比转动基端更靠上方的第三位置以及所述转动前端比该第三位置更从所述侧壁分离的第四位置之间转动,在所述第四位置支撑片材。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送装置,其中,
所述供送辊包含一对供送辊,
在所述臂的所述一个端部将所述一对供送辊支撑为能够旋转,
所述供送装置包含:辊齿轮,在所述一对供送辊之间安装于所述供送辊的旋转轴,能够以该旋转轴为中心而旋转,
所述力矩限制器具备:
树脂制的一对侧板,配置在所述一对供送辊的各供送辊和所述辊齿轮之间,能够以所述供送辊的旋转轴为中心转动;
树脂制的连接板,将该一对侧板的一部分彼此连接;
转动体,具有从该连接板朝向所述供送辊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
摩擦部件,配置于所述辊齿轮以及所述一对侧板的至少一方之间;
弹性体,配置在所述一对侧板和所述辊齿轮之间,将所述辊齿轮向所述摩擦部件侧施力;以及
金属制夹持部件,对所述一对侧板进行夹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供送装置,其中,
所述弹性体是压缩螺旋弹簧,
所述辊齿轮具有沿所述旋转轴的轴线延伸的凹部,
所述压缩螺旋弹簧配置于所述凹部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供送装置,其中,
所述臂的一个端部配置于所述一对侧板和所述一对供送辊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送装置,其中,
所述供送辊包括在共同的旋转轴的轴向上相互空出间隔而配置的一对供送辊,
所述臂在一个端部将所述一对供送辊支撑为能够旋转,
所述转动部件具备设置于该转动部件的转动前端侧且在所述第一位置能够与所述支撑部抵接的抵接部,
所述抵接部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上配置于距离所述一对供送辊分别等距离的中间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送装置,其中,
所述供送辊包含在共同的旋转轴的轴向上相互空出间隔而配置的一对供送辊,
所述臂在一个端部将所述一对供送辊支撑为能够旋转,
所述转动部件具备一对抵接部,所述一对抵接部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上相互空出间隔而配置并设置于该转动部件的转动前端侧,在所述第一位置能够与所述支撑部抵接,
所述一对供送辊以及所述一对抵接部相对于与所述旋转轴的轴向正交的正交面沿所述旋转轴的轴向对称而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供送装置,其中,
所述一对抵接部的一方配置在所述一对供送辊的另一方相对于所述一对供送辊的一方的相反侧,
所述一对抵接部的另一方配置在所述一对供送辊的一方相对于所述一对供送辊的另一方的相反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供送装置,其中,
所述一对抵接部配置于所述一对供送辊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供送装置,其中,
所述转动部件具备:一对突部,配置于所述中间位置相对于所述一对供送辊的各供送辊的相反侧并向该转动部件的转动前端侧延伸,
在所述转动部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所述一对突部比所述供送辊更向所述支撑部侧突出且相对于所述支撑部比所述一对抵接部更退避。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供送装置,其中,
所述转动部件具备:一对突部,配置在所述中间位置相对于所述一对供送辊的各供送辊的相反侧并向该转动部件的转动前端侧延伸,
在所述转动部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所述一对突部比所述供送辊更向所述支撑部侧突出且相对于所述支撑部比所述一对抵接部更退避。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供送装置,其中,
所述抵接部具备以沿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的轴线为中心旋转的滚轮。
20.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具备:权利要求1~8、10~19中任一项记载的供送装置;以及
记录部,将图像记录在通过所述供送辊供送的片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255907A JP6210302B2 (ja) | 2013-12-11 | 2013-12-11 | 給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JP2013-255906 | 2013-12-11 | ||
JP2013-255907 | 2013-12-11 | ||
JP2013-255908 | 2013-12-11 | ||
JP2013255910A JP6102713B2 (ja) | 2013-12-11 | 2013-12-11 | 給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JP2013-255910 | 2013-12-11 | ||
JP2013255906A JP6102712B2 (ja) | 2013-12-11 | 2013-12-11 | 給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JP2013255908A JP6127954B2 (ja) | 2013-12-11 | 2013-12-11 | 給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709737A true CN104709737A (zh) | 2015-06-17 |
CN104709737B CN104709737B (zh) | 2017-04-12 |
Family
ID=532704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497625.3A Active CN104709737B (zh) | 2013-12-11 | 2014-09-25 | 供送装置以及图像记录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9242816B2 (zh) |
CN (1) | CN104709737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021367A (zh) * | 2016-01-29 | 2017-08-08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片材运送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 |
CN110392169A (zh) * | 2018-04-16 | 2019-10-29 | 柯尼卡美能达办公系统研发(无锡)有限公司 | 原稿升降装置、原稿自动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414605B2 (en) | 2016-09-07 | 2019-09-17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Torque control in a sheet media pick mechanism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187652A (ja) * | 1999-12-28 | 2001-07-1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画像処理装置におけるシート材の供給機構 |
US20060038339A1 (en) * | 2004-08-23 | 2006-02-23 | Canon Denshi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
US20070158896A1 (en) * | 2005-12-22 | 2007-07-12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feeding roller having play in rotating direction |
CN101081665A (zh) * | 2006-02-22 | 2007-12-05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供纸装置和成像设备 |
US20090243186A1 (en) * | 2008-03-31 | 2009-10-01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feed devices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es comprising such sheet feed devices |
CN103129989A (zh) * | 2011-11-24 | 2013-06-05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27841A (ja) | 1984-07-17 | 1986-02-07 | Seiko Epson Corp | 自動給紙装置 |
JP3159769B2 (ja) | 1992-04-15 | 2001-04-2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給紙装置 |
US6102389A (en) | 1996-11-01 | 2000-08-15 | Canon Aptex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feeding device |
JPH10139197A (ja) | 1996-11-01 | 1998-05-26 | Canon Aptecs Kk | 給紙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US6375183B1 (en) * | 1999-04-08 | 2002-04-2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with inclined separation plan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same |
JP2001106367A (ja) | 1999-10-08 | 2001-04-17 | Canon Inc | 給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US6502816B2 (en) * | 2000-03-13 | 2003-01-0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same |
JP3576958B2 (ja) * | 2000-10-31 | 2004-10-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給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KR20050015236A (ko) * | 2003-08-05 | 2005-02-2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인쇄기기의 급지장치 |
JP4075829B2 (ja) * | 2004-03-05 | 2008-04-1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供給ローラユニット及び搬送装置 |
JP4597064B2 (ja) * | 2006-02-14 | 2010-12-1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給紙装置 |
JP6102713B2 (ja) * | 2013-12-11 | 2017-03-2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給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JP6265727B2 (ja) * | 2013-12-17 | 2018-01-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供給装置、記録媒体の供給方法、および記録装置 |
-
2014
- 2014-09-25 CN CN201410497625.3A patent/CN104709737B/zh active Active
- 2014-09-30 US US14/501,508 patent/US9242816B2/en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1-21 US US15/002,478 patent/US9796544B2/en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10-20 US US15/789,403 patent/US10227193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187652A (ja) * | 1999-12-28 | 2001-07-1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画像処理装置におけるシート材の供給機構 |
US20060038339A1 (en) * | 2004-08-23 | 2006-02-23 | Canon Denshi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
US20070158896A1 (en) * | 2005-12-22 | 2007-07-12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feeding roller having play in rotating direction |
CN101081665A (zh) * | 2006-02-22 | 2007-12-05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供纸装置和成像设备 |
US20090243186A1 (en) * | 2008-03-31 | 2009-10-01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feed devices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es comprising such sheet feed devices |
CN103129989A (zh) * | 2011-11-24 | 2013-06-05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021367A (zh) * | 2016-01-29 | 2017-08-08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片材运送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 |
CN110392169A (zh) * | 2018-04-16 | 2019-10-29 | 柯尼卡美能达办公系统研发(无锡)有限公司 | 原稿升降装置、原稿自动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10392169B (zh) * | 2018-04-16 | 2021-11-09 | 柯尼卡美能达办公系统研发(无锡)有限公司 | 原稿升降装置、原稿自动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50158683A1 (en) | 2015-06-11 |
CN104709737B (zh) | 2017-04-12 |
US10227193B2 (en) | 2019-03-12 |
US9796544B2 (en) | 2017-10-24 |
US20180162663A1 (en) | 2018-06-14 |
US9242816B2 (en) | 2016-01-26 |
US20160207721A1 (en) | 2016-07-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20306411A1 (en) | Image recording device | |
EP2340939B1 (en) |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 |
JP4221609B2 (ja) | 給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US20050194732A1 (en) | Sheet feeder | |
US9300826B2 (en) | Multi-function peripheral having a link mechanism for moving a sheet supporter to a second posi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an upward movement of a base | |
US20060164501A1 (en) | Sheet supplying apparatus | |
EP1612052B1 (en) |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 |
CN104709737A (zh) | 供送装置以及图像记录装置 | |
US7380785B2 (en) | Sheet discharge apparatus with aligning member | |
CN104709735A (zh) | 供送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 | |
JP6136997B2 (ja) |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US9789711B2 (en) | Conveyor and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
US10131511B2 (en) | Sheet conveyance apparatus | |
JP6036488B2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 |
JP6102712B2 (ja) | 給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JP6127954B2 (ja) | 給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JP6201866B2 (ja) | 給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JP2015113192A (ja) | 給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JP6340873B2 (ja) | 給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JP2017128455A (ja) |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JPH10194500A (ja) | 給紙装置 | |
KR20060110699A (ko) | 인쇄기기의 급지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