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38404B - 连接器端子以及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端子以及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638404B CN104638404B CN201410639953.2A CN201410639953A CN104638404B CN 104638404 B CN104638404 B CN 104638404B CN 201410639953 A CN201410639953 A CN 201410639953A CN 104638404 B CN104638404 B CN 10463840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movable
- contact
- connector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91—Coupling devices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or self align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01R13/6315—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connection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具备悬浮构造且小型化了的连接器端子和电连接器。该插座端子(9)具有可动部(11),该可动部(11)将可动壳体(8b)弹性支撑得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8a)相对移位,并具有:从固定壳体(8a)侧沿着插头连接器(2)的插拔方向Z伸长的第一伸长部(11a);与第一伸长部(11a)连续的折返部(11b);和与折返部(11b)连续且沿着所述插拔方向Z向可动壳体(8b)侧伸长的第二伸长部(11c)。在可动部(11)的第二伸长部(11c)形成有弯曲的弹簧部(11d),由此第二伸长部(11c)与基部(12)的间隙在折返部(11b)侧形成地较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悬浮构造的连接器端子与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伴随着车载用电子设备和/或生活用电子设备等的高性能化、多功能化,而使用将印刷基板(以下称为“基板”)彼此连接的基板间连接用的电连接器。而且,由于电子设备的进一步小型化,基板自身也较小、安装密度也高密度化,另一方面可靠性高的基板间连接也是必须的。
作为提高电连接器的连接可靠性的技术,已知悬浮构造。悬浮构造一般为下述的连接器构造:具有安装于基板的“固定壳体”、与连接对象物嵌合的“可动壳体”和“端子”,端子具有将固定壳体与可动壳体保持得能够相对移位的具有弹性的可动部。据此,其特征在于:能够通过可动部的移位消除基板彼此的安装允许误差,能够通过可动部吸收由振动和/或冲击引起的基板彼此的相对移位,所以能够防止端子彼此发生接触不良和/或、防止将端子固定于基板的软钎料发生开裂和/或剥离等(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096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对于以这样的具有高连接可靠性的悬浮构造的电连接器,伴随着电子设备的小型化也要求其进一步小型化,但悬浮构造所需要的可动部却成为阻碍小型化的一个要因。
即,在电连接器的壳体,多个端子以其板面平行的方式沿着矩形状的壳体的纵长方向并排配置,而该可动部一般配置于壳体的横宽方向上的固定壳体与可动壳体之间。因此,在固定壳体与可动壳体之间需要用于配置可动部并使其弹性变形的可动空间,但为对固定壳体与可动壳体的相对移位确保一定的移位量而使可动空间的削减也受到限制,所以难以在维持以往的连接器构造的状态下削减可动空间而将电连接器整体在横宽方向上小型化。
为解决以上那样的现有技术的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其目的在于具备悬浮构造的电连接器的小型化。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如以下这样构成。
即,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端子,其具备:可动部,其将可动壳体支撑得能够相对于固定于基板的固定壳体相对移位;和基部,其安装于可动壳体并与可动部相连,其特征在于,
可动部具有:位于固定壳体侧的第一伸长部;折返部;和在可动壳体侧位置与基部相邻的第二伸长部;
第一伸长部与第二伸长部与基部并排设置;
在第一伸长部与第二伸长部之间所形成的间隙,在与折返部相连的第二伸长部的另一端侧形成得比在与基部相连的第二伸长部的一端侧宽。
并且,也可以构成为:上述本发明的第二伸长部倾斜形成,使得所述间隙从所述一端侧到所述另一端侧变大。
而且,也可以构成为:上述本发明的第二伸长部具有弹簧部,所述弹簧部弯曲使得所述间隙在与所述另一端侧比在所述一端侧宽。
而且,也可以构成为:基部具有纵边缘,所述纵边缘为相对于第二伸长部分离的形状使得所述间隙在所述另一端侧比在所述一端侧宽。
根据以上的连接器端子与具备该连接器端子的电连接器,即使没有使第一伸长部与第二伸长部的间隔遍及纵长方向均匀地扩展,也能够在与折返部相反侧的第一伸长部与第二伸长部之间设置较宽的可动空间。与此同时,即使没有使第二伸长部与基部的间隔遍及纵长方向均匀地扩展,也能够在折返部侧的第二伸长部与基部之间设置较宽的可动空间。因此,能够使得第一伸长部即使向第二伸长部一侧移位也难以与第二伸长部接触,与此同时,能够使得第二伸长部即使向基部侧移位也难以与基部接触。
特别是,对于与具有所述弹簧部的连接器端子,能够以弹簧部为边界与第一伸长部和/或基部平行地设置第二伸长部的所述一端侧与所述另一端侧。
对于上述本发明,通过设为在基部上的与可动部相邻的侧面设置与第二伸长部以及折返部相对的缺口部、使可动部进入缺口部内侧的构成,与在基部没有设置缺口部在宽度方向上并排设置基部与可动部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将端子在宽度方向上小型化。
另外,所谓可动部进入缺口部内侧的状态,不仅包含可动部整体进入缺口部内侧的状态,也包含例如第二伸长部与折返部那样、仅可动部的一部进入缺口部内侧的状态。
对于所述本发明,可以:在固定壳体与可动部的第一伸长部之间,具有供可动部从固定壳体分离开的间隙部。
通过可动部设置上述间隙部,能够抑制在将基板连接部软钎焊于基板时,焊剂由于毛细现象而在固定壳体与可动部的第一伸长部之间上溢。因此,能够抑制焊剂以该上溢为契机到达触点部而产生接通不良。
对于上述本发明,可以:在可动壳体设置覆盖可动部的折返部的檐状的纵长侧壁。檐状的纵长侧壁覆盖可动部的折返部,由此,能够保护可动部不受例如来自外部的接触等伤害。
对于上述本发明,可以:具有与基板的基板面连接的连接部和使固定壳体从基板分离开的支撑部。
通过这样,在将电连接器相对于基板软钎焊时焊剂附着于固定壳体而进入固定壳体与端子的间隙,能够抑制焊剂以该进入为契机通过毛细现象到达端子部的情况。
对于上述本发明,可以:端子部具备弹性支撑触点部的弹性片部;触点部具有:前触点部,其在与所述连接对象物嵌合时,与所述接通连接部的接触面滑动接触而擦拭附着于接触面的异物;和后触点部,其与由前触点部擦拭过的接触面接触。
通过触点部具备这样的前触点部与后触点部,即使在异物附着于接通连接部的接触面的情况下,也能够用前触点部擦拭异物、用后触点部可靠地与接触面接通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电连接器,能够实现端子宽度方向上的小型化,所以即使是例如具备固定壳体与可动壳体的悬浮连接器也能够实现在宽度方向上较小的电连接器。并且,通过使用该电连接器,能够提高向基板的安装密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从箭头A方向观察图1的电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3是沿着图2中箭头Ⅲ-Ⅲ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表示的插头的剖视图。
图5是图3中表示的插座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5中箭头Ⅵ-Ⅵ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5中R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图6中表示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9是图8中S部分的放大图。
图10是图5中T部分的放大图。
图11是图3中表示的插座端子的移位状态下的说明图。
图12是变形例中的插座端子的主视图。
图13是变形例中的插座端子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电连接器 2 插头连接器 3 插座连接器
4 基板(插头连接器侧) 5 基板(插座连接器侧)
6 插头壳体 6A 主体部 6B 腿部
6a 嵌合部 6a1 侧壁 6a2 中央壁
6a3 安装槽 6b 分隔壁部(隔壁部) 6b1 安装孔
6c 基部 6c1 侧壁 6c2 安装槽
6c3 底部 7 插头端子 7a 基板连接部(插头端子)
7a1 连接部 7a2 支撑部 7b 第一分离部
7c 直线部 7d 第二分离部 7e 插通部
7f 接触部 8 插座壳体 8a 固定壳体
8a1 纵长侧壁 8a2 横宽侧壁 8a3 固定孔
8a4 腿部 8a5 卡定座部 8a6 内面
8b 可动壳体 8c 嵌合部 8c1 纵长侧壁
8c2 横宽侧壁 8c3 纵长内壁 8c4 分隔壁(仕切壁)
8c5 前壁 8c6 插头插入部 8d 端子保持部
8d1 纵长侧壁 8d2 横宽侧壁 8d3 中央壁
8d4 分隔壁 8d5 卡定部 9 插座端子
10 端子部 11 可动部 11a 第一伸长部
11b 折返部 11c 第二伸长部 11d 弹簧部
11e 间隙部 11f 间隙部 12 基部
12a 上部 12a1 卡定部 12b 下部
12b1 按压承受部 12c 缺口部 12d 纵边缘
12e 横边缘 13 基板连接部 13a 连接部
13b 支撑部 13c 固定片部 13d 卡定突部
14 可动空间 14a 第一可动空间部
14b 第二可动空间部 14c 间隙部 15 开口
16 前端子 16a 弹性片部(前端子) 16b 接触部(前端子)
16c 前触点部 16d 前边缘 16e 凹部
17 后端子 17a 弹性片部( 后端子)17b 接触部(后端子)
17c 后触点部 X 纵长方向 Y 横宽方向 Z 插拔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基于附图对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再者,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对具备悬浮功能的基板间连接用连接器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1、图2所示,电连接器1具备插头连接器2与插座连接器3。如图2~图5所示,插头连接器2安装于基板4,插座连接器3安装于基板5。插头连接器2与插座连接器3嵌合,由此基板4与基板5接通连接。
再者,在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和附图中,如图1~图13所示,将电连接器1的纵长方向设为X方向、将横宽方向设为Y方向、将插头连接器2与插座连接器3的插拔方向设为Z方向、将插拔方向Z上的插头连接器2侧设为“上侧”、将插座连接器3侧设为“下侧”进行说明。
〔插头连接器〕
如图3、图4所示,插头连接器2具备插头壳体6和插头端子7。
〔插头壳体〕
插头壳体6由绝缘性树脂制成,具备:主体部6A;和腿部6B,其设置于主体部6A的纵长方向X的两侧并固定于基板4。
主体部6A具有嵌合部6a、分隔壁部6b和基部6c。嵌合部6a是在电连接器1嵌合时接受插座连接器3的插入的部分。分隔壁部6b是将嵌合部6a与基部6c分隔开的部分。基部6c是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位于基板4侧的部分。
在嵌合部6a在横宽方向Y的两侧沿着纵长方向X形成有侧壁6a1(图4)。在侧壁6a1之间沿着纵长方向X形成有中央壁6a2。在中央壁6a2在纵长方向X上并排形成有用于将插头端子7一根一根压入而固定的安装槽6a3,该安装槽6a3保持插头端子7。
在分隔壁部6b形成有与安装槽6a3连续的安装孔6b1,插头端子7分别一根一根插通于该安装孔6b1而被保持。
在基部6c,在横宽方向Y的两侧沿着纵长方向X形成有侧壁6c1(图4)。在侧壁6c1的内面与安装槽6a3、安装孔6b1相连续地形成有安装槽6c2。插头端子7将安装槽6a3、安装孔6b1、安装槽6c2作为插头壳体6的端子安装部来保持。与基板4相对的基部6c的底部6c3,在插头壳体6的腿部6B固定于基板4的状态下,以与基板面分离的方式形成为凹状部,插头端子7从该处露出而固定于基板4。
〔插头端子〕
插头端子7是通过利用冲压加工对金属平板进行穿孔弯曲加工而形成的,如图4所示,具有基板连接部7a、第一分离部7b、直线部7c、第二分离部7d、插通部7e和接触部7f。
在基板连接部7a形成有:连接部7a1,其与软钎焊于基板4的基板面平行;和支撑部7a2,其与连接部7a1的端部连续而以从基板面垂直地立起的方式弯曲。
第一分离部7b是在支撑部7a2的一端侧弯曲并与基板面平行地伸长的部分。第一分离部7b为抑制由后述的毛细现象引起的焊剂的传递,而相对于插头壳体6的底部6c3分离以在其间出现间隙。
直线部7c沿着插头2的插拔方向Z设置,固定于插头壳体6的基部6c的安装槽6c2内部。
第二分离部7d,以不与基部6c和分隔壁部6b的内壁面不接触的方式,从直线部7c的端部弯曲成曲柄状而形成。使第二分离部7d相对于基部6c与分隔壁部6b的内壁面分离以产生间隙,是为与第一分离部7b同样地抑制由毛细现象引起的焊剂的传递。
插通部7e插通于插头壳体6的分隔壁部6b的安装孔6b1而被保持。
接触部7f是与插座端子9接通连接的部分,安装于嵌合部6a的中央壁6a2的安装槽6a3内部。
〔插座连接器〕
如图3、图5所示,插座连接器3具备插座壳体8和插座端子9。
〔插座壳体〕
插座壳体8具备固定壳体8a与可动壳体8b。
〔可动壳体〕
可动壳体8b具有:通过后述的壳体构造从与插头连接器2的嵌合侧依次与插头壳体6嵌合的嵌合部8c;和保持插座端子9的端子保持部8d。
在嵌合部8c,在横宽方向Y的两侧沿着可动壳体8b的纵长方向X形成有纵长侧壁8c1,在其两侧形成有沿着横宽方向Y的横宽侧壁8c2。在嵌合部8c的内部形成有与各纵长侧壁8c1相对的纵长内壁8c3,在纵长侧壁8c1与纵长内壁8c3之间形成有将相邻的插座端子9彼此绝缘的分隔壁8c4(图5)。在嵌合部8c的嵌合侧端部形成有前壁8c5。
相对的纵长内壁8c3与纵长内壁8c3之间形成为供插头壳体2的中央壁6a2插入的插头插入部8c6(图5)。
由这些纵长侧壁8c1、横宽侧壁8c2、纵长内壁8c3、分隔壁8c4和前壁8c5包围的内部空间成为每个插座端子9的收纳部。在本实施方式的嵌合部8c在插头插入部8c6的两侧形成有这样的收纳部。
在端子保持部8d形成有分别与嵌合部8c的纵长侧壁8c1、横宽侧壁8c2相连续的纵长侧壁8d1、横宽侧壁8d2。纵长侧壁8d1的壁厚形成得比嵌合部8c的纵长侧壁8c1厚、向外部突出。在纵长侧壁8d1之间在插头插入部8c6的延长线上形成有中央壁8d3。中央壁8d3形成得较长,在插拔方向Z上向基板5超过纵长侧壁8d1的下端位置。
在纵长侧壁8d1与中央壁8d3之间与嵌合部8c的分隔壁8c4相连续地形成有分隔壁8d4(图5),相邻的插座端子9在构造上彼此绝缘。本实施方式的分隔壁8d4的下端位置,在可动壳体8b的纵长侧壁8d1一侧形成到纵长侧壁8d1的下端位置为止,在中央壁8d3一侧形成到中央壁8d3的下端为止。
由以上那样的纵长侧壁8d1、横宽侧壁8d2、中央壁8d3和分隔壁8d4包围的内部空间成为各插座端子9的收纳部。插座端子9插入并固定于将该端子保持部8d的收纳部与前述的嵌合部8c的收纳部合在一起而形成为槽状的每个插座端子9的“端子安装槽”。
但是,前述的端子保持部8d的纵长侧壁8d1形成得板厚比嵌合部8c的纵长侧壁8c1厚。这是为提高刚性以发挥针对被压入的插座端子9的可靠的保持力。另外,另一个原因是为使其作为“保护壁”发挥作用,通过以“檐状”覆盖插座端子9的可动部11的上侧以保护其不受来自外部的接触和/或冲击。重视其作为该保护壁的功能,纵长侧壁8d1在不相对移位的静止状态下,如图5所示,在横宽方向Y上形成为超过可动部11的第一伸长部11a的厚度。
如图6所示,在端子保持部8d的横宽侧壁8d2形成有向基板5伸长并与基板面平行地向外弯曲的卡定部8d5。卡定部8d5如后所述作为限制相对于固定壳体8a的过度相对移位的挡块而起作用。
〔固定壳体〕
固定壳体8a设置成包围可动壳体8b的下侧的外周,在横宽方向Y的两侧形成有沿着纵长方向X的纵长侧壁8a1,在该纵长侧壁8a1的两端部形成有沿着横宽方向Y的横宽侧壁8a2。在纵长侧壁8a1设有用于固定插座端子9的固定孔8a3。在各横宽侧壁8a2设有:腿部8a4,其固定于基板5;和孔状的卡定座部8a5,前述的作为可动壳体8b的挡块发挥作用的卡定部8d5在插拔方向Z上的拔出方向上相对于其卡定。
在以上那样的固定壳体8a的内部形成有插座端子9与可动壳体8b的可动空间14。位于可动空间14中的可动壳体8b的构造要素为端子保持部8d的中央壁8d3与分隔壁8d4,可动空间14在横宽方向Y上的宽度比一对纵长侧壁8d1的外面间的宽度小。因此,能够减小可动壳体8b在固定壳体8a内部在横宽方向Y上所占有的空间以增大可动空间14。
在固定壳体8a的纵长侧壁8a1的上端与可动壳体8b的纵长侧壁8d1的下端之间形成有开口15。可动壳体8b的纵长侧壁8d1的下端不进入固定壳体8a的内部,而是位于纵长侧壁8a1上端的斜上方。由此,形成有较大的开口15,该开口15作为将在基板5产生而滞留于固定壳体8a的内部的热向外部释放的部分发挥作用。
〔插座端子〕
插座端子9是利用冲压加工对金属平板进行穿孔并实施倒圆角等预定的精加工处理而形成的,形成为维持了金属平板的平面形状且在板厚方向上无弯曲的所谓“穿透端子(抜き端子)”。插座端子9配置成板面沿着插座壳体8的横宽方向Y,二个插座端子9设置成以互相相对的方式成对。如图3、图5所示,插座端子9从与插头连接器2的嵌合侧依次具有端子部10、基部12、可动部11和基板连接部13。
插座端子9沿着插座壳体8的纵长方向X等间隔地并排配置有多个。通过将插座端子9形成为在板厚方向上不弯曲的平板状,能够减小一个插座端子9在纵长方向X上的宽度,所以能够以窄间距排列,能够将电连接器1在纵长方向X上小型化。而且,如后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形成为在横宽方向Y上也能够小型化的构成。
〔基板连接部〕
基板连接部13具有连接部13a、支撑部13b和固定片部13c。
连接部13a向固定壳体8a的外侧突出,软钎焊于基板5。
支撑部13b设置于连接部13a的上侧,以从基板5的基板面上浮的状态支撑插座壳体8。在软钎焊有基板连接部13的状态下、在支撑部13b与电路基板5之间形成有间隙。
在支撑部13b形成有向插拔方向Z突出的固定片部13c,通过其卡定突部13d啮入固定壳体8a的固定孔8a3的孔壁以使插座端子9固定于固定壳体8a。
〔可动部〕
可动部11由具有弹簧弹性的线状片构成,形成为具有第一伸长部11a、折返部11b和第二伸长部11c的倒U字状。第一伸长部11a与第二伸长部11c设置成与后述的基部12的下部12b并排。可动部11位于固定壳体8a的内部的可动空间14,在使可动壳体8b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8a相对移位的状态下可动部11弹性支撑可动壳体8b。
通过设置该可动部11,在例如向电连接器1施加振动时和/或插头2与插座3的嵌合时,可动部11在可动空间14中移位,从而能够使可动壳体8b相对于固定壳体8a相对移位。
第一伸长部11a从基板连接部13的水平方向上的端部沿着插拔方向Zl立起而伸长。第一伸长部11a设置成从相对于基板连接部13的边界侧与固定壳体8a的内面8a6隔着间隙部14c(图10)。通过这样,即使假设焊剂在基板连接部13上溢到达可动部11,由于在与基板连接部13的边界侧具有间隙部14c且与内面8a6分离开,所以能够抑制在使第一伸长部11a与内面8a6接触的情况下由于毛细现象而产生的焊剂的上升。另外,在第一伸长部11a的上端侧设有折返部11b,该折返部11b与第二伸长部11c相连续。
如图10所示,第二伸长部11c与第一伸长部11a大致平行地伸长,在下端弯曲与基部12相连。在第二伸长部11c形成有曲柄状地弯曲的弹簧部11d。通过将该弹簧部11d设置于中间,弹簧部11d的上侧的间隙部11f与下侧的间隙部11e相比、距基部12的距离更大。即,在折返部11b侧的间隙部11f与基部12之间设有较宽的第一可动空间部14a,在与基部12的连续侧的间隙部11e与基部12之间设有比其窄的第二可动空间部14b。
〔基部〕
如图3、图5所示,在基部12上形成有宽度宽的上部12a和细带状的下部12b。上部12a是由可动壳体8b的端子保持部8d的纵长侧壁8d1与中央壁8d3夹持而被保持的部分,其上端与端子部10相连续。下部12b是向纵长侧壁8d1的下方突出的细带状的部分,其下端与可动部11的第二伸长部11c相连续。
在下部12b(基部12)的与第二伸长部11c相对的相对边缘设有凹状的缺口部12c。由此,下部12b沿着横宽方向Y的宽度为上部12a宽度的大约1/2。
缺口部12c由沿着插拔方向Z的纵边缘12d与沿着横宽方向Y的横边缘12e形成,第二伸长部11c进入该凹陷之中。通过这样,能够减小插座端子9在横宽方向Y上的宽度,能够使插座连接器3小型化。另外,缺口部12c的横边缘12e形成为与可动壳体8b上的厚壁的纵长侧壁8d1的下端面大致位于同一平面,能够从可动空间14之中通过开口15顺利地散热。
在上部12a形成有卡定部12a1,该卡定部12a1相对于可动壳体8b的中央壁8d3咬入,由此使插座端子9固定于可动壳体8b。在下部12b的基板侧端部形成有按压承受部12b1,通过在插座3的组装时按压该按压承受部12b1而使插座端子9压入并组装于可动壳体8b。
〔端子部〕
如图5、图7所示,端子部10具有从基部12的上边缘悬臂梁状地伸长的前端子16与后端子17。
〔前端子〕
前端子16具有弹性片部16a和接触部16b。
弹性片部16a从基部12的上端向上侧伸长。
接触部16b设置于弹性片部16a的顶端侧,向与插头端子7接触的接触方向突出,在嵌合状态下其顶端作为前触点部16c与插头端子7接触。另外,接触部16b在比前触点部16c靠上侧处具有发挥将附着于插头端子7的接触部7f的异物除去的功能的前边缘16d。
另外,在弹性片部16a的顶端侧且在与后端子17的接触部17b相对的相对边缘,设有使边缘局部凹陷而使弹性片部16a的板宽变窄的凹部16e。在与插头连接器2的嵌合时,在后端子17被插头端子7向接近前端子16的方向按压时,通过使后端子17的顶端侧进入凹部16e而使后端子17与前端子16难以接触。
〔后端子〕
后端子17也具有弹性片部17a和接触部17b。
弹性片部17a从基部12的上端伸长。
接触部17b设置于弹性片部17a的顶端侧,向与插头端子7接触的接触方向突出,在嵌合状态下其顶端作为后触点部17c与插头端子7接触。另外,后触点部17c与前触点部16c相比配置在插拔方向Z上的进深侧,在与插头连接器2的嵌合时按前端子16、后端子17的顺序与插头端子7接触。
后触点部17c设置成,在与插头连接器2嵌合的状态下,从纵长内壁8c3的突出量比前触点部16c大。通过这样,在嵌合时,后触点部17c被插头端子7按压而朝向纵长侧壁8c1侧的移位量,变得比前触点部16c被插头端子7按压而朝向纵长侧壁8c1侧的端子移位量大。一般而言,在弹簧常数相同的情况下,端子的移位量越增大则接触压力越上升。因此,通过如上所述那样配置前触点部16c与后触点部17c,而将后端子17的接触压力设定得比前端子16的接触压力大。由此,能够使位于比前触点部16c靠进深侧的后触点部17c可靠地相对于插头端子7接通接触。
另外,端子部10具备前触点部16c与后触点部17c这二个触点部,所以即使在任一触点部16c、17c与接触部7f之间夹入有灰尘等异物,另一方的触点部也能够接触,所以能够提高接触可靠性。
〔电连接器的作用·效果的说明〕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电连接器的小型化〕
插座端子9为维持了金属平板的平面形状且在板厚方向上未弯曲的平板状。由此,能够以窄间距排列多个插座端子9,能够实现在纵长方向X上紧凑的插座连接器3与电连接器1。
插座端子9的基部12的与端子部10相连续的上部12a在横宽方向Y上较宽。这是为使插座端子9得到前述的优点而将端子部10设为前端子16与后端子17的多个端子·多个触点构造。
在这样的端子部10的情况下,如果将上部12a的板宽原样在基板方向上延伸则能够形成下部12b,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缺口部12c而形成板宽窄的下部12b,并且使可动部11的第二伸长部11c与折返部11b的大致一半进入其内侧。通过设为这样,与以与上部12a相同板宽形成下部12b并与该下部12b并排配置可动部11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插座端子9在横宽方向Y上变小,能够将插座连接器3与电连接器1小型化。
其结果,如果是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则具备悬浮构造同时能够使纵长方向X、横宽方向Y这两方小型化,能够有助于电子设备的小型化、电子部件的高密度安装。
在电连接器1上,在端子部10的下侧并排配置有可动部11与基部12的下部12b。由于安装于基板4与基板5的元件和/或各种电子设备的设计上的制约条件,有时不得不使基板彼此分离开,但通过如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那样将插座端子9的端子部10与可动部11以及基部12的下部12b沿着插拔方向Z上下配置成串行状,能够实现即使在纵长方向X、横宽方向Y上小型化而在插拔方向Z上仍较高的电连接器1。
在插头连接器2与插座连接器3的嵌合时,由插头端子7将前端子16与后端子17向外侧按压。此时,通常为防止后端子17与前端子16接触,而需要将后端子17与前端子16之间的距离设定得较大。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中,在前端子16的弹性片部16a中的与后端子17相邻侧的板边缘设有凹部16e。由此,在从插头端子7按压后端子17时后端子17的接触部17b进入凹部16e的内侧,从而能够防止前端子16与弹性片部16a接触。因此,即便使前端子16接近后端子17侧以减小基部12的上部12a在横宽方向Y上的板宽,也能够在与前端子16之间充分地确保后端子17的可动区域,所以能够将插座端子9在横宽方向Y上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计上、制造上的原因,设定为:相对的后触点部17c间的间隔比相对的前触点部16c间的间隔短,后触点部17c从可动壳体8b的纵长内壁8c3突出的突出量大。因此,与前端子16相比,后端子17在与插头连接器2嵌合的状态下的端子移位量更大。因此,在嵌合状态下后端子17大幅接近前端子16,但通过如前所述在前端子16设置凹部16e,能够避免与前端子16的接触同时实现横宽方向Y上的小型化。
在可动部11设置有弯曲成曲柄状的弹簧部11d。在不设置弹簧部的情况下,在可动壳体8b向固定壳体8a侧移位时,有时第二伸长部11c的上侧与基部12接触或者第一伸长部11a的下侧与第二伸长部11c的下侧接触。为抑制这种情况,就需要将第二伸长部11c与基部12的间隔、第一伸长部11a与第二伸长部11c的间隔增大到不会接触的程度,但如果这样则插座端子9在横宽方向Y上会大型化。
因此,通过在可动部11设置弯曲成曲柄状的弹簧部11d,在第二伸长部11c的折返部11b侧(间隙部11f)与基部12之间形成较宽的第一可动空间部14a,使得即使可动壳体8b以接近固定壳体8a的方式移位,第二伸长部11c也不会与基部12接触(图10、图11)。
另外,弹簧部11d的下侧(间隙部11e)与基部12接近而形成了较窄的间隙部11e,但在与基部12相反侧的第一伸长部11a的基板侧之间形成了较宽的第三可动空间部14d。因此,使得即使可动壳体8b以接近固定壳体8a的方式移位,第二伸长部11c的基板侧(间隙部11e)也不会与第一伸长部11a的基板侧接触(图11)。
〔抑制焊剂上升的构造〕
插头端子7具有支撑部7a2,在该支撑部7a2安装于基板4的状态下变为插头壳体6从基板4悬浮的状态。由此,焊剂难以附着于插头壳体6,所以焊剂在插头壳体6上流动,能够使得焊剂不会以该流动为契机进入插头壳体6与插头端子7的间隙。并且,插头端子7具有第一分离部7b与第二分离部7d,所以假设在焊剂附着于插头壳体6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一分离部7b或第二分离部7d阻止焊剂由于毛细现象在插头壳体6与插头端子7之间上溢。
另外,插座端子9具有支撑部13b,在支撑部13b安装于基板5的状态下变为固定壳体8a从基板5悬浮的状态。因此,焊剂难以附着于固定壳体8a,所以焊剂在固定壳体8a上流动,能够使得焊剂难以以该流动为契机进入固定壳体8a与插座端子9的间隙。并且,在固定壳体8a与可动部11的第一伸长部11a之间设有间隙部14c,所以即使在万一焊剂进入上述间隙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间隙部14c阻止由毛细管现象引起的焊剂上溢。
如以上那样,能够抑制焊剂的上溢,所以能够抑制由焊剂到达插头端子7的接触部7f和/或插座端子9的端子部10引起的端子间的接触不良。
〔由触点错开构造实现的插入性的改善〕
如图6~图9所示,在插座连接器3上沿着纵长方向X并排设有多个插座端子9。如图9所示,相邻的插座端子9的前触点部16c彼此在插拔方向Z上相互按距离H1错开而配置。另外,同样地相邻的后触点部17c彼此也在插拔方向Z上相互按距离H2错开而配置。在作为连接对象物的插头连接器2与插座连接器3的嵌合时,插头端子7的顶端首先按压前端子16的接触部16b而使其向插座壳体8的外侧移位、越过前触点部16c。然后,按压后端子17的接触部17b同样使其移位、越过后触点部17c。这样,前触点部16c和后触点部17c与插头端子7的接触部7f接触从而完成连接器嵌合。
未图示的作业人员,在按压前端子16的接触部16b与后端子17的接触部17b时,从插座连接器3的多个插座端子9同时受到阻力,所以为使插头连接器2与插座连接器3嵌合就需要较大的力。另外,插头端子7的前端越过前触点部16c时和越过后触点部17c时,分别在手头感到阻力。因此,有时在越了前触点部16c的阶段,作业者就误认为嵌合已完成而在半嵌合状态下结束作业。另外,如果用很大的力硬要将插头连接器2插入插座连接器3,则因产生斜嵌合或别住,插座端子9恐会纵弯曲而损伤。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中,通过如上述那样将相邻的前触点部16c彼此和/或后触点部17c彼此的位置在插拔方向Z上错开,将插头端子7与各插座端子9接触的定时错开。通过这样,能够减小与插头端子7同时接触的插座端子9的数量、使插入力分散。因此,能够通过更小的力使插头连接器2与插座连接器3嵌合,所以能够抑制上述那样的半嵌合、斜嵌合、纵弯曲等的产生。
〔异物去除功能〕
通过使插头连接器2与插座连接器3嵌合,插头端子7与插座端子9接触并接通连接,但有时例如基板渣和/或灰尘等异物会附着于该插头端子7的接触部7f。如果在该状态下后触点部17c与插头端子7的接触部7f接触,则异物恐会夹于后触点部17c与插头端子7的接触部7f之间,后触点部17c与插头端子7的接通连接恐会变得不稳定。
但是如图3、图5、图7所示,在比后触点部17c靠上侧处设置有前触点部16c,在使插头2与插座3嵌合时使前触点部16c与后触点部17c相对于插头端子7的接触部7f依次滑动接触,从而能够通过前触点部16c与其前边缘16d擦拭附着于插头端子7的接触部7f的异物。而且,通过后触点部17c与插头端子7的接触部7f中的异物被擦掉的部分接触,在后触点部17c与插头端子7之间不会夹入异物,能够稳定地接通连接。通过这样,能够提高接触可靠性。
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即使设置可动部11也能够在横宽方向Y上小型化。由此,能够实现电气设备的小型化与电子部件的高密度安装。
另外,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能够抑制由焊剂上溢并附着于端子部10所产生的接通不良。
另外,通过使后端子17的接触压力比前端子16高,能够使后端子17可靠地与插头端子7接触。
进而,通过将相邻的前触点部16c彼此或后触点部17c彼此的位置错开,能够成为改善了插入性的电连接器1。通过以上设置,能够成为接触可靠性高的电连接器1。
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具有前端子16与后端子17的电连接器1。但是,也能够设为仅具有1个弹性片部且具有1个触点部的电连接器和/或、一个弹性片部弹性支撑多个触点部的电连接器。在任一方案中均能够在横宽方向Y上使电连接器1小型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具有前触点部16c与后触点部17c这2个触点部的实施方式,但也可以设为仅具有1个触点部的电连接器1。
关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可动部11,对使第二伸长部11c进入缺口部12c的内侧且第一伸长部11a设置于缺口12a外侧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设为使直至第一伸长部11a都进入缺口部12c的内侧的构成。通过这样,能够成为在横宽方向Y上更紧凑的电连接器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缺口部12c的横边缘12e设置得与可动壳体8b的纵长侧壁8d1的下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但也可以将其下端面设置得比横边缘12e靠上侧。通过这样,能够使开口15变宽、使其更容易散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二伸长部11c具有弹簧部11d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设为不具有弹簧部11d、而从基部12侧的一端到折返部11b侧的一端为止缓慢从基部12的下部12b离开的第二伸长部11c(图12)。
另外,也可以形成为,第二伸长部11c沿着插拔方向Z而设置,缺口部12c的纵边缘12d从下侧到上侧接近中央壁8d3侧。例如,也可以使缺口部12c的纵边缘12d从下侧到上侧向中央壁8d3侧直线状倾斜或者形成为多级状(图13)。通过这样,也可以将第二伸长部11c与缺口部12c之间的间隙形成得在上侧的折返部11b侧的一端比在与下侧的基部12连续的另一端侧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后端子17的接触压力设定得比前端子16的接触压力高的例子。与此相对,也可以相反地将后端子17设定得比前端子16的接触压力高。通过这样,能够使前触点部16c可靠地与插头端子7接触。另外,前端子16与后端子17的接触压力也可以设定为相同程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相邻的前触点部16c彼此或相邻的后触点部17c彼此,设置成在插拔方向Z上错开。与此相对,也可以将例如沿着纵长方向X的多个前触点部16c彼此或后触点部17c彼此统一在插拔方向Z上错开。在该情况下,通过按例如3个3个等相同数量的触点部统一错开,能够使阻力不集中于特定部位、使嵌合作业容易进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插座连接器3的连接对象物例示了插头连接器2,但只要是相对于插座端子9的前端子16、后端子17在插入方向上依次接触而接通连接的连接器即可,也可以将其他的连接器、基板(硬质基板、FPC)和/或线缆(柔性扁平线缆等)等设为连接对象物。再者,在该情况下,对于插座连接器3的具体构造可根据连接对象物而适当变更。
Claims (4)
1.一种电连接器,具备:
固定壳体,其固定于基板;
可动壳体;以及
连接器端子,其具有将所述可动壳体弹性支撑得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壳体相对移位的可动部、和安装于所述可动壳体并与所述可动部相连的基部,
所述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部具有:
位于所述固定壳体侧的第一伸长部;
一端与所述第一伸长部相连的折返部;以及
一端与所述折返部的另一端相连、另一端在所述可动壳体侧与所述基部相连的第二伸长部,
所述第一伸长部、所述第二伸长部与所述基部并排设置,
在所述基部形成有宽度宽的上部和比所述上部向下方突出的细带状的下部,
在所述基部的所述下部具有与所述第二伸长部的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直接相对的相对边缘,在所述相对边缘形成有凹状的缺口部,所述第二伸长部配置为进入所述缺口部的内侧,
在所述第二伸长部与所述基部之间所形成的间隙,在所述第二伸长部的所述一端侧形成得比在所述第二伸长部的所述另一端侧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二伸长部倾斜形成,使得所述间隙从所述一端侧到所述另一端侧变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二伸长部具有弹簧部,所述弹簧部弯曲使得所述第二伸长部与所述基部的所述相对边缘之间的所述间隙在所述一端侧比在所述另一端侧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基部具有纵边缘,所述纵边缘为相对于所述第二伸长部分离的形状使得所述基部与所述第二伸长部之间的所述间隙在所述一端侧比在所述另一端侧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235106 | 2013-11-13 | ||
JP2013235106A JP5568677B1 (ja) | 2013-11-13 | 2013-11-13 | 電気コネクタ |
JP2014-127122 | 2014-06-20 | ||
JP2014127122A JP6144235B2 (ja) | 2014-06-20 | 2014-06-20 | コネクタ端子及び電気コネク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638404A CN104638404A (zh) | 2015-05-20 |
CN104638404B true CN104638404B (zh) | 2020-03-27 |
Family
ID=51862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639953.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38404B (zh) | 2013-11-13 | 2014-11-13 | 连接器端子以及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246283B2 (zh) |
EP (1) | EP2874238A1 (zh) |
KR (1) | KR102274495B1 (zh) |
CN (1) | CN104638404B (zh) |
TW (1) | TWI63274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849166B1 (ja) * | 2014-12-12 | 2016-01-27 |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基板間接続構造 |
JP6662633B2 (ja) * | 2015-12-28 | 2020-03-11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装置 |
JP6727103B2 (ja) * | 2016-11-11 | 2020-07-22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6873424B2 (ja) * | 2017-01-11 | 2021-05-19 |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
JP6689235B2 (ja) * | 2017-07-11 | 2020-04-28 |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CN107275878B (zh) * | 2017-07-30 | 2018-06-08 | 余姚市亿荣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机器人电快插装置 |
JP7032094B2 (ja) * | 2017-10-06 | 2022-03-08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
JP6408106B1 (ja) | 2017-10-25 | 2018-10-17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
JP7197995B2 (ja) * | 2018-04-26 | 2022-12-28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JP7207975B2 (ja) * | 2018-11-29 | 2023-01-18 |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7297622B2 (ja) * | 2019-09-20 | 2023-06-26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 |
CN111009752B (zh) * | 2019-11-25 | 2021-09-28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 |
TWI753658B (zh) * | 2020-11-16 | 2022-01-21 | 禾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電源電極結構之浮動連接器 |
JP7377187B2 (ja) * | 2020-12-02 | 2023-11-09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631381A (en) * | 1970-04-02 | 1971-12-28 | Ind Electronic Hardware Corp | Multiple electrical connector |
CN101361230A (zh) * | 2006-02-17 | 2009-02-04 | 意力速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2460841A (zh) * | 2009-06-10 | 2012-05-16 | 意力速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电连接用端子以及使用其的连接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68142B2 (ja) * | 1991-12-30 | 1996-12-25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 フローティング構造の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法 |
JP2002246119A (ja) * | 2001-02-14 | 2002-08-30 | Taiko Denki Co Ltd | 電気コネクタ |
JP3905518B2 (ja) * | 2004-01-23 | 2007-04-18 | ケル株式会社 |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コネクタ |
JP2007018785A (ja) * | 2005-07-06 | 2007-01-25 | D D K Ltd | コネクタ |
JP2007109600A (ja) | 2005-10-17 | 2007-04-26 | Taiko Denki Co Ltd |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 |
JP5135015B2 (ja) * | 2008-03-21 | 2013-01-30 |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JP5491664B1 (ja) * | 2013-07-19 | 2014-05-14 |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
2014
- 2014-11-07 EP EP20140192276 patent/EP2874238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4-11-11 US US14/538,429 patent/US9246283B2/en active Active
- 2014-11-12 TW TW103139182A patent/TWI632740B/zh active
- 2014-11-12 KR KR1020140156798A patent/KR10227449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4-11-13 CN CN201410639953.2A patent/CN10463840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631381A (en) * | 1970-04-02 | 1971-12-28 | Ind Electronic Hardware Corp | Multiple electrical connector |
CN101361230A (zh) * | 2006-02-17 | 2009-02-04 | 意力速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2460841A (zh) * | 2009-06-10 | 2012-05-16 | 意力速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电连接用端子以及使用其的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246283B2 (en) | 2016-01-26 |
KR102274495B1 (ko) | 2021-07-07 |
EP2874238A1 (en) | 2015-05-20 |
KR20150055583A (ko) | 2015-05-21 |
CN104638404A (zh) | 2015-05-20 |
US20150132999A1 (en) | 2015-05-14 |
TWI632740B (zh) | 2018-08-11 |
TW201519529A (zh) | 2015-05-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638404B (zh) | 连接器端子以及电连接器 | |
KR101523583B1 (ko) | 전기 커넥터 | |
TWI614947B (zh) | 電連接器 | |
CN106058538B (zh) | 电连接器 | |
JP6144235B2 (ja) | コネクタ端子及び電気コネクタ | |
EP1846990B1 (en) | Board moun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8979551B2 (en) | Low-profile mezzanine connector | |
CN104347995B (zh) | 电连接器 | |
EP2833481B1 (en) | Contact | |
CN202817366U (zh) | 板对板连接器 | |
EP3340389A1 (en) | Connector device | |
JP6379254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CN202817242U (zh) | 回路连接器和闭路成形连接器 | |
JP3192828U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KR101488891B1 (ko) | 기판 대 기판 커넥터 어셈블리 | |
KR102535074B1 (ko) | 커넥터 및 커넥터 시스템 | |
US20180076543A1 (en) | Connector | |
JP2011228214A (ja) | 基板用端子付きプリント基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327 Termination date: 2020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