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32318B - 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以及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 - Google Patents

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以及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32318B
CN104632318B CN201410596734.0A CN201410596734A CN104632318B CN 104632318 B CN104632318 B CN 104632318B CN 201410596734 A CN201410596734 A CN 201410596734A CN 104632318 B CN104632318 B CN 1046323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cylinder head
cylinder
dry sump
intercommunicating p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9673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32318A (zh
Inventor
荻野洋岳
小西幸生
小野拓也
安达琢真
佐藤宽朗
神山英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6323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323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323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323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2Arrangements of lubricant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02Valve dri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02Valve drive
    • F01L1/04Valve drive by means of cams, camshafts, cam discs, eccentrics or the like
    • F01L1/047Camshafts
    • F01L1/053Camshafts overhead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02Pressure lubrication using lubricating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004Oils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9/00Lubrication means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7/00
    • F01M9/10Lubrication of valve gear or auxiliar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16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f cylinders, e.g. single-cylinder engines
    • F02B75/18Multi-cylinder engines
    • F02B75/22Multi-cylinder engines with cylinders in V, fan, or star arrang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004Oilsumps
    • F01M2011/0083Dry s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2Arrangements of lubricant conduits
    • F01M2011/023Arrangements of lubricant conduits between oil sump and cylinder hea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02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ycles, e.g. six-stroke
    • F02B2075/022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ycles, e.g. six-stroke having less than six strokes per cycle
    • F02B2075/025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ycles, e.g. six-stroke having less than six strokes per cycle two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02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ycles, e.g. six-stroke
    • F02B2075/022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ycles, e.g. six-stroke having less than six strokes per cycle
    • F02B2075/027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ycles, e.g. six-stroke having less than six strokes per cycle fou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16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f cylinders, e.g. single-cylinder engines
    • F02B75/18Multi-cylinder engines
    • F02B2075/1804Number of cylinders
    • F02B2075/1808Number of cylinders two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61/00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vehicles or for driving propellers;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gearing
    • F02B61/02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vehicles or for driving propellers;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gearing for driving 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其能够良好地将气缸盖内的油回收至储油部。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E)的油路结构(40)具有:油回收通路(41),其在所述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E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沿着位于左右各气缸组(BL、BR)的气缸盖(13)的最下部的侧壁部和气门室的底面之间,以其至少一部分比气门室的外侧下端部更靠近外侧的方式在气缸排列方向上延伸设置;第一连通孔(42),其设置有多个,且连通气缸盖的气门室与油回收通路;第一吸油通路(43),其连接油回收通路和第一吸油装置(P1)。气门室内的油被第一吸油装置通过第一连通孔、油回收通路以及第一吸油通路吸引,并送回储油部(OT)。

Description

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以及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 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以及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引擎的一种,在现有技术中公开有一种干式油底壳引擎,其将引擎主体内部的油通过回油泵送至储油部(参见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报第4511597号
在上述干式油底壳引擎中,回油泵通过气缸盖下方的曲轴室吸引被供应到气缸盖内的油。即,由于回油泵是将引擎主体内全部的油集中到一起进行吸引,因而有可能无法充分地回收如气缸盖内的气门室那样的比较容易积存油的部位的油。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气缸盖内的油良好地回收到储油部的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以及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一种倾斜地搭载于车辆上的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
该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具有油回收通路、第一连通孔和第一吸油通路,其中,
所述油回收通路在所述干式油底壳引擎倾斜地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沿着位于气缸盖的最下部的侧壁部和气门室的底面之间,以其至少一部分比所述气门室的外侧下端部更靠近外侧的方式,在气缸排列方向上延伸设置;
所述第一连通孔至少设置有一个,其形成于所述侧壁部,并且连通所述气缸盖的所述气门室与所述油回收通路;
所述第一吸油通路连接所述油回收通路和第一吸油装置,
所述气缸盖的所述气门室内的油,被所述第1吸油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连通孔、所述油回收通路以及所述第一吸油通路吸引,并送回储油部。
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气缸组的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
该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具有油回收通路、第一连通孔和第一吸油通路,其中,
所述油回收通路在所述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沿着位于左右各气缸组的气缸盖的最下部的侧壁部和气门室的底面之间,以其至少一部分比所述气门室的外侧下端部更靠近外侧的方式,在气缸排列方向上延伸设置;
所述第一连通孔设置有多个,其形成于所述侧壁部,并且连通所述气缸盖的所述气门室与所述油回收通路;
所述第一吸油通路连接所述油回收通路和第一吸油装置;
所述气缸盖的所述气门室内的油,被所述第一吸油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连通孔、所述油回收通路以及所述第一吸油通路吸引,并送回储油部。
采用上述油路结构时,由于油回收通路形成于气缸盖的侧壁外侧,与气缸盖的气门室隔开,且仅通过第一连通孔与气门室连通,因而除能够有效利用第一吸油装置的吸引力来回收积存于油回收通路中的油之外,还能够通过第一连通孔使第一吸油装置的吸引力集中发挥作用,从而能够将气门室内的油吸引至油回收通路,进行回收。
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在所述干槽式发动机的油路结构以及V型干槽式发动机的油路结构中,
所述第一吸油通路与所述油回收通路的气缸排列方向上的一端部连接,
所述油路结构还具有第二连通孔和第二吸油通路,其中,
所述第二连通孔形成于作为所述气缸盖的气缸排列方向上的另一端部的壁部上,连通所述气门室与链条壳,
所述第二吸油通路连接所述链条壳内部与第二吸油装置;
被从所述气缸盖的所述气门室通过所述第二连通孔排出至所述链条壳内的油,被所述第二吸油装置通过所述第二吸油通路吸引,并送回所述储油部。
采用上述结构时,即使在车辆急转弯时、坡道行驶时等干式油底壳引擎及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处于倾斜状态而无法由第一吸油装置顺利吸油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气缸盖的气门室内的油通过第二连通孔排出至链条壳内,由与链条壳连接的第二吸油装置对油进行回收,并将油送回储油部,因而不会受到车辆的行驶状态的限制,即使是以较少的油量也能够有效地将油供应到各部位并对其进行充分的润滑。
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所述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中,多个所述第一连通孔分别与多个凸轮轴颈邻接形成。
采用上述结构时,由于供应到凸轮轴颈周围的较为多量的油被从凸轮轴颈周围排至气门室内,因而第一吸油装置能够通过与凸轮轴颈邻接设置的第一连通孔以较强的吸引力将气门室内的油吸引到油回收通路,从而能够防止油积存于气门室内部,并且能够迅速且高效地回收油。
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所述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中,所述第一吸油装置是左右各气缸组的所述气缸盖的共有装置。
采用上述结构时,由于能够由共有的第一吸油装置来吸引左右各气缸组的气缸盖的气门室内的油,因而能够减少零部件数量,实现产品的轻量化,并且能够简化油路结构,使其易于加工。
采用本发明时,由于能够使收装有具有较多部件数量且需要较为多量的油(润滑油)的气门机构的气缸盖的气门室内的油不会积存于气门室内,而是迅速地回收至储油部,并快速供应给润滑部位,因而能够以少量的油实现充分的润滑功能,并能够进一步实现吸油装置的小型化。
另外,采用本发明时,由于能够用单一吸油装置来回收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的两个气缸组的油,因而能够减少部件个数,并进一步通过使来自两气缸组的油使用共同的回路,从而能够实现引擎主体的小型化以及加工简单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大致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沿图1中箭头X1剖切而成的剖视图,是表示链条壳内的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由图1中X2方向观看时的气缸盖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E: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13:气缸盖;15:链条壳;31:底壁部;32:前壁部;33:后壁部;34:内壁部;35:外壁部;36:凸轮轴颈;37:气门室;40: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41:油回收通路;42:第一连通孔;43:第一吸油通路;44:第二连通孔;45:第二吸油通路;46:回油通路;48:供油通路;OT:储油部;P1:第一吸油装置;P2:第二吸油装置;Pa:回油泵;Pb:输油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说明中,对同一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重复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汽车引擎中适用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方向时,基于图1所示车辆的前后上下左右进行说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下方向与在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搭载于汽车上的状态下的铅直方向一致,气缸排列方向与在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搭载于汽车上的状态下的前后方向一致。再者,在对气缸盖的说明中,内侧是指与对面的气缸盖相向的一侧,外侧是指与对面的气缸盖相向的一侧的相反侧。
在所参照的附图中,图1是大致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沿图1中箭头X1剖切而成的剖视图,是表示链条壳内的结构的图。图3是表示由图1中X2方向观看时的气缸盖的立体图。在此,图3所示的气缸盖是右侧气缸组的气缸盖,左侧气缸组的气缸盖呈与右侧气缸盖左右反转的形状。
如图1所示,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E主要具有气缸体11、下缸体12、左右两个气缸盖13、13、左右两个气缸盖罩14、14和链条壳15。在此,气缸体11、下缸体12、左右两个气缸盖13、13、左右两个气缸盖罩14、14构成了所谓的引擎主体。另外,链条壳15形成于引擎主体的前端部,由气缸体11、下缸体12、气缸盖13以及气缸盖罩14的一端侧、和安装于这些部件上的罩部件构成。
【气缸体】
气缸体11是构成缸膛和曲轴箱的主要部件,在此省略其图示。在气缸体11内部收装有活塞、连杆、曲轴16和中间轴17(参见图2)等。中间轴17的两端部支承在气缸体11上且能够转动。另外,中间轴17的一端侧从气缸体11突出,位于链条壳15内。
【下缸体】
下缸体12是与气缸体11一同构成曲轴箱的部件,其配置于气缸体11的下方。曲轴16(参见图2)的两端部被可转动地夹持于气缸体11的下端部和下缸体12的上端部之间。曲轴16的一端侧从气缸体11以及下缸体12突出,位于链条壳15内。在下缸体12的内部配置有回油泵Pa。回油泵Pa的泵驱动轴20的一端侧从下缸体12突出,位于链条壳15内。
另外,下缸体12的底部成为在引擎主体内流下来的油(润滑油)的干式油底壳。
【气缸盖】
气缸盖13配置于气缸体11上部,是与可滑动地设置于气缸体11的气缸内部的活塞冠面(活塞顶面)一同,通过形成于气缸盖13底面的并未图示的凹部空间构成燃烧室的部件。在气缸盖13内部,形成有与构成上述燃烧室的凹部空间连通的吸气口和排气口,并配置有用于使吸气口和排气口开闭的吸气阀和排气阀,在此省略与此相关的图示。而且,在气缸盖13上部形成有摇臂等气门机构以及气门室,其中,所述摇臂等气门机构用于使上述吸气阀和排气阀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动作,气门室内配置有吸气侧凸轮轴18以及排气侧凸轮轴19,凸轮轴18、19以二者的轴向在气缸盖13的气缸排列方向上互相平行的方式配置,凸轮轴18、19被曲轴16驱动而转动(参见图2)。
【气缸盖罩】
气缸盖罩14是封闭气缸盖13上部,从而构成气门室37(参见图3)的盖状部件,其配置于气缸盖13上方。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气侧凸轮轴18以及排气侧凸轮轴19的两端部中的一端侧可转动地支承在形成于气缸盖13的凸轮室的下侧凸轮轴颈36和形成于气缸盖罩14的并未图示的上侧支架之间,吸气侧凸轮轴18以及排气侧凸轮轴19的两端部中的另一端侧可转动地支承在形成于气缸盖13的凸轮室的下侧凸轮轴颈36和与气缸盖罩14分体形成的并未图示的上侧凸轮支架之间。另外,凸轮轴18、19的支承方法并不仅限于上述方法。再者,各凸轮轴18、19的一端侧安装有与曲轴16驱动连接的作为被驱动部的齿轮,而且位于链条壳15内。
另外,曲轴16是作为驱动轴发挥功能的部件,中间轴17、吸气侧凸轮轴18、排气侧凸轮轴19以及泵驱动轴20分别是作为从动轴发挥功能的部件。曲轴16的驱动力通过传动带(链条)22、中间轴17以及传动带21传递给各凸轮轴18、19,并通过传动带23传递给泵驱动轴20。在此,传动带21以与分别安装在中间轴17以及各凸轮轴18、19上的齿轮相啮合的方式卷动。另外,传送带22以与分别安装在曲轴16以及中间轴17上的齿轮相啮合的方式卷动。再者,传送带23以与分别安装在曲轴16以及泵驱动轴20上的齿轮相啮合的方式卷动。
【气缸盖】
如图3所示,气缸盖13具有底壁31、前壁部32、后壁部33、在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中位于V型气缸组内侧的内侧壁34、以及在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中位于V型气缸组外侧的外侧壁部35,该气缸盖13呈上部开放的箱型形状。
在底壁部31的中央部形成有3个火花塞安装部31a。
3个火花塞31a在底壁部31的车宽方向中央,于前后方向上(气缸排列方向上)隔开相等间隔配置。
火花塞安装部31a由底壁部31向气缸盖内突出地设置,在该火花塞安装部31a形成有用于插入点火用火花塞(未图示)的火花塞安装孔。
另外,底壁部31在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E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具有由内侧壁部34向外侧壁部35逐渐变低的倾斜面。
在火花塞安装部31a和内侧壁部34之间以及在火花塞安装部31a和外侧壁部35之间,分别设置有左右一对的凸轮轴颈36。
凸轮轴颈36的上表面为呈圆弧形的凹部。
左右一对的凸轮轴18、19(参见图2)中,位于V型气缸组内侧的凸轮轴18放置在内侧的3个凸轮轴颈36上,位于V型气缸组外侧的凸轮轴19放置在外侧的3个凸轮轴颈36上。凸轮轴颈36上紧固连接有未图示的上侧凸轮支架,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该上侧凸轮支架支承。
气缸盖13的外侧壁部35在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E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其与底壁部31连接的部位位于气缸盖13的最下部。上述外侧壁部35上形成有油回收通路41、第一连通孔42以及第一吸油通路43的一部分,对于这些将在后面详细叙述。
【油路结构】
如图1所示,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40对应于左右气缸组BL、BR,具有油回收通路41、三个第一连通孔42、第一吸油通路43、第二连通孔44和第二吸油通路45。
另外,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40还具有回油通路46、储油部OT、汲油通路47、供油通路48、过滤部F和供油通路49。
另外,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40还具有作为使油流动的泵的回油泵Pa和输油泵Pb。
【油回收通路】
油回收通路41是形成于气缸盖13内的油路。
如图3所示,油回收通路41沿着外侧壁部35和气门室37的底面之间,以其至少一部分比气门室37的外侧端部更靠近外侧的方式在气缸排列方向上延伸设置。油回收通路41是由外侧壁部35的后端面向气缸排列方向,通过对由气缸盖13前端的凸轮轴颈(第1个)36至第2个凸轮轴颈36附近的部位进行切削而形成的,在切削成形后,通过穿透外侧壁部35的后端面或者后壁部33而形成的加工孔被封闭住,使油回收通路41的后端部与第1吸油通路43以油可流通的方式连接。
另外,外侧壁部35以其至少一部分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为厚壁,优选油回收通路41通过切削加工而形成于上述厚壁部位的内部。
如果使油回收通路41形成于气门室37内的话,为了避免与其他气门机构互相干涉,而将气缸盖13限定于小型化的结构,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该油回收通路41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气门室37的外侧,因而能够利用V型气缸组BL、BR的外侧闲置空间形成油回收通路41,而且能够进一步较为自由地设定油回收路径41的通路路径,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回收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回收通路41并未形成于气缸盖13在气缸排列方向上的整个长度上,而是仅在由气缸盖13前端(链条壳15侧)的凸轮轴颈36至第2个凸轮轴颈36之间的部分形成油回收通路41。其目的在于,在没有形成油回收通路41的链条壳15侧的前壁部32上,通过在链条壳15上开口,形成用于将气门室37内的油排至链条壳15内的第二连通孔44,从而,在车辆转弯时、坡路行驶时等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E处于倾斜的状态下,即使在油偏向油回收通路41的未与第一吸油装置P1连接的一侧的情况下,也能够良好地回收油。
采用上述结构,能够使积存于气门室37的靠近链条壳15的一侧的油通过第二连通孔44被排出,第一吸油装置P1只要将由自链条壳15侧的凸轮轴颈36起第2个凸轮轴颈36周围的后侧排至气门室37内的油吸出即可,通过将油回收通路41的通路长度变短,能够使第一吸油装置P1小型化,同时又能够获得足够的吸引力。另外,在车辆转弯时、坡路行驶时等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E处于倾斜的状态下,能够可靠地防止油积存在气门室37内,从而能够良好地润滑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E内部。
【第一连通孔】
如图3所示,第一连通孔42是通过对由气缸盖13的外侧壁部35的内侧面至油回收通路41的部分进行切削而形成的。即,第一连通孔42使气门室37和油回收通路41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通孔42在各凸轮轴颈36处各形成有1个。这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第一吸油装置P1的吸引力。另外,第一连通孔42的个数以及开口面积,并不局限于本实施方式中的个数以及开口面积,只要能够良好地回收油,可以适当地进行设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3个第一连通孔42形成于与外侧的3个凸轮轴颈36邻接的外侧壁部35的位于气门室37内的下端部。
【第一吸油通路】
如图1所示,第1吸油通路43是形成于气缸盖13、气缸体11以及下缸体12内的油路。第一吸油通路43的一端部(上端部)以使油能够流动的方式连接在油回收通路41的后端部上,第一吸油通路43的另一端部(下端部)与回油泵Pa的第一吸油装置P1相连接且能够进行油的流通。
【第二连通孔】
第二连通孔44是形成于气缸盖13的前侧壁部31的通孔。即,第二连通孔44使气缸盖13的气门室37内部和链条壳15的内部空间连通。优选第二连通孔44形成于与气缸盖13的底壁部31大致相同的位置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通孔44在气门室37的外侧端部附近,使气门室37的底面附近的部分与链条壳15的内部空间连通。
【第二吸油通路】
第二吸油通路45是形成于下缸体12内的油路。第二吸油通路45的一端部与链条壳15的内部空间连接且能够进行油的流通,第二油路45的另一端部与回油泵Pa的第二吸油装置P2连接且能够进行油的流通。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回收供应到或者排出到链条壳内的油。
【回油泵】
回油泵Pa配置于下缸体12底部,是用于吸引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E内的油并将所吸引的油送回储油部OT的泵,其至少具有第一吸油装置P1和第二吸油装置P2。
回油泵Pa具有泵驱动轴20,第一吸油装置P1的转子以及第二吸油装置P2的转子安装在上述泵驱动轴20上。
第一吸油装置P1是吸引左右各气缸组BL、BR的油回收通路41内的油并将这些油送回储油部OT的泵。第一吸油装置P1的吸引侧与对应于左右各气缸组BL、BR的两个第一油吸引通路43连接且能够进行油的流通,第一吸油装置P1的排出侧与回油通路46连接且能够进行油的流通。
上述第一吸油装置P1用一个转子来吸引左右各气缸组BL、BR的油回收通路41内的油。
第二吸油装置P2是吸引链条壳15内的油并将这些油送回储油部OT的泵。第二吸油装置P2的吸引侧与第二吸油通路45连接且能够进行油的流通。
另外,回油泵Pa具有与自曲轴箱内的曲轴室回收油的通路相对应的转子、与自V型干式油底壳式引擎E的涡轮回收油的通路相对应的转子等,这些转子也安装在泵驱动轴20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后述输油泵Pb也与回油泵Pa形成为一体,输油泵Pb的转子也安装在泵驱动轴20上。
【回油通路】
回油通路46是形成于下缸体12以及气缸体11内的油路。
回油通路46的一端部(下端部)与回油泵Pa连接且能够进行油的流通,回油通路46的另一端部(上端部)与储油部OT连接且能够进行油的流通。
【储油部】
储油部OT是与V型干式油底壳式引擎E的引擎主体分体设置的湿式油底壳,其存储用于润滑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E的各部(润滑对象)的油。
储油部OT与回油通路46连接且能够进行油的流通,并且与汲油通路47连接且能够进行油的流通。
【汲油通路】
汲油通路47是形成于气缸体11以及下缸体12内的油路。
汲油通路47的一端部(上端部)与储油部OT连接且能够进行油的流通,汲油通路47的另一端部(下端部)与输油泵Pb连接且能够进行油的流通。
【输油泵】
输油泵Pb是将储油部OT内的油供应到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E内的泵。输油泵Pb的吸引侧与汲油通路47连接且能够进行油的流通,输油泵Pb的排出侧与供油通路48连接且能够进行油的流通。
【供油通路】
供油通路48是形成于下缸体12以及气缸体11内的油路。供油通路48的一端部(下端部)与输油泵Pb连接且能够进行油的流通,供油通路48的另一端部(上端部)与过滤部F连接且能够进行油的流通。
过滤部F设置于上游侧的供油通路48和下游侧的供油通路49之间,其对流经过滤部F的油进行过滤,并且还能够进行气液分离等。上述过滤部F设置于两个气缸组BL、BR之间。
【供油通路】
供油通路49是形成于气缸体11以及气缸盖13内的油路。供油通路48的一端部与过滤部F连接且能够进行油的流通,供油通路49的另一端部与形成于作为气缸盖13内的润滑对象的各凸轮轴18、19以及摇臂(未图示)内的油路连接且能够进行油的流通。形成于各凸轮轴18、19内的油路在凸轮轴颈36附近具有排出孔,由上述排出孔所排出的油对凸轮轴颈36进行润滑。
另外,在引擎主体内,还分别形成有用于向作为气缸盖13以外的润滑对象的曲轴16、活塞、链条张紧器等供应油的供油通路(未图示),这些供油通路与过滤部F连接且能够进行油的流通,储油部OT内的油被输油泵Pb通过这些供油通路供应给气缸盖13以外的润滑对象。
【油路结构中的油的流动】
接下来,对上述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40中的油的流动进行说明。
首先,积存于储油部OT的油被输油泵Pb通过汲油通路47抽出。所抽出的油经供油通路48、过滤部F以及供应通路49被供应给左右各气缸组BL、BR的气缸盖13。
被供应到气缸盖13的油,例如流经吸气侧凸轮轴18以及排气侧凸轮轴19内的油路,由各凸轮轴18、19的排出口(未图示)排出至凸轮轴18、19外。上述排出孔形成于气门室37的凸轮轴颈36附近。被排出至凸轮轴18、19外的油在润滑凸轮轴颈36之后向下流到气门室37的底壁部31,并沿着各气缸组BL、BR的倾斜角度向外侧壁部35方向流动。
向外侧壁部35方向流动的油被第一吸油装置P1吸引,通过第一连通孔42流入油回收通路41。流入油回收通路41的油被第一吸油装置P1通过第一吸油通路43吸引,并通过回油通路46回到储油部OT。
另外,气缸盖13内的油的一部分,通过第二连通孔44被排出至链条壳15内。排出至链条壳15内的油,在链条壳15内向下流动。
在链条壳15内向下流动并积存于链条壳15底部的油,被第二吸油装置P2通过第二吸油通路45吸引,并通过回油通路46回到储油部OT。
另外,被供应到气缸盖13的油的一部分,向气缸盖13下方的曲轴室流动。向曲轴室流动的油以及通过未图示的供油通路供应到曲轴室的油被回油泵的其他转子吸引,并通过回油通路46回到储油部OT。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E的油路结构40中,油回收通路41形成于气缸盖13的侧壁外侧,与气缸盖13的气门室37隔开,其仅通过第一连通孔42与气门室37连通,因而除能够有效利用第一吸油装置P1的吸引力来回收积存于油回收通路41的油之外,还能够通过第一连通孔42使第一吸油装置P1的吸引力集中发挥作用,从而能够将气门室37内的油吸引至油回收通路41,进行回收。
另外,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E的油路结构40即使在车辆突然急转弯时、坡道行驶时等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处于倾斜状态而无法由第一吸油装置P1顺利吸油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气缸盖13的气门室37内的油通过第二连通孔44排出至链条壳15内,由与链条壳15连接的第二吸油装置P2对油进行回收,并将油送回储油部OT,因而不会受到车辆的行驶状态的限制,即使以较少的油量也能够有效地将油供应到各部位,充分润滑各部位。
另外,在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E的油路结构40中,由于供应到凸轮轴颈36周围的较为多量的油由凸轮轴颈36周围被排出至气门室37内,因而第一吸油装置P1通过与凸轮轴颈36邻接设置的第一连通孔42以较强的吸引力将气门室37内的油吸引到油回收通路41,从而能够防止油积存于气门室37内部,并且能够迅速且高效地回收油。
另外,在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E的油路结构40中,由于能够用共同的第一吸油装置P1来吸引左右各气缸组BL、BR的气缸盖13的气门室37内的油,因而能够减少部件个数,实现产品的轻量化,并且能够简化油路结构,使其易于加工。
即,由于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E的油路结构40能够使收装有部件个数较多且需要较为多量的油(润滑油)的气门机构的气缸盖13的气门室37内的油不会积存于气门室37内,而是被迅速地回收到储油部OT,并且被快速供应给润滑部位,因而能够以少量的油实现充分的润滑功能,并能够进一步实现吸油装置P1、P2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E的油路结构40能够用一个吸油装置P1来回收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E的两个气缸组BL、BR的油,因而能够减少部件个数,并进一步通过使来自两气缸组BL、BR的油使用共同的回路,来实现引擎主体的小型化以及加工简单化。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地变更。例如,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E也可以以与图示前后相反的方向搭载于车辆。另外,本发明的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也能够适用于非V型的、以相对于车辆(车身)倾斜的方式搭载的干式油底壳引擎。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至少设置有一个第一连通孔即可。即,本发明的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能够适用于如下干式油底壳引擎,即至少是气缸盖倾斜地搭载于车辆,气门室的底面呈倾斜面状态的干式油底壳引擎。

Claims (5)

1.一种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所述干式油底壳引擎倾斜地搭载于车辆,所述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的特征在于,
具有油回收通路、第一连通孔、第一吸油通路和凸轮轴颈,其中,
所述油回收通路在所述干式油底壳引擎倾斜地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沿着位于气缸盖的最下部的侧壁部和气门室的底面之间,以其至少一部分比所述气门室的外侧下端部更靠近外侧的方式,在气缸排列方向上延伸设置,
所述第一连通孔至少设置有一个,其形成于所述侧壁部上,并且连通所述气缸盖的所述气门室与所述油回收通路,
所述第一吸油通路连接所述油回收通路和第一吸油装置,
所述凸轮轴颈至少形成有一个,且其形成于所述气缸盖的内部,
所述凸轮轴颈与位于所述气缸盖的最下部的所述侧壁部和所述气门室的所述底面相连接,
所述第一连通孔与所述凸轮轴颈邻接形成,且形成在规定壁部和与该规定壁部相邻的所述凸轮轴颈之间,而所述规定壁部为所述气缸盖的所述气缸排列方向上的一端部,并且,当多个所述凸轮轴颈沿着气缸排列方向而排列形成在所述气缸盖的内部时,所述第一连通孔还形成于彼此相邻的一对所述凸轮轴颈之间,
所述气缸盖的所述气门室内的油,被所述第一吸油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连通孔、所述油回收通路以及所述第一吸油通路吸引,并送回储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吸油通路与所述油回收通路的气缸排列方向上的一端部连接;
所述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还具有第二连通孔和第二吸油通路,其中,
所述第二连通孔形成于作为所述气缸盖的气缸排列方向上的另一端部的壁部上,连通所述气门室与链条壳,
所述第二吸油通路连接所述链条壳内部与第二吸油装置;
被从所述气缸盖的所述气门室通过所述第二连通孔排出至所述链条壳内的油,被所述第二吸油装置通过所述第二吸油通路吸引,并送回所述储油部。
3.一种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所述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气缸组,所述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的特征在于,
具有油回收通路、第一连通孔、第一吸油通路和凸轮轴颈,其中,
所述油回收通路在所述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沿着位于左右各气缸组的气缸盖的最下部的侧壁部和气门室的底面之间,以其至少一部分比所述气门室的外侧下端部更靠近外侧的方式,在气缸排列方向上延伸设置,
所述第一连通孔设置有多个,其形成于所述侧壁部上,并且连通所述气缸盖的所述气门室与所述油回收通路,
所述第一吸油通路连接所述油回收通路和第一吸油装置,
所述凸轮轴颈在左右的每个所述气缸组中至少形成有一个,且形成在所述气缸盖的内部,
所述凸轮轴颈与位于所述气缸盖的最下部的所述侧壁部和所述气门室的所述底面相连接,
所述第一连通孔与所述凸轮轴颈邻接形成,且形成在规定壁部和与该规定壁部相邻的所述凸轮轴颈之间,而所述规定壁部为所述气缸盖的所述气缸排列方向上的一端部,并且,当多个所述凸轮轴颈沿着气缸排列方向而排列形成在一个所述气缸盖的内部时,所述第一连通孔还形成于彼此相邻的一对所述凸轮轴颈之间,
所述气缸盖的所述气门室内的油,被所述第一吸油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连通孔、所述油回收通路以及所述第一吸油通路吸引,并送回储油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吸油通路与所述油回收通路的气缸排列方向上的一端部连接;
所述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还具有第二连通孔和第二吸油通路,其中,
所述第二连通孔形成于作为气缸盖的在气缸排列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的壁部上,连通所述气门室与链条壳,
所述第二吸油通路连接所述链条壳内部与第二吸油装置;
被从所述气缸盖的所述气门室通过所述第二连通孔排出至所述链条壳内的油,被所述第二吸油装置通过所述第二吸油通路吸引,并送回所述储油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吸油装置是左右的各气缸组的所述气缸盖的共有装置。
CN201410596734.0A 2013-11-08 2014-10-29 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以及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 Active CN1046323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32599 2013-11-08
JP2013232599A JP5892992B2 (ja) 2013-11-08 2013-11-08 ドライサンプエンジンの油路構造、及び、v型ドライサンプエンジンの油路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32318A CN104632318A (zh) 2015-05-20
CN104632318B true CN104632318B (zh) 2017-05-03

Family

ID=530425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96734.0A Active CN104632318B (zh) 2013-11-08 2014-10-29 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以及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540973B2 (zh)
JP (1) JP5892992B2 (zh)
CN (1) CN1046323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51686B2 (en) * 2015-06-10 2020-12-01 Sixteen Power,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he delivery and recovery of cooling fluid and lubricating oil for use with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JP6394555B2 (ja) * 2015-10-13 2018-09-26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通路構造
JP2018080683A (ja) * 2016-11-18 2018-05-2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エンジン及び車両
JP6299847B1 (ja) * 2016-11-21 2018-03-28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通路構造
USD809019S1 (en) * 2016-12-08 2018-01-30 Gary Don Armstrong Belt guard
US10428705B2 (en) * 2017-05-15 2019-10-01 Polaris Industries Inc. Engine
CN107035562A (zh) * 2017-06-02 2017-08-11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V型气缸体
EP3919725B1 (en) * 2019-02-01 2022-08-10 NISSAN MOTOR Co., Lt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15288874A (zh) * 2022-06-20 2022-11-04 江苏常发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32635A (en) * 1995-07-06 2000-03-07 Tecumseh Products Company Overhead cam engine with integral head
CN102562216A (zh) * 2010-12-27 2012-07-11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汽缸盖的润滑油供给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5205Y2 (ja) * 1986-04-03 1995-02-08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ヘッド構造
KR950003163B1 (ko) * 1990-10-31 1995-04-01 스즈끼 가부시끼가이샤 엔진의 오일펌프 부착구조
JP2531392Y2 (ja) * 1991-11-13 1997-04-02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オーバーヘッドカム機構の潤滑構造
JPH08246828A (ja) * 1995-03-07 1996-09-24 Kawasaki Heavy Ind Ltd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潤滑油戻り通路
JPH10141038A (ja) * 1996-11-05 1998-05-26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潤滑装置
JP3418304B2 (ja) * 1997-03-06 2003-06-23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構造
JP3547382B2 (ja) * 2000-09-08 2004-07-28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オーバーヘッドバルブ型v型2気筒エンジン
JP3746015B2 (ja) * 2002-04-04 2006-02-15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ドライサンプ式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
JP4284952B2 (ja) * 2002-09-19 2009-06-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ドライサンプ式エンジンのブローバイガス還元装置
DE102004030353A1 (de) 2004-06-23 2006-01-19 Dr.Ing.H.C. F. Porsche Ag Brennkraftmaschine mit Druckumlaufschmierung nach dem Trockensumpfprinzip
US7240657B2 (en) * 2005-06-27 2007-07-10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Lubricating system of engine
JP4580328B2 (ja) * 2005-11-29 2010-11-10 日野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潤滑構造
JP2007198311A (ja) * 2006-01-27 2007-08-09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回収装置
JP5166473B2 (ja) * 2010-03-31 2013-03-21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チェーン式無段変速装置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32635A (en) * 1995-07-06 2000-03-07 Tecumseh Products Company Overhead cam engine with integral head
CN102562216A (zh) * 2010-12-27 2012-07-11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汽缸盖的润滑油供给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128886A1 (en) 2015-05-14
JP5892992B2 (ja) 2016-03-23
CN104632318A (zh) 2015-05-20
JP2015094240A (ja) 2015-05-18
US9540973B2 (en) 2017-0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32318B (zh) 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以及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
JP4688636B2 (ja)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
JP5513925B2 (ja) クランクケース構造
JP2006348887A (ja) レジャービィークル用エンジン
US7350498B2 (en) Crankshaft of engine
US7421996B2 (en) Lubricating device for engine
US7055509B2 (en) Breather device of engine
CN101896696A (zh) 内燃机
JP4919168B2 (ja) 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JP2016033340A (ja) 内燃機関
JP2011111960A (ja)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US7373913B2 (en) Small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5516112B2 (ja) ブローバイガス還元装置
JP6443108B2 (ja) ユニットスイング式エンジンユニット
JP2014058937A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オイル循環構造
JP4275479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及び該エンジンを搭載した自動二輪車
JP5644853B2 (ja)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通路構造
JP5356166B2 (ja) エンジン
JP4172951B2 (ja) ターボ過給機の潤滑構造
JP6256985B2 (ja) 車両用内燃機関におけるクランク軸受オイル戻し構造
JP2018168710A (ja) 内燃機関
JP2023128116A (ja) 内燃機関のポンプ構造
EP3321161A1 (en) Straddled vehicle
JP2005351115A (ja)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ポンプ取り付け構造
JP2005291052A (ja) 内燃機関の潤滑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