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02974B - 用于机动车的安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机动车的安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02974B
CN104602974B CN201380046012.1A CN201380046012A CN104602974B CN 104602974 B CN104602974 B CN 104602974B CN 201380046012 A CN201380046012 A CN 201380046012A CN 104602974 B CN104602974 B CN 1046029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gas
air bag
safety device
motor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4601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02974A (zh
Inventor
U·科斯特勒
U·伊文茨
M·施普林斯克里
W·迈尔霍费尔
T·鲁道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Original Assignee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filed Critical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Publication of CN1046029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029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029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029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60R21/36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using airba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60R2021/23324Inner walls crating separate compartments, e.g. communicating with v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9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venting means
    • B60R2021/2395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venting means comprising means to control the ve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60R2021/346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means outside vehicle bod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安全装置,其具有可充气的气囊和气体发生器,气囊这样进行适配,使得气囊在已充气的状态下在机动车挡风玻璃的外侧的至少一个下方部分上延伸,用以保护碰撞到的人员,气体发生器用于为气囊充气,气囊具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和第二腔室设置成,使得矮小的人员在一确定的车辆速度下将以高的概率碰撞到第一腔室上,而高大的人员在一确定的车辆速度下将以高的概率碰撞到第二腔室上,第一和第二腔室之间构成有流体力学连接部,第一和第二腔室通过分隔壁彼此分隔开,流体力学连接部构成在分隔壁与气囊外罩之间的边缘区域中,在第一腔室被完全充气的过程中已有气体持续溢流到第二腔室中。

Description

用于机动车的安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安全装置,所述安全装置具有可充气的气囊,所述气囊这样进行适配,使得所述气囊在已充气状态下至少在机动车挡风玻璃外侧的至少一个下方部分上延伸,用以保护碰撞到的人员。
背景技术
已知的用于机动车的前挡风玻璃气囊装置这样构成,使得在与行人发生碰撞或即将与行人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前盖至少在其后端部上抬起并且对设置在该前盖下的行人保护气囊进行充气。尤其是在所述前盖抬起之后,借助气体发生器对前挡风玻璃气囊进行充气,从而使该前挡风玻璃气囊从前盖与导流槽之间的间隙展开出去并且随后在完全充气的状态下在前挡风玻璃的整个宽度上以及在左侧和右侧的A柱上延伸。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的安全装置,该安全装置具有可充气的气囊,所述气囊这样进行适配,使得其在已充气的状态下在车身的外侧上延伸,用以保护碰撞到的人员,其中,所述安全装置可以在尽可能晚的时间点启动对气囊的充气。
所述目的尤其是通过具有如下所述特征的用于机动车的安全装置来实现,该安全装置具有可充气的安全气囊。按照本发明的用于机动车的安全装置具有可充气的气囊和气体发生器,所述气囊进行适配,使得所述气囊在已充气的状态下在机动车挡风玻璃的外侧的至少一个下方部分上延伸,用以保护碰撞到的人员,所述气体发生器用于为气囊充气,其中,气囊具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并且第一腔室在已充气的状态下与挡风玻璃的下端部相邻地设置,而第二腔室在已充气的状态下与挡风玻璃的下端部远离地设置,其中,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沿机动车的横向方向在挡风玻璃的整个宽度上延伸,并且,在所述气囊充气时,第一腔室比第二腔室能在更早的时间点完全填充,所述安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构成有流体力学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通过分隔壁彼此分隔开,并且所述流体力学连接部构成在分隔壁与气囊外罩之间的边缘区域中,在第一腔室被完全充气的过程中已经有气体持续地溢流到第二腔室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用于机动车的安全装置具有可充气的气囊,所述气囊这样进行适配,使得所述气囊在已充气的状态下在机动车挡风玻璃的外侧的至少一个下方部分上延伸并且尤其是附加地在机动车的左侧的A柱和右侧的A柱上延伸,用以保护碰撞到的人员、尤其保护行人或自行车骑车人。此外,该安全装置具有用于为气囊充气的气体发生器。按本发明的气囊具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这里,所述第一腔室在气囊已充气的状态下与挡风玻璃的下端部相邻地、也就是尤其是与前盖的后端部或与导流槽相邻地设置。所述第二腔室在已充气的状态下与挡风玻璃的下端部远离地、也就是尤其是与前盖的后端部或导流槽远离地设置。这里,所述第二腔室尤其是可以与所述第一腔室相邻地构成。此外,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在挡风玻璃的整个宽度上延伸。在气囊的充气时,所述第一腔室比第二腔室能在更早的时间点完全填充。
通过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根据本发明的设置,相对矮小的人员在与机动车发生正面碰撞时与车辆速度有关地倾向于或自然地更容易碰撞到所述第一腔室上,在以挡风玻璃倾斜向上且向后延伸为出发点的情况下,该第一腔室按根据本发明的设置在机动车上沿车辆主要行驶方向更前方且更下方地设置。
而相对高大的人员更容易碰撞到所述第二腔室上,该第二腔室沿车辆主要行驶方向更后方且更上方地设置。这里以此为出发点,即,相对高大的人员由于碰撞点更高而将较晚地被碰撞。这尤其是符合机动车与人员发生正面碰撞的情况,其中,该人员被机动车的前保险杠所碰撞到(erfassen)并且该人员随后可能经过前盖碰撞到挡风玻璃上。由于第一腔室较早地充气,矮小的人员较早地遇到碰撞,其中,所述第二腔室较晚地充气,从而更高大的人在较晚的时间点或较晚的时间间隔才碰撞到该第二腔室上。整体来说,气囊的充气、也就是气体发生器的激活在此在较晚的时间点开始,因为在矮小的人员预期被碰撞到的较早的时间点或较早的时间间隔内无须对整个气囊进行充气,而是只对所述第一腔室进行充气。这里,较晚地启动气体发生器的优点在于,留下更多时间来准备触发气囊。由于抬高前盖需要时间,所以这尤其是在需要抬高前盖的情况下是有利的。此外,为控制装置提供了更多的时间来检测碰撞情况,借此可以更特定地对所述碰撞情况作出反应或者可以更好地防止气囊的错误触发或安全触发(即尽管实际未与人员发生碰撞或者已碰撞但仍触发)。
由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特殊设置以及不同身高的人员(例如矮小的人员和高大的人员)的不同碰撞行为,在此在发生碰撞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腔室可以尤其是针对较矮小的人员的碰撞而设计,而所述第二腔室可以尤其是针对更高大的人员的碰撞而设计。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上述目的通过用于机动车的安全装置来实现,所述安全装置具有可充气的气囊,该气囊这样进行适配,使得所述气囊在已充气的状态下在机动车挡风玻璃的外侧的至少一个下方部分上延伸,用以保护碰撞到的人员。此外,该安全装置具有用于为气囊充气的气体发生器,其中,所述气囊具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这里,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这样设置,使得矮小的人员(即相对较矮小的人员)在一确定的车辆速度时或在一确定的车辆速度范围内将以高的概率碰撞到所述第一腔室上,而高大的人员(即相对较高大的人员)在一确定的车辆速度时或在一确定的车辆速度范围内将以高的概率碰撞到所述第二腔室上。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特征如前文关于所述第一方面所阐述那样地基于下述考虑,即,在较矮小的人员与机动车发生正面碰撞时与较高大的人员在正面碰撞时的状况是不同的。本发明人尤其是已经确定:在正面碰撞情况下,矮小的人飞出的没有那么高且没有那么远,而较高大的人飞出的较高且较远。这里,尤其是可以通过模型得出:也通过几乎所有轿车中挡风玻璃与前盖倾斜的位置所决定地,矮小的人员将以高的概率碰撞到挡风玻璃的下方区域上并且是在第一时间点或在第一时间间隔内,而高大的人将在更上方且更后方地落在挡风玻璃上并且是在第二时间点或时间间隔。在此,第一时间点或者第一时间间隔处于第二时间点或第二时间间隔之前。因此,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在相应不同的时间完全填充也是有意义的,因为当相应的腔室在发生碰撞时根据人的身高已经完全填充时,所述气囊的效用是最大的。各相应的腔室在相应的碰撞情况下应该具有优化的压力。此外,相应人员的碰撞时间点附加地被车辆速度所影响。
因此,根据本发明,所述第一腔室可以有利地在对矮小人员的保护方面构成,而所述第二腔室可以有利地在对高大人员的保护方面构成。
这里,按本发明上述两个方面的安全装置尤其是可以这样构成,使得在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构成有流体力学连接部,也就是气体可以流动通过的连接部。
这里,按本发明上述两个方面的具有流体力学连接部的安全装置尤其是可以这样构成,使得所述第一腔室在矮小的人员将碰撞到气囊上的所预料的第一时间点或所预料的第一时间间隔完全填充,而所述第二腔室通过所述流体力学连接部在高大的人员会将碰撞到气囊上的所预料的晚的第二时间点或所预料的晚的第二时间间隔完全填充。
根据按本发明各方面的安全装置的一种优选的进一步扩展方案,该安全装置这样构成,使得在与较矮小的人员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在该矮小的人员碰撞到所述第一腔室上时处于该第一腔室中的气体能够通过所述流体力学连接部泄漏到所述第二腔室中。
人员碰撞到挡风玻璃气囊上时的气体泄漏是必需的,以便防止人员的所谓回弹效应。按本发明,处于完全充气的第一腔室中的气体在此将不排出到环境中,而是该气体将所述流体力学连接部用作所述第一腔室的气体排出阀门,其中,处于所述第一腔室中的气体可以泄漏到所述第二腔室中。这样,在人员碰撞到所述第一腔室上的早的时间点就不需要操控气体排出阀门以将气体排出到环境中。
根据按本发明的安全装置的一种优选的进一步扩展方案,该安全装置可以这样构成,使得在与高大的人员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在高大的人员碰撞到所述第二腔室上时处于该第二腔室中的气体可以通过所述流体力学连接部泄漏到所述第一腔室中并且气体可以从该第一腔室泄漏到环境中。
因此,所述流体力学连接部用于第二腔室的气体排出,其中,气体于是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腔室被排放到环境中。由此,即使在高大的人员碰撞到该第二腔室上时也避免了回弹作用。
按上述的特征,所述气囊由此既适合地适配于矮小人员的碰撞到气囊上又适合地适配于高大的人员碰撞到气囊上。
按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进一步扩展方案,在所述安全装置中所述第一腔室构成为在已充气的状态下紧邻于挡风玻璃。所述第二腔室同样可以在已充气的状态下紧邻于挡风玻璃。紧邻于挡风玻璃意味着,当人员碰撞到相应腔室上时,该腔室贴靠在挡风玻璃上或至少相接触。
根据按本发明的安全装置的一种优选的进一步扩展方案,所述气体发生器仅与第一腔室连接并且这样构成,使得所述气体发生器在为气囊充气时将气体直接充填到该第一腔室中。换句话说,该气体发生器优选不与所述第二腔室连接而是仅与所述第一腔室连接并且将气体直接充入到该第一腔室中,其中,第二腔室仅能间接地经由第一腔室进行填充。
优选地,在按本发明的安全装置中,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通过分隔壁彼此分隔开。
由此实现了具有两个腔室的气囊的特别简单的结构,所述两个腔室由此可以相互紧邻,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不构成有间隙。
优选地,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通过唯一的分隔壁彼此分隔开,这进一步简化了气囊的结构和制造。
在按本发明的具有分隔壁和流体力学连接部的安全装置中,该流体力学连接部优选构成在所述分隔壁与气囊外壁(即气囊外罩)之间的边缘区域中。在此有利的是,所述流体力学连接部构成在所述分隔壁或气囊的左侧边缘区域和/或右侧边缘区域中。
由此,有利于通过所述第一腔室快速展开气囊。由此尤其是有利于,在气体通过流体力学连接部进入到所述第二腔室之前尽最大可能地为所述第一腔室充气。由此尤其是可以应付下述状况,即,矮小的人员在较早的时间点碰撞到所述第一腔室上,而高大的人在较晚的时间点碰撞到所述第二腔室上。
此外,在按本发明的安全装置中,所述第一腔室优选在挡风玻璃的整个宽度上延伸并且所述第二腔室同样在挡风玻璃的整个宽度上延伸。附加地,所述第一腔室和/或第二腔室可以分别在左侧和右侧的A柱上延伸。
根据按本发明的安全装置的一种优选的进一步扩展方案,所述第一腔室具有第一气体排出口以用于将气体从已充气的气囊排出到环境中,其中,可操控的第一气体排出阀门尤其是设置在所述第一气体排出口中。
由此可以在人员碰撞到气囊上时能通过将气体从气囊排出到环境中来实现回弹作用的减弱。
此外,所述第一腔室可以具有第二气体排出口以用于将气体从已充气的气囊排出到环境中,其中,可操控的第二气体排出阀门有利地设置在第二气体排出口中。
由此,可以根据需要实现不同的气体排出情形。
在设有第一气体排出阀门和第二气体排出阀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气体排出阀门优选比所述第一气体排出阀门大。换句话说,与通过所述第一气体排出阀门相比,更大量的气体优选可以通过所述第二气体排出阀门流动。
由此,特别简单地根据情况提供所希望的气体排出量。
在根据本发明的具有第一气体排出阀门和第二气体排出阀门的安全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气体排出阀门首先打开,而所述第二气体排出阀门随后才打开。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二气体排出阀门尤其是这样确定尺寸和操控,使得所述第二气体排出阀门在不再需要气囊的保护作用的时间点能非常快速地实现气囊的完全排空。有利的是,气囊应该通过回位装置从车辆驾驶员的视野拉走。因此,所述小的第一气体排出阀门用于减小回弹作用的作用,而所述较大的第二气体排出阀门以尽可能快速的完全排空为目的而构成。
备选地,所述第一气体排出阀门和第二气体排出阀门可以同时打开。
按一种优选的进一步扩展方案,所述第一气体排出阀门和第二气体排出阀门具有相同的尺寸并且尤其是对称地连接在所述第一腔室的左侧区域或右侧区域中。在所述第一气体排出阀门和第二气体排出阀门同时打开的情况下,可以由此在所述第一腔室上进行该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均匀的、对称的排空。
在按本发明的具有可操控的气体排出阀门的安全装置中,该安全装置尤其是这样构成,使得至少所述第一可触发气体排出阀门在如下的时间点打开,在该时间点预料到高大的人员碰撞到所述第二腔室上。
由此,在高大的人员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并且在气囊完全充气(即第一腔室完全得到填充且第二腔室完全得到填充)的情况下可以更好地避免回弹效应。
在按本发明的安全装置中,所述第二腔室优选可以仅通过所述流体力学连接部排空。换句话说,该流体力学连接部是所述第二腔室的唯一气体排出口。然而这并不能排除,少量气体也可以在其它位置上通过气囊的接缝或其他未密封处从所述第二腔室泄漏出去。备选地或附加地,所述第二腔室可以仅通过所述流体力学连接部填充气体。由此,所述第二腔室仅通过所述第一腔室进行填充,借此以简单的方式确保了,所述第二腔室在比所述第一腔室晚的时间点完全填充。
按本发明的另一优选的进一步扩展方案,所述第一腔室的最大容积大于所述第二腔室的最大容积。
如下的情况尤其是有利的,即,在所述第一腔室(气体由气体发生器直接充入到所述第一腔室中)的容积过小的情况下,可能出现过高的压力并且由此所述第一腔室由于该压力而过强地加负载。
尤其是所述第一腔室的最大容积与所述第二腔室的最大容积的比例可以处于65:35至85:15的范围内。该范围优选可以由70:30延伸至80:20。
本发明能实现借助简单的结构来应付不同身高的人员所发生的不同碰撞行为,其中已确定上述双腔室系统对此足以适应人员的多种不同身高。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进一步扩展方案,气囊还可以具有第三腔室,该第三腔室邻接于所述第二腔室并且通过流体力学连接部和分隔壁与所述第二腔室连接。这里,所述第三腔室同样可以在挡风玻璃的整个宽度上延伸。此外,所述第三腔室可以构成为仅能够通过所述第二腔室进行排空。由此,气囊构成为具有三个区域,这还更好地适配于与不同身高人员所发生的碰撞。
上面说明的本发明的进一步扩展方案和特征可以适当地(只要可能)彼此组合。所列举的进一步扩展方案尤其是不仅涉及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而且涉及第二方面。
附图说明
以下是对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示出了按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机动车上挡风玻璃气囊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示出了按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挡风玻璃气囊的示意性剖视图,其与挡风玻璃是横向的;
图3示出了按本发明实施例的挡风玻璃气囊的示意性的剖切的俯视图,其与挡风玻璃平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1至3对一个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中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机动车上的安全装置1。
所述安全装置具有挡风玻璃气囊3,该挡风玻璃气囊在所示的已充气状态下在机动车的挡风玻璃5的下方区域上延伸并且借助气体发生器7进行充气。挡风玻璃气囊3具有第一腔室31和第二腔室32,所述两个腔室通过分隔壁35彼此隔开。第一腔室31基本上与挡风玻璃5相平行地构成并且与挡风玻璃5的下端部相邻。第二腔室32同样与挡风玻璃5相平行地构成,并且在已充气的状态下处于一个与挡风玻璃的下端部远离的位置上并且通过分隔壁35分隔开地紧邻于第一腔室31。气囊外壁或气囊外罩配设有附图标记36。气体发生器7处于前盖15的后端部之下。前盖15在所示的状态下抬起,从而挡风玻璃气囊3可以从在前盖15与挡风玻璃5或导流槽之间的间隙展开。挡风玻璃气囊3在挡风玻璃5的整个宽度上直至在左侧和右侧的A柱上延伸。与此相对应地,第一腔室31和第二腔室32也在挡风玻璃5的整个宽度上直至在左侧和右侧的A柱上延伸。在图1中还示出了可操控的第一气体排出阀门9和可操控的第二气体排出阀门11,它们与第一腔室31连接并且通过控制装置13进行触发。
图3示出了与挡风玻璃5平行的挡风玻璃气囊3的示意性的剖切的俯视图,该挡风玻璃在图3中未示出。在图3中尤其是同样示出了第一腔室31和第二腔室32,其中,第一腔室31比第二腔室32大。第一腔室31的容积尤其是占挡风玻璃气囊3总容积的约70%至80%。因此,第二腔室32仅具有挡风玻璃气囊3总容积的30%至20%的容积。
图2是挡风玻璃气囊3沿图3中箭头A-A方向的剖视图,其沿着与挡风玻璃5的横向方向并且垂直于挡风玻璃5。这里可以看到,分隔壁35在上方和下方与气囊外罩36固定连接(例如焊接或粘接),而分隔壁35在其左侧端部上以及在其右侧端部上未与气囊外罩36连接。由此,尤其是在气囊外罩36与分隔壁35之间在分隔壁35的左侧和右侧产生了允许气体通过的间隙。所述左侧和右侧的间隙形成了左侧流体力学连接部33和右侧流体力学连接部34,气体可以通过这些流体力学连接部从第一腔室31流到第二腔室32中,或者可以与此相反地流动。
备选地,所述流体力学连接部自然也可以是构成在分隔壁35中的通路并且其可以在所述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之间的适当位置上构成更多流体力学连接部或更少流体力学连接部。此外,所述流体力学连接部可以针对所希望的从所述第一腔室到所述第二腔室中以及从所述第二腔室到所述第一腔室中的气体流动适当地进行尺寸确定并且可以配设有限制流动的器件。
下面对安全装置1的功能进行说明。
在检测到与人员(例如与行人或自行车骑车人)发生碰撞或即将发生碰撞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3生成用于激活气体发生器7的激活信号。在此,气体由气体发生器7释放出来并且直接充入到第一腔室31中。在此,气囊3首先通过第一腔室31在挡风玻璃的整个宽度上展开直至所流入的气体通过流体力学连接部33和34进入到第二腔室32中。
就这点而言要阐述,第一腔室31因此尤其是实施得比第二腔室32更大,因为气体首先仅被充入到第一腔室31中并且会由此在第一腔室31中造成压力的快速升高。在此,在第一腔室31更大的情况下,稍微减缓压力的升高。随着时间变化,第一腔室31被完全充气,其中,在该过程中已经有气体持续地溢流到第二腔室32中,直至第二腔室32也被完全充气。因此,第一腔室31比第二腔室32在更早的时间点充好气。
与行人发生碰撞中的影响标准尤其在于车辆速度以及机动车与其发生正面碰撞的人员的身高。在此可以得出,高大的人员相比于矮小的人员会碰撞到挡风玻璃的更上方。此外,碰撞点还取决于速度。在高速度的情况下,相应的人员相比于在低速度的情况下趋向于碰撞到更上方。挡风玻璃气囊可以实现其保护作用的典型速度处于20km/h至约50km/h的范围内。此外,人员的身高以及机动车的速度影响到人员在哪个时间点碰撞到挡风玻璃气囊3上。较矮小的人员更趋向于在下方区域内发生碰撞,而较高大的人员更趋向于在上方区域中发生碰撞。在此,第一腔室31这样设置,使得在这里优选矮小的人员发生碰撞;而第二腔室32这样设置,使得在这里优选较高大的人员发生碰撞。由于较矮小的人员在更下方发生碰撞并且因此飞出得不那么远,所以矮小人员的碰撞时间点/时间段比高大人员的碰撞时间点/时间段更早。发明人在这里已发现,第一腔室31比第二腔室32更早地进行充气是有利的。这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即,气体发生器7将气体仅充入到第一腔室31中,并且该气体随后才可以在挡风玻璃气囊3的侧面端部上溢流到第二气室32中。也就是第一腔室31比第二腔室32更早地进行充气。因此,所述气体发生器的激活可以在较晚的时间点进行,这是因为在矮小的人员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在较早的时间点无须对整个气囊3进行充气,而仅须对第一腔室31进行充气。
如果当前与矮小的人员发生碰撞,其中,所述系统无须强制识别出,其是否涉及矮小的或高大的人员,则所述矮小的人员在相对早的时间点碰撞到气囊3的下方区域上,也就是碰撞到第一腔室31上。因为矮小的人员在相对早的时间点发生碰撞、但第一腔室31已经完全充气时,挡风玻璃气囊3可以针对矮小的人员在早的时间点就已经为所述人员发挥了其充分的保护作用,因为第一腔室31具有满压力。如果此时矮小的人员碰撞到第一腔室31上,然而第二腔室32却尚未完全填充。因此,在矮小的人员发生碰撞时可以通过流体力学连接部33和34来减缓随之而来的压力升高。换句话说,第一腔室31通过流体力学连接部33和34放气到第二腔室32中。这里避免人员的所不希望的回弹作用。
然而,如果在碰撞中涉及与高大人员的碰撞,则其在相对较晚的时间点发生碰撞并且在更上方碰撞到挡风玻璃气囊3上。在所述相对晚的时间点,第一腔室31已经完全充气,并且第二腔室32也同样如此。借此,挡风玻璃气囊3在挡风玻璃气囊3的上方区域中也可以发挥其保护作用。为了在所述晚的时间点防止挡风玻璃气囊3(其现在已完全充气)的不希望的回弹作用,现在挡风玻璃气囊3被放气。这通过被操控的气体排出阀门9进行。也就是说,当高大的人员碰撞到第二腔室32上时,可以通过随后打开的气体排出阀门9使气体从所述第二腔室经由流体力学连接部33和34流回到所述第一腔室中。此外,所述气体可以从第一腔室31泄漏到环境中。在不再需要气囊3保护功能的较晚的时间点,打开气体排出阀门11,以便快速、完全地排空气囊。为此,气体排出阀门11在尺寸上比气体排出阀门9更大。在气囊3完全排空之后,可以通过未示出的回位装置将该气囊从机动车驾驶员的视野拉走。
由此,所述安全装置可以在人员身高不同的情况下(不仅在矮小人员的情况下而且在高大人员的情况下)在不同的速度范围内适当地发挥其保护作用,而不需要安全装置获知:是碰撞到了矮小人员还是碰撞到了高大人员。
总而言之,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借助上文所述的优点,可以较晚地激活安全装置1、尤其是气体发生器7。

Claims (11)

1.用于机动车的安全装置(1),该安全装置具有可充气的气囊(3)和气体发生器(7),所述气囊进行适配,使得所述气囊在已充气的状态下在机动车挡风玻璃(5)的外侧的至少一个下方部分上延伸,用以保护碰撞到的人员,所述气体发生器用于为气囊(3)充气,其中,气囊(3)具有第一腔室(31)和第二腔室(32),并且第一腔室(31)在已充气的状态下与挡风玻璃(5)的下端部相邻地设置,而第二腔室(32)在已充气的状态下与挡风玻璃(5)的下端部远离地设置,其中,第一腔室(31)和第二腔室(32)沿机动车的横向方向在挡风玻璃(5)的整个宽度上延伸,并且在所述气囊充气时,第一腔室(31)比第二腔室(32)能在更早的时间点完全填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31)和第二腔室(32)之间构成有流体力学连接部(33、34),其中,所述第一腔室(31)和第二腔室(32)通过分隔壁(35)彼此分隔开,并且所述流体力学连接部(33、34)构成在分隔壁(35)与气囊外罩(36)之间的边缘区域中,在第一腔室(31)被完全充气的过程中已经有气体持续地溢流到第二腔室(32)中,
第一腔室(31)和第二腔室(32)设置为使得矮小的人员以高的概率碰撞到第一腔室(31)上而高大的人员以高的概率碰撞到第二腔室(32)上,
所述安全装置构成为使得第一腔室(31)在矮小的人员将碰撞到气囊(3)上的所预料的第一时间点完全填充,而所述第二腔室(32)通过流体力学连接部(33、34)在高大的人员将碰撞到气囊(3)上的所预料的第二时间点完全填充,所述第二时间点处于第一时间点之后,
所述安全装置(1)构成为使得在机动车与高大的人员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在所述高大的人员碰撞到第二腔室(32)上时处于第二腔室(32)中的气体能够通过所述流体力学连接部(33、34)泄漏到第一腔室(31)中并且气体能够从第一腔室(31)泄漏到环境中,
所述第一腔室(31)具有第一气体排出口,所述第一气体排出口用于将气体从已充气的气囊(3)排出到环境中,其中,第一腔室(31)能够附加地具有第二气体排出口,所述第二气体排出口用于将气体从已充气的气囊(3)排出到环境中,
可操控的第一气体排出阀门(9)设置在第一气体排出口中,并且可操控的第二气体排出阀门(11)设置在所述第二气体排出口中,
所述安全装置(1)构成为使得可操控的第一气体排出阀门(9)在如下的时间点打开,在所述时间点预料到高大的人员碰撞到至少第二腔室(32)上,
并且所述第二腔室(32)能仅通过流体力学连接部(33、34)排空,并且所述第二腔室(32)能仅通过流体力学连接部(33、34)来填充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机动车的安全装置,其中,所述安全装置(1)构成为使得在机动车与矮小的人员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在所述矮小的人员碰撞到第一腔室(31)上时处于第一腔室(31)中的气体能够通过流体力学连接部(33、34)泄漏到第二腔室(32)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机动车的安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腔室(31)构成为在已充气的状态下紧邻于挡风玻璃(5);和/或其中,所述第二腔室(32)构成为在已充气的状态下紧邻于挡风玻璃(5)。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机动车的安全装置,其中,所述气体发生器(7)仅与第一腔室(31)连接并且构成为使得所述气体发生器在为气囊(3)充气时将气体直接充填到第一腔室(31)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机动车的安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腔室(31)和第二腔室(32)通过唯一的分隔壁彼此分隔开。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机动车的安全装置,其中,所述流体力学连接部(33、34)构成在分隔壁(35)与气囊外罩(36)之间的左侧边缘区域和/或右侧边缘区域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机动车的安全装置,其中,与通过第一气体排出阀门(9)相比,更大量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二气体排出阀门(11)流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机动车的安全装置,其中,所述安全装置(1)构成为使得在气囊(3)充气之后并且在可操控的第一气体排出阀门(9)打开之后打开可操控的第二气体排出阀门(11);或者所述安全装置(1)构成为使得第一气体排出阀门(9)和第二气体排出阀门(11)同时打开。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机动车的安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腔室(31)的最大容积大于第二腔室(32)的最大容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机动车的安全装置,其中,第一腔室(31)的最大容积与第二腔室(32)的最大容积的比例能够处于65比35至85比15的范围内。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机动车的安全装置,其中,第一腔室(31)的最大容积与第二腔室(32)的最大容积的比例能够处于70比30至80比20的范围内。
CN201380046012.1A 2012-09-03 2013-08-19 用于机动车的安全装置 Active CN1046029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2215579 2012-09-03
DE102012215579.1 2012-09-03
DE102013205283.9 2013-03-26
DE102013205283.9A DE102013205283A1 (de) 2012-09-03 2013-03-26 Sicherheitsvor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PCT/EP2013/067235 WO2014033000A1 (de) 2012-09-03 2013-08-19 Sicherheitsvor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02974A CN104602974A (zh) 2015-05-06
CN104602974B true CN104602974B (zh) 2019-10-11

Family

ID=49084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46012.1A Active CN104602974B (zh) 2012-09-03 2013-08-19 用于机动车的安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321427B2 (zh)
EP (1) EP2892765B1 (zh)
CN (1) CN104602974B (zh)
DE (1) DE102013205283A1 (zh)
WO (1) WO201403300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640247B1 (ko) * 2014-08-29 2016-07-15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보행자 보호용 에어백장치
DE102015119307A1 (de) * 2015-11-10 2017-05-11 Deutsche Telekom Ag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Vermeidung von Verletzungen durch Airbags
FR3065929B1 (fr) * 2017-05-05 2021-01-08 Paul Philippe Cord Systeme de protection des personnes et des biens comprenant une structure gonflable a longue duree d’action
CN111071190B (zh) * 2019-12-26 2023-09-01 均胜均安汽车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车辆乘员被动安全约束系统防误触发装置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628837A1 (de) * 1995-07-17 1997-01-23 Ruediger Urbansky Airbag
DE20119580U1 (de) * 2001-12-03 2002-04-11 Trw Repa Gmbh Sicherheitsvorrichtung für Fußgänger
JP4367119B2 (ja) * 2003-05-07 2009-11-18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5138749A (ja) * 2003-11-07 2005-06-02 Takata Corp 歩行者等の保護装置
JP2006219116A (ja) * 2005-01-13 2006-08-24 Takata Corp 歩行者等の保護装置及びそのエアバッグ
CN1803496A (zh) * 2005-01-13 2006-07-19 高田株式会社 行人等的保护装置及其气囊
JP4394623B2 (ja) * 2005-01-26 2010-01-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外置きエアバッグの内圧設定方法及び車両外置き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6219085A (ja) * 2005-02-14 2006-08-24 Nippon Plast Co Ltd 歩行者等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06033670B4 (de) * 2005-07-26 2011-08-25 Honda Motor Co., Ltd. Fahrzeug mit Kollisionsobjekt-Schutzeinrichtung
JP4291821B2 (ja) * 2006-01-25 2009-07-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ー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775125B2 (ja) * 2006-06-12 2011-09-2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1081274B1 (ko) * 2009-09-07 2011-11-08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조수석 에어백 장치
DE102011085330A1 (de) * 2011-01-27 2012-08-02 Takata-Petri Ag Gassack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6375484B2 (ja) * 2013-04-26 2018-08-22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
KR101460723B1 (ko) * 2013-11-26 2014-11-12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의 보행자 보호용 에어백 모듈
US9016721B1 (en) * 2014-05-13 2015-04-28 Autoliv Asp, Inc. Airbag assemblies with adaptive vent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175122A1 (en) 2015-06-25
EP2892765B1 (de) 2017-07-26
DE102013205283A1 (de) 2014-05-28
US9321427B2 (en) 2016-04-26
CN104602974A (zh) 2015-05-06
EP2892765A1 (de) 2015-07-15
WO2014033000A1 (de) 2014-03-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35016B (zh) 翼形驾驶员安全气囊
CN102649414B (zh) 乘员保护装置及乘员保护方法
JP5154229B2 (ja) 安全装置
JP4088624B2 (ja) 自動車外の人を保護する装置
KR101063389B1 (ko) 차량용 에어백 장치
CN104602974B (zh) 用于机动车的安全装置
EP3321139B1 (en) A pedestrian airbag arrangement
CN1613694B (zh) 行人等的保护装置
EP1681212A2 (en) Protection apparatus for pedestrian or the like and airbag therefor
CN106627470A (zh) 具有可控压差的三腔式正面碰撞安全气囊
EP2617607B1 (en) Airbag arrangement
CN105083204B (zh) 安全气囊模块
KR20010042453A (ko) 다중 챔버 에어백을 구비한 자동차용 안전 장치
CN102649416A (zh) 乘员保护装置及乘员保护方法
CN102673511A (zh) 侧安全气囊装置、乘员保护装置及乘员保护方法
CN104276124A (zh) 用于车辆的中心气囊
JP2010163015A (ja) 歩行者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N201354057Y (zh) 多功能驾驶座安全气囊气垫
CN101774366A (zh) 驾驶员气囊
WO2010131787A1 (ko) 에어백
KR20120122699A (ko) 저상해 전개식 차량 운전석 에어백
KR100938329B1 (ko) 자동차용 커튼 에어백
JP2007245755A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
KR100938328B1 (ko) 자동차용 커튼 에어백
KR20080013494A (ko) 스티어링 컬럼 압축장치가 구비되는 스티어링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