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83006A - 部件连接结构和交通工具座椅 - Google Patents
部件连接结构和交通工具座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583006A CN104583006A CN201380041481.4A CN201380041481A CN104583006A CN 104583006 A CN104583006 A CN 104583006A CN 201380041481 A CN201380041481 A CN 201380041481A CN 104583006 A CN104583006 A CN 10458300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component
- backboard
- chair back
- connecting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B60N2/5816—Seat coverings attachments thereof
- B60N2/5825—Seat coverings attachments thereof by hooks, staples, clips, snap fasteners or the lik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2—Joining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B60N2/60—Removable protective coverings
- B60N2/6009—Removable protective coverings covering more than only the sea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60N2/7094—Upholstery sp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第一部件(背板50)设置有:第一板状部81,其在第一方向上突出于所述第一部件;第二板状部82,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突出于所述第一部件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板状部件的对面;第一卡合部81a,其在转向正交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上的第一侧的位置上,朝向所述第二板状部82突出于所述第一板状部81的末端部;第二卡合部82a,其在转向和所述第一侧于所述第三方向上彼此相对的第二侧的位置上,朝向所述第一板状部81突出于所述第二板状部82的末端部;并且,所述第二部件(主侧架21)设置有第一棒状部91;所述第一棒状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板状部81和所述第二板状部82之间,并与所述第一卡合部81a和所述第二卡合部82a卡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使第一、第二部件彼此连接的部件连接结构。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交通工具座椅,该交通工具座椅包括椅背架和设置在该椅背架后侧的背板。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这样一种交通工具座椅,其包括椅背架、覆盖有蒙皮部件且固定于椅背架的缓冲垫以及固定于椅背架的背板。
举例来说,与从缓冲垫后侧将背板与该缓冲垫的线缆部件连接在一起的部件连接结构一样,专利文献1披露了一种结构,在该结构中,背板包括多对将线缆部件夹持在上下方向上的挂钩。更具体而言,每对挂钩中的一个挂钩包括从该背板向前突出的第一柱状部以及第一卡合部。该第一卡合部从该第一柱状部前端向下突出,并与该第一柱状部的宽度相同。
每对挂钩中的另一个挂钩包括第二柱状部和第二卡合部。该第二柱状部从一个位置向前突出,所述一个位置在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与上述第一柱状部的左右及上下方向错开。该第二卡合部从该第二柱状部的前端向上突出,并与该第二柱状部的宽度相同。
此外,专利文献2披露了一种具有背板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该背板的上部包括临时将该背板连接于椅背架的挂钩,而该背板的下部包括将该背板固定于该椅背架的多个螺孔。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公报特开2003-189975号。
【专利文献2】:日本实用新型公报实开平05-76354号。
发明内容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披露的连接结构中,线缆部件需要与一对挂钩的卡合部更加牢固地接合在一起。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实现线缆部件(棒状部)与各卡合部之间的牢固接合。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部件连接结构,通过该部件连接结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被连接在一起,其中,所述第一部件设置有:第一板状部,其在第一方向上突出于所述第一部件;第二板状部,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突出于所述第一部件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板状部件的对面;第一卡合部,其在偏向正交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上的第一侧的位置上,以朝向所述第二板状部的方式从所述第一板状部的末端部突出;第二卡合部,其在偏向和所述第一侧于所述第三方向上相对一侧的第二侧的位置上,以朝向所述第一板状部的方式从所述第二板状部的末端部突出;并且其中,所述第二部件设置有第一棒状部;所述第一棒状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板状部和所述第二板状部之间,并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
凭借这种结构,因为各板状部的宽度大于相应的卡合部的宽度,这样可提高各板状部的刚性。所以,第一棒状部与多个卡合部之间能够更加牢固地卡合在一起。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地,所述第二部件设置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从所述第一棒状部延伸出的第二棒状部,并且,所述第一卡合部具有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位于其外侧的外表面,而所述第二卡合部具有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位于其外侧的外表面,而所述第一卡合部及第二卡合部中的靠近所述第二棒状部的外侧表面被构造成斜面,且该斜面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越向内侧延伸则其越位于第三方向上的内侧。
在设置有于第一方向上从第一棒状部伸出的第二棒状部的上述结构中,存在这样一种问题,即便当于第一方向上或在第三方向上拉拽与第一棒状部卡合的各卡合部,力图使各卡合部脱离第一棒状部时,由于各板状部的增大的刚性,很难使卡合部脱离第一棒状部。相比之下,根据本发明提出的结构,由于各卡合部包括在第三方向上位于其外侧的外表面,而且其中一个卡合部的靠近第二棒状部的外表面被构造成倾斜状,且该斜面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越向内侧延伸则其越位于第三方向上的内侧。由此,可在第三方向上轻易地使卡合部从第二棒状部上脱离下来。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板状部和所述第二板状部分别设置有脊部。
如前所述,要优选提高板状部的刚性。为此,如果板状部设置有脊部,则可提高各板状部的刚性。
在上述结构中,所述脊部为肋,其中,所述第一板状部和所述第二板状部分别具有外表面,所述外表面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其外侧且通过所述肋与所述第一部件连接。
在上述脊部未连接于第一部件的结构中,存在这样一种问题,各板状部的刚性降低。相比之下,根据本发明提出的结构,因为脊部是连接板状部与第一部件的肋,因此可进一步提高各板状部的刚性。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地,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突出于所述第一部件的壁设置在位于所述板状部件对面的所述肋的一侧,并且,所述肋和所述壁彼此连接。
举例来说,在位于板状部对面的上述肋的一侧未连接于任何壁的结构中,存在这样一种问题,板状部的刚性降低。相比之下,根据本发明提出的结构,因为位于板状部对面的上述肋的一侧连接于壁,由此进一步提高了板状部刚性。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部件具有形成于所述第一板状部件和所述第二版状部件之间的孔。
所期望的目标是减少第一部件的重量。为此,根据本发明提出的结构,因为孔形成在第一板状部与第二板状部之间的第一部件上,因此可减少第一板状部的重量。
如果上述结构进一步包括:第三部件,所述第一部件通过多个固定点固定在所述第三部件上,那么优选地,所述第一、第二板状部件设置在两个相邻固定点之间。
如上所述,要提高板状部件的刚性。为此,根据本发明提出的结构,因为第一、第二板状部件设置在两个相邻固定点之间具有较大刚性的区域上,由此可进一步提高各板状部的刚性。
在上述结构中,如果所述第二部件为交通工具座椅的椅背架,而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三部件是构成设置在所述椅背架后侧的背板的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三部件具有框架结构且将口袋部件夹持在其之间,那么优选地,所述两个固定点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口袋部件的加厚部附近。
在第一部件与第三部件将口袋部件夹持在其中间的结构中,存在这样一种问题,由于固定着第一部件和第三部件的固定点的设置,口袋部件的加厚部无法被紧固,这样使得口袋部件和第三部件彼此间无法对齐(处于同一平面上)。相比之下,根据本发明提出的结构,因为其间插入有第一、第二板状部件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固定点中的至少一个位于口袋部件的加厚部的附近,这样能够使口袋部件的加厚部被紧固在固定点上。因此,可使口袋部件和第三部件彼此大致齐平。
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第一板状部和所述第二板状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突出片上,所述突出片从所述第一部件的外周缘向外突出,并且,多个所述固定点位于所述突出片的内侧的多个位置上。
举例来说,在第一、第二板状部位于靠近框架状第一部件内周的位置上的结构中,背板侧端部与板状部件之间的距离增加,在背板左端部或右端部被拉拽时,将使大力矩施加于板状部上。这样会使背板轻易地从椅背架上脱离下来。相比之下,根据本发明提供的结构,因为板状部位于从第一部件外周缘向外侧突出的突出片上,这样使背板侧端部与板状部之间的距离减少,由此可减小在背板左端部或右端部被拉拽时施加至板状部的力矩,从而使背板不容易从椅背架上脱离下来。
进一步而言,例如,在第一部件的外周延伸至突出片外缘且固定点设置在这一外周附近的结构中,存在这样一种问题,即第一部件的尺寸被增大。相比之下,根据本发明提出的结构,因为突出片仅设置在具有板状部件的位置上,而其他外周则位于突出片的内侧,由此可实现第一部件的小型化。
同时,专利文献2中披露的结构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定距间隔的挂钩部和螺孔,而这一结构有可能受到制造误差的影响。于是存在这样一种问题,当挂钩部与椅背架卡合时,螺孔无法匹配椅背架的固定位置,并需要实施相对于固定位置对螺孔实施定位的耗时操作。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通工具座椅,该交通工具座椅能够实现这样一种简易的定位操作,即在背板临时固定在椅背架之后,使螺孔(固定部)相对于椅背架固定位置的定位操作简易化。
为了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交通工具座椅,该座椅包括:椅背架以及设置在所述椅背架后侧的背板;其中,所述背板包括:至少一个固定部,其固定在所述椅背架上;以及至少一个临时连接部,其与所述椅背架卡合以便由所述椅背架保持,并且,其中,所述固定部和所述临时连接部彼此相邻。
凭借这种结构,因为临时连接部和固定部彼此相邻且几乎不会受到制造误差的影响,而且即便是在固定部和椅背架固定位置因制造误差而彼此偏离的情况下,固定部同卡合于椅背架卡合位置的临时连接部之间的偏离量也相当的小。因此,可减轻相对于固定位置对固定部进行定位的操作。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地,所述固定部和所述临时连接部设置在所述背板的下部,从而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邻近。
举例来说,在固定部与临时连接部于上下方向上相邻的结构中,须使固定部与椅背架卡合部彼此上下设置,这样会增加椅背架(与固定部和临时连接部相连接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相比之下,根据本发明提供的结构,因为固定部和临时连接部在左右方向上并排相邻,这样可减少椅背架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由此可实现椅背架的小型化。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地,所述固定部和所述临时连接部成对设置在所述背板下部的左右侧,并且,其中,所述固定部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在所述临时连接部的外侧。
举例来说,在固定部于左右方向上位于在所述临时连接部内侧的结构中,当背板的左端部或右端部被拉拽时,较大的力矩被施加给同背板端部定距间隔的相应固定部。这会使固定部脱离椅背架。相比之下,根据本发明提出的结构,可减少背板的左端部或右端部被拉拽时施加给固定部的力矩,从而可提高背板与椅背架之间的连接刚性。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地,所述椅背架包括:孔,其与所述临时连接部的末端与卡合;以及第一倾斜面,其设置在所述孔的下方并用于朝向所述孔引导所述临时连接部的末端,使所述临时连接部的末端从下侧被引导至上侧。
举例来说,在如下这样一种结构中:椅背架包括与临时连接部末端可卡合的孔,但不包括第一倾斜面,该倾斜面设置在所述孔的下方并用于朝向所述孔引导所述临时连接部,使所述临时连接部从下侧被引导至上侧。这样,于上下方向上将临时连接部的末端与所述孔相匹配的过程会存在一定困难。相比之下,根据本发明提出的结构,因为第一倾斜面设置在所述孔的下方,这样由于临时连接部的末端可在上下方向上被朝向所述孔引导,因此可轻易地实现背板的连接操作。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地,一对第二倾斜面设置在所述第一倾斜面的左右侧,其用于在左右方向上向内引导所述临时连接部的末端。
举例来说,在如下一种结构中:在第一倾斜面的左右侧未设置用于在左右方向上向内引导临时连接部末端的第二倾斜面。这样,于左右方向上将临时连接部的末端与所述孔相匹配的过程会存在一定困难。相比之下,根据本发明提出的结构,因为第二倾斜面设置在第一倾斜面的左右侧,这样由于临时连接部可在左右方向上定位,因此可轻易地实现背板的连接操作。
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第一倾斜面和所述第二倾斜面整体形成凹部,并且所述临时连接部的末端可与所述凹部的上缘部卡合,所述凹部的上缘部形成所述孔的下缘。
举例来说,如果第一倾斜面通过切割金属板而成(切割并打凸金属板),而第二倾斜面由不同于第一倾斜面构成材料的材料制成,这样会存在一种问题,当临时连接部的末端与第一倾斜面的上缘部卡合时,由于构成第一倾斜面的板状部的刚性较低,因此背板的临时连接无法顺利完成。相比之下,根据本发明提出的结构,因为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整体形成凹部,这样由于临时连接部末端与凭借内凹形状而具有较大刚性的凹部卡合,由此背板的临时连接可被顺利完成。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地,所述临时连接部的末端的左右方向宽度小于所述孔的左右方向宽度。
凭借这种结构,可轻易地实现将临时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孔的操作。
在上述结构中,如果所述椅背架包括用于支承乘坐者的线缆,那么优选地,从后侧观察,所述孔形成在不与所述线缆重叠的位置上。
举例来说,在所述孔形成在从后侧观察与线缆重叠的位置上的结构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当临时连接部的末端与所述孔卡合时,临时连接部的末端会与线缆产生干涉。相比之下,根据本发明提出的结构,因为所述孔形成在从后侧观察位于所述线缆重叠的位置上,由此可以避免临时连接部末端与线缆产生干涉。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地,所述临时连接部包括:基部,其向前突出于所述背板,以及卡合部,其向前突出于所述基部并可与所述椅背架卡合,并且,所述基部被构造成有底的且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方向上开口的管状。
举例来说,在基部为实心的结构中,增加了背板的重量。相比之下,根据本发明提出的结构,因为基部被构造成有底的管状,由此可减少背板的重量。
此外,在所述有底的管状基部于面向固定部的方向上开口结构中,会降低固定部的刚性。相比之下,根据本发明提出的结构,因为基部的开口在远离固定部的方向上,这样相当于有底的管状基部底部的壁部与固定部相邻,由此可提高固定部的刚性。
本发明的其他的特征和优点会在下面参照附图而进行的说明中明确。
附图说明
图1为作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交通工具座椅的车辆座椅的立体图图。
图2为内置于该车辆座椅内部的座椅框架的立体图。
图3包括从后侧观察到的椅背垫的立体图(a)、从箭头I所标注的方向观察到的局部向视图(b)、以及沿图3(b)中的II-II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c)。
图4为从后侧观察到的该车辆座椅的立体图。
图5为椅背的左后侧部的剖视图,其中,(a)为在椅背垫的台阶部附近进行剖切而成的剖视图,而(b)为在侧部构成部附近进行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图6为棒状部件的侧视图。
图7为背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8为内板的下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9包括:(a)从后侧观察到的用于连接梁的临时连接孔的附近结构的放大立体图、(b)表示临时连接部与临时连接孔相卡合的状态的剖视图、(c)从上侧观察到的临时连接孔的俯视图以及(d)表示固定部被固定于固定孔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0为片状钩结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11包括:表示该片状钩与卡合金属件相卡合的状态的侧视图(a)、俯视图(b)以及主视图(c)。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介绍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首先简单地介绍车辆座椅(交通工具座椅)的整体结构,之后详细介绍本发明的特征部分。
如图1所示,车辆座椅S是被用作车辆的驾驶座的座椅,并主要包括椅座S1、椅背S2和头枕S3。
在椅座S1和椅背S2中内置有如图2所示的座椅框架F。该座椅框架F主要包括构成椅座S1的框架的椅座架F1以及构成椅背S2的框架的椅背架F2。通过将由诸如聚氨酯泡沫等缓冲部件构成的椅座垫以及由合成革或织物制成的蒙皮部件覆盖在椅座架F1上,从而构成椅座S1。通过将由缓冲部件构成的椅背垫P(参见图3)以及由合成革或织物制成的蒙皮部件E(参见图5)覆盖在椅背架F2上,从而构成椅背S2。
椅背架F2的下部与椅座架F1后部相连接,且能够通过椅背倾角调节机构RL旋转。因此,椅背S2在前后方向上可相对于椅座S1倾动。
在本说明书中,前后、左右以及上下方向均以坐在没有通过椅背倾角调节机构RL将椅背S2放倒的状态下的车辆座椅S上的乘坐者视角为准。
椅背架F2主要由上侧架10、作为支承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左右的侧架20以及下侧架30构成。上侧架10、左右的侧架20以及下侧架30例如焊接等连接在一起,由此使椅背架F2构成框架状结构。并且,在框架状的椅背架F2的内侧配置有用于承受来自乘坐者的负载的压力承受部件40和线缆41。
上侧架10由弯曲为大致U形的管材形成,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横管部11,在该横管部11的前侧,通过焊接固定有用于安装头枕S3的左右一对的支承支架12。上侧架10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左右的竖管部13分别与左右的主侧架21形成一体,构成左右的侧架20,该左右的主侧架21分别与左右的竖管部13的下部连接。
另外,在左右的侧竖管部13的上部设置有与后文将要介绍的背板50的上部卡合的刚性线缆42。刚性线缆42在适当的位置上被弯曲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
侧架20包括上述的左右的竖管部13、左右的主侧架21以及下侧架22。
左右的侧主侧架21是构成侧架20的中间部的部件,并通过冲压金属板而被制成具有大致为U形截面的形状。左右的主侧架21在左右方向上彼此相对地设置。主侧架21在其上部抱持竖管部13状态下与竖管部13连接,主侧架21的下部同主侧架21的上部相比更加向前突出,从而形成了突出部21a。
各左右的下侧架22是构成侧架20的下部的部件,并通过冲压金属板而被制成具有大致为U形截面的形状。左右的下侧架22在左右方向上彼此相对地设置。下侧架22在其上部被主侧架21的下部抱持的状态下通过焊接与主侧架21的下部连接。
更具体而言,下侧架22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与主侧架21下部的宽度相同。换句话说,下侧架22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要大于主侧架21的较窄的上部的宽度。
下侧架30包括用于连接左右的下侧架22的连接管31以及连接梁32。更具体而言,连接管31连接相当于具有大致为U形截面的下侧架22的底部的侧壁22a,该连接梁32连接从下侧架22侧壁22a的后端和下端向左右方向内侧延伸的凸缘部22b。
如图3中(a)所示,椅背垫P是用于支承乘坐者背部的部件。椅背垫P从前侧被覆盖在上述椅背架F2上,并由此被椅背架F2支承。更具体而言,椅背垫P包括支承乘坐者背部的前壁部P1、从前壁部P1的上端部向后突出的上壁部P2以及从前壁部P1的左右的端部向后突出的左右的侧壁部P3。
在各侧壁部P3的后部设置有台阶部P6、侧部构成部P31以及突出部P32。台阶部P6分别设置在左右的侧壁部P3后部的上侧,如图3中(b)和3中(c)所示,台阶部P6以位于左右方向内侧的内侧部P61的高度小于位于左右方向外侧的外侧部P62的高度的方式形成。此外,后文中将要介绍的背板50的左右两端缘从后侧被按压在左右的内侧部P61上。从而,各内侧部P61略微进入棒状部件60与背板50的左右的端部之间的空间。由于内侧部P61进入了棒状部件60与背板50的左右的端部之间的空间,因而使背板50左右的端部与内侧部P61之间的密封性得到了提高,从而能够防止物体进入椅背垫P内。另外,内侧部P61设置在与后述棒状部件60(参见图6)的设置区域相对应的区域上。
如图4所示,这些台阶部P6的形状与位于椅背架F2后侧的背板50的左右两端缘的上部的轮廓相匹配。更具体而言,椅背垫P的这些台阶部P6在与背板50夹持蒙皮部件E的状态下,形成与背板50的左右两端缘的上部相匹配的形状。
从而,如图5中(a)所示,例如同未设置台阶部P6的结构相比,椅背垫P(更具体而言,蒙皮部件E)的后表面与背板50的后表面大致共面,因此能够提高外观性。
参照图3中(a),同其它部位相比,多个侧部构成部P31是被作为后述的压缩部件的一个例子的蒙皮部件E和背板50更大程度压缩的部位,侧部构成部件P31位于台阶部P6的下方。如图3中(b)和3中(c)所示,各侧部构成部P31被制成高于台阶部P6的内侧部P61的形状,内侧部P61的后表面与侧部构成部P31的后表面由平滑的倾斜面P63连接在一起。
从而,当背板50的下侧部被朝前按压以压缩侧部构成部P31时,能够避免在内侧部P61与侧部构成部P31之间的边界附近形成空间。因此,能够使力被均匀地施加给侧部构成部P31,从而良好地压缩侧部构成部P31。
如图3中(a)所示,突出部P32位于多个侧部构成部P31的下侧,且从侧壁部P3向左右方向内侧突出。此外,在右侧的侧壁部P3上形成有通孔P33,该通孔P33在左右方向上贯穿该右侧的侧壁部P3。
如图5中(a)和5中(b)所示,结构如上文所述的椅背垫P的外侧覆盖有蒙皮部件E。另外,蒙皮部件E从椅背垫P的前侧围绕到椅背垫P的后侧,之后由设置在蒙皮部件E端部上的挂钩FK固定在椅背架F2上。
如图5中(b)中的假想线所示,在像这样安装蒙皮部件E时,由于侧部构成部P31相对于侧架20向后突出的量大于其它部分,因此,侧部构成部P31能够被蒙皮部件E较大程度地压缩。从而,侧部构成部P31因被蒙皮部件E压缩而硬化,因此能够防止椅背垫P左右摇晃。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了蒙皮部件E之后,从后侧将背板50安装在椅背架F2上时,侧部构成部P31由背板50的左右的端部进一步压缩。这样,由蒙皮部件E和背板50这两者对侧部构成部P31进行压缩,能够增加侧部构成部P31的压缩量,因此能够使侧部构成部P31进一步硬化。
另外,优选侧部构成部P31由蒙皮部件E和背板50压缩的量在40mm以上。这样,由于侧部构成部P31的压缩量在40mm以上,因此能够可靠地使侧部构成部P31硬化,有效地防止椅背垫P的摇晃。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部构成部P31未被压缩的压缩前状态下,侧部构成部P31下侧架22的后表面的后方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侧部构成部P31的压缩量大于其在压缩前状态下从下侧架22后表面突出的量的一半以上,则可以使侧部构成部P31获得足够的硬度。进一步优选侧部构成部P31被压缩至下侧架22的后表面。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侧部构成部P31先由蒙皮部件E压缩再由背板50压缩,由此在安装背板50时,能够减少侧部构成部P31的压缩量,从而能够容易进行背板50的安装操作。
此外,侧部构成部P31从左右方向内侧获得宽于主侧架21上部的下侧架22的支承。因此,侧部构成部P31可获得加宽的下侧架22的稳定支承,可进一步防止椅背垫P的摇晃。
背板50以在其左右的端部与侧架20之间形成间隙的方式配置。此外,侧部构成部P31以填满形成在背板50的左右的端部与侧架20之间的间隙的方式配置。
从而,因为压缩而硬化的侧部构成部P31填满了这些间隙,由此可防止物体侵入至这些间隙内,因此,可避免因物体进入形成于背板50的左右的端部与侧架20之间的间隙内而引起的椅背50的脱离。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部构成部P31位于形成在背板50的左右的端部和侧架20之间的空间(间隙)中的下侧部分,如图5中(a)和6所示,在该空间(间隙)中,在比侧部构成部P31靠上侧的部分设置有从内侧支承椅背垫P的棒状部件60。由此,只要将被大幅度压缩的侧部构成部P31仅配置在部分间隙内即可,因此,例如与将侧部构成部配置在大致整个间隙内的结构相比,在安装蒙皮部件E和背板50时可减少来自于侧部构成部件P31的反作用力,从而可容易进行背板50的安装操作。
更具体而言,棒状部件60包括沿侧架20形成为长尺状的主体部61、从主体部61的下端部向前斜上方延伸的第一延伸部62以及从该第一延伸部62的前端向大致前方延伸的第二延伸部63。此外,该主体部61的上端部通过焊接与焊接于该主侧架21上端部的开关支架SB连接。
更具体而言,开关支架SB在两个(上、下)焊点W1,W2处焊接于主侧架21的上端部,主体部61的上端部在位于上述两个焊点W1,W2之间的焊点W3处焊接于开关支架SB。从而能够提高该开关支架SB的安装刚性。这里,该开关支架SB是用于安装车辆座椅S的椅背角度调节和滑动用开关的支架。
第二延伸部63的端部通过焊接与主侧架21的下侧连接。更具体而言,固定该第二延伸部63的焊点W4(固定位置)位于将主侧架21固定在下侧架22上的三个焊点W5(固定位置)的上方。
从而,可以避免棒状部件60在主侧架21和下侧架22通过焊接被固定在一起时成为障碍。此外,因为第一延伸部62向焊点W4的后斜下方延伸,由此可增加主体部61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并且根据被增加的长度,位于主体部61下部上的侧部构成部P31的尺寸得到了降低,从而降低了蒙皮部件E等安装时的排斥力。
如图7所示,背板50包括树脂制成的外侧板51(作为第三部件的实例)、合成革或织物制成的口袋部件(中间部件)52以及树脂制成的内侧板53(作为第一部件的实例)。
外侧板51被制成大致为矩形框架的形状,且包括多个焊接用凸起51a和开口51b,在外侧板51的前表面上,多个向前突出的焊接用凸起51a围绕在开口51b的周围。另外,通过将口袋部件52夹在外侧板51和内侧板43之间,并且将各焊接用凸起51a插入至设置于内侧板53上的多个焊接用孔53a之后熔化,从而使口袋部件52被保持在外侧板51和内侧板53之间。
另外,在外侧板51前表面下部设置有左右一对的钩状的爪部51d,该左右一对的爪部51d在左右方向上相离设置且向前突出后向左右方向内侧突出。各爪部51d是能够与形成在内侧板53下部的左右一对的卡合孔53d相卡合的爪,从而凭借这些爪部51d与卡合孔53d,能够将外侧板51和内侧板53临时组装在一起。
另外,在外侧板51前表面上部设置有先向前突出、之后向上弯曲的左右一对的钩状部51c。各钩状部51c在外侧板51和内侧板53的焊接完成后的状态下,位于内侧板53的上方,在将背板50安装在椅背架F2上时,钩状部51c能够从下侧与图2所示的刚性线缆42卡合。
从而,能够确定外侧板51大致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而且能够抑制外侧板51的上部倒向后方。
口袋部件52是通过使多个由合成革或织物等制成的的蒙皮部件重叠而形成用于存放物品的口袋部分52a的部件,该口袋部分52a的入口部分52b包括设置于重叠的蒙皮部件之间的板状部件,为的是提高口袋部分52a的可用性。为此,该入口部分52b形成为口袋部件52中最厚的加厚部。
内侧板52被制成大致为矩形框架的形状,且包括多个焊接用孔53a和开口部53b,该多个焊接用孔53a对应于外侧板51上的多个焊接用凸起51a,且围绕在开口53b的周围。更具体而言,多个焊接用孔53a配置在沿着框架状主体部53c的外缘部的位置(比后文将要介绍的突出片53e靠内侧的位置)上。
另外,在内侧板53下部形成有上述一对卡合孔53d,而如图8和9所示,在这一对卡合孔53d的下侧,为了能与椅背架F2的连接梁32相卡合,左右分别设置有1个的临时连接部71以及固定部72,其中,临时连接部71被保持在连接梁32上,固定部72固定于连接梁32。并且,左侧的临时连接部71在左右方向上邻近于左侧的固定部72,而右侧的临时连接部71在左右方向上邻近于右侧的固定部72。
由于临时连接部71与固定部72像这样彼此邻近,因此它们很少会受到制造误差的影响。这样,即便在临时连接部71与连接梁32的卡合位置(下文将要介绍的临时连接孔32a)卡合之后,假设固定部72与连接梁32的固定位置(下文将介绍的固定孔32b)因制造误差而产生偏差(未对齐),上述偏差的量也会很小。由此可容易实施将固定部72定位于固定位置的固定操作。
此外,由于临时连接部71与固定部72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邻近,因此例如与临时连接部和固定部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邻近的结构相比,可减小背板50与连接梁32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
在利用其他方式来表现上述左右的临时连接部71与固定部72的布局时,左右相邻的临时连接部71与固定部72的组合被成对设置,而这两对临时连接部71和固定部72的组合在左右方向上相离配置。在每对临时连接部71和固定部72的组合中,固定部72位于相邻的临时连接部71的左右方向外侧。
从而,例如与固定部位于临时连接部的左右方向内侧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背板50的左右的端部与固定部72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减小在固定于连接梁32的背板50的左右的端部被用力拉拽时施加至固定部72的力矩,从而可提高背板50与连接梁32之间的安装刚性。
更具体地,临时连接部71包括从背板50向前突出的基部71a以及从该基部71a向前突出并与连接梁32的临时连接孔32a相卡合的卡合部71b。基部71a被制成具有底部的筒状,其向与相邻的固定部72相反的一侧,即向左右方向内侧开口。
由于基部71a像这样被制成具有底部的筒状(中空形状),所以例如与基部为实心的结构相比,背板50的重量可被降低。此外,由于带有底部的筒状的基部71a朝向固定部72的相反一侧开口,相当于带有底部的筒状的基部71a的底部的壁部71c邻近于固定部72,从而能够提高固定部72的刚性。
卡合部71b被制成先向前突出再下突出的钩状,卡合部71b的前端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临时连接孔32a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
固定部72从背板50向前突出,并被制成具有底部且向后开口的筒状。固定部72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朝前方逐渐变小,从而能够提高固定部72本身的刚性。
此外,在相当于带有底部的筒状的固定部72的底部的壁部72a上形成有通孔72b,用于将固定部72固定于连接梁32的螺丝SC插入该通孔72b中。形成于右侧的固定部72的通孔72b被构造成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长孔,而形成于左侧的固定部72的通孔72b被构造成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长形孔。从而,即便由树脂制成的背板50因受热而在上下、左右方向上膨胀,也能够通过各通孔72b来限制热膨胀的影响。
如图9中(a)所示,在连接梁32上形成有与左右一对的临时连接部71的卡合部71b的前端卡合的左右一对的临时连接孔32a,以及配置在左右一对的临时连接孔32a的左右方向外侧的左右一对的固定孔32b。在临时连接孔32a下侧设置有第一倾斜面32c,该第一倾斜面32c用于从下向上将临时连接部71的卡合部71b的前端引导向临时连接孔32a。
从而,因为第一倾斜面32c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将临时连接部71的卡合部71b的前端引导向临时连接孔32a,由此可以容易地进行背板50的安装操作。
此外,在第一倾斜面32c的左右两侧设置由一对第二倾斜面32d,该第二倾斜面32d向左右方向内侧引导临时连接部71的卡合部71b的前端。从而,将临时连接部71的卡合部71b引导向第一倾斜面32c,由此可以容易地进行背板的安装操作。
另外,第一倾斜面32c以及被设置在第一倾斜面32c左右两侧的第二倾斜面32d整体形成凹部,临时连接部71的卡合部71b的前端与该凹部中构成临时连接孔32a下缘的上缘部32e卡合。由于第一倾斜面32c和第二倾斜面32d像这样整体形成凹部,临时连接部71的卡合部71b的前端与因呈凹形而刚性得到提高的凹部的上缘部32e卡合,从而能够良好地进行背板50的临时固定。
此外,从后侧观察,临时连接孔32a被设置在未与支承乘坐者的线缆41相重合(避开线缆41)的位置上。因此,在临时连接部71的卡合部71b的前端与临时连接孔32a相卡合时,可以防止卡合部71b与线缆41之间产生干涉。
参照图7,在内侧板53主体部53c的左右的侧部的大致中央形成有突出片53e,该突出片53e从该主体部53c的外周缘向外侧突出。并且,如图10和11所示,在左右的突出片53e附近,分别设置有1个板状钩80,各板状钩80与设置在主侧架21上且从侧面看呈U形的卡合金属件90(作为第二部件的实例)卡合(参见图11中(a))。
这里,卡合金属件90的制造过程如下:弯曲具有圆柱形的棒状部件的两端部,使其形成从侧面看呈U形的形状,之后,向左右方向内侧弯曲各端部。更具体而言,卡合金属件90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棒状部91、从第一棒状部91的上下的端部向前延伸的第二棒状部92以及从第二棒状部92向左右方向内侧延伸的第三棒状部93(参见图11中(b))。
板状钩80包括从背板50向前突出的第一板状部81,以及从背板50向前突出且在左右方向上与第一板状部81相对配置的第二板状部82。在本实施例中,前后方向相当于第一方向,左右方向相当于第二方向,而上下方向相当于第三方向。
在第一板状部81的内表面(即,位于第二板状部82一侧的表面)的前端部中上侧的部位,形成有第一卡合部81a,该第一卡合部81a由该部位向第二板状部82突出。另外,在第二板状部82的内表面(即,位于第一板状部81一侧的表面)的前端部中下侧的部位,形成有第二卡合部82a,该第二卡合部82a由该部位向第一板状部81突出。
并且,在板状钩80与卡合金属件90相卡合的状态下,该卡合金属件90的第一棒状部91被夹在第一板状部81与第二板状部82之间,而且第一卡合部81a和第二卡合部82a从前侧与第一棒状部91卡合。即,由于各板状部81、82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大于各卡合部81a、82a的宽度,因此可提高各板状部81、82的刚性,从而可使各卡合部81a、82a与第一棒状部91牢固地卡合在一起。
另外,第一板状部81(即板状钩80的一部分)被设置在从内侧板53主体部53c外周缘向外侧突出的突出片53e上。从而,例如,与整个板状钩80被设置在主体部53c上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背板50的左右的端部与板状钩80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减小在背板50的左右的端部被拉拽时施加至板状钩80的力矩,使板状钩80不容易脱离卡合金属件90。
另外,突出片53e仅被设置在配置板状钩80的位置上,而其它外周缘(主体部53c的外周缘)则位于突出片53e的内侧,因此,例如与将主体部53c的外周缘延伸至与突出片53e的外周缘相同的位置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内侧板53的重量。
此外,如图11中(c)所示,各卡合部81a、82a的位于上下方向外侧的表面81b、82b的倾斜方向为,越向左右方向内侧,越向上下方向内侧倾斜。从而,当板状钩80在上下方向上被移动时,倾斜的表面81b、82b与第二棒状部92相抵接,由此使板状部81、82受到推压,因而能够使卡合部81a、82a在上下方向上轻易地脱离第二棒状部92。
更具体而言,例如,当使板状钩80向下移动时,第二卡合部82a的倾斜的表面82b与下侧的第二棒状部92相抵接,从而使第二板状部82被推向右侧。在此之后,第一卡合部81a的在上下方向上垂直的表面81d与第二棒状部92相抵接,阻止板状钩80的移动,然而,通过将板状钩80的移动方向变为左斜下方,使第二板状部82进一进步被推向右侧,由此可使卡合部81a、82a脱离于第二棒状部92。
如图10所示,在第一板状部81和第二板状部82的左右方向内侧的表面上分别设置有两个肋(作为脊部的实例)81c、82c。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各板状部81、82的刚性。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板状部81和第二板状部82被设置在凹部53f的底面上,该凹部53f遍及背板50的主体部53c和各突出片53e。从而,在肋81c的左侧(即与第一板状部81相反的一侧)形成有从凹部53f的底面向前突出的左侧壁53g,而在肋81c的右侧(即与第二板状部82相反的一侧)形成有从凹部53f的底面向前突出的右侧壁53h。
并且,第一板状部81的肋81c被构造成用于连接第一板状部81的左右方向外侧的表面、凹部53f的底面以及左侧壁53g。另外,第二板状部82的肋82c被构造成用于连接第二板状部82的左右方向外侧的表面、凹部53f的底面以及右侧壁53h。
从而,例如与肋未连接于凹部底面和左右的侧壁的结构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各板状部81、82的刚性。
此外,在背板50中各板状部81、82之间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形成的较长的大致为矩形的孔53j。孔53j的结构如下:其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致与板状部81、82之间的间隔相同,而其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略微大于各板状部81、82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从而能够减小背板50的重量。
此外,各板状部81、82被设置于两个邻近的固定点(焊接用凸起51a和焊接用孔53a)之间。这样,通过将各板状部81、82设置在两个邻近的固定点之间的具有较高刚性的部位上,能够进一步提高板状部81、82的刚性。
此外,两个将上述的各板状部81、82夹在中间的邻近的2个固定点中的至少一个位于图7所示口袋部件52的加厚的口袋部分52a的附近。从而,由于将各板状部81、82夹在中间的邻近的2个固定点中的至少一个像这样配置在口袋部件52的加厚的口袋部分52a的附近,因此能够利用固定点来强力地推压口袋部件52的加厚的口袋部分52a,从而能够使口袋部件52与外侧板51大致共面。
尽管上文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但本发明还可以如下述方式所示那样适当地变形后进行实施。
在上述实施例中,各卡合部81a,82a具有倾斜面81b,82b。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举例来说,如果第二棒状部仅设置在第一棒状部的一个端部上,而第一棒状部的另一个端部固定在壁部或类似部件上(也就是说卡合钩只能从设置在第一个端部上的第二棒状部侧脱离),则只有上述第一卡合部及第二卡合部中的靠近第二棒状部的外侧表面被构造成倾斜面,而且该倾斜面越在第二方向上向内延伸,便越位于第三方向上的内侧。
在上述实施例中,肋81c,82c被用作脊部的实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种结构。例如,上述脊部可以是被够造成板状部外侧凹部的凸棱。
在上述实施例中,临时连接部71与固定部72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邻近。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也就是说,临时连接部71与固定部72可在任意方向上彼此邻近。
在上述实施例中,固定部72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临时连接部71的外侧。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与这种结构形成对照,固定部在左右方向上可设置在临时连接部的内侧。此外,固定部和临时连接部的形状和几何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可被适当地修改或改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交通工具座椅,例示了应用于车辆中的车辆座椅S。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适用于其它交通工具座椅,例如也可以适用于船舶及飞机等上使用的座椅。
Claims (18)
1.一种部件连接结构,通过该部件连接结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被连接在一起,
其中,所述第一部件设置有:
第一板状部,其在第一方向上突出于所述第一部件;
第二板状部,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突出于所述第一部件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板状部件的对面;
第一卡合部,其在偏向正交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上的第一侧的位置上,以朝向所述第二板状部的方式突出于所述第一板状部的末端部;
第二卡合部,其偏向和所述第一侧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相对一侧的第二侧的位置上,以朝向所述第一板状部的方式突出于所述第二板状部的末端部;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部件设置有第一棒状部;所述第一棒状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板状部和所述第二板状部之间,并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第二部件设置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从所述第一棒状部延伸出的第二棒状部,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卡合部具有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位于其外侧的外表面,而所述第二卡合部具有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位于其外侧的外表面,而所述第一卡合部及第二卡合部中的靠近所述第二棒状部的外侧表面被构造成斜面,且该斜面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越向内侧延伸则其越位于第三方向上的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部件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板状部和所述第二板状部分别设置有脊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部件连接结构,其中,所述脊部为肋,
其中,所述第一板状部和所述第二板状部分别具有外表面,所述外表面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外侧且通过所述肋与所述第一部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部件连接结构,其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突出于所述第一部件的壁设置在位于所述板状部件对面的所述肋的一侧,并且,
其中,所述肋和所述壁彼此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部件连接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部件具有形成于所述第一板状部件和所述第二版状部件之间的孔。
7.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部件连接结构,其中,进一步包括:
第三部件,所述第一部件通过多个固定点固定在所述第三部件上,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第二板状部件设置在两个相邻固定点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部件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第二部件为交通工具座椅的椅背架,而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三部件是构成设置在所述椅背架后侧的背板的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三部件具有框架结构且将口袋部件夹持在其之间,并且,
其中,所述两个固定点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口袋部件的加厚部附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部件连接机构,其中,所述第一板状部和所述第二板状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突出片上,所述突出片从所述第一部件的外周缘向外突出,并且,
其中,多个所述固定点位于所述突出片的内侧的多个位置上。
10.交通工具座椅,其包括:
椅背架以及
设置在所述椅背架后侧的背板;
其中,所述背板包括:至少一个固定部,其固定在所述椅背架上;以及至少一个临时连接部,其与所述椅背架卡合以便由所述椅背架保持,并且,
其中,所述固定部和所述临时连接部彼此相邻。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固定部和所述临时连接部设置在所述背板的下部,从而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邻近。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固定部和所述临时连接部成对设置在所述背板下部的左右侧,并且,
其中,所述固定部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在所述临时连接部的外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椅背架包括:孔,其与所述临时连接部的末端卡合;以及第一倾斜面,其设置在所述孔的下方并用于朝向所述孔引导所述临时连接部的末端,使所述临时连接部的末端从下侧被引导至上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一对第二倾斜面设置在所述第一倾斜面的左右侧,其用于在左右方向上向内引导所述临时连接部的末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第一倾斜面和所述第二倾斜面整体形成凹部,并且,
其中,所述临时连接部的末端可与所述凹部的上缘部卡合,所述凹部的上缘部形成所述孔的下缘。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临时连接部的末端的左右方向宽度小于所述孔的左右方向宽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3至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椅背架包括用于支承乘坐者的线缆,并且,
其中,从后侧观察,所述孔形成在不与所述线缆重叠的位置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0至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临时连接部包括:
基部,其向前突出于所述背板,以及
卡合部,其向前突出于所述基部并可与所述椅背架卡合,并且,
其中,所述基部被构造成有底的且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方向上开口的管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706918.1A CN107599917B (zh) | 2012-08-07 | 2013-08-06 | 部件连接结构和交通工具座椅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75448A JP6008650B2 (ja) | 2012-08-07 | 2012-08-07 | 乗物用シート |
JP2012175447A JP5959985B2 (ja) | 2012-08-07 | 2012-08-07 | 部材の取付構造 |
JP2012-175448 | 2012-08-07 | ||
JP2012-175447 | 2012-08-07 | ||
PCT/JP2013/071205 WO2014024859A1 (ja) | 2012-08-07 | 2013-08-06 | 部材の取付構造および乗物用シート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706918.1A Division CN107599917B (zh) | 2012-08-07 | 2013-08-06 | 部件连接结构和交通工具座椅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583006A true CN104583006A (zh) | 2015-04-29 |
CN104583006B CN104583006B (zh) | 2017-09-15 |
Family
ID=5006808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706918.1A Active CN107599917B (zh) | 2012-08-07 | 2013-08-06 | 部件连接结构和交通工具座椅 |
CN201380041481.4A Active CN104583006B (zh) | 2012-08-07 | 2013-08-06 | 部件连接结构和交通工具座椅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706918.1A Active CN107599917B (zh) | 2012-08-07 | 2013-08-06 | 部件连接结构和交通工具座椅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663008B2 (zh) |
CN (2) | CN107599917B (zh) |
WO (1) | WO2014024859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94350A (zh) * | 2015-07-31 | 2017-02-15 |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交通工具座椅 |
CN106427714A (zh) * | 2015-08-06 | 2017-02-22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座椅 |
CN108340818A (zh) * | 2017-01-25 | 2018-07-31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椅背舒适托架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08651B2 (ja) * | 2012-08-07 | 2016-10-19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JP6220607B2 (ja) * | 2013-09-04 | 2017-10-25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
US9776353B2 (en) * | 2013-10-02 | 2017-10-03 | Velcro BVBA | Longitudinal bead molding |
JP6223902B2 (ja) * | 2014-04-25 | 2017-11-01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JP6614035B2 (ja) * | 2016-05-25 | 2019-12-04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のバックフレーム構造 |
JP6708081B2 (ja) * | 2016-09-23 | 2020-06-10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用バックフレーム |
US10843602B2 (en) * | 2016-09-27 | 2020-11-24 | Proma S.P.A. | Seat for vehicles having an engagement edge |
JP6499690B2 (ja) * | 2017-03-08 | 2019-04-10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WO2018179516A1 (ja) | 2017-03-27 | 2018-10-04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US12082707B2 (en) * | 2021-08-23 | 2024-09-10 | Lippert Components, Inc. | Devices and method to removably secure a seatback shell to a seatback frame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76354U (ja) * | 1992-03-31 | 1993-10-19 |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 樹脂製シート・バック・ボード |
JP2003189975A (ja) * | 2001-12-28 | 2003-07-08 | T S Tec Kk | バックカバー付き自動車用シートバック |
JP2004298489A (ja) * | 2003-03-31 | 2004-10-28 | T S Tec Kk | 車両用座席 |
JP2006218153A (ja) * | 2005-02-14 | 2006-08-24 | T S Tec Kk | バックトリム付自動車用シート |
JP2008194368A (ja) * | 2007-02-15 | 2008-08-28 | Tachi S Co Ltd | 自動車シートのシート・バックに用いるバック・ボード |
US7461436B2 (en) * | 2004-10-26 | 2008-12-09 | Piolax, Inc. | Mounting structure of vehicle interior material |
CN202177178U (zh) * | 2011-08-16 | 2012-03-28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双排冷凝器固定装置 |
CN202187983U (zh) * | 2011-07-26 | 2012-04-11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卡扣以及使用该卡扣的车门内饰板固定结构 |
CN202360470U (zh) * | 2011-07-15 | 2012-08-01 |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电风扇的开关安装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695707A (en) * | 1970-11-19 | 1972-10-03 | American Seating Co | Recliner vehicle seat |
JPS60982A (ja) | 1983-06-10 | 1985-01-07 | Seikosha Co Ltd | 印字ヘツドの移送装置 |
JPS60982U (ja) * | 1983-06-17 | 1985-01-07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リ−ド線支持装置 |
JPS61106441A (ja) * | 1984-10-26 | 1986-05-24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光フアイバ−線引装置 |
IL93883A (en) | 1989-04-12 | 1993-02-21 | Iscar Ltd | Cutting insert for a milling cutting tool |
US5622853A (en) | 1990-05-01 | 1997-04-22 |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 T lymphocyte precursor |
US5389177A (en) * | 1990-10-31 | 1995-02-14 | Shuert; Lyle H. | Thermoforming process for making a twin sheet plastic structure including captured metallic element |
JP3623441B2 (ja) * | 2000-10-30 | 2005-02-23 | ジョンソン コントロールズ オートモーティブ 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シートバック |
JP3090325U (ja) * | 2002-05-29 | 2002-12-06 | オリオン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配線用固定具 |
JP4098197B2 (ja) * | 2003-08-29 | 2008-06-11 | ジョンソン コントロールズ オートモーティブ 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乗り物用座席 |
US20050248189A1 (en) * | 2004-05-07 | 2005-11-10 | Lear Corporation | Vehicle seat incorporating a seat back panel |
US7401852B2 (en) * | 2006-06-08 | 2008-07-22 | Lear Corporation | Actuatable back panel for a vehicle seat |
EP2325040B1 (en) * | 2009-11-23 | 2018-01-03 |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Inc. | Controllable comfort shell for vehicle seat |
US8474917B2 (en) * | 2010-06-04 | 2013-07-02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Modular front seat back panel |
JP5621520B2 (ja) * | 2010-11-05 | 2014-11-12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
2013
- 2013-08-06 US US14/418,365 patent/US9663008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8-06 CN CN201710706918.1A patent/CN107599917B/zh active Active
- 2013-08-06 WO PCT/JP2013/071205 patent/WO201402485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8-06 CN CN201380041481.4A patent/CN10458300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76354U (ja) * | 1992-03-31 | 1993-10-19 |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 樹脂製シート・バック・ボード |
JP2003189975A (ja) * | 2001-12-28 | 2003-07-08 | T S Tec Kk | バックカバー付き自動車用シートバック |
JP2004298489A (ja) * | 2003-03-31 | 2004-10-28 | T S Tec Kk | 車両用座席 |
US7461436B2 (en) * | 2004-10-26 | 2008-12-09 | Piolax, Inc. | Mounting structure of vehicle interior material |
JP2006218153A (ja) * | 2005-02-14 | 2006-08-24 | T S Tec Kk | バックトリム付自動車用シート |
JP2008194368A (ja) * | 2007-02-15 | 2008-08-28 | Tachi S Co Ltd | 自動車シートのシート・バックに用いるバック・ボード |
CN202360470U (zh) * | 2011-07-15 | 2012-08-01 |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电风扇的开关安装结构 |
CN202187983U (zh) * | 2011-07-26 | 2012-04-11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卡扣以及使用该卡扣的车门内饰板固定结构 |
CN202177178U (zh) * | 2011-08-16 | 2012-03-28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双排冷凝器固定装置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94350A (zh) * | 2015-07-31 | 2017-02-15 |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交通工具座椅 |
CN106394350B (zh) * | 2015-07-31 | 2019-01-18 |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交通工具座椅 |
CN106427714A (zh) * | 2015-08-06 | 2017-02-22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座椅 |
CN108340818A (zh) * | 2017-01-25 | 2018-07-31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椅背舒适托架 |
CN108340818B (zh) * | 2017-01-25 | 2022-08-09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椅背舒适托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4024859A1 (ja) | 2014-02-13 |
US9663008B2 (en) | 2017-05-30 |
CN104583006B (zh) | 2017-09-15 |
US20150197174A1 (en) | 2015-07-16 |
CN107599917A (zh) | 2018-01-19 |
CN107599917B (zh) | 2020-01-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583006A (zh) | 部件连接结构和交通工具座椅 | |
JP5472474B2 (ja) | シートバックボード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 |
CN104507751A (zh) | 交通工具座椅 | |
WO2012150633A1 (ja) |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シートバックボード | |
US9539917B2 (en) | Vehicle seat | |
CN105270232A (zh) | 车辆座椅 | |
US9725021B2 (en) | Vehicle seat, and seat frame for vehicle seat | |
US20160137109A1 (en) | Vehicle seat | |
KR102131531B1 (ko) | 시트백 | |
US20150097408A1 (en) | Headrest and vehicle seat | |
JP5708302B2 (ja) | 樹脂製シートバックバネ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 |
CN110576777B (zh) | 车辆用座椅 | |
US8991918B2 (en) | Child seat attachment structure | |
US20210070205A1 (en) | Vehicle seat | |
JP6032970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US11214175B2 (en) | System comprising a vehicle seat track and a support | |
JP5959985B2 (ja) | 部材の取付構造 | |
CN110271467B (zh) | 车辆用座椅装置 | |
JP6008650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CN105492249A (zh) | 座椅结构、车辆座椅和生产车辆座椅的方法 | |
JP2014008841A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5724815B2 (ja) | 樹脂製シートバックボード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 |
WO2016063826A1 (ja) | 椅子 | |
WO2019203012A1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2016097911A (ja) | 車両用シートの位置決め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EXSB |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