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07751A - 交通工具座椅 - Google Patents

交通工具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07751A
CN104507751A CN201380040084.5A CN201380040084A CN104507751A CN 104507751 A CN104507751 A CN 104507751A CN 201380040084 A CN201380040084 A CN 201380040084A CN 104507751 A CN104507751 A CN 1045077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board
buffer unit
vehicle seat
constituting portion
side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4008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阿久津武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5077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077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6Panel like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B60N2/5816Seat coverings attachments thereof
    • B60N2/5825Seat coverings attachments thereof by hooks, staples, clips, snap fastener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B60N2/60Removable protective coverings
    • B60N2/6009Removable protective coverings covering more than only the se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B60N2/646Back-rests or cushions shape of the cush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60N2/7094Upholstery sp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一种交通工具座椅(车辆座椅(S))包括:缓冲部件(椅背垫(P));支承部件(侧架20(20)),其用于支承该缓冲部件的左右的部位;压缩部件(蒙皮部件(E)和背板(50)),其用于压缩构成缓冲部件的左右的部位的侧部构成部(P31)。

Description

交通工具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交通工具座椅。该交通工具座椅包括缓冲部件和支承该缓冲部件的左右的部位的支承部件。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这样一种结构:在该结构中,缓冲部件的左右的部位在保持柔软状态不变的情况下由左右框架及蒙皮部件(参见专利文献1)夹持并固定于中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公报实开平6-185号。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由于缓冲部件的左右的部位保持柔软状态不变,因而,在有负载被施加于该缓冲部件的左右的部位时,该缓冲部件可能会过度地向左右移动。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防止缓冲部件过度地向左右移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交通工具座椅包括:缓冲部件;支承部件,其用于支承所述缓冲部件的左右的部位;压缩部件,其用于压缩构成所述缓冲部件的左右的部位的侧部构成部。
根据这种结构,由于构成缓冲部件的左右的部位的侧部构成部被压缩部件压缩后硬化,因此例如与缓冲部件的左右的部位在保持柔软性不变的状态下被支承部件支承的结构相比,可以更有效地防止缓冲部件过度地向左右移动。
另外,在上述构造中,所述缓冲部件可以从前侧覆盖于所述支承部件上,以便支承乘坐者的背部,在所述支承部件的后侧设置有背板,在所述背板的左右的端部与所述支承部件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侧部构成部以填满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背板的左右的端部之间的间隙的方式配置。
这里,在支承部件与背板的左右的端部之间形成间隙,缓冲部件的左右的部位被设置用于填充这些间隙的结构中,在缓冲部件的左右的部位保持柔软性的状态下,当乘坐者误将板状或棒状的物体插入间隙内时,由于柔软的缓冲部件不能够阻止该物体的侵入,导致物体进入所述间隙内,有时会出现背板脱离的情况。与此相对,利用因压缩而硬化的侧部构成部填充所述间隙,能够阻止物体的侵入,由此可以防止因物体侵入支承部件与背板的左右的端部之间而使背板脱离。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优选所述压缩部件包括所述背板以及覆盖所述缓冲部件的蒙皮部件,所述缓冲部件的所述侧部构成部在所述蒙皮部件和所述支承部件之间被压缩,并且隔着所述蒙皮部件被所述背板进一步压缩。
这里,在缓冲部件的侧部构成部仅由背板压缩时,则不可能较大地增加侧部构成部的压缩量。与此相对,通过由蒙皮部件和背板这两者来压缩侧部构成部,能够增加侧部构成部的压缩量,从而使侧部构成部进一步硬化。
此外,在缓冲部件的侧部构成部仅由背板压缩时,需要由背板来较大地压缩缓冲部件,在安装背板时,会受到来自缓冲部件的较大的排斥力,从而很难进行背板的安装。与此相对,通过采用缓冲部件先由蒙皮部件压缩接着再由背板压缩的结构,能够在安装背板时减少缓冲部件的压缩量,从而能够比较容易地实施背板的安装操作。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在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背板的左右的端部之间设置有由内侧支承所述缓冲部件的棒状部件。
这里,使物体很难进入形成于支承部件和背板之间的间隙中的结构,同形成于支承部件和背板的左右的端部之间的间隙中仅填充有缓冲部件的侧部构成部的结构相比,更为理想。与此相对,通过在支承部件和背板的左右的端部之间设置由内侧支承缓冲部件的棒状部件,从而能够由棒状部件进一步防止物体进入支承部件和背板的左右的端部之间。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优选所述棒状部件与所述缓冲部件的侧部构成部在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且配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背板的左右的端部中至少一个端部之间。
这里,例如在缓冲部件的左右的部位完全由背板压缩的情况下,在安装背板时,背板会受到来自缓冲部件的较大的反作用力,从而难以对背板进行安装。与此相对,由于棒状部件与侧部构成部在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且配置在支承部件与背板的左右的端部中至少一个端部之间,因此,只要将缓冲部件的侧部构成部仅设置在未设置有棒状部件的部分上即可,从而能够减少在实施背板安装时来自于缓冲部件的反作用力,容易地实施背板的安装操作。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所述支承部件包括主侧架和下侧架,其中,所述主侧架构成椅背架的左右的中间部;所述下侧架固定于所述主侧架的下部,且其宽度大于该主侧架的上部的宽度,所述缓冲部件的所述侧部构成部由所述下侧架支承。
这里,在因压缩而硬化的侧部构成部由主侧架的宽度较小的上部支承时,则不能够稳定地支承侧部构成部,导致缓冲部件过度移动。与此相对,由宽度较大的下侧架支承侧部构成部,能够稳定地支承侧部构成部,从而能够进一步防止缓冲部件过度移动。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棒状部件的固定位置位于所述主侧架和所述下侧架的固定位置的上方。
这里,例如在棒状部件在上下方向上被固定在与主侧架和下侧架的固定位置相同的位置上(即:从侧面看时棒状部件与主侧架和下侧架重叠)时,那么在将主侧架与下侧架固定在一起时,该棒状部件会成为障碍。与此相对,由于棒状部件的固定位置位于主侧架与下侧架的固定位置的上方,因此可以防止棒状部件在主侧架与下侧架被固定在一起时成为障碍。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优选在缓冲部件的后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背板的左右两端缘的上部相匹配的台阶部。
在这一结构中,优选所述背板的左右两端缘配置在构成所述台阶部的部位中高度较低且位于左右方向内侧的内侧部。
进一步优选所述缓冲部件被收纳在所述棒状部件与所述背板的左右的端部之间。
这里,例如在缓冲部件的后表面上没有形成上述那样的台阶部的情况下,当背板被装配到缓冲部件的后表面上时,缓冲部件(更具体而言,蒙皮部件)的后表面与背板的后表面之间的边界部分形成为台阶,导致外观变差。与此相对,在缓冲部件的后表面上设置上述那样的台阶部,能够使缓冲部件(更具体而言,蒙皮部件)的后表面与背板的后表面大致共面,从而提高外观性。
此外,由于所述缓冲部件被收纳在所述棒状部件与所述背板的左右的端部之间,因而可进一步防止异物的进入。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优选构成所述台阶部的部位中高度较低且位于左右方向内侧的内侧部与设置有所述棒状部件的范围相对应而设置,所述缓冲部件的所述侧部构成部高于所述内侧部,所述内侧部的后表面和所述侧部构成部的后表面由略微倾斜的表面连接。
这里,例如在台阶部内侧部与对应的侧部构成部的边界形成为台阶的情况下,在背板下部被按压以压缩缓冲部件的侧部构成部时,会在该内侧部与该侧部构成部之间的边界附近形成间隙,而且按压力不会被均匀地施加至缓冲部件的侧部构成部。与此相对,由于内侧部的后表面与侧部构成部的后表面由略微倾斜的表面连接,因此可以在背板下部被按压以压缩缓冲部件的侧部构成部时避免在内侧部与侧部构成部之间的边界周围形成间隙,从而能够使按压力被大致均匀地施加至缓冲部件的侧部构成部,以良好地压缩该侧部构成部。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优选缓冲部件的侧部构成部被压缩部件压缩的压缩量在40mm以上。
这里,例如在侧部构成部的压缩量极小时,该侧部构成部不会变得很硬,由此可能会产生缓冲部件过度移动的情形。与此相对,通过使侧部构成部的压缩量在40mm以上,能够可靠地使缓冲部件的侧部构成部硬化,良好地防止缓冲部件过度移动。
本发明的其他的特征和优点会在下面参照附图而进行的说明中明确。
附图说明
图1为作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交通工具座椅的车辆座椅的立体图图。
图2为内置于该车辆座椅内部的座椅框架的立体图。
图3包括从后侧观察到的椅背垫的立体图(a)、从箭头I所标注的方向观察到的局部向视图(b)、以及沿图3(b)中的II-II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c)。
图4为从后侧观察到的该车辆座椅的立体图。
图5为椅背的左后侧部的剖视图,其中,(a)为在椅背垫的台阶部附近进行剖切而成的剖视图,而(b)为在侧部构成部附近进行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图6为棒状部件的侧视图。
图7为背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8为内板的下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9包括:(a)从后侧观察到的用于连接梁的临时连接孔的附近结构的放大立体图、(b)表示临时连接部与临时连接孔相卡合的状态的剖视图、(c)从上侧观察到的临时连接孔的俯视图以及(d)表示固定部被固定于固定孔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0为片状钩结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11包括:表示该片状钩与卡合金属件相卡合的状态的侧视图(a)、俯视图(b)以及主视图(c)。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介绍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首先简单地介绍作为交通工具座椅的一个例子的车辆座椅的整体结构,之后详细介绍本发明的特征部分。
如图1所示,车辆座椅S是被用作车辆的驾驶座的座椅,并主要包括椅座S1、椅背S2和头枕S3。
在椅座S1和椅背S2中内置有如图2所示的座椅框架F。该座椅框架F主要包括构成椅座S1的框架的椅座架F1以及构成椅背S2的框架的椅背架F2。通过将由诸如聚氨酯泡沫等缓冲部件构成的椅座垫以及由合成革或织物制成的蒙皮部件覆盖在椅座架F1上,从而构成椅座S1。通过将由缓冲部件构成的椅背垫P(参见图3)以及由合成革或织物制成的蒙皮部件E(参见图5)覆盖在椅背架F2上,从而构成椅背S2。
椅背架F2的下部与椅座架F1后部相连接,且能够通过椅背倾角调节机构RL旋转。因此,椅背S2在前后方向上可相对于椅座S1倾动。
在本说明书中,前后、左右以及上下方向均以坐在没有通过椅背倾角调节机构RL将椅背S2放倒的状态下的车辆座椅S上的乘坐者视角为准。
椅背架F2主要由上侧架10、作为支承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左右的侧架20以及下侧架30构成。上侧架10、左右的侧架20以及下侧架30例如焊接等连接在一起,由此使椅背架F2构成框架状结构。并且,在框架状的椅背架F2的内侧配置有用于承受来自乘坐者的负载的压力承受部件40和线缆41。
上侧架10由弯曲为大致U形的管材形成,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横管部11,在该横管部11的前侧,通过焊接固定有用于安装头枕S3的左右一对的支承支架12。上侧架10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左右的竖管部13分别与左右的主侧架21形成一体,构成左右的侧架20,该左右的主侧架21分别与左右的竖管部13的下部连接。
另外,在左右的侧竖管部13的上部设置有与后文将要介绍的背板50的上部卡合的刚性线缆42。刚性线缆42在适当的位置上被弯曲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
侧架20包括上述的左右的竖管部13、左右的主侧架21以及下侧架22。
左右的侧主侧架21是构成侧架20的中间部的部件,并通过冲压金属板而被制成具有大致为U形截面的形状。左右的主侧架21在左右方向上彼此相对地设置。主侧架21在其上部抱持竖管部13状态下与竖管部13连接,主侧架21的下部同主侧架21的上部相比更加向前突出,从而形成了突出部21a。
各左右的下侧架22是构成侧架20的下部的部件,并通过冲压金属板而被制成具有大致为U形截面的形状。左右的下侧架22在左右方向上彼此相对地设置。下侧架22在其上部被主侧架21的下部抱持的状态下通过焊接与主侧架21的下部连接。
更具体而言,下侧架22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与主侧架21下部的宽度相同。换句话说,下侧架22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要大于主侧架21的较窄的上部的宽度。
下侧架30包括用于连接左右的下侧架22的连接管31以及连接梁32。更具体而言,连接管31连接相当于具有大致为U形截面的下侧架22的底部的侧壁22a,该连接梁32连接从下侧架22侧壁22a的后端和下端向左右方向内侧延伸的凸缘部22b。
如图3中(a)所示,椅背垫P是用于支承乘坐者背部的部件。椅背垫P从前侧被覆盖在上述椅背架F2上,并由此被椅背架F2支承。更具体而言,椅背垫P包括支承乘坐者背部的前壁部P1、从前壁部P1的上端部向后突出的上壁部P2以及从前壁部P1的左右的端部向后突出的左右的侧壁部P3。
在各侧壁部P3的后部设置有台阶部P6、侧部构成部P31以及突出部P32。台阶部P6分别设置在左右的侧壁部P3后部的上侧,如图3中(b)和3中(c)所示,台阶部P6以位于左右方向内侧的内侧部P61的高度小于位于左右方向外侧的外侧部P62的高度的方式形成。此外,后文中将要介绍的背板50的左右两端缘从后侧被按压在左右的内侧部P61上。从而,各内侧部P61略微进入棒状部件60与背板50的左右的端部之间的空间。由于内侧部P61进入了棒状部件60与背板50的左右的端部之间的空间,因而使背板50左右的端部与内侧部P61之间的密封性得到了提高,从而能够防止物体进入椅背垫P内。另外,内侧部P61设置在与后述棒状部件60(参见图6)的设置区域相对应的区域上。
如图4所示,这些台阶部P6的形状与位于椅背架F2后侧的背板50的左右两端缘的上部的轮廓相匹配。更具体而言,椅背垫P的这些台阶部P6在与背板50夹持蒙皮部件E的状态下,形成与背板50的左右两端缘的上部相匹配的形状。
从而,如图5中(a)所示,例如同未设置台阶部P6的结构相比,椅背垫P(更具体而言,蒙皮部件E)的后表面与背板50的后表面大致共面,因此能够提高外观性。
参照图3中(a),同其它部位相比,多个侧部构成部P31是被作为后述的压缩部件的一个例子的蒙皮部件E和背板50更大程度压缩的部位,侧部构成部件P31位于台阶部P6的下方。如图3中(b)和3中(c)所示,各侧部构成部P31被制成高于台阶部P6的内侧部P61的形状,内侧部P61的后表面与侧部构成部P31的后表面由平滑的倾斜面P63连接在一起。
从而,当背板50的下侧部被朝前按压以压缩侧部构成部P31时,能够避免在内侧部P61与侧部构成部P31之间的边界附近形成空间。因此,能够使力被均匀地施加给侧部构成部P31,从而良好地压缩侧部构成部P31。
如图3中(a)所示,突出部P32位于多个侧部构成部P31的下侧,且从侧壁部P3向左右方向内侧突出。此外,在右侧的侧壁部P3上形成有通孔P33,该通孔P33在左右方向上贯穿该右侧的侧壁部P3。
如图5中(a)和5中(b)所示,结构如上文所述的椅背垫P的外侧覆盖有蒙皮部件E。另外,蒙皮部件E从椅背垫P的前侧围绕到椅背垫P的后侧,之后由设置在蒙皮部件E端部上的挂钩FK固定在椅背架F2上。
如图5中(b)中的假想线所示,在像这样安装蒙皮部件E时,由于侧部构成部P31相对于侧架20向后突出的量大于其它部分,因此,侧部构成部P31能够被蒙皮部件E较大程度地压缩。从而,侧部构成部P31因被蒙皮部件E压缩而硬化,因此能够防止椅背垫P过分地向左右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了蒙皮部件E之后,从后侧将背板50安装在椅背架F2上时,侧部构成部P31由背板50的左右的端部进一步压缩。这样,由蒙皮部件E和背板50这两者对侧部构成部P31进行压缩,能够增加侧部构成部P31的压缩量,因此能够使侧部构成部P31进一步硬化。
另外,优选侧部构成部P31由蒙皮部件E和背板50压缩的量在40mm以上。这样,由于侧部构成部P31的压缩量在40mm以上,因此能够可靠地使侧部构成部P31硬化,有效地防止椅背垫P的过分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部构成部P31未被压缩的压缩前状态下,侧部构成部P31下侧架22的后表面的后方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侧部构成部P31的压缩量大于其在压缩前状态下从下侧架22后表面突出的量的一半以上,则可以使侧部构成部P31获得足够的硬度。进一步优选侧部构成部P31被压缩至下侧架22的后表面。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侧部构成部P31先由蒙皮部件E压缩再由背板50压缩,由此在安装背板50时,能够减少侧部构成部P31的压缩量,从而能够容易进行背板50的安装操作。
此外,侧部构成部P31从左右方向内侧获得宽于主侧架21上部的下侧架22的支承。因此,侧部构成部P31可获得加宽的下侧架22的稳定支承,可进一步防止椅背垫P过分移动。
背板50以在其左右的端部与侧架20之间形成间隙的方式配置。此外,侧部构成部P31以填满形成在背板50的左右的端部与侧架20之间的间隙的方式配置。
从而,因为压缩而硬化的侧部构成部P31填满了这些间隙,由此可防止物体侵入至这些间隙内,因此,可避免因物体进入形成于背板50的左右的端部与侧架20之间的间隙内而引起的椅背50的脱离。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部构成部P31位于形成在背板50的左右的端部和侧架20之间的空间(间隙)中的下侧部分,如图5中(a)和6所示,在该空间(间隙)中,在比侧部构成部P31靠上侧的部分设置有从内侧支承椅背垫P的棒状部件60。由此,只要将被大幅度压缩的侧部构成部P31仅配置在部分间隙内即可,因此,例如与将侧部构成部配置在大致整个间隙内的结构相比,在安装蒙皮部件E和背板50时可减少来自于侧部构成部件P31的反作用力,从而可容易进行背板50的安装操作。
更具体而言,棒状部件60包括沿侧架20形成为长尺状的主体部61、从主体部61的下端部向前斜上方延伸的第一延伸部62以及从该第一延伸部62的前端向大致前方延伸的第二延伸部63。此外,该主体部61的上端部通过焊接与焊接于该主侧架21上端部的开关支架SB连接。
更具体而言,开关支架SB在两个(上、下)焊点W1,W2处焊接于主侧架21的上端部,主体部61的上端部在位于上述两个焊点W1,W2之间的焊点W3处焊接于开关支架SB。从而能够提高该开关支架SB的安装刚性。这里,该开关支架SB是用于安装车辆座椅S的椅背角度调节和滑动用开关的支架。
第二延伸部63的端部通过焊接与主侧架21的下侧连接。更具体而言,固定该第二延伸部63的焊点W4(固定位置)位于将主侧架21固定在下侧架22上的三个焊点W5(固定位置)的上方。
从而,可以避免棒状部件60在主侧架21和下侧架22通过焊接被固定在一起时成为障碍。此外,因为第一延伸部62向焊点W4的后斜下方延伸,由此可增加主体部61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并且根据被增加的长度,位于主体部61下部上的侧部构成部P31的尺寸得到了降低,从而降低了蒙皮部件E等安装时的排斥力。
如图7所示,背板50包括树脂制成的外侧板51、合成革或织物制成的口袋部件(中间部件)52以及树脂制成的内侧板53。
外侧板51被制成大致为矩形框架的形状,且包括多个焊接用凸起51a和开口51b,在外侧板51的前表面上,多个向前突出的焊接用凸起51a围绕在开口51b的周围。另外,通过将口袋部件52夹在外侧板51和内侧板43之间,并且将各焊接用凸起51a插入至设置于内侧板53上的多个焊接用孔53a之后熔化,从而使口袋部件52被保持在外侧板51和内侧板53之间。
另外,在外侧板51前表面下部设置有左右一对的钩状的爪部51d,该左右一对的爪部51d在左右方向上相离设置且向前突出后向左右方向内侧突出。各爪部51d是能够与形成在内侧板53下部的左右一对的卡合孔53d相卡合的爪,从而凭借这些爪部51d与卡合孔53d,能够将外侧板51和内侧板53临时组装在一起。
另外,在外侧板51前表面上部设置有先向前突出、之后向上弯曲的左右一对的钩状部51c。各钩状部51c在外侧板51和内侧板53的焊接完成后的状态下,位于内侧板53的上方,在将背板50安装在椅背架F2上时,钩状部51c能够从下侧与图2所示的刚性线缆42卡合。
从而,能够确定外侧板51大致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而且能够抑制外侧板51的上部倒向后方。
口袋部件52是通过使多个由合成革或织物等制成的的蒙皮部件重叠而形成用于存放物品的口袋部分52a的部件,该口袋部分52a的入口部分52b包括设置于重叠的蒙皮部件之间的板状部件,为的是提高口袋部分52a的可用性。为此,该入口部分52b形成为口袋部件52中最厚的加厚部。
内侧板52被制成大致为矩形框架的形状,且包括多个焊接用孔53a和开口部53b,该多个焊接用孔53a对应于外侧板51上的多个焊接用凸起51a,且围绕在开口53b的周围。更具体而言,多个焊接用孔53a配置在沿着框架状主体部53c的外缘部的位置(比后文将要介绍的突出片53e靠内侧的位置)上。
另外,在内侧板53下部形成有上述一对卡合孔53d,而如图8和9所示,在这一对卡合孔53d的下侧,为了能与椅背架F2的连接梁32相卡合,左右分别设置有1个的临时连接部71以及固定部72,其中,临时连接部71被保持在连接梁32上,固定部72固定于连接梁32。并且,左侧的临时连接部71在左右方向上邻近于左侧的固定部72,而右侧的临时连接部71在左右方向上邻近于右侧的固定部72。
由于临时连接部71与固定部72像这样彼此邻近,因此它们很少会受到制造误差的影响。这样,即便在临时连接部71与连接梁32的卡合位置(下文将要介绍的临时连接孔32a)卡合之后,假设固定部72与连接梁32的固定位置(下文将介绍的固定孔32b)因制造误差而产生偏差(未对齐),上述偏差的量也会很小。由此可容易实施将固定部72定位于固定位置的固定操作。
此外,由于临时连接部71与固定部72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邻近,因此例如与临时连接部和固定部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邻近的结构相比,可减小背板50与连接梁32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实现轻量化。
在利用其他方式来表现上述左右的临时连接部71与固定部72的布局时,左右相邻的临时连接部71与固定部72的组合被成对设置,而这两对临时连接部71和固定部72的组合在左右方向上相离配置。在每对临时连接部71和固定部72的组合中,固定部72位于相邻的临时连接部71的左右方向外侧。
从而,例如与固定部位于临时连接部的左右方向内侧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背板50的左右的端部与固定部72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减小在固定于连接梁32的背板50的左右的端部被用力拉拽时施加至固定部72的力矩,从而可提高背板50与连接梁32之间的安装刚性。
更具体地,临时连接部71包括从背板50向前突出的基部71a以及从该基部71a向前突出并与连接梁32的临时连接孔32a相卡合的卡合部71b。基部71a被制成具有底部的筒状,其向与相邻的固定部72相反的一侧,即向左右方向内侧开口。
由于基部71a像这样被制成具有底部的筒状(中空形状),所以例如与基部为实心的结构相比,背板50的重量可被降低。此外,由于带有底部的筒状的基部71a朝向固定部72的相反一侧开口,相当于带有底部的筒状的基部71a的底部的壁部71c邻近于固定部72,从而能够提高固定部72的刚性。
卡合部71b被制成先向前突出再下突出的钩状,卡合部71b的前端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临时连接孔32a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
固定部72从背板50向前突出,并被制成具有底部且向后开口的筒状。固定部72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朝前方逐渐变小,从而能够提高固定部72本身的刚性。
此外,在相当于带有底部的筒状的固定部72的底部的壁部72a上形成有通孔72b,用于将固定部72固定于连接梁32的螺丝SC插入该通孔72b中。形成于右侧的固定部72的通孔72b被构造成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长孔,而形成于左侧的固定部72的通孔72b被构造成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长形孔。从而,即便由树脂制成的背板50因受热而在上下、左右方向上膨胀,也能够通过各通孔72b来限制热膨胀的影响。
如图9中(a)所示,在连接梁32上形成有与左右一对的临时连接部71的卡合部71b的前端卡合的左右一对的临时连接孔32a,以及配置在左右一对的临时连接孔32a的左右方向外侧的左右一对的固定孔32b。在临时连接孔32a下侧设置有第一倾斜面32c,该第一倾斜面32c用于从下向上将临时连接部71的卡合部71b的前端引导向临时连接孔32a。
从而,因为第一倾斜面32c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将临时连接部71的卡合部71b的前端引导向临时连接孔32a,由此可以容易地进行背板50的安装操作。
此外,在第一倾斜面32c的左右两侧设置由一对第二倾斜面32d,该第二倾斜面32d向左右方向内侧引导临时连接部71的卡合部71b的前端。从而,将临时连接部71的卡合部71b引导向第一倾斜面32c,由此可以容易地进行背板的安装操作。
另外,第一倾斜面32c以及被设置在第一倾斜面32c左右两侧的第二倾斜面32d整体形成凹部,临时连接部71的卡合部71b的前端与该凹部中构成临时连接孔32a下缘的上缘部32e卡合。由于第一倾斜面32c和第二倾斜面32d像这样整体形成凹部,临时连接部71的卡合部71b的前端与因呈凹形而刚性得到提高的凹部的上缘部32e卡合,从而能够良好地进行背板50的临时固定。
此外,从后侧观察,临时连接孔32a被设置在未与支承乘坐者的线缆41相重合(避开线缆41)的位置上。因此,在临时连接部71的卡合部71b的前端与临时连接孔32a相卡合时,可以防止卡合部71b与线缆41之间产生干涉。
参照图7,在内侧板53主体部53c的左右的侧部的大致中央形成有突出片53e,该突出片53e从该主体部53c的外周缘向外侧突出。并且,如图10和11所示,在左右的突出片53e附近,分别设置有1个板状钩80,各板状钩80与设置在主侧架21上且从侧面看呈U形的卡合金属件90卡合(参见图11中(a))。
这里,卡合金属件90的制造过程如下:弯曲具有圆柱形的棒状部件的两端部,使其形成从侧面看呈U形的形状,之后,向左右方向内侧弯曲各端部。更具体而言,卡合金属件90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棒状部91、从第一棒状部91的上下的端部向前延伸的第二棒状部92以及从第二棒状部92向左右方向内侧延伸的第三棒状部93(参见图11中(b))。
板状钩80包括从背板50向前突出的第一板状部81,以及从背板50向前突出且在左右方向上与第一板状部81相对配置的第二板状部82。
在第一板状部81的内表面(即,位于第二板状部82一侧的表面)的前端部中上侧的部位,形成有第一卡合部81a,该第一卡合部81a由该部位向第二板状部82突出。另外,在第二板状部82的内表面(即,位于第一板状部81一侧的表面)的前端部中下侧的部位,形成有第二卡合部82a,该第二卡合部82a由该部位向第一板状部81突出。
并且,在板状钩80与卡合金属件90相卡合的状态下,该卡合金属件90的第一棒状部91被夹在第一板状部81与第二板状部82之间,而且第一卡合部81a和第二卡合部82a从前侧与第一棒状部91卡合。即,由于各板状部81、82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大于各卡合部81a、82a的宽度,因此可提高各板状部81、82的刚性,从而可使各卡合部81a、82a与第一棒状部91牢固地卡合在一起。
另外,第一板状部81(即板状钩80的一部分)被设置在从内侧板53主体部53c外周缘向外侧突出的突出片53e上。从而,例如,与整个板状钩80被设置在主体部53c上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背板50的左右的端部与板状钩80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减小在背板50的左右的端部被拉拽时施加至板状钩80的力矩,使板状钩80不容易脱离卡合金属件90。
另外,突出片53e仅被设置在配置板状钩80的位置上,而其它外周缘(主体部53c的外周缘)则位于突出片53e的内侧,因此,例如与将主体部53c的外周缘延伸至与突出片53e的外周缘相同的位置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内侧板53的重量。
此外,如图11中(c)所示,各卡合部81a、82a的位于上下方向外侧的表面81b、82b的倾斜方向为,越向左右方向内侧,越向上下方向内侧倾斜。从而,当板状钩80在上下方向上被移动时,倾斜的表面81b、82b与第二棒状部92相抵接,由此使板状部81、82受到推压,因而能够使卡合部81a、82a在上下方向上轻易地脱离第二棒状部92。
更具体而言,例如,当使板状钩80向下移动时,第二卡合部82a的倾斜的表面82b与下侧的第二棒状部92相抵接,从而使第二板状部82被推向右侧。在此之后,第一卡合部81a的在上下方向上垂直的表面81d与第二棒状部92相抵接,阻止板状钩80的移动,然而,通过将板状钩80的移动方向变为左斜下方,使第二板状部82进一进步被推向右侧,由此可使卡合部81a、82a脱离于第二棒状部92。
如图10所示,在第一板状部81和第二板状部82的左右方向内侧的表面上分别设置有两个肋(突条部)81c、82c。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各板状部81、82的刚性。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板状部81和第二板状部82被设置在凹部53f的底面上,该凹部53f遍及背板50的主体部53c和各突出片53e。从而,在肋81c的左侧(即与第一板状部81相反的一侧)形成有从凹部53f的底面向前突出的左侧壁53g,而在肋81c的右侧(即与第二板状部82相反的一侧)形成有从凹部53f的底面向前突出的右侧壁53h。
并且,第一板状部81的肋81c被构造成用于连接第一板状部81的左右方向外侧的表面、凹部53f的底面以及左侧壁53g。另外,第二板状部82的肋82c被构造成用于连接第二板状部82的左右方向外侧的表面、凹部53f的底面以及右侧壁53h。
从而,例如与肋未连接于凹部底面和左右的侧壁的结构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各板状部81、82的刚性。
此外,在背板50中各板状部81、82之间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形成的较长的大致为矩形的孔53j。孔53j的结构如下:其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致与板状部81、82之间的间隔相同,而其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略微大于各板状部81、82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从而能够减小背板50的重量。
此外,各板状部81、82被设置于两个邻近的固定点(焊接用凸起51a和焊接用孔53a)之间。这样,通过将各板状部81、82设置在两个邻近的固定点之间的具有较高刚性的部位上,能够进一步提高板状部81、82的刚性。
此外,两个将上述的各板状部81、82夹在中间的邻近的2个固定点中的至少一个位于图7所示口袋部件52的加厚的口袋部分52a的附近。从而,由于将各板状部81、82夹在中间的邻近的2个固定点中的至少一个像这样这样配置在口袋部件52的加厚的口袋部分52a的附近,因此能够利用固定点来强力地推压口袋部件52的加厚的口袋部分52a,从而能够使口袋部件52与外侧板51大致共面。
尽管上文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但本发明还可以如下述方式所示那样适当地变形后进行实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棒状部件60位于背板50的左右的端部与侧架20之间的间隙中未设置侧部构成部P31的部分上。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例如,棒状部件可以被设置在该间隙中与侧部构成部的配置位置相同的位置上。从而能够由侧部构成部及棒状部件进一步抑制物体进入支承部件和背板的左右的端部之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配置在侧架20的左右方向外侧的侧部构成部P31进行了压缩。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例如,可以对缓冲部件中围绕到侧架的后侧的部位(例如,图3中(a)所示的突出部P32)进行压缩。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缓冲部件,例示了椅背垫P。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缓冲部件例如可以是座垫等。此外,支承部件并不限于椅背架F2,例如可以是椅座架F1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交通工具座椅,例示了应用于车辆中的车辆座椅S。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适用于其它交通工具座椅,例如也可以适用于船舶及飞机等上使用的座椅。
另外,只要侧部构成部具有足以防止座垫过分向缓冲部件的左右移动的硬度(或足以防止物体进入支承部件和背板之间的硬度)即可,因而,可基于实验或模拟等来适当地确定侧部构成部的压缩量。

Claims (12)

1.一种交通工具座椅,其包括:
缓冲部件;
支承部件,其用于支承所述缓冲部件的左右的部位;
压缩部件,其用于压缩构成所述缓冲部件的左右的部位的侧部构成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部件从前侧覆盖于所述支承部件上,以便支承乘坐者的背部,
在所述支承部件的后侧设置有背板,在所述背板的左右的端部与所述支承部件之间形成有间隙,
所述侧部构成部以填满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背板的左右的端部之间的间隙的方式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部件包括所述背板以及覆盖所述缓冲部件的蒙皮部件,
所述缓冲部件的所述侧部构成部在所述蒙皮部件和所述支承部件之间被压缩,并且隔着所述蒙皮部件被所述背板进一步压缩。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背板的左右的端部之间设置有由内侧支承所述缓冲部件的棒状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棒状部件与所述缓冲部件的所述侧部构成部在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且配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背板的左右的端部中的至少一个端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包括主侧架和下侧架,其中,
所述主侧架构成椅背架的左右的中间部,
所述下侧架固定于该主侧架的下部,且其宽度大于该主侧架的上部的宽度,
所述缓冲部件的所述侧部构成部由所述下侧架支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棒状部件的固定位置位于所述主侧架和所述下侧架的固定位置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缓冲部件的后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背板的左右两端缘的上部相匹配的台阶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台阶部的部位中高度较低且位于左右方向内侧的内侧部与设置有所述棒状部件的范围相对应而设置,
所述缓冲部件的所述侧部构成部高于所述内侧部,
所述内侧部的后表面和所述侧部构成部的后表面由略微倾斜的倾斜面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部件的所述侧部构成部被所述压缩部件压缩的压缩量在40mm以上。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板的左右两端缘配置在构成所述台阶部的部位中高度较低且位于左右方向内侧的内侧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部件被收纳在所述棒状部件与所述背板的左右的端部之间。
CN201380040084.5A 2012-08-07 2013-08-06 交通工具座椅 Pending CN10450775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75449 2012-08-07
JP2012175449A JP6008651B2 (ja) 2012-08-07 2012-08-07 乗物用シート
PCT/JP2013/071204 WO2014024858A1 (ja) 2012-08-07 2013-08-06 乗物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07751A true CN104507751A (zh) 2015-04-08

Family

ID=500680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40084.5A Pending CN104507751A (zh) 2012-08-07 2013-08-06 交通工具座椅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175044A1 (zh)
JP (1) JP6008651B2 (zh)
CN (1) CN104507751A (zh)
WO (1) WO201402485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35739A (zh) * 2015-01-29 2016-08-10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柔性座椅靠背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77387A1 (ja) * 2012-11-19 2014-05-2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装置
JP6292003B2 (ja) * 2014-04-25 2018-03-1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393607B2 (ja) * 2014-12-16 2018-09-19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シートカバー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US9914378B1 (en) * 2016-12-16 2018-03-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ecorative and functional upper seatback closeout assembly
WO2018179516A1 (ja) * 2017-03-27 2018-10-04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CN115675218A (zh) * 2017-10-05 2023-02-03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乘坐物用座椅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1982Y2 (zh) * 1989-03-28 1993-08-17
JPH0584246U (ja) * 1992-04-22 1993-11-16 アラコ株式会社 クッション硬さ調整装置
CN1429720A (zh) * 2001-12-20 2003-07-16 株式会社三角工具加工 座椅结构
US20080150343A1 (en) * 2006-12-20 2008-06-26 Tachi-S Co., Ltd. Seat back of automotive seat with back board
CN101933730A (zh) * 2009-06-30 2011-01-05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44693A (en) * 1989-10-31 1991-09-03 Tachi-S Co., Ltd. Seat back structure of an automotive seat
JPH0716362A (ja) * 1993-06-29 1995-01-20 Tachi S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におけるトリムカバーの端末係止方法
DE19603946C2 (de) * 1996-02-05 1998-06-04 Daimler Benz Ag Fahrzeugsitz
US7731294B2 (en) * 2002-09-03 2010-06-08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Chuo Kenkyusho Seat
US7237846B1 (en) * 2006-02-10 2007-07-03 Tachi-S Co. Ltd. Resin side cover for automotive seat
JP5085603B2 (ja) * 2009-04-24 2012-11-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バック装置
JP5599625B2 (ja) * 2010-02-26 2014-10-01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WO2012005279A1 (ja) * 2010-07-09 2012-01-1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US9010855B2 (en) * 2010-09-17 2015-04-21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seat
JP5598264B2 (ja) * 2010-11-05 2014-10-0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シート用シートバック
JP5621520B2 (ja) * 2010-11-05 2014-11-12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WO2012154829A1 (en) * 2011-05-11 2012-11-15 Cvg Management Corporation Vehicle seating system with pivoting stop mechanism and method
JP5835044B2 (ja) * 2012-03-21 2015-12-2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3233287A (ja) * 2012-05-09 2013-11-21 Toyota Boshoku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US9663008B2 (en) * 2012-08-07 2017-05-30 Ts Tech Co., Ltd. Attachment structure for members and vehicle seat
WO2014024586A1 (ja) * 2012-08-07 2014-02-1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座席シート
BR112015004392B1 (pt) * 2012-09-03 2020-09-15 Ts Tech Co., Ltd Armação de assento para um assento de veículo, e, assento de veículo
JP6004863B2 (ja) * 2012-09-24 2016-10-1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のフレーム
US9199564B2 (en) * 2013-12-12 2015-12-01 Lear Corporation Seat assembly having a trim cover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1982Y2 (zh) * 1989-03-28 1993-08-17
JPH0584246U (ja) * 1992-04-22 1993-11-16 アラコ株式会社 クッション硬さ調整装置
CN1429720A (zh) * 2001-12-20 2003-07-16 株式会社三角工具加工 座椅结构
US20080150343A1 (en) * 2006-12-20 2008-06-26 Tachi-S Co., Ltd. Seat back of automotive seat with back board
CN101933730A (zh) * 2009-06-30 2011-01-05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35739A (zh) * 2015-01-29 2016-08-10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柔性座椅靠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175044A1 (en) 2015-06-25
WO2014024858A1 (ja) 2014-02-13
JP6008651B2 (ja) 2016-10-19
JP2014034249A (ja) 2014-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07751A (zh) 交通工具座椅
CN104583006A (zh) 部件连接结构和交通工具座椅
CN103101457B (zh) 车辆座椅支座总成
CN103079887B (zh) 车辆座椅和座椅靠背板
CN102791521B (zh) 车辆座椅组件
CN102328603B (zh) 车辆座椅框架的支撑结构
CN105015387A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CN105270232A (zh) 车辆座椅
CN106256599A (zh) 头枕和具备头枕的座椅
CN101445133B (zh) 座椅保持部结构
EP3020600A1 (en) Vehicle seat
US9725021B2 (en) Vehicle seat, and seat frame for vehicle seat
CN111516558A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US8991918B2 (en) Child seat attachment structure
CN109414116A (zh) 交通工具座椅
CN101484333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斗式后座椅
US11214175B2 (en) System comprising a vehicle seat track and a support
JP5959985B2 (ja) 部材の取付構造
US8833847B2 (en) Vehicle seat
CN104512307B (zh) 用于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框架
CN108883716A (zh) 车用座椅
JP6008650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06193010A (ja)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
JP7328494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397097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408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