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94350B - 交通工具座椅 - Google Patents

交通工具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94350B
CN106394350B CN201610605389.1A CN201610605389A CN106394350B CN 106394350 B CN106394350 B CN 106394350B CN 201610605389 A CN201610605389 A CN 201610605389A CN 106394350 B CN106394350 B CN 1063943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vehicle seat
side frame
electrical
holding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60538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394350A (zh
Inventor
沖村笃
池田敬基
西村和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3943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943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3943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943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37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occupant comfort, e.g. for automatic adjustment of appliances according to personal settings, e.g. seats, mirrors, steering whe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紧凑配置电气电子部件的交通工具座椅。该交通工具座椅具有:一对侧框架(20),其互相左右分离配置;第1支架(50),其由金属板构成,设置于一侧的所述侧框架(20);电气电子部件(开关单元60),其被配置于所述第1支架(50)的、配置于一侧的所述侧框架(20)的左右方向外侧的部分(侧壁部51)和该一侧的所述侧框架(20)之间,被固定于所述第1支架(50)。

Description

交通工具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侧面配置有电气电子部件(electrical component)的交通工具座椅。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交通工具座椅,其在椅背的侧面的上部配置有开关(电气电子部件),该开关用于使车辆座椅在前后方向上滑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3-86643号
发明内容
但是,近年来,由于在交通工具座椅上设置的电气电子部件等零部件逐渐增多,对于这些零部件有紧凑配置的要求。
因此,本发明以提供一种可以紧凑配置电气电子部件的交通工具座椅为目的。
另外,本发明还以提供一种可以提高电气电子部件的设计自由度以及组装工作效率的交通工具座椅为目的。
另外,本发明还以提供一种可以保护用于固定电气电子部件的支架的交通工具座椅为目的。
另外,本发明还以提供一种可以将电气电子部件从支架的左右方向内侧组装于支架的交通工具座椅为目的。
另外,本发明还以提供一种可以提高安装强度的交通工具座椅为目的。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交通工具座椅的特征在于,具有:一对侧框架,其互相左右分离配置;第1支架,其由金属板构成,设置于一侧的所述侧框架;电气电子部件,其被配置于所述第1支架的配置于一侧的所述侧框架的左右方向外侧的部分与该一侧的所述侧框架之间,且被固定于所述第1支架,所述第1支架通过由金属线材构成的第2支架而固定于所述侧框架,并与所述侧框架分离,所述第2支架被配置为:当从左右方向观察时,该第2支架包围所述第1支架。
采用这种结构,电气电子部件被配置在第1支架的配置于一侧的侧框架的左右方向外侧的部分与该一侧的侧框架之间,因此可以紧凑地配置电气电子部件。
所述交通工具座椅可以构成为:所述第1支架通过由金属线材(wire)构成的第2支架而固定于所述侧框架,并与所述侧框架分离。
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将电气电子部件从第1支架的左右方向内侧组装于第1支架,因此,可以提高电气电子部件的设计自由度,以及电气电子部件的组装工作效率。
所述交通工具座椅可以构成为:所述第2支架被配置为当从左右方向观察时其包围所述第1支架。
采用这种结构,可以由第2支架来保护第1支架。另外,由于第2支架由金属线材构成,因此通过以包围所述第1支架的方式配置,可以容易地形成R状。
所述交通工具座椅可以构成为:所述电气电子部件具有由用户操作的操作部,所述第1支架具有露出所述操作部的开口部。
所述交通工具座椅可以构成为:所述第1支架在所述开口部的边缘具有与所述电气电子部件卡合的突起。
采用这种结构,通过将电气电子部件卡合于突起,可以将电气电子部件临时固定于第1支架,据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气电子部件的组装工作效率。
所述交通工具座椅可以构成为:所述突起向所述第1支架的左右方向内侧突出。
采用这种结构,可以将电气电子部件从第1支架的左右方向内侧组装于第1支架。
所述交通工具座椅可以构成为:在所述第1支架的外侧具有罩,该罩固定于所述电气电子部件。
所述交通工具座椅可以构成为:所述罩具有第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该第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与所述电气电子部件卡合而将该罩固定于所述电气电子部件,所述第1卡合部和所述第2卡合部以隔着所述突起的方式配置。
采用这种结构,可以在临时固定位置的两侧将罩固定于电气电子部件,因此可以提高罩的安装强度。
所述交通工具座椅可以构成为:具有第1加强部件,从左右方向观察,该第1加强部件为沿着所述第1支架的外周配置。
采用这种结构,可以由第1加强部件来保护第1支架。
所述交通工具座椅可以构成为:从左右方向观察,所述第1加强部件具有向下侧开口的U字形状。
所述交通工具座椅可以构成为:具有设置于所述侧框架的第2加强部件,所述第1加强部件连接于所述第2加强部件。
发明效果
采用本发明,可以紧凑配置电气电子部件。
另外,采用本发明,将第1支架通过第2支架固定于侧框架,并与侧框架分离,据此可以提高电气电子部件的设计自由度,以及电气电子部件的组装工作效率。
另外,采用本发明,通过以包围第1支架的方式配置第2支架,可以由第2支架来保护第1支架。
另外,采用本发明,通过在第1支架的开口部的边缘设置与电气电子部件相卡合的突起,可以提高电气电子部件的组装工作效率。
另外,采用本发明,通过将突起设置为向第1支架的左右方向内侧突出,可以将电气电子部件从第1支架的左右方向内侧向第1支架组装。
另外,采用本发明,通过在罩上以隔着突起的方式设置,将该罩固定于电气电子部件的第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可以提高罩的安装强度。
另外,采用本发明,通过沿着第1支架的外周配置第1加强部件,可以由第1加强部件来保护第1支架。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交通工具座椅的车辆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车辆座椅内设的座椅框架的立体图。
图3是从左右方向内侧所观察到的、构成座椅框架的左侧的侧框架和支承件的立体图。
图4是侧框架的上部、第1支架、开关单元以及罩的立体图。
图5是第1支架的立体图。
图6是安装开关组合体后的侧框架的上部的侧视图。
图7是开关单元的立体图。
图8是沿图6的A-A线的剖面图(a)和沿B-B线的剖面图(b)。
附图标记说明
20:侧框架;40:支承件;50:第1支架;51:侧壁部;53:开口部;56:突起;60:开关单元;70:罩;71:罩主体;72:第1卡合部;73:第2卡合部;80:第2支架;S:车辆座椅;SW1:开关;SW2: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适当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发明中的前后、左右、上下,以落座于交通工具座椅的用户为基准。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交通工具座椅是汽车上使用的车辆座椅S,其由座垫S1、座椅靠背S2、头枕S3构成。在座椅靠背S2一侧的侧面(侧表面),设置有开关SW1、SW2。车辆座椅S构成为:能够通过操纵开关SW1来以电动使其前后滑动,调整其前后位置。另外,车辆座椅S还构成为:能够通过操纵开关SW2来以电动使座椅靠背S2前后摆动,调整座椅靠背S2的倾斜角度。
车辆座椅S中,内设有图2所示的座椅框架F。座椅框架F构成为主要具有:座垫框架F1,其构成座垫S1的框架;座椅靠背框架F2,其构成座椅靠背S2的框架。车辆座椅S是通过在座椅框架F上蒙上未图示的缓冲部件和表皮3(参考图1)而构成。
座椅靠背框架F2构成为主要具有:上部框架10、左右一对的侧框架20、下部框架30、作为第2加强部件一例的支承件40。
一对的侧框架20互相左右分离配置。各侧框架20分别由金属板构成,形成为剖面视呈大致U字形,具有弯曲部,该弯曲部由各侧框架20的前后的两端部向车辆座椅S的左右方向内侧弯曲而成。另外,各侧框架20在下部具有比上部更向前伸出的伸出部22。
上部框架10由弯曲成大致U字形的金属制的管材构成,在向左右延伸的横管部11上,以焊接方法固定有用于安装头枕S3的辅助支架12。另外,上下延伸的左右竖管部13分别以下部被所对应的侧框架20的上部抱持的状态,以焊接方法连接于侧框架20。
下部框架30以横贯于左右侧框架20的下部之间的方式配置,其左右的两端部通过焊接等连接于侧框架20。
如图3所示,支承件40由弯曲成大致J字状的金属线材构成,其一个端部41通过焊接连接于侧框架20的上端部的前侧的表面(参考焊接部W1),另一个端部42通过焊接连接于伸出部22的上部(参考焊接部W2),据此,支承件40以连接侧框架20的上端部和伸出部22的方式设置于侧框架20。
回到图2,一对的侧框架20中,在一侧(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的侧框架20上,安装有具有开关SW1、SW2的开关组合体1。如图4所示,开关组合体1构成为:主要具有第1支架50、作为电气电子部件一例的开关单元60和罩70。
如图5所示,第1支架50由金属板构成,具有:侧壁部51,其从侧面观察大致呈菱形形状;筒状的周壁部52,其从侧壁部51的外周边缘开始向车辆座椅S的左右方向内侧延伸。在周壁部52的前壁部、上壁部和后壁部上,各设置有一个接合片52A,其从边缘开始向车辆座椅S的左右方向内侧突出。
侧壁部51具有:第1壁部51A;第2壁部51B,其在第1壁部51A的周围相对于第1壁部51A向车辆座椅S的左右方向外侧错开配置;第3壁部51C,其连接第1壁部51A的外周边缘和第2壁部51B的内周边缘。侧壁部51具有设置在第1壁部51A上的开口部53、孔部54、55和一对突起56。
开口部53是用于露出开关SW1、SW2的开口,设置于第1壁部51A的大致中央。
孔部54、55是用于将开关单元60固定于第1支架50的螺丝91(参考图4)通过的孔。孔部54被设置于第1壁部51A的上部(开口部53的上侧)偏后处,孔部55被设置于第1壁部51A的下部(开口部53的下侧)偏前处。
突起56是与开关单元60相卡合的部分,设置于开口部53的前后边缘的中央附近。突起56的设置方式为:从开口部53的边缘开始向开口部53内突出后,向第1支架50的左右方向内侧弯曲,并向左右方向内侧突出。
如图6所示,第1支架50通过作为第1加强部件一例的第2支架80固定于左侧的侧框架20,据此设置于左侧的侧框架20。
第2支架80和支承件40同样,由弯曲的金属线材构成。第2支架80具有第1连接部81、第1接续部82、保护部83、第2接续部84、第2连接部85。
第1连接部81是第2支架80的前侧的端部,连接于支承件40。另外,第2连接部85是第2支架80的后侧的端部,连接于左侧的侧框架20的上端部。
保护部83是固定第1支架50的部分,从左右方向观察,形成向下侧开口的U字形状。换言之,第2支架80具有被称作保护部83的U字形状的部分。
第1接续部82的设置方式为:从第1连接部81的上端开始,向大致上方且向车辆座椅S的左右方向外侧延伸,连接于保护部83的前侧端。另外,第2接续部84的设置方式为:从第2连接部85的上端开始向后斜上方且向车辆座椅S的左右方向外侧延伸,连接于保护部83的后侧端。
第2支架80的第1连接部81通过焊接(参考焊接部W3)连接于支承件40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附近,第2连接部85通过焊接(参考焊接部W4)连接于左侧的侧框架20的上端部的侧表面,据此,第2支架80被固定于左侧的侧框架20。在参考图中,焊接部由点阴影表示。第2支架80配置为,接续部82、84向车辆座椅S的左右方向外侧延伸,使保护部83从左侧的侧框架20向车辆座椅S的左右方向外侧离开。
第1支架50的前方、上方和和后方的接合片52A(参考图4)通过焊接(参考焊接部W5、W6、W7)与保护部83连接,据此第1支架50被固定于第2支架80。在第1支架50被固定于第2支架80的状态下,第2支架80配置为,从左右方向观察,保护部83沿着第1支架50的外周,具体地说,沿着第1支架50的前端、上端和后端包围第1支架50。
另外,如图8(a)、(b)所示,固定于第2支架80的第1支架50,由于第2支架80的保护部83被以从左侧的侧框架20向车辆座椅S的左右方向外侧离开的方式配置,而被以从左侧的侧框架20向车辆座椅S的左右方向外侧离开的方式配置。即,左侧的侧框架20与第1支架50以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的状态配置。
如图4所示,罩70由树脂构成,具有从侧面观察呈菱形的罩主体71、一对第1卡合部72、一对第2卡合部73和一对第3卡合部74。
罩主体71上设置有用于露出开关SW1的第1开口71A和用于露出开关SW2的第2开口71B。
第1卡合部72以及第2卡合部73是用于与开关单元60卡合以将罩70固定于开关单元60的部分。第1卡合部72被设置为从第1开口71A的前后两侧开始朝向车辆座椅S的左右方向内侧突出,第2卡合部73被设置为从第2开口71B的前后两侧开始朝向车辆座椅S的左右方向内侧突出。第1卡合部72在端部具有卡止部72A,第2卡合部73在端部具有卡止部73A,该卡止部72A、73A向前后方向外侧突出,且越朝向顶端前后的宽度越细。
第3卡合部74被设置为从上下方向的第1卡合部72和第2卡合部73之间,向车辆座椅S的左右方向内侧突出。第3卡合部74形成平板状,不具有像卡止部72A、73A那样的部分。
如图7所示,开关单元60主要具有作为由用户操作的操作部一例的按键式开关SW1、SW2和用于保持开关SW1、SW2的主体壳体61。主体壳体61上设置有一对螺丝紧固部62和一对被卡合部63。
螺丝紧固部62是用于紧固螺丝91(参考图4)的部分,该螺丝91用于将开关单元60固定于第1支架50,一个螺丝紧固部62设置于主体壳体61上部偏后处,另一个螺丝紧固部62设置于主体壳体61下部偏前处。螺丝紧固部62上设置有螺丝孔62A,该螺丝孔62A用于供螺丝91以螺合方式插入。
被卡合部63是与第1支架50以及罩70相卡合的部分,一个设置于主体壳体61的前部,另一个设置于主体壳体61的后部。各被卡合部63具有第1被卡合部64、第2被卡合部65、第3被卡合部66和突起卡合部67。
如图7以及图8的(a)所示,突起卡合部67是与第1支架50的突起56卡合的部分,形成为向车辆座椅S的左右方向外侧开口的凹状。一对突起56和一对突起卡合部67被设置为以适度的摩擦力相卡合。
第3被卡合部66是与罩70的第3卡合部74卡合的部分,与突起卡合部67的前后方向内侧邻接设置。第3被卡合部66形成为板状的第3卡合部74能够进入的、在车辆座椅S的左右方向上贯通的矩形孔状。
如图7以及图8的(b)所示,第1被卡合部64是与罩70的第1卡合部72卡合的部分,第2被卡合部65是与罩70的第2卡合部73卡合的部分。第1被卡合部64与突起卡合部67的下侧邻接设置,第2被卡合部65与突起卡合部67的上侧邻接设置。罩70的第1卡合部72的卡止部72A卡止于第1被卡合部64,罩70的第2卡合部73的卡止部73A卡止于第2被卡合部65,据此,罩70被固定于开关单元60。
如图8(a)所示,从第1支架50的左右方向内侧将突起卡合部67卡合于第1支架50的突起56,将螺丝91(参考图4)穿过第1支架50的孔部54、55紧固于螺丝紧固部62,据此开关单元60被固定于第1支架50。在被固定于第1支架50的状态下,开关单元60(尤其是主体壳体61)被配置于,左侧的侧框架20和第1支架50的配置于左侧的侧框架20的左右方向外侧的部分,具体而言是和侧壁部51之间。另外,开关单元60的配置方式为:从左右方向观察时,其与侧框架20重叠(参考图6)。
如图4所示,从第1支架50的左右方向外侧穿过开口部53而将第3卡合部74卡合于第3被卡合部66,并且分别将第1卡合部72卡合于第1被卡合部64,将第2卡合部73卡合于第2被卡合部65,从而使卡止部72A和73A卡止,据此,罩70被固定于开关单元60。第3卡合部74在将卡合部72、73与被卡合部64、65卡合时发挥引导的功能。
罩70在被固定于开关单元60的状态下,开关SW1、SW2从罩主体71的开口71A、71B露出,罩主体71被配置于第1支架50的外侧(参考图8)。另外,在罩70被固定于开关单元60的状态下,第1卡合部72与第2卡合部73以从上下隔着第1支架50的突起56的方式配置。
如图8(a)、(b)所示,表层3在第1支架50的侧壁部51和罩70的罩主体71之间,以被夹持的状态配置。
采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开关单元60(主体壳体61)被配置于左侧的侧框架20和第1支架50的侧壁部51之间,因此与开关单元大幅度超出第1支架的左右方向外侧的结构相比,可以紧凑地配置开关单元60。另外,由左右方向观察,开关单元60被以和侧框架20重叠的方式配置,尤其是在前后方向上可以紧凑地配置开关单元60。
另外,第1支架50通过第2支架80固定于侧框架20,并与侧框架20分离,因此可以将开关单元60从第1支架50的左右方向内侧组装于第1支架50。据此,与将开关单元从支架的左右方向外侧穿过开口部组装的结构相比较,可以提高开关单元60的设计自由度,以及开关单元60的组装工作效率。
另外,由左右方向观察,第2支架80的保护部83以沿着第1支架50的外周包围第1支架50的方式配置,因此可以由第2支架80来保护第1支架50。尤其是可以由第2支架80来保护(覆盖)由金属板构成的第1支架50的边缘部分。另外,由于第2支架80是由金属线材形成,因此通过以包围第1支架50的方式配置,可以容易地形成R状。
另外,由于第1支架50具有突起56,而突起56以其所具有的摩擦力与开关单元60卡合,因此通过开关单元60与卡合突起56卡合,可以将开关单元60临时固定于第1支架50。据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开关单元60的组装工作效率。
另外,由于突起56朝向第1支架50的左右方向内侧突出,因此开关单元60从第1支架50的左右方向内侧向第1支架50的组装更加容易。
另外,由于罩70上所设置的第1卡合部72与第2卡合部73以隔着突起56的方式配置,因此可以在临时固定位置的两侧将罩70固定于开关单元60。据此可以提高罩70的安装强度。
以上,对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对于具体的结构,如下面所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宜的变更。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作为电气电子部件的按键式开关SW1、SW2,但是并不限于此。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作为电气电子部件的开关单元60,但是也并不限于此。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通过焊接来固定第1支架50等,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由螺丝或螺栓等来固定,也可以通过铆接来固定。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作为第1加强部件的由金属线材构成的第2支架80,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第1加强部件也可以是由金属板或金属管材构成的加强部件。第2加强部件也同样如此。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作为罩的树脂制的罩70,但是并不限于此,罩例如也可以是车辆座椅的表皮等。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第1支架50和开关单元60(电气电子部件)等被设置于左侧的侧框架20,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第1支架和电气电子部件等设置于右侧的侧框架。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作为交通工具座椅的汽车用的车辆座椅S,但是并不限于此,交通工具座椅也可以是汽车以外的交通工具,例如是铁路车辆或船舶、航空器等所使用的座椅。

Claims (8)

1.一种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
具有:一对侧框架,其互相左右分离配置;
第1支架,其由金属板构成,被设置于一侧的所述侧框架;
电气电子部件,其被配置于所述第1支架的配置于一侧的所述侧框架的左右方向外侧的部分与该一侧的所述侧框架之间,且被固定于所述第1支架,
所述第1支架通过由金属线材构成的第2支架而固定于所述侧框架,并与所述侧框架分离,
所述第2支架被配置为:当从左右方向观察时,该第2支架包围所述第1支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电子部件具有由用户操作的操作部,
所述第1支架具有使所述操作部露出的开口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支架在所述开口部的边缘具有与所述电气电子部件卡合的突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向所述第1支架的左右方向内侧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支架的外侧具有罩,该罩被固定于所述电气电子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具有第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该第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与所述电气电子部件卡合而将该罩固定于所述电气电子部件,
所述第1卡合部和所述第2卡合部以隔着所述突起的方式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支架作为第1加强部件,当从左右方向观察时,所述第2支架具有向下侧开口的U字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
其具有设置于所述侧框架的第2加强部件,
所述第1加强部件被连接于所述第2加强部件。
CN201610605389.1A 2015-07-31 2016-07-27 交通工具座椅 Active CN1063943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51558 2015-07-31
JP2015151558A JP6182185B2 (ja) 2015-07-31 2015-07-31 乗物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94350A CN106394350A (zh) 2017-02-15
CN106394350B true CN106394350B (zh) 2019-01-18

Family

ID=579853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605389.1A Active CN106394350B (zh) 2015-07-31 2016-07-27 交通工具座椅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82185B2 (zh)
CN (1) CN106394350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89735A (ja) * 2008-10-10 2010-04-22 Honda Motor Co Ltd 表示タグの取付構造
JP2013086643A (ja) * 2011-10-18 2013-05-13 Tokai Kogyo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のクッション体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CN204055456U (zh) * 2014-09-17 2014-12-31 江西科技学院 一种多功能汽车座椅
CN104583006A (zh) * 2012-08-07 2015-04-29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部件连接结构和交通工具座椅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7708Y2 (zh) * 1985-03-20 1990-02-23
JP2004306835A (ja) * 2003-04-09 2004-11-04 Suzuki Motor Corp シートのリクライニング機構におけるロック解除装置の取付構造
JP5239478B2 (ja) * 2007-09-20 2013-07-17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5959985B2 (ja) * 2012-08-07 2016-08-0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部材の取付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89735A (ja) * 2008-10-10 2010-04-22 Honda Motor Co Ltd 表示タグの取付構造
JP2013086643A (ja) * 2011-10-18 2013-05-13 Tokai Kogyo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のクッション体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CN104583006A (zh) * 2012-08-07 2015-04-29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部件连接结构和交通工具座椅
CN204055456U (zh) * 2014-09-17 2014-12-31 江西科技学院 一种多功能汽车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94350A (zh) 2017-02-15
JP6182185B2 (ja) 2017-08-16
JP2017030477A (ja) 2017-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87103B2 (en) Seat frame
JP5141834B2 (ja) 車体構造
US6817672B2 (en) Seatback frame for vehicle seat
JP5899937B2 (ja) 自動車用ドアトリムの取付構造
JP6010386B2 (ja) ドアフレームの立柱サッシュ
US20110233980A1 (en) Vehicle seat
JP6578741B2 (ja) 乗物用シートのリクライナ取付用ブラケット
JP5508064B2 (ja) 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US10245988B2 (en) Vehicle seat provided with seat belt retractor
CN106394350B (zh) 交通工具座椅
CN104520142A (zh) 车辆用座椅装置
JP5691770B2 (ja) 車両シート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1152646A (zh) 格栅开闭器
US8919859B2 (en) Vehicle door
US8998333B2 (en) Headrest of vehicle seat and vehicle seat provided with headrest
US10821867B2 (en) Headrest support device
JP6130201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05067392A (ja) 自動車用のバンパー構造
JP4857781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5939078B2 (ja) 車両後部構造
JP3617312B2 (ja) 自動車のピラー構造
JP575336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6623953B2 (ja) 車両の上部構造
JP2017144994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07076390A (ja)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