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19216A - 图像读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读取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519216A CN104519216A CN201410127162.1A CN201410127162A CN104519216A CN 104519216 A CN104519216 A CN 104519216A CN 201410127162 A CN201410127162 A CN 201410127162A CN 104519216 A CN104519216 A CN 10451921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de bolsters
- bolsters
- sheet material
- support
- electrode sup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43—Allowing easy access, e.g. for maintenance or in case of paper jam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88—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to the scanning posi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91—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from the scanning posi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99—Using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N1/00602—Feed roll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99—Using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N1/00615—Guiding elements, e.g. plat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81—Image read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94—Multifunctional device, i.e. a device capable of all of reading, reproducing, copying, facsimile transception, file transcep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读取装置,上侧支承部(21)的至少一部分与下侧支承部(22)的至少一部分处于隔开间隔地在上下方向重合的位置,上侧支承部(21)具有:在离输送部侧最远的位置对片材进行支承的第一上侧支承件(21A);在与第一上侧支承件(21A)相比靠近输送部侧的位置对片材进行支承的第二上侧支承件(21B);以及在与第二上侧支承件(21B)相比靠近输送部侧的位置对片材进行支承的第三上侧支承件(21C),第二上侧支承件(21B)可在闭位置与开位置之间变位,且被做成在处于闭位置的状态下对片材进行支承的构造,在处于开位置的状态下使下侧支承部(22)的一部分露出。采用本发明,尽管上侧支承部重叠配置在下侧支承部的上方,也容易相对于下侧支承部取出或放入片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读取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已知有一种具有自动输稿装置(Auto Document Feeder,以下简称为ADF)的图像读取装置,当不使用装置时,可将供纸托盘和排纸托盘用作为外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情况下,处于使用状态的供纸托盘和排纸托盘从装置上方看时处在重合的位置,在供纸托盘的下方配设有排纸托盘,供纸托盘与排纸托盘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片材的排出区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45457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那样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情况下,当输送方向尺寸小的片材被排出到排出托盘时,片材就被排出到供纸托盘下方的深处位置。因此,即使将手插入供纸托盘下方的狭小空间,供纸托盘也造成妨碍,因此,有难以取出被排出的片材的问题。另外,有这样的问题:如果在供纸托盘下方的深处位置产生片材卡住,也必须将手插入处于供纸托盘下方的狭小空间,故供纸托盘造成妨碍而难以进行去除堵塞的片材的作业。
这里,一个方法是采取这样的对策:如果只要容易将手插入供纸托盘的下方即可,也可将供纸托盘配设在更上方,将处于供纸托盘下方的空间大小做得足够大。但是,在这种对策中,由于供纸托盘配设在更上方,相应增大装置整体的高度方向尺寸,因此,会导致装置大型化这样的另一问题。
另外,以上说明的那种问题,在供纸托盘与排纸托盘的位置关系为相反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同样的问题。即,也被考虑这样的结构:与上述图像读取装置相反,在下侧设置供纸托盘,在上侧设置排纸托盘,从下到上输送片材。在该情况下,若排纸托盘的下方的空间狭小,则排纸托盘会造成妨碍而难以插入手,故难以将小的片材放置在供纸托盘的深处位置。另外,有这样的问题:如果在供纸托盘的深处位置产生片材卡住,排纸托盘会造成妨碍而难以进行将堵塞的片材予以去除的作业。并且,对于这些问题,也可考虑将排纸托盘配设在更上方的对策,但排纸托盘配设在更上方,会相应增大装置整体的高度方向尺寸,也同样会导致装置大型化这样的问题。
即,在上侧对片材进行支承的上侧支承部以及在下侧对片材进行支承的下侧支承部中,哪个是供纸托盘哪个排纸托盘是可互换的。但是,即使它们被互换,也完全同样产生难以相对于下侧支承部取出或放入片材的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下面说明的技术是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尽管上侧支承部重叠配置在下侧支承部的上方,也容易从下侧支承部取出片材或将片材放置在下侧支承部上。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下面说明的图像读取装置,具有:沿规定的输送路径输送片材的输送部;将向所述输送部供给的输送前的片材从该片材的下侧予以支承的第一支承部;将从所述输送部排出的输送后的片材从该片材的下侧予以支承的第二支承部;以及对由所述输送部输送的片材的图像进行读取的读取部,所述第一支承部及所述第二支承部中的任意一方构成为处于另一方的上方的上侧支承部,所述另一方构成为处于所述一方的下方的下侧支承部,所述上侧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下侧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处于隔开间隔地在上下方向重合的位置,所述上侧支承部具有:在离所述输送部侧最远的位置对片材进行支承的第一上侧支承件;在与该第一上侧支承件相比靠近所述输送部侧的位置对片材进行支承的第二上侧支承件;以及在与该第二上侧支承件相比靠近所述输送部侧的位置对片材进行支承的第三上侧支承件,所述第二上侧支承件可在闭位置与开位置之间变位,且被作成在处于所述闭位置的状态下对片材进行支承的构造,在处于所述开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下侧支承部的一部分露出。
采用如此构成的图像读取装置,第二上侧支承件可在闭位置与开位置之间变位,在处于开位置的状态下使下侧支承部的一部分露出。因此,例如在下侧支承部是第二支承部的情况下,当输送方向尺寸小的片材被排出到下侧支承部时,即使第一上侧支承件的下方空间狭窄而难以插入手,如果使第二上侧支承件向开位置变位,使用者就可容易地将小的片材取出。另外,例如,在下侧支承部是第一支承部的情况下,当要将输送方向尺寸小的片材靠近输送部侧地载放时,即使第一上侧支承件的下方空间狭窄而难以插入手,如果使第二上侧支承件向开位置变位,使用者就可容易地将小的片材靠近输送部侧地载放。此外,例如,当在成为第二下侧支承件正下方的位置产生片材卡住时,即使第一上侧支承件的下方空间狭窄而难以插入手,如果使第二上侧支承件向开位置变位,使用者就可容易地触碰到片材,可消除卡住的现象。
因此,若具有这种可开闭的第二上侧支承件,则形成在第一上侧支承件与下侧支承部之间的空间的高度方向尺寸不做得过大也可以,可减小上侧支承部周边的装置的高度方向尺寸,获得装置的薄型化。
以上那样的图像读取装置,较好的是具有如下举出的结构。
首先,较好的是,所述第一上侧支承件被做成由一对支承区域对片材进行支承的构造,所述一对支承区域设在沿与片材的输送方向正交的片材的宽度方向互相离开的位置。
采用如此构成的图像读取装置,第一上侧支承件由设于互相离开的位置的一对支承区域对片材进行支承。因此,由于下侧支承部的一部分在一方的支承区域与另一方的支承区域之间向外部露出,因此,即使第一上侧支承件的下方空间稍许狭窄,使用者也可借助一对支承区域间而触碰到位于第一上侧支承件下方的片材。因此,相比于没有上述一对支承区域的情况,可更容易地实施片材相对于下侧支承部的深处位置的放入或取出、或下侧支承部的深处位置处的卡住处理。
另外,较好的是,在所述第二上侧支承件的靠近所述第一上侧支承件的端部,具有使所述下侧支承部的一部分露出的缺口部。
采用如此构成的图像读取装置,由于在第二上侧支承件上设有上述那样的缺口部,故下侧支承部的一部分露出。因此,有时使用者也可借助上述的缺口部而触碰到位于第一上侧支承件下方的片材,在该情况下,也可不使第二上侧支承件向开位置变位。所以,不需要花费使第二上侧支承件向开位置变位的功夫,就可更简单地将小的片材相对于下侧支承部的深处位置取出或放入,或处置下侧支承部的深处位置处所产生的卡住现象。
另外,较好的是,在所述第二上侧支承件中,在所述宽度方向夹着所述缺口部而处于两侧的部分,带有从所述第一上侧支承件侧向所述第三上侧支承件侧而成为向下坡度的倾斜。
另外,较好的是,在所述第一上侧支承件中,所述一对支承区域带有向所述第二上侧支承件侧而成为向下坡度的倾斜。
另外,较好的是,在所述第二上侧支承件中,在该第二上侧支承件处于所述闭位置时与所述下侧支承部相对的部位,设有向所述下侧支承部突出、对由所述下侧支承部支承的片材进行导向的多个肋。
采用如此构成的图像读取装置,处于由下侧支承部支承的状态的片材的可变位的范围由肋的下缘限制。所以,相比于片材的可变位的范围由面积比肋的下缘大的接触面限制的情况,不易对片材作用过大的摩擦阻力,不易碍输送片材。
另外,较好的是,所述第二上侧支承件,能以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假想的轴线为中心在所述闭位置与所述开位置之间转动,且在处于离开所述中心的位置的端部,形成有当使该第二上侧支承件转动时使用者搭手的搭手部。
采用如此构成的图像读取装置,由于使用者将手搭在搭手部上而可使第二上侧支承件转动,故相比于未设有搭手的部位的情况,可容易对第二上侧支承件进行开闭。
另外,较好的是,具有阻挡件,当使所述第二上侧支承件从所述闭位置侧向所述开位置侧变位时,该阻挡件在所述第二上侧支承件到达所述开位置时与所述第二上侧支承件抵接,由此阻止所述第二上侧支承件变位到越过所述开位置的位置。
采用如此构成的图像读取装置,当使第二上侧支承件变位到开位置时,阻挡件就与第二上侧支承件抵接,阻止第二上侧支承件向越过开位置的位置变位。因此,与未设有这种阻挡件的情况不同,在使第二上侧支承件适当地变位到开位置后,可将小的片材相对于下侧支承部的深处位置放入或取出,或处置下侧支承部的深处位置所产生的卡住现象,提高操作性。
另外,较好的是,在所述第二上侧支承件中,在该第二上侧支承件处于所述闭位置时与所述下侧支承部相对的部位,设有向所述下侧支承部突出、对所述下侧支承部中的片材向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变位进行限制的突壁。
采用如此构成的图像读取装置,处于由下侧支承部支承的状态的片材的可变位的范围由突壁的侧面限制。因此,与没有这种突壁的情况不同,可抑制片材向侧方较大地变位,可防止或抑制片材的斜行或片材向侧方脱出而产生卡住的现象。
另外,较好的是,所述第一上侧支承件可在使用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变位,且被做成在处于所述使用位置的状态下对片材进行支承的构造,并在处于所述收纳位置的状态下,与处于所述使用位置的状态相比,向装置外突出的突出量得到抑制。
采用如此构成的图像读取装置,由于如果使第一上侧支承件向收纳位置变位,就能抑制第一上侧支承件向装置外突出的突出量,故可减小在不使用装置时装置所占有的空间。
另外,较好的是,所述下侧支承部具有:当对片材进行支承时,在离所述输送部侧最远的位置对片材进行支承的第一下侧支承件;以及在与该第一下侧支承件相比靠近所述输送部侧的位置对片材进行支承的第二下侧支承件,在所述第一下侧支承件进行变位时,所述第一上侧支承件与所述第一下侧支承件一体地在所述使用位置与所述收纳位置之间进行变位而不会使所述第一上侧支承件与所述第一下侧支承件的相对位置变动。
采用如此构成的图像读取装置,第一下侧支承件与第一上侧支承件一体地在使用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进行变位。因此,使用者即使不进行分别使双方单独变位的麻烦的操作,也能一并使第一下侧支承件与第一上侧支承件变位。
另外,较好的是,所述第一下侧支承件在处于所述收纳位置的状态下,被配置在将所述上侧支承部遮盖的位置,并在装置上部构成外壳的一部分。
采用如此构成的图像读取装置,当使第一下侧支承件变位到收纳位置时,第一下侧支承件处于在装置上部构成外壳的一部分的状态,上侧支承部由该第一下侧支承件遮盖。因此,如果使第一下侧支承件变位到收纳位置,就可防止或抑制意想不到的异物碰到上侧支承部、或灰尘覆盖在上侧支承部上的现象。
另外,较好的是,所述上侧支承部是所述一支承部,所述下侧支承部是所述第二支承部。
另外,较好的是,在所述第三上侧支承件上设有导向部,该导向部通过与由所述上侧支承部支承的片材的所述宽度方向的端部抵接,从而将从所述上侧支承部向所述输送部供给的片材的输送方向限制成规定方向。
采用如此构成的图像读取装置,由于在第三上侧支承件上设有导向部,故可用该导向部来抑制片材向侧方较大地变位,可防止或抑制片材的斜行或片材向侧方脱出而产生卡住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多功能一体机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像读取装置的内部构造的示图,图2(A)是表示第二罩盖闭合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2(B)是表示第二罩盖打开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3是表示ADF部的第二罩盖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二上侧支承件的开闭状态的示图,图4(A)是表示闭状态的局部剖视图,图4(B)是表示开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表示ADF部的第二上侧支承件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图2(B)中用VI-VI线表示的切断面的剖视图。
图7是图6中用VII-VII线表示的切断面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多功能一体机,2……主体单元,3……读取单元,4……平板部(FB部),4A……壳体,5……ADF部,5A……壳体,7……操作面板,8……取出口,9……介质供给盒,10……输送部,11……供给辊,12A……分离辊,12B……分离片,13……中转辊,14A……输送辊,14B……上侧夹紧辊,14C……下侧夹紧辊,15A……排出辊,15B……排出夹紧辊,16……第一罩盖,16A……转动轴,17……第二罩盖,17A……转动轴,17B……臂部,18……第三罩盖,18A……转动轴,18B……臂承接部,21……第一支承部,21A……第一上侧支承件,21B……第二上侧支承件,21C……第三上侧支承件,22……第二支承部,22A……第一下侧支承件,22B……第二下侧支承件,23A、23B……导向部,25A……第一透明部,25B……第二透明部,25C……第三透明部,27A……第一压稿件,27B……第二压稿件,27C……第三压稿件,29……导轨,30……滑架,31A……第一图像传感器,31B……第二图像传感器,33A、33B……支承区域,34……转动轴,35……缺口部,39……肋,43……突壁,44……隔壁,45……阻挡件,46……阻挡件抵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出更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上述的图像读取装置。
[多功能一体机的构造]
图1所示的多功能一体机1具有与上述的图像读取装置一例子相当的结构。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为了简便地说明构成多功能一体机1的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利用图中同时标注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各方向来说明。
多功能一体机1具有主体单元2、搭载在主体单元2上侧的读取单元3。读取单元3可开闭地安装在主体单元2上,在读取单元3闭合的状态下,形成于主体单元2上表面侧的开口部由读取单元3封住。
读取单元3具有:平板部(下面称为FB部)4、以及设在FB部4上侧的ADF部5。ADF部5可开闭地安装在FB部4上。在ADF部5闭合的情况下,ADF部5起到将FB部4上表面侧覆盖的罩盖功能。
在主体单元2的内部,设有控制部、图像形成部、LAN通信部和PSTN通信部等。在主体单元2的前侧上部,设有由使用者操作的操作面板7。在操作面板7的下方,设有将在图像形成部形成图像后的被记录介质取出用的取出口8。在取出口8的下方,安装有将供给到图像形成部的被记录介质收容的介质供给盒9。
在读取单元3中,如图2(A)及图2(B)所示,在ADF部5上设有沿规定的输送路径(参照图2(B)中用粗虚线表示的路径)输送原稿的输送部10。该输送部10具有:供给辊11、分离辊12A、分离片12B、中转辊13、输送辊14A、上侧夹紧辊14B、下侧夹紧辊14C、排出辊15A、排出夹紧辊15B等。输送路径由这些各种辊和位于各辊间的导向面等限定。
如图1、图2(A)及图2(B)所示,在ADF部5的上表面设有第一罩盖16、第二罩盖17及第三罩盖18。第一罩盖16能够以处于第一罩盖16的左端附近的转动轴16A为中心从图2(A)所示的位置向第一罩盖16的右端侧上升的方向转动。第二罩盖17能够以处于第二罩盖17的右端附近的转动轴17A为中心在图2(A)所示的收纳位置与图2(B)所示的使用位置之间转动。第三罩盖18能够以处于第三罩盖18的右端附近的转动轴18A为中心在图2(A)所示的水平位置与图2(B)所示的倾斜位置之间转动。
在第二罩盖17及第三罩盖18处于图2(A)所示位置的状态下,从第二罩盖17延伸的臂部17B搭在第三罩盖18的臂承接部18B上。即,由于从第二罩盖17延伸的臂部17B成为从下表面对第三罩盖18进行支承的状态,故第二罩盖17及第三罩盖18形成水平的面。
另外,这里提到的水平是指,不仅是第二罩盖17与第三罩盖18形成完全平面的情况,而且也可是具有稍许凹凸部或包含倾斜部分等的情况。并且,当在该状态下使第二罩盖17从收纳位置向使用位置转动时,臂部17B向下方变位,成为将第三罩盖18左端附近拉向下方的状态。由此,第三罩盖18与第二罩盖17的转动联动而从图2(A)所示的水平位置转动到图2(B)所示的倾斜位置。
在第二罩盖17从收纳位置向使用位置转动的情况下,在第二罩盖17到达使用位置前的阶段,第三罩盖18到达倾斜位置。但是,从那以后,臂部17B从臂承接部18B脱出,第二罩盖17不使第三罩盖18变位地到达使用位置。另外,在第二罩盖17从使用位置向收纳位置转动的情况下,最初,第二罩盖17不使第三罩盖18变位地转动,但在到达收纳位置前的阶段,臂部17B进入臂承接部18B。因此,从那以后,臂部17B将第三罩盖18的左端附近向上方抬起,直至第二罩盖17到达收纳位置。由此,第三罩盖18就与第二罩盖17联动而转动,在第二罩盖17到达收纳位置时,第三罩盖18大致同时到达水平位置。
在第二罩盖17向使用位置变位的情况下,ADF部5构成有第一支承部21和第二支承部22,第一支承部21对供给到输送部10的输送前的原稿从该原稿下侧进行支承;第二支承部22对从输送部10排出的输送后的原稿从该原稿下侧进行支承。第一支承部21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二支承部22的至少一部分处于隔开间隔而在上下方向重合的位置,构成为第一支承部21位于第二支承部22的上侧,第二支承部22位于第一支承部21的下侧。
如图2(A)、图2(B)及图3所示,第一支承部21具有:在离输送部10侧最远的位置对原稿进行支承的第一上侧支承件21A;在与第一上侧支承件21A相比靠近输送部10侧的位置对原稿进行支承的第二上侧支承件21B;以及在与该第二上侧支承件21B相比靠近输送部10侧的位置对原稿进行支承的第三上侧支承件21C。第二支承部22具有:在离输送部10侧最远的位置对原稿进行支承的第一下侧支承件22A;以及在与该第一下侧支承件22A相比靠近输送部10侧的位置对原稿进行支承的第二支承下侧支承件22B。
在第三上侧支承件21C上设有导向部23A、23B。该导向部23A、23B通过与由第一支承部21支承的原稿的宽度方向的端部抵接,从而将从第一支承部21向输送部10供给的原稿的输送方向限制成规定方向。
载放在第一支承部21上的原稿,沿图2(B)中粗虚线所示的输送路径被输送,并被排出到第二支承部22。此时,利用供给辊11从第一支承部21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的原稿,由分离辊12A及分离片12B一张一张分离。并且,还利用中转辊13和输送辊14A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并由排出辊15A排出到第二支承部22上。
在沿上述输送路径的位置,且在输送辊14A与排出辊15A之间的位置设有第一透明部25A和第一压稿件27A。另外,在沿上述输送路径的位置,且在中转辊13与输送辊14A之间的位置设有第二透明部25B和第二压稿件27B。
它们当中,第一透明部25A配设在FB部4侧,第二透明部25B、第一压稿件27A及第二压稿件27B配设在ADF部5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透明部25A及第二透明部25B由玻璃板构成,且沿着与原稿的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说的前后方向),在超出原稿宽度的范围延伸。
第一压稿件27A及第二压稿件27B是由金属或硬质树脂材料形成的部件,且与第一透明部25A及第二透明部25B相同,在超出原稿宽度的范围延伸。
第一压稿件27A受到未图示的弹簧的向第一透明部25A侧的施力,抑制与第一透明部25A的上表面接触并通过的原稿从第一透明部25A侧浮起的现象。第二压稿件27B受到未图示的弹簧的向第二透明部25B侧的施力,抑制与第二透明部25B的上表面接触并通过的原稿从第二透明部25B侧浮起的现象。
另外,在FB部4上设有第三透明部25C,在ADF部5上设有第三压稿件37C。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透明部25C与第一透明部25A及第二透明部25B相同,由玻璃板构成,但具有足以将作为图像读取对象的原稿整体予以收纳的宽大面积,这一点不同于第一透明部25A及第二透明部25B。
第三压稿件27C由层叠体构成,该层叠体通过将发泡树脂层与硬质树脂薄膜层层叠而成。当ADF部5被闭合时,第三压稿件27C随着其稍许的弹性变形而与第三透明部25C侧紧密接触,抑制载放在第三透明部25C上的原稿从第三透明部25C侧浮起的现象。
在FB部4上配设有导轨29、滑架30、第一图像传感器31A等。在ADF部5上设有第二图像传感器31B。导轨29与FB部4的壳体4A的底部内表面一体成形,且在从第一透明部25A下方至第三透明部25C下方的范围,以与第一透明部25A及第三透明部25C的下表面平行的状态而沿本实施方式中所说的左右方向延伸。
滑架30通过安装在导轨29的上侧,从而被支承成可沿导轨29向左右方向往复移动的状态。该滑架30与未图示的同步带连接,随着同步皮带被循环驱动而向左右方向往复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图像传感器31A及第二图像传感器31B采用接触式图像传感器(CIS:contact image sensor)。第一图像传感器31A搭载在滑架30上,与滑架30一起向左右方向往复移动。
在第一图像传感器31A与滑架30之间夹装有未图示的弹簧,第一图像传感器31A受到向上方的施力。另外,在第一图像传感器31A的前后两端附近安装有未图示的隔板,与第一图像传感器31A一起被向上方施力的隔板与第三透明部25C或第一透明部25A的下表面接触。
由此,当第一图像传感器31A与滑架30一起往复移动时,隔板保持与第三透明部25C或第一透明部25A的下表面接触的状态,且第一图像传感器31A将与第三透明部25C或第一透明部25A之间的距离保持成一定地进行移动。
第二图像传感器31B配设在规定的位置上,且不会从该位置进行移动。但是,第二图像传感器31B也受到未图示的弹簧的向第二透明部25B侧的施力。由此,第二图像传感器31B也将与第二透明部25B之间的距离保持成一定。
具有第一图像传感器31A及第二图像传感器31B的多个读取元件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说的前后方向上。在对载放在第三透明部25C上表面上的原稿图像进行读取的情况下,第一图像传感器31A与滑架30一起移动并读取图像。
另外,在对由输送部10输送的原稿图像进行读取的情况下,第一图像传感器31A在第一压稿件27A及第一透明部25A的下方静止,读取一边与第一透明部25A的上表面接触一边通过的原稿图像。第二图像传感器31B在第二压稿件27B及第二透明部25B的下方,读取一边与第二透明部25B的上表面接触一边通过的原稿图像。
[第一支承部及第二支承部的详细结构]
第一上侧支承件21A如图2(A)、图2(B)及图3所示,固定在第二罩盖17上。因此,当第一下侧支承件22A进行变位时,第一上侧支承件21A就与第二罩盖17一起进行转动,且不会使与第一下侧支承件22A的相对位置变动地与第一下侧支承件22A一体地在使用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进行变位。
第一上侧支承件21A具有一对支承区域33A、33B,其设在沿与原稿的输送方向正交的原稿的宽度方向互相离开的位置。在第二罩盖17处于使用位置的状态下,第一上侧支承件21A被做成由一对支承区域33A、33B支承原稿的构造。在第二罩盖17处于收纳位置的状态下,第一上侧支承件21A被收纳在第二罩盖17的下方,由此,与处于使用位置状态相比向装置外突出的突出量得到抑制。在第二罩盖17处于使用位置的状态下,一对支承区域33A、33B形成向第二上侧支承件21B侧而成为向下坡度的倾斜。
第二上侧支承件21B如图4(A)、图4(B)及图5所示,能够以转动轴34为中心转动地安装在ADF部5的壳体5A上,且可在图4(A)所示的闭位置与图4(B)所示的开位置之间变位。该第二上侧支承件21B在处于闭位置的状态下对原稿进行支承。另一方面,在第二上侧支承件21B向开位置变位的情况下,处于其下方的第二下侧支承件22B的一部分露出。
在第二上侧支承件21B中,在靠近第一上侧支承件21A的端部设有缺口部35。在该缺口部35的正下方,第二支承部22的一部分处于露出的状态。另外,设有该缺口部35的部位,用作为当使用者对第二上侧支承件21B进行开闭时搭手的搭手部。在第二上侧支承件21B处于闭位置的状态下,在宽度方向夹着缺口部35而处于两侧的部分37A、37B,带有从第一上侧支承件21A侧向第三上侧支承件21C侧而成为向下坡度的倾斜。第三上侧支承件21C相对于ADF部5的壳体5A固定。
第一下侧支承件22A由第二罩盖17的一个面构成。在第二罩盖17处于收纳位置的情况下,第一下侧支承件22A配置在将第一支承部21遮盖的位置,相当于第一下侧支承件22A背侧的部分在装置上部构成外装的一部分。第二下侧支承件22B由ADF部5的壳体5A的底部构成。
在第二上侧支承件21B中,在该第二下侧支承件21B处于闭位置时与第二支承部22相对的部位,设有如图6所示那样向第二支承部22突出的多个肋39。这些多个肋39是,当原稿被排出到第二支承部22上时,通过该原稿与肋39的下缘接触而限制该原稿欲向上方变位,将原稿向输送方向下游侧引导。
另外,在第二上侧支承件21B中,在该第二上侧支承件21B处于闭位置时与第二支承部22相对的部位,设有向第二支承部22突出的突壁43。突壁43对原稿向与第二支承部22中原稿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具体来说是图中前方)变位进行限制。
在第二下侧支承件22B上形成有隔壁44,该隔壁44也对原稿向与第二支承部22中原稿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具体来说是图中后方)变位进行限制。即,原稿沿输送方向被排出到处于突壁43与隔壁44之间区域A1的范围内。但是,当使第二上侧支承件21B向开位置变位时,突壁43与第二上侧支承件21B一起上升,突壁43侧的限制被解除。因此,相比于突壁43相当物固定在第二下侧支承件22B侧的情况,就容易取出被排出到上述区域A1范围内的原稿。
在ADF部5的壳体5A上设有阻挡件45。如图7所示,当使第二上侧支承件21B从闭位置侧向开位置侧变位时,在第二上侧支承件21B到达开位置时,该阻挡件45与第二上侧支承件21B的阻挡件抵接部46抵接,由此阻止第二上侧支承件21B变位到越过开位置的位置。
[效果]
在以上那样的多功能一体机1中,上述那样的读取单元3能获得如下那样的效果。即,在上述读取单元3中,第二上侧支承件21B可在闭位置与开位置之间变位,在处于开位置的状态下使第二支承部22的一部分露出。因此,当输送方向尺寸小的原稿被排出到第二支承部22时,即使第一上侧支承件21A的下方空间狭小而难以插入手,如果使第二上侧支承件21B向开位置变位,使用者就可容易地将小的原稿取出。另外,当在第二下侧支承件22B正下方的位置产生原稿卡住时,即使第一上侧支承件21A的下方空间狭小而难以插入手,如果使第二上侧支承件21B向开位置变位,使用者就可容易地触碰到原稿,可消除卡住现象。因此,若具有这种第二上侧支承件21B,那么,形成在处于使用位置的第一上侧支承件21A与第二支承部22之间的空间的高度方向尺寸也可不做得能插入手那样过大。于是,可减小第一支承部21周边的装置的高度方向尺寸,可获得装置的薄型化。
另外,在上述读取单元3中,构成第一上侧支承件21A的一对支承区域33A、33B设在互相离开的位置。因此,由于第二支承部22的一部分在一方的支承区域33A与另一方的支承区域33B之间向外部露出,故即使第一上侧支承件21A的下方空间稍许狭窄,使用者也可借助一对支承区域33A、33B间的间隙而触碰到原稿。因此,相比于没有上述那样的一对支承区域33A、33B的情况,可容易地实施从第二支承部22的深处位置将原稿取出的操作、或第二支承部22的深处位置处的卡住处理。
另外,在上述读取单元3中,在第二上侧支承件21B上设有上述那样的缺口部35。因此,根据原稿的尺寸,即使不使第二上侧支承件21B变位到开位置,也可借助上述那样的缺口部35而触碰到原稿。因此,这种情况下,不需要花费使第二上侧支承件向开位置变位的功夫,就可更简单地从第二支承部22的深处位置取出原稿,或处置第二支承部22的深处位置处所产生的卡住现象。
另外,在上述读取单元3中,处于由第二支承部22支承状态的原稿的可变位的范围,由肋39的下缘限制。因此,相比于原稿与面积比肋39下缘大的接触面接触的情况,不易对片材作用过大的摩擦阻力,不易妨碍输送片材。
另外,采用上述读取单元3,使用者可将缺口部35用作为搭手部,可将手搭在搭手部上而使第二上侧支承件21B转动。因此,相比于不设置搭手的部位的情况,可容易地对第二上侧支承件21B进行开闭。
另外,在上述读取单元3中,当使第二上侧支承将21B变位到开位置时,阻挡件45就与第二上侧支承件21B抵接,阻止第二上侧支承件21B变位到越过开位置的位置。因此,与未设有这种阻挡件45的情况不同,在使第二上侧支承件21B适当地变位到开位置后,可相对于第二支承部22的深处位置取出或放入小的原稿,或处置第二支承部22的深处位置所产生的卡住现象。
另外,采用上述读取单元3,处于由第二支承部22支承状态的原稿的可变位的范围由突壁43的侧面限制。因此,与没有这种突壁43的情况不同,可抑制原稿向侧方(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的前后方向)较大地变位,可防止或抑制原稿的斜行或原稿向侧方脱出而产生卡住的现象。
另外,在上述读取单元3中,由于如果使第一上侧支承件21A向收纳位置变位,就可抑制第一上侧支承件21A向装置外突出的突出量,故可减小在不使用装置时装置所占有的空间。
另外,在上述读取单元3中,第一上侧支承件21A与第一下侧支承件22A一体地在使用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进行变位。因此,使用者即使不进行分别使双方单独变位的麻烦的操作,也能一并使第一下侧支承件22A与第一上侧支承件21A变位。
另外,采用上述读取采用3,当使第一下侧支承件22A变位到收纳位置时,第一下侧支承件22A处于在装置上部构成外壳的一部分的状态,第一支承部21由该第一下侧支承件22A遮盖。因此,如果使第一下侧支承件22A变位到收纳位置,就可防止或抑制意想不到的异物碰到第一支承部21、或灰尘覆盖在第一支承部21上的现象。
另外,采用上述读取单元3,由于在第三上侧支承件21C上设有导向部23A、23B,故可由该导向部23A、23B来抑制原稿向侧方(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的前后方向)较大地变位,可防止或抑制原稿的斜行或原稿向侧方脱出而产生卡住的现象。
[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举出构成为多功能一体机1的具体的实施方式来说明了图像读取装置,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用各种方式来实施。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做成了这样的构造:第一支承部21设在第二支承部22的上侧,输送部10将原稿从处于上侧的第一支承部21向处于下侧的第二支承部22输送,但输送部10的输送方向也可是相反方向。即,也可做成这样的构造:第一支承部21设在第二支承部22的下侧,输送部10将原稿从处于下侧的第一支承部21向处于上侧的第二支承部22输送。
在该情况下,当要将输送方向尺寸小的原稿靠近输送部10侧地载放时,即使第二支承部22的下方空间狭窄而难以插入手,通过使相当于第二上侧支承件21B的部位变位到开位置,使用者就可容易地将小的原稿靠近输送部10侧地载放。此外,当被吸入到输送部10的原稿产生卡住现象时,通过使相当于第二上侧支承件21B的部位变位到开位置,使用者也可容易地进行卡住处理。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读取单元3设有第一图像传感器31A及第二图像传感器31B,但是否设置相当于第二图像传感器31B的结构是任意的。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读取单元3被装入多功能一体机1的事例,但在构成为单功能的图像扫描装置的结构中,也可采用上述结构。
Claims (14)
1.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沿规定的输送路径输送片材的输送部;
将向所述输送部供给的输送前的片材从该片材的下侧予以支承的第一支承部;
将从所述输送部排出的输送后的片材从该片材的下侧予以支承的第二支承部;以及
对由所述输送部输送的片材的图像进行读取的读取部,
所述第一支承部及所述第二支承部中的任意一方构成为处于另一方的上方的上侧支承部,所述另一方构成为处于所述一方的下方的下侧支承部,所述上侧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下侧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处于隔开间隔地在上下方向重合的位置,
所述上侧支承部具有:在离所述输送部侧最远的位置对片材进行支承的第一上侧支承件;在与该第一上侧支承件相比靠近所述输送部侧的位置对片材进行支承的第二上侧支承件;以及在与该第二上侧支承件相比靠近所述输送部侧的位置对片材进行支承的第三上侧支承件,
所述第二上侧支承件可在闭位置与开位置之间变位,且被作成在处于所述闭位置的状态下对片材进行支承的构造,在处于所述开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下侧支承部的一部分露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侧支承件被做成由一对支承区域对片材进行支承的构造,所述一对支承区域设在沿与片材的输送方向正交的片材的宽度方向互相离开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上侧支承件的靠近所述第一上侧支承件侧的端部,具有使所述下侧支承部的一部分露出的缺口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上侧支承件中,在所述宽度方向夹着所述缺口部而处于两侧的部分,具有从所述第一上侧支承件侧向所述第三上侧支承件侧而成为向下坡度的倾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上侧支承件中,所述一对支承区域具有向所述第二上侧支承件侧而成为向下坡度的倾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上侧支承件中,在该第二上侧支承件处于所述闭位置时与所述下侧支承部相对的部位,设有向所述下侧支承部突出、对由所述下侧支承部支承的片材进行导向的多个肋。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侧支承件,能以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假想的轴线为中心在所述闭位置与所述开位置之间转动,且在处于离开所述中心的位置的端部,形成有当使该第二上侧支承件转动时使用者搭手的搭手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阻挡件,当使所述第二上侧支承件从所述闭位置侧向所述开位置侧变位时,该阻挡件在所述第二上侧支承件到达所述开位置时与所述第二上侧支承件抵接,由此阻止所述第二上侧支承件变位到越过所述开位置的位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上侧支承件中,在该第二上侧支承件处于所述闭位置时与所述下侧支承部相对的部位,设有向所述下侧支承部突出、对所述下侧支承部中的片材向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变位进行限制的突壁。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侧支承件可在使用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变位,且被做成在处于所述使用位置的状态下对片材进行支承的构造,并在处于所述收纳位置的状态下,与处于所述使用位置的状态相比,向装置外突出的突出量得到抑制。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侧支承部具有:当对片材进行支承时,在离所述输送部侧最远的位置对片材进行支承的第一下侧支承件;以及在与该第一下侧支承件相比靠近所述输送部侧的位置对片材进行支承的第二下侧支承件,
在所述第一下侧支承件进行变位时,所述第一上侧支承件与所述第一下侧支承件一体地在所述使用位置与所述收纳位置之间进行变位而不会使所述第一上侧支承件与所述第一下侧支承件的相对位置变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侧支承件在处于所述收纳位置的状态下,被配置在将所述上侧支承部遮盖的位置,并在装置上部构成外壳的一部分。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支承部是所述第一支承部,所述下侧支承部是所述第二支承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上侧支承件上设有导向部,该导向部通过与由所述上侧支承部支承的片材的所述宽度方向的端部抵接,从而将从所述上侧支承部向所述输送部供给的片材的输送方向限制成规定方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202226 | 2013-09-27 | ||
JP2013202226A JP6299132B2 (ja) | 2013-09-27 | 2013-09-27 | 画像読取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519216A true CN104519216A (zh) | 2015-04-15 |
CN104519216B CN104519216B (zh) | 2018-05-11 |
Family
ID=52739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127162.1A Active CN104519216B (zh) | 2013-09-27 | 2014-03-31 | 图像读取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065945B2 (zh) |
JP (1) | JP6299132B2 (zh) |
CN (1) | CN104519216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312051A (zh) * | 2018-03-20 | 2019-10-0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图像读取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77724B2 (ja) * | 2014-01-10 | 2018-02-1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JP6156174B2 (ja) | 2014-02-13 | 2017-07-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JP2023167890A (ja) * | 2022-05-13 | 2023-11-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145457A (ja) * | 2000-11-13 | 2002-05-22 | Canon Inc |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読取装置 |
CN1441323A (zh) * | 2002-02-26 | 2003-09-10 | 尼司卡股份有限公司 | 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 |
CN101052090A (zh) * | 2006-04-06 | 2007-10-10 | 株式会社理光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1256375A (zh) * | 2007-02-28 | 2008-09-03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图像读取装置 |
US20110242624A1 (en) * | 2010-03-30 | 2011-10-06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
CN103248787A (zh) * | 2012-02-03 | 2013-08-14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文件读取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18664Y2 (ja) * | 1988-11-08 | 1995-05-0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手差しシート給送装置 |
JPH1179419A (ja) * | 1997-09-09 | 1999-03-23 | Canon Inc | シート案内用蓋体及びシート案内用蓋を備えた読取記録装置 |
US7379700B2 (en) * | 2003-05-06 | 2008-05-2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with rotatable internal and external guides |
JP4321608B2 (ja) * | 2007-02-28 | 2009-08-2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
JP2009113921A (ja) * | 2007-11-07 | 2009-05-28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579587B2 (ja) | 2010-12-16 | 2014-08-2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
2013
- 2013-09-27 JP JP2013202226A patent/JP6299132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3-27 US US14/227,686 patent/US9065945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3-31 CN CN201410127162.1A patent/CN10451921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145457A (ja) * | 2000-11-13 | 2002-05-22 | Canon Inc |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読取装置 |
CN1441323A (zh) * | 2002-02-26 | 2003-09-10 | 尼司卡股份有限公司 | 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 |
CN101052090A (zh) * | 2006-04-06 | 2007-10-10 | 株式会社理光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1256375A (zh) * | 2007-02-28 | 2008-09-03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图像读取装置 |
US20110242624A1 (en) * | 2010-03-30 | 2011-10-06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
CN103248787A (zh) * | 2012-02-03 | 2013-08-14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文件读取器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312051A (zh) * | 2018-03-20 | 2019-10-0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图像读取装置 |
CN110312051B (zh) * | 2018-03-20 | 2022-06-2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图像读取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50092254A1 (en) | 2015-04-02 |
JP6299132B2 (ja) | 2018-03-28 |
JP2015067399A (ja) | 2015-04-13 |
CN104519216B (zh) | 2018-05-11 |
US9065945B2 (en) | 2015-06-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745818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 | |
CN102030199B (zh) | 片状物馈送装置 | |
CN104519216A (zh) | 图像读取装置 | |
CN102857670B (zh) | 图像读取装置 | |
JP2014051338A (ja) | 用紙搬送装置 | |
JP4397632B2 (ja) | 原稿搬送装置 | |
CN105438861A (zh) | 片状物传送装置和图像读取设备 | |
US9738480B2 (en) |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 |
JP2013159434A (ja) | 原稿読取装置 | |
CN104079769B (zh) | 图像读取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 |
US8619346B2 (en)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 |
US9456100B2 (en) |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reading device with movable tray | |
CN105035795B (zh) | 片状物传送装置 | |
US9382088B2 (en) |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reading device | |
US8955844B2 (en)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 |
CN103369190B (zh) | 图像扫描装置 | |
US9227801B2 (en) | Image reading device | |
JP5748295B2 (ja) | 原稿搬送装置 | |
JP5020018B2 (ja) | 原稿搬送装置 | |
JP4835617B2 (ja) | 原稿搬送装置 | |
CN103964230A (zh) | 片材输送装置 | |
JP2014042248A (ja) | 原稿搬送装置 | |
JP480779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998585B2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 | |
JP5115640B2 (ja) | 原稿搬送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