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07304A - 钓线用引导构件、具备该钓线用引导构件的钓线用引导件以及钓竿 - Google Patents

钓线用引导构件、具备该钓线用引导构件的钓线用引导件以及钓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07304A
CN104507304A CN201480001957.6A CN201480001957A CN104507304A CN 104507304 A CN104507304 A CN 104507304A CN 201480001957 A CN201480001957 A CN 201480001957A CN 104507304 A CN104507304 A CN 1045073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shline
guiding elements
fishline guiding
fishing
curved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195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07304B (zh
Inventor
竹之内一宪
泷川和明
园田优树
大村一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Industrial Co Ltd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Industrial Co Ltd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Industrial Co Ltd,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5073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073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073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073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4Fishing-line guides on rods, e.g. tip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ishing Ro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不易切断钓线的钓线用引导构件及具备该钓线用引导构件的钓线用引导件以及钓竿。本发明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形成为环状,在以包括轴线在内的剖面剖视时,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形成为曲面,对于内周侧的曲面,在将轴线方向中央部侧的曲率半径设为R1,且将轴线方向端部侧的曲率半径设为R2时,通过使R1大于R2,能够增大钓线能够滑动的区域。由此,当钓线在线用引导构件(1)的内周面上滑动时,能够抑制向钓线施加的与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内周面垂直的方向上的压力增大,能够抑制钓线的磨损,不易切断钓线。

Description

钓线用引导构件、具备该钓线用引导构件的钓线用引导件以及钓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钓线用引导构件、具备该钓线用引导构件的钓线用引导件以及钓竿。
背景技术
通常,安装于钓竿的钓线用引导件由硬质的钓线用引导构件即导线环、呈能够在内周部嵌合钓线用引导构件的形状的保持部、以及用于将钓线用引导件朝钓竿安装的安装部构成。而且,所述钓线用引导构件形成为环状,以便能够使从卷线轴引出的钓线插入并对其进行引导,作为该钓线用引导构件的材质,使用具有优异的耐磨损性的金属或陶瓷。
近年来,出于降低在钓线用引导构件与所引导的钓线之间的接触部产生的负荷的影响的目的,提出有各种钓线用引导构件。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有如下的卷线轴钓竿用的钓线用引导构件:通过设置将钓线用引导构件即引导环的内周部的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部位设为外向凹入部而成的引导孔,与正圆形引导孔相比,仅使钓线与引导环接触的面积减少。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63900号公报
然而,专利文献1所述的、基于现有技术的大部分钓线用引导构件存在如下课题:在以包括轴线在内的剖面剖视时,钓线与钓线用引导构件相接并滑动的区域较小,当钓线在钓线用引导构件的内周面上滑动时,施加于钓线的与内周面垂直的方向上的压力(面压力)增大,钓线容易切断。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想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钓线不易切断的钓线用引导构件、具备该钓线用引导构件的钓线用引导件以及钓竿。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钓线用引导构件的特征在于,该钓线用引导构件呈环状,在以包括轴线在内的剖面剖视时,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形成为曲面,对于内周侧的曲面,在将轴线方向中央部侧的曲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1,且将轴线方向端部侧的曲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2时,R1大于R2。
本发明的钓线用引导件的特征在于,该钓线用引导件具有上述钓线用引导构件、用于保持该钓线用引导构件的保持部、以及用于将该保持部安装于钓竿的安装部。
本发明的钓竿的特征在于,该钓竿具备竿体、安装于该竿体的上述钓线用引导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钓线用引导构件,能够增大钓线能够滑动的区域。由此,能够抑制当钓线在钓线用引导构件的内周面上滑动时向钓线施加的、与钓线用引导构件的内周面垂直的方向上的压力增大,因此能够抑制钓线的磨损,钓线不易切断。
根据本发明的钓线用引导件,钓线不易因磨损而切断。
根据本发明的钓竿,在垂钓时较少发生钓线切断(所谓的line break),能够长期稳定地进行钓鱼。
附图说明
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与附图进一步明确本发明的目的、特征以及优点。
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构件的一个例子,(a)是主视图,(b)是表示在(a)所示的Z-Z’线切断后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c)是(b)的侧视剖视图中的A部的放大图。
图2(a)、(b)是示意性表示从卷线轴向钓线用引导构件输送的钓线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图2(b)所示的钓线用引导构件中的C部的放大图。
图4(a)、(b)是示意性表示将从卷线轴送出的钓线绕回时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与钓线的接触状态的剖视图。
图5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构件的另一例,(a)是主视图,(b)是表示在(a)所示的Z-Z’线切断后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c)是(b)的侧视剖视图中的A部的放大图。
图6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构件的又一例,(a)是主视图,(b)是表示在(a)所示的Z-Z’线切断后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c)是(b)的侧视剖视图中的A部的放大图。
图7是表示保持有本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构件的钓线用引导件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a)是主视图,(b)是表示在(a)所示的Y-Y’线切断后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8是表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件的钓竿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在钓线用引导构件相对于钓线的耐磨损性的评价中使用的耐磨损性评价装置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概略图。
图10是用于说明钓线用引导构件的环压强度试验方法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由氮化硅质烧结体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构件的一个例子的X射线衍射图表。
图12是表示由氮化硅质烧结体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构件的另一例的X射线衍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一个例子,(a)是主视图,(b)是表示在(a)所示的Z-Z’线切断后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c)是(b)的侧视剖视图中的A部的放大图。
如图1(a)~(c)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形成为环状,该环状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内周侧的空间成为钓线的引导孔3。通过该引导孔3的中心的线成为轴线。在图1(b)中,该轴线所示的方向L(图1(a)中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以下称为轴向L。)表示钓线(未图示)通过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c)中,由与轴向L垂直的A-A’所示的单点划线表示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厚度(径向尺寸)达到最大厚度T时的位置,与轴向L平行的B-B’所示的单点划线表示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宽度(轴向尺寸)达到最大宽度W时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在以包括轴线在内的剖面剖视时(以下有时仅称为剖视。),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形成为曲面。需要说明的是,在剖视时,将位于比最大宽度W即B-B’线靠内周侧的曲面设为内周侧的曲面2(以下称为第一曲面2。)。另外,第一曲面2由曲率半径分别不同的两种以上的曲面构成。具体来说,在第一曲面2由两种曲面构成的情况下,在图1(c)所示的剖面中,第一曲面2包括:第一曲面2与A-A’线相交的部位即轴线方向中央部侧的曲面(以下也可以仅称为中央部侧曲面。)、以及夹着第一曲面2中的中央部侧曲面而配置于两侧的轴线方向端部侧的曲面(以下也称为端部侧曲面。)。如后所述,该中央部侧曲面的曲率半径与端部侧曲面的曲率半径彼此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c)所示的剖面中,中央部侧曲面的端点由点D以及点D’表示,端部侧曲面的端点中的、位于与中央部侧曲面分界的端点(点D以及点D’)的相反侧的端点由点C以及点C’表示。即,中央部侧曲面的形状在所述剖面中由弧表示,端部侧曲面的形状由弧以及弧表示。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对称性的观点出发,A-A’线与弦D-D’的交点成为弦D-D’的中点O是适合的,但也可以使A-A’线与弦D-D’的交点和弦D-D’的中点O错开。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曲面2由三个以上的曲面构成的情况下,在剖面中,只要将A-A’线与第一曲面2的交点所存在的曲面设为中央部侧曲面,将使中央部侧曲面夹在中间且B-B’线与第一曲面2的交点所存在的曲面设为端部侧曲面,在中央部侧曲面与端部侧曲面之间具有曲率半径不同于中央部侧曲面以及端部侧曲面的其他曲面即可。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各个曲面,选择多个曲面中的任意点,测定该选择的范围内的曲率半径,在曲率半径不同的情况下,反复进行如下动作:选择多个包含该不同部分的任意点并测定曲率半径,由此,能够确认曲面的范围。
另外,对于钓线用引导构件1,在剖视时,从第一曲面2的一方的端部(点C’)向一方的外周4侧延伸的面设为曲面2’(以下,称为第二曲面2’)。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的曲面由第一曲面2与第二曲面2’构成。换言之,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的曲面在图1(c)所示的剖面中,是以第一曲面2与A-A’的交点为起点而朝向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外周4延伸的面。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所示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中,从第一曲面2的另一方的端部(点C)向另一方的外周4侧延伸的面也设为曲面,一侧以及另一侧的曲面形成为线对称(或大致线对称)的关系。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使用图1所示的形状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对于该另一侧的曲面,使用与一侧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当钓线在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内周面上滑动时,第一曲面2成为与钓线接触且钓线能够滑动的区域。
而且,对于钓线用引导构件1,在将内周侧的中央部侧曲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1(以下有时仅省略为R1。),将端部侧曲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2(以下有时仅省略为R2。)时,R1大于R2。若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增大钓线可滑动的区域。由此,能够抑制当钓线在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内周面上滑动时施加于钓线的与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内周面垂直的方向上的压力增大,因此能够抑制钓线的磨损,钓线不易切断。
在此,在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剖面中,将R1视作A-A’线与第一曲面2的交点所存在的中央部侧曲面的曲率半径,将R2视作B-B’线与第一曲面2的交点所存在的端部侧曲面的曲率半径即可。需要说明的是,作为R1、R2的实际尺寸中的优选范围,虽然也取决于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大小,但匹配于通常使用的钓线用引导构件的大小,例如在最大厚度T为0.2~3.0mm且最大宽度W为0.5~5.0mm的情况下,能够将R1设为0.5~8.0mm,将R2设为0.1~1.0mm。
另外,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能够获得下述所说明的两个加乘效果。
另外,对于钓线用引导构件1,在剖视时,优选最大厚度T相对于最大宽度W的比例T/W的值为0.2以上且0.7以下。若采用这样的结构,则能够将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环压强度维持在较高,并且确保钓线能够滑动的区域,且能够增大中央部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1,因此钓线更加不易切断。
以下,使用图2以及图3而对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第一加乘效果进行说明。
图2(a)、(b)是示意性表示从卷线轴向钓线用引导构件1、11输送的钓线5的状态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2(a)所示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1表示的是:在剖面中,第一曲面的中央部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1小于端部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2的参考方式,图2(b)所示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表示的是:在剖面中,第一曲面的中央部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1大于端部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2的实施方式。
钓线用引导构件1、11分别使用钓线用引导件(未图示)而安装于钓竿(未图示),从卷线轴(未图示)送出的钓线5插入到钓线用引导构件1、11的引导孔3,沿着其内周侧的第一曲面2一边滑动一边被引导至尖部。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a)、(b)中表示将钓线5从卷线轴送出的状态。在所谓的固定式卷线轴(spinning reel)中,在甩出钓鱼组件时送出的钓线5如B部所示那样呈螺旋状一边旋转一边被送出,呈螺旋状旋转的该钓线5与钓线用引导构件1、11的内周侧的第一曲面接触,一边沿着其内周面旋转一边行进,向尖部方向送出。
图3是图2(b)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C部的放大图。另外,双点划线表示假想轮廓线11’,该假想轮廓线11’示出在图2(a)中作为参考方式而示出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1的内周面。另外,箭头X表示钓线5与钓线用引导构件1接触时的钓线5的进入方向,箭头X与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轴线所成的角度由θ1(以下称为进入角θ1。)表示。另外,箭头X’表示钓线5与钓线用引导构件11(表示钓线用引导构件11的内周面的假想轮廓线11’)接触时的钓线5的进入方向,箭头X’与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轴线所成的角度由θ2(以下称为进入角θ2。)表示。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为了便于理解,适当错开示出轴线的位置。
对于钓线用引导构件1,在剖面中,曲率半径R1大于曲率半径R2,换言之,端部侧曲面的曲率半径小于中央部侧曲面的曲率半径。因此,在钓线5从卷线轴向钓线用引导构件1输送时,钓线5与端部侧曲面不易接触,与钓线用引导构件11的情况相比,钓线5与第一曲面2接触的位置具有更加靠近第一曲面2的中央部侧的趋势。即,与钓线用引导构件11的情况的进入角θ2相比,钓线5与钓线用引导构件1接触时的进入角θ1变小,因此,当使用钓线用引导构件1时,具有在将钓线5从卷线轴送出时产生的、螺旋状的旋转的旋转直径变小的趋势。换句话说,对于钓线用引导构件1,在剖面中,R1大于R2,因此钓线用引导构件1形成在将钓线5从卷线轴送出时产生的、螺旋状的旋转的旋转直径变小的趋势,能够抑制螺旋状的旋转所带来的离心力。由此,能够减轻离心力所带来的对钓线5造成的负担,并且抑制钓线5的输送速度的降低,能够起到提升甩线的飞行距离这样的第一加乘效果。
以下,使用图4对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第二加乘效果进行说明。
图4(a)、(b)是示意性表示将从卷线轴送出的钓线5绕回时的钓线用引导构件与钓线5的接触状态的剖视图。图4(a)表示参考方式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1,图4(b)表示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
钓线用引导构件1、11分别使用钓线用引导件(未图示)安装于钓竿(未图示),将从卷线轴(未图示)引出的钓线5插入到钓线用引导构件1、11的引导孔3,钓线5一边沿着其内周侧的第一曲面2滑动一边被引导至尖部。另外,在图4(a)、(b)中示意性表示在钓线5暂时从卷线轴送出之后,利用卷线轴将钓线5绕回时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11与钓线5的接触状态。
对于钓线用引导构件1,在剖面中,曲率半径R1大于曲率半径R2,因此钓线用引导构件1与钓线5接触的接触端部的倾斜变平缓,即便在钓线5暂时从卷线轴送出之后将钓线5绕回时,如图4(b)所示,能够在第一曲面2中抑制钓线5的弯曲这样的变形。在此,对于参考方式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1,在剖面中,第一曲面2a的中央部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1小于端部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2,换言之,第一曲面的与钓线5接触的接触端部的倾斜变陡。在使用这样的曲面形状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1的所谓固定式卷线轴中,在钓线5暂时从卷线轴送出时,产生图2(a)的B部所示那样的螺旋状的扭线。然后,在钓线5产生扭线的状态下将钓线5绕回,随着绕回的进行,钓线5的扭线蓄积在钓线用引导构件11的第一曲面的端部的陡峭倾斜处,钓线5如图4(a)的D部所示那样弯曲,钓线5容易切断。此外,若维持钓线5的弯曲,则在再次将钓线5从卷线轴送出时,相对于钓线用引导构件11的阻力即输送阻力增加,甩线的飞行距离降低。与此相对,在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中,在剖面中,第一曲面2的中央部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1大于端部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2,因此即便在将钓线5暂时从卷线轴送出之后将钓线5绕回,也不会蓄积扭线,如图4(b)所示,在第一曲面2处钓线5不易弯曲,因此能够起到不易切断钓线5的第二加乘效果。
在此,对于本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曲率半径R1以及曲率半径R2的比例、即R1/R2的值为3以上,特别是3以上且15以下的范围是适合的。若设为这样的范围,能够显著增大钓线5能够滑动的区域。由此,能够充分抑制当钓线5在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内周面上滑动时施加于钓线5的与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内周面垂直的方向上的压力变大,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钓线5的磨损,使钓线5更加不易被切断。另外,若比例R1/R2的值处于所述范围,则能够尤其显著地获得第一加乘效果以及第二加乘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曲率半径R1、R2通过如下方式求得:使用市售的金属显微镜等对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任意的剖面5处拍摄照片,在将照片形成图像数据之后,使用市售的图像解析软件等分别测定各剖面的曲率半径R1、R2,计算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需要说明的是,在测定的照片中,在钓线用引导构件1表面因凹凸的影响而使曲面的一部分间断的情况、或存在有起伏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近似来修正曲面的轮廓线。
顺便说,本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能够用于引导由PE(所谓的编织线、Braided Line)、尼龙、聚偏氟乙烯(所谓的碳氟化合物线)等高分子化合物以及金属线等构成的钓线5。
其中,在图1所示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中,在将第二曲面2’的曲率半径设为R3时,优选R3在R2以上。在图1所示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剖面中,将R3视为从B-B’线与第一曲面2的交点C以及C’向外周侧延伸的曲线的曲率半径即可。需要说明的是,R3的实际尺寸中的优选范围取决于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大小,但匹配于通常使用的钓线用引导构件的大小,例如在最大厚度T为0.2~3.0mm、最大宽度W为0.5~5.0mm的情况下,R3为0.1~2.0mm。
通过将第二曲面2’的曲率半径R3设为大于等于第一曲面2的端部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2,例如,即使在钓竿掉落时等向钓线用引导构件1施加冲击,也容易缓和应力,能够抑制产生变形、破损。
尤其是,曲率半径R2以及R3的比例、即R3/R2的值在1.2以上是适合的。若设为这样的范围,钓线用引导构件1整体能够获得更高的机械强度。
在此,在进行钓鱼过程中,钓线5不仅会张紧,有时也会松弛,该情况下,第一曲面2以及第二曲面2’成为钓线5与钓线用引导构件1接触的区域。因此,若R3在R2以上,能够缓和在第一曲面2以及第二曲面2’处对钓线5施加的摩擦等负担。
图5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构件的另一例,(a)是主视图,(b)是表示在(a)所示的Z-Z’线切断后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c)是(b)的侧视剖视图中的A部的放大图。
特别是在设置于钓竿的前端部的钓线用引导构件钓起活蹦乱跳的鱼的情况下,钓线5在较大范围内动作,因此,与设置于其他部位的钓线用引导构件相比,由于在多方向上施加有意外的负载,因此,优选与保持钓线用引导构件的钓线用引导件的保持部牢固接合。
在此,对于图5所示的钓线用引导构件6,在剖面视图中,在另一方的外周侧具有凸缘部7,该凸缘部7的一端与内周侧的曲面相连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设为曲面8。由此,除了能够使钓线用引导构件6与环状的保持部以嵌合的方式接合之外,还能够增加钓线用引导构件6与保持部的接合面积,因此能够借助粘合剂来牢固地接合。
特别是,该凸缘部7具有一端与内周侧的曲面相连的外表面,将该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设为曲面状,在将曲面8的曲率半径设为R4时,R4在R2以上是适合的。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中,示出了一端与内周侧的曲面相连的外表面整体设为曲面8的例子,但例如也可以是外表面的一部分设为曲面8,一部分存在成为平坦面的部位。
在具有这样的凸缘部7的钓线用引导构件6中,若将凸缘部7朝向钓竿的前端方向进行设置,则在甩线时、钓到鱼而抬起竿时等钓线5与钓竿形成不足90°的角度时,由于钓线5在曲面8上滑动,因此也不易切断钓线。特别是,通过将曲面8的曲率半径R4设为端部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2以上,能够增大曲面8中的钓线能够滑动的区域,因此更加不易切断钓线。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中,示出了设置于另一方的外周侧(在图中为左下侧)的凸缘部7的外表面的一端与内周侧的曲面即端部侧曲面直接相连的例子。即,在图5(c)中,左侧的端部侧曲面设置至位于外周4的延长线上的C的部位,将比外周4靠下方的部分设为凸缘部7。需要说明的是,将从该外表面的另一端沿厚度方向延伸的面设为内侧面9。
在此,凸缘部7的厚度可根据安装钓线用引导构件6的保持部的大小等而适当设定,例如,包含凸缘部7在内的钓线用引导构件6的最大厚度T2与除去凸缘部7的钓线用引导构件6的最大厚度T1之比、即T2/T1处于1.1~2.5的范围是适合的,在这种情况下,曲面8的曲率半径R4的实际尺寸中的优选范围为0.2~5.0mm。
图6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构件的另一例,(a)是主视图,(b)是表示在(a)所示的Z-Z’线切断后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c)是(b)的侧视剖视图中的A部的放大图。
在图6所示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4中,与图5所示的钓线用引导构件6相同,具有一端与内周侧的曲面相连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设为曲面8的凸缘部7,此外,凸缘部7在从外表面的另一端沿厚度方向延伸的内侧面9具有凹陷部15。该凹陷部15作为通过粘合剂将钓线用引导构件14与保持部粘合时的粘合剂贮存部而发挥功能,由此,能够更加牢固地接合钓线用引导构件14与保持部。需要说明的是,凹陷部15的大小能够考虑凸缘部7的强度而适当地设定。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中,虽然该内周面9的外表面的另一端侧形成为曲面状的凸形状,但只要形成有凹陷部15,例如,也可以设为平坦状的凸形状。
图7是表示保持有本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钓线用引导件10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a)是主视图,(b)是表示在(a)所示的Y-Y’线切断后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7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件10具有用于保持本实施方式的环状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环状的保持部12以及用于安装于钓竿的安装部13。另外,保持部12具有供钓线用引导构件1嵌入的程度的大小的嵌合孔,使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外周4侧嵌合于保持部12的嵌合孔并保持。为了将保持部12与外周4的进行嵌合的彼此的面保持为不移动,直线面是更适合的。由于这样的结构的钓线用引导件10具备本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因此能够形成除了钓线不易因磨损而切断之外还能够相对于钓竿装卸的钓线用引导件10。另外,钓线用引导件10能够起到上述的第一加乘效果以及第二加乘效果。
图8是表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件10的钓竿20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钓竿20将多个钓线用引导件10各自的安装部13固定于构成钓竿20的竿体21的规定位置,且使卷绕于在保持部22的卷线轴座上安装的卷线轴23上的钓线5通过钓线用引导件10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引导孔3。此外,在将钓竿20用于钓鱼时,在从卷线轴引出的钓线5的前端附近,安装诱饵、鱼钩、坠子以及浮子(未图示)等钓鱼组件,抓住钓竿20的保持部22挥动竿体21,能够利用钓鱼组件的载重送出卷绕在卷线轴23上的钓线5。通过使用安装有本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件10的钓竿20实施垂钓,在垂钓时较少发生钓线5切断(所谓的linebreak),能够长期稳定地进行钓鱼。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材质可匹配所使用的钓线5的材质而适当地选择金属、树脂或者陶瓷等,从机械性特性、耐磨损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陶瓷。
另外,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色调优选为JIS Z 8729-1980的L*a*b*表色系中的亮度指数L*为35以下。这是因为,若色调处于上述范围,具有提高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高级感的趋势。
在此,作为能够用作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材质的陶瓷,具有氧化铝(Al2O3)、氧化锆(ZrO2)、尖晶石(MgAl2O4)等氧化物陶瓷,或碳化硅(SiC)、氮化硅(Si3N4)、氮化铝(AlN)、氮化钛(TiN)、碳化钛(TiC)等非氧化物陶瓷。另外,其中,从容易散发因与钓线5的摩擦而产生的热量并极力降低对钓线5造成的损伤的观点出发,优选由碳化硅质烧结体或氮化铝质烧结体构成。另外,在减薄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最大厚度T的情况下,优选由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耐磨损性以及韧性等机械特性的氮化硅质烧结体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中使用的氮化硅质烧结体并不特别限定,但若通过Y2O3换算而含有3质量%以上且12质量%以下的铱(Y),通过Al2O3换算而含有2质量%以上且5质量%以下的铝(Al),通过SiO2换算而含有2质量%以上且4质量%以下的硅(Si),且剩余部分由氮化硅构成,则能够进一步实现高密度化,具有较高的机械性特性,因此更加优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由氮化硅质烧结体构成时,优选表观密度为3.27g/cm3以上。在表观密度为3.27g/cm3以上时,由于形成高密度化的氮化硅质烧结体,因此由磨损引起的氮化硅的结晶难以脱粒,进一步提高钓线用引导构件1相对于钓线5的耐磨损性。另外,优选氮化硅质烧结体中的平均结晶颗粒直径设为0.8μm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表观密度以JIS R 1634-1998为基准进行测定即可。另外,对于平均结晶颗粒直径,利用Prani metric法计算即可。作为计算方法,在对氮化硅质烧结体进行镜面抛光之后,对抛光面进行超声波清洗或者蚀刻处理,使用SEM(扫描式电子显微镜)以例如5000倍的倍率观察,使用此时的观察像根据Prani metric法进行计算即可。需要说明的是,Pranimetric法是指如下方法:在拍摄倍率为m倍的观察像中,描绘面积(A)的已知的圆,根据圆内的粒子数nC与圆周上的粒子数ni通过下述式(1)来求得每单位区域的粒子数NG,使用下述式(2)计算当量圆直径(D),将其设为平均结晶颗粒直径。
NG=(nC+1/2ni)/(A/m2)...(1)
D=2/(πNG)1/2...(2)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由氮化硅质烧结体构成时,在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任意的剖面中,优选当量圆直径为1μm以上的氮化硅的结晶粒子在纵横为10μm×10μm的单位区域内存在20个以下(不含0个)。这基于如下观点:通过将10μm×10μm的单位区域中的当量圆直径为1μm以上的氮化硅的结晶粒子的个数设为20个以下,能够提高耐磨损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视为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任意剖面均表示钓线5能够滑动的区域的表面性状。
另外,优选10μm×10μm的单位区域中的当量圆直径为1μm以上的氮化硅的结晶粒子的个数的下限值设为5个。其理由虽不明确,但认为是因为在氮化硅质烧结体中存在的当量圆直径1μm以上的氮化硅的结晶粒子的个数对施加于作为主相的氮化硅的结晶的压缩应力造成影响。此外,优选10μm×10μm的单位区域中的当量圆直径为1μm以上的氮化硅的结晶粒子的个数为6个以上且16个以下。另外,进一步优选为10μm×10μm的单位区域中的当量圆直径为1μm以上的氮化硅的结晶粒子的个数为8个以上且14个以下。
在此,对于存在于10μm×10μm的单位区域中的、当量圆直径为1μm以上的氮化硅的结晶粒子的个数,基于“在对氮化硅质烧结体的任意的剖面进行镜面抛光之后,对抛光面进行超声波清洗或者蚀刻处理,然后利用SEM(扫描式电子显微镜)或金属显微镜以规定的倍率拍摄而得到的”图像,将直径为1μm的圆设为基准圆,对照该基准圆与10μm×10μm的单位区域中的氮化硅的结晶粒子,数出与该基准圆的大小(面积)相等或者比基准圆大的结晶粒子的个数即可。另外,也可以使用图像解析软件来计算。
另外,在钓线用引导构件1由陶瓷构成时,优选空隙率为1.8%以下。在空隙率为1.8%以下时,机械强度增高,能够提高钓线用引导构件1相对于钓线5的耐磨损性。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空隙率是指,在对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任意的剖面进行镜面抛光之后,利用SEM(扫描式电子显微镜)或金属显微镜观察其表面,通过图像解析利用面积比例表示测定面积中的空隙总面积。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由氮化硅质烧结体构成时,更优选空隙率为0.3%以上且1.5%以下。在空隙率处于该范围内的情况下,能够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此外,由于在垂钓中,保持于空隙的水在钓线5的表面与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表面之间发挥润滑剂的作用而降低摩擦系数,因此能够提高耐磨损性。需要说明的是,在空隙率为0.3%以下的情况下,保持于空隙的水量较少,耐磨损性提高的效果较低,当超过1.5%时,表现出机械强度降低的趋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由氮化硅质烧结体构成时,优选在晶粒边界(在此为氮化硅的结晶间)具有黄长石(Y2Si3O3N4:YttriumNitrite Silicate)结晶。需要说明的是,能够使用X射线衍射装置来确认是否存在氮化硅的结晶、在晶粒边界处是否存在黄长石结晶。例如,使用X射线衍射装置(Bruker AXS公司制D8ADVANCE)向氮化硅质烧结体的表面照射CuKα线,获得由检测器扫描CuKα线的衍射方向与入射方向的角度差(2θ)和衍射X射线强度而得到的结果、即X射线衍射图表,基于JCPDS(Joint Committee on Powder Diffraction Standards)卡进行鉴别(日语为“同定”)而能够确认。
在晶粒边界处存在黄长石结晶,将X射线衍射图表中的2θ=37.2°的黄长石(Y2Si3O3N4:Yttrium Nitrite Silicate)结晶的峰值强度设为IM,将2θ=27.0°的氮化硅结晶的峰值强度设为IS时,优选IM/IS的值为0.1以下。在IM/IS的值为0.1以下的情况下,获得具有良好的耐磨损性并且具有高强度的钓线用引导构件。在IM/IS的值超过0.1的情况下,不易获得更高强度(环压强度),在IM/IS的值为0且在晶粒边界处不存在黄长石结晶的情况下,氮化硅结晶容易发生晶粒生长,结晶颗粒直径整体增大,因此难以获得更好的耐磨损性。
在此,钓线用引导构件1相对于钓线5的耐磨损性能够使用以下所示结构的耐磨损性评价装置进行评价。
图9是表示在钓线用引导构件1相对于钓线5的耐磨损性的评价中使用的耐磨损性评价装置30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概略图。该耐磨损性评价装置30具备钓线5、在规定位置对钓线5施加张力的带轮35、使钓线5行进的马达33、以及使泥水附着于钓线5的水槽32。然后,经由缆线37朝向铅垂上方对通过夹具(未图示)等固定于规定位置的环状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施加与重物34的质量相应的负载,形成通过水槽32而附着有泥水的钓线5在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下方侧内周面上滑动的构造。然后,使钓线5以与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内周面接触的状态滑动一定时间,对于滑动后钓线用引导构件1发生多少磨损,通过测定因磨损而产生的磨损痕迹的深度(以下仅称为磨损深度。),由此能够使用该耐磨损性评价装置30评价钓线用引导构件1相对于钓线5的耐磨损性。
另外,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所述环压强度能够通过以下说明的环压强度试验来评价。
环压强度能够通过基于JIS Z 2507:2000的压环强度试验方法的方法来测定。图10是用于说明钓线用引导构件的环压强度试验方法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将被试验物(钓线用引导构件1)夹持并固定在上下一对固定夹具(陶瓷夹具40)间,从上方对被试验物逐渐施加径向的负载,测定被试验物发生破坏时的最大负载p,求得环压强度。利用该试验方法,在将被试验物发生破坏时的最大负载设为p(单位:kgf),将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外径的值设为d(单位:mm),将厚度T的值设为t(单位:mm),将宽度W的值设为w(单位:mm)时,能够通过σr=(p(d-t)/(w×t2))×9.8的式子求得被试验物的环压强度(σr)(单位:MP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由氮化硅质烧结体构成时,优选在晶粒边界(在此为氮化硅的结晶间)具有Y2SiAlO5N、Y4SiAlO8N、Y2SiO5以及α-Y2Si2O7中的至少一种结晶。需要说明的是,能够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使用X射线衍射装置确认在晶粒边界处是否存在Y2SiAlO5N、Y4SiAlO8N、Y2SiO5、α-Y2Si2O7的结晶。
在晶粒边界处存在有Y2SiAlO5N、Y4SiAlO8N、Y2SiO5以及α-Y2Si2O7中的至少一种结晶时,能够提高氮化硅质烧结体的强度,能够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以及破坏韧性。其理由虽不明确,但认为由于在晶粒边界存在Y2SiAlO5N、Y4SiAlO8N、Y2SiO5以及α-Y2Si2O7中的至少一种结晶,所以能够抑制作为主相的氮化硅的结晶的晶粒生长而形成微细的组织构造,并且具有使向晶粒边界相施加的应力分散的功能。另外,由在晶粒边界具有Y2SiAlO5N、Y4SiAlO8N、Y2SiO5以及α-Y2Si2O7中的至少一者的结晶的氮化硅质烧结体构成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因优异的机械强度以及破坏韧性而具有较高的环压强度。
图11是表示由氮化硅质烧结体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构件的一个例子的X射线衍射图表。在该X射线衍射图表中,表示存在有氮化硅的结晶的峰值出现在2θ=23.5°附近、2θ=27.2°附近、2θ=33.6°附近、2θ=36°附近。并且,表示存在有Y2SiAlO5N的结晶的峰值出现在2θ=32°~33°(例如32.6°),表示存在有Y4SiAlO8N的结晶的峰值出现在2θ=29°~31°(例如为29.4°、30.7°、31.1°),因此,能够利用各个峰值确认Y2SiAlO5N以及Y4SiAlO8N的结晶的存在。另外,表示氮化硅、Y2SiAlO5N以及Y4SiAlO8N的存在的峰值之间的宽峰值表示氮化硅质烧结体存在有非晶质(非结晶)相。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在将氮化硅质烧结体表面的X射线衍射图表中的2θ=32.6°附近的Y2SiAlO5N的结晶的峰值强度的值设为X、将2θ=29.4°附近的Y4SiAlO8N的结晶的X射线衍射中的峰值强度的值设为Y时,若其比例X/Y为1.2以下(除去0),由于具有机械强度以及破坏韧性进一步升高的趋势,因此具有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环压强度进一步升高的趋势。
图12是表示由氮化硅质烧结体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构件的另一个例子的X射线衍射图表。在该X射线衍射图表中,在与图11所示的例子相同的峰值处示出存在有氮化硅、Y2SiAlO5N以及Y4SiAlO8N的各结晶,除此之外,在2θ=28°~29°(例如28.3°)的地方还显示出表示Y2SiO5或者α-Y2Si2O7的结晶的存在的峰值,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能够确认这些结晶的存在。
接下来,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说明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材质使用氮化硅质烧结体的情况。
首先,作为初始原料,准备Si粉末(平均颗粒直径D50=0.5~100μm)以及Si3N4粉末(α转化率50%以上,平均颗粒直径D50=0.5~10μm)、作为烧结助剂的Y2O3粉末(平均颗粒直径D50=0.5~10μm)、Al2O3粉末(平均颗粒直径D50=0.5~10μm)以及SiO2粉末(平均颗粒直径D50=0.5~10μm)。然后,将各个粉末称量规定量,与聚乙烯醇(PVA)或聚乙二醇(PEG)等各种粘合剂与溶剂一并放入到例如滚筒磨机、振动磨机、砂磨机等磨机而进行湿式混合·粉碎,制作浆体。
需要说明的是,以Si粉末与Si3N4粉末的质量比例为Si粉末/Si3N4粉末≥1的方式进行称量。而且,为了使氮化硅质烧结体的组成成为:以Y2O3换算含有3质量%以上且12质量%以下的铱(Y)、以Al2O3换算含有2质量%以上且5质量%以下的铝(Al)、以及以SiO2换算含有2质量%以上且4质量%以下的硅(Si),剩余部分由氮化硅构成,则在Si粉末与Si3N4粉末的质量比例为85∶15时,称量4.3质量%以上且17质量%以下的Y2O3粉末以及2.9质量%以上且7.2质量%以下的Al2O3粉末。需要说明的是,在各粉末的称量时与氮化硅质烧结体的含量中质量%不同是因为使Si粉末氮化而形成氮化硅。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叙述了使用低价的Si粉末的例子,也能够使用仅将Si3N4粉末作为一次原料来制造的氮化硅质烧结体。
另外,对于SiO2粉末,匹配于将Si粉末以及Si3N4粉末中不可避免地含有的氧换算为SiO2而得到的量,以氮化硅质烧结体所含的以SiO2换算的含有量为2质量%以上4质量%以下的方式称量SiO2粉末。需要说明的是,Y2O3∶Al2O3∶SiO2的氮化硅质烧结体的含有量以质量比例计优选为50~66质量%∶18~26质量%∶16~24质量%。
接下来,使用喷雾造粒干燥装置(喷雾干燥器)对浆体进行喷雾造粒而获得球状颗粒,之后使用该球状颗粒利用粉末压制成形法进行成形,根据需要实施切削加工,从而获得成形体。
接下来,使该成形体在50kPa~1.1MPa的氮分压下以1000~1400℃的温度烧制,使成形体中的硅(Si粉末)氮化,在成形体中的氮化硅的α转化率达到90%以上之后,在50~300kPa的氮分压下以1700~1900℃的最高温度进行烧制。而且,为了在晶粒边界处存在黄长石(Y2Si3O3N4)、Y2SiAlO5N以及Y4SiAlO8N的结晶,将从最高温度降至1200℃的降温速度设为10℃/min以下即可。需要说明的是,在将X射线衍射图表中的2θ=37.2°的黄长石(Y2Si3O3N4:Yttrium Nitrite Silicate)结晶的峰值强度设为IM,将2θ=27.0°的氮化硅结晶的峰值强度设为IS时,为了使IM/IS的值为0.1以下(除去0),将从最高温度降至1200℃的降温速度设为5℃/min以上且10℃/min以下即可。另外,在将X射线衍射图表中的2θ=32.6°附近的Y2SiAlO5N的结晶的峰值强度设为X,将2θ=29.4°附近的Y4SiAlO8N的结晶的X射线衍射中的峰值强度设为Y时,为了使其比例X/Y为1.2以下,将所述降温速度设为7℃/min以上且10℃/min以下即可。另外,为了使在X射线衍射图表中的2θ=28°~29°区间表示峰值的结晶(Y2SiO5或者α-Y2Si2O7)存在,将烧制时的最高温度设为1700~1800℃的范围内,以相对低温进行烧制即可。
另外,对于色调,为了将JIS Z 8729-1980的L*a*b*表色系中的亮度指数L*设为35以下,将由规定量的过渡金属构成的着色剂添加于初始原料即可。这样,若向初始原料添加由过渡金属构成的着色剂,则在氮化硅质烧结体的晶粒边界处存在过渡金属的硅化物,能够使亮度指数L*为35以下。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添加的过渡金属,优选使用在烧制时容易在晶粒边界处形成硅化物的铁或钨。
另外,为了将表观密度设为3.27g/cm3以上,将烧制时的最高温度设为1700℃以上即可。
另外,为了将氮化硅的平均结晶颗粒直径设为0.8μm以下,通过将Si粉末以及Si3N4粉末用作初始原料的反应烧结法来制作氮化硅质烧结体即可。
另外,为了使当量圆直径为1μm以上的氮化硅的结晶粒子在10μm×10μm的单位区域中存在20个以下(不包含0个),将烧制时的最高温度设为1710~1750℃这样的相对低温即可。
另外,通过将烧制时的最高温度设为1710℃以上,能够将空隙率设为1.8%以下,特别是通过将烧制时的最高温度的保持时间设为3~20小时的范围内,能够将空隙率设为0.3%以上且1.5%以下的范围内。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进一步降低空隙率,在烧制后进行热气静水压机成形(HIP)处理即可。
而且,在冷却至室温之后,利用滚筒加工或磨削加工而形成曲面,最终实施无心加工,从而能够获得由氮化硅质烧结体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本实施方式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以上叙述了由氮化硅质烧结体构成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的制造方法的详细情况,除此之外,也能够制造由氧化铝(Al2O3)、氧化锆(ZrO2)、尖晶石(MgAl2O4)、碳化硅(SiC)、氮化铝(AlN)、氮化钛(TiN)以及碳化钛(TiC)等陶瓷构成的钓线用引导构件,也能够制造由不锈钢或钛等金属构成的钓线用引导构件。
实施例1
以下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作为初始原料,准备Si粉末(平均颗粒直径D50=10μm)以及Si3N4粉末(α转化率70%,平均颗粒直径D50=1μm)、作为烧结助剂的Y2O3粉末(平均颗粒直径D50=1μm)、Al2O3粉末(平均颗粒直径D50=1μm)、SiO2粉末(平均颗粒直径D50=1μm)。接着,以Si粉末65质量%、Si3N4粉末15质量%、Y2O3粉末12质量%、Al2O3粉末5质量%、SiO2粉末3质量%的方式称量各粉末。
然后,将称量后的粉末、聚乙烯醇(PVA)与溶剂放入滚筒磨机,以规定时间进行混合·粉碎,制作出浆体。然后,在使用喷雾造粒干燥装置对浆体进行喷雾造粒而获得球状颗粒之后,使用该球状颗粒通过粉末压制成形法获得成形体。接下来,将该成形体以120kPa的氮分压且1300℃的温度进行烧制,在获得氮化硅的α转化率为90%以上的氮化体之后,进一步以120kPa的氮分压且表1所示的最高温度分别保持5小时,从而获得10μm×10μm的单位区域中的当量圆直径为1μm以上的氮化硅的结晶粒子的个数不同的试料No.1~10。在此,试料No.1~10的形状皆是外径12mm、内径10mm、宽度(W)=2mm,在剖视时,作为图2所示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曲率半径R1为4.5mm,曲率半径R2为0.8mm。
然后,对于试料No.1~10,使用所述的耐磨损性评价装置30评价钓线用引导构件相对于钓线的耐磨损性,将其结果作为磨损深度而示于表1。
需要说明的是,耐磨损性评价装置30的设定条件为,重物34的质量为500g,线6在试料的内周面上滑动的速度为60m/分,线6的行进距离为3000m。
另外,在对试料的任意的剖面进行镜面抛光之后,对抛光面进行超声波清洗处理,使用SEM(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获得放大至倍率为5000倍的观察像。然后,将所述观察像形成图像数据,使用图像解析软件“A像君”(日语为“A像くん”)(注册商标,旭化成工业公司(株)制),应用圆形粒子解析方法,分别求出图像数据内的处于10μm×10μm的范围内的结晶粒子的数量与一个个粒子的面积,算出存在几个超出图像数据内的比例尺所描绘的直径1μm的圆的面积的结晶粒子,求出当量圆直径1μm以上的氮化硅结晶粒子的数量。将结果表示于表1。
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上述观察像,根据Prani metric法计算试料No.1~10的平均结晶颗粒直径时,试料No.1~10的平均结晶颗粒直径都在0.8μm以下。另外,在以JIS R 1634-1998为基准而测定试料No.1~10的表观密度时,试料No.1~10的表观密度都为3.27g/cm3以上。另外,在试料1~10的上述剖面中,根据使用SEM(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而放大至倍率500倍的观察像,测定占据100μm×100μm的区域的空隙的面积,并算出空隙率,此时试料1~10的空隙率全部在1.8%以下。
【表1】
如表1所示,当量圆直径为1μm以上的氮化硅的结晶粒子在10μm×10μm的单位区域内存在20个以下的试料No.3~10的磨损深度为1.6μm以下,与上述范围外的试料No.1以及No.2相比,磨损深度变浅,可知针对钓线的耐磨损性优异。此外,在试料No.3~10中,试料No.3~9的磨损深度为1.4μm以下,由此可知,在当量圆直径为1μm以上的氮化硅的结晶粒子的个数是5个以上且20个以下时,针对钓线的耐磨损性容易升高。此外,试料No.4~8的磨损深度为1.3μm以下,由此可知,若10μm×10μm的单位区域中的当量圆直径为1μm以上的氮化硅的结晶粒子的个数是6个以上且16个以下,则针对钓线的耐磨损性尤其容易升高。
实施例2
接下来,除了如表2所示那样对烧制时的最高温度的保持时间进行各种变更以外,使用与实施例1的试料No.5相同的方法来制造试料No.11~17。与实施例1相同,各试料的外径为12mm,内径为10mm,宽度(W)为2mm,在剖视时,作为图2所示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准备曲率半径R1为4.5mm、曲率半径R2为0.8mm的形状的试料。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各试料的空隙率,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测定,实施与实施例1相同的耐磨损试验,并且进行所述的环压强度试验,求得各试料的磨损深度以及环压强度。将结果示于表2。
【表2】
如表2所示,对于将烧制时的最高温度的保持时间设为3~20小时的范围内的试料No.12~15,空隙率为0.3%以上且1.5%以下,获得了1.2μm以下的磨损深度与700MPa以上的环压强度。
实施例3
接下来,除了如表3所示那样对从烧制时的最高温度降至1200℃的降温速度进行各种变更以外,使用与实施例1的试料No.7相同的方法制造试料No.18~22。与实施例1相同,试料的外径为12mm,内径为10mm,宽度(W)为2mm,在剖视时,作为图2所示的钓线用引导构件1,准备曲率半径R1为4.5mm、曲率半径R2为0.8mm的形状的试料。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各试料的IM/IS的值,使用X射线衍射装置(Bruker AXS公司制D8ADVANCE)对试料的表面照射CuKα线,获得利用检测器对CuKα线的衍射方向与入射方向的角度差(2θ)以及衍射X射线强度进行扫描而得到的结果、即X射线衍射图表,确认2θ=37.2°与2θ=27.0°的峰值强度IM、IS,通过求出其比例算出各试料的IM/IS的值。
而且,对于试料No.18~22,实施与实施例1相同的耐磨损试验,并且进行环压强度试验,求得各试料的磨损深度以及环压强度。将结果示于表3。
【表3】
如表3所示,对于降温速度为5~10℃/min的试料No.19~21,IM/IS为0.1以下,获得1.2μm以下的磨损深度与700MPa以上的环压强度。
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或者主要特征的前提下,能够通过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由此,所述实施方式的全部内容仅是示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所示,其不受到说明书正文的任何限制。另外,属于权利要求书的变形、变更全部处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附图标记说明:
1、6、11、14:钓线用引导构件
2:第一曲面
2’:第二曲面
3:引导部
4:外周
5:钓线
7:凸缘部
10:钓线用引导件
12:保持部
13:安装部
20:钓竿
30:耐磨损性评价装置
40:陶瓷夹具

Claims (11)

1.一种钓线用引导构件,其特征在于,
该钓线用引导构件呈环状,在以包括轴线在内的剖面剖视时,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形成为曲面,对于内周侧的曲面,在将轴线方向中央部侧的曲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1,且将轴线方向端部侧的曲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2时,R1大于R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线用引导构件,其特征在于,
比率R1/R2的值为3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线用引导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剖视时,在将从所述内周侧的曲面的一方的端部向一方的外周侧延伸的曲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3时,R3在R2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钓线用引导构件,其特征在于,
比率R3/R2的值是1.2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钓线用引导构件,其特征在于,
该钓线用引导构件在外周侧具有凸缘部,并且在所述剖视时,该凸缘部的、一端与所述内周侧的曲面相连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为曲面,在将该曲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4时,R4在R2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钓线用引导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剖视时,所述凸缘部具有从所述外表面的另一端沿厚度方向伸展的内侧面,在该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凹陷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钓线用引导构件,其特征在于,
该钓线用引导构件由氮化硅质烧结体构成,在任意的剖面中,当量圆直径为1μm以上的氮化硅的结晶粒子在10μm×10μm的单位区域中存在20个以下(不包含0个)。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钓线用引导构件,其特征在于,
该钓线用引导构件由氮化硅质烧结体构成,空隙率为0.3%以上且1.5%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钓线用引导构件,其特征在于,
该钓线用引导构件由氮化硅质烧结体构成,在将X射线衍射图表中的2θ=37.2°的黄长石(Y2Si3O3N4:Yttrium Nitrite Silicate)结晶的峰值强度设为IM,将2θ=27.0°的氮化硅结晶的峰值强度设为IS时,IM/IS的值是0.1以下(除去0)。
10.一种钓线用引导件,其特征在于,
该钓线用引导件具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钓线用引导构件、用于保持该钓线用引导构件的保持部、以及用于将该保持部安装于钓竿的安装部。
11.一种钓竿,其特征在于,
该钓竿具备竿体以及安装于该竿体的权利要求10所述的钓线用引导件。
CN201480001957.6A 2013-01-31 2014-01-27 钓线用引导构件、具备该钓线用引导构件的钓线用引导件以及钓竿 Active CN1045073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17655 2013-01-31
JP2013-017655 2013-01-31
JP2013155379 2013-07-26
JP2013-155379 2013-07-26
PCT/JP2014/051710 WO2014119522A1 (ja) 2013-01-31 2014-01-27 釣り糸用ガイド部材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釣り糸用ガイドならびに釣り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07304A true CN104507304A (zh) 2015-04-08
CN104507304B CN104507304B (zh) 2015-12-30

Family

ID=51262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1957.6A Active CN104507304B (zh) 2013-01-31 2014-01-27 钓线用引导构件、具备该钓线用引导构件的钓线用引导件以及钓竿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0638739B2 (zh)
JP (1) JP5680810B2 (zh)
KR (1) KR101557721B1 (zh)
CN (1) CN104507304B (zh)
AU (1) AU2014211053B2 (zh)
GB (1) GB2518325B (zh)
TW (1) TWI491352B (zh)
WO (1) WO201411952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89440A (zh) * 2015-11-28 2018-07-17 京瓷株式会社 钓线用导向部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156999A1 (en) * 2013-09-18 2015-06-11 Doug Roberts Flexible guide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fishing line
JP6817228B2 (ja) * 2016-01-27 2021-01-20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高硬度の表面層を有する釣糸ガイド及び当該釣糸ガイドを備える釣竿
WO2017149832A1 (ja) 2016-02-29 2017-09-08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釣糸ガイド、当該釣糸ガイドを備える釣竿、及び当該釣糸ガイド用のガイドリング
JP7175233B2 (ja) * 2019-04-17 2022-11-18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糸ガイドのガイドフレーム及び釣糸ガイド並びに釣竿
US10569997B1 (en) * 2019-05-03 2020-02-25 Ricky Fusillo Lifting device
KR20230147720A (ko) * 2021-03-24 2023-10-23 교세라 가부시키가이샤 가이드 링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53887A (ja) * 1991-11-29 1993-06-22 Kyocera Corp 釣り糸用ガイド部材
JPH08295568A (ja) * 1995-04-26 1996-11-12 Kyocera Corp 窒化珪素質着色セラミックス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釣り糸用ガイド部材
CN1810104A (zh) * 2005-01-26 2006-08-02 株式会社岛野 空心竿用梢尖导向套和空心竿
JP2009159959A (ja) * 2007-12-29 2009-07-23 Kigan Industry Co Ltd 釣り竿用の釣り糸ガイド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067166A (ja) * 2009-09-28 2011-04-07 Globeride Inc 釣糸ガイド
JP2011067165A (ja) * 2009-09-28 2011-04-07 Globeride Inc 釣糸ガイド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02845A (en) * 1947-07-21 1950-04-04 William M Hoffman Line guide element for fishing rods and the like
KR0160266B1 (ko) 1995-12-14 1998-11-16 정춘재 릴 낚시대용 낚시줄 안내링
TW371256B (en) * 1996-11-12 1999-10-01 Fuji Industries Co Ltd Line guide for fishing rod
WO2005019133A1 (ja) * 2003-08-26 2005-03-03 Kyocera Corporation 窒化珪素質焼結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耐溶融金属用部材、耐摩耗用部材
WO2009128386A1 (ja) * 2008-04-18 2009-10-22 株式会社東芝 耐摩耗性部材、耐摩耗性機器および耐摩耗性部材の製造方法
JP4755670B2 (ja) * 2008-05-19 2011-08-24 富士工業株式会社 釣糸ガイドおよび釣竿
JP5481273B2 (ja) * 2010-05-14 2014-04-23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窒化珪素・メリライト複合焼結体を用いた基板および部材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53887A (ja) * 1991-11-29 1993-06-22 Kyocera Corp 釣り糸用ガイド部材
JPH08295568A (ja) * 1995-04-26 1996-11-12 Kyocera Corp 窒化珪素質着色セラミックス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釣り糸用ガイド部材
CN1810104A (zh) * 2005-01-26 2006-08-02 株式会社岛野 空心竿用梢尖导向套和空心竿
JP2009159959A (ja) * 2007-12-29 2009-07-23 Kigan Industry Co Ltd 釣り竿用の釣り糸ガイド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067166A (ja) * 2009-09-28 2011-04-07 Globeride Inc 釣糸ガイド
JP2011067165A (ja) * 2009-09-28 2011-04-07 Globeride Inc 釣糸ガイド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89440A (zh) * 2015-11-28 2018-07-17 京瓷株式会社 钓线用导向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GB201500821D0 (en) 2015-03-04
CN104507304B (zh) 2015-12-30
TW201440646A (zh) 2014-11-01
US20150201595A1 (en) 2015-07-23
TWI491352B (zh) 2015-07-11
US10638739B2 (en) 2020-05-05
JP5680810B2 (ja) 2015-03-04
AU2014211053A1 (en) 2015-02-19
JPWO2014119522A1 (ja) 2017-01-26
GB2518325A (en) 2015-03-18
WO2014119522A1 (ja) 2014-08-07
KR101557721B1 (ko) 2015-10-06
KR20150034721A (ko) 2015-04-03
GB2518325B (en) 2015-07-22
AU2014211053B2 (en) 2015-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07304B (zh) 钓线用引导构件、具备该钓线用引导构件的钓线用引导件以及钓竿
CN106414371B (zh) 立方晶氮化硼烧结体及切削工具
WO2016190343A1 (ja) セラミック刃物
CN108348970B (zh) 耐磨工具
CN110382656A (zh) 氧化铝烧结体、磨料粒和磨轮
JP6198142B2 (ja) 立方晶窒化ホウ素基超高圧焼結材料製切削工具
EP3366128B1 (en) Guide member for fishing line
JP2014129223A (ja) セラミック焼結体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耐磨耗性部材
JP6208436B2 (ja) リング部材、釣り糸用リング部材、釣り糸用ガイドおよび釣り竿、並びに繊維機械用リング部材
JP3540912B2 (ja) 釣糸用ガイド部材
CN107074664A (zh) 赛隆烧结体和切削刀片
JP2022174067A (ja) 焼結体
JP6282943B2 (ja) 窒化珪素質焼結体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耐衝撃磨耗性部材
JP6336889B2 (ja) 釣り糸用ガイド部材
JP2021052633A (ja) ガイドリング
JP6122325B2 (ja) セラミックライナー部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粉砕機
JP6933017B2 (ja) 立方晶窒化ほう素基焼結体および切削工具
JP6280004B2 (ja) 釣り糸用ガイド部材
JP5259476B2 (ja) キャプスタン
JP2000072543A (ja) 摺動部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スレッドガイド
JP2000219932A (ja) 耐摩耗部材
JP5289829B2 (ja) 多結晶ダイヤモンドドレッサー
JPH09175735A (ja) 繊維用ガイド部材
JP2000086347A (ja) セラミック焼結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087018A (ja) 窒化硼素/炭化珪素複合焼結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